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扦插繁殖历史的演变

扦插繁殖历史的演变

扦插繁殖历史的演变
扦插繁殖历史的演变

扦插繁殖历史的演变

日期:2007-08-30 来源:南京园林作者:黄文盛我要评论()

扦插是一项传统的植物无性繁殖技术。早在三、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探索了扦插技术。以后随着技术的改进,它与压条、嫁接等繁殖方法一样,广泛地应用于农林生产.成为无性繁殖的重要手段。

1.我国扦插繁殖技术的历史

宋代吴子良诗云:“清看三丈树,原是手中校”。意思是说有些三丈高的参天大树,原来就是手中拿着的小枝条长成的;如何才能使手中的小枝变成参天大树,在当时就是运用扦插的方法繁殖而来的。

扦插也称为插枝、插条、插木,是人们把切断的一段植物枝条(有时是一段根、芽或其他营养器官)的基部插入基质(插壤)中,使基部产生不定根,上部发出不定芽.形成一个独立生长的个体。扦插用的这段枝条叫做插穗,扦插成活的新植株称为扦插苗。

当插穗从母体上被剪下后,其切口受其体内愈伤激素的作用,能产生恢复伤口的组织,并能产生不定根和不定芽,这种现象归因于植物的再生作用。扦插就是利用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再生作用,人为地增加植物个体的一种方法。

插穗虽然是植物营养器官的一部分,却保持着和母株一样的遗传性,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和母株一样生长、发育,并开花结果。扦插苗和用种子繁殖的苗木有所不同,种子是由双亲(父本和母本)生殖细胞结合而产生的,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这种苗叫作实生苗,这种繁殖方式叫有性繁殖。扦插苗是由植物营养器官直接生长、发育而成的植物,是母体生长的延续,没有经过有性过程,因此,扦插苗是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产物。无性繁殖除扦插外,还有嫁接、压条、分蘖等方法,而扦插是最简便易行、应用最广的一种方法。

扦插繁殖的柏株从外部形态上看,与种子繁殖的植株没有多大差异,但幼苗期的根系两者有显著的不同。实生苗的根系是由种子的胚根发育而成,这种根称为实生根系。扦插苗的根系来源于母体枝条上的不定根。称为茎源根系。扦插苗根系的主要特点是主根不明显,根系入土较浅.但随着树龄的增长,它与实生苗根系的差距逐渐缩小。

如果说我们的祖先从树木的“连理枝”上得到启发而发明了嫁接法,那么,扦插法的发明也是受自然界营养繁殖的启发。在自然界,常有鸟兽、风力或流水,折断和冲走一段植物枝条的现象。当这些枝条落在潮湿且适宜生根的土地上后,便生根发芽,长成独立生存的新植株。在俄罗斯有一种秃鼻鸦,会折断爆竹柳的枝条去筑巢,在飞行途中枝条经常掉下来,落在潮湿的地方便生根、发芽,长成小树。还有一种河狸.它穴居在森林地区的河边,洞口开于水中,河边生

长的柳树常被河狸折断,用来筑穴和筑水坝,以防水位降低时洞口暴露,这些树枝有时也能生根长成大树。更有趣的是在秘鲁,有一种鸟叫“卡西亚”,它能把柳枝折断插到河边湿润的地方,以便吃从柳枝上发出的嫩芽,当地人常发现不知什么时候河边竞长出一片柳林来了,人们把这种鸟叫做“植树鸟”。此外,我国古代用柳枝作篱笆,以后发现柳枝全活了,并能长成和母株一样的树,这就是《诗经》上说的“折柳樊圃”。这些现象都给人们以启发,于是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用扦插来繁殖植物。

扦插最初只作为一种易生根植物的繁殖手段,以后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有很多花木、果树主要靠扦插繁殖,而甘薯扦插已成为繁殖甘薯的唯一方法,有些柳树也主要靠扦插繁殖。以后,人们利用扦插能保持母株优良性状这一特性来繁殖优良无性系,利用植物的“芽变”来培育新品种,因而扦插又成为人们选种、育种的一种手段。

早在公元前六世纪,《诗经·齐风》中即有“折柳樊圃”之句。北魏《齐民要求》中也有“枳

棘之篱,折柳樊

圃,斯其义也”的论述。这说明我国古代早就用柳枝作为菜圃的篱笆,也就是已有插柳的记载。在公元前390年《战国策》卷23(魏策二)一书中,也有“惠子日:杨横之即生,侧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的记载。另《战国策》里亦云:“夫柳,纵横颠倒,树之皆生。”公元二世纪崔寔在《四民月令》里载有“正月可掩树枝”之句。“掩”,即把树枝插入或埋入土中,让它生根发芽.也就是今日之扦插或埋条。贾思勰对扦插的好处和插法说得非常具体,他称果树扦插繁殖“胜种核”.“核三四年乃如此大耳”,即扦插苗生长比实生苗快三、四倍。他还说到扦插能保持母树的优良种性,不象实生苗那样易发生变异。贾思勰还对杨树的垄插法,如插穗的长度,扦插的具体操作法等,做了具体说明.这些方法到现在还沿用着。他还记载了许多果树如葡萄、安石榴、柰、林檎等的扦插方法。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在《有木诗》中记载,“有木名弱柳,……折条用樊圃”。唐时张膂在《朝野佥载》中叙述,在唐太宗时,河北一老人在黄河洲渚上拾到一枝柰条,五十年中在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交界处大量繁殖,当时人称“朱柰”.就是现在的中国苹果。宋代《月令粹编》中记述了草本花卉的扦插方法,使扦插从木本扩大到草本。清代陈吴子在《花镜》中讲解扦插的应用,就更为完备了,他认为“草木之有扦插,虽卖花慵之取巧捷近法,然亦有至理存焉。”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对扦插的理解已十分深刻,对扦插的应用也很普遍。

1.1对扦插时期的掌握

东汉崔宽在《四民月令》中记载,“正月尽,二月可剥(修剪)树枝:二月尽,三月,可掩树枝”(“掩”即插或埋条)。《齐民要术》中说石榴扦插在“三月初,取枝大如手大指者,斩令长一尺半,八九枝为一窝…”。《汝南圃史》中云,“凡扦插花木……二、三月间,萌芽初动时。”《农桑衣食撮要》中记载了各种植物的扦插时间:“二月,签(即扦插意)诸色果木”,“葡萄二、三月间皆可插栽”,“梅雨时插嫩枝(指栀子)易生根”。《花镜》中说。扦插“待二、三月间,树木芽蘖将出时”进行。也就是说,扦插时期应考虑到季节、天气、植物的生长状态等因素。一般落叶树应在休眠时期较好,“须冬至,立春前”,稍迟以清明、谷雨为宜;而常绿树或嫩枝扦插.则以梅雨季节为宜,这仍是当前扦插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1.2插条的选择和采取

对硬枝扦插(即休眠枝扦插)的插条,古人也提出一定的选择要求和标准。如《诗经》和《种树书》等古书中提出要“砍取直枝”、“大如拇指”的要求。对柳树扦插一般提出要“大如臂”,主要是指插干直接造林.不是育苗。对嫩枝扦插,《齐民要术》和《广群芳谱》等书提出:“六、七月中取春生少枝”、“少枝蘖青而壮”、“选取嫩发条取下”。即剪取当年生半木质化的嫩枝.而且指出用这样的枝条扦插“长倍疾”。在《地现小识》和《三农纪》中关于杉木插条的记述,已明确提出用根际萌条当插穗效果好。可见当时已注意到在发育阶段从年轻的部位采取插穗,不但成活率高,而且生长快。《齐民要术》中对安石榴还提出“其斯根栽者……”.即把根截成短条扦插,也就是现在的根插法。

1.3插穗扦插前的处理

在文献中,对插穗的处理、运输和贮藏,尤其对插条剪口的处理都有记载。《群芳谱》中指出,“……截去两头,火烧铁器,烙定津脉”,《王祯农书》中谈到插条下端要“削成马耳状”。两书中提出的扦插前处理.有其科学道理:烙切口能减少插穗切口的水分蒸发,削成斜切口(马耳状),能增加切口和土壤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吸收十壤水分。古人也主张秋冬间采取插条.经过越冬贮藏,插穗易于生根成活。插穗截取的长度。古书记载较详,如《齐民要术》中说石榴插条要截取一尺半,杨柳插穗一尺以上,比现在用的一般插穗要长些。

1.4扦插的方法

据记载扦插的方法,有卧插、垄插、斜插等多种。可见,现在常用的直插、斜插、半埋,都是古人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群芳谱》中还介绍了截取插穗的具体操作法:“正月间树芽将动,拣肥旺直条拇指大者。断长尺余,每条下削成马耳形,以小枝刺土,深约为树条过半,然后以条插入,以土壅实”,介绍得非常具体。《花镜》中把扦插列为“课法十八法”之一,对扦插“蔷薇、木香、月季及诸色藤本花卉,必须在惊蛰前后。拣嫩枝砍下,长二尺许,用指甲刮去枝下皮三、四分,插于背阴之处,四旁筑实不动,其根自生。”

1.5扦插后的管理

扦插后要很好管理,植物才能生根成活。在保持湿度方面,《农桑通诀》中记载,“……常浇,令润泽.上搭矮棚蔽日。至冬,换作吸荫。次年二、三月去后,候树高移栽。”《农桑衣食撮要》介绍扦插葡萄的管理是.“……候苗长,牵藤上架,轻锄根边土,冬月用草包护.防霜冻损。”《便民图纂》里记载,杨柳扦插后“常用水浇,必数条俱生,留一茂者,别竖木为依主,以绳拦之,一年中即高丈余,其旁生枝叶即掐去,令直矗。掐去正心,则四散下垂,婀娜可爱。”除了介绍一般管理外,古书中还涉及修剪和造型。《癸辛杂识》谈及菊花扦插管理时指出,“以芦席作棚,高尺四五,覆之;遇雨则除去受露,无不活者。”《花镜》中总结扦插后的管理要诀:“总之,扦插移植,不外乎‘宜阴忌日’四字”。

1.6促进生根的技术措施

当时还没有发现激素等促进生根的物质,人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以提高扦插成活率。如《齐民要术》中记载插安石榴时,“取一长条,烧头,圆屈如牛拘(即牛鼻环),横埋之亦得。”这就是现在用的盘插法,对不易生根或土地干旱需要长插穗的,有一定效果。此外,在《齐民要术》、《农桑衣食撮要》、《花镜》中,都谈到将插穗下端插入芋头或芜菁、萝卜等多汁块根或块茎中,能提高成活率。《种树书》里也说,“三月上旬,砍取果木直枝,如拇指大,长五寸许,纳芋魁中种之,或大蔓菁根亦可用”。在《花镜》中也介绍扦插时,将插条“用快剪断下.即插芋头上或萝卜内……久久自生根芽矣”。这种方法一直在民间流传。《群芳谱》里还介绍插瑞香时,可“就老枝上剪其嫩枝,破其根(指基部)人大麦一粒,缠以乱发,插入土中即活。”这种方法还没有验证过,麦粒能否产生促进生根物质,值得研究。《农政全书》中还说,插穗可以“以蜜固底”。现在看来,蜜可以防腐,能防止插穗切口腐烂,也可试行。

1.7国内扦插技术的发展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扦插技术日益成熟。同嫁接、压条等繁殖方法一样,扦插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农林生产,是无性繁殖的重要手段。但长期以来,由于技术的限制。其应用范围仅局限于容易扦插生根的植物,操作也较简单。因此,扦插技术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近年来,由于植物优良无性系繁殖技术的兴起,扦插在林业和花卉生产上的应用日益广泛.有些蔬菜也开始盛行扦插:加之植物激素的广泛应用,使扦插的种类越来越多,过去认为难以扦插生根的植物,现在也成为可能了,过去认为不必要扦插繁殖的植物,现在却成为必需,这些引起了植物学界的高度重视。在近年来的林业科研成果中,扦插方面的新技术不断发展.其所占比例逐年增大,已成为最常用的无性繁殖手段。

1.7.1全光照喷雾嫩枝扦插育苗技术

简称为全光雾插育苗技术。即在全日照条件下,利用植物半木质化的嫩枝作插穗,在排水通气良好的插床上采取自动间歇喷雾的现代技术,进行高效率的规模化育苗。是目前广泛采用的育苗新技术。它与传统硬枝扦插繁育相比,具有扦插生根容易、成苗率高、育苗周期短、穗条来源丰富且规模化等优点;它虽然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但在生产应用中具有容易掌握,操作简单,投资少,效益高等特点。

1.7.2电温床硬枝扦插育苗技术

此技术所需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目前应用较多。电温床包括加温设施(电加温线、测温仪等)、砂床设备(河砂、尼龙纸、砖块等)两部分。温床长度、宽度需根据需要而定。当选择1000瓦的电加温线时,面积须在7平方米左右。温床四周围放高约30厘米的砖块,底层铺垫一层干稻草,上面铺一层薄膜,再铺上一层厚约5厘米的半湿的沙子。在温床两头各放置木条,其上每隔5厘米钉一铁钉,将电线套于铁钉上。最后铺上事先充分浸湿的砖块,即可进行扦插。此法可避免时间限制,随时可以进行;可实施工厂化育苗,易于进行产业化发展;扦插成活率高,便于移栽。

1.7-3生长激素处理扦插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在扦插过程中大量使用激素,以促进扦插成活率的提高。经过多年的应用及研究,发现通过用激素浸泡插条可使扦插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应用生长激素主要有吲哚乙酸和萘乙酸,前者不易造成药害,作用明显,应用广泛;而萘乙酸价格比较便宜,如扦插生根较易的插条用其处理即可。

A.低浓度浸泡法——具体配制方法为先将吲哚丁酸或萘乙酸溶解在少量的50%酒精液中.然后再加水稀释至一定浓度,嫩枝扦插一般处理浓度为0.00l一0.0l%,浸泡时间为12—24小时。低浓度浸泡法效果比较稳定,作用效果较好,但处理比较费事费时,在较大规模扦插时难于采用。

B.高浓度速蘸处理——将植物生长调节剂先溶解在少量50%酒精液中,再用50%酒精液稀释到一定浓度。浓度一般为0.005—0.02%,将插穗基部2厘米左右在溶液中速蘸1—5秒钟取出扦插。该方法简单、处理迅速,但处理不及低浓度浸泡法稳定。

C.粉剂处理——将吲哚丁酸或萘乙酸先溶解在少量无水酒精后混入少量滑石粉.置荫凉处待酒精蒸发完毕,将滑石粉碾碎再混入一定量的滑石粉中,一般使用浓度为0.01—0.08%。将插穗下部插入粉剂中_深l一2厘米处。使湿润的下切口蘸上一层粉剂,然后扦插。粉剂处理方便、且省时间,适于大规模扦插,但处理效果不如低浓度浸泡法稳定。

2.国外扦插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研究动态

在国外,古代希腊的特奥弗拉斯妥斯(Theophrastos,公元前370—287年),克尔托(Crto,公元前234一149年)和罗马的普列尼(Pliny,公元前23—79年)等已在文献中记载。从19世纪后半期.植物生理学开始进入迅速发展时期。Sachs(1880、1882、1892),I,oeb(1917),Lek(1925)等先后对植物重要的相关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逐步查明了成根物质对不定根形成所起的特殊作用。以后Went(1928)进一步证实并分离出植物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在这期间,

Curt(1918)等用药剂促进生根的研究取得了进展。随后,Went(1934)、Cooper(1935)、Hitchcock 和Zimmermann(1936)等人开始进行植物生长激素促进插穗生根的研究。同时,用温水处理或喷雾灌水的方法,从生理方面促进生根的研究也逐渐盛行起来。此外,Skoog(1948)等人在根插、叶插、块根插等试验中,对细胞分裂素((cytokinin)的不定芽形成的促进作用以及和植物激素的相对量关系的研究,甚至对特殊的组织培养法等的研究也有了进展。由此,扦插技术有了显著的发展。

随着林木改良工作的发展,为了保持新品种的优良遗传性状,人们需要大量采用无性繁殖特别是扦插繁殖来建立无性系种子园、采穗圃、优树种质库,并繁殖大量遗传性状优良的苗木用于生产。扦插已成为林木改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

世界各地的植物学家为进一步提高扦插成活率.正从各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对扦插生理和扦插解剖学的研究工作也在进行之中。

2.1扦插繁殖的应用

用扦插的方法繁殖植物,在国外已大量应用。日本近百年来一直用扦插法繁殖柳杉,德国仅

1973年就栽植了100万株挪威云杉扦插苗。这些苗木已在林分状态下生长多年,证明针叶树无性系可以成功地用于造林。意大利发展杨树优良无性系,主要靠扦插育苗,已成功生产了大量木材。果树扦插如葡萄扦插,是国内外的传统技术。花卉的扦插繁殖应用更为广泛。在蔬菜方面,国外也开始利用扦插法,如马铃薯的扦插脱毒法已获得良好的效果。

2.2新技术的采用

在国外,为了提高扦插成活率,尤其是提高不易生根植物的成活率,广泛地采用了新技术。例如,利用具有自动控制喷雾系统的温室,并利用具有控制气温、土壤温度、光照强度的设备,使原来不易生根的植物大量生根。在芬兰,于温室条件下,大量培育的云杉扦插苗,生根率已提高到80%以上。德国在温室里大量繁殖扦插苗,现已进入工业化生产阶段。美国德克萨斯州林务局用塑料薄膜覆盖的喷雾温室,已大量繁殖了火炬松和湿地松扦插苗。他们采取每日喷洒营养液,用促进生根药剂处理扦插苗.向喷雾室补充二氧化碳等办法,大大提高了难生根树种的生根率。芬兰除了利用配有喷雾,灌溉系统的温室外.还设置自动风扇、地温与气温加热装置和光照调节设备等。瑞典在温室内保持15摄氏度的气温,用7000勒克司光照进行扦插试验,能使老龄而有价值的扦插材料生根。

2.3扦插壤基质的选择和改进

为了提高扦插成活率,不少国家以各种不同的生根基质进行了扦插试验,以寻求不同树种所需要的最佳基质。由于树木生理特性不同.对基质的要求也不相同。探求适宜的扦插基质是提高扦插成活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历史上使用较多的基质有河砂、砾石、珍珠岩、蛭石、泥炭、苔藓等。如日本用的扦插基质还有赤土(在日本关东地方麦土下层的火山灰土.多取从未耕作过的心土,风化后过筛,直径1—2毫米),鹿沼土(为日本鹿沼县所产之火山土),石英砂(花岗岩风化分解之砂)。瑞士在1970一1977年林木繁殖中,除用沙和泥炭混合的基质外,还采用一种聚氨基甲酸酯的合成材料作基质。这种基质可以促进插条生根,无菌操作方便,可以直接观察生根过程,但需要有专门的灌溉系统,温室中有调节气温与基质温度的设备.插穗经植物激素处理后插入基质2—4厘米深.经以上处理.五年生云杉母树的枝条,扦插成活率可达90%,松树成活率达80%。

2.4选择生根能力强的插穗

为提高扦插成活率,除了改善插穗生根的外部条件外,还要选择生根能力强的扦插材料。插穗本身的生根能力取决于母树的年龄、遗传型、采取插条的部位、采条季节等因子。

母树年龄是影响扦插成活率最重要的内在因子.也是造成各无性系扦插成活率差别最重要的原因。在这方面,各地试验结果几乎是一致的:即随着母树年龄的增加,扦插成活率随之降低。这种现象,可用树龄越大其体内抑制生根物质越高来解释。为了繁殖树龄老但遗传型优良的植株,不少国家对老龄扦插材料生根问题进行了研究。一般认为,应设法在一年中植物体内抑制生根物质含量最少时采取插穗,并用流水洗脱等方法来减少抑制物质,也可在采条后、扦插前采

取低温沙藏,使内部所含抑制物质被破坏或转化.以降低其含量。利用生根素处理老龄材料,尤为必要。

除了母树年龄外,各无性系之间遗传型的差别对扦插成活也有重要影响。德国的科研人员曾对挪威云杉59个不同无性系的三年生植株的根、主枝、侧枝,进行了干重、鲜重的测定,并对根系作了分析,认为无性系之间的变异部分是由

遗传因子决定的。无性系的生根率,与其根颈直径及干物质量密切相关。加拿大的科研人员取用六年生到十年生的班克松插穗,在间歇喷雾条件下,成功地培育出扦插苗的试验,证明了各无性系之间扦插生根率是不同的。从枝条长而粗的母株上采取的插穗。其生根率高,而从枝条细而短的母株上采取的插穗.生根率则较次。一年中采穗季节对扦插成活率也有重要影响,不同树种在

不同气候条件下,采取插穗的最佳季节是不同的。一般地说,应根据植物体内抑制物质的含量,插条内营养物质的贮存量,以及外界满足扦插苗生根成活的条件等因素来考虑。国外在这方面也作了试验研究。如捷克科研人员进行了水杉扦插试验,认为7月下旬为最佳扦插季节;在剪取插条时,还应根据不同的培育目的进行,如要培育果树时,应在树冠外围采取插条,因这个部位的插条具有较高的发育阶段,能提前开花结果;如为培育用材林,应在树干基部或树冠下采取一、二年生的萌条,这些部位的枝条发育处于年轻阶段,有较长的营养生长期,避免使树

木过早开花结实而分散养分,影响主干生长。

2.5增进生根能力的研究

除选择具有生根能力强的扦插材料外.国外还试验对母树施肥、灌溉,延长光照期,增强光照强度,提高生长期环境的温度来延长生长期等措施,使插穗内部有足够的营养。此外,还进行冷藏插穗,促进插穗内部抑制物质的破坏与转化,用环剥法提高一些难生根植物的生根率,还有的采用环剥法结合化学处理.以增进插穗碳水化合物的储备和积累,促进形成愈伤组织。应用各种激素处理插穗促进生根,证明是一项有效措施。因为用激素处理植物的组织,可使细胞中酶

系统活化,呼吸作用增强,提高光合作用强度,从而有利于细胞的分生与分化。

此外,国外还用激素和其他有利于生根的物质如维生素B、葡萄糖、蔗糖及杀菌剂等配合使用:有的还和生长抑制剂、呼吸抑制剂、蒸腾抑制剂等结合使用,以求得最佳效果。

3.结语

扦插的历史悠久,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了相当长时间的研究发展过程,经历了数百年的探索,扦插的技术已日益成熟,不断改进的工艺使它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农林生产,成为无性繁殖的重要手段。但是人类对知识的求索并没有止步,对扦插生理与扦插解剖学的研究工作仍在进行之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扦插技术将有更大的发展,为人类谋求更多的福利

历史:上海历史的变迁练习(华东师大版)

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 一:选择题: 1、上海历史悠久,早在1986年就被国务院颁布为38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出现文明雏 形大约是在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父系氏族 D、母系氏族 2、唐朝天宝年间,隶属于华亭县的青龙镇与国内外贸易均很发达,素有“小杭州”之称。青 龙镇经济繁盛的主要原因是 A、踞江瀚海的位置提供了优越的航运条件 B、政府设立市舶司提供了有利政策扶持 C、时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提供原料 D、政府设立的江海关为其发展提供契机 3、作为上海外滩标志性建筑之一的海关大楼,竣工于1927年,已历经近百年的风风雨雨。 清政府在开放海禁后,最早设立海关的皇帝是 A、顺治帝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4、“邑之民业首籍棉布。。。。。。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都)从此出。”(《康熙松江府志》)这反映出松江地区 A、棉纺织业发达 B、小农经济的吕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资本主义的繁荣 5、1876年葛元熙《游沪杂记》所言:“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汉口,曰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上海兴”是在下列哪次战争之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清朝咸丰年间《夷场行》中写道:“人间何地无沧桑,平填黄浦成夷场;高高下下嘘蜃气,十十五五罗蜂房;青红黄绿辩旗色,规制略似棋枰方。……”揭露了列强() A强建租界 B割占香港 C攫取领事裁判权 D强迫开放通商口岸 7、上海公共租界内的市民因不满市容管理混乱,决定向公共租界的市政管理当局递交意见书。他们应该把意见书递交给 A、工部局 B、巡捕房 C、公董局 D、上海道台 8、租界作为西人居留地,实行的是华洋分处原则,后由于何种因素使得租界出现华洋杂居的

电话的历史演变过程

电话的历史演变过程 摘要:从古时候的鸽子传信到如今的“瞬间交流”—移动电话通信,不可否认电话的问世,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存在使距离不再是沟通、交流的阻碍。不管多远,不到一分钟信息便可传入对方耳中,如此速度,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它的魅力。从1983年贝尔发明这场革命至今仍未结束,让我们一起去走走这条电话百年的发展之路。 关键字:电话、贝尔、发展历程 1876年,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发明了电话,以此开创了人类的通讯革命。从有线到无线,从台式到移动电话,从仅是通话功能到如今的手机上网,这场革命至今仍未结束。 在贝尔发明电话之前,传递消息的最快方式是通过电报线用莫尔斯码发送电报。而电报这个通讯方式这时也刚刚问世不久,在这之前,紧急信息只能由驿马、烟火信息、鸽子或船只传送。 自从人类发明电以后,就有人想利用电来进行通信。有个叫摩尔逊的人,曾架设26根电线,代表26个字母,来传递信息。这可以说是最早的"电报机"了。但其设备庞杂,传递不远,终究没能达到实用的阶段。 18世纪30年代,由于铁路迅速发展,迫切需要一种不受天气影响、没有时间限制又比火车跑得快的通信工具。 1844年5月24日,是世界电信史上光辉的一页。莫尔斯在美国国会大厅里,亲自按动电报机按键。随着一连串嘀嘀嗒嗒声响起,电文通过电线很快传到了数十公里外的巴尔的摩。他的助手准确无误地把电文译了出来。莫尔斯电报的成功轰动了世界各国,他的电报很快风靡全球。但是莫尔斯电报也有其缺点,就是从发报人到收报人需利用专门的电码译本经过两次翻译才能把信息传递过去,而且发报人不能立即获得收报人的反馈信息。 贝尔对莫尔斯电报的缺点作了分析后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制造出一种直接传递入的语言的装置?能否把人说话的声音通过导线传到很远的地方? 他在研究一种为耳聋者使用的"可视语言的实验中,听见一个震颤声沿着电线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贝尔原是从事语音教学的教授,对人类耳朵的震动原理有着充分的了解,他立即发现通过电线传递人类的声音是可行的,电话诞生了。10年之内它遍及美国,很快又传遍全世界。 电话发明至今,从工作原理到外形设计都有不小的变化,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们一起去走走这条电话百年发展的道路。 1878年,手持电话 这部电话是由Werner Siemens于1878年在德国制造的。它的听筒和话筒是一个,听话和说话时交替使用。 1880年,贝尔电话 这是第一种在欧洲使用的电话。它取代了电报,比装有手柄的磁力发动机电话先进。1885年,“埃菲尔铁塔”磁力发电机电话 这款电话由L. M. Ericsson于1885年制造。在当时这是第一款放在桌面上的电话。麦克风设在旋转臂上,曲柄用来接通交换机。 1897年5月18日,马可尼进行横跨布里斯托尔海峡的无线电通信取得成功。 1901年,马可尼实现了隔着大西洋的无线电通信。 1903年,无线电话试验成功。

推动广告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从我国的广告形态演变发展历史谈推动广告发展的主要因素 广告的发展如同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都是物质资料产生发展的过程,推动其发展的无外乎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项。下面将此三大项细分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为政治经济制度、政治宽松度、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文化环境这四个方面,以下是结合我国广告形态演变历史的具体分析。 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驱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广告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商品生产、流通以及消费的发展,促进广告媒体的发明和发展,并且丰富广告的表现形式。由传统的传单、报纸广告到今日的网络广告、3D互动式广告,这一切的变化正是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政治经济制度:从原始社会末期到鸦片战争前,从奴隶制到地主土地所有制,从人身依附到土地依附,再结合同时期的西方广告历史,可以得出:纵然广告的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但细化到每一时期仍不得不留意其政治制度。奴隶制下是人身依附,奴隶主才可能成为广告主或广告受众,因此此时的广告只能局限于传统的“吆喝”,受买卖双方的阶级所限,也注定是零星而又微弱的。可是到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时代,情况则大不相同,更多的人从毫无人权的奴仆解脱出来变成小型地主或者是自耕农,有了一定的消费能力,广告主与受众基数激增,广告自然也就增多,花样、形式、内容也日趋丰富,以古代的宋朝最为典型。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又从土地依附变成了财产依附,不仅有了更多的自由劳动力,社会产品的消费也实现了大众化而非原先的自给自足,这时的广告发展无疑是辉煌而又灿烂的。因为资本主义固有矛盾,一批号称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建立。可是从其权力来源、构成及其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来看,只不过是被少数人构成的组织冠以全民所有制的名义行特权之实罢了。这种政治制度下的分配模式为:人民生产全部由国家再分配,没有了商品交换,自然广告也无从谈起。改革开放前的新中国以及今天的朝鲜都是鲜活的例子。因为少数专权下的政治、经济、文化高度专制在损害全体国民权益的同时对统治阶级内部也增添了不可预知性,在出于统治阶层的部分曾深受其害的精英掌权后,集权模式松动,因此我们看到78年到88年广告从无到有,等到88年专制政治体制松动促使所有制改革后,中国广告的发展更是举世瞩目。

管理思想的演变整理

管理思想的演变整理 管理思想的流派促发事件着眼点代表学派或 理论 基本观点 经验管理思想工业革命经验经验学派管理的有效 性取决于管 理者的经验; 通过研究经 验(案例)可 学会有效管 理。 科学管理思想(古典管理思想)发明热科学科学管理理 论;一般管理 理论(组织管 理理论);官 僚组织理论。 管理的有效 性不仅取决 于管理者的 个人经验,更 重要的是依 据一定的科 学方法或者 原则。 行为管理思想霍桑试验人人际关系学 派;行为科学 学派(行为管 理理论)。 人是组织中 最宝贵的资 源,管理应以 人为本。 定量管理思想第二次世界 大战 数字管理科学学 派 只有致力于 定量化,才能 真正提高管 理的效率与 效益。 权变管理思想石油危机环境系统理论学 派;权变理论 学派;过程理 论学派。 不存在普遍 适用的管理 理论和方法 下面详细介绍: (一)科学管理思想(古典管理思想) 1、科学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是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并且有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泰勒。理论核心认为应该通过科学研究来决定工作方法,而不是每一个工人自己过去的经验。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泰勒总结的4条基本的科学管理原理:1)、科学研究工作的每一个方面,制定出最佳的操作方法,以科学代替从前经验管理中工人们按各自经验开展工作的局面。2)、细致挑选工人,并对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按照标准工作法进行操作,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此来代替经验管理中由工人任意挑工作的局面。3)、真诚与工人们合作,以确保劳资双方都可以从生产效率的提高中得到好处。为此泰勒实行了“差别工资制”,通过金钱激励,促使工人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4)、明确管理者和工人各自的工作和责任,实现管理工作与操作工作的分工,并且对管理工作按照具体的职能不同进行细分,采用职能组织形式和推行“例外管理”制度。局限性:把人看成单纯追求金钱的经济人,仅重视技术

上海地方史论文

浅析上海的海派文化 "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近代上海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迅速崛起,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可谓是一奇迹。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有了文化就有了生命,海派文化就是上海勃勃生气和活力的源泉。 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经过百年的沧桑变迁,一种体验着各国建筑风情的与上海独特的气息油然而生。上海因多元文化而充满生机与活力,世人喜欢将上海的诸多方面冠以“海派”二字。所谓海派,我认为是吸纳和融合各种建筑风格的一种有上海特点的风格。 海派建筑是海派文化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形式,当我们要探究海派建筑形成与发展时,不得不先对海派文化做一番探源。 1 海派文化的探源 "海派"一词,是20世纪20茸代北京一些作家的创造,用于批判上海某些文人和某种文风,海派的对立面是京派,海派和京派象征着申国两种风格迎异的文化。京派是传统的正宗,海派则是叛逆的标新立异、中西结合的产物,充满浓郁的商业色彩和民间色彩。上海的曹聚仁先生对之有一个生动点评:"京派如大家闺秀,海派则如摩登女郎。" 上海文化在外来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之间,在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呈现出开放的姿态,敢于打破成规,锐意革新,广采博纳,"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成为 "海派"文化的精髓,并体现于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 关于海派文化的形成,普遍认为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回顾海派文化演进的过程,可以看到,在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了吴越文化的和其它地域文化,受到了世界文化主要西方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海派文化。处于苏浙边缘地带的上海,主要受到近邻吴越文化的熏陶,但是在近代上海社会的中下层社会,普遍由来自于苏北、广东及安徽等地移民构成,这也为多元的中式文化构成注入了一定的元素。 19世纪中叶,当八方的海风跨海越洋而来之时,西方现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此交流、碰撞、演变和发展。海派文化,正是在此基础上成型并发展起来的,最终在上海近代史的发展轨迹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它是中外交流、内地与沿海交流、农村与都市交流综合形成的产物。

上海社会与历史变迁

生化/轻工学院 包装142 141410054 张乐乐 从我的角度看上海社会与历史变迁 "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近代上海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迅速崛起,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可谓是一奇迹。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有了文化就有了生命,那上海的生命便是它独特的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所代表的即是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和融会贯通的文化。上海的文化是双向的,既有由外而内的灌注,也有由内而外的吸收。正因为有这样注入和吸收是的上海呈现出中外文化交相辉映,相互融合的特点,这也成为了上海勃勃生气和活力的源泉。 追溯上海的文明渊源,可以发现在上古时期其文明已有相当水平。据考古资料表明,上海文化的滥觞时期始于据今5900-4900年的"崧泽"文化。崧泽文化属于新石器时期母系氏族社会过渡的阶段。在崧泽文化的古遗址中,发现了捕渔的网坠,织网用的靴形器、捻线的陶纺轮以及狩猎用的剑簇、石刀、骨锥、牙刀等与渔猎有关的遗物,上古时期上海的物质文明程度据此可以略窥一斑。 1843年开埠以前,上海文化从属于中国古代的江南文化,而渊源于长江流域江浙的古吴越文化。吴越文化是一种水文化,水是流动型的,而非静态型的,上海文化传承了吴越文化的亲水性特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动态文化;其次,上海的文化还继承了吴越文化的敏感和细腻,对异质文化体现出一种宽容的姿态,善于接受新鲜文化因子,形成上海文化多元性的特点;另外,大量自南而来的浙江人和自北而来的江苏人,构成上海主要的"移民"群。江浙人是古代吴越人的后裔,吴越文化大胆开放的冒险性格及雄健恢宏的拓边精神,构成了上海文化的开创性特征。海派画家任伯年的商业画、刘海粟率先使用人体模特、开创机关布景等等,俱是"敢为天下先"的行为。 19世纪中叶,西方殖民者的尖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地处东南海角的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从此上海文化就在上海滩上中西方文化相互撞击、交汇、渗透、吸引、兼融的土壤中孕育诞生了。开埠后,西方文明又于此首先登陆华夏大地,上海由一个小镇迅速蜕变为全国的商业经济重心,中西大汇融的文化随之渐趋形成。社会现象最耀眼的部分,无疑是人类活动的结晶——文化现象。任何一种文化既在时空中流变着,又在流变中保持着自身的基本脉络,保持着某些“遗传特性”的不变性。上海这座城市文化有着兼容性、多元性、实效性、商业性、市民性等等,而其中最能够体现上海文化精髓和深层内涵的便是它的兼容性和多元性。也就是海纳百川的精神和开放交流的城市文化。 一.上海对外文化交流的酝酿 1843年开埠以前,可以视为上海对外文化交流的酝酿期。上海地处长江三角

会计的历史演变过程

会计的历史演变过程 会计,这一人类生产活动中的社会现象由来已久,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的产物。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生产活动,在生产活动中一方面进行生产,同时对生产活动进行计数。人类从学会计数开始就产生了会计的萌芽。在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低级阶段,人们管理生产过程的数量方面,还知识凭头脑去记忆,后来就逐渐发展到使用各种符号和标志。例如,在树干上,在石头上,刻画各种实物的形象。经过漫长的岁月,数量的计量由简单趋向于复杂,加上文字的出现,这给会计记录带来很大的方便。从此以后,使用文字来记录实物的数量。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很长时间内,人们所关心的还是生产本身,会计还不占重要地位,因此会计还知识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可能有专职人员去担任会计工作,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劳动产品增加,特别是出现了剩余产品后,这种情况才可能得到改变,开始有可能和必要吧会计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带有一定程度独立性的会计工作,这是会计管理的雏形。这种变化初步改变了会计工作的地位,从附带的职能变为独立的职能,逐渐发展到承担生产管理的人物,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会计之所以从生产的附带职能变为独立的职能,主要是由于产生了商品货币。从此,社会在生产过程中一切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和叫唤都要通过货币来计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计理论、方法、程序和组织模式,也从简单到复杂,并逐步完善起来。因此,会计是与社会生产的发展及由此产生经济管理的需要分不开的。会计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会计这一个古老的名词,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770年之间的西周时代就已出现“会计”一词。据史书记载,我国古代有为王朝服务的会计,有专职官吏专司其事。春秋时代的孔子就曾当过管会计的官员。“会”和“计”都有计量方面的含义,并奇瑞都有汇总计算的意思,据有关历史资料考证,会计在当时的基本含义是:既有日常的零星的核算,又有年终的总和核算,称“月计岁会”。清朝焦循在《孟子正义》中对会和计两字作了具体说明,“零星之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这就是说,平时进行零星计算,期终办理决赛,把日常的核算与定期的总括核算两方面的含义都包括在一起。虽然这种简单的字面解释无法概括现代会计的丰富内容,但基本上能表达会计在核算部分的基本特征。 会计作为一项经济活动的记录、计算和汇总工作,无论在中国货在国外都有悠久的历史了,但是,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具有一套科学的计量、确认和记录的方法,则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切商品都有价值,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就有价值的耗费和形成、价值的实现和收回,价值的分配与积累等经济活动,对于这些经济活动从价值上进行核算和管理,离开会计工作就无法实现。会计以其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分析检查为手段,目的是从一个特定的侧面管理一个单位占用财产物资和发生的劳动耗费,确保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参与经营决策,实行会计监督,并为宏观经济管理和有关个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一次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做为一种那个管理形式并具有特定的技术方法,在我国有着长期的历史。自奴隶社会周朝开始,会计就有了发展。周朝廷和各地的奴隶主已经利用会计来管理一切贡、赋、徭、役等的征收和分配,并设有“司会”的专门官职,掌握钱粮,赋税收支,进行“月计岁会”,从秦朝到汉朝,都设有掌握钱粮、赋税和官廷财务收支的官吏。在古代,会计实际上市经济工作的主管。在会计技术方法方面,秦汉建立了一“入”、“出”为记账符号的定式会计记录方法,从西汉开始,会计与统计就分别在不同的账册中加以处理,会计账册成为簿,而统计账册成为籍。唐宋之际产生并完善了相当科学的会计结算方法,即“四柱结算法(四柱清册)”,“四柱结算法”的基本公式为“旧管(初期余额)+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余额)”。明末清初,在“四柱结算法”的影响下,民间出现了可以核算盈亏的“龙

《管理思想的演变》读后感

《管理思想的演变》读后感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近几年引进的比较成功的全面系统介绍国外管理思想演变的一本著作。作者丹尼尔·A·雷恩博士是这方面的权威,曾任俄克拉何马大学哈里·巴斯企业史文献收藏馆馆长。他还担任过美国南方管理协会主席和管理学院管理史研究部主任,并曾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执教。鉴于管理思想从林里长期以来龙蛇混杂的局面,作者以自己多年的管理从教及学术研究经验,对从古至今的管理思想进行了梳理总结。该书的问世,在当今管理学书籍市场各类良莠不齐的理论著作泛滥的情形下,历经时间的洗炼,已成为深受各类读者喜爱的管理思想领域的权威著作。 作者在对管理思想从早期到现代的总结整理中,首先对每一时代的管理思想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进行了简要说明。并且本书从开始到结束,都始终以这一综合背景为平台来探讨各类文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价值影响力下的管理理论,此外,对人性特点的在不同时代的挖掘及演进的关注,也直接影响着各个时代的管理学家对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认识。 综观全书,我们能认识到,管理活动最初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在早期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们狩猎采集食物的生活过程中就已经有了集体合作。保存至今的古代宏大建筑和劳动分工情况下制作出来的 精美的工艺品也表明了早在数千年前古人就已经掌握了丰富的管理技能。至工业革命,大萧条,二次大战,及新一轮经济腾飞再至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下的知识经济,随着整个社会中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关注,对人和组织关系的深入研究,管理学理论也相应发生着以下演变:早期带有蒙昧和残酷色调的关注利润而忽视人的个体的地位理论学说;到工业革命后的关注员工技能、员工效率以及工人罢工冲击下劳资双方关系的改善;到重视非生产性因素,关注人性的心理及情感需要(当然,这种转变的深层前提仍然是资本方为了企业的利润的提高);到对管理的一般理论的提出和总结;到关注个人与组织的和谐关系为主,根据各自的特质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形成一种适合外部环境的组织文化;再到随着其他学科的引入,计量、统筹学直至计算机技术的采用,技术手段的提高越来越不是问题,而是整个管理过程中人际关系的整合,员工思想和学习能力的开发,以及管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有序化、可衡量性及可预测性。 从今日管理学学习者的角度去直观管理学,管理必然包括个人、组织、管理过程和方法。本书的贡献就在于作者对管理学对这几大因素在上百年来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经验到科学实践和系统总结的演进进行了简明易懂的概括和说明。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早期提出的理论相较于今天就不再有适用性,管理学的进步本质上是对人性研究和人性管理方法研究的进步,而人性特点的最大特征就是稳定性,昨天的某些管理理论今日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可供我们借鉴和用来进行思想碰撞,以产生新的灵感。下面,具体的说一些在我读完该书后,对作者所描述的一些管理大师的思想的认识: 泰罗:美国《财富》杂志编辑汤姆.·A.·斯图尔特在1997年说:泰罗主义的精华不只是苦干,不断重复的和狭窄的工作种类。这个人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极力主张管理工作不仅要使用鞭子,更要运用知识;承担复杂的工作,应用智慧,找出能更简单、更快捷、更出色地完成它的方法。抛弃泰罗是很时髦的事,但更重要的是,要记住科学管理不仅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而且在保护劳动者的尊严上都是一个很大的飞跃。仔细阅读泰罗的著作,你就会发现,片面的理解泰罗的管理方法,而认为只是加重了工人的工作强度是不公平的。因为泰罗的也许看上去有些苛刻的要求还同样放置于资本方身上,这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 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经过百年的沧桑变迁,在近代中国的血雨腥风中,愈来愈焕发出自我独特的光芒。建筑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因素,整体而又集中地体现了民族传统、地域特性、时代精神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建筑所反映的空间与时间关系,其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比拟的。而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上海近代建筑,则综合反映了上海的近代社会和城市的演变历程。 自1843年11月开埠以来,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成为中国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中国的封建社会最早在上海解体,并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并且又发展成为一种折衷混合的社会,上海变成一座独特的城市,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城市。 一、开埠前的上海 上海的近代建筑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近百年的建筑中,几乎囊括了世界建筑各个时期的各种风格,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世界建筑史。在许多情况下,上海的近代建筑又与社会的现代化和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把舶来文化变成自己的文化。因此,上

海的近代建筑也构成了自己的特色。 上海现存的地面建筑文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陀罗尼经幢(859)和泖塔(874-879)、宋代的兴圣教寺塔(1068-1094)、元代的清真寺(1341-1368)和明代的豫园(1559始建)等,在开埠以前,大体上保持了传统的延续性,上海古代建筑,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嘉定孔庙和龙华寺各建筑群格守中国传统的中轴线排列,形制完整,布局严谨;南翔寺双塔和文庙魁星阁是中国木构架结构典型,体现了古代完美的结构工艺;龙华塔和真如寺的地基处理因地制宜,坚实牢固;书隐楼的木雕和砖雕艺术精湛,形象逼真。所有这些均体现了上海在建筑造型和布局、传统的木构架结构、软土地基的处理、装饰彩绘、施工工艺方面的创造性和重要的贡献。 二、开辟租界/最初的西式建筑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许英国上海设立租界。随着上海开埠,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西方的建筑结构、舶来的建筑材料、外国的建筑技术渗入传统的建筑业。 这一阶段上海租界形成了新城区,出现了早期外国侵略者的领事馆、洋行、银行、商店、工厂、仓库、教堂、饭店、俱乐部和独立式住宅等新型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大多是一、二层楼的砖

管理思想的演变

管理思想的演变 摘要 管理思想的演进,是建立【管理】这门科学存在性发展的主要依据,时代的变化影响管理思维的变动,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管理一直被认为是组成工作不可以少的活动,管理理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形成的过程,从早期的管理思想,古典的管理理论到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成就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 关键字:管理哲学,管理思想,管理理论。

管理思想的演变 壹、緒論 泰罗、法约尔、韦伯等人倡导的古典管理理论,后来为许多人所研究和宣扬,其中较为系统地加以整理阐述的有厄威克和古利克。厄威克的着作有:《管理的要素》、《组织的科学原则》、《管理备要》等。他提出了他认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项原则:(一)目标原则,即所有的组织都应当表现出一个目标;(二)相符原则,即权力和组织必须相符,(三)职责原则,即上级对所属下级工作的职责是绝对的;(四)组织阶层原则;(五)控制广度原则,即每一个上级所管辖的相互之间有工作联系的下级人员不应超过五人或六人;(六)专业化原则,即每个人的工作应限制为一种单一的职能;(七)协调原则;(八)明确性原则,即对于每项职务都要有明确的规定。 貳、管理思想之演進 一、早期管理思想 (一)理论背景 工业化之前,组织的主要形式是家庭、部落、教会、军队和政府。虽然经济活动的规模无法与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结果相提并论,但是家庭事务、军事战役、政府管理以及教会运作方面确实存在管理需求。历史上的管理实践主要发端于四个方面:大规模集体实践活动,政治控制和社会实践管理,战争,宗教。

社会上、不管是奴隶社会还是中世纪,社会都是封闭的,教会控制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伴随宗教改革和十字军东征,新教伦理兴起,激励人们获取成就,不但有利于社会的开放而且推动了个人慈善事业的发展。 经济上、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重商主义逐渐衰落,市场伦理鼓励创新和竞争,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成为规模经济的推动力,工业化的大幕拉开。 政治上,代议制开始替代君主制,财产制度成为企业管理发展的制度背景。 (二)早期管理理论学派 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反商业、反成就甚至反人性的文化价值观。文化的重生则为工业化以及后来理性、正式、系统的管理提供了前提条件。文化的重生包括新教伦理、自由伦理和市场伦理。新教伦理挑战中央教会的权威,打破了神学对人们的束缚,激发了人们对现实成就的需要;自由伦理反映了独裁政府和代表制政府的长期斗争,试图保护个人权利;市场伦理提出了对重商主义的挑战,倡导“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的观点,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和自由主义经济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这场思想革命中做出了举作轻重的贡献。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新教伦理的重生。 巴比奇、尤尔和迪潘更注重组织与方法问题,而欧文更关心工业化对人的影响。 卡内基将技术与管理相结合,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创造更多就业,推动工业发展。 二、科学管理思想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如何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尤其就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不就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就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瞧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与绝对化。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 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力求正确认识与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与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目标,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 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立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文明,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根本途径 “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新理念,对我们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与现实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要达到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并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生产力发展与自然与谐“双赢”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与生态环境双重保障,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而在具体操作中,需要特别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确立一大战略。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着眼当前,又考虑未来,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改善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树立一个观念。即在全社会树立起新的生态观。反思人类干预自然的限度及其合理性基础,扎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们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愿望; 运用法律、经济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环境问题,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与监督环保工作;对环境资源成本与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进行核算,用绿色GDP真正体现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形成三种思想。一就是天人一体的思想。认识到人类生存资料的有限性与地球的唯一性,

泰罗与法约尔管理思想的异同比较———对完善我国政府内部管理的启示

泰罗与法约尔管理思想的异同比较———对完善我国政府内部管理的启示 摘要:泰罗与法约尔都曾对西方的古典管理理论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从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与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入手,分析比较了其管理思想的异同,并从科学借鉴的角度,就泰罗和法约尔的思想对我国政府内部管理创新的重要启示作了简略的概括。 关键词:泰罗;法约尔;管理思想;异同;启示。 弗雷德里克·温·泰罗与亨利·法约尔都是管理发展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对管理思想的演变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泰罗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的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被公认为“科学管理之父”,开创了科学管理的历史篇章。法约尔通过对管理过程的研究创立了第一个有关行政管理的理论,被尊称为“工业管理之父”。泰罗和法约尔的成果实质上是互为补充的,他们都意识到人事问题及各级人员的管理乃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二者都是把科学方法应用于这一问题。 一、泰罗与法约尔管理思想的相同点。 (一)人性假设都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 所谓的“经济人”假设(HypothesisEconomicPerson)起源于亚当·斯密(AdamSmith)的研究。 他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就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都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即认为人最关心的是自己的经济利益,人只有在自身利益最大化动机的刺激下才会愿意劳动。 泰罗正是立足于人人都是追求经济利益和物质利益的这一基础之上,才提出工资刺激、定额化、标准化的管理手段。而法约尔对人性的探索仅停留在“经济人”假设的范畴之内,这可以从他提出的14条管理原则中看出。法约尔“在‘管人’的问题上他基本上和泰罗一样,主张以纪律(惩罚)进行经常性的监督,虽然他也提到了激发首创精神,并且将组织比作生物有机体,但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做更为深入的分析” [1]73。 (二)研究方法都是从管理经验到管理理论。 泰罗的科学发现是从实验开始的,他结合自己多年在机械生产行业取得的经验进行了艰苦探索,率先提出了“时间和动作研究”法。他进行的最著名的实验有铁块搬运研究、铲掘铁砂和煤块实验、金属切割实验。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正是从这些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门真正的科学,从而使得企业管理经由漫长的经验管理阶段迈入了科学管理阶段。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主要包含在1916年发表的《工业管理一般管理》一书中。他认为,管理不同于经营,只是经营的六种职能活动之一。经营的六种职能活动是: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至于管理活动,则又包含五种因素,即

社会历史的变迁

教案内容:历史科第二章(单元)第11 课 课题: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目标: 1、情感目标: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人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今天我国的旗袍在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2、知识目标: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等基本史实,分析其原因。并通过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3、能力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纳,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生表演不同时期称呼的变化,认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教案重点: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电影的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教案难点: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知道这些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案方法:根据对教材内容、教案目标及学生的知识、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教案活动将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重视教案过程的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更好地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案中建立民主、平等和合作伙伴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案准备:教师准备:制作有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印发与本课有关的文字、图片等部分资料。学生准备:1、利用各种资源(旧服饰、老照片,或图书《老照片》、《百年中国》、《旧中国大博览》)等书籍和资料,或借助互联网,以及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如(《西洋镜》、《定军山》等),搜集与本课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加工,以便在课堂上展示。2、采访社区的老人,了解当时社会变迁情况。 自学指导(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这一课内容丰富生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管理学必读书籍100部管理学经典书籍推荐

管理学必读书籍—100部管理学经典书籍推荐 管理学必读书籍—100部管理学经典书籍推荐管理学权威著作整理而成,几乎囊括了管理学历史上的所有经典著作,作为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不必全读,但不能一本也不读。1、《科学管理原理》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美国1856—1915)2、《经济与社会》[德]马克斯·韦伯3、《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马克思·韦伯(德国1864—1920)4、《经理人员的职能》切斯特·巴纳德(美国1886—1961)5、《组织与管理》巴纳德19486、《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亨利·法约尔(法国1841-1925)7、《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埃尔顿·梅奥(美国1880—1949)8、《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梅奥9、《企业中人的方面》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美国1906—1964)10、《领袖论》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11、《个人与组织: 互相协调的几个问题》克里斯·阿吉里斯(美国1923—)12、《如何选样领导模式》罗伯特·坦南鲍姆(美国1915—2003)13、《管理行为》[美]赫伯特·西蒙14、《管理决策新科学》赫伯特·西蒙(美国1916—2001)15、《组织》赫伯特·西蒙16、《管理决策新论》弗鲁姆197317、《伟大的组织者》欧内斯特·戴尔(美国1914—)18、《管理的新模式》伦西斯·利克特(美国1903—1981)19、《营销管理》菲利普·科特勒(美国1931—)20、《营销大未来——变革公共行为的方

略》菲利普·科特勒、埃迪尤阿多·罗伯特著21、《让工作适合管理者》弗雷德·菲德勒(美国1922—)22、《组织效能评价标准》斯坦利·E·西肖尔(美国1915—1999)23、《再论如何激励员工》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美国1923—2000)24、《工作与人性》[美]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25、《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弗里蒙特·卡斯特(美国1924—)26、《经理工作的性质》亨利·明茨伯格(加拿大1939—)27、《公司战略计划大败局的分析》亨利.明茨伯格28、《管理实践》[美]彼得·德鲁克29、《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彼得·杜拉克(美国1909—)30、《有效的管理者》[美]彼得·德鲁克31、《公司的概念》彼得.F.德鲁克32、《创新与创业精神》彼得.F.德鲁克33、《不连续的年代》彼得.F.德鲁克34、《工业人的未来》彼得.F.德鲁克35、《新社会——对工业秩序的新革命》彼得.F.德鲁克36、《二十一世纪管理面临的挑战》彼得.F.德鲁克37、《旁观者》彼得.F.德鲁克38、《管理论的丛林》[美]哈罗德·孔茨39、《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哈罗德·孔茨(美国1908—1984)40、《管理学》[美]哈罗德·孔茨41、《竞争战略》迈克尔·波特(美国1947—)42、《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43、《国家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44、《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威廉·大内(美国1943—)45、《转危为安》爱德华兹·戴明(美国1900—1993)46、《追求卓越》托马斯·彼得斯(美国

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

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 作者:熊月之 上海暴得大名,声闻全球,始于开埠,列通商五口之一。此前,虽已立县五百年,但充其量不过是东南海滨的一个三等县城。用一个上海文人的话说,开埠以前的上海,“亦如直隶之静海,浙江之临海,广东之澄海,其名不著于中国十八行省,更何论五洲万国乎?[1]” 近代一百多年间,上海的形象变化很大。在那段历史已经逝去半个世纪以后,再来看一下当时人对上海城市的印象、描述,对于今天人理解上海,或许不无裨益。 从奇妙洋场、东方巴黎到大染缸 开埠以后三四十年中,也就是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给人的突出印象,一是洋,洋货充斥,洋房栉比,洋人满街,洋气氤氲,;二是奇,水能自来,灯赛月亮,钟能自鸣,铁管冒电;三是妙,煤气灯、德律风、跑马、跑人(赛跑),种种西物西事,构思精巧,出人意表。我们看报纸杂志,看文人笔记,对七十年代前后的上海,用墨最多是洋、奇、妙。 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居人不信金吾禁,路上徘徊听五更。 谁知铁树竟开花,谬语当年信不差。凿地金莲生万朵,烛天银彩照万家。 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 这类咏叹电灯、电话、自来水一类的竹枝词不知出了多少。 洋、奇、妙混合在一起,使上海放射出与中国其他城市迥然不同的色彩。许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奇妙之处,令人刮目相看,闭目长思。有一幅漫画:一个外地游客,来到上海,种种洋奇之处,令他目眩口张,百思不解。他用一根长长的旱烟袋,对着路边的电灯点火,但怎么点也点不着。明明是火,怎么不能点烟?他不能明白此中奥蕴。套用一句现在流行语,看不懂啦!确实,上海是个让人看不懂的地方。无奈人的心理是,越看不懂越要看。游上海、逛洋场、看洋景、开眼界,成为内地人一大心愿。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描述上海形象使用最频繁的字眼是“繁华”。这个繁华,体现在市政设施先进,洋房高耸,街道宽敞,车水马龙,摩肩接踵,更体现在消费、娱乐方面。商店林立,货物山积,餐馆、茶馆、烟馆、赌馆、妓馆、戏馆、书馆和花园,七馆一园,争奇斗艳。七馆古已有之,近代上海踵事增华,多且考究。租界所开公园不让华人入内,华人便自辟蹊径,私园公用,张园、愚园、徐园、西园等相继开放,并将其建设成集园林、商场、餐馆、茶馆、戏馆、书馆、照相馆、展览馆、游乐场为一体的公共活动场所。“穷奢极丽筑洋楼,亘古繁华第一州。行遍申江三十里,令人过去又回头”[2]。繁华的上海,不知道引发了多少迁客骚人的豪情雅兴,写出了不知道多少篇竹枝词、杂事诗、洋场赋、咏叹调,种种与繁华有关的名字,极乐世界、海上乐园、不夜城、繁华地、安乐窝、销金窟、醉梦乡,都与上海划上了等号。 在形容上海繁华形象的众多词语中,流行最广的莫过于“东方的巴黎”。至迟在1881年,人们已经将上海与巴黎相提并论。《申报》的一篇社说写道: 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斯[3]。以后,这种提法常见诸报刊,并将上海与伦敦、纽约、东京相提并论。 沪北一隅,通商总埠,不独两京四镇十八省无此壮丽,无此繁华,即英之伦敦,法之巴黎,美之纽约,日之东京,均与之相埒焉[4]。

浅谈中国广告史

浅谈中国广告史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班级:1201班 学号:120420122 姓名:米园 指导老师:朱瑞波

浅谈中国广告史 摘要: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的广告在古代就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国广告的发展也展现出它独特的风格,但是伴随而来的问题也困扰着人们,到底该如何认识我国的广告发展呢?在这篇文章里,我将谈谈自己学习广告后的一些认识和感想。 关键词:广告、历史、发展、前景 本篇文章一共两部分,第一部分中国广告历史摘自网络资料,主 要介绍了中国广告的发展历史;第二部分对中国广告的认识是自己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的一些认识和理解,因为学习了解的知识有限,不足之处请见谅。 一.中国广告历史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广告阶段 中国古代广告萌芽于公元前l0世纪左右,距今3000多年。根据《周记》记载,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凡是进行交易都“告子士”。在商周时代,交易要以铭文形式铭刻于青铜器之上,这种铭文可以称为最早的广告。 随着战国时期商业的繁荣,中国早期的商业活动者开始采用广告形式来传播交换信息,出现了广告的最初形式。 1.声响广告 2.文物广告 3.幌子广告

4.烽火广告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广告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广告的大发展,是从宋朝开始的。宋朝“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和科学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转折点。 宋代广告主要有以下形式: 1.灯笼广告 2.悬物广告 3.幌子广告 4.招牌广告 5.招贴广告 6.印刷广告 北宋时期济南刘家针铺的广告,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广告。 7.插图广告 宋代以后,广告的突出形式就是明代的插图广告。 (三)中国近代广告 在本章中界定的中国近代广告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这一段历史时期的广告发展状况。中国近代广告最大的突破或称最突出的特征是利用近代西方出现的先进的传播媒介即报纸和广播电台进行广告。 1.广告形式

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管理哲学考研参考书,专业指导,考研经验,复试录取汇总

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管理哲学考研参考书,专业指导,考研经验,复试录取汇总 专业介绍 专业目录

参考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肖前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管理思想的演变》 丹尼尔·A ·雷恩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管理思想史》 克劳德·小乔治 商务印书馆 近三年分数线

2018年复试及录取情况 2018年录取情况 专业课复习建议 人大的专业课一门是中西哲学史,一门是自己选的专业的题。按理来说哲学史应该只考到黑格尔,没想到今年考了海德格尔,幸好四选三,我这种业余选手可以巧妙躲过。但是这也说明老师的套路你根本就无法揣测,难道你能不满说海德格尔超纲了吗?所以多准备总是没错的。

中哲的题目都是常规题,常规到我之前就自己练习过。当然可能就是因为今年的题太常规了,大家分数普遍分布在105-115之间。 我的情况并不是很理想。我是从三月份开始准备专业课的,到六月份之前把专业课看过一遍,不过基本没什么印象了。到暑假开始准备第二遍,这时候我开始自己整理笔记。整理笔记是对知识结构的一个梳理,也是对自己思维逻辑的一个梳理。然后9-10月份我过了第三遍,11月份开始进入最后的背诵阶段。这个过程我状态很差,那时候压力很大,周围的同学都有了出路,纷纷进入实习或者闲逛的阶段,而我必须要每天待在自习室背书,而且专业招的人太少了,我对自己也没多大信心。当时基本只是出于惯性在机械的背书,常常背着背着就掉眼泪,很感谢那时候陪伴我的家人朋友。总之到了十二月我还没有完全背下来所有的题目,特别是康德和黑格尔,我一直不太理解。后来干脆放弃了理解,把重点死记硬背了下来。很幸运的是西哲和西美考的关于康德的题都是很基本的,我侥幸做了出来。大家一定不要学我,像这种很难的知识点一定要在暑假和九十月份就要想办法问老师问同学看书查资料弄明白,不说能不能遇上这种题,起码考前心里不慌。 我的经验教训: 1、刚开始就要制定可执行的计划,不要走一步看一步。只要按部就班的完成了你暑假或者九月制定的任务,考上研是顺理成章的。我建议跨考或者基础不扎实的同学三月份就开始看哲学书同时做笔记。笔记是很关键的,一定要有好的笔记来帮助记忆、梳理逻辑。 人大622必读参考书目:两本中西哲的蓝皮书,这两本一定要做笔记、看扎实,中哲细节到其中引用的原文(为什么引用、这句古文什么意思、阐发了什么思想),西哲则梳理好逻辑框架。其他的自己选读。可以补充看北大版和复旦版。 801这科的复习方法还要具体到你选的学科,现在是9选1,大家不要再误以为是8选2之类的。 2、知识点不是知道就行,而是要理清楚前后逻辑关系。为什么这位哲学家在这个时代提出这个理论,他是为了回应前人的什么问题,他的思想又对后来的哲学家造成了什么影响。这是纵向的。另外横向的则是把这个哲学家自己的思想梳理清楚,他的本体论、方法论等等思想之间的关系。答题的时候先回答问题,比如回答康德的哥白尼革命是什么,再答他为什么提出,有哪些影响,然后他的思想还有哪些。这样的回答能告诉阅卷老师,你的基础知识是扎实的,如果再有自己看论文或者看学术书整理的一些创新观点就更好了,当然不强求,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基础之上,否则就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班门弄斧了。 3、有一个很管用的小tip:十二月临近考试的时候自己拿一张A4纸,把每个哲学家思想的关键词写在纸上。比如:毕达哥拉斯学派:数本原、美是和谐…就用很简单的关键词,每个哲学家写一行就可以,中西哲中西美都可以这样整理在一张纸上,然后关上书,就拿着这张纸,看你能不能口头把知识梳理清楚,连成一段通顺的文字。这样的方法是我本科室友传授我的,她每次期末考试就是用这个方法,非常好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