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候变化科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_秦大河

气候变化科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_秦大河

气候变化科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_秦大河
气候变化科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_秦大河

收稿日期:2014-07;修订日期:2014-07。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3CBA01808);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7CB411507);中国气象局

气候变化专项。

作者简介:秦大河(1947-),男,山东泰安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

E-mail:qdh@https://www.doczj.com/doc/f93649326.html, 。

①此文系根据作者2014年4月25日在

“生态大讲堂”所作报告记录整理而成。已经本人校核。874-883页

1引言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研究结果证明,1750年人

类社会工业化以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排放CO 2等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质,其综合效果导致全球气候系统变暖,20世纪中叶以来进一步加剧,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对此决策者重视,社会公众关注,科学家有责任向社会发布气候变化科学的新进展,以利保护气候,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IPCC 评估报告与气候变化科学

鉴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影响巨大,世界

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98年联袂组建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以全球气候系统变化为切入点,以科学文献为依据,以经IPCC 全会审核批准的规则和程序为准绳,组织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科学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影响、适应和脆弱性,以及减缓气候变化等问题进行科学评估,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以下简

气候变化科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

秦大河1,2

(1.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2.中国气象局,北京100081)

要: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自2007年发布第四次评估报告(AR4)以来,新的观测证据进一步证明,

全球气候系统变暖是毋庸置疑的事实。2012年之前的3个连续10年的全球地表平均气温,都比1850年以来任何一个10年更高,且可能是过去1400年来最热的30年。虽然1998-2012年全球地表增温速率趋缓,但还不能反映出气候变化的长期趋势。1970年以来海洋在变暖,海洋上层75m 以上的海水温度每10年升温幅度超过0.11℃;1971-2010年地球气候系统增加的净能量中,93%被海洋吸收。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1993-2010年间高达3.2mm/年。全球海洋的人为碳库很可能已增加,导致海洋表层水酸化。1971年以来,全球几乎所有冰川、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的冰量都在损失。其中1979年以来北极海冰范围以每10年3.5%~4.1%的速率缩小,同期南极海冰范围以每10年1.2%~1.8%的速率增大。北半球积雪范围在缩小。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大多数地区的多年冻土温度升高。已在大气和海洋变暖、水循环变化、冰冻圈退缩、海平面上升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中检测到人类活动影响的信号。1750年以来大气CO 2浓度的增加是人为辐射强迫增加的主因,

导致20世纪50年代以来50%以上的全球气候变暖,其信度超过95%。采用CMIP5模式和典型浓度路径(RCPs),预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将继续升高,热浪、强降水等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将增加,降水将呈现“干者愈干、湿者愈湿”趋势。海洋上层的温度比1986-2005年间升高0.6~2.0℃,热量将从海表传向深海,并影响大洋环流,2100年海平面将上升0.26~0.82m 。冰冻圈将继续变暖。为控制气候变暖,人类需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果较工业化之前的温升达到2℃,全球年均经济损失将达到收入的0.2%~2.0%,并造成大范围不可逆的影响,导致死亡、疾病、食品安全、内陆洪涝、农村饮水和灌溉困难等问题,影响人类安全。但如果采取积极行动,2℃的温升目标仍可望达到。为遏制逐渐失控的全球变暖,需全球共同努力减排,以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关键词: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影响;适应;脆弱性;减缓;可持续发展doi:10.11820/dlkxjz.2014.07.002

中图分类号:P467

文献标识码:A

第33卷第7期2014年7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3,No.7July 2014

卷第7期秦大河:气候变化科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

称《公约》)的谈判提供科学依据。1990年以来,IPCC先后完成4次评估报告,为国际社会正确认识气候变化,了解其影响,采取共同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奠定了科学基础。1990年发布的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FAR),指出人类活动排放显著增加了大气温室气体的浓度,推动了1992年《公约》的签署和1994年《公约》的生效;1995年发布的第二次评估报告(SAR),提出人为气候变化是可辨别的,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被确定为新议题,为实现公约最终目标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了1997年《京都议定书》(KP)的通过;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TAR)进一步明确过去50年的大部分变暖现象可能(66%以上)归因于人类活动,促使《公约》谈判确立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两大议题,推动了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第四次评估报告(AR4)明确提出过去50年的气候变化很可能(90%以上概率)归因于人类活动,促成《巴厘路线图》的诞生。目前,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的3个工作组评估报告已全部完成,《综合报告》将于2014年10月完成。AR5在前4次的基础上,对2007年以来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估,以更多观测事实证明全球继续变暖,解析了人类活动和全球变暖之间的因果关系,强调了减缓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紧迫性,提出了全球温升不超过2℃所需的条件,等等。IPCC AR5系列报告的发布,再次引起了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这一重大课题的关注。

IPCC下设三个工作组,第一工作组(WGI)负责评估气候变化的自然科学基础,内容涵盖观测到的气候系统变化,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冻圈和生物圈等组成气候系统五大圈层的观测结果,气候变化的归因、检测,利用气候模式,预估不同浓度路径情景下未来气候系统变化。第二工作组(WGII)负责评估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脆弱性、适应和风险。第三工作组(WGIII)负责评估气候变化的减缓。

中国政府和科学家积极参加IPCC评估报告工作,影响与日俱增。在FAR中,中国作者只有7名,SAR时上升到11名,TAR中有19名,AR4中有28名,而AR5中增加到43名。中国是作者人数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较好地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科学诉求。此外,中国科学家在TAR、AR4和AR5连续三届代表发展中国家担任WGI联合主席。在AR5中,中国科学家撰写的论文被引用近千篇,其中WGI评估报告引用了约450篇(共约9200篇),而TAR仅为33篇,AR4为78篇。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和相关部门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在IPCC AR5WGI 中表现较好。

连续26年以来,每5~6年由全球近千名在气候系统变化科学一线工作的科学家,对本领域科学研究成果进行评估,摈弃陈旧过时观念,梳理出新进展和亮点,预测发展趋势,撰写科学评估报告,为决策者服务,为可持续发展指路。这种科学有序,实事求是的方法,符合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规律。长期的科学积淀,发展成为一门崭新的科学——气候变化科学,而IPCC报告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国际气候变化科学的权威读本,是决策者谈判的科学依据,也向科研、教育和科普界传达了最新、最前沿和最全面的科学信息(秦大河等,2007,2014),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文明都有重要意义(Future Earth,2013)。

3人为排放温室气体是近百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最新观测事实证明,全球变暖毋庸置疑。1880-2012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了0.85℃。1951-2012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的升温速率(0.12℃/10a)几乎是1880年以来升温速率的两倍。过去的3个连续10年比之前自1850年以来的任何一个10年都更暖。全球变暖是气候变化自然变率和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升温并不是简单的线性过程(图1)。

AR4以来,海洋科学研究进展迅速,取得了大量成果。从现有研究成果可以基本确定的是,自1970年以来海洋上层(0~700m)海水已经变暖,其中1971-2010年期间,海洋上层75m以上深度的海水温度升幅为0.11℃/10年。海洋升温的趋势全球并不一致,存在较明显的区域而异,北半球海洋尤其是北大西洋海域增暖显著。

海洋可以储存气候系统内部因温室效应而额外增加的热量,对地球的意义重大。新发表的资料表明,1971-2010年间,海洋上层的热含量可能增加了17×1022焦耳。与1993-2002年相比,2003-2010年间海洋上层的热含量增速变慢。1971-2010年间气候系统增加的净能量中,60%以上储存在海洋上层,约33%储存在中层和深海,即气候系统增加的

875

地理科学进展第33卷第7期

净能量有93%被海洋吸收,其余的3%被用来加热

冰冻圈,3%加热陆地,只有1%用来加热了大气圈(图2)。长期以来,气候变化谈大气圈内的温度变化多,而对吸收能量份额占93%的海洋的温度变化却了解不够。因此,急需加强全球海洋观测和研究,发掘更多的新信息。

新的观测结果证明冰冻圈也在变暖。在过去的20余年中,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的冰量在减少,几乎全球范围内的山地冰川继续退缩,北冰洋海冰和北半球春季积雪范围在继续缩小。冰冻圈的这一变化趋势,对水资源和水循环以及海平面的变化都将产生影响。此外,IPCC AR5对于生物圈、陆地表面和土地利用的一些问题也都作了评估,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科学结论。

图1显示,1998-2012年的气温增速趋缓,与之前20年的气温快速升高形成鲜明对比。IPCC 气候模型曾预估,此间气温应以0.21℃/10年的速度上升,但观测值仅为0.04℃/10年。温室气体浓度在上升,但气温却“停滞”不前,科学家将这一现象称为

全球变暖“停滞”。研究表明,这一现象与太阳活

动、大气气溶胶浓度关系甚微,海洋是揭示这一现象的关键所在(Tokinaga et al,2012)。

海洋温度存在一种称之为“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的波动。PDO 的变化周期为15~30年。PDO 处于“正相位”(即“暖相位”)时,太平洋气候表现类似于厄尔尼诺现象,使大气升温。此间,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会持续释放热量,直到几十年之后才逐渐变冷,PDO 也即进入“负相位”(即“冷相位”),此时,太平洋出现类似于拉尼娜现象,把赤道附近的深海冷水提升到洋面,使大气圈变冷。如果把PDO 输入全球气候模式,结果会出现全球变暖间断,时间可达数十年之久。研究还发现,1998年以后有更多热量进入深海,抑制了大气变暖。如果用数值模型模拟PDO 的正相位,气温将在未来几十年中快速上升(Meehl et al,2011)。后来,美国科学家把近几十年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年代际变化的观测数据输入模型,模拟全球气候变化,发现不仅相当精确地再现了全球变暖停滞现象,还模拟出变暖停滞在季节和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有些地区会变得更热,有些地区的冬天会更冷(Kosaka et al,2013)。把信风与海洋数据引入模型,结果发现热带信风在受到拉尼娜现象的影响时,会驱使温暖海水向西流动,最终把热量送入深海,使赤道东部海域的冷水上涌。在极端的天气条件下,如1998年拉尼娜现象时,热带信风可能会一举把太平洋推入年代际涛动的

“冷相位”

图21971-2010年气候系统增加的净能量分配图(注:海洋上层为0~700m ,中层海与深海在700m 以下

(引自IPCC,2013a )。)

Fig.2Partitioning of net energy increase within distinct com-ponents of the Earth's climate system from 1971to 2010.

(The upper ocean donates above 700m.The mid-depth and deep ocean donates below 700m (from IPCC,

2013a).)

图1观测到的全球平均陆地和海表温度距平(1850-2012)(注:源自3个资料集。上图:年均值,下图:10年均值,包括一个资料集(黑色)的不确定性估计值。各距平均相对于1961-1990年均值(IPCC,2013a))

Fig.1Observed annual and decadal global mean combined land and ocean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from 1850to 2012(from three datasets.Top panel:annual mean values.Bot-tom panel:decadal mean values including the estimate of un-certainty for one dataset (black).Anomalies are relative to the mean temperature of 1961-1990(IPCC,2013a).)

876

卷第7期秦大河:气候变化科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Trenberth et al,2013)。分析还显示,太平洋年代际

涛动的“冷相位”与1945-1975年间的全球气温下降在时间上非常吻合,而“暖相位”则与1976-1998年间全球气温急剧上升相吻合。这说明,全球变暖“停滞”与气溶胶、平流层水气的变化关系不大,主要原因很可能是近十几年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变冷。科学家们认为,西太平洋不可能一直上涌暖水,到某个时刻,海平面一定会到达最高点,然后开始回落。如果这一预估准确,到那时,“失踪的热量”会重新出现,全球气温将再次快速上升。

IPCC WGI 对气候变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的每个要素都给与定量评估。自然原因包括海洋、陆地、火山活动、太阳活动等自然变率,人为原因包括各类温室气体、气溶胶、土地利用、城市化等。报告通过辐射强迫指标量化驱动因子的强度,正辐射

强迫值导致全球变暖,负辐射强迫值为变冷。

图3给出了1750-2011年主要人为与自然驱动因子的辐射强迫估计值。可以看出,1750-2011年总的人为辐射强迫值为2.29W m -2[1.13~3.33W m -2],远远高于自然变率的0.05W m -2[0.00~0.10W m -2]。1970年以来,其增速加快。2011年的总人为辐射强迫的最佳估计值比IPCC AR4给出的2005年值(IPCC,2007)高43%。由此表明,人类活动导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半以上的全球气候变暖(概率大于95%)。在海洋变暖、水循环变化、冰冻圈退缩、海平面上升和极端事件变化等诸多方面,也检测到了人类活动影响的信号。为此,IPCC 确信,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发挥着主导作用。

图3所示,1750年人类工业化以来的全球变暖,

主要原因是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和其他物质共同

图31750-2011年全球气候变化主要驱动因子的辐射强迫值和不确定性(IPCC,2013a)

(注:图中给出的是全球平均辐射强迫估计值。净辐射强迫的最佳估计值用黑色菱形表示,并给出了相应的不确定性区间;

在本图的右侧给出了各数值,包括净辐射强迫的信度水平(VH —很高,H —高,M —中等,L —低,VL —很低)。)Fig.3Forcing estimate associated with each forcing agent for the 1750-2011period and uncertainty (IPCC,2013a)(Estimates in the figure are the global averaged values of radiation forcing.The net impact of the individual contributions is shown by a diamond symbol and its uncertainty (5%to 95%confidence range)is given by the horizontal error bar.The estimates and their qualitative level of confidence (VH-very high,H-high,M-medium,L-low,VL-very low)are also shown at the right side of the figure.)

877

地理科学进展第33卷第7期

作用的结果,对总辐射强迫的最大贡献来自1750年以来的大气CO 2浓度增高导致的温室效应。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CO 2、CH 4和N 2O 等温室气体的浓度,至少已上升到过去80万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CO 2浓度已增加了41%。IPCC AR5对1750-2011年期间的全球碳收支给出了新的评估结论,即在此期间因化石燃料燃烧和水泥生产释放到大气中的CO 2排放量为375Gt C (10亿吨碳=1Gt C,相当于3.67Gt CO 2),因毁林和其他土地利用变化估计已释放了180Gt C ,二者之和为555Gt C ,即为人为活动的CO 2排放累积量。这部分人为排放的CO 2在大气中累积了240Gt C ,被海洋吸收了155Gt C ,被自然陆地生态系统吸收了160Gt C(图4)。在2002-2011年期间,因化石燃料燃烧和水泥生产造成的CO 2年均排放量为每年8.3Gt C ,其中2011年高达9.5Gt C ,比1990年水平高出54%;因人为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CO 2净排放量为每年0.9Gt C 。

海洋吸收了近30%的人为CO 2排放,缓解了气候变化,但却导致了海洋酸化。自1750年以来,海表水的pH 值已下降0.1,相当于氢离子浓度增加了26%。如果pH 值继续下降,将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

4模拟气候系统变化和温室气体累积

排放

IPCC AR5基于典型浓度路径(RCPs)的排放情景,预估了未来气候系统变化。RCPs 是指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中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框架下的一套新的情景。RCPs 包括了低排放(RCP2.6)、中低排放(RCP4.5)、中排放(RCP6.0)和高排放(RCP8.5)4种情景,每个情景都提供了一种受社会经济条件和环境、气候影响等的排放路径,并给出2100年相应的辐射强迫值,采用这一模式和情景,首次给出了2℃升温目标下的全球累积排放量。

在这种新排放情景下,CMIP5模拟结果表明,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将继续上升。相对1986-2005年,2016-2035年期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可能升高0.3~0.7℃,2081-2100年可能上升0.3~4.8℃,且冰冻圈将继续“变暖”(图5)(IPCC,2013a)。

IPCC AR5的一个亮点贡献是,预估了不同代表浓度排放路径下的未来气候变化。21世纪末及之后,全球地表平均变暖的强度主要取决于CO 2累积排放量,即使人类从现在起停止排放CO 2,已经累积在大气中的CO 2还将持续影响气候系统数百乃至千年以上。利用CMIP5模式对2℃温升目标下的全球累积排放量阈值的模拟分析结果认为,如果要在可能性>33%、>50%和>66%的概率条件下实现将人为CO 2排放单独引起的变暖限制在2℃(相对于1861-1880年)内的目标,需要将1861-1880年以来所有人为CO 2累积排放量分别限制在0~1570Gt C 、0~1210Gt C 和0~1000Gt C 的范围内(IPCC,2013a)。也就是说,只有将1861-1880年以来的人为CO 2累积排放控制在1000Gt C(约合3670Gt CO 2),人类才有>66%的可能性把未来升温幅度控制在2℃(相对1861-1880年)以内;如果把人为CO 2累积排放限额放宽至1570Gt C(约合5760Gt CO 2),那么只有>33%的可能性实现气温控制目标;而在高排放情景下,人类就可能无法实现“升温不超过2℃”的目标。到2011年人类已经累积排放了515Gt C(约合1890Gt CO 2),未来留给人类的碳排放空间极其有限。因此,未来要实现“升温不超过2℃”的目标,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大幅度减

少温室气体排放。

图41750-2011年期间的全球人为CO 2排放量(PgC yr -1)及

其在大气、陆地和海洋中的拆分(IPCC,2013b)Fig.4Annual anthropogenic CO 2emissions and their parti-tioning among the atmosphere,land and ocean (PgC yr -1)from

1750to 2011(IPCC,2013b).

878

卷第7期秦大河:气候变化科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5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以

及减缓

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均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包括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冰冻圈退缩、水循环紊乱(水短缺等)、极端事件频发、生物多样性受损、食物安全受到威胁、人体健康受到损害、灾害加剧,等等(IPCC,2014a)。IPCC AR5报告又进一步阐述了迄今为止气候变化产生的更多影响,今后可能造成的风险,以及为降低风险而采取有效行动的各种可能和机会。

很多地区的降水变化和冰雪消融正在改变水

文系统,并影响到水资源量和水质;许多区域的冰川持续退缩,影响下游的径流和水资源;高纬地区

和高海拔山区的多年冻土正在升温和退化。对全世界200条大河的径流量观测揭示出,有1/3的河流径流量发生趋势性的变化,并且以径流量减少为主。

部分生物物种的地理分布、季节性活动、迁徙模式和丰度等都发生了改变。1982-2008年期间北半球生长季的开始日期平均提前了5.4天,而结束日期推迟了6.6天;2000-2009年全球陆地生产力较工业化前增加了约5%,相当于每年增加了26±12亿t 陆地碳汇。部分区域的陆地物种每10年向极地和高海拔地区平均推移了17km 和11m 。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不利影响比有利影响更为显著,其中小麦和玉米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相对水稻和大豆更大。气候变化导致的小麦和玉米减产平均约为每10年1.9%和1.2%。

气候变化可能已造成人类健康出现不良状况,但与其他胁迫因子的影响相比,因气候变化引起健康不良的负担相对较小。

近期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热浪、干旱、洪水、热带气旋和野火等,显示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在气候变化面前的脆弱性。气候灾害可能加剧一些地区原有的冲突和压力,影响生计(特别是贫困人口),并使一些地区的暴力冲突加剧,从而进一步降低当地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适应能力。

除自然生态系统的被动适应外,人类社会也正基于观测和预测到的气候变化影响,制定适应计划和政策,采取了一些主动适应的措施,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

提升适应能力。

图5以不同证据源的全球CO 2累积排放总量为函数计算得出的全球平均表面升温图(IPCC,2013a)(注:用一系列气候—碳循环模式模拟的、到2100年不同RCP 情景下的多模式结果以彩色线条和十年均值(点)表示。为清楚起见,标出了一些十年均值(如2050表示2040-2049年)。粗黑线表示历史时期(1860-2010年)的模式结果;彩色羽状表示4个RCP 情景的多模式离散,并随着RCP8.5中可用模式的减少而渐淡;细黑线和灰色区域是用CMIP5模式模拟的、以每年1%的CO 2增量强迫的多模式平均和范围。针对一定量的累积CO 2排放,

每年1%的CO 2模拟显示的升温比RCP 驱动的升温低,这些RCP 中还包括其他非CO 2驱动因子。所有给出的数值均与1861-1880年基准期对比,十年平均值用直线连接。)

Fig.5Global mean surface temperature increase as a function of cumulative total global CO 2emissions from various lines of

evidence (IPCC,2013a)

(Multi-model results from a hierarchy of climate-carbon cy-cle models for each RCP until 2100are shown with coloured lines and decadal means (dots).Some decadal means are la-beled for clarity (e.g.,2050indicating the decade 2040-2049).Model results over the historical period (1860to 2010)are in-dicated in black.The coloured plume illustrates the multi-mod-el spread over the four RCP scenarios and fades with the de-creasing number of available models in RCP8.5.The multi-model mean and range simulated by CMIP5models,forced by a CO 2increase of 1%per year (1%yr -1

CO 2simulations),is

given by the thin black line and grey area.For a specific amount of cumulative CO 2emissions,the 1%per year CO 2simulations exhibit lower warming than those driven by RCPs,which include additional non-CO 2forcings.Temperature val-ues are given relative to the 1861-1880base period,emissions relative to 1870.Decadal averages are connected by straight lines.)

879

地理科学进展第33卷第7期

对于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和风险,AR5评估了其对水资源、生态系统等11个领域,和亚洲、欧洲等9大区域(大洲)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考虑到不同领域和不同区域的适应潜力,预估了采取不同水平的适应措施后还会面临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适应措施。

(1)水资源。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风险将显著增加,21世纪许多干旱亚热带区域的可再生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将显著减少,部门间的水资源竞争恶化。升温每增加1℃,全球受水资源减少影响的人口将增加7%。

(2)生态系统。21世纪将面临区域尺度突变和不可逆变化的高风险,如寒带北极苔原和亚马逊森林;21世纪及以后,叠加其他压力作用,大部分陆地和淡水物种面临更高的灭绝风险。

(3)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如果没有适应,局地温度比20世纪后期升高2°C或更高,预计除个别地区可能会受益外,热带和温带地区主要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等)的产量将受到不利影响;到21世纪末粮食产量每10年将减少0~2%,而预估的粮食需求到2050年则每10年将增加14%。

(4)海岸系统和低洼地区。将更多受到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淹没、海岸洪水和海岸侵蚀等不利影响。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未来几十年沿岸生态系统的压力将显著增加;到2100年,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数亿人口将受影响。

(5)人体健康。将通过恶化已有的健康问题来影响人类健康,加剧很多地区尤其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不良健康状况。

(6)经济部门。对于大多数经济部门而言,温升2℃左右可能导致全球年经济损失占其收入的0.2%~2.0%。

(7)城市和农村。全球的许多风险将集中出现在城市地区,而农村地区则更多面临水资源短缺、食物安全和农业收入不稳定的风险。

如果气温较工业化之前升高2℃,全球年均经济损失将达到收入的0.2%~2.0%。气温上升给社会经济带来的风险,包括热浪导致死亡和疾病的增加、食品安全、内陆洪灾、农村饮水和灌溉困难等,这些影响可能会导致社会动荡,影响人类安全。

全球变暖很容易造成大范围不可逆转的影响(IPCC,2014a)。与20世纪末相比,如果气温升高2℃,会给热带、温带地区的小麦、玉米、水稻生产造成负面影响;如果温升3℃以上,南极冰盖、格陵兰冰盖消融将进一步加剧,导致海平面继续上升,而格陵兰冰盖全部融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7m,尽管这一过程需要1000多年的时间;如果温升超过4℃,有可能对全球粮食安全造成重大影响。气温上升还存在动植物大规模灭绝的风险。

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会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发展产生影响;而社会经济路径、适应和减缓行动以及相关治理又将影响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人类社会可以采取适应行动缓解风险,同时社会经济发展路径特别是减缓选择又会改变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程度,进而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总体而言,气候变化、影响、适应、经济社会过程等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单向线性关系,需要在一个复合统一的系统框架下予以认识和理解②。正确应对气候变化,需要针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可能产生的风险作出判断,特别是世界各地的脆弱人群、脆弱产业和脆弱生态系统,是决策者最要关注的地方。气候变化的风险程度来自于脆弱性(缺乏准备)和暴露度(处于危害状态的人或资产)与各种危害(触发气候事件或趋势)的叠加作用。在为降低风险采取明智行动时,必须将上述3个要素均作为考虑对象,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IPCC,2014a)。

我们应当按照地球承受力最小的情况来实施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如欲将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的上升控制在2℃以内,就必须迅速减少排放温室气体,并改变能源结构(IPCC,2014b)。只有控制温升在2℃之内,才能避免森林大火、海平面上升、热浪等日益增加的风险。现在人类的商业生产模式正处于错误的排放路径上,但研究表明,通过积极进取的行动,仍有可能走上正确的轨道。为遏制逐渐失控的全球变暖,我们的减排力度必须达到一定水平,并考虑以下6个问题:

(1)如果不采取减排行动,全球变暖将会超过4℃。目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已达到历史最高。即便所有国家都能切实履行减排承诺,离21世纪末将全球温升(相比人类业化之前)控制在2℃之内的目标仍很遥远。事实上,如果不采取进一步行动,全球地表面平均温度将比工业化时代前高出

②郑国光.2014.全面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人民日报,2014-04-15(12). 880

卷第7期秦大河:气候变化科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

3.7~

4.8℃,这将引发灾难性后果。例如,温升1℃,世界上就有7%的人口面临缺水超过20%的风险;上升2℃,森林等生态系统将极易引起突发和不可逆转的变化风险,而树木能蓄存大量的CO2,这一逆转又会导致新一轮的气候变化影响;如果温升超过4℃,会发生大面积珊瑚礁死亡和严重粮食短缺,等等。

(2)我们已经消耗了50%以上的“碳预算”(即为了使温升不超过2℃,全球可排放的碳总量)。通过采取积极措施,迅速减少排放,从技术层面和实践层面看,将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之内的目标依然有希望,从而避免最恶劣的气候变化影响和后果。

(3)必须立刻采取行动,未来10年的行动极为关键,2030年前世界必须走上低排放之路。减排行动越晚,实现温升不超过2℃的目标就越困难(IPCC,2014b)。基础设施建设不当(如建筑和城市的建设方式)将把社会锁定在高排放道路上难以解脱,为此要付出高昂代价。拖延意味着未来减排幅度将更高。例如,如果不减排,则到2030年排放量将高达55Gt CO2(IPCC,2014b),那么,2030-2050年,我们只有平均每年将全球排放减少6%,才能控制温升不超过2℃(2010年CO2排放总量为49Gt)。拖延减排的时间越长,实现温升不超过2℃的目标就越复杂、越困难,成本也越高,人们就会越依赖碳捕获与封存的生物能源技术,这些技术存在潜在风险,同时在融资和规模化测试方面也面临诸多问题,都可能导致排放浓度超标。

(4)长期而言,应彻底消除排放。有模型显示,为将温升控制在2℃以内,到2030年和2050年全球排放应比2010年分别降低39%和72%。最重要的是,在大部分有可能温升不超过2℃的情景下,210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都将降为“零甚至为负”(IPCC, 2014b),而这就要求逐步彻底消除温室气体排放。

(5)全球都应当开展行动。除在国家和地区层面开展减排行动外,国际合作必不可少。气候变化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因此,每个个体、每个企业和每个国家都应当参与之中。没有一个固定模式能告诉大家如何达到必须的减排目标,但毋庸置疑的是,我们必须开展国际合作。由于各国在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国际合作可以决定各国气候行动的权利和责任。公平的协同行动将有助于进一步开展合作和接下来的行动。

(6)向低排放转型,需要变革。必须大规模地改革能源系统和土地使用。为实现这一变革,要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和行为模式,例如,到2050年,实现大部分发电装置脱碳;逐步淘汰不使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煤电;今后40年,将低碳能源供应(如太阳能、风能、水电、碳捕获与封存)增加4倍;转变消费模式,如减少食物浪费、改变饮食结构;利用现有效率最佳的工业技术,可以使工业领域的能耗强度降低25%。须知工业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行业,如能实施减排,将是一项重大成就!

6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的唯一选择

为了遏制逐渐失控的全球变暖,人类社会必须迅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

减排可带来许多重大的协同效应,这也意味着气候变化减缓行动更加重要。低排放路径不仅能减少能源价格波动和供应中断对各国的伤害,同时,还有利于控制大气污染,有利于人类健康,有利于保护生态系统。制定全面的气候政策,投资低碳未来,将大大减少因为现在的不作为而导致未来付出惨重代价的损失。

就中国而言,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排放温室气体,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更是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空气质量、保证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迫切需要。目前,中国已是能源消费大国,2013年能源消费约38亿t标准煤,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均为世界第一,单位GDP能耗居高不下,人均能耗超过世界平均值,同时污染严重、雾霾天气增多,影响环境质量和人民健康。

中国的环境污染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全国范围特别是华北、黄淮等地持续的雾霾天气已经成为民众抱怨、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治理雾霾和应对气候变化是一场持久战,必须科学、技术、社会管理联合,科技界应该为推动全球社会经济向可持续性发展转变提供所需的知识,提出迎接挑战、解决问题的方案。

能源燃烧实际是燃烧氢原子释出能量和分离

881

地理科学进展第33卷第7期

碳原子的过程,氧原子助燃氢原子后,与碳原子结合形成CO2③,与其他杂质结合形成SO2,前者是温室气体,后者是污染物,为大气中霾的“源头”之一。中国现在使用的主要燃料包括薪柴、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其中薪柴燃烧产生的污染物最多,天然气最少。因此,从控制温室气体的目标来说,使用清洁能源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从环境保护来说,使用清洁能源也能够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所以可以说,节能减排、改变能源结构既是保护大气环境,也是保护气候系统、缓解气候变化的有效举措,实乃一举两得。

气候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制约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遏制逐渐失控的全球变暖趋势,减缓行动刻不容缓。气候系统变化是一门快速发展的新兴科学,学科理论性强,涉及领域宽泛,交叉性强,应用价值很高,社会影响很大。但是要达到控制温升2℃的目标,时间紧、困难大,应按照各自能力原则,全球共同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从中国的环境外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需要来看,国家层面应制定全面的气候政策,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未雨绸缪,投资低碳未来,发展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推行循环经济,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造福子孙后代,保护地球环境。

致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研究员等帮助整理了文稿,中国气象局王亚伟同志、徐新武同志对全文进行了校对,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秦大河,陈振林,罗勇,等.2007.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知.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3(2):63-73.[Qin D H,Chen Z L, Luo Y,et al.2007.Updated understanding of climate change sciences.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3(2):63-73.]

秦大河,Thomas Stocker,等.2014.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亮点结论.气候变化研究进展,10(1): 1-6.[Qin D H,Stocker T,et al.2014.Highlights of the IPCC Working Group I fifth assessment report.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10(1):1-6.]

Future Earth.2013.Future Earth initial design:report of the transition team.Paris,FRA: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ICSU)[R/OL].https://www.doczj.com/doc/f93649326.html,/future-earth

/media-centre/relevant_publications.

IPCC.2007.Climate Change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PCC.2013a.Summary for policymakers//Climate Change 2013: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PCC.2013b.Climate Change2013: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PCC.2014a.Climate Change2014:impacts,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PCC.2014b.Climate Change2014: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eehl G A,Arblaster J M,Fasullo J T,et al.2011.Model-based evidence of deep-ocean heat uptake during surface-temperature hiatus periods.Nature Climate Change,1(7): doi:10.1038/nclimate1229.

Tokinaga H,Xie S P,Deser C,et al.2012.Slowdown of the walker circulation driven by tropical Indo-Pacific warm-ing.Nature,491(7424):439-443.

Trenberth K E,Fasullo J T.2013.An apparent hiatus in global warming?Earth's Fture,1(1):19-32.

Kosaka Y,Xie S P.2013.Recent global-warming hiatus tied to equatorial Pacific surface cooling.Nature,501(7467): 403.

③陈卫东.2014.求解中国能源转型的价改难题[J/OL].凤凰周刊,(1),2014-01-06.https://www.doczj.com/doc/f93649326.html,/display.php? newsId=7525.

882

卷第7期秦大河:气候变化科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

883 Climate change scie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QIN Dahe1,2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ryosphere Scienc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Lanzhou730000,China;

2.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Beijing100081,China)

Abstract:Since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AR4)was released by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in2007,new observations have further proved that the warming of the global climate system is unequivocal.Each of the last three successive decades before2012has been successively warmer at global mean surface temperature than any preceding decade since1850.1983-2012was likely the warmest30-year period of the last1400years.From1998to2012,the rate of warming of the global land surface slowed down,but it did not reflect the long-term trends in climate change.The ocean has warmed,and the upper75m of the ocean warmed by more than0.11℃per decade since1970.Over the period of1971to2010,93%of the net energy in-crease in the Earth's climate system was stored in the oceans.The rate of global mean sea level rise has accelerat-ed,which was up to3.2mm yr-1between1993and2010.Anthropogenic global ocean carbon stocks were likely to have increased and caused acidification of the ocean surface water.Since1971,the glaciers and the Greenland and Antarctic ice sheets have been losing mass.Since1979,the Arctic sea ice extent deceased at3.5%to4.1% per decade,and the Antarctic sea ice extent in the same period increased by1.2%to1.8%per decade.The extent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snow cover has decreased.Since the early1980s,the permafrost temperatures have increased in most regions.Human influence has been detected in the warming of the atmosphere and the ocean, changes in the water cycle,reductions in snow and ice,global mean sea level rise,and changes in climate ex-tremes.The largest contribution to the increase in the anthropogenic radiative forcing was by the increase in the 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 of CO2since1750.It led to more than half of global warming since the1950s(with 95%confidence).It is predicted using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5(CMIP5)and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s)that the global mean surface temperature will continue to rise for the end of this century,the frequency of extreme events such as heat waves and heavy precipitation will increase,and precipitation will present a trend of"the dry becomes drier,the wet becomes wetter".The temperature of the up-per ocean will increase by0.6to2.0℃compared to the period of1986to2005,heat will penetrate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deep ocean which will affect ocean circulation,and sea level will rise by0.26to0.82m in2100.

Cryosphere will continue to warm.To control global warming,humans need to reduce th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If the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is higher than2℃than before industrialization,the mean annual economic losses worldwide will reach0.2%to2.0%of income,and cause large-scale irreversible effects,including death, disease,food insecurity,inland flooding and water logging,and rural drinking water and irrigation difficulties that affect human security.If taking prompt actions,however,it is still possible to limit the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within2℃.To curb the gradually out-of-control global warming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ociety,global efforts to reduce emissions are needed.

Key words:climate change;global warming;impact;adaptation;vulnerability;mitig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全球气候变化试题及答案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读下图,回答1~3题。 1.20世纪60年代后() A.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持续增加 B.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了5倍 C.全球气温呈下降趋势 D.我国气温超越了历史最高水平 2.与三幅图示信息相吻合的结论是() A.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寒冷期 B.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 C.近五千年来,我国气温波动值在2℃以内 D.近三十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与气温变化趋势呈负相关 3.近年来,与a、b图示信息有关的地理现象有() A.华北地区春季旱情加重 B.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 C.大气层频发强磁暴 D.南极臭氧层空洞逐步扩大 (2012·山东临沂高一质检)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厘米。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①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②滩涂面积减少③淹没部分耕地④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5.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 ①臭氧层破坏②森林被大量砍伐③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④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读“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变化”表,回答6~8题。 时间含量 工业化前(1750-1800) 280 1958年315 1990年353 1998年360 单位:体积分数×10-6 6.在近40年时间里,CO2含量增加值和平均年增加速度分别为() A.35×10-6、10×10-6B.45×10-6、10×10-6 C.45×10-6、1.1×10-6D.45×10-6、2×10-6 7.二氧化碳被称为温室气体,是因为() A.吸收太阳辐射,使人体增温 B.破坏臭氧,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C.强烈地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 D.通过光化学反应向大气中释放热能 8.联系上表可知,近50年来全球气温明显上升的原因是() A.自然原因造成B.人为原因造成 C.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为原因起主要作用 D.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原因起主要作用 读下图近年来大气中CO2的增长示意图,回答9~12题。 9.图中正确代表近年来CO 2增长曲线 的是() A.A B.B C.C D.D 10.近年来CO2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①化石燃料的燃烧②小汽车等交通 工具的增多

(完整版)生命科学导论课后习题

第一章 一、生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生长。生长是生物普遍具有的一种特征。 2.繁殖和遗传。生命靠繁殖得以延续,上代特征在下代的重现,通常称为遗传。 3.细胞。生物体都以细胞为其基本结构单位和基本功能单位。生长发育的基础就在于细胞 的分裂与分化。 4.新陈代谢。生物体内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变化的总称,包括同化和异化。 5.应激性。能对由环境变化引起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 6.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命。 二、孟德尔在生物学研究方法上有什么创新?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相较于前人有下面显著特点: 1.他把许多遗传性状分别开来独立研究。 2.他进行了连续多代的定量统计分析。 3.他应用了假设---推理---验证的科学研究方法。 三、有人说机械论和活力论是互补关系,你的看法如何? 个人观点觉得机械论和活力论是相对立的关系。“活力论”观点认识生命,认为生物体具有与物理化学过程不同的生命力,即活力。与活力论相对立的是“机械论”观点,认为生命问题说到底是物理和化学问题,一切生命现象都可以用物理和化学定律做出解释,生物体内没有什么与物理化学不同的生命力。其实个人觉得生物体是不同于物理化学系统,是高级的、非常复杂的生命系统,当把它还原为简单的物理化学系统以后,它所具有的一些特别的性质和功能就会失去。 四、你是否认为21世纪时生命科学的世纪? 20世纪下半叶,生物学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研究生物大分子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功能,从分子水平上阐述生命现象。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生命科学文献在科学文献中所占的比例、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在自然科学家中所占的比例都在迅速增长,这就是这种趋势的反应。生命系统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物质系统,是从非生命系统经过几十亿年进化的结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命科学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生命科学的发展对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生命科学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粮食短缺,基因工程将在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用基因工程可以改善粮食和畜牧产品品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克服农业化学化的恶果,必须生物防治,降低对农药的依赖等。 生命科学与能源问题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能源问题,对生物技术给予厚望。生命科学与人的健康长寿:研制更有效的药物、在基因组的基础上认识人体,理解疾病。生命科学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 五、举例说明生命科学技术引发了哪些伦理道德问题? 人类是高度社会化的生物,人类社会有特定的伦理道德,生命科学技术的在人类社会的应用时会引起伦理道德的问题。例如人工授精和试管婴儿技术,可能使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若供卵者与怀孕的不是一个人,则生母也成了问题。例如克隆技术可以实现人的无性繁殖,那么,人类自身的生产也会批量化吗?例如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人类本身,一些人成就了改造活动的客体,而另一些人是主体,一些认识按照另一些人的

对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平等和可持续政策

对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平等和可持续政策 John Byrne a, Young-doo Wang a, Hoesung Lee b,1, and Jong-dall Kim c 过去两百年里,能源在工业生产和消费中的应用改变了大气的化学结构。自工业时代起,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臭氧,甲烷和氯氟化物大幅增长(Cicerone, 1989; IPCC, 1990; IPCC, 1996a)。如果考虑到所有的社会活动,全球范围内约有60%的温室气体是与能源生产和消费相关的(Byrne 等,1992)。用气候学家Nicholas Shackleton的话来说,温室气体的排放程度以及对大气化学组成的影响远远超过大自然界在过去50万年所经历过的(New York Times,1990年1月16日)。 许多气候模型预测大气中高浓度的温室气体将导致地表温度升高。尽管对温室效应的精确度动态影响还有争议,由联合国组织的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已得出结论空气中增加的温室气体正在影响最近的气候模式(IPCC,1990;IPCC,1996b,c)。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峰会及随后于1995年柏林,1996年日内瓦,和1997年京都举行的缔约方大会号召采取行动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些行动都着眼于能源部门,以及能源部门所采用的燃料和技术。而大多数政策建议的共同点便是从常规能源向以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转化。 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常常引起关于成本和效率的争议,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政策提议采取减排不应过急过快(如Nordhaus,1991)。从广义上来说,在能源政策的制定中应采取两个预防准则――“无悔”和“保险”。然而,每一项准则都很难证实在国际政策中的应用。本文提议用平等和可持续性作为制定全球能源政策的基础,以此来定义和分配为减缓气候变化转化能源部门所需要的成本。 两个主要政策提议 到目前为止,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争议大都集中在“无悔”和“保险”的原则上。全球气候变化中的“无悔”政策(Cristofaro,1992;Shelling,1991)是要求国家减少那些没有额外的温室气体减排效益的成本有效的活动。基本上,这个政策提议国家加速实施低成本的节能措施比如更换变速电机和高效的荧光灯。由于有市场障碍,这些措施没有得到推广实施,而“无悔”政策可衍变为移除这些障碍的具体策略。 “保险”的政策则旨在采取减缓措施以尽可能减少全球变暖引起灾难性事件的风险(Cline,1992;Manne和Richels,1992)。这个政策提议实行适度的温室气体减排来避免未来风险,比起“无悔”政策来要更进一步。可是,“保险”的气候变化政策同样是希望通过加速实施低成本的能源效率措施来实现减排。 a.美国特拉华大学能源环境政策中心 b.韩国能源经济研究所 c.韩国庆北国立大学经济系 1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三工作组前任主席。

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分析

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分析 摘要: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国家研究委员会地球与生命研究部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最近向白宫提交了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咨询报告,以供布什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决策参考。该报告根据美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工作对100年以来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 的认识,对IPCC关于气候变暖的的研究成果与预测作了剖析。该咨询报告在承认全球变暖 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的同时,指出全球变暖确实存在,并对白宫与民众所关心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作了回答,这些问题是:自然气候变化的幅度;温室气体和其它对气候变化具贡献作用的气体的排放是否在加速增长及其增长速率与来源;气溶胶的驱动作用;降低温室气体以及其它一些对气候变化具贡献作用的排放物的增加趋势所需的时间;气候变化是否正在发生以及如何发生;温室气体是否导致气候变化;未来100年温度的变化幅度以及发生地点;所预计的气候变化有多少是气候反馈过程(如水蒸气、云和冰雪融化)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全球变暖的后果;科学研究是否已经确定温室气体浓度有一个“安全”水平;为了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还有哪些专门领域需要更深入地进行研究。最后指出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独立自主开展工作意义重大,以及今后需要加强的研究领域和关注重点。 关键词: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美国;京都议定书 背景介绍 受白宫2001年5月11日的委托,隶属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国家研究理事会地球生命研究部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以下简称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于2001年6月6日向白宫提交了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咨询报告,以供布什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决策参考。该报告根据美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工作对100年以来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对IPCC关于气候变暖的的研究成果与预测作了剖析。IPCC一直呼吁各国对温室气体排放采取更加严厉的控制措施,并于1997年12月达成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 《议定书》中明确指出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世界38个发达国家6种温室气体(以CO2作用最为突出)的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美国减少7%,欧盟成员国减少8%。但布什政府对是否存在全球变暖趋势、变暖的程度以及其

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气候类型练习题

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气候类型练习题 一、选择题 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地区中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是( ) A.青藏高原B.南海诸岛 C.华北平原 D.横断山脉 2.能够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举措是( ) A.计划生育 B.提升城市化水平 C.节约水源 D.开发新能源 解析:1.B 2.D 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故四个选项中南海诸岛受到的影响最显著。第2题,开发新能源能够有效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我国积极推动落实《巴黎协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引领各国共同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赢得了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下图为地质时期全球平均温度及降水特点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生代以干旱为主 B.第四纪冰川面积比现在小 C.寒冷期偏长,温暖期偏短 D.整个古生代全球气候以温暖为主 4.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全球热量资源的时空分布发生变化,但是水资源分布不变 B.热量条件改善,全球生物多样性增加 C.全球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增多 D.极端天气减少,流行疫病减少 解析:3.D 4.C 第3题,图中显示新生代全球气候以湿润为主,A错;第四纪气候较寒冷,属于大冰期,冰川覆盖面积应该比现在大,B错;整个地质时期,寒冷期偏短,温暖期偏长,C错;整个古生代全球气候以温暖为主,D正确。第4题,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在变暖的过程中,地球上可能会发生更多的极端天气和极端气候事件,如持续性干旱、热浪、大暴雨等。 下图为美洲地区局部区域图。读图完成5~6题。 5.加勒比海夏季盛行风为( )

环境科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人口政策:人口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用来影响和干预人口运动过程以及人口因素发展变化的法规、条例和措施的总和。 2、绿色文明:以善待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人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崭新的文明。 3、环境伦理:是指人对环境的伦理,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何者为正当、合理的行为,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界负有什么样的义务等问题。 4、人口容量:指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上能供养的人口大小。 5、光化学烟雾: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和低温度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发生化学转化形成的高氧化性的混合气团。 6、大气污染: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过程,使大气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原来有利的生态平衡体系,达到对公众健康、动物、植物、材料、大气特性或环境美学因素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这种现象即为大气污染。 7、洁净煤技术:是指在煤炭开发利用的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排放,与提高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等技术。主要包括:煤炭洗选、加工(型煤、水煤浆)、转化(煤炭气化、液化)、先进发电技术、烟气净化(除尘、脱硫、脱氮)等方面的容。 8、温室效应:由于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氯氟烃、一氧化碳等,使地球表面从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相对多,而散失到大气层以外的热量相对少,从而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得以维持,这就是大气的“温室效应”。 9、水体富营养化:过多的植物营养物排人水体,会刺激水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

物大量繁殖,导致水中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富营养化。 10、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11、阳伞效应:颗粒物一方面反射部分太,减少的入射,从而降低地表的温度;另一方面也能吸收地面辐射到大气中的热量,起着保温作用。两者相比,一般认为前者大于后者,因此总的效应是使气温降低,这就是所谓的“阳伞效应”。12、酸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通过降水(如雨、雾、雪)迁移到地表,或在含酸气团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前者为湿沉降,后者即是干沉降。 13、BOD: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所需的氧量,BOD越高,表示水中耗氧有机污染物越多。 14、COD:指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COD越高,表示有机物质越多。 15、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 16、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水中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 17、土壤污染: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或者明显高于土壤环境基准或土壤环境标准,并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18、土壤的自净作用:是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的过程。 19、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是指利用生态工程原理,将污水通过土壤-生物系统,

气候变化的政治

气候变化的政治 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 同时降低它们的碳排放,该有多少问题等待去应付。著名的“石油诅咒”并不仅仅会加到国家头上,而且会加到整个世界体系头上,因为稳住石油流的需要在当代地缘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工业化国家能够打破它们对石油和天然气的整体依赖,受益者不仅会包括它们,反过来也会包括石油生产国。它将会带来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关系再调整。 我们没必要设想这样一种未来,即发达国家将会在它们的能源供应方面变得独立自主,这对大多数国家来说既不可行也不可取。相互依赖——例如以大范围的、靠可再生技术发动起来的智能电网的形式——将仍然是一种不可更改的事实,并在资源共享方面拥有一种明显正面的影响。但是,借助于重要能源自给自足的能力来保护发达国家免受系统崩溃的影响,未来比现在将更有可能做到。 美国和中国 在小布什政府毒害至深的时代以美国人超前消费的生活习惯所带来的经济危机而告终之后,许多人以为美国必定会在世界上采取一种比以往更为谦卑的姿态。“单极化的时机”似乎转瞬即逝。美国从人们常说的全球帝国中心沦落成了世界贱民。 世界大家庭的其他成员已经习惯于将美国看作气候变化的落伍者,以至于假如或者当美国变成一位环境领导者的时候,它们一时间会适应不过来。然而,随着奥巴马(Obama)总统的当选,美国又一次表现出了重新站起来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政治层面上是必须的,但也许在经济层面上更加重要。美国是刚刚过去的、通过互联网表现出来的技术创新浪潮的推手,而在可再生技术的创新方面同样会如此。 全世界都需要开明的美国领导层——只要它是以重申在20世纪的漫长历史中影响巨大的威尔逊传统为基础。我们能够预见到美欧之间的关系修复,尽管不是那种标志着“西方”概念被重新启用的关系。对抗气候变化能够成为推动这种关系修复的工具。欧盟委员会喜欢的那种官方的、官僚的方法很可能不会被美国领导层搬去使用。我之前引用过的调查结果(见第五章)显示,劝服美国公众相信气候变化的危险比劝服其他国家公众要难得多,同时,美国公众对处理气候变化问题抱着更乐观的态度。美国人经常被错当成具有天真的独创性和乐观主义,在当前也许对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大有帮助。 改革清洁发展机制(参看本书第八章)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敛合度。这两个过程并不十分相同,因为技术转让并不一定能够会提高受让国的竞争力。我们应该放弃简单的技术转让,而致力于打造这样一种情景,即这类转让有旨在应用和推广技术的投资相伴随——通过提供技术培训或者提高发展中国家内部的资助研发能力。放松正常的专利保护对于这一过程来说将是极端重要的。只要有可能,就不应仅仅致力于引进高技术机器或产品,而应该致力于打造高技术知识和低碳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说,形成地方的知识。在第七章,我给出了一些适应领域的事例,但这些事例同样可用于说明减缓政策。 只要涉及这些问题中的第二个问题,采用一种与清洁发展机制不同的路径就有意义了。我们应该寻找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相协调的同时具有削减排放效应的

全球气候变化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全球气候变化练习题及 答案解析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 课时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2.引起其气候周期变化的因子最可能的是( ) A.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B.黄赤交角的变化 C.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 D.人类不断破坏森林 3.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 C.海平面下降 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2010·厦门模拟)“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的“新”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图甲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图乙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读图,回答4~5题。

图甲图乙 4.图乙中①②③④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近2万年来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基本是一致的 B.近7 000年来气温相对保持平稳 C.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 D.50万年前至今气候在冷暖交替变化 北京时间2010年2月27日悉尼报道当地时间周五,研究人员宣布一块面积是中国香港两倍大小的冰山从南极脱落。近几年南极冰架不断分离,导致冰山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据此回答6~7题。 6.南极冰架不断分离,冰山的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原因可能是( ) A.温室气体增加 B.太阳辐射增强 C.臭氧层空洞扩大 D.酸雨危害严重 7.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喜马拉雅山的雪线逐年下降 B.一月0 ℃等温线向淮河以北移动 C.南海诸岛的面积迅速增大 D.高纬地区比原来的气温更低 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厘米。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

能源与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

电?电?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 刁锐 (清华?学电机?程与应用电?技术系,北京,100084) 摘要:由于电?电?技术“响应性好”、“软控制的灵活性”、“?型轻量化的操控”、“?的效率”等?系列优越的性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得到了更加?泛的应?,重要程度不断提升。本?综述了电?电?技术在混合动?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上不可低估的作?。 关键词:电?电? 混合动?汽车 纯电动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 0 前? 为了满??们对汽车的动?性、操作稳定性、安全性、舒适性、燃油经济性、对环境的友好性等各??不断提?的要求,各种电?装置不断地被应?于汽车[1],使现代汽车成了?个?泛的电?系统,包含?量的电?设备[2].在汽车电?系统中,电?电?技术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不仅如此,电?电?技术也是?项对未来开发出具有新特性、功能的设备?分有?的技术。 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重和化?能源的储量的减少,世界各国开始??发展新能源汽车,我国更是将其列?到七?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许多??取得了明显进展,?如?亚迪汽车推出纯电动车e6,DM双模电动车和K9纯电动客车,在?些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的?平,北汽、荣威、众泰等国产新能源汽车也占有了?定的市场份额。在国家政策的???持和企业、?校的共同努?下,中国汽车?业有望实现“弯道超车”。新能源汽车领域,电?技术成为“弯道超车”的关键。 1 三种典型的新能源汽车动?系统介绍 根据动?来源的多样性,电动汽车可分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

动汽车。这些种类均部分或全部地集成了电?动?系统。 通过对框图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动?系统结构?致相同,混合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在纯电动汽车动?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通俗的说,可以将混

全球气候变暖习题

《全球气候变化》习题 一、单选题 2009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庆祝活动在墨西哥举行,其主题是“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有资料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了0.6&0.9 ℃,当今全球气候具有变暖的趋势。读图完成(1) ~(3)题。 北半球气温5年平均值的变化(以1880~1884年为基准) 1. 图中的气温变化曲线反映的是仪器观测时期的气候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这一阶段地球平均气温波动升高 B. 20世纪80年代的气温高于20世纪40年代的气温 C. 该曲线变化的总趋势与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的趋势一致 D. 近百年来的气温升高幅度逐年增加 2. 该图反映的问题是全球变暖,下列对策可缓解气候变暖的有 3. ①增加化石燃料的使用量②大面积植树造林 ③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④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 D. ②③④ 3. 上述气温变化对人类来说,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气温升高将使森林树种大量增加 B. 高山冰川将改变规模,有些地方出现减少和退缩 C. 各地农作物产量都会大幅度减少 D. 气候变暖,会使各地人们的新陈代谢变慢,增强身体活力 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厘米。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4.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①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②滩涂面积减少③淹没部分耕地④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 5. 建设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5.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 ①臭氧层破坏②森林被大量砍伐③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④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6. 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 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 B. 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 C. 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 D. 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 7. 能严重破坏大气臭氧层的物质是() A. 二氧化碳 B. 氟氯烃 C. 二氧化硫 D. 碳氧化合物 8. 全球气候变暖对工业影响的具体表现是() A. 温度升高能使工业生产过程中降低能源的消耗 B. 温度升高导致太阳能丰富,太阳能发电可以解决全球能源不足的问题 C. 温度升高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也明显减少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D. 温度升高使节水节能技术、耐高温耐干旱的培育技术等获得广阔的市场 2001年初,一份以3 000名科学家的调查为基础撰写的报告预言:到2010年海平面将在现有基础上上升18—80厘米。在过去十年里,海水已经侵蚀了图瓦卢1%的土地。11月15日,美国权威的华盛顿地球政策研究所专家预言:如果地球环境继续恶化,在50年之内,由9个小岛组成的图瓦卢将全部没入海中,在世界地图上永远消失。据悉,基里巴斯、库克群岛、瑙鲁和西萨摩亚等低地岛国也面临着和图瓦卢一样的威胁。 9. 近百年来气候因素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原因,而气候变化归结于() A. 城市热岛效应 B. 地质天文原因 C. 地区现代战争 D.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10. 全球变暖对局部地区能带来一些好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言论。气候变化的科学与政治

[栏目]言论 [页码]4P [标题]气候变化的科学与政治 [导语]2011年7月21日,英国能源和气候大臣Chris Huhne发表演讲。这是Chris Huhne 关于气候变化的三大演讲之一。他分别针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发展、各个国家采取的行动和全球进行政治协议三方面进行论述,希望争取共同商议一个公平、坚定、有约束力的全球气候协议。 [作者简介] Chris Huhne 英国自由民主党领袖,于2010年英国大选后担任卡梅伦内阁大臣,能源与气候变化大臣。他曾于2006年和2007年两度竞选英国自由民主党领导人,但是均未获得成功,分别被Sir Menzies Campbell和Nick Clegg以微弱的优势险胜。 [配图]同8月刊 [正文] 我很高兴站在这里,进行关于气候变化的演讲。 三周之前,我讲述了气候变化的经济与绿地增长情况;两周之前,气候变化的地缘政治学、以及它们如何威胁人类安全而我们束手无策,是我的论题。今天,针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我们已经采取的行动、全球谈判和如何争取协议,我将进行讨论。而这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科学、二是政治。 首先,让我们看看为何来到这里。 一、自然之源 约两世纪前,法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Joseph Fourier就曾探究过地球具有支撑生命所需的足够热量的原因。 我们身处距离太阳1亿英里以外的最佳位置,故此地球本应该是更冷的——傅里叶考虑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我们所呼吸的大气也具有阻挡热量的作用。1827年,他对温室效应进行了描述。 我在这里要作出指正。人类对温室效应的了解其实要早于元素周期表,也早于遗传学研究和进化论。 毋庸置疑的是,温室效应对生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来自太阳的能量穿过大气层,使得地球变暖。地球辐射热量,而大气中的微量气体再吸收这些热量,加温则被反馈和放大。如果没有它,地球的温度将降低约33度。 数千年来,全球气温和气候模式不断变化。大自然的均衡法则使得一切处于平衡。如果有足够的时间,自然在很大程度上能进行自我调整。 急转直下 自傅里叶发现温室效应后,事情发生了变化。 地球上很多地方历经了工业文明、人口激增。我们已经从小规模的农业社会发展到了大规模的工业社会;我们已经使用动力代替了马匹。相比以往任何时候,也排放出了更多的温室气体。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自前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浓度已经增加了40%。在过去50年的时间里,增加了三分之二。 这些在大气中浮动的多余温室气体,可以使我们预料,地球表面会变得更加温暖。仅在上个世纪,温度就上升了大约0.8度。这样的情况大多发生在过去50年。自1960年开始,每隔十年,温度平均就会上升0.13度。1998年以后,温度时常再创新高。 因此,明确地得出以下结论:温室气体使得地球变暖。全球排放量继续攀升。世界正在升温。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形势已变得很紧迫。北冰洋正在融化。1900年以来,全球海平

全球气候变化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 课时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2.引起其气候周期变化的因子最可能的是( ) A.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B.黄赤交角的变化 C.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 D.人类不断破坏森林 3.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 C.海平面下降 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2010·厦门模拟)“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的“新”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图甲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图乙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读图,回答4~5题。 图甲图乙 4.图乙中①②③④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近2万年来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基本是一致的 B.近7 000年来气温相对保持平稳 C.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 D.50万年前至今气候在冷暖交替变化 北京时间2010年2月27日悉尼报道当地时间周五,研究人员宣布一块面积是中国香港两倍大小的冰山从南极脱落。近几年南极冰架不断分离,导致冰山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据此回答6~7题。 6.南极冰架不断分离,冰山的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原因可能是( ) A.温室气体增加 B.太阳辐射增强 C.臭氧层空洞扩大 D.酸雨危害严重 7.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喜马拉雅山的雪线逐年下降 B.一月0 ℃等温线向淮河以北移动 C.南海诸岛的面积迅速增大 D.高纬地区比原来的气温更低 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厘米。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8~9题。 8.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 ①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②滩涂面积减少③淹没部分耕地④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 B.①③

新沪科版高中生命科学第三册10.4《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精品).doc

第10章第4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奉城高级中学陆沛恒 一、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是在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含义、价值和面临的威胁后,进一步了解人类是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教学过程中以《解放日报》对北大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陈寿朋教授的专访中的一些独特的见解和经历为主线,学生在了解体会专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感人行为和独特的爱国情怀中,不但了解了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及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而且在情感上激发了爱国的情怀,在行动上参与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约。 ○2举例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和措施。 ○3知道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相关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归纳,提高主动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1了解科学家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感人行为和爱国情怀,形成生态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意识和文明不奢侈的生活消费习惯。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生物多样性的公约。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 ○3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难点: ○1感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感触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组织学生分工搜索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及生态伦理道德的相关材料。 五、教学过程

练习: 1、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不仅使人类丧失一系列的生物资源,而且会造成生态系统的退化,国际上为保护各种生物物种和资源,形成了一个国际条约体系是() A、生物多样性条约 B、国际环境保护公约 C、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公约 D、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2、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案是() A、封山育林,禁止砍伐 B、计划性合理砍伐与种植 C、人工种植,营造单纯林种 D、依据经济发展需要砍伐 3、关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气候变化Developing countries(辩论赛:关于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的态度)

Developing countries 发展中国家之间立场非常接近或基本一致,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长期合作行动的“共同愿景”以及发达国家2012年后减排目标上分歧依旧。 “共同愿景”是“巴厘岛路线图”确立的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讨论的主要话题。代表10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77国集团和中国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强调“共同愿景”并非单一的减排目标,而是包含减缓、适应、技术和资金等要素。 印度、巴西等其他发展中大国与中国在“共同愿景”上的立场非常接近。印度代表指出,“共同愿景”要包括“巴厘岛行动计划”的所有要素,公平原则是关键,其中包括所有人都享有平等的排放权,发达国家由于其历史排放多而对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尊重人类的发展权和生存权;“共同愿景”目标中必须纳入发达国家的中期减排指标。 巴西代表认为,“共同愿景”应以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原则为基础,不能重新谈判,也不能重新建立其他原则,而应探讨新的合作方式,应对气候变化应该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在适应方面,必须确保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在减缓方面,需要全球共同努力 欧盟认为,“共同愿景”是所有缔约方的可持续发展愿景,除发达国家在减排中发挥主导作用外,发展中国家也应采取减排行动。 对此,发展中国家指出,发达国家必须承担其历史责任,实现大幅减排,发达国家必须在中期减排目标上作出承诺。 中国强调,发达国家的减排潜力取决于其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历史责任,取决于是否有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政治意愿,发达国家应当改变其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大幅度减排,尤其是将其高人均排放尽快降至较低水平,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树立榜样。

全国通用小学生科学知识点练习题 (2套,含答案)

小学生科学知识点练习题 判断题 1、从东南方吹向西北方的是西北风。(错) 2、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对) 3、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就是积云。(错) 4、气象学家常把风速分成12个等级。(错) 5、天气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对) 6、同一时间,任何地方的温度是一样的。(错) 7、利用对天气日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对) 8、当天空被云覆盖四分之一左右的时候,这时的天气为多云。(错) 9、在雨量器的容器中,水面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对) 10、今天下了中雨,我知道降水量在25--50毫米之间。(错) 11、晴天的时候,天空中是没有云的。(错) 12、温度、风向、降水量、云量都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对) 13、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北就是北风。(对) 14、可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没有限度的。(错) 15、溶解的速度只与物质本身有关,与其他条件无关。(错) 16、酒精能在水中溶解,但水不能在酒精中溶解。(错) 17、空气不能在水中溶解。(错) 18、我们通常利用酒精灯的内焰给物体加热。(错)

19、两块肥皂同时放入装水的杯子中,放在热水中的溶解的快。(对) 20、我们可以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分离出来。(错) 21、在“搅拌是否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实验中,两个杯子中水可以不一样多。(错) 22、在“比较水温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实验中,我们可以在其中的一个杯子中搅拌。(错 ) 23、把盐水放在太阳底下晒,也可以将食盐和水分离。(对) 24、所有液体都可以溶解在水中。(错) 25、酒精灯温度最高的是焰心部分。(错) 26、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错) 27、石棉网的作用是让物体加热的更快。(错) 28、肥皂粉、鸡精、面粉、白酒都可以溶解在水中。(错) 29、一些液体不能溶解在水中,但可以溶解在其他液体中(对) 30、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大有小的。(对) 31、为了过滤更多的液体,漏斗里的液体可以超过滤纸的边缘。(错) 32.耳朵可以长时间使用,所以也可以长时间使用耳塞听音乐(错) 33.噪声只会影响我们的听力,与身体健康没有多大关系。(错) 34、当尺子伸出桌面的距离越短,发出的声音就越高。(对) 35、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主要是靠空气传播的,但是固体、液体也是能传播声音的。(对) 36、物体一般都能传播声音,它们传播声音的本领有所不同。(对) 37、用手敲击桌面,可以听到声音,但并不看见桌面在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不振动。(错)

气候变化问题政治化的几个思考

气候变化问题政治化的几个思考 正如国际关系的理论工作者无法预测到冷战会以和平的方式终结一样,他们也没能预测到气候变化问题会作为一个政治话题上升到国家安全和战略层面,并成为新世纪继反恐后的一大热点话题。这个在西方折腾了接近20年的话题借着2009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空前规格和政治学者的深度参与已完全政治化了。事实上,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得到绝大多数国家认同或国内法的通过从而获得国际法的地位后,气候变化问题就已初步政治化。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后,国际关系学者纷纷从跨国性的政治议题来看待气候变化问题。而一些西方国家通过征收“碳关税”等措施把气候变化问题与对外贸易、对外援助、能源安全等挂钩,使气候变化问题成为一张“外交牌”,作为各国外交博弈的筹码。气候变化问题很有可能成为继反恐之后的又一面国际道义的旗子,谁掌握了气候问题的主导权,也就获得了在即将形成的国际气候政治格局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舆论道义的制高点。因此,气候问题成为一个关乎国家安全和战略的政治议题,并超越传统的国际政治议题,突破了现有理论的外延。这里,仅对几个问题做出思考。 民主、人权、减排? 发轫于欧洲大陆的民主、人权观念成为一些西方国家谋取国家利益的工具和手段,越来越受到许多国家的排斥。美国单边主义下的民主输出和人权干涉成为新世纪紧张的国际格局的诱因。西方国家以民主和人权为借口干涉和颠覆一些国家政权成为20世纪国际政治的常态并在冷战后时期发展到极致。 而同样发轫于欧陆的气候变化问题的观念是否会成为西方国家在新能源革命下价值观输出的一种形式,这种疑问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深受西方民主和人权指责的国家中大量存在。“气候阴谋论”的提出并不是没有合理的地方。发生在英国的“气候门”事件,让人们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证据存在怀疑,由于数次遭受很多国家科学家的质疑,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的公信力也逐渐丧失。在尚未提供确凿的证据和未取得绝大多数人的共识的情况下,关于这个问题真伪的确认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无疑,欧盟异常热心的推动也似乎暗藏玄机。1988年,在欧洲人的推动下,有了IPCC;1990年,欧共体代表在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部长级会议上提出“气候变化谈判”的主张,推动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出台;1995年IPCC 报告的出台直接推动了《京都议定书》的出炉;2007年IPCC的第四份报告推出了“巴厘岛路线图”。欧洲人骨子里对气候变化问题异常的敏感性如同对民主和人权的敏感性一样耐人寻味,太平洋岛国比欧洲各国更直面气候变化的现实。而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小岛国集团背后有欧盟指使的传言,更增加了对欧盟在气候问题上迫切性的怀疑。

2019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24全球气候变化同步测试题解析版语文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2.4全球气候变化同步测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1. 据历史资料记载,黄河流域曾经有象、水牛和竹等。据此推断,当时的气候状况可能是( ) A.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多 B.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少 C.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少 D.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多 解析:本题是根据所提供的地理现象,反推气温特征。由于象、水牛和竹是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典型的动植物,所以当时黄河流域的气温肯定比现在高,降水也比现在多。 答案: D 2. 二氧化碳被称为“温室气体”,是因为( ) A.吸收太阳辐射时,使大气增温 B.破坏臭氧层,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C.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 D.通过光化学反应向大气释放热能 解析: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的原理。二氧化碳之所以能导致全球变暖,是由于二氧化碳本身虽不能直接吸收很多的太阳辐射(短波辐射),但是却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地面辐射(长波辐射),然后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大部分能量反射给地面,从而起到了保温作用。 答案: C 3.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上的水稻生产受到直接威胁,对此最为担心的国家是( ) A.中国 B.印度 C.印度尼西亚 D.南非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了世界主要国家地形地势方面的地理特征。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首当其冲,中国、印度、南非虽然都是沿海国,但是他们很多国土的地势并不很低。而对于国土主要由岛屿组成的印度尼西亚来说,海平面的上升必将淹没其非常多的国土面积。 答案: C 4. 19世纪末以来,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 ) A.波动下降现象 B.波动上升现象 C.变化平稳 D.变化不定 解析: 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是世界气候增暖的时期;20世纪40年代之后,全球气候逐渐变冷;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气温又逐步回升,

当前生命科学和未来10年之后的研究热点

当前生命科学和未来10年之后的研究热点 摘要: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是系统地阐述与生命特性有关的重大课题的科学。支配着无生命世界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同样也适用于生命世界,无须赋于生活物质一种神秘的活力。对于生命科学的深入了解,无疑也能促进物理、化学等人类其它知识领域的发展。正文:生物信息学作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平台技术,其两大主要任务,即发现致病基因、阐明生命发育进化规律和对海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已经逐渐逼近生命科学研究的纵深,并开始有所收获,正在成为后基因组时代生命前沿科学研究中解析海量数据的最佳工具。 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组学研究也是当代生命科学的前沿热点。随着被誉为解读人类生命“天书”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实施,人类已初步掌握了自身的遗传信息。为了真正破译、读懂这部“天书”,各国科学家随即将生命科学的战略重点转到以阐明人类基因组整体功能为目标的功能基因组学上。蛋白质作为生命活动的“执行者”,自然成为新的研究焦点。以研究一种细胞、组织或完整生物体所拥有的全套蛋白质为特征的蛋白质组学自然就成为功能基因组学中的“中流砥柱”,构成了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战略制高点。 功能基因组: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已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在这个时代,生命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功能基因组学,包括结构基因组研究和蛋白质组研究等。尽管现在已有多个物种的基因组被测序,但在这些基因组中通常有一半以上基因的功能是未知的。目前功能基因组中所采用的策略,如基因芯片、基因表达序列分析(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SAGE)等,都是从细胞中mRNA的角度来考虑的,其前提是细胞中mRNA的水平反映了蛋白质表达的水平。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从DNA mRNA 蛋白质,存在三个层次的调控,即转录水平调控(Transcriptional control ),翻译水平调控(Translational control),翻译后水平调控(Post-translational control )。从mRNA角度考虑,实际上仅包括了转录水平调控,并不能全面代表蛋白质表达水平。实验也证明,组织中mRNA丰度与蛋白质丰度的相关性并不好,尤其对于低丰度蛋白质来说,相关性更差。更重要的是,蛋白质复杂的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或迁移、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等则几乎无法从mRNA水平来判断。毋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