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法的研究方法

国际法的研究方法

国际法的研究方法
国际法的研究方法

国际法的研究方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国际法的研究方法是指将某种理性工具或框架使用到国际法研究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中去的模式,它是法学研究中重要的一环。笔者在文中分别对国际法学方法论与国际法的方法,国际法的实务方法与研究方法进行了区分,得出国际法的方法即应是国际法的研究方法的看法,介绍了主要的国际法的方法,然后结合对国际法研究路径的分析说明了国际法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的使用,最后得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国际法的方法与国际法学方法论的关系

法学方法论一般是指以一套先设的假定为准据,确定基本的研究立场,从事法学理论的建构,进而探讨、诠释、批判法的存在与衍化现象,法的科学技术及法的实践功能等的学科。而国际法学的方法论就是将上述内容中的对象变为国际法学,当然国际法与国内法在诸多方面的差异会使得它们在方法论的细微层面上有所不同,但是在方法论的整体思路构架上应该

是一致的。

一般认为法学方法论从理论层次上看,其对象就应该是法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法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的理论,它包含着哲学方法、一般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方法三个结构系统。

因此国际法学的方法论是一个综合了许多程序、原则和方法的体系,而不仅仅是对方法进行的简单罗列。而国际法的方法则就是指那些在国际法的研究或实务中实际应用的方法。虽然国内外学者在描述国际法所使用的方法时用了不同的词汇,如路径、方法、学派、学说、视角等,但是大都模糊地表达了同一种见解:将某种理性工具或框架使用到国际法的研究和国际社会所面临的具体的问题中去。

这种关于方法的见解使得方法与专注于解释国际法的本质而不考虑对具体问题的适用的抽象国际法理论区分开来。

(二)国际法的方法

1908年,《美国国际法杂志》第2卷中刊载了奥本海的一篇名为《国际法学的任务与方法》的文章,奥本海在这期杂志中讨论了国际法学的任务和方法,将他在国际法的目的以及律师和学者在面临问题时可以使用的方法等方面的见解展示给了读者。

奥本海认为国际法作为一个学科有着自己独特和严谨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路径,他所称的“方法”与这一观点紧密相连——在《牛津英语词典》中指的是“无论是为了教学和阐述,抑或调查和研究,在思维活动的任何分支中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程序形式”。

自奥本海撰写这篇文章后将近10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国际法的著作中揭示了在国际法领域中出现的两个基本变化:第一,国际关系尤其是新生领域的国际关系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法规则和制度的制约和影响;第二,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为解决以上新生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1999年美国国际法学会主办的关于国际法的方法研讨会上,为了对不同国际法理论下应用的不同方法进行评价,促进国际法的发展,学者们着重确定

了7种方法进行讨论:法律实证主义(legal positivism)、新耶鲁学派(the New Haven School)、国际法律进程学派(international legal process)、批判法学研究方法(critical legal studies)、国际法与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law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女权主义法学(feminism jurisprudence)、法与经济学(law and economies)。当然这些方法并非穷尽性的,例如由于时间所限,自然法(natural law)和比较方法(comparative method)就没有纳入探讨。

自然法学派和实证主义法学派在法的概念、原则和方法论上持有不同的主张,国际法理论的发展也深受这两种主流法学派的影响,本文无意对两者的理论对抗做以评判,着重关注方法上实证主义方法(实证方法)和自然主义方法(自然法)之争。

实证主义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际的国际法制度及其运作,包括运用数据和图表,采用中立的立场,解释国际法现象,回答国际法“是什么样”的问题。而自然法对自然、理性和正义的永恒价值追求,使得它在国际法研究上重点以价值批判为分析方法研究国际法的效力根据、国际法的正当性和价值取向以及国际

法的发展趋势是否符合正义标准的基础上,带有主观性地解决国际法“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

二、国际法的实务方法和研究方法

上面介绍的国际法的方法中使用的用语分别有所不同,层次不甚分明,体系也较为混乱。如果从使用目的上来看,国际法的方法可以分为国际法的实务方法和国际法的研究方法,或者说国际法法律意义上的方法和国际法学研究意义上的方法。

国际法的实务方法,是指在运用国际法解决实际问题或实务问题时使用的方法,重点是找法和用法。例如在国际法院处理国家之间争端时首先需要找到依据的规则之所在,然后将规则适用于具体案件之中。国际私法领域里由于冲突法的存在使得其法律适用表现出一种间接调整的特征,冲突法本身并不能解决涉外的争议,而必须结合其所指引向的准据法一起才能调整其拟调整的对象。

在国际法的实务中必须坚持实证,这是它与国际法的研究最大不同,因为实务就是要解决现实的问题,

所以就要去寻找那些现实有效的规范来加以利用,如果凭有权机构或当事方的价值判断甚至臆想来处理国际法律关系,实际上是否认了国际法的存在,会使国际法律秩序陷入混乱。

与实务方法不同,研究方法的路径更为多样,既可能是对一人学说的总结,如戴西的国际私法学说、格老秀斯的国际法学说;也可能是数人国际法学说的对比,如对胡伯与斯托雷的国际私法学说的对比;还可以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研究,如主权观念研究、战争合法性理念研究、国际刑法中的有罪免罚问题研究等。在学者进行研究的背后是一系列的关于研究的前提,观念和任务,这些影响了它们如何分析问题,作出结论以及向决策者提出建议。

三、国际法的研究路径中的研究方法

在与传统的国际法研究方法的共存与竞争中,新方法通过对传统的国际法研究方法的梳理、提炼、总结、补充、整合,进而在国际法的性质、渊源、效力、价值等方面拓展国际法原理,从而使国际法在向前发展的进程中得到反省完善的机遇,必将使得国际法研

究不断产生重大理论突破和实质创新。国际法的研究方法种类繁多,缺乏体系,重要的是将它们与国际法的研究路径结合起来,下面就结合主要的国际法研究路径来看一下研究方法的使用:(一)研究主题的确定

如果是为了解决某个实际的国际法问题而进行研究,就不需要考虑主题确定,但若是单纯的研究首先就面临着这个问题。如果从主题方面进行考察我们会发现欧美的研究主题比中国国际法学界研究的主题更广泛一些,虽然国际法领域的某些前沿问题、新问题中国国际法学者也同样注意到、分析到了,但是如果把研究相关主题的时间进行对比就会发现,中国国际法研究论题主要是跟进,而非独创。

绝大多数中国学者(包括笔者自己)的国际法论文在主题上都有追随的痕迹。这里揭示出的问题就是我们更多地依赖于别人的思考,而缺乏学术自主性、缺乏自身发现问题的能力。

确定研究的主题一方面需要我们时常关注国际法的最新动向,思考近来的国际事件中隐含的法律问题,此外也要注意运用历史的方法,通过对一些历史资料

的阅读发现新的问题,运用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的方法、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女权主义方法等从新的角度来审视国际法的规则与现状,从中提取出研究的主题。

(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社会科学的研究,首重资料,国际法也不例外。在资料的收集中要针对国际法的特点来进行,通常来说,权威的资料包括三种:规则、案例和学者学说。对规则和案例的收集体现了实证方法的特点,即关注国际法在现实中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应用到实际的案例中去的。国际法中的规则有其自己的特点,这涉及到国际法的渊源问题,根据《国际法院规约》的规定,国际公法的渊源包括国际公约、国际习惯和一般法律原则。国际私法与国际经济法的渊源则还要包括国内法和有约束力的国内判例。

权威学者学说和司法判例是用来确定国际法渊源的重要辅助,国际法领域许多权威法学家的学说都曾经在历史上对国际法规则、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而类似于国际法院这样的司法机构在判例中对国际法进行的阐述也会对国际法的原则、规则

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各种方法综合使用的过程,规则与案例的分析仍应在实证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规则的分析要注重文字本身表述以及在案例中适用时对它的解读,对案例的分析要重点关注管辖权的确立、准据法、法律问题(各方主张和论点)、结论与评价等方面,类似于三段论、法律解释等国内法中经常使用的法律适用方法同样也能够在国际法案例的分析中派上用场。

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判断和考量,利用自然法的标准来对其进行评判。学者的学说更多的是建立在理论构架与阐释的基础上,对它应从逻辑、体系、价值、实用性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解读,或者从其他学科的视角来进行审视,在这一过程中上述的跨学科方法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除了这些方法外,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对比研究的方法也在资料分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帮助我们从不同的维度去理解得到的资料,发现新的问题。

(三)批判与完善——观点的得出

通过对既有资料的分析和梳理,我们还要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从一定的高度上去处理资料中的信息,对其进行批判与完善,得出自己的观点。其实,这是遵从了一种“批判现实主义”的研究路径,即将国际法看作是一个立体的系统,既清楚、明晰、准确地认识现实中的国际法,又深谙其存在的基础与运作的动力机制,还通过总结、抽象和思考,为国际法的建构铸造起道德理想的框架和正义观念的模型。

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够拘泥于某一种研究方法的使用,例如如果仅仅利用实证的方法,可能会导致见树不见林,无法从一个高度进行批判式的思考,无法对既有体系作出修补式甚至重建式的改造。我们应以更加综合的理论维度更多侧面地剖析问题,提出更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改良建议。

在这一过程中,自然法的价值分析的方法以及批判法学研究方法、国际法与国际关系、女权主义法学、法与经济学等跨学科方法尤为重要,要从更多角度去更深入的进行论证,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开题报告主要方法和措施doc

开题报告主要方法和措施 篇一:超详细开题报告模板及写法 XX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撰写格式规范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毕业论文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通过撰写(转载自:小草范文网:开题报告主要方法和措施)开题报告,开题者可以把自己对课题的认识理解程度和准备工作情况加以整理、概括,以便使具体的课题研究目标、步骤、方法、措施、进度、条件等得到更明确的表达。 一、开题报告的内容要求 (1)选题的背景、意义 论述所选课题的依据、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综述本课题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可借用文献综述中相关内容) ①引言部分 引言用于概述主题的有关概念、定义,综述的范围、有关问题的现状,着重评述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使读者对综述内容有一个初步轮廓。 ②正文部分 第一,详细介绍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和假说,并

引出论据(包括所引文章的题名、作者姓名及体现作者观点的资料原文)。第二,介绍课题发展方向方面的内容:通过纵(向)横(向)对比,肯定本课题目前国内外已达到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发展趋势,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法。 ③总结部分 在总结部分要对正文部分的内容作扼要的概括,最好能提出作者自己的见解,表明自己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特别交待清楚的是,已解决了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有待进一步去探讨、去解决?解决它有什么学术或应用价值?从而突出和点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这一部分的文字不多,与引言相当。 (3)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①课题的研究内容 课题的研究内容就是论文的主攻方向,即做什么。它是在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论文正文的各个部分都是为了论述这一主要问题,而主要问题的解决,将得出研究成果。 课题的研究内容具体是指开题者预先设想的、将要在论文中证明的某一个新的理论问题,或某一个新的技术问题,或某一个新的方法问题等,以及开题者对这个问题的基本观

金融研究生必读书目和经典文献-国际金融学

金融研究生必读书目和经典文献-国际 金融学 国际金融 国际金融理论作者出处 1、购买力平价理论卡塞尔Cassel,G. 1916,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foreign exchanges”, Economic Journal 26,March: 62-5 2、资产组合平衡分析Branson Branson,” Asset market and relative prices in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1977 3、利率平价理论 4、一价定律Izard Isard, p. 1979, “How far can we push the law of one pri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7 5、特里芬难题特里芬Triffen,R.1960, “ Golden and dollar crisi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6、M-F模型Mundell R.A Mundell R.A ,“The appropriate us e of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under fixed exchange rate” IMF Staff Paper, 1962 7、格雷欣法则Thomas Gresham 1560, Thomas Gresham 1869, “The history of economics”, London: bliss, sands and Co. 8、J-曲线效应(J-curve effect) 麦吉Magee, S., 1973, “Currency contracts, pass-through , and devaluation” Brookings paper on economic Activity” 9、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Absorption approach to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亚历山大Alexander, S. S., 1952, “effects of devaluation on a trade balanc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taff papers, Vol.2:263-78Alexander, S.S.,1959, “A simplified synthesis of elastic ties and absorption approach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9:22-42 10、最优货币区理论(optimal currency areas) 蒙代尔Mundell,R.A.1961, “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Septe mber:657-65 11、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方法(Elasticities approach to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查尔斯.比克迪克Bickerdike, C.F.1920, “The instability of foreign exchange” ,Economic Journal 30,March:118-22 12、抵补利率平价(covered interest parity) 凯恩斯Keynes,J.M,1923 “A tract on monet ary reform”, London: Macmillan 13、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ner Condition) 马歇尔Marshall,A.1923 “Money, credit and commerce” London: Macmillan 14、货币贬值的吸收方法悉尼.亚特兰大Alexander,S. 1952, “Effects of a devaluation on a trade balanc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t aff Paper 2 :263-78 15、货币贬值的货币方法蒙代尔Mundell,R.A. 1971, “monetary theory” pacific palisades: Good year 16、国际收支依赖性经济模型斯旺Swan, T.W. 1960, “Economic control in a dependent

推荐国际关系阅读书目

文学 1、[希]荷马:史诗《奥德赛》与《伊里亚特》 2、[意]但丁:《神曲》 3、[西]塞万提斯:《堂吉珂德》 4、[英]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5、[德]歌德:《浮士德》 6、[俄]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7、曹雪芹:《红楼梦》 历史 8、[罗]凯撒:《内战记》 9、[比]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 10、[瑞]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11、[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1-3) 12、[法]米涅:《1640年的英国革命》 13、[美]威尔?杜兰的《世界文明史》 14、史马迁的《史记》 宗教与哲学 15、《圣经》 16、《古兰经》 17、《金刚经》 18、孔子:《论语》 19、《老子》 20、[希]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21、[英]休谟:《人性论》 22、[德]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23、[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24、[奥]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社会学 25、[法]涂尔干:《社会劳动分工论》 26、[法]帕累托:《普通社会学》 27、[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28、[德]齐美尔:《货币哲学》 29、[德]韦伯:《经济与社会》 30、[美]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 31、[美]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 经济学 32、[英]斯密:《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33、[德]马克思:《资本论》(卷1) 34、[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35、[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36、[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自由宪章》) 37、[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 法学 38、[罗]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 39、[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40、[美]《联邦党人文集》 41、[法]《拿破仑法典》 42、[英]梅因:《古代法》 4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政治学 44、[希]柏拉图:《理想国》 45、[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46、[意]马基雅维里:《君主论》 47、[英]霍布斯:《利维坦》 48、[英]洛克:《政府论》(下卷) 49、[法]卢梭:《社会契约论》 50、[英]伯克:《论法国大革命》 51、[英]密尔:《论自由》 52、[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53、[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54、[法]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55、[美]斯特劳斯等:《政治哲学史》 56、[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57、[美]罗尔斯:《正义论》 58、[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 59、[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60、《顾准文集》(只借到《顾准笔记》) 国际政治 61、[希]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下) 62、[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上、下) 63、罗贯中:《三国演义》(黄金书屋至第70回) 64、孙膑:《孙子兵法》 65、[英]爱德华.卡尔:《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 66、[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国际纵横策论一争强权,求和平》) 67、[美]肯尼思.沃尔兹:《人、国家与战争》 68、[美]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 69、[英]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 70、[英]马丁.怀特:《权力政治》 71、[美]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 72、[美]莫顿.卡普兰:《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图书馆) 73、[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 74、[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

个人课题研究的方法与策略

个人课题研究的方法与策略(转发) 一、对个人课题的认识 1.个人课题的定义 个人课题是以教师个人为研究主体的课题,相对于过去国家级、省、市区级课题及学校课题在内的“集体课题”不同。个人课题研究主体就是教师个人,而非集体。 2.个人课题与集体课题的区别 集体课题群策群力,人多智慧大,能解决重大问题,支撑办学目标,形成办学特色等;但集体课题协调困难,缺乏针对性。关键是对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没有太多作用(评职称作用不大),因而参与程度不高,而个人课题由个人承担,具有灵活性,有利于行动研究;特别是课题源于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极为有利。 二、研究的方法与策略 1.选题要“小”,切口要“巧”。 适合自己“个人课题”选题要注意三点: 一是选题具有针对性。针对自己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来源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二是切口要小巧。一个小问题、一个现象、一个学生、一种方法、一次活动等,均可成为“个人课题”。 我今年研究的个人课题是《基于自主性教学范式的个案研究》,去年研究的个人课题是《探究性教学范式的个案研究》,两个课题都是个案,因为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理论专业知识不很精深,因而选择课题一定要小,要从小的角度、从身边教学中去发现,寻找研究的内容。 三是内容要适合自己。题目再好,但如果不是自己专长,不是自己喜爱,也难以研究。 自主性教学与探究性教学都是当前新课改理念集中强调的观点,是相对于当前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革命。因此,本人觉得研究这样的课题,确实是身边教学中普遍存在而又令人困扰的难题,如何在教学中将这两种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学会乃至真正转变,尤其是在地理教学中实现转变,肯定会是一个大的突破。 2.弄懂课题研究的方向。 课题的界定在课题研究中相当重要。弄懂课题主要关键词,也就是抓住课题研究的方向,对结题至关重要。 《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范式的个案研究》关键词在“自主性学习的教学范式”与“个案”二者的结合,因为本人研究的学科领域是地理教学,因而在课题界定中,不仅要阐明自主性学习、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更主要突出说明个案研究是在地理教学中的个案研究,不在其他领域,这样研究的方向就明确了。 探究性教学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现在单指利用探究性教学的范式,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范畴。 “探究式教学范式的个案研究”就是指课堂教学中,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探究式教学范式所组织的教学,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个案的研究。 依据一:探究性学习理论。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其基本思想是让学生“重在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充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依据二: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认知理论。 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过程是一个由浅及深,由易而难的过程,探究性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基础,帮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迁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 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是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而存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一定的教

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措施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令狐采学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课题对现有法律及古今中外相关理论开展学习研究,努力提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调查研究法(包括谈话法和问卷法): 在预研阶段,通过谈话与问卷了解小学生课外作业的特点,进行分析。收集大量的原始材料,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的对策和方法。以便对症下药,在研究过程中,问卷调查研究的成效,以便及时纠正和改进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3、观察研究法: 通过观察,了解优秀生、一般学生及后进生,他们对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的心理、态度如何,比较详实地掌握感性材料,并对此进行正确的分析与研究。 4、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拟在本校选择师生典型,进行个案研究,从中寻找规律。教师如实记录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或集体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形成典型个案,课题组对典型个案予以推广,从而指导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5、经验总结法:

总结、归纳研究中的有效经验,提炼概括,撰写结题报告,编辑案例。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1、加强教师素质建设。教师素质师德为本。要以贯彻新新课程理念为重点,切实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转变教师观念,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质量观,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能力,建立一支观念新、师德好、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2、加强课改探索,为改变传统数学作业设计目标单一、题型单调、题意狭窄、题量过多的形式,设计一些学生乐做并能促进有效学习,促进个体发展的作业。 3、设计“有效课外作业”的实践对策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们决定在着手研究本课题的时候,主要从以下四条方面进行: (1)改革作业布置的研究: 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个窗口。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身心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这直接导致了人的个性能力的层次差异。在教学中,我们要及时发现和研究这种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设计作业时,

老师推荐研究生必读书目

上海财大经济学社推荐书目 经济学入门读物: 格莱斯皮,经济学专业英语基础:图示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点评:在英国被用于相关专业的大学预科教育,图文并茂、价格低廉、清晰明白,非常适于初学者学习。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点评:尽管第17版中译本已经出版,第18版也已经在国外推出,但这本再版次数最多的经典初级教科书的第16版中译本仍然是最容易找到的。根据已经掌握到的信息,第18版增加了不少时髦内容,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关注。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 点评:全新体系结构的一本教科书,而且所配教辅读物比较齐全。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点评:曼昆入门教材曾被寄予超越萨缪尔森《经济学》的厚望,该版本的缺点是价格过于昂贵,而且编辑对作者的介绍还犯了可笑的低级错误。相比之下,梁晶工作室的第二版更容易获得。 钱颖一,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点评:用现代经济学基本研究规范解析中国经济学和中国经济改革的一本佳作。 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修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点评:除却对新型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思想的介绍外,起首几章还精炼地综述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研究规范。

史普博,经济学的著名寓言:市场失灵的神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点评:平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对树立坚定的自由市场经济理念非常有帮助。 唐·埃思里奇,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点评:详述了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和学术规范,并且以实例讲解了如何开展经济学课题研究。 一些经典著作: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艾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国际法专业研究生阅读书目(吉大)

国际法专业研究生阅读书目(2009年9月) 一、国际公法 核心著作: 白桂梅:《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重要著作: 中文: 1、【英】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第二分册),王铁崖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1998年出版。 2、【英】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第五版),曾令良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出版。 3、【美】路易斯·亨金:《国际法:政治与价值》,张乃根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美】赖斯曼:《国际法:领悟与构建——W.迈克尔·赖斯曼论文集》,万鄂湘等编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英】苏珊·马克斯:《宪政之谜:国际法民主意识形态批判》,方志燕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6、【美】约瑟夫·威勒:《欧洲宪政》,程卫东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英】安东尼·奥斯特:《现代条约法与实践》,江国青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英】克莱尔·奥维、罗宾·怀特:《欧洲人权法:原则与判例》(第三版),何志鹏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奥】曼弗雷德·诺瓦克:《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评注(修订第二版),孙世彦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10、【英】帕特莎·波尼、埃伦·波义尔:《国际法与环境》(第二版),那力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1、【法】米海依尔·戴尔玛斯-马蒂:《世界法的三个挑战》,罗结珍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2、【美】爱蒂丝·布朗·魏伊丝:《公平地对待未来人类:国际法、共同遗产与世代间衡平》,汪劲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3、贺其治:《国家责任法及案例浅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4、朱文奇:《国际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邵沙平主编:《国际法院新近案例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6、李浩培:《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7、刘志云:《现代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的国际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8、朱文奇:《国际人道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朱文奇主编:《国际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0、朱文奇、李强:《国际条约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1、罗国强:《国际法本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2、廖诗评:《条约冲突基础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方案

“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数学组张爱丽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随着数学教育的发展,教育工作者教育理论水平、认识水平与实践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人们对数学教学寄予了更高的期望。然而传统教育的诟病依然存在,阻碍数学教育与学生数学学习品质的发展,其机械、被动学习状态受到批判,于是人们开始改革传统教育,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提出了以解决问题学习为核心的改革思路,并将“解决问题”作为课程标准提了出来,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思维训练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创新与生成,忽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后果是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不过硬,不能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上游刃有余。因此,我们有必要抓住要点进行突破,以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为抓手,对数学教学中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在研究中使得师生共同提高。 2、课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解决问题不仅是学习数学的一个目标,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主要方式。 问题解决是把前面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和不熟悉的情境中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把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解决问题学习强调为教学实际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主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与再创造。解决问题学习的研究,不再只是对比发现学习与传统教学孰是孰非,孰优孰劣,而是对发现学习本身的过程、机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如何发挥发现学习的优势,促进解决问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层次。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英美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大全

英美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如果你希望走学术之路,请按下列书单阅读一些初步的书目。这里开列的是中文书目,红色标注为必读书目,未标注的也为重要的通识性基本书目。暂时没有开英文书目,原因有三,一是从中文书目中可以推导自己应该读哪些英文书目,二是“阅读量要求”部分已经涵盖了相当的英文阅读量,三是课题教学有相应的英文阅读书目要求。当然,我有可能在适当的时候推出英文书单。 阅读量要求: 1. 熟悉掌握西方重要文论家的重要文论30部(篇以上) 2. 研究小说要求阅读英美小说20部以上 研究诗歌要求阅读英美重要诗人30人以上 3. 通读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文学发生背景、基础理论、专题研究15部(篇) 4. 自己打算研究的作者的著作和相关研究成果30部(篇)以上 5.一套比较权威的文学史书籍 1.文学与宗教: 《拯救与逍遥》,刘小枫著,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宗教与文学》,加德纳著,江先春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基督教的底色与文化延伸》,杨慧林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伯尔等著,徐菲等译,上海三联书1995年。

《欧洲中世纪诗学》,陆扬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诠释学、宗教、希望》,特雷西著,冯川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天路、人路:英国近代文学与基督教思想》,卞昭慈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弗莱著,郝振益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神力的语言》,弗莱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文学理论 《西方文论关键词》,赵一凡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和《西方文论史》(红色封面) 《二十世纪美国文论》,盛宁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镜与灯》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也可参阅下列书籍: “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丛书”(共9册),王岳川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新马克思主义”文论》 《精神分析文论》 《形式主义文论》 《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 《存在主义文论》 《接受反应文论》 《后结构主义文论》 《女权主义文论》 《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

国际经济法专业研究生推荐阅读书目(2010)

国际经济法专业研究生推荐阅读书目 国际经济法的著作“犹如坐在一列正在奔驰的火车上向窗外眺望时试图描述一幅风景——未及细述,它就已流逝变换。 ——J.H.Jackson,Legal Problem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1977,p.XV. 一、国际经济法教材类: 1、姚梅镇主编:《国际经济法概论》(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2、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3、余劲松、吴志攀:《国际经济法》,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4、韩立余主编:《国际经济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王传丽主编:《国际经济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专题研究类 1、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论丛》,法律出版社。 2、沈四保、王军:《国际商法论丛》,法律出版社。 3、李双元主编:《国际法与比较法论丛》,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 4、陈安总主编:《国际经济法学系列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5、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国际商法经典案例系列丛书。

6、易显河主编:《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7、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外国法律文库系列丛书 三、专题著作类 1、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迈克尔〃D〃贝勒斯作, 张文显译:《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 [比]约斯特﹒鲍威林|译者:周忠海//周丽瑛//马静//黄建中编:《国际公法规则之冲突》,法律出版社。 4、[德]E-U彼德斯曼:《国际经济法的宪法功能和宪法问题》,高等教育出版社。 5、[美]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黑龙江大学出版社;[美]波斯纳:《法官如何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美)戈德史密斯,(美)波斯纳著,龚宇译:《国际法的局限性》,法律出版社。 6、(美)克米特﹒L.霍尔许明月夏登峻:牛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指南(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7、[美]乔治〃P.弗莱彻,[美]史蒂夫〃谢泼德著:《美国法律基础解读》,法律出版社。 8、冯玉军主编:《美国法律思想经典》,法律出版社。 9、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10、沈四宝、王军等: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策略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策略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的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 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我们现在有一个课题名称叫“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这里面研究对象就是佛山市,研究的问题就是教育现代化问题。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比如鸿业小学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这里面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而不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研究的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研究,这就说的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而有些课题名称则起的不是很准确,比如,“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这个名称,就没有把研究的对象、问题说清楚,你是中学生或者说是小学生、大学生,是所有的学科或者是单指语文、数学等。再比如,“集中识字口语突破”这个名称,我想,别人只看题目,就无法看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好象是语文,又好象是英语,是中学或者是小学,是小学高年级或者是小学低年级更没办法看出来。后来我看了一下内容,知道是小学英语教学方面研究,我想能不能改为“集中识字口语突破”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我们的思想和观点。这里有一个课题名称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我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我认为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不要都写成是坚持党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对于范围比较大,时间又很长的课题来讲,大家在总的方面,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导思想,就可以避免出现理论研究中的一些方向性错误。 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大都来源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进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选择适当的符合课题研究工作需要的科研方法,是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许多种,如观察法、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说明:我们为有志于科学技术哲学学习和研究的同学列了一个300本书的阅读书目,其中30本标有*的为必读书目。在此基础上,请各研究方向的导师为您的学生再选15本左右的参考书目。哲学的魅力就在于对经典的研读。我们希望通过读书培养大家学习科技哲学的兴趣,及早了解学习本学科的进路。但是,读书毕竟是学习、研究的一个方面,要想真正深入研究,还必须自己多动脑筋、多向导师和同学请教。对于近年来新出的一些好书,也希望导师能够及时推荐。 *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 * 2、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1年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1年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 5、马克思:《数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5年 6、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年 7、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60年 8、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9、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81年 *10、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1982年 *11、丹皮尔:《科学史——及其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95年 *12、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3、杜石然:《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 14、莱斯特:《化学的历史背景》,商务印书馆1982年 15、梅森:《自然科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16、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

法律推荐阅读书目

一、西方理论法学和历史法学(共30种,精读3种,通读3种) 1.柏拉图著:《法律篇》 2.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 3.梅因著:《古代法》 4.格罗索著:《罗马法史》 5.彭梵得著:《罗马法教科书》 6.达维德著:《当代主要法律体系》 7.梅利曼著:《大陆法系》 8.霍姆斯著:《普通法》√ 9.卢埃林著:《普通法传统》 10.凯尔森著:《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 11.哈特著:《法律的概念》 12.贝勒斯著:《法律的原则》 13.伯尔曼著:《法律与宗教》 14.伯尔曼著:《法律与革命》 15.韦伯著:《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 16.昂格尔著:《现代社会中的法律》 17.诺纳特等著:《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 18.麦考密克著:《制度法论》 19.萨维尼著:《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 20.米尔恩著:《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 21.德沃金著:《认真地对待权利》

22.德沃金著:《法律帝国》 23.庞德著:《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 24.卡多佐著:《法律的成长??法律科学的悖论》 25.卡多佐著:《司法过程的性质》√ 26.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27.波斯纳著:《法理学问题》 28.波斯纳著:《超越法律》 29.波斯纳著:《法律的经济分析》√ 30.考特、尤伦著:《法和经济学》 二、中国理论法学和历史法学(共30种,精读3种,通读3种) 31.瞿同祖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32.张晋藩著:《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 33.张晋藩著:《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34.梁治平著:《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 35.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 36.范忠信著:《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 37.曹漫之主编:《唐律疏议译注》 38.孔庆明著:《中国民法史》 39.艾永明著:《清朝文官制度》 40.邱远猷著:《中华民国开国法制史——辛亥革命法律制度研究》 41.许章润著:《书生事业无限江山——关于近世中国五代法学家及其志业的一个学术史研究》

毕业论文中研究方法-手段和步骤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 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 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 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 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 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 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 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 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 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

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 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 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 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 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 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 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 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

硕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硕士生读书计划 西方文论名着 尼采:《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性学三论》附:欧文·斯通:《弗洛伊德传》 弗莱:《批评的解剖》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叶舒宪编:《神话—原型批评》 加缪:《加缪文集》 考夫曼:《存在主义》 今道友信:《存在主义美学》 列维—施特劳斯:《原始思维》(〈野性的思维〉) 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 什克罗夫斯基等:《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文选》 艾略特等:《新批评文集》 德里达:《文学行动》 希利斯·米勒:《重申解构主义》 保罗·德曼:《解构之图》 巴赫金:《小说理论》、《巴赫金文选》、《文本、对话与人文》 福科:《知识考古学》、《规训与刑罚》、《疯癫与文明》 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 张京媛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 本雅明:《本雅明文选》 文学史名着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 陈平原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五卷)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 陈思和:《陈思和自选集》 张健:《喜剧的守望》、《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史论》 作家作品 鲁迅全集 现代文学大家三至四家(沈从文、老舍、曹禺、张爱玲、钱钟书、巴金)通读 “红色经典”选读 新潮及先锋小说作家至少选读五家(莫言、王安忆、张炜、韩少功、贾平凹、张承志、余华、苏童、格非、毕飞宇、东西等) 诗歌散文戏剧方面根据个人爱好安排 书刊 选读理论刊物:《文学评论》、《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小说评论》、《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读书》、 选读文学期刊:《收获》、《人民文学》、《钟山》、《上海文学》、《北京文学》、《十月》、《花城》、《天涯》、《大家》、《山花》、《作家》等 读书要求 要求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积累,在上面书目基础上再加强个人的选择性阅读。特别是在作品方面,要求有自己的特殊对象,即别人很少涉猎的更无研究的部分,力求发现其价值。 要做读书笔记,前两年每学期读书笔记不少于五万字。每一个月半月汇报一次,期末总检查。

2020清华大学国际法考研经验交流

韶光易逝,距离参加18年12月份考研已经有5个月了,今年清华法学院依旧是在愚人节的那天公布了拟录取名单,在这一年的备考当中,充满着迷茫、困惑、不安、焦虑,但是既然选择了清华,那就负重前行,不忘初心。好算一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最终修成正果,感谢这一年来帮助我的所有朋友。 一、今年招生情况: 今年清华的校线法学划在了325,相比2018年的校线下降了10分,但是呢,这个其实没有多大的参考意义,我们主要还是看院线。今年法学院的选线划在了353分,单科小分是50、90,按照招生名额、第一志愿,按照复试比120%,共计4个人进入复试,最终录取3人;其中进入复试的最低分是353分,由此可见国际法的复试分数线是根据进入复试资格的最后一名的分数而制定的。 我是在3月份就开始下定决心要考清华的,在这个时候我搜集了清华国际法相关的考研信息,从微信公众号THU水木考研上面了解了本专业往年的招考情况、复试分数线及一些往年学姐学长分享的经验贴。具体的时间安排如下:3月份,确定目标院校、招录情况、复试分数线、参考书目、考研真题等资料的搜集;以下书单由新祥旭学姐提供: 617 法学综合卷(含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 清华大学法学系列教材《民法总论》、《债权法》、《物权法》 崔建远《合同法》 程啸《侵权责任法教程》 林来梵《宪法学讲义》 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

高其才《法理学》 884 国际法综合卷(国际公法、国际私法与国际经济法) 贾兵兵《国际公法:和平时期的解释和适用》清华大学出版社 毛俊响、王历著《国际法典型案例评析》中南大学出版社 边永民著《国际公法案例选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梁淑英《国际法学案例教程》知识产权出版社 邵沙平主编《国际法院新近案例研究》 通用型系列法学教材《国际经济法》 车丕照《国际经济法研究》 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 陈卫佐《比较国际私法》清华大学出版社 4-6月份,开始第一轮复习:主要是英语和专业课(法宗和国际法) 英语主要是利用APP记背单词,搭配网络视频学习相关语法知识,单词每天都花30分钟左右去背诵,第二天回头去记第一天不会的,如此反复记忆,复习当中用到的参考书有“恋恋有词”“红宝书”。背单词在前期很重要,而且要坚持,到了11、12月专业课压力很重,可能就没有时间背单词了,所以前期要多背单词,来回刷。 专业课会考2门,一个是617法学综合卷(含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另一个是884国际法综合卷(国际公法、国际私法与国际经济法),内容还是挺多的。这段时间主要是阅读相关的参考书目,勾勒出重点,然后誊抄笔记,方便自己整理自己的知识点构架图,对不太懂的地方做出颜色区分,进行标记,然后去请教老师或者学长学姐。

开题报告“研究步骤、方法和措施”栏目填写方法

开题报告“研究步骤、方法和措施”栏目填写方法 栏目填写方法本栏目由开题者(学生)填写。要求回答本课题怎样研究的问题。可以分三个层次表述:即研究步骤、研究方法、研究措施。 1.研究步骤 研究步骤,也称写作步骤、写作程序等,具体指从提出问题到撰写成文的各个阶段。填写时可以如下表述: 第一步,选题; 第二步,搜集、阅读和整理资料; 第三步,证论与组织(拟写开题报告); 第四步,撰写成文;第五步,论文修改与定稿;第六步,外文翻译。 为了使同学们对六个步骤有一个明晰的印象,以下逐个给予简单的介绍。 第一步,选题。 即选择研究课题,确定主攻方向,是撰写论文的第一步,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选题必须符合选题原则。 选题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研究成果的质量水平。选题有导师命题分配和学生自拟自定两种方法。题目选择恰当,等于论文成功了一半。 第二步,搜集与阅读整理资料。 论文题目选好以后,接着就要搜集资料,进行知识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料就无法进行科学研究。搜集资料要发挥高度的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资料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献资料;二是科学实验、观察、调查。 先谈谈文献资料的问题,文献资料是前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总结。科学研究总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着继承性和连续性。我们要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掌握动向、吸取经验教训、开扩思路、进行比较、做出判断等等,都需要参考资料,从中得到借鉴、印证、补充和依据。这些都是写作论文的必要素材。 再谈谈搜集科学实验、观察、调查材料的问题。科学实验是人们为暴露事物内部矛盾,揭示事物本质及其规律,发现其内部的矛盾而进行的变革研究对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