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这是近年投资者比较关注的话题。这个新兴的产业在逐渐完善,其产生的经济价值也是不容忽视,因为具有特殊的属性,即互联网的虚拟性,信用风险在比较大,那么互联网金融存在哪些信用风险?下文律伴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方面的知识,欢迎阅读!

从2013年阿里巴巴的余额宝横空出世以来,引爆了国内互联网金融爆发式的增长,各家类余额宝产品推陈出新。整个互联网金融市场即刻风起云涌,并对传统金融业,如银行、券商、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的传统业务发起了全面冲击。互联网金融不仅正在迅速抢占存款、货款和支付等银行三大核心业务的市场份额,也对证券市场经纪业务严重侵蚀,当然对利率市场化及国内金融创新也走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正因为国内互联网金融市场的风起云涌,它所显示的风险及所带来的问题,也很快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创举,因为,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互联网时代,利用互联网技术为人类服务是无法逆转的。互联网不仅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思维方式,也正在改变人类的经济生活及经济增长模式。因此,以互联网技术及智能手机主导的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

互联网金融利用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改变人类经济的时空边界,也改变了传统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程度,改变了投资者进入金融市场准入方式,弱化投资者进入市场的专业性要求,他具有小额、快捷、便利、交易成本低、信息较为公开透明、普惠等特征。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不仅向传统金融提出了明显的挑战,也给现代金融市场注入无限活力与生机。对此,无论是民众、企业、政府及监管者都得有所认识与准备,都得充分认识到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

任何金融产品都是对信用的风险定价,其信用都得由组织、企业、个人,政府其中的一方来担保。如果没有谁对该产品进行信用担保,那么无论是创新金融产品的企业还是投资者,都可能把其行为的收益归自己而把其行为风险让整个社会来承担。这就容易使得金融市场的风险越积越高。我们要记住,无论当前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如何虚拟性及技术化,但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核心是金融,他的落脚点是金融而不是互联网技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金融,那么互联网金融所改变的是现实金融的方式而不是金融本身,因此,互联网金融交易同样是对信用的风险定价。金融具有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监管、金融风险等因素并不会因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而消失,反而会更复杂。只不过改变的形成及表现的程度不同而已。也就是说,金融风险并不会因为互联网金融而消失。

对于当前国内风起云涌的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让几千亿元的资金涌入,民众关注的是这些产品的投资收益率,特别是与银行的存款利率相比(余额宝收益率与活期存款利率相比高出14倍),更是让不少投资者激动不已。再加上互联网金融进入门槛低、便利和交易成本低,这样就更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如果我们确定,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也是一种金融产品,那么,我们就要确定这个金融产品的信用由谁来担保,是发行产品的各大网站还是有其他方式。如果是发行产品的各大网站,那么这些网站有能力做这种信用担保吗?当然这些互联网金融所募集到的资金要通过一种托管银行来进行,但其资金额如此之高,其任何一个运行环节都可能存在巨大风险,而互联网企业是无法对这些金融产品的风险进行信用担保的。也就是说,当前互联网金融最大的风险是信用风险。

其次,当前互联网金融产品所承诺的高收益从何而来?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所募集到的资金,主要是通过基金进入国内货币市场,从事固定收益投资。如果2014年货币市场的情况也如2013年那样“钱荒”频繁,或现有的一些不合理的市场制度不改革(可以说,这些制度一定会改革),那么进入货币市场的这些资金获得其承诺的7%以上的收益率,估计不会出现多大问题。但是如果货币市场的情况发生巨大的变化及现有市场制度改变,那么这些所募集到的资金要用高收益来吸引投资者是不可能的,高收益的承诺也无从谈起。二是当前这些类余额宝的资金仍然在通过迂回的方式流入房地产市场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如果这样,在房地产顺周期时,资金风险不高,但是如果房地产市场出现调整,所有的风险都可以暴露出来。三是当前不少互联网金融产品正在利用海量资金瞬间聚集的传销式的办法支付先来者的收益,即先进入者收益由后来者来支付。只要资金一直源源不断地流入这个产品,那么所有风险都可能掩盖起来。如果这种海量资金流断裂,那么所有风险都会暴露出来。可见,当前互联网金融产品所承诺的高收益是不可靠的。

此外,这些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给出投资者的收益预期都会很高,而保本收益则基本上都是在一年期存款利率之下。也就是说,由于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没有确定的信用担保,他们一定会以高收益吸引投资者,但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给出的预期收益不履行是大概率事件,因为他们不用承担其不履行承诺的风险。这就是当前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巧妙之处。还有,管理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问题。

总之,当前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问题可能会很多,比如监管层此前指出的互联网金融在行业定位、存款托管、内控风险等方面都存在风险,问题是如何在保证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实现有效的监管之间保持平衡。

文章来源:律伴网https://www.doczj.com/doc/f3755563.html,/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分析与大数据征信体系构建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分析与大数据征信体系构建 摘要:互联网金融中的信用风险一方面表现为更为微型的客户对象导致的信用风险,一方面表现为互联网金融平台导致的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中的信用风险产生原因包括缺乏完善的征信体系、缺乏严格的信息披露机制、缺乏全面的风险控制手段以及缺乏明确的法规监管。传统中央银行为主导的线下征信体系覆盖率低、成本高并且相对封闭,大数据征信依托多样化、高频率和高体量的非结构化数据,通过搜集和处理能够反映主题行为习惯的全方位、多维度信息,构建反映其性格特征、身份特质、履约能力等多维度的定量模型,利用各种算法推断其信用特征,并获得量化信用评估结果。大数据征信体系发展需要鼓励建立行业协会、规范产品标准和重视数据隐私保护。 关键词:互联网;风险征信体系;金融信用 一、互联网金融中信用风险的表现 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为资源,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采用新金融模式运作的一种新兴行业。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2014年11月24日发布的《2014年测量信息社会报告》,2014年全球网民共30亿,占居民总数的40.4%。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世界1/5的网民。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14 年 12 月,中国有6.49 亿网民,12亿手机用户中有5.57 亿手机网民。3.04亿用户使用网上支付,网民中使用网上支付的比例为46.9%;手机支付用户规模为2.17亿,网民中手机支付的使用比例为39.0%。购买过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网民规模达到7849万,在网民中使用率为12.1%。 谢平和邹传伟将互联网金融定义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与金融相结合的,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2014年谢平、邹传伟和刘海二撰写的《互联网金融手册》中,互联网金融被定义为一个谱系概念,涵盖因为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精神的影响,从传统银行、证券、保险、交易所等金融中介和市场,到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对应的无金融中介或市场情形之间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李耀东和李钧则认为,互联网金融并不简单是具有互联网技术的金融,而应该是基于互联网思想的金融,即服务长尾市场、普惠和去中心化的金融。主要特点为服务于长尾市场;具有海量用户;关注个性化需求;重视创新;正视风险;重视用户体验;重视开放性;重视社会化营销。

互联网面临的风险浅析

互联网面临的风险浅析 第一是信用违约风险,即互联网理财产品能否实现其承诺的投资收益率。在全球经济增长低迷、中国经济潜在增速下降、国内制造业存在普遍产能过剩、国内服务业开放不足、影子银行体系风险逐渐显现。 第二是期限错配风险,即互联网理财产品投资资产是期限较长的,而负债是期限很短的,一旦负债到期不能按时滚动,就可能发生流动性风险。当然,金融机构的一大功能就是将短期资金转化为长期资金,因此金融机构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期限错配,而其中的关键是错配的程度。 第三是最后贷款人风险。尽管商业银行也面临期限错配风险、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也面临信用违约风险与期限错配风险,但与互联网金融相比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商业银行最终能够获得央行提供的最后贷款人支持。当然,这一支持是有很大代价的,例如商业银行必须缴纳20%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自有资本充足率必须高于8%、必须满足 监管机构关于风险拨备与流动性比率的要求等。相比之下,互联网金融目前面临监管缺失的格局,因此运营成本较低,缺乏最后贷款人保护。 除上述传统风险外,中国互联网金融产品还面临一系列独特风险: 其一是法律风险。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尚处于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的三无状态。这导致部分互联网金融产品(尤其是理财产品)游走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区域,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碰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非法集资”的高压线。 其二是增大了央行进行货币信贷调控的难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创新使得央行的传统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面临一系列挑战。例如,虚拟货币(例如Q币)是否应该计入M1?再如,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受法定存款准备金体系的约束,这实际上导致了货币乘数的放大。 其三是个人信用信息被滥用的风险。首先,由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获得个人与企业的信用信息,并将之用于信用评级的主要依据。其次,通过上述渠道获得的信息,能否真正全面准确地衡量被评级主体的信用风险,这里面是否存在着选择性偏误与系统性偏差。 其四是信息不对称与信息透明度问题。如前所述,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处于监管缺失的状态。有无独立第三方能够对此进行风险管控?如何防范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的监守自盗行为。毕竟,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在互联网P2P类公司中,有专业的风险控制团队的仅占两成左右。其五是技术风险。与传统商业银行有着独立性很强的通信网络不同,互联网金融企业处于开放式的网络通信系统中,TCP/IP协议自身的安全性面临较大非议,而当前的密钥管理与

银行业金融机构授信管理制度

银行业金融机构授信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银行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和金融服务水平,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授信工作指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以及人民银行《商业银行授权、授信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实施统一授信制度指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银行的《内部控制指引》、《信贷审查委员会议事规则》关于授信的相关规定,结合银行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统一授信是指在银行对客户的风险和财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单一法人客户统一确定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实施集中统一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信贷管理制度。银行对客户提供的本外币贷款、承兑、贴现、信用证、国际结算项下贸易融资、担保等表内外信用余额之和不得超过最高综合授信额度,该授信额度可在授信期限内滚动使用。 第三条银行实施统一授信制度。统一授信所指“统一”,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统一: (一)授信主体的统一。即银行作为一个整体统一向客户提供授信。信贷审查委员会是按上会标准审核批准银行客户授信的最高权力机构。 (二)授信形式的统一。银行按照统一的标准识别和评价客户的整体信用风险。并将客户的授信风险总量控制在授信风险限额之内。 (三)不同币种授信的统一。将本币业务授信与外币业务授信置于同一授信额度之下。 (四)授信对象的统一。授信对象必须是符合银行授信条件的企业法人客户。 第四条银行在确定对法人客户的最高综合授信额度的同时,应根据风险程度获得相应的担保。有条件授信时,必须先落实条件后实施授信,条件未落实或条件变更,不得实施授信。 第五条银行建立统一的授信审批程序及执行程序。 (一)授信审批程序。 1.未达信贷审查委员会审议标准的,按业务部门发起授信申请、风险管控部授信审 查、总经理审批的流程执行; 2.达到信贷审查委员会审议标准的,按业务部门发起授信申请、风险管控部授信审查、信贷审查委员会审议、总经理审批的流程执行。 (二)授信执行程序。最高授信额度确定后,各种具体授信形式的发放应由各业务部门按银

互联网金融主要风险及监管对策研究

作品编号:DG13485201600078972981 创作者:玫霸* 互联网金融主要风险及监管对策研究 摘要: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有力推进了我国传统金融业的改革,但也对风险防控、金融稳定、监管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常态下,如何应对挑战,做到既能充分包容创新又能确保风险防控到位,亟需加强研究。本文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风险以及当前的管理政策,提出强化互联网风险防控、创新监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对策研究 一、国内互联网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呈蓬勃发展态势。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规模已突破10万亿元,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9.22万亿元,P2P市场规模约1000亿元,众筹市场规模约100亿元,网络小贷市场规模约5000亿元,基金销售约6000亿元,金融机构创新约1000亿元,财富管理约100亿元。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与其独特的优势密不可分,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技术使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方式更加先进,能为客户提供更自主灵活和方便快捷的金融体验。

二、互联网金融的主要风险 (一)对互联网金融本质认识不清导致投资者风险意识薄弱。 互联网金融没有改变传统金融的功能和本质,创新之处在于创造了新的业务技术、交易渠道和方式,主要功能仍是资金融通、价格发现、支付清算等方面,没有超越现有金融体系范畴。这也说明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同样会具有较大风险,甚至面临的局部风险远大于传统金融。比如,“余额宝”等产品直接将收益冠以活期储蓄的若干倍,忽视了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特征。再如,人人贷(P2P)型网上借贷机构向企业发放贷款的行为缺乏足够贷后管理和风险防控措施,导致一部分网贷企业因为不良贷款不断积累或突发贷款损失而无法正常运营。然而,由于没有认清互联网金融本质,很多投资者把互联网金融当作“救命稻草”,一旦互联网金融局部风险扩大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 (二)混业经营加大分业监管风险。 互联网环境下的金融业务普遍具有跨行业、跨部门、业务交叉性强等特征,形成了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深度融合和交叉的模式。在目前分业监管格局下,对于涉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等多方面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具体谁来监管、如何监

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论文.pdf

一、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种类 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双方有一方在合同到期时不履行其义务就会导致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的一切业务都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开展的。这种虚拟性的服务方式使得业务开展的双方可以在不同地点不见面就能发声联系,这使双方的身份以及业务开展的真实性的验证难度增加了很多。增大了在身份确认、信用评级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加了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互联网金融机构因没有足额的流动资金满足客户随时随地对现金的需求而导致的风险。风险的测量主要考虑电子货币的规模和余额。因为电子货币是在现有实际货币的前提下发行的,是一种虚拟的数字化了的交易媒介。客户在收到这种虚拟的货币后,并没有完成最终的支付,还要等收到等额的在现实社会中流通的实际货币才称得上完成了交易。这就需要电子货币的发行机构即互联网金融机构满足流动性要求。支付和结算风险。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都在网络上进行成为可能,甚至产生了国际化的支付和结算系统,突破了传统金融的地点限制;随着上网人数的增加,互联网金融的客户群体也逐步扩大,这也使得其经营业务环境具有很大的地域开放性,从而大大增加了支付和结算风险。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各种产品层出不穷,因此总是缺少对其的监管或监管立法模糊不清。目前的相关立法也主要聚焦于传统金融业务,缺乏有关互联网和金融业相结合的配套法律法规。因此,如果签订了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合同就很可能陷入不必要的纠纷,增加了交易成本,甚至会影响该行业的持续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特点 一是并存性。即传统金融风险与新兴金融风险并存,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甚至能改变金融的功能和本质,传统金融的系统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仍然存在。同时,互联网金融又有可能有新的风险相伴而生,这样互联网金融风险是传统风险与新兴风险并存。二是多样性。因为互联网金融内涵丰富类型较多,而且呈现不断成长发展新兴业态,其风险的类别和内含也呈多样性的特点,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创新和反风险的增强,还可能会出现新的风险。三是虚拟性。网络经济互联网金融都有虚拟性的特点,金融业本来就具有虚拟经济的特点,互联网金融交易又几乎全部在网上进行,交易的虚拟化更加突出,其风险也在虚拟化中发生,因此互联网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隐含性,这也给治理增加了难度。四是速发性。互联网金融风险可能会迅速发生,其业务具有远程快速发生完成的特点,资金运转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支付结算更加快捷,因而其风险事故的可能性也越大,一旦出现了失误,回旋余地很小,补救成本却相当大。 三、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 这里讨论的是互联网金融所特有的风险控制方法:技术性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技术性风险的控制方法 一是改进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环境。加大对计算机硬件设施的安全保障投入,提高整个计算机系统的防入侵、防病毒能力;在网络方面应用身份验证和分级授权等安全注册登录方式,并且对非法用户加以限制以实现对互联网金融的门户网站的安全访问。二是加强数据管理。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纳入到整个金融体系发展规划中,视其为金融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使互联网金融系统内相互协调,提升对各项风险的检测水平;通过数字证书的办法为其业务主体提供最基本的安全保障。三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互联网金融的有序开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降低技术风险,应着力开发一些新型的防攻击防病毒能力强的技术手段。 (二)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控制方法 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建立征信平台。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第一要务是大力推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征信平台,实现全社会信用信息,比如主体的履约能力,交易记录等的收集、匹配和数据化。建立一个全社会通用的信用查询和调用体系。做到互联网金融机构能根据该征信平台进行信用风险评估,并通过一定的专业化征信数据降低信用违约风险。创新监管体系。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监管方法和力度应适应它的发展,针对它与传统金融的区别对现有法规进行完善、创新。形成既有专业分工又能够统一治理的机制。培育信息公开透明,保护以消费者利益为核心的金融市场环境。提高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信息透明度主要在于实现财务数据和风险信息的强制披露。另外,向消费者进行知识教育,使消费者能充分认识到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不同之处,增强其对新兴金融模式的风险认识。 (三)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的控制方法 首先,正当收集和保护信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在收集客户信息时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得到客户信息后要给予适当保护。根据2007年公安部颁发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按照信息系统破坏后所造成的损失程度分成五个等级,并对信息系统的不同安全等级进行分级保护管理。从业人员应熟知相关法律法规,在安全程度达标的平台上操作。只有这样,当计算机网络系统被破坏导致信息泄露时,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免违法责任。其次,要强制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律规章适度。面对正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各产品领域,国家法律制定显然不能紧跟其步伐。因此,将行业章程对该行业的有效规范强制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自律规章制度作为社会自生规则也应该发挥其规范价值。此外,监管机构应适当的宽容。中国近几十年来长期压制民间的金融发展,如果继续之前的政策,互联网金融会发展的很缓慢。监管者应在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间找到平衡点。以前中国金融业依靠政策保护现象严重,形成了高度垄断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基本策略与机制

第四章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基本策略和机制 第一节基本策略 风险策略是指金融机构面临风险时可以选择采用的应对方法,主要包括风险规避、风险控制、风险对冲、风险转嫁、风险补偿和风险准备金。 一、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策略是指金融机构通过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来消除本机构对该业务或市场的风险暴露,简单地说,就是不做业务,不承担风险。1本书第一章第一节分析了金融机构的风险选择问题,指出金融机构在宏观上和战略上都应该选择风险承担,而不能选择风险规避,金融机构从本质上是以承担风险为基本使命并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特殊企业,在总体上都是风险承担者。但是,金融机构对风险的承担却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的,有标准的。金融机构承担风险的根本的目的在于获得风险溢价形式的回报,选择风险承担的标准在于三个方面。首先,该风险应该是本金融机构的目标风险,即金融机构擅长承担和管理的风险;其次,本机构应该具有足够的资本金用于支持对该风险的承担,即该风险是金融机构有能力承担的风险;再次,该风险应该具有与其相匹配的预期回报(风险溢价),即该风险是金融机构值得投资的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在微观上和面临具体业务风险时可以选择规避风险,风险规避是金融机构管理风险的基本策略之一。根据上述三项风险承担的标准,风险规避策略的应用对象相应是金融机构不擅长承担和管理的非目标风险、超过金融机构资本金承受范围的过度风险和不具有适当风险溢价的不当风险。 在现代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实践中,风险规避主要是通过经济资本配置来实现。经济资本配置过程首先将金融机构全部业务面临的风险进行量化,然后依据董事会所确定的风险战略和风险胃口确定经济资本分配,最终表现为信用限额和交易限额等各种业务限额。对于不擅长因而不愿意承担的风险,金融机构设立非常有限的风险忍耐度(即风险胃口),从而决定了对该类风险非常有限的经济资本配置,迫使业务部门降低对该业务的风险暴露,甚至完全退出该业务领域。风险规避策略的实施成本主要在于风险分析和经济资本配置方面的成本支出,此外,由于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规避风险的同时自然失去了在这一风险和业务方面获 1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指风险规避特指不做业务,不承担风险,不包括先做业务将风险承担下来,再通过期权和保险转嫁出去,或者通过期货、远期或互换交易对冲掉,最终做到不承担该风险。而后者在第一章第一节的风险规避中是包含在内的。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

一、引言 我国改革开放40年,金融行业的结构、功能、风险及监管模式也经历了发展和变革的40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基于高科技因素的互联网金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虽然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借贷关系相似,都涉及投资人、借款人和金融中介,但是这三者在这两个市场中的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完全隔离了投资人和借款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但是互联网借贷平台只是信息枢纽,原则上不承担任何投资风险(程华和杨威,2016),是对传统金融融资功能的补充和延伸,服务于主流金融服务半径难以达到的企业和个人。这种互联网金融模式具有违约风险、欺诈风险、政策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风险,由此凸显出加强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互联网金融试图通过大数据平台、金融科技解决过去的信用评级出现的种种制度和技术障碍,现有的数据平台可以利用已有的技术对信息进行挖掘、整合和优化,然后提供给平台的投融资客户,所以这些平台企业就成为了信息的中介,并具有一定的信息生产能力,信息对称是形成合理价格的先前条件。但是目前互联网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主要是因为较多拥有暴利心态的人簇拥到了互联网金融的平台上,从而加深了该市场的风险水平,所以了解该平台的运营机制和该市场的风险来源和组成尤为重要。 本文整理了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研究,以互联网金融的参与主体为分类依据,包括借款人特征与信息识别对借款成功率及借款违约风险的影响;投资人的风险偏好和投资行为;以及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定价策略、风险传导以及造成的监管困境等,以下分别阐述以上三者的相关研究综述。 二、关于互联网借款人风险管理的研究 1.借款人特征与信息识别对借款成功率的影响研究。网络借贷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之一,特别是在无抵押的信用贷款平台上,相比于传统的金融市场,互联网金融市场投融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大,特别是道德属性的信息不对称(Stiglitz&Weiss,1981),因为借款人拥有的信息量远高于投资人和平台,所以借款人有可能隐瞒不利于自己获得低利率贷款的信息,所以对于该平台的借款人需要更加严格的信用评分模型进行信用风险管理 (廖理和张伟强,2017)。在这个平台上,借款人若想通过网贷平台获得借款,除了披露一些能够体现贷款主体和项目信用水平的硬信息,也会自愿披露一些如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社交等软信息。信息的整理与加工直接决定了借款人的信用等级,而信用等级对借款人能否借款成功至关重要(Klafft,2008),而平台也是根据聚类借款人的这些信息为出借人提供投资决策的依据(丁杰等,2018),所以借款人的特征和信息识别是影响借款人借款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1)借款信息描述与借款成功率。在网贷市场借款人会通过借款描述一栏介绍自己更多的个人信息化或者借款目的及用途,进一步说服投资人做出投资决策(王会娟和何琳,2015)。但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借款信息描述对借款是否成功的影响并不一致(陈霄和叶德珠,2018; 2017),作者发现提高借款描述的可读性能够显著减少信息噪音,并降低投资者的信息处理成本,从而提高借款的成功率;而且借款描述的标点增加降低了可读性,但是字数增加提高了可读性或者信息量,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并且,很多情况下,出借人并不能很好地识别借款人的描述的背后的风险,相反,当借款人使用欺骗性的语言时更容易获得借款,但是这类人的违约率更高(廖理和张伟强,2017)。同样也有学者发现借款描述的字数、表达方式、具体情况、与金钱相关的数词或单词都与借款成功率有关(Herzenstein et al.,2011;Larrimore&Jiang,2011)。 (2)借款人特征与借款成功率。现有大量学者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研究了网贷市场借款人特征对借款成功率的影响,包括借款人的年龄、性别、外貌、种族、受教育程度和社交等方面。 有研究表明在目前的网贷市场上存在年龄歧视,即年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 ●何超关伟 摘要:现代金融越来越信息化,现在的经济越来越发展成为了信息的集合体,互联网借贷平台自诞生以来,其去中介化的交易模式一直是经济学、金融学、信息学和社会学等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文章基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对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和归纳整理,发现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借款人特征与信息识别对借款成功率及违约风险的影响;投资人的风险偏好和投资行为;以及网贷平台的定价策略、风险传导以及造成的监管困境等。文章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互联网金融平台信息价值研究,国际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对比研究,传统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与互联网金融对比分析等。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信息识别;投资行为;信用风险管理;监管 49 --

农村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及其防范

【摘要】由于农村金融机构面临业务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农村金融本身固有的问题,使得其面临诸多经营管理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本文在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现状的分析上论述当今主要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重点论述通过使用农业保险来规避信用风险,同时通过农业保险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现状 金融机构风险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不良贷款率。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利润90%以上来自贷款提供的利息,在这样资产结构下,贷款质量成为影响农村合融机构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因素,据银监会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呆坏账为5000元,亏损的信用社高达85%以上。在四大商业银中,农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最高。在农业银行所有贷款中,涉农贷款的不良贷款比率又是最高的,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多出将近1.5倍。虽然随着农村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不良贷款率稳步下降,但是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还是居于一个相当高的比例。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比例过高,信用风险是最主要的风险,不良贷款成为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风险因素。 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单位:亿元、% 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 余额占全部贷款比例余额占全部贷款比例余额占全部贷款比例余额占全部贷款比例 2007 150.6 5.32% 146.0 4.8% 135.1 4.21% 130.6 3.97 2008 129.5 3.68% 122.0 3.26% 208.8 4.44% 191.5 3.94% 2009 197.4 3.59% 192.8 3.20% 197.9 2.97% 207.1 2.76% 2010 265.8 2.47% 288.2 2.34% 284.4 2.16% 272.7 1.95% 2011 299 1.8% 299 1.7%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导致农村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来源因素分析 (一)外部因素 1.农业生产受到的最主要影响就是自然条件,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沙漠化的扩张和最近几年我国境内多次发生大地震,导致农业发展滞后。另外农民种植农作物也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预见市场的变化,比如去年种植辣椒在市场上卖的好,今年就会有许多的农民去种植辣椒,根据经济学规律,当产出大于消费的时候,辣椒的价格就会下降,使得辣椒就算丰收农民的收入也不会很高。所以农业是高风险的弱质产业,这决定了农业信贷具有高风险性。整个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面临自然灾害与经济风险的双重考验,此外,农业风险缺乏保障和补偿机制。 2.银行在与借款人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借款人总要比银行更了解项目的风险――收益状况,银行难以高效率、低成本地对借款人进行筛选和监督,也难以监控和发现风险问题,银行不知不觉陷入了高风险投资经营活动中,产生了银行在应付信贷风险上的内在脆弱性。 3.企业经营风险直接导致信用风险。企业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如贷款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经营机制不健全,信息不灵,决策滞后,应变能力差,产品更新换代慢,市场竞争能力弱等,致使企业经营不善,大额亏损,使银行贷款到期后无力偿还本息,形成银行的不良贷款。

互联网金融业务面临四大风险有哪些

互联网金融业务面临四大风险有哪些 这些年来互联网金融投资是非常火的投资项目,可是它本身具有网络的特性,所以法律在监管方面也有想定的难度,那么互联网金融业务面临四大风险有哪些?下面律伴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方面的知识,欢迎阅读!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 1.安全风险。互联网金融,依托功能强大的互联网平台,互联网平台具有松散、匿名、自由等特点,互联网的安全漏洞往往给互联网金融带来难以估量的安全风险。开放的网络通讯系统,神出鬼没难以预期的电脑黑客,不健全的网络监管制度和种种不成熟的身份识别技术和秘钥技术等一些列因素共同给互联网金融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互联网金融使得大量的私人信息通过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被泄露出来,用于非法用途,给社会秩序带来混乱,给个人隐私带来风险。此外,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起步晚、基础薄弱,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大量借鉴了国外技术经验,同时也大量直接引进了国外的互联网金融软件系统。这样一来,就等于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安全的命脉握于外人之手,缺乏互联网金融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就缺乏互联网金融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没有了独立性和自主性,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安全必然不堪一击。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网络金融交易者在合约到期日不完全履行其义务的风险。网络金融业务和服务机构都具有显著的虚拟性。虚拟化的金融系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信息技术增设虚拟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从事虚拟化的金融服务。网络金融中的一切业务活动,如交易信息的传递、支付结算等都在由电子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中进行。网络金融服务方式的虚拟性使交易、支付的双方互见面,只是通过网络发生联系,这使金融机构对交易者的身份、交易的真实性验证的难度加大,增大了交易者之间在身份确认、信用评价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大了信用风险。我国目前的社会信用状况是大多数个人、企业客户对网络银行、电子商务采取观望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网络金融中的信用风险不仅来自服务方式的虚拟性,还有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而导致的违约可能性。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正常存在的一种风险类型,银行的流动性来自于银行存款和贷款,一旦银行的存款不足以支付贷款所需,就产生了流动性的不足,这种流动性不足根源于银行偿还能力的有限和取款数量的难以预期。银行流动性直接关乎银行的经营能力和信用,流动性不足将导致银行货币流通的缓慢甚至停滞,严重时有可能导致银行的倒闭。 4.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由于网络金融立法相对落后和模糊而导致的交易风险。互联网是一个全球信息交互的平台,互联网金融是一个跨国界的金融平台,然而由于各个国家、地区经济制度和法律规定的差异,互联网交易双方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规则很难达到完全一致,这就加剧了一些互联网金融的违规违法几率,从而诱发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刚刚起步,相关法律体系还不完善,如在网络金融市场准入、交易者的身份认证、电子合同的有效性确认等方面尚无明确而完备的法律规

(金融保险)第四章金融机构信用管理

(金融保险)第四章金融机构信用管理

第四章金融机构信用管理 一、重难点解析 (一)金融机构信用管理的主要内容 金融机构信用管理是指金融机构按照一定的信用管理政策,对信用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处理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它能够帮助金融机构实现风险和收益的配比。 1.对客户的授信管理 2.对具体业务的信用管理 3.对自身信用水平的管理 (二)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的定位 从流程上来看,金融机构信用管理主要针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并可以定位于如下几个方面: 1.信用风险的识别 2.信用风险的衡量 3.信用风险的选择 4.信用风险的反馈和调整 (三)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内容 1.存款业务信用风险的管理 2.贷款业务信用风险的管理 3.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的管理 (四)证券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容 1.证券承销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 2.证券经纪业务信用风险管理 3.证券投资咨询业务信用风险管理

4.证券自营业务信用风险管理 5.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信用风险管理 (五)保险公司信用管理的基本内容 1.保险产品开发环节的信用风险管理 2.保险展业过程中的信用风险管理 3.保险承保过程中的信用风险管理 4.保险理赔过程中的信用风险管理 (六)信托公司的信用风险管理 1.对信托贷款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 (1)做好对贷款对象的资信调查工作 (2)做好对贷款项目的考查工作 (3)做好贷款的担保准备工作 (4)健全贷款管理机制 2.对信托投资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 (1)做好信托投资项目的选择工作 (2)做好对投资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 (3)投资分散策略 (4)做好风险的化解工作 (七)租赁公司的信用风险管理 对租赁公司的信用风险管理,具体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微观层面上,包括租赁公司自身强化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如:谨慎做好项目前期调查研究、做好对租赁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建立早期风险预警体系、资产质量分析指标体系等方面);从宏观层面上看,包括

互联网金融主要风险及监管对策研究

互联网金融主要风险及监管对策研究 摘要: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有力推进了我国传统金融业的改革,但也对风险防控、金融稳定、监管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常态下,如何应对挑战,做到既能充分包容创新又能确保风险防控到位,亟需加强研究。本文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风险以及当前的管理政策,提出强化互联网风险防控、创新监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对策研究 一、国内互联网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呈蓬勃发展态势。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规模已突破10万亿元,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9.22万亿元,P2P市场规模约1000亿元,众筹市场规模约100亿元,网络小贷市场规模约5000亿元,基金销售约6000亿元,金融机构创新约1000亿元,财富管理约100亿元。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与其独特的优势密不可分,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技术使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方式更加先进,能为客户提供更自主灵活和方便快捷的金融体验。 二、互联网金融的主要风险 (一)对互联网金融本质认识不清导致投资者风险意识薄弱。

互联网金融没有改变传统金融的功能和本质,创新之处在于创造了新的业务技术、交易渠道和方式,主要功能仍是资金融通、价格发现、支付清算等方面,没有超越现有金融体系范畴。这也说明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同样会具有较大风险,甚至面临的局部风险远大于传统金融。比如,“余额宝”等产品直接将收益冠以活期储蓄的若干倍,忽视了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特征。再如,人人贷(P2P)型网上借贷机构向企业发放贷款的行为缺乏足够贷后管理和风险防控措施,导致一部分网贷企业因为不良贷款不断积累或突发贷款损失而无法正常运营。然而,由于没有认清互联网金融本质,很多投资者把互联网金融当作“救命稻草”,一旦互联网金融局部风险扩大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 (二)混业经营加大分业监管风险。 互联网环境下的金融业务普遍具有跨行业、跨部门、业务交叉性强等特征,形成了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深度融合和交叉的模式。在目前分业监管格局下,对于涉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等多方面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具体谁来监管、如何监管以及工信部、公安部等其他相关部门如何协调配合,已成为现有监管体系面临的巨大挑战。跨部门监管协调机制尚不成熟、部门间职能不清等方面问题,导致互联网金融业存在很多不规范的领域与灰色地带。如处理不当,既有可能影响金融创新,也有可能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析

1.进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析的金融背景 1.1银行业的发展历史 20世纪70年代,国际金融业处于稳定发展时期,此时严格的金融监管使商业银行的业务仅仅限于经营存款和贷款。此种政策之下不仅限制了银行之间的竞争,将银行的经营风险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也是使其获得了稳定的收益。随后,在金融市场功能的扩张、放松管制和竞争加剧形式的推动下70年代末80年代初银行业迎来了变革的第一次浪潮。此次变革使得资本流量递增流速不断加快,金融效率得以极大提高,从而为银行业带来极大地机遇和挑战;长期存在于美国、日本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之间的严格界限日渐消失,竞争日益明显激烈;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范围得到拓展,新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咨询、结构交易、资产购置、杠杆收购、项目融资、信用卡和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劵化、衍生工具和表外交易等各种附加值服务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随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业务风险。 90年代以后,银行间的兼并浪潮汹涌。为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金融产业的集中程度和规模越来越大,通过合并与兼并,出现了巨型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目前,全球证劵业内50家顶尖的证劵商都是银行集团和金融集团的下属部门。银行业和证劵业的合二为一是国际资本市场效率更高,竞争性更强。大量迅速的全球资金流动进一步密切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不仅促进了资金在国际间的有效分配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使得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加大,并且越来越呈现出链状反映。于是,银行业在此浪潮中加强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更加凸显。 1.2我国商业银行现状

我国实行的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央银行的分支银行制。从建国到20世纪90年代初,基本上不存在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区别。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逐步恢复和建立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并逐渐演变成商业银行。 2004年国有制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以来,我国形成了3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5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农、工、建、交,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革,严格说来已经不算是传统的国有商业银行,农业银行也正在加紧股份制改革)、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信、华夏、招商、光大、民生、浦东发展、深圳发展、渤海、广发、兴业、浙商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110家城市商业银行的银行体系。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治理中问题和困难比较多的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更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和中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当肯定地说,近20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必须看到,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是: 不良贷款比例高,资产损失风险很大。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不良贷款比例不得超过15%的标准,2001年,除中国建设银行基本合规外,其余3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都在20%以上。由于长期以来呆账预备计提不足,大量的呆账贷款没有能够及时核销,资产风险越积越大。再加上资本严重不足,大量资本被占用在固定资产上,使资本吸收资产损失的能力很小。由此造成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资本充足率很

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 我国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及防范对策

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我国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 及防范对策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毕业作业(设计)评审表 诚信承诺 一、本论文是本人独立完成; 二、本论文没有任何抄袭行为; 三、若有不实,一经查出,请取消本人论文成绩。 承诺人: 年月日 目录 摘要……………………………………………………………(Ⅳ)引言……………………………………………………………………(P1)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P2)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模式…………………………“……………………(P2)(一)第三方支付平台……………………………………………………(P2)(二)P2P小额贷款平台P2P………………………………………………(P2)(三)电商小贷……………………………………………………………(P3) 三、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的现状…………………………………………(P3) 四、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P3)(一)技术风险……………………………………………………………(P4) (二)操作风险……………………………………………………………(P4) (三)信用风险……………………………………………………………(P4) 五、解决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措施……………………………………………(P5)(一)加强互联网金融技术风险的措施……………………………………(P5)(二)关于对互联网金融操作流程的管理措施……………………………(P5) (三)建立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手段……………………………(P6) (四)推动形成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律…………………“………………(P6)结束语……………………………………………………………(P7)致谢……………………………………………………………(P8)参考文献……………………………………………………………(P9) 摘要

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资料

有关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 这学期我们开设金融风险管理课程,让我们对金融风险有了一定的认识。 金融风险指的是与金融有关的风险,如金融市场风险、金融产品风险、金融机构风险等。一家金融机构发生的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往往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金融机构在具体的金融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有可能对该金融机构的生存构成威胁;具体的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危机,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一旦发生系统风险,金融体系运转失灵,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 一是信用风险仍然是中国金融业面临的最主要风险。贷款和投资是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活动。贷款和投资活动要求金融机构对借款人和投资对象的信用水平做出判断。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金融机构的这些判断并非总是正确的,借款人和投资对象的信用水平也可能会因各种原因而下降。因此,金融机构面临的一个主要风险就是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即信用风险。在经营过程中,如果金融机构不能及时界定发生问题的金融资产、未能建立专项准备金注销不良资产,并且未及时停止计提利息收入,这些都将给金融机构带来严重的问题。并且现在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扩张期,经济景气的上升,也部分掩盖了房地产贷款业务隐含的风险。要知道,就像潮汐,经济景气状况总有发生变化的时候。一旦经济进入下调期,房地产贷款违约率

水平可能就会上升。因此,不能对目前看似蒸蒸日上的房地产信贷业务过于乐观。 除银行类金融机构面临很高的信用风险外。近几年我国证券类金融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也日益突出,相当部分证券公司的资产质量低下。最近已发生多起证券公司因资不抵债被接管的案件,中央银行不得不为此动用再贷款偿还被接管公司对个人债权人的债务。所以,我们对金融业面临的信用风险始终不能掉以轻心。信用风险仍然是目前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最主要风险。 在对目前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状况进行判断时,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问题是近年来房地产贷款的大幅度增长。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房改有直接关系。我国的房改是上个世纪末启动并在近年基本完成的。居民住房抵押贷款是房改后出现的新生事物。 我国金融业风险管理的制度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加上金融风险本身的复杂性、隐蔽性等,使得我国面临以下的金融风险。 (一)金融风险管理的体制尚未成型。这主要表现在:多部门共同监管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监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的严重缺乏;监管分支机构地方化的倾向也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 决;缺乏对监管机构的约束;监管职责范围还没有完全分清,因此监管漏洞和重复监管的问题共同存在;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规范的监控指标体系。 (三)资本市场信息透明度不高。透明度是指公开披露可靠、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地评价一家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等综合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这是近年投资者比较关注的话题。这个新兴的产业在逐渐完善,其产生的经济价值也是不容忽视,因为具有特殊的属性,即互联网的虚拟性,信用风险在比较大,那么互联网金融存在哪些信用风险?下文律伴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方面的知识,欢迎阅读! 从2013年阿里巴巴的余额宝横空出世以来,引爆了国内互联网金融爆发式的增长,各家类余额宝产品推陈出新。整个互联网金融市场即刻风起云涌,并对传统金融业,如银行、券商、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的传统业务发起了全面冲击。互联网金融不仅正在迅速抢占存款、货款和支付等银行三大核心业务的市场份额,也对证券市场经纪业务严重侵蚀,当然对利率市场化及国内金融创新也走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正因为国内互联网金融市场的风起云涌,它所显示的风险及所带来的问题,也很快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创举,因为,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互联网时代,利用互联网技术为人类服务是无法逆转的。互联网不仅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思维方式,也正在改变人类的经济生活及经济增长模式。因此,以互联网技术及智能手机主导的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 互联网金融利用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改变人类经济的时空边界,也改变了传统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程度,改变了投资者进入金融市场准入方式,弱化投资者进入市场的专业性要求,他具有小额、快捷、便利、交易成本低、信息较为公开透明、普惠等特征。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不仅向传统金融提出了明显的挑战,也给现代金融市场注入无限活力与生机。对此,无论是民众、企业、政府及监管者都得有所认识与准备,都得充分认识到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 任何金融产品都是对信用的风险定价,其信用都得由组织、企业、个人,政府其中的一方来担保。如果没有谁对该产品进行信用担保,那么无论是创新金融产品的企业还是投资者,都可能把其行为的收益归自己而把其行为风险让整个社会来承担。这就容易使得金融市场的风险越积越高。我们要记住,无论当前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如何虚拟性及技术化,但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核心是金融,他的落脚点是金融而不是互联网技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金融,那么互联网金融所改变的是现实金融的方式而不是金融本身,因此,互联网金融交易同样是对信用的风险定价。金融具有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监管、金融风险等因素并不会因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而消失,反而会更复杂。只不过改变的形成及表现的程度不同而已。也就是说,金融风险并不会因为互联网金融而消失。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与控制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与控制 作者单位:江苏银行淮安分行盱眙支行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涵盖了所有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涉及传统银行、证券、保险的金融中介和依托第三方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互联网工具运作的非金融中介。从2013 年开始,中国出现了一波基于互联网的新金融产品,它们正在改变金融 服务的传统格局,为整个金融业注入一股新鲜的力量。 在中国经济发展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主要的模式,包括第三方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等),P2P贷款(拍拍贷、人人贷等),网络小额贷款,保险和网络证券、大数据金融、众筹和网上银行。从用户需求角度,互联网金融通常包括三个业务领域,即第三方支付、互联网融资和互联网投资。中国领先的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还有苏宁和京东,以及互联网公司例如腾讯和百度,都推出了众多互联网金融产品,如阿里巴巴余额宝,百度百赚利和腾讯理财通,经过几年的发展与壮大,它们在中国逐渐成为主流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为国内的广大投资者服务。 伴随着快速发展的步伐,互联网金融也进入了风险的集中爆发期,不少的P2P平台跑路或倒闭,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被曝由搜索引擎抓取顾客转账信息,还有挪用客户备付金,另外最近广受媒体关注的e 租宝(金易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非法集资,给广大群众带来严重财产损失

的恶性事件等,都严重扰乱了金融行业的秩序。因为以网络技术为依托开展业务,互联网金融产品通常牵涉线上线下用户数量众多,涉及金额巨大并且分布范围广,所以互联网金融一旦出现安全问题,风险就会急剧爆发并迅速蔓延,危害公共秩序,影响社会稳定,严重的后果不得不引起公众的关注。 一、法律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参与机构更多是非金融机构与电商,而现有的法律规定是针对传统金融行业制定的,尽管双方有重合交叉的部分,但对互联网金融的适用性依然较弱,缺乏直接针对性,则会出现监管主体不明确导致监管无力、顾客隐私受侵害而无法诉诸赔偿、某些网络融资行为演变成非法集资、缺失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导致资金沉淀却另作他用,赎回困难等情况,严重扰乱金融秩序。因此政策与法规的高度不确定性,要求制定专门法律来管制互联网金融,但互联网金融这个立法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的立法难度远大于传统金融。 二、监管风险 互联网金融所依托的信息技术环境不断变化,给监管部门带来新的挑战。一方面,跨行业、跨领域、业务交叉性较强等是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业务具有的广泛特征,但跨部门监管协调机制尚不成熟,导致互联网金融业存在较多领域监管不到和监管不力的现象。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交易依托互联网进行,内部系统产生虚拟化操作,使金融业务失去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易对象模糊。在不透明的交易过程中,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