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日战争中的国共关系

抗日战争中的国共关系

抗日战争中的国共关系
抗日战争中的国共关系

抗日战争中的国共关系

作者:信管141班

冯亚晶1404030504、赖铭丽1404030511、何晶1404030507(国共两党关系变化过程)胡迦怡1404030509(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邹佳琪1404030538、庞宁1404030520(经验教训总结)

摘要:抗战时期国共关系是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统战史研究的重大课题。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九八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指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事虽经纬万端,但综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

分则必伤民族元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关系及其经验教训,对于实现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抗日战争;国共两党关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一、国共两党关系变化过程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反共,团结抗日,国共关系进入新的阶段。国民党与中共从抗战到战后的关系,基本上以共同抗日为主,但是二者也存在许多矛盾与斗争,直至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与共产党才彻底决裂。

1、国共关系开始缓和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天津相继失守。由于地方军阀的抵抗不能对日军形成有效地阻击,华北地区的防线开始土崩瓦解。抗战的形势已经进入非常危险的时刻。在华北地区,国民

党没有部队驻扎,该地区实为地方军阀所控制。中央军无法上调,国民政府希望将八路军派往华北前线。经过一系列谈判,八路军的指挥权交由共产党行使。

毛泽东说:“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个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时比较努力的。在这个时期内,日本侵略者的大举进攻和全国人民民族义愤的高涨,使得国民党政府政策的重点还放在反对日本侵略者身上,这样就比较顺利的形成了全国军民抗日战争的新高潮,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1]

卢沟桥事变使整个国内政治局势以及两党关系发生非常微妙变化。面对外族的入侵,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共关系得以缓和。

2、两党合作关系形成

从1937年底直到1938年期间,两党关系相对不错,堪称八年抗战的一个蜜月期。1937年8月前,中共的态度是对国民党要警惕、要防备、要千方百计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而在1937年12月份后,中共制定了一个新的政策,就是全心全意、诚心诚意地拥护蒋委员长、拥护国民政府、拥护三民主义,最终实现共同建国。其实,王明在1937年12月政治局会议上也讲过类似的话。从共产国际、王明的角度看,他们认为要以抗日为第一要务。在这种情况下,一切都要妥协,如此才不至于破坏统战关系。[2]

3、国共矛盾开始凸显

1938年,日本占领了沿海、华北地区、山东以及山西、河南。由于日军投入的兵力不足,并主要用于正面战场,后方只能由少数守卫部队留守,出现了空虚的局面,特别是在广袤的农村基本处于空白状。此时,“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进入主要地位”。[2]八路军主力部队都开赴到山西、山东、河北、察哈尔交界等敌后地区。而这些地区的农村能够提供大

量的人力资源、武器装备,各个省都出现了散落在大小村庄里的民间武装。共产党组织农民,配发武器,训练民兵,继而将其转为地方部队或者正规军。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日军在不断往前推进,共产党的地域在不断地拓展,国民党的地盘在不断地收缩。

国民党方面由此对共产党有了敌意。他们的党员干部、地方领导人对共产党心怀疑虑,他们认为,共产党是在与国民党争夺群众、争夺地盘、争夺军队。例如共产党在后方组织激进的群众团体、开展抗日宣传等等。这时国共两党争论的中心是,我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而国民党则是要妥协、分裂、倒退”。[3]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认为,照这种情形发展下去,将会尽失天下。对此,国民党下定决心实行防共限共措施。按照当时国民党的军事部署,各个部队要在特定战区、特定战线、特定防地开展军事行动。尽管抗战之初战区格局被打乱,但大部分部队还是能够服从战区的领导、与战区保持密切地联系。唯独只有八路军同直管的第二战区脱离了关系,成为不受控制的共产党军队,对国民党的威胁越来越大。因此,防共限共措施要求,各部队必须回归所在的战区,都要服从战区的统率领导。另外,还要求共产党必须把部队的人数限制在一定的数量之内,游击队、地方武装要一律遣散。对于这个要求,共产党表示难以接受,双方未能达成共识。

1939年,国民党开始举办游击训练班,甚至将叶剑英请去帮助训练敌后的干部军人,学习打游击战的战术要领。国民党军队进入到河北、山东等很多地区,由于国民党军机混乱,并未争得民心。此外,随军队而来的国民党各级机构,与共产党地方政权产生领导权的争议。由此,国共矛盾逐渐凸显。

4、双方矛盾逐渐尖锐

1939年,两党的磨擦愈演愈烈,国民党的部队被派到敌后,开始与共产党争地盘,共产党有很强地群众基础,通常情况是,中共部

队几个团联合、大规模地作战,重击国民党军队,不少于十万人的部队,要么逃跑,要么投降日本、当伪军,余下的只有一、两万人。

到了1940年,共产党已经基本控制了山西、河北、山东的大部分地区。此时,国民党决定同共产党谈判,试图压缩共产党的编制,并占有抗日根据地,以期双方通过军事划界,达到和解的目的,并避免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此次谈判也以失败告终。

1941年1月6号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七千多人仅剩一千多人突出包围、逃往苏北。事实证明,蒋介石真正的目标是消灭共产党。他首先从最薄弱的皖南做起,下一步就要将打击的矛头指向八路军。中共的政策发生了调整,并将动作控制在了一个合理的幅度内。

由于1940年的百团大战,日本人突然警醒并意识到在他们的后方还存在着中共这么强大的武装力量。因此,日军集结了大批部队,从1941年直至1943年,对农村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造成了根据地以及后方群众极大损失。根据地在缩小、部队的作战能力、发展的能力都受到极大地限制。然而,这几年的困境也让中共得以大规模的休整,并在政治方面发展提高。在此过程中,两党没有产生太大的冲突和摩擦。

1943以后,日本对中国的攻势减弱,中共与国民党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中共没有根据国民党的安排将军队活动在限制的范围内,而是在敌占区大量活动,且在国统区也是如此,国民党对此深恶痛绝。1943年,美英苏关系达到巅峰,国际社会要求国共要互相妥协让步。苏联也在压制中共同国民党和谈,以期解决双方长期积累的问题。毛泽东曾在1943年,给蒋介石专门去电,要求赴重庆面见,以期维持与国民党的合作关系。

1944年,日军为了阻止美国军队利用中国沿海对日本本土进行轰炸,展开打通大陆架作战。1944年的4月20日,豫湘桂战役,即日本的“1号作战”打响,打响之后这些问题很快暴露出来。最终到

1944年9月,毛泽东派林伯渠参加国民党参议会,试图通过这样的方法,打破国民党一党统治的局面。从1944年4月份开始的大半年时间,毛泽东始终相信,延安整风使中共已经达到更高的水平,而国民党每况愈下。同年,美国人对中共大发兴趣,压制国民党开放对共产党的封锁,美军观察组又赴延安,双方就一些重大问题基本取得一致。中共已经踌躇满志、相信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时间指日可待。

从1937年到1945年,中共和国民党基本站在抗日统一战线上,并未发生正面冲突,虽然国民党对共产党恨之入骨,深恶痛绝,经常造成摩擦事件。而共产党对国民党始终怀有戒心,坚持独立自主,在敌后区和国统区广泛活动,迅速发展壮大。总的来说,国共既有合作,又有对抗,合作是主线。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最重要的条件,他们之间的摩擦也为国共内战埋下了种子。

尽管两党间的合作经历了曲折复杂的斗争过程,摩擦时有发生,但在民族利益至上原则的前提下,第二次国共合作最终没有破裂,坚持八年,直至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种“一国两制”式的合作模式不仅是国共关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其他国家政党关系发展始终也十分罕见。

二、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这是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所造成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兴起、壮大,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共产党政治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创导者,军事上领导着敌后战场,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参加,全民抗战才有了力量重心。

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各派系,在抗战爆发前基本上掌握着国家政权,有蒋政权参加,才有全民抗战。共产党先把“反蒋抗日”改为“拥蒋抗日”,抗战实现以后又反复强调国共合作,强调全国团结抗战。中

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由十年内战转为结成统一战线合作抗日,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坚持下来的基础。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共同取得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并使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全国抗战的主要战场,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从双方合作奠定抗日战争的基础看,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基本是相同的。它们这时都站在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关键位置上,力挽日本军国主义汹涌而来的狂澜,这是历史事实。但是抗战后期,国民党的消极抗日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也是无法磨灭的事实。

三、经验教训总结

众所周知,第一次国共合作确立时,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既无军队又无争权,国民党也只有不巩固的广东政权和一支人数不多的军队。第二次国共合作则不同,双方各自拥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并没有因此构成两党由内战走向合作抗日的障碍,也富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国共两党以两种制度并存的方式实现合作,是双方都能够面对现实,都做了必要让步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承认国民党南京政权的领导地位,国民党则承认共产党和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合法地位,两方面缺一不可。而此次合作不仅有利于全民族抗战的发动,还有利于国共双方各自的发展。抗战中,借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国民党的威信、军队政治素质、作战能力乃至蒋介石作为南京政权的代表,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同样,借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声望也进一步扩大,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中流砥柱。也就是说,国共双方在合作抗战中实现了双赢,各自都得到了发展。

抗战期间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总体上是成功的,但其中也有需要

认真吸取的教训。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一直为坚持统一战线进行着长期不懈的努力,但是国民党却千方百计阻挠和限制共产党力量的发展,压制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其结果是严重动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根基,损耗中国抗日阵营内部的力量,破坏国共合作大局。正因为国民党统治集团始终不愿放弃反共、反人民立场,以致抗战结束后不久,国共合作再度破裂,整个中国重新陷入内战炮火之中,直至国民党南京政权垮台。这充分说明,两党关系破裂,既不符合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和要求,也不利于两党自身力量的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关系,及其特殊实现方式,其影响不仅在当时,对于未来可预期的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乃至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都有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

国共两党多年关系发展历史告诉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性质不同的两种政权、两种社会制度体系在一国之内并存与合作,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从根本上讲,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有着共同的民族利益和民族感情,双方在国家统一问题上,都主张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都赞成和平统一,反对诉诸武力;都反对外来干预,都希望富民兴邦。这就是国共两党以“一国两制”方式实现第三次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础所在,同时也是抗日战争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留给后人的宝贵政治遗产。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论联合政府[M]1945年4月24日

[2]毛泽东,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式和任务[M]1937年11月12日

[3]周恩来,论统一战线[M]1945年4月30日

中考历史总复习主题六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2年模拟题组)模拟试题

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2年模拟题组 一、选择题 1.(2018河北保定二模,15)下图所示目录摘选自《困境中的突围:重大突发事件与国民政府的对策》一书,由此判断国民政府是针对哪一事件采取的对策( ) A.国共内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2.(2018河北邯郸二模,17)1932年,民族资本家宋裴卿创办的天津东亚毛纺厂纺出第一批毛线,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事变刚刚过去半年,全国民众纷纷联合起来抵制日货。在这种情况下,宋裴卿将这批产品注册为“抵羊”牌,是取“抵制洋货”之意,志在创国货名牌,与洋货竞争。“□□□”应是( ) A.九一八 B.双十二 C.卢沟桥 D.八一三 3.(2018河北秦皇岛海港一模,12)为促使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合作抗日,中共中央不断调整政策,从“抗日反蒋”发展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特别是力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合作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由此可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政策 B.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 C.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 D.两党决策者的努力 4.(2018河北唐山路南一模,13)1940年9月4日,蒋介石发出一则通电:“迭电均悉。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勿予敌喘息机会,彻底断绝其交通为要。”此电文嘉奖的是( ) A.平型关大捷 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抗战中的国共合作汇编

历史报告抗战中的国共合作

目录 一、前言 (3) 二、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 (4) 三、历史时期的西安事变 (5) 四、抗日战争中的国共合作 (6) 五、后国共合作时期 (8) 六、结语 (9) 七、附件:调查问卷分析 (10)

一、前言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正是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日军入侵中国东北;1932年1月,日军进犯上海;1935年,日军不断蚕食华北地区,史称“华北事变”……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了严重地侵犯与破坏。举国上下掀起了抗日热潮:东北人民抗日,“一二九运动”……国民党,共产党,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两个政党,虽然信仰、政治主张、阶级属性大不相同,但联合抗日、拯救民族已成历史必然,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次国共合作,感受中国人民的勇敢与智慧。

二、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 首先,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民族矛盾。华北事变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作为其独霸亚洲、征服世界战略基地的野心。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最关键的时刻,此时此刻任何的问题包括两党矛盾都应该搁置一边,共同抗日已是历史必然。 其次,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 中国共产党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 的转变,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 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 民族革命战线”,使国共合作成为可能。瓦窑堡会议后,共产党一方面积极促进全国人民中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浪潮,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向国民党上层领导人和军队将领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最后,日军华北事变后势力范围深入中国内地,严重威胁英美在华利益,形成了英美联合同日本军国主义的斗争的局面。西安事变后,英美从自身利益出发,主张支持国共合作。苏联和共产国际也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持赞同态度,为国共合作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图为瓦窑堡会议现场

2019秋人教版_2019_历史必修同步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后篇巩固提升 合格考专练 1.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守军在此与日军激战长达三个月之久。这场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1937年8月13日”,地点在上海,反映的是淞沪会战,故选A项。 2.在一次会战中,八路军某部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这次会战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枣宜会战 年9月25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平型关大捷是太原会战的一部分,故选B项。 3.下图是一位学生在学习某战役时制作的学习卡片,卡片横线空白处应填写的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百团大战 D.徐州会战 ,这是指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之下发动的百团大战,C项正确。 4.1941年,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发展到顶点,下令进攻南方新四军,制造了“亲者痛,仇者快”的() 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皖南事变 C.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D.西安事变 “1941年”“进攻南方新四军”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皖南事变,故选B项。 5.下面是漫画家王贞创作于抗战时期的漫画《在泥沼中越陷越深》。该漫画()

A.揭露了日寇的侵华罪行 B.表达了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C.唤起了民众抗日积极性 D.讴歌了军民抗战的爱国精神 在泥沼中越陷越深”反映了日本侵略者陷入泥沼而灭亡,表达了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故B项正确;漫画并未涉及日寇的侵华罪行,故A项排除;漫画主旨并不是唤起民众抗日积极性,而是说明日军必亡、抗战必胜,故C项排除;漫画材料并没有讴歌军民抗战的爱国精神,故D项排除。 6.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与日军浴血奋战,成功解救出被围英军。这说明() A.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已经超越英国 B.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由守转攻 D.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 ,是国际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故B项正确;中国国际地位没有超越英国,A项错误;1942年2月,盟军还没有由守转攻,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外作战而不是强调在中国境内的抗战,故D项错误。 7.这次会议为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这次会议召开于() A.民国13年 B.民国24年 C.民国34年 D.民国38年 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按照民国纪年换算是民国34年,故选C项。 8.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B.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海外华侨的帮助

10.如何正确认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共同取得的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这是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战争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势力,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由十年内战转为结成统一战线合作抗日,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坚持下来的基础。 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各派系,在抗战爆发前基本上掌握着国家政权,有蒋政权参加,才有全民抗战。共产党先把“反蒋抗日”改为“拥蒋抗日”,抗战实现以后又反复强调国共合作,强调全国团结抗战,就是说明了这个事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兴起、壮大,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共产党政治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创导者,军事上领导着敌后战场,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参加,全民抗战才有了力量重心。西安事变后,蒋政权由“攘外必先安内”转为准备抗日。抗战开始不久,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关于国共合作抗日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的应有地位和国共合作抗日,就是说明了这个事实。国共两党合作成为一个历史关键。中国内部新的团结格局由此确定下来。全国各阶级,各民族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救亡。中华民族使自己的觉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抗日战争就是这样实现的和虽然经历惊涛骇浪终于坚持到底了的。从双方合作奠定抗日战争的基础来看,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基本是相同的。它们这时都站在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关键位置上,力挽日本军国主义汹涌而来的狂澜。这是历史事实。 抗日战争中,民族矛盾起主导作用,阶级矛盾并没有消失。蒋政权这时具有两面性格。参加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这一面是爱国的,带着革命性的;坚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这一面是反民主、反人民,带着反革命性的。前一面符合民族利益,后一面违反民族利益。抗战初期,前一面表现得比较明显。战争进人相持阶段,日本对重庆加紧诱降,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上很快发展,国民党的态度逆转。蒋介石这时谈话多次拿抗日、反共并列,甚至认为反共重于抗日。他要求美国给予军事经济援助时也把担心“国内中共之猖狂”作为重点。中国因此几度出现国共分裂内战、抗日战争中途夭折的严重危险。 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共同取得的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这是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战争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势力,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由十年内战转为结成统一战线合作抗日,是抗日战

人教版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同步试题(含答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以前)。 一、南昌起义 1.原因 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中共掌握了部分武装力量,南昌附近的敌人力量比较薄弱。 2.经过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革命军占领南昌城。 3.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2.秋收起义 (1)概况: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进攻长沙受挫,改向山区进军。 (2)结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土地革命 (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2)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4.根据地建设 (1)经济建设:毛泽东领导军民进行经济建设,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2)武装斗争: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3)政权建设: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三、红军长征 1.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经过 (1)开始:1934年10月。

(2)遵义会议: ①时间:1935年1月。 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③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胜利: ①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②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3.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3)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是什么? 依据: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2.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各内容之间的关系 ………主题一中共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史料探究] 材料一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秋收起义》 材料二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

中国近代史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读历史知兴衰 龚自珍曾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可见历史的重要性。是的,历史是一面明镜,历史是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所以这里要讨论的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才具有意义。 从1840年至1919年间的80年,是被定义为中国近代史的80年,是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是80年,是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侵略过中国的80年,是让我们以史为镜知兴替的80年。尽管中国人民不间断的英勇顽强的抗争但是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无不以中国失败,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从国家内部分析其原因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 一、制度的腐败,这是造成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清朝后期,封建政治集团闭关自锁、闭目塞听,愚昧无知。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腐败已成不可挽回之势。 一味的妥协,和从自身利益出发的美其名曰的维护让反侵略战争没有了实质的反抗。尤其是对“和”、“战”问题,应当具体分析。但在外国已经大举入侵的情况下,“主和”实际上就是投降卖国。把“主和”说成“明智”、“爱国”是对历史的曲解。我很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他说:近代中国农民的自发反帝斗争是以笼统排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带有原始、落后的色彩,但它本质上是爱国的、正义的、进步的,把他们的排外与封建顽固派的排外混为一谈是错误的。同样,对“反排外”也应具体分析,“反排外”的既有积极学习西方,谋求救国自强的先进人物,也有甘心受列强奴役的俱外、媚外之徒,绝不应一概予以肯定。 腐朽的清政府,使得中国没能有足够的资金顽强的反抗。当时的清王朝统治者,从皇亲国戚到王公大臣,大都昏庸愚昧,思想保守,胆小怯懦。无论是当时

论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论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要: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中仅有的以中华民族的完全胜利而告终的民族解放战争。从1840年开始,中国就不断的遭受西方列强的欺负,渐渐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到中华民国的建立。虽然中国暂时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仍旧没有摆脱落后的现状,祖国领土不完整,民国仍然是列强手里的一块肥肉。 关键词:抗日战争民族复兴民族精神民族解放 引言:1931年9月18日,日军以中国军队炸毁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为借口发动突袭,从而占领沈阳,继而攻占了吉林,黑龙江,至此,东北三省被日军所侵占,并利用前清废帝溥仪在东本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日军仅用微少军队就攻占下了东北三省,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有着莫大的关联,也使得日本军队在中国领土上更加的肆无忌怠。1936年12月12日,张学娘、杨虎城在多次劝谏将结束无果的情况下发动了西安事变,蒋介石才被迫答应组织抗日。 1937年7月7日,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卢沟桥头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当晚八点,日寇突然向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了。 1.抗日战争的胜利 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中国在近代不断遭受着列强的野蛮侵略。1840年到1919年间,清政府五次与西方列强的碰撞中均以失败告终,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中国人民从未放弃反抗外来侵略。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狼子野心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企图在三个月内全面占领中国以实现“东亚共荣”。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抗日民主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下,国共进行第二次合作,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国共联合抗日的作用下,加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1945年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这是105年来中国抵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彻底胜利,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了民族独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民族矛盾变成了阶级矛盾,主要革命任务从反帝反封建变成了反对官僚资产阶级,因此,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是实现民族复兴的转折点。 2.民族精神的觉醒 当日本侵略者的铁骑开始踏入中国,民族空前危机的时候,中国人民弘扬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激昂、更博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中国人民共同抗战的团结精神,向往民主的自有精神。 中国的衰落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抗日战争。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不畏强敌、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创造性提出发挥了全体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中心的中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包括海外华侨在内的全体力量团结一致,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奋斗牺牲,开始了中国近代以来空前规模的民族革命战争,开辟了中国革命史的新纪元,也是中华民族向往自由向往民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正是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需弘扬以爱国主义、团结主义、自由主义为核心的,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3.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石 抗日战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阶段,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威望,成为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中国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全国抗战爆发时,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主要集中在红军、陕甘宁边区及其他一些小块根据地,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力量非常弱小的。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我党做出了大量发展党员的决定,经过几次整风运动,在党员数量增高的基础上,新党员的质量也得到提高。到抗日战争后期,全国党员的数量由抗战时的4万人发展到120万人,党的群众基础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壮大一支善于作战的人民军队,

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族各界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国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 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分别担任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任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牵制和歼灭了日军大量的军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国民党在抗战的地位和作用 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 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原因讲稿

分别分析一下三大阵营促进国共合作的动机。之所以要分析动机,因为隐患、祸根都是最初埋下的了。 首先分析一下国民党: 1、借苏维埃之手整顿党内风纪 民国期间,孙中山受到三方面问题的折磨:外国帝国主义、党内纷争和国内冲突。他发现布尔什维克革命的辉煌成就倍加令人鼓舞,苏维埃的友好示意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也教人欢欣振奋。正如他将俄国的成功归于良好的党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孙中山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纪律窳败、组织松散及思想灌输不力。孙中山急于采取苏维埃的成功模式来改组国民党,并且为其国民革命寻求苏维埃的援助。 2、反对帝国主义&军阀 各种叛乱,例如陈炯明军事政变,南方督军公开阻挠。同时西方支持军阀,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曾经贷款给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英国公使向袁世凯提供军火,阻挠孙中山、黄兴在香港登岸。 3、孙中山的理想主义 孙中山希望将中共包含的劳工、年轻一代的新鲜血液注入国民党。并且认为两党都有着反帝反军阀的共同目标。他认为包括共产党员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有权参加其国民革命。当然,孙也认为这样可以拉近和苏维埃的关系,从而削弱苏维埃对于军阀的支持。 苏维埃的动机: 1、借国民党之手发展中共影响力 1922.8.12共产国际派遣了越飞来中国,精心策划『苏维埃—国民党—共产党』合作的基础。1923.1.12,共产国际指示中国共产党党员加入国民党,并参加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派遣经验丰富的外交家鲍罗廷来中国,帮助孙改组国民党;另外,派遣格林来帮助训练一支党的军队。同年蒋介石前往苏维埃学习军事体制思想、纪律方法,三个月后回国负责创办黄埔军校。 2、为了无产阶级的最终“胜利”(内部瓦解国民党) 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共产党的动机: 苏维埃大佬叫我这么干TAT 中共真的不太想这么干,因为: 1、担心国民党腐化共产党 陈独秀勉强地接受了这个命令,因为他担心国民党会对中国共产党中的工人农民党员产生腐化影响。陈评论道:『只不过是因为第三国际的压力,中国共产党才勉强承认在国民党内开展活动的必要性。』 2、党派分散,难以团结 共产党员是以个人而不是以集体名义加入国民党,并同意接受国民党领导者的命令。在公开场合,中国共产党承认国民党是国民革命的领导和中心力量。——这个问题不大,不是以组织的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嗯。

6.部编历史中考复习之教材知识梳理近代史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部分教材知识梳理 模块二中国近代史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全国视野·教材改编题 1. (2018绵阳)1931年9月18日,日本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随即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A. 日本首次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B. 中国抗日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开始 C. 国民党正面战场开始了全面抗战 D. 中国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 (2019咸宁闭卷)1937年11月28日伦敦《泰晤士报》报道:“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影响。”此报道所描述战役的意义在于() A.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 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D.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3. (2019河池闭卷)1941年12月,日军调集10余万兵力,以空军为掩护,对某地发动进攻。面对日军的进攻,中国军队与日军鏖战肉搏,反复争夺阵地,最后取得了会战的胜利。这场“会战”是()A. 淞沪会战 B. 武汉保卫战 C. 台儿庄战役 D. 第三次长沙会战 2020备考好题精练 选择题 1. 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A.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 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确立 D. 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2.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可以说是一件不幸中的幸事,既帮助统一了国家,也停止了内战。蒋中正(介石)不再被看作是抗击日军的绊脚石……”对于材料所讲述事件结局的评述正确的是()A.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 揭开了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序幕 C. 蒋介石主动授受了停止内战的主张 D. 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答: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抗战时期国民党与共产党两个性质、纲领相互对立的政党间在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民族存亡受到严峻考验的的形势下形成的以联合抗日为目标的的武装联盟。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个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表现。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的同时,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巨大威胁。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军事斗争退为次要矛盾,中华民族同日本军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紧要关头,必然要求将国内所有力量团结起来,共同抗日。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正是适应这个要求建立起来的。 其次,第二次国共合作之所以能形成,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共同产党制定并实施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也是国民党顺应形势转变政策的祭俄国。前者是国共合作形成的关键所在,后者是国共合作形成的必要条件。 第一,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口号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有力地动员了广大群众,使全国迅速形成了抗日反蒋浪潮,有力推动了国民党政策的转变。1935年12月共产党在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的决议》。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共产党关于抗战的主张在全国很快形成了抗日浪潮。1935年爆发的“一二.九”运动就是一个标志。国民党在全国反日抗战浪潮前极为孤立,不得不改变政策。 第二,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争取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工作,实现了同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大联合,以此来推动国民党走上抗战道路。1936年1月25日,以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20位红军领导人的名义,发表了《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随后,红军与东北军在停止内战、通商、联苏等方面达成了初步协定。在此期间,毛泽东指派汪锋就联合抗日问题同杨虎城多次交谈,并达成联合抗日的协议,实现了“西北大联合”。 第三,中国共产党坚持逼蒋抗日、联蒋抗日方针,迫使蒋介石走上抗日道路。华北事变后,共产党正确分析了代表英美利益的国民党有可能出现转向抗日的变化,并确定了逼蒋抗日的方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的合作提供了一个必要前提,也加快了两党的合作进程。1937年2月15日,国民党召开了五届三中全会。共产党为实现两党重新合作,致电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的政治让步,在全国引起反响,并得到国民党部分领导人的赞同。从1937年2月到1937年9月,两党进行了多次谈判。9月22日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承认中国共产党的谈话,标志着国共两党联合的实现。 再次,中国革命所处的国际环境,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华北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向中国领土日益深入,不仅危害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也威胁和影响了英美在华的利益,这就形成了英美列强联合同日本军国主义的斗争。西安事变后,英美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唯恐蒋介石被杀,亲日派当权对己不利,主张支持国共合作的立场。苏联和共产国际也对中国的抗战事业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持赞同态度,为国共合作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国共两党之间的一次有充分思想准备、清醒的合作。双方呈现出既联合又斗争,既并肩抗日又同根相煎的矛盾局面。它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社会现象,而是中国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必然产物。第二次国共合作以酝酿时间长、过程艰难曲折而闻名于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历史意义主要有:

第3课国共合作抗日 教案

第3课国共合作抗日教案 【课标要求】简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的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了解中共与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国民党正面战场几次著名的会战;记住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时间、指挥和战果;理解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形成的意义和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意义。 通过对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和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历史现象变化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的能力;通过学生讲述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国共两党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不惜流血牺牲,英勇抗击日寇,体现了炎黄子孙强烈的爱国情感;初步了解抗日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及人民武装是抗日中流砥柱思想意识。 【重点难点】 一、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二、难点: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意义。 【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和问题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日本对中国的全面进攻形势图》挂图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诱发性导语,想象当时的场面由此提问,导入新课)1937年9月的一天,在陕西省三原县石桥镇的一个大坝上,一万多穿着灰军服、戴着红星帽的工农红军,在这里召开整编誓师大会。会场上,每位官兵的手中都拿着一套即将穿上国民党军队的黄军服,和即将戴上的缀有国民党党徽的黄军帽。你知道红军脱帽换装的原因吗?你能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这一决策吗?你知道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吗?(板书课题,引入新课)探究新知 一、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板书) (教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92页中的内容) 1.为什么称第二次合作?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是在什么时候? (学生回答,教师给以归纳总结) 1924年—1927年,国共两党进行了一场“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大革命,因此,抗战时期的合作被称为第二次合作 1、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是怎样实现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教师总结,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3)八一三事变后,国共两党达成协议,西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任命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下辖三个师:第一一五师(林彪)、第一二〇师(贺龙)、第一二九师(刘伯承),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起了怎样的作用?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练习题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1938年11月,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声明:“此次战争的目的在于建立东亚新秩序”“国民政府倘能抛弃从来错误政策,另由其他人员从事更生之建树,秩序之维持,则帝国亦不事拒绝。”12月为“建立东亚新秩序”,又提出所谓“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原则。这主要表明( ) A.国民政府的亲英美路线引起中日冲突 B.为灭亡中国日本在策略发生了新变化 C.日本根本目的在于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 D.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开辟引起日本警惕 解析:选B 据材料“国民政府倘能抛弃从来错误政策……则帝国亦不事拒绝”表明日本对国民政府由军事进攻转变为诱降为主,故B项正确。 2.(2019·合肥模拟)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各界联合会宣言》发表:“东北有三千余万民众,两百余万健儿,各输其财,各捐其躯,誓与日本帝国主义者作最后决斗。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据此可知( ) A.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始形成 B.东北地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C.东北民众是中华民族抗日的先锋 D.中日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 解析:选C 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形成是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开始的,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东北人民抗战的决心,没有涉及战场问题,故B项错误;面对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决心抗击日本的侵略,可见东北人民是抗日的先锋,故C项正确;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之后,故D项错误。 3.(2019·太原一模)自1934年开始,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1937年后,国民党的军政委员多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宣传著作。这些举动( ) A.表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推动了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C.导致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D.客观上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变化 解析:选D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是在甲午战争后,故A项错误;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就已经兴起,且当时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是社会自发力量与中国共产党,不是国民政府,故B项错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是华北事变后,故C项错误;题干提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两个战场及其相互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两个战场及其相互关系 抗日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它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沉沦走向复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关键时期。 第一,胡锦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评价国共两党、两个战场及其关系的指南。 他指出: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中国人民同凶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的"气壮山河的斗争"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第二,在抗日战争的不同阶段,两个战场的地位作用及其关系是不同的。 大体上说,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担负着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国民党军队的抗日是比较积极的,国民政府也实行过若干有利于抗战的政策;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主要是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敌后战场处在开辟和发展阶段;两个战场的配合和国共两党的关系都比较好,以朱德、周恩来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和八路军领导人同国民党方面的真诚合作成为历史佳话。 在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及其正面战场的情况比较复杂,需要作具体分析。一方面,国民党的抗战积极性远不如防御阶段,同共产党的关系有所恶化,制造了多次反共摩擦事件,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下降;另一方面,蒋介石及国民党最高当局面对日本的政治诱降,有过动摇,但是,鉴于国际和国内形势最终没有投降日本,坚持了抗战,并在相持阶段继续组织了一些大的战役,取得了一些胜利, 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区的设立以及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对日作战,明显提升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此同时,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迅猛推进,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 抗日游击战争提升到战略地位,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形式,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其地位和作用明显上升,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在战略反攻阶段到来前夕,正面战场却发生了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大溃退的严重事件;而在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迅速壮大,逐渐改变敌强我

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由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共同努力建立的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叛变而破裂,使国民革命遭到了失败。 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复杂的。在客观上,由于国际帝国主义的联合干涉和同盟者国民党内的反动集团的突然叛变,他们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在主观上,由于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不长,立即以全部力量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缺乏理论准备,来不及系统总结实际斗争的经验,理论水平和领导经验都不成熟。那种割裂民主革命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的“二次革命论”,在国民革命发展中的消极影响尤为突出,使共产党自愿处于“在野”地位,甘当“苦力”,排除在政权和军队的领导之外。理论的弱点和不成熟,必然会导致革命行动的失误,这是国民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国民革命的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在党中央占据统治地位,自愿地放弃了革命领导权,放弃了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了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幻想拉住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对同盟者中反动集团的叛变革命,既缺乏戒备,又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这是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作为中国共产党上级领导机关的共产国际,对国共合作的指导上,始终存在着对国民党估计过高,对共产党估计过低的倾向,全力帮助和发展国民党、国民革命军和国民政府,造成国共两党力量的悬殊,在统一战线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一再无原则地迁就退让。国产国际指导的失误,也是国民革命失败的重要因素。所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的失败,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但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这次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唤醒了全国人民;锻练了共产党,提高了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同时也给中国人民以极其深刻的经验教训,主要是: 第一,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高潮,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实力,在振兴中华的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国民革命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了国共两党合作,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进步,有利于中国革命的发展,也有利于两党自身的发展。合作两利,分裂有害,国共合作的破裂,使中国革命出现重大的挫折。 第二,中国的民主革命,能否实现和保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是革命成败的关键。国民革命的历史证明,当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并制定了正确的政策和策略,革命就发展,就胜利;当中国共产党由于犯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领导权,革命就遭到严重挫折,以致失败。为要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必须加强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必须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独立自主地制定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第三,中国民主革命必须建立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必须发动广大农民,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必须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第四,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没有革命的军队就没有一切。共产党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否则就不可能实现和保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也就没有人民革命的胜利。 这些用鲜血换来的经验教训,教育了中国人民,迎来了中国革命的新的历史阶段。 参考文献: 郑德荣主编:《中国革命史教科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新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同步练习卷: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选择题 1.卢沟桥事变后,日军进犯山西,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八路军115师开赴抗日前线,取得了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这说明了( ) A.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D.日本武力侵华的行动被制止 2.下列关于图所示战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彭德怀是这次战役的指挥官 B.这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D.这是抗战中的最大规模战役 3.“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这段报道反映的是哪场战役( ) A.北伐战争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 4.从1938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是:1938年59%,1939年62%,1940年58%,1941年75%,1942年63%,1943年58%,1944年64%,1945年69%。以上数据说明( ) A.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B.敌后游击战成为全面抗日战争的主要作战方式 C.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已无足轻重 D.日本侵略者始终以共产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 5.有学者认为,中国的近代也是一段近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不断明晰和加强的时期。以下事件中最有助于强化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的是( ) A.辛亥革命B.国民革命 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6.蒋介石电文:“此次台儿庄之捷,幸赖我前方将士之不惜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乃获此初步之胜利。”材料说明台儿庄大捷的原因是( ) A.全民族团结抗战B.国民党军队英勇抗战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中华民族全面动员,进行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也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全面、深刻的觉醒。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以下从两个方面来说明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整个战争过程来说,国民党始终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党、执政党,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它是否抗战,决定着中国中央政府是否抗战。而这一点,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政府抗战有着标志和象征的意义。中国政府存在着并且抗战着,标志这个国家没有亡国。如果这个政府投降了,成为傀儡政权,标志着这个国家已经不是独立的国家,已经亡国。 第二,就是政府的动员力。国民政府抗战,就能够动员整个国家的力量进行抗战,这是其他任何党派、团体等组织做不到也不可能做到的。政府能够动员全国的武装力量、经济力量进行抗战,也能发动它所控制的全部宣传机器动员全国人民抗战。 第三,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党,它所控制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有军事实力的军队。特别是抗战之初,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仍然很弱小,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在当时是主要的,正面战场对于打击日本的进攻势头、迟滞日本的进攻速度、实现持久抗战的战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国民党与国民政府是否抗战,决定着抗战是否合法,而直接影响着其他力量的抗战态度和抗战方式。九一八事变后到卢沟桥事变前,国民党与国民政府不仅不抗战,而且对抗战活动进行压制和打击,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就是其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范例。而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压制、打击下,很难形成全民族的抗战局面。 必须指出的是,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抗战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其他各爱国党派、各族各界和全国人民的推动下实现的。它的抗战态度的及时性、坚定性、彻底性、全面性都不及中国共产党和其他爱国党派,也不及深刻、全面觉醒了的中华民族的大多数成员。但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采取了抗战的态度后,它的动员力、号召力又是其他任何党派、团体所不能取代的。 第五,国民政府是中国国家的代表,它代表中国进行抗战外交,在不同的阶段,国民政府根据战争形势和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制订了不同的外交政策和策略,确定了战略重点。这些政策和策略的具体运作与实施,取得了良好的国际效应和国际影响。 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导向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是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不是领导作用,而是导向的作用。导向是指指导行动或发展的方向,使事物向某个方面发展。就是提出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并且提出正确的方针和路线,促使事物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保证正确的目标的实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对全民族抗战发挥导向作用,是因为它具备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必要条件。 一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对民族资产阶级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抗日的问题上,与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一致。它所提出的抗日战争的方向和目标、方针和路线、战略和策略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方向和目标。 二是中国共产党是除国民党外唯一具有武装力量的政党,虽然军事实力在抗战初期仍然不大,但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唯一能够与国民党军队进行配合抗战的军事力量。而且由于中国共产党有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在敌后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能够以根据地迅速发展自己的力量,扩大军事力量,从而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力量在抗战中不断壮大,其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断重要和扩大。 三是政治导向的内容包括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方面的斗争。国民党及国民政府虽然参加了抗战,并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统治利益的需要,还有许多不利于抗战的因素和行为。在抗战之初,不能提出一个取得抗战全面胜利的目标,只是想恢复到卢沟桥事变前状态,因此过于依赖国际社会,一方面与日本军队作战,另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