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神经系统通过其广泛的外周神经突触及其分泌的神经递质和众多的内分泌激素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神经系统通过其广泛的外周神经突触及其分泌的神经递质和众多的

内分泌激素,甚至还有神经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来共同调控着免疫系统的功能;而免疫系统通过免疫细胞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和激素样物质反馈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2个系统的细胞表面都证实有相关受体接受对方传来的各种信息。这种双向的复杂作用使2个系统内或系统之间得以相互交通和调节,构成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共同维持着机体的稳态。

学术术语来源---

增强大鼠神经干细胞生物活性的黄芪注射液

文章亮点:

1 不同质量浓度黄芪注射液干预,神经干细胞初期细胞增殖速度加快,而24 h后不同质量浓度黄芪注射液干预的细胞活性逐渐趋于一致。

2 50 g/L黄芪注射液能诱导神经干细胞快速分化,且显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的数量也明显增加。

关键词:

干细胞;干细胞与中医药;干细胞基础实验;中医药;黄芪注射液;神经干细胞;MTT;生物活性;细胞分化;干细胞图片文章

摘要

背景:黄芪对神经功能缺损疾病治疗及神经再生的作用已受到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研究者的密切关注,其对神经干细胞的影响也成为一个新的探索方向。

目的:探索黄芪注射液对大鼠神经干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

方法:分离、培养Wistar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采用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巢蛋白染色阳性,原代培养细胞传至第2代纯化后,随机分为对照组、50,200,400 g/L黄芪注射液组分别培养6,12,24 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通过比较细胞活性,选50 g/L黄芪注射液组诱导分化7 d后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MTT显示药物作用6 h,50,200,400 g/L黄芪注射液组细胞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 (P < 0.05);但24 h后不同质量浓度的黄芪注射液对细胞活性逐渐趋于一致(P > 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0 g/L的黄芪注射液组诱导的细胞分化快速,细胞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数量也明显增加 (P < 0.05)。实验提示黄芪注射

液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对细胞分化也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刺五加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药理作用的进展

2012年 11月第36卷第6期 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et Max-im.)Harms 为五加科植物的根、根茎及茎,茎叶、果实 均可作药用。刺五加又名五加参、刺拐棒,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地区以及朝鲜、日本和俄罗斯等地,在中医学中作为药物广泛应用已有悠久的历史,本草医著中均有记录。陶弘景《名医别录》称刺五加以“五叶者良”,有“补中、益精、坚筋骨、强志意”功效。《本草纲目》称刺五加为“本经上品”,能“补中益气,坚筋骨强意志,久服轻身耐老”。刺五加性辛、温,微苦,归脾、肾、心经,具有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的功效。其中脾主运化,主要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的两方面功能,其与现代医学消化、泌尿功能相关;主统血与血液、循环功能相关;脾为后天之本与内分泌、免疫功能相关,而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骨生髓。肾精可以充养骨髓,而骨髓是免疫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因此中医的肾脏与免疫具有密切的关系,且中医之肾本质上包括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甲状腺、性腺功能,即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而心藏神,主血脉,“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因此通过对刺五加的归经、药性分析,作者认为其功能与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均密切相关,其可能参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整体调节。本综述从刺五加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影响探讨刺五加的药理作用。 1刺五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刺五加提取物及其化学成分具有保护神经元的作用,在治疗老年痴呆、帕金森症的药物开发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1-3]。刺五加注射液治疗脑血管疾 病的作用机制是扩张血管,降低血黏度,增加脑血流量,促进缺血坏死组织修复,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黏稠度,有效地预防血栓形成,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对脑血管疾病有双重保护作用[4]。黄良国等[5]观察脑出血后大鼠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线粒体肿胀,空泡样改变,线粒体嵴减少,继之出现核碎裂和凋亡小体,细胞膜破裂而死亡或形成凋亡细胞,而用刺五加治疗组脑血肿旁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核染色质的边集现象的细胞明显减少,证明刺五加能通过阻断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凋亡和坏死起到脑保护作用。石学魁等[6-8]研究发现,刺五加总黄酮能减轻缺血缺氧对尼氏体的损害,促进尼氏体的恢复,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上调突触素 P38、生长相关蛋白GAP -43的表达,具有促进突触 再建和增强、完善再建突触效能的作用。由此可见,刺五加总黄酮可能是通过促进Bcl -2蛋白的表达而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从而发挥抗缺血性损伤的脑保护作用。H 2O 2和NO 损伤模型可以模拟缺血损伤中的具体过程,刺五加对该模型中神经细胞的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降低因缺氧引起的细胞脂质过氧化产物的生成[9]。刺五加皂苷可拮抗氧自由基所致的离体培养皮质神经元的损伤作用、增强神经细胞膜的稳定性[10]。刺五加皂苷能够拮抗谷氨酸诱导的神经细胞损伤,同时抑制由谷氨酸引起的NO 的释放,发挥其抗氧化作用[11-12]。刺五加可引起帕金森大鼠纹状体、中脑和延脑中MAO -B 活性显著下降,通过影响单胺类介质水平发挥改善神经系统功能作用[13]。刺五加能缓解鱼藤酮诱发的帕金森行为迟缓和僵直,保护中脑酪氨酸氢化酶和神经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缺失[14]。刺五加茎皮水煎液能够显著提高小鼠脑中纹状体多巴胺含量,通过调节脑特定区域的多巴胺水平改善帕金森小鼠症状[15]。临床研究发现刺五加胶囊对神经衰弱有一定的治疗作 [摘要]通过对刺五加的归经、药性分析,认为其功能与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均密切相关,其可能参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整体调节。从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方面对刺五加的药理作用进行了阐述,分析刺五加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为研究刺五加药理作用提供新的思路。参考文献36篇。 [关键词]刺五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药理作用;综述[中图分类号]R2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9X (2012)06-0547-03 刺五加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李 欣,罗 晶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收稿日期]2012-03-12 [基金项目]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编号:2010-080) [作者简介]李欣(1979-),女,吉林临江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医免疫研究工作。 第36卷第6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Vol.36,No.62012年11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CM Nov .2012547

免疫、内分泌、消化系统习题含答案

第九章免疫系统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种细胞是专司抗原呈递功能B A.中性粒细胞 B.郎格汉斯细胞 C.浆细胞 D.网状细胞 E.嗜酸性粒细胞 2.含有高内皮后微静脉的淋巴器官是D A.胸腺和骨髓 B.胸腺和脾 C.脾和淋巴结 D.淋巴结和胸腺 E.脾和扁桃体 3.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的细胞是B A.巨噬细胞 B.浆细胞 C.肥大细胞 D.嗜碱性粒细胞 E.嗜酸性粒细胞 4.关于T 细胞,哪项正确D A.约占血液中淋巴细胞总数的20% B.在胸腺内受抗原刺激后分化成熟 C.成熟后多随血流迁移到淋巴小结发生中心 D.细胞表面有特异性抗原受体 E.参与体液免疫应答 5.关于脾的结构,哪项正确E A.红髓色深,由淋巴小结组成 B.白髓色浅,由血窦组成 C.动脉周围淋巴鞘主要含B细胞 D.脾索主要含T细胞 E脾索内的淋巴细胞可经内皮间隙进入脾血窦内 6.被膜内含平滑肌纤维的淋巴器官是A A.脾 B.淋巴结 C.胸腺 D.扁桃体 E.阑尾 7.有关脾的结构,哪项错误D A.被膜表面覆有间皮 B.实质由白髓和红髓构成 C.含有大量血窦,无淋巴窦 D.脾血窦由高内皮细胞组成 E.脾血窦内皮细胞外有不完整的基膜 8.组成脾白髓的结构有E A.脾索和淋巴小结 B.脾索和脾血窦 C.血窦和边缘窦 D.脾血窦和动脉周围淋巴鞘 E.动脉周围淋巴鞘和淋巴小结 9.关于脾内淋巴小结,哪项错误A A.位于脾皮质部 B.与淋巴结的淋巴小结类似 C.可见明区和暗区 D.主要由B细胞组成 E.小结内有滤泡树突状细胞 10.关于脾红髓的结构特点,哪项错误C A.由脾索及脾血窦组成 B.内有较多巨噬细胞 C.脾血窦由高内皮细胞衬里 D.脾索富含血细胞,是滤血的主要场所 E.脾索内的血细胞可进入脾血窦 11.在淋巴结和脾,以T 细胞为主的结构是C A.副皮质区和淋巴小结 B.副皮质区和脾索 C.副皮质区和动脉周围淋巴鞘 D.淋巴小结和动脉周围淋巴鞘 E.淋巴小结和边缘窦 12.关于脾和淋巴结的共同点,哪项错误A A.实质均由皮质和髓质构成 B.被膜组织均伸入实质构成的小梁 C.均有胸腺依赖区 D.均有淋巴小结 E.均能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13.在体液免疫应答时,淋巴结内哪种结构增多变大B A.初级淋巴小结 B.次级淋巴小结 C.副皮质区 D.深层皮质 E.髓质 14.中枢淋巴器官特点之一是D A.较周围淋巴器官发生晚 B.以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为支架 C.培养效应T淋巴细胞或B淋巴细胞 D.淋巴细胞增殖不受抗原直接影响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内分泌系统与神经、免疫系统的功能联系自从1928 年Ernest Scharrer 发现硬骨鱼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具有内分泌细胞的特征,并最先提出神经内分泌(neuroendocrine )概念后,启发了有关领域研究的新思路。随后众多的研究逐渐证实了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活动联系紧密。近二十余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又促使人们发现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能够共享某些信息分子和受体,都通过类似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发挥作用,这又使人们意识到机体还存在一个调节系统——免疫系统。Besedovskyn 于1977 年最先提出神经- 内分泌- 免疫网络(neuroendocrine-immune network )的概念。三个系统各具独特功能,相互交联,优势互补,形成调节环路(图1 )。这个网络通过感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加工、处理、储存和整合信息,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保证机体生命活动正常运转。

图1 内分泌、神经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功能联系 GH :生长激素;PRL :催乳素 一、神经- 内分泌- 免疫网络的物质基础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调节系统以共有、共享的一些化学信号分子为通用语言进行经常性的信息交流,相互协调,构成整体性功能活动调制网络。内分泌、神经和免疫系统组织都存在共同的激素、神经递质、神经肽和细胞因子(cytokine ),而且细胞表面都分布有相应的受体。大部分在脑内发现的神经肽和激素同时也存在于外周免疫细胞中,而且结构和功能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完全相同。再如,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存在生长激素(G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受体和内啡肽受体等,胸腺细胞也分布有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 )、催乳素(PRL )等受体。利用组织化学、放射免疫自显影等技术证实,无论在基础状态下还是诱导后,脑组织中都存在多种细胞因子的受体或相应的mRNA 。中枢神经系统也存在白介素和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在正常情况下,内分泌系统就存在一些细胞因子,而且经诱导后还可以产生许多细胞因子。 二、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活动的重要枢纽,与感觉传入和高级中枢下行通路间都有广泛的联系,途经的信息都有可能经下丘脑引起反应,如精神紧张可使皮质醇分泌增加,焦虑引起闭经,对生殖道的机械刺激可引起排卵等。集中分布在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neurosecretory cells )更是直接受神经活动影响,将中枢活动的电信号转化为激素分泌的化学信号。下丘脑释放的神经肽可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调节腺垂体的内分泌活动,腺垂体细胞也直接受神经的支配与调节。这些活动有助于在外环境变化时内分泌系统反应的高级整合,如CRH - ACTH - 皮质醇轴在应激反应中的激活。 几乎所有内分泌腺都受自主神经支配。肾上腺髓质分泌直接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控制;甲状腺、胰岛以及胃肠内分泌细胞等的功能活动无不受自主神经支配调节。 激素也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如行为、情绪、欲望等。广泛存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的多种激素参与调制神经信息的传输,使神经调节更加精确和完善。如中枢神经系统内广泛分布的TRH

内分泌试题

内分泌考题 一、名词解释 1、Cushing病 2、肾上腺危象 3、糖皮质激素可治性醛固酮增多症(GRA) 4、甲亢 5、异位ACTH综合征 二、单选题 1、诊断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最敏感的的实验是() A基础代谢率测定B血清胆固醇测定C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测定D红细胞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摄取试验 2、下列哪项不是甲亢的临床变现() A骨痛B大便次数增加或腹泻C周围血管征D月经量增多 3、甲亢危象的主要临床表现() A心率增快,血压增高,脉压增大B高热,心率增快,呕吐,腹泻,烦躁C血压增高,心力衰竭,肺水肿D低血压,低体温,休克 4、以下哪项不符合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垂体危象的临床类型 A低血糖型B高血糖型C低温型D低血压型 5、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患者的治疗,下列哪项不对() A给予左旋甲状腺素50-150ug/d B给予泼尼松5-7.5mg/d C性激素替代,可用人工月经周期D可放心使用镇静安眠药 6、下列那项对诊断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无意义() A甲状旁腺素测定B甲状腺素测定C性腺激素测定D皮质醇测定 7、垂体危象时,下列何种情况最为多见() A低血糖型昏迷B低钾性麻痹C谵妄D脑梗死 8、Graves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是最早出现异常的是() AFT3 BFT4 CTSH DTT4 9、下列哪项检查不符合单纯性甲状腺肿?() A T3正或偏高BTSH正常或偏高C T4升高D甲状腺摄碘131升高 10、下列抗甲状腺药物,哪一种可抑制T4在周围组织中转化为T3?() A甲基硫氧嘧啶B 甲亢平C丙基硫氧嘧啶D他巴唑 11、甲亢与单纯甲状腺肿鉴别,最主要在于前者() A 131I扫描与甲状腺增大B131I摄取率增高CT3抑制率小于59% D BMR增高 12、垂体性甲亢与甲状腺性甲亢鉴别前者() A T3明显增高 B T4明显增高 C TSH增高 D 基础代谢率增高 13、甲状腺摄131I检查最有意义的是() A鉴别不同的甲亢病因B估计甲亢严重程度C观察药物治疗疗效D确定是否为手术适应症 14、伴发甲状危象时首先给予() A大剂量碘剂B控制感染C抗甲状腺药物增量口服D氢化可的松静滴 15、复用丙基硫氧减量的指征是() A症状缓解 B 吸碘实验高峰开始下降C症状缓解T3 T4正常D T3 T4开始下降 16、下列哪项不是诊断甲亢性心脏病的标准() A期外收缩B严重的心脏受损表现C甲亢实验室依据D 甲亢控制心功能即可控制 17、下列哪个药物不可作为抗甲状腺药物的疗效观察指标() A基础代谢率B甲状腺摄131I率CTT3 TT4 D血浆蛋白结合碘 18、下列哪项检查结果与Graves病不符()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内分泌系统与神经、免疫系统的功能联系 自从1928 年Ernest Scharrer 发现硬骨鱼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具 有内分泌细胞的特征,并最先提出神经内分泌(neuroendocrine )概念后,启发了有关领域研究的新思路。随后众多的研究逐渐证实了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活动联系紧密。近二十余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又促使人们发现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能够共享某些信息分子和受体,都通过类似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发挥作用,这又使人们意识到机体还存在一个调节系统——免疫系统。Besedovskyn 于1977 年最先提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uroendocrine-immune network )的概念。三个系统各具独特功能,相互交联,优势互补,形成调节环路(图1 )。这个网络通过感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加工、处理、储存和整合信息,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保证机体生命活动正常运转。. 图1 内分泌、神经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功能联系 GH :生长激素;PRL :催乳素 一、神经 - 内分泌 - 免疫网络的物质基础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调节系统以共有、共享的一些化学信号分子为通用语言进行经常性的信息交流,相互协调,构成整体性功能活动调制网络。内分泌、神经和免疫系统组织都存在共同的激素、神经递质、神经肽和细胞因子(cytokine ),而且细胞表面都分布有相应的受体。大部分在脑内发现的神经肽和激素同时也存在于外周免疫细胞中,而且结构和功能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完全相同。再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GH 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存在生长激素(. (ACTH )受体和内啡肽受体等,胸腺细胞也分布有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 )、催乳素(PRL )等受体。利用组织化学、放射免疫自显影等技术证实,无论在基础状态下还是诱导后,脑组织中都存在多种细胞因子的受体或相应的mRNA 。中枢神经系统也存在白介素和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在正常情况下,内分泌系统就存在一些细胞因子,而且经诱导后还可以产生许多细胞因子。 二、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活动的重要枢纽,与感觉传入和高级中枢下行通路间都有广泛的联系,途经的信息都有可能经下丘脑引起反应,如精神紧张可使皮质醇分泌增加,焦虑引起闭经,对生殖道的机械刺激可引起排卵等。集中分布在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neurosecretory cells )更是直接受神经活动影响,将中枢活动的电信号转化为激素分泌的化学信号。下丘脑释放的神经肽可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调节腺垂体的内分泌活动,腺垂体细胞也直接受神经的支配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高等动物的机体是由诸多系统的有机组合而成的结构和功能性整体。这些系统可分为二类:一类主要执行着机体的营养、代谢及生死等基本生功能,包括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等系统;而另一类是广泛分布的神经、免疫及内分泌三大系统则起着调节上述各系统的活动,参与机体防御及控制机体的生长和发育等重要作用,从而构成另一类枢纽性系统。 从分布和作用途径及范围来看,三大系统在体内均系广泛分布,但神经系统有以突触为中介的结构连续性,并可借其分枝支配各种组织和器官,包括内分泌组织和细胞,长期认为垂体前叶无直接神经支配的观点目前已被推翻。免疫组织亦是如此,甚至小肠壁集合淋巴小结也发现有神经末梢分布。所以,广义上讲,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可视为反射弧的传出环节。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主要由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及化学性和电突触来实现,而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信息传递更多是由体液运输完成的,后者还依赖于免疫细胞的循环而行使其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Blalock还将免疫细胞的经体液转送称为“流动的脑”。近年有人系统地研究了白细胞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神经元、内分泌细胞与免疫细胞间的相似性。 人类有关神经系统和或内分泌系统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感性认识由来已久。古希腊医生Galen曾注意到忧郁的妇女较乐观的女性易罹患癌症。祖国医学对七情(喜、怒、衷、思、悲、恐、惊)致病也早有直觉和经验性的描述,提示情绪因素至少可部分地影响机体的抗病能力特别是免疫力,从而加速或延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西方医学的许多早期观察均说明应激性刺激可导致疾病或促进发病。受巴甫洛夫学说的影响,Metalnikov等于1924年证明,经典式条件反射可改变免疫反应,说明免疫系统亦接受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有力影响。这一事实得到反复证实,并已成为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重要研究领域。1936年,Selye分析了一系列伤害性刺激对机体的影响,发现诸如缺氧、冷冻、感染、失血、中毒和情绪紧张等均可引起肾上腺皮质肥大,胸腺萎缩,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减少等变化,他将这群征候称为“应激”(stress),并确定这些变化系由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所致,由此证明了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神经系统通过其广泛的外周神经突触及其分泌的神经递质和众多的内分泌激素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神经系统通过其广泛的外周神经突触及其分泌的神经递质和众多的 内分泌激素,甚至还有神经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来共同调控着免疫系统的功能;而免疫系统通过免疫细胞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和激素样物质反馈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2个系统的细胞表面都证实有相关受体接受对方传来的各种信息。这种双向的复杂作用使2个系统内或系统之间得以相互交通和调节,构成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共同维持着机体的稳态。 学术术语来源--- 增强大鼠神经干细胞生物活性的黄芪注射液 文章亮点: 1 不同质量浓度黄芪注射液干预,神经干细胞初期细胞增殖速度加快,而24 h后不同质量浓度黄芪注射液干预的细胞活性逐渐趋于一致。 2 50 g/L黄芪注射液能诱导神经干细胞快速分化,且显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的数量也明显增加。 关键词: 干细胞;干细胞与中医药;干细胞基础实验;中医药;黄芪注射液;神经干细胞;MTT;生物活性;细胞分化;干细胞图片文章 摘要 背景:黄芪对神经功能缺损疾病治疗及神经再生的作用已受到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研究者的密切关注,其对神经干细胞的影响也成为一个新的探索方向。 目的:探索黄芪注射液对大鼠神经干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 方法:分离、培养Wistar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采用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巢蛋白染色阳性,原代培养细胞传至第2代纯化后,随机分为对照组、50,200,400 g/L黄芪注射液组分别培养6,12,24 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通过比较细胞活性,选50 g/L黄芪注射液组诱导分化7 d后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MTT显示药物作用6 h,50,200,400 g/L黄芪注射液组细胞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 (P < 0.05);但24 h后不同质量浓度的黄芪注射液对细胞活性逐渐趋于一致(P > 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0 g/L的黄芪注射液组诱导的细胞分化快速,细胞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数量也明显增加 (P < 0.05)。实验提示黄芪注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