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气的受热过程(3D动画演示视频素材)

大气的受热过程(3D动画演示视频素材)

大气的受热过程(3D动画演示视频素材)

大气的受热过程(3D动画演示视频素材)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34:2.1.1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练习题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课时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读下列图表,回答1~2题。 部分城市某日天气预报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京晴转多云,最低气温出现在午夜 B.上海中雨,应防范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C.哈尔滨有雾,大气能见度低,需注意行车安全 D.西宁晴,外出应做好防晒、防中暑准备 2.该日上海与北京最高气温不同,图中能正确解释其根本原因的序号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C 2.B 解析第1题,一日内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不可能出现滑坡、泥石流灾害。西宁位于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白天外出应防紫外线伤害,该日西宁最高气温为22°C,不会出现中暑情况。第2题,该日北京最高气温高于

上海,是因上海出现阴雨天气,太阳辐射被削弱。 下图为“吉林省东部山区P村庄某时刻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2018年1月中上旬某日,人们在清晨发现整个村庄弥漫着浓密的烟尘。下列关于这种现象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冬季燃煤取暖释放的烟尘较多 B.村民做早饭释放大量烟尘 C.谷地地形易形成逆温现象,烟尘不易扩散 D.此时盛行山风,山坡易形成地形雨,多云雾 4.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夜晚②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白天③此时吹山风 ④此时吹谷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3.C 4.D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整个村庄弥漫着浓密的烟尘,表示空气流通不畅,原因是受地形的影响出现了逆温现象。第4题,在山谷地形中,白天谷地的气压高于山坡上的气压,风从山谷吹向山坡,形成谷风。 5.读下列四幅海陆风示意图,判断能正确表示近地面大气运动的是()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第1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学习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这三个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2.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是在掌握了太阳高度对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还有生活上对阴天、晴天温度的感受上,通过设计、讨论等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很浓,学习障碍是大气逆辐射的理解,以及晴天的晚上温度比阴天晚上低的原理。 3.设计思想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实验、讨论交流、争论答辩等形式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的愿望。 5.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大气的削弱作用及保温作用 6.教学过程

问:屏幕上两种图标表示的天气状况分别是? 问:晴天、阴天,你觉得哪种天气情况比较热?.问:我们地球上的热量是谁给的? 2.问:1、太阳的能量以何种方式传到地面? 2、太阳辐射包括哪几类电磁波? 3、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在哪个光区? 4、我们肉眼能看到的大部分是哪种电磁波?课件演示图片 3.问:A、B两种情况下,地面得到太阳辐射强度是否一样? 4.(过渡)太阳辐射经过厚厚的大气层会被大气削弱,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那么,这个大气层究竟有多厚呢?大气层中的什么物质把太阳辐射给削弱了呢?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地球的大气层。

2018版第2章第1节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1.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作用。 2.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难点) 3.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重点、难点) 教材整理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阅读教材P32~P33,完成下列问题。 1.大气的热源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转化为热能增温。 (3)地面增温的同时,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形式特点 反射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反射部分可见光,无选择性 散射空气分子或细小尘埃会对太阳辐射进行散射,散射具有选择性

吸收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吸收具有选择性 4.太阳辐射分布不均 (1)表现: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2)原因: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短,被大气削弱的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多。高纬度地区相反。 正误判断: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2)太阳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3)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多。() 【提示】(1)√ (2)×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3)×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 教材整理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阅读教材P34~P35第1段,完成下列问题。 1.大气的保温作用可分三个过程 (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地面增温。 (2)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 (3)大气产生大气辐射,它将其中很大部分返还给地面,大气逆辐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能量,从而起到了保温作用。 2.意义 缩小了气温的日较差,使地表附近的气温变化幅度减小,从而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正误判断: (1)地面辐射温度比太阳辐射温度低,为短波辐射。() (2)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3)寒带地区终年严寒,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基础学习知识题)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读图“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 A.①太阳辐射B.②大气辐射C.③大气逆辐射D.④地面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A.① B.②C.③ D.④ 3.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使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4.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现象是 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B.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C.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D.日出前的黎明天空明亮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a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

C.①④②⑤③ D.①④②③⑤ 图2为甲(拉萨地区)、乙(杭州地区)两地间,年降水量和年太阳辐射量关系曲线图。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反映甲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乙地多的原因主要是 A.甲地纬度低B.甲地距海近 C.甲地气候干燥,降水少,晴天多D.甲地缺少地面植被覆盖 9.甲地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 ①复种指数高②小麦颗粒饱满③瓜果甜度高④水稻种植面积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实际日照时数是指太阳光线照射地面所经历的小时数(去除地物、云、雾等遮蔽时间)。读湖北省某月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分布图(单位:小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0~11题。 10.据统计,武汉市全年实际日照时数可以达到1950小时。据图判断,图示月份最可能是() A.1月 B.4月C.7月 D.11月 11.下列关于甲、乙两地实际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地受夏季昼长影响,日照时间长,故日照时数较大 B.甲地受背风地形影响,气流下沉少雨,故日照时数较大 C.乙地受盆地地形影响,水汽难以扩散,故日照时数较小 D.乙地受地形抬升影响,湿润多雨,故日照时数较小 太阳辐射强度受纬度高低、大气透明度、地形地势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图示意我国某地某日的太阳辐射强度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广州市第八十三中学郭润婵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原理和表现。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原理和表现。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基本原理等,说明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 2、能有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 3、能够对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进行解释、推断。 二、教学重点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三、教学难点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导学法、自主学习方法

二、提出思考问题 、太阳辐射通过哪些环节被削弱了? 、哪些环节的削弱作用具有选择性特征?、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有哪些?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 A.紫外线区 B.可见光区 C.红外线区 D. X射线区 2.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都具有选择性 B.太阳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都无选择性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无选择性,散射作用有选择性 D.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有选择性,反射无选择性 3.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其主要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A.吸收作用 B.散射作用 C.反射作用 D.保温作用 4.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由于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 A.直接到达地面的蓝光比重大 B.空气分子使蓝光发生散射作用 C.高层大气分子大量吸收蓝色光 D.到达地面的蓝色光又完全被反射到高空 5.在以下有关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太阳高度角愈大,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厚度也愈大 B.大气密度愈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也愈大 C.大气透明度愈大,太阳辐射愈弱 D.太阳高度角愈小,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愈少 6.大气的保温效应是因为()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作用 B.地面的反射作用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 7.一般说来,阴天比晴天的日较差小,原因是() A.阴天云量多,大气对流旺盛,把大部分热量传给大气 B.阴天云量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C.阴天大气水汽含量多,水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D.阴天云量多,白天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夜间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8.在晚秋或寒冬,用人造烟幕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A.增强太阳短波辐射 B.增强大气逆辐射作用 C.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D.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9.产生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 A.相邻地区存在气流升降运动 B.地区之间存在热量差异 C.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D.相邻地区的地面状况差异 10.有关大气水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应与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 B.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高空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垂直 C.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成直角 D.地转偏向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11.右图中各点之间的气压关系正确的是 ①A点比B点气压低②B点比D点气压高 ③B点和D点气压相等④C点比D点气压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下图为“南半球某地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风向正确的是()

2.3 大气环境(受热过程)--习题+答案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课时1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时作业 2017年9月8日,在俄罗斯阿德勒上空,一架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三条大小不一的风柱从天际垂到海面,飞机在极其危险的距离内躲过了这股自然之力,平安飞越该区域,成功着陆。完成1~2题。 1.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时,飞机正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 A.对流层B.平流层 C.电离层D.高层大气 2.该飞机在下降过程中,周围大气整体温度变化正确的是() A.逐渐下降B.逐渐上升 C.先上升后下降D.先下降后上升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 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 C.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 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是-60~20℃ 4.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 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C.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飞行 5.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青藏高原的太阳辐射较强,但气温较低,其原因是()

A.地形平坦,冬季风影响大B.湖泊多,调节气温能力强 C.降水少,植被稀疏D.海拔高,空气稀薄 下图甲为“某地短时间内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图乙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题。 6.阴天时气温日较差较小,是因为与晴天相比() A.②较大,④较小B.②较大,④较大 C.③较大,⑥较小D.③较大,⑥较大 读图,完成7~8题。 7.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 A.低纬度的对流层B.中纬度的平流层 C.高纬度的对流层D.低纬度的平流层 8.该层大气() A.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B.能够大量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 C.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D.受强烈的太阳辐射呈电离状态 某学生2017年暑假去西藏旅游,发现许多有趣的、能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来解释的地理现象。读图完成9~10题。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3:2.1.1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练习题

40分钟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A.①B.② C.③D.④ 2.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是因为() A.①B.② C.③D.④ 3.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主要起作用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答案 1.B 2.D 3.C 解析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判断出①表示太阳辐射“暖”地面;②表示地面辐射“暖”大气;③表示大气以逆辐射形式“还”大地;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白天多云时,云层的反射作用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降低;多云的夜晚,会使大气逆辐射增强,减少地面损失的热量,使温度不至于太低。下面左图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示意图”,右图为“太阳辐射略图”。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一刻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读数与瓶外的相比() A.变大B.变小 C.相同D.变化不定

5.右图中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A.①B.② C.③D.④ 6.右图中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A.①B.② C.③D.④ 答案 4.A 5.D 6.C 解析透明玻璃瓶起到保温作用,温度会升高;全球变暖说明大气逆辐射加强;大气的热量来源于地面辐射,图中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削弱作用,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读图,完成7~8题。 7.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A.减弱①B.增强②C.减弱③D.增强④ 8.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上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减弱 答案7.D8.D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准确理解示意图中箭头的含义,理清大气的受热过程。第7题,图中①~④代表的含义分别为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人造烟雾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辐射的红外线,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能量,对应图中④增强。第8题,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减少碳排放,不增加或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使大气逆辐射减弱,使大气保温作用减弱。9.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途径。下面甲、乙两图反映的是开发利用新能源的两种途径,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题:中图版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在整本书主要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因为大气的热状况还要涉及到前面所学的太阳辐射和大气的垂直分层,而启下则这是因为它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前提,也是解释诸如温室效应的具体地理现象的基础。 在讲解大气的吸收、反射、散射三种作用时,主要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学习中,还会涉及相应的物理学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学科间的整合。对于大气的保温效应新教材阐述得较为细致、具体。大气的“保温作用”对以后讲解全球气候变暖的知识奠定了基础。全球变暖又会引起一系列的生态变化,进而影响全球的经济结构。这样既可使教材前后的内容相通,也增强了教材中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了新教材新课标为主的指导思想。 【学情分析】 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在生活中很多例子,学生学习会很感兴趣,同时在第一单元介绍了在不同的大气层中的大气成分,学习也就不怎么难了,但是大气的保温作用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有点困难。而且在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学生因为缺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多。对于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关系等这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 【处理方法】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而大气的主要过程可以用"太阳给大地-大地给大气-大气还大地”来概括 通过相关示意图,比较三种辐射的波长和大气对它们的反应,概括大气受热过程。在整体读图推理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供相应的生活实例和情境,提高学生运用原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的性质和特点。 2、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读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图、大气温室效应图,分析说明大气热力过程。 2、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对大气保温作用的学习,树立起节约能源、低碳环保的意识。 【重点】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难点】 1、大气的温室效应。 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2021年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题】必修模块一 2、1 大气的受热过程 欧阳光明(2021.03.07) 【所需课时】1课时 【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分析: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等。 【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第二章第一节教材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教材既是对前面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外部圈层”知识的重要补充,尤其是解释了“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这一原理,同时也是学好整个第一节的基础。教材内容比较结合生活实际,但出现了较多的陌生概念,对知识的理解增加了些许难度。教材安排了大量

的图片,并增加了很多学生学习的环节(如阅读、思考等)。 学情分析:这部分知识初中阶段基本没有学习过,因此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同时知识本身的难度也大,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由于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知识具有新鲜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护作用;理解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根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示意图认识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特点;结合“大气的温室效应”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大气热状况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天空的颜色”“温室效应”的学习,明确成因,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教学难点:1.大气的温室效应。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本节课原理性强,授课时应紧密结合图片,做到图文结合,这样有助于原理理解。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导学法推出本课的原理。由于知识比较抽象,用身边的实例辅助教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 方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和保温作用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理解大气的重要性; 3. 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能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4. 分析海陆间和城乡间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认识到热力环流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5. 理解大气运动的受力状况,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力的大小及风向。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热力环流原理。 【教学难点】 1.运用事实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2.说明风的形成和风向规律。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出示:《闯关东》视频片段 此处引用平台资源【课程引入】闯关东“霜头来了” 师:观看视频,思考:

1.影片中的片段发生在哪个季节? 生:(可能的回答)秋季 2.剧中人物所说的“霜头”是什么现象? 生:(可能的回答)霜冻 3.为了应对“霜头”,主人公朱开山带领大家做的措施是什么? 生:(可能的回答)在田间地头点燃柴草。 师:大家知道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吗?片段中农民的行为蕴含着什么样的地理原理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大气的受热过程。 (板书)大气的受热过程 【讲授新课】 师: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什么是辐射?辐射有何特点? 出示: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 师:读图,回答: 1.太阳辐射按照波长分成了哪三部分,每个部分的波长范围是什么? 生:(可能的回答)紫外线,波长小于0.4um;可见光,波长0.4-0.7um;红外线,波长大于0.76um。 2.太阳辐射中最主要的部分是? 生:(可能的回答)最主要的是可见光部分 师: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能产生辐射,温度越高,辐射能量越大。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由于太阳表面的温度达到近5500℃,因此向外放出能量较强的辐射,我们称为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地球表面均温约22℃,我们将其向外放出的辐射成为地面辐射,能量不及太阳辐射,属于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均温为22℃,我们将其向外放出的辐射成为大气辐射,也属于长波辐射。 出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图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教师王安强【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护作用;理解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根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示意图认识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特点;结合“大气的温室效应”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大气热状况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天空的颜色”“温室效应”的学习,明确成因,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教学难点: 1.大气的温室效应。 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 图文结合。启发、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①学生思考,说说自己身边气温的昼夜变化情况; ②思考:为什么月球上昼夜温差巨大,而地球上昼夜温差比较小? ★ 学习主题Ⅰ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复习回顾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提出质疑 大气为何不直接从太阳辐射中汲取热量,反而要劳驾地面呢? 学生活动 自学教材P32相关内容,了解大气的受热程,及大气削弱作用的环节。 设计意图 使学生初步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削弱作用,通过设疑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设计意图 教师环环设问激发着学生步步为营。此时每一问题后教师的小结很重要,尤其要让学生领会吸收、散射的选择性和反射的无选择性。 设计意图 用学生比较熟悉又感觉神秘的月球与地球相比,激发大家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

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三章 第2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程标准: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目标: 1.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简单的相关现象; 2.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保温作用,并解释简单的相关现象。 课前预习: 一. 大气受热过程 过程I : 小部分太阳辐射被吸收或反射,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球表面,使地面增温。 过程II : 地面被加热,并以 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能量, 辐射除极少部分穿过大气,到达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使大气增温。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过程III :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除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故称 ,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合作探究: 1.为什么“高处不胜寒”? 2.冬半年的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3.2014年暑假,厦门华侨大学5位学生从成都出发,穿着轮滑鞋行走2159千米,经过33天的跋涉到达拉萨。行程中为了应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特殊性,携带了防晒霜、防寒衣物、高压锅等物品,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A 辐射( 波)——大气最根本的能量来源 B 辐射( 波)——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过程I 过程II 过程III

课后练习: 读下图,完成1~2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A.①-②-③B.①-④-② C.②-③-④D.③-②-④ 2.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 A.①和②较小 B. ②和③较小 C.③和⑤较小 D. ①和⑤较小 4.与青藏高原小麦产量高、质量好有关的是 A.①小②大B.①大③小 C.③小⑦大D.④大⑥小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刘禹锡诗句“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描写的景色最可能出现在A.2月B.5月C.8月D.11月 6.关于“夜来霜”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减弱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因为 A.白天地面吸收强,夜晚①弱 B.白天反射作用强,夜晚②弱 C.白天大气辐射强,夜晚③弱 D.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④弱 8. 大气中 A. 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 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 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答案: BBCBD DDA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在整本书主要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因为大气的热状况还要涉及到前面所学的太阳辐射和大气的垂直分层,而启下则这是因为它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前提,也是解释诸如温室效应的具体地理现象的基础。 在讲解大气的吸收、反射、散射三种作用时,主要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学习中,还会涉及相应的物理学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学科间的整合。对于大气的保温效应新教材阐述得较为细致、具体。大气的“保温作用”对以后讲解全球气候变暖的知识奠定了基础。全球变暖又会引起一系列的生态变化,进而影响全球的经济结构。这样既可使教材前后的内容相通,也增强了教材中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了新教材新课标为主的指导思想。 【学情分析】 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在生活中很多例子,学生学习会很感兴趣,同时在第一单元介绍了在不同的大气层中的大气成分,学习也就不怎么难了,但是大气的保温作用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有点困难。而且在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学生因为缺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多。对于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关系等这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 【处理方法】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而大气的主要过程可以用“太阳给大地-大地给大气-大气还大地”来概括。 通过相关示意图,比较三种辐射的波长和大气对它们的反应,概括大气受热过程。在整体读图推理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供相应的生活实例和情境,提高学生运用原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的性质和特点。 2、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读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图、大气温室效应图,分析说明大气热力过程。 2、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对大气保温作用的学习,树立起节约能源、低碳环保的意识。 【重点】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难点】 1、大气的温室效应。 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二章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 保用; 2、理解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3、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 运动的影响; 4、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 5、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 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①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②大气的直接热源和大气的热过程。 2.难点:①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 ②风向的判断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讨论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清代黄叔璥[ jǐng ] 在《台海使槎[ chá ] 录》中,记述了台湾

海缺两岸的风向差异:“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这里的“内地”指福建,“台地"指台湾。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这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新课教学]: [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渡】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那么太阳炙烤着大地,是不是一定也把大气给我们烤热了呢?其实则不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4页的内容,说说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哪几个环节? 【学生回答】1、太阳辐射过大气层。 2、太阳辐射到达地表。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再把热量传给大气。 【分析】“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源泉,然而从前面的内容来看,似乎并不是太阳辐射直接让大气受热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那么我们首先来研究一下,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对太阳辐射做了什么手脚呢? 大家一起看课件播放的图片。 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球表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吴忠市回民中学李小梅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使用的是中图版的地理教材。本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第1册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节的内容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后面学习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论依据,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节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中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二、教材内容分析 从正文看,教材的编排紧贴课标的要求,首先呈现的是大气受热过程的三环节,进一步分析可从中提取出大气受热过程的两个作用。接下来教材较详细地阐述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阅读部分的标题是“天空的颜色”,意在让学生运用本部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体味地理的“有用性”,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本部分教材中主要有三张地图: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温室效应”、太阳辐射在地面的不均匀分布,意在使学生“运用图表说明”,指明了学习路径。 【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标解读: 内容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解读①课标中的行为动词“说明”属于理解的知识水平; ②“课标”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 ③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助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④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自选或运用给定的图表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运用这部分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础是对大气受热过程有一完整的感知和记忆,即大气受热过程的三环节、两作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记住大气受热的完整过程: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和地表把热量传给大气这三个环节,以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这两个作用。 2、学生能够运用自选或给定的图表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 3、学生能够运用这部分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从而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大气受热过程,以及受热过程中的有关现象 难点: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 2、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刚升入高中不久,对地理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加之本部分知识可以很好地解释学生日常生活中关注的一些现象,所以教师有技巧的设问,一定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由感知形成结论,由结论解释现象。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关于太阳辐射和对流层大气特点等的知识储备,也有了关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水平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出大气受 热的基本过程。 水平2: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大气对 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特 点,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水平3:根据图表资料,说明影响大气 削弱作用的因素,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 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水平4:根据图表资料,探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人地协调观:运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合理安排人类活 动,调控人类活动。 综合思维:运用资料分析影 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 地理实践力:运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指导生产、生活实 践。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三种削弱作用 2.大气削弱作用的纬度差异:低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 07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

08多。高纬度地区的情况则相反。 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 1.判断正误。 (1)就整个地球大气而言,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的。(√) 2.太阳辐射被削弱的方式中,叙述正确的是( ) A.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最显著 B.散射使得太阳辐射都回到宇宙空间 C.平流层中臭氧吸收红外线 D.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紫外线 答案 A 解析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最显著,云层越厚反射越强烈,故A项正确。散射是向着 四面八方的,一部分被散射回宇宙,故B项错误。平流层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 线,故C项错误。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故D项错误。 3.阴天时,气温一般比晴天低。为什么? 提示阴天云层厚,对太阳辐射反射强烈,很多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表,大气获得太阳 的能量较少,所以气温不会太高。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三种辐射特征 2.地面接收到太阳辐射后,再以地面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辐射向大气;几乎全部被大气中 04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的□03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所以□ 05长波辐射。大气辐射仅有一小部分射向宇宙,而大3.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 06反,所以称为大气逆辐射。 部分则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 07保温作用。 4.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 5.地球外部存在大气层,将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保存在大气—地面之间,类似于玻璃温 08温室效应”。 室的作用,人们称之为大气的“□ 1.判断正误。 (1)太阳温度高、辐射能力强,所以太阳辐射是长波辐射。(×) (2)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公开课教案 新郑三中李晓敏 课题: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解读: 1、大气受热过程: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 以下内容要点: (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 (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4)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热力环流:以实验和活动为主,阐述基本原理,内容要点: (1)大气受热不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这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 (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索,最终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大气的保温作用,气温、气压、高度三者的关系

教学方法:动画演示法、读图分析法、讨论分析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上周的天气情况引出“风、雨、”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但这些都离不开地球大气的运动。大气为什么会运动?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推进)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多媒体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内容: (1)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哪几个环节? (2)大气的增温原理是什么? (3)空中离太阳更近,气温为什么比地面大气低? (4)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有什么区别? (小组汇报、交流,教师激励性评价) 2、师生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 3、活动探究:小明家的农田3个月后就被征用了,但他想再抢种一季胡萝卜 3个多月才能收成),有同学给他建议一一盖上一层塑料薄膜,你认为这种方法可行吗?为什么?(需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2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 方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和保温作用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理解大气的重要性; 3. 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能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4. 分析海陆间和城乡间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认识到热力环流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5. 理解大气运动的受力状况,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力的大小及风向。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热力环流原理。
【教学难点】 1. 运用事实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2. 说明风的形成和风向规律。
第 2 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师: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海边的度假小屋发生一起谋杀案。警察根据线索很快抓住两
个嫌疑犯甲和乙。警察问他们案发当晚两个人在哪里,甲说:“当晚我在海边漫步,海风迎 面吹来,让我觉得心旷神怡,整个晚上我都在吹海风。”乙说:“我站在沙滩上望着大海想 心事,感觉凉风从后背袭来,阴风阵阵,确实让人害怕。”
请大家思考一下,两个嫌疑人口供中的矛盾点是什么? 生:(可能的回答)夜晚的风向不同 师:两个人的说辞不同,可见他们中有人说了谎,说谎的人很有可能是真正的凶手。让 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找出真正的凶手吧! (板书)热力环流 【讲授新课】 师: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大气
1 / 11

运动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大气的水平 运动即为风。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就是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大家 不妨利用生活中的案例来了解大气的运动。
出示:空调和暖气的照片
师:空调和暖气是我们家中常用的生活物品,暖气主要是在冬季为房屋供暖,空调主要 是夏季为房屋降温。大家回忆一下,空调和暖气都安装在我们家庭的什么位置上呢?
生:(可能的答案)制冷空调往往采用壁挂式,暖气往往安装在靠近地面的位置。 师:大家知道空调和暖气为什么安装在房屋的这些位置吗? 生:(可能的答案)空气热胀冷缩,运动方向不同等。 出示:热水和冰淇淋图片
师:因为空调和暖气的气流的运动方向我们不太容易看到,所以我们选择了冬季的一碗 热水和夏季的冰激凌来观察,由于热水、冰淇淋的温度与周围的气温有明显差异,很快就凝 结成了小水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白汽儿”,请大家观察图中“白汽儿”的运动方向,试 着总结空气在受热、受冷情况下的运动状况。
生:(可能的答案)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受冷则收缩下沉。 师:为了更加充分地理解本节课的知识,我们需要补充了解大气的相关物理学知识和规
2 / 1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