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陆地生物群

陆地生物群

第六章 陆地生物群
I地带性生物群
地带性生物群:在地球表面分布在一定气候带的显域生境,主要受大气候支配的生物群。
纬度地带性生物群: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夏绿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寒带苔原和极地荒漠。
经度地带性生物群:森林——草原——荒漠
垂直地带性生物群:海拔的升高,出现大致与等高线平行并具有一定垂直幅度的生物群带。
第一节 热带生物群
一、 热带生物群
(一) 生境特点:
位置:赤道低海拔地域,南北纬10°以内的热带气候区
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无明显的季节变化,年均温25℃—30℃;年降水量2000mm以上,分配均匀,常年湿润,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
土壤:砖红壤,腐殖质含量因分解迅速往往低下,土层内富有铁铝氧化物。
(二) 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1. 种类组成:
植物——
(1)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种类成分最丰富的生物群。雨林中的动物以狭食性和单食性种为多数。
(2) 科的优势现象代替了种的优势现象。
(3) 植物种类复杂多样——灌木、草木、藤本、附生、寄生植物。
(4) 在热带雨林中,植物成分中的“科”有些是泛热带的,有些是地区性的,而“属”具有明显的地区性。
动物——
(1) 雨林中的动物组成丰富多样,科的优势现象代替了种的优势现象。
Eg:亚洲雨林——长臂猿科 南美洲雨林 ——树懒科 非洲雨林——猩猩科
(2) 热带雨林动物群中土壤动物的种类也相当丰富。
大型土壤动物主要是白蚁和蚁类;
中型土壤动物以螨类和跳虫为最多。
2. 外貌
植物——
(1) 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
(2) 草本植物的叶子具有独特的巨叶、花叶和滴水叶尖;
Eg:芭蕉、海芋、箭根薯、花叶芋
林下弱光阴暗的适应,叶片大事为了吸收更多的阳光。滴水叶尖是为了排水。
(3) 群落外貌季节变化不明显;全年叶子都是深绿色的。
(4) 植物的开花具有周期性,主要发生在干燥时期。
动物——
(1) 动物生活规律的周期性不明显
(2) 季节性迁移现象很少,动物数量变化不明显
(3) 昼夜相的活动表现比较突出。
3. 结构
(1) 热带雨林植物的成层现象复杂
乔木层片——藤本植物
灌木层片——绞杀植物
草本层片——附生植物
腐生植物
寄生植物
(2)热带雨林结构:
A藤本植物:eg:省藤
B附生植物:附生与树干、树枝或叶片上,多为蕨类、地衣、苔藓。Eg:鸟巢蕨
C绞杀植物:藤本植物与附生植物之间的过渡类型,桑科榕属植物居多,被绞杀的数目不一定都死亡。有二级附生现象。
D寄生植物:蛇菰科和大花草科,

寄生在葡萄科植物上
4. 雨林乔木的特征:
(1) 树干高大而整齐,力图申高是雨林树木的典型特征;树皮光滑、薄、发育薄弱(生长速度快)
(2) 具有板状跟或支柱跟:
(3) 茎花现象:
(4) 红叶现象:
5.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速度快,生物生产力达。
热带雨林多有植物干有机质量占全球的41%;
净生产量占全球所有植物的1/4,占全部森林的60%。
6. 生态系统稳定性最强。
(三) 地理分布:
(1) 美洲雨林系: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亚马逊河流域。豆科植物最优势,特有植物是王莲。
(2) 印度——马来雨林群系:多在岛屿上,且分布分散。优势科:龙脑香科。天堂雨林,但受破坏程度最高。
(3) 非洲雨林群系:面积最小,主要分布于刚果盆地。优势科:棕榈科、栋科、豆科。
二、 热带稀树草原生物群
又称萨王纳群落:在热带夏雨型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天然同质的、呈带状分布的、多少含有散生乔木或灌木的热带草原植被。
(一) 生境特点
位置: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高温区较干燥的地带
气候:全年温度较高,年均温18℃—24℃,降水分配不均,年降雨量250—1500mm,雨季与旱季交替,至少有一个旱季。
土壤:红棕色土
(二) 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植物——
1. 树木和草本混生,草本较发达,均由C4植物组成;
2. 禾草呈丛生状,叶狭窄而直立;
3. 乔灌木根系庞大;树皮很厚,树干内贮存大量水分,多分枝,有的树冠扁平如伞状;芽有鳞,种子有厚皮保护。Eg:非洲木棉——猴面包树
4. 季相更替比较明显;
5. 特色景观——蚁塚
动物——
1. 食草动物占优势;eg:斑马、长颈鹿、犀牛——狮子、猎豹、秃鹰;
2. 集群的生活习性;
3. 地栖种类多;eg:鸵鸟、珠鸡
4. 穴居、善跑类型突出。Eg:猎豹、袋鼠。
(三) 地理分布
1. 非洲:面积最大,撒哈拉大沙漠的南部最为发育。分布有以伞状金合欢为主的萨王纳群落,生长有非洲木棉。
2. 澳大利亚:以桉树为优势种,金合欢很普遍,生长有瓶子树。
3. 南美巴西高原:乔木高度较矮,树干扭曲,树皮厚而开裂,树叶大而坚硬。
4. 亚洲:印度半岛22°N以南,斯里兰卡的北半部、巴基斯坦、中南半岛及东南亚地区。
5. 中国:云南南部的干热河谷,广东省和海南省有此生的稀树草原。
第二节 亚热带生物群
一、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群
又称照叶林、月桂树林、樟栲林
(一) 生境特点:
位置:亚热带大陆东岸湿润地区
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温度16—18℃,春秋温和,四季分明。夏季降水特别丰富,水热同期,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冬季降

水量少,但无明显旱季。
(二) 生物群基本特征:
植物——
1. 生活型以高位芽占优势。群落外貌终年常绿,随季节不同有一定变化但更替不明显;
2. 种类相当丰富。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构成建群科,乔木以小型叶为主,叶片多单叶,革质,叶面与光线垂直。
3. 结构复杂。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可分为三个亚层。
4. 层间植物有常绿和落叶两种。
5. 没有板状根、茎花、附生现象。
6. 生物生产力仅次于热带雨林。
动物——
1. 动物种类丰富。
2. 有明显的热带鱼温带过度特征,特有种很少,但稀有物种较多。
3. 种的优势现象比热带森林明显一些。
4. 动物数量有季节性的周期变化。
(三) 地理分布
亚热带地区大陆东岸
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均有分布,但面积不大;
亚洲: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我国面积最大。
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可分为:
1.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混交林
2. 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
3.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
以上3个植被类型:
从南向北,高位芽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即落叶植物逐渐增多;
从东向西,地面芽和地下芽植物增多。
我国常绿阔叶林的建群种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构成。
二、 荒漠生物群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生境特点:1、气候: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不封冻。二、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1、乔木常绿,叶片不大,常备有绒毛或叶变成刺2、群落高度小3、植被以灌木的生活型占优势,草本层稀疏。优势的树种和灌木都具有针叶和硬叶特征的革质常绿叶片,具有较厚的蜡质表皮。气孔深陷防止过多蒸腾。有的植物叶片排列与光线成锐角或者平行,防止强烈的灼热。植物具有刺,开花鲜艳,以黄色为主。

第三节 温带生物群
温带湿润气候——夏绿林生物群
温带亚湿润、亚干旱气候——温带草原生物群
温带干旱气候——温带荒漠生物群
温带北部与寒带交界处——寒温带针叶林生物群
一、 温带落叶阔叶林生物群
(一) 生境特点
位置:北美大西洋沿岸;西欧和中欧海洋性气候的温暖区域;亚洲东部
气候: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湿润,四季变化明显。年均温一般为5—15℃,年降水500—1000mm。
土壤:棕壤
(二)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植物:1、优势树种都是冬季落叶的阳性阔叶树种,叶片较宽,较坚韧,质地薄,鲜绿色。
2、中生植物生长茂盛,季相变化明显
3、树干和树皮都有较厚的皮层保护,芽有芽鳞,果实一般为坚果和翅果。
4、垂直结构一般具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地衣层四个明显的层

次。层间植物以草质或半木质为主,附生植物基本为苔藓和地衣。
5、大多数树木的生殖习性是风媒的。
6、有早春花植物
动物:大部分鸟类冬季进行迁徙过冬;某些不迁徙的动物有冬眠现象;食草类的大型哺乳动物定居于该群落中并全年活动取食;地栖动物比热带玉雨林多,且多喜欢穴居生活。
地理分布 欧洲 分布区向北推进较远,在其分布区内西部可达到58N 特点 分布面积大,种类贫乏 北美洲 五大湖以南,密西西比河流域以及向东的大西洋沿岸的低地,可以达到45N 特点 森林发育良好,种类丰富。 亚洲 分布于亚洲东部的沿海区域 特点 某些地区混生有温性针叶林树种,以油松和赤松为多。中国 主要分别在华北 东北南部一带 特点 没有山毛榉属出现,次生林常见类型为栎林。
二、温带草原生物群
(一)生境特点
位置 主要分布在欧亚草原区和北美草原区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约为250到500mm,多集中在夏季,夏季温暖,冬季严寒,年均温为-2到-7.3℃。
土壤 黑钙土 栗钙土
(二)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植物——
(1) 以多年生低温和中温旱生丛生禾草占优势,植被的区系特征以禾本科、豆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主。
(2) 结构较简单,群落呈暗绿色,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为主。
(3) 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地下根系部分强烈发育,多数植物根系分布在0—30cm土层中。
(4) 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动物——
(1) 动物种类组成较森林少,啮齿类繁盛;有蹄类种类少,但个体数量多;食肉类较丰富;鸟类多繁殖鸟;两栖类和爬行类较贫乏。
(2) 大多数动物是善于奔跑或穴居,多聚集成群。
(三)地理分布
1.欧亚大陆:植物种类相当丰富,主要为禾本科,豆科,苔草和杂类草。
2.北美洲:(普列利)
3.南美洲:(潘帕斯)
第四节 寒带生物群
寒带苔原生物群
苔原:也称冻原,是指以极低或极低高山灌木、草木植物、苔藓和地衣占优势层次不多的植被型组。
(一) 生境特点:
位置: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
气候:苔原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促,年平均气温-1.0℃——-16.1℃,降水量为200—300mm,风大。(最高温不超过10℃)
土壤:冰沼土,有永冻层。
(二) 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植物——
(1) 植被种类组成简单,多是灌木和草本,无乔木,苔藓和地衣发达。
(2) 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可分1—3层,即小灌木和矮灌木层,草本层和藓类地衣层。
(3) 植物营养器官十分耐寒,生长极慢。
(4) 通常为多年生植物,多数为常绿植物,多呈匍匐状和垫状。
动物——
(1) 种类比

较贫乏。例如:北极兔、北极熊、驯鹿和旅鼠等。
(2) 植食性鸟类较少。
(3) 无两栖类和爬行类,鱼类贫乏。
(4) 无脊椎动物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附近。
(三) 地理分布:
冻原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
(1) 欧亚大陆的苔原
欧亚大陆西部太原带狭窄,西伯利亚和东欧地区苔原带南移,亚洲东部主要发育山地苔原。
(2) 北美苔原
(3) 我国苔原
只有高山苔原,无平地苔原;
长白山高山苔原(海拔2100m以上)
阿尔泰山高山苔原(海拔3000m以上)
Eg:仙女木,牛皮杜鹃,笃斯越桔。
第六节 世界陆地生物群分布规律
陆地生物群的自然地带性表现为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其主要是由气候,特别是水热组合状况决定的——道库恰耶夫?前苏联
一、 世界陆地生物群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生物群水平分布规律性
地球表面的水热条件等环境要素沿纬度或经度方向发生递变,从而引起了陆地生物群也沿着纬度或经度的方向呈水平更替的现象。
生物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1) 水热条件为主导因素,生物群沿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2) 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生物群沿着经度方向由沿海向内陆呈带状依次更替的现象。
欧亚大陆:
欧亚大陆纬度地带性——
(1) 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系列
由北向南:苔原——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
夏绿阔叶林由较耐寒耐旱的冻类组成;
常绿阔叶林发育良好(气团、寒流、东南季风);
(2) 大陆西岸的大西洋沿岸系列
由北向南:苔原——夏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亚热带荒漠——热带疏林——稀树草原——热带雨林;
这里的夏绿阔叶林比大陆东岸发育,并向内陆延伸很远;
地中海地区形成了适应干旱的常绿硬叶林;
在亚热带,由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气候干燥,形成了荒漠。
(3) 大陆内部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
由北向南:苔原——针叶林——温带草原——亚热带荒漠
欧亚大陆经度地带性——
在欧亚大陆的温带范围内,从大陆东岸向内陆,一次分布着夏绿林生物群、温带草原生物群和温带荒漠生物群。
二、 世界陆地生物群的垂直分布规律性
生物群垂直分布规律性:生物群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山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影响生物群垂直分布的因素:气温下降;风力增加;降水量增加;气压降低、CO2含量少;光照强度。
1. 山地生物垂直带规律
(1) 各山地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其垂直带谱也不同。
(2) 垂直带基带的生物群类型与该山地所处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一致


(3) 垂直带中每个生物带的下限和上限海拔高度随纬度升高而逐渐降低。
(4) 盛行风向和山地坡向对生物垂直带有显著影响。
2. 生物垂直带与水平带的差异
(1) 生物垂直带与水平垂直带相比,有些类群是相同的,有些类群是不同的。
(2) 干旱气候区的山地生物群,随着海波高度升高,先受水分条件影响,后主要受低温作用限制。
(3) 某些具有相似外貌的水平地带和垂直带生物群,其种类组成、区系性质、结构特征、生态条件以及历史发生等方面差异很大。
水平——寒温带针叶林(落叶松、云杉、冷杉)
垂直——寒温带针叶林(樟子松、红松、偃松、圆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