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学生审美

浅谈中学生审美

浅谈中学生审美
浅谈中学生审美

浅谈中学生审美、鉴赏情趣的培养

何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做为一名中学生,他们本应该是用一副灵动的双眼,去发现生活中美的东西;用一颗思维的大脑,去思索现实里好的事物;他们应该凝视着一行白鹭直上蔚蓝的天空,定格为一幅和谐的图画;他们应该沉醉于两岸清猿的啼鸣,留与清风明月诉说不老的童话;他们应该畅游在清澈无痕的小溪,感觉鱼戏莲叶东西南北的惬意;他们应该在碧绿的草地上,放飞风筝的希望;他们应该在无垠的大海里,探索蕴育生命的真谛;他们应该在巍峨的山巅上,凝视宇宙的博大……

然而,如今他们的心灵不再澄澈,他们的情怀不再浪漫。他们的内心早已静如止水,波澜不兴。他们那敏锐的眼光和灵动的思维已经被各式各样的资料所阻塞;被各级各类试题所禁锢。于是他们变得机械而呆板,麻木而迟钝。在泯灭智慧和勇气的传授中疲于应付;在缺乏独立和个性的教育中畸形生长。如何引导学生与祖国传统文化对接,如何激发学生与高贵灵魂对话,这便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当务之急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实际教学中,我的浅识是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心灵情感进行熏陶和感染。

一、语言美之品味

大凡优秀作品,在语言形式上,各尽不同,各尽其妙,小径之幽雅,大海之豪迈,秋风之沉郁,白云之飘逸。可谓千变万化,形态迥异。学生可以在品味优美的语言过程中,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情怀,李白的洒脱与杜甫的沉郁完全各领千秋,苏、辛的豪放与周、

秦的婉约也不一定水火不容。那“青云独去闭”的闭适;那“波撼岳阳城”的雄浑;那“采菊东篱下”的淡远;那“青霭入看无”的雅趣;那“只有香如故”的从容;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虚无;那“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哲理;那“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热烈;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真情……这些都能使学生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游思千载,漱涤万物。这些亦使学生周身涌动出无数思想感情的生命之泉:忠诚祖国,眷恋家乡,珍惜青春,热爱生命,乐观豁达,昂扬向上……让人类最原始的真善美,回归到学生身上;让世人最纯澈的情、性、灵充溢到学生体内,唯此,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才得以发掘。

二、绘画美之鉴赏

文学作品的绘画美,它有别于直观的画面给人带来的艺术享受。它是靠文字经过读音在头脑中加工联想,在读者故有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幻化出的一种印像。这种美,因人而异。同样是观赏图画:有人瞩目于山水长卷;有人留连于花鸟小品;有人赞叹工笔的细腻精致;也有人喜爱写意的浑然粗放。同是聆听音乐:有人慑服于贝多芬的宏伟;有人倾倒于柴科夫斯基的深沉;有人推崇肖邦的“性情高雅”;也有人偏好巴赫的“机敏聪慧”。同是一幅《蒙娜丽莎》,在十六世纪的人们眼中,这是一位温柔可爱的女性,而到了十九世纪人们却把她视为某种理性与哲理的象征,类似情形不胜枚举。

同样的在欣赏文学作品中,人们推崇和欣赏的也不尽相同。屈原的香草美女;陶潜的田园风光;李白的浪漫不羁;苏轼的奔涌豪放;马致远的古道西风;曹雪芹的观园沉浮;周树人的阿Q精神;朱自清

的荷塘月色;海明威大海中的硬汉;高尔基战斗里的海燕;卡夫卡变形和扭曲的人性;川端康成忍辱而执着的驹子……都构成一幅幅或浓墨或淡彩或工笔或写意的素描,给人以唯美的享受和感触。这些取得应来源于学生用心去鉴赏,用情去审美。

三、细节美之感触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佛经云“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都在极言细节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相同的在文学作品中细节也是如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要引导学生进入较高审美理解层次,那么细节是不容忽视的,它往往是检验审美能力的关键,孙犁在《荷花淀》中描写水生嫂知道水生要参军的消息时,手指的细微动作,揭示了人物复杂心理状态,简单而明了。鲁迅先生在《祝福》中三次描写祥林嫂的眼睛,这一细节变化,揭示了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制度毁灭的过程,形象而生动。施耐奄《水浒传》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曲折而清晰。吴敬梓《儒林外史》中,对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的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幽默而深刻。

当我们用自己丰富的语言,用自己深情的动作,激发出学生审美和鉴赏情感时,他们将会变成充满情感,充满想象,充满活力,充满智慧的一代新人。广泛积累,勤奋集寻,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用自己再现的敏感之心去捕捉风的游曳,云的飘浮,山的高耸,水的温柔。用笔展示出心灵的通道,用心钻燧出思想的火焰,唯此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才会穿过时空遂道,历历展现眼前;一段段生

动的故事,才会跨过历史真空,一一驻足身边;一幕幕美丽的场景,才会越过千山万水,时时荣绕左右。这便是审美的功效,这便是鉴赏的功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