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与社会+有效确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目标的实践与研究

历史与社会+有效确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目标的实践与研究

历史与社会+有效确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目标的实践与研究
历史与社会+有效确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目标的实践与研究

有效确立历史与社会教学目标的实践与研究

【内容摘要】教学目标是预期教学结束时所应达成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对学生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教学过程及其发展方向。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也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管理的关键所在。本文提出了“有效确立历史与社会教学目标打造活力高效课堂”的观点,并结合课例从“有效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有效教学目标的思考”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有效教学目标历史与社会活力高效

一、研究缘起——对“素课”的期待

《人民教育》2008年第8期载有《期待“素课”》一文(朱华贤作),认为当下的课堂关键在于要“素”一点,所指即是“清淡、简洁、自然状态下,没有雕琢痕迹的课,是真实而原始的本色课”。这就如绿色的生态食品,不是那种作了所谓的深加工、加了许多的添加剂,作了时尚包装的罐头食品,也不是那种腌制、烘烤或油炸过的垃圾食品。素课理念,从根本上说,与“低碳课堂”有着一脉相通之处。历史与社会课堂要实现优质轻负,必然要从“节能减排”入手。让课堂复归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演练的那种自然朴实的状态。

但是,广大历史与社会教师一直都有困惑,平时我们教学尽力,加班加点,却仍难创造教学佳绩。论师资条件,我市的历史与社会优秀教师不比其他学科少;论备课、上课,历史与社会教师似乎也卖力气,文本细读、深度开发,绝对没有少花功夫……如此高的“投入”,为什么“产出”却不如人意?如果说,节能减排奉行低碳生活是人类回归自然,修复生态平衡的唯一出路,那么,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上,实现优质轻负、高效低耗,构筑以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为主线的“低碳课堂”,同样也应是上乘对策。“高耗低效”问题的症结之一恰恰出现了历史与社会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虚化、泛化或者错位、缺位。教学目标是师生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教学必须坚持目标定向原则,把制定有效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设计的的首要环节,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措施,并且依据教学目标来评价教学效果。当前,在我们的目标设计中,主要存在以下通病。

1.教学目标的虚化

课例:《师夷长技以制夷》教学片段

上课开始,教师复习中国近代抗争史的主要代表人物。

第一环节是林则徐。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9,让学生回答林则徐学习西方的具体主张。

第二环节是魏源,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找出魏源主要的思想主张,比较两人对待西方的态度和前任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第三个环节是洋务运动。教师出示如下表格,要求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完成填空。

领域具体主张

军事

工业

教育

外交

学生填好后,教师逐一讲解,并出示了大量的历史图片。

新课结束。

分析:从上述教学案例看出,尽管学生多次阅读教材,而且教师以表格形式要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貌似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良好,但由于教师没有把握住“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发生的前因后果,多角度评价其历史意义”这一基本且又核心的教学目标,最终没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内容。以教学目标为衡量依据,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

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证,教学科学化进程其中之一就表现为对教学目标的价值逐步确认和更多地强调,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我国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了划分,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其实这三个维度是与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相对应的,如下图所示: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定位教学目标,三维目标在实际教学中的有机统一是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在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教学外在活跃,重视课堂生成时常常忘记了教学的预设目标,从而让预设的教学目标变得虚化,致使教学效果低下。

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的泛化

课例:《师夷长技以制夷》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地主阶级中“开眼看世界”的开明人士的思想和希望“自强求富”的洋务派的政治主张,认识君主专制的腐朽的地主阶级不能够挽救中华民族的危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分析:教学目标中充满了“了解”、“认识”等要求,这些要求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达到或不能达到,其中每一个要求要经过哪几个阶段或层次,都很难操作、观察和测定。教学目标制定要具体明确,能清楚地表明学生学习的结果或标准,陈述学生的行为要显性化、可测性或者说有实践载体和途径。教师在陈述教学教学目标时要行为化,即对有关内容目标的操作提出行为要求和指导,以操作行为的实施与否作为衡量的标准。

认知学习领域 动作技能学习领域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学习领域 情感态度价值观

布鲁诺的教

学目标分类 新课程目标

的三个维度

3.教学目标的错位

分析:《师夷长技以制夷》教学目标中,“使学生了解地主阶级中开眼看世界的开明人士的思想和希望自强求富的洋务派的政治主张”是“教”的目标?还是“学”的目标?也许有人会说,何必要花费时间,来认真探究究竟归属于“教”的目标,还是“学”的目标呢?统一成为教学目标,不是很好的事情吗!的确如此,看起来,我们确实没有必要在这里玩文字游戏,扎扎实实地在课堂上展现功夫,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吗?然而,不知我们是否曾认真地思考过这样一些问题:我们究竟有多少节课是明确地完成了我们预设的教学目标呢?在这些我们自认为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课堂上,又有多少学生真的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呢?“使学生了解地主阶级中开眼看世界的开明人士的思想和希望自强求富的洋务派的政治主张”,可是课堂上,我们又使哪些学生达到了这些要求?

“教”的目的是学,“教”的目标的终极落脚点,就是“学”的目标。

而由于我们总是受“使……”的引导,因而课堂上的诸多活动,总是被一根无形的线在约束、制约着。

基于上面三个目标设计的通病,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能够这样立意定位:

《师夷长技以制夷》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课文,说说地主阶级中开明人士的思想和洋务运动的概况。

2.介绍开明人士的思想和洋务运动对当时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发生的前因后果,从多角度评价其历史意义。

4.通过对清政府腐败无能和洋务运动的认识,联系社会现实谈谈历史教训,并说说青少年心中的理想和具体行动。

分析:一个好的教学目标,首先要说明教学对象是谁,即这个教学目标是为谁确定的。必须要指出需要展示的行为或者能力,即必须要包含一个具体的行为动词;还要明确条件,即这些能力应该在什么条件下观察到。最后,要定义新技能的熟练程度——即新技能的评价标准。当然,在对象很清楚或者是条件要求不明确的情况下也可以省掉对象或条件,但行为和标准是必须包含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一种行为目标,一般认为,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比如通过分析洋务运动(行为条件),从多角度(表现程度)评价(行为动词)其历史意义。这样的目标陈述符合新课标理念,

目标具体,可操作。

为了实现历史与社会的“轻负高质”,基于当前目标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有效确立教学目标,以此来打造活力高校课堂。

二、有效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

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R.Mager)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有效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实施要落实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教师在组织方式上呈现为“网络化——多元交叉”,在操作方式上呈现为“行为化”,这是课程标准“呈现方式”的主要特征。当然,我们不能单纯地将“标”理解为“课程标准”。事实上,教师应该在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的课程性质的基础上,整合地去实施课程标准,即“依标施教”最终是为了学生发展。教师在“课程目标”和“内容目标”分解过程中,必须采取一种能够传递确定意义的句式,即行为目标陈述方式。这种方式具有便于操作的特点。就目标陈述而言,它是综合性的,包含了三个维度;就水平要求而言,它是具体的、可把握的,这样的方式具有便于测评的特效。

2.教材文本的内容和特点

教材文本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换句话说,课程目标渗透在每一册、每一课之中。因此,设计一课,要准确设立教学目标,除了熟悉课标要求之外,还需要依据课标,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了解教科书中直观素材的编写意图,思考编写者为什么要设计这个内容?其目的何在?对于这节课的整体目标有什么作用?历史与社会学科要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教材编写意图,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结构,理清教材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相对完整的学科教学框架。只有做到教者、编者与学生的心心相通,三心相同,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把握要点,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3.学情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确立有效的教学目标,首先要了解学生具有的知识、能力等储备情况,只有这样才能知道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之间有没有鸿沟,学生有没有可能达成,是过高还是过低,应当如何调整等等。

首先,要根据每节课的要求,具有针对性的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情况,即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具备怎样的能力。虽然这样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量,但是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有的放矢,是符合教学规律的,确立有效教学目标的有效准备工作。

其次,每一节课要在课堂中密切注意学生知识、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处于青年阶段的学生虽然接受新鲜事物较快,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不同学生理解能力有快有慢,有些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些要慢些。要密切关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变化,对学生的整体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说对学生整体发展情况要有把握。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建议指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生活经历(包括家庭背景、生活现状等),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及认知基础、能力水平等,以确定教学起点。要了解学生对学习的情感态度、学习起点水平和学习风格,为教师编写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等提供依据。

三、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

目标不明确的教学是糊涂的教学、低效的教学,目标错误的教学是误人的教学。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表述,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以及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等方面的基本功。确立有效教学目标笔者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操作。

(一)课标为源,依标设标

教师的教学工作,应该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按照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总体要求去实施教学。因此,准确理解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是确立有效教学目标的前提,否则,就会对整个教学造成导向性的失误。《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中有些“内容目标”的表达看起来概括程度高,知识跨度大,多是总结性的专题,但没有采取罗列具体知识点的方式,恰恰是内容标准在呈现方式上的一大特点。这样做,一方面在具体知识的运用上,可以给教师和学生以较大的弹性;另一方面,在行为动词的使用上,又明确限定了目标实施的程度和方向,更便于把握、操作和检测。在2007年的浙江省社会优质课评比中,来自台州初级中学的冯济红老

师的《图说遂昌》荣获省一等奖,其教学目标的设计就非常有效。

课例:《图说遂昌》教学目标设计

课程标准:1-3尝试从不同种类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社会信息

教学目标:

1.会依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种类的地图

2.会根据比例尺计算两地的实际距离,能在地图上辨别两地的方位,识别相关的图例

3.从地图中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4.从图表获取信息,并能分析和处理信息

5.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与人合作的精神

分析:任何一级教学目标都是以上级目标为依据的。冯老师采取自上而下分解课标使之不断具体化、可操作化。比如从知识与技能目标4中分解出“目标1”、“内容目标1-3”,最终科学制定出与此相关的教学目标(操作目标)1、2。从过程与方法目标8中逐级分解出教学目标3、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7逐级分解出教学目标(操作目标)5。从课例中可以看出,冯老师教学目标(操作目标)的设计紧扣课程标准,有效地实现了“课标化教学”。(如下图)

(二)教材为本,依本设标

教材文本是对课程标准各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教师要把握教学层次性和侧重点,即要对教材进行分析。分析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教材的前后联系,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正确把握每课正文和专题探究的具体要求,并了解它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集中。

课例:《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唐少华课堂实录摘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从诗中获取历史信息,了解这一时期岁时令节的丰富活动;

(2)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普通百姓日常的娱乐活动,了解“瓦子”、“勾栏”; 目标1

内容目标“1—3”

教学目标: 1.会依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种类的地图

2.会根据比例尺计算两地的实际距离,能在地图上辨别两地的方位,

识别相关的图例

3.从地图中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4.从图表获取信息,并能分析和处理信息

5.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与人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 体会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 知识与技能目标:4

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

息技术收集、保存、处理

和评价社会信息

过程与方法目标:8 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3)概括这一时期世俗生活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元日》,学习从诗歌中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学习概括:宋元时期世俗生活的特点

(3)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学习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今天的生活是历史的延续;

(2)民众是历史的主人,民众生活的丰富,说明了历史的进步。

……

师:请看大屏幕:《元日》,齐声朗读两遍。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1021—1086)师:他们是怎么过的?有些什么活动?

生:宋朝时过春节,要拜年、放鞭炮、喝酒、挂对联

生:把桃枝做成条符,换成新的。

……

分析:唐老师的教学目标设计,紧扣教材这一重要课程资源。唐老师曾两次和学生一起读教材内容,两次叫学生看教材插图。其中一次是为了解宋元时期世俗生活的特点,唐老师在教学时选用了教材中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师生齐声朗读两遍后,唐老师问“他们是怎么过春节的?有些什么活动?”通过这一教学环节,指导学生从诗歌中去获取历史知识。值得一提的是唐老师所出示的《元日》这首诗的后面,特意标注了王安石的生活年代,这一小小的补充,又体现了唐老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有助于学生从王安石的生活年代中去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另有一次让学生看课本 111--112页的内容是为了解答“宋元时期的民众在平时有没有娱乐生活”,通过教材111页的图4--80元代杂剧陶俑、教材112页的图4--81元代山西洪洞广胜寺壁画及图4--82元代乡村戏台,学生了解了当时民众“看戏、听说书”的娱乐生活,最终概况出宋元时期世俗生活的特点。

新课程理念下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涉及“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三个基本问题。由于一般教材所具有的科学性、逻辑性、基础性和系统性等特点,使教材文本成为了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和教与学的重要凭

借。教材具有普适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些困难,使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所以教师要以准确理解教材为基础,通过“活化”、“重组”或“新编”等形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若想真正实现《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本质,也必须从教材的文本出发,加强教材文本的解读,深刻领会教材的本质内涵。只有立足于教材的本质,才能真正实现《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高效。

(三)学生为主,依情设标

课例:《传媒的影响》——金霞老师2002年优质课课堂实录片段

教学目标:①列举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以及信息来源的事例,感知传媒和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②在关于传媒的质疑和探讨中,感受现代大众传媒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和作用;③通过讨论传媒对青少年利弊影响,提高有效利用传媒和辨别信息的能力,形成正确合理的认识传媒和信息的观点;④在小组合作学习和自评互判中,培养合作意识和人文精神。

导入:

师:(2002年)6月8日在我们临安将有一件什么大事?

生:森博会(即中国首届森林风景资源博览会暨中国天目山旅游节

师:请问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事的

生甲:看电视。

生乙:看报纸……

师:对。电视、报纸、杂志等向我们传递了很多信息,这种传递信息的媒体就叫传媒(点击显示课题),今天我们这堂课就和传媒有关。想了解传媒吗?

生:想!

师:那么,咱们赶紧来看看教材,这里有很多有趣的内容。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联系阅读环节。

……

电视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是害处多还是好处多?金老师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可能争议更大,于是就采取了国际大专辩论赛的形式进行自主讨论。

分析:学情是有效确立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准备的一个基本要素。摸准学情,可以为教学设计提供有价值的教学依据。浙江省初中各学科教学建议(征求意见稿)中指出,教师要分析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生活体验。要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准确定位教学起点。要

了解学生对所要学习知识的关注程度,预测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疑惑点、争议点和课堂意外。要在整体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有效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每一个学生都是完整的、鲜活的个体,有着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和复杂的心理需要。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全体学生,掌握和分析学生的需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作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有很好地备好学生,才能更好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活动。

此课例中,金霞老师利用临安森博会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地方新闻作引子,作为临安城区的学生,大部分都了解森博会。因此金霞老师的教学目标“①列举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以及信息来源的事例,感知传媒和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就很好的结合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辩论是一种游戏,但又不完全是游戏。说它是游戏,因为它按一定的游戏规则进行;说它不完全是游戏,因为它的根本目的不是娱乐,而是讨论问题,交锋思想,引起大众对某些重大社会问题的思考与关注。辩论赛是辩论的游戏化,与辩论本身不同。辩论是为了探究问题,辩明真理,没有规则。金霞老师就是摸准了学生所喜爱的游戏——辩论,加上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因素,采用辩论赛的形式开展讨论。因此,金霞老师有效地制定了目标③和目标④。

四、有效确立教学目标的思考

(一)有效确立教学目标的意义和作用

有效的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因为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这种导向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组织教学内容的依据;指导教学方法、技术、媒体的选择与运用;指导学生的学习;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

1.导向作用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教师没有准确表述教学目标,于是教学过程如同没有航向的船舶,教学效果也就如“野渡无人舟自横”不知何时到彼岸。研究表明,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讲授法;如果教学目标侧重过程或探索知识的经验,则宜于选择发现学习。

2.控制作用

教学目标预先就规定了教学活动的大致进程,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也就是教

学目标一一落实的过程。一切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来进行。

3.激励作用

教学目标确定以后,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望。在教学活动中,要想使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教师就应当在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他们的个别差异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握住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4.评价作用

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是进行科学的测试、确定客观评价标准的基础。评价有许多标准,但唯一最可靠和最客观的标准是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是针对目标的测量。

(二)困惑与不足

1.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验证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历史与社会》课程目标的核心要素。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桥梁,贯穿始终,离开它教育教学毫无意义。但困惑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往往是一种隐性的、内在的情感体验,教师很难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去验证,更难以进行量化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维目标达成的效度,也影响了对三维目标验证的信度。

2.课堂的评价功能脱离不了“潜规则”

教学目标的评价是一个长远的工程,不允许短期行为或功利色彩,只有把评价贯彻到课堂教学的始终,以全方位、立体架构的方式去统筹安排,才能真正体现评价的功能与价值。评价的泛化、虚化只能弱化评价的功能与价值。然而,教师、学生一贯奉行“分数至上”的评价潜规则,在课堂教学中,带有极其强烈的功利性色彩。真可谓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好冷好冷好好冷!

教学目标的有效确立是教师工作中最有创造性的环节之一,设计出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师综合能力水平的体现。随着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通过网络、图书及各种教学评比等活动,教师获取课件、教学设计及案例资源越来越便捷。作为必要的教学准备,搜集一些名师的设计、有关上课内容的素材,为自己更好地设计出符合自己学生特点的课作参考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什么都是别人的,唯独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考虑到自己所在学校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没有

一些从自己教学实际出发的原创性设计,那么这样的课上出来也不会有打动人的力量,不会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精彩的相互印照。因此,高效课堂不是成功地复制了某位名师的课,而是那些对学科、对学生、对课堂有着自己独特理解的课,是带有自己风格的课,是老师原创性的教学目标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朱明光.《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牛学文.《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萧峰.《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初中《历史与社会》论文

初中历史与社会作业论文 摘要:传统教学中的初中历史作业形式单调和内容的重复,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也不能真正从作业中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作业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形成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作业;设置原则;批改的方法 一、前言 作业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观念中的历史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一些老师和学生的眼里简直就是“鸡肋”。新课程的实施,把初中历史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远大目标,加强初中历史

的作业设置,非常重要。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二、作业设置的原则 作业既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评析,可以发现问题,检查教学效果,并为调节控制教学过程提供信息。一般说来,初中历史的作业设置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趣味性。作业形式的单调和内容的重复,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也不能真正从作业中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作业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参与作业活动、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如果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去完成作业,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能让学生喜欢上作业,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这样的作业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秦朝一统内容时,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作业:一是查找资料排练《荆轲刺秦王》的历史剧;二是搜集资料写一篇有关秦始皇的小论文,同时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辩论,从而对秦始皇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2.实用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老师在布置作业时,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去做题、去背诵,重复性强、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2019年浙江省中考考纲·历史与社会

2019年浙江省中考考纲·《历史与社会》 第一篇生活的时空 专题一共有的家园,共同的岁月 1.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其分布情况(a) 2.描述世界地形、河流湖泊和气候类型的总体特征及其分布情况,列举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实例(b) 3.描述世界人口、人种、语言的分布情况,列举人文要素对区域文化特色有重要影响的实例(b) 专题二生活在不同的区域里 4.描述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了解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a) 5.概述中国地形、气候和主要河流(长江、黄河)的基本特征(b) 6.描述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b) 7.比较世界典型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特点(b) 专题三相关信息的获取、表达和理解 8.能够从不同类型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c) 9.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c) 10.熟知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或习惯用法,恰当运用它们表述、说明历史事件(b) 11.知道获取历史信息的常用方法、途径,运用不同的资料有理有据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c) 12.根据调查的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b) 第二篇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

专题一人类文明的发端与农业区域文明 13.概述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列举古代希腊罗马重要的文明成就,知道它们对后世的影响(a) 14.知道百家争鸣及其对早期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a) 专题二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 15.列出夏朝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a) 16.列举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评价他们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c) 17.概述元、明、清时期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史实(b) 18.列举秦汉以来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知道古代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 前列(a) 专题三西方的兴起与近代世界的变迁 19.列举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a) 20.描述英国、法国、美国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重大事件及其代表人物,说明它们对各自国家历史进程的影响(b) 21.概述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b) 22.列举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及其影响(a) 23.概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b) 专题四社会进步的动力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24.举例说明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发明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理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b) 25.以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交往、新航路的开辟、经济全球化为例,比较不同时期区域之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作业本答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第15课 【想一想】“推恩令”巧妙在哪里? “推恩令”巧妙在汉武帝不费一兵,不费寸土,就削弱了诸侯封国的势力,使之无力与中央对抗,而且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此不仅没有反对,还对皇帝感恩戴德。

【材料阅读】表明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第16课 【材料阅读】(1)同意第一种看法。因为长城的修筑是一种消极被动的防守,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闭关锁国的作用;同时长城把游牧区和农耕区隔开,阻碍了游牧民族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2)同意第二种看法。因为在西域中列置亭障,称为西汉在西域的政治军事据点,称为中原先进经济文化在西域的传播站;对匈奴的进攻起了屏护作用,保证了汉朝同西域的交通畅通,所以说具有关键意义。 【自我测评】 (1)沟通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 活。(2)促进了汉朝和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3)奠定了我国对西域管辖和开发的基础 第17课 【议一议】

(1)造纸术发明以前,世界各国的书写材料,有的坚硬,有的笨重,有的价格昂贵,都不是理想的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2)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3)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第18课 【说一说】秦始皇陵兵马俑再现了当年秦国军队统一六国的宏大场面和威武雄姿,生动地表现了秦始皇的煊赫军势,展现了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材料阅读】 《史记》由五部分组成:本纪12篇----记述帝王的事迹;世家30篇----记述诸侯的事迹;列传70篇----记述重要人物;表10篇----编排时间和事件;书8篇----记述典章制度。 第20课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2019年中考考点学习资料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2019年中 考考点

《历史与社会》 第一篇生活的时空 专题一共有的家园,共同的岁月 1.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其分布情况(a) 2.描述世界地形、河流湖泊和气候类型的总体特征及其分布情况,列举自然 条件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实例(b) 3.描述世界人口、人种、语言的分布情况,列举人文要素对区域文化特色有重要 影响的实例(b) 专题二生活在不同的区域里 4.描述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了解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a) 5.概述中国地形、气候和主要河流(长江、黄河)的基本特征(b) 6.描述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 等方面的特点(b) 7.比较世界典型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特点(b) 专题三相关信息的获取、表达和理解 8.能够从不同类型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c) 9.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c) 10.熟知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或习惯用法,恰当运用它们表述、说明历史 事件(b) 11.知道获取历史信息的常用方法、途径,运用不同的资料有理有据地评价历史 事件和历史人物(c) 12.根据调查的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b) 第二篇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 专题一人类文明的发端与农业区域文明 13.概述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列举古代希腊罗马重要的文明成就,知道 它们对后世的影响(a) 14.知道百家争鸣及其对早期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a) 专题二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 15.列出夏朝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a) 16.列举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评价他们 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c)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题.

《历史与社会课堂图片引导和启发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坎山镇中陈飞 一、课题的意义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拿到2013年新版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课本,小镇水乡的封面图片呈现在我们面前。七年级下册的《历史与社会》主要包括四个单元——《中华各民族的家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的变化》《文明探源》。本册主要学习的是人们的生存生活环境,封面的小镇风情展示了水乡地区人们的生活景象,贴合本册内容。可见,图片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历史与社会》中,图片的类型主要有地图、景观图、历史资料图、人物头像语言图和数据图表等几大类。各类图片承载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思想内容,在课本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和亮点。 图片在课本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表现为数量多,占幅面大。《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课本,全书分为四个单元,设有编号的图片就对多达两百多幅。具体分布在各个单元为:第五单元50幅,第六单元101幅,第七单元26幅,第八单元53幅。其他,还有一些没有编号的图片多幅。如课本封面上,各单元前言的插图,一些人物头像语言图和课本后面附录上的图表等等。课本每篇课文,每一页上都有一幅或几幅图片。 课本中的图片,以其色彩鲜艳,图面美观,直观性、形象性强,内容丰富,且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等独有的特点,紧紧地吸引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启迪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图片与课本紧密结合,图文并茂。图片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并为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学生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师生互动等教学活动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2、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据教育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一节课40分钟时间,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那么,剩下的20分钟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更好地完成教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就是教师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注意力理论告诉我们,注意力分为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在课堂教学上需要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的完美结合。不随意注意的影响因素包括客观的刺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总 结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本学期继续担任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所教班级与去年一样多,分别是九(1、3、4)班。这三个班是平行分班,每个班的学生情况大体差不多。 本届九年级的教学时间已过半,现对这一学期的教学中作作如下总结: 1、对教材的把握进一步增强。由于去年教了一年九年级,更准确地说是从06秋~09春教了一个轮回,对本学科教材的编写思路、课程标准、教材重难点、中考的考试方向和考查要点都理解得比较清楚。所以教学时就可以更灵活地处理、整合教材,该补充拓展的就补充拓展,该少讲或自学完成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 2、对复习专题的整理更加科学了。政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教师要对各知识点进行提炼、归纳,将相同内容的知识整合为一个专题。专题复习打破了教材的编写顺序,比如说:“主要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这一专题,相关知识点八下第五、六、七单元都有介绍,现在就是要把这些知识从每个单元中提出来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专题进行复习。根据课标要求和中考考试说明,我们把教材整合成七个专题,这学期随着我对教材的熟悉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我对这些专题的整理和补充更科学,精炼程度更高了。 3、团队意识进一步增强。政史合卷使我们牢牢树立了政史一家的思想,我们的目标就是政史要考到的位置值,所以两科老师密切配合,政史两科任意一科考好了,而另一科没考好,最终没有达得的位置值,那说明我们还是做得不够。所以我们加强了对思品或历史偏科学生的辅导力度,加强了教学进度和合卷测试的协调,增多了对一些不良课堂现象的磋商,增多了相互看课的次数。我们备课组一共三人,现正在全力组织复习。 4、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加注重反思和总结。每节课下来,我虽然没有写下教学后记,但我都是认真的在心里进行了反思和小结。因为我今年的课时量减少了,去年每班每周三节,今年变为两节,每班两节课上完一周就过去了,一学期一共也就只有十几周,所以我对每节课都是非常重视的,每节课我一定要上“精”上“好”。于是对每节课后的反省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反思清楚了,设计出了更好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才能使下一次课更加优化。

2019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历史与社会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解析版)

2019年浙江省台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试题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历史与社会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台州某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决定组织研学活动。回答1-4题。 1.该校决定11月中旬组织学生到某公园开展研学活动,下列天气最适合的() A.B.C.D. 2.该校九(4)班同学在公园入口指示牌上发现有该地的“风向玫瑰图”(如图所示)。老师介绍说:图中各点和坐标中心的方位表示风向,距离长短表示发生频率的高低。据图分析,此地最主要的盛行风向是()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南风D.西北风 3.该学校决定寒假期间组织八年级部分学生赴粤港澳大湾区开展研学活动,下列地图最适合用于研学攻略的是() A.香港公交地图B.中国地形图C.广东旅游地图D.世界政区图 4.该学校决定暑假期间组织七年级部分学生赴澳大利亚研学,同学们能看到的现象是()A.堪培拉市的人们身穿短袖出行B.珀斯市连续阴雨绵绵 C.悉尼市的海滩聚集着成群企鹅D.墨尔本市清真寺林立 5.“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抱天子兮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与这首军歌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霍去病B.戚继光C.郑成功D.邓世昌 6.我们获取历史信息,会有“事实的陈述”和“评论意见”。下列不属于“事实的陈述”的是()A.“及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B.“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C.“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D.“(秦皇帝)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7.重大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下列关于历史事件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新航路开辟--使区域联系日益密切②瓦特改进蒸汽机--出现工厂制度 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潮流④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作者关于美国革命的评价,是因为它() A.脱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B.确立共和体制,实行三权分立 C.解放黑人奴隶,维护国家统一D.战胜封建王权,实行君主立宪 9.阿德勒在《世界文明史(下册)》中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划分为三个阶段(见下表)。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判断,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由第一阶段朝着第二、三阶段转化的根本原因是() A.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B.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C.美国取得中途岛海战的胜利D.盟军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10.下图为小西同学针对环境问题梳理的知识框架,“……”处内容应该是() ①建设人工林场②合理利用水资源③大力发展旅游业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满分36分) 11.(10分)哥伦比亚鲜花种植业只有短短35年历史,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目前己成为仅次于荷兰的世界第二大鲜花生产国。该国鲜花数量大、种类多、品质优,其中出口到美国的鲜花占美国鲜花市场的78.5%以上,阅读图文,回答问题。

人教版(新)七下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走进社会 5.1 走进社会 1、狼孩的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一旦脱离社会,就无法成为真正的人。 人与社会有怎样的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这是人类胜过动物的优点。每个人从生到死,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人是社会的成员,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学会吃饭、穿衣、说话以及生活的技能,脱离社会,人就无法进行这些正常的社会活动。因为社会为人们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人不能脱离社会。 2、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群体? 同龄人群、学生、民族、社会组织、社区群体。 3、我们身边有哪些镜子?当来自周围的评价与自我的看法不一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1)我们的身边的镜子有: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 (2)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我们可以借助社会的镜子,全面正确的认识自己,把别人的评价作为一个了解自我的参照。既要认识自己的优点,又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不断的弥补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选择自己的未来。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优秀的社会群体组织的一员。 4、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什么?家庭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P8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就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影响: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都将在子女的性格形成过程中留下深刻的痕迹,甚至会影响其一生的成长。 正面的:有利于建立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建康﹑学习的进步。 负面的:使孩子心灵受到伤害,容易形成忧郁﹑自卑﹑孤僻等性格。 5、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是什么?学校对我们有什么影响?P9 (1)学校,不仅是我们的第二个家,还是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 (2)在学校我们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校生活中,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学习关注社会、明辨是非,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6、我们的第三个家在哪里? 社区是我们的第三个家,每一个社区都是一个小社会。 7、网络社区高科技的产物,也是一种新的生活空间,人们把它叫做”虚拟社区”。与真实的社区一样虚拟社区同样需健康的生活。 8、一个人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精校】2019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历史与社会·历史试题

绝密★启用前 2019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历史与社会历史试题 试卷副标题 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 1.19世纪的德国法学家耶林说,罗马人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再一次以宗教,末一次以法律。这里的以法律征服世界,指的是罗马法 A .是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 B .规定发放津贴鼓励公民参与政治 C .规定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D .是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欧洲法学的渊源;《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它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以法律征服世界,指的是罗马法是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故D 符合题意;是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包括不全面,故A 不合题意;古代雅典规定发放津贴鼓励公民参与政治、规定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故BC 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 2.织里书船是穿梭于水乡河道卖书的船,始于明初全商出现的书船上可能买到的农书是 A .《齐民要术》 B .《资治通鉴》

试卷第2页,总8页 C .《农政全书》 D .《天工开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中的“明初”“农书”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累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要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还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提出多种经营商品生产的宝贵思想。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A 符合题意。《资治通鉴》是史学巨著,B 不符合题意。《农政全书》是明朝末年徐光启编著的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C 不符合题意。《天工开物》是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D 不符合题意。所以BCD 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 【点睛】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3.湖州安定书院是传授湖学的重要场所,是为纪念胡瑗(安定先生)而建。它的创立主要与当时朝廷推行的崇文抑武策略有关。据此推断,湖州安定书院最有可能出现于 A .西汉 B .唐朝 C .北宋 D .清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它的创立主要与当时朝廷推行的崇文抑武策略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据此推断,湖州安定书院最有可能出现于北宋。所以C 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 4.嘉业堂藏书楼是民国以来中国规模最大的秘蒙藏书楼。20世纪30年代,为避免古籍因战乱而流失,藏书楼主人刘承干将大部分珍贵书籍运往上海租界保存。这场战乱指

初中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初中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初中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一、元谋人 P2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 二、北京人的文化遗存:(P3-P4) 生活地点:北京周口店 用火方式: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 三、了解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基本情况 (一)河姆渡遗址: P9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 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臸石器,还用动物骨 骼臸作工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 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P10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 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二)半坡遗址: P7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 P8遗址四周建有许多圆形的房子或方形的小房屋,是氏族成员 的住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半坡居民饲养猪、 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普遍使用磨臸石器。 P9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了大量陶器,陶 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 为彩陶。

四、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P12炎帝和黄帝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P14炎、黄二部族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 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P15 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北:P15尧年老后,部落联盟推举舜为 继承人。后来,舜又以同样的方式传位给禹。这种通过推举部落联 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禅让”。 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陈胜、吴广起义 二、张骞通西域 P81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 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P82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臵西域都护府,这是今新 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三、丝绸之路 P83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P84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 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四、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P69—72,P71《秦统一文字表》和 《秦统一货币示意图》 政治上: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把 全国分为分为36郡,郡下设县。思想上:焚书坑儒(小字部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完整版)

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不同区域的生活环境,有不同的特征,其中最显著的差异莫过于乡村和城市。所以,区域的特征和差异,就成为我们观察社会生活最基本的角度。 1.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 向法(最准确) 3.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 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 在相同图幅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即“大小详,小大略”。 4.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说明。 5.社区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6.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7.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平原地区村落规模大, 一般呈团状分布,山谷村落呈条带状分布。 8.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乡村里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有农村、渔村、林 场和牧村等。 9.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乡村聚落里逐渐出现了商 业,成为所在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农业以外职业的人,这样,城市聚落就出现了。 10.步入一些大城市会看到那里有规模宏大的公共建筑,密集分布的住宅楼群,纵横交错的 交通网络,人群熙攘的商业中心,错落有致的园林绿地,还有看不见的地下管道系统。 11.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里,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 等方面的工作。 12.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不仅 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13.地形图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 14.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能够直观地告诉我们地势的起伏状 况。平原一般用绿色表示,高原山地一般用褐色表示,海洋用蓝色表示,而且颜色越深,表示海洋深度越深。 15.地形剖面图可以帮助我们对某一地区沿剖面线地带的起伏状况有准确的了解。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1.人类生活的空间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其中,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土壤和 光照等构成了自然环境;人口、人种、语言、历史宗教和生产活动的等地球上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和现象构成了人文环境。自然条件和人文特色是认识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两个最基本的着眼点。 2.从太空看,海洋占据地球表面71%的面积,陆地占据29% 3.大陆和其附近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全球按照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 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4.海洋的主体部分是大洋,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按照面积大小依次是太平洋(最大、最深、最多岛 屿)、大西洋(“S”状)、印度洋(热带海洋)和北冰洋(最小、最北、最冷)。(掌握其特征)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及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及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 学科知识与能力 掌握历史与社会课程所涉及的历史、地理及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具备相关学科的基本能力;了解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特点、课程目标,熟悉历史与社会的课程内容并能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2. 教学设计能力 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开发及选用多样化课程资源,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教学实施能力 能够依据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组织形式,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4.教学评价能力 了解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方法,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综合性、发展性评价,能够运用各种评价方法进行教学反思,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与世界历史进程的基本事实和基本脉络,了解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了解中国与世界人文地理的概况。 2.了解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多种方式和途径,理解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3.了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动态的眼光纵向了解人类社会的进程,横向了解社会生活的内容。 5.运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历史、地理和社会信息。 6.了解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作用;熟悉《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能够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了解历史与社会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内容结构。 (二)教学设计 1. 能够综合《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并正确叙写教学目标。 2. 能够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并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够开发、利用多样化教学资源。 3. 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结合教学实际,选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 4. 设计教学时,能够注重历史、地理及相关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整体性,能够统筹相关学科知识、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强调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 (三)教学实施 1.能够创设多种情境,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各种组织形式的优势,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有效合作。 2.能够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环境以及自身素质等多种因素,合理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 3.能够充分运用传统及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四)教学评价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题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题

《历史与社会课堂图片引导和启发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坎山镇中陈飞 一、课题的意义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拿到2013年新版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课本,小镇水乡的封面图片呈现在我们面前。七年级下册的《历史与社会》主要包括四个单元——《中华各民族的家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的变化》《文明探源》。本册主要学习的是人们的生存生活环境,封面的小镇风情展示了水乡地区人们的生活景象,贴合本册内容。可见,图片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历史与社会》中,图片的类型主要有地图、景观图、历史资料图、人物头像语言图和数据图表等几大类。各类图片承载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思想内容,在课本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和亮点。 图片在课本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表现为数量多,占幅面大。《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课本,全书分为四个单元,设有编号的图片就对多达两百多幅。具体分布在各个单元为:第五单元50幅,第六单元101幅,第七单元26幅,第八单元53幅。其他,还有一些没有编号的图片多幅。如课本封面上,各单元前言的插图,一些人物头像语言图和课本后面附录上的图表等等。课本每篇课文,每一页上都有一幅或几幅图片。 课本中的图片,以其色彩鲜艳,图面美观,直观性、形象性强,内容丰富,且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等独有的特点,紧紧地吸引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启迪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图片与课本紧密结合,图文并茂。图片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并为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学生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师生互动等教学活动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2、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据教育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一节课40分钟时间,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那么,剩下的20分钟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更好地完成教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就是教师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注意力理论告诉我们,注意力分为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 【篇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一、课程目标 (1)1-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2)1-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3)2-2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及显著变化。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初步掌握地图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 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用 比例尺计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地图三要素 教学难点:地图知识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 同学们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地图;对自家周围环境的调查。 四、教学方法 情境式、活动式 五、教学过程 导入 老师上节课请同学们了解自家周围的环境,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 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 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引出社区概念。 【板书】从社区看我家 【板书】1.社区

根据同学们的讲述,感性讲解“什么叫社区”:相对固定的区域、一 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的生活空间── 人类生活共同体。 进一步引导:“你是如何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的?”请同学们再看 书上的图1-1和1-2,看看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图1-1和图1-2的不同之处 那两幅图是不是一个社区呢?如果是一个地方,老师分别请一个同 学扮演杜鹃,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王朋家,再请一个同学扮演王朋,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杜鹃家。 “同学们能听清楚这两位同学说的话吗?为什么听不懂?” “如果我们将这两幅图改成图1-3,再从杜鹃家走到王朋家,是不是 就很清楚了?为什么?” 引出地图的语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图例。 【板书】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 才能正确地阅读图,和地图对话。 介绍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上表示方向 的方法有三种:指向标、经纬网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通过反复阅读地图,巩固记忆。 教师:地图就是将实际事物画在平面上的图形,但我们又不可能将 实际事物原封不动地画在图上,所以,就要缩小,从而引出比例尺 概念。让学生记住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看图操作,训练学生能三种方式互相转换;知道比例尺 有大有小,以及它与地图上内容与范围的关系;知道用比例尺计算 地图上任何两地的距离。 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颜色和文字说明就是地图的图例,它 帮助我们识别地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认识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让 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的图例,知道表示城市、界限、河流、湖泊、地形、道路等各种图例。利用图册,反复阅读各种地图,巩固学生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知识。 【板书】3.地图 教师:我们知道了地图的语言,也就是地图的三要素,那么,我问 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地图:地图是将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 象加以综合,按照一定的数字法则建立地球和平面间的相互联系,

2018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知识点(全)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知识点纲要 第一单元:人在社区中生活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一、地图三要素 二、社区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一、乡村聚落:村落,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种植业)、牧村(畜牧业)、林场(林业)和渔村(渔业)。 (1)村落分布、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平原上的村落(密集、团状分布);山谷中的村落(条带状分布)

(2)房屋建筑与自然环境:坡度往往与降水有关(平顶尖顶);墙壁厚度和窗子大小与气温(有时还会涉及风或风沙)有关;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如傣族竹楼等)。 二、城市聚落: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城市的功能不是单一的,例如拥有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王府井-商业区,方庄小区-住宅区。 (1)造成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2)主要差异: 地区乡村城市 自然景观人为改变小,自然景观人为改变大,人文景观 建筑物矮,稀疏高,密集 公共设施类型少,数量不多,不够便利类型多,数量多,便利 人口数量少,密度小,从事农林牧渔数量多,密度大,从事工商业,服务业三、区域间的联系:不同区域间的联系不仅表现在物产(具体某特产)方面,还表现在经济(贸易)、文化(文艺演出)、信息、技术和人才(支教)等各个方面。(结合例子去记)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一、等高线地形图: ①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③等高线:一个区域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闭合曲线。 ④等高距: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距离。 ⑤特点: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相邻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距相等。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A 山峰山脊山谷鞍部悬崖⑥口诀:山顶(山峰):闭合曲线,外低高,▲符号。 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突出。

历史与社会学习方法

历史与社会学习方法 象历史、地理、生物、政治等这类科目,学生习惯称之为“背科”,意指学习这些科目需要背诵大量的内容。有些学生喜欢这类科目,因为这些科目的内容没有较大的难易之分,考试题目的变化相对较少,只要把书上的内容背下来,就容易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但也有很多学生一提到背诵科目就头疼,他们常抱怨自己记忆力不好,很难记住,记住的东西又容易忘记,而且要背诵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无法完全背下来。 学生之所以感觉背诵很困难,并不一定是他的记忆力不好,常常可能跟他使用的背诵方法有关系。比如说,有的学生,喜欢一章一章地背,背完一章,再背下一章。使用这种方法,在各章的内容之间,难以形成有机的联系,而且常常在背完下一章时,就会发觉上一章有些曾经背诵过的内容又记不太清楚了。于是,有些人又回过头去背上一章,反反复复,花了很多时间,费了好多力气,临到考试时,也只背下了前面几章。这样的背诵方法,不仅效果低下,而且容易让人情绪沮丧,对所背诵的内容失去兴趣。 正确的背诵方法,不是这样一章一章地背诵的,而是同时对整本书的内容进行背诵。在背诵时,可将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概略浏览阶段、总结和要点标记阶段、背诵阶段。 在最初的概略浏览阶段,学生可以对整本教材快速阅读一到两遍。尽管在阅读之后,主动回忆想不起多少内容来,但对于大多数内容,都会有一些内隐的记忆。在第二次快速阅读时,就会发现很多内容都有一点印象,读起来也就容易得多。 课文中的某个问题,常常被分为几个要点来阐述。在阅读一遍之后,若问到这个问题,虽然记得不完整,但也能大概说出其中两到三个要点。这说明:每个人都会对某些内容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对于这些的内容,只要看一遍就可记下来,但是,对于其他的内容,却可能要看两遍,三遍,甚至五六遍才记得下来。在背诵的过程中,过目就不忘的、可轻松背诵的内容,不必花太多时间去纠缠,其他的内容才是需要我们花时间和精力的难点。通过最初一两遍的快速阅读,就会对各个知识点有大概的了解,并且可以对知识点进行难易分类,在后续的背诵中就更有针对性。 快速阅读时,由于在很短的时间就把整个书的内容浏览了一遍,看到后面的内容时,前面看过的内容在记忆中还没完全消失,因此很容易在前后内容之间产生联系。教材内容,常常遵照一定的规律来编写,不同内容间总有某种天然的联系,整本书上的知识体系也会有一个总体的结构。这些联系和结构,在对整本书的快速阅读中,才会更容易在大脑中内隐地形成,有一定内隐基础之后,再辅以适当的总结和归纳,就可在记忆系统中形成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后续的学习和背诵,就是在这个框架中添砖加瓦、查漏补缺的过程。 接下来的第二阶段,是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总结和要点标记。一般知识的背诵,常常只需要记住知识的意义,并不需要精确记住知识在书上的字词表达。在书中的某段内容中,可能存在某一句话,是这段内容的要点。其他句子,要么是对要点进行说明和证明,使得要点更容易理解;要么是在要点和要点之间形成过渡,从而使前后内容产生联系。我们在背诵时,并不需要背诵全部的内容,只要记住其中的要点,就可以理解整段话的意思。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专业知识考试试卷

1 / 7 第 1 2 题)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专业知识考试试卷 一. .选择题: (每题 2 分,共 20分) 1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主要要素有( ) A .风力和降水 B .气温和气压 C .气温和降水 D 、.风力和气压 2. 长江和黄河都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有( ) A . 青海和四川 B .青海和西藏 C . 西藏和四川 D .河南和湖北 3. 分布在我国地形第二级阶梯上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 A . 高原和平原 B .高原和盆地 C .平原和丘陵 D .山地和盆地 4. “汉承秦制”体现在哪些方面( ) ①郡县制度 ②监察制度 ③察举制度 ④皇帝制度 ⑤科举制度 ⑥行省制 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③④⑤ D .④⑤⑥ 5.与《昭君出塞》相比, 《步辇图》反映的 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 A .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B .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 政府 C .利用和亲的方式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D .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巨大的向心力 6.清朝前期,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 A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对外来侵略联系在一起 B .西方殖民者联合起来挑起民族矛盾,支持分裂破坏活动 C .中央开始设置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专职机构 D .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7.美国纽约地理坐标是 40°N 、 75°W ,关于纽约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北半球、西半球 B .南半球、东半球 C .北半球、东半球 D .南半球、西半球 8. 1876 年,英国商人修筑了淞沪铁路,许多中国人认为这会惊扰祖宗,破坏风水。清政府 后来用 28.5 万两白银将铁路赎回后拆毁。此事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 .清政府维护自己的统治 B .清政府维护人民的利益 C .中国人民反对外商修路 D .中国近代文明起步艰难 9. 1946 年,中共的土地政策从减租减息改为耕者有其田,其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性质的变化 B .革命任务的变化 C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 .革命对象的变化 10、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 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③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④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当代中国 的基本国情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二、填空题: (每空 1 分,共 10分) 11.《历史与社会》是 为实施 教育而构建的综合课程。 12.读左图,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①图中的 A 所处的地形区 是 。 ②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在穿越可可西里等 自 然保护区的路段时,采取了绕道行进,设置野生动物活 动通道 等措施,这样做的目的是 。 ③请举一项事例说明清朝初期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管理所采取 的 措施。当前我国在该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④青藏铁路的建设能够体现区域经济发展中的 、 原则。 13.《历史与社会》课程十分重视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同时鼓励学生有主见地正视各种社会 问题,更自觉地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因此 .③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