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建高职院校跨学科专创融合课程体系

构建高职院校跨学科专创融合课程体系

构建高职院校跨学科专创融合课程体系

我国高职院校对跨学科专创融合课程的研究起步比较晚,鲜有研究成果。从当前研究状况来看,跨学科专创融合课程不足之处在于:一是较多地描述跨学科双创教育的消极因素,或是只着眼于操作层面,缺乏系统的理论探讨与对策研究以及完整的培养体系构建的研究;二是研究中更多关注于理工科跨学科学生的双创培养,鲜有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专创融合培养的研究成果。?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主动作为,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实体运作的创业学院,建立多部门协同育人的联动协调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八大重点改革任务之一,各分院(部)协同建立了分布式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为大学生搭建全员全程指导、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断激发其创新创业热情。

专创融合,探索跨专业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构建

明确跨学科专创融合课程培养体系目标。学院建立了深度融合专业教育的“全覆盖、分层次、菜单式”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建设校内创业导师和校外创业导师两支队伍,完善“大学生创业街”“创业学院”“创客+部落众创空间”等平台,实施创新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教学、创新项目孵化、创业师资培育等改革,全面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高职院校跨学科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应遵循三项原则。一是跨学科研究、双创教育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原则。积极培养或引进具备跨学科、跨专业指导教师,建立跨学科、跨专业师资队伍,专业老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双创实践。二是培育新学科、交叉学科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原则。积极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研究交流平台,加强多学科与双创教育内容相融合的研究。三是理论研究、创新与实践操作、创新相结合原则。学科专创融合课程教育理论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深入,并结合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构建跨学科专创融合课程体系要实现五个转变。一是

34?|探索与实践|

在培养目标上,由专业型、学术型向复合型、应用型培养转变。提出分层次培养“创新创业素质”的“三区一平台一空间”模型,还建成了“成果转化中心”,强力推进专利申请和成果转化工作。二是在课程体系构建中,由专业课程向多学科、跨学科及交叉学科专业课程转变。引入企业导师,课程资料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制订,体验形式从校内参观递进到校内园区实践、校外市场体验,再递进到亲身创业实战。三是在授课内容上,由专业化系统理论知识向跨学科、交叉学科理论知识、前沿研究和科研实践等方面转变。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深入推进专创结合,按照“理实一体”理念,构建出“全覆盖、分层次、菜单式”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分为普及教育、分层教育、菜单式教育三个阶段。四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由指导老师集中授课、学术报告向翻转课堂模式转变,并采取多种形式、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并设置专题供学生集中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并作点评。五是在考核评价方式上,改革考核方式,突出过程与模块评价,从创意递进到创业策划,再递进到创业竞赛、创办企业。

深化学分制改革,探索实施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制度

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根据创新创业兴趣、意愿和需求跨学科选课。实行学分制管理,大一2学分(必修),大二、大三2学分(选修)。必修不合格的,要求第二年必须重修。

学生课余时间参加“创业小班”教学,按实际学时折算替换学分,纳入学生学分和绩点计算。学生在校内参与“大学生创业街”实践,可替换2-3个社会实践学分,大三学生自主进行创业项目实战,经创业学院、教务处、学生处共同评审通过后,可替换毕业实习学分。

(作者单位: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

构建高职院校跨学科专创融合课程体系

陈晓通

随着双创教育的不断深入,探索跨学科专创融合课程选修体系已成为高职院校所关注的问题。

提升结合双创教育的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跨专业高职生创新能力已是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陈柳艳 摘要: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是系统工程,课程体系改革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从课程综合化、模块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与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等方面采进行。本文结合学院实际工作对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及研究。 关键词: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一、关于离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定位是最重要的,它直接关系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性问题。影响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与实施、考核方式等的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从人才培养方案说,课程体系定位应与人才培养下作目标相一致。我同高职教育的基本H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要有一技之长.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传统的技术型人才已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的适应性,多元性的要求。在今天很多岗位消失得很快,越来越多的丁作岗位需要宽厚的理论基础与较高的操作技能,也就是我们的教育要保证使受教育者以宽厚的基础与实力去迎接多元化、快速发展的世界。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技能要有可迁移性,可延续性。 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要与此相匹配一因此.如何使学生能理解并提高专业群、职业群的知识能力。使课程的框架臣宽、更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是课程体系改革应该考虑的问题。在课程改革目标选择上。既要让学生掌握较强的实践技术能力,满足行业、企业的需要。

又应该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素质的养成,使学生有较强的就业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同家对高职教育提出了必须坚持内涵发展的道路.要努力抓好实践教学、基础课两个课程系统的建设,课程体系改革要实现: 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性。以职业能力作为课程的主线,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注重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有很强的技术操作能力.也要有良好的素质和职业道德。高职教育培养的不是片面的“职业人”,而是完整的“社会人”。 二、高职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建设时,首先要开展科学、有效的市场调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把社会产业结构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作为确定课程体系的依据。职业教育的课程从工作任务出发。关注工作过程系统。课程体系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兼顾公共基础等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确定、整合课程内容。 (二)按照模块化、综合化的结构建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除了选择教学的内容.还有一个是教学内容如何序化、结构化的问题。传统的学科课程结构体系割断学科的联系,难以形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综合能力。模块化教学有效地避免了课程内容之间的交叉重叠,教学的目的性强,使教育教学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建市模块课程体系,依据真实T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整合序化

浅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

浅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本文作者从工作实际出发,阐述了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内容,以及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申报、管理、检查评估与验收方法。 关键词:高职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作为高职院校,只有通过不断地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建立课程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等手段,建立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及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以现代人才观和课程观为依据,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改革为动力,全面审视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建设目标,通过调整归并、增删取舍、综合开发、探索创新等方式和手段,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从而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的原则。各专业教学计划中所设置的课程要与就业目标直接挂钩,能清晰地体现出就业方向和工作必需的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与就业目标有益而无关的课程,可开可不开的不开,可讲可不讲的内容少讲。使得课程设置精减实用,目标明确。 2、以专业目标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形成为本位的原则。专业培养目标应以人才规格分析为前提,课程设置应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人才规格分析形成的能力模块,是课程设置模块的重要依据,在课程模块对应能力模块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尽量减少和弱化与能力无关的课目,大力强化能力培养。 3、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标准为尺度的原则。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中心,建立有利于能力形成,特色鲜明的实践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有别于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标志。实践课程体系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衡量教学效果的尺度是国家制定的行业职业标准。因此,实践课程体系应与国家(乃至国际)行业标准紧密接轨。各专业应以职业标准中包括的素养、知识、技能要求为依据,制定出培训项目明确详尽,培养过程严格有序的实践课程体系,并通过这一体系,为学生提供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使之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四巧板与图形面积——益智器具与教材内容融合教学课例设计

四巧板与图形面积——益智器具与教材内容融合教学课例 设计 四巧板与图形面积——益智器具与教材内容融合教学课例设计 江西抚州市实验学校曾莲秀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二)》第二课时益智器具:四巧板 一、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等活动方式,进一步探索并掌握图形与几何世界中图形面积的计算策略。 2,通过观察、想象、操作等数学活动,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培养空间想象力,识图分析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拼图游戏、设计组合图形,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感受组合图形的“美”与图形变换的“妙”,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协作精神。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四巧板木质器具、练习纸、草坪图卡、花瓶图卡、剪刀 教师准备:四巧板磁性教具、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贴图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复习与导入 师:曾老师拼了一个图形,看,像什么,你能看出这个蜡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吗,老师要计算这个像蜡烛的图案的面积,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按照蜡烛图案中基本图形的顺序逐一汇报面积计算方法。 师:我们以前学过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今天这节课比较特别,是在玩四巧板中继续研究组合图形的面积问题。(板书课题:四巧板与图形面积)

设计意图:“拼图”是学生们很喜欢的游戏,拼图的话题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蜡烛的图案既复习了五种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又为课尾升华主题提供了象征物。 (二)器具操作,探索与发现 求一副四巧板拼图的面积。 1,用四巧板试拼图案 师:四巧板是类似于七巧板的拼板玩具,别看四巧板只有四块板子,拼出的图形可是千姿百态。 师:你能用四巧板拼出这路标图案吗,试试看。 学生用四巧板拼路标图,同桌交流拼法。 2,四巧板自由拼图 师:现在我们比比,谁能利用四巧板的特点设计出既和谐又有创意的图案。 学生自由拼图创作。 3,欣赏四巧板拼图 师:同学们创作出这么多精美的图案,曾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但是你们拼的图只是四巧板拼图中的冰山一角,想领略更多的拼图吗,请看大屏幕。 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四巧板拼图: 师:四巧板各板块设计得很巧妙,所以拼出的图形美妙、和谐。怪不得中国古代称四巧板为“调和板”~四巧板看似简单,拼出的图形却复杂多样。根据所拼图形的难易程度,可以测评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在日本,就是用四巧板拼图进行智力测验的。如果在规定的时间 内拼出手风琴图案,则表示其智力达到了博士的水平,所以日本人又称四巧板为博士板。 4,师:接下来我们来讨论几个有趣的问题。

理工科高校通专融合现状及对策建议

理工科高校通专融合现状及对策建议

理工科高校通专融合现状及对策建议 我国理工科高校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实践探索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通识教育成果的获取和效果的发挥。例如,仍保持专业教育至上的理念,缺乏通识教育专职管理机构,未建立起科学的通识课程体系。为此,教育改革迫在眉睫,针对上述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建立通识教育专门机构,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融合理工科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现行的专业教育体系创立于建国初期。这种教育模式在百废待兴的现代化初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以现实功利性为思想根基,以社会行业需求为导向,直接授以学生各种专门知识和技能,为国家培养了各种专业人才,为国家的复兴、社会的重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现代化向纵深发展,国家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积累转变,单纯专业教育的弊端越来越凸显,因此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教育,使其在各方面协同并进、全面发展,其目的在于消除专业教育所造成的视野狭窄、思维单一、人格偏狭等弊病。但是,在现代化的全球发展与深度掘进的形势之下,专业教育又不可

废除,因此最切合实际的思路是,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适度有效的融合。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纷纷都在进行通专融合的试验,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成效甚微,下面试对之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 一、现状分析 (一)教育理念的偏误。这是制约我国理工科高校通专融合改革的关键。由于理工科高校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所以在教育理念上,始终抱着专业教育至上的思想,没有真正认识到通识教育对学生长远发展、对学校品质提升的长远功效。这是当代功利化思潮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对学校来说,其目标仅仅在于四年之后的学生初次就业率,因为该指标直接关系到学校下年的招生指标、经济效益和行业成绩。对教师来说,缺乏学校层面在通识教育方面的激励和奖掖,反而受到专业教育才能出成绩、评职称、获实利思想的引导,因而助长了专业教育一枝独秀的局限。对学生来说,缺乏正确的引导,其目光也仅仅着眼于毕业时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缺乏长远规划和远大理想。因此,在上述几方面的合力下,具有“短平快”特点的专业教育自然会压过“缓释型”的通识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流。 (二)专职管理机构的缺失。实施通识教育需要设置一个独立的机构如通识教育管理委员会、通识教育中心,专职管理相关事务,协调各学院、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而我

高职院校《药理学》专业标准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

高职院校《药理学》专业标准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药理学》是医药专业一门主干课,是该校药学院所有涉药专业以及医护 系护理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课程。根据该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和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介绍了亳州职业技术学院《药理学》专业的课程建设,坚持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通过标准课程建设与具体案例相结合,更加突出实用性,旨在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建设的发展。 标签:药理学;标准课程;人才培养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Professional Standar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Pharmacology in Higher V ocational Colleges CHEN Qun,WANG Jie,ZHANG Xing,LI Shan-shan Bozhou V 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Bozhou,Anhui Province,236800 China [Abstract] Pharmacology is a major course of medicine. It is a course that must be offered by all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als and medical nursing departments in our school of pharmacy. According to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students in our school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pharmacology in Haozhou V 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and puts forwards the “necessary,sufficient and practical” principle,and stresses the practicability by combining the standardize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specific cases,thu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Pharmacology;Standard courses;Cultivation of talents 《藥理学》是研究机体与药物相互作用规律和机制的一门桥梁学科。使学生认识药物防治疾病的原则及新药研发的药理学基础,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通过学习使得他们掌握常见的药物分析方法[1]。 1 课程简介 课程定位:注重培养具备《药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熟悉现代中药制剂及药物制剂的检验和分析;具备较好的敬业精神、协作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各级临床医院、制药企业、科研院所、药品检验与行政管理部门、医药营销等单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课程目标:通过《药理学》理论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重点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以后学习医药类相关专业知识和科研实践奠定基础,从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标准

摘要:高职的课程标准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文章从课程标准的内涵和课程标准建设的意义入手,探讨如何进行课程标准建设和建设要点。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建设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提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由此可见,高职的课程标准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中的关键问题,也是一个焦点问题!它是高职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内涵建设整体水平,促进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课程标准的内涵何谓标准?在汉语词典里的意思是“衡量事物的准则”,那么何谓高职教育的课程标准呢?针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殊性,高职课程标准可以理解为各各院校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规定课程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要求及过程等的为课程教学提供指导的文件。课程标准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化,是规范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涵:(一)内容标准内容标准里包含了课程的学习任务与学习内容。学习任务是学习领域课程的基础。它是在每个学习情境下,设计的要学生完成的基本工作任务。学习内容是为完成学习任务,课程应讲授的具体知识与技能。简单地说内容标准就是说明“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二)考核标准考核标准里包含了学习目标和考核评价。学习目标简单地说就是明确学生在经过学习以后应该“知道什么”和“会做什么”,还有学生要“学到什么程度”,老师要“教到什么程度”,是指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考核评价也就是“考什么?怎么考?”,对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提出“质”与“量”的考核标准,并提出相应的考核方式。(三)教学指导教学指导包括了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根据内容标准与考核标准要求,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条件,科学设计学习情境,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二、课程标准建设的意义(一)有章可循课程教学应该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程序、有内容的活动。(2)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是教与学的主要指导依据。课程标准科学合理,才有可能完成课程的教学内容并达成教学目标。教学改革离不开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首先要从课程标准建设入手。因此,课程标准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关键问题。进行课程标准建设是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的必要过程。正如管理的逻辑过程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一样,课程标准的建设包含了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整个逻辑过程,从之前的策划与设计,到教学的组织设计,到教师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应用和最终教学质量的检查监控。(三)与行业企业零距离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课程标准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把工作任务的要求课程化,把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课程化,使学生达到职业岗位素质能力要求。基于此,与行业企业零距离的课程标准建设势在必行。三、如何进行课程标准建设(一)精准的课程定位好的课程标准建立在精准的课程定位基础上,而精准的课程定位的前提是对课程开发过程的了解,对典型工作任务如何转换为此门学习领域课程的了解。在制定课程标准之前,首先要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要求,典型工作任务来明确课程的性质,弄清本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简练的语言对该课程的性质、典型工作任务及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等进行总体描述。其中,课程性质要说明该课程在

特殊需要学生的融合教育——特殊需要学生

特殊需要学生的融合教育 ——特殊需要学生 盛永进教授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筹) 第一讲:特殊需要学生 讨论四个问题 一、特殊需要学生的概念 二、特殊需要学生的分类 三、特殊需要学生的鉴定 四、特殊需要学生的发展 一、特殊需要学生的概念 谁是特殊需要学生? ?学生见过吗 特殊需要学生 一切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它的任何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青年,这就包括残疾儿童和天才儿童、流浪儿童和童工、偏远地区或游牧人口的儿童、语言或种族或文化方面属少数民族的儿童,以及来自其它不利处境或边际区域或群体的儿童。 ——联合国家教科文组织.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 相关概念—特殊需要 特殊需要即特殊的教育需要,是学生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对特殊的教育条件的支持性需要。特殊教育条件支持需要 特殊教育需要 特殊教育需要 讨论 个别差异一定引发特殊教育需要吗? 讨论 1.个体之间有高瘦胖矮是否为个体差异,是否引发特殊教育需要? 2.视力有1.2与1.5之差是否为个体差异,是否引发特殊教育需要? 特殊教育需要的条件性 个体差异具有教育意义 个体差异达到一定的度 小结 特殊需要学生又称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是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在学习上需要特殊教育条件支持的学生。 二、特殊需要学生的分类 有哪些特殊需要的学生? 二、特殊需要学生的分类 广义:一切由个体身心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引起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 狭义:个体身心条特征差异引起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 术语说明 障碍——残疾 “残疾”与“障碍”两个概念在中文表达中经常替代互用,实际上有区别。我们这里不做严格区别。考虑到障碍一词在感情色彩上更具中性的,教育领域一般用“障碍”。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建议摘要: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事关学校课程改革,关系着学校教学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升,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要坚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以职业实训为导向,其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实训指导、方案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要坚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职业院校;精品课程;数字资源 一.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1.职业院校建设精品课程关系着职业院校教学与课程改革,直接影响着职业院校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势必会筹集和配置最优质的团队师资力量,最优质的学科资源,以少数特色专业带动职业院校专业与课程方向改革,以精品课程建设来发现传统教学方式中的缺陷与不足,从而逐渐改变传统的、效率较低的课堂教学方式,青年骨干教师的创新教学方式直接推动院校教学改革和课程教学改革,带动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2.职业院校建设精品课程是提高职业院校特色专业课程建设、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职业院校的教育方式与教学目标与普通本科高校有着明显的差异,直接导致了职业院校课程建设与普通本科教育的课程建设有所不同。职业院校只有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一批具有极具特色、强大优势的精品课程,才能为职业院校提升一定的知名度、吸纳更多的优质生源、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3.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有利于推动信息化教学和数字开放教育资源建设。职业院校精品课程虽然耗费了学校最优秀的师资力量,优势学科和高额的经费投入,但精品课程的建设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职业院校采用远程教学、信息化教学、开展数字化教育的进程。职业院校建设的精品课程是一种数字开放教育资源,其建设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着职业院校开放数字教育资源社会共享的程度,关系着职业院校在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发展中的贡献程度。 二.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 1.教学内容。精品课程选择和建设的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最关键要素之一。选择正确和合适的课程课题,不仅有利于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能够深受师生的广泛欢迎和接受,这样的课程才开始起到了应有的效用。由于精品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学内容方案的设计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笔者认为,精品课程教学内容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①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内容的选取和设置,要坚持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即要坚持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重点突出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职业院校精品课程的选取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②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内容设置和选取要符合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接受能力。课程内容不能远远超出学生的领会能力和接受能力,否则就会造成学生学习效率的下降,也不能停留在表层、肤浅的层面,为此职业院校精品课程不宜选择那些理论性强的课程作为首选。③职业院校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建设应该利于推广职业院校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精品课程的建设是职业院校进行广泛和深入教学与课程改革的试行,只有先行的课程改革进行的顺利,才能有效地促使教育主管者积极主张进行传统的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 2.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是任何教学团队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只有一支业务素质强、教学水平优、团结奉献责任感高、教师职业道德高尚的团队才能打造出一批出色的精品课程。职业院校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选择师资

融合教育体系中的特教课程建设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37507790.html, 融合教育体系中的特教课程建设研究 作者:黄国能 来源:《教师·上》2020年第06期 摘要:我国教育的模式已经向融合教育方向发展,特殊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特殊教育环节也需要根据国家的教育发展方向进行调整,从而使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差距不断缩短,满足特殊学生的未来发展。融合教育的实施,要求学校与教育师资的融合,要求教育师资的有效培养要配上相适应的融合课程。特殊教育体系中如何融合教育课程最为关键,文章对融合教育背景下学科课程与教学课程的建设进行探究,旨在为特殊教育学校提供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特殊教育;融合教育体系;学科课程;教学课程;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1-18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6-0127-02 一、引言 国际上对融合教育进行了研究,由于融合教育拥有较大的优势,我国教育学者也加入了融合教育的研究,促进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通过研究,发现采用融合教育手段的学校能够提升教育系统的效能,能优化学生的培养过程,满足学生的未来发展。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环节中的特殊教育体制,虽然学生与普通学生不同,但是不能阻滞特殊学生的未来发展,要在教育过程中融入融合教育,有效建设学科课程与教学课程,满足特殊学生的发展需求。 二、融合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关联性分析 融合教育的本质是要改变社会中存在的一切不平等现象,从广义的概念角度看,融合教育是要实现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学习机会并不断提升自我的目标。融合教育起源于特殊儿童的教育,如今普通学校也重视起融合教育的作用,在学校运营过程中融入融合教育。由于融合教育起源于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更应该充分发挥出融合教育的作用,根据特殊学生的特点,在学科课程与教学课程环节大力研究和建设,促进特殊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融合教育中一般教育与特殊教育的理念 融合教育与课程进行融合,目的是要以普遍课程作为特殊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促进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掌握基础教育的知识,实现全面性的发展。在融合课程的教育下,教师要充分挖掘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的潜力,使其与普通学生的距离不断缩短,将其培养成高质量人才。 四、基于特殊教育与一般教育融合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课程建设

[其他论文文档]通识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在物流专业的探索

通识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在物流专业的探索 一、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实施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学科知识体系的分化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现代高等教育坚持实施专业教育,要求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为该专业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不断推进,与专业教育共同作用,成为高等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二者培养目标的矛盾导致了目前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这既不利于我国高校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何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在实际教学改革中有效推行,使学生在科学与人文、功用与理念、专业与通识、知识与人格等方面取得平衡与和谐,是我们面临的紧迫课题。 我国高校借鉴国外教育模式改革的先进经验,对通识教育的推行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现行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整合学科模式,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或整合,形成新学科;(2)与专业结合的学分制选修课模式,包括必选、限选和任选三种方式;(3)实验班与学院模式,如北大的元培实验班、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等,学生先修通识课程,然后自主确定专业。虽然这些探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收效并不如预期明显,主要是因为专业教育思想根深蒂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界限分明,不能很好地融合。 二、通专融合模式对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的意义 高校物流专业是基于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而设置的,不同于纯理论研究性学科,物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型应用性学科,要求学生成为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有良好的身心素质、职业道德品质和创新意识的宽口径、厚基础人才。我国高校现有的专业教育模式已不能很好地完成培养适应社会生产实践的综合性人才的任务,因此,在物流专业现有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探索融入通识教育,即实施通专融合模式,对于提高物流专业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高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物流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物流专业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探索、改进教学方法,重新审视、评估现有教学模式,积极寻找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培养方式,才能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迎接进入社会的挑战和考验。 三、通专融合模式在物流专业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1.理念层面使通专融合模式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两种教育思想的推动下,高校师生对教育理念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互相独立、重视专业教育轻视通识教育,长此以往很不利于培养出真正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理念的转变是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前提。通过设计清晰的培养目标让师生都形成一种共识:高等教育应该既包含专精的知识又包含处世的智能,通识教育的融入是对专业化发

高职课程建设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高职课程建设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论文摘要:高职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的核心,随着高职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与完善,亟需形成高职课程建设标准,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高职课程进行客观理性的评价并进行相应完善。 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是高职示范校建设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难点。自2006年,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推行高职示范校建设任务,我国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进一步强调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彬一体”的职教理念,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对高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高职课程建设标准内涵 (一)高职课程建设的现状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和示范校建设任务的推进,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在整体的课程模式和体系上仍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1.学科本位思想在课程建设中仍根深蒂固。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理念层面,在教学过程中仍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从教学内容到方法、手段几乎没有向能力本位转换。同时,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忽略了以能力本位来统筹构建课程体系这一核心环节,使课程建设缺少系统性和能力培养的目标指

向性,进而弱化了课程建设的整体效果。 2.课程体系建设过程缺乏协调。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学主管部门、教学实施单位、用人单位和广大教师协调运作,同时,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建设、考核方案、习题等文案材料要给予支撑。各部门之间应通力合作,协调运转,在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诸环节联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3.重“形式”,轻“内容”,课程外观与实质“两张皮”。随着最近几年国家大力推行精品科建设,各高职院校也加大了课程建设的力度,在政策、资金和组织上给予了充分的支持。然而通过实地抽样调查,部分课程的申报材料和文字表述非常符合职业教育理念,内容充实,手段先进,而实际在授课过程中,仍然大量沿用的传统教授方法与形式,高职课程的实质并没有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谈不上真正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教学做一体的职业教育课程的内涵。 4.课程建设与企业需求缺乏衔接。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人才的培养应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专业定位、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应与企业实际需求实现近距离对接。但由于在课程建设中缺乏对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分析,对于本课程所适应岗位群的能力结构和工种比较模糊,弱化了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适应性。同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仍独立划分,尚未进行真正的教学做一体的改革,使得学生难于形成高水平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知识素质。 (二)高职课程建设标准的内涵

研究关于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模板

研究关于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 快到一年一度的毕业季了,同学们的论文准备好了吗?说到写论文啊,我可是被指导老师退回了两次,论文要求可真高。以下是由大全为大家整理的研究关于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喜欢,请继续关注大全。 论文摘要:隐性课程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人才培养离不开隐性课程。因此,应在分析隐性课程的内涵、特征和建设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从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行为层开发建设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途径,从而切实提高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实效。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 隐性课程的内涵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又称潜在课程(Patent Curriculum)、潜课程、隐课程等,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类型。关于隐性课程概念的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表述不尽相同。我们依据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教授范兰丝()在1991年出版的《国家课程百科全书》中对隐性课程所作的界定,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将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概念界定为:是高职院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那些没有列入正规课程计划和学校政策中,但又在教育实践情境中以非预期的、隐蔽的形式有意无意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信念、意志、知识、情感、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一种课程形态。它包括渗透于高职院校显性课程中或以其他形式存在的偶然的、无意的影响,如学校的各种人际关系、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校园文化环境及教师的教育行为和人格、学习气氛和其他非正式团体的影响等等。 高职隐性课程的特征和建设意义 高职教育完整课程体系应当既包括显性课程(正式课程),也包含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的形式,明确、直接、外显陈述的课程,是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和一定的强制性的教育方式;而隐性课程则是以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方式存在的,通过学生无意识的、非预期的心理反应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隐性课程以其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效果等方面独有的特征,弥补了显性课程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上的缺陷。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补充,只有二者彼此协同、目标趋向一致时,才能使整个教育课程体系达到最佳的功能和效果。

高职课程体系建设问题分析

高职课程体系建设问题分析 摘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的热点,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 院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我国高职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以专项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以及高 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课程体系;建设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 16 号文件)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和难点。因此,如何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就成了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借鉴了国外高职教育的一些经验,引入了能力本位的概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学科本位思想在课程建设中的表现仍根深蒂固。能力本位 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体 系和课程形式,课程体系主要是参考就业市场的需求、借鉴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 体系和模式,这些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理论知识有余,专业技能不足,学生实 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弱,不能满足企业、行业即到即用的需求,造成社会急需的优 秀高技能人才短缺。随着各行各业自动化程度的日趋提高,高级技师的缺口日益 突出。 分析其原因,学校始终未能彻底摆脱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课程设 置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脱节,教材内容没有很好地突出职业性和实 践性。教师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而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职业素质和职 业技能的培养没有有机结合。即使实验实训课程的设置,也是验证性实验多,学 生的独立性和创新新很难得到提高,体现不了高职教育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技能 培养的特色。此外,考核形式上,笔试仍是主要形式,技能评价的体系难于建立,技能训练无法真正到位。因此,立足于职业岗位分析,针对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从源头开始突出高职课程体系的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显得十分必要。 二、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是要在各专业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高职教育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开发以专项职业技能形成为核心的项目课程,建立反映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标准,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课程体系的建设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把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贯 穿课程建设的始终。 1.知识目标。高职课程知识目标的设置应紧紧围绕所定岗位(群)职业能力 培养的需求进行,淡化公共基础科、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课程的设定要符合应用性,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2.能力目标。高职课程能力目标的设定应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培养适应 岗位需求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的方法与能力。 3.素质目标。高职课程素质目标的确定围绕着职业需求展开,培养适应社会 的通用素质,如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与培养适应岗位的专业素质,如职业道德相结合。 三、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综合课程设计论文

综合课程设计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课程设计论文,请参考! 高校建筑课程设计的校外合作模式 摘要:本文对高等院校建筑课程设计教育中的校外合作机制进行探讨,根据国内外建筑院校的相关教学经验,整理出在课程设计中的三种主要的校外合作模式,分别是生产合作模式、课题合作模式和公共合作模式。 关键词:课程设计;合作模式;校外资源;建筑教学 建筑学本身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涵盖了人文、技术、艺术等各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每所建筑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和特征,专业教学的重点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如一些关注传统建造文化,致力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一些强调前沿技术和数字化设计,着眼于未来信息技术发展;一些则侧重建筑学本体的理论学习和哲学探讨。无论方向如何,高校建筑专业终究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建筑教育的最终目的依然是培养具有实际设计能力的建筑专业人才。如局限于学术范畴,将学生禁锢在大学教育的内环境中,是无法取得满意的教学成果的。越来越多的学校将目光投向外部,寻求校外的资源,并将其注入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改革中来。 0概况 纵观国外现代建筑教育的历史,来自包豪斯的“实用艺术至上”的原则就一直存在于整个脉络当中。初期具体表现在建立大师班“作坊”,将手工业和工业

融入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从后来在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延续、德州骑警在美国的发展到现在的ETH都有强调实用主义的传统,在教学的配置上也都安排有大量物质性的动手操作环节。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阶段,学校自身专业教室和实验室可以提供相应的配给,到了高年级和研究生的课程设计阶段就会开始从各个方面去整合校外的有利资源,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专业的培养。国内的建筑教育最初源于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布扎体系(Beaux-Arts),注重形式的训练和图纸的艺术性的精准表达。一直以来,这种相对传统的学院式建筑教育导致学生就业时存在普遍的“断层”现象。多年学校教育结束后,毕业生们往往不能直接与专业性的建筑设计工作进行对接,通常需要几个月或半年的适应期。因此,许多高校的建筑系针对该问题不断开展教改工作,比较普遍的做法是通过与校外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对本专业的行业环境有一定程度的接触。而在学校之外,最近几年受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建筑行业进入了调整期,业界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洗牌局面,唯有具有核心价值的设计团队才能继续存活。不少事务所、设计院放弃了原本只追求产值增长的经营理念,转而将一部分精力投向技术和理论的沉淀。与高校的合作,或者参与高校相关课程教学项目,能够得到一个很好的机会去寻找建筑行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也能为自己培养对口的人力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多角度、多层次的合作必然会产生。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建筑院校的一些相关状况和典型案例,将高校建筑课程设计中的校外合作模式大致总结为三个主要的类别:生产合作模式、课题合作模式和公共合作模式。 1生产合作模式 院校与相关部门共同创建具有持续生产内容的工作室或设计单位,最终产出内容包括实际项目设计方案和具有工作实力的应届毕业生。在国内多所建筑院校

专科学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的课程体系研究

专科学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的课程体系研究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 课题批准号:XJK03AG020 学科分类:职业教育学 课题负责人:张世英 (长沙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 主要成员:谷建春、肖雄、蔡炎斌、阳海燕、祝磊、杨建宏、王新辉、 林涛、谢立辉、夏尊凤、肖志伟、张颖华、吴庆华谭镜星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 本课题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以职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主体性教育、素质教育和课程教学论为基础,充分参考和借鉴国内外关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围绕专科学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课程体系展开了深入研究和实践,力求在科学性、理论性、现实性、以及可操作性等方面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其一,分析并把握专科学校与本科学校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不同特点,探索专科学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专科学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目标、内容、评价体系。其二,将“做事”的教育与“做人”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建构科学的课程体系。 (一)研究内容 1.我国专科学校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现状的研究 此项研究的目标是要明确我国专科学校目前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具有哪些经验?存在哪些问题?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整合有何必要性。 2.国外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状况与借鉴价值的研究 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找出我国专科学校存在的不足,从而进一步论证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3.专科学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的理论研究 通过从学理上深入探讨专科学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的合理性,进一步对课程整合的目标、原则、内容、实施、评价、运行机制等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用以指导建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的课程体系。此部分是本课题的基础部分,也是关键点和难点。 4.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的课程体系研究 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理论的指导下,建构科学的新课程体系,以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游戏软件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高职院校游戏软件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作者:杨东霞 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06期 【摘要】文章按照基于职业能力系统化和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流程,分析了游戏软件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及课程学习链路、设计学习领域,最终形成游戏软件专业课程体系和结构。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游戏软件;课程体系 1998年~2007年10年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社会经济领域的各行各业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多年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基础上,在吸收国外先进课程开发思想,和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的指导下,我国提出了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的核心内容是“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工人专家访谈会”。使用该方法,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者可以对现代职业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体化的深入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应用在随后的教学设计中,最终准确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学习领域、职业教育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从而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1.确定专业的职业和职业岗位 基于职业能力系统化和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第一步就是确定专业面向的职业和职业岗位,从而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一般需要召开技术工人专家访谈会和专业教学工作委员会会议。技术工人专家访谈会的参加人员有来自企业的技术专家、本专业全体教师,会议目标是对人才需求、专业定位、岗位群进行论证,从而确定工作岗位、职责、任务、流程、对象、方法、所需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等。通过会议达成一致认识,游戏开发工作岗位按照游戏开发生命周期以及市场定位分为以下几类: (1)游戏策划类:包括游策划师、分策划以及市场策划专员等。 (2)程序设计类:引擎设计人员、程序设计师以及游戏测试人员。 (3)美术设计类:游戏场景设计师、游戏道具设计师、游戏人物设计师。 (4)市场运营类:游戏运营架构设计人员、游戏技术支持及维护人员等。 游戏软件从程序设计角度又可以分为2D网络游戏程序开发、3D网络游戏程序开发、手机游戏程序开发等多个领域。游戏软件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及其简要说明如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