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胡艺术

二胡艺术

二胡艺术
二胡艺术

二胡乐

2009211686

二胡在民间有很多的名称,如:南胡、胡琴、嗡子等。集中于中高音域的表现,音色接近人声,情感表现力极高,广为大众接受。由于二胡的音域宽广、音色圆润、婉转、技法且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因为被广泛应用于京剧、评剧等戏曲音乐伴奏、器乐合奏、及独奏中,它的表演范围、流行区域、以及民众的喜爱程度是其他胡琴类乐器所不能比的。

下面我想从二胡的起源、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和特点,另外表达一下自己对二胡音乐的感受。

一、二胡的起源

对于二胡的起源,大家众说纷纭,但是比较为大家接受的是起源于唐朝的胡琴,由唐朝的胡琴发展演化而来。

赵后起和项阳分别在《胡琴考略》和《胡琴类弓弦乐器的再辨析》等文中,通过对胡琴一词的理解,认为胡琴在唐代时期是指琵琶类的忽雷等乐器。宋元时期的胡琴在唐代俩种形制的基础上,在向弓弦乐器不断的融合和借鉴当中,形成了新型的“火不思”类的弓弦乐器,并促成了“马尾弓”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二胡”名称在清代的正式确立。

自唐代奚琴出现以来,到清代二胡这一名称的正式确立,在乐器形制和演奏方式及名称上经历了四次重大的演变:

第一次,是唐代奚琴类棒擦弓弦乐器的产生,为现代二胡在性质和演奏方式上的成熟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二次,是“火不思”类胡琴的普遍使用,促成了马尾弓的出现和广泛的运用,从而标志着胡琴类弓弦乐器由“棒擦”转向“弓擦”;

第三次,是明代“提琴”的产生,以马尾弓擦奏代替“竹片轧之”奚琴类胡琴完全进入“弓擦”阶段,极大地提高了弓弦乐器的表现力,为现代二胡基本形制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次,是传统奚琴类胡琴以“火不思”类胡琴在名称上走向统一,“胡琴”又有了新的涵义,到了清代,二胡这一名称正式出现。【1】

20世纪上半叶的周少梅、刘天华、华彦钧、杨萌浏、陈振泽、蒋凤之等人的艺术实践及音乐主张,就是在继承二胡文化多元融合开放等特点的基础上,又分别注入了雅文化、道文化、俗文化、新文化等多种隐私,从而大大丰富了二胡文化宝库,并且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的思潮中,在音乐文化建设事业长期仿效欧美体制苏俄体制的潮流中,为整个国乐思想沿着传统文化之路见口发展注入了活力。

由于20世纪热衷二胡艺术的音乐人的努力,二胡艺术得到很大的发展。至今,二胡乐作为我国特有的音乐形式存在,并受到保护。

二、二胡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一)、阿炳和他的二胡艺术

1、阿炳的一生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4岁时丧母,由同族婶

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25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后因交友不慎,沾染上恶习,34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二胡,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40岁时,与寡妇催弟同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围场演唱。

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又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深得一般市民的喜爱。每天晚上还走街串巷,手操二胡,边走边拉,声调感人。蜚声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

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催弟一同到双方老家避难。不久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这时他创作的《听松》,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

民国28年重返锡城,再操旧业。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

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

2、阿炳的作品

抗战时期和敌伪时期的无锡城里常能看到他肩膀背着琵琶,手提二胡,沿街卖唱,乞讨为生,遂沦落于社会最底层。在沿街卖生的深邃感悟寄语声曲管弦,先后创作了70多首民间乐曲。只可惜现已人去曲亡,最终留下的是无尽的遗憾。留给我们的知识杨萌刘、曹安和抢救录制下来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风风曲》、和琵琶曲《昭君出塞》、《大浪淘沙》及《龙船》等6首作品。

其中最有名的当推《二泉映月》。

关于《二泉映月》的来源:

祝世匡曾在无锡报发表过《乐曲定名经过》一文,他在文中写道:“录音后,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说:‘光《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粤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当即点头同意。《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了下来。

《二泉映月》的组成及特点:

片段1:继长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

片段2: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

片段3: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二)刘天华与二胡艺术

1、刘天华的生平

909——1911年,刘天华在常州府学堂求学。期间,参加了学校的昆曲、军乐、国乐等小组,从学习小号、军笛起步,正式学习音乐。1912年,17岁的刘天华跟随长兄刘半农到上海谋生,考进了上海开明剧社的乐队。开明剧社是一个话剧团,演的是当时的“文明戏”。而剧社附设的乐队以演奏西洋乐器为主。

在这里工作使得刘天华以广泛接触当时的夕阳乐器。除了提高自己的铜管乐演奏水平以外,刘天华还学习了钢琴和小提琴。在接触了西洋音乐后,通过中西音乐的对比,产生了自己改进国乐的最初想法。有一次从上海会江阴过年时曾在家中感慨的说:“中国人还是最喜欢自己的音乐。西洋音乐固有它的妙处,却不如中国音乐对我们那样亲切而易懂。但可惜现在国乐地位那样低,更没有人去重视和提倡。所以我要下番功夫在改进国乐上做些工作。”

1914年开明剧社解散,刘天华只得再次返回乡里,在华墅华澄小学担任音乐教员。1915年,刘天华开始的第一手二胡作品《病中吟》创作,并开始了《月夜》和《空山鸟语》等等乐曲的初稿创作。

1915年又担任常州中学,在中学任教的七年中,刘天华先生同时奋力的学习民间音乐。1917年间,他把周少梅请到江阴,向他学习琵琶和二胡的传统演奏技法,以及《花六板》、《四合如意》等等许多民间传统乐曲。1918年,刘天华又去了南京的东南大学,求教于在哪里任教的崇明派琵琶家沈肇州先生学习《瀛洲古调》。

1922年,刘天华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教授二胡、琵琶乐器,这也是中国音乐史上二胡第一次被列为高等学府的课程。1924年《月夜》定稿。1927年发起成立国乐改进社,主编《音乐杂志》。创作了二胡曲《改进操》、《歌舞引》、《悲歌》。1928年创作了二胡曲《良宵》、《闲居吟》、《空山鸟语》。1931年创作了二胡曲《光明行》。1932年完成了二胡曲《烛影摇红》的创作。1932年六月,在天桥收集民间乐曲时,感染猩红热,不幸逝世。

2、刘天华作品

1.病中吟

2.月夜

3.苦闷之讴

4.悲歌

5.良宵

6.闲居吟

7.空山鸟语

8.光明行

9.独弦操10.烛影摇红

三)、其他二胡艺术家与其作品

除了阿炳和刘天华,还有很多为二胡乐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艺术家。

张韶(1927年--)江苏武进人,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二胡学会原会长。多年来创作出《大河涨水》、《花鼓调》、《秋歌变奏曲》、《欢乐的草原》等独奏曲和60多首练习曲,培养的学生数不胜数。其中有:刘长福、王署亮、张玉明、于红梅等。

王国潼(1939年--)辽宁大连人,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十岁便开始学习二胡,1955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师从于陈振铎和蒋风之等人胡艺术前辈。1958年升入中央音

乐学院民乐系深造,1960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1972年调广播民族乐团首席二胡,现在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北京二胡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王国潼早在

20世纪60年代以创新技巧演奏了《三门峡畅想曲》被荣誉为“开拓了二胡演奏的新风格”、“是二胡演奏划时代的里程碑”。他在二胡曲创作方面,创作改编了《怀乡曲》、《奔驰在千里草原》等曲。在二胡乐器改革方面,与满瑞兴合作研制了方圆二胡、低调粗弦二胡及扁八角高胡。

闵慧芬(1945年——),江苏宜兴人,中国音协副主席,著名二胡演奏家,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代表曲目《江河水》、《二胡映月》、《听松》等。她的父亲是著名二胡演奏家刘天华的再传弟子闽季骞受到家庭的熏陶,她自幼学习二胡,并与二胡结下了不解之缘。1958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专修二胡,师从于二胡教育教王乙和陆修堂。1963年在上海第四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全国二胡比赛中,她以一曲《病中吟》征服了评委和观众,获得第一名。之后多次出国访问演出,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名。她还先后创作改编《红旗渠水绕太行》、《洪湖人民的心愿》等乐曲。她被小泽征尔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弦乐演奏家之一”。

三、二胡乐的特点

以阿炳的作品为例说明。

在阿炳作品的旋律中,乐句之间旋律线上升多么急骤地根据二胡各把位音色和表现力的不同,非常严谨地,有层次、有逻辑地展开乐思,阶梯式的旋律线上升和直接跌落,是阿炳在民间音乐旋律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造,这种突破正是为了内心感情极不平静所需。

如《听松》乐曲中,大跳音程运用较多,他大胆尝试,改革出新。《听松》第二段音乐插入五度、七度的跳进,加上八度跳进的甩尾,表现奋发激昂的感情。《二泉映月》第一段,各乐句之间的旋律以八度的跳动相衔接。

四、个人感受

二胡作为起源我国的一种音乐艺术,具有其悠久的发展历史,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二胡的作为一种弦乐,有其悠扬的特点。能够表达出那种沉重、悠长的情感,创造出那种深沉的意境。二胡乐总能表达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将一个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例如阿炳的《二泉映月》。每当听起时,透露出来的那种生活中的无奈与悲苦感同身受。

另外,二胡同社会联系非常紧密,非常贴近民间文化。因为二胡作品的创作常常是来自民间。所以所叙说的也是大众百姓们的真实故事和真实情感。我有时在大街上也会遇上拉二胡的艺人,但是多数都是穷苦的叫花子,拉二胡只是为了博得人们的同情,靠人们的施舍拉力维持生计。或许可以这样说,一些穷苦的人为什么选择了二胡来作为他们表达情感和维持生计的手段?也许二胡能够表达出那种悲凉的情调,更加能博得人们的同情。

二胡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音乐艺术,具有中国文化的影子,这也是能受一些人追捧的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要保存历代艺术家们的二胡艺术创作,同时也要对其进行研究,发展并发扬光大。

2018毕业论文《浅析九江山歌三声腔的未来发展》

中华上下五千年,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歌曲剧种,九江山歌作为我国现存历史悠久 的民歌剧种,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在艺术研究中,九江山歌其优美的演唱,以及丰富的唱腔吸引了众多人,以“三声腔”为主的九江山歌唱腔高亢、明亮,曲调婉转、悠扬,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1、九江山歌的起源历史 九江山歌起源于江西省九江市,与湖北省,安徽省隔江相望,古为“吴头楚尾”。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它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被世人称“渊明故里,东方田园”。在众多的地方特色文化中,九江山歌堪称为一绝。明代九江府志中有明确记载“山歌本是古人留,不唱山歌忘了祖”的乡间流唱证明九江山歌在明代就已广为流唱了。在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县的城门乡一位九江山歌“三声腔”的赵氏族谱中详细记载着:早在清朝年间,就有一位民间艺人极其喜欢唱歌,经常在街上唱歌,其声调婉转,悠扬。 边歌唱边表演,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后来他将这门曲艺传给了儿孙,并成为当地有名的山歌王,后来孙子赵万江出生,受家族的曲艺熏陶,成为当地山歌演唱的佼佼者,现为九江三声腔山歌的代表性传承人物。九江山歌原本是当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随性吟唱,自然而流。九江“三声腔”山歌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它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增强人们的劳动热情。在劳动中,人们以诗一般的语言说明五谷杂粮、吃饭、穿衣以及美好的未来,并用饶有趣味的内容去调节劳动气氛,加快劳动节奏,农闲时分,人们也常用山歌吟唱长篇故事,谈古论今;“三声腔”山歌是人们爱情的抒怀诗。 表现爱情在九江山歌中占有极大的比例,歌词内容多以排比句式。用爽朗的语言体现性格的开朗,以巧妙的寓意表达人物的心曲;“三声腔”山歌还是文化知识的教科书。人们在生活中唱古人,了解历史人文知识,唱地名,学习增加地理知识,唱农时节令、五谷杂粮,丰富劳动知识,唱长篇故事,增进文学知识,唱哲理,教人奋进向上。 2、九江山歌的创作特点 它独特的唱腔---“三声腔”在九江山歌中特点最突出。也是其它原生态歌曲无法比拟的。 九江山歌题材广泛,歌词大多以劳动和生活感情为主要内容。九江山歌,易记易唱,形式平直,语调自然流畅,内容纯朴感人。曲调有高腔、平腔、低腔之分。高腔定调高,句幅宽,拖腔长。平腔定调相对略低,句幅匀称。低腔发音低微,习惯用于吟唱长篇故事,俗称“读歌本”。以三声宫调式为例,主音上方五级“5”,以“2”为杠杆,向下“51 1.21 1”作回挽状进行、并作“25 2521 25––”上下连续跳跃,使歌腔静中有动。形成动力美感, 推动旋律发展。平腔山歌“新打脚车四部头”最能体现这一特点。九江"三声腔"山歌是广泛流传于九江地区、扎根于当地民间,集演唱和表演为一体的一门古老声乐表演艺术,它的演唱内容大多为抒发个人内心情感,赞美家乡淳朴的风土人情,歌唱男女青年之间的爱、邻里之间相互帮助的传统美德等日常生活之事,富有深厚的人生哲理。九江“三声腔” 山歌用九江当地语言来演唱,唱腔主要特点:一是主、举不分,韵母为y ,润、运不分,并为u - 韵;二是六个声调,入声韵五塞音尾;三是名词后带“喃”尾,相当于

二胡论文

浅谈二胡的运弓 物电学院09物本王志明090800032 二胡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因其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极富表现力和民族特色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广受青睐。近年来,随着二胡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演奏技法也日趋丰富和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所谓“三分指法,七分弓力”,”“运弓”“始终是二胡演练过程中最核心的技术环节,也是衡量二胡演奏水平功力的关键。如何发挥右臂和右手的潜能,以弓子为载体,注入恰到好处的力量,善于变换运弓的速度和力度,把握好音准,控制好音色,是二胡初学者最大的难点,也是教学研究中的热点。 运弓是一整个极为复杂的现象和过程的综合——从神经、心理到手指的极微小的动作以及擦弦的角度和位置等等。它所涉及的科学原理很多很广,我们在分析研究时,只能取其主要之点。同时,即使从物理、生理角度上讲,它们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为了分析和表述,又不能不有目的地把它们加以分割。概括起来说,运弓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运弓时的杠杆作用 运弓体现了一种杠杆作用,正确认识这种杠杆作用的支点、重点(亦称阻力点)和力点的位置,对掌握良好的运弓具有重要意义。二胡运弓时支点是在拇指和食指的持弓处,重点是弓毛的擦弦点。至于力点,在奏里弦时是不在同一点上的。奏里弦时,力点在手指操弓毛处(因持弓法而有所差异。如有人是用中指和无名指操弓毛,有人却单用无名指操弓毛。因此力点只能定在手指操弓毛处)。奏外弦时,力点是手指(一般是中指)背靠弓杆处和拇指外推弓杆处的合力点(因各人的持弓法和用力方法不同而差异更大,不过,我们总的可以把它定为“手指向外施力的作用点”。)拇指接触弓杆的右侧同食指的合力点是支点,拇指接触弓杆的左侧同中指背靠弓杆处的合力点是力点。我认为,正是由于力点在奏里外弦时的不同位置这个主要原因,使许多人(初学者几乎无一例外)演奏时,不由自主地不能一视同仁对待里外弦。正确认识运弓时的杠杆作用中支、力、重三点的位置,能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奏里外弦时用力不均,致使运弓不协调统一的弊病。而把握整个运弓时的杠杆作用对于我们的演奏就更具重要意义:它指示着我们:在重臂较长时,增大压力;在重臂较短时,减小压力;在用短弓奏较弱音符时,用弓靠向弓尖;用短弓奏较强音符时,用弓靠向弓根(均应视力度要求和可能情况而定)。 (二)关于压力 从物理学的观点看,运弓时作用于弦上的力是压力和拉力的合力,通过摩擦产生声响。拉力主要是由手臂的运动负担的,而压力则主要是由手臂各部(从与手臂直接相连的胸、肩、背到上臂、前臂及手部等等)产生通过手指(持弓处的力点)施加的。如果运弓时我们不用手指控制好弓对弦的压力,那我们再好的运弓动作也都等于白搭。未能使用和控制好弓对弦的压力的关键性原因,首先可能是观念上的错误。即错误地以为压力只是手指本身所产生的力量,因而,往往在需要加大压力时,就单用手指孤立地、僵硬地使劲,结果,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是发音死板、浑浊、紧张很暗且杂音多。同时由于这样使劲,致使手部手腕的肌肉过分紧张,以至僵硬,严重影响了手臂各部动作的灵活自如(使其笨拙不灵)。手臂上部的力量也由于受阻而不能直达持弓处的力点。发音虚浮轻飘,则主要是由于片面地只注意到运弓动作(而忽视了压力),以及手腕手指僵硬(阻碍了力的传导)所致。因此,树立正确的压力的力源观念,是解决好正确合理地使用和控制压力的根本前提。压力的力源究竟来自何处呢?系来自手臂从上到下的各部分,也就是说:地位最高的臀部肌肉把力量输送到上臂,上臂再输送到下臂,再传

浅析壮族山歌的演唱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33100176.html, 浅析壮族山歌的演唱特点 作者:丁杰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3期 基金项目:2011年度广西教育厅科研立项资助课题(编号:201106LX590) 摘要:唱山歌是壮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人民用山歌唱亲情,唱友情,唱爱情,歌声中唱尽了壮族人的喜、怒、哀、乐也照亮了壮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前进的道路。壮族人民就用自己的歌来抒发感情,唱得感人肺腑,荡气回肠。 关键词:壮族山歌;壮族语言;唱情;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4--01 壮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酷爱歌唱的民族,出门用歌来走路,睡觉用歌当床铺,人们用歌问路访寨、迎宾接客,用歌寻偶择配。壮族人从咿呀学语就开始用山歌传情达意,高兴时唱,忧愁时唱,人多时唱,独自一人时也唱。著名舞蹈家戴爱莲所说:壮族人见面不说话,而是用歌唱,这的确反映了壮族人民爱唱善唱的特性。 走进壮乡每年都举办大大小小的歌圩,人们搭彩棚,摆歌台,抛绣球,择佳偶,别有一番风情。在歌圩上,来自各村的青年男女,三五成群,集体对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心仪的姑娘,一旦遇到合适的就唱“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 此相互了解再唱“爱慕歌”、“交友歌”,一时间歌声嘹亮,这边唱来那边和,哥哥妹妹唱着歌就把恋爱谈了,这是在其他地方不曾见过的,这些歌即兴性强,随唱随编,优美生动,健康含蓄而又爽朗热情,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壮族人办歌圩不仅仅是为了谈情说爱,更重要的是壮族人把生活中的知识、生产中的技术、为人处世的道理编成诗歌,进行交流学习,从对歌中获取信息,扩大视野,进行协作与交流,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环境和劳动需求,这是壮族民间教育的方式。歌圩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壮族民间教育的有效层面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壮族人民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善于用歌谣培育自己的文化;他们成功的利用歌谣教育手段和形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到随学,随唱随学,从几人到百人到成千上万人集体对歌集体学习,用歌声唱出了壮家儿女勤劳朴实、团结互助、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 唱山歌成为壮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照亮了壮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前进的道路。歌声中唱尽了壮族人的喜、怒、哀、乐,语言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最有力的手段,壮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语在语音方面有22个声母,108个韵母,6个舒音韵,2个塞音韵。词汇十分丰富、优美,表达也极为细腻、准确。比如表达红色,就有十多个表示深浅不同、情态各异的词语,如红,桃红,枣红,红通通,血红,粉红,嫩红,鲜红,大红,殷

浅谈二胡演奏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浅谈二胡演奏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摘要:二胡是我国历史悠久、流行普遍,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拉线乐器之一,它最早的表现形式是以民间艺人的流浪工具出现的,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二胡成为了最具民族音乐文化象征意义的乐器。新中国成立之后,二胡的演奏和创作都有了实质性的飞跃,它不仅成为了我国民族音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民族乐器,而且正渐渐走向世界,同时也受到了国际音乐界越来越高的重视。二胡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地位也渐渐提高,相当于西洋交响乐团中的小提琴。因此,二胡也被称为中国民族乐器中的“王子”。 二胡演奏艺术经过了一千多年坎坷不平的发展历程,现在的二胡是经历了几代二胡艺术家敏锐的现代意识所形成的。有了人的现代,也就有了现代意识、现代精神的表演形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音乐事业也在不断进步,音乐学习逐渐走进了广大人民群众和众多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乐器二胡也是其中之一。二胡演奏作为一门独立的音乐表演艺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因为二胡它的音色柔美,歌唱性强,极具人声特点,技法丰富,表现力宽阔,具有很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我个人觉得二胡教学也是调动学生对音乐爱好的一种手段。 关键词:二胡的发展中小学音乐课堂思考与作用 正文:二胡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乐器中的乐器之王,虽然它不像其他乐器那样学起来轻松快捷,但是仍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热爱,几百年来之所以能够一直传承下去,是因为二胡它的音色柔美,

歌唱性强,极具人声特点。所以二胡演奏它可以将很多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胡属于一种民间乐器,最早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流浪工具,二胡在当时代表的是一种悲情的情感,所以就形成了现代二胡阴郁低沉的音色特征,初听者会感觉二胡生涩难以接近,但是二胡他的表现力极强,可以将人的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 其实我国的民族乐器主流就是民间音乐,顾名思义其实就是平民音乐,也可以理解为贫民音乐、悲情音乐。正因为这样,二胡才可以在我国民族乐器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现在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自信力也逐步增强,也会越来越认可二胡在中华文明之中的地位,并且将它发扬光大。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二胡一定会出现更多的时代精品。 音乐教育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所谓“音乐文化”教育就是通过对音乐的学习,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培养音乐的感受力和审美情趣,更有利于发展人们创造音乐的能力。为了更有效地让学生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因此,中小学的音乐必须富有美感、趣味性,要在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过程中进行音乐的审美教育、思想品德的感染和熏陶,不能把音乐教学变成一种枯燥的教学过程,不能把它当作一种“技术教育”与“知识教育”。好的艺术表现力与鉴赏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的努力和培养实现的,所以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众多的音乐教学方式中,器乐教学法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具了解,美国的小学生乐器(包

20世纪中国二胡艺术的创新与发展4页

20世纪中国二胡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一、20世纪二胡艺术杰出的代表人物 华彦钧(阿炳,1893―1950)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天才民间音乐家。他在二胡上的造诣使这件古老的乐器焕发了新的艺术生命力。他的成功,得益于他一直浸泡在民间音乐的海洋里。他从宗教音乐、江南丝竹、民歌、戏曲滩簧、曲艺评弹、说因果、小热昏、卖梨膏糖的叫卖音乐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早在华彦钧还是无锡道观雷尊殿的小道童时,便能演奏竹笛、胡琴、琵琶、三弦、打击乐等乐器,受到道士们的赞赏,被同行褒誉为“小天师” 。在二胡演奏和创作方面,他的功力尤为突出。原先的民间二胡,多是在原把位上演奏,而阿炳却常在内外弦的高把位上灵活运用。特别是充分发挥了内弦厚朴深沉的音色,以及空弦上轻巧的弹拨技巧,这在他演奏的《二泉映月》及《听松》、《寒春风曲》[2]中可以领略到。他的作品,在继承民间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极大的突破。 刘天华(1895-1932)同样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他的“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另一方面容纳外来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的中国音乐发展观,他在珍视、继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借鉴西洋古典音乐的因素、技法,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躯体内注入新鲜血液和时代精神,通过他成功的创作、演奏、教学和研究实践,对20 世纪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此,中国弓弦乐器摆脱了依附性的弱势,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刘天华的贡献是巨大的 吕文成(1898―1981年)是一位有“二胡博士”美誉的音乐家。他在

二胡、高胡、扬琴演奏及广东音乐创作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尤以二胡、高胡的改革及演奏的贡献最为突出。他创作的《步步高》、《平湖秋月》、《渔歌唱晚》等名曲早已蜚声海内外,然而我们以往对他在二胡艺术上的成就却重视得不够,对他的历史地位也肯定得不够。吕文成的二胡艺术成就与他青少年时代在上海度过是分不开的。他从1901 年(3岁)至1932 年一直随父从广东中山县旅居上海。他自幼喜爱音乐。在沪的30年间,他向人学习二胡演奏,熟练地掌握了江南丝竹中的二胡演奏技巧。并于1919 年参加上海有名的中华音乐会。[3]20年代又与广东音乐家尹自重、何大傻等人组成粤乐组,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演奏广东音乐,还与小提琴家司徒梦岩合作同台演出。这些活动,使吕文成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民间音乐与西洋音乐知识。在此基础上,他对二胡进行了改革,突破了传统二胡的局限性。首先是把传统二胡的琴杆适当缩短,将二胡外弦的丝线改换为钢丝弦,并将传统二胡的定弦提高四度,与小提琴的二弦、三弦的定弦相同;还把音域扩展到二、三把位,自由换把,发展了滑指、走指、擞音等技法,创制新的乐器高胡。最为突出的是,他将琴筒夹于两腿间拉奏,因为两腿可以自如地控制音量、音色的变化,使得高胡风格华美流丽,音色明亮清脆。 二、西方小提琴演奏艺术对20世纪中国二胡艺术的影响 二胡在20 世纪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快速的发展,与西方小提琴艺术的影响密切相关二胡演奏艺术日趋规范化和科学化,二胡演奏技法和演奏空间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审美需求等等。现代二胡无论是演奏技法、演奏形式还是演奏风格、审美观念,都受到小提琴演奏艺

浅谈刘天华二胡作品的艺术特点

密级: NANCHANG UNIVERSITY 学士学位论文 THESIS OF BACHELOR (2010 —2014 年) 题目浅谈刘天华二胡作品的艺术特点 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系民乐系 专业班级:音教102班 学生姓名:商俊杰学号:5201410041 指导教师:王亮生职称:教授 起讫日期:2014.3.13—2014.5.20

浅谈刘天华二胡作品的艺术特点 专业:音乐教育学号:5201410041 姓名:商俊杰指导老师:王亮生 摘要 刘天华先生是我国二胡专业教育的奠基人,他还是我国音乐史上最著名的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和民族器乐作曲家,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刘先生在二胡创作和演奏上有卓越的成绩,为我国二胡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选用了刘天华先生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具有民族特色且题材新颖的二胡作品作为实例,阐述了其作品的创作手法及思想内涵,对刘天华先生的作品进行创作手法和音乐特征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揭示刘先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对当代二胡艺术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刘天华;二胡作品;艺术特点;现实意义

Shallow LiuTianHua erhu works of art characteristics Abstract Liu Tianhua is the outstanding national music composer, pianist, music educator in China, is called is the master of music,the founder of the Erhu professional education. Especially his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the cre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erhu, have a positive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 Erhu art, this paper chose Mr. Liu Tianhua in the creation of rich content in different times, shows a deep, has a very high aesthetic value of the erhu works as an example, expounds the the background and the meaning of their works, and further analysis of Liu Tianhua's Erhu works creation and music characteristic. Reveal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rtistic charm of her work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Erhu art. Keywords:Liu Tianhua; Erhu work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realistic meaning

浅析连城方言对连城山歌的影响文献综述

浅析连城方言对连城山歌的影响文献综述 一、前言 客家山歌是祖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最为深情,最为卓越的歌种之一。而连城山歌为客家山歌三大类的一类,其以独特的结构,平缓的旋律,以及朴素、原始的音乐风格,吸引了许多山歌爱好者前往学习研究。连城山歌音域较窄,节奏灵活自由,难以准确的记录,这些特点归咎于人们对连城方言的发音与音调的掌控。连城方言对连城山歌的影响很大,几乎可以说是方言的各各方面影响着山歌的每个细节。 每一种民歌都是与其他的方言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就好比:河北的梆子戏,它有河北的方言的激越,山东的民歌,它有山东方言的豪爽,浙江一带的民歌,它有浙江方言的俏丽,京剧,那更为熟悉,它有京腔韵的干脆。那么连城山歌有什么呢?它有连城方言的甜美,朴素。原始的美。所以说语言是各地山歌或民歌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山歌生命的组成。 连城方言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到了普通话与外语的冲击,但连城人强烈的宗族观念和保护思想,增强了他们对外来影响的抵触、连城人不但形成了自己特殊的生活区域,保存了当地的文化礼俗,而且形成了独立的语言系统。连城山歌便是在这种系统上发展起来的。 二、主体 古有清代徐大椿在其《乐府佳声》中提到“字若不复,曲调虽好,而动人不易。”李海有本著作为《闲情偶寄,演习部》之中提到“学唱之人,勿论巧拙,只看有口无口,听曲之人慢讲精细。先问有字无字。”由此可见无论古今,语言对歌曲的影响甚是可观。项梦冰在《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中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关于连城客家话的发音与记法,还有音调的高低;吴尧生、马卡丹在《连城风物》中记录了许多当地的民歌民谣;李秋玉在《客家山歌艺术特点分析》中,告诉了我们她对客家山歌的见解;黄美云在《客家山歌的发展与传承》中,向我们家少了客家文化,告诉我们如何发展与传承客家文化…… 前辈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多有用的资料。在本文中,我用自己的角度自己的方法,向大家讲述了连城方法对连城山歌的影响。连城山歌它流传了千百年,保留了很多的古语成分,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到的人们不再喜欢原汁原味的山歌,传统的山歌正被年轻一代慢慢疏远乃至遗忘。通过本文的概述,希望可以向世人介绍及弘扬客家的文化,为客家文化喜好者提供有用的帮助。 三、总结 连城山歌是连城人们生活的结晶;是记载历史文化的精灵;是连城方言与方言组成的魅力女子。她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情感;她有属于自己的灵魂;她有属于大家的记忆........ 如果说连城山歌是一条清澈的河流,那么连城方言就是河流中的水分子,那么节奏、情感、旋律等因素就是水分子中钙离子、镁离子、氢离子等有机矿物质。它们相互依靠、相互依存的同时又相互影响着,让自身焕发光彩,以至于更好的走向人们的心中、走出乡村、走向世界。

浅论二胡的艺术魅力艺术论文

浅论二胡的艺术魅力艺术论文 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种重要乐器,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自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研究二胡的艺术魅力,对于二胡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又具有重要的时间参考意义。为此,本文专门对二胡的艺术魅力作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论述,为之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二胡的艺术魅力,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进行分析与解读。 二胡作为我国民族乐器中一种拉弦乐器,有明显的自身艺术优长。 其一是历史悠久。二胡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即有“轧琴”,即系北方少数民族奚部落得“奚琴”,这就是二胡的前身。北宋的陈肠在他所着的《乐书》中说:“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扎之,至今民间用焉。”①到了元代,改用马尾拉奏,《元史。礼乐志》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②明代,二胡已用马尾弓夹于两弦之间拉奏,并有了“千斤”。清代,二胡出现了各种型制。“五四”运动以后,经阿炳(华

彦钧)、刘天华两位大师的改革,把二胡艺术推向一个新的艺术高峰,使其走向世界。 其二是功能多样。二胡不仅是一件理想的独奏乐器,也是重奏、协奏、合奏的理想乐器。不仅可以演奏民族乐曲,还是民族戏曲、民族曲艺、民间歌舞以及弦索乐、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等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有的甚至成为主奏乐器。梅兰芳先生就率先把二胡引入京剧伴奏之中。 其三是音色优美。二胡音色亲和优美,极富艺术表现力,出现出民族音乐含蓄、婉曲、蕴藉等美学特征。 其四是技巧丰富。二胡的演奏技巧分为指法技巧与弓法技巧两大部分。指法技巧又包括揉弦、滑揉、压揉、滑音、颤音等;功法技巧也包括长弓、分弓、连弓、快弓、换弓、换弦、组合弓等技巧,显示出丰富的特点。 由此可见,二胡的艺术优长是全方位的,这是它艺术魅力的基础与保证。 二胡的艺术成就十分显着。其一是曲目众多,质量上乘,期中有许多艺术精品与世界音乐珍品。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江河水》、

浅谈二胡曲《秦腔主题随想曲》的艺术特色

浅谈二胡曲《秦腔主题随想曲》的艺术特色作者:刘理 来源:《艺术评鉴》2019年第23期 摘要:我国地大物博,人才济济,各式各样的民族特色音乐成为我国多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标志。秦腔是我国众多民族特色音乐中的重要代表,是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音乐艺术。二胡独奏曲《秦腔主题随想曲》是著名作曲家鲁日融教授和赵震宵教授在综合分析多首陕北民族音乐的同时,以陕西经典戏曲音乐秦腔为基础编创出的优美独特的器乐独奏作品,充分展现出了西北人民以及西北特色音乐——秦腔的爽朗、朴实、粗犷等民族音乐特性。接下来本文将通过分析二胡曲《秦腔主题随想曲》的创作地域背景,乐曲演奏技巧等方面来谈一谈其中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秦腔; ;二胡; ;民族风格;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48.21;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3-0023-03 在一般情况下,对于任何音乐艺术表演类的发展和壮大来说,创新创作总是最具基础性的。二胡器乐作为中国民族器乐的一个新种类,虽然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二胡演奏历史相对比较短,但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二胡的演奏体系,以及相关联系性较强的乐器演奏队伍不仅逐渐建立和健全,而且越来越多脍炙人口的二胡曲目逐渐进入人们视野,全面具体的二胡演奏教育體系也随之建立了起来。从整个二胡器乐作品创立发展的历程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什么样的音乐,什么样的乐器,艺术作品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墨守成规的创作风格显然是不可取的。只有将各个地方的民族特色完美的融合于地区性的音乐风格才能丰富音乐作品的内容,将整个艺术作品演奏涂上五彩斑斓的色彩。 一、二胡曲《秦腔主题随想曲》的创作基础分析 从长远的历史渊源方面分析,秦腔起源于古代的陕西、甘肃一带,属于黄土高原一带所特有的颇具民族特色与地方风情的古老戏种。正是这里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个秦腔名称的由来。古都长安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经济文化枢纽,悠久的历史令这里的人们具有粗犷、豪放、质朴、纯洁等特质,民风的朴实醇厚成就了秦腔清新质朴纯洁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胡曲《秦腔主题随想曲》是西安音乐学院教授赵震宵老师和教授鲁日融老师以戏曲秦腔曲牌为素材所创作的民族器乐作品。一般情况来说,作曲家本身的生活环境、成长历程,及其周围的民风民俗和艺术审美等所有的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所作曲目的艺术风格特色。因此这首二胡曲《秦腔主题随想曲》就充分展现了鲁日融老师在陕西地区受到的民间歌舞“秦音”的影

山歌的艺术特征和主要种类是什么

山歌的艺术特征和主要种类是什么?( 山歌多在户外演唱,其曲调往往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是劳动人民用来直畅而集中地抒发感情的民歌种类。汉族许多地区的山歌有自己的民间称谓,例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甘肃的“花儿”、“少年”,湖北的“赶五句”,四川的“晨歌”,安徽的“慢赶牛”、“挣颈红”等等。 山歌的音乐具有坦率、直露的表现方法和热情、奔放的音乐性格。往往曲调的一开始就出现全曲的最高音,热情洋溢,任其自由倾泻,而不需要多层次的铺垫或感情的节制,因而易于感人。 一般山歌下属的主要种类有: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主要流行在陕西北部、宁夏及甘肃的东部、山西西部以及内蒙古西南地区。传统信天游的内容主要在爱情和诉苦两个方面,基本曲调大约有100多种。 山曲--主要流行在山西西北部和陕西北部榆林地区一带。与信天游相似,旋律受到蒙古族民歌的影响。 花儿--又叫做“少年”,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一带。除汉族外,花儿在当地的回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东乡族、藏族等民族中也十分流行。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较大 江浙山歌--是流行于江浙一带山歌的统称。与北方山歌不同的是,江浙山歌没有集中的歌种,基本曲调的数量也比北方山歌少,常见的有徵调式、羽调式和商调式几种。在较少的基本曲调的基础上,江浙山歌音乐形式自由,即兴性强,唱词变化多,句式结构变化幅度较大,

以基本曲调的多种变化形态来适应不同的情绪和唱词。江浙山歌的基本形态多为四句体,旋法以级进为主,音域经北方窄些,音乐委婉秀丽。 闽、粤、赣客家山歌--客家特指因历代战乱而多次从黄河流域南迁的汉族居民,客家山歌旋律的起伏度小,基本音域大多在五度左右。西南山歌--我国西南地区位于多山地、多丘陵和高原地带,几乎到处都可以听见节奏自由而绵长的山歌。四川山歌刚劲、幽默,并体现出深厚的汉族文化传统,云南的汉族山歌更丰富多彩,并带有山野的泥土气息和边远地区的清新。贵州的汉族山歌则显得古朴、深沉,更带有原始的自然魅力。 湖南山歌--湖南地处长江中流,境内丘陵、山地广布,山歌广为流传。当地人把湖南山歌归纳为“高腔”、“平腔”和“低腔”三种。高腔山歌流传于湘中,湘北,节奏自由,音调高亢,拖腔处常有“啊呜啊呜”的衬字。多为成年男子在里外用假声歌唱;平腔山歌悠远绵长,多为成年男子在野外用真声歌唱;低腔山歌优美柔和,节奏性强,音量小,由妇女在室内歌唱。 “田秧山歌”在民间一般称作“田秧歌”,有的地方又叫“田歌”(浙江)、“秧歌”(安徽)、“秧号子”(安徽、苏北)、“打闹”(湖北、四川、贵州等地)、“调子”或“号子”(陕西南部)等,主要是在插秧、除草、车水等劳动场合,具有驱除疲劳、振奋劳动者情绪的实际功用。 “放牧山歌”是放牧者在田野劳动时为吆喝牲畜或相互问答逗趣 所唱,歌曲中常带有吆喝性的衬词。

浅论二胡的艺术魅力

浅论二胡的艺术魅力 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种重要乐器,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自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研究二胡的艺术魅力,对于二胡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又具有重要的时间参考意义。为此,本文专门对二胡的艺术魅力作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论述,为之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二胡的艺术魅力,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进行分析与解读。 一、二胡的艺术优长 二胡作为我国民族乐器中一种拉弦乐器,有明显的自身艺术优长。 其一是历史悠久。二胡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即有“轧琴”,即系北方少数民族奚部落得“奚琴”,这就是二胡的前身。北宋的陈肠在他所着的《乐书》中说:“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扎之,至今民间用焉。”①到了元代,改用马尾拉奏,《元史。礼乐志》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②明代,二胡已用马尾弓夹于两弦之间拉奏,并有了“千斤”。清代,二胡出现了各种型制。“五四”运动以后,经阿炳(华彦钧)、刘天华两位大师的改革,把二胡艺术推向一个新的艺术高峰,使其走向世界。 其二是功能多样。二胡不仅是一件理想的独奏乐器,也是重奏、协奏、合奏的理想乐器。不仅可以演奏民族乐曲,还是民族戏曲、民族曲艺、民间歌舞以及弦索乐、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等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有的甚至成为主奏乐器。梅兰芳先生就率先把二胡引入京剧伴奏之中。 其三是音色优美。二胡音色亲和优美,极富艺术表现力,出现出民族音乐含蓄、婉曲、蕴藉等美学特征。 其四是技巧丰富。二胡的演奏技巧分为指法技巧与弓法技巧两大部分。指法技巧又包括揉弦、滑揉、压揉、滑音、颤音等;功法技巧也包括长弓、分弓、连弓、快弓、换弓、换弦、组合弓等技巧,显示出丰富的特点。 由此可见,二胡的艺术优长是全方位的,这是它艺术魅力的基础与保证。 二、二胡的艺术成就 二胡的艺术成就十分显着。其一是曲目众多,质量上乘,期中有许多艺术精品与世界音乐珍品。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江河水》、《二泉映月》、《听松》、

二胡艺术

二胡乐 2009211686 二胡在民间有很多的名称,如:南胡、胡琴、嗡子等。集中于中高音域的表现,音色接近人声,情感表现力极高,广为大众接受。由于二胡的音域宽广、音色圆润、婉转、技法且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因为被广泛应用于京剧、评剧等戏曲音乐伴奏、器乐合奏、及独奏中,它的表演范围、流行区域、以及民众的喜爱程度是其他胡琴类乐器所不能比的。 下面我想从二胡的起源、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和特点,另外表达一下自己对二胡音乐的感受。 一、二胡的起源 对于二胡的起源,大家众说纷纭,但是比较为大家接受的是起源于唐朝的胡琴,由唐朝的胡琴发展演化而来。 赵后起和项阳分别在《胡琴考略》和《胡琴类弓弦乐器的再辨析》等文中,通过对胡琴一词的理解,认为胡琴在唐代时期是指琵琶类的忽雷等乐器。宋元时期的胡琴在唐代俩种形制的基础上,在向弓弦乐器不断的融合和借鉴当中,形成了新型的“火不思”类的弓弦乐器,并促成了“马尾弓”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二胡”名称在清代的正式确立。 自唐代奚琴出现以来,到清代二胡这一名称的正式确立,在乐器形制和演奏方式及名称上经历了四次重大的演变: 第一次,是唐代奚琴类棒擦弓弦乐器的产生,为现代二胡在性质和演奏方式上的成熟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二次,是“火不思”类胡琴的普遍使用,促成了马尾弓的出现和广泛的运用,从而标志着胡琴类弓弦乐器由“棒擦”转向“弓擦”; 第三次,是明代“提琴”的产生,以马尾弓擦奏代替“竹片轧之”奚琴类胡琴完全进入“弓擦”阶段,极大地提高了弓弦乐器的表现力,为现代二胡基本形制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次,是传统奚琴类胡琴以“火不思”类胡琴在名称上走向统一,“胡琴”又有了新的涵义,到了清代,二胡这一名称正式出现。【1】 20世纪上半叶的周少梅、刘天华、华彦钧、杨萌浏、陈振泽、蒋凤之等人的艺术实践及音乐主张,就是在继承二胡文化多元融合开放等特点的基础上,又分别注入了雅文化、道文化、俗文化、新文化等多种隐私,从而大大丰富了二胡文化宝库,并且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的思潮中,在音乐文化建设事业长期仿效欧美体制苏俄体制的潮流中,为整个国乐思想沿着传统文化之路见口发展注入了活力。 由于20世纪热衷二胡艺术的音乐人的努力,二胡艺术得到很大的发展。至今,二胡乐作为我国特有的音乐形式存在,并受到保护。 二、二胡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一)、阿炳和他的二胡艺术 1、阿炳的一生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4岁时丧母,由同族婶

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民歌元素—以《边城》为例

编号: 南华大学 学年论文 题目:浅析沈从文作品中的民 歌元素—以《边城》为例 作者姓名:张凤香 所在学院:文法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谢晓鸣 班级: 14 级中文1班 学号: 20144120115 2016 年 10月2日

南华大学文法学院学年论文成绩考核表 作者姓名张凤香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20144120115 题目浅析沈从文作品中的民歌元素——以《边城》为例 指导教师谢晓鸣职称讲师 指 导 教 师 评 阅 意 见 年月日 建议等级:指导教师(签名) 评 审 小 组 评 阅 意 见 年月日 评定等级负责人(签名) 审定等级负责人(签名)

浅析沈从文作品中的民歌元素——以《边城》为例 摘要:任意一种新文学流派和样式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社会因素与人文环境。湖南湘西是沈从文创作的故事背景发生的场所,他所具有的独特地域文化必然介入到作者的创作中,成为沈从文小说的不可或缺的元素。人们在阅读沈从文的作品时,耳边总是回响着一支支充满了湘西风情的民歌。这些民歌的插入十分恰当,成为沈从文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具有丰富的体裁、内容和形式的民歌在作品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同时有着独特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沈从文,民歌,《边城》 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of folk songs in the works of Shen Congwen in "border town" as an example Abstract: Any kind of new literary genres and styles are produced in a specific historical and social factors and the humanistic environment. Xiangxi, Hunan is the place where the story of the creation of Shen Congwen, he has a unique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inevitably involved in the creation of the author, becoming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of Shen Congwen's novels. When people read the works of Shen Congwen, the ear is always echoed with a support of Xiangxi folk songs. The insertion of these folk songs are appropriate,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in Shen Congwen's works, with rich genre, content and form of folk songs in the works have a different symbolic meaning and has a unique artistic effect. Keywords: Shen congwen ,folk song ,Border town 引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