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7唐诗五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长春版)
- 格式:docx
- 大小:51.46 KB
- 文档页数:5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全诗翻译赏析《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
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诗文解释】夜暮降临,连绵的山峦在苍茫的夜色中变得更加深远。
天气寒冷,使这所简陋的茅屋显得更加清贫。
半夜里一阵犬吠声把我惊醒,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词语解释】(1)芙蓉山主人:这里指作者投宿的人家。
芙蓉山:地名,在今湖南宁乡青山桥镇。
(2)苍山:青山。
(3)白屋:这里说的是诗人投宿的贫苦人家的住所。
通常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5)夜归:晚上归来。
(6)贫:清贫。
白屋:茅草屋。
【诗文赏析】这首诗用精炼的诗笔,描绘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主题的寒山夜宿图。
整首诗按照时间顺序安排。
上半是旅客山行夜宿,后半是主人夜半还家;上半全为所见,后面皆是所闻。
平中有转,有起有伏,虽未直接抒情,但山野孤寂的羁旅情怀不写自现。
每句诗都构成一幅独立的画面,彼此又都相互承接。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
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
“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
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
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
“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
“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
“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
“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
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诗意及赏析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诗意及赏析逢雪宿芙蓉山主人(1)刘长卿日暮苍山远(2),天寒白屋贫(3)。
柴门闻犬吠(4),风雪夜归人。
【注释】(1)芙蓉山:地名。
(2)苍:青黑色。
(3)白屋:用白茅草覆顶的贫穷人家住屋。
(4)柴门:用木柴作的门,言其简陋。
【赏析】一位踽踽独行的旅客,正在漫漫崎岖的山道上跋涉,艰辛劳累,炙冷又饿,这时天色已晚,青山更显得迷蒙遥远。
天寒地冻,四处茫茫,到哪儿去找住宿的地方呢?夜色中,忽见山坳处露出几间白茅草屋顶的小屋,似乎在寒风中抖缩着,原来是几户贫穷的农家!他急忙加快了脚步。
突然,柴门内的狗儿狂叫起来,令人惊喜交加。
也许惊醒了屋内的主人吧,这时主人对狗儿的呵斥声、与客人的应答声、开门声、寒暄声、叙谈声掩盖了门外呼呼的风雪声,强烈震撼着诗人的心。
在这迷漫的风雪之夜,诗人来到这位热心主人的家,不是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么?一股暖流,一片亲情,油然而生。
从中也透出一丝远行者孤寂凄清的思乡心绪。
这首诗依着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脉络,随着时间、空间的转移,描绘了一幅雪夜投宿图。
【吟诵要领】唐诗人刘长卿,官至随州刺史,又称刘随州。
他的创作活动主要在天宝末至大历年间,正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时期,他的诗善于在景物描写中寄托自己的真情实感。
吟诵时应把握其凝炼自然、造意清新的艺术风格。
首句,点明时间和处境,表露出诗人匆匆赶路急欲投宿的心情。
吟诵时日暮短而下抑,苍山长而稍缓,远语调急切。
次句,写发现山村农家的观感,点明投宿地点。
吟诵时天寒长而平缓,白屋稍快,贫略高而长,沉重、凄冷。
三句,以跳跃的笔触,叙写走进农家时的情状。
诗人从闻犬吠到进入主人家内,受到热情接待的种种情节,诗笔一下跳过,却留下给人丰富想象的空间。
吟诵时柴门以平缓声调连读,闻字音重略长,犬吠一字一顿,表示又惊又喜。
四句,写诗人在漫天风雪之中受到主人留宿的深切感受。
吟诵时风、雪两字连读,夜字短顿,归人二字声调上汤,使诗句交织着的喜悦、感激、温暖、凄清的复杂心清,一起涌上心头。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注解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诗人小传】
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开元二十一年进士。
他因为恃才傲物,所以仕途一波三折,甚至被人诬陷入狱。
刘长卿擅写五言诗,自诩为“五言长城”。
当时的人们将他和钱起、郎士元、李嘉祐一并推崇,但他说:“郎士元、李嘉祐怎配和我齐名呢?”刘长卿每次题诗,在落款处从来只写“长卿”二字,他说天下人哪有不知道他姓名的呢。
今人读刘长卿之名,一般读作刘长(cháng)卿,其实应该读作刘长(zhǎng)卿,其中有个故事: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之所以取名
相如,是因为仰慕战国名人蔺相如。
蔺相如在赵国为相,相乃众卿之长(zhǎng)(卿是高级官员,众卿之长就是所有高级官员里职位最高的那个)。
而在古人的习惯里,名与字在含义上一定有所关联,所以司马相如取名为相如,取字为长卿。
刘长卿之所以取名长卿,是因为仰慕司马相如,故而以司马相如的字做了自己的名。
刘长卿字文房,“文房”比喻掌帝王制诰。
于是,名与字相配,长卿为名,文房为字,相得益彰。
【注讲】
①芙蓉山:山名,不详其地。
主人:指刘长卿留宿的那户人家。
②白屋:以白茅覆盖的陋屋,可见这一户是赤贫之家。
【名句】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诗精选六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诗精选六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
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
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5.练习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体背。
6.作业:背、默古诗,试着给爸爸、妈妈讲讲古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第二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芙蓉山:今湖南桂阳,宁乡等地均有芙蓉山,未知实指何处。
一二句:写旅客投宿时之所见所感。
意谓暮色苍茫,山路漫漫;天冷地冻,茅屋贫寒。
白屋:犹茅屋。
多指贫民住的简陋屋舍。
三四句:写主人与旅客之所见所感。
意谓主人听见柴门犬吠声,出来一看——风雪之夜有人投宿;旅客听见柴门犬吠声,喜出望外——风雪之夜有处可投宿。
赏析:这是“五方长城”刘长卿描绘的一幅“寒山夜宿图”。
诗中没有明写人物,却感到其人呼之欲出;没有直抒情怀,但觉得其情动人肺腑。
第三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诗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诗解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诗解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创作的一首七绝古诗。
本诗以雪夜宿主人的经历为主线,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思乡之情来表达诗人的情感与思考。
下面将从整体结构、意象描写和主题探讨三个方面对诗歌进行解读。
首先,整体结构方面,本诗共四句,每句四个字,由此可见其为七绝体的古诗。
每句四字之内,字数平衡,起伏匀称,体现了七绝的特点。
整首诗行云流水,抑扬顿挫,给人以节奏感和美感。
诗歌篇幅简短,语言精练,却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情感与思考。
其次,意象描写方面,本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感叹自己的思乡之情来增强诗歌的意境。
首句写到「日暮汉宫传蜡烛」,将日落时的宫殿和烛光闪烁相连结,暗示了辞官返乡的情境。
次句写到「轻烟散入五侯家」,将烟雾与归乡的大臣之家联系在一起,意在表现朝廷的变故和自己离开官场的惋惜。
第三句写到「傍邻门户听秋雨」,表达了诗人逗留在邻人家中,聆听着秋雨声响,寄情于乡愁的心境。
最后一句写到「援琴酒醒胡笳暮」,以酒与琴相搭配,来表达作者沉浸在思乡之情中的状态。
通过这些意象描写,诗人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使得诗歌更加饱满生动。
再次,主题探讨方面,本诗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官场生活和家乡思念之情的体验和反思。
诗人通过刻画宫殿、烛光、烟雾等景物,抒发了自己对过去官场生活的怀念之情。
同时,他也借助邻人家中的秋雨声和琴声,来表达自己对故土的思恋之情。
通过诗歌描写和情感抒发,诗人表达了对过去的反思和对归乡的憧憬。
诗中所融入的思乡之情,既是对故土温馨回忆的追念,也是对官场生活的失望和追寻内心自由的期待。
综上所述,陈子昂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思乡之情,在诗歌中展现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
诗人用简洁而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对过去官场生活的怀念和对归乡的憧憬。
通过对整体结构、意象描写和主题探讨的解读,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首古诗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诗意思全解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诗意思全解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唐代〕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文
当暮色降临山苍茫的时候就越来越觉得路途遥远,当天气越寒冷茅草屋显得更加孤零零。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注释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
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
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时候。
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
苍:青色。
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
一般指贫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唐代]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标签写景、写狗古诗18首、写人、早教古诗100首、写雪、山村、冬天、写风译文暮色苍茫,更觉前行山路遥远。
天寒地冻,倍觉投宿人家清贫。
忽然听得柴门狗叫,应是主人风雪夜归。
注释日暮:傍晚的时候。
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
苍:青色。
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
一般指贫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赏析诗词大意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
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
“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
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
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
“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
“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
“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
“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
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
诗是按投宿的顺序写下来的。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反客为主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可谓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其中最后一句“风雪夜归人”甚至为剧作家借用为剧名,遂使此诗在当代更为著名。
然而对此诗的理解,窃以为问题颇大,通常的讲析很难令人信服。
主要问题是两个,一是标题,前面“逢雪宿芙蓉山”六字似已申足诗题,何以还要加上“主人”两字?于是有人以为此乃衍文,“主人”两字应该删去;二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联,诸多赏析者都展开神思,想象为:诗人夜宿于芙蓉山某农户家,夜闻农家主人雪夜归来,犬吠人答,所谓:“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诗意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作者介绍:
刘长卿(约726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
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
注释: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
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
日暮:傍晚的时候。
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
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
一般指贫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诗文意思:
当暮色降临山苍茫的时候就越来越觉得路途遥远,当天气越寒冷茅草屋显得更加孤零零。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
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
“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
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
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
“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
“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同步练习
1. 你能说说题目《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什么意思吗?
2.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图。
3. 整首诗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4. 前两句中“______”、“______”、“______”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5.. 诗歌在用字上,“柴门”上承“_____”,“_____”遥承“天寒”,而“_____”则与“日暮”衔接。
6. 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芙蓉山主人贫穷的?
7.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作者是(朝代)的,这首诗的体裁是。
8. 分别用“/”划分下列诗句的节奏
9. 按要求默写。
①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的句子:。
②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的一句:。
10. 想象一下,主人为什么很晚才归来呢?
11. 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①日暮苍山远______________
②天寒白屋贫____________
12. 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①柴门闻犬吠___________
②风雪夜归人_____________
13. 相近字组词
暮_________ 逢_________
墓_________ 缝_________
14. 相近字组词
芙_________贫_________
夫_________贪_________
15.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对“归”的理解。
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
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说说理由。
16. 诗人哪一句起承上启下作用?
17. 最先打破静夜的声音是什么?
18. 解释诗句的意思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19. 解释诗句意思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一、诗歌鉴赏
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 此四句诗两两对仗,且十分工整,你能说出对仗句子的特点吗?
3.这首诗的写作角度前两句与后两句有何不同?
4. 尾句“风雪夜归人”中的"人”,有人理解为客人,有人理解为主人,你怎样理解?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二、根据诗意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1)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在本诗中,李白为什么要以“明月”入诗?
3、古人在诗词中描写情境用来营造气氛的鸟儿很多,为什么李白独选“子规啼”来入诗呢?
4、王昌龄被贬龙标是什么季节?为什么?
5、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6、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7、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1、诗人遇到风雪投宿在芙蓉山主人家。
2、风雪夜归。
3、时间顺序。
4、寒|白|贫
5、白屋|风雪|夜
6、“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
7、唐| 刘长卿|五律或五言绝句
8、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9、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0、示例:人很贫穷,他可能是出去打柴卖柴,也可能是出去借债,为生活在奔波劳作。
11、青山|贫家的住所。
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12、狗叫|夜晚归来。
13、日暮| 坟墓|相逢缝纫
14、芙蓉|夫人|贫穷|贪心
15、“归”是诗人的来到,因为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
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
16、天寒白屋贫
17、犬吠
18、天快黑了,苍山更显得遥远,天气寒冷,茅草房更显得清冷萧条。
19、只听得柴门外传出一阵狗叫声,原来是茅房的主人顶着风雪回家来了。
【能力提升】
一、诗歌鉴赏
1、这首诗表达了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触发的旅人静夜之情。
2、示例:“日暮绿树”对“天寒”、“柴门”对“白屋”,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
3、所见之景|从所闻之声。
4、“人”理解为客人。
这一句用鲜明的现象,描写了一个人奔波于荒山之中,冒着夜雪投
宿的情景。
二、根据诗意回答问题
1、(1)杨花,子规。
(2)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2、“明月”除了有普天同照、能够把心儿带给朋友外,更能表现友谊的纯洁,表明王昌龄人格的高洁。
3、子归鸟叫声凄凉,有“不如归去”之意,古人用来作为悲情之鸟,李白用“子规啼”表示对朋友悲惨命运的忧虑,对朋友的挽留不舍之情。
4、暮春从“杨花落尽子规啼”可以看出,“杨花落尽”是暮春的景象,“子规啼”是暮春的气象。
5、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6、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感情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7、示例①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③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