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3 隆中对(二)

23 隆中对(二)

23 隆中对(二)
23 隆中对(二)

23 隆中对(二)

导读:教学立意和要求:

秉五柳先生“不求甚解”和诸葛亮自己“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总体感悟和把握诸葛亮垄亩隐居却全知天下的青年政治家的胸襟韬略,获得年少奋发可为的人生启迪。深入钻研,理解和领会本传节选部分详言略事的特点与严整的行文结构。反复诵读,于情感熏陶之外,培养文言语感,积累相应的语言材料。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步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课前查阅,了解诸葛亮的简单生平事迹、东汉末诸侯割据的状况和三国鼎立的形势图,以期对文本教学的背景资料有一些基本的感性接触。

第二步课堂演绎

一、导课。以“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开场,点明诸葛亮这个名字在民族历史传统中作为智慧符号的现象和意义。

二、开读。作为感悟领会的重要环节,要求用重视历史沧桑的心态和模拟特定人物口吻的语调来读。首先,用录音范读或教师范读。再学生齐声通读课文一遍,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纠正相关误读和心态语调不到位的地方。继而,给足时间,让学生对照课文和字典词典,在读准字音和粗通文意的基础上,分角色(陈寿、刘备和诸葛亮)自主或教师点名朗读。

三、感知。从最后一段开始,抓住刘备比喻,确定君臣二者鱼水相得的关系。此处可略做阐发:“鱼水”之喻于后代影响至巨,唐太宗将君民比喻为“船与水的关系”,毛泽东将军民比喻为“鱼水关系”。本文以“鱼水相得”为小结,我们的研读可看作事物发展之果,再回溯到篇首,探究事物发展形成之因。教师或引导学生杂说,或点名个别回答,归纳总结全文的基本内容:

第一段:诸葛为人,蓄“水”待发。作为传记的基本要素,这一段依次介绍了传主的职业身份、爱好、身高、志向和交友,塑造的是一个隆中十年、淡泊明志却又高远雅怀的隐士形象。

结合本段内容,引导学生结合网上查阅,简单介绍诸葛亮的生平。可提出三个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一是“好为《梁父吟》”说明诸葛亮的什么特点?二是“身长八尺”的介绍仅仅就身高而身高吗?三是对诸葛亮自比而起的友与时人、众与寡的评价的含义是什么?

第二段:先主器友,荐“水”将用。这一段有别于上段的正面介绍,而做侧面展示,通过其朋友徐庶的推荐来渲染诸葛天才难得的人物性格。以写法而言,既是变化,又是照应承接。

第三、四两段:鱼儿问计,放“水”对策。这两段是文章的重心部分,刘备的三顾茅庐而问计,既是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广告姿态,又是他考察真伪、试探深浅的手段。“三往”,见其诚:“屏人”状其密;言说内容,可以看出他的急不可耐(由短句和语意体现)。刘备所说,分三个方面,首是严峻局面,次是承担己责,后是求计问策。诸葛亮的回答,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以十年的潜心修为,解刘

备的长期困惑。

以写法而言,这一部分又为正面展现。

最后两段,用刘备的称善和形象比喻,再一次侧面烘托诸葛亮英明睿智的形象。通过以上串讲和粗略分析,板书本文的思路结构:

①蓄水静待(正)

②荐水替用(侧)

③问水求计

④放水对策

⑤称善情好

⑥鱼水相得

四、精研。把第四段作为精读详解的对象。为了获得直观效果,让学生提供从网上查得的东汉末各地豪强的割据图和三国鼎立图,前者照应诸葛亮指定蓝图方略时的天下形势,后者印证诸葛亮终生为之奋斗而形成的实际局面。同时,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多种诵读方式,将文字读顺,大意读懂;再师生合作探究;诸葛亮隆中潜卧十年,精心为刘皇叔度身打造的战略蓝图是什么?对于天下形势,诸葛亮是如何依次进行分析的?刘备的优势及其一统天下的策略方针是怎样的?在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大体的共识,板书如下:曹操人谋转强百万之众挟天子不可争锋孙权贤能为用国险民富江东三世为援不图

荆州其主不守用武之国环境优越

益州璋弱鲁北人思明君高祖成业

优势:帝室信义

策略:西和南抚外结内修

蓝图: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严密的推理分析,具有谨严的逻辑结构。诸葛亮身居茅庐,何以能够如此明察天下呢?引导学生就文章和诸葛亮自身的修养寻找答案。第一段中透露有二:一是高远的志向;二是高朋相交。就修为说,诸葛亮《诫子书》有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羽扇纶巾,雄姿英发”,十年隐居,一朝出山,浓墨重彩写春秋,诸葛亮在躬耕垄亩、立志远图之初,实在比我们同学大不了几岁。此中启迪在哪?当要提及。

五、背诵。师生同背,重申开读时的要求。

第三步影视放映

将《三国演义》电视剧中有关诸葛亮出山的内容于课堂上放映,要求学生将直观形象和根据文字所想像的形象两相比较,看看何处是严格依据史实,哪些地方有较大的艺术加工。

第四步基础检验

1.注音:垄诣胄沔箪

2.解释几组多义词:

为①好为《梁父吟》②谓为信然③以弱为强者④贤能为之用

谓①谓为信然②谓先主曰

已①自董卓已来②已拥百万之众③志犹未已

将①则命一上将②将荆州之军③计将安出

3.整理归纳本文的通假字

第五步拓展延伸

1.利用网络或图书,搜集后人吟咏诸葛亮的诗词或对联五首(副)以上。

2.本文“凡三往,乃见”只五个字,《三国演义》在37和38回里写成五千余字。

要求学生必读这两回的相关文字,感悟小说作者的创造虚构。有余力和兴趣者,可通读《三国志·诸葛亮传》。

3.与家人交流对诸葛亮的看法,尤其注意倾听父母的意见。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语文:备课资料【练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3课《隆中对》

《出师表》练习题 一、文学常识 《出师表》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表, 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 一种文体,奏议的一种,作者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国政治家.军事家.主要著 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 二、字词解释 1. 崩殂: 死 .崩.古时指皇帝死亡. 殂.. 死亡 2 秋: 时 3. 殊遇,优待.厚遇 4. 光:发扬光大 5. 开张圣听: 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 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6. 恢弘: 发扬扩大,也:作“恢宏.” 7. 引喻: 称引譬喻 8. 义: 适宜.恰当 9. 宫中: 皇宫中 10. 府中: 朝廷中 11. 臧否: 善恶12. .陟: 奖惩 13. 刑: 罚 14. 昭: 表明彰显 15 理: 治 16. 简拔: 选拔17. 遗: 给予 18. 咨: 询问 19 裨: 弥补 20 性行淑均: 淑: 善均: 平 21 猥: 辱 22 驱驰: 奔走效劳 23. 倾覆: 兵败 24 .尔来: 那时以来 25 .夙: 早晚 26 不毛:不长草的地方27.驽钝: 比喻才能平庸. 驽: 劣马,走不快的马. 钝: 刀刃不锋利28.攘除: 排除.铲除 29. 损: 除去 30 益: 兴办.增加 31. 慢: 怠慢. 疏忽 32.彰: 表明.显扬 33 .咎: 过失 34. 诹: 询问 35. 雅言:正言 36.效: 实现 37. 临: 面对 38. 诚: 确实 三、用原文语句回答: 1. 分析蜀国(益州)当时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 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2. 作者分析当时有力的主观条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3. 表达蜀国形势危机,令人担忧的语句: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4. 形成有力主观条件的原因是:盖追先帝之殊遇,预报之于陛下也 5. 作者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1)开张圣听(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陟罚臧 否,不宜异同; (3)亲贤臣,远小人 6. 作者提出“开张圣听”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以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8. 体现’赏罚分明”的句子(第二段中提出的建议的具体内容):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陟罚 臧否,不宜异同 9.《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本文中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甘肃省武威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教案3新人教版

隆中对 章节(课题) 名称隆中对学时 3 总课 时 三维目标知识 技能 1、熟悉课文,疏通文意,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内容 过程 方法 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 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葛亮对策要点是什么、 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时诸葛亮在青年时代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 从中受到教益,立志早日成才,谱写青春华章。 学生特征分析教 学重点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 学 难 点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师生互动过程设计意图教学札记 一、新课学习(一)、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结构 一、(第1段)诸葛亮年轻时事情,着重 表现诸葛亮的抱负。 二、(第2段)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三、(第3、4、5段)刘备问计,诸葛亮 对策。 四、(第6段) 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二)、师生共同分析第一部分的内容 1.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在全文中有 什么作用? 明确:介绍诸葛亮的身份及才干和抱负。 身份——躬耕陇亩(身世平凡,乃一介布 衣) 才干及抱负——“为《梁父吟》”。“每 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表现了他有远大抱负) 可见他是一个隐居的有才干的人,为下文 做铺垫。 (三)、师生共同分析第二部分的内容 理清文章 的思路, 易于理解 课文内容 品味文中 的深层含 义

二、课文解读1.第二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在全文中有 什么作用? 明确: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从侧面 烘托了他的才干。 “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 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 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 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 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 往,乃见”埋下伏笔。又从侧面烘托了 他的才干。 (一)、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在这一部分里, 诸葛亮十分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 势,推断了未来的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 立霸业,复兴汉王朝的政策和策略。 1这一部分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刘备三顾问计,诸葛亮倾心对策 2.“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 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求贤若渴。 3.刘备问计的语言有何特点? 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 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4.读第四段,说说隆中对策可分为几层? 统观对策全文,可分三层: 1.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 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自董卓已 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2.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 和夺取的可能性(“荆州北据汉、沔…… 智明之士思得明君”); 3.归纳战略方针并指出光明的前景 (“将军既帝室之胄……汉室可兴 矣”)。 5.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 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 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 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 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 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6.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 什么? 明确: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 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7.曹操,孙权不可争,不可图。那么对 刘备来说,可争,可图的是哪里呢? 荆州和益州 8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 理解隆中 对策的主 要内容, 把握其要 旨及战略 方针。

2016秋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隆中对》练习题及答案

23 隆中对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句。 2、概括分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形势推断与战略方针。 3、学习文章突出重点裁剪材料的笔法。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就是____,____朝______家。 【词语解释】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语。 (1)亮躬.耕陇亩( ) ( ) (2)时人莫之许.也( ) (3)谓.为信然 ..( )( ) (4)先主器.之,谓.先主曰( )( ) (5)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 ) (6)将军宜枉驾顾 ...之( )( ) (7)因.屏人曰( ) (8)欲信.大义于天下( ) (9)遂用猖蹶 ..( ) (10)然志犹未已.( ) (11)自董卓已.来( ) (12)则名微而众寡 ..(.) (13)抑亦人谋也( ) (14)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 ) (15)利尽 ..南海( )( ) (16)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 (17)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 ) (18)总揽.英雄( ) (19)保其岩阻 ..( ) (20)内修政理.( ) (21)诚.如就是( ) (2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 (23) 于就是 ...与亮情好日.密( )( ) (2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 (1)为:①好为.“梁父吟”( ) ②谓为.信然( )③以弱为强( ) ④贤能为之用( ) (2)之:①时人莫之.许也( )②先主器之.( )③将军宜枉驾顾之.( ) ④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⑤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划分句子节奏】 4、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只划一处。 (1)时人莫之许也。 (2)将军宜枉驾顾之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翻译句子】 5、翻译下列句子。 (1)时人莫之许也。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由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4)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 隆中对(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23 隆中对 教材分析 《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不同于小说《三国演义》的艺术演绎,它以历史的方式客观记录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的历史佳话,着力写诸葛亮为刘备所作的对策,集中表现了他“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精辟分析能力和卓越政治远见。学习此文,除了疏通文言词句,读懂文章内容,还要善于激发学生探讨评价和拓展延伸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对核心部分——隆中对策的分析,感受诸葛亮“中华民族智慧化身”的杰出才能,了解刘备与诸葛亮如鱼得水的君臣关系,品析陈寿裁减史料、突出重点、塑造人物的史家笔法,增加对三国历史和诸葛亮其人的认识,加大文化积累,为《出师表》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助文言知识积累和相关注释疏通文章词句。 2.概括分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形势推断和战略方针。 能力目标 1.学习文章突出重点裁剪材料的笔法。 2.领会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诸葛亮的才能与人格魅力,培养博学善思、胸怀天下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和概括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和提出的策略与方针。 突破方法:隆中对策是阅读分析的重点,涉及人名、地名和历史知识颇多,学生读通、读懂有一定难度,可利用手绘地图弄清地理方位和地方领主的形式化难为易,饶有兴味地展开学习。总结隆中对策可引导学生利用原文词句提取概括,培养其提炼概括的语文能力。 难点 领会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和叙事的精妙之处。 突破方法:本文塑造诸葛亮的形象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可运用寻找“亮点”的方式让学生捕捉一切表现人物的字句和细节,通过分析归纳解读写法。 教学方法 1.比较分析法:将本课写人叙事的方法与其他史传对比阅读分析其写作特色。 2.对话教学法:开设师生讲坛,教师主导,提出话题,采用对话形式进行深入分析。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 隆中对(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第23课隆中对(第2课时) 一、抓住“一”点,品文谈思 (二)一段佳话——三顾茅庐(多媒体出示话题二) 1.关于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际遇,史书和小说也都各有不同的记述,《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是刘备亲往寻访诸葛亮,也就是三顾茅庐,而《魏略》和《九州春秋》则说是诸葛亮主动去找刘备毛遂自荐。除去对史实的考证,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你更赞同哪种写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 (1)赞同刘备三顾茅庐,既能体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风范,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何他后来如此信任和重用诸葛亮,同时也为刘备与诸葛亮之间深厚的君臣之情作了铺垫,符合人们对诸葛亮智者和忠臣的双重认识。 (2)赞同诸葛亮毛遂自荐,他用卓然超群的智慧与远见说服了刘备。更符合一般意义上的君臣际遇,也能够体现其兼济天下的大志。 2.可以这样说,三顾茅庐的佳话无论真伪其实早已深入人心。可是,同样是三顾茅庐,读了《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对比本文“凡三往,乃见”的简短记述,为什么小说和史传的叙事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作者这样创作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 (1)《三国演义》是小说,作者的目的是要抓住读者,因此会在情节设置上大做文章,三顾茅庐深入人心,是一个亮点,所以不惜笔墨,设置悬念和误会,来体现刘备的思贤若渴和诸葛亮作为隐士的高深神秘。

(2)《三国志》作为史传文学,一要尊重史实,不能对情节夸大渲染。二者惜墨如金,此文重在突出诸葛亮政治才能,因此简写三顾而详析对策,意在用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打动读者。 (三)一席策论——运筹帷幄(多媒体出示话题三) 既然陈寿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实在精彩,那我们不妨将视线投注到这一席策论,看诸葛亮是如何运筹帷幄、三分天下的。 1.从诸葛亮所作的分析来看刘备有哪些可乘之机和优势? ①荆州:“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②“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③“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2.看来诸葛亮是为刘备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让刘备看到了前方的希望。那么,他又抛出了怎样的构想去点燃他的希望之灯,使他坚信“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呢? ①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②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③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④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四)一对君臣——如鱼得水(多媒体出示话题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隆中对》课文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隆中对》课文原文及译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 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 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 *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 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 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 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 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 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 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

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 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 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 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译文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 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 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 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 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 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 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 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23课三顾茅庐原文翻译范文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东汉末年,汉朝宗亲左将军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他们的谈话内容即《隆中对》。精心为大家整理了23课三顾茅庐原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23课三顾茅庐原文翻译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23课三顾茅庐原文翻译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

2019-2020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隆中对》学案(1)(无答案) 新人教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2020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隆中对》学案(1)(无答案)新人教版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3 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学习重点】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学习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多媒体演示等 【学习过程】 一、简介背景及题目: 二、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实行个别读,齐读与教师范读相结合。教师注意正音: 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獗 吴会殆民殷国富存恤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 三、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特殊句式的翻译,如: 1 时人莫之许也——(倒装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贤能为之用——(被动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反问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四、快速默读一遍课文,思考并回答: 本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段才华横溢的对策,那么是谁在问?问谁?问什么?为什么问?是谁在答?他答了些什么?试概括他答话的要点。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答?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1 是谁在问?—— 2 问谁?———— 3 问什么?—— 4 为什么问?—— 5 是谁在回答? 6 他答了些什么?试概括他答话的要点: 7 他为什么要这样答?也就是他答话的依据是什么? 8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五、对人物的刻划可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看看以上对诸葛亮的性格刻划,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烘托? 六、文中的刘备是怎样一个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七、内容回顾,课堂小结。 达标测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3分)

隆中对优秀教案

-23、隆中对 诸葛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学习说理的一些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葛亮对策要点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代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早日成才,谱写青春华章。 教学重点: 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在人们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满怀报国之情的英雄人物,更是我们崇拜的智慧之神。今天,让我们走近诸葛亮,一睹其风采。 二、作者介绍,解题 1、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谴黜。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 背景材料: 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 3.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 00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3[1].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23隆中对 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翻译: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都不赞同这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友善往来,说确实这样。 当时先主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号称卧龙,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徐庶说:“这个人你可以到他那里去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应该屈尊自己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见诸葛亮了三次才见到。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室的统治崩溃,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皇室遭难出奔。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人伸张正义,然而缺乏智谋,才识浅短,没有办法,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请您告诉我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占领几个州郡。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利低微,兵力又少,然而曹操终于打败了袁绍,用弱的胜强的原因,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可以把他作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用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用兵之地,但是它的主人刘表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意图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形势险固,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又在北面威胁着他,那里人民兴旺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又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

23、隆中对

23、隆中对 《三国志》陈寿(晋·汉) 【教学目标】 1、体会和学习“记言”的史家笔法。 (这篇文章对刘、诸二人会面的经过写得相当简略,大部分笔墨都用来写二人的对话,这种“记言”的写法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鲜明特色,它降低了文章故事的情节性,但却将故事中的人物的精神和思想浮映得清晰明了。) 2、理解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精彩环节和重点内容要能够复述甚至诵记,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4、学习古人按一定顺序说理论事的方式,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5、理解和感悟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鼓励多角度、多方位思 考,鼓励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诸葛亮怎样提出自己的策略?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策略? 2、理解诸葛亮特有的精神个性。(“记言”写法有效地突出了诸葛亮的宏韬伟略和超群才干。他身居乡野而指点江山、定鼎天下,是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教学中,要能领会这种杰出人物的非凡之处,欣赏和追慕历史天空永恒星座的光彩。)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是刘备三顾茅庐真正的收获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吗?明确:是诸葛亮在隆中为他制定三国鼎立大计的事。 正所谓“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让我们走进陈寿的《三国志》,去重温那一次伟大的会谈吧!(板书《隆中对》) 2、解题。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补充以下要点: ①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②“对”,回答,应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标题为后人所加,有的选本亦题为《草庐对》。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提出兴

23《隆中对》字词整理

23《隆中对》字词整理 【字音】 陇.亩lǒng 好.hào 乐.毅yuè颍.川yǐng 徐庶.shù屯.tún 枉.驾wǎng 诣.yì屏.人bǐng 倾颓.tuí度.德量.力du?liàng 信.大义shēn 遂.用猖蹶 ..suìchāng jué不可胜.数shēng 挟.天子xié沔.水miǎn 吴会.kuài 殆.dài 险塞.sài 刘璋.zhāng 民殷.国富yīn 存恤.xù胄.zh?u 诸戎.r?ng 夷.越yí 箪食 ..壶浆dān shí 【通假字】 ①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②自董卓已来:通“以”,表时间界限。 【一词多义】 1、为①好为《梁父吟》(唱,吟唱) ②谓为信然(是) ③以弱为强者(成为,变成) ④贤能为之用(被) ⑤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作为) 2、已①然志犹未已(止,停止) ②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已经) ③自董卓已来(通“以”,表时间界限) ④已历三世(已经) 3、遂①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就) ②遂用猖蹶(终于或就) ③然操遂能克绍(终于) ④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4、信①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②信义著于四海(信用) ③谓为信然(确实) 5、因①因屏人曰(于是,就) 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 ③罔不因势象形(顺着,就着) 6、将①则命一上将(名词,将领,领兵的人) ②将荆州之军(动词,率领) 7、诚①此诚不可与争锋(确实) ②诚如是(如果) 8、用①遂用猖蹶(因此) ②贤能为之用(任用,使用) ③此用武之国(运用) 9、以①以弱为强者(凭借) ②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把) ③此殆天所以 ..资将军(用来) ④箪食壶浆以迎将军(来) 10、好①好为《梁父吟》(hào爱好,喜欢) ②情好日密(友好) 11、然①谓为信然(这样) ②然志犹未已(然而) ③然操遂能克绍(然而) 12、谓①谓先主曰(对…说) ②君谓计将安出(认为) ③谓为信然(说) 【古今异义】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古义:拜访今义:照顾 ②凡.三往——古义:总共今义:平凡 ③孤.不度德量力——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立 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义:大概今义:危险 ⑤此殆天所以 ..资将军——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⑥遂用.猖獗——古义:因此今义:使用 ⑦遂用猖獗 ..——古义:失败今义:凶狠而放肆 ⑧抑.亦人谋也——古义:而且今义:压抑 ⑨因屏.人——古义:命人退避今义:除去,排除 ⑩此可以 ..为援而不可图也——古义:可以把今义:表示许可 ⑾此人可就.见——古义:接近,趋向今义:就是。 ⑿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某种打算今义:故意 【词类活用】 ①箪食壶浆箪:名词作动词,用竹筐盛,壶:名 词作动词,用壶盛。 ②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③思贤如渴贤: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 【相关成语】 ①如鱼得水: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 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适合的环境。 ②挟天子以令诸侯: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 思去指挥别人。 ③天府之国:现多指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富庶之 地。 ④箪食壶浆: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 情况。 ⑤鼎足之势: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⑥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 长的贤人。 ⑦思贤如渴:也作“求贤如渴”像口渴思饮一样访 求贤士。形容罗致人才的急迫。 ⑧度德量力:度:估量;德:德行。衡量自己的德 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⑨不可胜数:胜,尽。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 1

23 隆中对(二)

23 隆中对(二) 导读:教学立意和要求: 秉五柳先生“不求甚解”和诸葛亮自己“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总体感悟和把握诸葛亮垄亩隐居却全知天下的青年政治家的胸襟韬略,获得年少奋发可为的人生启迪。深入钻研,理解和领会本传节选部分详言略事的特点与严整的行文结构。反复诵读,于情感熏陶之外,培养文言语感,积累相应的语言材料。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步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课前查阅,了解诸葛亮的简单生平事迹、东汉末诸侯割据的状况和三国鼎立的形势图,以期对文本教学的背景资料有一些基本的感性接触。 第二步课堂演绎 一、导课。以“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开场,点明诸葛亮这个名字在民族历史传统中作为智慧符号的现象和意义。 二、开读。作为感悟领会的重要环节,要求用重视历史沧桑的心态和模拟特定人物口吻的语调来读。首先,用录音范读或教师范读。再学生齐声通读课文一遍,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纠正相关误读和心态语调不到位的地方。继而,给足时间,让学生对照课文和字典词典,在读准字音和粗通文意的基础上,分角色(陈寿、刘备和诸葛亮)自主或教师点名朗读。

三、感知。从最后一段开始,抓住刘备比喻,确定君臣二者鱼水相得的关系。此处可略做阐发:“鱼水”之喻于后代影响至巨,唐太宗将君民比喻为“船与水的关系”,毛泽东将军民比喻为“鱼水关系”。本文以“鱼水相得”为小结,我们的研读可看作事物发展之果,再回溯到篇首,探究事物发展形成之因。教师或引导学生杂说,或点名个别回答,归纳总结全文的基本内容: 第一段:诸葛为人,蓄“水”待发。作为传记的基本要素,这一段依次介绍了传主的职业身份、爱好、身高、志向和交友,塑造的是一个隆中十年、淡泊明志却又高远雅怀的隐士形象。 结合本段内容,引导学生结合网上查阅,简单介绍诸葛亮的生平。可提出三个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一是“好为《梁父吟》”说明诸葛亮的什么特点?二是“身长八尺”的介绍仅仅就身高而身高吗?三是对诸葛亮自比而起的友与时人、众与寡的评价的含义是什么? 第二段:先主器友,荐“水”将用。这一段有别于上段的正面介绍,而做侧面展示,通过其朋友徐庶的推荐来渲染诸葛天才难得的人物性格。以写法而言,既是变化,又是照应承接。 第三、四两段:鱼儿问计,放“水”对策。这两段是文章的重心部分,刘备的三顾茅庐而问计,既是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广告姿态,又是他考察真伪、试探深浅的手段。“三往”,见其诚:“屏人”状其密;言说内容,可以看出他的急不可耐(由短句和语意体现)。刘备所说,分三个方面,首是严峻局面,次是承担己责,后是求计问策。诸葛亮的回答,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以十年的潜心修为,解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