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厦泉漳城市联盟与海峡西岸经济区

厦泉漳城市联盟与海峡西岸经济区

厦泉漳城市联盟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龙头。培育和壮大沿海经济带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做大做强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以城市集群发展为平台,鼓励人口和产业活动向沿海城市地区集中,壮大主导产业,打造临海产业集群,使沿海经济带获得先行发展。厦泉漳三市地域临近,经济联系紧密,囊括了厦门、泉州两大中心城市,三市现有经济总量规模在福建省九地市中占有绝对优势权重(GDP的50%以上),而且享有特区、台商投资区、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小三通”等政策优势,三市产业集群发育也各具规模,尤以泉州最为突出,厦泉漳地区成为福建产业集聚最为密集的地区。种种形势说明,未来的厦泉漳联盟有条件、有实力也有责任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龙头。因此,厦泉漳城市联盟的战略取向之一应是通过三地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安排和基础条件的进一步整合,增强联盟内部各板块(如大泉州、大厦门、大漳州)之间以及与联盟外部的协同发展能力,提高联盟对内外部资源的吸引能力和配置效率,以更多的投入和更有效的产出壮大联盟的经济实力,带动整个闽东南沿海城市带乃至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其关键是打破行政垄断,变行政区经济为经济区经济,变孤立、分散发展为协同、集聚发展,其内涵包括经济一体化、制度一体化以及基础设施一体化,是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厦泉漳城市联盟是政府主导推动的,具有跨越发展的属性,政府的协商引导、统筹规划是不可或缺的。除了厦泉漳地区发展规划外,还要加强毗邻地区及与经济联系紧密地区的规划衔接,要创新规划协调和管理机制,做到统一规划、分头实施。总之,厦泉漳城市联盟的发展应立足于吸纳海峡东岸及长、珠两三角的经济辐射,提升整个城市联盟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其原则是围绕厦泉漳城市联盟的经济发展目标定位,以优势产业为纽带、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产业园区为载体,以产业链招商为导向,促进产业的聚集和整合。具体的努力方向在于:围绕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临海战略型产业集群(利用厦泉漳深水港口岸线资源发展大进大出型临海产业集群,如石油化工、船舶修造等);挖掘传统产业优势,整合提升优势传统产业集群(如泉州的纺织服装、鞋业、建材产业集群,漳州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等);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培育新兴技术产业集群(依托厦¨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先进环保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促进相关产业集群发育);依托厦泉漳地区基础设施廊道建设以及陆路交通网络的建设及港口岸线资源整合,建立区域性物流中心,培育物流产业集群(发挥铁路、公路、海港、空港等枢纽功能,建设厦门、泉州两地专业物流中心等)。台商看好漳州,一方面是因为这裏是台胞主要祖籍地,很多台胞的祖先都来自漳州,因此沟通起来相对容易得多.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漳州对引进台商工作十分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据介绍,为加大引进台资力度,创造更优的招商软环境,该市还出台了《鼓励台商投资和扶持台资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并开展了"走访百家企业,做百件实事"等活动,组织各有关部门为企业提供便利服务.

据统计,现有在漳投资经营的台资企业中,增资扩产的已达40%,总增资额达8亿多美元.其中,华阳电厂,联天,灿坤,龙海鞋业等企业增资都在千万美元以上.

除此以外,在漳州投资的台商也是此轮投资热的重要"推手"之一.据悉,《鼓励台商投资和扶持台资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4个月来,有一位林姓台商就介绍了20个团组100多个岛内台商来漳考察,其中,一个投资5亿多元的第三产业专案本月底就能签约.

从1980年台商在漳州市设立第一家企业以来,到2006年3月底,漳州市共引进台资项目2162个,合同台资79.95亿美元,实际到资47.62亿美元.其合同利用台资总量在大陆地市级排名第三,其引进台资农业项目占大陆引进台资农业专案的1/10.中新社漳州十一月十七日电福建漳州市提供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该市截至目前累计批办台资农业项目近九百个,合同

利用台资十三亿多美元,实际利用台资七亿多美元,成为大陆农业利用台资最多的地级市、台商投资农业的密集区、台湾农业的外移基地和台湾农业科技信息的示范、辐射窗口。过去五年里,漳州市已累计实际利用台资十八亿美元,其中台塑、统一、泰山、天仁、灿坤等一批大型台资企业的落户,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地处闽南金三角地带的福建漳州市,现已成为大陆台商投资最典型、相对集中的地区之一。截至目前,漳州实际利用台资额在中国位居第三,仅次于东莞和昆山;在福建省位居首位,占闽南地区的“半壁江山”。漳州市有关部门十七日向记者透露,在台湾百家大企业和上市公司中,已有台塑、灿坤、长春、统一、泰山、天仁、台湾玻璃等七家在漳州落户。这些企业资金技术雄厚,产品市场竞争力强,在漳州形成了电力、现代农业、小家电等六个初具规模的产业,为台资的进一步聚集打下了产业配套基础。自一九八一年中国第一家台资农业项目落户以来,漳州已先后设立海峡两岸(漳州)农业合作实验区、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峡两岸(福建东山)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成为中国开展对台农业合作最早、数量最多、成效显著的地区。据统计,至二00六年底,漳州市农业累计实际利用台资七点八六亿美元,占福建省的百分之五十九点一。漳州由此成为中国对台农业技术、良种、设备等生产要素最密集区的地区。有关人士称,漳州优良的深水港口、丰富的淡水资源、广袤的工业用地、日趋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也为承接台湾产业整体性转移提供了发展空间。(稿件来源:福建新闻网2007年07月17日)2、以厦门为中心的厦门湾城市群。该城市群包括厦门、漳州、龙海和角美、港尾、郭坑、天宝、灌口、后溪、马銮、东孚、刘五店、马巷、大嶝等城镇,预计人口规模将达到350万人左右,由1个特大城市(厦门),2个中等城市(漳州、龙海),1个小城市(角美)和25—3O个小城镇组成。城市群建设将首先把漳州市区及其所属县(市)纳人其产业链与市场圈,带动漳州市的发展,再发挥其辐射与吸附作用,向闽西、闽中延伸,最后向粤东、赣南拓展。3、以泉州为中心的泉州湾城市群。该城市群包括泉州、晋江、石狮、惠安、南安和肖厝、深沪、安海、水头、官桥、石井等城镇,人口规模将达到280万人左右,由1个大城市(泉州),3个中等城市(晋江、石狮、南安),1个小城市(安海)和2O一25个小城镇组成。城市群建设将对原泉州“半小时”城市群相关县(市)的交通、产业、市场等进行重新规划与整合,消除原本泉州市区与周边县(市)之间生产要素聚集与扩散的藩篱,集聚和增强环泉州湾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进而发挥泉州中心城市作用,带动莆田市的经济发展,再向闽中拓展,引导三明市的产业与泉州相应产业群对接,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以非公经济为特色,以重化工业、能源工业、旅游业、轻纺工业、建材业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开发区域厦门要跳出海岛,发展成海湾型城市;福州要加快东进南拓步伐,将市区扩至闽侯、长乐,发展成为海滨省会城市;泉州要东进逼近海边,西拓开发丰州,南下跃人晋江南岸,采取分片发展模式,与晋江、石狮连成一体。。为此,厦门、泉州两大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着眼于发展大交通、建立大网络,重点加强进出省铁路、高速公路、公路干线和沿海枢纽港口等建设,初步建成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枢纽、中等城市为节点的干支衔接、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

三、厦泉漳城市联盟发展取向

(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桥梁和腹地

1、“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经济辐射能力与厦泉漳城市经济发展

经济辐射能力是指在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综合影响能力和发展带动能力。经济中心城市通过聚集和辐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与其周边城市以及经济腹地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一个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是伴随着城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阶段才能明显表现出来,在某一阶段可能表现为聚集作用大于辐射作用,而在另一阶段可能表现为辐射效应大于聚集效应。从厦泉漳目前所处的“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的中心来看,两大经济体对厦泉漳的辐射影响微乎其微。在一定程度上对厦泉漳没有发挥带动作用,而是产生了“负拉动”——从这一地区抽取资源与资金,却没有反哺厦泉漳区域经济,造成厦泉漳地区发展相对迟缓。例如漳州发展明显感觉自己的发展受到了“珠三角”的压制,从而影响了本地区的发展。

2、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

厦泉漳城市联盟发展,需要从其所在的区域经济大环境做全方位的考量,从国家沿海城市开发战略规划的宏观视野来谋划。厦泉漳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定的区位条件赋予其“充分发挥作为两岸三地和两个三角洲联结点”的区位优势。因此,着力推进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对接、基础设施对接,着力提升与台港澳的合作水平,使厦泉漳成为两岸三地经贸合作、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厦泉漳大城市地区地处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对于厦泉漳既有经济辐射作用,也存在“虹吸”效应。厦泉漳必须进一步密切与两大三角洲的经济技术协作,主动加入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分工合作,承接两大三角洲的经济辐射,既作为两大三角洲的腹地又作为两大三角洲经济协作的桥梁和纽带,从而在东南沿海区域经济版图上占有重要地位,避免“边缘化”走势。其中,如何强化对“双三角”的经济对接能力是关键。需要构造有效的对接平台和对接机制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着力于产业链对接、产业结构互补、产业层次梯度安排、保障对接的物质性和制度性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强与外界联系,扩大对外地区的经济辐射,积极融入其他经济主体闽南三角洲地区有识之士应该要把拓展腹地,当作创新闽南金三角的一项重要工程,摆上议事日程,加深与毗邻省区,特别是广东东北部、江西东南部、湖南东南大部的联合发展,采用资源、资金互补,人才、经营管理模式的引进或产业链条延伸、以及对口扶助等政策措施,培育下游产业区域,扩大闽南三角洲经济区的直接辐射腹地。广东东北部还是一个不十分发达的地区,而目前珠江三角洲鞭长莫及,在那里的触角还不够敏锐,闽南三角洲地区应尽最快的速度赶在珠三角的前面,打通向粤东北进军的战略通道,使厦门成为他们的最佳出海港口。湖南、江西目前已提出主动接受闽南三角洲辐射的战略部署。在去年湖南省召开的扩大开放工作会议上,湖南拟加强与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合作,主动承接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加工制造业的产业转移;江西省也根据自己地处在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的圆心地带,提出了要成为包括长三角在内的东南沿海三大三角洲的沿海产业基地、农产品的供应基地和劳动力输出基地,成为这些地区老百姓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二)台湾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与海西经济区的龙头

1、台湾产业转移的承接地

海峡东、西两岸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东岸资金雄厚、科技产业基础好,营销和管理经验丰富,但市场狭小、资源有限,劳动力成本高;厦泉漳地区资源禀赋相对较优,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相对缺乏。海峡东岸已步入后工业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已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资金密集型,并进一步向知识、信息密集型的服务经济提升,正经历传统产业大举外移的发展历程,厦泉漳大城市地区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借助内部产业资源整合,提升承接台湾产业辐射的能力,与海峡东岸形成互动发展,合作共赢的协同发展局面。要充分发挥对台优势,加强闽台经济合作,促进双方产业对接:以台商投资区和农业合作试验区为载体,积极探索、创新合作形式,在引进台商直接投资项目上下功夫,在扩大闽台农业合作上下功夫,在推进闽台金融、贸易、旅游、物流等服务业合作上下功夫,在建构两岸城市经济合作机制上下功夫,把厦泉漳大城市地区建设成为海峡两岸合作交流最活跃的地区。

2、海西经济区的龙头

培育和壮大沿海经济带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做大做强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以城市集群发展为平台,鼓励人口和产业

活动向沿海城市地区集中,壮大主导产业,打造临海产业集群,使沿海经济带获得先行发展。厦泉漳三市地域临近,经济联系紧密,囊括了厦门、泉州两大中心城市,三市现有经济总量规模在福建省九地市中占有绝对优势权重(GDP的50%以上),而且享有特区、台商投资区、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小三通”等政策优势,三市产业集群发育也各具规模,尤以泉州最为突出,厦泉漳地区成为福建产业集聚最为密集的地区。因此,厦泉漳城市联盟的战略取向之一应是通过三地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安排和基础条件的进一步整合,增强联盟内部各板块(如大泉州、大厦门、大漳州)之间以及与联盟外部的协同发展能力,提高联盟对内外部资源的吸引能力和配置效率,以更多的投入和更有效的产出壮大联盟的经济实力,带动整个闽东南沿海城市带乃至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总之,厦泉漳城市联盟的发展应立足于吸纳海峡东岸及长、珠两三角的经济辐射,提升整个城市联盟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其原则是围绕厦泉漳城市联盟的经济发展目标定位,以优势产业为纽带、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产业园区为载体,以产业链招商为导向,促进产业的聚集和整合。具体的努力方向在于:围绕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临海战略型产业集群(利用厦泉漳深水港口岸线资源发展大进大出型临海产业集群,如石油化工、船舶修造等);挖掘传统产业优势,整合提升优势传统产业集群(如泉州的纺织服装、鞋业、建材产业集群,漳州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等);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培育新兴技术产业集群(依托厦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先进环保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促进相关产业集群发育);依托厦泉漳地区基础设施廊道建设以及陆路交通网络的建设及港口岸线资源整合,建立区域性物流中心,培育物流产业集群(发挥铁路、公路、海港、空港等枢纽功能,建设厦门、泉州两地专业物流中心等)。)要明确厦泉漳地区城市联盟的地域范围和推进时序。在地域范同上,建议分核心区域、周边区域和影响区域_一个层次。核心区域是九龙江三角洲平原和晋江三角洲平原区域,包括厦门市域、泉州湾城市群地区、漳州中心市区、龙海市、长泰县行政区域。周边区域:厦泉漳三市行政区域范围,包括厦门市域、泉州市域和漳州市域。影响区域:为本省龙岩、三明、莆田三市及浙赣粤周边接壤地区。在城市联盟推进时序上,建议明确近期与远期的重点协调问题。近期初步启动阶段,先搞三市感兴趣、目前需要解决又易于解决的问题,在加强宏观调控和规划引导的基础上,主要以项目带动型为主,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的协调工作;同时,把事关厦泉漳地区发展全局但又一时难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作为远期协调的重点内容,从现在起逐步加以引导控制,使这些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逐步加以协调解决。四、厦泉漳城市联盟发展取向厦泉漳城市联盟发展,需要从其所在的区域经济大环境做全方位的考量,从海峡两岸的宏观视野来谋划。厦泉漳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的经济区,特定的区位条件赋予其“充分发挥作为两岸三地和两个三角洲联结点”的区位优势。因此,着力推进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对接、基础设施对接,着力提升与台港澳的合作水平,使福建成为两岸三地经贸合作、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即成为福建省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必由路径。厦泉漳城市联盟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头戏,同样要“衔接两‘三角’、打好‘台湾牌”’,其未来经济发展取向宜做以下定位:1.“双三角”城市群的桥梁和腹地。厦泉漳大城市地区地处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对于厦泉漳既有经济辐射作用,也存在“虹吸”效应。【9 厦泉漳必须进一步密切与两大三角洲的经济技术协作,主动加入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分工合作,承接两大三角洲的经济辐射,既作为两大三角洲的腹地又作为两大三角洲经济协作的桥梁和纽带,从而在东南沿海区域经济版图上占有重要地位,避免“边缘化”走势。其中,如何强化对“双三角”的经

济对接能力是关键。需要构造有效的对接平台和对接机制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着力于产业链对接、产业结构互补、产业层次梯度安排、保障对接的物质性和制度性环境建设等方面。2.海峡东岸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海峡东、西两岸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东岸资金雄厚、科技产业基础好,营销和管理经验丰富,但市场狭小、资源有限,劳动力成本高;厦泉漳地区资源禀赋相对较优,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相对缺乏。海峡东岸已步入后工业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已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资金密集型,并进一步向知识、信息密集型的服务经济提升,正经历传统产业大举外移的发展历程,厦泉漳大城市地区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借助内部产业资源整合,提升承接台湾产业辐射的能力,与海峡东岸形成互动发展,合作共赢的协同发展局面。要充分发挥对台优势,加强闽台经济合作,促进双方产业对接:以台商投资区和农业合作试验区为载体,积极探索、创新合作形式,在引进台商直接投资项目上下功夫,在扩大闽台农业合作上下功夫,在推进闽台金融、贸易、旅游、物流等服务业合作上下功夫,在建构两岸城市经济合作机制上下功夫,把厦泉漳大城市地区建设成为海峡两岸合作交流最活跃的地区。3.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龙头。培育和壮大沿海经济带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做大做强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以城市集群发展为平台,鼓励人口和产业活动向沿海城市地区集中,壮大主导产业,打造临海产业集群,使沿海经济带获得先行发展。厦泉漳三市地域临近,经济联系紧密,囊括了厦门、泉州两大中心城市,三市现有经济总量规模在福建省九地市中占有绝对优势权重(GDP的50%以上),而且享有特区、台商投资区、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小三通”等政策优势,三市产业集群发育也各具规模,尤以泉州最为突出,厦泉漳地区成为福建产业集聚最为密集的地区。种种形势说明,未来的厦泉漳联盟有条件、有实力也有责任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龙头。因此,厦泉漳城市联盟的战略取向之一应是通过三地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安排和基础条件的进一步整合,增强联盟内部各板块(如大泉州、大厦门、大漳州)之间以及与联盟外部的协同发展能力,提高联盟对内外部资源的吸引能力和配置效率,以更多的投入和更有效的产出壮大联盟的经济实力,带动整个闽东南沿海城市带乃至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其关键是打破行政垄断,变行政区经济为经济区经济,变孤立、分散发展为协同、集聚发展,其内涵包括经济一体化、制度一体化以及基础设施一体化,是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厦泉漳城市联盟是政府主导推动的,具有跨越发展的属性,政府的协商引导、统筹规划是不可或缺的。除了厦泉漳地区发展规划外,还要加强毗邻地区及与经济联系紧密地区的规划衔接,要创新规划协调和管理机制,做到统一规划、分头实施。总之,厦泉漳城市联盟的发展应立足于吸纳海峡东岸及长、珠两三角的经济辐射,提升整个城市联盟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其原则是围绕厦泉漳城市联盟的经济发展目标定位,以优势产业为纽带、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产业园区为载体,以产业链招商为导向,促进产业的聚集和整合。具体的努力方向在于:围绕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临海战略型产业集群(利用厦泉漳深水港口岸线资源发展大进大出型临海产业集群,如石油化工、船舶修造等);挖掘传统产业优势,整合提升优势传统产业集群(如泉州的纺织服装、鞋业、建材产业集群,漳州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等);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培育新兴技术产业集群(依托厦¨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先进环保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促进相关产业集群发育);依托厦泉漳地区基础设施廊道建设以及陆路交通网络的建设及港口岸线资源整合,建立区域性物流中心,培育物流产业集群

(发挥铁路、公路、海港、空港等枢纽功能,建设厦门、泉州两地专业物流中心等)。台商看好漳州,一方面是因为这裏是台胞主要祖籍地,很多台胞的祖先都来自漳州,因此沟通起来相对容易得多.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漳州对引进台商工作十分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据介绍,为加大引进台资力度,创造更优的招商软环境,该市还出台了《鼓励台商投资和扶持台资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并开展了"走访百家企业,做百件实事"等活动,组织各有关部门为企业提供便利服务.

据统计,现有在漳投资经营的台资企业中,增资扩产的已达40%,总增资额达8亿多美元.其中,华阳电厂,联天,灿坤,龙海鞋业等企业增资都在千万美元以上.

除此以外,在漳州投资的台商也是此轮投资热的重要"推手"之一.据悉,《鼓励台商投资和扶持台资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4个月来,有一位林姓台商就介绍了20个团组100多个岛内台商来漳考察,其中,一个投资5亿多元的第三产业专案本月底就能签约.

从1980年台商在漳州市设立第一家企业以来,到2006年3月底,漳州市共引进台资项目2162个,合同台资79.95亿美元,实际到资47.62亿美元.其合同利用台资总量在大陆地市级排名第三,其引进台资农业项目占大陆引进台资农业专案的1/10.中新社漳州十一月十七日电福建漳州市提供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该市截至目前累计批办台资农业项目近九百个,合同利用台资十三亿多美元,实际利用台资七亿多美元,成为大陆农业利用台资最多的地级市、台商投资农业的密集区、台湾农业的外移基地和台湾农业科技信息的示范、辐射窗口。过去五年里,漳州市已累计实际利用台资十八亿美元,其中台塑、统一、泰山、天仁、灿坤等一批大型台资企业的落户,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地处闽南金三角地带的福建漳州市,现已成为大陆台商投资最典型、相对集中的地区之一。截至目前,漳州实际利用台资额在中国位居第三,仅次于东莞和昆山;在福建省位居首位,占闽南地区的“半壁江山”。漳州市有关部门十七日向记者透露,在台湾百家大企业和上市公司中,已有台塑、灿坤、长春、统一、泰山、天仁、台湾玻璃等七家在漳州落户。这些企业资金技术雄厚,产品市场竞争力强,在漳州形成了电力、现代农业、小家电等六个初具规模的产业,为台资的进一步聚集打下了产业配套基础。自一九八一年中国第一家台资农业项目落户以来,漳州已先后设立海峡两岸(漳州)农业合作实验区、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峡两岸(福建东山)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成为中国开展对台农业合作最早、数量最多、成效显著的地区。据统计,至二00六年底,漳州市农业累计实际利用台资七点八六亿美元,占福建省的百分之五十九点一。漳州由此成为中国对台农业技术、良种、设备等生产要素最密集区的地区。有关人士称,漳州优良的深水港口、丰富的淡水资源、广袤的工业用地、日趋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也为承接台湾产业整体性转移提供了发展空间。(稿件来源:福建新闻网2007年07月17日)2、以厦门为中心的厦门湾城市群。该城市群包括厦门、漳州、龙海和角美、港尾、郭坑、天宝、灌口、后溪、马銮、东孚、刘五店、马巷、大嶝等城镇,预计人口规模将达到350万人左右,由1个特大城市(厦门),2个中等城市(漳州、龙海),1个小城市(角美)和25—3O个小城镇组成。城市群建设将首先把漳州市区及其所属县(市)纳人其产业链与市场圈,带动漳州市的发展,再发挥其辐射与吸附作用,向闽西、闽中延伸,最后向粤东、赣南拓展。3、以泉州为中心的泉州湾城市群。该城市群包括泉州、晋江、石狮、惠安、南安和肖厝、深沪、安海、水头、官桥、石井等城镇,人口规模将达到280万人左右,由1个大城市(泉州),3个中等城市(晋江、石狮、南安),1个小城市(安海)和2O一25个小城镇组成。城市群建设将对原泉州“半小时”城市群相关县(市)的交通、产业、市场等进行重新规划与整合,消除原本泉州市区与周边县(市)之间生产要素聚集与扩散的藩篱,集聚和增强环泉州湾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进而发挥泉州中心城市作用,带动莆田市的经济发展,再向闽中拓展,引导三明市的产业与泉州相应产业群对接,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以非公经济为特色,以重化工业、能源工业、旅游业、轻纺工业、建材业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开发区域厦门要跳出海岛,发展成海湾型城市;福州要加快东进南拓步伐,将市区扩至闽侯、长乐,发展成为海滨省会城市;泉州要东进逼近海边,西拓开发丰州,南下跃人晋江南岸,采取分片发展模式,与晋江、石狮连成一体。。为此,厦门、泉州两大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着眼于发展大交通、建立大网络,重点加强进出省铁路、高速公路、公路干线和沿海枢纽港口等建设,初步建成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枢纽、中等城市为节点的干支衔接、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

5、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发展城市联盟随着中心城市的发展,行政区划往往成为区域经济社

会“一体化”的制约因素。要克服行政区划的负面影响,必须大力发展城市联盟。要按照“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强区域内城市间的分工协作,实现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实现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发展互补和资源要素整合,实现社会事业公共设施共享共荣。从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城市增长极——城市带——城市群”发展轨迹来分析,福厦泉城市联盟应有三种形式:一是中心城市所辖区、县(市)之间的城市联盟。二是三个中心城市之间形成带状城市联盟。三是三个中心城市群内部形成城市联盟。通过城市联盟,可以大幅度提高三大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逐步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到一定时候,调整现有行政区划将水到渠成。目前,对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行政区划调整应该是厦门特区发展空间的扩大。近几年,厦门与漳州的龙海市、长泰县的城市联盟已初步形成,厦门大学在龙海办分校,长泰已成为厦门的后花园,还是厦门开辟未来水源的首选地。为了加快厦门湾的开发建设,建议省委省政府在发展的适当时机调整扩大厦门行政区划,使厦门在土地面积、人口规模、经济总量方面能够与福州、泉州并驾齐驱,真正成为带动福建发展的龙头。

2、行政区经济和城市圈经济

以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地区经济利益格局是中国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各级政府经常按行政区来组织和调控经济发展。

中国的行政区除政治功能外,还有自己的经济功能。第一,各级政府既有发展经济的责任,也有发展经济的冲动。二是各级政府不仅拥有组织和调控经济的工具,而且拥有一定的经济资源,有能力参与经济活动。三是按照目前的体制,各级政府不仅要对行政区内企业、居民负责,还要对上级政府负责,而上级政府考核下级政府政绩的好坏又常与下级政府管辖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好坏相关联。

鉴于上述背景,行政区经济有其存在上的合理性,其对国家经济的成长也有着不可缺少的功用。然而,从现实情况看,行政区经济有着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行政区经济源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也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行政区经济的运作条件下,区域经济呈稳态结构,而且带有强烈的地方政府行为色彩。因为此,一个行政区的“经济”,往往以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国家的“不经济”为代价。由于行政区“经济”的牵引,各行政区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区域之间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分工和协作难以寻觅,经济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浪费严重。

二是行政区经济阻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经验表明,如果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相近,则区域内的需求结构和偏好也会相似,市场间的隔离会小,而区域内专业化分工的机会就会增大。反过来,则会导致需求与供给关系的弱化。在中国,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区域之间的利益摩擦因之激化,各级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和保护自身利益,往往以行政区为依托,构筑贸易壁垒,实行市场封锁,阻碍经济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要求实现集约化的经济社会。而所谓的集约化,一是追求城市的聚集效应,即因企业、居民的空间集中而带来的经济利益或成本节约:二是追求城市的扩散效果,即城市功能从城市向腹地的辐射。然而,在行政区经济条件下,行政区划的存在会阻碍区域经济联系和发展,从而出现与集约化相悖的运作态势。

问题是,经济区经常要跨越行政区的界限。应该说,区内各行政区在经济一体化方面已达到很高的程度,然而,就是在这一经济区,也存在经济区与行政区关系上的分歧和矛盾,

如各行政区产业同构、重复建设,整体优势发挥不够;外向型经济各自为政,各有各的开发区,各有各的特殊政策:商品、服务、资本的流动受非市场因素的影响,等等。

在行政区与经济区关系方面,有四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行政区经济具有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的特点,而经济区经济则取向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二是行政区与经济区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行政区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经济区则以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和比较优势为前提,经济区经常要跨越几个行政区。三是行政区经济取向地区经济利益,经济区经济则以一个更大的地域甚或整个国家的利益为着力点。四是行政区经济有自己特定的边界,而且相对稳定,经济区则可能因为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辐射能力的提升而扩张其边界。

现实中,行政区和经济区的关系整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行政区、经济区的经济中心是同一个城市,行政区、经济区的冲突就会少许多。然而,情况经常是相反。比如厦门应该是闽南地区的经济中心,然而,许许多多的研究表明,“珠三角”的许多城市对漳州、泉州的吸引能力、辐射能力要远远大于厦门的相应能力。

专家指出,尽管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体制与城市化进程的要求不匹配,但求解的策略却不能囿于行政区划。这是因为,行政区划的性质首先取决于国体和政体。作为政府行政权力等级规模的空间尺度的界定,行政区划体现了中央和地方之间以及地方与地方之间对于政治权力的分配关系。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要求行政区划的设置、变更适应这一进程,但行政区划的设置、变更,又必须服务于政治这一根本目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