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中国文学考题

20世纪中国文学考题

20世纪中国文学考题
20世纪中国文学考题

20世纪文学考题

一、填空题

1、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标志前期最高成就。

2、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领衔者,《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一部带“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

4、曹禺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

5、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6、丁玲前期代表作《沙菲女士的日记》,后期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二、名词解释

1、新文化运动------1917年,《新青年》由上海迁京。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这场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其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并于1919年借“五四”运动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2、问题小说------1919年初,《新潮》杂志创办。当时全社会都来探究“人生究竟是什么”这样严肃的问题,读者要求小说能尖锐地提出他们所关注的各类社会问题,也并不企望文学一定给予多么明确的回答。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痛苦》、俞平伯的《花匠》、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等,显露了“问题小说”的端倪。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问题小说”的风气。到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公开倡导文学“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更将“问题小说”的创作引向高潮。其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其次其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直接刺激。特征:它流行的时间不长,却是典型的“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其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比较形而上些,“虚”些。作者的生活视野还比较狭窄,题材局限于小知识分子的生活圈,大部分作品从一般的社会命题出发,结合了一点生活经验,真正从刻骨的生命体验入手,用力开掘的作品尚不多,概念化、简单化。

3、三美------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强调诗画相通。

4、语丝派------以1924年创刊的《语丝》杂志为创作集结地,鲁迅和周作人都是“语丝派”的核心作家。他们坚持思想革命,主要成就是短小犀利的杂感,其批评的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是所谓的“语丝文体”。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急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

5、后期新月派------是前期新月派的继续与发展。它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其基本成员除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等老诗人外,主要有陈梦家、方玮德等南京中央大学学生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以徐志摩为主要旗帜的。其创作主张:“单讲外表的结果只是无意义乃至无意识的形式主义”,“一首诗的字句是身体的外形,音节是血脉,'诗感'或原动的诗意是心脏的跳动,有它才有血脉的流转”,仍然采用了“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其重点的转移是明显的。这同时就意味着对闻一多所坚持的“格律是艺术的必须的条件”的立场的一种松动。要回到内心世界,回到诗的艺术世界中,强调抒情诗的创造。

6、新感觉派------30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中风靡一时,是第二代海派,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它的登场,清楚地表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引入,已然越过了初期,

进而问鼎于独立的地位。对于海派自身来说,由于它与世界新潮文学携手,同步发展,也就终于冲出了旧文学、旧小说的藩篱,让市民文学越过仅仅是通俗文学的界线,攀上某种先锋文学的位置。代表作家:刘呐鸥、施蛰存。

7、京派小说------30年代京派文人活跃在《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这些重要的北方文学报刊上,形成有别于左翼,又与海派对峙的一个鲜明的小说流派。所显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其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

三、简答题

1、精神胜利法------“阿Q精神”的核心即精神胜利法。阿Q处于未庄社会最底层,他永远都是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鲁迅的《阿Q正传》正是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而从人类学内涵来分析,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境。而他的一切努力挣扎,都是一次绝望的轮回,只能无奈地返回自身。这样,“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几乎是无可非议的。这丝毫没有改变人的失败的屈辱状态,只会使人因为有了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存环境的奴隶。鲁迅正是对这一生存状态的正视,提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从而使自己具有了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与价值。

2、茅盾的小说成就------茅盾独特的小说艺术探索,首先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他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他为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时段中国社会的编年史。其次,适应以长篇小说为主的小说艺术发展的需要,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茅盾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其性格塑造更能显示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时代特征。茅盾人物刻画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由于种种原因,在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里民族资本家形象始终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茅盾的独特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具有特殊的历史的、美学的价值。此外,作为一个自觉的长篇小说艺术家,他对小说结构的极大注意,也是他的显著特点。他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的作品总是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在小说艺术表现上,他特别注重于细腻的心理刻画,追求着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对提高心理刻画在我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3、吴荪甫人物形象分析------吴荪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其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似强实弱、外强中干。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吴荪甫性格中强与弱两个方面不断进行搏斗,其发展趋势是前者不断地让位于后者。吴荪甫是中国现代社会出现的“新人”------与旧的封建地主阶级完全不同的民族资产阶级,他在精神上无疑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兄弟。茅盾称他为“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他有着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刚毅、顽强、果断的铁腕与魄力,更有现代科学管理的经营之才。可惜他生不逢时。他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而且是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帝国主义经济大肆侵入中国的30年代中国社会的民族资本家。他有着种种不可克服的矛盾:他自身所具有的封建性使他在包括妻子在内的周围人的关系中经常处于孤立地位;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他在与背后有着帝国主义撑腰的厚颜无耻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搏斗中,不能不感到自己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无力。这种软弱性投影在他的心灵、性格上,就形成了他本质上软弱的一面,在表面的果决善断背后是他的狐疑惶惑,在充满自信的背后是悲观绝望,在遇事胸有成竹的背后是张皇失措,最后导致了精神上的崩溃。吴荪

甫性格的复杂性,主要集中于他包含的极其深刻的社会内容,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而他的悲剧命运正是说明了: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4、分析郁达夫笔下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固自戕,也不愿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来表示反抗。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这些在艺术表现上往往显示出郁达夫小说所特有的感伤美、病态美。作者竭力抒发他主人公的苦闷情怀,及由此而生的颓废和变态的心理言行,从中提示出一种“时代病”,这在“五四”运动高潮过后是有相当代表性的。郁达夫一方面紧紧扣住了青年知识者本身的生理的心理的病态,一方面指出青年的制造者是黑暗的病态社会。笔下病态人物的命运,又是与祖国民族的命运相联的,祖国的贫病也是造成青年“时代病”的重要原因。

5、觉新人物形象分析------他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的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他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潮,而感情上、行动上却仍然留恋旧家庭,以致在专制和压迫面前妥协屈从。他每一次向恶势力退让都以牺牲别人为代价,而他自己也在罪恶的泥沼中难于自拔。不过他毕竟是个善良的弱者,思想与行动的矛盾使他经常陷于极度的痛苦之中,清醒而又懦弱使他不能摆脱严酷的自我谴责,这些都大大加强了人物的悲剧性。作者对他充满同情,同情之中又无不批判。《家》的结尾,终于有所醒悟,并表示支持觉慧的出走。在《春》和《秋》中,思想上产生明显的转变,逐渐抛弃了他的“作揖主义”。

6、骆驼祥子人物形象分析------这部作品所写的,主要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幻想当一个有稳固生活的劳动者,可是他被腐败的环境锁住,受“逃匪”“侦探”等的欺压、“虎妞”的陷阱,加上他自身固有的缺陷,不合群,别扭,自私,死命赚钱,决定了他的孤独脆弱。人生旅途每经过一站,都更沉沦堕落一层,愈来愈接近最黑暗的地狱层,最后完全变了个人,真正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他想向命运搏斗而终于向命运屈服,他的一切幻想和努力都成为泡影,恶劣的社会毁灭了一个人的全部人性。他被物欲横流的城市所吞噬,自己也成为那城市丑恶风景的一部分。小说直接解剖构成环境的各式人的心灵,提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人们从中可以感触到老舍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伤害的深深的忧虑。

四、分析题

1、《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1918年5月鲁迅狂人日记在新青年发表,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将在1918--1922年连续写的15篇小说编为呐喊,1924--1925年的11篇小说收入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1)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2)在观察表现小说主人公时,有着独特的视角: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的人(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痛苦”。他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3)小说情节结构模式为“看与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A、“看与被看”分为两类:一类是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由此构成二元对立。在这类小说中,在好奇的看客看被看者的背后常常有位隐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悯的眼光愤激地嘲讽着

看客的麻木与残酷,从而造成一种反讽的距离;另一类的二元对立发生在先驱者与群众之间。在这类小说中,人物与作者的距离大大缩小,作品中渗透着较多的鲁迅的生命体验。B、“离去--归来--再离去”也称为“归乡”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小说中,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一个复调。(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鲁迅的呐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既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学(包括传统小说)艺术经验的结果。

2、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一)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

认为社会只有在这种不断批判中才得以进步,要求人的个体精神独立与自由,他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对人的奴役与压迫。这种难以置信的批判广度,以及为人所难以接受的批判的深刻性和尖锐性,是根源于他的“立人”的理想与彼岸关怀。

(二)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

他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人的心理与灵魂。他最为关注并且要全力揭示的正是人们隐蔽的甚至自身也未必完全自觉意识的心理状态。他的“推背式”的思考方法,深刻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自然也是刻毒。他的杂文思维是非规范化的。常另辟蹊径,别出心裁,打开全新的思路。他杂文的犀利刻毒还在于他的同样违反“常规”的联想力(想象力)。

(三)杂文思维中的“个”与“类”

勾画个与类统一的类型形象,可以说是他杂文基本的艺术手段。他不对某人做出全面评价,而是将某人一时一地的言行作为一种典型现象来加以解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只抓住具有普遍意义的某一点,而有意排除了为这一点所不能包容的某人的其他个别性,特殊性,从中提炼出一种社会类型,“没有私敌,只有公仇”。

(四)杂文的主观性

他的杂文是由某一外在客观人事引发的,但它所关注与表现的,却是作者自己的主观反应。一切客观人事都是要通过他主观心灵的过滤折射,才成为他的杂文的题材。读者能够透过杂文里的描述与抒写,看到活生生的他。

(五)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

杂文的语言是自由无拘而极富创造力的。自如地驱遣中国汉语的各种句式,把汉语的表意、抒情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另一方面,杂文的语言又是反规范的,他仿佛故意地破坏语法规则,违反常规用法,制造一种不和谐的“拗体”,以打破语言对思想的束缚,同时取得荒诞奇峻的美学效果:这都是鲁迅为表达自己对外部事物的独特反应、内心世界的“离奇和荒芜”所需要的。

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大纲

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分上下两编 上编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反思 下编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视野 先发给你上编的内容如下,请转给同学,并张贴到我豆瓣小组上:“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课程大纲 (2013年2月-6月) 上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反思 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起源 核心文本: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参考文本: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 二、“新中国”与“新文学”:从王瑶到唐弢 核心文本: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论鲁迅》 参考文本:周扬《新文学运动史讲义提纲》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 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 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重写文学史” 核心文本:黄子平等《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钱理群《矛盾与困惑中的写作》

参考文本:王晓明《从万寿寺到镜泊湖》 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 四、“当代文学”的概念与“新时期文学”的起源 核心文本:洪子诚《“当代文学”的概念》 蔡翔《社会主义危机以及克服危机的努力》 参考文本:《沉沦的圣殿》、《持灯的使者》、《七十年代》 五、重绘百年中国文学地图:“晚清”、“鸳蝴”与“左翼”及其他 核心文本: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 唐小兵《蝶魂花影惜分飞》 陈建华《“乳房”的都市与革命乌托邦想像》 六、鲁迅形象的当代建构:作家研究与社会思想的变迁 核心文本:汪晖《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 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参考文本:竹内好《鲁迅》、《何谓近代——以日本与中国为例》 下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视野 七、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 李陀《开心果女郎》 王晓明、蔡翔《美和诗意如何产生——有关一个栏目的设想和对话》罗岗、倪文尖《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 八、文学与公共空间:以《申报自由谈》为例 李欧梵《批评“空间”的开创》 陈建华《〈申报?自由谈话会〉:民初政治与文学批评功能》 九、文学与影像:从“幻灯片事件”说起 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4261319 英文课程名: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总学时:37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先修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将系统地为学生讲解文学作品的各种体裁与文本特点,并结合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四章 第一章:中国经典诗词欣赏 10课时 第一节:诗词的产生及体式特征 2课时 1、诗的产生及各类体式 2、词的兴起、特征及分类 第二节:先秦诗的顶峰——《诗经》、《楚辞》 2课时 1、《诗经》——《关雎》、《蒹葭》赏析 2、《楚辞》——《离骚》、《湘夫人》赏析 第三节:繁花似锦唐代诗——李白、杜甫、李商隐 2课时 1、李白——《将进酒》、《蜀道难》赏析 2、杜甫——《春望》、《登高》赏析 3、李商隐——《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第四节:宋词三大家——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2课时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2、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赏析 第五节:中国现代新诗三大家——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 2课时

2016 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二

2016 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文学改良运动的终点是() A. 白话文运动 B. 诗界革命 C. 文学革命 D. 小说界革命 2. 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了旨在“研究新旧戏曲,翼为吾国艺界改良之先导”的() A. 春柳社 B. 春阳社 C. 春草社 D. 春风社 3. 到1903年,梁启超又把()运用到小说界革命中,从而形成了文学进化观。 A. 生物进化论 B. 文艺复兴思想 C. 民主思想 D. 科学思想 4. “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 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一著名论断是在()一文中提出来的。 A. 《新民主主义论》 B. 《五四运动》 C.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D.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5. 诗界革命的滥觞起于() A. 黄遵宪 B. 梁启超

D. 谭嗣同 6. 先锋小说家都重视小说的语言实验,但在语言实验上走得最极端的是: A. 格非 B. 孙甘露 C. 莫言 D. 马原 7. 上海春阳社等以话剧中渗透戏曲因素的表演,称为()。 A. 现代戏 B. 新戏 C. 文明戏 D. 艺术戏 8. 《许三观卖血记》的作者是: A. 莫言 B. 洪峰 C. 马原 D. 余华 9. 运用“ 戏拟”这种方式最受注目的作家是: A. 马原 B. 莫言 C. 格非 D. 余华 10. 李冷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 《死去的太阳》 B. 《爱情的三部曲》 C. 《新生》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裘廷梁详细列举了白话的益处有()。 A. “省力” B. “免枉读” C. “便幼学” D. “炼心力” 2. 关于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批评家陈晓明曾概括为: A. 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 B. 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 C. 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 D. 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 3. 《激流三部曲》包括() A. 《家》 B. 《春》 C. 《火》 D. 《秋》 4. 在巴金最初的文学尝试中,()三首诗歌带有明显政治思想倾向和炽热抒情色彩。 A. 《报复》 B. 《悼橘宗一》 C. 《伟大的殉道者》 D. 《可爱的人》 5. 为了消解意义,先锋小说家主要进行的反传统的操作有: A. 通过纯粹的语言游戏进行反叙事的实验 B. 故意在小说中设置“空缺” C. “戏拟” D. 虚构的真实性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双百”方针:1956年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的在文化科学问题上要贯彻两个口号,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就是双百方针。毛泽东将其定为党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提倡学术民主、学术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名词解释) 当代17年(1949-1966)诗歌的特点: 第一:抒情主体的国家定位。诗人的定位不是个体和诗歌要求的定位,而是面向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定位。 第二:个人话语空间的紧缩。当代诗歌的意识形态化和“工农兵”化的双重演进,导致消失了个人意识。对外部生活的关注,代替了个人感受的抒写,每当个人与外在发生对立、矛盾时,往往通过对个人的谴责和自我批评来解决。 第三:诗歌情境的抽象化。在当代诗歌语境中,许多符号都失去了它的自然与本真,语言的能指特征迅速萎缩,一些意象都有了固定的所指。 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诞生于五十年代,1959年才成为“诗歌中的一个崭新的形式”,并有了理论上的阐述。形式上看,政治抒情诗是现代自由诗在当代意识形态场域中的变形。历史地看,政治抒情诗是另一种意识形态对《女神》式融合抒情与批判表现方式的改造,它的前辈三十年代前后的“普罗诗歌”。除内容必须表现政治外,它还具有颂歌的文体风格。代表诗人是贺敬之和郭小川。(名词解释) 散文新三家:杨朔、刘白羽、秦牧。 《茶馆》的艺术成就:王立发,常四爷,秦仲义 从主题上来看,《茶馆》是献给三个旧时代的葬歌;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看,《茶馆》中绝大部分台词兼有交代事件、体现性格和复杂心理活动的多重功能甚至有用说一个字来写活一个人物的神来之笔,具有高度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从人物形象来看,《茶馆》中不管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刻画得非常具有代表性,让读者可以在人物只出场一次的时候就印象深刻地记住他,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在结构即艺术特点来看,《茶馆》用一个小茶馆反映一个大社会,主要人物自始至终,次要人物“子承父业”,更次要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以人物带动故事。三个时代三部戏同一个茶馆,采用冰糖葫芦式结构,用茶馆串起三个时代,真实再现了普通中国人在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人生百态。 李隼《李双双小传》:李双双,孙喜旺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水利局副局长老田 周立波的【反映农业合作化】农村题材作品《山乡巨变》:盛佑亭,陈先晋,李月辉,邓秀梅 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赵树理《三里湾》:王金生,范登高 柳青《创业史》的主要人物:梁生宝、梁三老汉、郭振山、郭世富、姚世杰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的主要人物:徐义德

福师1203批次《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作业答案

福师1203批次《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作业答案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得分:40 1. ()是姚斯文学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A. “现在接受” B. “期待视野” C. “先在理解” D. “先在知识” 满分:2 分得分:2 正确答案:B 2. 《塔铺》的作者是: A. 方方 B. 池莉 C. 刘震云 D. 刘恒 满分:2 分得分:2 正确答案:C 3. 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了旨在“研究新旧戏曲,翼为吾国艺界改良之先导”的() A. 春柳社 B. 春阳社 C. 春草社 D. 春风社 满分:2 分得分:2 正确答案:A 4. 运用“戏拟”这种方式最受注目的作家是: A. 马原 B. 莫言 C. 格非 D. 余华 满分:2 分得分:2 正确答案:D 5. 以弘扬儒家“道统”、“文统”为宗旨的各文学派别声势大振。在文论上,桐城派主张() A. “义法”说 B. “肌理”说 C. “清空雅正”说 D. “道统”、“文统” 满分:2 分得分:2 正确答案:A 6. 先锋小说家都重视小说的语言实验,但在语言实验上走得最极端的是: A. 格非 B. 孙甘露 C. 莫言 D. 马原 满分:2 分得分:2

7. 巴金的作品中反映轿夫一家的不幸,同时也表达了对普通劳动者的崇敬与同情的是: A. 《可爱的人》 B. 《路上所见》 C. 《报复》 D. 《悼橘宗一》 满分:2 分得分:2 正确答案:A 8. 《许三观卖血记》的作者是: A. 莫言 B. 洪峰 C. 马原 D. 余华 满分:2 分得分:2 正确答案:D 9. 诗界革命的滥觞起于() A. 黄遵宪 B. 梁启超 C. 康有为 D. 谭嗣同 满分:2 分得分:2 正确答案:A 10. “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一著名论断是在()一文中提出来的。 A. 《新民主主义论》 B. 《五四运动》 C.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D.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满分:2 分得分:2 正确答案:C 11.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 A. 创造社 B. 左联 C. 太阳社 D. 研究会 满分:2 分得分:2 正确答案:B 12. 在故意设“空缺”方面,格非的小说()就是典型的代表。 A. 《迷舟》 B. 《信使之函》 C. 《访问梦境》 D. 《请女人猜谜》 满分:2 分得分:2

福师1108考试批次《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108考试批次《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 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本复习题页码标注所用教材为: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福师1108考试批次《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 复习题一及参考答案 教学中心专业学号姓名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论述:下列四题任选两题作答。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足,条理清晰。 (每题50分) 一、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述评。 考核知识点: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①诗界革命;②文界革命; ③小说界革命;④文明新戏;⑤白话文运动。 参见教材:P35-53 二、先锋小说的叙事特征。 考核知识点:叙事的变革:(1)意义的消解:元虚构。(2)反传统的操作:①“戏拟”;②设置“空缺”;③通过纯粹的语言游戏进行反叙事的实验。 参见教材:P174-183 三、论巴金创作的风格演变。 考核知识点:巴金创作的风格变化:①直面惨淡的人生;②追随时代的“革命的罗曼蒂克”倾向;③清醒冷静的批判现实主义特色;④契合新生意识形态的热情歌手;⑤沉郁苍凉的随想与反思。 参见教材:P194-211 四、共和国文艺是建立在怎样的历史基石上的?

考核知识点:共和国文艺历史的基石:①五四时期的萌芽;②初期革命文学的倡导;③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④左翼文艺运动;⑤延安文艺运动。 参见教材:P90-100 福师1108考试批次《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 复习题二及参考答案 教学中心专业学号姓名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论述:下列四题任选两题作答。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足,条理清晰。 (每题50分) 一、为什么说文化机制的渐变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换提供了必要条件? 考核知识点:文化机制的渐变为文学变革提供了必要条件:①洋务运动; ②现代传播媒介;③职业作家;④受众队伍。 参见教材:P17-21 二、三次文艺批判运动在共和国的文艺范式建立中的作用。 考核知识点:共和国的文艺范式的确立:①历史的修辞与经典的阐释; ②现实的再现与作家的立场;③艺术缺席的文艺运动与批评。 参见教材:P138-155 三、新写实小说的基本叙事特征。 考核知识点:新写实文本的基本叙事特征:①视点下沉;②零度叙事; ③随机性和偶然性;④平面化和零碎化。 参见教材:P190-192 四、巴金与二十世纪中国读者是如何同构巴金文本意义的? 考核知识点:文本外的互动与巴金意义的同构:①把读者当作交流对象; ②明确的读者在场意识;③读者在“本文结构”前入侵文本。 参见教材:P274-284 福师1108考试批次《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

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判断

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三、判断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观念都是由梁启超提出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王国维在批评中格外强调文学“重文学自己的价值”。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寒夜》《第四病室》这些作品仍然保持着鲜明的政治批判色彩,简单地张扬政治的反抗与破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寒夜》虽然仍采用作者常用的全知全觉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但叙述者通过不定内聚焦与非聚焦手段的交替运用,尽量让不同的故事人物表露自身心灵的合理化,从而为他们寻找出令人同情之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新写实小说的叙事方式与传统现实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叙述者或隐含作者的视点产生了巨大的移位。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钱玄同在《我之文学改良观》中提出改革韵文、散文和使用标点符号等建设性意见。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从《新生》发表正式步入文坛到抗战爆发前夕是巴金创作的丰收期。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诗界革命运动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明确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是黄遵宪,他在一八八九年的《夏威夷游记》中写道“故今日不作诗则已,若作诗,必为诗界之哥伦布玛赛郎然后可。犹欧洲之地方已尽,生产过度,不能不求新地于阿米利加及太平洋沿岸也。……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虽然,诗运无绝之时也。今日者革命之机渐熟,而哥伦布玛赛郎之出世必不远矣。”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梁启超等人创办了我国最早的戏剧专门杂志。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悖离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真实观,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左联在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中,对文艺与政治、文艺的阶级性的认识和阐释上存在着严重的简单化的倾向。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谴责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包括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刘鹗的《老残游记》、吴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以及曾朴的《孽海花》等。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目标在于“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只“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的“诗界革命”,实际上是一场以新思想与旧形式的揉合杂拌为奋进目标的改革。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白话文运动发起者最早的指向并不是文学,而只是开启民智,救亡图存。()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窗体底端

山大考研资料 二十世纪文学史要点

山大考研笔记之20世纪中国文学史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辅导用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孔范今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题型及分值 1.名词解释(3个,每个5分,共15分) 2.简答题(2个,每个10分,共20分) 3.讨论题(1个,15分) <一>教材 总括:导论,上篇中概说,第一章的第三节,第二章的第五节,第三章的第四节,第四章的第三节,第五章的第二节,第六章,第十二章,中篇二,下篇二,可以不看,考试较 少涉及。 (1)维新文学运动P174第一段 (2)黄遵宪 P185第二段: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提倡"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吾口",不拘守旧律,诗作语言通俗,形式 多变以新词汇入诗,带有鲜明的启蒙意向和史诗意味。 (3)康有为 P186-P187:原名祖怡,字广厦,号长素; 创办万国公报; 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 (4)梁启超 P187-P189 第一段: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 创办《时务报》、《清议报》; 他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提倡者。 (5)新小说 P198第一段1-5行+P200第二段中,吴、李、曾、刘的代表作 (6)新小说缺点 P202第二段起-P203三条要点 (7)李宝嘉的《官》P209第三段+其一、其二、其三P212 第二行到艺术特色(8)吴沃尧《二十年》P216 第二段开头到倒数第三行头一个字 (9)怪现状P217-P218三小条 (10)刘鹗P220最后一行-P221第一段,P223第二段的前三句(11)《老》P224第三段加其一,P226其二,P227其三。最后一段-P228第一句(12)曾朴P232第二段,P234最后一段前两句话,P235第二段三条要点 (13)章炳麟P244-P246 秋瑾P246-P248 邹容之上,大体了解作品风格(14)南社P252 第四行"1907年"开始到本段尾加上下一段第一句,其次,再次:1907年光复会武装起义失败,秋瑾等人遇难,以纪念这位女诗人为契机,南社三位发起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首先组织了神交社,几经周折,1909年11月13日于苏州虎丘召开南社城立大会。在到会的17人中,有14人是同盟会会员,就此而论,南社有"同盟会宣传部 "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倾全力于革命宣传,正是南社一大特色; 其次,南社文学家以其前所未有的革命精神,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开辟了道路; 再次,南社以"一代激扬文字"的气氛,成就了浪漫的文学新风气。 (15)鸳鸯蝴蝶派P268第一段~第二段: 二十世纪初,在新小说崛起的同时,通俗小说的创作也悄然而起并日趋繁荣,形成了说部 雅俗对峙互补的格局;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专题

1、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述评。 文学改良运动与现代文学观念的萌生: 1、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诗界革命; 2、从报章文体到新文体; 3、着意“营构人心”的小说界革命; 4、戏剧观念的更新和文明新戏的萌芽; 5、力主“言文合一”的白话文运动; 6、独行者的文学批评与现代观念。 2、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新写实小说的叙事特征。 关于“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陈陈晓明概况为5个方面,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一从叙事学角度看,“新写实小说”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了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不同。“新写实小说”的叙事方式与传统现实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叙述者或隐含作者的视点产生了巨大的移位。“新写实小说”的作家在对待生活和人物方面放弃了理性或理念的关照,他们的小说也就不再显示叙述者居高临下的姿态。如方方的《风景》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在《风景》中,叙述者被设置为一名死者,即那个个夭折的幼婴,他宁静地观察自己的父母母亲,哥哥姐姐的生活,流水般地讲述他所看到,听到的故事,在这篇小说中,叙述者得智力,判断力甚至人生的经验明显不如故事中的人物,当然,《风景》叙述者的安排是“新写实小说”中一个极端,特殊的个案,但哪怕在《烦恼人生》、《一地鸡毛》这些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全觉叙述观点的作品中,读者一很难感觉到叙述者或隐含作者高于印家厚,高于小林的地方。二从故事的角度看,现实主义要求小说中的任何情节,细节,都必须发挥一定的功能,承担不同责任,而在“新写实小说”中,由于拒绝意识形态阐释,由于缺少终极的价值指向,情节的发展往往充满了随机性和偶然性,故事一大多以平面化零碎化的状态呈现,从而构成一种似乎是未经任何选择加工的“生活流”或“叙事流”状态。池莉的《烦恼的人生》发表时,“编者”曾介绍其叙事结构说:“这部小说的特点是:它那完全生活化德尾随人物行踪的叙事方法,它那既有故事又没有故事模式,让主人公面对实际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机缘,偶遇,巧合自由行动,因而就像植物的生长发育那样,不是预先定型而是逐渐定型的结构形态,它那接近于提供生活的”纯态事实“的原生美,它那希望由读者自己面对作品去思索,去做判断的意愿,这种不重情节结构的过分戏剧化,而重叙事方式的完全生活化,不重故事情节的跌宕曲折,而重生活细节的真实生动,就是典型“新写实小说”的“生活流”的叙事结构。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AB期末复习题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A/B期末复习题 1.诗句“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烂斑”的作者是________ ________。 2.最早为林纾赢得翻译文学作品盛誉的是 1899 年在福州印行的《 》。 3.认为《红楼梦》的厌世解脱精神是“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是悲剧之最上乘者,是“悲剧中的悲剧”的是________________。 4.1954年秋,、先后发表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它》和《评〈红楼梦研究〉》,从而拉开了《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的序幕。5.年4月,《》发表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率先对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观念提出了质疑。6.吴亮的《》形象地揭示了马原小说的叙述特征;对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陈晓明的《反抗危机:论“新写实”》则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概括。 7.在 1922 年9月致《文学旬刊》编者的信中,巴金对《》、《》、《快活林》等刊物所表现的庸俗、消遣倾向表示了不满,同时也还表达出对《》所刊“新小说”的由衷赞赏。 8.《论主观》的作者是;《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的作者是。9.著作《巴金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学道路》作者是;论文《巴金的〈家·春·秋〉及其它》的作者是。 10.著作《巴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的作者是;论文《〈雾〉、〈雨〉与〈电〉》的作者是。 11.棋是格非小说《褐色鸟群》中的人物;是巴金小说《雾》中的人物。12.1907 年,新创办的《》第一次公布稿酬标准,标志着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

13.1898年,严复翻译的《》正式出版,发表《论白话的维新之本》一文,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文化先行者的言文合一主张。 14.池莉被人们合称为“新写实三部曲”的小说是《》、《》、《》 15.《随想录》出版后,上海远东出版社又于年3月出版了巴金的另一作品集《》。 二、名词解释 1.《受戒》主旨 2.黄遵宪: 3.诗界革命: 4.电影《武训传》: 5.“复出”小说家群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异域文学的营养加速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2.八十年代中后期社会文化变迁的基本特点。 3.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新写实小说的叙事特征。 4.为什么说文化机制的渐变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换提供了必要条件? 5.结合作家作品,简要论述先锋小说家们进行了哪些反传统的叙事实验。 6.五十年代前期三次文艺批判运动对新范式的规范。

最新福师1103考试批次《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复习题

福师1103考试批次《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复习题 福师1103考试批次《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复习题一 论述(下列四题任选两题作答。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足,条理清晰。每题50分): 一、胡风文艺思想批判运动述评。 答题要点: 从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上升到反胡风集团的斗争,教训就更为深刻。从理论上看,胡风的文艺思想虽然与当时左翼文艺的主流观点有分歧,但本质上看两者都属于马克思主义体系;而胡风本人和许多“胡风分子”在共和国成立之前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对左翼文艺运动都作出过贡献。但是,就由于胡风的文艺思想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太一致就组织对其围攻,由于胡风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就罗织罪名,由最高领导人定调子对其实行无情打击,甚至动用司法权力对其专政,这种做法就更无学术讨论或民主法制可言。其直接后果是大批的作家、文艺工作者、党员干部甚至青年学生惨遭迫害。“胡风集团”冤案对整个文艺界也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举国声讨,批判揭发,大兴整人之风,使得文艺界笼罩在一片恐怖惊慌之中。正在建立的学术民主、艺术民主的局面被断送了,共和国成立时心情舒畅作家艺术家们一下变得战战兢兢。 总之,无论从发动者的意图还是从实际的运动过程或运动效果看,在这些名为文艺批判的运动中,惟一缺席的就是艺术。但正是这三场文艺批判运动,连同五十年代初期建立起来的完备的文学队伍的体制化管理体系,完备的文学期刊、报纸文学副刊和文学出版社的运行机制,以及适应国家意识形态需求的作家级别、薪俸、奖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共和国的文学范式、共和国文学的运行机制正式形成。因此, 1956年l月 14日到20日,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肯定了“我国的知识界的面貌在过去六年来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在怀仁堂向文艺界和科学界作报告时指出:“我们所主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他说,对于文学艺术工作,党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为工农兵服”,“也就是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一切劳动人民服务。”“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前提下,任何作家可以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来创作,互相竞赛。题材问题,党从未加以限制”。同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明确宣布:“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这一切无不表明,中共中央和文艺界的领导也已认为,文艺界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完成,共和国的文艺范式基本确立。 二、论巴金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答题要点: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由传统步入现代、由自足迈向世界的曲折进程中,一些作家和他们的创作毫无疑问地担负着某种无可替代的历史责任。应该从这些作家创作的个性特征入手,把他们的作品放到文学发展的宏观背景中去追寻其文学史意义。 1、承前启后的家庭问题小说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

一、填空题 1.1979年,《上海文学》发表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率先对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观念提出了质疑。 2.从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初期,小说方面出现了宗璞的《我是谁》、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以及王蒙的《春之声》等一批运用西方现代小说技巧的作品。 3.池莉被人们合称为“新写实三部曲”的小说是《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和《太阳出世》;巴金的《爱情的三部曲》包括《雾》、《雨》、《电》等三部中篇小说。 4.1983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周扬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的探讨》一文;一年后,胡乔木在《红旗》杂志发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对周扬文章进行系统、猛烈的批评。 5.1985年,文坛出现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和莫言的《红高粱》等一批和传统叙事模式完全不同的小说。 6.余华的《古典爱情》颠覆了传统的言情小说的叙述模式;巴金的《随想录》包括《随想录(第一集)》、《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等五本。 7.在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中,受到严厉批评的作品有白桦的电影剧本《苦恋》、沙叶新的剧作《假如我是真的》以及戴厚英的小说《人啊,人》等。 8.吴亮的《马原的叙述圈套》形象地揭示了马原小说的叙述特征;余华的《河边的错误》颠覆了传统的侦探小说的叙述模式。 9.1887年,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率先提出了“言文合一”问题。 10.1898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正式出版,梁启超发表了《译印政治小说序》。 11.抗战爆发后,胡风在国统区先后创办主编文学杂志《七月》和《希望》,并且为中国诗坛培植了“七月诗派”。12.在《斥“反动文艺”》一文中,被郭沫若称作蓝色作家的是朱光潜,称作黑色作家的是萧乾。 13.1954年秋,李希凡和蓝翎先后发表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它》和《评〈红楼梦研究〉》,从而拉开了《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的序幕。 14.诗句“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烂斑”的作者是黄遵宪。15.认为《红楼梦》的厌世解脱精神是“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是悲剧之最上乘者,是“悲剧中的悲剧”的是王国维。 16.1902 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杂志,发表著名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正式提倡“小说界革命”。17.1953年年初,《文艺报》先后发表林默涵的《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何其芳的《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两篇文章,对胡风的文艺观进行了批判。 18.1905年,发表《开办安徽俗话报的缘故》,提出“戏馆子是众人的大学堂,戏子是众人大教师”的新观点的是陈独秀。 19.出现下列故事人物的小说是: 姚国栋、杨梦痴《憩园》;姚亮、穷布、顿月《冈底斯的诱惑》;白雨潇、胭脂女《鲜血梅花》;杜大心《灭亡》;

福建师范大学17年8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作业考核试题标准答案

1、论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答: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有: ①梁启超、黄遵宪等倡导的“诗界革命”,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境,反对拟古复古。 ②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的地位和社会作用。 ③梁启超倡导的“文界革命”,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也称“报章体”。 ④白话文运动,以裘廷梁为主要代表,提倡“崇白话而废文言”。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是一场带有改良色彩的资产阶级启蒙文学运动,它既是中国封建文学总解体的开始,又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文学革命的预演和先导,为新文学运动的勃兴作了一定的准备,在多方面孕育了五四文学革命。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是中国文学从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之间的一个过渡,也是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在文学上的直接反映。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注重了诗文的改革(诗界革命),提倡文体革新和白话,把小说的地位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地位上(小说界革命),以及输入话剧等新的艺术样式(戏剧改良)。总之,他们以具有鲜明近代色彩的文学观为指导,以从文学观念到创作风格,从文学体裁到文学语言等方面,酿成了与中国古典文学主潮渐去渐远的另一文学大潮,从而为五四文学的萌生作了必要的准备。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从根本上来说,是从属于晚清改良运动的,这说明文学改良并不是根源于文学自身的要求,而是服从和服务于社会改良的,实际上,这是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观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晚清社会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领导下,从救亡图存的和开启民智的目的出发,积极宣传改良思想,正是从适应社会改良的需要出发,他们对文学提出了改良的要求,从而掀起了晚清文学改良运动。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严格的意义上还没有构成一次真正的文学革命。它的很多口号和理论主张,既有现代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这主要根源于他们希冀在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既有格局中,通过对西方文化和文学的嫁接,完成一次中国文学的“改良”,而不是一次彻底的“革命”。 尽管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历史局限,但其历史功绩是无法抹杀的。它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而且在文学形式方面,都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崛起作了必要的准备。他们从救亡图存的终极目的出发,在文学上提出了“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口号,并身体力行,从而酿成了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其所提出的文学主张,和五四文学革命所提出的文学主张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这就使五四文学革命提出的一些文学主张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预演,为五四文学革命最终酿成更加广泛的社会性的文学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动者和参与者,莫不深受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深刻影响。如胡适就说过“二十年来的读书人差不多没有不受他(指梁启超——引者注)的文章的影响”。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晚清文学改良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崛起作了必要的准备,也就是说,没有晚清文学改良,就没有五四文学革命,就

20世纪中国经典小说鉴赏论文

《20世纪中国经典小说鉴赏》课程论文患病者——读鲁迅《阿Q正传》 姓名:郑旭良 学号:20111646 班级:11级汉1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患病者——读鲁迅《阿Q正传》 摘要: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不同的人看鲁迅所写的《阿Q正传》也会有各自不同的感悟。或是觉着此人粗鄙不堪,或是觉着此人罪有应得,或是同情此人,从上面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更有甚者,觉着阿Q是上世纪初中国社会平民群体的缩影,是“最为卑劣的中国人”。但是在本文里,阿Q仅仅是一个患病者,一个普普通通的病人,而《阿Q正传》则自然而然的成了阿Q这位病患的病历本。 关键词:《阿Q正传》鲁迅患病者病历本阿Q 上世纪初在古老的东方大陆上中国,蔓延着一种可怕的疾病,这种疾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再加上长时间的积累,这个古老东方大陆上的老大帝国的国民们大多都染上了这种疾病,这种疾病的危害性很强很强,它或会让人死亡,或会让人贫穷,最严重的或许会让这个老迈的帝国连同他的人民一如庞贝古城一般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消亡。于是乎,一群染病较轻的国民开始各自给这个国家,给这个国家的人民,找寻治病的良方。或是于炮火中寻找出路,或是于纸笔间进行尝试,不同的医生,都正朝着同一个方向,进行着各自的医治。而《阿Q正传》则正是诞生于这群医生们各自医治这个国家和他的人民的过程中。不能说《阿Q 正传》是一剂治病良方,因为在我看来,它或许更像是一本病历,或者说是一本医疗记录,一个名为阿Q的患病者的病历。 阿Q,具体叫什么无从考证,只能从他的记录上知道他被别人称作阿Quei,按照浙江一带的方言来看,或叫阿贵,亦或者他有可能叫阿桂。但是在这里,暂且不去深究他到底叫什么,权且照着病历上的阿Q叫着吧。至于这个阿Q是哪里人,更是无从考究,只是从薄薄的病历间能知道他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是在未庄和附近的城镇度过的。当然,这些也不算重要的东西,变暂且抛到一边,来谈一谈正题——阿Q到底有什么病。 阿Q到底有什么病?从那位叫做鲁迅的医生所开的病历本来看,阿Q确实病得不轻。从病历本的前面几页看,这或许又不能称之为病历本,或许叫他疾病百科全书来得更为恰当。也不知道这个叫作阿Q的是怎么做到的,几乎当时整个老大帝国国民的病征都能从他身上找到,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当然,患病太多,不便细分,也就权且将他害得最深的几种毛病挑出,进行浅析。

现代性: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显著特征(一)

现代性: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显著特征(一) 【内容提要】 20世纪中国文学何以能成为文学史上一个独立的阶段?它区别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根本标志何在?本文从甲午战争——戊戌变法(1894—1898)前后切入话题,贯通近、现、当代,综合考察了近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学的特质和变化,认为“现代性”不仅是这一阶段文学的重要脉络,而且从思想和审美方面构成了它的显著特征。文章对涉及的若干疑难问题也作了辨析。【关键词】现代性/“五四”文学革命/新文学/人的文学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学,到清王朝的末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转折:开始与西方文学、西方文化迎面相遇,经过碰撞、交汇而在自身基础上逐渐形成具有现代性的文学新质,至“五四”文学革命兴起则达到高潮。从此,中国文学史进入一个明显区别于古代文学的崭新阶段。 这些重大变化,是由近代以来种种内外条件所制约、所造就的。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就已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民族的封闭和局限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应该说,各民族的文学汇入“世界文学”的时间、途径各有不同。在中国,它的开端大体可从甲午战争失败、戊戌变法酝酿算起,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由于这一过程远未完成,它的下限止于何时还很难设定。 本来,西方列强用军舰、枪炮迫使清王朝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始于19世纪40年代。但最初,这一严重危机并未直接触动中国文学的改革。除了救亡宣传,没有人想到文学能和国运有什么关系。直至数十年后,在“器物”层面的改革(洋务运动)、“知识”层面的改革(官派留学)、“制度”层面的改革(变法维新)三次大的尝试,或难以立竿见影,或遭遇血腥镇压而宣告失败,人们才将目光转到通过文学进行国民的启蒙上来。谭嗣同在《仁学》中首揭“个人自主之权”,力主启蒙;他和夏曾佑等还提倡“诗界革命”。新派诗人黄遵宪很早就有“崇白话而废文言”,“欲令天下之农工商贾妇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注:黄遵宪:《日本国志》卷33《学术志》(二)。)的主张。裘廷梁等戊戌年间也提出“白话文为维新之本”、“开民智莫如改革文言”(注:裘廷梁:《论白话文为维新之本》,1898年;陈荣衮:《报章宜用浅说》,1899年。)的想法。稍后,梁启超更倡导“新民”说,推行“新文体”,呼吁“文界”、“小说界”的“革命”,尤其主张通过小说来“新民”。青年鲁迅则弃医从文,提出“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主张“尊个性而张精神”1],通过文学来改变国民性。可以说,从戊戌变法前后起,中国知识界中已出现了“人的觉醒”与“文的觉醒”的最初倾向。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到来,中国文学发生全方位的变化:语言从文言转为白话,文学形态、文学内涵以及文学观念都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新的更迭。“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以及“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口号的提出,尤其显示了这场文学革命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目标的一致性。 清末民初文学变革得以实现,也与现代都市开始崛起、传播媒体发生变化这些社会物质条件的变更密切相关。其中传播媒体的变革,更是具有现代性的文学能够诞生与成长的重要条件。近代传媒的变革,主要体现在报刊与平装书成为主要传播媒体上。报刊与平装书是用机器印刷的,还要运用铅字排版或者纸型技术。这种书籍复制方式就是工业化的产物,没有近代大工业,仅仅依靠手工业作坊无法形成从线装书到报刊、平装书的转换。近代传播媒体又是运用资本主义商业化的方式运作的。像《申报》馆和商务印书馆都是股份制企业,在全国各地广泛建立分支机构,运用西方股份制公司的运作方法来管理和经营,因而使得这些传媒比起传统媒体来,显示出极大的优势:出版物容量大(用较小的字排印),周期大大缩短(可以短到一天之内),效率大大提高(几千、几万、十几万份地大规模发行销售),价格则大大低廉。传媒的这种变革,对文学的影响非常大。它一头影响著作者,促使文学作者由古代的士大夫转变成近代的依靠稿费和版税为生、具有独立地位的知识分子,催生出一批真正具有独

19春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二

(单选题)1: 首先提出“言文合一”的是 A: 胡适 B: 梁实秋 C: 黄遵宪 D: 李叔同 标准解答: (单选题)2: 曾被人誉为“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畅销小说”的是:A: 《雾》 B: 《雨》 C: 《电》 D: 《家》 标准解答: (单选题)3: “ 先锋小说”的起点是 () A: 《拉萨河的女神》 B: 《你别无选择》 C: 《红高粱》 D: 《爸爸爸》 标准解答: (单选题)4: 《一地鸡毛》的作者是: A: 刘恒 B: 方方 C: 刘震云 D: 池莉 标准解答: (单选题)5: 小说观念的根本性变化始于() A: 《昕夕闲谈》 B: 《江户繁昌记》 C: 《昕夕闲谈小叙》 D: 《本馆附印说部缘起》 标准解答: (单选题)6: 我国最早的戏剧专门杂志是() A: 《安徽俗话报》 B: 《二十世纪大舞台》 C: 《戏剧丛话》 D: 《新戏剧》 标准解答: (单选题)7: 诗界革命的滥觞起于()

A: 黄遵宪 B: 梁启超 C: 康有为 D: 谭嗣同 标准解答: (单选题)8: 文学改良运 动的终点是() A: 白话文运动 B: 诗界革命 C: 文学革命 D: 小说界革命 标准解答: (单选题)9: 《许三观卖血记》的作者是: A: 莫言 B: 洪峰 C: 马原 D: 余华 标准解答: (单选题)10: ()是姚斯 文学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A: “现在接受” B: “期待视野” C: “先在理解” D: “先在知识” 标准解答: (多选题)11: 下列哪些是 黄遵宪的主张() A: “我手写我口” B: “以民间流行最俗最不经之语入诗” C: “欲求于古人之外,自树一帜” D: “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标准解答: (多选题)12: 裘廷梁详细列举了白话的益处有()。A: “省力” B: “免枉读” C: “便幼学” D: “炼心力” 标准解答:

福建师范大学《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课题》

福建师范大学《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课题》一、共和国文学的历史源流。 答:共和国文学的历史源流来自“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文化传统和抗战以来的 战争文化传统。 两种文学传统的影响。它们有时是以互相补充或者比较一致的方式、有时则 以互相冲突以致取代的方式来影响当代文学,这就构成了当代文学的种种特 点及其辩证发展的过程。 第一阶段:1949--1978年 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召 开。这次大会的特点之一是,长期被分离在两个地区(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 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文学工作者终于“会师”,也就是说,“五四”新文学的战 斗传统和战争中形成的解放区文化传统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合流了,并且正 式确立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 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这次大会被一般的文学史著作称为“当代文学的伟大 开端”。 在当时文化氛围的制约下,文学观念由军事轨道转入政治轨道,两军对阵的 思维模式具体地表现为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教条模式。在文学外部,通过一 系列的政治批判运动,改造和批判知识分子的“小资产阶级”积极性,努力实现建设“一支完全新型的无产阶级文艺大军”的设想;在文学内部,则要求将文学变成“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像“齿轮与螺丝钉”的关系。这些文艺 思想和政策,都可以从这一时期的战争文化规范上得到解释。在战争文化心 理支配下的文学观念,自然给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主流带来深刻的影响。 从文学创作的方面来看,当时的大多数作家在军事胜利的鼓舞下,确实有投 合战争文化心理的积极性,他们热情歌讴时代精神,这一时期战争文化规范 在文学观念上的表现--诸如自觉强调文学创作的政治目的性和政治功利性,自觉运用战时两军对阵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来构思创作(即敌我阵营绝对分 明),自觉强调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在一些主要创作中体现出来。但与此同时,我们仍要注意到当代知识分子传统的复杂性, 即当代文学史发展中仍有一条“五四”新文学的传统若隐若显地存在着,支配着知识分子对社会责任和文学理想的追求。 从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文学遭受空前的劫难,以往的文学史都将“文革”单独列为一个阶段。如果以当时公开发表的文学创作为依据,这样的分期是可以的。但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引进了“潜在创作”的概念作为参照,也就是说,在“文革”前和“文革”当中,中国大陆的当代文学一直存在着潜在的 创作,包括历次政治运动中被剥夺了写作权力的知识分子,仍然在用笔表达 内心的理想之歌和感情世界,如五六十年代绿原、曾卓、牛汉、穆旦、唐湜 等的诗歌、张中晓的随笔、丰子恺的散文、沈从文和傅雷等人的家书等等, 尽管他们的个人遭遇、思想倾向和创作风格并不一样,但仍然保持了一种连 贯的知识分子精神。这些创作文本在当时的环境下是不可能发表的,但仍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