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师范大学生理学实验报告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蛙坐骨神经不应期的测定

浙江师范大学生理学实验报告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蛙坐骨神经不应期的测定

浙江师范大学生理学实验报告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蛙坐骨神经不应期的测定

实验五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蛙坐骨神经不应期的测定

一、目的

学习掌握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不应期的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

神经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在蛙的坐骨神经两端分别连接接口,计算2个接口电位之间出现的时间差,将接口之间的距离除以时间即可得到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

动作电位传导时有不应期,绝对不应期在动作电位上升支和大部分的下降支,相对不应期在部分下降支。逐步缩小刺激的时间间隔,从前后2个电位上可以分析其相对不应期和绝对不应期。

三、步骤(略)

四、结果

1.传导速度

动作电位在蛙坐骨神经干上的传导速度=1.5cm/(0.0112s-0.0104s )=18.75 m/s 。

2. 不应期

当刺激间隔为7ms 时,第二个动作电位的峰变低,当刺激间隔为3ms 时,第二个动作电位消失。蛙坐骨神经干的绝对不应期是3ms, 相对不应期是3~7ms.

图1 2个接口检测到的动作电位

第一处到达顶峰为0.0104s ,第二处为0.0112s 。

2个接口相距1.5cm

图2 相邻刺激下的动作电位 刺激间隔为3ms 。只出现一个电位。

骨神经和坐骨神经阻滞

近几年随着对麻醉安全性、减少麻醉术后并发症要求的提高,外周区域阻滞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区域阻滞有定位准确,麻醉效果确切,仅麻醉患者单侧肢体,对患者全身影响小,术后镇痛时间长等优点。我院采用股神经联合新后路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行膝部及以下部位手术150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color=#ffffff]https://www.doczj.com/doc/f373601.html,[/color] [color=#ffffff]龙牙麻醉[/color] 1 资料与方法[color=#ffffff]https://www.doczj.com/doc/f373601.html,[/color] [color=#ffffff]龙牙麻醉[/color] 1.1 临床资料[url=https://www.doczj.com/doc/f373601.html,/].[/url] [color=#ffffff]龙牙麻醉[/color] 本组患者150例,其中男86例,女64例;年龄18~85岁;体重45~110 kg。其中合并冠心病高血压33例,心律失常心房纤颤(口服华法林)4例,室性早搏9例,腰椎畸形5例,强直性脊椎炎3例,腰椎术后11例,凝血机制障碍1例,实施过3次以上腰部硬膜外麻醉7例。ASA评级Ⅰ~Ⅲ级,手术种类:膝关节手术41例,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49例,踝关节及距骨骨折手术52例,小腿皮瓣手术8例。手术时间最短30 min,最长150 min,平均80 min。术前用药均为安定5~10 mg,阿托品0.5 mg,术前30 min肌注。[color=#ffffff]龙牙麻醉[/color] [color=#ffffff]https://www.doczj.com/doc/f373601.html,[/color] 1.2 麻醉方法[color=#ffffff]https://www.doczj.com/doc/f373601.html,[/color] [color=#ffffff]龙牙麻醉[/color] 病人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鼻导管吸氧,监测ECG、HR、BP、SpO2,患者平卧位,患侧腹股沟韧带下方,左手食中指扪及股动脉搏动并推向内侧少许,于股动脉外侧0.5 cm 用5号针头垂直进针,缓慢穿过深筋膜可有穿透感,如寻得异感,回抽无血后注入局麻药10 mL,若寻不到异感,不必反复穿刺,避免副损伤、可做扇形阻滞。观察5 min无局麻药毒性反应后,行新后路坐骨神经阻滞(即臀肌下坐骨神经阻滞),取侧卧位,患侧在上,屈髋30°~40°,屈膝90°,触及股骨大转子和坐骨粗隆,两点连一线,连线中垂线向远心端4 cm即为穿刺点。用7号10 cm局麻针垂直进针约5~7 cm,可寻得异感,回抽无血注药20 mL,一般10~15 min阻滞完。局麻药配方为(2%利多卡因10 mL+0.75%布比卡因10 mL+生理盐水10 mL)共30 mL分两份注射。观察镇痛效果和镇痛持续时间。[url=https://www.doczj.com/doc/f373601.html,/].[/url] [url=https://www.doczj.com/doc/f373601.html,/].[/url] 2 结果[color=#ffffff]龙牙麻醉[/color] [color=#ffffff]龙牙麻醉[/color] 本组150例中,麻醉效果满意者142例,基本满意7例,主要为止血带反应,欠满意者1例,静脉少量辅用氯|胺酮及少量局麻药均改善。麻醉成功率95 %,全部病例术中HR、BP、SpO2均较平稳。全组无麻醉后遗症和并发症,无下肢运动及感觉异常。镇痛时间(6.62±2.03) h。[color=#ffffff]龙牙麻醉[/color] [url=https://www.doczj.com/doc/f373601.html,/].[/url] 3 讨论[url=https://www.doczj.com/doc/f373601.html,/].[/url] [color=#ffffff]龙牙麻醉[/color] 骨科下肢手术一般首选硬膜外阻滞麻醉或硬脊联合阻滞麻醉,但腰神经丛阻滞能引起全脊髓麻醉等致命并发症,且腰部有病变时应用受到限制,而单纯股神经阻滞或单纯坐骨神经阻滞,又难以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1-2]。此类麻醉方式还对老年心血管系统及低血容量等患者有不同程度血液动力学改变及并发症,如年老体弱心肺功能较差、腰椎畸形、强直性脊柱炎、凝血机制障碍、长期口服抗凝药物、及多次行过腰部硬膜外麻醉等病人,其应用受到限制,一般需改行全麻或静脉复合麻醉,给麻醉医生带来较大风险,且术后并发症较多。股神

超声引导股神经和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股神经和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3-02-28T14:40:49.8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6期供稿作者:张颖辉伊敬东 [导读] 评价超声引导股神经和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的效果。 张颖辉伊敬东(河北省衡水市第五人民医院麻醉科 053000) 【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引导股神经和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组(U组)和腰硬联合组(A组)。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和麻醉后各时点血压、心率变化及并发症。结果两组麻醉效果确切。U组麻醉前后各时点血压和心率平稳;A组麻醉前后血压和心率波动大,两组差异显著(P <0.01 vs P <0.05)。结论超声引导股神经和坐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手术麻醉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平稳,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超声引导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腰硬联合 超声引导股神经和坐骨神经阻滞常用于术后镇痛,用于术中麻醉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评价超声引导股神经和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已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拟行膝部、小腿或足部手术的患者100例,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17~85岁,ASA分级I~Ⅲ级。无局麻药过敏史,进针部位无破损及感染病灶。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 ﹙n=50﹚:超声引导组(U组)和腰硬联合组(A组)。 1.2麻醉方法两组患者均不用术前药,入室常规监测血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并持续面罩吸氧,开放上肢静脉。U 组股神经阻滞方法:取仰卧位,触摸并标记股动脉,采用6–13MHZ线性探头在腹股沟韧带下方扫描,横切显示股动脉短轴,超声下股动脉为有搏动的低回声圆形结构,其外侧被高回声(亮)边包绕并呈椭圆形或三角形的低回声区即股神经,穿刺针在线性探头最外侧进入,当穿刺针接近股神经干,调节穿刺针深度采用多点注射方法把0.4%罗哌卡因15ml包绕在股神经干周围[1]。U组坐骨神经阻滞方法:患者取侧卧位,患肢在上,采用4–8MHZ线性探头探头于股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连线中点横切,坐骨神经位于呈低回声的股二头肌和半腱肌的外侧,坐骨神经呈卵圆形或三角形的高回声。穿刺和注药方法同股神经,注入0.4%罗哌卡因25ml。A组依据《现代麻醉学》第三版方法行腰硬联合麻醉[2],当脑脊液流出后注入0.5%罗哌卡因3ml,然后取平卧位。 1.3观察指标评定麻醉效果;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和麻醉后5min、10min 、20min、30 min、 60min、 120min、 180min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记录麻醉并发症:如低血压、局部血肿、神经损伤、肌力降低等。 1.4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体重、ASA分级、手术时间和手术种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和手术种类的比较(例数,n=50,-x±s﹚ 表2 2组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n=50,-x±s) 注:与U组比较,aP <0.01,bP <0.05 2.2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确切, U组在麻醉后20 min时和A组在麻醉后10 min时均能达到手术区域无痛觉。与U组比较,A组在麻醉后5、10、15min时血压明显降低,在麻醉后5、10min时心率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vs P <0.05)。与基础值比较,U组麻醉后各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股骨颈骨折手术中的效果分析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股骨颈骨折手术中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9-04-28T11:45:07.09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1月下第2期作者:王勇1 李峰2 秦小玉1通讯作者 [导读] 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股骨颈骨折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患者80例 王勇1 李峰2 秦小玉1通讯作者 1、江苏省泰兴市第三人民医院 225400;江苏省泰兴市燕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25400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股骨颈骨折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患者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进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并记录麻醉后5min患者生命体征。结果观察组感觉神经阻滞时间慢于对照组(P<0.05),作用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运动神经阻滞同样时间慢于对照组(P<0.05),作用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麻醉后5 min时,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心率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定位实施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用于老年股骨头手术患者,能更有效的确保麻醉效果,减少对患者循环功能的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股骨颈骨折 外周神经阻滞时,阻滞局限于神经的外周区域,不会影响到交感神经,且阻滞限于单侧,因而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可减少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保证了患者的安全[1]。神经刺激仪也叫神经定位仪,其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使得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运用于下肢股骨颈骨折成为现实,且具有更良好的可控性。本研究主要探讨骨科下肢手术,骨科下肢手术使用神经刺激仪定位后实施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并与使用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患者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61-88岁,平均(68.9±4.1)岁,ASA分级Ⅱ-Ⅳ级,受伤肢体:左侧16例,右侧24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60~87岁,平均(68.8±4.2)岁,ASA分级Ⅱ-Ⅳ级,受伤肢体:左侧18例,右侧22例,两组性别、年龄、ASA分级及受伤肢体位置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在手术前30 min,常规对患者肌注10 mg地西泮和0.5 mg的阿托品。在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后,采用多功能监控仪对患者的心电图、血压、脉搏、心率、血氧饱和度进行连续的监控。开放患者的静脉通道,输入10ml/kg平衡液后开始麻醉。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腰硬联合麻醉,患者取患肢在上的侧卧位采取腰硬联合阻滞方法,以患者腰间脊柱第3、4个间隙作为麻醉的穿刺点,使用AS-E/S型16号的腰硬联合麻醉穿刺针对患者进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25号针内针,见脑脊液流出后注入2 ml0.75%的布比卡因和1 ml注射用水的混合液2 ml,注射完毕之后留置硬膜外导管,观察15 min后开始摆放体位进行手术。观察组则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进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采用两点阻滞法,先行腰丛阻滞,再行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定位后穿刺点常规消毒和局麻,将神经刺激仪电流设定为1mA,频率2Hz,与穿刺针相连。当穿刺针释放电流引起相应肌群收缩后,减小电流至0.2~0.3mA,如仍有肌群收缩说明已达注药点,回抽无血及脑脊液脊即两点分别注入0.45%罗哌卡因20 ml。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并记录麻醉后5 min患者生命体征。其中神经阻滞效果评级标准Ⅰ级:阻滞范围完善,病人无痛、安静,肌松满意,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Ⅱ级:阻滞范围欠完善,肌松效果欠满意,病人有疼痛表情;Ⅲ级:阻滞范围不完善,疼痛较明显,肌松效果较差,病人出现呻吟、躁动,辅助用药后,情况有所改善,但不够理想,勉强完成手术;Ⅳ级:麻醉失败,需改用其他麻醉方法后才能完成手术。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 观察组感觉神经阻滞时间慢于对照组(P<0.05),作用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运动神经阻滞同样时间慢于对照组 (P<0.05),作用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麻醉后5min患者生命体征情况 麻醉后5 min时,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在正常范围内,且高于对照组(P<0.05),心率快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比较 两组麻醉效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神经定位仪问世之前进行的外周神经阻滞,大多以寻找异感为标准,需要患者配合的同时,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不适感,且容易造成术后神经功能的损伤,使用神经定位仪后,有效的解决因为患者表述不清、肥胖、解剖标志不清等引起的盲探穿刺困难甚至失败[2]。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对循环影响小,与硬膜外麻醉相比,适应证广,禁忌证少,尤其对于老年人是一种理想的麻醉选择[3]。 椎管内麻醉尤其是蛛网膜下腔阻滞,通过局麻药短时间内将患者的脊神经、交感神经、运动神经甚至本体感觉神经同时阻滞,在实施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交感神经被抑制,引起外周血管的扩张,出现低血压[4],同时迷走神经占主导地位时,患者心率将减慢,严重影响其心排血量,其严重程度与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被阻滞的平面存在相关性[5]。而股骨颈骨折好发于老年患者,大多合并有心肌弹性的降低,心

科普一下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小知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373601.html, 科普一下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小知识 作者:尹建军 来源:《人人健康》2019年第08期 在人体中最粗大的神经结构就是坐骨神经。一般在进行足手术以及膝部以下的手术时都会使用坐骨神经阻滞技术,单独使用坐骨神经阻滞技术能够使患者的小腿部位以及足内侧面部位之外的所有膝盖部位以下的手术区域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 第一,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主要适用于坐骨神经痛以及梨状肌受到损伤之后产生的综合征的治疗诊断,针对于坐骨神经根性痛以及坐骨神经干性痛的诊断鉴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第二,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能够应用在患者的足外侧以及足部第3.4.5趾的手术,如果同时阻滞股神经,也可以应用在患者的下肢手术麻醉中。 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禁忌症 第一,未进行明确的诊断的患者,不能使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避免造成对病情产生掩盖的现象发生。 第二,不能良好的配合的患者。 第三,需要进行注射的部位皮肤出现一定的感染,或者有一定的炎性病灶的患者要谨慎使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全身感染者也要谨慎使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 第四,有一定的出血倾向的患者也不能使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 第五,心肺功能严重不全的患者不能使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 第六,对于局麻药物有一定的过敏症状的患者不能使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 第一,传统后侧入路。患者应当保持侧卧、阻滞侧在上方,同时也要保持屈膝屈髋。通过股骨的大转子与髂后上棘作一连线,连线中点作一条垂直线,以及通过股骨大转子与骶裂孔做出一条连线,两线的相交点即位穿刺点。采用穿刺针经由穿刺点垂直剌入,直至感受到异样。如果没有出现异样,但是触及到了骨质,这时可以将穿刺针稍微倾斜偏向内侧之后在进针。直到划过骨面,最终抵达至坐骨切迹。出现异样之后要将针退出数毫米,并将20ml的局麻药物注入。 第二,膀胱结石位入路。患者呈仰卧的姿势,并由助手对患者提供帮助,使患者的髋关节能够弯曲90°并略内收,使患者的膝关节弯曲90°,患者的股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之间的连线中点就被称为穿刺点。由穿刺点刺入,并使穿刺点能够与床保持平行,穿刺针偏向头侧并略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