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叶朗美学原理讲演录

叶朗美学原理讲演录

叶朗美学原理讲演录
叶朗美学原理讲演录

叶朗:美学原理讲演录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叶朗先生有一个《美学原理》的系列讲座视频,其教材就是他的新著《美学原理》,在“超星数字图书馆”的“学术视频”可以找到,网址为?id=2222

叶朗先生思想比较清晰,声音浑厚,讲课颇有效果。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实现“领进门”方面,叶朗先生的这个美学原理讲座系列显然是做到了,我以为他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美学老师,并且我以为这个讲座对于美学入门是相当合适的,加之“超星”这个讲座的每个视频都有“同步字幕”,我便决定慢慢把这个字幕整理出来,姑且名为《叶朗美学原理讲演录》,在晓芒学园里连载,作为学习美学的一个资源,与晓芒学园的网友分享。

这个《讲演录》的文字稿,估计有二三十万字。由于这系列讲座有现成的“同步字幕”,可以复制下来,所以我的整理并没有花太多的心血,无非是对那些字幕分分段落,去掉几个偶然的口头字眼,有时改几个标点符号,等等细枝末节的工作,等于自己较为认真地看一遍罢

了。

第一讲什么是美学

第一讲什么是美学

今天我们讲一个开场白,就是这个绪论叫:什么是美学?

美学这个学科,它的名称Astetik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年的历史,但是我们不能说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鲍姆加通开始的。美学,在鲍姆加通之前没有美学,事实上无论是东方和西方美学思想都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个学科的名称和学科本身的历史是两个问题,应该加以区分。很多学者,比如法国的大哲学家杜夫海纳,还有波兰的一位美学家塔塔尔卡维奇,他们都认为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尽管在柏拉图之前,毕达哥拉斯这些人已经开始讨论美学问题,但是柏拉图他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辩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塔塔尔卡维奇说:从来没有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的大师。他在美学领域中的兴趣、论述和独创的思想,范围非常之广,在柏拉图那里,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列入到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里。伦理学就是我们讲道德的。柏拉图他把什么东西是美的和美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分开、区分开来,他又在美的现象后面寻找一个抽象的、不变的美的本质。所以从柏拉图开始,在西方美学史上就形成了一个讨论美的本质的传统。关于这个我们以后讲美的本质的时候会讲,我们就不讲了。西方美学的历史和中国美学历史,我们这门课都不

讲了。下面讲第一个问题,

一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

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轮廓我分三段来讲。

第一段就是近代,大家知道从一般的分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近代。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他们三个人的共同的特点都是热心的学习和介绍西方的美学,主要是德国美学。并且尝试把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结合起来,其中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深受康德、叔本华的影响,王国维的境界说,以及他的几本书,像《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这些著作对中国近现代美学以及中国近现代的整个学术界都有很大的影响。蔡元培先生他的贡献主要是在他担任教育总长和北京大学校长的期间,大力的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他不仅在北大亲自讲授美学课,而且组织画法研究会、音乐研究会、音乐传习所。这个音乐传习所不是一个社团,它是一个招收本科生和师范生的这么一个,等于是我们中国最早的一个高等音乐学院,当时叫音乐传习所。冼星海,他就是这的学生。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实际的推行美育,蔡元培的理论和实践对北京大学的影响十分的深远。正是由于这种影响,我们北京大学逐渐形成了一个重视美学研究和重视美育的优良传统。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学会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影响也很大。蔡元培在提倡美育方面产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当代。

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的历史进入了现代。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两位美学家,就是朱光潜和宗白华。他们的美学思想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走向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的一个趋势。第二,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这个天人合一我们是借用中国的一个词,后面我们以后会讲这个问题。第二,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在刚才提到的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所开辟的中西美学融合的道路上,他们两位可以说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朱光潜他对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都有精深的研究,他在30年代出版两部影响最大的著作,一部叫《谈美》,一部叫《文艺心理学》。主要是介绍西方近代美学思想,特别是克罗齐的“直觉说”、立普斯的“移情说”、和布洛的“距离说”。这个我们以后可能会介绍。他的另外两部著作《悲剧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理论,以及佛洛伊德、容格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我们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人介绍佛洛伊德、介绍尼采,实际上很早朱先生就在我们国内介绍过尼采、叔本华还有佛洛伊德他们的理论。60年代,他又写了2卷本的西方美学史,书中对某些西方美学家的研究,不仅处于当时国内学术界的最高水平,而且对国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也有突破,譬如说,他对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他们的分析,我个人认为就超过了当时苏联的一些学者的他们本国的学者的分析。朱光潜先生还翻译了一大批西方美学经典著作。譬如,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黑格

尔的《美学》、黑格尔的《美学》一共三大卷,四册,还有维柯的《新科学》、克罗齐的《美

学原理》等等。

我这插一句,就是朱先生翻译黑格尔的《美学》在文化革命以前,他就翻译了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翻译了一部分,后来文化大革命里头,这个稿子被红卫兵抄家,把它抄走了,当时我们听说以后都非常的担心,文化革命后期我在咱们这个图书馆的前面碰到朱先生,我就问他,我说这个东西找到了没有,他说还没有找到,幸好后来找到了,文化革命以后他又把这个书把它翻完了。那个时候,朱先生已经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了,他把黑格尔的《美学》三大卷四册都翻完。后来他到了晚年,他又翻译维柯的《新科学》,他认为这本书对我们很重要,那时我到他家里去,他在楼上,这个桌子上全是稿子,因为他的岁数已经很大了,地上也有很多稿子。后来朱师母说,朱先生把他的生命全部耗在这部书上,这部书出版的时候,朱先生已经看不见了。这个是朱先生对我国美学学科建设的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朱先生精通好几国西方语言,又精通中文,他是桐城人,大家“桐城派”知道吗?中国的古文。同时他对西方文化、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艺术有极广博的知识。所以他这些翻译、这些译著都称得上是翻译史上的经典。周恩来总理曾经说,翻译像黑格尔《美学》这样的经典著作,只有朱光潜先生才能胜任愉快,朱先生来翻译才能胜任愉快。

朱先生在介绍西方美学的同时,又在努力的寻求中西美学的融合,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的《诗论》这本书,在这本书里头,朱先生企图用西方的美学来研究中国的古典诗歌,找出其中的规律。这就是一种融合中西美学的努力,这种努力集中的表现为对诗歌意象的研究,《诗论》这本书就是以意象为中心,“意”就是“意义”的“意”,“象”就是“形象”的“象”,意象为中心来展开的。一本《诗论》可以说就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朱先生他研究美学,主要采用的是心理学的方法和心理学的角度。他影响最大的一本美学著作,刚才讲了,名字就叫《文艺对话录》(城骁按:叶朗此处显然是口误,朱光潜影响最大的美学著作应为早年的《文艺心理学》,他后来编译出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也说明了这一点。心理学的方法和心理学的角度对分析审美心理活动十分重要。但是心理学的方法和角度也有局限,最大的局限是往往不容易上升到哲学的本体论的和价值论的层面。

宗白华先生他的美学的立足点是中国美学。他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属两个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唯理的体系是需要了解世界的基本结构,秩序理数,所以是宇宙论、范畴论。生命的体系是要了解体验世界的意趣、意味价值,所以是本体论、价值论。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出发,他也提出了美在意象的观点。美在意象。他说艺术家“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风景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个灵境就是意象世界。意象世界是情和景的结晶,“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

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他又说“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这句话非常重要,说得非常好,我们后面还要讲到。“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我写的这本美学书,前面引了几段话作为我的书的主题点题的,其中有古代的一些哲学家的话,当代的话我就引了宗白华这个“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就是意象世界照亮了一个充满情趣的真实的世界,在这个意象世界中,人们乃能够了

解体验人生的意味和价值。

宗白华先生同样对中西美学有很深的理解和研究,他翻译了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上卷,翻译了一个德国人编的《西方现代派画论选》,他写了研究歌德的论文。宗先生对歌德的人格和艺术做了独到的阐释。在我们中国来讲应该是非常高的,很少人能够超过他。同时他写的一系列研究中国美学的论文,这些论文后来收集成一本书叫《美学散步》。这个《美学散步》后来又有一种别的版本,比如有的叫《艺境》,“艺术”的“艺”,“艺境”,还有《美学与艺境》,反正这些书你找到一本就可以,内容都差不多,所以我们现在在北大搞了一个“美学散步”的文化沙龙,也是想继承宗白华这种精神。宗白华先生的这些论文,对中国美学和

中国艺术做了极其深刻的阐释。

宗先生也一直倡导和追求中西美学的融合,早在“五四”时期他就说过一段话,这段话说得非常好,“将来世界新文化,一定是融合两种文化的优点而加之以新创造的,这融合东西文化的事业,以中国人最相宜,因为中国人吸取西方新文化,以融合东方,比欧洲人采撷东方旧文化,以融合西方,较为容易,以中国文字语言艰难的缘故。中国人天资本极聪颖,中国学者,心胸思想,本极宏大,若再养成积极创造的精神,不流入消极悲观,一定有伟大的将来,于世界文化上一定有绝大的贡献。”——宗白华他说将来世界文化一定是融合两种文化的优点,所谓两种文化就是东西方的文化的优点而加之新创造的。这融合两种文化的事业以中国人最相宜,融合中西方,中国人来做最好,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吸收西方新文化宜融合东方比欧洲人采集东方旧文化宜融合西方较为容易,以中国文字语言艰难的缘故,因为中国的文字太难。然后他说中国人的天资本极聪颖,中国学者心胸思想本极宏大,若再养成积极创造的精神,不流入消极悲观,为什么是不流入消极悲观呢?因为那个时候也是“五四”时候,大家一开放看到外国太先进了中国太落后了,很容易就很悲观,他要去掉悲观的思想,那么一定有伟大的将来,于世界文化上一定有极大的贡献。

我一看到这话,我觉得宗先生“五四”时期讲的话,很多话讲的很准确。你比如说,他说融合两种文化的优点,他不是把两种文化拿来就算了,是把两种文化的优点加以融合,还要进行新的创造。这段话不仅提出了东西方文化融合而成为世界新文化的伟大理想,而且指出:中国学者在实现这个理想中,可以做出自己特殊的别人不能替代的贡献。那么我觉得宗先生这个话,至今对我们仍然具有教育和启发。因为他指明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就是说中国学者在学术文化领域包括美学领域,应该有自己的立足点。这是宗白华宗先生,那么这两位先生,

我认为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的两位学者。而这两位学者都在北大。

在中国现代除了朱光潜、宗白华,还有一位在美学领域做了很大贡献的人物应该提到,那就是丰子恺。丰子恺是大画家,同时又是音乐教育家、文学家,他在美育、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等方面写了大量的普及性的文章和著作,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我这为什么要提到丰子恺,就是普及工作非常的重要,现在我们很少有人来做这个工作,因为我自己小时候,我就是读这些像丰子恺、叶圣陶、朱自清、朱光潜、闻一多他们的书成长起来的,我知道这些书对青少年来讲何等的重要。丰子恺的一生是审美的一生、艺术的一生,他影响青少年最深的是他的洒落如光风霁月的胸襟,以及他的至性深情的赤子之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当代。中国当代的美学的发展最突出的景

象是出现了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就是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了一场美学大讨论,美学大讨论那场讨论是从批判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观点开始的。因为当时有一个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运动、批判唯心论的运动。那么在美学领域就是批判朱先生过去的美学思想。从批判朱先生的美学思想开始一场讨论,主要是讨论一个问题,美的本质问题就是美的本质问题,就是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出现了美学的所谓几大派。一个是蔡仪,蔡仪他是主张美是客观的,还有就是吕荧和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高尔太当时是一个中学教师,还是很年轻的,他写了文章认为美是主观的。朱光潜朱先生他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还有一个李泽厚他是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这么几大派3002李泽厚那个时候也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刚出来的。

那场讨论从1956年开始一直延续到60年代初,然后就中断了。那场讨论对于活跃学术空气、普及美学知识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它使很多人,主要是当时一些文科大学生对美学发生了兴趣。但是从学术的角度看,那场讨论连同对朱光潜先生的批判也有很大的缺陷。第一、对朱先生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的片面性。我刚才讲了,朱先生在50年代之前,在介绍西方美学方面、在探索中西美学的融合方面、在美学基本理论的建设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有积极的贡献。但是这些积极的方面在批判中都基本上被否定了。更重要的是在批判朱光潜美学观点的同时,对西方近现代美学也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这就使得中国美学和世界美学的潮流脱节。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第二、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了认识论的框架,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从主客体之间认识论的关系来考察审美活动。在那场讨论中,不论是哪一派的美学家,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把美学纳入了认识论的框架,他们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他们都是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认识论的关系这个角度来考察审美活动。整个这场讨论都是在主客二分这样一种思维模式的范围内展开的。那么这样一种思维模式既没有反映西方美学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精神。这种思维模式在以后很长时间内一直

在中国美学界起了一种支配的作用。这个对于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后面

我们会谈到这个问题,这是第一次美学热潮。

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第二次美学热潮。这一场美学热潮是同我们整个民族对自己的历史前途和命运的反思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很多人,特别是很多青年人、大学生都开始反思,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这样一个古老的东方文明的大国会发生这样一场毁灭文化、毁灭真、善、美的运动?为什么在那场运动中,成千上万的人那样狂热的那样迷信?大家要从古今中外的哲学、伦理学、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等学科的经典著作中去寻找答案。所以当时出现了一种“文化热”,“美学热”只是整个“文化热”的一部分。西方的学术文化、著作像潮水般的涌进了国内。我举个例子,譬如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本译本,一出版就印了两万册,这个《存在与时间》非常难懂,我读起来也很难懂,不是说我了不起,我相信因为终究我是在大学里专门研究哲学的。我相信能读懂的人很少,但一下子就印两万册,

这在世界范围内很少见。

这次“美学热”不同于第一次“美学热”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不仅仅集中讨论美的本质这样一个问题,因为开放了,眼界打开了,讨论的问题就比较分散了,研究的队伍也开始分散了。有一些学者转过去系统的整理研究中国的传统美学;有一些学者转过去翻译介绍研究西方的现当代美学;有一些学者转过去研究像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等各个美学的分支学科;还有的学者转过去研究各个艺术部门的美学问题,譬如像诗歌美学、小说美学、电影美学、音乐美学,等等。后来随着整个社会关注的重点集中到经济建设,像计算机、经济、法律、工商管理等等学科越来越热,整个“文化热”就渐渐的消退了,“美学热”也渐渐的消退了。但是尽管“美学热”消退了,但在大学生中间,在社会上广大的读者群中,美学依然是一个

十分引人关注和引人兴趣的学科。

实际上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的进展正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也就是从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有相当多的美学研究者认识到为了真正的推进美学理论建设,必须要跳出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的框框,必须要突破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形成的、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又进一步论证的把审美活动归结为生产实践活动这种理论模式。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很多人在美学基本原理的建构方面进行了各种新的探索和阐释,其中我认为最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北大哲学系的一位老教授张世英张先生,张先生他长期从事西方哲学的研究,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他转过来研究西方的现当代哲学,并且把西方现当代哲学和中国哲学加以沟通。在哲学和美学的基本理论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看法,《天人之际》《进入澄明之境》《哲学导论》先后出版了《天人之际》、《进入澄明之境》、《哲学导论》,这样一些著作。张先生这些著作对于中西美学的沟通和融合、对于美学理论的建设,我认为

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50年代到90年代这一段时间,有两本美学和美育方面的著作在中国文化界有很大的影响,我也应该提一下,一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这本书它本来的名字叫《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是19世纪车尔尼雪夫斯基他的一个学位论文,1942年由周扬把他翻译出来,1957年由这个译者把它修订了以后重新出版。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这本书,他在书里头提出的“美是生活”这么一个论点。这个论点40年代和50年代,在中国的文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还有一本大家都知道,就是《傅雷家书》。这是著名的翻译家、艺术教育家傅雷和他夫人给他的儿子的傅聪等人的家书的一个摘编。这本书印行量很大,我查了一下,到1992年已经印了八十多万册了。在文化界和广大青少年中发生了极大的影响,虽然这是一本家书,但是傅雷在其中发表了有关美学、美育和艺术的许多深刻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全书充溢着傅雷的人格精神。所以我,我过去写过文章,我说我很希望我们国家的大学生、中学生都能够读一读傅雷的这本书。读这本书可以使我们懂得什么是爱、懂得什么是艺术、懂得一个真正有文化、有教养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胸襟、一种什么样的气象、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境界。我认为这本书和前面提到的丰子恺的著作都属于20世纪中国出版的最好的美育的读物。因为这些书可以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可以使人的境界得到升华。

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20世纪中国美学的一个轮廓,我把它这么勾一下。

二美学研究的对象

美学研究的对象在西方美学史上有不同的看法,在我国美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第一,研究对象是“美”,就是“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第二,美学研究的对象是艺术。第三,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和艺术,就把上面一加二,一和二加在一起。第四,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关系。第五,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经验。第六,美学

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在这几种看法中,我个人认为前面五种看法都有一些缺陷。把美学研究的对象设定为美,它的前提是存在一种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美。但是按照我们现在的看法,我以后会讲,并不存在一种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美。用王国维的讲法,美是“呈于吾心而见诸外物”的审美意象,美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所以把美学研究对象设定为美,在理论上并不妥当。

把美学研究对象设定为艺术——我说的这艺术是宽的、就是广义的,把文学也包括在里头——一方面又太窄,一方面又太宽。这个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活动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但是审美活动不限于艺术活动。审美活动领域除了艺术美,还有自然美、社会美,现在很多科学家认为还有科学美和技术美等等。过去一般认为,艺术美的领域最大,现在看起来,自然美和社会美的领域也很大。这我们以后会讲到这个自然美还有社会美,特别这个社会美,我们过去看着非常窄,实际上是非常广泛的一个领域。如果说艺术美无所不在,那么自然美和

社会美也是无所不在。所以把美学研究的对象设定为艺术,太窄了。另一方面艺术包含着许多层面,除了审美的层面,审美的层面我们认为是个艺术的本体的层面,还有知识的层面、物质载体的层面、经济的层面、技术的层面,等等。而美学只限于研究它的审美的层面,所以如果把美学对象设定为艺术又太宽,又失之过宽。这个以后我们讲艺术美的时候会再讲这

个问题。

国内美学界很多人都赞同把美学研究的对象设定为审美活动,我们也赞同这个设定。这个设定反映了这么一种认识,就是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活动,是人性的一项基本的价值需求。前面提到的审美关系和审美经验这两种设定都可以纳入审美活动这个设定,因为审美关系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脱离审美活动,审美关系就成了一个抽象的、没有任何内容的一个概念,而审美经验是侧重从主体心理的角度来表述审美活动。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美感”。脱离审美活动、审美经验的研究就可能局限于主体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美学研究就可能变成纯粹的心理学的研究,美学就不再是

美学。

既然我们把美学研究的对象设定为审美活动,那么我们这一门课全部内容就是讨论审美活动,主要是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审美活动?第二,人为什么需要审美活动?这个美学领域的多方面的、丰富的内容都将围绕这两个问题来展开。什么是审美活动?我们整个这门课其实就是讲这个问题。所以我第二个问题就是审美活动,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审美活动,那什么是审美活动呢?我后面各章讲,所以我今天就不讲了,因为今天讲的话,就显得非常的抽象,大家听起来就很难理解。这是第二个问题。

三美学学科的性质

美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讲四点。

美学学科的性质之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什么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研究的对象就是人的人文世界,也就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是内在的,文化世界表现出来,它们是统一的。从内容来讲,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人文世界的精神性、意义性,有没有意义那个“意义”,价值性决定了人文学科区别于社会科学,像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等,它有自己独特的性质。科学回答“是什么”,人文学科跟它不一样,它要回答“应当是什么”,也就是说它要包含价值导向。人文学科总要设立一种理想人格的目标和典范。人文学科引导人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化。人文学科不是实践的工具,譬如说,它不是告诉你怎么去提高小麦的产量、怎么去增加公司的利润,而是发

展人性、完善人格。它不是使你学到技术,而是提高你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人文学科不是工具,它没有直接的功利的用途,这个和社会科学不一样,社会科学比如经济学、法学、政治学、人口学、统计学等等,它们对社会生活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和直接的应用的价值,可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所以具有广泛的、直接的实用性。人文学科没有直接的功利性,但是这不等于说人文学科没有用,人文学科功用最主要的就是教化。黑格尔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够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因此人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质就是个体的人提升为一个为普遍性的精神存在。”所以他说哲学就是在教化中获得了它存在的前途和条件。当代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也说过:“精神科学是随着教化一起产生的”,因为精神的存在是和教化的观念本质上是连在一起的。而美学,我刚才也说就是属于这个人文学科,所以从大的范围来讲,它研究的对象就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也就是人的意

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从这里就引出了美学的两个特点,美学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

第一、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美学各个部分的研究都不能离开人生,不能离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美学研究的全部内容最后归结起来就是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也就是引导人们去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所以我们这门课最后一

讲就是讲人生境界,去提升自己的人生。前几天我们艺术学院辅修专业开学典礼,有一位化学系的同学来选辅修专业,他有个讲话,他代表新生讲话,有一段话讲得很好,他说:大家可能觉得这个化学跟艺术关系太遥远了,但我为什么要来选这个艺术呢?我想在我成为一个科学家之前,首先让我有一个完美的人生。我觉得讲得非常的好。

第二、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美学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共同的相通的一面,又有特殊的差异的一面。所以研究美学要注意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差异。中国学者研究美学一方面要注意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同性,我们中国文化里头有体现人类普遍价值的东西。以后我会讲到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我们应该吸收西方文化中一些好的东西,但是我们的立足点是中国文化。在20世纪的西方,由于分析哲学的影响,在相当一部分哲学家和美学家中出现了一种忽视和离开人生,离开人的生活世界的倾向,他们把全部哲学和美学问题都归结为语义分析。我认为这是一种片面性。美学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的问题,是人的存在的问题。人的语言世界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离开人的生活世界而专注于语义的分析会从根本上取消美学。

美学学科的性质之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从历史上看,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每个时代的大哲学家,他们建立的哲学体系都有

一部分是美学。美和真、善是属于哲学的永恒的课题。康德有三大批判,其中判断力批判,有一部分内容就是美学。黑格尔有逻辑学,他也有美学,刚才我就讲朱光潜朱先生翻译的那就是(黑格尔的)美学。所以美学是属于哲学学科、理论学科,这一点往往被很多人误解。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美学是研究艺术的,艺术是形象思维,所以美学当然也属于形象思维。还有人把美学和美术混为一谈,都是很误解了。过去经常有人碰到我,他说叶老师你是搞美学的吗?我说是呀,那你给我画张画吧。我是(研究)美学,怎么可能去画画?我再讲个故事就更有意思。有一天,不是现在,大概一两年以前,我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打电话的人说,叶老师我是怎么样怎么样,我认识你,我向你咨询一个问题。我说你向我咨询什么问题呢?他说我最近到潘家园去了。大家都知道潘家园吧?我心想你到潘家园去向我咨询什么?我又不搞那个文物的鉴定。他说我在那看到一幅画,画的是梅花,我觉得画的挺好,笔力很好,下面就题着:叶朗某年某月,画于北京大学承泽园。他就问:叶老师是你画的吗?我回答他三条:第一,我还没有开始画画;第二,我要画的话——我是准备要画了,但我买了张桌子还没开始画——我要画我也不画梅花,我要画别的东西;第三,他大概知道我是北大的教授,知道我是搞美学,美学肯定是画画的了,然后知道北大有个承泽园,大家知道吗?我们北大有个承泽园,他想所以我就画于承泽园,其实我没有在承泽园住过,也没有在那画过。这个美学是一种哲学思维,是理论思维,我下面会讲,当然跟艺术有关系。

还有一种误解是把审美意识和美学混为一谈。这种看法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都有自己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因而每个人都是美学家,至少每个艺术家都是美学家。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这种论文,比如某某人的美学思想,这某某人是一个画家,是一个诗人,就写他的美学思想。这是一种误解。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美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这两个不一样。尽管每个人都有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但不一定表现为理论的形态,所以不能说每个人都是美学家,也不能说每个艺术家都是美学家。这个正如哲学是世界观,我们每个人都有世界观了,但你不能说每个人都是哲学家。哲学不是一般的世界观,哲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当然有的艺术家他同时是美学家,因为他有理论形态的东西,譬如我们中国的石涛。石涛是大画家,但是他有理论著作,有一本《画语录》,《画语录》是我们中国绘画史上最有系统性的一本著作,所以石涛既是大画家,他也是一个绘画美学家,这可以的。歌德他既是作家,他也是美学家,因为歌德有理论形态的东西。

美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的传统观念,在19世纪中叶以来受到一些学者的挑战,这个挑战主要是来自心理学。19世纪中叶,德国美学家费希纳,他提出一种自下而上的美学,从此引发了把美学看作是一门心理科学的思潮,这种思潮一直延续到20世纪,也影响到我们中国。中国也有学者认为审美哲学让位于审美经验的心理学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我认为这种用心理学美学来取代哲学美学的思潮对美学学科的发展是不利的。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美学基本理论的推进是有益的,但是对这种作用不能夸大。就像冯有兰先生所说的,哲学所讲的是对于宇宙人生的了解。用心理学美学取代哲学美学,那就从根本上取消了美学。维特根斯坦

曾经讲过,批判过这种观点,这是我讲的第二点,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学美学需要有理论思维,我后边就会讲到。所以我们美学课的话,其中有一部分内容就会有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听起来可能会比较费劲,但是,如果你静下心来慢慢的你就能听进去,你就会感到有收获。就像我们读黑格尔的书,黑格尔的书非常晦涩,很难读,但是黑格尔的思想却是非常深刻,如果你静下心来,你慢慢的读进去以后,你会领悟到他有很多很深刻的思想,那你会感到极大的一种愉悦,一种喜悦,一种激动。

美学学科的性质之三: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刚才说美学是一门哲学学科,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美学和许多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在一定

意义上说,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首先,美学和艺术有密切的关系。我刚才说我不赞同把美学研究的对象定义为艺术,但是,美学和艺术,和艺术史等学科却有紧密的联系。因为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的领域,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离不开艺术。无论在西方或者在中国,很多重要的美学理论都是通过对艺术的研究提出来的。西方比如说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中国从孔子开始,一直到我刚才讲的

石涛都是如此。

美学和心理学有密切的关系,刚才讲我不赞成用心理学的美学来代替哲学美学,但是,美学和心理学却有密切的联系。对美感的分析要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美学史上有不少心理学家对美学理论做出了贡献。比如我刚才提到朱光潜先生介绍的利普斯的移情说,布洛的距离说,都是例子。当然对心理学的成果应该有分析,刚才讲不能夸大它在美学领域的作用。比如实验美学的成果它的局限性就很大,朱光潜先生曾经做过详细的分析;又比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在美学领域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也很大。这以后我们会提到。

美学和语言学有密切的关系,这一点随着20世纪西方美学的发展看的越来越清楚。比较早,克罗齐,就是朱光潜朱先生介绍的那个克罗齐,克罗齐他就提出一个看法,他就说普通语言学就是美学,因为他们都是研究表现的科学,接着是卡西尔的符号学理论,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园的理论,维特根斯坦的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的理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还有从索绪尔发端而以罗兰?巴特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和以福柯、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还有加达默尔的解释学,所有这些理论都对美学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是现代西方哲学和美

学所谓的语言学的转向。

从这里可以看出美学和语言学的关系,当然我前面讲了西方有一些分析哲学家和美学家忽视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的问题,把全部哲学问题都归结为语义分析显然是片面的,我们应

该摆脱这种片面性。有一年我到美国去,那时我去主要是去,因为当时我们建立了宗教学系,我当时去访问一些美国的宗教学院、神学院、宗教学系。他们美国的一些教授,宗教学的教授就跟我讲,他说,就是因为分析哲学的影响,所以美国很多哲学家,他不研究人生,他去研究语言,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都不研究,这一块就空出来了。好,他说,正好,哲学不研究,我们宗教就来研究。他就很高兴,他说正好我们来研究人生,那么这样子我们宗教不就更能吸引人了吗?大家都要去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你哲学不管了,那么很多人就到

宗教那去寻找答案。

美学和人类学有密切的关系。人类的审美活动是在历史上发生、发展的,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对研究审美活动的发生、发展就可能有重要的价值。比如像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弗雷泽的《金枝》这些著作,都是人类学的经典著作。都成为美学家的重要参考书。普列汉诺夫在他的《没有地址的信》,还有《艺术与社会生活》等美学、艺术学的著作中,都曾经引用了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中的一些研究成果。

美学和神话学有密切的联系。当代的神话学学者约瑟夫?坎伯,他认为神话就是体验生命,体验存在本身的喜悦。这就使得神话学和美学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因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刚才讲是审美活动,而审美活动的本性就是一种人生体验,一种生命体验,一种存在本身的喜

悦的体验。

美学和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密切的关系。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它必然要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制约。所以,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的研究成果对美学研究就可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美学中关于审美趣味、审美风尚、民俗风情这些问题的研究就离不开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的研究成果。我们后面会讲到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风尚,等等这些问题,那我们就会用到很多民俗学的社会学还有文化史、风俗史的很多成果,那里头有很多很有趣的东西,从我们美学的角度讲,非常非常有意思。这以后我们讲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风尚会讲到。

由于美学和众多的相邻学科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美学研究中,一方面要坚持哲学的思考;另一方面,要有多学科和跨学科的视野,要善于吸收、整合众多相邻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理论

成果。

美学学科的性质之四:美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美学思想都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出现了许多在理论上有贡献的美学思想家。20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的新流派层出不穷,但是,在当代西方美学的众多的流派中,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成熟的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所谓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一

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要体现21世纪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就是文化的大综合。

所谓文化的大综合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大综合,一个方面就是19世纪文化精神和20世纪文化学术精神的大综合。比如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综合,历史主义和结构主义的综合等等。但是,现在还没有一个美学流派、一个美学体系能够体现21世纪这个时代精神。没有一个美学流派、美学体系能够体现这种文化的大综合。当代西方的各种美学流派、美学体系基本上属于西方文化的范围,并不包括中国文化以及整个东方文化。这样的美学是片面的,称不上是真正的、国际性的学科,要使美学成为真正的、国际性的学科,必须具有多种文化的视野。因为我刚才讲了,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这两个文化系统当然有共同性,也有相通之处。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两个文化系统各自都有极大的特殊性,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的独特的范畴和体系,西方美学不能包括中国美学。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我们应该珍重中国美学的特殊性,对中国美学进行独立的、系统的研究,并且力求把中国美学以及整个东方美学,它的积极的成果和西方美学的积极的成果融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把美学建设成为一门真正的、国际性的学科,真正体现

21世纪的时代精神。

另一方面,当代西方美学的各种美学流派和美学体系基本上是体现20世纪文化学术精神,并没有同时体现19世纪的文化学术精神。20世纪西方美学所出现的种种的转向,比如心理学的转向、非理性主义的转向、批判理论的转向、语言学的转向,等等,是对19世纪西方文化学术精神的否定。到20世纪的后期,在某些方面已经开始出现转向的转向,而且这种转向的转向又和前面所说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的进展有一种很复杂的连结和渗透。美学进入21世纪,我们期望在美学的理论建设中,出现一种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19世纪文化和20世纪文化大综合的前景。由于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的、真正称得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所以我们说美学还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真正称得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还有待于我们去建设、去创造。并不是从那去搬一个过来就行了,当然,这是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国

际学术界的共同的努力。这是第三个问题。

四为什么要学习美学

为什么要学习美学?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对我们大学生来讲,主要是有这么两方面:

一、从人生修养方面看。大家都知道,人除了物质生活的需求之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人和动物有很大的不同,就在于人能够从实用中提升出来,从个人的物质生活的实践中提升出来,一方面进行审美的体验,另一方面进行纯理论的思考。如果丧失了这种精神生活,丧失了审美体验和纯理论思考的兴趣,人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我们刚才讲,审美活动是人

的一种体验活动,审美活动就要创造一个意象世界,这个我们后面会讲。而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一个诗意的人生,使人回到人和世界的最原初的、最直接的、最亲近的生存关系,从而获得一种存在的喜悦和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这种回归、这种喜悦、这种提升是人的精神需求,是人性的需求。所以,审美活动对于人性,对于人的精神生活是绝对必要的。

我这举个例子,就是我们西汉有一部书叫《淮南子》,《淮南子》是一部哲学著作,《淮南子》里头有一段话很好,对我们说明这个问题有帮助。“凡人之所以生者,衣与食也,今囚之冥室之中,虽养之以刍豢,衣之以绮绣,不能乐也。”它说人维持自己的生存靠什么呢?“衣与食也”,吃饭和穿衣,人维持生活,人维持个体生存靠吃饭、穿衣。但是,如果今天把你关在一个黑屋子里头,黑乎乎的什么都看不见,给你吃的非常好,山珍海味,穿的非常好,绫罗绸缎,“不能乐也”,你不会感到快乐的,为什么呢?因为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大家都知道眼睛和耳朵是我们人的两个主要的认识器官,同时也是人的两个主要的审美的器官。每个人的个体生存是有限的,从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但人有超越自己的这种需求,精神的需求,那靠什么?靠这个眼睛,我们眼睛可以看出去了,耳朵可以听的很远了,眼睛,现在有望远镜还可以看的很远很远。但现在好了,把你关在黑屋子里头,你就看不见,听不见,这是什么意思呢?说明你被紧紧的束缚在你这个体生存,这个有限的存在,个体的感性,个体的有限存在紧紧束缚住,束缚在这儿。这个时候,《淮南子》讲在墙上给你打一个洞,听见上面下雨的声音,这个时候你就喘一口气,因为你的空间就大了一点了,心情就好一点了;如果是打开一个窗户,阳光进来了,你的空间又更大了,你的心情又更好了;再进一步,把门打开,让你走出门去,看到外面街上人来人往了,你心情就更好了;再进一步,让你登上泰山之顶,看到日月星辰,无限的风光,他说“唯乐其不大哉”,你会感到一种极大的快乐。那么从墙上打一个洞开始,就开始了超越你感性生命、感性个体的有限存在这么一个过程。越往上升,越超越,你感到的精神的愉悦越大。所以人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审美就是一种超越活动,这个我们以后可能会讲。而美学可以使人对于审美活动获得一种理论的自觉,从而他对于一个人的人性的完善,对于一个人的人生修养,也是不可缺少的。

第二,从理论修养方面来看。历史上很多哲人都把人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世界上具体事物的知识,比如,天空为什么会闪电?植物生长和阳光、水分、肥料的关系等等。这一类知识多半产生于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还有一类是关于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探讨,比如,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真、善、美是什么?等等。这种知识、这类知识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种纯理论思考的产物,进行这种纯理论的思考并不是出于物质生活的需要。因为我不知道真、善、美是什么,我照样活着,有的人他根本不去追求什么真、善、美,什么叫真、善、美,他照样活的挺好。他是出于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人当然要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否则人类社会生活就不能维持,但是人又往往要从物质生产活动中跳出来,对于人生、历史、宇宙进行纯理论的形而上的思考。

这种思考并不是出于现实的兴趣,不是以实用为目的,而是出于一种纯理论的兴趣。因为这种思考不能使小麦增产,也不能使公司增加利润,但是人仍然不能没有这样的思考。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这本书一开头就说:“人类求知是出自本性。”这就是强调人的理论的兴趣是出自人的自由的本性。当代的解释学大师迦达默尔,他也说:人类最高的幸福就在于“纯理论”。又说:出于最深刻的理由,可以说,人是一种“理论的生物”。我前面讲了,美学从根本性质来说就是这样的理论性的学科。

一个当代的大学生,就他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来说,不能只有具体学科的知识,比如,物理学的知识,经济学的知识,法律学的知识,等等。而且还应该有纯理论的兴趣和知识,其中包括哲学的兴趣和知识,也包括美学的兴趣和知识。一个当代大学生如果缺乏这种纯理论的兴趣和纯理论的知识,那么他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应该说是不完整的,是有重大的缺陷的。因为他只具有实际生活的知识而缺乏一种人生的智慧。

以上两个方面就是美学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大学生学习美学应该追求的目的。大学生学习美学主要就是这两个目的,一个目的就是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学习美学增强审美的自觉性,更自觉的通过审美活动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再一个目的就是完善自身的理论修养,完善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学习美学培养自己作纯理论思考的,就是形而上思考的兴趣和能力。也就是对于人生、对于生命、对于文化、对于存在,对于真、善、美,对于这样一些根本问题进行理论思考的兴趣和能力。从而,就是刚才所说的,使自己在获得各种具体学科的知识之外,更能获得一种人生的智慧。

当然,除了上面这两个主要的目的,大学生学习美学也还可以有其他一些目的,比如提高自己的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能力,提高自己审美设计的能力,扩大知识面,等等。但主要的目的是我刚才说的这两条。这两条我是针对大学生来说的,实际上,不仅是当代的大学生,而且所有的当代的青年,如果条件允许,都应该学点美学。这种必要性,一方面是由美学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因为从根本上说,人不仅是社会的动物,不仅是政治的动物,不仅是会制造工具的动物,不仅如此,人还是有灵魂的动物,是有精神生活和精神需求的动物,是一种追求心灵的自由,也就是追求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的动物。就是刚才我讲的《淮南子》那个话,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因为任何的人,作为一个个体生命来讲,他都是有限的,而人要超越这个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

我这先补充一点,就是说,对从事文化艺术工作者来说,学美学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人文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关系就是人文内涵、人文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关系。这个艺术工作者,他都要处理一个人文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关系的问题。道和技,技要上升为道,技要道的指导。而我们现代艺术界,我个人的看法,有一部分艺术工作者不太重视人文的层面,不太重视道德

层面,他只看到“技”的层面,而不重视“道”的层面。那么这个就带来很多的问题。拿我们中国传统艺术来讲,我们中国传统艺术,书法、绘画、戏曲、京剧等等,我们都知道是非常好的,我们都是重视我们国家的瑰宝,但它好在什么地方?现在我们说不出来,说不大清楚。毛主席在50年代有一个对音乐工作者的谈话里头有一段话,他是这么说的,他说:“我们中国的艺术是有道理的,问题是我们说不大出来,因为没有多研究。”——毛泽东就是指中国的传统艺术,是有道理的,所谓有道理就是有规律的,问题是我们说不大出来,因为没有多研究,因为研究不够。这是毛主席的原话。那么这种情况,我认为至今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我们现在还是研究不够,没有从道的层面、从理论的层面、从美学的层面去研究,研究不够。很多东西说不清楚,说不清楚,艺术要进一步的发展就会碰到问题。

我举个例子,比如京剧,我们京剧的美学特点是什么?大家去看,很多文章、很多书,但是我个人认为并没有说很清楚。比如说现在很多人都说我们京剧最根本的美学特点是什么?写意,就是写意了。中国戏曲的体系就是写意的体系,梅兰芳的戏剧体系就是写意的体系。一个人这么讲,大家也跟着这么讲,一本本的书出来,都讲写意的体系。这个东西我是非常的怀疑。写意的体系,写意是我们中国绘画美学的一个概念,它跟道家的美学有密切的联系,可现在人家很多人讲写意,他也不是在我们原来中国美学的意思上用的,它就是写意不写实,就叫写意,那么什么叫写实呢?话剧就是写实,话剧上写实,话剧那个布景大家去看,话剧非常写实,什么树啊,什么门啦,现在我们演话剧把那个马也牵到台上去,骑着马在台上走,不是很写实吗?而京剧,它没有,它没有这些布景,当然现在有的京剧也搞布景,有很多人都反对了。过去是一桌二椅,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桌子可以当桌子,晚上我躺在上面就为床了,站在上面就成为一个城墙了,可以了,一桌二椅。一个马鞭就代替一匹马,四个卒子就代表千军万马,转一个圈就十万八千里,这不是写意吗?这是写意,就是虚拟了,中国戏曲是虚拟的特点,但是虚拟不等于写意。当然有写意,刚才讲了一个马鞭就等于一匹马,当然这也可以是写意了。但是也有很写实的,比如我们舞台上开门,没有门啊,用表演的,你必须把门栓打开,才能把门打开,你不能说门栓没有打开,啪嗒一下子把门就打开了,这绝对不允许的。而这个窗要推出去,你不能把窗往里头开,这个也不允许的,这是很写实。上楼梯没有楼梯的,就表演了一个一个一个,你十五个楼梯上去,你必须十五个楼梯下来,你不能说我上去十五个楼梯,下来我一高兴,我两步就下来了,这绝对不允许的。

我给你讲个故事,我是从书上看来的,过去南方演戏,在这有南方的同学。南方演戏过去是在外面演,舞台在外面,大家在外面看,据说那个地方看戏的有一个习惯,看戏要带草鞋去看,干嘛带草鞋去看呢?演员哪个地方演的不对了,就往那个台上扔草鞋,就等于像我们现在喝倒彩似的。有一次,演员在那演,演什么呢?演一个小偷,上那个钟楼去看什么地方能够偷东西,他上去,上去他那个动作没有做好,什么意思呢?比如十五个台阶上去,也可以理解为十五个台阶,也可以理解为十四个台阶,有一个动作没有做好,含糊了,他下来就麻烦了,你十五个台阶下来,人家也可以说你错了,也可以给你扔草鞋,你十四个台阶下来,

人家也可以扔草鞋。那个时候,舞台下都有卖小吃的,卖糕点啦,那些卖小吃的人跟演员关系都很熟了。卖小吃的看到了,看出他有问题了,他就高喊一声,提醒那个演员,比如那个演员姓张,说张老板,你上楼没有上好,当心下来吃草鞋。喊了一句。这演员一听,心里就明白了,哎呀,没有上好,怎么办呢?他急中生智,他就表现那个小偷在楼上看到一个少女的房里头有东西可以偷,他就狂喜,急不可待,马上下楼要去偷,下了两步一脚踩空了,咕噜噜噜噜就滚下去了,他就把那个十四个台阶和十五个台阶的问题就解决了。从此戏演到这都滚下去了。因为这个很好啊!很符合那个演员当时的特定的心理状态了。因为我们中国演戏剧把这些即兴表演把它固定下来。这个故事表现什么呢?表现就是说虚拟,它要求很写实,并不是写意的,就像我画画,写意画我可以这样一笔一弄,也不知道是叶子,也不知道是花,

那个不能这样子。

盖叫天还讲了个故事,大家知道盖叫天,演武松的,他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他小时候看戏,演一个人在冰天雪地里头冻饿而死,可是有点像我现在似的满头大汗,穿那个破棉袄又热,夏天,满头都是汗。下来以后,两个老先生就说,你演的不对,冰天雪地里头冻饿而死,你怎么能满头大汗呢?不能出汗,但那两个老先生又说,你光知道在冰天雪地里不能出汗,这还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说,你要知道,人在冰天雪地是不能出汗的,可是到最后那个凉气逼到那个心里头去了,所以人在那个临死之前那一刹那,凉气逼到心里头去以后,会在脑门上逼出一头像黄豆那么大的汗珠,然后这个时候你必须,最后你死以前你有很多黄豆这么大的汗珠,然后再一个“硬僵尸”,“啪”一下子摔在舞台上,死掉了。所以这就更难了,你开始不能出汗,最后还要黄豆这么大的汗。这个说明什么呢?说明虚拟不等于写意。我就举这么两个例子,所以他“写意”啊什么,其实这个京剧艺术照我的看法,它的真正的美学特点不在此,不在这,在哪呢?就是他们京剧界说的:京剧是角儿的艺术,戏在演员的身上。

京剧的意象世界主要就是靠演员的表演出来的。莎士比亚的剧本,不同的导演,不同的演员,当然有不同的风格,但是你怎么表演,也是莎士比亚的世界。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不同的导演、不同的演员,当然有不同的风格,但是你不管是谁来演,《雷雨》的世界、《日出》的世界、《北京人》的世界,始终是曹禺的世界。京剧不是这样子,京剧《宇宙锋》就是梅兰芳的世界。它在梅兰芳的身上,梅兰芳一去世,这个意象世界就没有了。第二人来再演,你就是动作都跟他一样了,唱词也跟他一样,那不是那个意象世界,完全不一样了。去看戏、看角儿,为什么看戏、看角儿?为什么我去看梅兰芳的,同样一个戏,不是梅兰芳我就不看,一样的啦,人物情节,故事都是一样的,你为什么不去看?这个是最根本的的特点,我觉得。所以很多东西没有研究清楚。再比如说,现在我们把很多古典小说搬上舞台,这里头也有很多问题,它因为对中国的一些美学没有把握,所以对一部具体的作品,文学作品,它的把握也不全面,然后再把它搬到舞台上去,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这是我讲的为什么要学习美学?我是作为文化工作者来讲,有个“道”和“技”的关系,学美学是非常

重要的。

五怎样学习美学

怎么学美学?我讲几点供大家参考。

第一,要立足于中国文化。就是我刚才从美学学科的性质引出来的。怎么来学习?第一,立足于中国文化,这个我不说了。我就引一段宗白华先生1919年他到德国去,他给国内的朋友写的一封信,他说:他到了西方,在西方文化的照射下,更加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的价值和光彩,更加认识到中国文化中实在有伟大优美的,万不可消灭。他说他自己非常的尊崇西洋的学术文化,他确实是,他对康德、对歌德都有非常深刻的研究,还有罗丹,那个雕塑家,他都有很深的研究。但是他强调不能用模仿来代替自己的创造。他说:我以为中国将来的文化绝不是把欧美文化搬了来就成功的。又说:中国以后的文化发展还是发挥中国民族文化的个性,不专门模仿,模仿的东西是没有创造的结果的。这个话我觉得非常智慧,就是说在学术文化领域,我们要注意吸收异质的文化,吸收西方文化中好的东西,那是为了充实自己,更新自己,发展自己,是为了创造中西文化融合的世界新文化。我们不抛弃我们自己的文化,不能藐视自己,不能脱离自己,不能把照搬照抄西方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建设的目标。在学术文化领域,特别在人文学科领域,中国学者必须要有自己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就是

自己民族的文化。

这一点我觉得要注意,因为现在我看一些媒体,有时候有一些东西我觉得不太好,当然,可能他们也是没有注意吧,但是有些时候,有些广告,有些媒体一些口号,我看了觉得不太好,有的有点全盘西化的倾向。我举个例子,比如有一句广告词,我是多少年以前听的,当时觉得就很不好,一句什么广告词呢?“真正美国口味,我爱吃!”广告词的一个潜台词是什么呢?就是美国口味是最好的。就像我们文化革命以前,说,我这个手表是上海的,就非常得意,因为上海的手表好;我这个鞋是上海的,因为是上海的鞋做的好。既然是真正美国口味,我爱吃!口味是美国最好,你怎么能这么说呢?口味怎么是美国最好呢?一个法国的朋友对我说,他说美国的东西——我不是贬低——他说美国的东西不是人吃的。这是一个法国朋友对我说的。你从美国的东海岸走到西海岸,那个牛排是一个味道,然后,台湾一个教授写了本《烹调原理》。他说中国的很多东西都有原理了,可是我们不研究。他说,现在我来带个头,我来研究研究烹调。他写了本书,《烹调原理》。他说烹调,“烹”和“调”是两个概念。“烹”是什么呢?“烹”就是把食物做熟了,能吃,就叫“烹”。“调”呢?“调”是要调出味道来,把各种菜放到(一起),一种调味嘛。他说,这个台湾教授讲,他说西餐——这可能有点过分了,我说一下——他说西餐只有“烹”而没有“调”,他就把东西做熟了,能吃了,你看那个盘里头,这是一块肉,这是一个菜,这是一个什么东西,分别做好拼在一起的,我们是要放到一个锅里头去做,调,调出它的味道来。所以我们中国古代非常看重做菜。“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是《老子》里头的话,治一个国家,把它比喻成做菜,要把各

种东西,要把它调和很不容易啊,这火候的掌握很不容易。所以过去我们把宰相称作什么呢?称作调鼎。宰相治理国家比喻成做菜,所以我们对这个很(了解)。结果现在你倒过来了,说真正美国口味,我爱吃!这个有点颠倒了。

第二,要注重美学和人生的联系。我刚才讲了,美学是人文学科,这是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美学和人生有紧密的联系,美学的研究不能离开人生,不能离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最后,美学要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引导人们去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这是第二。这个我前面讲了,我在这不讲了。

第三,要注意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哲学学科,所以对研究美学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比较高的理论思维的能力,这种理论思维能力表现为一种理论感,这种理论感就是爱因斯坦讲的一种方向感。方向感就是向着某种具体的东西,一往直前的感觉。当你读别人的著作的时候,这种理论感会使你一下子抓住最有意思的东西。当你自己在研究、在写作的时候,这种理论感会帮助你把握自己思想里头出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它会指引你向某个方向深入,做出新的理论发现和理论概括。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读了许许多多的书,但他从这些书里头抓住的都是最一般的东西,别人的思想中真正新鲜的深刻的东西,那些大师的著作中的活的灵魂他把握不住,这就缺乏理论感。我看到有的同学,我说某某某人的书很好,你去看一看,他看了以后,他写来的读书报告,我看了以后,我觉得很奇怪,那书里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他抓不住,他抓住的都是一些最一般的东西。

我们还经常看到有的人搞了一辈子的学问,写了许许多多文章,这个不是我提出的,就是有一个叫王朝闻的,我不知道你们知道不知道,他是一个雕塑家,他也主编过美学,我们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本《美学概论》就是王朝闻主编的。80年代我们请他到北大来跟研究生座谈,他就在座谈会当中提了一个问题,他说,我提一个问题你们考虑,他说我们看到有的人搞了一辈子的学问,写了许许多多的文章,但是他写出的东西老是那么平平淡淡,老是不精彩,这是什么缘故?他说你们研究研究。我觉得他的问题提的非常好,当然这个原因可能是很多的啦,很多原因,但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认为就是缺乏理论感,就是理论思维能力不强。你没有理论感,你写出的东西就是平平淡淡,就没有味道。

刚才提到冯友兰先生,我们北大哲学系已故的教授冯友兰冯先生,他晚年,八十多岁,九十岁的时候,他写的文章,我们读起来还是很有味道,非常有味道。那个时候他的眼睛已经看不清楚了,耳朵也听不太清了,他自己不能写,他是他口述,人家给他记下来,但是还是很有味道。所以我就很奇怪,我就问张岱年张先生,张先生现在也已经去世了。我说:“张先生,冯先生写书不是人家给他记录的吗?我说怎么还是那么有味道?”他说是这样子,冯先生口述了以后,人家给他记下来,念给他听,然后再把它修改,改得跟他的自己的一样,跟他自己的风格一样。我举个例子,冯先生八十多岁他写了一篇文章,他就讲当时出了一些中

国哲学家画传,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孔子传,画一个孔子,有一个传;孟子,画一个孟子,有一个传。冯先生这篇文章,他就讨论一个问题,他说孔子的画,孔子的像,到底像不像,有没有个标准啊?什么叫像?什么叫不像?孔子也没有留下照片,谁也没有见过孔子,那什么叫像呢?是不是可以随便画了呢?谁也没有见过孔子啊,我这么画也可以,我把他画成有胡子的,你把他画成没有胡子的,都可以了。这是很有意思的问题,什么叫像?什么叫不像?是不是可以随便画?冯先生说:不,还是不能随便画。因为孔子的言论和行动,《论语》记的已经在后人心目中塑造了一个孔子的精神的形象,你画这个孔子的像,你必须要跟孔子的

精神形象符合,不能随便画,这就很有意思。

写文章要有味,就是要有思想,要有理论思维才能有味道。一个人怎么来锻炼来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呢?恩格斯讲:锻炼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至今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学习过去的哲学。也就是说要学习历史上那些哲学大师的经典著作,因为这些著作是每个时代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学习这些著作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努力吸收各个时代人类的最高智慧,力求把它变成我自己的智慧,这样就在理论思维的层面上来提高自己。学习这些大师的著作必须要精读,精读,用古人的话说就是“熟读玩味”就是说放慢速度,反复的咀嚼,把它读懂、读通、读透。读懂就很不容易了,读通要把它贯通,读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它里头有用的东西都吸收到我自己这来,变成我自己的东西。这是第三。

第四,要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的经验,同时要有系统的艺术史的知识。刚才讲了,美学和艺术、艺术史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研究美学的人要热爱艺术,要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刚才讲了,美学研究是理论思维,但是一个人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也就是直接的审美体验,对它的理论思维可以有一种内在的引导、推动和矫正的作用。王夫之说他从小16岁开始学习诗歌,他说他读古今人的诗歌不下十万首。这种直接的审美经验为王夫之的美学理论提供了一个感性的基础。宗白华先生也是这样子,他非常喜好戏曲、喜好书法,他还非常注意出土文物。宗先生那个时候没有汽车,没有小汽车,都有公共汽车,宗先生经常背一个包自己挤公共汽车,进城去看各种展览、各种戏曲的表演,这样子。一个人的直接经验有限,所以研究美学的人还要有比较丰富的艺术史,包括文学史的知识,你不可能都做,但是你可以选择一门到两门的艺术史作一个系统的研究。一个人如果有一门或者几门艺术史的系统的知识,那么他研究美学的时候,特别在涉及艺术的时候,就不会落空。我们读黑格尔的《美学》经常看到他对历史上一些艺术作品有非常深刻的分析,这一方面说明他有极高的理论思维的能力,别一方面也说明他有极丰富的艺术史的知识。对于研究美学的人来说,理论思维能力和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丰富的艺术史的知识,这两个方面都是不可缺

少的。这是第四。

第五,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刚才讲了,美学从某种意义上,它是个跨学科的,所以一个搞

美学的人知识面要稍微宽一点,不要太窄了。

叶朗《美学原理》配套题库(优美与崇高)【圣才出品】

第9章优美与崇高 一、名词解释 1.优美 答:优美是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的美学概念。“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二曰壮美。”优美是一种美的类型,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是和谐。从美感上看,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2.崇高 答:崇高,又称为壮美,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3.审美范畴 答:审美范畴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最基本最普遍的概念。审美范畴一般是经过高度概括的“大风格”。不能随意添置,无限增多。不同的文化圈发育了自己的审美文化,每一种审美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形态。不同的审美文化之间,有着因文化的价值取向、最终关切的不同而带来的重大区别。如果说,艺术

风格反映了不同艺术的意象的风格,那么,审美范畴则是文化的“基本意象”的风格。文化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有着自己的基本意象。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这种基本意象是这种文化的“理念”的感性显现。而审美范畴就是这一“基本意象”的风格。如古希腊文化“基本意象”的代表是神庙和神的大理石雕像,它们体现了“优美”这一属于希腊文化的“大风格”。 4.反思判断力 答:反思判断力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康德对“判断力”了解的意义在于“反思判断”,这是康德之前从未有人使用过的。“反思判断力”就是审美和审目的的两种判断力。反思判断力取代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理念的“图型”的说法,并且通过审美判断力奠基起来的合目的性原则,并成为作为高级认识之一的判断力的先天原则。因此,反思判断力对科学的真正确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批判力在知解力与理性之间起桥梁作用。 5.直觉即表现 答:“直觉即表现”是表现主义美学的核心命题,由意大利克罗齐在1902年出版的《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见到一个事物时,不假思索,不审意义,心中只领会该事物的意象这样一种认识活动,它可以不依赖于概念赋予无形式的物质以形式。直觉活动能创造出表现人的主观感情的个别意象,直觉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表现也总是一种直觉,是赋予所感觉到的东西以形象形式。直觉所表现的是主观的情感,一切直觉都是抒情的表现。该观点对以后的科林伍德、荣格等西方美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西方美学起了推动作用。

美学原理叶朗复习提纲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绪论 1 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Aestheica。美学史上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加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 2 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 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 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 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缺陷(消极作用) 1)对朱光潜的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否定了朱光潜对中西美学融合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全盘否定了西方近现代美学。 2)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 3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4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是哲学 1)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生活的世界,包括人的意义世界和人的价值世界,这里表现了美学两个特点:美学与人生联系紧密;美学与民族文化传统联系紧密。)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鲍桑葵《美学史》 美学是哲学,是理论,哲学思维。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3)美学是一门交叉科学 美学与艺术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纵观东西方的美学发展,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真正称得 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美学体现还需要建设、创造,需要国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章 柏拉图对美的定义 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这种美是永恒,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这个“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客观的,而且先于现实世界中的美的东西而存在。美是理念是指: 1)美的本质不在自然事物,而在理念,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事物的美是由于理念的参与所形成的。 2)理念因为其所包含的内容外延不同,分成许多层次,美也有很多等级。 3)绝对美是美的本体,是美的最完全体现,至美也是至善的。 4)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乃是由于美本身。 柳宗元的命题的理解 柳宗元命题是:“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理解:1)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2)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3)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总而言之,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都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美学原理大纲

湖北大学 美学原理 (0504200103代码不知道) 教学大纲 (第x版) 艺术学院 美术学系 2010年5月

前言 一、大纲编写依据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面向 21 世纪的高质量的艺术人才。湖北大学院积极调整课程结构、强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教体艺〔2005〕2号)文件中对现有专业进行的明确调整,及对修订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制定此《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二、课程目的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美学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的产生与发展,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美育),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具体教学目标为: 1、了解与美学理论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美学理论中的一般概念、原理、原则及有关知识。 2、理解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及相关的学术思想观点。 3、掌握重要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观点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课外自习、图片观摹等相结合;课前提供参考书目,每章后布置思考题。本课程以哲学为基础,力求运用唯物辩证法,明晰地讲授,实事求是的鉴评。 四、适用对象 美术学专业、设计学专业。 五、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或相关课程) 本课程与第二学期开设的《中国美术史》,与第三学期期开设的《外国美术史》、第五学期开设的《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形成知识内容衔接。 六、课程性质 必修。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技术美)【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 第8章技术美 一、名词解释 技术美(功能美) 答:技术美作为一种与功能相联系的美,主要针对工程技术的美。技术产品作为审美价值的承担者,它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产品具有使用目的,它依照这个目的有效地发挥它的功能。产品的功能作为内在的活动,通过相应的形态表现出来,产品内容与它外在化的形象相互交融统一,就构成了技术美。产品的技术美并不是产品物质的功能的适用性本身,因为适用性本身是是中使用价值,它是功利判断的依据,而不是审美的依据。表现着社会前进的历史内容。正如李泽民所说着中前进的社会目的性成了对象合规律性的形式。也就是说,在技术美中所包含的是善的形式和真的内容。这就是区分于艺术美的基本点。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答:(1)“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概念,而艺术操作是艺术意象生产的重要方面。 (2)“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不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就不可能进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将自己孕育的意象物态化。因此,它们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 (3)“技”与“道”中,技侧重于技巧、技能方面,而道则侧重于艺术意象创造和传达中无碍和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 (4)“技”与“道”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5)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技与道之间界限消除。 2.谈谈你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 答:日常生活审美化指在当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一种直觉的审美追求,就是对大审美经济时代或体验经济时代的一种描述。日常生活审美化本质上乃是通过商品消费来产生感性体验的愉悦。最美好的生活应该是使人产生完整的愉快体验的生活,大审美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一种精神享受,追求一种快乐、幸福的体验,追求一种审美气氛。 三、论述题 结合现代艺术实践,谈谈艺术与技术的关系。 答:艺术需要技术的支持,又在技术的基础上表现着思维与情感。而技术则是功能与理性的良好表述,它的不断更新又为艺术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多样性。以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为例,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技术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 在影视中,技术的基础性支持使得艺术的表现成为可能;艺术的指导性为技术提出新的要求与发展方向。虽然最初人们发明能够记录影像的工具只是为了纪实与传播,但是,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标准的不断提高,艺术应运而生。艺术诞生之后,便有了艺术的思维与创造方式。人们运用这些方式创造出思维的成果,之后便又需要技术去实现它。艺术对技术不断提出新层次的要求,技术便沿着这条路不断有新的发展。而当一项新技术被发明出来,人们就会再次思考它能够衍生的艺术成果。二者就这样相互促进,交替成长。 ①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对电影艺术的积极影响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优美与崇高)【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 第9章优美与崇高 一、名词解释 1.优美 答:优美是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的美学概念。“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二曰壮美。”优美是一种美的类型,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是和谐。从美感上看,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从市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2.崇高 答:崇高,又称为壮美,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3.审美范畴 答:审美范畴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最基本最普遍的概念。审美范畴一般是经过高度概括的“大风格”。不能随意添置,无限增多。不同的文化圈发育了自己的审美文化,每一种审美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形态。不同的审美文化之间,有着因文化的价值取向、最终关切的不同而带来的重大区别。如果说,艺术风格反映了不同艺术的意象的风格,那么,审美范畴则是文化的“基本意象”的风格。文化

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有着自己的基本意象。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这种基本意象是这种文化的“理念”的感性显现。而审美范畴就是这一“基本意象”的风格。如古希腊文化“基本意象”的代表是什么庙和神的大理石雕像,它们体现了“优美”这一属于希腊文化的“大风格”。 4.反思判断力 答:反思判断力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康德对“判断力”了解的意义在于“反思判断”,这是康德之前从未有人使用过的。“反思判断力”就是审美和审目的的两种判断力。反思判断力取代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理念的“图型”的说法,并且通过审美判断力奠基起来的合目的性原则,并成为作为高级认识之一的判断力的先天原则。因此,反思判断力对科学的真正确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批判力在知解力与理性之间起桥梁作用。 5.直觉即表现 答:“直觉即表现”是表现主义美学的核心命题,由意大利克罗齐在1902年出版的《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见到一个事物时,不假思索,不审意义,心中只领会该事物的意象这样一种认识活动,它可以不依赖于概念赋予无形式的物质以形式。直觉活动能创造出表现人的主观感情的个别意象,直觉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表现也总是一种直觉,是赋予所感觉到的东西以形象形式。直觉所表现的是主观的情感,一切直觉都是抒情的表现。该观点对以后的科林伍德、荣格等西方美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西方美学起了推动作用。 二、简答题

尔雅美学原理2016课后答案

美学历史及20世纪中国美学概况 【单选题】宗白华认为,中国形而上学属于()的体系。 A、唯美 B、生命 C、唯心 D、意趣 我的答案:B 2 【单选题】美学研究的对象是()。 A、美好事物 B、积极事物 C、审美活动 D、美丽景色 我的答案C 【单选题】集中反映朱光潜先生致力于中西美学融合的是()。 A、《诗论》 B、《西方美学史》 C、《美学散步》 D、《判断力批判》 我的答案:A 4 【判断题】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美学的。()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判断题】离开人的生活世界而专注于语义分析,会从根本上取消美学。() 我的答案:√ 美学研究的对象及学科性质已完成成绩:80.0分 1 【单选题】()不属于文化大综合内容。 A、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综合 B、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结合 C、19世纪学科精神和20世纪学科精神的结合 D、以上都不对 我的答案:B 得分:20.0分 2 【单选题】下列关于审美活动描述正确的是()。 A、是人类可有可无的精神文化活动 B、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生存活动 C、是人性的一项基本价值需求 D、是美学研究的意义所在 我的答案:C 得分:20.0分 3 【判断题】美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我的答案:√ 4 【判断题】艺术美、社会美和自然美都是无所不在的。()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判断题】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就是艺术活动。() 我的答案:× 为什么与如何学习美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审美活动的核心是()。 A、美好事物 B、审美经验 C、人生体验 D、以上都不对 我的答案:B 得分:20.0分 2 【单选题】很多学者写出来的文章都平平淡淡,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 A、风向感 B、原始素材 C、创新意识 D、理论感

美学原理 叶朗(选修)期末上机考试试题及答案

题目类型题目标题(共101道题) 1.单选审美能力又叫什么?审美鉴赏能力体验人生的能力 2.单选美育主要是什么?人(精神)的最高层面,可以提升人生的境界 3.单选主张建立一个公立的胎教院的是谁?蔡元培 4.单选“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诸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是谁说的?王国维 5.单选“比起近代的西方人来,我们中华民族更接近古代的希腊人,因此,更自然、 更健康。”选自?博雷 6.单选小说《项链》是谁的作品?莫泊桑 7.单选“时尚使得莎士比亚每一个剧本中有一半不适合我们时代的美的欣赏”是谁说 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8.单选郑板桥是哪个朝代的著名画家?清代乾隆年间 9.单选《伊利亚特》是谁的史诗?荷马 10.单选雕塑《思想者》是谁的作品?罗丹 11.单选《生活与美学》是俄国哪位作家的作品?车尔尼雪夫斯基 12.单选《美学散步》是谁的作品?宗白华 13.单选“一个塑像的美绝不可能超过一个活人的美,因为一张照片绝不可能比本人更 美”是谁说的?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 14.单选“没有世界的自我是空的,没有自我的世界是死的。”是谁说的?梯利希 15.单选“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是谁说的?王阳明 16.单选叶朗认为非常重要的“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 是谁说的?王夫之 17.单选“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是谁说的?王夫之 18.单选名著《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刘勰 19.单选现象学的创始人是?胡塞尔 20.单选西方传统哲学中“真正的世界”有三种表现形态: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基督 教的“彼岸世界”以及谁的“物自体的世界”?康德 21.单选“气味要比景象和声音更能拨动你的心弦”是谁说的?吉普林 22.单选《我的人生故事》的作者海伦·凯勒是哪个国家的人?美国 23.单选《没有地址的信》作者是?普列汉诺夫 24.单选名著《艺术哲学》是由法国哪位作家写成的?泰纳或丹纳 25.单选“去蔽、澄明、敞亮”是谁的主张?海德格尔 26.单选“作《金瓶》者,必曾于患难穷愁,人情世故,一一经历过,入世最深,方能 为众脚色摹神也”是谁说的?张竹坡 27.单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李清照哪首词中的语句?《醉花阴》 28.单选《大趋势》的作者是?约翰。奈斯比特和多丽丝奈斯比特 29.单选最早明确提出“创意产业”的是哪个国家?英国 30.单选《二十四诗品》的作者是谁?唐。司空图 31.单选悲剧《俄狄浦斯王》是谁的作品?索福克勒斯 32.单选曹雪芹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情 33.单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红楼梦》中谁写的诗?林黛玉 34.单选“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选自?红楼梦《红豆词》贾宝玉 35.单选“冷月葬花魂”是对谁一生的写照?林黛玉 36.单选“众神为了怜悯人类——天生劳碌的种族,就赐给他们许多反复不断的节庆活

美学原理期末重点叶朗版本

简答题: 1、试对美感的特征作出综合描述。 “无功利性” “无功利性”的根源来自审美意象的“超越性”。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再是单个的“自我”,而是超越了主客二分的“真我”,审美对象也不再是物理的、逻辑的外物,而是超越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本然之物,在这种物我两忘,浑然一体的意象世界中,不会产生直接的实用功利,但是却可以使主体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直觉性” 即审美直觉。直觉存在于瞬间感兴之间,不假思索,不掺杂推敲考量,是超逻辑、超理性的“现成”。审美直觉是“一触即觉”,超越了知识伦理,是一种审美的体验。虽然“直觉性”必须在超理性的感悟下勃发,却离不开审美主体心中久已积淀下的对历史人文,宇宙人生的感悟和意会。所以审美直觉中含有理性的成分,美感中也渗透着“思”。 “创造性” 来源于美感产生于审美活动之中。美和美感同一于审美活动,美感创造的世界就是意象的世界,就是充满意蕴,生机勃发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是审美主体的情感付之于物,情景交融,并发挥想象而孕育出的。被照亮的意象世界因审美主体的不同而具有唯一性和独创性。 “超越性” 是对个体有限生命的超越,是与一切外物相隔离的“自我”的超越,是对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是对人生有限意义的超越。这种超越为审美主体带来了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当美感的这种超越性将审美主体带入宇宙人生的妙悟之中,便具有了一种庄肃穆,敬畏玄邈的神圣感。 “愉悦性” 同样根源于美感的"超越性”。美感所带来的愉悦性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在审美活动中,由于超越了主客二分,超越了自我,审美主体不再受世俗的羁绊,从而将整个身心遨游于自然,感悟古淡幽溁的天人合一。在与宇宙的共鸣、妙合之中,审美主体于心灵之上产生了幸福感和满足感,这便是美感的愉悦性带给主体的“非常微妙的复合的情感体验”。 2、略述美的领域及其表现。 美依据存在领域来分类,可以分为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自然美:自然美的本体是审美意象。 社会美:社会美是社会生活领域的意象世界,它也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 艺术美: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 3、略述叶朗美学思想的主要容。 人生的艺术化,就是追求审美的人生。审美的人生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就是用审美心胸来照亮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体验它的无限意味和情趣,享受“现在”。创造的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高度发挥,显得五彩缤纷,充满意义和价值。爱的人生是感恩的人生,有一种拥抱一切的胸怀和对每个人以至万事万物的爱。 4、艺术形态在不同时代经过哪些发展阶段。 艺术这个概念是历史的产物,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中国古代中的“艺”(“六艺”:礼、乐、书、数、射、御),实际上指的是“技艺”,是从实用角度讲的人们必须具备的一些生存技能。在西,Arts最初也指技艺,如在古希腊时期的木匠、铁匠、外科手术等技艺,都是人生存的一些基本技能。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自由的艺术”,即“自由的人的艺术”,是一个整合概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悲剧与喜剧)【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 第10章悲剧与喜剧 一、名词解释 1.悲剧 答:悲剧是戏剧的主要类别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为基本内容。悲剧描写的主人公在为其所从事的事业,所进行的活动及追求美好理想与未来的过程中,或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合理,遭受邪恶势力的迫害,或由于生活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或由于性格的矛盾、思想的软弱、行动的失误等,最终以失败或死亡告终,从而“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激起人们的同情、崇敬,产生出一种悲愤的力量。在文学史上,根据酿成悲剧的不同原因,常将悲剧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等。 2.古希腊悲剧 答: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所以题材通常都很严肃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写悲,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

3.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 答: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是其在《诗学》一书对古希腊悲剧冲突的本质进行的界定。此说突破了希腊传统观念中悲剧冲突起因于命运的说法。亚里士多德把悲剧作为科学认识对象,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是犯错误、有弱点的好人,“他不以美德或正义著称”,但“他之所以陷入否运,并非因其邪德败行,而是由于‘错误’(即过失)。”他甚至认为悲剧描写“穷凶极恶的人由泰运陷入否运”也是不恰当的,因为“穷凶极恶的人”本来就应该受到惩罚,难以唤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过失”可以包括两种:一是判断不明的错误,如俄底浦斯;二是道德选择的错误,如美狄亚。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悲剧?悲剧的本质何在? 答:(1)悲剧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在这里它不仅作为一种戏剧的种类,而是一种美学的范畴。悲剧的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显示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在严重的实践斗争中显示出先进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 (2)悲剧的本质 悲剧的本质在于客观现实中的矛盾冲突,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这种冲突具有客观必然性。 ①“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指那些体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人的合理要求、理想以及在实践中所体现的人的优秀品质等等。 ②“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上述的人的合理要求、理想等未能实现。这两方面的矛盾冲突是悲剧的本质所在。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什么是美学 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 美学: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 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 二.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 第一段近代: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 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宗白华) 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 一.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 二.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在《诗论》这本书中,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做了探索分析。《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 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 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 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普及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出现了文化热) 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

叶朗《美学原理》配套题库(1-15章)【圣才出品】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审美活动 答: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三个特点:①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②人的审美中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③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2.美学 答: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二、简答题 1.学习美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学习美学应注意的问题有: (1)学习美学时要自觉联系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理解美学理论; (2)要掌握正确的哲学思考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3)要结合人类历史,尤其是审美实践的历史、审美创造的历史、美学自身的发展史; (4)要边学习边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

2.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讨论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 答:(1)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的四种不同意见 ①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研究人的情感即感性认识的学科。 ②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批判黑格尔派美学观点,同时非常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 ④近代心理学美学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学科,如“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等。 (2)美学对象研究中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 ①美的问题 包括研究美的普遍本质,即决定各种美的事物成为美的原因是什么。从哲学基础上研究美究竟是主观的、客观的,还是主客观的统一等等。美和真善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美有无客观规律可寻,美的根源、特征、形态以及美的相对性和美的客观标准如何统一理解等等。 ②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 如研究美感不同于科学认识、伦理道德认识的特点。美感与快感的联系和区别,美感中各种心理因素如知觉、想象、情感和理性的关系,这些都是属于审美心理学。 ③艺术问题 有两种情况且都是结合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这个美学中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的: a.对艺术的本质、创作、欣赏批评作全面的研究,即从哲学上研究艺术的一般规律; b.侧重于研究艺术美的问题。 ④美育问题 a.包括美育的本质特征、任务以及美育的实施。 b.美育是为了培养审美主体,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以便更好地去创造美。

美学原理 期末考试答案(叶朗)

《美学原理》期末考核在线答题 一、选择题(60分) 1、《人间词话》是谁的名著? (3分) ? A.王国维 ? B.梁启超 ? C.叶朗 ? D.朱光潜 2、对中国近代美学影响最大的三位人物是梁启超、国维与谁? (3分) ? A.叶朗 ? B.朱光潜 ? C.胡适 ? D.蔡元培 3、50年代前后的美学大讨论是以批判谁的美学观点为中心的是? (3分) ? A.朱光潜 ? B.梁启超 ? C.王国维 ? D.蔡元培 4、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的学者是? (3分) ? A.朱光潜 ? B.叶朗 ? C.李泽厚

? D.蔡元培 5、中国古代诗歌中沉郁之美指的是? (3分) ? A.王国维 ? B.李白 ? C.杜甫 ? D.李贺 6、“事物的实在是事物的作品,事物的外观是人的作品。”是谁说的? (3分) ? A.王羲之 ? B.王国维 ? C.杜甫 ? D.席勒 7、“没有世界的自我是空的,没有自我的世界是死的。”是谁说的? (3分) ? A.梯利希 ? B.席勒 ? C.黑格尔 ? D.汤因比 8、叶朗认为非常重要的“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是谁说的? (3分) ? A.王夫之 ? B.王阳明 ? C.顾炎武

? D.黄宗羲 9、“去蔽、澄明、敞亮”是谁的主张? (3分) ? A.席勒 ? B.费尔巴哈 ? C.黑格尔 ? D.海德格尔 10、“气味要比景象和声音更能拨动你的心弦”是谁说的? (3分) ? A.席勒 ? B.海德格尔 ? C.吉卜龄 ? D.费尔巴哈 11、小说《项链》是谁的作品 (3分) ? A.莫泊桑 ? B.福楼拜 ? C.巴尔扎克 ? D.大仲马 12、《生活与美学》是俄国哪位作家的作品? (3分) ? A.普列汉诺夫 ? B.伏尔泰 ? C.车尔尼雪夫斯基

美学原理 期末考试答案叶朗

《美学原理》期末考核在线答题一、选择题(60分) ) 、《人间词话》是谁的名著?(3分1? A.王国维?梁启超B.? C.叶朗? D.朱光潜 分) (32、对中国近代美学影响最大的三位人物是梁启超、国维与谁?? A.叶朗?朱光潜B.?胡适C. ? D.蔡元培 (3年代前后的美学大讨论是以批判谁的美学观点为中心的是?分) 3、50? A.朱光潜? B.梁启超?王国维 C.?蔡元培D. ) 4、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的学者是?(3分? A.朱光潜?叶朗B.?李泽厚C. ?蔡元培D. (35、中国古代诗歌中沉郁之美指的是?分) ? A.王国维?李白B. ? C.杜甫?李贺D. ”6、“事物的实在是事物的作品,事物的外观是人的作品。是谁说的?(3分) ?王羲之A.? B.王国维 ?杜甫C. ? D.席勒”是谁说的?) (3分“7、没有世界的自我是空的,没有自我的世界是死的。?梯利希A.?席勒B.? C.黑格尔 ? D.汤因比 ) ”8、叶朗认为非常重要的“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是谁说的?(3分?王夫之A. ?王阳明B.?顾炎武C. ? D.黄宗羲9、“去蔽、澄明、敞亮”是谁的主张?) (3分?席勒A.?费尔巴哈B.? C.黑格尔 ? D.海德格尔 分) ”“气味要比景象和声音更能拨动你的心弦是谁说的?(310、? A.席勒 ? B.海德格尔? C.吉卜龄? D.费尔巴哈 (3、小说《项链》是谁的作品分) 11? A.莫泊桑? B.福楼拜?巴尔扎克C.?大仲马D. ) 12、《生活与美学》是俄国哪位作家的作品?(3分?普列汉诺夫A. ?伏尔泰B.?车尔尼雪夫斯基C. ?泰纳D.”天生劳碌的种族,就赐给他们许多反复不断的节庆活动,借此消除他们的疲劳——13、“众神为了怜悯人类分) 是谁说的?(3? A.泰纳?伏尔泰B.?苏格拉底C.? D.柏拉图 分) (314、名画《向日葵》是谁的作品?? A.毕加索?梵高B.? C.齐白石

2016美学原理考试答案 叶朗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非鲁达定说不出此语,非此语定写不出鲁达”是()的评语。(1.0分) 1.0分 ?A、 鲁迅 ? ?B、 俞伯平 ? ?C、 胡适 ? ?D、 金圣叹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 冯友兰的将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品位,不包括()。(1.0分) 1.0分 ?A、 功利境界 ? ?B、 道德境界 ? ?C、 天地境界 ? ?D、 生物境界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 宋明理学家主要强调()。(1.0分) 1.0分 ?A、 处于特定历史情景中的人的美 ?

?B、 人体美 ? ?C、 心灵美 ? ?D、 人的风姿与风神美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 以下对美育的说法错误的是()。(1.0分) 1.0分 ?A、 美育不应该孤立起来进行,应该和提高一个人整体的文化教养结合在一起进行。? ?B、 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十分关注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对他的心灵的深刻影响。? ?C、 美育是通过维护每个人的精神和谐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 ? ?D、 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5 美感具有超理性的性质是指美感的()。(1.0分) 1.0分 ?A、 无功利性 ? ?B、 创造性 ? ?C、 直觉性 ? ?D、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 高峰体验是由谁提出的?()(1.0分) 1.0分 ?A、 欧亨利 ? ?B、 马可波罗 ? ?C、 马克吐温 ? ?D、 马斯洛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 人的灵魂美属于()。(1.0分) 1.0分 ?A、 人体美 ? ?B、 人的风姿与风神美 ? ?C、 处于特定历史情景中的人的美 ? ?D、 心灵美 ?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8 认为休闲“天下之乐孰大于是”的是()。(1.0分) 1.0分 ?A、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沉郁与飘逸)【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 第12章沉郁与飘逸 一、名词解释 1.沉郁 答:沉郁,文学风格的一种,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这里的“沉”,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郁”,是就情感的浓郁、忧愤而言。深厚是沉郁的根本。沉郁作为一种文学风格,首先表现为一种文字特质,它古拙苍重悲凉,而非姿质冶丽。譬之于人物,它有如老僧的饱经沧桑、心纳万境。盖只有当诸法纯熟后,方能沉着而写,其笔划的质性,便也如刻如铸,间用躁笔,如抽茧丝,惟有深于篆、隶者,方能解此。世人在杜甫的诗中最易体会那种慷慨悲凉、抑塞磊落之气。其次,沉郁更是一种心境,是身陷困境的个人体验,其深深的孤寂感,往往起因于对命运不可逆转的喟叹,真正的大作家即使在最快乐的时候,心中也有一种潜在的忧郁、不安和期待。鲁迅在《怎么写》一文写道:“寂静浓到酒,令人微醺。望后窗外骨力的乱山中许多白点,是丛冢;一粒深黄色火,是南普陀寺的琉璃灯,前面则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似乎要扑到心坎里,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处还仿佛有无量的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写景如此,可谓充满沉郁。 2.飘逸 答:飘逸,文学风格的一种,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指艺术风格清新洒脱、文采飞扬、意境高远。从文化根源上说,“飘逸”即道家的“游”,是精神的自由超脱,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与天和”的美感。表现为:①雄浑阔大、惊心动魄的美感。②意气风发、

放达不羁的美感。③清新自然的美感。飘逸美最典型的代表是李白。李白的全部作品都体现了道家的“逍遥游”的精神,即呈现一个自由的精神世界,同时又是一个人与大自然生命融为一体的世界。 二、简答题 1.简述沉郁的文化内涵。 答:沉郁的文化内涵,就是儒家的“仁”,也就是对人世沧桑的深刻体验和对人生疾苦的深厚同情。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杜甫,“沉郁顿挫”是他诗的特色。“沉郁”的内涵就是人类的同情心,人间的关爱之情。这种沉郁的审美形态,当然不仅见于杜诗。我们从唐诗宋词中可以发现很多种这样的沉郁的意象世界。 2.简述沉郁的审美特征。 答:沉郁的审美意象,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带有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再一个是往往带有一种人生的悲凉感,一种历史的苍茫感。这种哀怨郁愤的意象和风格是中国文学史的一个重要传统。他对于人的有限性和认识去精神家园的孤独有深刻的体验。这说明沉郁的美感需要有一种审美的“穿透力”和“洞察力”。 3.简述飘逸的文化内涵。 答:“飘逸”是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飘逸”是一种审美形态,也是一种审美境界。“飘逸”是超迈潇洒,悠闲自如,远出尘外的一种神韵风貌,犹如绛云在霄,舒卷自如;犹如鸿鹄翱翔,飘飘袅袅;犹如轻燕受风,翩翩绵绵。“飘逸”的审美意蕴是自由。“飘逸”的文化内涵是庄子的逍遥、悠游和列子的“贵虚”“御风”。飘

叶朗《美学原理》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名校考研真题 第1部分名校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题 1.味[北京师范大学2012研] 答:“味”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最早使用这个美学范畴的是老子。“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的理解,恬淡的味是最高的味。后来陶潜、王维、司空图、梅尧臣、苏轼等人都延伸发展了这种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2.情象[北京师范大学2012研] 答:情象是意境系统里的一种象。情象有别于意象、心像、言象等。它分别对应原初状态里的象和再生状态的象。原初状态的情象是指作者在创作准备时灵感来临发生的情思与境象的相容。情是精魂,象为形质。无情,象不生;无象,情无附着。再生状态的情象是指经过文字的创造而凝结成言象后的新情象,不同于原初状态的情象,它更加凝练,是读者接受的新情象。 3.审美活动[北京师范大学2012研] 答: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三个特点: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其次,人的审美中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最后,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从

根本上说,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4.形与神[中国传媒大学2012研] 答:形与神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一,即外在形象和内在的精神本质。最早出自东晋顾恺之《摹拓妙法》中“以形写神”之说。他认为神应以形为依据,如果仅仅形似而不能反映出绘画对象的特有神气,还算不上成功。对于人物的描绘,他十分注意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与表情动态的一致性与复杂性。后来将形与神应用到批评文学文本的形象和内涵,影响深远。 5.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传媒大学2012研] 答:“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代表性理论。“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初步阐明艺术与现实间的关系,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从本质上讲,此说不是简单的再现与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6.直觉即表现[中国传媒大学2012研] 答:“直觉即表现”是表现主义美学的核心命题,由意大利克罗齐在1902年出版的《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见到一个事物时不假思索,不审意义,只领会该事物的意象的一种认识活动,它可以不依赖于概念赋予无形式的物质以形式。直觉活动能创造出表现人的主观感情的个别意象,直觉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表现也总是一种直觉,是赋

美学原理(一至十章)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第一节什么是美学 关于“什么是美学”这一问题的追问,本身就是一个元美学的问题。正如我们追问什么是哲学本身就是一个元哲学问题一样。对于这类元问题,我们的确无法像定义一个物理概念一样,给出一个人人都同意的答案。下面的几点,不过是给出几条线索,以为大家进一步的思考,提供一点基础的背景知识。 一七○五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第一卷,被视为美学学科诞生的标志;鲍姆嘉通本人,亦被视为“美学之父”。在鲍姆嘉通那里,美学与逻辑学并列,认为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因此,在美学(Aesthetik)诞生之初,美学是认识论的一部分。Aesthetik一词,日本学者中江兆民将其翻译为“美学”,在清末时传入中国。由此可以说,美学是一门洋学问。最早对美学有贡献的中国学者,主要有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等。后来有朱光潜、宗白华、高尔泰、李泽厚、吕荧、蒋孔阳、王朝闻、蔡仪等。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场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大讨论,但这主要是意识形态之争。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文化热的一部分,出现“美学热”。不读美学,等于没文化。推荐一篇文章,胡继华的《不该如此远去的背影——追思高尔泰及其美学时代》。推荐一本书,高尔泰的《寻找家园》。美学的研究对象: 一、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二、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 三、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他认为美学研究对 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四、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费希纳:美学研究的“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 五、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叶朗:《美学原理》) 教材观点: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页9)。 第二节为什么学习美学 教材观点:1 时代的需要;2 创造艺术、发展文艺的需要;3 开展审美教育的需要。 我的看法:提升生命品质,提高生活质量。“美是自由的象征”(高尔泰),在审美中获得心灵的自由。 第三节怎样学美学 教材上有点意思的说法:1 将美学原理和美学史结合起来;(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2 积极参与艺术活动,多看一些艺术史方面的书籍(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3 独立思考。我的看法:1 克服思维惰性,读美学理论;2 多看艺术作品,甚至参与创作;3 找几个热爱读书,喜欢思考的朋友,经常交流,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导论美是什么 美的本质问题,一个基本的困惑:“美这个东西你不问本来好像是清楚,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页15)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的《大希庇阿斯篇》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苏格拉底得出的结论也仅仅是:美的难的。这种对美的本质问题的困惑,在许多哲学家那里都存在,歌德甚至认为美是一种不可言说的东西。 第一节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三张桌子的问题。 康德:《判断力批判》。教材观点:“批判”的原文的字义是考察、分析、清理。简单说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