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的合成及副产物生成的机理与控制

正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的合成及副产物生成的机理与控制

正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的合成及副产物生成的机理与控制
正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的合成及副产物生成的机理与控制

丙烯酸胶黏剂

丙烯酸酯型压敏胶的基体 聚丙烯酸酯压敏胶具有较好的耐低温、耐高温,可凝挥发物和质量损失率低,并且无有害气体逸出的特性,制成的各类压敏胶带,可方便对薄膜的粘贴。聚合时所采用的单体可分为三类: 1、粘性单体 它是碳原子数为4-12的丙烯酸烷基酯,具有粘性作用,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为-20——70°C ,常用的有丙烯酸异辛酯和丙烯酸丁酯等。 2、内聚单体 这是一些玻璃化温度较高的单体,它不仅能提高胶液的内聚力,而且对耐水性、胶接强度、透明性等也明显改善。 3、改性单体 主要是一些带有反应性官能团的含有双急需的单体,如含羧基、羟基、酰胺基等的丙烯酸衍生物。它能与其它单体起交联作用,促进聚合反应,加快聚合速度,提高胶液的稳定性。 表十七列举了上述三种单体的种类及玻璃化温度 表十七丙烯酸酯型压敏胶的单体及玻璃化温度 单体类别单体各称玻璃化温度(°C ) 粘性单体丙烯酸乙酯 -22 丙烯酸丁酯 -55 丙烯酸异辛酯 -70 内聚单体醋酸乙烯酯 22 丙烯腈97 丙烯酰胺 165 苯乙烯80 甲基丙烯酸甲酯 105 丙烯酸甲酯 8 改性单体甲基丙烯酸 228 丙烯酸106 甲基丙烯酸羟乙酯 86 甲基丙烯酸羟丙酯 76 二胺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13 丙烯酸酯型压敏胶的基体总 由上述三类单体聚合物属热塑性树脂,内聚力不够理想,为了进一步提高内聚力和胶接强度,可加入能与改性单体发生化学反应的交联剂,使它们在加热情况下产生

交联结构,从而大大改善胶液的性能。表十八列举了改性单体打官能团及其发生反应的交联剂种类。 加入交联剂的压敏胶的耐候性和耐热性大幅度提高,耐油性和耐溶剂性优良,粘附力和内聚力高,透明性好,在长期应力作用下耐蠕变性能也优良。表十九列举了丙烯酸酯型压敏胶的典型配方及其性能。 表十八改性单体的官能团及交联剂种类 官能团改性单体交联剂 -COOH 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依康酸、马来酸环氧树脂、异氰酸酯、三聚氰胺树脂、尿素树脂、多价金属盐 -CONH2 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羟甲基化环氧树脂、三聚氰胺树脂、尿素树脂-CH2ON N-羟甲基丙烯酰胺环氧树脂、异氰酸酯、醚化氨基树脂、含有羧酸基聚合物 -CH2OR N-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环氧树脂、醚化氨基树脂 -OH 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醚化氨基树脂、异氰酸酯 -CH-CH2\O/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酸、酸酐、胺 -C2H4-N/R\R 二甲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二乙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环氧树脂、二异氰酸酯、二元醛 表十九丙烯酸酯型压敏胶的典型配方及其性能 配方性能 1 丙烯酸丁酯112.5 具有优良的粘附性和很高的内聚力 常态剥离强度14N/2.5cm 老化试验后剥离强度 13.5N/2.5cm 丙烯酸-2-乙基已酯116.5 醋酸乙烯 12.5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1.25 丙烯酸7.5 过氧化苯甲酰 0.5 甲苯87.5 乙酸乙酯 162.5 2 丙烯酸丁酯60 具有优良的耐溶剂性和较高的胶接强度 1800的剥离强度8.6N/2.5cm 在甲苯中浸渍48h 后不剥落 丙烯酸-2-乙基已酯26 甲基丙烯酸甲酯 10 丙烯酸 4 对甲苯磺酸适量 3 丙烯酸-2-乙基已酯 65 具有优良的耐热性耐溶剂性

板料弯曲回弹及工艺控制

板料弯曲回弹及工艺控制 板料在弯曲过程中,产生塑性变形的同时会产生弹性变形。当工件弯曲后去除外力时,会立即发生弹性变形的恢复,结果使弯曲件的角度和弯曲半径发生变化,与模具相应形状不一致,即产生回弹。回弹是弯曲成形过程的主要缺陷,它的存在造成零件的成形精度差,显著地增加了试、修模工作量和成形后的校正工作量,故在冲压生产中,掌握回弹规律非常重要。如果在设计模具前,能准确掌握材料的回弹规律及回弹值大小,设计模具时可预先在模具结构及工作部分尺寸上采取措施,试冲后即使尺寸精度有所差异,其修正工作量也不会太大,这不仅可以缩短模具制造周期,而且有利于模具成本的降低及弯曲件精度的提高。 1 弯曲回弹的表现形式 弯曲回弹的表现形式有下列二个方面(如图1所示): (a) 弯曲半径增加:卸载前板料的内半径r (与凸模的半径吻合),在卸载后增加至r0,半径的增量为△r二r0一r (b) 弯曲件角度增大:卸荷前板料的弯曲角为α(与凸模的顶角吻合),在卸荷后增大到α0,角度增量为△α=α0一α 图1 回弹导致弯曲角和弯曲半径变化 2 弯曲回弹产生的原因 弯曲回弹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材料弹性变形所引起的。板料弯曲时,内层受压应力,外层受拉应力。弹塑性弯曲时,这两种应力尽管超过屈服应力,但实际上从拉应力过渡到压应力时,中间

总会有一段应力小于屈服应力的弹性变形区。由于弹性变形区的存在,弯曲卸载后工件必然产生回弹。在相对弯曲半径较大时,弹性变形区占的比重大,回弹尤其显著。 回弹是由于在板厚方向应力或应变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这种应力和应变的不均匀分布是弯曲的特点,对于只施加弯矩的弯曲方式,要有效减少回弹是困难的。为了使回弹减小,应尽量使板厚断面内的应力和应变分布均匀,为此可采取在纵向纤维方向对板料进行拉伸或压缩的方法,也可采用在板厚方向施加强压的方法。在沿板的长度方向单纯拉伸变形的场合,除去外力后,由于在整个板厚断面内变形的恢复是均匀的,所以不会发生形状的变化。 3 影响弯曲回弹的因素 (1)材料的机械性能材料的屈服点σs越高,弹性模量E越小,回弹越大。 (2)相对弯曲半径R/t 弯曲半径R越大,材料厚度t越小,即相对弯曲半径R/t值越大,回弹越大。 (3)弯曲处校正力的大小校正力越大,回弹越小。 (4)凸凹模间隙间隙越大,回弹越大。间隙小于材料厚度时,有可能出现负回弹。 (5)弯曲件的形状弯曲件直边过短时,回弹较大。V型弯曲件的回弹比U型弯曲件的回弹大。 (6)凹模形状及尺寸凹模深度过小时,回弹很大。 4 控制弯曲回弹的方法与措施 减小回弹常用方法有补偿法、校正法、改变应力状态、改进工件设计等。影响弯曲回弹的因素很多,对于不同的影响因素,应采用不同的措施,也可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来减少回弹。 4.1 补偿法减少弯曲回弹 补偿法是按预先估算或试验所得的回弹量,在模具工作部分相应的形状和尺寸中予以“扣除”,从而使出模后的弯曲件获得要求的形状和尺寸。 (l) V型弯曲,如图2a所示。可在凸模和凹模上同时减小一个回弹角,使工件回弹后恰好等于所要求的角度,这种方法适用于相对弯曲半径较大,回弹较大的工件。 (2) L型弯曲,如图2b所示。凹模向内倾斜一角度△α,并同时缩小凸、凹模的间隙,单面间隙取小于材料厚度,促使工件贴住凹模。出模后工件回弹,直边恢复垂直。图2c所示,采用硬橡胶促使工件贴住凹模,补偿工件回弹。

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1英文名称:N,N'-methylene diacrylamide 化学名称: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1] 也称作甲叉双丙烯酰胺[2] 简称:MBA 理化性能 结构式:CH2=CHCONHCH2NHCOCH=CH2 分子量:154.17 相对密度:1.352 熔点:184℃ 外观:白色或浅黄色粉末 溶解性:溶于水、亦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 毒性:低毒,对皮肤、眼睛、黏膜有一定的刺激性应用 用作水性环氧树脂胶黏剂的交联剂 4质量指标 外观白色或浅黄色粉末 水分≤0.5% MBA的质量分数≥99.0% 熔点180~185℃ 丙烯酰胺

目录 分子结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丙烯酰胺 英文名称:Acrylamide 中文别名:2-丙烯酰胺;丙烯醯胺050-01[6];丙烯酰胺水合液;AM;丙烯酰胺单体 英文别名:Propenamide; Ethylenecarboxamide; Acrylamide ultra sequencing gel; Acrylamide, Molecular Biology Grade; Acrylamide monomer; Acrylamide-bis premix 37.5:1; Acrylamide electrophoresis; prop-2-enamide CAS号:79-06-1 分子式:C3H5NO 分子量:71.0779 物性数据 1.性状: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无气味。[1] 2.pH值:5.0~6.5(50%水溶液)[2] 3.熔点(℃):8 4.5[3] 4.沸点(℃):125(3.33kPa);192.6[4] 5.相对密度(水=1):1.12[5] 6.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2.45[6] 7.饱和蒸气压(kPa):0.21(84.5℃)[7] 8.临界压力(MPa):5.73[8] 9.辛醇/水分配系数:-0.67[9] 10.闪点(℃):138(CC)[10] 11.引燃温度(℃):424[11] 12.爆炸上限(%):20.6[12]

给水消毒及消毒副产物控制研究进展

给水消毒及消毒副产物控制研究进展 摘要:简述消毒工艺的发展历程和常用的消毒方法,对不同消毒方式优缺点进行了阐述,指出多级组合工艺既可有效去除水中DBPs 的前体物质,又可去除已生成的DBPs,是一种较稳妥的DBPs控制技术;提出开发消毒新技术和组合消毒工艺等是饮用水消毒技术的发展趋势。认为从水源保护入手,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才是控制消毒副产物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给水消毒消毒副产物控制研究进展 随着水处理技术的发展,饮用水消毒剂及应用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饮用水消毒是指杀灭水中的病原菌、病毒和其它致病性微生物,为了防止这种通过水介质引起疾病的传播;后来发现经过消毒后的水仍含有微量的消毒剂,并且产生了一些消毒副产物。因此,人们对消毒副产物开始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验,希望可以找到理想的消毒剂,使其既可以杀灭病原体,也不产生对人类有害的消毒副产物。 一.饮用水的消毒工艺发展历程 饮用水消毒始于19世纪初,当时使用氯气作为消毒剂,它能有效杀灭水中病原微生物,大大降低了人们感染伤寒、霍乱等水传播疾病的概率,以美国为例,饮用水消毒后使得霍乱、伤寒和阿米巴痢疾的发病率分别下降了90%、80%和50%。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氯气消毒副产物(DBPs)不断在饮用水中检出,氯消毒的安全性受到了质疑,其它消毒技术开始逐渐得到应用和发展。美国于1944年就开始在饮用水中应用二氧化氯(ClO2)进行自来水消毒,美国的Niagara Falls 水厂使用ClO2控制水中因藻类繁殖与酚污染所产生的气味,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ClO2在水中溶解度小,易分解,稳定性差,一般为现场制取,且成本较高,在大中型水厂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膜技术是近30年迅速发展的一项新技术,是水处理行业一项革命性的突破。早在“二战”时期,德军就用膜过滤被弹药污染的水源以获取饮用水。1957 年,美国公共卫生协会及水工业协会同意将膜用于水中大肠杆菌的去除,这是膜技术在水工业中的首次正式应用。 二.饮用水的消毒方式 1.氯消毒 氯消毒起源于1850年。1904年英国正式将其用于公共给水的消毒。常用的化学药剂有液氯、漂白粉和漂粉精(次氯酸钙)等。氯气溶于水后产生的次氯酸具有很好的微生物杀灭作用,消毒机理是通过穿透细胞壁,破坏细菌和病毒的细胞膜、蛋白质、核酸致其死亡。早期氯气用于饮用水处理工艺主要是为了控制流行病的传播、杀灭水中细菌和病毒以及控制饮用水异味,氯消毒具有杀菌能力强、

饮水消毒副产物及其标准研究进展

饮水消毒副产物及其标准研究进展 鄂学礼,王丽,邢方潇 摘要:饮用水消毒是保证饮水安全的最重要措施,但各种消毒剂都会在消毒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消毒副产物,对人体健 康存在潜在危害。在该领域各国开展了深入研究。该文就国内外对饮水消毒副产物的种类、毒性、水中含量等研究概况与 饮水水质标准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指出应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饮用水;消毒副产物;水质标准;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123.1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Advance of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and Standard Limits in Drinking Water E Xue-li,WANG Li,XING Fang-xiao.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Related Product Safety,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Beijing 100050,China Abstract:Drinking water disinfec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measure to ensure drinking water safety. However, almost every kind of disinfectant could form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in drinking-water as a result of disinfection, which have potential adverse effects on human health.Up to now, extensive studies have been done in this field in many countries. The current researches on classification, toxicity, level in drinking water, standard limits for drinking water quality of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were reviewed in the present paper, and the related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concerned about were discussed also. Key words: Drinking water;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Standards for water quality;Research advance 氯气用于饮水消毒已有百年历史。氯气消毒处理水量大,费用低,消毒效果好,且具有持续消毒能力,技术成熟,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自1974 年,Rook 等[1]和Beller 等[2]发现饮用水加氯消毒过程中氯气与原水中有机物生成对人体健康有不利影响的三卤甲烷等系列物质以来,人们对氯化消毒副产物给予了极大关注。为了减少氯消毒有害副产物的产生,人们积极寻找理想的消毒剂替代氯气,如二氧化氯、臭氧等[3],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虽然这些消毒剂不会产生与氯气消毒相同的副产物,但仍会产生对人体健康有不利影响的其他消毒副产物。因此,从保护健康的角度,国内外对饮水消毒副产物开展了诸多方面的研究,获得了大量数据资料,部分研究成果已用于饮水水质标准。 1 饮水消毒副产物种类 1.1 氯化消毒副产物 自1976 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研究报道称,三氯甲烷能引起雄性大鼠肾小管细胞腺癌和雌性小鼠肝细胞癌以来,目前已发现氯化消毒副产物多达数百种,包括:三卤甲烷类(THMs),如三氯甲烷、一溴二氯甲烷、二溴一氯甲烷和三溴甲烷等;卤乙酸类(HAAs),如一氯乙酸、二氯乙酸、三氯乙酸、一溴乙酸、二溴乙酸等;卤代酮类(HKs),如二氯丙酮、三氯丙酮等;卤乙腈类(HANs),如二氯乙腈、三氯乙腈、溴氯乙腈、二溴乙腈等;卤乙醛类,主要为水合氯醛(CH)等;还发现含有3-氯-4-二氯甲基-5-羟基-2(5)氢-呋哺酮(MX)和2-氯-3-二氯甲基-4-氧-丁二烯酸等;其中,THMs 和HAAs 占氯化消毒副产物的80%[4]。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饮水中氯化消毒副产物可导致新生儿体重减轻与出生缺陷,并使膀胱癌和直肠癌的发病率增加[5,6]。三氯甲烷主要通过细胞毒性诱导动物产生消化系统的肿瘤。当水中有溴化物存在时,可产生比三氯甲烷毒性更强的三溴甲烷、二溴一氯甲烷和一溴二氯甲烷,分别能引起大鼠肠肿瘤、肝肿瘤和肾肿瘤的发生[7]。 氯化消毒副产物的致癌风险主要由HAAs 致癌风险构成,占致癌风险的91.9%。因此,HAAs 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关注的重点[8]。HAAs 为非挥发性有机物,其中,二氯乙酸和三氯

N-羟甲基丙烯酰胺

N-羟甲基丙烯酰胺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极易溶解于水,溶于醇和丙酮。微溶于苯和甲苯。 分子式:CH2=CHCONHCH2OH 分子量:101.10(按1979年国际原子量) 一、技术要求 1、外观的测定 目测。 2、熔点范围的测定(按GB617《熔点测定法》进行) 3、总醛量的测定 准确称取0.45g样品(称准至0.0002g)置于100ml容量瓶中。冲稀至刻度(溶液Ⅰ)。准确称取5.0ml溶液Ⅰ,置于250ml碘量瓶中,加入25.0ml碘标准溶液[c(1/2I2)=0.1mol/L]和30ml1mol/L氢氧化钠溶液。盖上瓶塞,在55±2℃的水浴上保温15min,冷却后加入6mol/L 盐酸12.5ml。析出的碘用0.1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临近终点时以1ml0.5%淀粉溶液为指示剂,滴至蓝色消失,同时作空白试验。 总醛量X1(%)按式(1)计算: X1=[(V0-V)c*0.015]/m*100 (1) 式中V0——滴定空白试验时所用的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 V——样品滴定时所需的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ml; m——样品的质量,g; 0.015——每毫摩尔滴定溶液所相当甲醛的质量,g; c——滴定中所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摩尔浓度。 4、游离醛的测定 称取2g样品(称准至0.0002g)置于250ml碘量瓶中。用15ml水溶解,再加入10%氯化铵5ml和0.5mol/L氢氧化钠10ml,立即盖上瓶塞,放置30min。以3滴溴百里香酚蓝为指示剂。用0.5mol/L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溶液由蓝色变为绿色即为终眯,同时做空白试验。 游离醛X2(%)按式(2)计算: X2=[(V0-V)c*0.004503]/m*100 (2) 式中V0——空白试验所需的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ml; V——样品滴定时所需的盐酸标准体积,ml; m——样品的质量,g; 0.004503(6/4*0.03002)——甲醛与氢氧化铵反应时毫摩尔的克数; c——滴定时所需的盐酸标准溶液的浓度。 5、含量的测定 准确取 3.0ml溶液Ⅰ,置于250ml碘量瓶中。加入20.0ml0.1mol/L溴液,25ml[c(1/2H2SO4)=1mol/L]硫酸,立即盖紧瓶塞,放置于暗处40min。加5%KI25ml(由瓶塞周围加入,以免溴逸出),5min后用0.1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至近终点时加入0.5%淀粉溶液1ml为指示剂,再滴定至无色(同时做空白试验)。 含量X3(%)按式(3)计算:

胶粘剂配方大全(上部)

https://www.doczj.com/doc/f27246196.html, 中国粘合剂网 一、无机胶粘剂配方 不同种类无机胶粘剂配方 [配方1]氧化铜-磷酸胶 氧化铜(325目) 100磷酸 37.7-56.6 氢氧化铝 2-2.8 这种胶粘剂配方为通用型无机胶磷酸和氢氧化铝的添加量应视环境温度而定, 添加量越小,强度越高,固化速度越快,但胶液活性期则越短(25°C ,添加量37.7 ,活性期仅10 min左右),不能满足施工要求。通常,在冬季一般采用磷酸。氢氧化铝添加量小的配比,夏季则采用添加量大的配比固化条件为室温,2-3h ;80°C ,2 -4h ;或室温2-3天。一次配胶量以10-15g为宜。最高使用温度600°C?广泛用于钢。铝。铁。铜。硬质合金。陶瓷。胶木等材料的胶接。 [配方2]氧化铜-磷酸胶 氧化铜(325目) 35-60磷酸17氢氧化铝1 钨酸钠 1.7-3 氧化锆0.3-0.6 这种胶粘剂配方为改进型无机胶,用氧化锆提高胶液的耐热性,最高使用温度 可达1000°C?胶接强度也有明显提高。抗剪强度钢与钢搭接为10-15MPa ;套接为40 -100MPa?抗拉强度钢与钢为8-15MPa?抗扭强度钢与钢为40MPA?适用于封闭。半封闭 式车刀,模具及金属材料的胶接等。 [配方3]硅酸盐胶 硅酸钠(35-45%) 75-85 尿素 2-10 糖 0.5-3 重铬酸钠0.1-1 硫酸镁 1-4 白土 0-8 水 100 这种胶粘剂配方为为通用型硅酸盐胶,上述组份的配比当视不同要求而调整。 耐热性和阻燃性优良,但耐水性较差。适用于金属箔、壁板、纸盒、纸管、胶合板

https://www.doczj.com/doc/f27246196.html, 中国粘合剂网 及包装材料的胶接。 二、白乳胶胶粘剂制备方法 1.配方(重量份)醋酸乙烯酯 160 10%聚乙烯醇缩甲醛 180 水 30 乳化剂OP-10 2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20 过硫酸钾 0.4 碳酸氢钠 0.6 2.操作将制备好的聚乙烯醇缩甲醛加到有回流冷凝器、搅拌器的反应釜中,再 加入乳化剂OP-10和水,开动搅拌器,使之混合均匀。然后加入占总量15%的醋酸乙烯酯和占总量40%的引发剂(过硫酸钾)。加热升温,当温度升到66℃时,出现 回流。用温度控制回流速度,待回流基本消失后,升温至80℃左右,以每小时加入 占醋酸乙烯酯总量10%的速度连续滴加醋酸乙烯酯,同时以每小时占引发剂总量4~5%的速度加入过硫酸钾溶液。控制在8小时左右加完醋酸乙烯酯,全部加完之后, 再加入余下的引发剂,升温至90~95℃,保温半小时。最后,冷却到50℃以下,加 入预先配好的10%碳酸氢钠水溶液及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搅拌均匀之后,出料。 尿素(97%)40 甲醛(37%)86.48 氯化铵(20%)适量(调节pH值)氢氧化钠(30%)适量(调节pH 值) 木材通用粘合剂生产方法在装有搅拌器和回流冷凝器的反应釜中,加入86.48 份37%甲醛,搅拌下加,A,30%氢氧化钠调节pH值为7.5-8.0。加热至40~C,加30份 97%尿素,在30-40min内加热使内温升到90~C,于90~92~C保温反应lh,此时pH值应 为6.1-6.3。然后加入10份尿素,继续在90℃反应30 min。用20%氯化铵水溶液调节

板料成形回弹特征及其控制技术

板料成形回弹特征及其控制技术 1 前言 回弹是板材冲压成形过程的主要缺陷之一.严重影响着威形件的威形质量和尺寸精度,是实际工艺中很难有效克服的成形缺陷之一,它不仅降低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还制约了自动化装配生产线的实施,是我 国汽车制造工业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从理论上说,板材冲压成形过程可以被看作是板材经过塑性变形变为想要获得的形状的过程。然而实际上.板料尺寸.材料特性和环境条件使冲压成形过程的预测性和可重复性变得困难。以韧性金属板材为主的冲压成形件从模具上取出后,必然产生一定量的回弹。回弹是板材冲压成形的3种主要缺陷(起皱.破裂和回弹)中最难控制的一种,因为它涉及到对回弹量的准确预示.不同的材料和尺寸的零件其回弹规律大不相同,单凭经验和工艺过程类比是很难进行准确的回弹补偿的.这就使得一个模具设计的周期变长.因此在板材冲压成形中回弹变形是使模具设计明显变复杂的一个基本参数。在大多数板材冲压成形中.强烈的非线性变形过程致使板料产生很大的弹性应变能.在模具与板料动态接触过程中存在于板料中的这种弹性应变能会随着接触压力的消除而自动释放掉,回弹的驱动力一般是朝着板料原始形状变形。因此,冲压成形中的最终产品形状不但依赖于凹模形状.而且依赖于成形后存储在板料中的弹性应变能。弹性应变能与许多诸如材料特性.接触载荷等参数有关,因此在成形过程中预测回弹变得很复杂.这也就给那些必须精 确评估回弹量的设计者提出了很重要的问题。 近40年来,有许多研究人员一直在对回弹行为进行着研究.并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法和计算机仿真算法.发表了大量相关论文。就有限元仿真方法而言.在众多仿真算法模拟应用中,采用显式算法模拟成形过程.用隐式算法模拟回弹过程的方法最多;其次是冲压成形和卸载回弹过程都采用隐式算法。而G.Y-L.等学者提出一种新算法,冲压成形和回弹过程全部采用显式算法。U.Abdelsalam等学者还提出了采用一步成形算法模拟冲压成形过程,再用隐式算法计算卸载回弹过程.并应用该算法模拟了3个复杂冲压件的卸载回弹过程.这种算法的模拟精度虽然不高.但计算速度很快.可以为模具在设计阶段提供一个定性的参考方案。T-C.Hsu等学者采用隐式TL(Total Lagrangian)算法,引入Hill--次方屈服函数模拟了轴对称问题的冲压成形和回弹过程。M.Kawka等学者采用静态显式有限元(实际上也是隐式算法)算法软件ITAS3D模拟了轿车顶盖和轮毂的多阶段成形过程,以及卸载回弹和切边回弹过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以上这些对于回弹的研究只限于理论方面.其与实际试验的对比验证还鲜有涉及。对于如何补偿所产生的

甲基丙烯酰胺

甲基丙烯酰胺化学品安全技 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甲基丙烯酰胺 化学品英文名称:methacrylamide 英文名称2:α-methylpropenamide 技术说明书编码:1803CAS No.: 79-39-0 分子式: C 4H 7NO 分子量:85.1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健康危害:本品对眼睛、皮肤有刺激作用。 燃爆危险:本品可燃,有毒,具刺激性。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燃烧分解时, 放出有毒的氮氧化物气体。若遇高热,可发生聚合反应,放出大量热量而引起容器破裂和爆炸事故。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若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与氧化剂、还原剂、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甲基丙烯酰胺 79-39-0

N-羟甲基丙烯酰胺对硅丙乳液及乳胶性能的影响(胶体与聚合物—2003年第2期)

第21卷第2期胶体与聚合物 Vol. 21 No.2 2003年6月 Chinese Journal of Colloid & Polymer Jun. 2003 N-羟甲基丙烯酰胺对硅丙乳液及乳胶膜性能的影响* 刘 静 彭 慧 程时远 (湖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武汉 430062)  摘要将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端乙烯基聚硅氧烷大单体与丙烯酸酯类单体进行乳液共聚合反应,制备了稳定的自交联型的硅丙乳液。通过聚合过程的动力学,聚合稳定性,乳胶粒的粒径大小和分布,以及乳胶膜的耐水性和力学性能测试,结合乳胶粒的微观形态和胶膜的红外光谱和DSC分析,讨论了NMA的 引入及聚合方法对硅丙乳液和乳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MA适量加入的情况下,聚合反应速度加快,聚合稳定性提高,乳胶膜的耐水性增强,并使乳胶膜的力学性能也得到较大的提高。 关键词 N-羟甲基丙烯酰胺,硅丙乳液,性能影响 聚硅氧烷改性的丙烯酸酯乳液是丙烯酸酯树脂改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制备硅丙乳液的主要方法之一,改性方法包括共混、共聚和互穿聚合物网络等实施手段。到目前为止,已有大量的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和专利报道[1~3]。共聚改性利用化学键的作用,能抑制非极性聚硅氧烷和极性聚丙烯酸酯的相分离,是一种比较好的改性方法。但聚硅氧烷Si-O-Si长链的引入,在提高涂膜的耐候、耐水、耐沾污性的同时,也使得涂膜的机械强度和附着力降低,限制了聚硅氧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应用[4]。N-羟甲基丙烯酰胺是自交联型丙烯酸酯乳液的功能性单体,对提高乳胶膜的力学性能有着较为显著的效果,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涂膜的耐水性和对基材的附着力。本研究工作主要探讨了功能单体N-羟甲基丙烯酰胺的参与共聚,对聚硅氧烷大单体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聚合过程, 乳液性质和乳胶膜性能的影响, 目前, 对本体系的系统研究还少见报道。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料端乙烯基聚硅氧烷(平均分子量为 1800), 星火化工厂供应;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分析纯,天津博迪化工有限公司,经5%NaOH水溶液洗后备用;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分析纯,湖北大学化工厂;过硫酸铵(APS),分析纯,洛阳化工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化学纯, 进口分装;壬基酚聚氧乙烯基醚(OP-10),化学纯,天津市天达净化材料精细化工厂;碳酸氢钠(NaHCO3),分析纯,上海恒利精细化学有限公司, 用作pH值缓冲剂;1.2 聚合方法 1.2.1 一次加料法将一定配比的单体、乳化剂和部分去离子水加入到四颈瓶中,充分搅拌,通氮,水浴升温至70℃,加入引发剂水溶液,保温4h,用NaHCO3溶液调节pH值为7。 1.2.2 半连续预乳液滴加法将单体、乳化剂、部分引发剂、pH缓冲剂和去离子水加入到四颈瓶中,充分搅拌后,取出2/3预乳化液于恒压滴液漏斗中,向四颈瓶中通N2保护,水浴升温至70℃加入剩余引发剂水溶液,有明显引发现象后开始滴加预乳液,在一定速度下滴加完毕后,保温2h,用NaHCO3溶液调节pH值为7。 1.3 测试方法  1.3.1 红外光谱分析将聚合物乳液在聚四氟乙烯模具中成膜后,用Perkin-Elmer Spectrum one 型红外光谱仪进行测试。 * 收稿日期:2002-12-26,通讯联系人,程时远。

消毒处理副产物

氯 氯消毒主要是通过次氯酸的氧化作用来杀灭细菌,次氯酸是很小的中性分子,只有它才能扩散到带负电的细茵表面,通过细菌的细胞壁穿透到细菌内部,起氧化作用破坏细菌的酶系统,而使细菌死亡。但对于水中的病毒、寄生虫卵的杀灭效果较差,需要在较高值消毒剂浓度乘以接触时间才能达到理想的除菌效果。然而,氯在水中的作用是相当复杂的,它不仅可以起氧化反应,还可与水中天然存在的有机物起取代或加成反应而得到各种卤代物。研究发现氯在进行饮用水预氧化和消毒时与水中某些有机物发生氧化反应,同时发生亲电取代反应,产生易挥发和不易挥发的氯化有机物如三氯甲烷等,这些有机化合物有许多是致癌物或诱变剂而常规处理工艺对于氯化产生的副产物不能有效去除。 二氧化氯 二氧化氯的消毒机理主要是氧化作用,能较好杀灭细菌、病毒,且不对动植物产生损伤,杀菌作用持续时间长,受影响小,可除臭、去色,二氧化氯是一种强氧化剂,对细菌的细胞壁有较好的吸附和穿透性能,可以有效地氧化细胞酶系统,快速地控制细胞酶蛋白的合成,因此在同样条件下,对大多数细菌表现出比氯更高的去除效率,对很多病毒的杀灭作用强于氯是一种较理想的消毒剂,二氧化氯可以与多种无机离子和有机物发生作用,可以去除水中的多种有害物质,还可以将水中溶解的还原态铁、锰氧化,对去除铁和锰很有效,同时对于硫化物、氰化物和亚硝酸盐也有一定的氧化去除效果。二氧化氯几乎不与水中的有机物作用而生成有害的卤代有机物,二氧化氯在净水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被其氧化而生成的有机副产物;另一部分是本身被还原以及其它原因而生成的无机副产物。与氯相比,二氧化氯净化的有机副产物较少且毒性较轻,二氧化氯主要的消毒副产物为亚氯酸盐和氯酸盐,它们对人体健康有潜在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对亚氯酸盐在水溶液中的质量浓度建议控制在以200L下,而对氯酸盐的毒性还在进一步的研究之中,另外,二氧化氯本身也有害,且不能贮存,需现场制备。 氯胺 氯胺消毒是氯衍生物的消毒方法之一,由于氯胺消毒作用缓慢,它不能作为基本杀菌消毒剂,曾一度停用,但由于氯胺能避免或减缓氯与水中有机污染物质的某些化学反应,从而使消毒后水中氯化副产物的生成量显著降低,氯胺消毒被广泛认为是控制消毒副产物形成的有效手段。根据资料,出厂水采用氯胺消毒,卤乙酸的产生量减少,三卤甲烷的产生量减少,投加氯胺已为越来越多的供水公司所认同,有更多的水厂又重新采用了氯胺消毒法,氯胺在控制管网中细菌的再次繁殖和生物膜也比氯更为有效,然而氯胺消毒对水中的贾第虫和隐孢子囊的去除效果却不能够令人满意,一般认为,对于严重污染且有机卤化物含量较高的源水或水厂的供水管网较长,水流在管中停留时间大于12天时,比较适合采用氯胺消毒。 臭氧 臭氧的消毒机理包括直接氧化和产生自由基的间接氧化,与氯和二氧化氯一样,通过氧化破坏微生物的结构,达到消毒的目的,其优点是杀菌效果好,用量少,作用快,能同时控制水中铁、锰、色、味、嗅,可将氰化物、酚等有毒有害物质氧化为无害物质,可氧化嗅味和致色物质,从而减少嗅味,降低色度,可氧化溶解性铁、锰,形成不溶性沉淀,通过过滤去除可将生物难分解的大分子有机物氧化分解为易于生物降解的小分子有机物。但研究表明,臭氧与有机物反应生成不饱和醛类、环氧化合物等有毒物质,在含有少量溴化物的时候,臭氧处理就会产生致癌性的副产物,这些副产物中最需要注意的是溴酸盐,其最大容许浓度极低美国标准为0.01mg/L,总的来说,虽然应用臭氧消毒也会有副产物生成,但一般情况下浓度不高,毒性也不如氯大。 紫外线消毒 紫外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快速/经济的高效消毒技术,它是利用特殊设计的高效

交联剂丙烯酸乳液中的应用

AAEM在丙烯酸乳液中的应用 MX-005超支化改性丙烯酰胺 铭骧化工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生产了甲基丙烯酸酯类特种单体AAEM。在本文中,本公司将对AAEM的性能从官能基团以及共聚方案等角度进行分析,以便于印花材料商及乳液制造商正确使用AAEM。 概述: AAEM的化学名为2- 【〔2- 甲基-1- 氧基-2- 丙烯基〕氧】乙基3- 氧基丁酸酯,在其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端基双键和一个端基乙酰乙酰基团。位于端基的双键,使得AAEM极容易发生自由基聚合反应;另一端的乙酰乙酰基团由于双羰基的共轭效应,导致中间的亚甲基上的-H极为活泼,易于发生多种基团反应。 1.在自交联丙烯酸乳液或者PUA乳液中,起到自交联的作用; 2.用作环氧树脂可固化稀释剂,可以在叔胺的催化下,与环氧基团发生开环共聚合; 3.在不饱和聚酯树脂中,AAEM是一个反应性共促进剂,与钴盐联用取得良好色泽和气干效果。 4.在UV光固化树脂和光固化涂料中,可以起到UV活化点的作用。 另外,AAEM具有良好的络合性能,可与多种金属离子发生络合反应,大大增加对金属表面的附着力。 特殊的分子结构使得AAEM在丙烯酸乳液聚合、以不饱合聚酯树脂为基础的树脂,UV光固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 在自交联丙烯酸乳液中使用AAEM: AAEM的常温交联机理:AAEM通常被用做一种丙烯酸乳液的常温交联单体。其自交联机理为: 在丙烯酸树脂的主链中引入了乙酰乙酰基团,此基团中存在一个亚甲基,它上面的-H由于双羰基的共轭作用,具有极强的还原性,很容易被氧化离域,形成一个类似自由基的结构,这个结构可以与其同分异构体--烯醇式的双键进行加成,也可以自身聚合,完成交联。这个过程在常温下就可以进行。 在高温或紫外光(可见光波长即可)照射下,这个过程会变的更快。这也是利用AAEM制备光交联涂料的基础。 另外,乙酰乙酰基团中存在二个羰基,从这个角度来看,等于是在丙烯酸乳液主链中引入了羰基,可与肼类通过成肟反应完成自交联。因此,也有一些技术方案是用ADH(已二酸二酰肼)进行常温交联。但引入一个新的组分完成交联,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交联,因此本文不做讨论。 请注意:在我们讨论AAEM的所有性能的时候,这个亚甲基位的-H的活泼性是一个重要出发点。 例如:当用AAEM共聚时,体系的引发效率会成倍增加,这是由于AAEM中乙酰乙酰基团的还原性,导致APS产生引发自由基的速度大大加快。如果乳化剂的选择不当或者反应温度过高,会由于反应过于迅猛导致结渣。这样就会产生AAEM的消耗,影响乳液的性能。即

丙烯酸丙烯酰胺甲基丙磺酸共聚物AAAMPS

丙烯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共聚物AA/AMPS 中文名称:丙烯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共聚物AA/AMPS 【CAS】 40623-75-4 结构式: 1、产品性能: AA/AMPS为丙烯酸与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共聚而成。由于分子结构中含有阻垢分散性能好的羧酸基和强极性的磺酸基,能提高钙容忍度,对水中的磷酸钙、碳酸钙、锌垢等有显着的阻垢作用,并且分散性能优良。与有机磷复配,增效作用明显。特别适合高pH、高碱度、高硬度的水质,是实现高浓缩倍数运行的最理想的阻垢分散剂之一。 2、质量指标符合 HG/T3642-1999 项目指标 外观无色至淡黄色粘稠液体 固体含量 % ≥30 40 游离单体(以丙烯酸计)% ≤0.5 0.8 密度(20℃)g/cm3≥ 1.05 1.15 极限粘数 (30℃) dl/g 0.055 - 0.100 - pH(1%水溶液) 2.0~3.0 3.5 - 4.5 3、应用范围: AA/AMPS主要用作敞开式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油田污水回注系统、冶金系统循环水处理的阻垢分散,钢铁厂淋洗的冷却水防止Fe2O3粘泥沉积,AA/AMPS可与有机磷酸盐、锌盐复合使用,适于PH条件为7.0~9.5。AA/AMPS还可用作纺织印染助剂。 4、包装与储存: AA/AMPS 为塑料桶包装,每桶25kg、200 kg或250 kg,也可根据用户要求确定。AA/AMPS贮存期为十个月。

英文名称:Acrylic Acid-2-Acrylamido-2-Methylpropane Sulfonic Acid Copolymer(AA/AMPS) Structure: 1,Properties:AA/AMPS is the copolymer of acrylic acid and 2-acrylanmido-2-methylpropanesulfonic acid (AMPS). Due to including carboxylic group (scale inhibition and dispersion) and sulfonic acid group (strong polarity) in this copolymer, AA/AMPS has high calcium tolerance and good scale inhibition for calcium phosphate, calcium carbonate and zinc scale. When built with organophosphines, the synergic effect is obvious. AA/AMPS is suitable to be used in water quality of high pH and high alkaline, it is one of the ideal scale inhibitor and dispersant on high concentration index. 2,Specification:Conform toHG/T3642-1999 items index Appearance Colorless or light yellow viscous liquid Solid content %≥30 40 Free monomer (as AA)% ≤0.5 0.8 Density (20o C)g/cm3≥ 1.05 1.15 Viscosity (30o C) dl/g 0.055 - 0.100 - pH(1% solution) ≤ 3.0 3.5 - 4.5 3,Application range:AA/AMPS can be used as scale inhibitor and dispersant in open circulating cool water system, oilfield refill water system, metallurgy system and iron & steel plants to prevent sediment of ferric oxide. When built with organophosphorines and zinc salt, the suitable pH value is 7.0~9.5. AA/AMPS can also be used as dyeing auxiliaries for textile. 4,Package and Storage:Normally In 25kg,200 kg or250kg net Plastic Drum, or packing as customers’request.Storage for ten months in room shady and dry place.

丙烯酰胺与油炸食品

丙烯酰胺与油炸食品 高霞李广洲 (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210097) 近日,一组研究数据把油炸方便面推到了风口浪尖。数据显示,油炸方便面与其他高温油炸食品一样,同样含有致癌物丙烯酰胺。2002年4月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和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人员率先报道,在一些油炸和烧烤的淀粉类食品,如炸薯条、炸土豆片、谷物、面包等中检出丙烯酰胺;2005年9月1日国家卫生部公布《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危险性评估》报告,提醒居民改变吃油炸和高脂肪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减少因丙烯酰胺可能导致的健康危害。这是继今年4月卫生部发出警示公告后的再一次强调。 “苏丹红风波”刚刚过去,丙烯酰胺又成了食品法庭近日最热门的被告。什么是丙烯酰胺,它真的能够致癌吗? 丙烯酰胺(Acrylamide),又名“丙毒”,分子式为CH2=CHCONH2,分子量71.08,无色结晶,熔点为84.5℃,可溶于水、乙醇、丙酮、稍溶于氯仿,微溶于苯。丙烯酰胺单体在室温下很稳定,但当处于熔点或以上温度、氧化条件以及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很容易发生聚合反应,当加热使其溶解时,丙烯酰胺释放出强烈的腐蚀性气体和氮的氧化物类化合物。在工业上丙烯酰胺主要用于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制造,聚丙烯酰胺在建筑、石油开采、造纸、颜料、化妆品制造、环境保护行业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工业生产中,采用丙烯酰氯(CH2=CHCOCl)与氨在苯溶液中,或者采用丙烯腈(CH2=CHCN)在硫酸或盐酸中进行化学反应可得到丙烯酰胺。丙烯酰胺分子中含有胺基和双键两个活性中心,所以是一种化学性质相当活泼的化合物:丙烯酰胺中的胺基具有脂肪胺的反应特点,可以发生水解反应、霍夫曼反应等;丙烯酰胺的双键可以发生迈克尔型加成反应;丙烯酰胺可以进行游离型聚合反应生产高分子聚合物聚丙烯酰胺;丙烯酰胺可以与丙烯酸、丙烯酸盐等化合物发生共聚反应。有关反应如下: 研究表明,丙烯酰胺主要在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质的植物性食物加热(120℃以上)烹调过程中形成,140~180℃为其生成的最佳温度,当加工温度较低时,生成的丙烯酰胺的量相当低。烘烤、油炸食品在最后阶段水分减少、表面温度升高后,其丙烯酰胺形成量更高。 美拉德反应是食品化学研究中的一类重要的有典型意义的系列化学反应。由食品化学家Maillard在研究食品褐变(browning reaction)过程中首先提出。食品中蛋白质的氨基和糖质的羟基羰基间系列自催化作用下的连续反应,反应生成聚合的褐色物质,形成褐变现象。蛋白质和糖质是食品的主要组成,几乎所有食品都可能发生此类反应。除食品本身的组成外,所处环境的热、光、氧、酸、碱金属离子等都有影响。这类反应往往伴随着食品色泽、风味的变化,对食品的保藏、加工、制造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要阻滞美拉德反应的发生,以防止褐变而导致的变质;另一方面,也可利用美拉德反应的有利结果达到所希望的色泽和风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