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蔬菜供应链管理

蔬菜供应链管理

蔬菜供应链管理
蔬菜供应链管理

基于供应链管理视角下蔬菜滞销的现象的研究

近日来京鲁豫等地区发生大批蔬菜滞销现象。出现农民自毁菜田、甚至自杀事件。对此,商务部紧急部署,要求大型连锁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流通企业直接采购蔬菜,优先销售滞销蔬菜。由于大量应季蔬菜集中上市,蔬菜供应量大幅增加,近来一些地区部分蔬菜品种出现滞销现象,价格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为此,商务部、农业部等紧急部署对策,要求维持蔬菜市场平稳,帮菜农寻找销路。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大部分地区的菜价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4月11日至17日,全国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比前一周下降9.8%,三周以来已累计下降16.2%。

记者从北京新发地农产品(18.88,0.28,1.51%)批发市场了解到,4月份第三周蔬菜加权平均价为2.29元/公斤,和上周2.58元/公斤相比下降11.2%,比去年同期下降12.9%。

新发地有关人士表示,近来市场蔬菜上市量有所增加,北方蔬菜的陆续上市,进一步降低了整体价格,个别蔬菜已经出现农民卖难、经销商赔钱的情况。给蔬菜市场和农民带来不小的冲击。为此,商务部、农业部紧急部署对策,帮助菜农寻找销路。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蔬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质量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蔬菜是百姓一日三餐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老百姓关注和购买的重点。所以,作为超市而言,蔬菜具有强大的集客功能,能给超市带来很大的客流。根据有关数据统计,超市增加售卖蔬菜的部门能增加15%甚至50%的客流量。但是,由于蔬菜类产品自身的特殊性,其也是超市经营的一个难点。在超市蔬菜类食品的管理中,其供应链管理的优劣是保证蔬菜品质,提高其经营利润的关键所在。

一、蔬菜类食品的特点

与其他一般商品相比,蔬菜类食品具有以下特点:

1、蔬菜类食品保质期短,易损伤、易腐烂,其商品损耗大大高于其他商品。

2、蔬菜类食品为初级农产品,其质量目前还主要沿用感官鉴定,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造成蔬菜类食品在质量分级定价上标准制定困难。

3、蔬菜类食品易被污染。农药、抗生素、重金属、废水废气等都会残留在蔬菜外部或内部。

4、蔬菜类食品一般会呈现季节性生产特点。某些蔬菜往往在短短的一个时期集中上市,在生产、销售和价格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的变动趋势。

5、蔬菜类食品价格波动大,批零差价大,对蔬菜售卖时的定价也比较复杂,很多蔬菜价格变动幅度全年能达到10%以上,个别蔬菜价格是一天一个价。

6、人们的口味多变,超市预测消费者对蔬菜类食品的需求存在一定困难。

7、蔬菜类食品一般在特定地域生产,而且,生产主要是单个农户分散生产,农户消息闭塞,很难根据市场需求信息进行生产。各农户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品质难以保证。

二、蔬菜类食品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正是由于蔬菜类食品与一般商品相比存在以上特点,相应地蔬菜的供应链管理也具有自己一些特

点:

(1)采购的复杂性。由于蔬菜价格波动性强,这就造成了采购人员市场采价困难,同时也增加了对采购人员吃拿回扣的控制的难度;由于蔬菜质量难以标准化,这使得采购部门对生产者的质量比对和控制困难,同样也给采购人员降低质量以谋取个人私益留下了空间。由于季度性很强,再加上农业产品靠天吃饭所造成的产量不确定性,这使得对蔬菜采购的品种和数量的预测困难。正是由于以上三个问题,造成蔬菜类食品采购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加大。

(2)风险性。由于蔬菜需要保鲜,自然损耗大,存储复杂,如果采购供应管理不慎,就有可能使超市因经营蔬菜类食品而出现亏损或加大亏损,难以为继。

(3)规模性降低。由于一般蔬菜保质期短,有的仅1-2天,再加上许多超市未形成规模经营,这使得蔬菜的采购半径缩短,使得许多超市,特别是跨较远地区经营的超市门店自行采购商品,降低了连锁经营在统一集中采购上所能获得的规模效益。

商务部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采取多项措施维护菜价稳定和市场平稳运行,同时,要求商务部门与农业等部门建立密切协作机制,千方百计缓解蔬菜“卖难”。

一是加强商农合作,促进产销衔接。各地商务部门要主动与农业部门互通蔬菜产销信息,针对不同蔬菜品种的特点和供求情况,采取召开产销对接会、组织流通企业直接采购、网上对接撮合等多种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机制,稳定市场价格,促进供求平衡。

二是细分产销信息,拓宽发布渠道。依托商务部城乡信息服务平台,细分上海、山东、河南等地产销信息,加强信息加工、发布工作。指导发布山东寿光蔬菜生产、销售、价格等信息,开通海南农产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网络、手机、报纸、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多层次、多渠道发布分品种的蔬菜种植、产量、价格、销量等产销信息。

三是支持菜农投保,建立救助机制。协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政策措施,推动菜农投保,引导蔬菜生产流通主体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防止“菜贱伤农”,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一是加强市场监测,做好信息引导。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加强对主要蔬菜品种价格、销量监测,掌握消费需求变化。会同有关部门了解掌握各地主要蔬菜品种播种面积、长势、产量、采摘时间等生产情况,及时发布蔬菜供应、需求、价格变化信息,积极引导蔬菜生产和市场流向。

二是建立对接平台,拓宽流通渠道。在“商务预报网”、“新农村商网”建立网上蔬菜对接平台,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积极组织蔬菜生产大户、经销大户、批发市场等在供求平台上发布信息,寻找商机。

三是开展产销对接,降低流通成本。发挥“农超对接”、“农批零对接”等长效机制作用,组织指导大型连锁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运销企业等与出现“卖难”的蔬菜生产大户、合作社等建立密切的产销合作关系,优先销售滞销蔬菜。鼓励当地部队、学校和集体伙食单位等直接采购滞销蔬菜。

四是组织加工转化,扩大蔬菜用量。协调食品加工企业与蔬菜主产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对

滞销蔬菜进行深加工,制成腌制蔬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净菜与保鲜蔬菜等,缓解集中上市压力,增加蔬菜附加值,尽可能减少农民损失。

五是开展蔬菜收储,调节上市时间。发挥地方政府储备和商业储备的应急调节作用,临时收储一批卷心菜等具备短期贮存条件的“卖难”蔬菜。

农业部也开展紧急部署,要求各地农业部门高度重视,千方百计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菜农寻找市场销路,稳定蔬菜生产发展。加强产销衔接,通过组织农超、农校、农企对接等活动,解决滞销卖难的燃眉之急;充分发挥批发市场的主渠道作用,组织动员其加大运营服务,降低入场收费标准,在安排摊位、提供冷藏保鲜设施、寻找买主等方面,为蔬菜经销业主提供更多便利;加大加工储藏;加强蔬菜产销动态监测,掌握本区域内蔬菜生产和预计上市情况。

针对蔬菜流通环节多、成本高,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菜贵并存等问题突出,近日,商务部再次发出通知部署各地商务主管部门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要求各地组织引导大型连锁超市召开产销对接会,直接采购“卖难”蔬菜,鼓励农民进城区直销蔬菜。近日,商务部再次发出通知,部署各地商务主管部门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组织开展蔬菜“卖难”紧急救助行动,进一步维护好蔬菜市场稳定。

超市设立滞销菜专柜

通知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组织引导大型连锁超市召开产销对接会,直接采购“卖难”蔬菜。“农超对接”试点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把采购价格维持在合理水平,并在超市门店设立“卖难”蔬菜销售专柜,支持销售“卖难”蔬菜。农产品综合试点地区的大型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购销“卖难”蔬菜。“双百市场工程”等财政资金支持的大型批发市场,要设立“卖难”蔬菜销售专区,减免“卖难”蔬菜场地费。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临时收储一批“卖难”蔬菜。

组织种植户网上发布信息

通知指出,要积极发挥商务部“商务预报”、“新农村商网”等网上产销对接平台的作用。出现蔬菜“卖难”的地区,要细化监测品种和范围,建立主要“卖难”品种的交易量、批发价格日监测制度,强化对价格走势的分析预警;及时组织农业合作社和种植户,通过网上产销对接平台发布蔬菜“卖难”信息。销区商务主管部门要积极发布需求信息,组织流通企业开展网上对接撮合。

鼓励农民进城区直销蔬菜

蔬菜流通环节多、成本高,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菜贵”并存等问题日益突出。对此,通知还要求,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突出蔬菜流通设施的公益性,建设一批社区平价菜市场。鼓励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设立临时性蔬菜直销专区,允许菜农免费进场销售自产蔬菜。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创造条件,鼓励开展“农社合作”,在注重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上,支持农业合作社和农民进入城市社区、街道直销蔬菜;研究在城市特定区域和时段,设立免摊位费的“周末市场”。

当前我国社会的超市蔬菜供应链结构如下图所示:

基于非嵌入式期权的超市蔬菜供应链结构

超市通过农超对接,减少中间环节费用,蔬菜价格保持较低水平。

★“农超对接”促进合作社发展的分析

1.“农超对接”有利于扩大农产品市场。

2、“农超对接”有利于获得较高的农产品销售价格。

3、“农超对接”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4、“农超对接”有利于提高现代化管理和组织能力。

5、“农超对接”有利于促进先进设备的采用。

6、“农超对接”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生产意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