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doc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doc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doc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doc

1.目的:建立临床试验资料归档的SOP,规范临床试验资料归档工作。

2.范围:适用于本机构的临床试验资料整理工作。

3.规程

3.1 临床试验的归档工作应在结题分中心小结表盖章之前完成。

3.2 项目PI、研究护士和监查员共同确认研究资料保存完整、无误。

3.3 统一要求:

?使用黑色齐心(3寸或2寸)的快劳夹;

?每个文件夹制作目录,包括受试者文件夹

?每个文件夹对应一个的文件夹号:例如项目共有10个文件夹,第一个文件夹的号码即为10-1,依次类推;

?每个文件夹目录合并成档案移交表的文件清单;

?文件夹目录和移交表使用附件模板;

?每个文件夹内不同类别的文件用带数字的塑料隔页纸隔开;

?文件夹侧脊统一制作标签。

3.4文件夹归类成研究者文件夹、安全性信息文件夹、药物管理文件夹及受试者文件夹。

3.5.研究者文件夹目录(存放顺序及存放要求)

3.6安全性信息文件夹,主要存放外院的SAE汇总文件,SUSAR汇总文件和其他安全性信息文件。如此类文件不多,可以合并要研究者文件夹中。

3.7药物管理文件夹即中心药房文件夹,保持药房原样。

3.8受试者文件夹存放顺序及存放要求

3.9 档案移交表:档案移交表由首页和文件清单目录两部分组成,移交表首页包含临床试验开展的简要信息及文件简要存放信息,文件清单目录为具体的文件目录。请见附件。

3.10所有的文件资料按上述要求整理完毕后,由研究护士通知机构办公室,预约质控时间,机构办公室质控人员和资料管理员确认临床试验资料完整,资料整理符合归档要求,同意研究护士将试验资料移交到机构办公室。

3.11机构办公室资料管理员及时与所院档案室取得联系,将资料归到档案室,其中《档案移交表》原件存放在试验资料的第一个文件夹首页,GCP办公室文档管理员做好归档登记。

4.参考依据

现行GCP

5.附表

5.1临床试验资料移交表

5.2 文件夹目录

5.3 文件夹侧边标签模板

中国医药大学职业安全与卫生学系

说明:一、本表应于4月底以前提出申请。(截止日依本校公布日期为准)

二、请检附本系(所)硕士班预备研究生甄选规定需缴交之书面审查资料。

三、本系(所)硕士班提供之甄选名额得不足额录取。

四、同时获本校两个以上研究所录取者,应于本校指定日期之前选择一所报

到,并以书面声明放弃其他所预研生录取资格。

五、本表应妥善保存两年。

血液内科细则

血液内科细则 血液内科是以研究血液、骨髓、淋巴系统的疾病,包括红细胞疾病、血液恶性肿瘤及其他造血系统克隆性疾病,以及先天或获得性出凝血疾病和血栓形成等为主要内容的一门临床三级学科。血液内科疾病具有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复杂、对实验诊断的要求较高、较多疾病预后不佳、所需治疗经费较高等特点,血液内科受训医师必须获得内科专科医师资格方可接受本阶段培养。血液内科医师培养阶段为期3年。 一、培养目标 通过3年的亚专科培养使受训医师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科技能,达到独立从事诊治血液内科各项疾病临床医疗服务的能力。 1.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积累一定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血液学常用诊疗技术和操作,能独立地和正确地处理常见病和部分血液专业疑难病,并为其他科室提供相关的专科咨询。 2.能对接受内科医师培养的受训者进行业务指导,并能承担本科生的临床教学工作。 3.了解临床科研方法,能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病案报道、综述或论文。 4.能熟练地阅读血液学的外文书刊,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培养方法 以临床实践为核心,采取血液内科临床各专业组及相关实验室轮转的方式,分别从临床实践和理论知识两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血液内科专科医师培养临床轮转科室及时间安排 科室时间(月) 血液门诊4个月 血液病房(含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19个月 血液实验室6个月 住院总医师6个月 机动1个月 总计36个月

(二)受训医师三年期间参加课堂学习的数量要求 教学内容时间3年参加的总要求 病例讨论会2小时/次>30个病例 杂志俱乐部2小时/次>20篇近期国内外论文 小课0.5小时/次>30个密切结合临床的小课 科研讨论会2小时/次>10个科研课题讨论 科技论文和科技英语写作1小时/次10次 高级血液一年级课2小时/次20次大课 高级血液二年级课2小时/次20次大课 高级血液三年级课2小时/次20次大课 除必须完成上述课堂学习外,所有受训医师应积极参加各级学(协)会的医学教育活动。3年累积获本专业医学教育学分≥30分。 (三)教学、业务能力培养 1.协助上级医师做好教学工作。 2.协助科主任和主治医师做好病房管理及某些行政管理工作。 三、培养内容与要求 (一)轮转目的: 掌握: 各类贫血的临床表现、病因及诊治要点。 溶血性贫血分类及其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 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的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 成分输血的指征及各种输血反应的处理。 正常的止血和凝血机理、出血性疾病的分类及其临床特点。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理、诊断、鉴别和治疗。 DIC诊断和治疗。 急性、慢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常用药物及治疗方案。 淋巴瘤分类、分期、诊疗依据及治疗。 熟悉: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适应证、禁忌证,常规预处理方案、采髓术、移植相关并发症的诊断、治疗。 免疫低下病人的抗感染治疗。 骨髓穿刺和活检术、腰椎穿刺术、鞘内注射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正确操作。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投稿操作须知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最新投稿须知 期刊简介 刊名:《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英文: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Sinicae;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周期:双月;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000-503X;CN:11-2237/R;邮发代号:2-365;全国统一投稿邮箱:zgyxkxyxb@https://www.doczj.com/doc/f37414431.html,;地址:北京市东单三条九号《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编辑部;邮编: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性期刊(双月刊)。 办刊宗旨 主要报道我国在医学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刊登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生物医学、药学及与医学有关的边缘学科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论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旨在促进医学信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 报道内容

主要栏目 设有院士论坛/述评、专家论坛/述评、论著、综述、技术方法、经验交流、研究简报、论著摘要、病例报告、科技消息、书评等。自2000年第4期开始,《学报》根据医学领域研究前沿或热点课题及当前重大疾病,每期开设一个重点专题,以突出每期报道重点。 收录情况 目前《学报》已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联机数据库(Medical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Retrieval System, MEDLARS/PubMed网络版)及其《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 IM)、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及其《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CA)、世界卫生组织《医学増补文摘》光盘数据库(ExtraMED)、俄罗斯《文摘杂志》(РефсратнвньйЖурнал, РЖ/AJ)及波兰《哥百尼索引》(Index Copernicus,IC)等世界著名检索系统收录。同时,还被国内几乎所有重要的检索期刊及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4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其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生物医学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岗位管理实施办法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岗位管理实施办法 (力发人教字〔2007〕134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国科学院《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岗位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科发人教字〔2007〕207号)的有关规定,为实现我所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结合我所科技发展的规划,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围绕我所科技发展规划的要求,遵循按需设岗、职数控制、结构合理、动态优化、管理规范的原则,按照院核定的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科学设置各类岗位。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我所在岗人员。所级领导干部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岗位类别与岗位等级 第四条我所设置创新岗位和项目聘用两种岗位,分别包括科技、支撑和管理三类岗位。 第五条科技岗位是指各实验室(研究部)从事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我所科技岗位包括自然科学研究系列、工程技术系列专业技术岗位。 科技岗位执行自然科学研究系列或工程技术系列,等级设置按照《中国科学院岗位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见附表1)。 第六条支撑岗位是指为我所科技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辅助性工作的岗位,主要设置在实验平台技术支撑、实验室(研究部)学术与行政助理、网络与图书信息保障、学会期刊出版等岗位。 支撑岗位主要执行专业技术系列中的工程技术系列、实验技术系列、图书资料和出版系列等专业技术岗位,也包括工勤技能系列岗位。 对兼有管理职责要求的支撑岗位,确因工作需要,也可执行职员系列。 支撑岗位的等级设置按照《中国科学院岗位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见附

表1)。 第七条管理岗位是指职能部门承担领导职责或管理职责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主要执行职员系列,等级设置按照《中国科学院岗位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见附表1)。 对兼有专业技术职责要求的科技管理岗位,根据工作需要,可设置为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会计、审计等国家有职业资格要求的岗位,设置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 第八条项目聘用岗位系列的设置与等级同上述创新岗位,但原则上,不设置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和五级及以上职员岗位。 第三章岗位结构比例 第九条创新岗位中科技、支撑与管理三类岗位的宏观结构比例为70%、20%、10%。 第十条创新科技岗位(含执行专业技术系列的管理岗位)中,高级科技岗位(专业技术一至七级岗位)的比例占科技岗位总数的70%,正高级岗位(专业技术一至四级岗位)不超过高级科技岗位总数的40%。其中:正高级科技岗位中,专业技术一级岗位为国家专设的特级岗位,由国家实行总量控制和管理,专业技术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宏观结构比例为2:4:4; 副高级科技岗位中,专业技术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3:4:3; 中级科技岗位中,专业技术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4:4:2; 初级科技岗位中,专业技术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8:2。 第十一条创新支撑岗位中,高级支撑岗位(专业技术三至七级岗位)不超过支撑岗位总数的50%,正高级支撑岗位(专业技术三至四级岗位)不超

“血液病”学术论文——专家笔谈集锦

“血液病”学术论文——专家笔谈集锦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岳兰竹,邵宗鸿 300052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 前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因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往往病情重、疗效差、病死率高。早在20年前,MDS治疗手段十分贫乏,仅限于成分输血、抗感染等支持治疗。近年来,随着血液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MDS治疗取得较大进展,如今,无论低危MDS还是高危MDS均已有多种治疗选择。5-氮杂胞苷、雷利度胺、地西他滨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MDS治疗[1-3],加上祛铁药物及EPO、G-CSF等造血刺激因子,MDS治疗策略较以往大为改观。不仅如此,促血小板生成类药物以及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对于MDS的疗效也正在积极探索中。MDS的治疗前景更加令人憧憬。现对MDS目前的治疗理念和基本策略作一概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可行性 刘尚勤,何莉,罗琳,马梓 430071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前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造血干细胞/祖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1],美国每年新增病例约15 000例,大多为老年人,平均年龄在71岁,70岁以上人

群的发病率为15/10万[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与去甲基化药物治疗 熊红 200031 上海,中科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徐汇区中心医院血液科 前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异质性很强的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的克隆性疾病。根据WHO关于血液肿瘤的分类,MDS属于髓系肿瘤,被分成了五种类型,都以骨髓增生而外周血细胞减少、病态造血及较高的白血病转化风险为特征。根据最通用的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可以将MDS分成低危(包括低危和中危-1)和高危(包括中危-2和高危)两个亚群。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与去甲基化治疗 何广胜 215006 江苏省,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卫生部止血与血栓重点实验室 前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异质性恶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特点是髓系细胞分化、成熟异常(形态学呈病态造血),无效造血和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造血功能衰竭和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BO转型特征与免疫相关性疾病的防治策略 余忠清,程汉华,陈凤花,胡丽华 430022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输血科 前言: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目前临床治愈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手段。Buckner等[1]曾首次报道ABO血型不合对骨髓移植的影响,目前众多的研究证实,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并不表达ABH抗原,移植受者外周血循环中暂时存在的抗A、抗B凝集素对HSC不会产生损害作用,故ABO血型不合并不影响HSC的植活,亦不增加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的发病率和严重性,因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在临床应用中不存在移植成功的障碍。基于这一理论的研究成果,allo-HSCT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allo-HSCT包括骨髓HSC、外周血HSC和脐血HSC,在临床上allo-HSCT约占造血干细胞移植总数的23%~30%[2]。移植中供受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Ⅰ类和Ⅱ类位点全相合或单倍体型相合,但ABO红细胞血型不合。ABO红细胞血型不合包括主侧血型不合、次侧血型不合和主次侧血型均不合,移植后受者ABO血型血清学表达与普通正常人存在较大的差异。 恶性血液病克隆研究的临床意义

医院血液内科工作总结

医院血液内科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院党委和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医院各科室的支持帮助下,在科主任的带领下,我科全体同志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紧紧围绕医院中心工作,密切联系本科室工作性质,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齐心协力,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本科室年度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强化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 1.抓好医疗护理质量。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医疗质量是重中之重,是我们开展所有工作的保证。为此科室严格执行院里的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对照科室质量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逐条逐项进行详细梳理和全面整改,进一步建立建全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措施。在核心制度落实方面,科室领导高度重视,经常组织医护人员利用晨会、科务会进行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全科人员能够自觉遵守院内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做到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工作中互相支持,互相理解,科室工作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力保证了正常医疗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按照“三级甲等”医院的要求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临床工作,全年经过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勤奋工作、我科未发生医疗质量问题无医疗纠纷。

2.抓好服务质量。我科坚持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继续深入开展医院强化服务年的各项措施,增强以病人为中心的责任感,努力形成以人为本、为患者着想,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的服务宗旨,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病人及广大市民的需求。科室在去年强化服务年活动中改进了服务质量,对一些好的工作习惯使其常态化、固定化。继续组织医护人员定期听取病员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查找原因,加大整改力度,解决好有关问题。在工作中科主任、护士长、上级医生在重视医疗查房的同时,还定期进行有关服务质量方面的检查,通过查房形式及时了解病员对医护人员及科室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善服务流程,改进服务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对个别医护人员存在服务态度及质量上的问题,及时在晨会上予以指出,提出批评、帮助,进行个别谈话,帮助其认识问题,尽快改正。通过不断学习、教育和帮助,医护人员在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观念上有了极大的改变,全年共收到患者及家属锦旗20余面,拒收病人红包20余次,约合现金1万余元,多次拒吃请,树立了我院的良好形象。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二、切实加强了政治思想工作。 全科人员,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深刻领会落实发展观,积极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文件及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更新观念。我们认真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卫生部人事司、中国医学科学院关于

卫生部人事司、中国医学科学院关于 公开选拔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校长的通知 卫人干便函[2009]173号 有关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国家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于1917年创办,是我国最早设有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教育的重点医学院校。中国医学科学院与北京协和医学院(简称“院校”)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相互依托,优势互补,教研相长。 因工作需要,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暂行规定》有关精神,经研究决定,面向全国公开选拔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选拔职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2名。 二、报名条件和资格 应具备《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任用条件,同时具备以下任职条件和资格: (一)任职条件 1.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能全心全意投入管理工作。有较强的改革意识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具有立足国内、面向世界,

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努力工作的奉献精神。服务意识、群众意识、团队意识和民主作风强,坚持原则,敢于负责,团结协作、顾全大局,胸怀宽阔。公道正派,依法办事,清正廉洁。 2.具有胜任职务所需要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行政管理工作经验,有较强的战略思维、宏观决策和组织领导能力。在科研、教学、医疗等领域有较高造诣,在研究和解决本领域的基础性、战略性、综合性问题上有创新思路和知识储备。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独立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二)任职资格 1.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 2. 从事专业工作,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年以上;或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担任正处级行政职务3年以上,并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3. 原则上年龄在50周岁以下。 4. 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5. 身体健康。 三、选拔工作程序 1.公布信息。 2.公开报名。实行组织推荐、群众推荐、个人自荐等方式进行公开报名。报名者本人须填写《报名登记表》。 3.资格审查。 4.根据报名情况,进行笔试或面试,经组织考察、体检等程序,确定拟任人选。具体程序另行通知。

中科院力学所科技成果——高速列车系列技术

中科院力学所科技成果——高速列车系列技术2008年科技部与原铁道部签订了两部联合行动计划即《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启动了国家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目标是研制最高运行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在此背景下,初步形成了目前的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科研团队。 团队核心成员主要围绕高速列车气动性能和气动噪声评估、气动优化设计、动模型气动实验技术、列车结构静/动强度评估和设计、气动对车辆运行安全性和舒适性影响等开展研究。涉及空气动力学、结构动力学、车辆动力学、噪声工程、实验技术等多学科系统耦合问题。该团队参与了我国已研制和在研的所有高速列车气动性能评估和气动定型设计,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科研攻关能力,对我国高速列车设计技术提升和高铁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技术介绍及特点 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中国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速列车团队形成了较完备的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设计技术。建立了优化设计方法和动模型实验平台,形成了我国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研究体系。其主要特点有: 1、基于压缩空气加速、磁涡流非接触制动、实验快速恢复等发明技术,研制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实验速度最高的双向运行高速列车动模型实验平台。同时,研制了具有弹性隔振支撑、加减速段限位和实验段自动切换的车载六分量测力天平,填补了动模型气动力测量的

技术空白。利用该平台,已为我国多种高速列车研制提供了气动实验支撑数据。 2、发展了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构建了高速列车气动优化设计平台。以气动阻力、尾车升力和远场气动噪声为设计目标,通过优化,得到了性能更优的标准动车组气动方案。大西线线路考核试验表明,中国标准动车组具有更加优良的气动性能。 3、本项目发展的高速列车气动优化设计技术,已用于我国CRH380系列、中国标准动车组、更高速度等级高速列车、城际列车等研制,为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参与“京沪高速铁路工程”项目获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主持“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优化设计及评估技术”项目分别获2016年中国力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4年第五届中国侨界创新成果贡献奖。参与“设计时速380公里高速动车组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获2012年铁道科技进步特等奖。 应用领域 1、高速列车的气动特性评估 2、高速列车动模型试验 3、高速列车外形优化设计 技术成熟度及应用案例 1、CRH380系列高速列车气动定型设计 针对新一代CRH380A高速列车研制,完成了多种头型方案无横风和不同强度横风运行场景下的气动性能和气动噪声评估;完成了单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2008年博士生名单

2008级博士研究生 序号 专业 学生 性别 导师 1药物化学 陶佳颐 女 方唯硕 2药物化学 陈肖卓 女 雷平生 3药物化学 郑 丹 男 雷平生 4药物化学 郑朴荣 男 刘 刚 5药物化学 刘 伟 男 刘站柱 6药物化学 熊 亮 男 石建功 7药物化学 田 冶 男 石建功 8药物化学 里艳茹 女 石建功 9药物化学 张 淏 男 尹大力 10药物化学 张 刚 男 尹大力 11药物化学 韩伟娟 女 尹大力 12药物化学 李 菁 女 于德泉 13药物化学 张 婷 女 于德泉 陈若芸 14药物化学 赵 芬 女 于德泉 庾石山 15药物化学 赫 军 男 张培成 16药物化学 李义秀 女 张培成 17药物化学 方振峰 男 庾石山 18药物化学 柏 健 男 庾石山 19药物化学 陈 辉 男 庾石山 20药物化学 杜 丹 女 庾石山 21药物分析学 徐维盛 男 吕 扬 22药物分析学 侯艳艳 女 吕 扬 23药物分析学 王晓雪 女 再帕尔 24药物分析学 沈国庆 男 再帕尔 25药物分析学 黄 江 女 再帕尔 26药物分析学 吴彩胜 男 周同惠 张金兰 27药理学 楚世峰 男 陈乃宏 28药理学 马开利 男 陈乃宏 29药理学 李志鹏 男 陈乃宏 30药理学 赵 明 女 陈乃宏 31药理学 李光艳 女 陈乃宏 32药理学 刘振佳 男 陈晓光

33药理学 陈柏年 男 杜冠华 34药理学 时丽丽 女 杜冠华 35药理学 张恒艾 女 杜冠华 36药理学 杨 涛 男 杜冠华 37药理学 李晓秀 女 杜冠华 38药理学 吕 琪 男 胡卓伟 39药理学 吕晓希 男 胡卓伟 40药理学 王子艳 女 胡卓伟 41药理学 王晓星 女 胡卓伟 42药理学 张庆颢 男 李 燕 43药理学 连泽勤 男 李 燕 44药理学 孔祥臣 男 刘耕陶 45药理学 魏 宁 男 刘耕陶 46药理学 冀呈雪 女 刘耕陶 张建军 47药理学 刘 茵 女 刘耕陶 朱海波 48药理学 高丽辉 女 申竹芳 49药理学 李彩娜 女 申竹芳 50药理学 陈超杰 男 王爱平 51药理学 单永超 男 王爱平 52药理学 李万芳 女 王爱平 53药理学 路 莉 女 王晓良 54药理学 杨晓娟 女 王晓良 55药理学 鲁雯雯 女 王晓良 56药理学 李萍萍 女 王晓良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出院患者问卷调查表(年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出院患者问卷调查表(年月) ___________病区尊敬的病友和家属: 您好!感谢您对我院的信任,为了提升我院的医疗服务品质,使我们的工作不断改进,需要向您及家属了解一些有关我院各中心的医疗服务情况,恳请您参与此次调查,并提出您宝贵的意见。 您的个人情况: 病区____年龄__性别(男女)文化程度(小学中学大学)诊断____患病时间____ 费用支付方式(自费100%报销城镇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其他)家庭经济状况(贫困温饱小康富有)以往就诊情况(首次当地京沪大医院全国多家医院)在我院的住院次数__ 1、入院时为您介绍住院期间应注意的事项和医院相关制度(如探视制度)的情况如何? A、内容详尽,表述清楚,能记住大部分内容 B、内容简略,表述有些抽象,能记住部分内容 C、介绍简单 D、听不懂,记不住 E、不介绍 2、您觉得所在病区的健康宣传栏办的怎么样? A、形式丰富多彩,内容通俗、实用 B、形式略显单调,但内容通俗实用 C、版面设计美观,但内容理论性有些强,实用性稍差 D、版面设计不美观,内容照抄书本,实用性不强 E、不知道还有健康宣传栏 3、向医护人员询问自己治疗和病情时是否能得到满意的回答? A、解答耐心,内容详尽、清楚 B、解答耐心,回答问题的针对性稍差 C、不够耐心,但能清楚地解释所提出的疑问 D、态度冷漠,解答问题含混不清 E、不耐烦,敷衍了事 4、病房的整洁程度,您是否满意? A、非常满意 B、满意 C、一般满意 D、不太满意 E、不满意 5、卫生间清洁程度,您是否满意? A、非常满意 B、满意 C、一般满意 D、不太满意 E、不满意 6、遇到不满进行投诉时 A、能准确找到科室负责人,能得到满意答复 B、往返两次投诉才能找到科室负责人,但能得到比较满意的答复 C、多次投诉才能得到较满意答复 D、多次投诉,虽然得到答复,但还有很多不满 E、不仅没得到满意答复,反而闹了一肚子气 F、无投诉 7、出院注意事项讲解 A、内容详尽,表述清楚,能记住大部分内容 B、内容简略,表述有些抽象,能记住部分内容 C、介绍简单 D、听不懂,记不住 E、不介绍 8、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是否主动向患者及家属及时告知病情,并征得同意? A、及时主动告知,内容详尽,表述清楚,能记住大部分内容 B、没有及时主动告知,问了才说,但内容详尽,表述清楚,能记住大部分内容 C、及时主动告知,但介绍简单 D、听不懂,记不住 E、不介绍 9、诊疗期间,医护人员保护患者隐私的情况 A、十分注重保护 B、不太注重保护 C、根本不注重保护 10、出院后,科室是否有随访询问情况,提醒复查和指导治疗? A、有 B、没有

中国科学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 重点实验室 Key Laboratory for Mechanics in Fluid Solid Coupling Systems Institute of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季报 2019年第1期(总第17期) 目录 中科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工作顺利完成 (2) 中科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召开2019年室务会 (3) 中国航空学会空气动力学分会飞行载荷专业工作会在扬州召开 (6) 圆柱阵列波浪力幅值的波动现象和预报公式 (8) 轻质金属点阵圆柱壳结构制备与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9) 力学所提出一种大幅提升3D打印点阵结构力学性能的新方法 (11) 雾化稠油掺稀降粘技术研究进展 (12)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14) 油气水多相流量计研究进展 (15) 空化致板间液滴界面稳定性研究获得多个奖项 (16) 空泡与柔性膜的流固耦合研究获得2019度中国力学大会优秀墙报奖. 18

中科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工作顺利完成 7月15日,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中科院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专家组一行14人莅临中科院力学所,对依托力学所建设的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进行现场评估。专家组组长顾逸东院士主持了评估会议并宣布了现场评估的议程安排。力学所所长秦伟,党委书记、副所长刘桂菊,副所长魏宇杰,副所长尹明及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实验室主任参加会议。 实验室主任黄晨光做实验室主任工作报告,围绕发展定位与研究方向、科研任务与代表性成果、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等方面,向专家组汇报了评估期内的发展成果和工作成效。杨国伟研究员、王展研究员分别做“高速列车气动设计与流固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和“极端海洋环境及其与工程结构的流固耦合理论”代表性成果报告。专家组肯定了实验室取得的成绩以及工作亮点,并就汇报和自评估报告中的存疑事项进行了交流。 现场评估专家组还查看了高速列车动模型试验平台、海洋流固土耦合实验室、多相流体力学实验室、冲击与耦合效应实验室的科研仪器建设、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使用共享等情况,同时,参观了实验室的展板窗口。在此基础上,专家组召开会议,根据现场考核情况对实验室进行打分,并初步形成了评估意见。 经过努力,实验室顺利完成了此次中科院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工作,并在评估中充分展现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最终取得良好的评估成绩。 在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的背景下,实验室将积极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全面提升科研平台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为加快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撑。 (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供稿)

哈尔滨血液肿瘤研究所简介详解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基本情况介绍 一、概况 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是于1983年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血液科的 基础上组建的。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 所。已成为以血液病、恶性肿瘤为研究重点的集临床、教学、 科研一体化的临床研究所。该所也是黑龙江省的重点学科,是 全国四大血液病研究所之一。 1.建科时间 1961年由孙守良医师在内科系中开始收治白血病病人,同时检验科王少威主任开始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当时每年收治二十余名血液病病人住院治疗。1972年建立了血细胞形态室,由孙守良、王少威、马军开展血液学常规工作,并进行出凝血项目检查。当时床位为8张,孙守良为临床主任,王少威为检验科主任,马军为血液形态室主任。主要收治白血病,再障贫血,血小板减少紫癜,并首次在省内发现海兰组织增多症病人。1974年临床开展了白血病的化学治疗,以VCP治疗急性淋巴白血病,并在本院首先诊断了浆细胞白血病(当时国内仅三例),孙守良医师并在杂志上发表。形态室开展了血细胞读片会,发现了少见的恶性组织细胞病及尼曼匹克氏病等罕见病例。1977年临床实验室开展了血友病系列实验,已能准确诊断各类型血友病,同时用中药治疗过敏性紫癜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978年血液病病床已增加为10张,建立了血液病门诊。孙守良为主任,下有李淑珍,刘正贤,王桂兰医师。血液室由马军负责,

下有李丽华,赵小秋,王宏伟技师,王少威为检验科主任。已经形成了血液内科、血液室为中心的诊断治疗中心。每年收治近200名血液病病人。1979年,成立了内科血液研究室,孙守良为主任,当时临床已有12张病床,医师有刘正贤,李淑珍,王桂兰,王丹,张杰伦等。1980年马军赴日本新澙大学及东京大学血液学研究,并进行造血干细胞培养。同年建立了血研室,负责人为马军。1983年,马军学成回国,并带回自己节省下的钱购买的倒置显微镜,库尔特细胞计数仪,血小板功能仪,二氧化碳培养箱等二十万元设备。由市科委批准成立了哈尔滨血液病研究所,分为两部分:临床主任孙守良,床位15张;血研所所长为马军,研究室四个。1984年,在国内首先开展了人系统造血干细胞培养(CFU—S,CFU—GM,CFU—E,CFU—Mix,CFU--Meg),是当时全国造血干细胞实验中心。其中白求恩医大4名硕士,河南医大1名硕士,解放军301医院2名硕士,哈医大2名硕士,省中医学院6名硕士,上海二医大1名硕士在我所进行课题研究。在国际上马军主任首先通过造血干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并提出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双克隆学说,其论文在《国际实验血液学》、《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发表。马军当选为中国实验血液学委员,孙守良当选为省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在本所举办了四期全国性血液干细胞培养学习班,有全国22个省市高级人才参加了培训。我所被全国12所医科大学批准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马军为硕士生指导教师,参与主编了造血干细胞培养一书。1984年在血研所基础上与内科血液室合并成立了哈尔滨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简介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简介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8月。总所设在北京,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区,占地1000亩;下设云南、海南、广西、新疆分所。是世界上五大药用植物专业研究机构之一,也是国内顶尖的从事中药研究专业机构。 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对我国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在国家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项目中,承担着中草药种质资源保存、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的制定与实施、中药材标准对照品的研究、中药资源普查、中药新药研制等重大科研任务。 研究所现有职工681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正副研究员151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和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在青年科研骨干中74%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课题负责人中45岁以下科研骨干占83%。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50余人,在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55余人。拥有药用植物亲缘学创始人、“中草药的活字典”肖培根院士,天麻之父徐锦堂教授,西洋参之王刘铁成教授、砂仁阿普(砂仁公公)周庆年教授和肉豆蔻专家陈伟平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以及一大批高水平的中药科研人才和一枝朝气蓬勃的青年科研骨干队伍。 在药用植物研究所发展的20余年里,该所几代研究人员为人类的健康,不断地在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领域进行着不懈的探索,秉承着这样的一个研究方向,使药用植物研究所科研水平

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药用植物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广泛的影响。 在近年的改革与发展中,新一代药植所人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各项科学研究工作快速发展。除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保护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外,药用植物栽培研究、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药理毒理研究,生物技术研究等领域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究课题600余项,截止2009年,共发表论文3300余篇,与天津药物研究院联合主办了中国中药专业首份英文期刊《Chinese Herbal Medicines》,主持编写《中药志》、《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中国药用真菌学》等专著100余部(卷),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0余项,培养硕、博士研究生378余人。并建立了一批国际、国家级中药研发基地: ●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研究合作中心(1986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1996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保护”和“中药资源化学”三级实验室(2001); ●国家中药标准品中心(2001年); ●北京市生药学重点学科(2002年); ●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2006年); ●国家教育部“中药资源工程中心”(2006年); ●国家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2006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发成功等离子体生活垃圾气化发电技术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发成功等离子体生活垃圾气化发电技术 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是填埋和焚烧。填埋不仅侵占大量土地,还污染地下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尽管如此,对于土地资源紧张的地区已没有多少场地可供填埋使用。焚烧法虽然减容比高,并能回收能量,但却因二噁英等污染问题遭到公众强烈反对,急需发展新一代的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替代焚烧技术。 等离子体是物质第四态,具有许多异于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温度和能量密度都很高、可导电和发光、化学性质活泼并能加强化学反应等,环保性能优良。通过电弧放电产生高达7000 C的等离子体,将垃圾加热至很高的温度,从而迅速有效地摧毁废物。可燃的有机成分充分裂解气化,转化成可燃性气体,可以用于能源回收,一般称为“合成气”(主要成分是CO+H )。不可 2 燃的无机成分经等离子体高温处理后成为无害的渣体。 采用等离子体处理垃圾是目前减容效果最显著、无害化最彻底、资源化程度最高的绿色环保技术。与焚烧法相比,等离子体技术最突出的优点有: (1)处理温度高:有害物质摧毁更彻底,二噁英前驱体被彻底破坏分解; (2)可采用还原性气氛或部分氧化性气氛,采用电能作为外加热源,二次污染物排放比焚烧低2-3个数量级,裂解底渣是无害的; (3)合成气流量约为焚烧烟气量的5-10%,易于净化,后处理设备尺寸大大减小,节约了投资成本; (4)能源回收效率高,将筛上物制成合成气,后续利用气体发动机发电,发电效率可高达39%,而焚烧法采用蒸汽轮机,发电效率很难超过22%; (5)等离子体系统可快速启动与停机,等离子体核心工艺灵活,可根据不同的处理目的搭配不同的配套系统; (6)整套设备紧凑,占地小,经济效益好。

国家卫生健康委儿童血液病专家委员会名单-2019

附件1 国家卫生健康委儿童血液病专家委员会名 单 (按姓氏笔画排序) 一、首席顾问 阮长耿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赛娟中国工程院院士 陆道培中国工程院院士 二、顾问 吕善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吴敏媛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黄晓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三、主任委员 王天有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四、副主任委员 方建培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吴润晖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陈静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竺晓凡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血液病医院 郑胡镛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翟晓文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五、秘书长 张蕊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六、委员 于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王宏胜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文飞球深圳市儿童医院 刘玉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安生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西安市儿童医院 刘炜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刘嵘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杨明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何志旭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沈树红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张丽萍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张瑞东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张辉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罗学群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胡绍燕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胡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郝良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高举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华西妇产儿童医院 唐锁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鞠秀丽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血液病实验室质量控制

血液病实验室质量控制 血液病房实验室: 以诊断、预防、治疗血液系统以及相关疾病或评估血液系统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来自人体的材料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免疫学、血液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病理学等检验的实验室。上述检验包括用于确定、测量或描述各种物质或微生物存在与否的操作。血液病实验室可以提供其检查范围内的咨询服务,包括结果解释和为进一步适当检查提供建议。 血液病房质量控制由以下六部分组成: 一、药品、试剂的质量控制 二、卫生、安全的质量控制 三、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 四、标本、报告的质量控制 五、实验室内质量控制(QC) 六、实验室间质量控制(QA) 质量控制目的: 保证检验报告质量标准,满足规定要求 消除和预防质量问题的产生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也能及时发现纠正

药品、试剂的质量控制 一、药品、试剂的请领 1. 科室根据诊疗需要,按规定定期请领,原则上不应该造成积压、丢失、缺损、 变质。任何人不得私自取用或借口索要;医护人员不得开搭车药。 2. 请领单必须字迹清晰。填写清楚药品试剂名称、数量、规格等填写完整,不得 随意改动,并需要科室、实验室主管人签字,上报医院设备科、药剂科。 3. 按规定时间请领,并清点数量、药名及规格后签名,一份留库房,一份交科室 作记帐凭证。 4. 请领药品应做好计划,定量领取,原则上不得借用药品。 二、麻醉、限剧药品的管理 1. 此类药品应用红处方,开单时填写完整、字迹清楚并签名,以便保存,按有关 管理规定,严格控制使用范围。 2. 科室储备的麻醉、限剧药、试剂,仅限本科室常用和急救用的药物、试剂品种; 建立卡片,按储存条件严格执行,加强管理。 3. 麻醉、限剧药用量必须按处方限量执行,外出执行任务确需携带麻醉、限剧药 品时,须经上级同意,严格掌握使用,并登记清楚。 4. 此类药品标签有明确标记,应定位放置,标签朝外、醒目,并定期检查,以防 失效、过期。 三、有效期药品、试剂的管理 1. 有效期药品应按生物制品、生化制品、化学药品等分类,根据其性质和储藏条 件的要求,分别置于干燥、阴凉或冷藏(2—10℃)保存。 2.同类的有效期药品,应按品名、规格集中,按失效期先后顺序排列,并标以明确的标记。 3. 药品在有效期内如发生变质(如沉淀、变化、潮解等)或超过有效期者,应停 止使用,并查明原因,杜绝再次发生,以保证药效和安全。 4. 超过有效期的药品、试剂,原则上是不再使用,确系必需,应送药检,检查合 格后,由药检室提出延期时限,方可使用。 四、配制试剂、药品的管理 1. 配制试剂、药品的原料需经药检室检验的药品,且定质、定量、符合规格要求。 2. 严格按照配方要求制备,实验室规格符合认证、制备条件达到制备要求,限制 药品、试剂严格管理,废旧物品安全处理。 3. 配制的试剂、药品需作校正、鉴定,达到实验室应用标准后,方可使用,并且 应定时、定期检查、校正,使用时注意配制标记。 4. 配制的试剂、药品应标明标签,日期、有效期、品名且字迹清晰,按照类别、 储存条件分类摆放,特殊试剂应避光保存。 五、实验室用水的管理

国内研究所排名

国内研究所排名.txt两个人吵架,先说对不起的人,并不是认输了,并不是原谅了。他只是比对方更珍惜这份感情。0201 理论经济学 37 87802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64 0202 应用经济学 69 87802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62 0302 政治学 35 87902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 67 87802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64 0303 社会学 31 87802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64 0403 体育学 27 84601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71 0504 艺术学 39 84201 中国艺术研究院 77 84202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65 0601 历史学 39 87802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64 0701 数学 62 80002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94 0702 物理学 57 80008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95 82801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70 0703 化学 51 80032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96 0704 天文学 11 80025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80 80022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78 0705 地理学 26 80076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86 0706 大气科学 8 80058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84 8510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71 0707 海洋科学 12 85301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74 85303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68 0710 生物学 64 80100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81 80103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77 0712 科学技术史 10 80029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77 0801 力学 42 80007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88 0802 机械工程 73 80139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70 83303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上海分院) 64 83801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63 0803 光学工程 28 80139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85 80142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85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27 82932 中国航空研究院(304 研究所) 68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72 80144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92 82913 中国航空研究院(621 研究所) 75 83801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64 0808 电气工程 26 80148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78 83801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64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42 8300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 78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71 83801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63 0815 水利工程 20 82306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72 0816 测绘科学与技术 11 86001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72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41 83310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所) 64 0818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20 83306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 67 0819 矿业工程 15 83311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所) 71 83304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 6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