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应用及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

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应用及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

一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应用及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

总结分析:

2013年4 —6月份19例一类手术切口患者病历,对其用药种类、用药时

间、疗程、药物连用、切口感染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类手术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率为%,使用抗菌药物频率居第一位的为一代头孢(头孢替唑等% )。单一用药占%,二联用药占%,无三联及三联以上用药。切口甲级愈合19例,切口感染0例,预防用药时间最短一天,最长七天。平均用药4天。术前一2小时用药比例为%。

结论:第二季度与第一季度比较有所好转,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较上一季度有所下降,用药档次也相对降低,按规定术中给药比率上升,用药时间相对持平。但通过监测仍发现一些不足:

1.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仍高于规定用药比率。

2.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时间仍偏长,未按指导原则用药。

改进措施: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工作是医院管理中的重点工作之一,医院领导十分重视此项工作,经常召开相关会议,感染科特别关注一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医务科联合进行干预,指出存在的不足,通过主任会议,院周会议进行反馈,并进行督导检查,达到持续改进。

感染管理科

第二季度一类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完整版

第二季度一类手术切口 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4年第二季度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为了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我院对一类清洁切口手术进行了目标性监测。通过对I类清洁切口手术目标监测,提前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我院采用前瞻性的调查方法,,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与床位医师每天对手术后病人的切口情况进行观察,直至病人出院,并做好记录。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测小组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外科、骨伤科一类手术切口进行评估。 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我院选择在外科实施一类手术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如下:I类手术407例,感染病例0例,感染率0%, 本监测中发现所监测一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低,因为我们从术前准备,术前皮肤准备、手术中无菌操作、手术后换药这三个方面加强管理,2014年监测科室手术切口感染率逐渐下降。从监测情况看,术前皮肤准备绝大部分医生能准确把握,术前备皮做到尽量规范,减少了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监测中还发现手术后换药基本上是高年资医师,操作熟练,对切口感染诊断标准掌握熟练,所监测科室未发生漏报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对新分配人员及实习人员进行理论上和操作上的严格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操 作技能及掌握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

外科医生手术切口监测是一项目标性监测,是在医院中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举措。通过一类手术切口的目标性监测,尽量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将监测和控制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降低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 感控办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1 监测目的 1.1 监测某些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1.2 建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 1.3 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2 监测对象 为2015年4月1日?2015年9月30日我院病房住院并实施手术的患者。 3 监测指标 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和外科手术医生调整感染专率。 4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按卫生部2001 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三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4.1 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 天内,并具有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4.2 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 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 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 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 38 C,局部有疼痛或压痛。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4.3 器官(或腔隙)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 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 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引流或穿刺有脓液。②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③由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病原 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①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 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②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 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③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④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⑤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修订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填写说明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设计本表。监测对象为监测时间段内被选定监测手术的所有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患者。监测表中患者的住院号、年龄、性别、科室、手术日期、感染日期、感染部位等基本信息为必填项。其他项目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逐项填写。 一、基本资料 1、年龄

(1)年龄>1岁的,记为多少岁,并在“岁”上打“√”。 (2)年龄在1月—1岁时,记录月数,并在“月”上打“√”。 (3)年龄在1天—1月时,记录天数,并在“天”上打“√”。 2、住院时间 填写入院日期和出院日期。入院日期用于计算入院至手术的候手术时间,入院至感染发生的时间。填写时注意如果患者在一次住院时间多次手术,应填写多张表格,记录时填写同一入院日期。出院日期用于记录手术患者的住院天数,记录感染发生的时间与住院的关系。 3、疾病诊断:指与手术相关的主要诊断。 4、科室 科室为接收患类似疾病的病人或接收类似治疗的病人的诊疗单位。将具有相似危险因素的病人归类,通过科室分类报表可以计算该科室的发病率。 二、手术资料 1、手术日期:进行手术的日期。用于计算入院至手术及手术至发生感染的日数。 2、手术医生:指在手术中执行主要操作的医生。 3、手术名称:指实施手术操作的类型。 4、手术腔镜使用:指手术中是否使用腔镜。 5、手术类型:指患者进行手术的状态,分为择期和急诊。 6、麻醉类型:指患者所采用的麻醉方式,分为全麻和非全麻。 7、切口类型 (1)清洁切口:手术切口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无创伤、无感染、无炎症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2)清洁-污染切口:手术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泌尿生殖道手术时尿培养阴性,肝胆手术时胆汁培养阴性。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阑尾、阴道、口咽部手术属于此类。 (3)污染切口:开放的新鲜切口,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涉及泌尿生殖道且有尿培养阳性的手术,胆汁培养阳性的胆道手术,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的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区但未化脓区域切口。 (4)感染切口:有坏死组织、异物、排泄物污染的切口,脏器穿孔,急性化脓性细菌性炎症。 8、手术时间:指从切皮到皮肤缝合的时间,不包括麻醉时间。提供计算手术持续时间的感染频率,为危险因素指标之一。 9、危险因素评分:通过手术时间、切口清洁度、ASA评分对危险因素进行评分。用于对不同危险指数的手术进行分类和评价。 10、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指手术病人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应用抗生素的药名、剂量、给药途径、起止时间等。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价。 三、手术感染资料

2017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报告

2017年1-6月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报告为了解我院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发现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同时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根据我院《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从2017年1月1日起在我院开展了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共监测手术例。在监测过程中,及时与相关科室进行沟通,对手术部位感染和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现将监测的情况统计分析如下: (表一)Ⅰ类手术切口按科室统计 2017 年1月- 2017年6月,外科11例,妇产科0例,口腔科0例,均无感染病例。 (表二)手术切口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表三)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级别统计分析 (表四)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时间统计分析

分析: 结果显示,医院各类切口44例次,Ⅰ类切口23例,Ⅱ类为21例,无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 00 %。 Ⅰ类切口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3.91%;全院术前0.5-2小时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4.09%,(其中外科术前给药率为77.41%,妇产科均为剖宫产术,胎儿娩出,结扎脐带后给药率为10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术前0.5-2小时应用抗菌药物的规范方面,医生、麻醉、护士均已普遍接受规范、合理接受抗生素合理应用时机的理念,并能自觉执行,与去年同期相比,有较大的进步。 另外,在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方面,对于限制性抗生素使用的比例52.63%,非限制性抗生素使用的比例47.37%。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的时间偏长(超过3天以上的占到50%),不能达到相关规范的要求,但与2016年同期比较,Ⅰ类切口抗生素使用的比例及使用天数均在下降,虽然达不到相关规范要求,但经过手术室条件的改善及对医务人员的反复培训。大家已逐步开始尝试尽量不使用或缩短使用抗生素天数。 手术切口感染率监测是一项目标性监测,查出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制定控制措施,达到降低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率的目的。下一阶段,希望各相关科室医师继续规范操作,进一步提高对医院感染诊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练习题★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外科手术切口描述错误的是() A.清洁切口是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B.清洁-污染切口是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C.污染切口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且已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D.感染切口是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2、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严格落实 B.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临床医师、护士、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 C.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感染率 D.积极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E.评估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各项防控工作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 A.清洁切口 B.清洁-污染切口 C.污染切口 D.感染切口 2、关于外科手术切口浅部组织感染诊断描述正确的是() A.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伤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 B.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C.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D.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关于外科手术切口深部组织感染诊断描述正确的是() A.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 B.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C.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或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发及疼痛 D.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4、关于外科手术切口器官/腔隙感染诊断描述正确的是() A.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位置(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

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1监测目的 分次对全院所有手术切口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及时发现危险因素,重点监测Ⅰ类切口抗生素情况,为将Ⅰ类切口抗生素使用率降低到30%以下打好基础。为临床进一步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2监测对象:全院所有手术患者。 3监测指标 3.1科室按照标准,填写监测表格。(见附表) 4.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切口感染。并采取科学的的预防控制措施。 5监测方法 5.1前期准备工作 监测开始前对各手术科室主任、护士长进行培训,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并要求手术室、供应室、及设备科等配合。 5.2 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5.2.1科室对医护人员进行专科培训,掌握《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及相关知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5.2.2通过健康教育等,宣传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特别是手卫生的执行,要求患者和陪护人员也应执行手卫生。 5. 2.3确保各参与监测单元的医疗护理质量,以减少和杜绝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5.3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能保证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5.3.1临床医师 ①严格掌握标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正确的执行手术、换药、手卫生等操作规程,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发现切口感染迹象。科室感控小组协助主管医生并监督执行。填报监测表格。 ②当发生或怀疑切口感染迹象时,积极处理,及时上报医务科、院感科等相关部门。 ③如需要,邀请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进行会诊,制定方案。 ④必须保证所填表格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5.3.2护士 ①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特别是切口情况。监督患者及陪护人员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等。 ②加强患者护理,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5.3.3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①对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指导。 ②持续观察各科室患者,直到患者治愈出院。 ③查看医生病程记录、护理记录、体温单、X线检查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等,向医师、护士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立即采取措施。 ④负责检查监测表格填写,审核表格的正确性和真实性,并签字确认。做好临床科室与相关科室之间的协调工作。 ⑤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调查感染相关的因素,提出临床干预措施。 ⑥将监测数据反馈给监测科室,不断改进质量。

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 标性监测分析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2011年上半年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1全院总分析 在2011年1月~6月(上半年)期间,我们院感科对外科阑尾炎手术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前瞻性调查),共监测了13例,有Ⅱ类切口12例、Ⅲ类切口1例。其中有急性阑尾炎11例、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1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例。 共有手术部位感染者例,共13例手术(均为阑尾手术)。其中Ⅱ类切口12(急性阑尾手术)1例为Ⅲ类切口,(化脓性阑尾切除)感染病例中有切除例、在例并感染病例中有例手术部位感染为Ⅱ类切口(子宫1例、胆道3例、结肠1例),另外3例为Ⅲ类切口(胆道2例、乙状结肠1例)。 阑尾手术部位感染率=0/13 ,阑尾手术部位感染率=0/13==% 2、切口分析 共监测了13例阑尾炎切口,有为首位医生,其手术部位感染率为 0/13== 乳房手术部位感染率=0/99==0%,乳房手术切口感染率==0/99==0% 髋关节置换手术部位感染率==0/10==0%,髋关节置换手术切口感染率==0/10==0% 子宫手术部位感染率==1/123==%,子宫手术切口感染率==1/123==% 胆道手术部位感染率==5/38==%,胆道手术切口感染率3/15==% 胆囊手术部位感染率==0/5==%,胆囊手术切口感染率0/5==% 结肠手术部位感染率==1/15==%,结肠手术切口感染率==1/15==%

乙状结肠手术部位感染率==1/6==%,乙状结肠手术切口感染率 ==1/6==% 2各科室分析 骨科 本季度共监测了全关节置换10例,有陈忠义7例,朱忠3例。 全部首医生:全关节置换手术部位感染率==0/99==%。 肝胆外科 本季度共监测了胆道手术29例,其中有蔡柳新10例、张法标6例,王爱东13例,发生切口感染2例(浅表、Ⅱ类及Ⅲ类各1例)。 蔡柳新:胆道手部位感染率为:1/10=%(为Ⅲ类切口、浅表、培养阳性) 张法标:胆道手部位感染率为:1/6=%(为Ⅱ类切口、浅表、培养阳性) 王爱东:胆道手术部位感染率==0/13==% 外一科 本季度共监测了19例,有胆道手术9例、胆囊5例、结肠4例、乙状结肠1例.其中有邱振明10例(胆道手术6例、胆囊1例、结肠3例、乙状结肠0例)、王敏5例(胆道手术2例、胆囊2例、结肠0例、乙状结肠1例)、林祖朝4例(胆道手术1例、胆囊2例、结肠1例、乙状结肠0例)。发生切口感染4例(有深部及浅表各2例):邱振明2例 (胆道及结肠各1例、Ⅱ类切口、浅表、培养阳性);王敏1例为胆道、Ⅲ类切口、深部、培养阳性;林祖朝1例为胆道、Ⅱ类切口、深部、培养阳性。 邱振明:胆道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6=%

手术切口监测调查表

医院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 基本信息: 科别:病人姓名:性别:年龄: 住院号:入院日期:手术日期: 手术名称:手术类型:急症择期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切口:手术医生: 手术医生职称:正高副高中级初级 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麻醉方式:全麻局麻 危险因素评分(ASA评分):0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手术前 手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总天数: 手术中: 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总天数: 手术后: 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总天数: 手术切口感染:是否 部位: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 手术部位出现:红肿热疼 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血性脂肪液化其它 外科引流:是否 瘘管:是否 脓液病原微生物名称: 若感染,部位名称: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 出院后随访感染情况:好转无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说明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设计本表。监测对象为监测时间段内被选定监测手术的,所有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患者。监测表中患者的住院号、年龄、性别、科室、手术日期、感染日期、感染部位基本信息为必填项目,其他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逐项填写 一、监测对象 1、外一科监测开腹阑尾切除、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外二科监测手术为四肢骨折内固定;妇产科监测子宫切除术(包括次全切除)、卵巢手术;五官科监测白内障、眼内容物摘除术;监测内容包括手术部位感染率,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各种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 2、监测时间为半年:从2017年7月1日-----2017年12月元月31日 二、住院时间 1、入院日期用于计算入院至手术的候手术时间,入院至感染发生的时间。填写时注意如果患者在一次住院时间多次手术,应填写多张表格,记录时填写同一入院日期。出院日期用于记录手术患者的住院天数,记录感染发生的时间与住院的关系。 2、疾病诊断:指与手术相关的主要诊断。 3、科室科室为接收患类似疾病的病人或接收类似治疗的病人的诊疗单位。将具有相似危险因素的病人归类,通过科室分类报表可以计算该科室的发病率。 三、手术资料 1、手术日期:进行手术的日期。用于计算入院至手术及手术至发生感染的日数。 2、手术医生:指在手术中执行主要操作的医生。 3、手术名称:指实施手术操作的类型。 4、手术腔镜使用:指手术中是否使用腔镜。 5、手术类型:指患者进行手术的状态,分为择期和急诊。 6、麻醉类型:指患者所采用的麻醉方式,分为全麻和非全麻。 7、切口类型 (1)清洁切口:手术切口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无创伤、无感染、无炎症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2)清洁-污染切口:手术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1监测目的 1.1监测某些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1.2建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 1.3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2监测对象 为2015年4月1日~2015年9月30日我院病房住院并实施手术的患者。 3监测指标 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和外科手术医生调整感染专率。 4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三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4.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并具有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4.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4.3器官(或腔隙)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引流或穿刺有脓液。②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③由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①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②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③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④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⑤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⑥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⑦局限性的刺伤切口感染不算外科切口感染,应根据其深度纳入皮肤软组织感

第二季度一类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

第二季度一类手术切口目标 性监测分析总结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二季度一类手术切口 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 2

2014年第二季度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 为了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我院对一类清洁切口手术进行了目标性监测。通过对I类清洁切口手术目标监测,提前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我院采用前瞻性的调查方法,,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与床位医师每天对手术后病人的切口情况进行观察,直至病人出院,并做好记录。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测小组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外科、骨伤科一类手术切口进行评估。 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我院选择在外科实施一类手术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如下:I类手术407例,感染病例0 例,感染率0%, 本监测中发现所监测一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低,因为我们从术前准备,术前皮肤准备、手术中无菌操作、手术后换药这三个方面加强管理,2014年监测科室手术切口感染率逐渐下降。从监测情况看,术前皮肤准备绝大部分医生能准确把握,术前备皮做到尽量规范,减少了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监测中还发现手术后换药基本上是高年资医师,操作熟练,对切口感染诊断标准掌握熟练,所监测科室未发生漏报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对新分配人员及实习人员进行理论上和操作上的严格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操

作技能及掌握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 外科医生手术切口监测是一项目标性监测,是在医院中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举措。通过一类手术切口的目标性监测,尽量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将监测和控制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降低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 感控办

2019年1月份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监测总结分析

2019年1月份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监测总结分析 科室 数据 类别 0类手术Ⅰ类手术Ⅱ类手术Ⅲ类手术 手术 台数 切口感 染台数 感染 率% 手术台 数 切口感 染台数 感染 率% 手术 台数 切口感 染台数 感染 率% 手术 台数 切口感 染台数 感染 率% 普外科 3 0 0 24 0 0 25 0 0 0 0 0 骨一科 1 0 0 31 0 0 3 0 0 1 0 0 骨二科0 0 0 35 0 0 1 0 0 0 0 0 胸外科0 0 0 4 0 0 4 0 0 0 0 0 泌外科 3 0 0 4 0 0 35 0 0 0 0 0 妇科 3 0 0 2 0 0 17 0 0 0 0 0 产科0 0 0 0 0 0 16 0 0 0 0 0 烧伤科0 0 0 0 0 0 2 0 0 5 0 0 口腔科0 0 0 7 0 0 3 0 0 0 0 0 眼科0 0 0 58 0 0 1 0 0 0 0 0 耳鼻喉科0 0 0 2 0 0 28 0 0 0 0 0 神经外科0 0 0 25 0 0 0 0 0 0 0 0 心内一0 0 0 40 0 0 0 0 0 0 0 0 心内二0 0 0 42 0 0 0 0 0 0 0 0 神经内科0 0 0 1 0 0 0 0 0 0 0 0 内分泌科0 0 0 3 0 0 0 0 0 0 0 0 急诊科0 0 0 2 0 0 0 0 0 0 0 0 呼吸科0 0 0 1 0 0 0 0 0 0 0 0 消化科0 0 0 1 0 0 0 0 0 0 0 0 中医科0 0 0 16 0 0 0 0 0 0 0 0 ICU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合计10 0 0 301 0 0 135 0 0 6 0 0

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

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 一、一般情况 科室:床号:姓名:性别:男女年龄:(岁月天)住院号:入院日期:诊断: 二、术前情况:术前外周WBC计数:术前体温:术前血糖: 三、手术情况 手术名称:手术日期:手术类型:急症/ 择期 手术持续时间:分手术切口愈合等级:甲乙丙切口类型:Ⅰ清洁切口Ⅱ清洁污染切口Ⅲ污染切口Ⅳ感染切口 手术医生:手术医生职称:副高中级初级 麻醉方式:全麻/非全麻植入物:有/无术中引流:有/无内镜:是/否(镜名称:) 危险因素评分(ASA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术中失血: ml. 输血: ml. 四、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1、手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是 / 否 手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用药次数□天 手术前用药时机:麻醉开始时术前小时术前2-24小时 >24小时

2、手术中使用抗菌药物:是 / 否 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用药次数□ 3、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是 / 否 手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用药次数□天 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用药次数□天 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用药次数□天 五、医院感染情况:手术切口感染:是 / 否 感染日期:感染部位: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 手术部位出现:红肿热疼 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血性脂肪液化其它 外科引流:是 / 否瘘管:是 / 否引流时间: 病原学送检:是 / 否 病原学送检情况:

免拆线拆线拆线日期: 切口愈合情况:甲乙丙 出院后随访感染情况:有 / 无 感染部位: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 发生感染时间:术后天 调查日期:年月日调查者:

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方案

>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1监测目的 分次对全院所有手术切口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及时发现危险因素,重点监测Ⅰ类切口抗生素情况,为将Ⅰ类切口抗生素使用率降低到30%以下打好基础。为临床进一步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2监测对象:全院所有手术患者。 3监测指标 科室按照标准,填写监测表格。(见附表) 4.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切口感染。并采取科学的的预防控制措施。 5监测方法 前期准备工作 监测开始前对各手术科室主任、护士长进行培训,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并要求手术室、供应室、及设备科等配合。 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科室对医护人员进行专科培训,掌握《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及相关知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通过健康教育等,宣传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特别是手卫生的执行,要求患者和陪护人员也应执行手卫生。

5. 确保各参与监测单元的医疗护理质量,以减少和杜绝手术切 口感染的发生。 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能保证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临床医师 ①严格掌握标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正确的执行手术、换药、手卫生等操作规程,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发现切口感染迹象。科室感控小组协助主管医生并监督执行。填报监测表格。 ②当发生或怀疑切口感染迹象时,积极处理,及时上报医务科、院感科等相关部门。 ③如需要,邀请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进行会诊,制定方案。 ④必须保证所填表格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护士 ①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特别是切口情况。监督患者及陪护人员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等。 ②加强患者护理,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监测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监测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2015年外科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损伤,当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所以控制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项重要目标。院感科对2015年1月-6月普通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手术切口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目标监测。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本院普外科2015年1月-6月实施手术的167位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及手术危险指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12 调查方法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和相关标准,下发调查表,由院感管理人员与科室共同完成。调查开展之前,对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进行培训,由主管医生负责填写调查表,观察了解监测情况,查看患者手术切口情况,询问病情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收集临床病历资料和各种检验检查报告等。院感科统一收集所有调查资料,集中整理和统计分析,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规定,作出诊断和调查结论。 2 结果 21 手术切口感染调查结果 参与调查的167例手术(未包括本时间段、本科室所有手术病人),其中男性患者91例,女性患者76例,平均年龄48.9岁。共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患者6例,其中I类手术切口感染4例(乳腺2例、甲状腺、腹外疝各1例),2例II类手术切口感染。

22 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分析 调查发现,在所调查的手术患者中(表1表2),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时间有一定关系,手术暴露时间长,手术切口感染率高;年龄在60岁以上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低龄者。参与调查病例急症手术的切口感染率相对择期手术无明显变化。 本科室1-6月共实施I类手术292例,发生4例切口感染,分别为甲状腺手术1例、腹外疝手术1例、乳腺手术2例,感染率为1.37%(注:本次调查只抽查了123例Ⅰ类手术);1-6月份共发生2例Ⅱ类手术切口感染,分别为开放性腹外伤、胆管肿瘤根治术患者,均在本次抽查的44例病例中,所以统计的Ⅱ类手术切口感染率4.55%不能作为本科室实际感染率。表1切口感染 相关因素手术例数感染例数感染率(%) 性别男88 3 3.4 女89 3 3.37 手术时间≥120min 46 4 8.7 <120min 121 2 1.65 年龄≤60 129 4 3.1 >60 38 2 5.26 手术性质 急诊手术28 1 3.57 择期手术139 5 3.6 手术类型手术例数感染例数感染率% 甲状腺手术34 1 2.94 腹外疝手术34 1 2.94 乳腺手术23 2 8.7 大隐静脉手术32 0 0 阑尾炎手术18 0 0 胆系及其他手术26 2 7.7 2 3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014年第一季度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

2014年第一季度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感染之一。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我院切口感染状况.以便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术后感染的发生.我院采用前瞻性的调查方法,按预先制定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和设计的表格内容,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与床位医师每天对手术后病人的切口情况进行观察,直至病人出院,并做好记录。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测小组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外科、骨伤科手术切口进行评估。 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我院选择在外科实施胆囊切除、疝修补术、骨科手术进行监测。监测结果手术类别与医院感染率:I类手术436例,感染病例0例,感染率0%,,II类手术252例,感染病例1例,感染率0.04%。各科室手术切口感染率:外科手术429例,感染病例1例,感染率0.04%;骨科II 类手术232例,感染病例0例,感染率0%。 本监测中发现所监测手术切口感染率低,因为我们从术前准备,术前皮肤准备、手术中无菌操作、手术后换药这三个方面加强管理,2014年监测科室手术切口感染率逐渐下降。从监测情况看,术前皮肤准备绝大部分医生能准确把握,术前备皮做到尽量规范,减少了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监测中还发现手术后换药基本上是高年资医师,操作熟练,对切口感染诊断标准掌握熟练,所监测科室未发生漏报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对新分配人员及实

习人员进行理论上和操作上的严格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及掌握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 外科医生手术切口监测是一项目标性监测,是在医院中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举措。通过手术切口的目标性监测,尽量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将监测和控制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降低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 感控办 2014.4.2

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报告

2011年上半年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1全院总分析 在2011年1月~6月(上半年)期间,我们院感科对外科阑尾炎手术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前瞻性调查),共监测了13例,有Ⅱ类切口12例、Ⅲ类切口1例。其中有急性阑尾炎11例、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1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例。 共有手术部位感染者例,共13例手术(均为阑尾手术)。其中Ⅱ类切口12(急性阑尾手术)1例为Ⅲ类切口,(化脓性阑尾切除)感染病例中有切除例、在例并感染病例中有例手术部位感染为Ⅱ类切口(子宫1例、胆道3例、结肠1例),另外3例为Ⅲ类切口(胆道2例、乙状结肠1例)。 阑尾手术部位感染率=0/13 ,阑尾手术部位感染率=0/13==0.00% 2、切口分析 共监测了13例阑尾炎切口,有为首位医生,其手术部位感染率为0/13==0.00 1.1乳房手术部位感染率=0/99==0%,乳房手术切口感染率==0/99==0% 1.2髋关节置换手术部位感染率==0/10==0%,髋关节置换手术切口感染率==0/10==0% 1.3子宫手术部位感染率==1/123==0.81%,子宫手术切口感染率

==1/123==0.81% 1.4胆道手术部位感染率==5/38==13.16%,胆道手术切口感染率3/15==0.20% 1.5胆囊手术部位感染率==0/5==0.00%,胆囊手术切口感染率0/5==0.00% 1.6结肠手术部位感染率==1/15==6.67%,结肠手术切口感染率==1/15==6.67% 1.7乙状结肠手术部位感染率==1/6==16.67%,乙状结肠手术切口感染率==1/6==16.67% 2各科室分析 2.1骨科 本季度共监测了全关节置换10例,有忠义7例,朱忠3例。全部首医生:全关节置换手术部位感染率==0/99==0.00%。 2.4肝胆外科 本季度共监测了胆道手术29例,其中有蔡柳新10例、法标6例,王爱东13例,发生切口感染2例(浅表、Ⅱ类及Ⅲ类各1例)。 蔡柳新:胆道手部位感染率为:1/10=10.00%(为Ⅲ类切口、浅表、培养阳性) 法标:胆道手部位感染率为:1/6=16.67%(为Ⅱ类切口、浅表、培养阳性) 王爱东:胆道手术部位感染率==0/13==0.00%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监测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2、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 3、评价院感控制效果,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 二、包括全院所有手术科室的手术病人 手术类型包括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 三、按卫生部2010年颁布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中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公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公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II、III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 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学问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三)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解剖部位

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

手术名称: _______________ 手术日期: ___________ 手术类型:急症/择期 手术 手术切口愈合等级:甲 乙 丙 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 一、 一般情况 科室 ______ 床号: ______ 姓名 ________ 性别:男 女 年龄—(岁月天) 住院号 _________ 入院日期: __________ 诊断 __________________ 二、 术前情况:术前外周 WB (计数 ________ 术前体温: ________ 术前血糖 ________ 三、 手术情况 切口类型:1清洁切口 U 清洁污染切口 川污染切口 W 感染切口 手术医生: ____________ 手术医生职称: 副高 中级 初级 麻醉方式:全麻/非全麻 植入物:有/无 术中引流:有/无 内镜:是/否 (镜名称: ) 危险因素评分(ASA 评分): 术中失血: ml. 1分2 输血: 分3 分 ml. 4分5分 四、 抗困药物使用情况 1、 手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是/ 否 手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一联 二联 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用药次数口 天 手术前用药时机:麻醉开始时 术前0.5-2小时 术前2-24小时>24小时 2、 手术中使用抗菌药物:是/ 否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用药次数口 3、 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是/ 否 手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一联 二联 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用药次数口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用药次数口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用药次数□ 五、医院感染情况:手术切口感染:是 / 否 感染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 感染部位:表浅切口 深部切口 器官腔隙 切口愈合情况:甲 乙丙 出院后随访感染情况:有/无 感染部位: 表浅切口 深部切口 器官腔隙 发生感染时间: 术后 ______ 天

手术切口感染监测方案

附件2: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试行) 一、目的 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二、监测方法和内容 术后第一天开始每天按照调查表(表1)进行登记,月末进行汇总分析。主要登记调查科室手术病人的一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危险因素(如手术种类、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切口类型、手术医生等),并详细记录手术切口的变化情况(如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等)。病人出院后电话随访观察一个月。 监测周期为三个月,自2007年9月1日开始至2007年12月1日。调查结束后将调查原始资料上报山东省医院感染监控办公室。 表1 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 医院名称:医院代码: 病人姓名:性别:男女 年龄:(岁月天)住院号: 入院日期:手术名称: 手术类型:急症择期手术日期:

手术持续时间:分手术切口: 手术医生:手术医生职称:正高副高中级初级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麻醉方式:全麻局麻 危险因素评分(ASA评分):0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失血: ml. 输血: ml. 术前外周WBC计数:。 手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是否 手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是否 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手术切口感染:是否若是: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手术部位出现:红肿热疼 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血性脂肪液化其它 外科引流:是否瘘管:是否 脓液病原微生物名称:。 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是否 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