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调查规范
- 格式:ppt
- 大小:4.07 MB
- 文档页数:136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的地质调查要求地质调查是滑坡防治工程勘查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了解工程区域的地质条件,为设计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
在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地质调查要求包括以下内容:一、工程区域的地质概况调查地质概况调查是对工程区域整体地质情况的综合性调查。
要求对区域内的岩性、构造特征、地层分布、地貌特征等进行详细描述和记录。
同时,应进行钻探勘探、地质剖面观测等,以了解地层的岩性、厚度、倾角、开裂等情况。
二、滑坡体的地质调查滑坡体的地质调查是核心内容,它要求详细了解并记录滑坡体的地层结构、坡度、坡面形态、滑坡面的特征、滑块的组成等信息。
调查时需重点观测滑坡体的失稳特征,包括滑坡面上的褶皱、断裂、滑动线等。
三、滑坡体工程地质调查滑坡体工程地质调查主要是为了评估滑坡体对防治工程的影响,并确定合理的防治措施。
要求对滑坡体周边的地层岩性、地下水位、地下水流动等进行调查,以便准确评估滑坡体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
四、岩土力学参数的测定和评价地质调查要求对滑坡体及周边地质体进行岩土力学参数的测定和评价。
常用的方法包括原位试验(包括钻孔试验、测斜仪测定等)和室内试验。
测定得到的参数包括岩土体的抗剪强度、剪胀性、变形性等,能够有效评估防治工程的稳定性。
五、滑坡体形成机理分析地质调查要求对滑坡体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包括滑坡体的形成原因、运动机制、发展趋势等。
这对于确定防治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六、地下水调查地质调查中的地下水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地下水位、流向、含水层厚度等信息,以便对滑坡体的稳定性进行全面评估。
调查时要重点关注地下水对滑坡体稳定性的影响。
在进行地质调查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 调查要全面,包括全面收集和整理相关地质资料,尽可能多地获取现场数据。
2. 调查要准确,对于地质情况的描述和记录要清晰详细,采取可靠的测量和测试方法。
3. 调查要及时,应尽快对工程区域进行地质调查,确保勘查数据在工程设计阶段得到充分利用。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6—XX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Technical Standards of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Scale: 1:50 000)中国地质调查局2006年12月各大区各位区调主管专家:本《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是在全国范围内多次征求区调、矿产专家意见修改后,又经2006年12月13-14日宜昌会议上充分讨论审定定稿的,现发给你们。
如在使用中还有修改意见,望及时将意见以文字形式(电子文档)告知中国地质调查局区调处于庆文。
Email:《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编写组2006-12-22目录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范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6—XX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技术要求比例尺 1:50 000目录目录 (I)前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总则 (2)3.1 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 (2)3.2 工作程序 (2)3.3 基本准则 (2)4 资料收集与利用 (3)4.1 地形资料准备 (3)4.2 前人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与分析 (3)4.3 遥感数据收集、处理和利用 (4)4.4 地球物理资料收集、处理和利用 (5)4.5 地球化学资料收集、处理和利用 (6)4.6 钻孔资料的收集和利用 (6)5 野外踏勘 (7)6 设计编审 (7)6.1 设计编写 (7)6.2 设计审查 (8)7 调查内容 (8)7.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调查 (8)7.1.1 各岩类区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 (8)7.1.2 地质构造调查 (13)7.1.3 地质剖面测制方法与精度要求 (14)7.1.4 地质路线调查方法与精度要求 (18)7.2 区域矿产调查 (20)7.2.1 目的与任务 (20)7.2.2 异常查证与一般调查内容 (20)7.2.3 矿产检查 (21)7.2.3.1 概略检查 (22)7.2.3.2 重点检查 (23)7.2.4 区域矿产调查应提供的资料 (23)8 矿产地质调查中的测试鉴定工作 (24)9 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 (24)9.1 资料整理 (24)9.2 野外验收应提交的成果资料 (26)9.3 野外验收要求 (26)10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 (27)10.1 报告编写前的综合研究 (27)10.2 成果图件编制 (28)10.2.1 地质矿产图编制 (28)10.2.2 成矿规律及矿产预测图编制 (29)10.3 报告编写 (29)11数据库建设要求 (29)11.1 原始资料数据库 (29)11.2 最终成果数据库 (30)12成果评审与资料归档 (30)12.1 提交资料要求 (30)12.2 成果评审要求 (30)12.3 资料归档要求 (31)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设计书编写提纲 (32)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34)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封面格式 (38)前言本技术要求附录A-C是规范性附录。
中国地质调查局DD2001—02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二00一年六月八日前言"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规定了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调查内容、技术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编制、地质调查报告编写、评审验收和最终成果提交办法。
考虑到我国西藏大部分和新疆、青海、内蒙古尚有部分地区未开展过中比例尺(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其它省、市、自治区虽均己全面进行过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 但随着近年地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原我国中比例尺填图成果和相关技术方法已显陈旧,亟需更新; 我国的中比例尺地形图和数字地理底图数据库数据,已由过去的1:200000改为按国际1:250000分幅进行;又考虑到国土资源部将1:250000比例尺地质图定位于我国新一轮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地质图件的实际情况, 特编制此"技术要求",其目的是使不同调查程度、不同地域的1:250000图幅,按统一要求开展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以确保达到相应的地质调查研究水平。
本技术要求是在原地质矿产部1976年颁发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暂行规范(1:200000)》、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DZ/T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GB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等规范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1996-2000年启动的多幅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及地质填图方法研究的初步成果编制而成。
本技术要求自生效之日起,作为我国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的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附录A ~ D是标准的附录;其它附录是提示的附录。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起草。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质量规范要求地质勘察工程是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主要通过对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地下构造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信息和科学的工程建议。
然而,地质勘察工程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在地质勘察工程中,质量规范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调查范围和详细程度地质调查的范围和详细程度是地质勘察工程中的重要质量规范要求之一。
根据不同工程项目的特点和需求,地质调查应该覆盖项目区域的全部或者部分,不能遗漏重要的地质信息。
同时,地质调查的详细程度也应根据各个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对于特殊地质环境或者工程风险较高的地区,应进行更为详细的调查。
二、采样方法和样品分析地质勘察工程中的采样方法和样品分析也是质量规范要求的一部分。
采样过程中,应根据地质勘察的目的和要求,选择适当的采样方法,确保采集到的样品具有代表性。
对于不同的岩土体和地下水样品,应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和检测手段,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三、勘察报告的编制规范一份完整、规范的勘察报告对于地质勘察工程的质量规范要求至关重要。
勘察报告应包括项目背景、目的和范围、调查方法和结果、岩土地质特征、地下水位和水质情况等详细内容。
报告的编写应符合专业的要求,采用规范的结构和格式,注重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读性,以便工程设计和施工人员参考和使用。
四、质量监督和验收规范质量监督和验收是确保地质勘察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地质勘察工程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勘察工作的正确进行和质量要求的达标。
同时,对于已完成的地质勘察工程,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验收,确保勘察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人员资质和培训要求地质勘察工程的质量规范还包括对从业人员的资质和培训要求。
从业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证书,且应定期进行培训,了解最新的地质勘察技术和规范要求,以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结地质勘察工程中的质量规范要求是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障。
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资料检查要求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资料检查工作,是保证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质量的重要环节。
通过野外原始资料检查,可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做出阶段性的评价。
检查过程中除严格按各检查项作出评价和打分外,填写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野外原始资料检查评议意见,并由检查人签字。
野外原始资料检查按区域地质调查有关的技术规范、要求进行。
一、野外原始资料检查的主要资料1.检查野外工作对设计和年度工作计划完成情况。
2.野外原始资料的检查应侧重于野外实地检查与野外编录资料的检查。
重点检查野外地质路线、实测剖面、手图、实际材料图、野外地质草图的工作质量;检查野外地质路线、实测剖面控制程度和主要测试样品采集、工程布设的合理性以及物化遥资料的利用程度。
通过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并给予技术指导,协助项目组解决实际问题,以进一步提高填图研究程度和质量。
二、野外地质调查资料质量标准1.地质观察路线的布置,以解决地质问题为原则。
根据地质复杂程度、航卫片解译程度以及重点与非重点区,布置不同密度的观察路线。
路线布置以穿越路线为主,追索路线为辅。
路线所通过的地质界线均应有地质点控制。
2.野外地质观察记录格式要统一,点位准确,记录与手图一致。
记录内容丰富,真实可靠。
地质现象观察仔细、描述准确,依据充分可靠;除详细描述岩性外,沉积岩的基本层序、火山岩的相序特征、侵入岩的组构特征、变质岩的改造特征及各类产状要素,构造特征、接触关系、矿化蚀变等均要详细描述,并要有相应的照片或素描图;路线地质观察要有连续的记录描述;各种记录描述要有米距控制。
主要(干)路线要有信手剖面,每条路线均要有路线小结。
记录字迹要工整、清晰。
各种注记、批注要规范、合理。
3.野外手图与实际材料图要表示观测线、观测点及地质剖面的位置与编号,各种地质界线及地质体代号,断层、韧性剪切带、面理、线理及地层产状,山地工程、各类化石和样品采集地、矿点、矿化蚀变带等、地质界线的勾绘要真实合理,符合制图原则,标绘要准确无误,与记录一致,要及时着墨。
5.野外工作技术要求5.1地质矿产填图技术要求5.1.1地质矿产填图的目的任务地质矿产填图的目的任务是提高测区内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基本查明地质特征,大致查明成矿条件,发现新矿(化)点,为物化探异常解释、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靶区圈定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5.1.2基本要求(1)应充分收集、分析、应用区内已有的地、物、化、遥、矿产资料。
特别是要充分利用1:2.5万遥感解译成果、遥感影像图,提高研究程度和工作效率。
(2)地质矿产填图必须以野外实测为主、野外调查和室内修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地质矿产填图应充分应用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提高区内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必须采用数字填图技术。
(4)地质矿产填图方法要充分考虑区内地形、地貌、地质的综合特征及已知矿产展布特征,对成矿有利地段,要有所侧重。
对做过1:5万区调的地区,可根据区域矿产调查目的要求进行修测,修测的主要任务是实测矿产和与成矿有关的含矿层、标志层、控矿构造、矿化带、蚀变带、物化探异常区和与成矿有关的其它地质体。
对于未开展1:5万区调的地区,地质填图应达到1:5万地质简测程度。
(5)地质矿产填图尽可能使用符合质量要求的地形图为底图,其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1:5万比例尺,野外手图应为1:2.5万比例尺,无1:2.5万比例尺地形图时可使用1:5万比例尺地形图放大至1:2.5万比例尺。
使用GPS定点。
(6)地质研究程度:基本查明区内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的产出、分布、岩石类型、变质作用及矿化作用等特征。
(7)矿产研究程度:初步了解含矿层、矿化带、蚀变带、矿体的分布范围、形态、产状、矿化类型、分布特点及其控制因素、矿石特征、矿石工业利用性能等。
5.1.3地质矿产填图方法和研究内容(1)沉积岩沉积岩采用岩石地层方法填图。
基本查明岩石地层单位的沉积序列、岩石组成、岩性、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相、厚度、产状、构造特征以及接触关系、地球化学特征,查明其含(控)矿性质、时空分布变化等。
区域地质调查⽅法区域地质调查⽅法第⼀节区调现状及⽅法概述区域地质调查是指在选定地区的范围内,在充分研究和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采⽤现代地质理论和⽅法进⾏全⾯系统的综合性的地质调查研究⼯作。
这是⼀项⼗分重要的基础地质⼯作。
区调⼯作⼀般是按国际分幅的图幅进⾏的。
根据⽐例尺的⼤⼩,可分为⼩⽐例尺区调(1∶100万、1∶50万)、中⽐例尺区调(1∶20万)和⼤⽐例尺区调(1∶5万)。
同⼀地区⼀般先进⾏⼩⽐例尺区调,然后再进⾏中、⼤⽐例尺区调。
我国⼩、中⽐例尺区调除少数地区外,已基本完成,现已全⾯开展1∶5万的⼤⽐例尺区调。
⼀、国内外区调现状区域地质调查⼀直是地质领域中基础的和长期不间断开展的⼯作,受到所有国家政府和地质学家的⾼度重视,成为国家重要公益性的⼯作。
全世界各国的⼩⽐例尺(1:500万、1:250万、1:100万、1:50万)地质填图已基本完成。
发达国家中⼤⽐例尺(1∶25万、1∶20万、1∶10万、1∶6.336万、1∶5万)的地质填图,除国⼟⾯积⽐较⼤的⼏个国家以外,也⼤部分完成,部分国家正朝更⼤(1∶2.5万)⽐例尺地质填图发展。
由于地质理论的发展,⼈们对地质现象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地质资料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不少发达国家开始进⾏第⼆轮、第三轮的地质填图及修编⼯作,并向社会提供了第⼆版、第三版等多版地质图及相关图件。
进⼊九⼗年代以来,各国更加重视地质填图⼯作,并设⽴“国家地质填图计划”。
如美国的国家合作填图计划、加拿⼤的国家地质科学填图计划、澳⼤利亚的国家地质科学填图计划、英国的新系列填图计划、印度的陆地地质填图计划、俄罗斯的国⼟资源调查计划。
各国填图战略也发⽣了重⼤改变,⾼度重视海域地质填图,海洋地质填图成为⼀个新领域。
我国⾃1916年前中央地质调查所成⽴以后,少数中外地质学家在我国⼀些著名⼭系,如秦岭、南岭、祁连⼭、天⼭以及云贵⾼原、青藏⾼原等地,做过⼀些零星的路线地质调查⼯作。
附录L(提示的附录)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内容与技术要求新一轮1:25万区调的第四系调查,应当以全球变化学、地球表层学理论和地质环境系统论、人-地关系协调观等新的理念为指导,运用多重地层学填图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测试手段,以晚近地质作用过程和自然环境演变调查研究为重点,本着“远略近详”的原则分层次有序地进行工作布置和展开重点调查研究,揭示第四纪地质作用和古环境古气候变化规律,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鉴于第四系的复杂性和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特分为一般调查技术要求和分区调研两部分。
L 1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的一般技术要求L1.1 第四纪沉积物调查L1.1.1 沉积物岩性调查重点调查沉积物的粒性(岩性成分、分类和命名),粒径(粒度特征、分选性和粒级组成等),粒态(磨圆度和颗粒形态)、颜色(原生色、次生色、干色、湿色)、结构构造(区分原生和次生)、固结程度和风化特征(强、中、弱、未)等;对于砾石层要详细观察:砾性(岩性成分)、砾径、砾向(AB面的倾向和倾角定向性程度)、砾态(球度和磨圆度)、表面特征、风化程度、充填或胶结方式与程度;对意义重大的砾石层还应进行砾石统计测量;对于土状堆积物还要注意观察岩性的可塑性、坚硬程度、土层的风化程度(如古风化壳和古土壤层),野外调查时常将第四纪土状堆积物分为:粘土、亚粘土、亚砂土。
在第四纪岩性沉积物调查时,要特别注意对一些特殊的岩性夹层的调查和描述,如:文化层(灰烬层等)、火山灰层、化学沉积层(如岩盐层、铁质壳层、结核层等)、泥炭、古土壤层、含砂矿层等。
对于具有区域分别特征这些岩性夹层,应以一个地层单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在地质图上标出。
L1.1.2 沉积物成因类型的调查与研究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划分是第四纪沉积环境和气候环境研究的基础。
应认真开展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调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沉积学标志、地貌标志和环境标志,并综合各标志进行成因类型划分。
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划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应采用宏观调查与微观分析、定性描述与定量统计相结合的调研方法。
《县( 市)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目录一、总则⋯⋯⋯⋯⋯⋯⋯⋯⋯⋯⋯⋯⋯⋯⋯⋯⋯⋯⋯⋯⋯⋯⋯⋯⋯⋯⋯⋯(1)(一) 目的⋯⋯⋯⋯⋯⋯⋯⋯⋯⋯⋯⋯⋯⋯⋯⋯⋯⋯⋯⋯⋯⋯⋯⋯⋯⋯⋯(1)(二) 名词解释⋯⋯⋯⋯⋯⋯⋯⋯⋯⋯⋯⋯⋯⋯⋯⋯⋯⋯⋯⋯⋯⋯⋯⋯⋯(1)(三) 任务⋯⋯⋯⋯⋯⋯⋯⋯⋯⋯⋯⋯⋯⋯⋯⋯⋯⋯⋯⋯⋯⋯⋯⋯⋯⋯⋯(1)(四) 基本要求⋯⋯⋯⋯⋯⋯⋯⋯⋯⋯⋯⋯⋯⋯⋯⋯⋯⋯⋯⋯⋯⋯⋯⋯⋯(2)(五) 组织形式⋯⋯⋯⋯⋯⋯⋯⋯⋯⋯⋯⋯⋯⋯⋯⋯⋯⋯⋯⋯⋯⋯⋯⋯⋯(3)(六) 质量监控⋯⋯⋯⋯⋯⋯⋯⋯⋯⋯⋯⋯⋯⋯⋯⋯⋯⋯⋯⋯⋯⋯⋯⋯⋯(3) 二、设计编制⋯⋯⋯⋯⋯⋯⋯⋯⋯⋯⋯⋯⋯⋯⋯⋯⋯⋯⋯⋯⋯⋯⋯⋯⋯⋯(3)(一) 基本要求⋯⋯⋯⋯⋯⋯⋯⋯⋯⋯⋯⋯⋯⋯⋯⋯⋯⋯⋯⋯⋯⋯⋯⋯⋯(3)(二) 设计书提纲⋯⋯⋯⋯⋯⋯⋯⋯⋯⋯⋯⋯⋯⋯⋯⋯⋯⋯⋯⋯⋯⋯⋯⋯(4)三、野外调查⋯⋯⋯⋯⋯⋯⋯⋯⋯⋯⋯⋯⋯⋯⋯⋯⋯⋯⋯⋯⋯⋯⋯⋯⋯(5)( 一) 调查要点⋯⋯⋯⋯⋯⋯⋯⋯⋯⋯⋯⋯⋯⋯⋯⋯⋯⋯⋯⋯⋯⋯⋯⋯⋯(5) ( 二) 野外调查记录要求⋯⋯⋯⋯⋯⋯⋯⋯⋯⋯⋯⋯⋯⋯⋯⋯⋯⋯⋯⋯(14)(三) 野外调查记录形式⋯⋯⋯⋯⋯⋯⋯⋯⋯⋯⋯⋯⋯⋯⋯⋯⋯⋯⋯⋯⋯(16)(四) 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17) 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18)(一)群众监测网络建设⋯⋯⋯⋯⋯⋯⋯⋯⋯⋯⋯⋯⋯⋯⋯⋯⋯⋯⋯⋯⋯(18)(二)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建设⋯⋯⋯⋯⋯⋯⋯⋯⋯⋯⋯⋯⋯⋯⋯⋯(20) 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20) (一) 基本要求⋯⋯⋯⋯⋯⋯⋯⋯⋯⋯⋯⋯⋯⋯⋯⋯⋯⋯⋯⋯⋯⋯⋯⋯⋯(20)(二)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20)(三) 重点防治区的确定⋯⋯⋯⋯⋯⋯⋯⋯⋯⋯⋯⋯⋯⋯⋯⋯⋯⋯⋯⋯(23)(四) 成果图件编制⋯⋯⋯⋯⋯⋯⋯⋯⋯⋯⋯⋯⋯⋯⋯⋯⋯⋯⋯⋯⋯⋯⋯(23)(五) 成果报告编制⋯⋯⋯⋯⋯⋯⋯⋯⋯⋯⋯⋯⋯⋯⋯⋯⋯⋯⋯⋯⋯⋯⋯(24)(六) 报告附件⋯⋯⋯⋯⋯⋯⋯⋯⋯⋯⋯⋯⋯⋯⋯⋯⋯⋯⋯⋯⋯⋯⋯⋯⋯(26)六、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27)附件1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附件2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总则(一)目的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技术要求 QHDK/T2004—01 1 适用范围本要求适用于青海省国土资源厅(以下简称省厅)启动、由省财政拨款,在省内开展的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
它规定了该项工作的性质,工作程度,目的任务,基本准则,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精度要求,以及样品采集、资料综合整理、成果编制及质量管理等技术内容,是开展该项工作的主要技术依据。
2 引用标准1) DZ/T0001-9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2) GB 958《区域地质图图式图例》3) DZ/T0179-1997《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4) DZ/T0191-1997《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程》5) DZ/0197-1997《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6) DZ/TOO94-9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7) DZ/T0158-95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标准》(1:50000)8) DZ/T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9)《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工作指南》(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10)《物探、化探异常查证要求和考核标准》(地矿部勘技司直管局,1993)11)DZ/T0071-93《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12)DZ/T0070-93《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13)DZ/T0081-93《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14)DZ/T0011-91《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15)DZ/T0075-93《地球化学普查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16)DZ/T0145-94《土壤地球化学规范》17)GB-T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18)GB-113687-1992《固体矿产普查总则》19)DD2000-01《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20)《固体矿产勘查工作细则》(青海省地调院,2002)3 目的任务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以下简称矿调)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地质工作,是实现矿产勘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附件五中国地质调查局技术标准DD2004-ⅹⅹ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第三稿)ⅹⅹⅹⅹ-ⅹⅹ-ⅹⅹ发布ⅹⅹⅹⅹ-ⅹⅹ-ⅹⅹ实施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前言本技术要求附录A -C是规范性附录;附录D-G是资料性附录。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负责解释。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联合起草。
主要起草人:张克信于庆文李超岭葛梦春杨东来朱云海张智勇孙广瑞黄志强本技术要求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张洪涛、周家寰、邓志奇、王平、谭永杰、庄育勋、翟刚毅、其和日格及标准化中心等专家的指导和帮助。
引言“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数字填图要求”)是从地质填图中应用计算机野外数据采集技术入手,在确定地质填图空间数据表达的基础上,遵循传统地质填图的规律,在不约束地质工作者地质调查思维的前提下,既能满足计算机处理的需要,又能保证地质工作者取全、取准各项地质观测数据,达到以详实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以计算机野外数据采集和空间数据存储与表达技术为手端,通过填制不同比例尺的数字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古生物、矿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普查,为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勘查,为国家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等提供基础性区域地学数据库,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数字区域地质信息。
本“数字填图要求”对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中的野外数据采集装备、各类数字化资料(地形、前人地质资料、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数据)准备、野外数字地质调查内容与精度、野外数字地质剖面测量、野外PRB基本过程与PRB字典、PRB数据操作与质量、野外调查原始数据库的形成、数字地质填图中多元数据整合、数字地质图编制与成果表达、数据库建设等技术与方法进行了规定。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要求区域环境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包括项目设计执行情况检查和项目质量检查二项内容。
一、设计执行情况的检查验收要求主要检查验收野外调查、观察点与物探、钻探、动态监测、采样工作量的完成情况及是否达到设计目的。
1.环境地质观察点及记录卡片:检查每100km2点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观测点、线布设是否合理,能否控制和查明环境地质条件并达到设计规定的任务要求。
2.物探:检查设计规定工作量的完成情况,方法选择的合理性和先进性;解释结果的准确性,是否达到设计规定的任务要求。
3.钻探:检查验收设计规定工作量的完成情况,孔位布设是否合理;是否按设计规定查明环境了地质条件或问题。
4.动态监测:检查验收设计规定工作量的完成情况,点位布设是否合理,观测方法是否先进;是否达到设计规定要求,是否基本控制监测对象的动态变化规律(项目工作周期内)。
5.采样:检查验收各类样品采集数量是否满足设计规定要求,检测单位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测试方法是否先进;是否达到设计规定要求,是否为研究分析、评价环境地质条件或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参数。
二、项目质量检查验收要求主要检查观察点记录卡片(分实地与室内检查)、野外手图与实际材料图、主要工程(物探、钻探、动态监测、采样)是否达到设计规定的质量要求。
1.区域环境地质观察点及记录卡片重点检查观察路线的布置是否以查明环境地质条件为原则。
是否根据地质环境的复杂程度、遥感解译程度以及重点区与一般区,布置不同密度的观察路线。
路线布置是否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次,路线通过的环境地质界线是否有观察点控制。
对观察点的检查要求记录格式统一,点的性质、点位准确并与手图一致;记录内容要丰富,环境地质现象应观察仔细、描述准确,依据充分可靠;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特征、形成原因、危害及发展趋势分析等记录详细;有相应的平面图、剖面图、素描图或照片;测量数据准确;记录字迹要工整、清晰,各种注记及计量单位应符合规范,着墨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