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书

云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书

云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书
云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书

附件1:

云南省高等学校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申报书

实验区名称基于森林工程特色的人才

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区负责人朱德滨

学校名称西南林业大学

主管部门云南省教育厅

申报日期2010-5-17

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财政厅制

填写要求

一、请逐项认真填写,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空缺

项要填“无”。

二、格式要求:申报书中各项内容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格空间

不足的,可以扩展或另附纸张;均用A4纸双面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三、著作、教材、论文须已刊登在正式期刊上或为正式出版物,截止

时间为当年4月30日前。

1、实验区基本情况

实验区名称基于森工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

验区

所属类别工学

建立时间1985年

实验区负责人

姓名朱德滨性别男民族汉出生年月1974.5.8

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

副教授/党总支书记、

副院长

联系电话(手机)138********电子邮箱dbzhu@https://www.doczj.com/doc/f33179059.html,传真0871*******

通信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西南林业大学135#邮编650224

实验区前期工作基础实验区所在的学校-西南林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是一所以林学学科为优势,以生物环境学科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济、管理和教育学相结合的多学科性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多科型高等林业院校。现有专任教师735人,具有高级职称330人(教授10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533人(博士学位117人)。学校现设有8院4系1部,共4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一类特色专业3个,云南省重点建设专业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专业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11个,农业推广、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建设了以林业生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为重点的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2个,云南省重点学科5个,省院省校合作共建重点学科2个;学校有国家级研究中心、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创新团队、教学团队、人才培养基地12个。有教学实践和实习基地43个;并拥有建筑面积14800平方米,藏书102.3万册的现代化图书馆。

实验区所依托的学院-交通机械与土木工程学院:学院设有森林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3个硕士点,交通运输、车辆工程、土木工程、森林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和机械电子工程7个本科专业,结构工程和林业机械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中森林工程为省级特色专业和校级重点学科。现有学生143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38人,本科生1397人。

实验区建设的专业-森林工程:森林工程专业始建于1985年,是我校的重点专业之一。2007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云南省普通高校特色建设专业”。本学科隶属于林业工程,它是研究工程力学、工程机械、土木工程(主要为林区道路及林区各种基础设施)、环境科学和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开发利用、森林工程管理的理、工结合型的综合性学科。此学科为西南地区在该领域内唯一的一个学科。森林工程涉及面广,它以其自身的独特性、市场的普遍性和对生态环境的链接性,使得森林工程学科保持了一定的独特性;同时,该学科的设置也与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相吻合。

实验区前期工作基础

目前,已形成了林区道路、林业机械、工程管理、生态森林工程等4个在国内具有特

色的学科方向。

实验区前期主要建设工作和取得的成效:西南林业大学作为云南省林业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的龙头机构,已经在人才培养和创新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森林工程专业自2007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云南省普通高校本科特色建设专业”以来,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无论是在课程体系、专业及学位点、实验及实践环节,还是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国内交流与合作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1.专业建设:森工专业是云南省省级特色建设专业,校级重点建设专业。

2.实习基地建设:本专业拥有云南省林业厅、普洱林业局、墨江林业局、思茅林业局、云南省公路局、水电十四局、西南交通建设总公司、云南省公路桥梁工程总公司、云南省建筑工程机械化施工公司、省建一、二公司、云南省林业工程总公司等多个教学实习基地。这些基地可以满足林区道路、林业机械、森林生态、工程管理等多方向的全程实习。

3.科学研究:近年来承担森工方面的各类科学研究项目多项,包括云南省科技攻关、校级重点基金等,可支配的经费100多万元。团队教师先后主编和参编的专著多本;近5年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及EI收录论文10篇。

4.平台建设:1)云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校级重点专业

5.师资队伍建设:经过长期积淀和重点建设,不断凝炼学科方向,优化学术队伍结构,森工专业学科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形成了自身的队伍特点:1)4个学科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均为博士、教授,平均年龄45岁,学术队伍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2)突出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教学科研队伍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明显

提高。

6.对外合作交流:本实验区与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高校、科研与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广泛的交流合作关系。五年来先后多次邀请国内专家学者和科研单位技术人员前来讲学、交流,多次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本实验区于2006年在昆明成功举办了全国森林工程年会;每次派1-2人参加了历届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全国森林工程年会、土木工程院长及系主任会议、中国国际沥青大会、高边坡防护会议、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交流会、全国钢结构放火及防腐技术研讨会、云南省交通工程年会等会议;2007年先后有4名教师参与了云南省建设厅在昆明举办的工程建设安全培训;2008年先后派出两批共4名教师与2名专职实验人员到西南交通大学、长安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与南京林业大学的结构实验室,与有关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探讨与交流。

因此,本实验区在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运行与管理机制、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科

研团队建设、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等进行多方面的综合改革与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实验区的前期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前期建设成效,并为今后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发展夯实了基础。

2、指导思想

2-1.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指导思想:

本学科隶属于林业工程,它是研究工程力学、工程机械、土木工程(主要为林区道路及林区各种基础设施)、环境科学和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开发利用、森林工程管理的理、工结合型的综合性学科。此学科为西南地区在该领域内唯一的一个学科。森林工程涉及面广,它以其自身的独特性、市场的普遍性和对生态环境的链接性,使得森林工程学科保持了一定的独特性;同时,该学科的设置也与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相吻合。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遵循“横向拓宽,纵向理顺,加强基础,调整结构,更新内容,精减学时”的原则,通过全面推行学分制、完善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设置专业方向等措施,实施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营造复合型人才的成长环境,通过与国外相关院校的教学交流,培养和造就大批应用复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和定位:

以森林工程人才培养基地为建设基础,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具备工程力学、工程机械应用、土木工程、环境科学和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开发利用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能在林业、交通、工程机械等部门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从事森林工程、道路桥梁的勘测、设计与施工、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2-2.理论研究(社会调研情况,对本领域人才培养规律的独特认识,承担与实验区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情况,关于实验区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著作等)

教学科研技术能力和水平

近五年来,本实验区成员共承担了23项教学与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教改项目1项,校级科研项目6项,校级教研项目9项;共发表学术论文66篇。

近五年来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详见下表。

教学科研项目:

教师发表论文

序号

项目名称项目来源1

基于静态性能的预组型木质工字梁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

竹木复合工字梁生产和应用技术研发国际合作3

思茅松采伐、集材技术研究云南省攻关计划子专题4

木塑复合材料燃烧特性及阻燃工艺研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5

云南省有色金属深加工问题研究云南省科技厅重点基金项目6

云南道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模型研究云南省教育厅7

云南省政府投资基本建设分类项目单位投资参考指标系统研究(高速公路模块)云南省教育厅8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分类与设计原则探讨云南省教育厅9

公路任意点边桩测设新方法研究西南林学院项目10

云南山岭地区强风化岩质边坡的防治研究西南林学院项目11

碎石桩复合地基固结沉降计算方法研究西南林学院项目12

城市拓宽道路病害的防治研究西南林学院项目13

森工用多媒体沙盘演示系统研究西南林学院项目14

国内生态旅游区环保型交通车性能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西南林学院项目15

基于素质教育材料力学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西南林学院教研项目16

《公路勘测设计实习》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西南林学院教研项目17

工科大学生标准化教育研究西南林学院教研项目18

林学院工科专业学生自信心培养研究西南林学院教研项目19

《基础工程》课程综合改革的研究西南林学院教研项目20

云南林业高级科技人才培养成本研究西南林学院教研项目21

森林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西南林学院教研项目22《城市道路规划》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西南林学院教研项目

文章名刊物发表时间1简易竹编水泥沼气池结构安全和耐久性研究福建林学院学报2004

2斜拉桥箱形主梁横隔板的应用分析福建林学院学报2004 3SMW工法的工程应用西南林学院学报2004 4新型竹编水泥沼气池上部壳结构强度数值分析森林工程2004 5森林复杂巨系统中的自组织动力学特征分析森林工程2004

6力学贯穿式教学手法在桥梁工程中的运用与思考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4

7现代林业工程系统中的复杂动力学行为探索林业资源管理2004 8桥头跳车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林业建设2004 9植筋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西南林学院学报2004 10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研究林业建设2004 11学生课堂心理与教学效果初探西南林学院学报2004 12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探析西南林学院学报2004

13新型竹编水泥沼气池力学性能的测试与理论研究兰州铁道学院学报

2004

14农村简易竹编水泥沼气池结构特点及性能分析中国沼气2004 15HDPE管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西南林学院学报2004

16竹编水泥沼气池建设对边远农村环境可持续发

展的作用

竹子研究汇刊

2004

17抛物线拱型竹编水泥沼气池模型内力分析西南林学院学报2004 18数控机床计算机辅助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西南林学院学报2004

19竹编水泥沼气池建设对西部生态环境改善的作

世界竹藤通讯

2004

20基于余弦法的一类超静定杆结构节点位移计算西南林学院学报2005

21自由梁两端受阶跃载荷时的塑性动力响应完全

中南大学学报

2005

22模态解适用性研究.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 23岩土工程分析中的TT解法森林工程2005 24城市沥青路面病害成因分析与对策中国国际沥青大会2005 25粉状酚醛树脂竹大片刨花板的生产工艺木材工业2005 26昆明城市交通现状与对策黑龙江科技信息2005 27云南高速公路交通发展现状及展望林业建设2005 28简支梁桥中部受横向动载作用的变形行为分析市政工程2005

29基于竹材生物学特性和材性的竹大片刨花板生

产技术的研发

中国竹产业协会:首届中国竹

产业高峰论坛

2006

30结合部等效参数修改在结构动力分析中的应用西南林学院学报2006 31高等级公路边桩放样的一种新方法林业建设2006 32特殊困难地段公路横断面测量的一种新方法城市勘测2006 33粉喷桩技术对泥炭土质软地基的处理效果西南林学院学报2006

34外伸端板型半刚性钢节点的有限元分析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6 35端板型半刚性组合节点的有限元分析刚性科学研究2006 36端板型半刚性组合节点的有限元分析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 37外伸端板型半刚性钢节点的有限元分析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6 38实验室资源的优化与利用教育学研究2006 39模糊层次分析法在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西南林学院学报2006 40粉喷桩技术对泥炭土质软土地基的处理效果西南林学院学报2006 41农村道路交通管理的探讨林业建设2006 42强动载荷下金属材料塑性变形本构模型评述力学进展2007

43深部可变形岩石介质中岩浆竖向迁移的力学机

理分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

44高强混凝土的配制技术途径研究西南林学院学报2007 45复合阻燃剂对思茅松胶合板性能的影响西南林学院学报2007 46小变形各向同性线弹性材料弹性参数关系证明西南林学院学报2007

47基于竹材生物学特性和材性适应性的竹大片/

定向刨花板生产技术的研发

竹子研究汇刊

2007

48竹大片/定向刨花板工业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应

中国人造板

2007

49碎石桩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林业建设2007

50思茅松阻燃胶合板的热分析研究中国林学会木材科学分会第

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

51Fire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board

Based on Cone Calorimeter Test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Biomass Science and Tech.

for Bio-based Products

2007

52R&D and Application of Biomass-Based

Phenol Formaldehyde Resin as a Wood

Adhesive

Proceedings of IUFRO All

Division5Conference

“Forest Products for

Sustainable

Forestry”.Taibei

2007

53路堤荷载下碎石桩复合地基沉降的解析算法科技咨询导报2007 54碎石桩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林业建设2007 55“阳干石”在路基填筑中的应用林业调查规划2007 56重组型木质材料在木结构房屋中的应用林产工业2007

57机械应力式人造板质量在线无损检测技术的研

发和应用

林产工业

2007

58锚杆在客土喷播技术中的受力状况分析林业建设2008 59山区一般公路常见水损害与综合防治措施林业建设2008 60木塑复合材料生产工艺与发展前景林业建设2008 61沥青用量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 62市政工程建设监理现状与监理经验森林工程2008

63Approach of the Designing Calculation of

Static Bending Performance of Wooden I-

Joi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ood Science and

Technoly,2008,Proceedings

2008

64Edgewise Buckling of the Web of

Prefabricated Wooden I-Joists under

Perpendicular Loading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ood Science and

Technoly,2008,Proceedings

2008

65高强混凝土的配制技术途径研究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

66预组型木质工字梁静态力学性能设计思路的探

林产工业

2008

3、培养方案

3-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工程力学、工程机械应用、土木工程、环境科学和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开发利用的知识,能在林业、交通、工程机械等部门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从事森林工程、道路桥梁的勘测、设计与施工、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等三个层次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①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基本理论知识;

②掌握力学、林学、森林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③具有森林利用总体规划与设计、森林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及管理的基本能力;

④掌握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

⑤掌握有关工程机械、电工、工程测量与试验等方面的基本技术;

⑥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基本能力;

⑦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知识、信息、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⑧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

3-2.方案设计及可行性

3-2-1人才培养方案

(1)实施学分制

①学制与修业年限:森工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并实行弹性学分制,年限为3-6年。

②选课制: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以确保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实现专业培养的要求,并加强专业深度和拓宽专业面。

③学分绩点制: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分两项指标综合起来,经加权计算得出学分绩点,并以此作为今后修读第二学位的先决条件等。

④修读第二学位和主辅修制:鼓励学习优秀、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一些课程的部分内容免修与免听的方式,提前修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分,或提前毕业,或修读第二学位,或辅修另一专业等。利用选课制,学生可依据选课规则与程序自主选择教师与课程。

(2)构建森工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①建立完善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课外教学体系:新修订的森工专业培养方案由三大教学体系构成,即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外教学体系。总学分为170学分,其中课内131学分,实践环节31学分,课外8学分,总学时为2208。在理论教学体系中通识课(公共基础课)学时占60%,学科基础课25%,专业课15%,其中选修课比例在25%左右;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以毕业实习和课程教学综合实习为主,其中毕业实习12个学分,教学实习16个学分;在课外教学体系中,学生必须修完8个学分,并鼓励学生多修,其主要项目有社会实践、学术报告、科研活动和发表论文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分析实施效果,逐步完善三大教学体系,形成森工特色专业的优化培养方案。

②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强化教学过程的管理,实施导师制,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新生入校后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强化数学和力学等课程的学习与应用。从第三学年开始由专业导师组织不同研究方向的教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采取学术报告和研究讨论会的形式进行。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指导教师,跟随导师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或申请学校和专业内的大学生创新基金,可提前确定毕业论文课题,为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去向、提前毕业和报考研究生等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利用学校实施学分制的优势和特点,从选修课的设置、专业导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学等方面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③改善教学方法: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全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力推进启发式、自学式、互动式、实践式等教学;在教学手段上,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并有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达到提高学生兴趣、改善教学效果之目的;在教学内容上,将新理论和新技术贯穿于有关章节之中。在公共基础课(通识课)上强化高等数学、材料力学、工程数学等课程的学习。

④开展用人单位的需求调研。

⑤鼓励并创造条件与欧美国家(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和东南亚国家(泰国、菲律宾等)相关院校进行学生交流访问、互换学分、共同实习等,增加国际教学经验和拓宽知识面。

3-2-2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方案

①建立结构合理、科学和特色明显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以精品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对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以及体系结构进行优化与整合。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重点加强通识课和学科基础课、优化专业核心课程、精选专业特色课,实行学分制给予学生以适当的自主权。

学科基础课增加结构设计原理、基础工程、测量学的教学课时和内容,改革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的教学内容。学科基础课应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

专业课:建立和完善以“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特色课程+专业综合实习”模块为主要特征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专业课教学要体现前沿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

选修课:大力加强选修课建设,充分发挥学分制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作用。

课外学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至少参加30次学校教师或专家的学术讲座,计入课外学分;建立高年级学生的学术报告制,每个学生在学业后期至少做一次专题讨论会(seminar),考查学生的专业理解与创新能力。

精品课程建设:为促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争取全部专业核心课和大部分学科基础课课程立项参加学校重点建设课程和精品课程。

②加强教材建设:在完成森工专业全部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和审定工作基础上主编和参编部分能反映本专业特色的教材。并配合课程建设和双语教学引进国外出版外文原版教材。

3-2-3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采取“稳定、引进、培养、发展、提高”的办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发扬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理论水平高、实践操作动手能力强、学术造诣深、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师资队伍。

①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及业务素质建设。制定科学的教师考评标准,引导教师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树立优良的学术风气,鼓励申报各类、各级科研项目,包括教研项目。

②坚持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手段,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引进高质量人才;努力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每年定期选送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参加脱产学习,鼓励教师业余自修,力争上一个台阶;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③进一步加大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为教师成为省级教学名师创造条件。完善专业学科带头人评选和管理办法,对在本学科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教师加任务、压担子,激励他们在学术上不断进步。

④实行客座教授制度,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任本专业客座教授,定期进行讲学、指导,引进外部学术资源,迅速提高专业整体学术水平。

3-2-4强化实践教学方案

①建立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增加开设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实验。构建完整综合实习、规划设计训练体系,加强课程设

计、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的管理和实施,把素质教育和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变革传统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逐步提高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如《土力学》、《道路建筑材料》等课程中的实验。

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及其管理制度:在建设期计划开放土木建筑、林业勘测、结构工程3个实验室,并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

设立森工专业学生科研创新基金:结合学校科研创新基金加大支持力度,为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创造条件,促进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在各实习基地,开展相关课程的综合实习和毕业生产实习。

学生可以提前进入毕业实习,并支持部分学生提前完成毕业论文和设计任务。

毕业论文从模仿型训练向研究型训练转变:由教师拟订题目并与学生共同撰写研究方案,然后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习、调查、撰稿和修改。在毕业论文选题和实习过程中鼓励利用先进的测试手段和研究方法,注意逐步促进其研究内容由定性向定量方向转变,使学生掌握现代知识,不断提高创新与开拓能力。

引导、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聘请校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学生做实验实习的辅助指导。

②搭建学生实践教学平台

在现有实践教学基地基础上,努力增加基地的数量和种类,以提供更全面的实习环境和条件。

加强现有云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结构实验中心”的建设。

其他有条件的实验室申请云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2-5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

经过多年的以森工特色专业为基础的林业工程人才培养建设,事实证明,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可行的。它符合在云南这样森林资源丰富的大省培养林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实际,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和要求,人才培养的效果好,毕业生能力强,适应性好。

4、保障体系

4-1.师资队伍

4-1-1.师资队伍结构

本“创新实验区”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0余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讲师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5人,在读博士生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9人,其中90%的专业教师既有多年的教学资历,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多年来,我们注重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进行了学历和专业培训,另一方面充分调动了教师积极性进行自我提高,积极参加有关专业方面的学术报告、短期培训及工程实践等,在专业师资队伍中,3人有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证书、2人有国家造价工程师证书、2人有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证书。

4-1-2.主要的专职教师(具有副高及副高以上专业职务的专职教师)

姓名性

出生年月学位

专业技术

职务

学科专业承担的教学工作

刘远才男1963.4硕士教授森林工程道路勘测设计男1966.3博士教授工程力学结构力学

男1961.8硕士副教授森林工程路基路面工程

女1969.5硕士副教授森林工程桥梁工程、桥梁美学

女1966.3硕士副教授森林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

女1974.5博士副教授森林工程土力学与工程地质

男1964.1硕士副教授森林工程公路工程监理

男1954.6学士教授工程力学理论力学

男1968.3博士教授工程管理工程项目管理

男1965.9博士副教授工程力学道路建筑材料

男1979.10博士副教授结构工程结构设计原理

男1955.2硕士教授机械工程工程机械

4-1-3.主要的兼职教师

姓名性

出生年月学位

专业

技术

职务

学科专业

承担的

教学工作

从事相关专业

领域及岗位

姜华根男45本科副教授工程测量工程测量测量学

4-1-4.师德、业务素质(教师风范、近5年来主要的教学成果、教改和科研项目、主编教材及代表性著作、代表性论文等)

教师风范是教师队伍素质的核心,是学校品牌和校风的象征。本“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努力提高自身政治和业务素质,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在培养教师风范的过程中,学院正确引导教师增强献身教育事业,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感和“科技兴国”的使命感,鼓励教师主动增强“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强化教师的国际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为了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加规范严谨,学校制定并完善了基本的教师工作规范(教材选用、双语教学、课件制作、考试改革、试卷制定与分析、实践教学等),教师岗位聘任制及考核制度,坚持“学生评教”、“教师(干部)评教”等活动。通过多年的建设,“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敬业爱岗”理念已深入并贯穿于全院的教学、科研工作中。

近年来,交通机械与土木工程学院森工专业取得了如下的成果:

教学科研项目:

序号项目名称项目来源

1基于静态性能的预组型木质工字梁设计理论和方法

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竹木复合工字梁生产和应用技术研发国际合作

3思茅松采伐、集材技术研究云南省攻关计划子专题

4木塑复合材料燃烧特性及阻燃工艺研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5云南省有色金属深加工问题研究云南省科技厅重点基金项目6云南道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模型研究云南省教育厅

7云南省政府投资基本建设分类项目单位投资参考指

标系统研究(高速公路模块)

云南省教育厅

8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分类与设计原则探讨云南省教育厅9公路任意点边桩测设新方法研究西南林学院项目10云南山岭地区强风化岩质边坡的防治研究西南林学院项目11碎石桩复合地基固结沉降计算方法研究西南林学院项目12城市拓宽道路病害的防治研究西南林学院项目13森工用多媒体沙盘演示系统研究西南林学院项目

15基于素质教育材料力学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研

西南林学院教研项目

16《公路勘测设计实习》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西南林学院教研项目17工科大学生标准化教育研究西南林学院教研项目18林学院工科专业学生自信心培养研究西南林学院教研项目19《基础工程》课程综合改革的研究西南林学院教研项目20云南林业高级科技人才培养成本研究西南林学院教研项目21森林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西南林学院教研项目22《城市道路规划》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西南林学院教研项目

教师发表论文

序号文章名刊物

发表

时间

1简易竹编水泥沼气池结构安全和耐久性研究福建林学院学报2004 2斜拉桥箱形主梁横隔板的应用分析福建林学院学报2004 3SMW工法的工程应用西南林学院学报2004 4新型竹编水泥沼气池上部壳结构强度数值分析森林工程2004 5森林复杂巨系统中的自组织动力学特征分析森林工程2004

6力学贯穿式教学手法在桥梁工程中的运用与思考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4

7现代林业工程系统中的复杂动力学行为探索林业资源管理2004 8桥头跳车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林业建设2004 9植筋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西南林学院学报2004 10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研究林业建设2004 11学生课堂心理与教学效果初探西南林学院学报2004 12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探析西南林学院学报2004

13新型竹编水泥沼气池力学性能的测试与理论研究兰州铁道学院学报

2004

14农村简易竹编水泥沼气池结构特点及性能分析中国沼气2004 15HDPE管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西南林学院学报2004

16竹编水泥沼气池建设对边远农村环境可持续发

展的作用

竹子研究汇刊

2004

17抛物线拱型竹编水泥沼气池模型内力分析西南林学院学报2004 18数控机床计算机辅助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西南林学院学报2004

19竹编水泥沼气池建设对西部生态环境改善的作

世界竹藤通讯

2004

20基于余弦法的一类超静定杆结构节点位移计算西南林学院学报2005

21自由梁两端受阶跃载荷时的塑性动力响应完全

中南大学学报

2005

22模态解适用性研究.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 23岩土工程分析中的TT解法森林工程2005 24城市沥青路面病害成因分析与对策中国国际沥青大会2005 25粉状酚醛树脂竹大片刨花板的生产工艺木材工业2005 26昆明城市交通现状与对策黑龙江科技信息2005 27云南高速公路交通发展现状及展望林业建设2005 28简支梁桥中部受横向动载作用的变形行为分析市政工程2005

29基于竹材生物学特性和材性的竹大片刨花板生

产技术的研发

中国竹产业协会:首届中国竹

产业高峰论坛

2006

30结合部等效参数修改在结构动力分析中的应用西南林学院学报2006 31高等级公路边桩放样的一种新方法林业建设2006 32特殊困难地段公路横断面测量的一种新方法城市勘测2006 33粉喷桩技术对泥炭土质软地基的处理效果西南林学院学报2006 34外伸端板型半刚性钢节点的有限元分析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6 35端板型半刚性组合节点的有限元分析刚性科学研究2006 36端板型半刚性组合节点的有限元分析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 37外伸端板型半刚性钢节点的有限元分析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6 38实验室资源的优化与利用教育学研究2006 39模糊层次分析法在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西南林学院学报2006 40粉喷桩技术对泥炭土质软土地基的处理效果西南林学院学报2006 41农村道路交通管理的探讨林业建设2006 42强动载荷下金属材料塑性变形本构模型评述力学进展2007

43深部可变形岩石介质中岩浆竖向迁移的力学机

理分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

44高强混凝土的配制技术途径研究西南林学院学报2007 45复合阻燃剂对思茅松胶合板性能的影响西南林学院学报2007 46小变形各向同性线弹性材料弹性参数关系证明西南林学院学报2007

47基于竹材生物学特性和材性适应性的竹大片/

定向刨花板生产技术的研发

竹子研究汇刊

2007

48竹大片/定向刨花板工业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应

中国人造板

2007

49碎石桩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林业建设2007

50思茅松阻燃胶合板的热分析研究中国林学会木材科学分会第

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

51Fire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board

Based on Cone Calorimeter Test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Biomass Science and Tech.

for Bio-based Products

2007

52R&D and Application of Biomass-Based

Phenol Formaldehyde Resin as a Wood

Adhesive

Proceedings of IUFRO All

Division5Conference

“Forest Products for

Sustainable

Forestry”.Taibei

2007

53路堤荷载下碎石桩复合地基沉降的解析算法科技咨询导报2007 54碎石桩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林业建设2007 55“阳干石”在路基填筑中的应用林业调查规划2007 56重组型木质材料在木结构房屋中的应用林产工业2007

57机械应力式人造板质量在线无损检测技术的研

发和应用

林产工业

2007

58锚杆在客土喷播技术中的受力状况分析林业建设2008 59山区一般公路常见水损害与综合防治措施林业建设2008 60木塑复合材料生产工艺与发展前景林业建设2008 61沥青用量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 62市政工程建设监理现状与监理经验森林工程2008

63Approach of the Designing Calculation of

Static Bending Performance of Wooden I-

Joi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ood Science and

Technoly,2008,Proceedings

2008

64Edgewise Buckling of the Web of

Prefabricated Wooden I-Joists under

Perpendicular Loading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ood Science and

Technoly,2008,Proceedings

2008

65高强混凝土的配制技术途径研究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

66预组型木质工字梁静态力学性能设计思路的探

林产工业

2008

4-2.教学条件(教室、实验室教学设备的配置,基本教学资料,教材选用情况,专业图书资料,含网络数据库和数字化图书馆,实习实训场地等教学基础设施等)

4-2-4-2-1

1实习基地建设经过多年的合作建设,云南省林业厅、三木集团、普洱林业局、墨江林业局、云南省公路局、水电十四局、西南交通建设总公司、云南省公路桥梁工程总公司、云南省建筑工程机械化施工公司、省建一、二公司、云南省林业工程总公司等单位已成为本校的常年实习基地,每年为在校学生提供良好实训机会。

4-2-2教材建设

4-2-2-1国外原版教材的引进

4-2-2-2主编及参编教材

在修改完善各自编讲义和实验实习指导书的基础上,争取主编和参编部分专业教材。4-2-3数字化图书馆建设

学校投资2500万元,建成了设有700多个信息点,体现现代图书馆自动化、信息化等特点,建筑面积14800平方米的图书馆。图书馆拥有现代化学术报告厅2个,多媒体阶梯教室4个,不同功能阅览室11个,学生自习室2个,阅览座位1616个。目前学校馆藏各类纸质文献102.27多万册,生均纸质图书达到90.3册;订购现刊1500余种(其中外文刊100种);电子图书22.6万册;各种类型中外文数据库25个,数据库中收录的中文全文期刊12000余种,外文全文期刊13000余种,可检索文摘2000余万条;图书馆自建了22万余条数据的馆藏书目数据库和西南林业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目前馆藏的中文电子(网络)资源有:清华同方(CNKI )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的科技信息子系统(镜像)、万方数据的部分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律典通——中国法律应用系统、金国道数据库、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视频数据库等;图书馆还拥有若干著名的外文电子(网络)资源,主要有BP 、CABI 、Ebsco ASP 、PROQUEST Agricola Plus Text 、Academy Research Library 、Asian Business 、New York Time 、USA Today 、Barron ’s 、Walls Street Journals 、GALE 等。

经过长期建设,目前图书馆已经形成在文献类别上以森林工程、林学、木材科学、生物科学、生态科学、环境科学、园林园艺等专业文献为主体,兼顾理、工、文、法、管理、经济、外语、艺术、教育等多学科专业,在资源类别上以中外文传统印刷本图书、电子图书、电子(网教材名称

著者出版社引进时间实际使用时间Foundation

Engineering

Ralph Brazelton Peck,Thomas H.Thornburn ,Walter E.Hanson McGraw-Hill 20102011Soil Mechanics T.William Lambe McGraw-Hill 20102011

0---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5.10)

高技能人才“十二五”培养规划 (讨论稿) 人资(通)12--000高技能人才是企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企业转型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是公司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加快培育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特制定本培养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 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目标,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知识和技能提高为核心,以全面提升员工综合素质为目的,紧紧围绕公司战略发展的需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公司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公司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2、工作原则 * 坚持“优秀人才优先培养、重点人才重点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的原则,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 坚持“重实际、重实效、按需培训”的原则,使技能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工作效果; 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技能提升与岗位复训相结合的原则,把持有证书作为使用、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 坚持“服务企业生产、服务全体员工”的原则,更新培训工作服务理念,探索人才创新培养方式。 二、目标任务 按照全面提高、重点培养、不断改善人才队伍结构的培训思路,通过深入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培养引进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目标到“十二五”末: ——扩大高技能人才规模。大幅度增加高级工总量,增加各类高技能人才人,使全公司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人,高技能人才占生产工人的%以上,高、中、初级技能人才队伍梯次结构渐趋合理。 ——提升高技能人才素质。鼓励吸纳高校毕业生进入高技能人才队伍,选送外培训高技能人才名,培养名具有企业特有专业特色、绝技绝活的能工巧匠,引进紧缺急需型高技能人才名,其中引进高端技能型人才名。 — ——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立个技能大师工作室。 ——基本形成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良好环境。畅通高技能人才引进渠道,大力开发职业技能教育,全方位贯通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完善多元化高技能人才投入保障机制。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公司高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人才占工人队伍的比例提升10%左右,技师及以上等级提升6%左右。 三、实施八项工程 1、实施高技能人才选拔工程。 为培养造就一批技艺精湛、作风过硬的高技能人才,今后两年在全公司评选表彰名“技能大师”、50名“首席技师”、300名“公司技术能手”,发现、培养和造就一批各专项技能的拔尖型高技能人才。按照滚动培养、重点资助、跟踪管理、鼓励竞争的要求,对“技能大奖”、“首席技师”、“公司技术能手”荣誉获得者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励他们当好刻苦学习、岗位成才的带头人,带动我公司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人才待遇,为高技能人才成长创造条件。 2、实施高技能人才引进集聚工程。 结合我公司生产及产业发展特点,每年引进高技能领军人才,以良好的条件吸引高技能人才来企业工作。积极利用企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有利条件,同步引进专门的高技能人才。定期组织用人单位到其它大型企业,积极引进我公司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缓解我公司企业、行业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局面。建立浙江公司高技能人才

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专业:xxxxxxxxxxx 学号:xxxxxx 姓名:xxx

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摘要:大学承担着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两重任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文章从我国目前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出发,分析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指出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积极培养和完善有利于创业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各种环境,更好地为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宽松的发展条件,使创新创业型人才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发挥作用。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教育;缺陷 Abstract:The university undertakes the dual task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paper from China's need for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current view, analyz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University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role, and actively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alents, to provide better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os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 th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 can play a better role for national construction. Keywwords:innovative talents;training mode;college education;defect

(创新管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管理)创新型人才的 培养

工商管理09-5班 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背景:乔布斯去了,苹果来了。当大家均于热议“谁是下壹个乔布斯”时,宁波市新近出台了壹份关于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培养的《意见》。宁波市认为,乔布斯天赋异禀,他的成功或许难以复制,但能够于环境和制度上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从今年开始,宁波市将以5年为壹个培养周期,于3个层次培养1400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目前,首批各层次培养人选的选拔已经开始。5年内,宁波将培养1400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这壹数字到2020年计划达到2800名。于《意见》中,宁波市加大了对入选人才的资助力度,据初步估计壹个周期(5年内)培养经费超过5000万元。 我们不禁心中疑问:这样就能培养出中国的“乔布斯”吗?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出中国的创新型人才呢? 二十壹世纪什么最重要?是人才。人才是壹个国家立足根基、不断发展的持续动力。而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创新”成为壹个关键词。培养和造就壹大批能够引领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参和国际竞争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人才工作、教育工作的重大主题和历史使命,这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

代特点所决定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劳动为核心价值的。我们正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壹体制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重要特征的。同时,我们置身于壹个全球化的环境,我们不仅要建立国际视野,积极地利用世界人才资源;而且要确立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和战略,培养能够参和国际竞争、能够于世界舞台上发挥聪明才智的创新型人才。美国有乔布斯,中国也应有自己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和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开放性”是壹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的突出弊端,就是于计划体制和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教育和生活、学校和社会、理论和实践、研究和生产、开发等相互脱离,学校教育缺乏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参和,缺乏国际化的视野。于这种环境下,要想培养出乔布斯式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对现有的培养体制做出改变,而不是仅仅投入金钱,人才的培养需要特定的环境。 中国的人才培养,应立足于教育机制的改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文化氛围,国家的政策及资金支持。构建开放式教育体系有俩种主要的途径。 壹是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对于科技人才培养而言,这主要是进壹步促进产学研合作,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高校和企业、产业的结合,促进科学研究和知识转化、技术应用的结合,且结合重大科研项目形成研究基地和创新团队,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等等。这壹过程,不仅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改革传统的传输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一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最后还提出了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六个要点。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施要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却一直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高等教育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育人为本”的机构。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变化,促进了大学从组织形式到办学功能不断拓展,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大学办学的根本。科学大师钱学森一直非常关心培养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时代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笔者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的使命。当前学生的个性特长、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角色定位、求学意愿、态度、价值观等都呈现出明显多样化趋势,高校生源结构和毕业生流向也显得日益复杂和多元,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内在特殊规律性的必然反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首先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理念;其次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照搬了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强调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套窄、专、深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在当时人才紧缺的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专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那些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低的大学生越来越难找

项目申报书范例-创新项目申报书

中央财经大学 2009年度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申报书 模板 注:申报人具体信息已省略 项目名称:黑客产业链形成与演化的研究 申请人:王萌 指导教师:朱建明 依托单位:信息学院 年级专业:0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填表日期:2009年6月14日 中央财经大学教务处制表

申请者承诺与成果使用授权 一、本人自愿申报中央财经大学2009年度本科生科研创新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认可所填写的项目申报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并承诺对所填写的项目申报书所涉及各项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项目申请如获准立项,在研究工作中,接受学校教务处的管理,并对以下约定信守承诺:1.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科学设计研究方案,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如期完成研究任务,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2.尊重他人的知识贡献。客观、公正、准确地介绍和评论已有学术成果。凡引用他人的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均如实说明。 3.恪守学术道德。研究过程真实,不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成果真实,不重复发表研究成果;对项目主持人和参与者的各献均要在成果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4.遵守项目管理规定。遵守《中央财经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 5.明确项目研究的资助和立项部门。研究成果发表时在醒目位置标明“中央财经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成果”字样,项目名称和类别与项目立项通知书相一致。 6.正确表达科研成果。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规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及外国语言文字。 7.遵守财务规章制度。合理有效使用课题经费,不得滥用和挪用,结项时如实报告经费使用情况,不报假帐。 8.按照预期完成研究任务。项目立项获得批准的资助经费低于申请的资助经费时,同意承担项目并按预期完成研究任务。 9.成果达到约定要求。项目成果论文、研究报告等公开发表。 二、作为项目申请人,本人完全了解中央财经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有关管理规定,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特授权中央财经大学教务处有权保留并向有关部门或机构报送项目成果的原件、复印件、摘要和电子版;有权公布项目研究成果的全部或部分容,同意以影印、缩印、扫描、出版等形式复制、保存、汇编项目研究成果;允许项目研究成果被他人查阅和借阅;有权推广科研成果,允许将项目研究成果通过部报告、学术会议、专业报刊、大众媒体、专门、评奖等形式进行宣传。 申请者(签章):__________ 年月日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板

高技能人才培养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论述了高技能人才对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主要从各级职业技术院校的角度,论述了如何作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 关键词:技能、人才、经济、职业技术、教育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迫切需要一大批能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工艺的高技能人才。所谓高技能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高技能人才不仅是技术工人队伍中的核心骨干,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体现之一,更是推动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骨干力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代表。 首先,传统产业的提升呼唤高技能人才。对我国来说,发展工业最紧迫的就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升传统制造业。现代生产越来越需要熟练的技术工人,只有满足工业发展对技师和高级技工的需求,实现蓝领工人的高素质化,才能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发达国家经济迅速增长的过程中,除了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外,还有一支高素质的熟练掌握现代技术的劳动大军。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美国对需要一定技术、技能的职业岗位的需求从20%提高到了65%,对不需要技术的一般劳动力,从原来的60%下降到了15%。德国一直自称高技能人才是他们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在德国,平均失业率是10%,

博士、硕士可能找不到工作,但是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失业率不到2%。在我国很多地方,目前也出现了大学生失业,但是受过职业技术教育,拥有专业证书的人一般都能找到工作,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 其次,新产业的发展同样呼唤高技能人才。随着我国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劳动力的素质与技能,日益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因而,在新的经济竞争下,高新技术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一、我国当前高技能人才现状 一个国家的就业结构中,高级管理人才、高级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应该有合理的配置。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人才的优势,从而创造出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我国在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生产者的技术素质都有较大提高。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素质不高,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一组令人忧心的数字是: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1%,劳动力占26%,而熟练劳动力只占17.5%。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统计显示,在全国企业职工中,技术工人只占约1/3,技师、高级技师仅为4%。远低于发达国家35%的水平。在上一个世纪,全球经济规模增长了20%,其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由20世纪初的5%上升到60%以上。而在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1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权威机构的研究表明,一个重要的“症结”就是一线劳动者的素质存在较大差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工作是培养祖国接班人的一项崇高的职业,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的,所以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能够高瞻远瞩,能够知晓祖国未来的形式,世界的发展趋势,根据未来的需求培养一批与世界接轨的新型人才。而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有以下见解: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首先要有自己的认识,到底怎样的人是创新型人才。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从广义上看,创新型人才是专指那些思维敏捷、思想解放、思路超前的人和那些敢想敢闯、敢作敢为、敢试敢冒的人。也就是那些具有经验、知识、信息,并将其融合运用到实际中,能够对行动目标有效地进行整理、判断、创新的人。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观念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不受传统认知或书本老师的认知观点所限制,不受学科限制,有自己的独特想法。 2、思维具有灵活性。创新型人才可以轻易摆脱惯性,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3、认识具有新颖性。创新型人才思想活跃,能够经常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 4、人格特征鲜明。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性,敢于质疑,敢于探究,敢于从想象中探求食物的本质,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清醒的认识。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坚持的基本理念 首先需要我们革新教育思想,要清楚的认识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该怎么培养。其次就是评价体系的创新,明确怎样的学生是优秀的学生,怎样的正确的衡量一个学生。为此,必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摘自教育规划纲要第三部分体制改革)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 注重学思结合,就是要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首先,要改变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的课堂教学方式和立足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学习方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给学生。其次,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和深化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积极作用,努力解决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问题。 注重知行统一,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只有与生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为人的职业生涯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当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重点是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要善于从实践中吸取鲜活的教育素材,开发实践课程、活动课程,通过完善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等制度,增强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注重因材施教,就是要在统一教学要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教育的悲剧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为此,要探索分层教学、走班制、导师制等多种教学形式,形成适应不同学生特点、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要特别关注学习上的“优异生”和“后进生”两类学生。对优异学生,要改进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高一学段课程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对具有特殊禀赋和潜能的学生要实施个性化的培养。对学业困难学生,则要建立相应的帮助机制,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因地制宜地探索推进素质

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铁路发展的重要一环。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先进的生产设备必须通过高技能的人掌握和应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形成运输生产力。因此,只有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才能为铁路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对高技能型人才的理解 高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一方面强调的高技能;高技能型人才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概念,是相对于初、中级技能人才和一定历史时期而言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外延与内涵会逐渐发展。另一方面强调的是高素质;高素质是一个衡量综合能力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而综合处理程序化之外事件能力。在我国现阶段,人们常把决策管理层劳动者称为“白领”,把操作执行层劳动者称为“蓝领”,高技能型人才则是介于决策管理层和操作执行层之间的技能水平较高的人才,俗称“银领”。一般认为,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第三至第六大类)。高技能人才应具备以下5个方面的能力: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能够解决生产实际操作难题;有创

新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高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职业技能,它是高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包括: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并达到上岗所要求的熟练程度(一般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准);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形成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等。其衡量尺度一般遵从国家制定的相关职业标准。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保证高技能型人才在既定的工作岗位上胜任工作。第二是职场应变能力。职场应变能力就是指高技能型人才灵活、适时应对职场要求变化的能力。它包括:及时把握特定职业在职场中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的能力;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掌握最先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形成更全面的具有延伸性知识结构的能力。第三是专业创新能力,高技能型人才同样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不断发现现存事物的缺陷,不断找出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出创造性的设想的能力,并能够具体实践、操作和开发;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以适应其创新的各种要求的能力。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使高技能型人才在职业生涯中工作能力得到更大提升,并把握创业的机会,实现由单纯谋职到自身事业获得发展的重大转折。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铁路高速发展的不断深入,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和运输组织的变化,特别是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铁路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我们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但另一方面我们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

(完整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根据我省实际,就职业教育而言,应该如何主动地适应市场,找准位置,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我校多年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积极探索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面结合我校的实际做法,进一步就“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和各位同仁探讨和交流。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 程的总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当前就业;二是后续发展。为此,职业学校应当着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后续能力为目的,加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我校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专业开发设置、课程体系改革、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指导开展、教育质量评价等几方面入手: 一、按市场需要开发设置专业 以开发人力资源为己任,以就业为终极目标的职业教育,必须首先面对市场,根据本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设置相关的专业。我校在专业设置时还充分考虑到:一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劳动

力和人才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二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对职业演变的影响;三是以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为培养目标;四是在专业开发过程中,和相关行业保持经常、密切的沟通。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保持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教学质量和开发新专业以提高活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五是专业培养目标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使学生不但具有在某个岗位就业的竞争力,而且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在相应职业群中就业、转岗、晋升的基础。 二、建立灵活适用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根据一个或几个相关职业群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从众多知识、能力要求中筛选出来并按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内容及其实施过程。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其实施过程的落脚点。课程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从业者所必备的职业能力的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是为学生构建通向就业的桥梁。设置的职教课程应强调以职业分析为依据来筛选、组织教学内容。 我校对已开设专业所相关的职业进行分析,并以职业分析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组织,以“必须”和“够用”为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在职业分析中既考虑当前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即要兼顾未来若干年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在确保当前就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就业的后续力。职业分析是对工作过程的分析,是把完成一项工作的工作内容、劳动组织关系、所需要的

西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方案

附件2: 西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扎实推进西南大学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带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按照“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总体部署,特制订《西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标 创新实验班是“西南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广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科研潜质和出众的领导才能为目标,挖掘各学院潜力,整合利用多学院互补的教学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学院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创新实验班为示范,带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探索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 二、实施内容 在总结2006年开设创新实验班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创新实验班实施的范围,提高质量。计划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开设4—5个学院层次的创新实验班。创新实验班实行申报立项制。即学院自愿申报,学校组织专家组现场考评和会议终审,报学校审批。经学校批准的创新实验班,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未经学校批准的,提倡学院积极试点。学校优先资助跨学院的创新实验班立项。

三、申报条件 (一)重视本科教学,教育理念先进,管理经验丰富,管理队伍健全,获得过本科教学优秀学院; (二)具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有可操作性的创新实验班实施方案; (三)具有博士学位点,有优秀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教师队伍中硕士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占90%以上,有博士学历教师比例占40%以上; (四)实验、实践条件优良,实验室、图书资料室、自主学习等场地面向实验班学生全面开放; (五)能以不低于1:5的师生比为创新实验班学生配备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学业导师; (六)有适合的历史名人命名创新实验班。 四、学生遴选 创新实验班学生人数严格控制在30—40人/班。采用自主招生个性化选拔、高考录取分数择优选拔、新生入学二次选拔和通过招生直接选拔等多种渠道遴选。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学院进行相关科目笔试,最后通过综合面试考察,将最全面和优秀的学生选入创新实验班学习。 五、教学实施 分段式大类培养。创新实验班实施分段式大类培养。 研究性教学。创新实验班与普通班学生实行相同的培养方案。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体现不同,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参与式以及基于

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北京铁路局冉洁孙国长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铁路发展的重要一环。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先进的生产设备必须通过高技能的人掌握和应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形成运输生产力。因此,只有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才能为铁路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对高技能型人才的理解 高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一方面强调的高技能;高技能型人才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概念,是相对于初、中级技能人才和一定历史时期而言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外延与内涵会逐渐发展。另一方面强调的是高素质;高素质是一个衡量综合能力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而综合处理程序化之外事件能力。在我国现阶段,人们常把决策管理层劳动者称为“白领”,把操作执行层劳动者称为“蓝领”,高技能型人才则是介于决策管理层和操作执行层之间的技能水平较高的人才,俗称“银领”。一般认为,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

量较高的岗位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第三至第六大类)。高技能人才应具备以下5个方面的能力: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能够解决生产实际操作难题;有创新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高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职业技能,它是高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包括: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并达到上岗所要求的熟练程度(一般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准);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形成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等。其衡量尺度一般遵从国家制定的相关职业标准。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保证高技能型人才在既定的工作岗位上胜任工作。第二是职场应变能力。职场应变能力就是指高技能型人才灵活、适时应对职场要求变化的能力。它包括:及时把握特定职业在职场中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的能力;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掌握最先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形成更全面的具有延伸性知识结构的能力。第三是专业创新能力,高技能型人才同样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不断发现现存事物的缺陷,不断找出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出创造性的设想的能力,并能够具体实践、操作和开发;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以适应其创新的各种要求的能力。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使高技能型人才在职业生涯中工作能力得到更大提升,并把握创业的机会,实现由单纯谋职到自身事业获得发展的重大转折。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铁路高速发展的不断深入,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和运输组织的变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发展,建立健全面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科室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推进本系统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党政统一领导。我局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科室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领导班子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本系统专业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我局评选出来的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示范作

用,在全矿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专业学科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我局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4、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分类制定在职人员定期培训办法,倡导干中学、学中干。按照统筹规划、学以致用、鼓励上进、合约管理的原则,鼓励在岗员工参加紧缺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成人教育,全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人才长效激励机制。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重业绩、重贡献的分配原则。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的分配办法。对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承担重点工程和研究项目的专业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实行“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凡创新求变、勤奋拼搏,做出骄人业绩,给企业创造巨大收益的可给予重奖。 6、关心人才,改善条件。从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给予人才全方位的关心和爱护,积极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加大投入,改善办公条件,抓好文体设施建设,优化员工生活环境,关注技术人员身心健康,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彰显特色办学之道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彰显特色办学之道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特色教育巡礼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航空乘务专业的学生还未毕业离校就被用人单位定购一空,动漫创意专业学生在国家和省市各类大赛中频频获奖,演艺传媒专业学生参加各类大型社会演出博彩众多……诸如此类关于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的新闻不断出现,各种媒体聚焦争相报道。经过十年的办学发展,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现今已有八届毕业生,向国家输送了上万名人才,遍及长三角地区和周边各地,成为文化艺术领域内的主力军,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动手能力过硬,实践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用人单位在评价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毕业学子时,都不约而同地竖起了大拇指:“我们所需要的,就是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培养的这种高技能型专业人才。”前不久,学院03级校友返校,也都感言江影教学模式得法、毕业后好就业、工作上手快。而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的就业之所以得到用人单位和校友们的一致好评,则正是源自于学院独创的特色育人模式。 特色理念:顺时应势谋发展 办学理念是学院发展的灵魂。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也必然发生一场根本性变革。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作为一所专门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的高校,审时度势,大胆创新,积极向实践学习,扎实推进教学改革。利用民办院校办学机制灵活自主的优越性,在能力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问题上作出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形成一套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打造中国最具特色专科院校。2012年12月25日,教育部相关部门领导亲临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授予“全国特色教育示范单位”殊荣。 特色教学:专业门类凸亮点 学院秉承“品质+能力”的育人宗旨,依据能力型应用人才的教学目标,把培养“集导编演管能力于一体的演艺人才”、培养“集采编播制能力于一体的传媒人才”、培养“集语言形体礼仪服务规范于一体的航空旅游人才”、培养“集创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33179059.html,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张学梅 来源:《成才之路》2016年第32期 摘要:指出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即:以生为本,培养创新人格;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个性化教育;建设创造型师资队伍;构建个性化教育体系;营造校园文化,丰富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 关键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个性化教育;课外科技活动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2-0005-01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高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影响创新人才培养。 一、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强调“以教师为本位”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导致学生主体精神、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弱化,严重影响创新人格的形成。 (2)忽视个性化的培养。教育中关注的是教材、教师、课堂,而不是学生及其个性化的发展;鼓励的是对既有知识、结论、方法的机械认同,而不是独立、求异、发散的思维;教师则以“一刀切”的方式取代了因材施教,从而限制了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开发。 (3)教学和评价方式简单化。课堂教学以灌输知识为主,评价系统以笔试为主。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独白式”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不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表达想法的时间和空间;以笔试为主的评价方式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导致学生学习方式死板,不愿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了擅长记忆和考试的“读书机器”。 (4)未形成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认为创新人才培养只局限于某些课程、某些时段,只涉及教学部门或学生管理部门。没有认识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涉及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形成,需要教师、学校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社会、家庭共同参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关于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的实施办法201808

关于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的实施办法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央、省委有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我市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和发展观,按照“需求定向企业自主、行业参与、条块结合、政府帮扶、政策支持”的原则, 充分依靠学校、行业和企业,广泛动员社会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在鼓励高技能人才为某市经济建设多做贡献的同时,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快速成长壮大。 二、目标任务 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发展为目标,争取用六年时间,全面建立高技能人才选拔、评价激励、使用、交流、保障制度,形成培养快、使用好、待遇高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格局,促进高技能人才数量明显增加,质量明显提高。规划到2023年,全市高技能人才数量由目前经劳动保障部门考核鉴定获取囯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近5800人増加到2.3万人以上比例从所占技术

工人总数的2.5%提高到10%以上。其中:高级工由目前5200多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2.2%.增加到1.9万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8.2%以上;技师和高级技师由目前600多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0.26%,增加到0.4万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2%以上(即实施“1904工程”),使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在技术工人队伍中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 三、实施步骤 我市高技能人才以培养技师为重点。努力实施“1904工程”具体分两个阶段组织实施,第一阶段(2018年-2021年)三年内,以落实实施1200名新技师培训计划为重点,其中:2018年培养新技师300名,2019年培养新技师400名,2020年培养新技师500;第二阶段(2021年一2023年)三年内,以落实实施2800名新技师训计划为重点。通过依托高科技、大中型企业和职业院校、各级劳动保障培训基地及社会培训力量等,围绕提高创新能力、操作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以此推动我市技能型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带动各类高、中、初级技能人才队伍的持续发展, 保证高技能人才与我市经济发展相适应。 四、政策措施 采取“政府政策扶持、社会广泛参与、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岗位提高”相结合的方式,到2023年,

浅谈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浅谈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2010年11月16日在《求是》杂志上有一篇文章:创新型人才匮乏制约中国国际竞争力。其中谈到,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4200万人,但高层次创新人才仅1万人左右,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中国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具有自主品牌出口不到1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0%来自外资企业。可见,我国正处于一个创新型人才极度匮乏的时期,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将因此受到严重制约。 人类经历了5000多年的农业经济,又经历了大约300年的工业经济,现在正进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里,科技研究与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信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第三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经济的支柱,而人力资源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故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具有现实的紧迫性,是我国综合国力得以发展的保证,也是保持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筹码。 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执行副所长、研究员张玉臣认为:人才培养,至少有5个环节非常重要。第一是个人天赋,第二是家庭教育,第三是学校教育,第四是社会使用,第五是社会文化。除天赋外,其他四个方面和培养模式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往往不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使得孩子从小不爱自己去学会解决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想法往往批判多过鼓励。其次是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往往是基于功利,忽视兴趣,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重考试而忽略实践和启发式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在人才的应用上,我们现在缺乏人尽其用的应用机制,其根源在于缺乏公平的竞争机制。而对于中国,社会文化主要受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的影响,对人才培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近年来日益增长的国家公务员报考人数充分表明了大家认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好”,而为官者也多不唯实,学术行政化是导致创新型人才培养无法完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学术标签化,学术功利化也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影响人才培养的社会文化背景。 “想别人没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说过的话”,这是钱学森曾对创造性人才的定义。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特征要求包括:可贵的创新品质,坚韧的创新意志,超前的创新思维,敏锐的创新观察,丰富的创新思维,科学的创新实践。要做到这些,结合现今创新型人才匮乏的原因分析,我们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个人意识、学校教育模式、社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几个方面着手。淡化功用心态,强调人文环境建设,使得“追求科学,崇尚真理”的观念深入人心;构筑有利于创造的知识结构,在基础教育阶段,抛弃为考试而教的积弊,由关注不同科目在升学考试中所占的分值转向关注这些科目的教育价值,在高等教育阶段,增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汇通,构筑起有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知识基础;企业应当规范奖惩制度,鼓励创新,保证竞争的公平性。 创新型人才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中不断去改进与完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