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2011学年第一学期英语期末模拟卷二

(满分120 分,时间100 分钟)

I.听力部分(25分)

一、听短对话回答问题(共5小题,计5分)

1. Where does the dialogue take place?

A. In the street.

B. On the phone.

C. At school.

2. How does the man like these sweaters?

A. Very well.

B. Fashionable.

C. Out of fashion.

3. Where is Miss Green now?

A. In the office.

B. In Australia.

C. At home.

4. How much does the woman need to pay?

A. 100 dollars.

B. 30 dollars.

C. 70 dollars.

5. When will the football match begin?

A. At 7:30.

B. At 8:30.

C. At 6:30.

二、听长对话回答问题(共6小题,计12分)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6至第8三个小题。现在,你有15秒钟的时间阅读这三个题。

6. What kind of computer does the man want to buy?

A. A laptop computer.

B. A desktop computer.

C. We don’t know.

7. What won’t the man use the computer for?

A. Going online.

B. Using Word.

C. Playing computer games.

8. Where will they go?

A. To the park.

B. To the store.

C. To the school.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9至第11三个小题。现在,你有15秒钟的时间阅读这三个题。

9. What was wrong with the man’s sister?

A. She was ill.

B. She was fired(解雇).

C. She failed the exam.

10. How did the woman use to be?

A. Slim.

B. Thin.

C. Heavy.

11. What did the woman’s friends advise her to do?

A. To keep away from chocolates and go to the gym.

B. To eat some chocolates and have a rest at home.

C. To go out and have a walk after supper.

三、听独白,回答问题(共4题,计8分)

生词提示:note纸币,alcohol酒精,tongs钳子,light点燃

1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pictures best describes the experiment you hear?

A B C

13. What is the mixture made of in the experiment?

A. 30ml (毫升)of 30% alcohol and 70ml of water.

B. 70ml (毫升)of 30% alcohol and 70ml of water.

C. 70ml (毫升)of 70% alcohol and 30ml of water.

14. What makes the note all right though it is burning?

A. The water in the note.

B. The alcohol in the note.

C. The note itself.

15. What will happen to the note if the water in the mixture is reduced(减少)?

A. It won’t catch fire.

B. It’ll catch fire but be all right.

C. It’ll be burnt.

II.笔试部分(95分)

四、单项选择(共15小题,计15分)

16. The underlined part in the word “h eard” is pronounced as ___________.

A. /ɑ:/

B. / ?:/

C. / i? /

D. / ? /

17. ____ email pal of mine is coming tomorrow. I’m wondering how old ____ boy he should be.

A. The; a

B. An; the

C. An; a

D. The; the

18. ---What’s wrong, Mary? You look so _____. --- I can’t find the key, and I can’t enter my office.

A. calm

B. frustrated

C. excited

D. relaxed

19. The directors have a meeting every Friday, _______ there is nothing to discuss.

A. until

B. while

C. unless

D. if

20. ---Whose book is this? --- It must ________ Mary. It has her name on its cover.

A. be

B. be belonged to

C. belong to

D. belongs to

21. Nobody knows what happened ______ her _______that cold winter morning.

A. for; in

B. with; on

C. to ; on

D. to ; in

22. My mother doesn’t ____ TV every day. So I am not _____the exciting match on TV tonight.

A. allow me watching; allowed to watch

B. allow me to watch; allowed to watch

C. allow me to watch; allowed watching

D. allow me watch; allowed watching

23. This is the most interesting book ______ I have ever read.

A. which

B. who

C. whom

D. /

24. ---Mum, I don’t know what present to bring for Ann’s birthday.

---If I _________ you, I_________ take a small present – a pen or something.

A. am; will

B. were; would

C. was; will

D. are; would

25. I’ll never forget the day _____ I spent with my daughter and the place ______ we visited.

A. that; that

B. when; that

C. when; where

D. which ; where

26. ________ your spoken English, y ou’d better listen to the tape as often as you can.

A. Improve

B. Improving

C. To improve

D. Improves

27. ---I’m leaving home this afternoon.---Really? Why so ?

A. fast

B. soon

C. quickly

D. early

28. ---Did you have any problems in London?

---Yes, Chinese food like rice, noodles and dumplings.

A. find

B. found

C. finding

D. to find

29. ---I have no idea where to spend the coming vacation.

---_________ consider_________ the jungle with us?

A. Let’s; trekking through

B. What about; trek across

C. Why don’t; trek across

D. Why not; trekking through

30. --- Bill, can I get you something to drink? --- ____________

A. You are welcome.

B. No problem.

C. I wouldn’t mind a coffee.

D. It doesn’t matter.

五、完形填空(共15小题,计15分)

“What’s the matter, Mum?” As soon as I enter the door, I find that my mother is 31 . It’s unusual-she usually 32 the door and welcomes me with a smile!

“She’s dying.” Mum says sadly. I 33 what she says. The rose , mother’s 34 is dying.

A month ago, we moved 35 our new house and mum bought a very beautiful rose. Mum liked it very much. 36 she was free, she would sit in her armchair beside the rose and enjoy its beautiful color 37 inviting smell.

She treated it like a baby and looked after it 38 . She put the rose by window and moved it from one place to 39 to give the rose enough sunshine. The first thing she did when she 40 every morning was to 41 the rose. Mum also fertilized (施肥) it many times.

She hoped that with great care, the rose would become more and more beautiful and 42 . But the rose was dying 43 too much sunshine, water and fertilizer.

It’s true that Mum loved the rose. But this kind of love 44 be harmful. Love can sometimes kill 45 you love.

31. A. happy B. unhappy C. pleased D. pleasure

32. A. closes B. opens C. keeps D. takes

33. A. know B. love C. think D. find

34. A. favorite B. hate C. unlike D. like

35. A. into B. around C. across D. with

36. A. Though B. Until C. After D. when

37. A .but B. and C. for D. or

38. A. happily B. brightly C. carefully D. usually

39. A. other B. place C. two places D. another

40. A. got up B. made the bed C. played the piano D. washed her face

41. A. take B. cut C. water D. pull

42. A. dry B. strong C. wet D. old

43. A. because B. for C. since D. because of

44. A. must B. should C. can D. need

45. A. which B. that C. what D. /

六、阅读理解(共15小题,计30分。)。

A

Nowadays, a new method is used to decide who are the top students in school. The best students are those who not only get high marks, but also follow the rules and the behavior standards (标准)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ere are some of the new rules and standards.

Tell the truth. Have you ever copied someone else’s work on an exam? If you have, then don’t do it again! That’s not something an honest student should do. If you have played computer games for two hours in your room, don’t tell your parents you were doing homework.

Learn to be loving and caring. Good students love animals and care for other people.

Learn to work together with others. It would be more fun when more people work together. Did you quarrel with your teammates when your basketball team lost? Only working together can make your team stronger. Be friendly to the people you are with. Try to think of others, instead of yourself.

Be open to new ideas. Have you ever thought that people could live on the moon? Perhaps you’ll discover EarthⅡsomeday. Don’t look down on new ideas. Everyone’s ideas are important. You should welcome them, because new ideas make life better for everyone.

Use the Internet carefully. The Internet can be very useful for your studies. Some websites on the Internet aren’t for kids, so make sure to visit the web for fun or homework. Can’t you find any good websites for children?

46. The new rules tell kids .

A. how they can study well C. how they can get high marks

B. what they should do at school D. what is right and what is wrong

47. The main idea of the fourth paragraph is about

A. making the team stronger C. working together with others

B. being a good friend to others D. quarrelling with others

48. If someone says that human beings will discover Earth Ⅱsomeday, what should you do?

A. Laugh at it.

B. Welcome it.

C. Leave it alone.

D. Refuse it.

49. Good websites for children can .

A. help them with their studies

B. make life easier

C. do homework for them

D. be a waste of time

50. The passage mainly tells us how to .

A. do more at school

B. use the Internet

C. care for others

D. be top students

B

Most people buy and use a car as a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from here to there. Wouldn’t it be great if there were other ways to travel easily without owning a car?

In recent years, the idea of “car sharing” has become popular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Car sharing is a system where a group of people shares the use of a few cars, rather than each person owning one.

On average, we drive our own cars as little as an hour a day. That’s a waste of money, isn’t it? To save costs, some people came up with the idea of “car sharing”. In stead of owning our own car, which costs money every day, we can share cars and only pay money when we use them. This is the car sharing system.

In Switzerland, a leader in car sharing, almost 40,000 people have joined a car share system, and borrow and return cars at 800 places across the country. In this system, people who drive less than 10,000 kilometers a year can reduce their driving costs. This is because they only have to pay for the basic fees and charges based on the actual travel distance. But when people own their own cars, they need to pay taxes, car inspection fees, parking fees, repair costs and so on. Since this system reduces household expenses,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starting to do car sharing.

Car sharing is the beginning of a new idea in transportation in which we can use a service we need, without buying a product – a car.

51.What’s the Chinese meaning of the underlined words “car sharing”?

A. 汽车享受

B. 汽车共享

C. 汽车分配

D. 汽车消费

52. Where has the idea of “car sharing” become popular in recent years?

A. In North America

B. In Asia

C. In Europe and the USA

D. In China

53. People like “car sharing” just because ___________ .

A. they can’t afford new cars.

B. it is very popular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C. car sharing is more convenient than owning cars.

D. they want to save costs.

5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starting to do car sharing.

B. Anyone shouldn’t buy his or her own car at all.

C. Car sharing is a system where a group of people share the use of a few cars.

D. Maybe car sharing will be more popular in the future.

55. The passage mainly tells us ___________.

A. car sharing

B. owning cars is waste of money

C. saving money

D. not to buy cars.

第二节:任务型阅读Linda, Tony, Harry, David 和Lucy都非常喜欢读书,请仔细阅读第56—60题中的个人情况说明和A—F六本书的介绍,选出符合各自要求的最佳选项。

56. Linda is a 11-year-old girl. She likes nature. In spring, she enjoys going out. In summer, she likes

swimming. She also loves to read something about nature, especially books about animals.

57. Tony is 20. His dream is to be a doctor. Besides medicine books, she likes to read some stories

about famous people.

58. Harry is 35 years old. He works in a middle school. He does a part-time job as a translator. He

likes to translate some English short stories into Chinese. He often reads many English magazines and books. Now he wants to translate an English novel.

59. David is 64 years old. His job is a manager. But he is overweight. With too much work to do, his

health is poor. To keep fit, he does more sports every day. What’s more, he wants to read some books about health in the evening.

60. Lucy is young and beautiful. She likes fashion. She always reads fashion books. Besides these,

she has a big dream. She wants to be good at handwriting, so she needs a book about

七、选词填空(共10小题,计10分)

You have a choice

I woke up early today, excited ____61____all I am going to do. It’s my duty to fulfill today. I am important.

My Job is to _62______what kind of day I am going to have.

Today I can complain because the weather is rainy or I can be _63_____that the grass is getting_64_____ for free.

Today I can feel sad that I don’t have more money or I can be glad that my finances(经济) encourage me to plan my purchases(购买)_65______and guide me away from waste.

Today I can cry because roses have thorns _66______I can smile because thorns have roses.

Today I can feel sad because I have to go to work or I can shout _67______joy because I have a job to do.

Today I can complain about my _68____ or I can rejoice that I am alive.

Today I can lament over all that my parents didn’t give me when I was_69______ up or I can thank them because they allowed me to be born.

What today will be like is up to _70_____. I get to choose what kind of day I will have.

八、首字母填空(共10小题,计10分)

71. ---What a delicious s_________! I guess Mum is cooking fish for dinner in the kitchen now.

72. The more careful you are , the fewer m___________ you will make in the midterm exam.

73. You can’t drive the car if you don’t have a driving l_____________.

74. There are five people in the taxi, i___________ the taxi driver.

75. I didn’t have a good sleep last night so I feel s__________ now.

76. Mr. Wang has been teaching English for many years, so he has lots of e______ in teaching.

77. The story is so boring. It doesn’t i____________ us at all.

78. His father was killed in the car accident. The d__________ of his father made him very sad.

79. Lu Xun’s books are so famous that they have been t____________ into many languages.

80. Your pale face s___________ bad health. You’d better go to see the doctor at once.

九、书面表达(共1小题,计15分)

假如你是李华,你的笔友Jim最近沉溺于玩电脑游戏,为此你很担心。请根据下表提示给Jim 写一封信,谈谈你的看法及建议。

Dear Jim,

I really feel worried about you.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ours,

Li Hua

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源流与实现条件(一)

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源流与实现条件(一) 论文关键词]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涵义实现条件论文摘要]本文认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中的贡献是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由市场自己衡量的合法要素创造的财富;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符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公正的法治环境、自由竞争市场和抑制分利行为有助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实现。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是经济公平,经济公平的关键是分配公平,故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又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因之,研究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历史源流与实现条件很有必要。 一、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分析 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的。针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提法,经济学界纷纷给出自己的解释。如赖德胜(2003)、许成安、王家新(2007)认为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就是按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给予报酬。该观点的意义在于指出贡献的衡量是由市场进行的,而不是由国家统一筹划。但是,按生产要素边际产出分配的前提条件是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且各要素可以相互替代,这一理想状况往往难于满足。卫兴华(2003)、逄锦聚(2003)则认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指按生产要素在生产财富即使用价值中的贡献分配。此观点坚持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活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没有创造价值,它们只是创造了使用价值并按此贡献分配,但对于没有创造价值的非劳动要素占有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否是剥削的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与阐释。周为民、陆宁(2002)认为按要素贡献分配实际上是按劳分配的表现形式。按劳分配不能成为拥有自主财产权利的劳动者直接的、具体的分配方式,只能通过市场的作用,在现象和形态上转化为按要素贡献分配的方式,因此其他要素的贡献也是劳动贡献的体现,按要素分配所反映的不是剥削关系。综合参考以上解释,本文认为十六大关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中“贡献”两字是不能用其他文字替代,如果有的话,在十六大报告或其后续阐述文件必然出现。“贡献”是广义的,如果市场是完善的,可以按边际产出给予报酬;如果要素所创造的使用价值可以衡量,可以按照使用价值分配;如果要素的贡献可以还原为劳动的贡献,也可以采用原来的按劳分配。按要素贡献分配的说法应有以下的涵义: (一)贡献的大小是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由市场自己衡量的。中央提出按要素贡献分配的意思并不是要越俎代庖,替各微观单位制定衡量贡献的标准并监督执行,而仅仅是指导性的原则。实际上每个人的贡献千差万别,不可能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在操作上只能由微观单位自己衡量所属要素贡献的大小,微观单位本身的贡献则由市场来衡量。因此,宏观理论工作者大可不必费心研究如何度量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形成中的贡献,因为这一问题是企业家或者管理学家研究的问题,宏观理论工作者应关心如何建立良好的环境来保证客观公正的度量得以实现。基于此,贡献是边际产出,使用价值还是劳动直接或间接创造的价值,应该由市场自己决定。有的贡献的衡量是非常主观的,如某个科研人员的技术创新成果的贡献有多大,往往由企业管理层的主观意志决定的,没有严格的边际产出计算过程,也没有对凝结在创新行为上的抽象劳动时间的精确估计。管理层对贡献的衡量不会仅考虑使用价值而不考虑价值,否则随手提供空气和水的人也应给予报酬。至于企业管理层主观的分配决策是否正确,市场会给出检验结果。在分配问题上,仅有抽象的理论是不够的,必须有可以实行的具体方式。 (二)分配的依据是要素的贡献,而不是要素的所有权。拥有要素并不意味着可以获得报酬,必须将要素投入生产,使得要素的作用在市场上实现后,变成贡献才可以参与分配。存放在保险箱中的资金是不能获得报酬的,拥有创新天赋但不进行任何科研活动的人也不能获得报酬。所有要素必须先付出、有效益(有贡献)才有报酬。 (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都是合法合理的收益分配参与者。报告中的“等”字应涵盖

关于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特征

关于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特征 关于按需分配问题,反对者认为从历史上看来,劳动只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活动,它是继生的需要,离开人原生的需要,它也不可能完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另外,离开劳动是生活的第一需要,人的觉悟不可能一下子极大提高。对此问题的回答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或各取所需,需要这样几个条件,一是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二是人们的道德水平很高,不会索取自己需要之外的产品。按需分配是按什么需要?分配什么?个人的需要是指个人的全部合理需要;对分配的集中看法是分配个人消费品。按需分配包括绝对的按需分配和相对的按需分配。 共产主义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按需分配中由于个人天赋、工作能力和赡养人口的不同而形成的实际上的不平等,即从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这个意义上来说“资产阶级权利”归于消失。在此按需分配、各尽所能需要跟共产主义的其他特征相联系来理解,不能孤立地谈论这一特征,作者认为这是共产主义的操作问题,因而要放在共产主义的其他特征下面来谈,认为只要实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即生产资料的公有制,那么具体如何按需分配,则是可以实现,只是实现的方式需要等待实践的检验。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按需分配不是共产主义的根本特征,认为公有是才是基本特征,但是在实现了公有制之后,其分配方式是按需分配或者其他变化的分配方式,之所以不把它作为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因为生产决定分配。而且也不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作为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划分标志。马克思恩格斯还尝试用按劳分配作为共产主义的分配方式,论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难以摆脱商品经济,而商品与按需分配不相容,主要从共产主义社会仍然有分工,经济核算也必须利用商品关系,按需分配的条件也难以具备。从而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分配方式不完全是按需分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 A.消灭等级制度,实现人人平等 B.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C.消灭贫富悬殊,实行平均主义 D.取消按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2.下列提法正确的是()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3.“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是() A.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4.“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这种观点是() A.历史唯物论的观点 B.历史唯心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怀疑论的观点 5.在展望未来社会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A.是否对资本主义进行了辛辣地批判 B.是否看到了资本主义旧制度灭亡的命运 C.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D.是否对未来社会进行了描绘 6.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这里的“魔鬼”是指() A.科学技术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生产方式 7.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是() A.消灭一切剥削制度 B.消灭一切旧风俗、旧习惯 C.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D.社会道德水平的极大提高 8.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C.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9.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 A.按劳分配 B.按需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平均分配 1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的重大意义是() A.第一次以人的劳动作为分配的标准 B.它将最终实现人类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C.第一次否定了特权作为分配的标准 D.第一次否定了资本作为分配的标准 11.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是 ( ) A.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 B.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C.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D.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教程文件

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 要素分配

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十五大提出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新的分配理论。这对于丰富、充实、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促进经济的发展必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两种分配方式是既有紧密联系、互相渗透,又有区别的辩证统一关系。这里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做出贡献之后参与收益分配,而不是指生产条件即生产要素本身的分配。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十五大报告讲的正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两种分配方式的相互联系、互相渗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在 一定领域或范围内,两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密不可分。如在农村大包干中,按劳分配与按产分配、按股分红并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才能也是生产要素,在他的收入中既有按劳分配,也有按管理才能分配等等。(2)按生产要素分配从内涵上看,它包括按劳分配。因为生产要素中包括劳动力、资 本、技术、房地产、知识、信息、专利、商标、管理才能、信誉等等。而劳动力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二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是不能等同的。显而易见,按劳分配只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形式之一。( 3 )两种分配 方式的作用与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当前在这两种分配方式的关系上有几种观点值得商榷。其一是两种分配方式等同论。有的观点认为,从性质上看,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按劳分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收入分配理论是一般价格理论的一种特例。工资不过是劳动的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不同要求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就像商品的价格是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根据萨缪尔森的《微观经济学》中的论述:“分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各种要素产品的需求来自每种要素通过其边际产品所产生的收入”。 马克思按劳分配,是以全社会共同占用生产资料为前提,每个社会成员除了自己的劳动,谁也不能向社会提供其他任何东西,生产资料直接归社会所有,商品和商品生产已经消失,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消失了,在进行一定量的扣除之后,按劳动的贡献在劳动者之间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指的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所有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它包括三层含义参与分配的主体是要素所有者,依据是要素所有权;分配的客体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创造出来的价值;分配的衡量标准,这涉及到按生产要素的质量、数量还是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在依据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其直接表现和标准时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生产要素贡献的大小。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管理、技术等。 在杨老师的著作里对于他们的关系是这样描述的:“如果说,‘生产要素’中包括劳动力,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却不包括按劳分配,这在逻辑上怎么讲得通呢”由此可知,杨老师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按劳分配。对此,我有一个疑问,按劳动力分配时按劳分配吗?不是的话,又怎么样能说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按劳分配呢。 到底按劳动力分配是按劳分配吗? 先说第一个问题.按劳分配时按劳动价值分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不了解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结果导致了劳动工资理论的矛盾和混乱,导致了他们理论的破产。马克思把劳动和劳动力分开来,解决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所没有解决的矛盾,建立了科学的工资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劳动力价值与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的价值也是不同的。劳动力价值是个既定的量,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定范畴,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水平共同决定,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在进行各项扣除后,他是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的对象。不能因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抽象劳动表现为价值”就把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相等同。另外,按劳动力价值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按劳分配就不会出现这个状况。在国有企业中,劳动力无法成为商品,劳动者的工资不是劳动力的价值,那么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动力分配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依据。而按劳分配确实存在于国企中。 另一个问题,按劳分配是按劳动力使用价值分配吗? 首先,劳动力使用价值既是一个特定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永恒的范畴。作为特定的历史范畴,它与价值一起构成商品的二因素。既然按劳分配不能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相等同,也就不能与按劳动力使用价值分配相等同。作为永恒的范畴,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劳动能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即劳动,但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因为它还要依靠自然力的帮助才能生产出物质财富来,无论哪种情况,劳动力使用价值发挥作用都是以对物质资料的占有为前提的。不能抽象物质资料,及其所有制来空谈按劳动力使用价值分配;其次,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一个难以计量的东西,不同的需求造成对使用价值的需求量重要性的不同,既然这样,又怎样去按劳动力使用价值分配。最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就是价值的创造。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只是一种劳动能力,劳动能力在实际发挥作用之前不是劳动,更没有物化为价值。在此情况下,

浅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认识

浅谈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认识 摘要:2013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74,说明收入差距已经超过0.4的警戒线,社会不公在中国的形势进一步加强,很多人认为导致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分配方式出现了错误,应该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的分配方式进行调整来缓解收入差距的问题,本文通过简单的介绍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以及分配方式的合理性,来加强对我国现行分配方式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认识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 关键字: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差距、必要性 党的十四大上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紧接着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的。”这是我国分配方式上的重大变革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并且在十六大上又进一步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性,进一步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现行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这三次大会都在发展和完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说明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适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它必将推动我国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与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内容与条件 (一)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与条件 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新创造的价值进行分配实际上也就是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按照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也就是个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来进行分配的。从劳动的数量来讲,谁工作的时间长并且劳动繁重,谁的收入也就高。从劳动的质量来讲,谁劳动的复杂程度高,谁完成的劳动质量好,谁的收入也就也高。总的来说,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 我们都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劳动者都能参与分配,因为按劳分配是承认劳动是有差别的,它也就承认了劳动力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个人产权。当然并不是公开承认的而是实际上承认的。也就是说按劳分配默认劳动者有不相同的个人天赋,因而也就默认不相同的劳动能力是每个劳动者的天然特权,分配原则的贯彻正是以实际上承认劳动力要素的个人产权为基本前提的。①因此只有拥有劳动产权的人才能参与分配而被剥夺劳动产权的人,即使参与了生产也不能参与分配。也就是说劳动的产权是按劳分配的基本条件,没有劳动产权的劳动者即使参与生产也

分配制度改革

分配制度改革 篇一: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方案 XX公司行政岗位薪酬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形成稳定的工作团队,保证公司的长远发展,切实将员工收入与经济效益挂钩,建立员工收入能增能减,岗位能上能下,有激励的工资分配制度,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工作绩效和员工素质的提高,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对象 本制度适用对象包括公司行政岗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员工。 第三条绩效工资制薪酬结构 1. 岗位工资; 2. 绩效工资; 3. 工龄工资; 4. 福利与保险; 5. 单项奖励。 应发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工龄工资+交通补贴+通信补贴+伙食补助+保险(公司承担部分)+单项奖励 第二章薪酬管理办法 第一条岗位设立及分级 1. 公司设岗位10个职等20级。每个职等相对应的薪资值见

附表1。 2. 员工及管理人员岗位级次根据考核评分确定,具体见附表 2、附表3。 3.岗位考核程序及权限。部门负责人考核本部门员工;公司 人力资源部负责考勤和奖惩考核,同时对部门考核有争议的事项进行复核;部门副经理以上人员由总经理考核;总经理有一票否决权;考核结果由被考核人签署意见。 4、公司畅通申诉渠道。公司规定通过纷享平台反映和申请 复核、申诉。 平时员工对照考核内容,认为对某人考核结果不实事求是, 不客观公正,可通过纷享向人力资源部反映、举报,并载明理由。若员工本人认为本部门对自己考核不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可以申请复核和申诉。 申请复核程序:首先向公司人力资源部提交复核申请,不经复 核不能提出申诉。复核申请应当载明姓名、部门、职务、岗位级别及其他基本情况、申请复核的事项、理由及要求、提出申请的日期。对于被考核人提出的申请,公司人力资源部应当在接到申请书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区别不同情况决定是否受理,申请材料不齐的,限期补齐。若被考核人对复核意见不服,可以在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5 日内向总经理提出申诉,其提出申诉时,应 递交申诉书,并附上复核决定(复印件)。申诉书应当载明申诉人的姓名、部门、职务岗位及其他基本情况、申诉的事项、理由及要求、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观依据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观依据 有人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源于马克思曾经批判过的斯密的“三位一体”公式,即资本创造利息、土地创造地租、劳动创造工资的理论,进而推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政策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只要我们认真体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所有制与分配的关系、关于所分配的产品的使用价值创造和价值的形成过程,就不难发现马克思早就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首先,从整个社会的生产与分配的关系来看,生产要素的所有制关系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础。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3页)。这里所说的生产条件本身的分配,是指物质的生产条件(自然资源、生产资料)和人身生产条件(劳动力)的归属,也就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制关系。这就是说,所有制关系与分配关系之间是因果关系,他们是相互依存、相辅

相成的。一方面,所有制关系是形成分配关系的基础。有了所有制关系,即生产要素的分配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也就自然被确定了。生产资料所有权归资本家,资本家必然凭借这种所有权取得利润;劳动力所有权归劳动者,劳动者必然凭借这种所有权取得工资。可见,分配关系是由所有制关系决定的。另一方面,分配关系又是所有制关系的实现。对财产的所有者来说,他之所以要拥有财产,目的是为了得到与这种财产所有权相对应的分配权,也就是要获得一定的所有权收益。马克思在论证剩余价值理论时,并没有否认资本主义条件下新创造的价值要在利润和工资之间进行分配,也没有否认利润要在各类资本之间进行分配,而是认为这种分配恰恰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作用的必然结果。即使在批判“三位一体”公式时,马克思批判的也并不是它现象上所具有的价值分配形式,而是批判古典经济学家错误地把分配的表面现象当成了价值形式的本质。 其次,从创造使用价值的源泉来看,各种生产要素在物质财富生产中的贡献大小也应该是收入分配的客观依据。既然分配是由生产决

我国合理的资源分配模式

资源分配 一种好的资源分配方式能够很好的解决竞争和冲突,在我看来一种较好的资源分配方式通常是由“平等共享”、“按需分配”、“按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分配”、“按个人努力程度分配”几种方式的有机结合的结果。 人类的发展需要资源,而资源总是稀缺的。如何才能得到资源的最优分配,其标准也是多样的。一般而言,最优的资源分配标准是指效率、公平、稳定三方面的统一,这也是我们党和政府在进行资源分配时所关注三个方面。 效率一直是政府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要提高效率,最根本的是要激发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怎样的资源分配方式才能更有效的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呢?“按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分配”和“按个人努力程度分配”这两种分配方式都能促进人们朝着各自的方向努力,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要是这个社会在分配资源时完全不不考虑人们的贡献程度和他们所付出的多少,而是采用绝对的平均分配的方式,那么我们社会会变成咋样呢?不用深想也会知道,在绝对平均的分配制度下,人们不会有积极努力的去劳动的心态,即使有也会因为别人的都不积极而丧失掉自己心中那份最初的积极性而变得和大家一样的懒惰和享受安逸。因为人们都知道劳不劳动最终的得到的都是一样的,所以消极怠工,积极享受变成了风气,其最终的后果也是可怕的。就像在上世纪我国的人民公社化时期那样,人们一味地磨洋工,偷懒。其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生产力,促使国民经济水平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造成了我国1959--1961年的连续三年的困难时期。从1959年到1961年,后世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民经济跌入空前的萧条低迷。全国工厂关停近半,2千多万新招职工被驱回农村。因粮食的短缺,广大乡村爆发大面积的饿死人现象,非正常死亡人口超过2千万,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况。虽然发生了“三年自然灾害”这样的惨剧,人们劳动的积极性在后面的20几年仍旧不高,直到“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包干到户”“个体经济合法化”等制度的制定和不断完善,人们积极性才被彻底激活了,当然人们的生活也越过越好了。因为他们知道在这种制度下自己越努力自己所能得到的也会越多,自己贡献越大自己所能得到的也就越多。因此,在全面考虑资源分配的方式时,“人们的努力程度”和“贡献大小”是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我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公平这个概念就变得越发的重要了,所以资源的“平等共享”就变得有其价值了。这里的“平等共享”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政府的资源分配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和每个群体,而不能为某些个人或群体的利益服务,更不能以牺牲公共利益的方式去满足特殊群体的利益;另一方面,资源分配有要兼顾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即同等对待同等情况的阶层和群体,差别对待不同情况的阶层和群体。横向公平意味着政府在资源分配安排上的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尤其不能差别对待同等情况的人。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1.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决定的: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公有制经济的相互结合,决定了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采 取按劳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参与创造财富,要求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指各种要素都应根据其在再生产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的大小来参与收益分配,获得相应的报酬?基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只有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才是现阶段唯一公平的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在形式上是平等的,因而也是公平的。在公有 制经济中,由于国家和集体是除了劳动以外的一切生产要素唯一的所有者,因此全体社会成 员只能是劳动者而不能是其他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即按付出劳动量的多少来决定应该获得的收入的数量。但是这种分配方式也存在不平等的一面,由于人的天赋、能力、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担任的工作的难易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对社会、 生产做出的贡献也是不一样的,如果采用同一种分配方式同等的对待必然产生新的不平等。” 2、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决定的。威廉?配第曾经指出:“劳动是财富之母,土地是财富之父”,马克思也曾经在《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等文献中多次指出劳动并非一切财富的唯一源泉。现 实的常识告诉我们仅仅有劳动者而没有资本、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参与,是不可能创造价 值和财富的,在生产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应该注意这并不意味着资本、土地也创造价值)。对此马克思曾经论述到:“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 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

浅谈按需分配的实现

浅谈按需分配的实现 不少学者试图从科技发展的无限可能来论证共产主义的现实性。他们认为,科技的发展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因而总有一天能够产生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从而满足共产主义制度下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对物质财富的需求。 我赞同他们的结论,反对他们的论证。因为根据马克思的理论,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并不是实现按需分配的唯一条件,甚至不是最主要的条件。我们从人的需求的异化谈起。 一、劳动异化导致需求异化 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产品不被劳动者所占有,而成为资产阶级奴役和剥削劳动者的工具;劳动不再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而成为劳动者被迫从事的谋生的手段。 劳动的异化,就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的自我异化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人的需求的异化。回归人的本质的人的需求,是通过自由自觉的劳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异化的人的需求,是对物质财富的无止境的占有。用一个通俗的词汇来概括,就是贪欲。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资产阶级的奴役和剥削造成了劳动者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这种匮乏在生活的每一天都在压迫劳动者,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在折磨劳动者,并逐渐内化为劳动者的心理烙印,内化为他们的精神枷锁,使劳动者即使在摆脱物质匮乏、甚至丰衣足食时,依然无法摆脱精神上对物质财富的饥渴,形成对物质财富的病态的迷恋和追求。 由此可以看出:资本主义最大的罪恶,并非在于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奴役、剥削和压迫,而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通过异化劳动,通过异化人的需求,而造就了一个全新的阶级:我把它称为“无产阶级的资产阶级”,或“不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 从生产关系看,“无产阶级的资产阶级”没有生产资料,靠出卖自己的劳动维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分析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公平理论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公平理论的创立是通过批判地继承并发展威廉.佩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萨伊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理论,创立了全新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科学地揭示了各种收入的真正来源是劳动,有力地批判了资本、土地、劳动都是价值源泉的谬论即“生产三要素论”,并揭开了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真实内幕,是建立在对工人劳动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揭露了“资本家勤俭节约轮”的虚伪性,并预言资本的无限扩大和劳动人民的日益贫困,必然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的两极分化和灭亡。同时吸收并借鉴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收入分配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提出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不同阶段将分别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从而构建出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公平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公平理论的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对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的阐述比较零散的分布于其论著中,通过系统的梳理,现将其收入分配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1.收入分配公平不同于收入分配平等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收入分配平等主要指参与收入分配的主体在最终收入分配结果的平等。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由于人们在凛赋和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决定了在“按劳分配”结果上多多少少还会存在一些事实上的不平等。只有到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

高级阶段,人们之间收入分配结果上的事实平等才得以最终实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实现了对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分配。从形式上看,这貌似公平合理,但是由于生产决定了分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从根本上决定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被动地位,资本主义按资本分配方式下的所谓公平分配,永远只是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不了事实上的结果不平等、不公平。 2.收入分配公平是相对性的,不存在绝对公平的收入分配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利益集团对收入分配公平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因此收入分配公平难免具有一定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相对性。“公平则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现。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者的公平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因为据说它不公平。……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这种东西正如米尔伯格正确说过的那样,“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解。”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在批判拉萨尔所谓的“公平分配劳动所得”的观点时候指出:“什么是‘公平的’分配呢?难道资产者不是断定今天的分配是‘公平的’吗?难道它事实上不是在现今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唯一‘公平的’分配吗?难道经济关系是由法权概念来调节,而不是相反地由经济关系产生出法权关系吗?难道各种社会主义宗派分之关于‘公平的’分配不是有各种极为不同的观念吗?”由此可见,世上不存在能让世人都一致赞同的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基本概念和内容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迄今为止最进步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的本质要求是劳动者为社会和集体提供了一定量的劳动,经过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后,按照其本人所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获得等量消费品。这种分配方式确认只有劳动才能获得分配,只有劳动才是按劳分配的唯一尺度,其前提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经济制度的确立。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组织就决定了分配方式上的公平性,排除了剥削他人收入的可能性,也确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实际上是按劳动效益分配,按劳动的社会价值分配。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对劳动者个人收?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这是由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成为全体劳动人民或部分劳动者的公共财产,劳动人民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不劳动者不能占有生产资料,劳动是社会成员获得计野报酬的统一标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实现劳动者个人?劳分配创造了决定性条件。可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分配方弎。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我国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十五大报告提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公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必然导致分配的多元化。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方式虽然没有变化,但分配的单一格局已发生了变化,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逐渐参与了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成生产力发展要素的不仅仅只有劳动力及其劳动,还有资本、技术、知识产权、经营管理等,它们共同构成生产力的要素系统和生产力发展的作用系统,因此,体现在收入分配方面,就必须承认不同的生产力要素具有不同的效益和贡献,因而也就必然存在与这些贡献相联系、相适应的收入分配以及分配形式,劳动不再是全社会唯一的收入分配原则,而衡量收入分配是否合理也不仅仅是按劳分配这个单一的尺度。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比计划条件下的收入分配更复杂、更多变。 十五大报告中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参与分配,这反映了我国当前分配状况,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形式,也体现了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思想本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报酬买社会公众股份分得红利,是“按资分配”的收入,是合法收入,它与资本家利用资本直接侵吞工人的剩余价值,不仅有着量方面的区别,而且有质方面的区别,这是资本的一种合法收益,也是资本的一种价格体现。同样,劳动者以自己劳动总结出的知识、技术、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作价入股来参与分配,这也是一种合法的收益。因此,在分配中,也必须让拥有资本、技术、知识产权等生

浅谈按生产要素分配与的按劳分配关系

浅谈按生产要素分配与的按劳分配关系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两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是指把劳动量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标准和形式,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然而在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下,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生产要素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是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占主导地位,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对按劳分配的补充,与按劳分配并存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按劳分配原则是指把劳动量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标准和形式,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中的劳有两层含义;第一,它是指投入生产的劳动力。第二层含义是指劳动力参加了一定长度时间的生产。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没有能够达到产品极大丰富的程度,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还存在着差别,劳动还未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等原因,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物,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这个原则对于调动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有重大作用。由于劳动能力不同,家庭人口不同,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实际上是不平等的,这是一个“弊病”,但在社会主义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反对平均主义,选择合适的按劳分配的形式。社会主义经济中产品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是公有 制在分配领域的实现;旧的社会分工是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而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它包括三层含义:(1)参与分配的主体是要素所有者,依据是要素所有权;(2)分配的客体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创造出来的价值;(3)分配的衡量标准,这涉及到按生产要素的质量、数量还是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在依据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其直接表现和标准是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生产要素贡献的大小。 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技术、资本、管理等。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2011学年第一学期英语期末模拟卷二 (满分120 分,时间100 分钟) I.听力部分(25分) 一、听短对话回答问题(共5小题,计5分) 1. Where does the dialogue take place? A. In the street. B. On the phone. C. At school. 2. How does the man like these sweaters? A. Very well. B. Fashionable. C. Out of fashion. 3. Where is Miss Green now? A. In the office. B. In Australia. C. At home. 4. How much does the woman need to pay? A. 100 dollars. B. 30 dollars. C. 70 dollars. 5. When will the football match begin? A. At 7:30. B. At 8:30. C. At 6:30. 二、听长对话回答问题(共6小题,计12分)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6至第8三个小题。现在,你有15秒钟的时间阅读这三个题。 6. What kind of computer does the man want to buy? A. A laptop computer. B. A desktop computer. C. We don’t know. 7. What won’t the man use the computer for? A. Going online. B. Using Word. C. Playing computer games. 8. Where will they go? A. To the park. B. To the store. C. To the school.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9至第11三个小题。现在,你有15秒钟的时间阅读这三个题。 9. What was wrong with the man’s sister? A. She was ill. B. She was fired(解雇). C. She failed the exam. 10. How did the woman use to be? A. Slim. B. Thin. C. Heavy. 11. What did the woman’s friends advise her to do? A. To keep away from chocolates and go to the gym. B. To eat some chocolates and have a rest at home. C. To go out and have a walk after supper. 三、听独白,回答问题(共4题,计8分) 生词提示:note纸币,alcohol酒精,tongs钳子,light点燃 1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pictures best describes the experiment you hear? A B C 13. What is the mixture made of in the experiment? A. 30ml (毫升)of 30% alcohol and 70ml of water. B. 70ml (毫升)of 30% alcohol and 70ml of water. C. 70ml (毫升)of 70% alcohol and 30ml of water. 14. What makes the note all right though it is burning? A. The water in the note. B. The alcohol in the note. C. The note itself.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