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家人的爱》第一课时

10《家人的爱》第一课时

10《家人的爱》第一课时
10《家人的爱》第一课时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一)年级教学设计

主备人:

第10课《杨氏之子》预习单

10、《杨氏之子》预习单 班级姓名 一、我会做: 1、初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 (1)读题目,“杨氏之子”中的“杨氏”的意思是();“之”的意思是();杨氏之子的意思是()。(2)读3—5遍课文,我能把带有拼音的字的读音读准确,记在心里,然后给下列字注音: 惠()曰()禽() (3)我能把生字写的既正确又美观。 (4)通过查字典,我知道在现代汉语中,“慧”的意思是();“惠”的意思是()。诣的读音是(),旨的读音是();“曰”和“日”的写法区别是()。 2、对照注释或查字典读课文,我能理解课文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把句子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补充部分用括号标注)。其中几个重点的句子是: (1)父不在,乃呼儿出: (2)为设果,果有杨梅: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二、我会理解: 1、、根据对文中句子的理解,我能把文章读正确流利,并能用“/”把读法标注出来。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读了几遍课文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句话是:(抄下来) 3、我还知道本文是围绕“()”这句话来描写杨氏之子的,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杨氏之子的品质特点。 4、我的疑问:我有几点疑问想与同学老师交流: (1) (2) 5、我来盘点一下 课文我读了()遍,知道全文的意思是通过:哪种方式打钩◇大声地朗读。() ◇先读,读熟后再看课后注释或查字典。() ◇默读,边读边看课后的注释或查字典。() ◇先通过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知道了文章大意后,再大声地朗读来进一步理解。() 三、相关链接 《世说新语》中小故事之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在一个下雪的冬日里,谢太傅召集孩子们谈论有关做文章的事。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很高兴,就问孩子们:“纷纷飘落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说:“用空

十年后的礼物教学设计新

17、十年后的礼物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达格妮收到礼物前后的心情,感悟她内心的变化,激起对生活的热爱。知道这是一件千金难买的珍贵的礼物。 2.了解课文运用插叙的方法,将现实与回忆交错描写的特点。 3.读懂课文,知道大音乐家以奇妙的方式,信守了十年前的诺言,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品读体会达格妮的心理变化,体会音乐家信守诺言的品质和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十年后的礼物》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2.这是一份怎样的礼物啊?谁送给谁的呢? (二)学习课文,体会情感。 1、十年的时间如此漫长!这份礼物为什么要等十年再送呢?请大家自读课文4自然段。想一想,十年前,音乐家给8岁的达格妮的承诺是什么?从中看出爱德华当时的态度和心情如何?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你体会到的心情读出来

吗?(指名读课文) 2、一份礼物要等十年后才能得到,如果是你,你怎么想?达格妮呢?仔细读课文第5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有关达格妮心理描写的句子。 (1)出示:“当她渐渐长大的时候,有时会微笑着想起这次相遇,期待着那件礼物。” 你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出她的想法吗?(期待) (2)几年过去了,她开始认为(简直就不可能)随之会产生什么?(怀疑) (3)出示:“那个人真会哄我,哄一个八岁的小姑娘。送我一件很好的礼物,在十年以后!” (5)她还想些什么? 出示:“即使他有这样的心意吧,也无法把礼物送到我的手中。” 谁来读一读?从这一句中你读出了什么?(失望) (6)齐读这一段,读出期待、怀疑与失望。 课文第4、5两段是达格妮在静听音乐时对十年前往事的回忆,我们称这种写作手法为插叙,这段插叙可以让我们了解达格尼心情前后的不同及其原因,而且说明了这首曲子的真实来历,真切地感受到大师爱德华创作的漫长和艰辛。今后我们的写作也可以尝试这种方法。 3、是呀,任何一个人可能都无法相信一个十年的约定。这份礼物到底收到了没有?达格妮刚收到礼物时,心情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1--3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小女

《十年后的礼物》

《十年后的礼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不同心情的写法。 4、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信守诺言的道理,培养信守诺言的美德。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挪威音乐大师爱德华·格里格信守诺言的美德。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搜集爱德华·格里格的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重点语句,从中体会做人要信守诺言的道理,培养学生信守诺言的美德。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不同心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谈话: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富兰克林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课件出示富兰克林头像及其名言) 质疑:谁来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或感受? 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7课十年后的礼物,相信学完课文之后,你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2、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并学习了第一部分,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请大家翻开语文书,默读1、2、3自然段,想一想,达格妮收到了这件奇妙的礼物之后,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惊讶—疑惑—激动—沉浸) 学生读文思考,交流汇报。 二、回忆十年前的承诺(4、5自然段) 1、过渡:一会儿功夫,达格妮的心情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惊讶到疑惑然后变得激动起来,最后她完全沉浸在美妙的乐曲中了,请听——(播放音乐,生聚精会神地听) 2、听着来自故乡的熟悉的声音,达格妮想起了十年前的一件事。(课件出示课文插图)那一年达格妮与一个陌生人在森林里相遇了。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4、5自然段,带着问题做批注。

10课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释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和我们以前学的都不一样,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共同学习这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 2、解释课题 题目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姓杨人家的儿子) 课文中的小孩姓杨是杨氏之子,你姓什么?在古代你就是—— 3.介绍《世说新语》 今天我们认识的杨氏之子的故事被刘义庆记录在《世说新语》里。 了解这本书吗?(自由读读:这本书主要记载汉末到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分上中下三卷,共36篇。《杨氏之子》是第二篇里的一个小故事。)(板书:刘义庆《世说新语》)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初读感受。 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自由读一读,看看跟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一样?出示课文(难读,难懂,精炼等) 很多人都觉得文言文很难读,很难懂。其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文言文的诀窍。 2、请大家再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谁来挑战一下?指名读。相机评价。重点指导朗读:?孔指以示儿曰??为设果??儿应声答曰?(两个多音字:为、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理解:家禽) 4、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有古文的韵味。 出示方法,师范读,练读。 5、再指名读。 6、齐读。 三、研读全文,理解意思 1、学习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还要弄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行。 你们觉得可用哪些好方法来读懂文言文呢?(相机板书:看注释、查工具书)那这篇课文到底讲了杨氏子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试着用上面这些方法读读课文。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待会儿一起来交流。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反馈。 (一)理解?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句意:?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才九岁,非常聪明。?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你读懂了杨氏子的年龄只有九岁,比大家还要小,对不?(板书:聪惠)。?聪?的意思是——聪明,?惠?的意思是——智慧。(板书:智慧)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看注释)(课件)师讲述通假字的原因。 2、你说的?非常?是文中哪个字的意思?(甚)。我们班这位女同学非常可爱,可以说是——甚可爱;她朗读的声音非常动听——甚动听。这位男同学长得非常非常非常帅——甚帅。 3、指名读。 (二)研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故事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物是谁?(板书:孔君平)知道孔君平是谁吗? 是当时的庭尉,相当于现在的法庭庭长。孔君平来干什么呀? 出示: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2、哪个字的意思是?就?的意思??乃?(就,于是)。那?诣?字的意思是?(拜见)其:他。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十年后的礼物第二课时教案

17、十年后的礼物(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十年后的礼物》一课是语文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音乐大师爱德华·格里格信守诺言的故事。根据本课内容,教学时要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通过研读文中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达格妮的心情变化,感受音乐大师爱德华·格里格信守诺言的美德,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与文本对话。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2、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信守诺言的道理,培养信守诺言的美德。 3、了解文章的叙事方法,体会心理描写和插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研读文中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达格妮的心情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礼物之珍贵,从而感受大音乐家爱德华·格里格信守诺言的崇高品质,引导学生体会人与人之间诚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音乐大师爱德华·格里格信守诺言的美德。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流露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激动与幸福。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教学法、读中感悟法、活动激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生生互评法、换词理解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出示爱德华·格里格简历和播放音乐——板书:礼物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你们觉得这段音乐好听吗?这是一位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在她十八岁的时候,历经十年岁月,整整三千多个日日夜夜才收到的别人承诺给她的礼物。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补充课题:十年后的) 读课题两遍,重点读好“十年后的”。 二、深入学习,理解感悟 (一)复习: 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先跟随作者来到十年前,看看挪威音乐大师爱德华·格里格,是如何与一个普普通通的守林人的女儿偶然相遇的。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十年前的偶遇。 1、谁来说说,哪些自然段是讲十年前的偶遇?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在林间小道上,达格妮遇见了一个异常和气的城里人,城里人答应送给她一件很好的礼物,但—— 3.一个偶遇的人对你说:“十年以后,我送你一件礼物。”你相信吗?为什么? 4、那达格妮一开始是怎样的心情?能找出一个句子体会吗?(生评价这一生找对句子了吗?) 5、同学们,你们能想象一下达格妮期待这件礼物时的情景吗?后来她的心情又发生什么变化?请找出句子来体会。 6、你从句子中的哪些词可以感受到她的怀疑? 7、指导朗读句子。(教师相机示范读,互评读的情况) 8、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把“即使------也------”这一句换一种说法?要求学生把换的词放到句子读一读。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第10课《杨氏之子》课时练习(II )卷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第10课《杨氏之子》课时练习(II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95分) 1. (5分)我能写词语。 liáng guóēn huìjiā qín zào yìshèn zh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分)下面四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有错误的选项是()。 A . 抑制yì造诣zhǐ家禽qín姓氏shì B . 因为wèi甚至shèn恩惠huì乃至nǎi C . 副词fù湖泊pō侵略lüè惩罚chéng D . 潜水qián便宜pián挨饿ái折本shé 3. (6分)选择正确的读音。 梁国杨氏(sìshì)________子九岁,甚(shèn shènɡ) ________聪惠。孔君平诣(zhǐyì) ________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 ________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ɡyìnɡ) ________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ɡ) ________。 4. (4分)辨字组词。 诣________ 指________ 禽________ 离________ 5. (6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惠:________。

②诣:________。 ③示:________。 ④未:________。 ⑤夫子:________。 ⑥设:________。 6. (5分)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闻:A.听说;B.听见的事情;消息;C.有名望的;D.用鼻子嗅;E.姓。 ①你好,今天有幸能见到你本人,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________ ②西湖是全国闻名的风景区。________ ③今天晚间的新闻真让人寻味。________ ④你闻出这是什么味了吗?________ ⑤闻家的人都搬到外省去了。________ 7.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选项是()。 A . 智惠造旨规矩犹如 B . 高梁粗壮典雅岸提 C . 家噙喧闹掐花巨型 D . 神采飞扬绞尽脑汁美轮美奂始料不及 8. (3分)选择正确的解释。 甚”有以下解释:A.很,极;B.必须,一定要;C.什么; D.表示进一层的意思。 ①你刚才说甚来?________ ②杨氏子,甚聪惠________

最新音乐校本课程教案:第一课时到第十课时

音乐校本课程教案:第一课时到第十 课时 音乐校本课程教案:第一课时到第十课时 第一课时 歌曲《让快乐飞翔》第一段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让快乐飞翔》 教学目标 1.能用自然、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能够表演并演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 能用优美声音,很快学好歌曲。 教学过程 一、声音训练: 1、连音练习,要求持续不变的连贯。按由易到难的程度可选择以下几条: 1. 5 5 5 || 5 - - ‖ ī ā ū

2. 5 4 3 2 | 1 - - - ‖ ū 3. 5 3 4 2 3 1 2 7 | 1 - - - ‖ Mi ma mi ma mi 4. 5 6 5 4 5 4 3 4 3 2 3 2 | 1 - - - ‖(三连音) Mi ma mi ma mi 2、跳音,半断音和断音 1. 5 5 5 5 | 5 4 3 2 | 1 - - - ‖ La le li lo lu 2. 1 1 | 5 3 1 ‖ Lu 3. 5 3 1 | 5 3 1 ‖ Mi mi mi ma ma ma (二)学唱歌曲《让快乐飞翔》 1、听《让快乐飞翔》歌曲第一段歌词,熟悉歌曲旋律。 (1)提问:感受一下两首歌曲有什么异同(从情绪、节拍、速度等方面考虑)? (2)复习2/4拍号的含义和强弱规律,引导学生学习4/4拍号的含义和强弱

规律。 (3)用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2/4拍的强弱规律。如第一拍拍手;第二拍手打开;第三拍拍腿;第四拍手打开。 2、完整聆听范唱录音,让学生再次感受2/4拍的韵律,进一步熟悉2/4拍的强弱规律。 3、用哼鸣模唱歌曲旋律。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教师音乐伴奏。 5、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歌曲,学生轻声跟唱。 6、学生随伴奏演唱歌曲。 三、歌曲处理 1、指导学生演唱好弱起拍,休止符处声断气连,注意倚音的演唱。 2、结束音要唱满四拍,讲解全音符,让学生了解全音符的形状和时值。 3、这首歌曲表现的是少先队员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你们觉得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达呢? 4、教师范唱歌曲或播放录音。

八年级英语下册第十单元第一课时

Unit 10 I have had this bike for three years. Section A 1a—2d 一、【教材分析】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f311367613.html,] 教 学 目 标知识 [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 学,科,网Z,X,X,K] 目标 1. 学习并掌握下列单词和短语: yard, yard sale, sweet, memory, cent, toy, bear, maker, bread maker, scarf, soft, soft toy, check, check out, board, board game 2. 能正确使用以下常用表达:[来源学科网] ride a bike on it, have a yard sale, sweet memories, soft toys, a couple of months, check out, board games, no longer, a bread maker, since I was a baby[来源学*科*网Z*X*X*K] 3. 能熟练掌握并使用下列重点句式: 1)—How long have you had that bike over there? —I have had it for three years. 2)Amy wants to keep her old things because they bring back sweet memories. 3) Because I don’t read it anymore. 4) Because I have had it since I was a baby. 能力 目标 能听懂谈论人们拥有某物多长时间的话题,能熟练运用since, for 谈论自己的个人物品。 情感 目标正确处理并充分利用自己的废旧物品。 教学重点与庭院售卖、生活中的常用物品相关的词汇以及现在完成时表示持续性动作和状态的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延续性动词可用于表达持续性动作和状态,能够与since和for搭配使用。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 二、【教学流程】 环节师生活动 I. Preparation 准备课前检查单词预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读的状况,适当领读,帮助学生正音。 yard sale, toy bear, bread maker, scarf, soft toys, board games 通过检查“学案”中“新知预习”内容检查预习效果。 Work on 1a. Show the things at the yard sale. Let the students talk about them in pairs by using the important sentences. --How long have you had that bike over there? --I’ve had it for three years! I learned how to ride a bike on it.

第10课 勇于承担责任 第一课时我们的责任

第10课勇于承担责任第一课时我们的责任 备课人:宁成峡审核人:杨青贤时间:班级: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责任在生活中的意义。 2、了解什么是责任。 3、理解并掌握“角色不同,责任不同”。 4、理解并掌握未成年人的责任。 二、自学指导: 阅读课本103页----106页回答: 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呼唤责任意识? 2、责任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责任的实质是什么? 3、如何正确认识我们未成年人的责任? 三、合作探究: 1、阅读Pl0-1图片及P105第一段与P106“活动平台”,填写下而表格, 2 李勇的责任有哪些?可以看出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四、堂清题: 1、责任产生于() A、人们之间的相互约定 B、日常十活中的高雅情趣 C、友好交往中取长补短 D、现代社会中开明开放 2、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 ) A、责任可以来自对他人的承诺 B、责任可以来自职业的要求 C、责任可以来自法律的规定 D、责任对我们初中生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3、下面对负责任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 ( ) A、“负责”只是对成人的道德要求 B、我们现在还是孩子,不用承担责任 C、负责是对每个人在人生各阶压承担的多重角色的共同的道德要求,贯穿于人的一生 D、责任感和负责态度是对职业人员的要求 4、人们如果不承担许许多多的责任,其后果是( ) A、得不到人们的信任 B、受到法律的惩罚 C、受到大众的谴责 D、不会有多大的影响 5、对于我们的成长来说,承担责任是 ( ) A、法律和道德的要求 B、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 C、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D、对未成年人是过高的要求 6、作为中学生,我们有我们的特定责任。下列选项中属于我们中学生责任的有 ( ) A、按时完成作业 B、上课认真听讲 C、遵守学校纪律 D、维护社会治安 四、活动探究题 12、马鹏飞--沈阳市的一名学生。自动家庭不幸,奶奶是他唯一的亲人。5岁那年,奶奶因患糖尿病失明,生活不能自理,他六年如一日,坚持照顾奶奶,帮助奶奶穿衣洗漱,打针吃药,同时坚持按时上学,认真完成作业。他立志成为一名医生,不仅要治好奶奶的病,还要回报帮助过自己的入。 冯思广--空军驻某航空兵师的一名飞行员。在驾驶飞机时遭遇发动机骤停,为避免飞机坠落在人口稠密地区,他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果断选择改变飞行轨迹,之后自己却因错过跳伞最佳时机,壮烈牺牲。 (1)、请写出一种马鹏飞身上所体现的优秀品质。 (2)、材料中的两位人物,扮演了哪些角色?相应的责任来自哪里?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杨氏之子词语盘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杨氏之子词语盘点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10杨氏之子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②聪惠③。孔君平诣④其父,父不在,乃⑤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扬梅。孔指以示⑥儿曰⑦:“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⑧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②甚:很。③惠:同“慧”, 智慧的意思。④诣:拜见。⑤乃:就,于是。⑥示:给……看。⑦曰:说。⑧未:没有。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 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 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 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3、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 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 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 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 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 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 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 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 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 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 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 言的机智幽默。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猜你感兴趣:

第10课冰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10 课《冰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复习汉语拼音,学会本课5 个汉字,并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地书写。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重难点: 1. 认识并学会生字, 能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 2.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的轻声音节和后鼻音节。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 导入揭题 1. 板书:“花”小朋友,这个字读什么? 你平时都见过哪些 花? (雪花、菊花 ... ) 2. 投影出示文中插图,这节课我们要去瞧瞧玻璃窗上结的花。 板书:冰(bing) 谁能把这个字读准?指名读,正音,齐读。 3. 齐读课题:冰花 二.初读课文 1. 你们想知道冰花是什么样儿的,是从哪儿来的吗? 先听老

师把课文读一读,仔细听,你会找到答案的。 2. 听完课文,你觉得冰花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答。这么美 的冰花你们想学吗?谁能再美美地读读课题。 3. 下面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读完课文读读课后生字。 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提醒读课后生字。 4.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读好字词。谁能把这些词读准。投 影出示词语: ■I ?I ■■ ■I ■??? qing chen xing lai jing liang jing qi 清晨醒来晶亮惊奇feng man song gei rou nen 丰满送给柔嫩指名读,开火车读,请读得准的学生领读。 5. 把这些词放到句子中去会读吗?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 注意刚才的这些音节。 学生自由读文,教师个别指导。 6. 课文中还有一些轻声音节也应注意。投影出示轻声音节: kan jian bo li chuang shang jie le 看见玻璃窗上结了 han zhe kai hua le zhen piao liang 喊着开花了真漂亮mu dan xiao le xiao dong ye ye 牡丹笑了笑冬爷爷shi hou na er lai de 时候哪儿来的指名读,领读。 7. 读课文时,这些音节都要注意读准确。默看课文,数数共有几个自然段?(三个)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杨氏之子

第10课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诗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和文意。收集妙言妙语,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那你知道关于机智儿童的哪些故事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世说新语》。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抽读,检测读书情况。 4.齐读。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5.说说课文主要写的什么事?(只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意思 1.小组学习,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并作好记录。 2.交流汇报句意。

意思:梁国的杨家的小孩只有9岁,特别聪明。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因为父亲不在,就叫儿子出来。他为客人端果子,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小孩回答他说:“没听说过孔雀是孔先生家的家禽啊!” 3.理解了课文意思,你现在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反应快说明很机智;妙在用否定的方式婉转礼貌地对答,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四、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读全文。 2.背诵全文。 五、拓展 1.在生活中有哪些语言让你铭记在心呢?(交流自己搜集的或听到、看到的精妙语言。) 2.演一演相声、小品或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六、作业 1.写一写对精彩语言的体会。 2.默写课文。 3.看《世说新语》。 教学后记: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

10.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一、课题引入 1、(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想)好,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2、板书课题——马诗 3、齐读课题:马诗 二、学习新课 (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 1.学生汇报:①看诗题明对象;②看作者知背景;③看诗文解大意; ④看资料(注释)悟诗情;⑤反复诵读入诗境。 2.师:好,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马诗》。好,我们再次齐读诗题——《马诗》。同学们,通过看诗题,我们知道,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

3.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指名(李贺)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们收集的有关李贺的资料? 4.学生汇报。(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师:我们已经明确了这首诗的描写对象,又知道了诗人的背景,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一起看看古诗写了什么。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圈出来,加上拼音,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3.圈好生字了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这些生字,然后把你的识字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4.本课的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老师把这些生字请到大屏幕上来,你们还能认识他们吗?(课件出示)(络锤凿焚)指名读,齐读。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个字各笔画在虚宫格中的位置,然后工工整整地写一遍,展示作业。这是***写的字,看他写得多好,我们要向他学习,也把字写得这样好。下面,谁能为这些生字组词呢?同桌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组的词语多。 5.我们再把这些生字带到古诗中读一读好吗?课件出示,指名读。 6.五言古诗,朗读时怎样停顿比较好呢?学生汇报。好,谁能按照这样的停顿再读一读。我们一起读一遍。 【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

第十课《我们不乱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十课《我们不乱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对比呈现公共场所脏乱和干净两种不同的场景,引导学生再现生活经历,感受到保持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2.从“秋游”情境中的王勇这个正面形象,学习他处处保持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引导学生理解不乱扔垃圾并非是一时的行为,更是一种文明习惯。 3.初步了解垃圾分类,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材分析: 《我们不乱扔》这一课共设计了四个活动主题:“我喜欢哪种情景”“不只是为了干净”“这样可不行”“我能做到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干净整洁的美好环境给人带来愉悦,并通过发现身边不讲公共卫生的不良行为及其引发的不良影响,引导学生初步树立保持公共场所卫生的意识,愿意自觉维护公共环境,用自己的行动保护美好家园。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孩子已经初步懂得公共环境卫生需要共同维护,知道爱护公共环境卫生是文明的表现。但是孩子自控力不足,在教室、校园等监督力度较强的公共场所,能自觉爱护并遵守,但在其他公共场所,就会随意一些。因此,教学中需加强保持公共环境卫生的意识,帮助他们解决维护公共环境卫生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重点是促使他们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到不乱扔垃圾、保护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初步了解垃圾分类。 教学准备: 各种“公共场所”图片;教室、体育馆、公园小河边脏乱和干净的图片;情境绘本“一起去秋游”; 有关“垃圾分类”的小资料;清洁工等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公共场所。 1.播放学生熟悉的学校、社区、城镇部分生活场景。 师:照片中的这些地方,你熟悉吗?哪些地方你曾去过的,是去干什么? 生自由说:去医院看病;去公园放风筝、跑步;去商场购物;电影院去看电影;书店去买书;小区公共健身区去锻炼;去学校食堂吃饭;去学校图书馆借书;在操场上去踢球;学校等候亭等爸爸妈妈来接…… 设计意图 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生活镜头一一再现,引导他们初步表达对公共场所的认识。 2.师小结:这些大家都可以去的地方称为公共场所。 出示“公共场所”(公共场所是提供大家进行工作、学习、娱乐、体育、休息等一切公用场所及设施的总称。) 3.除了刚才看到的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公共场所?你去那儿干什么?

五年级下册第10课 杨氏之子

10 杨氏之子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总共5句话,55字。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第二》的第四十三则故事,是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世说新语》一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通过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巧妙对答展现了精妙幽默的语言,塑造了机智风趣的人物形象。其中“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是故事的重点部分。这两句对答的话精彩之处在于,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由“杨”姓想到了杨梅;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姓想到了孔雀。更妙的是杨氏之子的对答采用了否定的形式,以“未闻”的婉转语气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体现了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另外,本课后面还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搜集熟语、短文;搜集提示语何广告词;搜集相声、评书或影视作品的精彩对白,并演一演。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应与课文学习有机结合,在语文课、语文活动中积极创造展示的机会。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准备 能体会对答的精妙是在各自的姓上做文章及杨氏之子对答的婉转语气。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单元导读 1.我们语文课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学习语言,学习怎样与人交流,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话,幻灯出示: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这就是合理使用语言的艺术。(板书:语言的艺术)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这组课文,如何学好这个单元呢?读了单元提示你就明白了。 2.读“单元导读语”后简单交流。 二、导入新课、理解课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历代许多杰出人才,他们从小就在生活学习中展露出他们的

统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第四单元 第10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第一课时 (1)

第10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小学《道德与法治》五上教材第四单元第10课,由“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三个板块组成。第一课时围绕第一板块话题展开教学。 《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根据课程标准“我们的国家”第9条“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体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本课通过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著名人物、经典故事、格言向学生娓娓道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使学生懂得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基因,是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是我们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

第一课时的教学围绕着《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人格修养教育的相关要求,选取了立志、气节、守信、创新、好学方面的故事及传统美德格言,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够在人格修养方面汲取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 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情,将历史上的著名爱国者、民族英雄、革命先烈、杰出人物,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经历,通过不同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道德认知看,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期,喜欢探查未知事物,有一定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五年级学生接受信息渠道较多,受多元文化的影响较大,耳濡目染了了一些传统美德的相关内容,但比较零散、碎片,缺少系统性,不同学生个体了解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情,从学生经验出发,与学生生活相连,以故事、格言、案例为载体,让学生与历史人物对话,引导学生反思现实生活,汲取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第10课《杨氏之子》课时练习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第10课《杨氏之子》课时练习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 题 (每空xx 分,共xx 分) 一、基础题 1.看汉字写拼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聪慧 诣 家禽 2.下面四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有错误的选项是( )。 A . 抑制yì 造诣 zhǐ 家禽q ín 姓氏shì B . 因为wèi 甚至shèn 恩惠huì 乃至nǎi C . 副词 fù 湖泊pō 侵略lüè 惩罚chéng D . 潜水qián 便宜pián 挨饿ái 折本shé 3.选择正确的读音。 梁国杨氏(sì shì)________子九岁,甚(shèn shènɡ) ________聪惠。孔君平诣(zhǐ yì) ________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 ________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ɡ yìnɡ) ________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ɡ) ________。 4.辨字组词。 诣________指________ 禽________ 离________ 5.解释下列词语。 ①惠:________。 ②诣:________。 ③示:________。 ④未:________。 ⑤夫子:________。 ⑥设:________。 6.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闻:A.听说;B.听见的事情;消息;C.有名望的;D.用鼻子嗅;E.姓。 ①你好,今天有幸能见到你本人,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________ ②西湖是全国闻名的风景区。________ ③今天晚间的新闻真让人寻味。________ ④你闻出这是什么味了吗?________ ⑤闻家的人都搬到外省去了。________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选项是()。 A . 智惠造旨规矩犹如 B . 高梁粗壮典雅岸提 C . 家噙喧闹掐花巨型 D . 神采飞扬绞尽脑汁美轮美奂始料不及 8.选择正确的解释。 甚”有以下解释:A.很,极;B.必须,一定要;C.什么; D.表示进一层的意思。 ①你刚才说甚来?________ ②杨氏子,甚聪惠________ ③这件事太突然了,我甚至有点不敢相信________ 9.选出“举世闻名”中“闻”字的正确解释()。 A . 听见; B . 听见的事情; C . 出名,有名望; D . 名声; E . 用鼻子嗅气味 10.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①同“慧”,智慧。________ ②拜见。 ________ ③就,于是。________ ④说。 ________ 11.下列句子中只有一句有错别字把它选出来()。 A . 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 B . 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培着笑。 C . 这位拿起电话打个没完没了,打的是公用电话。 D . 车上有座你就坐着,人多你就站着。 12.选出下列四句话中不是比喻句的()。 A . 字典就好像一个不开口的老师一样。 B .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C . 骏马和大牛都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D . 弯弯的小河像一条彩带似的向远方飘去。 13.选择正确的词语,把选项填在括号里。 A.意见 B.建议 C.议论 ①大家都向不遵守纪律的同学提________。 ②同学们________起了这件事。 ③李小林向领导提出了一个很好的________

第10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第一课时说课

第10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第一课时说课 一、教材分析 《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小学《道德与法治》五上教材第四单元第10课,由“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三个板块组成。第一课时围绕第一板块话题展开教学。 《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根据课程标准“我们的国家”第9条“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体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本课通过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著名人物、经典故事、格言向学生娓娓道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使学生懂得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基因,是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是我们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 第一课时的教学围绕着《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人格修养教育的相关要求,选取了立志、气节、守信、创新、好学方面的故事及传统美德格言,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够在人格修养方面汲取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

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情,将历史上的著名爱国者、民族英雄、革命先烈、杰出人物,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经历,通过不同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道德认知看,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期,喜欢探查未知事物,有一定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五年级学生接受信息渠道较多,受多元文化的影响较大,耳濡目染了了一些传统美德的相关内容,但比较零散、碎片,缺少系统性,不同学生个体了解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情,从学生经验出发,与学生生活相连,以故事、格言、案例为载体,让学生与历史人物对话,引导学生反思现实生活,汲取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名言警句、新闻案例等了解中华传统美德在个人修养方面的具体表现。 2.列举现实生活中反应传统美德的事例,体会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感受传统美德故事、格言的意蕴,并能用它们来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 教学重难点:体会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传统美德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 四、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