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_对我国_合同法_第64条的解释_韩世远

试论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_对我国_合同法_第64条的解释_韩世远

文章编号:1671-6914(2004)06-0100-(09)

收稿日期:2004-09-03

作者简介:韩世远(1969) ),男,江苏省丰县人,清华大学

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试论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

)))对我国5合同法6第64条的解释

韩世远

(清华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4)

[摘 要] 5合同法6第64条非但未否定第三人的履行请求权,且其文义可以容纳该第三人权利;通过体系解释、法意解释、比较法解释,可以且应该肯定第三人履行请求权。仅依当事人的合意便可成立第三人权利,第三人表示受益意思只发生使该权利确定的效果。如第三人不欲享受利益,可表达拒绝的意思,使该权利自始消灭。债务人违约,债权人与第三人均可主张违约责任,因二者的主张是基于各自不同的债权,故二者所主张的责任内容会有所不同。

[关键词] 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履行请求权;受益意思

Abstract:Article 64of Contract law of the PRC 1999does not deny t he third party beneficiary .s r ight to perfor -mance,and it may include the rig ht w ithin its plain meaning.By the methods of semantic interpretation,systemat ic in -terpretatio n,interpretation in accor dance w ith the intention of leg i slator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mparative law ,t he beneficiary .s rig ht to performance may and should be affirmed in the Contract Law.A third par ty may require perfor -mance of a contractual oblig at ion when its rig ht to do so has been expressly agreed upon between the promisor and t he promisee.A notice from the third party to accept the r ight makes the rig ht affirmed.If the t hir d party renounces t he right to performance,the right is tr eated as nev er having accrued to it.If there is a non-per for mance in the side of the promiso r,bo th the promisee and the third par ty may seek remedies for it,and there may be some differ ences in the con -tents of the remedies of them.

Key Words:co ntract to be performed to a third par ty;r ight to performance;a notice to accept benefit 中图分类号:DF 418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合同有束己合同与涉他合同之分,涉他合同又可进一步区分类型,其中,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的,称为/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0;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的,称为/由第三人履行的合同0。对这两类合同,5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6(以下简称5合同法6)第64条和第65条分别作了规定。然而如何理解适用这两条规定,论者见仁见智,并不统一1。目前存在的问题大致包括: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是指带有第三人约款的合同还是仅指其中的第三人约款?第三人有无履行请求权?债务人违约时应向谁承担违约责任?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如对第三人发生效力,是否需要第三人承诺?围绕上述

问题以及5合同法6第64条,本文拟作学理解释,以期

将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

二、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的语义

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又称为/为第三人的合同0

或/利他合同0,自狭义而言,是指有将合同权利直接归属于第三人(合同当事人以外之人)内容的合

同。

112(P113-114)

例如,X 、Y 约定,由Y 向Z 给付某物,

1

有关的讨论可参见尹田:5论涉他契约6,5法学研究62001年

第1期,第33-39页;叶金强:5第三人利益合同研究6,5比较法研究6

2001年第4期,第67-69页;冉昊:5论涉他合同6,5山东法学61999年第4期,第36-40页;胡文涛:5论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效力6,5华南师范大学学报62000年第4期,第20-25页;吴文嫔:5论为第三人利益合同对受益第三人的效力6,5华侨大学学报62001年第3期,第40-45页;刘卉、陈龙:5论向第三人给付的合同6,5贵州财经学院学报62002年第5期,第76-77页;王宏:5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效力与违约责任6,5山东师范大学学报62003年第1期,第131-134页;田韶华:5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研究6,清华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贾玉平:5论邮政合同6,清华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

则Z取得直接向Y请求交付该物的权利。其中,X 是债权人,亦称为要约者或受约人;Y是债务人,亦称为诺约者或约束人;Z是第三人,又称为受益人。合同的当事人是X和Y,X是以自己的名义而非以Z的代理人的身份与Y缔结合同。

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在现代社会中随处可见,例如,保险合同以第三人为受益人,使之取得保险金请求权;货运合同使收货人取得提货的权利;邮政汇款合同使收款人取得请求兑领汇款的权利;父亲带未成年的儿子(没有居民身份证)外出旅游,与宾馆所签住宿合同,当然有使儿子享受住宿权利的效力,儿子单独回宾馆时,有权要求服务员打开房门。

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仅以使第三人取得直接请求的权利(使合同的效果部分地归属于第三人)为其特点,除此之外,则与普通合同无异,并非与买卖、赠与等相对立的特殊合同。112(P117)122(P151)132(P566)故当事人多于订立普通合同的同时,附加一项/第三人约款0,以此变更给付义务的方向。这时,其普通的合同称为/基本行为0,而基本行为的法律关系,称为/补偿关系0。例如,买卖合同,附带约定将标的物交与买受人以外的第三人,或将价款付给出卖人以外的第三人时,则买卖合同为基本行为,而向第三人给付的约定,则是第三人约款。142(P391-392)152(P273)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其结构是基本合同加第三人约款,162(P113)这是通常的理解。不过,也有学者特别强调,在形式上向第三人给付(履行)的合同常表现为某个合同(原因行为)中的一个条款,但其在法律上应被视为相对独立的行为,只不过其必须依赖于原因行为的存在而存在。认为在当事人缔结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情形,当事人之间必然存在两个法律行为:一是基本行为(原因行为),二是第三人约款(向第三人给付之契约)。172(P38)王泽鉴先生也认为,所谓第三人利益契约实为买卖、赠与、保证或保险契约之附款。122(P151)欧洲合同法原则(以下简称为PECL)第6:110条标题取为/利益第三人之约款0,亦属颇具匠心。这样,/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0或者/第三人利益合同0这样的用语,可以在两个层面上使用,有时指带有第三人约款的合同,有时是指该合同中的第三人约款1。在本文中,如无特别说明,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指带有第三人约款的合同。

若合同当事人仅约定向第三人给付,而不使第三人对于债务人取得直接请求给付的权利,则为/不纯正的向第三人履行合同0,112(P117)142(P392)又称为经由所谓被指令人而为交付,182(P134-135)与此处狭义的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自有差异。当然,在判断是属于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还是属于不纯正的向第三人履行合同时,应当依据具体的合同内容以及交易习惯进行分析。例如X在Y花店订购鲜花一束,约定由花店店员送至女友Z的住所,通常属于不纯正的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此时Y仅向X负有债务,对Z不负有债务,故Z并没有直接向Y请求给付的权利。

综上,狭义的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与不纯正的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二者的根本差异在于是否赋予第三人以履行请求权。

三、5合同法6第64条与第三人的履行请求权

5合同法6第64条规定:/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的,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0该条规定颇为简约,特别是第三人是否享有履行请求权,文义不明,以致学者解释不一,大致有如下几类见解:

其一,立法机关人士所作释义认为,5合同法6第64条规定了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这种合同是指双方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第三人直接取得请求权。如果第三人未取得请求权,则不是真正的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162(P112-113)

其二,认为5合同法6第64、65条既不是对/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0所作的规定,也不是对涉他契约的规定,而是对合同履行中/经由被指令人而为交付0的规定。172(P48)或者认为第64条坚持了合同相对性原则,将此类合同的效力仍限制在合同当事人之间。依该条规定,债务人对第三人不负任何直接义务,但债权人可请求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该合同应发生作为普通合同所具有的效力。192(P78)认为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在我国仍是付之阙如。1102(P53)

其三,认为5合同法6第64条实际上包括了两种情况:一是涉他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约定由一方向合同关系以外的第三人为给付,该第三人即因此取得直接请求给付权利的合同。二是第三人代债权人接受履行,即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第三人代债权人接受履行,第三人并不独立享有合同上的权利和利益,而只是代替债权人接受履行(经由被指令人而为交付)。1112(P55)

其四,认为5合同法6第64条所规定的就是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此种合同是当事人为第三人设定了合同权利,由第三人取得利益。但该规定存在着一些不足,从立法论角度讲,制定民法典时宜加以改进,其

1合同中的某个条款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合同,看似矛盾,其实不独此处,其他如定金条款也可以称为定金合同,违约金条款也可以称为违约金合同。

中应当规定该第三人对于债务人享有直接的请求权。1122(P30)

综上,对于5合同法6第64条的解释,第一说为肯定说,第二说为否定说,第三说为宽泛肯定说(在肯定的同时,又纳入了不纯正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第四说为不足肯定说(在肯定的同时,指出其存在不足)。

从文义解释来看,第64条所规范的对象是/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0的情形,并没有提及第三人是否享有直接的履行请求权,对于法律效果的规定,也基本上是在/合同相对性0原则的范畴内进行的。因而,上述否定说及宽泛肯定说将/经由被指令人而为交付0这种不纯正的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纳入该条的语义射程之内,这的确是可能的。问题是,是否可以因此而否定狭义的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亦属于该条的规范对象呢?上述否定说基本上持此立场,因而可以推论,针对狭义的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5合同法6被认为存在漏洞。否定说的逻辑在于,法条未明确赋予第三人以履行请求权,加之明定由债务人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因而,第三人不可以向债务人有所主张。

否定说虽符合逻辑,然而其解释结论却存在如下不足:(1)认定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在5合同法6上构成法律漏洞,使得此类案型在实务中缺乏法律依据,效果不佳;(2)将第64条解释为/经由被指令人而为交付0,其规范意义大为降低,因为合同相对性原则本属当然之理,债务人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即使不特设第64条规定,亦属当然。

/经由被指令人而为交付0是否就是第64条文义唯一可能的规范对象呢?狭义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在5合同法6中是否构成法律漏洞了呢?本文认为并非如此。首先,第64条虽未明定第三人的履行请求权,亦未明文否定,第三人的履行请求权便属于解释上的两可之事。其次,在文义上,明定债务人于违约场合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的同时,也并不排除债务人向第三人承担违约责任的可能,且由于两类责任的内容不同,不构成/双份责任0问题,对于此处的法律用语作反对解释是不合适的。总之,狭义的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是可能纳入第64条的文义射程范围的。在文义解释出现两种可能的场合,必须借助于其他的解释方法确定法条的含义。

从体系解释来看,第64条规定在5合同法6第四章/合同的履行0之内,道理在于此类合同的履行涉及到了第三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并不能当然得出第三人没有履行请求权的认识。笔者想特别提醒大家注意5合同法6总则第6章规定的/提存0。对于提存的性质,尽管存在公法关系说与私法关系说的对立,依笔者的认识,提存属于债务人与提存部门缔结的一种向第三人履行的保管合同(或/为第三人利益的保管合同0),这也是日本及台湾学者的通说见解1。如果这种认识正确,那么5合同法6第104条第1款规定/债权人可以随时领取提存物0,第2款明定这是/债权人领取提存物的权利0,这便是对于第三人履行请求权的明确规定。体系解释方法的主要功能之一便是维护法律体系及概念用语的统一性,使法条与法条之间,以及法条各款之间相互补充其意义,组成完整的法律规定。换言之,单就各个法条观之,其规定或不完整,或彼此矛盾,而存在所谓/不完全性0或/体系违反0的情况,而通过体系解释方法,均不难消除矛盾,使之完整顺畅而无冲突,以维护法律体系的统一性。1132(P218)体系解释方法的根据就在于法律内部的逻辑关系,我们所作的解释如果违背这种逻辑关系,就必然是断章取义的任意的解释,就不可能是正确的解释。1142(P89)循此体系解释方法,5合同法6第104条规定的提存作为一种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虽然属于保管合同,由于它规定在5合同法6总则部分,因而与分则中的运输合同、特别法中的保险合同等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如果欲使合同法保持逻辑体系的一致性,则对5合同法6第64条在解释上认有第三人履行请求权的存在是合适的,是符合法律内部的逻辑关系的。

从法意解释来看,原来的合同法立法草案中明确规定了第三人的履行请求权,比如合同法/建议草案0第68条(向第三人履行)第1款前段规定/合同当事人双方可以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合同,第三人依此约定可以取得向债务人请求履行的权利0。1998年8月18日合同法草案第65条第2款前段明定/第三人可以向债务人请求履行0。1998年12月21日合同法草案(三次审议稿)及1999年1月22日合同法草案(四次审议稿)的第64条第2款前段均与前者相同。从这些立法史料来看,一直是肯定第三人的履行请求权的。合同法的正式文本中删除了/第三人可以向债务人请求履行0文句,是否表示立法者有意否定第三人的履行请求权呢?抑或只是一种无意之举而被后人作有意之解呢?这当然需要探求当时立法者的真实意思。

1日本方面可参见1日2我妻荣:5新订债权总论6,岩波书店1965年版;1日2於保不二雄:5债权总论6(新版)有斐阁1972年版; 1日2远藤浩、川井健等:5民法典6(第3版),有斐阁1991年版;1日2水本浩:5债权总论6,有斐阁1989年版;1日2本城武雄、宫本健藏:5债权总论6,嵯峨野书院2001年版。台湾学者的观点见胡长清:5中国民法债编总论6,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史尚宽:5债法总论6,台北作者自版,1947年版;关陆波:5民法债编总论6(第15版),三民书局1996年版。

首先,从前述考察可以反映出,立法机关人士所作的释义明确肯定了第三人的履行请求权,尽管该释义有应时之作的嫌疑,而其写作之时基本上是依草案为据,但如果第64条删除上述文句确属有否定第三人履行请求权的特别意思,其释义是应当特别反映出来的,不应该一仍其旧,合理的解释只应是,立法者并未赋予上述删除文句的做法以特别的意思。

其次,1999年3月13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关于5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草案)6审议结果的报告中,第二部分/关于合同履行0只提及在草案第60条第1款中增加/全面0二字,并未提及将第64条/第三人可以向债务人请求履行0文句删除一节,也可以推测立法者删除该文句,并不具有特别的意义。

再次,上文引述了王利明先生和崔建远先生的论述,他们二人均为5合同法6的主要起草人,认为5合同法6第64条可以或者应当涵盖赋予第三人以履行请求权的情形,较之其他人士所作解释,更为可信。基于上述理由,本文认为,依法意解释方法,对于第64条的理解应当承认第三人享有履行请求权。

从比较法来看,涉他合同在罗马法中原则上不予承认,盖认合同的效力,应不及于第三人,故有/无论何人不得为他人为约定0的法谚,自然也就谈不上第三人的履行请求权了,仅在后期,迫于经济上的需要,承认若干例外。近现代私法以事实上的需要,并基于合同自由原则,承认涉他合同。5法国民法典6虽忠实于罗马法原则,于第1119条及第1165条规定合同的相对性,其效力不及于第三人,但于第1120条及第1121条例外承认由第三人履行及向第三人履行合同的存在,学说判例更以此为根据,在更大范围内承认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如今,在法国通过法院的持续发展,如果S与P约定将某种利益给予T,T便可以向P请求该利益。1152(P186)1162(P71)而5德国民法典6第328条第1项、5日本民法典6第537条第1项、5瑞士债务法6第112条第2项、台湾/民法0第169条第1项等均肯定了第三人有直接请求给付的权利。再有, PECL第6:110条第1款前段规定:/第三人可以请求合同债务之履行,如果它如此行为之权利已在允诺人与受诺人之间明确地达成协议,或者如果此种协议能够从合同的目的或者案件的具体情事中推断出来。0英国普通法向来给人以保守印象,长期固守合同相对性原则,仅有少数例外,虽然如此,殊值注目的是,英国1999年合同(第三人权利)法(The Contracts (Rights of Third Parties)Act1999)已使英国合同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构成了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实质性例外,赋予了第三人以合同权利。1172(P133-140)1182(P512)从比较法来看,这些可能构成5合同法6第64条的比较法立法例,均肯定了第三人的履行请求权。由此,如果对于第64条可以作比较法解释的话,那么结论也应当是承认第三人有履行请求权。不然,将第64条解释为/经由被指令人而为交付0,在比较法上观察,确实属于特立独行之举,属于中国人的独特/创造0,且是一个无实质意义的/创造0,因为它只不过是在表述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相比之下,对于第64条的两种可能的文义解释,究竟应该采取哪种解释,应该不难判明。

通过对5合同法6第64条作文义解释、体系解释、法意解释以及比较法解释,本文认为,是可以而且应该肯定第三人的履行请求权的。另外,/经由被指令人而为交付0虽然可以纳入第64条文义的射程,实际上第64条的真正规范价值以及重心应该在狭义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因而,本文以下主要以狭义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为中心,对第64条作解释论展开。

四、向第三人履行合同的效力

5合同法6第64条的规定颇为简要,以下结合通常学理,并参酌比较法,加以分析。

(一)对于第三人的效力

1.第三人如何取得权利?

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最主要的效力在于使第三人取得权利,然在第三人取得权利的方式上,存在不同的制度构成。

在德国民法上,仅依当事人合意便直接成立第三人权利,不待第三人为受益意思表示,第三人便因当事人的合同而当然拥有了权利(参照5德国民法典6第328条第1项);如果第三人作出拒绝的意思表示,则其权利溯及地消灭(参照5德国民法典6第333条)。

在日本民法上,第三人权利在该第三人向债务人表示享受合同利益的意思时发生(参照5日本民法典6第537条第2项)。第三人的受益意思为其权利的发生要件1。在此之前,当事人可以将合同变更或者使之消灭(5日本民法典6第538条的反对解释)。因而,日本民法没有必要特别规定第三人不欲受益的意思表示及其效力。

在台湾/民法0上,第三人利益契约发生第三人对于债务人直接请求给付的权利(台湾/民法典0第269条第1项),一方面像日本民法那样,规定第三人未表

1在日本通说上,受益的意思表示被理解为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为第三人的合同)中第三人权利的发生要件,而非合同成立的要件,且非合同本身效力的发生要件。参见1日2我妻荣:5债权各论6上卷,东京:岩波书店1954年版,第121页;1日2远藤浩编:5债权各论I#契约6第4版,日本评论社1995年版,第50页。

示享受其利益之意思表示前,当事人得变更其契约或撤销之(台湾/民法典0第269条第2项),另一方面又如德国民法,规定第三人对当事人之一方表示不欲享受其契约之利益者,视为自始未取得其权利(台湾/民法典0第269条第3项)。为使这种混合继受不生矛盾,我妻荣先生曾作有如下解释:(1)以契约虽当然发生第三人之权利,但此权利契约当事人有得任意变更或撤销之效力。(2)第三人为受益之意思表示时,对其权利取得确定之效力,契约当事人不得更行变更或撤销。(3)第三人不为受益之意思表示,却为不享受之意思表示时,对已经当然发生之第三人微弱权利,溯及的消灭之。1192(P205)值得注意的是,PECL第6: 110条与台湾/民法0第269条颇有相似之处,规定了第三人的拒绝权(PECL第6:110条第2款),规定受诺人可以通过向允诺人发出的通知剥夺第三人的履行请求权,并作了例外限制(PECL第6:110条第3款)。

综上,德国民法以当事人的合同便当然发生第三人权利,不以第三人受益意思为必要;台湾/民法0基本相同,解释上以第三人受益意思为权利的确定要件。日本民法则以第三人受益意思为其权利发生要件。我国法理应当如何展开呢?

尹田先生认为,由于此种合同的成立并无第三人的意思表示,且通常为单纯给予第三人以利益,故在第三人未作/受益0之意思表示之前,其不能取得权利,合同效力应处于不稳定状态,可以允许当事人对约定予以变更或撤销。同时又认为如果第三人明确表示不予接受,该种合同即应自始不发生效力(参考台湾/民法典0第269条第3项及5德国民法典6第333条)。172(P44-45)其观点一方面主张第三人权利的取得以其受益意思为必要(日本法的立场),同时又肯定第三人的拒绝意思发生合同自始不生效力的效果(准确以言与台湾/民法0及5德国民法典6条文表述及内涵尚不相同),不无自相矛盾之处,因为第三人不为受益的意思表示其权利便不发生;既然权利不发生,又何须通过拒绝的意思表示使之自始不生效力呢?

叶金强先生认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效力,首先体现为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取得。第三人是否知道当事人间订立的合同,以及是否有行为能力,对其权利之取得不发生影响,且第三人权利取得不以其承诺为必要。192(P75)田韶华女士自立法论的立场,主张第三人的权利系基于合同而直接取得,不以第三人的同意为必要,而是自合同有效成立时取得,但法律另有规定除外。1102(P57)

经查5合同法6建议草案第68条第1款后段,规定第三人请求权的取得以其明确向债务人表示接受该权利时发生,第三人未作上述表示前,合同当事人可协商变更或者撤销该约定,系采日本民法的立场。及至1998年8月18日5合同法6草案第65条,未再要求第三人表示接受权利的意义为其取得权利的要件,第2款前段直接规定/第三人可以向债务人请求履行0,由此似可断定草案已放弃日本民法的立场,改采台湾/民法0及德国民法的立场。5合同法6草案三次审议稿和四次审议稿均维持这一立场。从这些立法史料来看,在对我国合同法作解释论展开的时候,宜采台湾/民法0、德国民法以及PECL的立场,直接依当事人的合意便发生第三人权利,第三人受益的意思表示只不过是使该权利归于确定,并非该权利的发生要件。第三人如果不欲享受利益,可以拒绝,从而使该权利自始不归属于该第三人。

2.第三人取得何种权利?

第三人因合同而取得直接请求给付的债权,从前文所作比较法考察也可反映出来,很多立法例肯定了这点。这种债权与一般债权相同,故具有一般债权所具有的权能(比如请求履行,给付受领,不履行时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请求强制履行)。另外,第三人并非合同当事人,故对于合同的撤销权及解除权,并不享有。

当事人可否通过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为第三人创设物权?台湾学者对此多持否定说,正如郑玉波先生所指出的,/第三人所取得的债权,若系物权契约,在我民法上不能认为有效,盖我民法系以交付(动产)或登记(不动产)为物权契约之生效要件,不因当事人间之意思表示,而生取得物权之效力也,但第三人基于该物之交付,由是而取得物权,乃别一问题。0142(P392)我国大陆立法上的物权变动原则上采债权意思主义,上述结论原则上亦得适用。有学者认为对此存在例外,这主要发生在依当事人的合意即能够创设物权的特殊情形,比如根据我国5担保法6的规定,动产抵押权依当事人的合意即可设定,无须登记,也无须交付。设甲对丙负有债务,今甲乙约定,以乙的音响为丙设定抵押权,此种情形下应认为为丙设立的抵押权有效。因为既然依当事人的合意可以为债权人设定动产抵押权,当然也可为第三人设定这一权利,二者并无本质区别。1102(P31)本文以为,这种认识有将第三人获得的权利与通过这种权利实现的利益相混淆之嫌。上述设立动产抵押权的合同在承认物权行为无因性的理论中属于物权行为或物权合同,特点在于合同一经生效即实现了合同目的,无须履行。这种合同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也同样是无须另外履行的,换言之,其特殊性在于不必借助于债权请求权即实现了合同目的,设例中第三人丙获得动产抵押权,在逻辑上仍然相当于向第三人履行的买卖合同中第

三人通过履行请求权实现的标的物所有权移转一样,是后一环节的事情,尚不得因为该合同无须经过请求履行即实现了目的,即谓该合同为第三人创设了物权。

3.第三人受益的意思表示

第三人虽能直接取得履行请求权,但该权利非经第三人作出/受益的意思表示0,则不确定;第三人一经作出受益的意思表示,当事人即不得再变更或撤销该合同(参照PECL第6:110条第3款第2项),第三人权利便告确定。此所谓受益的意思表示,是第三人欲享受合同所定利益的单方意思表示。该第三人得作出受益意思表示的地位,性质上属于形成权,由于具有较强的财产色彩,通常宜理解为可构成继承、债权人代位权等的客体。112(P122)152(P281)第三人受益与否的意思表示原则上可以向合同当事人任何一方作出。另外,此项受益意思表示通常被理解为纯获利益的行为,142(P393)故第三人虽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亦可以单独作出,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参照5合同法6第47条第1款)1。受益的意思表示可以由该第三人亲自作出,也可以通过代理人作出。

第三人作出受益意思表示,应当以其自债权人或者债务人那里获悉此事为前提,如果是从其他人那里听说的,能否径自向合同当事人作出受益的意思表示以使其履行请求权确定呢?PECL起草者所作的评论持否定意见,设若买受人B向出卖人V表示,B准备将价款支付给F,是F为V提供资金使之获得了货物;如果F不意从其他途径获悉此事,F尚不能够主张其权利要求支付价款,如果后来B与V约定B 仍旧将价款支付给V时,B与V的约定仍得有效。1202(P320)

第三人作出受益意思表示无须是明示的,通过默示的方式也未尝不可。比如第三人自合同当事人获悉其权利后,便基于对该权利的信赖而行为,并使合同当事人知道此事。设若B自S处购买货物且S允诺将交付该货物给C,因为B已向C出卖了相同品质和数量的货物。C自B处获悉它将自S手中获得货物,随后便将货物转卖给了D,并要求S将货物交付给D。通过这种方式,C便接受了对于货物的权利,无论是S还是B,均不得随意剥夺该权利。1202(P321)

4.第三人权利的效力

(1)第三人约款的变更或撤销问题

这一问题关系到当事人及第三人的利益,宜区别第三人表示受益之前及表示受益之后两种情形,分别讨论。

在第三人表示受益意思之前,第三人权利虽基于当事人的合同直接取得,但该权利并不最终确定,应该认为当事人可以变更或者撤销该合同。应该注意的是,此处的/撤销0,类似于5合同法6第186条第1款赠与人对于赠与的/撤销0,仅依撤销权人的意思表示即可为之,有别于5合同法6第54条规定的/撤销0。比如在承运人将货物交付收货人之前,托运人可以要求承运人中止运输、返还货物、变更到达地或者将货物交给其他收货人,但应当赔偿承运人因此受到的损失(参照5合同法6第308条)。另外,如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保留撤销权,或者约定了撤销第三人权利的事由,这种约定是可以有效地拘束第三人的。

在第三人表示受益意思之后,第三人权利即已确定,这时当事人就不可以随意变更或撤销第三人约款,除非经第三人同意,或者法律有特别规定,或者当事人在合同中已约定保留了撤销权或者撤销事由。

(2)第三人可否主张违约责任

5合同法6第64条规定债务人违约,/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0。从字面解释,似乎只有债权人有权追究债务人的违约责任,/债务人如果违约,也只能向原债权人而不是向第三人承担违约责任。01212(P54) /由于一个主体不能为一个违约行为承担-双份.的违约责任,所以,依照对64条的逻辑解释,第三人没有向债务人请求承担违约责任的权利。01222(P133)这样解释亦符合/合同的相对性0原则。其实,这种逻辑构成一方面不符合通常的学理及比较法,二来亦不符合法意,三则也与通常的合同实践有出入。既然第三人有履行请求权,债务人不履行其债务,自然应当允许第三人向债务人主张违约责任。立法机关的人士所作阐释亦认为:/债务人不向第三人履行合同的,债权人按照约定有权请求其向第三人履行,或者向第三人赔偿损失;第三人也有权请求债务人履行,或者赔偿损失。债务人瑕疵履行的,债权人有权请求其向第三人承担瑕疵履行责任,第三人也有权请求债务人承担瑕疵履行责任。0162(P113)

5.第三人表示不欲享受合同利益

第三人对于当事人之一方,表示不欲享受其合同利益的,视为自始未取得其权利(参照台湾地区/民法0第269条第3项)。因为第三人享受其利益与否,有其自由,在未作表示之时,其权利虽取得而不确定,在表示欲享受其利益时,其权利始归确定;如果第三人表示不欲享受其利益,则已取得而未确定的权利,即视为该第三人自始未曾取得。

第三人未取得权利,只表明第三人约款的规范目1有相反见解认为应由法定代理人同意。参见王宏:5为第三

人利益合同的效力与违约责任6,载5山东师范大学学报6(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132页。

的落空,整个的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命运如何,应该通过合同解释加以判断。第三人约款既不发挥规范作用,相应权利的归属问题便成为合同漏洞,根据5合同法6第61条,可以由当事人达成补充协议;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补充的合同解释);仍不能确定的,可根据有关法律的任意性规范加以补充。最终的结果有多种可能,比如权利直接归属于债权人,或者其他第三人。

如前所述,第三人得作出受益意思表示的地位,性质上属于形成权,由于具有较强的财产色彩,可构成继承、债权人代位权等的客体。问题的另一面是,第三人拒绝受益的意思表示,可否成为债权人撤销权的对象?第三人拒绝权制度,实系第三人径依当事人合意取得权利做法(可称为/当然取得主义0)的产物,具有补助功能,而其所欲实践的,是一项基本的民法原则,即/恩惠不得强施0,以体现对于人格自由的尊重。第三人拒绝受益场合,第三人的债权人能否基于5合同法6第74条主张第三人的行为构成放弃到期债权而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呢?第三人拒绝权与债权人撤销权是两项独立平行的制度,二者发生冲突时,宜权衡各个制度的目的及功能,以定其适用关系。此项问题的取舍,颇为不易,PECL起草人在评论中也有意回避对此类问题表态1。本文以为此处不妨优先适用债权人撤销权制度,理由有二:其一,由于第三人的权利自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有效成立时起即已发生,虽然不经第三人表示受益意思该权利尚不确定,毕竟该权利已归属于该第三人,与拒绝接受赠与的情形,仍有不同。其二,第三人对受益与否进行表态的行为,具有较强的财产色彩,基本上没有什么人身色彩,因而拒绝受益与抛弃继承,尚存差异,不妨成为债权人撤销权的对象。

(二)对于债权人的效力

债权人是向第三人履行合同的当事人,可以请求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自属当然。但须注意的是,债权人债权的内容与第三人债权的内容并不相同,详言之,第三人可以请求债务人向自己履行,而债权人只有请求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不能请求向自己履行。债务人不履行其债务(违约)时,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与债权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其内容亦不相同,第三人系请求赔偿未向自己履行所生的损害,而债权人则只能请求赔偿因未向第三人为履行所生的损害。142(P394)以前述铁路运输合同为例,如果Y没有履行或者没有完全履行运输合同,则可以就运费主张同时履行(在后付场合)或者请求损害赔偿(在已付场合),而在货物受损场合,如果货物的风险在X与Z 的分配上仍归属于X,则X可以就货物的损毁请求损害赔偿。在货物的风险已转归Z承担的场合,Z可以就货物的损毁向Y请求赔偿,由于通常运费是由X支付的,Z无权就运费损失向Y主张赔偿。

债权人既为合同的当事人,如具备5合同法6第54条规定的要件,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合同,即使第三人已表示其受益意思。1232(P470)

第三人权利与债权人权利二者虽与所谓连带债权有相似之处,然由于给付的内容存在差异,债权人不得请求向自己为给付,故宜认定为非属连带债权,112(P125)两者的关系应当根据合同的目的加以判断。

第三人在为受益的意思表示以前,债权人的权利既已存在。从而,于债务人不为履行提供场合,须对债权人负迟延责任。

第三人如只是拒绝为受益的意思表示,尚不得径谓债务人的债务因不可归责的事由而致履行不能,惟于确定事实上亦不受领时,始为履行不能。不过,即便是于此场合,亦不能即断定合同本身效力丧失。而应当根据合同趣旨具体判断,债权人指定别的第三人(比如保险合同)的场合,或者保有请求向自己履行之权利的场合,亦属有之,对此须予注意。112(P126)152(P283)

另外,第三人在作出了受益的意思表示之后,其不受领构成受领迟延,因此可减轻债务人的责任(在对债权人的关系上)。

在第三人作出受益的意思表示之后,债务人如不履行债务,第三人得有损害赔偿请求权,对此不生疑义;另外,在解释上债权人亦得请求债务人向第三人赔偿。惟债权人可否为自己请求损害赔偿?对此虽有否定说,但依本文见解,在债权人对于使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具有特别的利益场合,债权人仍应当有其独立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这时,并不发生所谓/双份责任0问题。

债务人违约场合,且在符合解除权发生要件的前提下(参照5合同法6第94条等),债权人可否解除合同,素有争论。如果得到了第三人的同意,自然可以行使解除权解除合同。在第三人的权利确定后,如果未经第三人的同意,可否直接行使解除权呢?对此存在肯定与否定二说。否认说认为债权人原则上无解除权,122(P162)142(P394)1242(P23)其着眼点主要在于,第三人已经确定拥有债权,如果允许债权人直接解除合

1PECL起草人所作评论谓:It does not treat the questi on w hether third parti es,such as th e creditors of the beneficiary,may cha-l lenge the refusal.See Lan do and Beale,ed.Principles of European Con-tract Law:Parts I and II.,p.320,Comment G.

同,对于第三人影响巨大,有失权衡。也有学者一方面强调第三人表示受益的意思后当事人如欲解除合同须经第三人同意,另一方面又认为当事人依合法解除权解除内部之基础关系者,应不在此限,无不许之理。122(P168-169)1232(P471)

依笔者所信,以采肯定说为当。其一,在基本行为为双务合同场合,债权人在使第三人拥有债权的同时,自己也对债务人负担有对待给付义务,债务人违约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债权人通过行使解除权而达到自己债务解放的目的,恰是解除制度的重要功能之一。其二,对于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如果当事人没有特别约定,即推定债权人保留有解除权,这在通常情形下,也是符合当事人的意思的。其三,第三人如果因为债务人违约而遭受损害,其损害赔偿请求权亦不应因合同解除而归于消灭,因而,其利益并不当然因债权人解除合同而受损害。其四,第三人的受益意思表示通常被理解为纯获利益的行为,一方面第三人是纯获利益,另一方面当事人所基于的补偿关系又多为双务合同关系,在当事人与第三人利益的衡量上,应该优先保护当事人利益才对。最后,上述解除利益第三人合同(约款)不可,解除当事人内部基础关系则可的见解,也有令人费解之处。既然二者实为一个合同,而无抽象利他合同之存在,132(P566)解除基础关系后,第三人约款又如何独立存在呢?纵依5合同法6,第三人约款亦非第98条所谓的/结算和清理条款0,因而,这样的理论构成也难以拿来作为5合同法6的解释论。

(三)对于债务人的效力

债务人属于合同的当事人,对于第三人直接负担债务,并且可以合同所生的一切抗辩,对抗受益的第三人(参照5德国民法典6第334条,5日本民法6第539条,台湾地区/民法0第270条)。这是因为第三人所取得的权利,来源于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合同,因而由该合同所发生的一切抗辩,债务人自得以之对抗受益的第三人。

如果基本行为属于双务合同,债务人向第三人所负担的债务,与债权人对债务人负担的债务,由于具有牵连关系,故在解释上宜认为可以有同时履行抗辩(5合同法6第66条)及风险负担(5合同法6第142条等)规则的适用。152(P283)

如果债务人有法定解除权,其行使无须第三人同意。对于债务人言,第三人立于相对的地位,利害关系不同,债务人解除合同须得第三人(债权人)同意,有违事理,不足保护解除权人的利益。122(P162)在大陆法系民法解释论上,也是同理。

五、结论

整理本文观点,可以有如下研究结论:

1.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在广义上既可以包括使第三人享有履行请求权的情形(狭义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也可以包括没有赋予第三人以履行请求权的情形(不纯正的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二者的根本差异在于是否赋予第三人履行请求权。在我国,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通常是指带有第三人约款的合同,特定情况下,也可以仅指该合同中的第三人约款。

2.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可以简化给付手续,在法律制度上肯定第三人有直接的履行请求权,诚属必要。

3.5合同法6第64条非但没有否定第三人履行请求权,而且在法条语义上可容纳该第三人权利;通过体系解释、法意解释、比较法解释,可以而且应该肯定第三人履行请求权。另外,/经由被指令人而为交付0虽然可以纳入第64条文义射程,实际上第64条的真正规范价值应在狭义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

4.第三人取得权利的模式大致有两种,一是依当事人的合意便直接成立第三人权利,二是以第三人表示受益意思为权利发生要件。在我国5合同法6的解释论上,应该采纳第一种模式,第三人表示受益意思,仅发生使其权利确定的效果。如果第三人不欲享受利益,可以通过表达拒绝的意思,使第三人权利自始不归属于该第三人。

5.第三人所取得的权利应是债权,并不能通过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直接使第三人享有物权;在观念上应当区别通过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所赋予第三人的权利和通过该权利实现的法律效果。

6.在第三人表示受益意思之前,合同当事人可以变更或者撤销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或者第三人约款;一旦第三人表示了受益意思,合同当事人便不可以随意变更或撤销。不过,如果合同当事人具有5合同法6第54条所规定的撤销合同的事由,其主张合同变更或者撤销并不因第三人已表示受益意思而受妨碍,因为此时的/撤销0与上述撤销在原因和程序上均不相同,上述撤销属于当事人的任意撤销,仅依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即可实现,而第54条的撤销属于合同效力有缺陷,须通过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

7.债务人不履行合同,债权人与第三人均可以主张违约责任,由于二者是分别基于各自不同的债权主张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故二者所主张的责任内容有所不同。在第三人权利确定后,如果债权人行使法定解除权解除合同,不必经第三人同意。

8.债务人对于第三人直接负担债务,可以合同所

生一切抗辩对抗受益第三人。如果基本行为属于双务合同,债务人向第三人负担的债务,与债权人对债务人负担的债务,由于具有牵连关系,故可有同时履行抗辩及风险负担规则的适用。

参考文献

1121日2我妻荣.债权各论(上卷)1M2.东京:岩波书店,1954.

122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七册)1M2.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132黄立.民法债编总论1M2.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42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第15版)1M2.台北:三民书局,1996.

1521日2竹屋芳昭.为第三人的契约1A2.契约法大系刊行委员会.契约法大系(I)1C2.东京:有斐阁,1962.

162胡康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1Z2.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72尹田.论涉他契约1J2.法学研究,2001,(1).

182王泽鉴.民法物权(第1册)1M2.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192叶金强.第三人利益合同研究1J2.比较法研究,2001,(4).

1102田韶华.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研究1D2.北京:清华大学法学院,2003.

1112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二卷)1M2.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22崔建远.合同法(第三版)1M2.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132梁慧星.民法解释学1M2.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1142梁慧星.裁判的方法1M2.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152Barry N icholas,T he F rench L aw of Contract,2nd ed.,Clarendon Press Ox fo rd,1992.

11621日2山口俊夫.法国债权法1M2.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0.

1172Evan M cK endr ick,Contr act L aw,4th ed.,P algrave M acM illan,2000.

1182Cheshir e,Fifoot and Furmston.s L aw of Contract,14th ed.,Butterwort hs,2001.

11921日2我妻荣.中国民法债编总则论1M2.洪锡恒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202L ando and Beale,ed.Pr inciples of Eur opean Co ntract Law:Parts I and II.T he Hague:K luw er Law International,2000. 1212江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精解1Z2.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222王宏.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效力与违约责任1J2.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1).

1232林诚二.民法债编总论)))体系化解说1M2.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242胡文涛.论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效力1J2.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4).

(本文责任编辑马治选)

合同法总论,笔记

合同法总论,笔记 篇一:XX考研民法总论复习笔记:确定合同与射幸合同的要点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XX考研民法总论复习笔记:确定合同 与射幸合同的要点 法律硕士初试科目包括:政治理论(100分)、外国语(100分)、专业综合课(含宪法、法学基础理论、中国法制史)/(150分)和专业基础课(含民法学、刑法学)/(150分)。下面凯程考研为大家分享的是XX考研民法总论知识点:确定合同与射幸合同,目前正是基础知识的第一轮复习,希望大家能静下心来好好复习。 1.概念 (1)确定合同。又称实定合同,指给付的内容和范围在合同成立时已经确定的合同。一般合同均为确定合同。 (2)射幸合同。又称机会合同,指给付的内容和范围在合同成立时尚不确定,其确定取决于合同成立后是否发生偶然事件的合同。保险合同、抽奖合同、博彩合同都是射幸合同。 2.分类的意义 ①确定合同一般要求等价有偿,不能显失公平,否则会影响合同的效力,如显失公平的合同为可撤销合同,暴利合

同因违背公序良俗可被认定无效;射幸合同则不要求等价有偿。②射幸合同因双方的给付义务严重不对等,法律从公序良俗出发,对其种类、效力加以限制。如押赌合同在我国被认为是非法的;购买彩票的合同限于特定的种类;抽奖式有奖销售的奖金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 第 1 页共 1 页 篇二:崔建远合同法读书笔记 崔建远《合同法》(第四版)法律出版社读书笔记 一、作者简介 崔建远,男,1956出生,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学位分委员会主席,法学院民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检察院咨询监督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北京等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人民日报(海外版)法律顾问,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生兼职指导教师,国家法官学院兼职教授。 代表性学术成果《合同责任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准物权研究》(法律出版社 XX年版)、《土地上的权利群研究》(法律出版社 XX年版)、《论争中的渔业权》(北京大学出版社XX年版)、《合同法总论》(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XX年版)、《物权:生长与成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XX 年版)等专著、《物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XX年版)。与他人合著《合同法》(法律出版社 XX 年

我国合同法第116,121条规定,自考真题及答案

我国合同法第116,121条规定,自考真题及答案 篇一:我国《合同法》第116条的考卷知识分布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 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

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合同法第121条的理解与适用 合同法第121条的理解与适用 作者:周江洪发布时间:2013-03-27 16:14:40 【摘要】《合同法》第121条因第三人原因造成违约中未限定第三人原因的具体范围,致使其理解多有争议;学界存在着限制性解释和废除论等观点。在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在合同相对性的规范依据和排除第三人原因作为免责事由的意义上予以适用,其第三人范围与限制说主张的第三人范围基本相同,并非不作限制地加以适用。《合同法》第121条的适用,可以通过"第三人的原因造成违约"的文义解释、第三人原因构成不可抗力或情势变更以及过错责任情形的排除适用等角度予以限缩。在《合同法》第121条与《侵权责任法》第37条的衔接上,应努力通过解释论消解两者之间的不一致。 【关键词】《合同法》第121条;第三人原因;违约;解释论 《合同法》第121条(以下简称"第121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违约的,应当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间的纠纷,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约定解决。

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二十四条释义

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二十四条释义 第二十四条当事人对第九十六条、第九十九条规定的合同解除或者抵销虽有异议,但在约定的异议期限届满后才提出异议并向人民法院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当事人没有约定异议期间,在或者债务抵销通知到达之日起三个月以后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合同法频道为您整理、等合同法相关知识,分类齐全,欢迎浏览。如果还有其他疑问,请点击查看,感谢您的访问。 【条文主旨】 本条是对合同解除或者债务抵销的异议期间及其法律后果的解释。

【条文理解】 《合同法》第96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第九十四条的规定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白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对方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解除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当事人一方依照《合同法》第93条第2款、第94条规定解除合同,应当遵守下列程序规定:(1)必须具备法定解除合同的条件。《合同法》第93条第2款、第94条对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作了规定,按照这两条规定,具备以下条件,不必经对方当事人同意,只需向对方作出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就可以解除合同:当事人约定的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不具备上述条件,一方当事人不能解除合同。(2)行使解除权应当通知对方当事人。当事人一方行使解除合同的权利,必然引起合同的权利义务的终止,为了防止

合同法委托条款

合同法委托条款 篇一:合同条款的八大要素 《合同法》中规定:合同的基本要素包括:(一)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 (二)标的;(三)数量;(四)质量;(五)价款或者报酬;(六)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七)违约责任;(八)解决争议的方法。我们来有针对性的具体讲解一下:(一)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合同的主体审核:1、合同当事人情况:首先,合同当事人必须具有合格主体资格。虽然现行《合同法》对合同当事人并没有特别限制(已经包括了自然人),但并不是说没有合格主体的问题。一方面涉及到专营、专控的业务必须由专业公司经营或经特别批准后经营,另一方面一些工作要求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等级的公司或人员才能完成。 首先,合同当事人的资质、履约能力能否适合合同内容,符合法律的强制性或指导性的规范,是审查合同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主体不合格的合同是无效合同。因此存在巨大的风险。其次,合同如果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他合同当事人授权的经办人或代理人代为签订的,在审查合同主体是否合格的同时,还应注意审查合同签订人是否取得委托人的委托证明,并根据授权范围以委托人的名义签订。在一些单位委托本单位业务人员或聘请外单位人员签订经济合同

但未给予正式的、完备的授权委托书的情况下,对合同签订人的代理资格和代理权限,应作具体分析:1)合同签订人用委托单位加盖公章的空白合同书,或者用委托单位的合同专用章签订合同的,应视为委托单位授予合同签订人代理权。这种情况下所签订的合同应确认为有效。2)合同签订人持有委托单位出具的订立合同或者联系业务的介绍信签订合同的,视为委托单位授予合同签订人代理权。这种情况下所签订的合同应确认为有效。3)合同签订人未持有委托单位的任何委托证明文件所签订的合同,如果委托单位未予盖章,这种情况下所签订的合同无效。但是如果委托单位已经开始履行,应视为委托单位对合同签订人的代理权已经予以追认,因此,所签订的经济合同有效。 (二)标的:标的违法是指合同的标的物为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所禁止流通,或限制流通的专卖、专控物质不是由专业公司或经专门部门批准后经营。比如毒品是禁止流通的;再比如烟草制品必须由烟草专卖企业经营。违反这一规定,不仅所签订的合同无效,还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中第十条有规定:当事人超越 经营范围订立合同,人民法院不因此认定合同无效。但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规定的除外。涉及知识产权的标的物,应注意符合国家有关

合同法司法解释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已于2012年3月3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45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 二○一二年五月十日 法释〔2012〕7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 解释 (2012年3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45次会议通过) 为正确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一、买卖合同的成立及效力 第一条当事人之间没有书面合同,一方以送货单、收货单、结算单、发票等主存在买卖合同关系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以及其他相关证据,对买卖合同是否成立作出认定。 对账确认函、债权确认书等函件、凭证没有记载债权人名称,买卖合同当事人一方以此证明存在买卖合同关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第二条当事人签订认购书、订购书、预订书、意向书、备忘录等预约合同,约定在将来一定期限订立买卖合同,一方不履行订立买卖合同的义务,对方请求其承担预约合同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解除预约合同并主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三条当事人一方以出卖人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为由主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出卖人因未取得所有权或者处分权致使标的物所有权不能转移,买受人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四条人民法院在按照合同法的规定认定电子交易合同的成立及效力的同时,还应当适用电子签名法的相关规定。 二、标的物交付和所有权转移

崔建远合同法读书笔记

崔建远《合同法》(第四版)法律出版社读书笔记 一、作者简介 崔建远,男,1956出生,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学位分委员会主席,法学院民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检察院咨询监督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北京等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人民日报(海外版)法律顾问,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生兼职指导教师,国家法官学院兼职教授。 代表性学术成果《合同责任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准物权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土地上的权利群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4年版)、《论争中的渔业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合同法总论》(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物权:生长与成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等专著、《物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与他人合著《合同法》(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第4 版。合著者:于淑妍、王轶、王闯、王成、申卫星、杨明刚、韩世远、薛文成)《债权保障法律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合著者:韩世远)等 10 余部;发表《“四荒”拍卖与土地使用权》(《法学研究》 1995 年第 6 期)、《无权处分辨》(《法学研究》 2003 年第 1 期)等 150 余篇学术论文。 二、写作背景 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建设,推动了《合同法》的修改,自2003年以来,我国有关合同的立法及司法解释已有新的进展,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合同法的研究在继续深化,许多著述陆续面世,《合同法》第四版对第三版进行了细微的改变和深入,增加了时代的新的内容,并进一步对个别观点进行完善与深入,例如加强和细化了赠与合同中的任意撤销和法定撤销的阐述,强化了房屋租赁合同中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制度的分析等。 三、基本框架分析 该书坚持合同法的基本框架,对合同法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述,重点适当,深入浅出的表达作者的观点并引发深思。该《合同法》教材分为二十八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合同法的概念,对合同的范围进行了界定,《合同法》所规定的

合同法第94条

编号:_______________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合同法第94条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合同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 义务,同时阐述确定的时间内达成约定的承诺结果。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 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篇一:合同法第九十四条条文及司法解释合同法第九十四条 条文及司法解释 第九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 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 限内仍未履行; (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法条文义解释 本条是关于法定解除合同的规定。如前所述,合同解除的条件为法律直接规定的,其解除为法定解除。在法定解除中,有的以适用于所有合同的条件为解除条件,有的则仅以适用于特定合同的条件为解除条件。前者为一般法定解除,后者为特别法定解除。 二、因预期违约 因预期违约解除合同,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的,对方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预期违约分为明示违约和默示违约。所谓明示违约,指合同履行期到来之前,一方当事人明确肯定地向另一方当事人表示他将不履行合同。所谓默示违约,指合同履行期限到来前,

一方当事人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另一方当事人在履行期限到来时,将不履行或者不能履行合同,而其又不愿提供必要的履行担保。预期违约,降低了另一方享有的合同权利的价值,如果在一方当事人预期违约的情况下,仍然要求另一方当事人在履行期间届满才能主张补救,将给另一方造成损失。允许受害人解除合同,受害人对于自己尚未履行的合同可以不必履行,有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三、因迟延履行 迟延履行,又称债务人迟延,是指债务人能够履行,但在履行期限届满时却未履行债务的现象。它作为合同解除的条件,因合同的性质不同而有不同的限定。 (1) 、根据合同的性质和当事人意思表示,履行期限在合同的内容上不特别重要时,即使债务人在迟延履行,也不至于使合同落空,在这种情况下,原则上不允许债权人立即解除 合同,而由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履行催告,给他规定一个宽限期,债务人在宽限期届满仍未履行的,债权人有权解除合同。 (2) 、根据合同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履行期限 在合同的内容上特别重要时,债务人迟延履行、不需经催 告债权人即可解除合同。 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此一项规定了两种情形。前半句规定的是定期债务。所谓定

合同法中的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崔建远 韩世远)

合同法中的债权人代位权制度 崔建远韩世远 上传时间:2001-12-16 我国《民法通则》没有规定债的保全制度,只是在最高人民法院的个别司法解释中有类似债权人代位权和撤销权的内容。学说上多主张在我国已有的债务不履行责任制度和债的担保制度之外,还应设立债的保全制度,从而为债权人提供更周密而细致的保护。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专门规定了债权人代位权和撤销权,填补了法律漏洞,意义重大。以下仅就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适用问题谈一些我们的看法。 1、《合同法》第73条规定:“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但该债权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除外。”“代位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负担。”确立了我国民法上的债权人代位权制度,与我国原来的相关规定比较,无疑前进了很多。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300条规定:“被执行人不能清偿债务,但对第三人享有到期债权的,人民法院可依申请执行人的申请,通知该第三人向申请执行人履行债务。该第三人对债务没有异议但又在通知指定的期限内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执行。”与《合同法》第73条相比,《意见》第300条明确规定债务人对于第三人的到期债权可以成为强制执行的标的,但其适用于诉讼已终结(或者仲裁裁决已经作出)并已进入强制执行程序的情形。其次,依《意见》第300条,对债务人负有到期债务的第三人须直接向执行申请人清偿,而并非将第三人交付的财产加入债务人的总财产,向全体债权人清偿。再次,在具体的适用上,由于《合同法》第73条是以第三债务人为被告,而《意见》第300条则是以债务人为被告,两个诉讼并不一样,效果也有差异。总之,《意见》第300条的规定与民法上的代位权制度在性质、行使方法以及行使效果等并不相同。我们认为,从保护债权人利益角度出发,《合同法》第73条规定的债权人代位权制度与最高人民法院《意见》第300条可以并存,具体的优劣可由债权人依具体案情判断,选择有利者适用。 2 、《合同法》第73条第1款明确将债权人代位权的标的限定于债权,且须为“到期债权”,于是便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未到期的债权能否成为债权人代位权的标的?二是债务人的其他权利应否成为债权人代位权的标的? 对于第一个问题,如果债务人的债权未到期,则第三债务人可以此为由而拒绝提前给付,债权人当然无法行使代位权。但在第三债务人破产场合,由于破产宣告时未到期的债权,视为已到期债权(《企业破产法(试行)》第31条),债权人当然可以代位申报加入破产债权。 对于第二个问题,从比较法来看,《法国民法典》第1166条规定,债权人得行使债务人的一切权利和诉权。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和理论,可代位行使的权利,也很广泛除了债权之外,还包括物权及物上请求权;除了请求权之外,还包括形成权(如合同的解除权、撤销权),甚至债权人代位权、撤销权本身又可以成为代位权的标的;并且不仅限于私法上的权利,甚至包括一些公法上的权利,内容非常广泛。对于上述内容我国《合同法》第73条应予调整而未作规定,构成法律漏洞,对此我们认为可以通过目的性扩张予以填补。债权人代位权的客体除

合同法司法解释二逐条释义

逐条解读《合同法解释二》 一、合同的订立 第一条当事人对合同是否成立存在争议,人民法院能够确定当事人名称或者姓名、标的和数量的,一般应当认定合同成立。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对合同欠缺的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内容,当事人达不成协议的,人民法院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第一百二十五条等有关规定予以确定。 解读:具备基本三要素:当事人名、标的和数量,合同一般即视为成立。 第二条当事人未以书面形式或者口头形式订立合同,但从双方从事的民事行为能够推定双方有订立合同意愿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是以合同法第十条第一款中的“其他形式”订立的合同。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解读:合同签订三形式,口头、书面和行为。 第三条悬赏人以公开方式声明对完成一定行为的人支付报酬,完成特定行为的人请求悬赏人支付报酬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但悬赏有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情形的除外。解读:悬赏声明可构成合同。 第四条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合同约定的签订地与实际签字或者盖章地点不符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约定的签订地为合同签订地;合同没有约定签订地,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不在同一地点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最后签字或者盖章的地点为合同签订地。 解读:本条没明确认定合同签订地的目的和背景,实际上合同签订地主要在于争议管辖

条款约定合同签订地时才有其法律价值,此条规定会出现合同的签订地的认定,虽然明知实际签订地点,淡也按合同约定地点。 第五条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应当签字或者盖章。当事人在合同书上摁手印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具有与签字或者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 解读:合同签署三方式:签字、盖章或手印。本条“手印”应为指纹印迹,而非人名章。 第六条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对格式条款中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内容,在合同订立时采用足以引起对方注意的文字、符号、字体等特别标识,并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格式条款予以说明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符合合同法第三十九条所称“采取合理的方式”。 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对已尽合理提示及说明义务承担举证责任。 解读:虽然这条要求不让把敏感条款(实际上有点像霸王条款)遮着掩着,但这这种提示很容易做得到,描黑加粗就行了,至于说明得是否在理就另当别论了。注意其举证责任(本质上是谁主张谁举证)。 第七条下列情形,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为合同法所称“交易习惯”: (一)在交易行为当地或者某一领域、某一行业通常采用并为交易对方订立合同时所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做法; (二)当事人双方经常使用的习惯做法。 对于交易习惯,由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解读:凡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的的行为地习惯、领域习惯、行业习惯,还有双方或当

(完整版)二十九个条款详解完美合同的攻防之道

二十九个条款详解完美合同的攻防之道 任何合同都是特定的交易主体经过博弈,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背景下,以特定的交易条件就特定标的所达成的利益平衡。因此,合同中的任何权利义务都应该是有限的。合同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法律人的职责是将相关的权利义务明确化、合法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合同履行过程或结果的不确定性,以规避风险和损失。 一、陈述与保证条款 1.陈述与保证条款,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一方就与合同交易事项有关的事实作出陈述; (2)该方保证合同订立时上述事实的真实性;或一并保证上述情形在特定期间内持续处于其所陈述的状态; (3)该方违反上述义务所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合同相对方的救济方式。 2.此类条款旨在减少或控制当事人之间因合同交易事项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风险。 例如,股权转让合同中,受让人通常无从确证目标公司是否存在未曾披露的债务,或目标公司在股权交割之前是否会再发生其他变故。 二、定义条款 1.定义条款,旨在对合同中较为复杂的或可能发生歧义的词语赋予明确的含义,以便在合同中准确、一致的表述。 2.被定义的词语,不应超出其在该合同语境下语义解释的合理范围。 3.定义条款,常设置在合同中的下列位置: (1)合同正文首部,常为合同第1条或第2条;

将“合同当事人条款”作为合同正文的第1条时,“定义条款”常为第2条。(2)合同正文后部; (3)作为合同定义附件。 4.设置定义条款时,需注意: (1)定义条款应仅限于解释特定词语的含义,不应涉及当事人之间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 (2)通常含义足以清晰表达的,不必定义; (3)经过定义后的词语,在合同中应通篇一致,并可以特别的字体或格式(如下划线)表明其在合同中是被特别定义的词语; (4)需定义的词语较少的,可采用附带解释、括号解释等方式处理,不必专设定义条款。 三、标的条款 1.标的描述应尽可能具体、明确,可操作,可证明。 2.合同订立时尚不能具体确定的信息,应明确具体确定的方式,或哪一方当事人有权以何种方式进行确定。 3.合同标的不明确,可能导致合同不成立;合同标的之范围、要求描述不清,极易发生争议。 四、数量条款 1.标的数量,应尽可能具体、明确、可操作、可证明;并应一并考虑约定: (1)计数(量)之方式; (2)计数(量)之依据;

《合同法》司法解释(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 释(二) (法释〔2009〕5号,2009年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62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已于2009年2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62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5月13日起施行。 二○○九年四月二十四日 为了正确审理合同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对人民法院适用合同法的有关问题作出如下解释: 一、合同的订立 第一条当事人对合同是否成立存在争议,人民法院能够确定当事人名称或者姓名、标的和数量的,一般应当认定合同成立。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对合同欠缺的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内容,当事人达不成协议的,人民法院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第一百二十五条等有关规定予以确定。 第二条当事人未以书面形式或者口头形式订立合同,但从双方从事的民事行为能够推定双方有订立合同意愿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是以合同法第十条第一款中的“其他形式”订立的合同。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悬赏人以公开方式声明对完成一定行为的人支付报酬,完成特定行为的人请求悬赏人支付报酬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但悬赏有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情形的除外。 第四条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合同约定的签订地与实际签字或者盖章地点不符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约定的签订地为合同签订地;合同没有约定签订地,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不在同一地点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最后签字或者盖章的地点为合同签订地。 第五条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应当签字或者盖章。当事人在合同书上摁手印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具有与签字或者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 第六条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对格式条款中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内容,在合同订立时采用足以引起对方注意的文字、符号、字体等特别标识,并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格式条款予以说明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符合合同法第三十九条所称“采取合理的方式”。 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对已尽合理提示及说明义务承担举证责任。 第七条下列情形,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为合同法所称“交易习惯”: (一)在交易行为当地或者某一领域、某一行业通常采用并为交易对方订立合同时所知

合同与合同法

第一章合同与合同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合同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合同法体系。掌握合同的概念和分类,合同法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合同的概念和分类,合同法基本原则。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后练习。 教学时数:3课时。 参考资料: 李永军主编:《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 王清平主编:《实例合同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韩世远主编:《合同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教学内容: 第一节合同概述 一、合同的概念和特点 (一)合同的概念的两种观点 观点一: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债权债务关系的协议,合同仅发生债权债务关系而不发生其他民事关系; 观点二:尽管合同是产生债的原因,合同关系也是债的一种形式,但合同不仅仅产生、变更、终止债权债务关系,而且也是物权关系、共同关系等非债权债务关系产生、变更、终止的原因。 我国《合同法》第2条并没有采纳债权协议的观点,而是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可见,我国合同法适用于平等主体之间订立的各种合同关系,而不仅仅是债权合同关系。 (二)合同的特点(法律性质) 1、合同是一种双方民事法律行为 2、合同产生于平等主体之间 3、合同目的在于产生具体的财产性权利义务 二、合同的种类 (一)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 区分标准: 根据法律上是否规定了一定合同的名称 区分意义: 两者适用的法律规则不同 (二)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 区分标准:当事人双方是否存在对待给付义务 区分意义:1)是否适用同时履行抗辩权规则。2)在风险的负担上是不同的。3)因一方的过错所致合同不履行的后果不同 (三)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 区分标准: 当事人是否可以从合同中获取某种利益 区分意义: 1)确定某些合同的性质。2)义务的内容不同。3)主体要求不同(四)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第125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第125条 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词句、合同的有关条款、合同的目的、交易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以下是为你收集整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第125条,欢迎参考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第125条合同文本采用两种以上文字订立并约定具有同等效力的,对各文本使用的词句推定具有相同含义。各文本使用的词句不一致的,应当根据合同的目的予以解释。 【释义】本条是关于合同条款发生争议或者词句不一致的解释的规定。 合同的条款应当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达成的协议,但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对某些条款的含义发生争议。对发生争议的条款应当本着什么原则进行解释才能符合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合同法对这个问题专门作了规定。 合同的条款用语言文字构成。解释合同必须先由词句的含义入手。一些词句在不同的场合可能表达出不同的含义,所以应当探究当事人订立合同时的真实意思。 合同条款是合同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条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不仅要从词句的含义去解释,还要与合同中相关条款联系起来分析判断,而不是孤立地去看待某条款,才能较为准确地确定该条款的意思。 当事人签订合同都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合同中的各条款都是为达到合同目的而制定的。合同目的包括了整个合同的真实意图。因此,对条款的解释还应当从符合合同目的原则剖析。依合同目的原则解释要求,当条款表达意见含混不清或相互矛盾时,作出与合同目的协调一致的解释。 按照交易习惯确立合同条款的含义是国际贸易中普遍承认的原则。《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和《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对此都有规定。交易习惯也称为交易惯例,它是人们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某一地区、某一行业在经济交往中普遍采用的做法,成为这一地区、这一行业的当事人所公认并遵守的规则。因此,依照交易习惯解释合同条款,是十分必要的。 诚实信用原则是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诚实信用原则贯穿合同从订立到终止的整个过程。在解释合同条款时也应遵从诚实信用的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实事求是地考虑各种因素,包括上述从有关条款、合同目的、交易习惯来认定争议条款或者发生歧义的词句的准确含义。并以公平的原则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合同文本采用两种以上文字订立并约定具有同等效力的情况下,应当对文本使用的词句推定具有相同的含义。当各文本使用的词句在理解上不一致时,往往各条款都有该词句,此时按词句本身的含义或按相关的条款确定其含义已不可能,那么,应当按照订立合同的目的予以解释。

合同法九十四条

合同法九十四条 篇一:合同法第九十四条条文及司法解释 合同法第九十四条条文及司法解释 第九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法条文义解释 本条是关于法定解除合同的规定。如前所述,合同解除的条件为法律直接规定的,其解除为法定解除。在法定解除中,有的以适用于所有合同的条件为解除条件,有的则仅以适用于特定合同的条件为解除条件。前者为一般法定解除,后者为特别法定解除。 二、因预期违约 因预期违约解除合同,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的,对方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预期违约分为明示违约和默

示违约。所谓明示违约,指合同履行期到来之前,一方当事人明确肯定地向另一方当事人表示他将不履行合同。所谓默示违约,指合同履行期限到来前,一方当事人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另一方当事人在履行期限到来时,将不履行或者不能履行合同,而其又不愿提供必要的履行担保。预期违约,降低了另一方享有的合同权利的价值,如果在一方当事人预期违约的情况下,仍然要求另一方当事人在履行期间届满才能主张补救,将给另一方造成损失。允许受害人解除合同,受害人对于自己尚未履行的合同可以不必履行,有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三、因迟延履行 迟延履行,又称债务人迟延,是指债务人能够履行,但在履行期限届满时却未履行债务的现象。它作为合同解除的条件,因合同的性质不同而有不同的限定。 (1)、根据合同的性质和当事人意思表示,履行期限在合同的内容上不特别重要时,即使债务人在迟延履行,也不至于使合同落空,在这种情况下,原则上不允许债权人立即解除 合同,而由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履行催告,给他规定一个宽限期,债务人在宽限期届满仍未履行的,债权人有权解除合同。 (2)、根据合同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履行期限

《合同法》司法解释(一)

《合同法》司法解释(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法释[1999]19号 (1999年1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090次会议通过) 为了正确审理合同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的规定,对人民法院适用合同法的有关问题作出如下解释: 一、法律适用范围 第一条合同法实施以后成立的合同发生纠纷起诉到人民法院的,适用合同法的规定;合同法实施以前成立的合同发生纠纷起诉到人民法院的,除本解释另有规定的以外,适用当时的法律规定,当时没有法律规定的,可以适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 第二条合同成立于合同法实施之前,但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跨越合同法实施之日或者履行期限在合同法实施之后,因履行合同发生的纠纷,适用合同法第四章的有关规定。 第三条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效力时,对合同法实施以前成立的合同,适用当时的法律合同无效而适用合同法合同有效的,则适用合同法。 第四条合同法实施以后,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无效,应当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不得以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为依据。 第五条人民法院对合同法实施以前已经作出终审裁决的案件进行再审,不适用合同法。 二、诉讼时效 第六条技术合同争议当事人的权利受到侵害的事实发生在合同法实施之前,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至合同法实施之日超过一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尚未超过一年的,其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二年。 第七条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当事人的权利受到侵害的事实发生在合同法实施之前,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至合同法施行之日超过二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尚未超过二年的,其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四年。 第八条合同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的一年、第七十五条和第一百零四条第二款规定的五年为不变期间,不适用诉讼时效中止、中断或者延长的规定。 三、合同效力

(完整word)韩世远合同法

合同法讲座(4) (第四章合同的履行) (韩世远博士:) 我这次讲课的主要内容是《合同法》第四章"合同的履行"和第七章"违约责任"。讲课的顺序按照《合同法》条文的先后顺序依次进行。 第四章"合同的履行"这部分从第60条开始。第60条第一款规定了合同履行的原则--全面履行。第二款则是一个新的规定,涉及合同义务扩张,是这次《合同法》新增内容中的一个重要表现。按照原先的三部合同法中的规定,理解合同的履行先要确定合同的内容,即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合同的义务主要就是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义务。这些义务的不履行就构成了违约。而这次的《合同法》在这些合同义务之外又额外地规定了一些义务,从而构成了我们称为"合同关系上的义务群"的一系列义务。具体表现为:在合同缔结过程中有先合同义务;在合同成立后履行过程中有附随义务;在合同关系终了以后有后合同义务。这样,伴随着合同关系由生到死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就形成了一群合同义务,或者称为"合同关系上的义务群",从而来具体地规范每一个过程中当事人所应当履行的义务。这里我重点讲解一下附随义务以及合同关系上的义务群。合同关系上的义务群在以往我们所学习的民法理论中并没有提到,在其他国家的立法中多数也没有加以规定,而主要是本世纪发达国家的一些判例和学说提出来的。这次我们的《合同法》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附随义务,确立了合同关系上的义务群。下面我们就具体地谈一谈这些义务的具体内容以帮助大家比较准确地领会立法的意图。合同义务是我们确定当事人应如何履行合同、是否违约时首先应确定的一项内容。最主要的合同义务称为给付义务。除了给付义务以外,《合同法》的第60条第二款还规定了附随义务。给付义务又可以分为主给付义务和从给付义务。主给付义务通常而言是决定合同关系类形的这样一种最主要的义务。如买卖合同关系它之所以被认定为是一种买卖关系,是因为一方有付款的义务,而另一方有交付标的物并移转标的物所有权的义务。如果不是这种义务内容的话,一方付款而另一方交付标的物供对方使用、收益,这就成了一种租赁关系。这说明给付义务中是合同关系所固有的、必备的并且用来决定合同关系基本类型的这样一种义务,就称为主给付义务。除了主给付义务以外,还会发生从给付义务。所谓从给付义务,是指并不决定合同关系类型,其出现是为了促进债权人合同目的圆满实现的这么一类义务。它的发生可以是由于法律的规定。如我们的《合同法》第136条在买卖合同中规定: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或交易习惯向买受人交付提取标的物单证以外的有关单证和资料。这就是一种由法律直接规定的买卖合同中的从给付义务。另外在《合同法》分则中的第401条、第404条在委托合同中规定了受托人的报告义务、受托人处理委托事务取得的财产应当转交给委托人的转交义务。这些义务都是从给付义务,也都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此外,这种从给付义务也可以由当事人约定。比如甲购买乙所经营的一家企业,购买时双方当事人就可以在合同中约定:甲购买的同时乙应当向甲提供其原来客户的名单。这就是一种由当事人约定的从给付义务。另外,这种从给付义务也可以通过合同的解释(如根据诚实信用原则解释合同)而产生。比如买卖的标的物是一匹血统很好的名马,就可以通过合同的解释得出出卖人除了交付马以外,还应当交付这匹马的血统证明书。这就是通过解释合同、解释当事人订立合同的意图来得出从给付义务。主给付义务和从给付义务是合同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主给付义务决定着合同关系的类型,作为合同义务中最核心的内容而出现。从给付义务可以理解为主给付义务外层的一种义务。而附随义务是在从给付义务之外,更外围的一层义务。《合同法》第60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这里,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这项义务的内容。附随义务的发生根据普遍地是诚实信用原则,是随着合同关系进程的展开而不断发生的。将附随义务、从给付义务与主给付义务作一下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主给付义务从合同关系一成立就是确定的。如买卖合同关系一成立,买卖中的主给付义务--付款、交货就确定了。而从给付义务、附随义务是随着合同关系进程的展开而不断发生的,不是从一开始就确定的。

《合同法》第121条的理解与使用-最新资料

《合同法》第121条的理解与使用 《合同法》第121条规:“当事人一方因第三人原因造成违约的,应当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但是对该条规定的理解和使用却存在争议。由于解释的不同容易产生法律的漏洞,因此有的学者主张应该废除这一条规定。但在《合同法》第121条做出修改和完善之前,仍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理解和使用,以维护司法公正。 一、《合同法》第121条的概况 合同是双方当事人为了厘定责任而签署的一种契约。根据《合同法》第121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因为第三人原因造成违约的,应当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间的争议,依据法律的规定或者根据约定来解决。在此条规定中,尽管明确规定了违约应当承担责任,但是却并未对“第三人”进行进一步的规定,导致在现实生活中关于第三人原因的争议从未停止。争议的核心自然在于怎么样界定第三人原因[1]。 由于第三人的原因致使当事人一方加重了债务,而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的话,除了当事人双方之外的人都可以称为“第三人”。这样宽阔的范围无疑使得债务人的负担更重了。而这种负担的加重是否合理则值得深入思考。为此,很多专业学者提出应该对第三人的范围进行限制性的解释。然而个人的解读始终缺乏法律的权威性和统一性,不同的学者对其界定往往不同,在具体

实践中也无法保证使用同样的解读。例如,梁慧星教授认为“第三人”应当指的是和当事人双方存在一定联系的人,比如当事人的合作伙伴、公司员工、供货商等等。但是即使如此,这样的界定也很难包括实际案例中所有的“第三人”。其他的界定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这就意味着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真正的保障。况且,理论上的限制性解释并不能完全应用到案件的实例中去,实际上对纠纷的解决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应当废除这一无论如何解释都会存在缺陷的规定。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来,这一主张短期内并不会得到采用。因此,还是应该本着公正合理的原则,对该条规定的解释与应用进行认真的研究,以求有助于争议的缓和以及案件的审理。 二、《合同法》第121条的理解与使用 (一)第121条的应用现状 在实际的应用中,法院多是将此条作为合同相对性的依据,然后来排除债权人向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根据规定,应由债务人和第三人进行协商解决。或者将其作为第三人承担违约责任的依据,以免当事人将第三人作为免责的理由。但是这样的理解和使用多少存在着不足,使得债权人的权利过于绝对化。也就是说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债务人所需要承担的责任都太绝对。事实上,在当事人双方按照合同进行交易的时候,有很多无法预测的风险。其中也有很多不可抗力可能会导致合同未能成功履行,比如台风、暴雨、火灾等自然灾害。同时也有一些未能写进合同但

关于对《劳动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的解读

关于对《劳动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的解读《劳动合同法》的内容,对于熟悉《劳动法》或者是熟悉劳动人事管理工作的同志来说,应该都是比较好理解的。但《劳动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的出现,相对于整个《劳动合同法》的逻辑体系来说,显得比较突兀。笔者为此查阅了有关对《劳动合同法》进行解释得各种资料,但都没有对本条内容作出明确的界定。因此,笔者只好不揣浅陋,针对本条的字面文意进行以下理解。 一、第九十四条所确定应当承担责任的情况,即“个人承包经营违反本法规定招用劳动者”的含义。 笔者认为,以上对九十四条适用对象的界定,至少可以反映出两个方面的含义: 1、结合《劳动合同法》的全文来看,判断《劳动合同法》基本上是否认了个人与劳动者之间存在劳动关系,进而从劳动关系上确认了企业与个人进行生产经营承包时用工的法律责任。 2、从建筑企业生产经营的现状来看,企业将工程分包给没有资质的个人的情况普遍存在,我公司也概莫能外。因此,这种行为符合第九十四条的规制,建筑企业的违法分包自然也要承担第九十四条确定的法律责任。 二、关于违反第九十四条的规定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首先,我们能够确认这样一个法律事实,即企业需要为无

资质分包的劳动者所受的损害买单,作为一直困扰建筑企业经营者、项目管理人员的问题。《劳动合同法》第一次从法律上给出了一个明确的依据。下面,具体谈一谈第九十四条所蕴含的法律责任。 第一,我们基本能够判断第九十四条属于民事法律范畴的法律责任。首先,在劳动法规的责任承担方式中,没有连带责任这样一种法律责任的形式,连带责任是民事法律责任所独有的一种形式。其次,更为明显的特征是与劳动者对应的承担劳动法律责任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即法人单位,而个人不是承担责任的主体。虽然从大的民法范畴来说,劳动法是属于民法范畴的,但我国的法律事实上是将民事法律和劳动法律分开的。 第二,个人承包用工的法律责任在实践中如何承担? 按以上谈到的责任承担方式,第九十四条是属于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那么,是不是对于企业存在的个人承包用工而言,就完全可以不依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内容,而只是在劳动者发生损害,产生纠纷以后就直接适用民事法律责任呢?笔者认为,还是应该按情况分别对待。 一种情况是,个人承包经营本身的行为并没有什么问题,是合法有效的。那么承包人给劳动者造成的损害,由企业与承包经营者承担民事连带责任。第二种情况是,个人承包经营本身的行为就是非法的,如工程上的个人分包行为,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