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何只_自强不息_浮士德精神_的反思

何只_自强不息_浮士德精神_的反思

何只_自强不息_浮士德精神_的反思
何只_自强不息_浮士德精神_的反思

外国文学研究 2004年第1期

何只“自强不息”!

———“浮士德精神”的反思

杨武能Ξ

内容提要:我国几代前辈学者仅以“自强不息”诠释浮士德精神,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浮士德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它丰富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这虽是历史语境使然,并在我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发挥过积极、进步的作用,却仍然不能不说失之于片面。对“浮士德精神”予以重新认识,在继续肯定“自强不息”精神的同时也强调其人道主义和仁爱精神,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还会加深我们对歌德整个思想、创作和立身行事的理解。

关键词:浮士德精神 自强不息 人道主义 反思

“自强不息”这四个字,在中国差不多已成了“浮士德精神”的同义语。一百年来,中国的歌德学者乃至文学爱好者几乎都用它,或者与它意义相近的词语和说法,诸如永不满足啊,奋发向上啊,不断进取啊等等,来定义、诠释“浮士德精神”,尽管在不同时代和不同人的具体的解说中,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侧重和差异。

“自强不息”一语出自《易经》。《周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后来的《孔子家语?五仪解》也道:“笃行信义,自强不息”。也就是讲,“自强不息”一语不论是语源或是语义本身,都带有中国传统思想的印记。这也就难怪,“自强不息”这四个字,最早是由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以保守著称的辜鸿铭老夫子,用来描述和归纳歌德的精神了。在20世纪初由洋务派掀起的所谓自强运动中,辜鸿铭可称是一位代表人物。他1901年所著的《张文襄幕府记闻》下卷有关于歌德的一节,不但题名叫“自强不息”,而且还明白无误地把歌德的“自强不息”精神和孔子的“仁”联系在了一起。①

1922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了高潮,这一年又恰逢歌德逝世90周年。在为数不少的纪念文章中,有一篇可能是我国最早详细论述《浮士德》的长文。作者署名闻天,即张闻天。他在文中指认所谓“活动主义”为“《浮士德》所包含的根本思想”,实际上推崇的同样是诗剧主人公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但他没有使用“自强不息”这样的成语或曰圣训。恰恰相反,他在文末甚至发出了深长的慨叹:“唉!保守的,苟安的中国人呵!”这不但表明,张闻天在“《浮士德》所包含的根本思想”亦即“浮士德精神”与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之间,划了一条鲜明的分界线;还告诉我们,他研究和推崇《浮士德》有着十分明确的目的,就是希望用《浮士德》宣扬的“活动主义”,用不断进取和奋发向上的“浮士德精神”,来改造中国保守、苟安的国

Ξ杨武能,四川大学外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德语文学和中西比较文学。

何只“自强不息”!———“浮士德精神”的反思

民性。可以说,张闻天心目中的“浮士德精神”,仍然无异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自强不息”。②在40年代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自强不息”一语更直接地出现在郭沫若的《浮士德》译本里:“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差不多与此同时,冯至老师也“用《易经》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概括浮士德的一生”。③但与把歌德与孔夫子硬拉在一起的辜鸿铭不同,郭沫若和冯至都紧密地联系眼前的现实,希望从以“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为核心的“浮士德精神”里,寻找中华民族为争取自由和解放而斗争的力量。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我国《浮士德》的译介和研究工作有了长足进展,然而对“浮士德精神”的解读一仍其旧,“自强不息”这四个字仍然作为其同义语广泛使用。在已故著名翻译家董问樵教授1987年出版的《浮士德研究》一书中,有专章详论“浮士德精神”,虽将其内涵细分为了“永不满足

“重视现实与实践”等三个主要方面,认为“三者是不可分割,互相制“不断追求真理”、

现状”、

约的”,但最终的结论仍为:“总括说来,所谓‘浮士德精神’就是不断努力进取的精神,也可以称为自强不息,精进不懈的精神”。④

综上所述,中国近百年来对“浮士德精神”的诠释,总是与“自强不息”一语联在一起,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差不多已成了老生常谈。

以“自强不息”和类似说法诠释和概括“浮士德精神”,自然在原著中不乏文本依据。我们择要列举,有被歌德称为浮士德得救“关键”或“秘诀”⑤的两行诗:“Wer immer strebend sich bemüht,den k nnen wir erl sen(我们能将他搭救,/他永远奋发向上)”⑥;有浮士德与魔鬼打赌的条件,即他不能躺在软床上停止奋斗、追求,并对某一个瞬间说出那句表示满足的话:“Verweile doch,du bist so sch n(你真美啊,请停一停!)”;有浮士德“Nur rastlos bet tigt sich der Mann(真正的男子汉只能是/不断活动、不断拼搏)”的表白……特别是还有他在被“忧愁”吹瞎眼睛前总结自己一生的大段夫子自道:

我只匆匆奔走在这世上,

任何欢乐都抓紧尝一尝,

不满意的立刻将它抛弃,

抓不住的干脆将它释放。

我只顾追求,只顾实现,

然后又渴望将人生体验,

用巨大心力,先猛冲蛮干,

而今行事却明智、谨严。

对于尘世我已了如指掌,

对于彼岸我已不存希望;

只有傻瓜才会盯着云端,

以为有同类居住在上面!

强者应立住脚,放开眼,

世界对他不会默默无言。

他何须去永恒之境悠游!

凡能认识,便可把握拥有。

他该如此踏上人生旅途;

外国文学研究 2004年第1期

任鬼魅出没而我行我素,

于行进中寻找痛苦、幸福,

他呀,没有一瞬感到满足!(663)

如此等等,都是把“浮士德精神”诠释为一种永不知足、不断奋发和进取的人生态度的有力依据。在特定的社会思想条件下,也只可能这样诠释。而且,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这种解读对推动《浮士德》在中国的接受起过促进作用,对中国国民性的改造产生过正面的影响。但是,把“自强不息”等同于“浮士德精神”的解读和诠释,难免带有浓重的中国色彩和时代色彩。而且,“自强不息”能涵盖“浮士德精神”的全部吗?不,并非这样,这种解读在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便显示出了局限性。为阐明这一论断,必须首先弄清一个前提,那就是:到底何为“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窃以为首先应该分为狭义和广义。⑦

狭义地讲,“浮士德精神”即指诗剧主人公浮士德以其思想品格和立身行事所表现的精神,用“自强不息”一语来概括也只是差强人意而已,因为这忽略了这位性格复杂的人物另外一些同样重要的品格,诸如他的不惧神鬼,他的自视为神之化身(Ebenbild der G ottheit)的人的自尊,以及他那些如歌德在“神性”一诗中所歌颂的“高贵、善良、乐于助人”等等品格。总之,是忽视了一个“真正的男子”、一个“善人”和“爱人之人”的品格。这些品格,显而易见,也构成了浮士德形象的本质特征,即始终一贯地、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在浮士德身上的仁爱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如此等等,又哪里是仅仅用“自强不息”一语所能涵盖的呢?

浮士德的仁爱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当然同样有足够充分的文本依据:诗剧开幕不久,浮士德便用符咒召唤来地灵,不怕“为此把老命赔上”,并要与蔑视自己的神灵一比高低。接着在与弟子瓦格纳的对话中,他再次自称“神的化身”,“自以为已超越二品天使”,充分表现了作为人的自豪和自尊。随后,他不但对侵入自己书斋的魔鬼毫无畏惧,还企图囚禁他,最后竟然以自己的灵魂为赌注与他签约结盟,把魔鬼变成了自己的奴仆,而目的只是———

整个人类注定要承受的一切,

我都渴望在灵魂深处体验感觉,

用我的精神去攫取至高、至深,

在我的心上堆积全人类的苦乐,

把我的自我扩展成人类的自我,

哪怕最后也同样地失败、沦落。(91)

请注意“整个人类”这个词组,注意“把我的自我扩展成全人类的自我”这句诗———它们都显示了浮士德自视为人类一分子的自我意识,显现了他那作为人道主义精神重要表现之一的人类意识。是因为富有这样的精神和意识,浮士德才那么“高贵、善良、乐于助人”。

为了救治在瘟疫猖獗时期濒临死亡的人们,年纪轻轻的他甘冒自己也“被死神逮住”的危险。事后尽管深受他所救助过的人们的敬重、爱戴,他却因为没有真正免除民众的苦难而

何只“自强不息”!———“浮士德精神”的反思

愧疚、自责;他一心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声色犬马之乐全然不感兴趣,只醉心于追求更高的理想,是个心性高卓的人;他对玛格莉特的爱是那样地真诚和纯洁,为自己给爱人造成了不幸而痛不欲生;对异性的态度上,他与“恶”的化身、淫邪而没有心肝的靡非斯托截然不同,表现了善良和高尚的本性;他不恋俗世的荣华富贵,向往和追求高尚、纯净的美,为此而入地上天,返古往今;最后,为了自己产业的完美,不料想伤害无辜时,他受到良心谴责,让“忧愁”吹瞎了眼睛,这表明他始终保持着人的良知和善良本性。

年满百岁的浮士德,尽管已经双目失明,却一心想着“为千万人开拓疆土”,希望看见“在自由的土地立足的自由之民”,他临终前的大段独白所表现的,哪里仅仅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呢?和前面引的那节诗一样,它再次凸现和强调了诗剧主人公强烈的人类意识,凸现和强调了郭沫若所谓“宏己救人”的人道主义理想。这样的意识和理想,这样的人道主义精神,难道不和“自强不息”一样,也是“浮士德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么?

广义地讲,“浮士德精神”应该包括歌德通过浮士德这个人物和他的故事所表达的思想精神,亦即《浮士德》这部巨著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概括地讲,这同样主要是源于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本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这样的思想和精神,始终一贯地洋溢在歌德的作品中,而《浮士德》集大成,更是仁爱和人道精神的荟萃与升华,非“自强不息”一个词所能涵盖。正因为广义的“浮士德精神”异常地丰富、博大,诗剧《浮士德》才被誉为“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历史的总结”和“人类精神的发展史”,其主人公才被视为人类的代表。要想概括这样一个人所表现的精神即“浮士德精神”,唯有使用产生于同样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的意蕴极为丰富和深刻的“人道主义”。所谓“自强不息”,只表现了“人道主义”意蕴的一个部分,即人对于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渴望与努力而已。

如此对“浮士德精神”做广义地解说,同样在《浮士德》中不乏文本依据:在起着提纲挈领作用的“天堂里的序幕”,天主对人类充满信心,相信“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而浮士德,正是他所挑选出来的“善良人”的代表。也就是说,诗剧一开始便对人的价值和秉性做出了立足于人本主义的肯定。在诗剧即将结束的“埋葬”一场,通过“天使合唱”中反复出现的“爱”、“慈爱”、“仁爱”等词语和“只对爱人之人,爱能指引道路”这句诗,以及天使用象征“爱”的玫瑰花战胜“恶”的化身靡非斯托,拯救了“善人”浮士德等细节,热烈地歌颂了“善”和“爱”,宣扬了人道主义的精神。在诗剧结尾与“天堂里的序幕”遥相呼应的“高山深谷”一场,继续出现了“爱的圣地”、“爱的核心”、“爱的使者”、“爱的启示”和“永恒之爱”、

“炽烈爱火”等等词语,真可谓是爱无所不在,无所不能。这个爱,当然不仅仅指具体的男女之爱抑或亲友之爱,也不局限于抽象的天国之爱抑或基督之爱,而同样指人类之爱,即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博爱和泛爱。在这里,以仁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精神,真正得到了极大的张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结束全剧的“神秘的合唱”———

一切无常世象,

无非是个比方;

人生欠缺遗憾,

在此得到补偿;

无可名状境界,

外国文学研究 2004年第1期

在此已成现实;

跟随永恒女性,

我等向上、向上。(698)

这一小节诗,无疑既是浮士德的一生的总结,也是全剧思想和精神的升华。其中最费解、最令人神往的关键词语,是所谓“永恒的女性”(das ewige Weibliche)。对它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并不特指某个女性,也不仅仅指对女性的爱,抑或带有浓重宗教性质的天国之爱,而是象征由圣母玛利亚或者玛格莉特体现的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仁爱精神。这种精神,在女性身上具体表现为善良、温柔、仁慈、宽容、和平、宁静、节制等品质。它在全剧的末尾唱响,一锤定音似的被定格、提升为了人类奋发向上的指针和引导,再次强调了“只对爱人之人,爱能指引道路”的思想,余音绕梁般地把对人道主义精神的颂扬推向了广远的极致。

总而言之,由《浮士德》全剧所体现出来的广义的“浮士德精神”,更加明白无误的是一种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是啊,“跟随永恒女性,我等向上、向上”;是啊,“只对爱人之人,爱能指引道路”!人类的自强不息、永不自满、奋发有为这些富有男性特征的品格,必须有天主所谓“温柔的爱之藩篱”给予呵护、平衡、制约。有“善”、仁爱宽容、和平宁静给予节制和指引,这样才能得到好的结果,才能不断向上,向上。反之,就会蜕变为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膨胀,就会异化为自私自利的无度追求,就会蜕变为野心勃勃、欲壑难填,就会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就会为满足一己的欲望无所不用其极。结果呢,自然只能酿成不幸和灾难。在诗剧中,欧福良的早逝可以说是缺乏节制的追求造成不幸的显著例子;浮士德假居心险恶的靡非斯托之力酿成的灾难和犯下的罪行———为了爱而害死玛格莉特的全家,为了致富而在海上杀人越货,为了得到封地而参与战争滥杀生灵,为了产业完美而烧死无辜的老人———不能不说是诗剧主人公的追求恶性膨胀,脱离了“善”和仁爱精神的制约和引导,在“恶”的支持和支配下必然产生的结果。

同样,在欧洲历史上,奋发进取和自强不息精神作为文艺复兴以来新兴资产阶级的人生哲学,有着明显的进步性,曾经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可是,一当失去了“善”和仁爱的引导,一当没有了“温柔的爱之藩篱”,一当缺少了宽容、和平、节制,就走向了反面,给人类和自然带来了无尽的祸患与巨大的灾难。诸如伴随着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出现的殖民掠夺、贩买奴隶和世界大战,永无餍足的物质欲望、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无节制的征服自然造成的资源枯竭和生态灾难,都是无数触目惊心的教训。这令我们不能不认真思考和反省“浮士德精神”的真正含义,以便回答我们今天该如何发扬“浮士德精神”这个问题。

在诞生《浮士德》的德国,就笔者所见,虽无“浮士德精神”这个术语,却有“浮士德思想”、“浮士德人格”和“浮士德似的人”之类说法。近两百年来,不同时期和不同的人对这些提法的诠释多有变化,有时前后的认识和评价甚至大相径庭。对浮士德的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永不满足,人们早已开始重新审视,笔者近些年就常听见德国朋友用Ungeduld和übereilung (急躁、操之过急)等词语谈论、评价浮士德其人其事,反映出冷静、客观的批判态度,而且普

何只“自强不息”!———“浮士德精神”的反思

遍认为就是浮士德式无节制的追求、进取精神酿成了自己与别人的悲剧,于人类、于自然常常是弊大于利,在当今世界已经不应当无保留地提倡和称赞。

甚至歌德自己在《浮士德》中,也已对无节制的追求和不顾一切的“自强不息”,明白无误地表露出了怀疑。如此论断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就是主人公一次次追求一次次失败,最后全都演化成了别人和自身的悲剧。特别值得注意的还有全剧那意味深长的结尾:已经失明的浮士德自以为正带领民众完成伟大的事业,努力在开拓能让“自由之民”勤劳、自由地生活的疆土。事实上却只有一群僵尸在监工靡非斯托的驱赶下为老博士挖掘墓穴。他心满意足地说出那句意味着他打赌失败的话后倒地死了。对这个很难讲是可悲抑或可喜的结局,笔者觉得真是极富寓意和讽刺意味。它至少表现了歌德对浮士德式操之过急和急功近利行为的保留与怀疑态度。相反,浮士德的得救,象征仁爱的玫瑰花瓣,引导以浮士德为代表的人类“向上、向上”的“永恒的女性”等等,则是从正面表达了对浮士德式的人生追求和人类发展方向的态度。

综上所述,不管是由诗剧主人公的品格、行事所体现的狭义的“浮士德精神”,还是由整个诗剧所表现的广义的“浮士德精神”,都不应该仅仅是自强不息和永不自满,而还必须包含另一些内容,一些对物欲横流、竞争残酷、人文精神丧失的当今时代也许更加重要的内容。“浮士德精神”之所以可贵,《浮士德》这部著作之所以不朽,就因为它全面而辨证地展现了主人公“自强不息”与仁爱这两个方面的品格。

仅仅以“自强不息”解读、概括“浮士德精神”,在我国有着时代和社会的原因。要全面地诠释“浮士德精神”必须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为仁爱和人道主义正名,就是要摘掉长期附着其上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标签。我们的前辈歌德学者,“有意无或意地”忽视了“浮士德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它丰富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⑧今天更加迫切地需要对“浮士德精神”予以重新认识,还它以本来面目和全貌,在继续肯定“自强不息”精神的同时也强调其富含的人道主义和仁爱精神,这不只对今天的中国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还会加深我们对歌德的整个思想、创作和立身行事的理解。

注解【Notes】

①参见拙作《歌德与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94—96。

②参见闻天:“哥德的浮士德”,载1922年8、9月的《东方杂志》。

③参见冯至:《论歌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4。

④参见董问樵:《浮士德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32-47。

⑤参见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244。

⑥译文参见杨武能译:《浮士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689。以下译文只注明出处页码。

⑦在这个问题上我和董问樵先生意见分歧,他只承认狭义的“浮士德精神”(参见《浮士德研究》33)。

⑧董问樵先生1987年问世的《浮士德研究》中已谈到诗剧的人道主义内涵,指出它“特别强调‘爱’”,但未深入阐明其多方面的表现和重要性,只说“这是值得进一步分析研究的问题”(13—14)。

责任编辑:桑晔

versity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th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Beijing U2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er research focus is Anglo-American Literature.

Title:Faust s Spirit:Reinterpretation and Reflections

Abstract:Many of the senior scholars in China hold that Faust s spirit means constantly striving to become stronger.Their interpretation,as a result of certain historical context,and in fact having played an active role at different times in the last century,wittingly or unwittingly ig2 nores another key aspect of Faust s spirit,namely,the profound humanistic thought.So their interpretation is one2sided.The present paper points out that humanistic thought is another sig2 nificant part of Faust s spirit,besides constantly striving to become stronger.This stand gives us a better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G oethe s thought and writing as well as his life pursuit. K ey w ords:Faust s Spirit Constantly strive to become stronger Humanism Reflections Author:Yang Wuneng is professor at Sichuan University,his major academic interest is G er2 man literature and Chinese2western comparative literature.He has translated more than20 G erman classic works into Chinese and published about a hundred papers.

Title:A Response to″the Mechanical Age″:A Tentative Approach to A lton L ocke Abstract:Charles K ingsley s A lton L ocke is a response to″the Mechanical Age″as diagnosed by Thomas Carlyle.The important value of A lton L ocke lies in its departure from the then pre2 dominant intellectual paradigm based on feverish pursuit of statistics and institutional reforms. Mankind today still needs to come to grips with the questions it raises:Where does freedom come from?What to do after freedom is won?What is the freedom of the highest order?

K ey w ords:Charles K ingsley the Mechanical Age A lton L ocke

Author:Yin Q iping is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Zhejiang Uni2 versity.

Title:Between Self and the Other:Belinda in The Rape of the L ock

Abstract:Belinda in Alexander Pope s The Rape of the L ock has always been of much critical interest to critics of the18th 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The present essay demonstrates Belin2 da as torn between two worlds,namely,the artificial world where the Self is deified and the re2 al world which is defined as the Other.The essay investigates the reasons why Belinda fails to merge her Self into the Other.

K ey w ords:Alexander Pope The Rape of the L ock Belinda self other

Author:Su Yong is lecturer and Ph.D.candidate at the English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2 ty,specializing in the18th 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

Title:On the Image of Robins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ty

Abstract:The crisis of modernity is a historical problem which man has to face now.The dou2

中外文学名著赏析试卷一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句中的“齐”的意思是( ) A .齐国 B .整齐 C .看齐 D .一个姓齐的贤人 2.《三国演义》中许劭评价一个人时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他评价的这个人是( ) A .曹操 B .孙权 C .刘备 D .袁绍 3.“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红楼梦》)这句话是用来评价( ) A .王熙凤 B .薛宝钗 C .袭人 D .王夫人 4.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是( ) A .《前茅》 B .《恢复》 C .《女神》 D .《战声集》 5.瞿秋白曾评价茅盾的一部作品时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指的是( ) A .《子夜》 B .《腐蚀》 C .《蚀》 D .《林家铺子》 6.下列哪一部作品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话剧开始走向成熟( ) A .《雷雨》 B .《日出》 C .《北京人》 D .《原野》 7.朱光潜的美学处女作是( ) A .《文艺心理学》 B .《悲剧心理学》 C .《无言之美》 D .《谈美》 8.《哈姆莱特》中忠于友谊,富于正义感的哈姆莱特的好友是( ) A .罗森格兰兹 B .吉尔登斯吞 C .雷欧提斯 D .霍拉旭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 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9.雨果在其创作中提出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观点,这部作品是() A.《巴黎圣母院》B.《海上劳工》C.《悲惨世界》D.《九三年》10.托尔斯泰所描写的妇女形象中,被描写得最理想化的贤妻良母的典型是()A.玛丝洛娃B.安娜卡列尼娜C.娜塔沙D.玛尔华 11.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 A.川端康成B.大江健三郎C.泰戈尔D.高行建 12.《儒林外史》中一个著名的吝啬鬼是() A.严监生B.严贡生C.鲍文卿D.杜少卿 13.川端康成的成名作是() A.《伊豆舞女》B.《雪国》C.《古都》D.《山之音》14.《红楼梦》是以哪一家为中心来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的()A.贾家B.王家C.史家D.薛家 15.“茅盾”是沈雁冰发表下列哪一部小说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A.《幻灭》B.《子夜》C.《林家铺子》D.《动摇》 16、给海明威望带来巨大声誉,并使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部作品是()A.《老人与海》B.《太阳照常升起》C.《永别了,武器》D.《阿尔卑斯山》17.最能代表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作家的一部作品是() A.《老人与海》B.《丧钟为谁而鸣》C.《太阳照常升起》D.《非洲的青山》18.下列作品是三部曲的总的名称的是() A.《风景谈》B.《追求》C.《蚀》D.《腐蚀》19.泰戈尔于哪一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A.1911年B.1912年C.1913年D.1914年20.《聊斋志异》是一部() A.文言长篇小说B.文言短篇小说 C.白话长篇小说D.白话短篇小说

浮士德与摩菲斯特的辩证关系

浮士德与摩菲斯特的辩证关系 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同时又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他不断地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崇高的理想。他具有一种“浮士德精神”,即: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用不满足,积极向上的精神。但同时又有贪图享乐、安于现状的一面,这就够成了其内部的矛盾。浮士德的一生是一个矛盾的过程。他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他前进的内动力,而在于浮士德的赌约中,梅菲斯特利用他身上的弱点,诱使他堕落,他对浮士德所做的种种诱惑都是从恶的动机出发,企图使浮士德走向沉沦和毁灭,但却使浮士德从迷误和错误中接受教训,提高认识,不断地向更高的境界追求,更加接近所追求的“至善”的境地。使他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进。在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日益高尚化、纯洁化,最后达到个性的完善。我认为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对立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浮士德本身存在着“向善和作恶”两种矛盾的倾向。 浮士德曾经这样解剖自己,“我有两个灵魂,一个要卷入现世,另一个要脱离尘宿”。浮士德的内在灵魂矛盾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矛盾冲突在浮士德身上的内化;另一方面也是人性的真实写照。是当时现实矛盾在浮士德身上的折射,如果说浮士德代表肯定精神和美,那么梅菲斯特则代表的否定精神和恶。梅菲斯特在出场时介绍自己说:“我是经常否定的精神!原本合理;一切事物有成,就终归有毁;所以倒不如一事无成。因此你们叫作罪孽、毁灭等一切,简单说,这个“恶”字便是我的本质。”他是一个反理性主义者,认为理性不能使人认识真理,反而使人变得比禽售还要禽兽,梅菲斯特是灵魂中消极的一面,依附于现实,追求物质感观的一面。是浮士德消极灵魂追求的外化,是浮士德追求现世享乐心灵的外化。梅菲斯特还充当歌德的代言人,在某些时候表达作者愤世忌俗的观点,因为梅菲斯特所代表的是恶,本身不受各种限制,对当时现实中世人愚昧、宗教伪善、机械论的嘲讽,是歌德借梅菲斯特之口。如果说浮士德的精神过程体现了浮士德对生命意义和人生目的的不断探索,是对自我的不断深入认识,那么梅菲斯特则是过于否定的本质与消极的内核。二者一个是“善”的代表,一个是“恶”的化身,其中肯定与否定,上升与沉沦,发展与滞后相生相克,相反相成。 B.梅菲斯特的作恶,不但没有阻碍浮士德的人生探索,反而推动了浮士德的不断前进,成了浮士德前进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动力。 梅菲斯特低估了浮士德的力量,浮士德虽然曾为欲望所迷,但他从根本上讲乃是一个主动创造的生命。而创造性恰是小我和小世界所缺乏的,在诗剧的第一部梅菲斯特几乎成为主角,因为他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创造者,浮士德为自身的内在情欲所缚,沉陷于欲望,无所作为。特别是在因自己的情欲而导致葛丽卿的悲惨命运之后,浮士德痛定思痛,认识到自己被动性的根源不在别处,不在外在的靡非斯 特,就在自己的欲望和小我的本性之中。浮士德在自己一手导致的悲剧中看到了生命的狭隘和有限性,因此,他就从小我和小世界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开始进人一个大我的新世界。在与梅菲斯特这“一切的障碍之父”、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而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正因为梅菲斯特的存在,浮士德的欲望才具有一定的目标,生命才有了意义和重生的依托。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

尔雅《影视鉴赏》期末考试(20)满分答案

?《影视鉴赏》期末考试(20) 题量:100 满分:100.0 截止日期:2016-07-02 23:59 一、单选题 1 下列特点中,属于现代主义电影的是()。 ?A、 尊重现实的完整性 ? ?B、 尊重现实逻辑意义上的合理性 ? ?C、 尊重主观的表达 ? ?D、 尊重现实时空的合理性 ? 我的答案:C 2 下列电影中属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是()。 ?A、 《建国大业》 ? ?B、 《孩子王》 ?

《黄土地》 ? ?D、 《一个和八个》 ? 我的答案:A 3 下列电影中,表现出美国精神得益于英国文化的传统,但又在美国重组新生的是()。?A、 《乱世佳人》 ? ?B、 《阿甘正传》 ? ?C、 《公民凯恩》 ? ?D、 《淘金记》 ? 我的答案:A 4 电影()一方面揭示了契约社会的来临,一方面揭示了电影的造梦功能。 ?A、 《甲方乙方》 ? ?B、 《顽主》 ? ?C、 《不见不散》

?D、 《一地鸡毛》 ? 我的答案:B 5 下列关于电影《狗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它深刻地反思了自由的内涵。 ? ?B、 它采用了一种极端的戏剧化舞台布景。 ? ?C、 电影中有很多絮絮叨叨的对话。 ? ?D、 从它不是很商业化的电影,具有实验性。 ? 我的答案:A 6 电影和戏剧相比,空间的可变性来自于()。?A、 不同场景的切换 ? ?B、 不同演员的表演 ? ?C、 不同景别的镜头 ?

不同剧情的时间线 ? 我的答案:C 7 在电影《有话好好说》,()扮演的角色是典型的精英意识形态。?A、 姜文 ? ?B、 瞿颖 ? ?C、 李保田 ? ?D、 以上都对 ? 我的答案:C 8 下列关于香港导演王家卫电影风格的评析中,不正确的是()。?A、 电影视觉感官印象化、感性抒情 ? ?B、 电影画面扭曲变形且夸张 ? ?C、 电影人物符号化 ? ?D、 电影镜头以静态为主

论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源自于德国著名作家的歌剧《浮士德》。浮士德精神首先是一种笃于实践的入世精神。浮士德在将希伯来文的《圣经》译成德文时,决定将“泰出有道”转译成“泰出有行”,体现了他实践意识的觉醒。于是他充满自信,敢于与魔鬼订赌,走出象牙塔,最终找到满足与幸福。另外,“浮士德精神”还是一种不甘堕落、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 正像浮士德所言,“有两个灵魂在我胸中,它们总想分道扬镳;一个怀着一种强烈的情欲,以它的卷须紧紧攀附着现世;另一个却拼命要脱离尘俗,高飞到崇高的先辈居地”。任凭魔鬼百般以恶诱恶,浮士德虽有暂时的踟躇,但绝不栖息止步。他的瑰伟之处在于那不竭的活力总是携着人性的善审判内心的恶,这种审判横亘人类的文明进程,也使浮士德的形象葆有难以言尽的魅力。由于与魔鬼的约定,浮士德不可以对事物有所满足,一旦他说出“停留一会吧”这样的话,他就会堕入地狱。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精神,浮士德才能不断地突破自我,去追求爱、美、礼、实践,浮士德才因此在精神探求的范围内成长。于是人们将这样一种对事物永不满足的精神视为浮士德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对自我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正如同中国《易经》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精神反映了人们不断要求突破自我,力争上游的愿望。整个一部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是歌德已经把艺术的浮士德上升到了一种精神的浮士德,一种内在的自主驱动力。从小我到大我进取,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极限,去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 《浮士德》是歌德以毕生精力创造出的融诗的巨大力量与哲学思想的无限深度为一体的杰作。它取材与16世纪有关的国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中心内容是描写中世纪学者浮士德为了追求新的生活和事业,与魔鬼梅非斯特定下合约。在魔鬼的帮助下,浮士德经历了一番对人生意义和宇宙奥秘的探寻过程,最终认识的生命的根本意义何最高目的。对于时代何歌德本人来说,这都是一部具有总结意义的作品。全剧由魔鬼分别与上帝、浮士德的两次赌约和浮士德经历的五个阶段的悲剧组成。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和魔鬼墨菲斯托签约,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要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了满足,那么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于是墨菲斯托使用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想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就在他沉醉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他不由地说,那时自己将得到满足。这样,魔鬼就将收去他灵魂,就在这时,天使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 “天上序幕”是全剧的总纲,提出了有关人类前途的重要思想:即人最终的发展方向是向恶,还是达善?再其后的五个悲剧中,歌德想告诉人们知识、爱情、政治、美与事业究竟对人,对人生有何等意义?浮士德经过漫长的遍历之后,发现人生的目的就在于行动,在于作出有益于社会的实践,通过实践不断追求真理,最后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人要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我认为第一是他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梅非斯特一开始就相信像浮士德这样好高骛远,想“摘下天上最美的星辰”,想“获得人间最大的快乐”,除此以外,一切都不能满足其心肠的雄心勃勃的追求者,最终必将导致堕落,被他引入魔路。浮士德自己也说:他敢于和魔鬼打赌,就是因为他知道人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一个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必然又唤起新的欲望;一种要求达到之后,必然又产生新的要求。 浮士德在遭遇了爱情悲剧后,良心备受谴责,但不久就又恢复了活力,感到生命的脉博在新鲜活泼的鼓动,而在生命将至的时刻,“忧愁”女神溜了进来,对他吹了一口忧愁之气,使他双目失明。这时的浮士德已是百岁老人,他一生积极进取,坚强不屈,几乎从不伤心悔恨,面对忧愁,心中依然充满战胜忧愁的信心。他说我知道忧愁“她有极大能量,她能使人失去一切积极的进取心,失去一切意志,使人虽生犹死。”但他却不肯低头。

浅析浮士德精神与当代文化

浅析浮士德精神对当代的意义 摘要:十八世纪德国文化精神希望让人性重新回归到古希腊的和谐主义,接受古典美的熏陶,主人公浮士德的一生便是在不断追求这一境界。浮士德既不满足于学术成就,又不满足于生活欲求,恰恰是精神和肉体之间矛盾冲突的焦点。他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一度堕落变得庸俗不堪,但最终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浮士德不断追求、否定丑恶、投身实践的精神正是当代人所缺少的。关键词:浮士德精神、当代文化、追求、否定 《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史诗性巨作,全书通过浮士德描绘了十八世纪德国乃至整个人类对精神不断追求并逐渐完善的过程。“浮士德精神”以“小我”现“大我”,展现了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灵与肉,个人享乐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严重矛盾。 在开场的天堂序幕中,浮士德所展现的人生价值观念要做一个有为的人,追求是浮士德精神最根本的、主要的特征,正如他自己所说,“投身到时间的洪涛之中,投身到世事的无常之中!不管安逸和痛苦,不管厌烦和成功,怎样互相循环交替,大丈夫唯有活动不息”。然而,他也是一个矛盾体,他一方面贪恋尘世享乐,另一方面又不断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探索。故事的最后,在集体的劳动中,他找到了真、善、美的最高统一。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终于得到了真理的解答,也正是他自己一生奋斗所得到的那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在探求真理的路上,谁也不会达到真理的顶点。 歌德笔下浮士德引发了我们的无限思考,文中展现的浮士德精神也随着时代特征的演变而有所发展。 歌德如是说:“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 在高呼和谐,GDP飞涨的二十一世纪,歌德所说的导游者,正渐渐消失,问

外国文学作品赏析(简单框架)(大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专用).

一、荷马史诗《伊里亚特》 (公元前九世纪行吟诗人,成文于-6世纪,记载-12世纪的事,-3世纪定稿 1、史诗分为《伊里亚特》《奥德塞》两部分 2、两个主要英雄人物:阿基琉斯(英俊骁勇,感情强烈、但过于自尊,盛怒之下不免残忍赫克托尔(遇事冷静,比较内向,性格稳重,有人情味 3、人神双线推进,多用善用比喻 二、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公元前 5世纪 1、俄狄蒲斯形象分析:正直、诚实,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厄运而四走奔走,力图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说明其有独立意志和坚强毅力,遵循高尚的道德准则,敢于反抗神喻 2、作者的命运观:肯定独立意志和高尚品质,但命运使一个优秀人物成为罪人,命运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就值得怀疑。但作者没有否定命运, 主人公也未能逃出命运的劫数, 存在历史局限性。 3、结构和艺术手法:歌队的穿插;临近高潮落笔的“回顾式”结构;不断“发现” “突变”推动剧情。 4、 130个剧本, 7个流传至今。 三、但丁《神曲? 地狱篇》 (13-14世纪 1、恩格斯对但丁的评价: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2、神曲的三部分篇名:《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拦路的三头野兽:豹、狮、虎。 3、两个形象:维吉尔――理性的指引,经过各种苦难的考验,涤除各种罪恶,在道德上得到净化;贝雅特里奇――信仰的引导,走出迷惘,到达理想的境界。

4、神曲的两重性:虚构的情节与场景源自中世纪宗教思想。运用宗教文学中常用梦幻故事的写法,以前隐喻、象征等手法,具有一部宗教文学作品的特征;素材取自现实生活, 从现实出发评价人物、表示态度,富有现实感,使虚幻的的地狱具有可感性。塑造出有立体感的人物, 主观抒情色彩强烈。用意大利文写成; 兼有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征,也表现出新文学的特征。 5、象征意像: 黑暗的森林 ---意大利现实 三头猛兽 ---阻碍人类达到光明世界的邪恶力量 但丁在森林中迷路 ---人类的迷惘 但丁游历 ---追随理性与信仰 6、第五歌、第十九歌的内容: 第五歌:地狱第二圈。凡生前淫荡的亡魂之所在。弗兰采斯加与保禄的故事。 第十九歌:第八圈第三层。惩罚神职人员。教皇尼古拉三世,菩尼腓斯八世。 7、神曲表现手法: A 、既有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征,又具有新文学特征。 (梦幻故事,但取材于现实,从现实出发来评价人物 B 、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量取自现实的比喻。 C 、注意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叙述人物特定的处境和特定的心情。 D 、不是纯客观描写,爱憎分明、感情充沛、直抒胸臆,有鲜明的抒情性。 四、薄伽丘《十日谈》 (14世纪

阅读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

阅读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 《浮士德》全书有个主题音响:追求。这是启蒙运动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莱辛就说过:人的可贵不在于拥有真理,而在于追求真理。浮士德博士就是一个永远追求的人物典型,是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即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的体现者。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阅读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希望你喜欢。 阅读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1 荣格以往这样评价“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浮士德》是我看的晦涩难懂的几部书之一。经过读了三遍原文,查阅了一些解析,我才看明白了一些。《浮士德》是歌德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杯具。它描述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主人公经历了书斋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在这些经历中,我看到了一个为不满现实而不断探索人生真理、不断追求的人,他的形象是18世纪德国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

的探索则象征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300年间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 主人公浮士德被塑造成有血有肉,善良与邪恶的矛盾体。他对学识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放弃了自我:“为此,我才向魔法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是否能明白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探自我不明白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对自我的知识感到不足,对学的热爱已经不可自拔。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他还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所以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他的精神是向上的,对学的追求和热爱还有期望,都是我们学生应当学习的,我们要和他一样,善学、乐学、爱学。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上进的人,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不断追求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

论浮士德精神

论浮士德精神 诗剧《浮士德》是歌德创作的最高成就,它反映了歌德的思想和美学观的发展过程,是他全部生活体验,哲学探究和艺术实践的结晶,也是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文主义精神和理性力量的审美概括。 《浮士德》取材于16世纪德国关于浮士德的民间传说。基本情节,可归结:一幕戏曲,两个赌局,终生追求,五幕悲剧。 《天上戏曲》是剧作开头,也是全剧的思想总纲,同时也是全部作品的故事线索,叙述天帝和魔鬼关于人性的赌赛——人能否实现和如何实现人生理想的问题。天帝以浮士德为例,认为“人在努力时,难免错误,但他总会成功”。魔鬼则认为世界是无边苦海,人性怠惰,在苦海中不可能有什么成就。第一场赌赛引出了第二场赌赛:魔鬼与浮士德的赌赛——“浮士德是否会对生活产生满足”。魔鬼与浮士德打赌后,魔鬼带他游历世界,浮士德经历了对人生意义和宇宙奥妙的探索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走出书斋,爱情生活,政治悲剧,美的追求和创造事业。全剧演绎了浮士德“一生追求,五幕悲剧”的故事,最终他也认识了生命的根本意义和最高目的。 浮士德一生经历漫长的遍历,不断追求探索,凝聚成一个闪闪发光的巨大的“宝石”——“浮士德精神”。那么“浮士德精神”到底是什么?它指诗剧主人公浮士德以其思想品格和立身行事所表现的思想精神;广而言之,包括歌德通过浮士德这个人物和所表现的思想精神,亦即《浮士德》这部巨著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其基本内涵包括两个部分:自强不息和人道主义的精神。 第一部分,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在两个方面,立足实践和不断追求进取。 第一,重视现实与实践,笃于实践入世的精神。 浮士德将希伯来文的《圣经》译成德文时,决定将“泰出有道”转译成“泰出有行”以及后来的“走出书斋”的行为。这些都体现他实践意识的朦胧觉醒。他认为: “上天把人放在生动的自然里, 你却背弃自然, 周围是烟尘与霉气, 甘愿与人骸和兽骨为伴。” 纯粹的精神生活并不能使人认识真理,“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常青”。经过这种反思,浮士德决心摆脱僵死知识的束缚,投入时代的激流,找到自己愿为之献身的事业: “凡是赋予人类的一切, 我都要在我内心体味参详, 我的精神抓住至高至深的东西不放, 将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我心上, 于是小我便扩展成全人类的大我。” 他还说: “整个人类注定要承受的一切,

浅析浮士德精神

浅析浮士德精神 我的悲歌将为陌生的人群而唱, 他们的喝彩啊一样会令我心惊。 那些曾经喜欢我的歌的人们, 他们纵然活着,也四散飘零。 长久克制的欲望猛然将我攫住, 对肃穆的幽灵世界我充满憧憬; 我于是开始歌唱,如轻声絮语, 我音调忽高忽低,似风鸣琴声。 我突然浑身战栗,泪流个不停, 已经铁硬的心中,又充满温情; 仍然拥有的,仿佛从眼前远遁, 已经逝去的,又变得栩栩如生。 ------歌德 这是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写在他的代表作《浮士德》之前的献词。《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是歌德以毕生心血完成的一部杰作,是他全部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著。《浮士德》是对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发生、发展和终结在德国民族艺术中的概括,并根据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展望了人类社会的未来。全书通过浮士德这个人物的发展,表现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以来的基本思想和一贯精神。 歌德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也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歌德于1773年开始创作《浮士德》,时写时辍,到1831年完成全书,其创作时间持续60年之久,贯穿于歌德的全部写作生活。这六十年间,世界发生历史性巨变,歌德的思想也在不断发展,这些变化都反映在《浮士德》之中。正如歌德所说:““五十年来我一直在心里想着这部作品,我把它留到现在,对世间事物认识得比过去清楚,才提笔把它写下来,结果也许会好些。”《浮士德》带有歌德的自传色彩,这个人物的身上也融合进了歌德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而且这部作品的诞生贯穿了整个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或多或少地带有那个特定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共性。18、19世纪是一个多元化文化凸现,封建主义走向没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换时期,人的理性主义,人文主义都正处在一个重新建构的重要时期,人性中的善良与丑恶的因子处在不断的斗争与撕裂状态下。 《浮士德》是歌德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它花费了60多年的时间,倾注了歌德毕生的心血。全书长达一万两千余行诗句,分上下两部;它描写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其间经过五个阶段:学者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改造大自然。故事的起因是魔鬼靡菲斯特在天堂与上帝立下赌约,誓要将浮士德引向邪路。此时年过半百的浮士德正因为自己大半辈子的碌碌无为的学者生活而失望抑郁,想要自杀。正当浮士德纠结:是要执拗地守着尘世,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中;还是要猛然地离开凡尘,向一个崇高的境界飞驰之时,靡菲斯特来到他身边并与他订下灵魂契约。契约规定,只要浮士德在今生得到满足,他的灵魂便归魔鬼所有。之后浮士德在米菲斯特德尔引诱下喝下魔女的汤药,恢复了爱情的欲望。他与市民姑娘格蕾辛相爱,但两人的性格不同,致使他们的爱情以悲剧结束。浮士德的人生探索进入新阶段。他随靡菲斯特来到神圣罗马帝国,企图施展政治抱负,由于封建王朝的腐朽和王宫大臣们的骄奢玩乐,他对现实的政治生活也失望了。他开始探求虚幻世界,借助何蒙古鲁士的玻璃瓶回到古代与海伦相爱、结婚,生下欧福良。后因孩子的夭折和海伦的离去而幻想破灭,重回现实。他意识到应该脚踏实地,希望通过大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 (一)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或人类的代表 浮士德是一个先进的人生理想探求者形象。浮士德在探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性格特征,即:他具有坚忍不拔、执着努力的毅力和品格,具有永不满足、知错必改、不断向上向善的美德和精神。 但浮士德形象还有更深层的象征意蕴:他对人生理想不断探求的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家精神发展的某一个重要时期;他对人生理想探索的全过程,则总结了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代以来,一直到19世纪初期德国和欧洲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思想探索的全部历程。 而且,歌德与启蒙运动时期的许多资产阶级思想家一样,把本阶级看作全体人民的代表。在“天上序曲”中,天帝与靡非斯特关于人类前途的争论,就是以浮士德为例来进行的。这样,浮士德对人生理想的不断探求便象征着人类的精神发展历程。 (二)浮士德形象的两面性 浮士德在对人生理想的探求过程中,也反映出了他的思想矛盾和两面性。 这种思想矛盾和两面性,首先表现在他作为“开明君主”的象征上。作为一个“开明君主”,他所要建设的国家,不外乎资产阶级理想化的“自由王国”。它既不可能实现,当然更说不上永恒。他的封地,是靠着帮助皇帝镇压叛乱得来的赏赐;他的建国,需要用“快乐和威吓”、“金钱、诱惑”甚至“迫害”来奴役人民。在以新换旧的过程中,他回避革命暴力,虽不作专制的朋友,却让“蛮横”把老人吓死,把旅客杀死,让火焚烧他们仅有的礼拜堂和菩提树。他的海外贸易,离不开靡非斯特的海上强权,杀人越货。他的宏伟筹划,总要伴着“不知流多少血”和“鬼哭神号”。这虽然引起他的“忧愁”,也给他带来喜悦。因此可以说,在他的“最高享受”中,包藏着资产阶级的掠夺本性。 其次,歌德赋予浮士德以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冲突,以此来表现出一种“辩证精神”。浮士德在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时说:“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个要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别一个猛烈地要离去凡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这种充满矛盾的精神世界,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二重性的典型表现。不过,在浮士德的性格中,主导面却是向着崇高的境界进取。 (三)靡非斯特形象 靡非斯特是否定精神的具体化,“恶”的代表。靡非斯特不相信人的向善,否定理性,否定人的努力。他声称:“犯罪,毁灭,更简单一个字,恶,这便是我的本质。”靡非斯特对浮士德的每一次服役,都以阻碍浮士德的努力,重新拉浮士德走入迷途为目的,这就是“作恶”。 靡非斯特的“作恶”,却促使浮士德认识错误,纠正错误,继续探求人生理

浮士德

《浮士德》——德国人“世俗的《圣经》” 马克思:它是马克思“最喜爱的”一部德语文学著作,被他读的烂熟。 列宁:流亡国外时只带了两本文学图书,其中一本就是《浮士德》。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推崇《浮士德》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称它为德国人“世俗的《圣经》”,说“只要带着它,一个人即使终生独居在孤岛上,也不愁缺少精神寄托”。 《浮士德》第一部问世于1808年,第二部问世于1832年,为完成它,歌德前后总共花了六十年的时间。 内容简介: 诗剧开头为“天上序幕”,描写上帝与魔鬼靡菲斯特的打赌,为浮士德的追求和探索拉开序幕。浮士德追求知识、追求生活享受、从政、追求古典美、创造事业构成诗剧主要内容。浮士德博士躲在书斋里钻研各种知识,从占星学到炼金术,但年过半百仍一无所获,看不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是他的知识悲剧。这时魔鬼来访,他与浮士德订约,愿为浮士德服务效力,然而浮士德一旦满足就必须死,其灵魂归魔鬼所有。魔鬼首先把浮士德带到魔女处喝了魔汤,使他返老还童,引诱他追求生活享受。浮士德爱上了市民的女儿格蕾辛,然而他们的爱情不容于世俗,格蕾辛也因溺婴罪被处死。这是他的生活悲剧或爱情悲剧。浮士德走出个人爱情的世界,决心从政。他来到一个封建小邦,发行纸币解决了财政危机,封建宫廷更加荒淫享乐。这是他的政治悲剧。封建贵族们要观赏古代美人海伦,浮士德靠魔鬼的帮助,再现了海伦的形象。然而浮士德本人爱上了海伦,于是又在魔鬼的帮助下,靠一个只有灵魂没有肉体的人造人——何蒙古鲁士的引导来到古希腊,娶了美人海伦,生下了儿子欧福良。活泼好动的欧福良夭折了,海伦亦悲痛而逝。这是他的美的悲剧。浮士德从古典美的梦想中苏醒,决心为人民干一番事业:用围海造田的办法创造一片人间乐土。这时候,浮士德已是百岁老人,忧愁之风吹瞎了他的双眼,还以为死灵为他掘墓的声音是群众劳动的声音,于是浮士德终于满足了。当浮士德因满足而死时,他的灵魂并未归魔鬼占有,而是被天使们接到天国。因为只要是自强不息的,就能得到拯救。 人物分析 历史上确有浮士德其人,他死于1540年的炼金实验事故,于是他成为中世纪不能容忍的异端,成了民间传说中的热点人物。 首先,浮士德是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他是一个理想的探求者,一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道路。这个过程实际包括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以来,一直到19世纪初期300年间欧洲和德国进步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道路。浮士德从中世纪的精神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了低级的官能享乐和迷离的情欲,否定了为封建王朝服务的妥协道路,也否定了向古代艺术美去寻求出路的幻想,然后追求更高的理想——以自由劳动开拓人人幸福的乐园。浮士德的形象成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知识分子的艺术概括,特别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艺术概括。 其次,在浮士德探求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不断追求、勇于实践、自强不息的精神。从他在书斋中领悟到“泰初有为”,到他终生探索的最后结论“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都体现了这种精神。《天上序幕》中,天帝曾指出,“一个善人只要他努力向上就不会迷失正途“,到全诗的结尾部分,一位天使把他接上天堂是又说,”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来我辈均能救“,前后呼应,有意突出浮士德积极行动的精神。 第三,浮士德的性格充满矛盾,他的前进道路上贯穿着辨证的精神。浮士德曾解剖自己的内心说: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个要想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别一个猛烈地要离去风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

《浮士德》善恶冲突论

《浮士德》善恶冲突论 汉语言文学201201011111 穆健英 内容摘要:善与恶是道德哲学最基本的概念,也是歌德诗剧《浮士德》的重 要哲学内涵之一。人类对至善的追求从未停止过,而且“恶”却始终伴随人们追逐善的步伐,并且最终促成善的实现。歌德在《浮士德》中,以“善”与“恶”的冲突来观照世界的矛盾运动,来观照人类的进化和人性的发展,建构了善与 恶之间的冲突:至善与至恶、靡菲斯特与浮士德、浮士德自身的向善性与恶魔性,从而反映了他独特的世界观、历更观和人生价值观。 关键字:浮士德、善与恶、矛盾与冲突 引言 《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著。它是歌德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它花费了60多年的时间,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全书长达一万两千余行诗句,分上下两部;它描写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同时《浮士德》也带有歌德的自传色彩,这个人物的身上也融合进了歌德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而且这部作品诞生和贯穿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或多或少的带有那个特定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共性。 在十八世纪里德国的狂飙运动时期时,封建主义走向没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转型背景下,人的理性主义,人为主义都处在一个建构的重要时期。人性中的善良与丑陋的一面在不断斗争和撕裂。浮士德与梅菲斯特正好是社会的两个代表。《浮士德》从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两场赌赛、五个人生阶段来阐释古典主义与现代社会的不协调性。《浮士德》中的上帝正是代表了人性中善代表,而魔鬼靡非斯特却恰恰处于对立面,是丑恶与罪恶的化身。浮士德这一人物就是“人”的代表,代表着整个人类,在他的灵魂中始终驻扎着善与恶两种势力,造成了“浮士德难题”,同时铸就了“浮士德精神”。“浮士德的灵魂虽然在梅菲斯特的引诱下沦落,但是他却没有完全沦落,他的内心总是充满了斗争与矛盾,这也就是善与恶、灵与肉的不断斗争与冲突。”| 一,正文 (一)《浮士德》中的善与恶 1,、《浮士德》中善的代表——上帝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的“洞穴比喻”中讲了一条上升之路和一条下降之路。人的灵魂先从洞穴的假象面前转身,爬到洞穴外面,直接看见“善”的太阳。这

浅析浮士德精神

浅析浮士德精神 摘要:歌德的《浮士德》是“一种生活的发现艺术”,是歌德倾其毕生心血完成的一部史诗性巨作。全书的主线是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性格的发展以及他不满现实不断追求理想的过程。“浮士德精神”包括追求理想生活的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敢于否定一切丑恶事物与错误思想的否定精神;肯定人生的积极意义,以实际行动投身实践的创造精神等。浮士德可以说在个体上是一个“我”,但在精神上却是渴求“小我”与全人类的“大我”相融合所代表的整个人类的奋斗史。本文将通过联系《浮士德》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歌德的思想来解读“浮士德精神”,并探求这一精神的意义。 关键字:浮士德精神;悲剧;追求;意义 人类文化的历史从根本上讲是人类精神的历史,精神造就了人类文化。而“浮士德精神”便常用来概括十九世纪德国的文化精神,这首先应该归功于伟大的歌德,他的巨作《浮士德》把十九世纪德国文化的精神,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精神形象化地描绘出来,可以说《浮士德》是人类精神的史诗性写照。因此“浮士德精神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它就远远超出了诗剧《浮士德》特殊的文学性,特别是超出了其主人公浮士德的个别意义,而获得一种绝对超越的意义”。①下面将借助原作具体分析浮士德精神。 一、浮士德精神的核心 在《浮士德》的“天堂序幕”里,歌德借“上帝”之口指出,阻挠人们向善的,并非是人的过失,而是人的不行动。“人类的活动劲头过于容易放松,他们往往喜欢绝对的安闲;因此我要给他们弄个同伴,刺激之,鼓舞之,干他恶魔的活动”②。上帝认为,人在努力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犯许多错误,这并不要紧:“善人虽受模糊的冲动驱使,总会意识到正确的道路”③,而存在于人们中间的真正的恶是“贪图安逸”,而行动就等于向善。正如歌德一开始通过上帝的言谈所表明的那样,浮士德人生观的中心无疑是要做一个有为的人。浮士德的一生 ①叶廷芳,王建主编,《歌德和席勒的现实意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69页 ②[德]歌德著,《浮士德》,钱春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③同上,第4页

智慧树西方文学经典鉴赏章答案

目录 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伊利亚特》..................................................................................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神曲》..............................................................................................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塞万提斯............................................................................................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莎士比亚............................................................................................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歌德的《浮士德》............................................................................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斯丹达尔............................................................................................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简·爱》.............................................................................................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托尔斯泰............................................................................................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易卜生................................................................................................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哈代....................................................................................................错误!未定义书签。手动整理,请注意选项顺序,下方为智慧树校核后答案,请放心使用! 第一章 一、《伊利亚特》 1【单选题】(5分) 下列关于《伊利亚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伊利亚特》描写了10年战争中的51天战事和其他活动

论述浮士德的形象

论述浮士德的形象 浮士德是歌德诗剧故事《浮士德》中的人物。浮士德是具有高度概括的艺术典型,是一个人生理想的探寻者,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知识分子精神发展过程过程的艺术总结。这不是某个人,而是整个资产阶级的高度概括。浮士德的精神探求过程包括五个阶段分别是学者生活阶段、爱情生活阶段、政治生活阶段、艺术生活阶段以及创造事业生活阶段。 第一阶段是学者生活阶段。浮士德的世界观中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作为学者,虽然是一个老学者,思想中有唯物主义所以在他的思想中有他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他认为要有激情人生或者是走向死亡。基于这种唯物主义观点,浮士德对人生、生活的态度也极有特点。祈求体验一种充满斗争和激情的人生:或者死在阵上头戴血染的荣冠,或者是狂舞之后抱在姑娘们的手腕!深夜浮士德在自己书斋中苦闷:浮士德是一个“成功者”。他已经把哲学、法律、神学、医学都读遍了,他博学多才,受人们尊敬,但他却一点也不满足,他去书本中找答案,但在书本中却没有找到答案,所以他极度的苦闷,所以他迫不及待的走向死亡。所以在这时候魔鬼靡菲斯特开始引诱浮士德,他说可以让浮士德感到满足,让浮士德有疯狂的热情,所以魔鬼成了浮士德追求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动力。在追求发展中,浮士德自身与客观现实产生矛盾,精神上也具有两重性。表现在“灵”与“肉”,“良心”与“情欲”,浮士德精神性格的基本特征及其复杂的心理状态。他不断克服掉自身的弱点,不断探索。而在他克服自身弱点,不断探索的时候,魔鬼靡非斯特正好起了推动作用。在浮士德探索的道路上,魔鬼靡非斯特总是企图把他引向堕落,但靡非斯特恰好帮助他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不断地前进。 第二阶段爱情生活阶段。浮士德与格蕾琴的恋爱其实是表现资产阶级与封建教会的较量斗争。从浮士德与格雷琴的爱情可以看出封建教会势力的顽强、资产阶级的软弱。与格雷琴的爱情是浮士德要求个性解放。在残存着陋习的中世纪一个小镇上,浮士德追求一个贫穷、善良带有宗教思想的女孩子格雷琴。这次恋爱是他出书斋后第一次情感经历,也是他同旧世界的宗法习俗的一次冲突。作为一个追求精神无限发展的青年贵族,浮士德与格雷琴是不可能在一起的。浮士德浮士德——有远大的理想,伟大的抱负;他要认识一切,从事各种活动。而格雷琴是一个平民心地纯洁,眼界狭窄,视野短浅,生活圈子很小。俩个人在很多反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最后俩人的爱情以失败和悲剧而告终。这是无论是浮士德自己还是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