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龙象之争

龙象之争

龙象之争
龙象之争

龙象之争:现当代中印关系简析

“龙象之争”久已有之。事实上,从历史脉络到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印之间有着太多的貌合与神离。它们是昔日四大文明古国的延续,都曾拥有过最辉煌的时期,大唐盛世和阿育王朝;最后,它们都认为现在是国家全面复兴的最佳时机,它们既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最有前途的“金砖四国”的成员。

然而,历史上的恩怨,文化上的渊源,地缘上的竞争,边境上的紧张,经济上的较量,西藏问题的牵绊,使两国关系变得敏感而又紧张。一个是民主推进,一个是国家主导;一个是世界工厂,一个是世界办公室;一个是矫健翻腾的飞龙,一个是温吞慧黠的大象。在2 1世纪的舞台上,Chindia有可能实现吗?是“龙象共舞”或是“龙象相争”,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作为21世纪两大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印两国有超过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是两个唯一超过10亿人口的国家,是两个巨大的具有潜力的市场。两大市场的对接互补,将给亚洲和世界带来增长、发展、繁荣的巨大潜力和不可估量的市场。而且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大,人均收入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外贸依存度高,财富收入两极分化严重;两国同时也是世界上送出留学生最多、接受海外汇款最多、人才流失数量庞大的两个国家。来自中国和印度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企业家,成为美国硅谷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国与印度也有着许多不同,中国经济的基础设施更为完善,政府极富效率并且政治稳定。

所以,在很多人看来,中国略胜一筹似乎已成定局。印度有很多的缺点,比如基础设施差,文盲率高,还有种姓制度,种族关系比较紧张,去印度参观的人,看到的都是印度落后于中国。但是,尽管大多数舆论都更为看好“中国龙”,而在我看来,却不尽然。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看它的管理,看它有没有创新。有些指标、管理、金融体制等,是眼睛看不到的,而在眼睛看不到的几个方面,中国是落后于印度的。比如印度的私营企业大部分还都是家庭企业,家庭企业一般都不重视职业管理,而印度虽然是家庭企业,从一开始就非常注意职业型的教育。事实上,如果给这些指标打分的话,印度要领先于中国。例如其经济发展更有知识与技术创新的含量;印度的中小企业发展、私有经济和放松管制极为成功,更重视社会投资,等等。

而李克强总理此次访问印度,是增加互信之旅、是深化合作之旅、是面向未来之旅,有三个目的。

第一,增强中印战略互信。我们两大文明古国,历史上早已发生过深入的交流,在当今世界,我们双方都把对方的发展看成自己的重大机遇。

第二,增进深入了解,构筑新型大国关系,促进两国关系健康、稳定的发展,这可以说是亚洲之幸、世界之福。世界的和平和地区的稳定,离不开中印战略互信,同样,世界的发展和繁荣,也不能没有中印的合作发展。

第三,面向未来,亚洲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如果说亚洲将在世界和平、合作、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的话,那么,不能也离不开中印的合作发展。

此次访探讨未来的发展,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中印关系,从大局的角度来处理彼此分歧,打造亚洲合作的新亮点、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这样的认识下,我们需要打开思维、放低姿态,去向印度积极地学点什么,譬如学习它们企业崛起背后的成功秘密。因为印度若能赶超中国,其利器在于私营企业。有数据为证,印度的私营企业创造了该国85%的财富,并且以创新和国际化为动力,纵横捭阖、攻城略地,在多个经济领域整合全球资源,从石油和天然气、信息技术、制药、电信、汽车和零部件发展到钢铁、金属、煤炭和电力,横跨北美、欧洲、非洲、中东、东南亚、中国、拉美等。在此背景下,中国应当尊重印度结构性战略优势,一方面搁置领土争议,尽可能维护好双边关系,做好危机管控;另一方面,通过经贸合作的“热”来对冲掉地缘政治的“冷”,努力维护和坚持睦邻友好大局,主动塑造一个有利于中印合作双赢的战略态势。我坚信,龙象之争已成为过去,龙象共舞,恰逢其时!

中印龙象之争是一种不同文明的冲突

中印龙象之争是一种不同文明的冲突 雷柳青(文) 中印同为文明古国,同为10亿量级以上人口大国,同为金砖国家和发展速度最快新兴经济体国家。近年来,中印龙象之争被炒得沸沸扬扬,印度将复制中国模式,成为下一个中国成为西方主流媒体热词。但如果深入研究中印两国的文化和国民性差异,你就会发现中印龙象之争不是两个人口大国的竞争,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的激烈冲突:中国人在文化上更像犹太人、德国人,甚至是非洲黑人,而一点不像印度人,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是两矛盾并对立的文化;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印度人不理解,印度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更不理解! 中印两国虽同为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但由于被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阻隔,从古至今中印的交往并不很频繁,相互之间发生战争也很少,历史所见只有唐朝的牛人王玄策从当时的尼泊尔借七千骑兵灭了印度的摩揭坨王国。玄奘西天取经到印度取回佛教经典,发源于印度的佛教在印度式微后,在中国反而发扬光大,为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最大影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佛教虽然传入中国,与中国的道教和主体文化儒家融合,却没有改变中国文化的主体特性。中国文化对印度文化的影响则更小。 中国是全世界最世俗化的国家,从古至今,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基本上没有宗教信仰:即使有信教的也是临时抱佛脚,完全功利化的信仰,并不真心对神顶礼膜拜。其实中国古代的商族人是很信鬼神的,屁大一点事都要占卜问神,所以甲骨文记录的基本是“卜辞”。周人成为统治者后,鬼神的地位大为下降,更重视现实的人。特别是孔子出,倡导“不知人焉知鬼?敬鬼神而远之”,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彻底奠定中国世俗文化的底色。中国人敬的神也不过是英雄祖先的化身。中国的人本文化根深蒂固,天地人谓之三才,人为万物之灵,人的地位远比动物高。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因陶俑像人形,是对人的极大不敬!中国文化还有深深的民本传统,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当然,这实际上做不到,但影响还是很大的。

“龙象之争”——中印矛盾问题的因素

“龙象之争”——中印矛盾问题的因素 印度星期天卫报转载过一篇文章《加勒万战役后,中国士兵处于恐慌状态》并配文道:“我看过很多文章,也听过很多专家的意见,印度军队的士气比中国士兵高得多,印度军队在山区作战方面比中国军队有更好的训练经验。”与此同时,印度一位精英阶层的新闻记者也写道:解放军,特别是被要求在中印度边境服役的人,没有动力,因为他们要忍受身体上的苦难和低廉的工资。。。解放军依靠恐惧来提高效益。。。解放军对自己的职业没有信心。”以小见大,由此我们看出为什么印度在边境敢如此冒进。 追本溯源,龙象之争的根本问题还是在于边界划分问题。中印之间从未正式划定过边界线,但根据各自的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条传统的习惯线,在过往时期中双方皆相安无事。直至工业革命后,英国统治印度期间,英印政府为自身利益不断拓展疆界,致使中印边界问题放大并争议不断。 而在印度独立以后,尼赫鲁政府妄图以继承者的身份来继承英印政府的“遗产”,致信要求我国纠正我国在麦克马洪线上的立场,并要求将阿克塞钦地区的三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划归印度所有。而在我国打太极般地回绝了他们无理的要求后,印军便开始频繁越线修筑据点挑起流血冲突,并且专挑我国国内面临比较棘手问题时,比如80年代我国大裁军专心搞经济建设时期,90年代面临台海危机时期,千禧年后的奥运会时期,一直

到2017年的萨德部署时期和今年的疫情期间,印度从未放弃对于边界线的执着,始终保持着强大而坚定的信念对我国进行不间断的骚扰。对于他们这种持久无赖般的行径,我认为大致有以下两个因素: 首先,印度对于自我强大的自信和优越感。而他们强大的自信和优越感来自哪儿呢?我认为来自他们自身的“大国梦想”和基于宗教民族主义的群体思想。马克思认为:印度的历史就是一次又一次被征服的历史,使得印度的民族主义精英们的神经十分紧张。殖民时代,在目睹了作为“人上人”的英国人所顶着的各种光环、强势、受尊重、有地位后,成为同样拥有强大影响力的国家成为了他们理所当然的梦想,所以半个多世纪以来印政府一直通过道义、宗教和政治手段对自我和印度民众塑造“印度必然成为大国”的心里事实,而其他国家看来正常的谈判和求同存异原则在印度人眼里也都统统成为了绥靖政策,基于此的“大国梦想”就成为了印度对外骚扰不断地外在因素。 印度的民族主义群体思想则是内在因素。虽然印度历史上被外族征服也屡次反抗,但是他们的独立不是通过自我流血革命而来的,这就导致了某些通过暴力才能革除的宗教统治和殖民统治遗毒一直被保留下来,比如种姓制度、神明至高等。而印度统治者为了统一将宗教制度和民族主义结合到一起形成了印度特有的宗教民族主义,即印度是神明的化身。这种充满封建激进思想的主义在促使印度独立后更是被奉上了神坛,于是印度在偏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演变成与周边各国纷争不断的局面。

中印战争资料

1962中印战争,主帅是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的林彪。张国华主要是前线攻击的指挥。对印反击战是建国以来对外的所有作战中最漂亮的一仗。 林彪在军事作战中是不可多得的天才。中印边境关系紧张以后,当中央决定准备作战时。时任国防部长的林彪主动请战,并在很短的时间就做好了战前准备(参战的部队大部分仍然是林彪的旧部─老四野的部队)。 作战初期,林彪以小部队出击,诱使印军以为我军失败,以胜利者的姿态长驱直入。包括中央都也误认为是我军失败,毛主席曾接连7封电报,骂林彪有辱国格、丧失军威,一再电令林彪就地组织反击,不许再后撤一步。而林彪回电称:将在外君有命有所不受。继而命令部队且战且退。直至印军三个集团军纵深我国境内达70余公里。 而这三个集团军中有在1840年随英军入侵北京、参加火烧圆明园的印军王牌部队,第一任军长正是尼赫鲁的心腹考尔将军,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嘘为“打遍欧、亚的劲旅”。声称要再次打进北京。 林彪在得知这支部队先行入境后,下死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把这支部队给我从地球上抹掉”。“以雪百年国耻”。战前动员也以八国联军在中国的种种罪行激励战士,使得我军将士对印军恨之入骨,总攻命令一下,我军犹如勐虎下山,势如破竹,风捲残云一样打的印军毫无还手能力。仅用了一个营的部队像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美军的银川登陆一样,将印军的三个集团军牢牢地封在了事先準备的口袋里。在不足三天的时间里就将这个王牌军连同其他入境的印军全部乾净的消灭了,无一倖免。 此一战,印军部队的斗志几乎丧失贻尽,我军长驱直入。印军四散溃逃。战后世界军事家称之谓:“小刀切黄油的战争”。 由于交战地点是在崇山峻岭之间,双方的后勤补给都很困难。作战部队的给养都不能保障。加之部队推进速度太快。接受俘虏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问题。故我军几乎不接受俘虏;这也就是在国际上称此次战役为屠杀性战役的原因,也是我国不愿意提及此次作战的根本原因。 战后,林彪在回到中央时汇报说:此战:其一,三十年内印军不敢再挑衅。其二,我军无一人被俘。 林彪此战的战术,几乎是中、美在朝鲜场上战术的翻版。大扬了国威军威。逻辑很简单,与其让世界无休止地指责中国“侵略”,还不如让大家看看中国真动起手来是什么样子。因此,中国的目标是越过麦克马洪线,给印度人一个终身难忘的教训。解放军对印军摧枯拉朽似的打击使整个印度民族陷入了恐慌和心理崩溃。对印度的一战,彻底粉碎了印度作为所谓不结盟运动领袖在道德上凌驾于其他国家的迷梦,印度在国际上的地位一落千丈,美国等大国对印度的轻视不必多说,众多的第三世界国家也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开始支持和拥护中国。

形势与政策之中印关系

浅谈中印形势 姓名:齐明明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号2010040141068 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是多大差距,经济上从汇率GDP比较印度大约是中国的40%,即中国GDP为15000亿美元,印度大约为6000亿美元。PPP比较印度是中国的50%强。中国超过60000亿美元,印度超过30000亿美元。但我从另外角度观察,印度的农业占GDP的28%,中国占12%。而印度粮食产量大约是中国的40%到45%,印度粮食产量2亿吨左右,中国最高超过5亿吨,去年为4.7亿吨以上。另外在经济作物和畜牧生产上中国远远超过印度,中国每年生产超过3亿吨蔬菜,5000万吨水果,5000万吨水产品,另外各种肉类、糖、禽蛋、棉花等等中国都远远超过印度。印度基本上不生产蔬菜,印度教徒吃素,肉类生产非常少。印度的农业产值从好的方面估计也不会超过中国农业产值的30%,差的估计大约也就20%到25%。中国实际上GDP应该超过印度至少4倍。工业生产中国占GDP的56%,印度占30%左右。但实际上中国的工业超过印度大约6到8倍。中国在1978年其主要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能源产业都远远超过2000年印度的产量。 在军事上,首先看军事技术。印度的导弹技术大约相当中国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导弹的水平达不到中国巨浪1的水平。当时中国已经拥有洲际导弹和核潜艇,而印度到现在还不具备独立发展这两项技术的能力。印度发展的蓝天防空导弹其弹体来源于前苏联的萨姆6,三叉戟低空导弹存在严重技术问题,性能还不如中国80年代发展的红7。中国在当时高空防空已经发展了TMD的“反击”。 航空技术是印度与中国差距最小的军事技术领域。因为中国主要精力投入导弹方面,相对航空技术投入少,独立能力比较导弹和航天技术差一些。但是来自国外的技术封锁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独立开发能力。印度航空工业一直依靠外国的技术援助,依靠外国产品生产许可证生产先进战斗机,因此虽然在一段时期内印度装备战斗机比中国先进,但是印度一直没有获得完整的航空技术能力。在开放以后得到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以后,最近10几年中国航空技术突飞猛进已经远远将印度抛在身后。这是综合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和工业能力的差距。中国出口技术给巴基斯坦的FC-1在近两年不断采用新技术升级使得其技术完全超过印度的LCA轻型战斗机,在气动设计、发动机、机载武器等方面优于LCA成为一型高性能中档战斗机。 在海军装备方面,印度根本没有一个强大的造船工业,因此印度强大的海军只能是沙滩上的大厦。印度的国产军舰必须依靠外国提供全部技术,包括设计、船体材料和建造工艺、动力、武器、雷达以及总体等等。一旦失去外国技术援助印度立即一筹莫展。如核潜艇是印度一直梦寐以求的装备,但外国由于防止核扩散条约的限制无法提供印度技术援助,几十年印度只好干等这毫无办法。虽然印度已经特许生产过先进潜艇如德国209级和俄罗斯“K”级。但是现在印度还是要依靠外国来援助才能制造潜艇。中国核潜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现在中国海军舰艇的技术水平已经基本达到欧洲的水平,超过俄罗斯。现在影响到中国军工技术水平的主要是基础工业水平。 在陆军技术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现在还不能生产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陆军不想要。进口重炮还要进口炮弹。总之在低技术的陆军武器装备上印度仍然没有自主生产能力。

丝绸之路上中印文化交流在中印关系中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c3143241.html, 丝绸之路上中印文化交流在中印关系中的作用 作者:蔺姝 来源:《学理论·中》2015年第03期 摘要:中印两大文明体系源远流长,其碰撞交流的历史甚为久远,而丝绸之路就如同一 条彩带,将中印文化紧密联结在一起。丝绸之路从古至今在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印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印两国在丝路当中的文化交流不仅为两国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为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丝绸之路;中印文化交流;中印关系;作用 中图分类号:G115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074-02 横亘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是多民族融合的平台。通过这座桥梁,中印这两大文明古国不断吸收着对方的文化,同时也传播着自己的特色文化,经过不断充实和完善,对中印关系做出了贡献。 一、中印两国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和贸易为丝路沿线各国带来的共同发展和繁荣,让这条道路成了国际上的焦点。广义的丝绸之路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的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路线的总称。在这条逾七千公里的长路上,亚洲、欧洲和非洲各国的商品交流和文化交流络绎不绝,创下了丝路上的辉煌历史。在众多的交流中,中印两国的交流为各自国家带来的精神上的丰富和物质上的繁荣,值得让我们再次探讨两国在丝路上的交流史。 中印两国历史悠久,同被誉为“四大文明古国”,人类创造出的四大文化体系,中印就占了一半,而丝路上的文化交流让两国的文化更加繁荣昌盛。在丝路上的中印文化交流中,佛教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佛教诞生在尼泊尔,由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东传始于东汉中期,渊源于东汉明帝的一个梦,正是这个梦引来了天竺到中国传教的法师,并住进了明帝专门为他们修建的“白马寺”。此后越来越多的天竺高僧通过丝绸之路来中国传教,其中释道安、鸠摩罗什在佛教向中国的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道安为中国佛教开创了一个新时期,他博览经典,于晋宁康二年(公元374年),创作《综理众经目录》一卷,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自汉代以来,佛学共有两大体系:一是禅法,

浅析中印边界问题

浅析中印边界问题 摘要:中印两国的关系很受世界的关注,两国的关系起起伏伏。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两国人民有着二千多年的交往史。中印两国在近代史上都曾深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压迫,为争取民族独立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然而,由于帝国主义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使两国关系一度发生困难。因此,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成为影响中印关系的关键。 关键词:边界,争端,问题,印度 2010年4月1日是中国和印度建立外交关系60周年纪念日。而步入“耳顺之年”的中印关系虽然稳定发展的基调未变,但障碍尚未完全消除,1962年边境战争,达赖喇嘛关系的西藏问题等仍是难以跨越的障碍。就如某些印度官员表示,当年那场战争的伤口至今难以愈合。 一.历史背景 中国和印度的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是我国新疆和西藏同印度拉达克地区和喜马偕尔邦接壤部分,历来受中方管辖,有争议的地区约3.35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是英帝国主义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为寻找一条侵入新疆腹地的途经而占领的,当时的英属印度地图都是未定界,1954年印度官方地图才第一次画成已定界,并将争议地区划入印度版图。目前,除巴里加斯1954年后被印军侵占外,全部在我国有效控制下。中段是我国西藏阿里地区同印度喜马偕尔邦和北方邦接壤部分,沿喜马拉雅山脊向南,到中、印、尼泊尔三国交界为止,有争议地区约2000平方公里。这一地区历属西藏地方政府管辖,除桑、葱莎早期被英印当局侵占,成为遗留问题外,其余地区都是1954年以后

才被印度侵占的。现除乌热外,全部争议地区皆为印度控制。东段指从中国、不丹、印度三国交界点起向东至中国、缅甸、印度三国交界处的边界。印度在50年代初以武力强占了传统习惯边界线至喜马拉雅山脊之间这一地区,这块中国领土约有9万平方公里,面积接近于我国浙江省,是中印边界最大争议地区。中印边界全线在历史上从未正式划定过,但存在着一条由双方历来的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的传统习惯线。英帝国主义统治印度晚期,由于英属印度当局对我国西藏和新疆地区进行阴谋活动,播下了边界争端的种子。 二.中印双方边界问题的分歧点 1. 印方: 喜马拉雅山顶形成的分水岭是中印边界东段的天然边界,并得到1914年西姆拉条约和英国与中国西藏地方代表换文的确认。 麦克马洪线是中国中央政府、西藏地方代表和英国三方代表共同划定的,该线以南地区历来由印度管辖。西藏当局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在这个地区行使过管辖权,在那里的部落也丝毫没受到过西藏文化、政治或其它方面的影响。 2. 中方: 由中印双方历来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的东段传统习惯线,大体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接线而行。 西姆拉会议没有讨论过中印边界问题,西姆拉条约没有中国中央代表签署,并无法律效力。 麦克马洪线是英国和当时的西藏地方当局背着中央政府代表,用秘密换文方式产生的是非法的。处于麦克马洪线到东段传统习惯线之间的门隅、洛隅、下察隅广大地区是中国领土,其居民是藏族或与藏族有密切血缘联系的民族,从17世纪中叶起由西藏地方政府管辖,英国在那里没有行使过管辖权,1944年后才侵占一小部分地方。 综上可以看出,中印双方长期以来在中印双方边界问题上一直存有严重分歧,而双方最重要的分歧点则在于“麦克马洪线”的合法与非法上,这一问题的确认,将是解决双方争端的关键点。

中印边界

中印边界问题研究 随着中国和印度综合国力的增强,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中的卓越表现,国际社会先后出现了“亚洲世纪”“龙象之争”等关于两国关系的提法。不容否认,中印关系具有特殊性,一方面,两国综合国力提升迅猛,在经济、外交等领域存有共同点和互利点;另一方面,边界争端问题仍是影响两国边界安全的主要因素,也对两国关系深入发展有深刻影响。 中印边界安全问题事关和平与发展大局,没有边界安全,发展就不可能得到根本保障,政治互信、军事互信、经贸和民间交往也就不可能具备跨越发展的前提。而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印边界安全问题,最迫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建立起多层次、多方位、互信的边界安全机制,只有这样,中印战略伙伴关系也才能真正走向更高的层次。 中印关系已经具有全球和战略意义,无论从经济、军事还是地缘政治等角度来分析,中印边界安全对亚太地区和全球安全格局都有重大影响, 21世纪是亚洲世纪,刚刚过去的第一个十年,中国面对的周边安全环境日益复杂和严峻,而强国复兴的梦想需要保持中印边界安全,更需要保持稳固的周边安全环境。因此,对中印边界安全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有其现实性和迫切性,它既是推动边界争端等影响两国关系深入发展的现实性问题解决的需要,更是适应复杂的地区和国际环境的需要。 一、中印边界问题概述 1、边界争端问题的形成 中印边界问题是英国对印度进行殖民统治的产物,在此之前,中印关系稳定,不存在边界纠纷。英国占领印度后,英印政府为扩大其殖民利益,利用中国国内的混乱局面,在1914年的西姆拉会议上刻意避开中国政府代表,与西藏

地方代表擅自、秘密签订了非法的《西姆拉条约》,划定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若按此线来划分中印边界,印度就能获得大片原本属于中国的土地,并能将边防线向中方一侧推进。此举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历代中国政府一直拒绝承认其存在。事实上,英国政府在当时及以后的较长时期内也未公开承认过这一条约印度独立后,在中国和印度边界问题上并未完全摆脱英国殖民者的影响,反而是继承和推进了把中国西藏变成印度“缓冲国”的战略意图,正是基于这种传统的战略思维模式和利益诱惑,印度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视为中印边界线,并积极推行所谓的“前进政策”和“蚕食政策”,还不顾历史事实私自篡改地图。事实上,从历史记载和实际控制情况来看,中印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只是在长期的实际控制过程中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线,且有东段、中段和西段之分。印度独立后,特别是尼赫鲁政府时期,印度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反对和谈判主张,利用蚕食等多种策略和手段,强行侵蚀中国领土,以图造成事实占领的战略优势,还在西藏问题上不断干涉中国内政,并最终导致了两国关系的恶化。1962年,由于印度的进攻和挑衅,中印两国爆发了边界战争,即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边界战争后,中国和印度的外交关系几近中断,加上受美苏争霸影响,之后的十几年间,两国关系并未得到缓和。从1976年开始,两国关系才逐步解冻、恢复,实质上直至1988年时任印度总理的拉吉夫·甘地访华,中断28年的中印政府首脑访问才得以恢复。边界战争给两国关系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以致近几十年来中印两国在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发展都受到其严重制约。事实上,两国边界安全的格局也就是在这一战争后基本形成,并逐步维持和稳固下来。 2、中印边界安全现状 现在,中印在边界争议地区的分歧仍然较大,特别是在东段和西段,“在东段,印

中印战争

《陆海疆域冲突与战争》作业 学院:刑事司法学院 班级:边管0701 姓名:马广良 学号:0705030109 中印战争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至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藏南边境的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一、战争背景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长约650公里,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之处的底宛格里;中段,长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西段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东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中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是沿喀喇昆仑山脉。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背景。 二、英国种下中印边界纠纷的祸根 西藏、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有着长期的交往和传统友谊,过去中印两国的地图均按照传统习惯线标划边界,两国人民亦遵守这条传统习惯线。只是在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以印度为基地,把侵 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的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这才逐步使中印 边界发生了分歧。英印政府利用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的状况, 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从而埋下了争执的种子。 三、战争爆发 印度政府策动和支持的西藏农奴主叛乱遭到失败,对中国西 藏执行扩张主义的幻梦破灭后,尼赫鲁公然抛弃中印友好的旗帜, 把中国政府谋求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努力和克制忍让视为软弱可 欺,进而得寸进尺,对中国步步进逼。尼赫鲁扩张主义的逻辑是: “我已经侵占的地方是我的,我想要侵占的地方也是我的。昨天 我可以侵占你一寸,今天我就可以侵占你一尺。”对尼赫鲁来说, 中国要还不撤出他要侵占的土地,他就施行前进政策”,直到采用战争手段。这样,从1961年开始,尤其是从1962年4月起,印军在中印边界西段中国境内先后设立了43个军事据点。印度政府侵占我国领土后部署对华战争的规模和程度,都超过了过去的英帝国主义。当时印度立场:在东段已将中国军队“赶回两英里”,在西段全线向前推进,欢呼并祝贺尼赫鲁取得了“拿破仑式的大胆的规划所取得的独一无二的胜利。”见1962年7月7日印度《闪电》报。在此情况下,尼赫鲁得意忘形,一再悍然拒绝中国政府多次提出的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决心铤而走险,诉诸武力。 四、战争双方部署 自卫反击作战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地区进行。印军部署的兵力有1个军部、1个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总计约22000人。印度陆军原是英国殖民地军队,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嘘为“打遍欧、亚的劲旅”。与我作战的印度第四师号称“王牌部队”,是“印军编制、装备、训练的试点部队”。第一一四旅长期驻防克什米尔、受过山地战训练。这些部队在印度陆军中具有代表性。其作战部署是:

浅谈中印两国的经济合作——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浅谈中印两国的经济合作——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浅谈中印两国的经济合作——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作为“金砖四国”的中印两国在经济发展上都取得了较快的增长。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印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贸易往来不断扩大。但是从总体上而言,相对于两国的经济总量,两国的经贸易总额显得较小。鉴于此,为了进一步促进和推动中印经济合作,本文特对中印经济合作的现状、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中印经济合作的对策。 【关键词】中印经济合作制约对策 一、中印经济合作的总体发展 在最近二十年里,中印的贸易额一直在快速的上升,这成为了中印之间贸易合作的一个奇迹,尤其是在近十年之内,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以40%的速度在增长。在这期间两国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一直在提高,并且贸易结构不断得到改善。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印的贸易额虽然在增长,但是那个时候两国的贸易的产品还主要是集中在初级的产品上。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双边的贸易的结构的不断改善,工业制成品贸易额的增长的速度明显高于初级产品,如软件,生物技术,能源,药品、环保产品,汽车配件和纺织品等,这也成为今后双边经济贸易合作的一个发展趋势。 二、中印合作的推动因素分析 两国经济贸易合作的高速增长,所取得的辉煌成绩主要归因于两国的改革开放。在双方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的同时,贸易全球化也推动着两国经济的合作。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中印两国改革开放政策对两国经济高速增长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的速度,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经济增长速度也保持在8%左右,而与此同时印度的经济增长的速度也维持在5.8%左右。两国改革开放政策为各自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而经济的增长为双方的

中印文化交流的探讨

中印文化交流研究报

告 小组成员:李瑞青陈彩虹 李明杨琴 中印文化交流研究报告 摘要:中印交流始于秦代,到两汉时逐渐频繁,在隋唐时趋于高潮,宋元时更加深入。在这2000多年的交往史中,文化交流是柱石。印度佛教、音乐、舞蹈、天文历算、文学语言、建筑和制糖等传入中国,其影响正如鲁迅所言,“印度则交通自古,贻我大祥,思想信仰道德艺文,无不蒙贶,虽兄弟眷属,何以加之。”同样,中国的造纸、蚕丝、瓷器茶叶、音乐传入印度,也极大地丰富了印度文化。两个大国,地理上相邻,交往历史如此漫长,却鲜有战争和冲突,有的只是文化上的交流和学习、友谊的传播和加深,这在世界历史上实属罕见。 正文:中国从西汉起史书中就有不少关于印度的记载,印度先后被称为身毒、辛头、天竺、贤豆等,到唐代玄奘改译为印度沿用至今。

古代印度是指今日的南亚次大陆,主要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三国。印度人何时知道有中国的存在及与中国有交流,在印度史书中没有准确的记载。在著名史诗《摩柯婆罗多》曾又多次提到中国(china支那),一般认为它是中国秦字的音译。但是由于成书年代不详,无法确认。据中国《史记》的《西南夷列传》中记述,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在大夏(汉代西域之国,今伊朗、阿富汗一带)看到中国四川出产的蜀布和邛竹杖,便问此物从何而来。当地人告诉他:这是从东南的一个叫身毒的大国那儿来的,距此数千里,有蜀人在那里卖东西,蜀布和邛竹杖是从他们那儿买来的。这是古代中印交流的可靠证据。而且此事说明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中印的民间贸易早已存在。近代在印度迈索尔发现了中国公元前2世纪的钱币也证实了这一点。 在公元前135年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中国到西域各国的通道后,中印之间的交流逐渐频繁起来。据《前汉书》记载,从汉武帝起,中国和印度北部的克什米尔地区建立了外交联系,并进行了大量物质交往。当时,从印度传入中国的物品有珍珠、白玉、水晶、玛瑙等。在公元1世纪时,从中国向印度传去了桃树和梨树,所以梨树在古代印度有‘中国王子’之称。后来在中印交流中影响最大的便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中国化。 据史书记载,印度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西汉末哀帝时期(公元前1世纪末),另一种说法是东汉明帝时期(公元1世纪中叶)。东汉明帝永平11年,为了安置东来洛阳的印度僧侣,以便僧侣翻译佛经,传授佛教仪规。明帝命人建立了中国第一座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3中印关系探讨

战略博弈:国际秩序调整拉开序幕 ——中国与印度未来关系探讨 相比于俄罗斯、日本、韩国以及整天抱大腿的朝鲜,印度似乎是我们祖国长长的一串邻国名单中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存在。然而,这个拥有11亿人口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已经是我国当今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不得不关注的强力竞争对手。 如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第三十八个年头,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日渐消散,开始面对“未富先老”的艰难局面。如今中国已经拥有了完整健全的工业体系,虽然在很多关键技术上还有所欠缺,但已经可以满足国内的需求;在一些技术上对国外还有一定优势,如高温超导、聚变技术研究等。但是当前我国国内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现在的中国劳动力成本已经与西方国家差距不大,西方企业对中国的投资正呈现下降趋势,有些公司如富士康甚至已经关停在中国的工厂转而在印度和东南亚国家建立新的生产厂,这无疑是对中国的巨大挑战。 相比之下,印度国内形势可谓一片大好,印度目前是世界人口结构最为年轻的国家,拥有先进的软件产业,同时劳动力成本低,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印度大有和中国竞争“世界工厂”地位的趋势,而印度和中国之间躲不过去的一道坎就是中印边境问题以及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对克什米尔地区的争夺。 1962年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印度自此之后再未与中国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但印度对军事实力发展是不遗余力的,包括进口韩国 K-9自行火炮、向俄罗斯租借“猎豹”号核潜艇并合作开发T-50战斗机等。虽然印度工业并未能向印度军队提供良好的武器,但是得益于印度的不结盟政策等多种原因,印度可以从世界上多数国家进口武器,因此印军的武器装备较为先进,综合作战实力值得一提。 印度拥有多种进口的先进武器装备,但这也造成了后勤维护复杂、装备水土不服的问题,如从俄罗斯进口的T-90S型主战坦克上的热成像仪就因为印度的高温天气而故障率居高不下,最后不得不另行进口法国热像仪再装备到T-90S上;“万国牌”的阿琼主战坦克,至今仍然面对着可靠性低下的问题。 中国与印度在领土方面的争端只是两国关系问题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是中国和印度在国际上的竞争关系,特别是两国都是人口大国,需要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解决就业问题;两国也都是发展中国家,对资源的需求量也都很大。因此,中印两国之间是有很大的可能在未来发生军事冲突的。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性,但印度国内至今仍存在分裂势力,如西部的曼尼普尔、安德拉邦,印度在多数情况下应该会尽量避免同中国的军事冲突,以求保证国内势力的平衡,防止国家分裂的出现。 印度国内存在的问题不只是分裂势力,印度截至目前也没有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国内工业做不到向军队提供可靠的坦克和战斗机,甚至连卡车都要进口,这无疑是印度的一大短板,虽然印度拥有先进的软件产业,但是这并不能解决印度工业基础薄弱的问题。相比之下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可以建造小到无人机大到航空母舰的所有武器装备,这对于可能的局部冲突来说是十分有利的。 印度与中国的关系是一道复杂的题目,充满了未知,因此我们并不能准确的预言中国和印度就一定会爆发冲突或者一定可以保持和平友好的状态。只有让自身更为强大,拥有足够的实力,才能真正的立于不败之地。

中印关系浅谈

中印关系浅谈 学院:资源环境 班级:生物10-1 学号:311003050114 姓名:代玉龙

中印关系浅谈 摘要:今年是中印建交63周年。中国和印度作为相邻的两个发展中大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中印两国在西藏解放、领土划分、经贸往来等多个问题上产生了矛盾甚至冲突,一度严重影响了中印两国的正常往来。印度以中国为假想敌制定的大国战略也愈演愈烈。但是,中印关系在在未来的发展中,仍然有着稳定和改善的条件,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合作基础。 一、中印关系在曲折中发展 印度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与中国一样都经过了漫长的艰苦的斗争才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建交后,中印两国关系几经波折,但总的来说,友好合作是主流。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印度总理尼赫鲁在1949 年12 月致电周恩来总理,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代表中国人民的合法政府,并宣布同国民党政府断绝外交关系。1950 年4 月,中印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印度是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但中、印历史遗留问题的存在给中印关系的友好发展造成了重大挫。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首先,1959 年中印边界爆发了第一次武装斗争; 其次,1962 年至 1963 年,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冲突不断。在中印领土的东段、西段发生了大规模军事冲突,这些冲突严重影响了中印关系,中印两国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贸易交流几乎全部停滞,中印关系从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期。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中印两国关系逐步趋于正常化。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苏两国对峙的情况有所缓和,这给中印关系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90年代以来,中印关系稳步发展,近年来更迈上一个新的 台阶。未来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与发展,既有国际关系理念上的共识和经贸、科技合作上的互补需求等有利条件,也有在两国边界划定、双方缺乏足够的战略互信等方面的障碍和困难。总的趋势是,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得到加强,中印的共同繁荣将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中印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年来的中印关系看,友好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但是互信不足的问题仍是两国关系中存在的最大的障碍。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也有某些现实的因素,比较复杂。 首先是中印边界问题未能取得突破。自2003年以来,中印两国政府的特别代表已举行了多轮谈判,两国在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印时签订了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从而为双方实现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实现最终解决还有相当的难度。温家宝总理在最近访印期间的讲话中指出:“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只有真诚互信、锲而不舍,才能最终找出公平、合理、为双方所接受的方案。”由于中印边界问题在短期内尚难于解决,而在印度,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的阴影尚未完全消除, 印度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对中国存有较大的疑虑。

新形势下中印关系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新形势下中印关系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摘要]中印关系源远流长,二者在亚洲的地位举足轻重,两国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本文从中印关系现状入手,阐述两国关系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希望中印两国能在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以推动亚洲的腾飞。 [关键词]中印关系;问题;原因;前景 中印作为相邻的两个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50年4月中印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印度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如今中印关系已经走过了60年,在这60多年中,中印两国一路风雨走来,有过共同抵抗霸权主义的黄金时期,也有相互仇视甚至发生军事摩擦的紧张时期,从总体来看,中印关系一直处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之中,但是近来中印关系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 1 当前中印关系面临的问题 2010年以来,我国和一些周边国家之间摩擦和矛盾上升,特别是2010年9月7日,日本在钓鱼岛附近撞击我国渔船并非法扣押我国渔民之后,两国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外交领域中都出现了一系列矛盾,亚洲的其他一些国家也开始望风而动。而10月24日至27日,印度总理辛格对日本进行为期3天的访问,积极与日本联合构筑反华阵线,此举得到一些印度媒体与官员的支持。10月25日印度的官方喉舌《印度时报》在报道中说道:“现在是印度将东京建成防止中国扩张堤防的最有利时机。”另外,印度前外交秘书希巴尔称,“印度应趁目前的‘最好时机’与日本共筑一道障壁,以制约中国的发展,把中国‘将死’”。印度在中日关系十分敏感的时候与日本共同联手遏制中国,严重地阻碍了中印关系的正常发展。 近年来,印度国内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威胁论”是美国等西方大国一直以来借以遏制中国发展的论调,它们便不厌其烦地大肆热炒,过分强调中国崛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印度则一直是“中国威胁论”的鼓吹者。近来印度的很多官方人员极力鼓吹中国要入侵印度。印度的前国防部长穆拉亚姆•辛格•亚达夫宣称确信中国很快进攻印度,并警告印度政府不要轻视中国的威胁。据2010年11月11日环球时报报道,在亚达夫等人的推动下11月9日召开的印度议会中“印度人民院同意就中国入侵话题展开讨论”。印度的议会作为印度的立法机构,做如此毫无根据的讨论是对中国赤裸裸的挑衅。 印度还以中国的威胁为借口加大军备投入,对中国的安全形成威胁。据2010

中印战争印军将领资料

1962年10月至11月,中印边境战争在中印藏南边境地区爆发。这场战争在中国被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在印度则称为瓦弄之战(Battle of Walong)。这场战争自始至终都充满着争议,即使是战争爆发的时间:中方称自1962年6月起印军就向中国边防军开枪攻击,中国军人死伤数十人,而印方则称当年10月20日中国军队攻击印度,战争开始。在短暂的作战过程中,中国军队在西段清除了印军全部入侵据点,在东段则进到“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据可查资料,中国军队全歼印军3个旅,另歼灭印军5个旅各一部,总计歼灭入侵印军8900余人。中国军队伤亡2400余人。但直到今天,这场战争仍令一些印度人耿耿于怀,他们自认为“是遭到中国突袭才失败的”。如今,回顾几位参加过对华战争的印度军官的经历,也许能让人更全面地了解那场不期之战。 考尔:被不恰当运用的“战神”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期间担任印军前线最高指挥官的布里吉·莫汉·考尔中将(Brij Mohan Kaul),因作战失当,导致印军主力被解放军痛歼。鲜为人知的是,这个中国军队的手下败将早年还是“印度战神”。 考尔是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的远亲,1933年毕业于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校,随后进入英印军东萨里团服役。1940年10月25日,英印军第8步兵师在密拉特组建,考尔担任该师第17印度步兵旅的中尉排长。 1941年6月,考尔随部队海运到中东,参加进攻维希法国殖民地叙利亚的战斗。当时英国害怕软弱的维希法国会将叙利亚送给纳粹德国作为基地,进而威胁苏伊士运河。考

尔自告奋勇,率突击队奇袭交通枢纽阿勒颇,没想到当地法军望风而逃,考尔一行32人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这座城市。英印第8师师长查尔斯·哈维火线提升考尔为上尉,给予他一个连的指挥权。 1943年10月,英印第8师来到意大利战场,作为英国第13军的主力参加了血腥的卡西诺战役。战斗中,考尔所部突入奥郎西山,在德军“希特勒防线”上撕开一个致命的缺口。考尔连队在没有公路的山区大显身手,在德军还没来得及建立新的防线前就穿插到罗马附近的7号公路,不仅直接切断了德军主力第10集团军的后路,更威胁到安齐奥地区的德军第14集团军侧后。最终,德军不得不放弃意大利中部的制高点--卡西诺山峰,接着撤出罗马。因在战役中表现出色,考尔被授予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英国媒体还吹捧他是“印度战神”。 之后,出于对考尔的信任,盟军指挥部命令考尔连队护送最珍贵的佛罗伦萨艺术品。完成任务后,考尔又重回战场。1945年5月2日,考尔和9名士兵在奥地利境内接受了德国第1空降师1.1万人的投降。 1947年印度独立后,考尔加入印军后勤部队,因为那里的待遇相对较好,而考尔也需要挣钱给继母看病。顶着“印度战神”的光环,考尔在印军中官运亨通,没过几年就当上第4步兵师的少将师长。1960年11月,考尔率该师从旁遮普邦调往阿萨姆邦,负责“警戒”中国方向。第4师的防区涵盖东起缅甸,北至中国西藏,西至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的三角地带,面积约7万平方千米,从阿萨姆平原到中印边境几乎无路可通,前沿哨所多数时候只能靠空投给养。

浅谈中印边界问题——形式作业

浅谈中印边界问题 摘要:中印是在1951年中国拿下西藏后才开始成为邻邦,交往经验并不丰富,虽然1962年中印战争的阴影犹存,但两国目前都以经济发展和政局稳定为重,维持和平的外交环境是当务之急。展望未来,中印仍将维持复杂的关系型态:合作与竞争并存。对印度而言,和中国维持合作关系是符合国家利益的,但为减少两国差距,印度也需与亚洲各国及美日等国维持战略合作关系;对中国而言,强调和平是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主轴,该战略隐含着中国成为强国是不可挡的趋势,各国均需接受并调适接受“中国的崛起”。中印关系对中国、印度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中印两国的关系很受世界的关注,两国的关系其起起伏伏。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最主要的利益关系与冲突,如不可忽视的边界问题等。 关键字:边界问题、竞争与合作。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边界战争看来是减少了,甚至是无足轻重了。但是冲突却不仅对印度和中国,而且也对整个国际社会有着深远的和有害的影响。假若尼赫鲁能表现出缅甸的吴努那样的智慧和政治勇气,并且象他那样,大约在1959年,同北京谈判出一个相互满意边界解决办法,并以一个友好和互不侵犯的条件签署了它,世界政治该将会出现多么不同的情景。那么,中国就不会遭受冲突和印度诬陷带来的僧恨,代之的是其国际威信的极大提高。北京占有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也许会提早好多年。印度可能不会走向导致巴基斯坦1965年战争的扩军备战。中美关系可能早就得到修补.并很可能对华盛顿对越南的做法产生影响。还有,印度的核试验的唯一借口自然不会存在——不过那时,事情就成为双料虚伪,因为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党自独立后不久以来,即一直保证要使印度拥有核武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印关系稳步发展。进入21世纪后,双方就安全观问题达成一致,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并采取多种“建立信任措施”,双边关系走出“冷和平”的阴影,开始了“热合作”的进程。中印从1962年战争以来,领土争议的阴影一直存在,虽然持续谈判,双方均期盼能发展出一套和解架构,印度

古代中印关系史重要史料的翻译整理与研究述评

古代中印关系史重要史料的翻译整理与研究述评 神话和历史———中印古代文化传统比较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黄宝生;外国文学评论06/3 【提要】神话的产生和发展既与人类早期的原始思维方式有关,也与口耳相传的文化传播方式有关。中国古代重视书面文字记录,历史意识成熟较早,史学发达,势必强化理性思维而抑制神话的发展。而印度古代长期采用口耳传播方式,口头文化发达,为神话的繁衍发展提供了合适的文化土壤。本文围绕神话和历史这个命题,运用一些实例,对中印古代神话的形态和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 【正文】中印两国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又互相毗邻,但古代文化的发展和表现形态迥然有别。就神话和历史而言,印度古代神话发达而史学不发达,中国古代史学发达而神话不发达,形成鲜明对照。个中原因,值得研究和探讨。 印度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属于吠陀时代;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4世纪属于列国时代,也可称史诗时代。与印度这两个时代大致对应,中国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属于商周时代;公元前770年至公元220年属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代。 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个从神话传说时代进入历史时代的 过程,进入历史时代的标志是史书的产生。中国春秋时期出

现的《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的纪年追溯到西周共和元年 即公元前841年。此后,历朝历代编撰史书,绵延不绝。然而,印度古代称之为“历史”(itihasa)和“往世书”(purana)的众 多作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史书”,而是神话和历史传说。 印度直至12世纪产生的迦尔诃纳的《王河》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书”。①神话的产生和发展既与人类早期的原始思维方式有关,也与口耳相传的文化传播方式有关。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判断,中国夏商时代的传播方式也是以口耳为主,但从商代后期开始重视文字记录。《尚书》中所谓“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指的就是用竹简或木牍记录历史事实。从迄今为止考古发掘的文物资料看,现存最早的简帛文献属于战国时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曾说过:“古初无著述,而 战国始以竹帛代口耳。”(《诗教上》)但他说的“著述”是指诸 子的著述,而非收藏在皇家“石室金匮”中的“谱牒”和“六经”之类的典籍。这些情况大体说明中国上古时代早期的传播方式也是以口耳为主。而从战国时期开始盛行书面文化。 中国古代重视书面文字记录和史学发达,势必强化理性思维而抑制神话的发展。而印度古代长期采用口耳传播方式,口头文化发达,创制和传承下来的古代神话传说在数量上堪称世界之最。与印度相比,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上古神话传说大多是零散的片断,散见于各种古籍,不成系统,《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