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和收入分配理论5827113

第九章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和收入分配理论5827113

第九章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和收入分配理论5827113
第九章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和收入分配理论5827113

第九章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和收入分配理论

前面各章讨论了市场上商品价格和数量的决定问题,但均假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变这一条件。本章将放松这一假定条件,分析生产要素市场。由于要素的价格和数量决定了各要素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相对重要性,因此,要素价格决定理论也称为“收入分配理论”。

第一节生产要素的价格与收入分配理论

一、生产要素价格决定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所谓生产要素,也称生产性资源,或简称要素,是指为社会总产品的创造做出了贡献的资源。19世纪早期的西方经济学家把生产要素划分为土地、劳动和资本三类,它们的价格则分别称为地租、工资和利润(包括利息)。到了19世纪晚期,增加了第四个要素——企业家才能,从而,利润成为企业家的报酬,利息则成为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地主、工资收入者则作为土地、劳动的所有者,获得地租和工资。

因此,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从生产者角度看,是生产要素的价格,或生产成本;而从要素所有者角度看,则分别是各所有者的收入。从而,要素价格的决定问题,也就是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分配理论,就是分析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是如何被决定的。

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分配理论,一种是由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J. B. Clark)提出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另一种是由马歇尔提出的以均衡价格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前者主要考虑了生产要素的需求,而后者则综合考虑了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

二、生产要素的需求

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厂商,厂商购买生产要素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而是满足生产需要,即最终生产出满足消费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正因如此,最终消费需求也就决定了生产要素的需求。或者说,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由对消费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因而是一种“派生需求”,如果消费者对某种产品需求增加,则厂商对生产该产品的生产要素的需求也会增加,反之则反是。同时,假定其它因素不变,生产要素的需求弹性也取决于用这种要素所生产的商品的需求弹性。如果所生产的商品需求弹性较大,则此生产要素的需求弹性也较大。

要素需求不仅是一种派生需求,也是一种“联合需求”。假定生产一种产品需要至少两种以上要素,那么,各种生产要素之间就存在互相替代或补充的关系。因此,厂商对某一生产要素的需求,不仅取决于该要素的价格,也同时取决于其它要素价格的影响。

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与产品市场的需求一样,也具有向右下方倾斜的特征。这一特征可由边际生产力理论得到解释。

三、边际生产力理论

“边际生产力”这一术语是19世纪末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首创并进一步用于其分配论分析的。它指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前提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即边际物质产品MPP (Marginal Physical Product, 有时被简称为边际产品MP)。而增加一个单位要素的投入带来的产量所增加的收益,叫做边际收益产

品MRP(Marginal Revenue Product, 简写为MRP)。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和边际收益的乘积,即:

MRP=MP×MR

因此,可变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MRP,取决于两个因素:⑴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带来的边际物质产品(MP)的变化;⑵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MR)的变化。

特别地,最后雇佣的那个工人所带来的产量称为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或劳动边际收益产量;最后追加的那个单位资本所带来的产量称为资本边际生产力或资本边际收益产量。

下面我们来分析边际生产力的变化特征。

假定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只有一种可变要素。那么,随着可变要素的不断增加,其边际生产力最初上升,超过某一点后,开始下降。

以劳动作为可变要素为例,劳动投入量和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可用图9-1中的边际生产力曲线表示。

同样地,如果假定资本是可变要素,也可用图9-1来大致表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曲线,即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最初上升,达到某一点后,出现下降。

要素边际生产力曲线之所以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原因,实质上就是第五章讲过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后者仅仅指边际产量递减,而前者既可以指边际产量递减,也可以指边际收益产品递减。因此,“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只不过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生产要素的需求函数

厂商对某一可变生产要素的需求函数,反映的是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厂商对该要素的需求量与该要素价格之间的关系。为此,我们在本节假定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厂商面临的是既定的要素价格。

一、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前面我们讲到,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般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原则同样可以用于厂商对生产要素的使用。不过,在这里,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是要素数量本身的函数;要素的边际成本也是要素数量本身的函数。我们把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称为“边际收益产品”(MRP)。

下面我们来具体说明,比较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即边际收益产品与生产的产品边际收益的区别。在这里,根据假定,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因而要素的边际成本也即要素的价格,不随着数量

变化而变化。而且,产品市场完全竞争,厂商面临不变的产品价格,这样,厂商生产产品的边际收益也不变。因此,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仅随着要素使用的数量变化而变化。

在前面介绍的产品市场理论中,我们讲到,厂商的收益函数等于产品产量与产品价格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就是:

=

(

R?

)

Q

P

Q

其中,R、Q和P分别为厂商的总收益、产量和产品价格。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产品价格为常数,因此,产品的边际收益MR,也就是收益对产量的一阶导数,它等于产品价格,即 MR=P。

但从产品市场转向要素市场后,就必须进一步讨论。在要素市场上,收益是产量的函数,而产量又是生产要素的函数,因此,收益是要素的复合函数。假设厂商使用的生产要素为劳动L,则收益函数可写成:

R(L)=Q(L)·P

现在,自变量是劳动L,劳动的“边际收益”,也即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是收益的一阶导数。可以写成:

(

=)

P

/)

(

(

)

=

?

P

MRP?

L

dL

MP

L

dQ

L

其中,dQ(L)/dL或MP是单位劳动的边际产品,而乘以价格P 后,就是要素劳动L的“边际产品价值”。

因此,产品的边际收益是对产量而言,是增加单位产量的收益;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是对要素而言,是增加单位要素的收益。

现在,让我们进一步假定厂商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L,

工资为W,那么,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要求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要素的边际成本。即:

MRP(L)=W

上式也可写成P·MP(L)=W

由于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要素的边际产品MP(L)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也就是说,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其边际产品将不断下降。又由于完全竞争条件下产品价格不变,因此,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也向右下方倾斜。

二、产品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由于产品价格P不变,故上式确定了从要素价格W到要素使用量L的一个函数关系,也即确定了厂商对要素的一个需求函数。满足上式的要素使用数量,也是厂商的最优选择。

根据上式,可以得到厂商要素需求曲线的形状特征。假定开始时,上式是满足的。现在假定W上升。厂商为了重新均衡,必须调整要素使用量L,使得P·MP(L)亦上升。根据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必须减少要素使用量L。反之,假定W下降,则必须增加要素使用量L。从而我们得到结论:产品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与其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一样向右下方倾斜。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证明,在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单一要素的需求曲线将与其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完全重合。这是因为,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厂商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这样,给定一个要素价格如W0时,就确定了一条水平的要素供

给曲线;从而,要素使用原则MRP(L)=W在几何图形上就会存在一个MRP(L)曲线与W0曲线的交点A(如图9-2)。A点表明,当要素价格为W0时,要素需求量为L。这就是说,边际收益产品曲线MRP上的A点,也是要素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同样地,如果给定另外一个要素价格,就会有另外一条水平的要素供给曲线与MRP相交,这一交点也确定了一个最优的要素使用量,因而也是需求曲线上的一个点。于是,我们得到结论:在使用一种生产要素的情况下,而且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均满足完全竞争条件,那么,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与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恰好重合。

同样地,假定厂商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资本K。那么,我们同样得到厂同使用要素的最优原则:

MRP(K)=P·MP(K)= r

式中,MRP(K)是资本的边际收益产品,MP(K)是资本的边际产品,r为资本的价格(利息率)。上式亦表明,厂商对资本的要素需求曲线不仅向右下倾斜,而且与资本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重合。

现在我们考虑厂商同时使用劳动L 和资本K 两种生产要素的要素

使用。假定厂商的生产函数为Q =f (L ,K ),劳动L 和资本K 的价格分别为W 和r ,π表示利润。那么,厂商的利润函数为:

π(L ,K )=P ·f (L ,K )-(WL +rK )

令一阶条件为0,得到:

()0,=-???=??W L

K L f P L π ()0,=-???=??r K

K L f P K π 于是,我们得到:

W L MP P =?)(

r K MP P =?)( 即:r

K MP W L MP )()(= 前两式,即我们前面分析过的要素需求函数;第三式表明,厂商

在选择最优要素组合时,要求在每一要素上的每一元花费得到的边际产品相等。

现在我们从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推导出市场需求曲线。需要特别

注意的是,要素市场的需求曲线不能象商品市场的需求曲线那样进行简单加总而成,而是要经过一些调整。

还是考虑只有一种生产要素L 的情形。假定开始时,一家厂商F

对L 的需求曲线为MRP (L 0),均衡点为E 0,要素需求量为L 0。当W 0下降为W 1时,均衡点应为E 1,需求量增加为L 1。但是,考虑到W 0下降到W 1,将影响到其

他因素的变动,就须适当调整,因为,当W→W1时,所有厂商都会增加对L的需求量,从而该产品的市场供给曲线将向右下方移动。如果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无变化,则该产品的价格就要下降。这时,即使要素的边际产品MP不变,边际收益产品MRP也会减少。从而,厂商F 的MRP(L0)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到MRP(L1),交W1于E2,从而对L的需求量不是L1,而是L2。因此,连接E0、E2的曲线

d,就是厂商F对

f

L的需求曲线。由于这一需求曲线考虑到了多个厂商同时调整的因素,因而可称为厂商F的“实际”需求曲线,它的形状仍然向右下方倾斜,只是更陡峭一些。

进行水平加将多个厂商的经过调整了的要素需求曲线()

d

,=

3,2,1

i

i

总,就得到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D,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二、产品市场非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产品市场非完全竞争情形,包括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三种。在非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厂商面临的产品需求曲线不是水平的,产品

价格随着商品数量变化而变化,因而,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也将不同于产品市场完全竞争下的情形。

为简单起见,这里我们主要分析一种卖方垄断厂商情形。所谓卖方垄断厂商,是指厂商在产品市场上(作为产品的卖方)是垄断者,而在要素市场上(作为要素的买方)是完全竞争者。这样,在要素市场上,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仍等于要素价格,但在产品市场上,产品价格则取决于产量,而产量又取决于要素数量;从而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不再等于产品价格。表9-1可以说明。

表9-1 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

注:本表主要引自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上)第296页。

由表9-1可以作出要素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图。从形状看,卖方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也向右下方倾斜。但其原因,除了边际产

品(MP )递减律的作用,还由于因产品价格下降而导致的边际收益(MR )下降(事实上,边际收益总是小于产品价格)。

现在,我们来推导卖方垄断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假定只有一种要素——劳动L 。

首先来求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MRP 。

垄断厂商的收益函数可写成:

[]()L Q L Q P Q P R ?=?=)(

式中,P[Q (L )]表示产品价格是要素数量的复合函数。

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也即要素的“边际收益”,它是收益对要素

的导数。

即: dL dQ P Q dL dQ dQ dP dL dR MRP ?+??==

dL dQ P dQ dP Q ????? ??

+?

= 括号中的项就是产品的边际收益,也即MR P dQ

dP Q =+? MRP

这是因为,如果我们将厂商的收益写成产品(而不是要素)的函数:

R=PQ=P (Q )·Q

那么,产品的边际收益就等于收益对产品(而不是要素)的导数,即:

MR=Q ·dP/dQ+P

从而得证。 由于0

产品价格的下降。

这样,我们就有: MP MR MRP ?=

其次,再考虑到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卖方垄断厂商按照要素边

际收益等于要素边际成本的原则必须满足:

W MRP =

或()()W L MP L MR =?

上式确定了从要素价格W 到要素使用量L 的一个函数关系:给定

一个要素价格W ,则有唯一个满足要素使用原则的最优要素数量与之对应,因此,上式确定了卖方垄断厂商对要素的需求函数。

那么,卖方垄断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具有什么特征呢?假定开始

时要素使用满足()()W L MP L MR =?。现在让W 下降,那么为了维持等式成立,()()L MP L MR ?也必须随之下降,因而要素需求量L 必然增加。这就是说,随着要素价格的下降,要素需求量将上升,因此,要素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而且,与产品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一样,卖方垄断厂商的要素需

求曲线与其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完全重合。但这里要注意的是:产品市

场完全竞争下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只是边际生产力(MP)递减一个因素所致,而卖方垄断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之所以右下倾,却是由于边际生产力(MP)递减和产品的边际收益(MR)递减两个原因所致。

卖方垄断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如图9-5所示。

下面分析存在卖方垄断厂商条件下的要素市场需求曲线。

首先考虑多个厂商的共同调整是否会改变厂商F的要素需求曲线。假定要素价格下降,那么要素市场上所有厂商的要素需求量和产量均将扩大。但是,卖方垄断厂商F自己产量的扩大不会改变它的产品需求曲线;其它厂商的产品因与厂商F的产品不具有相关性,也不会改变厂商F的产品需求曲线。这样,尽管考虑多个厂商的调整,厂商F的产品需求曲线从而它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

不会改变。也就是说,厂商F的要素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

其次,再来考察卖方垄断厂商条件下的要素市场需求曲线。假定要素市场包括n个不同的卖方垄断厂商,那么,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

就是n个卖方垄断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的水平加总,向右下方倾斜。

第三节生产要素的供给与要素价格的决定

上节在分析要素需求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假定厂商面临的是一个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或者说假定要素价格既定。本节将放松这一假定,考察要素市场的供给特征并最终决定要素价格。

一、要素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的供给与价格决定

我们这里的首要目的,是要推导出要素市场的供给曲线。为此,我们必须分析要素供给者的供给行为。

所有的生产要素,可以被划分为原始要素和非原始要素两大类。前者如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们的供给从总量上说往往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它们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价格轴的垂线。非原始要素如中间产品、劳动力、资本等,其要素所有者可能是厂商和个人。作为提供中间产品的厂商,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因此,中间产品的供给曲线,已于前面分析过,是随着生产的边际成本递增而向右上方倾斜。

劳动力的所有者是个人或消费者,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必须注意的是,个人拥有的要素数量在一定时期内总是既定不变的,例如,个人一天提供的劳动不可能超过24个小时,个人拥有的收入或财富也是受到约束的,不可能满足无限的当期消费与投资,等等。因此,对于个人或消费者而言,所谓要素供给问题的实质,可以看成个人(或消费者)在一定的要素价格水平下,将其全部既定资源在“要素供给”

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分配以获得最大效用。

下面以个人提供劳动这一要素为例说明劳动的供给行为。 假定个人在某一时期(如一天)内的时间总量为L ,他将其分为

“劳动供给”与“闲暇”时间两部分,劳动的价格为W ,劳动供给量为L ,“闲暇”时间为l 。劳动的供给可以获得收入WL L y =)(,“闲暇”减少了劳动供给从而会减少收入,但也有效用,因此,效用函数可用),(l y U 表示。

这样,个人的选择就是在劳动价格W 既定条件下,选择最优的l

(或L ),使得效用最大化。其预算约束条件为:L l L =+

即:-+-=L l L

两边同乘以W ,上式可改写为:L W Wl y +-=

我们现在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个人(或消费者)的劳动供给行为。以横轴l 表示“闲暇”时间,纵轴y 表示要素供给所带来的收入,表明个人实际上是在“收入”与“闲暇”之间进行选择,因而可作出无差异曲线U 1,U 2,U 3如图9-6,其中U 1

显然,最优的收入y 与l 的组合点是E ,即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KA

的切点。在这一点,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预算线的斜率。

预算线的斜率为:

W L W L L Y K -=?-=---

---)/(/)( 从而,我们有:

W dl dy -= 由于L L l -=,我们可将上式改写成:()

()W L L d L dy =--

上式即是一个关于W 与L 的关系式,表明二者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而正是我们要寻找的要素供给函数。注意式中

()()L L d L dy -(或dl

dy )总为负。

假定开始时,上式是满足的,即个人处于最优状态。现在假定W 上升,那么为了继续满足上式,()

()L L d L dy -(或dl

dy )的绝对值必须上升。根据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l 必须下降,也即L 必须上升。反之则反是。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结果①。如图9-7所示。

下面考虑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前面的分析表明,在完全竞争的

要素市场上,要素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而第二节的分析,我们得出了要素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结论。因此,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及均衡数量,决定于要素市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如图9-8所示。

①这里的分析没有具体考虑个人对“闲暇”的特殊需求,有关详细的分析见本章第四节有关部分。

二、要素市场非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要素供给与价格决定

我们知道,产品市场上的销售者常常具有某种垄断势力,同样地,要素市场的供应者也可以拥有某种卖方垄断势力。比如,某种拥有专利权的电子元器件生产商。但一般来说,要素市场上的垄断因素要远远小于产品市场。下面我们来分析具有卖方垄断势力的要素市场均衡。

西方经济学往往选用的一个例子是工会具有卖方垄断特征,图9-9显示了一个没有买方垄断的要素L市场,需求曲线D L——它是各厂商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的加总。要素供给曲线S L描述了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下工人的劳动提供量。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均衡点为A,L*的工人将在W*的工资下被雇用。

现在假定工会具有卖方垄断势力,它可以任意选择工资率和劳动

供给数量。在第七章第二节我们讲到过,作为产品市场上的卖方垄断者,其边际收益一定小于产品价格,或者说,边际收益曲线一定在需求曲线的左下方。同样地,工会作为要素的卖方垄断者,出卖劳动力的边际收益曲线MR 也位于劳动需求曲线L D 的左下方,并假定交横轴于2L 。

现在假定工会的目标是雇用工人数目最大化,它将选择A 点的竞

争性结果。

如果工会也象一个厂商一样追求“利润”最大化,那么它将选择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点,即图9-9中边际收益曲线MR 与供给曲线的交点B ,此时的均衡点为()11,W L 。这时,*>W W 1,而*

如果工会追求的目标是所有工人的工资总额最大化,那么它将选

择2L 点,此时出卖劳动的边际收益MR 为0。均衡点为()22,W L 。仍然有*2W W >,*2L L <。工会仍需限制会员入会人数。

以上分析表明,在不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上,要素的均衡价格往往

高于竞争性价格,而要素提供量则小于竞争性数量。

第四节 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理论

一、工资理论

1、 以边际生产力论为基础的工资理论

工资或工资率是劳动的价格。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的边际生

产力论,工资决定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也即厂商雇佣的最后那个工人所增加的产量。因为,在静态条件下资本数量不变,劳动力的使用将呈现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因此,最后雇佣的那个工人的边际生产力就不仅决定他自己的工资,而且决定所有工人的工资。如图9-10所示。

图中,最后一个工人(第5个工人)的边际生产力为WL 5,从而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第七版,课后答案解析,西方经济学18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第一部分教材配套习题本习题详解 一、简答题 1.说明生产要素理论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地位。 解答:第一,从商品的角度分析,微观经济学可以分为“产品”的理论和“要素”的理论两个部分,前者讨论产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后者讨论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第二,产品的理论和要素的理论是相互联系的。特别是,产品理论离不开要素理论,否则就不完全。这是因为,首先,在推导产品需求曲线时,假定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为既定,但并未说明收入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其次,在推导产品供给曲线时,假定生产要素的价格为既定,但并未说明要素价格是如何决定的。上述两点不完全性可以概括为缺乏对要素价格和使用量决定的解释。为了弥补这个不足,需要研究生产要素市场。因此,要素理论可以看成是产品理论的自然延伸和发展。 第三,在西方经济学中,产品的理论通常被看成是“价值”理论,要素理论通常被看成是“分配”理论。产品理论加上要素理论,或者,价值理论加上分配理论,这样才构成了整个微观经济学的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2.试述完全竞争厂商及市场在存在和不存在行业调整情况下的要素需求曲线。 解答:第一,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随着要素价格的下降,厂商对要素的需求量将增加。 第二,在完全竞争市场,如果不考虑某厂商所在行业中其他厂商的调整,则该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就恰好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这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随着要素价格的下降,各厂商对要素的需求量将增加。

由于不存在行业调整,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与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就是市场上所有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的简单加总。 第三,完全竞争市场厂商要素需求若存在行业调整,那么,要素价格的变化引起所有其他厂商的要素需求量和要素使用量及产量的变动。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单个厂商产量变化不会影响产品价格,但全体厂商的产量变动将改变产品的市场价格。产品价格使厂商n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发生改变,从而厂商n的要素需求曲线也不再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这是因为随着要素价格的变化,如果整个行业所有厂商都调整自己的要素使用量从而都改变自己的产量,则产品的市场价格即会发生变化。产品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使每一个厂商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发生变化。于是,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将不再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在这种情况下,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叫做“行业调整曲线”。行业调整曲线仍然向右下方倾斜,但比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要陡峭一些。 厂商的要素使用曲线dn如图8—1所示。

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源流与实现条件(一)

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源流与实现条件(一) 论文关键词]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涵义实现条件论文摘要]本文认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中的贡献是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由市场自己衡量的合法要素创造的财富;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符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公正的法治环境、自由竞争市场和抑制分利行为有助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实现。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是经济公平,经济公平的关键是分配公平,故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又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因之,研究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历史源流与实现条件很有必要。 一、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分析 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的。针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提法,经济学界纷纷给出自己的解释。如赖德胜(2003)、许成安、王家新(2007)认为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就是按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给予报酬。该观点的意义在于指出贡献的衡量是由市场进行的,而不是由国家统一筹划。但是,按生产要素边际产出分配的前提条件是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且各要素可以相互替代,这一理想状况往往难于满足。卫兴华(2003)、逄锦聚(2003)则认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指按生产要素在生产财富即使用价值中的贡献分配。此观点坚持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活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没有创造价值,它们只是创造了使用价值并按此贡献分配,但对于没有创造价值的非劳动要素占有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否是剥削的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与阐释。周为民、陆宁(2002)认为按要素贡献分配实际上是按劳分配的表现形式。按劳分配不能成为拥有自主财产权利的劳动者直接的、具体的分配方式,只能通过市场的作用,在现象和形态上转化为按要素贡献分配的方式,因此其他要素的贡献也是劳动贡献的体现,按要素分配所反映的不是剥削关系。综合参考以上解释,本文认为十六大关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中“贡献”两字是不能用其他文字替代,如果有的话,在十六大报告或其后续阐述文件必然出现。“贡献”是广义的,如果市场是完善的,可以按边际产出给予报酬;如果要素所创造的使用价值可以衡量,可以按照使用价值分配;如果要素的贡献可以还原为劳动的贡献,也可以采用原来的按劳分配。按要素贡献分配的说法应有以下的涵义: (一)贡献的大小是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由市场自己衡量的。中央提出按要素贡献分配的意思并不是要越俎代庖,替各微观单位制定衡量贡献的标准并监督执行,而仅仅是指导性的原则。实际上每个人的贡献千差万别,不可能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在操作上只能由微观单位自己衡量所属要素贡献的大小,微观单位本身的贡献则由市场来衡量。因此,宏观理论工作者大可不必费心研究如何度量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形成中的贡献,因为这一问题是企业家或者管理学家研究的问题,宏观理论工作者应关心如何建立良好的环境来保证客观公正的度量得以实现。基于此,贡献是边际产出,使用价值还是劳动直接或间接创造的价值,应该由市场自己决定。有的贡献的衡量是非常主观的,如某个科研人员的技术创新成果的贡献有多大,往往由企业管理层的主观意志决定的,没有严格的边际产出计算过程,也没有对凝结在创新行为上的抽象劳动时间的精确估计。管理层对贡献的衡量不会仅考虑使用价值而不考虑价值,否则随手提供空气和水的人也应给予报酬。至于企业管理层主观的分配决策是否正确,市场会给出检验结果。在分配问题上,仅有抽象的理论是不够的,必须有可以实行的具体方式。 (二)分配的依据是要素的贡献,而不是要素的所有权。拥有要素并不意味着可以获得报酬,必须将要素投入生产,使得要素的作用在市场上实现后,变成贡献才可以参与分配。存放在保险箱中的资金是不能获得报酬的,拥有创新天赋但不进行任何科研活动的人也不能获得报酬。所有要素必须先付出、有效益(有贡献)才有报酬。 (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都是合法合理的收益分配参与者。报告中的“等”字应涵盖

第8章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理论习题

第八章 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理论 一、名词解释 生产要素 派生需求 边际产品价值 边际收益产品 边际要素成本 劳动的供给曲线 均衡工资率 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 工资率变动的收入效应 利息率 租金 准租金 经济租 洛伦斯曲线 基尼系数 二、选 择 题 1.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 ( )。 A .派生的需求 B .联合的需求 C .最终产品的需求 D .A ,B 两者 2.在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产要素的是 ( )。 A .农民拥有的土地 B .企业家才能 C .在柜台上销售的服装 D .工人的劳动 3.生产要素的价格是 ( )。 A .指支付一个生产要素在某段时间内所提供的服务的代价 B .购买生产要素本身所需要支付的代价 C .固定不变的 D .取决于厂商的看法 4.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 ( )。 A .r MP w MP K L = B .MC P =,且MC 上升 C . MC r MP w MP K L 1== D .P MC r MP w MP K L 11-== 5.MRP 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 ( )。 A .MR 是随产量增加而递减的 B .MP 是随要素增加而递减的 C .MR 和MP 都是递减的 D .以上都不是 6.假设生产某种商品需要使用A ,B ,C 三种生产要素,当A 的投入量连续增加时,它的边际物质产品 ( )。 A .在技术条件及 B 和 C 投入量不变时下降 D .在技术条件不变时,B 和C 的数量同比例增加时下降 C .在任何条件下都下降 D .A 和B 7.若某厂商处于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中经营,其生产要素中惟有L 是可变要素,则该厂商对L 要素的需求曲线可由 ( ) 推出。 A .MP L 曲线 B .MF C L 曲线 C .VMP L 曲线 D .以上都不是 8.假定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产品的价格和边际收益均等于4元,且此时厂商得到了最大利润,则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为 ( )。 A .2 B .1 C .4 D .不可确定

生产要素定价理论(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

第七章生产要素定价理论 一、思考题 1.哪些因素决定厂商对于生产要素的需求? 2.何谓劳动的供给曲线?为什么单个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 3.简述均衡地租率的形成。 4.请解释垂直的土地供给曲线的经济学涵义。 5.试述工会怎样影响工资水平的决定。 6.均衡利率如何决定? 7.请运用工资率变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说明其对劳动供给曲线形状的影响。 8.试用劳动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说明市场均衡工资率的决定。 二、计算题 1.设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某生产要素的市场供给函数为L s=50Pι-400。若厂商对该种要素的需求函数为L d=1200-30Pι,则试求:①厂商的要素供给函数;②厂商的边际要素成本函数。 2.一个垄断厂商只用劳动Z来生产商品Y,它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中出售商品,价格固定为1元。生产函数和劳动供给函数为: Y=12Z-6Z2+0.2Z3 W=6+2Z 请计算厂商利润最大时的Z和W值。 其中成本函数为C=12Z+6Z2 3.假定某一生产厂商只有使可变要素的劳动进行生产,其生产函数为Q=36L+L2-0.01L3,Q为厂商每天生产量,L为工人的劳动小时数,所有市场均为完全竞争的,单位产量价格为0.10元,小时工资率为 4.8元。求厂商利润最大时:(1)厂商每天应投入多少劳动小时? (2)如果厂商每天支出的固定成本为50元,厂商每天生产的纯利润为多少? 4.假设某垄断者只使用一种可变的投入要素L生产单一产品,该可变要素的价格为P L=5,产品需求函数和生产函数分别为P=65-4Q,L 。请分别求 Q2 出该垄断者利润最大化时使用的劳动(L)、产品数量(Q)和产品价格(P)。 5.假定劳动市场的市场供给曲线分别为: S L=100W D L=60000-100W 求均衡工资为多少?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答: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可能会因为以下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动:(1)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技术改进而使每一单位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提高,MRP曲线将向右上方移动,从而MRP和MFC的交点也向右移动,这说明生产要素的需求的均衡量将增加。(2)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商品价格

要素分配理论

浅析要素分配理论 【摘要】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我国国民分配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劳分配的必要补充和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在我国国民分配的比重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熟悉和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利用和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理和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 【关键词】要素分配按劳分配收入分配产权 按要素分配的内涵 按要素分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使用者根据各种生产要素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的贡献的大小,按照一定比例,对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支付相应的报酬的一种分配方式。它是生产要素私人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相适应,按生产要素分配对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按要素分配的主要形式 按资本要素分配 从目前看,居民的按资本要素分配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形式:一是将资金用于银行储蓄,获取利息收入:二是将资金用于购买各种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获取利润、红利、股息以及有价证券买卖收入;三是将资金以独资、合资等形式从事实业投资以获取投资利润;四是将自有房产、车辆等出租获取租金收入。 按劳动力要素分配 即劳动者依据自己的劳动力状况获取要素报酬。按劳动力要素分配主要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而劳动力价值又是由生产与再生产这一劳动力的社会平均费用决定的,因而它有一个底线,即不能低到影响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是对市场上劳动力价值货币表现的价格即工资进行最低立法保障。按技术要素分配 指技术要素所有者将自己所拥有的技术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并据此取得报酬。在我国,按技术要素分配主要包括以专利权的形式获得专利收益和以技术入股的形式获取利润分红两个方面。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大力提倡并鼓励按生产要素分配,对于我国发展高科技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马克思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第27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5月 Vol. 27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5 ────────── 收稿日期:2004-12-16 论马克思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刘炳福 (青岛海军潜艇学院 政教室,山东 青岛 260071) 摘 要:马克思在批判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和“斯密教条”的错误时,阐述了自己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马克思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在劳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所有权参与劳动创造新价值的分配;而萨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参加价值的分配。马克思所阐述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含义及其性质对于我国建立和完善多种分配格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斯密教条;三位一体公式;按生产要素分配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3-0045-04 一 马克思在批判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和“斯密教条”错误时,阐述了自己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亚当·斯密提出的“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的三个原始源泉,也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原始源泉。”[1](P47)其中“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原始源泉”被称为“斯密教条”。萨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即“三位一体公式”在“斯密教条”的基础上指出:“生产物的价值发生于劳动、资本和自然力量的共同作用中,只有这三要素才能创造价值和新的 财富。” [2](P715) 也就是说,萨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建立在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劳动——工资,土地——地租,资本——利润。对此马克思认为: 1.斯密的工资、利润、地租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原始源泉和萨伊的这三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是不对的,其原因在于:否定劳动价值论,即否定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土地和资本是创造价值的物质条件。第一、旧价值的转移和新价值的创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马克思指出:“工人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内劳动两次:一次由自己的劳动把价值加到棉花上;另一次保存棉花的旧价值,或者说,把他所加工的棉花和使用纱锭的价值转移到产品棉纱上。他只是由于加进新价值而保存了旧价值。但是,把新价值加到劳动对象上和把旧价值保存在产品中,是工人在同一劳动时间内达到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虽然工人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只劳动一次),因此,这样结果的二重性只能用他的劳动本身的二重性来解释。在同一时间内,劳动就一种属性来说必然创造价值,就另一属性来说必然保存或转移价 值。” [3](P225) 第二、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是以本身原有的价值量为限,不会使原有价值量增殖。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只有在劳动过程中丧失掉存在于旧的使用价值形态的价值,才把价值转移到新形态的产品上。它们在劳动过程中所丧失的最大限度的价值量,显然是以它们进入劳动过程时原有的价值量为限,或者说,是以生产它们自身所必要的劳动时间为限。因此,生产资料加到产品上的价值不可能大于它们在 自己参加的劳动过程之外所具有价值。” [3](P232) 第三、新价值即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马克思指出:“劳动通过它的有目的的形式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上并保存下来的时候,它的运动的每时每刻都形成追加价值,形成新价值。”[3](P235)这样,“劳动力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在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而且生产出一个超额价值。”[3](P190)这个超额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同时,马克思认为:“在工资构成交换价值的原始源泉,同样是不正确的,虽然工资,或者确切些说,劳动能力的不断出卖,也构成工人的收入的源泉。创造价值的是工人的劳动,而不是工人的工资。工资只不过是已经存在的价值,或者从整个生产来看,只不过是工人创造的价值中由工人自己占有的那一部分。但是这种占有并不创造价值。因此,工人的工资增减,但并不影响他们生产的商品价值。”[4](P75)根据上述马克思的观点可以得出:价值不是由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而是由劳动创造的。所以,亚当·斯密和萨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以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作为理论基础,也是错误的。 2.斯密和萨伊的利润、地租和工资是收入的源泉是对的。马克思指出:“对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和工人来说,表现为他们各自特有的收入(利润、地租和工资)的三个不同的源泉。它们从下述意义上讲确实是收入的源泉:对资本家

论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

摘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生产要素所有权是价值分配的决定因素,用价值分配来否定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对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退化。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矛盾,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导理论与具体分配方式的关系。 关键词:价值创造,生产要素,分配,价值实现 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收入分配结构与方式不断变化,非劳动生产要素收入合理性问题引发了近年来新一轮劳动价值论论战的高潮。这一论战的实质在于劳动价值论面临着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大难题,即如何解释劳动价值一元论与收入分配多元论或非劳动要素收入合理性之间的表面矛盾。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一、我国经济理论界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问题的争论及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理论界对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是由价值实现尤其是价值分配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引起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价值实现和价值分配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在分配领域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价值论与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的讨论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致形成以下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是以苏星教授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为代表的。苏星强调要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一元论,批评了谷书堂在其主编的《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资、利息和利润说成是根据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所作的贡献而给予的相应报酬,并把它确立为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观点,认为这不符合实际,是混淆了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和非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本质区别。而且赞成“马克思所说的另一种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是与价值的实现有关而与价值决定无关。”的观点。 第二种是谷书堂、柳欣提出的新劳动价值论一元论。认为传统的劳动价值论一元论已不能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决定,需要在其基础上扩大劳动的外延,加入资本、土地等非劳动生产要素及技术变动下的利益关系,扩展劳动这一概念的外延,把使用价值的生产或劳动生产率加进来,把劳动定义为,生产一定量的使用价值所体现或支出的劳动量=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从而推论出“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而不是成反比的关系。一旦扩展了劳动这一概念的外延,劳动价值论就能解释更广阔范围的问题。 第三种是何炼成教授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也谈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为代表的。针对苏、谷之争,他认为两派观点各有偏颇之处。苏星一派的观点否认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参与价值决定,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才创造价值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而谷书堂教授提出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以及非生产劳动要素也创造价值的观点也是错误的。他认为,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价值,反对非劳动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的观点,应当是两种含义的生产劳动(物质生产劳动和生产劳务与精神产品的劳动)共同创造价值。后来,他在《劳动·价值·分配三论新解》一文中谈到非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时,认为这些要素虽然不是价值创造和剩余价值的源泉,但却是重要条件,没有它们就不能形成新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第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钱伯海教授1997年在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社会劳动价值论》中提出的社会劳动价值论。他认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社会劳动是指第一、二、三产业劳动的总和。这一观点是从国民经济新的核算体系的角度来论证的。钱伯海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建立了以第三产业为核算范围的国民经济新核算体系,对比传统的物质生产范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创造价值与第三产业理论是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述。在国民经济新的核算体系中,第三产业的产值被包括在gdp中,而传统的劳动价值论无法容纳第三产业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一定量社会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产值是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收入分配理论是一般价格理论的一种特例。工资不过是劳动的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不同要求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就像商品的价格是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根据萨缪尔森的《微观经济学》中的论述:“分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各种要素产品的需求来自每种要素通过其边际产品所产生的收入”。 马克思按劳分配,是以全社会共同占用生产资料为前提,每个社会成员除了自己的劳动,谁也不能向社会提供其他任何东西,生产资料直接归社会所有,商品和商品生产已经消失,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消失了,在进行一定量的扣除之后,按劳动的贡献在劳动者之间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指的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所有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它包括三层含义参与分配的主体是要素所有者,依据是要素所有权;分配的客体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创造出来的价值;分配的衡量标准,这涉及到按生产要素的质量、数量还是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在依据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其直接表现和标准时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生产要素贡献的大小。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管理、技术等。 在杨老师的著作里对于他们的关系是这样描述的:“如果说,‘生产要素’中包括劳动力,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却不包括按劳分配,这在逻辑上怎么讲得通呢”由此可知,杨老师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按劳分配。对此,我有一个疑问,按劳动力分配时按劳分配吗?不是的话,又怎么样能说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按劳分配呢。 到底按劳动力分配是按劳分配吗? 先说第一个问题.按劳分配时按劳动价值分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不了解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结果导致了劳动工资理论的矛盾和混乱,导致了他们理论的破产。马克思把劳动和劳动力分开来,解决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所没有解决的矛盾,建立了科学的工资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劳动力价值与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的价值也是不同的。劳动力价值是个既定的量,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定范畴,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水平共同决定,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在进行各项扣除后,他是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的对象。不能因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抽象劳动表现为价值”就把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相等同。另外,按劳动力价值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按劳分配就不会出现这个状况。在国有企业中,劳动力无法成为商品,劳动者的工资不是劳动力的价值,那么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动力分配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依据。而按劳分配确实存在于国企中。 另一个问题,按劳分配是按劳动力使用价值分配吗? 首先,劳动力使用价值既是一个特定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永恒的范畴。作为特定的历史范畴,它与价值一起构成商品的二因素。既然按劳分配不能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相等同,也就不能与按劳动力使用价值分配相等同。作为永恒的范畴,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劳动能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即劳动,但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因为它还要依靠自然力的帮助才能生产出物质财富来,无论哪种情况,劳动力使用价值发挥作用都是以对物质资料的占有为前提的。不能抽象物质资料,及其所有制来空谈按劳动力使用价值分配;其次,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一个难以计量的东西,不同的需求造成对使用价值的需求量重要性的不同,既然这样,又怎样去按劳动力使用价值分配。最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就是价值的创造。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只是一种劳动能力,劳动能力在实际发挥作用之前不是劳动,更没有物化为价值。在此情况下,

浅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认识

浅谈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认识 摘要:2013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74,说明收入差距已经超过0.4的警戒线,社会不公在中国的形势进一步加强,很多人认为导致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分配方式出现了错误,应该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的分配方式进行调整来缓解收入差距的问题,本文通过简单的介绍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以及分配方式的合理性,来加强对我国现行分配方式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认识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 关键字: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差距、必要性 党的十四大上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紧接着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的。”这是我国分配方式上的重大变革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并且在十六大上又进一步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性,进一步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现行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这三次大会都在发展和完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说明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适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它必将推动我国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与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内容与条件 (一)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与条件 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新创造的价值进行分配实际上也就是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按照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也就是个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来进行分配的。从劳动的数量来讲,谁工作的时间长并且劳动繁重,谁的收入也就高。从劳动的质量来讲,谁劳动的复杂程度高,谁完成的劳动质量好,谁的收入也就也高。总的来说,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 我们都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劳动者都能参与分配,因为按劳分配是承认劳动是有差别的,它也就承认了劳动力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个人产权。当然并不是公开承认的而是实际上承认的。也就是说按劳分配默认劳动者有不相同的个人天赋,因而也就默认不相同的劳动能力是每个劳动者的天然特权,分配原则的贯彻正是以实际上承认劳动力要素的个人产权为基本前提的。①因此只有拥有劳动产权的人才能参与分配而被剥夺劳动产权的人,即使参与了生产也不能参与分配。也就是说劳动的产权是按劳分配的基本条件,没有劳动产权的劳动者即使参与生产也

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

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在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中形成的科学的价值理论,是人类几个世纪以来对商品经济关系探索和研究的思想结晶。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它的提出是由我国现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和发展。坚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剩余价值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也即是说,自然界和人类劳动都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只有人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从未否认过物质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创造中的作用。反而对它们的作用很重视。他在《资本论》中曾引用古典经济学鼻祖威廉·配第的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而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又明确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人类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可见,商品生产一方面是使用价值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价值的创造,即抽象劳动的凝结。不明白这一点就不可能搞清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一、社会主义条件下,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社会主义劳动的性质。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劳动是雇佣劳动。劳动者成了被资本家剥削、奴役的工具。他们没有人身自由。劳动是他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并不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是一项光荣并受尊重的事业。劳动最光荣的口号已被喊过成千上万遍了。并且,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摆脱了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劳动不再具有雇佣劳动的性质,劳动者也不再是为资本所有者创造剩余价值的奴隶。而是生产的主人、财富的占有者和享用者。 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与历史上以往的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相比,是劳动者的天堂,在这里劳动不再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劳动者不再是资本家的奴隶。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提出的背景和必然性 我们探讨社会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众所周知,现阶段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不仅符合我国国情的实际,而且符合经济体制的要求。这种分配制度的主体是按劳分配,它是针对所谓的不劳而获,纯粹剥削劳动人民的资本主义“按资分配”制度,针对小农经济思想的平均主义制度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的按需分配主张而形成的。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则主要来源于2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在确认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作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并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之后,就必须承认商品经济、

第七章生产要素定价理论

第七章 生产要素定价理论 一、思考题 1.哪些因素决定厂商对于生产要素的需求? 2.何谓劳动的供给曲线?为什么单个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 3.简述均衡地租率的形成。 4.请解释垂直的土地供给曲线的经济学涵义。 5.试述工会怎样影响工资水平的决定。 6.均衡利率如何决定? 7.请运用工资率变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说明其对劳动供给曲线形状的影响。 8.试用劳动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说明市场均衡工资率的决定。 二、计算题 1.设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某生产要素的市场供给函数为L s =50Pι -400。若厂商对该种要素的需求函数为L d =1200-30P ι ,则试求:①厂商的要素供给函数;②厂商的边际要素成本函数。 2.一个垄断厂商只用劳动Z 来生产商品Y ,它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中出售商品,价格固定为1元。生产函数和劳动供给函数为: Y=12Z-6Z 2+0.2Z 3 W=6+2Z 请计算厂商利润最大时的Z 和W 值。 其中成本函数为C=12Z+6Z 2 3.假定某一生产厂商只有使可变要素的劳动进行生产,其生产函数为Q=36L+L 2-0.01L 3,Q 为厂商每天生产量,L 为工人的劳动小时数,所有市场均为完全竞争的,单位产量价格为0.10元,小时工资率为 4.8元。求厂商利润最大时: (1)厂商每天应投入多少劳动小时? (2)如果厂商每天支出的固定成本为50元,厂商每天生产的纯利润为多少? 4.假设某垄断者只使用一种可变的投入要素L 生产单一产品,该可变要素的价格为P L =5,产品需求函数和生产函数分别为P=65-4Q ,L Q 2 。请分别求出该垄断者利润最大化时使用的劳动(L )、产品数量(Q )和产品价格(P )。 5.假定劳动市场的市场供给曲线分别为: S L =100W D L =60000-100W 求均衡工资为多少?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答: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可能会因为以下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动:(1)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技术改进而使每一单位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提高,MRP 曲线将向右上方移动,从而MRP 和MFC 的交点也向右移动,这说明生产要素的需求的均衡量将增加。(2)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商品价格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观依据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观依据 有人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源于马克思曾经批判过的斯密的“三位一体”公式,即资本创造利息、土地创造地租、劳动创造工资的理论,进而推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政策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只要我们认真体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所有制与分配的关系、关于所分配的产品的使用价值创造和价值的形成过程,就不难发现马克思早就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首先,从整个社会的生产与分配的关系来看,生产要素的所有制关系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础。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3页)。这里所说的生产条件本身的分配,是指物质的生产条件(自然资源、生产资料)和人身生产条件(劳动力)的归属,也就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制关系。这就是说,所有制关系与分配关系之间是因果关系,他们是相互依存、相辅

相成的。一方面,所有制关系是形成分配关系的基础。有了所有制关系,即生产要素的分配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也就自然被确定了。生产资料所有权归资本家,资本家必然凭借这种所有权取得利润;劳动力所有权归劳动者,劳动者必然凭借这种所有权取得工资。可见,分配关系是由所有制关系决定的。另一方面,分配关系又是所有制关系的实现。对财产的所有者来说,他之所以要拥有财产,目的是为了得到与这种财产所有权相对应的分配权,也就是要获得一定的所有权收益。马克思在论证剩余价值理论时,并没有否认资本主义条件下新创造的价值要在利润和工资之间进行分配,也没有否认利润要在各类资本之间进行分配,而是认为这种分配恰恰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作用的必然结果。即使在批判“三位一体”公式时,马克思批判的也并不是它现象上所具有的价值分配形式,而是批判古典经济学家错误地把分配的表面现象当成了价值形式的本质。 其次,从创造使用价值的源泉来看,各种生产要素在物质财富生产中的贡献大小也应该是收入分配的客观依据。既然分配是由生产决

第八章 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理论

第八章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理论 一、名词解释 生产要素派生需求边际产品价值边际收益产品边际要素成本劳动的供给曲线均衡工资率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工资率变动的收入效应利息率租金准租金经济租洛伦斯曲线基尼系数 二、选择题 1.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 ( )。 A.派生的需求 B.联合的需求 C.最终产品的需求 D.A,B两者 2.在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产要素的是 ( )。 A.农民拥有的土地 B.企业家才能 C.在柜台上销售的服装 D.工人的劳动 3.生产要素的价格是 ( )。 A.指支付一个生产要素在某段时间内所提供的服务的代价 B.购买生产要素本身所需要支付的代价 C.固定不变的 D.取决于厂商的看法

4.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 )。 A. B.,且MC上升 C. D. 5.MRP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 ( )。 A.MR是随产量增加而递减的 B.MP是随要素增加而递减的 C.MR和MP都是递减的 D.以上都不是 6.假设生产某种商品需要使用A,B,C三种生产要素,当A的投入量连续增加时,它的边际物质产品 ( )。 A.在技术条件及B和C投入量不变时下降 D.在技术条件不变时,B和C的数量同比例增加时下降 C.在任何条件下都下降 D.A和B 7.若某厂商处于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中经营,其生产要素中惟有L是可变要素,则该厂商对L要素的需求曲线可由 ( ) 推出。 A.MP L 曲线 B.MFC L 曲线 C.VMP L 曲线 D.以上都不是 8.假定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产品的价格和边际收益均等于4元,且此时厂商得到了最大利润,则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为 ( )。 A.2 B.1 C.4 D.不可确定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1.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决定的: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公有制经济的相互结合,决定了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采 取按劳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参与创造财富,要求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指各种要素都应根据其在再生产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的大小来参与收益分配,获得相应的报酬?基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只有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才是现阶段唯一公平的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在形式上是平等的,因而也是公平的。在公有 制经济中,由于国家和集体是除了劳动以外的一切生产要素唯一的所有者,因此全体社会成 员只能是劳动者而不能是其他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即按付出劳动量的多少来决定应该获得的收入的数量。但是这种分配方式也存在不平等的一面,由于人的天赋、能力、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担任的工作的难易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对社会、 生产做出的贡献也是不一样的,如果采用同一种分配方式同等的对待必然产生新的不平等。” 2、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决定的。威廉?配第曾经指出:“劳动是财富之母,土地是财富之父”,马克思也曾经在《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等文献中多次指出劳动并非一切财富的唯一源泉。现 实的常识告诉我们仅仅有劳动者而没有资本、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参与,是不可能创造价 值和财富的,在生产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应该注意这并不意味着资本、土地也创造价值)。对此马克思曾经论述到:“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 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

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第八章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 第一节生产要素的需求 一. 生产要素需求的特点 1.派生需求(引致需求) 2. 联合的需求 二. 厂商最佳要素投入决策 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取决于其要素投入决策。设厂商使用两种生产要素L和K生产一种产品Q,厂商通过调整要素投入追求利润函数最大化。 π= TR – TC 根据极值原理,利润函数最大化的必要条件为: 其中,MRP(marginal revenue product)称为边际收益产品(或边际生产收益),它是指厂商增加一个单位的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总收益。根据定义,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可表示为 可见,某种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该要素的边际产量与该产品的边际收益的乘积。 MFC(marginal factor cost)称为边际要素成本(或要素边际成本),它是指厂商增加一个单位的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总成本。根据定义,劳动的边际要素成本可表示为 即边际要素成本取决于要素的价格是否随着厂商投入增加而变化,也就是厂商面临的

要素供给函数,它取决于厂商所处要素市场的结构。 第二节竞争性要素市场的厂商投入决策 一.竞争性要素市场的需求 要素需求反映要素价格与厂商购买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厂商的支付意愿取决于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因此,厂商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反映了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 厂商短期要素需求曲线:单一要素可变 因为MRPl = MR×MPl ,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可知,其斜率为负,向右向下倾斜。 1、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均为竞争性 如果厂商面临的产品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性市场,则产品市场上MR = AR = P, MRP l = MR×MP l = P×MP l = VMP l , VMP l(value of marginal product)称为边际产品价值或边际产值,即边际产量带来的收入,它等于边际产量乘以产品价格,反映了消费者对边际要素投入的价值评定。 上式表明,在产品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由于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价格,厂商投入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产品价值。 2、要素市场竞争、产品市场为存在垄断 如果厂商在产品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垄断势力,则产品市场上P和MR随着投入和产量增加呈下降趋势,且MR<P,所以MRP l与VMP l不一致,MRP l低于VMP l且下降的速度更快。 二.要素市场的供给 1.要素的市场供给:与一般产品市场供给一样,因边际成本递增而向右向上倾斜。劳动力供给特殊。 2.行业的要素供给:在竞争性要素市场上,行业的要素供给只占要素市场供给的一部分,当某个行业的要素价格提高时,供给量会很快增加。因此,对行业的要素供给弹性比

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理论

第十章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理论 一、选择题 1、拥有VMP曲线的厂商是()。 A、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中的厂商 B、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中的厂商 C、非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中的厂商 D、非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中的厂商 2、MRP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 A、MR是随产量增加而递减的 B、MP是随要素增加而递减的 C、MR和MP都是递减的 D、以上都不是 3、所有厂商对某种要素的需求曲线,与单个厂商对这种要素的需求曲线相比()。 A、前者与后者重合; B、前者比后者陡峭; C、前者比后者平坦; D、无法确定 4、由各个个别厂商要素需求曲线横向加总得到的市场需求曲线,在它的下部应该往里偏转,即应该做顺时针偏转,这是因为()。 A、每个厂商要素使用量都增加时,产量增加,因而产品价格会下降。 B、每个厂商要素使用量都增加时,要素价格上升了。 C、既有要素价格上涨也有产品价格下降。 D、以上都不对 5、已知生产要素的组合是10A-30B-20C, 产量是200。如果生产要素的组合变成 10A-31B-20C,产量增加到203。由此可见()。 A、要素A的边际物质产品等于3; B、要素B的边际物质产品等于3; C、要素C的边际物质产品等于3; D、以上都不对。 6、假设生产某种产品需要A、B、C三种生产要素,当A的投入量达到一定数量后继续量需增加时,它的边际物质产品()。 A、在B和C的数量以及技术不变时下降; B、在技术不变但是B和C的数量同比例增加时下降; C、在任何条件下都下降; D、A和B 7、假定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各种要素的价格、产品的价格和边际收益均等于4元,且此时厂商得到最大利润,则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为()。 A、2; B、1; C、4; D、不可知。 8、假定生产要素A、B、C 的边际物质产品分别是12、8、2,他们的价格分别是6、4、1,那么这一生产要素的组合()。

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教程文件

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 要素分配

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十五大提出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新的分配理论。这对于丰富、充实、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促进经济的发展必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两种分配方式是既有紧密联系、互相渗透,又有区别的辩证统一关系。这里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做出贡献之后参与收益分配,而不是指生产条件即生产要素本身的分配。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十五大报告讲的正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两种分配方式的相互联系、互相渗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 )在一定领域或范围内,两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密不可分。如在农村大包干中,按劳分配与按产分配、按股分红并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才能也是生产要素,在他的收入中既有按劳分配,也有按管理才能分配等等。(2)按生产要素分配从内涵上看,它包括按劳分配。因为生产要素中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房地产、知识、信息、专利、商标、管理才能、信誉等等。而劳动力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二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是不能等同的。显而易见,按劳分配只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形式之一。(3 )两种分配方式的作用与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当前在这两种分配方式的关系上有几种观点值得商榷。其一是两种分配方式等同论。有的观点认为,“从性质上看,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按劳分配”,还有的认为“按劳分配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无论是从外延上还是内涵上都难以说通。外延上,生产要素的范围远远大于劳动力要素的范围,两者是不能等同的。从内涵、性质上看,按劳分配方式是由公有制决定的,劳动者之间相互是平等的,不存在剥削关系。而建立在非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不能称为按劳分配的,企业老板与雇工之间雇佣关系,存在剥削关系。因此,它是不能与按劳分配方式混为一谈的。 其二是两种分配方式互相转化论,也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化,或者按劳分配向按生产要素分配转化。如有的观点认为,由于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按劳分配的一种转化形式,或者叫做间接按劳分配。此种观点于理不通。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它决定的分配方式也必须是多种多样,既有按劳分配方式,也有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是并存和相结合的问题,而不是什么转化的问题。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又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1 )决定分配方式的产权主体不同。决定按劳分配的产权主体是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则适用于包括公有制在内的多种产权主体。(2)两种分配方式和性质以及各自反映的生产关系不同。(3)两种分配方式所处的地位不同。按劳分配方式是主体,起主导作用,要坚持不动摇。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要与其相结合。(4 )两种分配方式的分配对象不同。按劳分配的对象只是个人收入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对象则是既有个人收入分配,又有国民收入分配。(5)两种分配方式所遵循的原则不同。按生产要素分配遵循的是效率优先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