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哈尔滨市自然地理状况

哈尔滨市自然地理状况

哈尔滨市自然地理状况
哈尔滨市自然地理状况

哈尔滨市自然地理状况

哈尔滨市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之间,地处中国东北北部地区,黑龙江省南部。是黑龙江省省会,中国东北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东北北部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国省辖市中管辖面积最大、管辖总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仅次于成都)。经国务院2006年8月15日批准,目前,哈尔滨市辖道里、道外、南岗、香坊、平房、松北、呼兰、阿城8个区,宾县、巴彦、依兰、延寿、木兰、通河、方正7个县,以及五常、双城、尚志3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53068平方公里。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零时),哈尔滨市常住人口为10635971人,其中:市区人口5878939人,十县市人口4757032人。

哈尔滨市区及双城市、呼兰区地域平坦、低洼,东部10县(市)多山及丘陵地。东南临张广才岭支脉丘陵,北部为小兴安岭山区,中部有松花江通过,山势不高,河流纵横,平原辽阔。平原区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形成的三级阶地上:第一级阶地海拔在132~140米之间;第二级阶地海拔145~175米,由第一级阶地逐步过渡,无明显界限,面积较大,长期流水浸蚀,略有起伏,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是哈尔滨市重要农业区;第三级阶地海拔180~200米,往东南则逐渐过渡到张广才岭余脉,为丘陵地区。

境内的大小河流大多属于松花江水系,仅东南部丘陵东麓属于牡丹江水系,松花江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天池,其干流由西向东贯穿哈尔滨市地区中部,是全市灌溉量最大的河道。自产水偏少,过境水较丰。全年平均降水量569.1毫米,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

是我国纬度最高、气温最低的大都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而夏季则显得短暂凉爽。3-5月份为春季,易发生春旱和大风,气温回升快而且变化无常,升温或降温一次可达10℃左右。6-8月份为夏季,炎热湿润多雨,7月份平均气温19-20℃,最高气温达38℃。平均降水量占全年的60%-70%,由于降水集中,间有暴雨,易发生洪涝灾害。9-11月份为秋季,降雨明显减少,昼夜温差变幅较大,9月份平均气温为10℃,10月份北部地区已到0℃,南部地区2-4℃。12-次年2月份为冬季,漫长而寒冷干燥,雪覆大地。1月平均气温零下15℃-零下30℃,最低气温曾达零下52.3℃。

哈尔滨市农作物为一年一熟,且在夏半年能种植喜温作物,主要为水稻、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冬半年由于气温在0℃以下,不能种植任何作物。全年农作物生长期约155天。东北黑土带作为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农田土壤肥力高、性状好,近年来粮食产量连年创新高。

中国自然地理状况要点归纳

[中国地理专题复习] 第二讲中国自然地理状况 一、知识要点归纳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 (一)地形概况:以上 第二级阶梯: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的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为 1000米~2000米 第三级阶梯:东部的丘陵和平原,海拔 在500米以下 1.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区面积占2/3 天山-阴山 东西走向昆仑山-秦岭 南岭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主要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青藏高原:最高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 四大高原黄土高原:世界黄土分布最广的高原 云贵高原:地面崎岖 4.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四大盆地准噶尔盆地 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的盆地 四川盆地松嫩平原 东北平原辽河平原 三江平原 5.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三大平原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南北气温大约相差50℃ (二)气候概况冬季南北温差很大一月份0℃等温线大致在秦 岭-淮河一线 原因:纬度位置及冬季风 1.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影响 七月平均气温多在20℃以上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原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 温度带:五个温度带和高原气候区

降水特点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降水集中夏秋季节 降水年际变化:北方较大,南方较小 2.降水和干湿地区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界) 四类干湿地区湿润地区(P>800mm) 半湿润地区(P>400mm) 半干旱地区P<400mm 干旱地区P<200mm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 3.气候特征暖热多雨 雨热同期 气候复杂多样 4.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频繁 (三)河流和湖泊 注入太平洋:黑龙江、辽河、海河、 淮河、长江、珠江 外流河和外流区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鲁藏布江 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1.河流概况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水位、流量变化深受季风 气候的影响,各大河的水文特征有很大的差别内流河和内流区:塔里木河为最大,内流区占1/3 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多为季节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京杭运河: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内流湖和外流湖 分类咸水湖和淡水湖 2.湖泊概况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是最大的湖泊 两大湖泊分布区鄱阳湖、洞庭湖、 东部平原湖区太湖、洪泽湖 巢湖 3.主要河流流程最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 中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最广(180万平方千米) 流量最大(占全国河流年径流量的三分之一)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的占1/2 蕴藏巨大的水能 长江流域的主要水电站(见附图) 干支流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总黄金水道里程的2/3

第二节《中国自然地理状况》要点归纳

第二节《中国自然地理状况》要点归纳 第二讲中国自然地理状况 一、知识要点归纳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 (一)地势概况:以上 第二级阶梯: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的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高原和庞大的盆地,海拔为 1000米~2000米 第三级阶梯:东部的丘陵和平原,海拔 在500米以下 1.地势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宽敞:山区面积占2/3 天山-阴山 东西走向昆仑山-秦岭 南岭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要紧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青藏高原:最高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 四大高原黄土高原:世界黄土分布最广的高原 云贵高原:地面坎坷 4.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四大盆地准噶尔盆地 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的盆地 四川盆地松嫩平原 东北平原辽河平原 三江平原 5.三大平原和要紧丘陵三大平原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要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南北气温大约相差50℃ (二)气候概况冬季南北温差专门大一月份0℃等温线大致在秦 岭-淮河一线 缘故:纬度位置及冬季风 1.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阻碍 七月平均气温多在20℃以上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缘故: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

温度带:五个温度带和高原气候区 降水特点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降水集中夏秋季节 降水年际变化:北方较大,南方较小 2.降水和干湿地区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界〕 四类干湿地区潮湿地区〔P>800mm〕 半潮湿地区〔P>400mm〕 半洪涝地区P<400mm 洪涝地区P<200mm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大多数地点冬季冰冷干燥,夏季 3.气候特点暖热多雨 雨热同期 气候复杂多样 4.寒潮、台风和水旱灾难频繁 〔三〕河流和湖泊 注入太平洋:黑龙江、辽河、海河、 淮河、长江、珠江 外流河和外流区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鲁藏布江 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1.河流概况外流河的水文特点:水位、流量变化深受季风 气候的阻碍,各大河的水文特点有专门大的差 不 内流河和内流区:塔里木河为最大,内流区占1/3 内流河的水文特点:多为季节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京杭运河: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内流湖和外流湖 分类咸水湖和淡水湖 2.湖泊概况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是最大的湖泊 两大湖泊分布区鄱阳湖、洞庭湖、 东部平原湖区太湖、洪泽湖 巢湖 3.要紧河流流程最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 中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最广〔180万平方千米〕 流量最大〔占全国河流年径流量的三分之一〕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的占1/2 蕴藏庞大的水能 长江流域的要紧水电站〔见附图〕

中国自然地理

中国自然地理 一、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1.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 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很大比重。 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 4.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的变化。 二、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逐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这是中国地貌中轮廓的显著特征。 2.山脉众多,起伏显著。 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一)、四大高原。 ①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位于喜马拉雅山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之间以及岷山- 邛崃山-锦屏山以西的大网格之中,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 ②内蒙古高原:内蒙古高原分布在第二级阶梯地形面上。内蒙古高原,偏处北部内陆,气候干燥少雨,流水作用弱,地表坦荡开阔,地形起伏和缓,是中国高原形态表现明显,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的高原。 ③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向南与秦岭山脉之间为黄土高原,分布在第二级阶梯地形面上。在第四纪冰期干寒气候条件下,黄土沉积旺盛,新城区是文明的黄土高原,学生见冰期气候转向,温湿,质地疏松的黄土金流水,强烈侵蚀是高原大部分地区沟壑纵横、梁峁遍布。 ④云贵高原:云贵高原分布在第二阶梯地形面上,石灰岩分布广泛,气候暖湿,

除滇中、滇东和黔西北尚保存着起伏较为和缓的高原面以外,大部分地区被长江、珠江及元江等河流分割成崎岖不平的地表,石灰岩分布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完好。 (二)、四大盆地。 ①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海拔为2600到3100米,盆地四周被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所环抱,构造上属东昆仑褶皱系中的柴达木拗陷,面积约25.5×10的四次方,平方千米。为中国第三大盆地,盆地气候干燥,分布着许多盐湖和盐沼,盐矿资源品种繁多,储量丰富;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有金属资源和油气资源等也都非常丰富。盆地日照长,光能资源丰富,作物单产高;河流沿岸,牧草肥美,畜牧业也占有重要地位,有聚宝盆之称。 ②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面积为53×10的4次方,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大的盆地,由于身处内陆腹地,又加高山环抱,地形封闭,气候极端干旱,其植被稀疏,干燥剥蚀和风蚀风积作用显著,分布着中国最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从盆地边缘到盆地内部地表组成物质和地貌形态呈环带状排列。环盆的边缘,受两侧高山冰雪融水滋润,分布着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沃野绿洲,其自古以来就是联系丝绸之路的重要通衢。 ③准噶尔盆地: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面积约38×10的四次方平方千米,是中国面积第二大盆地,盆地中分布着中国面积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因盆地西部山地不高,又有很多缺口,属半封闭型盆地,降水稍多,植被较密,主要为固定、半固定沙丘,草场广阔,畜牧业发达。盆地南缘受天山冰雪融水浇灌,绿洲农业发达,城镇集中。 ④四川盆地:四川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以东、巫山以西,南北介于大娄山与大巴山

分析哈尔滨的城市文化

哈尔滨城市文化 2001年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火了雪村,也让俺们这旮都是东北人烙印在了全国人民记忆中。提起东北,人们想到的自然是北大荒,冰天雪地,而坐落在松嫩平原广袤的黑土地上的哈尔滨更是东北的代表城市之一。 这座中国最北方的省会城市原名阿勒锦,清代称为哈拉宾,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东北部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人口1000万,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及旅游胜地,冬天亚布力滑雪场,冰雪大世界等景观引人入胜,夏天凉爽的气候让人心旷神怡,素有东方莫斯科,冰城之称,并且哈尔滨为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发型城市,为解放全东北乃至全中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哈尔滨地处中国传统文化的边缘区域,受核心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弱,具有典型的“大陆边缘文化”特征。当1898年中东铁路建设工程总局确立哈尔滨为铁路附属地后,以西方文化和俄罗斯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进入哈尔滨,使哈尔滨成为多种文化的“交会点”,融合了多种文化的精髓并产生新的独特的城市文化。但是,由于这些内核文化在不同的区域之间存在力度上的差异,因此哈尔滨不同的城区产生了代表不同文化的建筑,这是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结构的一个主要特征。 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乐章!”,同时他也是文化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列强来到中国,在哈尔滨纷纷建立了自己的领事馆与管辖区域,同时也带来了自己的文化,并且主要体现在了建筑的上面,于是就形成了现在的多元化丰富的建筑形式。 哈尔滨的建筑风格十分的多样,他是东亚“建筑样式最丰富的城市”。近代

哈尔滨城市建筑一向以多元并存、兼收并蓄为特色,宽容地对待各种风格流派,善于追求建筑文化上的多样性,去过欧洲城市的哈尔滨人都有这样一个感受:欧洲的那些古老的城市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陌生。哈尔滨至今还保留着不太完整的星形放射和同心圆弧线交织的街道网络,实践证明,那一时期规划的哈尔滨道路系统,部分克服了单一形态道路系统存在的问题,已然适应了当时哈尔滨作为国际商贸城市对于交通便捷的需求。而更为重要的是,哈尔滨因为有了放射性道路,形成了许多带有角度的街道。这种哈尔滨特有的街道形式,让哈尔滨至今都有一种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洋气。 哈尔滨的规划专家研究发现,中国传统的直线段街道,所展示建筑景观非常有限;而俄罗斯人设计的这种放射性道路所产生的斜线段街道,形成了有角度的道路交汇,而这个交汇处便展示了建筑物的更多侧面,哈尔滨也保留着块石铺就、欧式店铺林立的百年老街——中央大街,中央大街的建筑涵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在西方建筑史上几百年才形成的建筑风格样式,在中央大街只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就形成了,使中央大街成为远东最著名的街道之一。人们将中央大街同伦敦的摄政王大街、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柏林的菩提树大街、东京的银座大街、上海的外滩和天津的维多利亚大街相提并论。中央大街的建筑有欧式常见的16世纪文艺复兴式、17世纪的巴洛克建筑,18世纪折衷主义建筑、19世纪的新艺术运动建筑。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建筑精华,使中央大街成为一条建筑的艺术长廊,为人们提供了鉴赏西方建筑的实例。可以说中央大街的建筑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漫步在哈尔滨老城区,你时常会瞥见苍老厚重、装饰繁复的折衷主义建筑或绿顶黄墙、优雅动人的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小屋。哈尔滨的保护建筑几乎囊括了所有欧洲城市建筑的功能类型:教堂、别墅、会馆、公署、商行、住宅、办公楼、剧院。

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

第二章自然结构 第一节中国地貌 一、地貌的基本特征 地貌的基本特征:1.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1、2、3阶梯特征)2.地势较高,起伏显著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按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按外营力来分析、按岩性来分析、按地质构造来分析。下面就从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我国地貌的复杂性,我国五种基本地貌类型齐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我国除以上五种基本地貌类型外,由于外营力及地表组成物质不同等,还形成冰川、冰缘、风沙、黄土、喀斯特、火山、海岸等多种特殊地貌。) 地表结构特征山地纵横,排列组合有规律;四大高原独具特色,集中于中西部;四大盆地长轴近东西向,分布于西中部;三大平原斜向排列于东部;众多丘陵散落于东部。 地势特征的地理意义:1. 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河流影响显著:一是成为大河的源地;二是控制着大河的流向;东西流向便于东西航运。2. 地势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势障碍。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 1.地质构造因素(内营力) 我国地貌的宏观分布与排列方向均与地质构造运动密不可分。 燕山运动 中生代燕山运动使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基本定形,对完成巨地貌格局方面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经燕山运动,除喜马拉雅个别地区外,海水撤出中国大陆,分散的陆块互相联结起来。我国山文的几个主要方向,都是在燕山运动形成的。 喜马拉雅运动 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则是形成中国现代地貌形态格局的决定性因素 早喜马拉雅运动:(始于晚始新世) 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亚洲大陆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山,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 晚喜马拉雅运动:(上新世以来) 在亚欧、太平洋、印度板块的相互作用下,

高考地理知识重点:中国自然地理

2019高考地理知识重点:中国自然地理 2019高考地理知识重点:中国自然地理 1、中国行政区是中国自然地理各要素的基本空间背景,可谓重中之重。记忆行政区划图要达到三层境界,第一要熟练填注空白行政区划图,建议分方位记忆即东北黑吉辽内蒙古,西北陕甘宁新青,西南川云贵西藏,中间是两广西湖两河山,东南苏浙皖赣闽台琼,再补充四个直辖市京津沪渝、两个特别行政区港澳;第二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把各省区轮廊拟人状物以便联想记忆;第三某重要区域地图,主要是地形、气候、河湖、资源与行政区划的相对位置。 2、地形区空间位置往往是以山脉为界线的,因此,山脉的位置构成地形图的基干。特别注意巫山既是鄂渝还是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的界线;太行山既是晋冀还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是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界线;武夷山是闽赣界线;天山是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界线;昆仑山是新藏还是塔里木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界线;秦岭是黄土高原与汉水谷地的界线;南岭是两广与湘赣的界线;祁连山是甘青还是河西走廊与柴达木盆地界线;横断山是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界线。 3、用谐音及顺口溜来加强记忆。将陆上邻国,越老缅印不锡尼,阿巴苏蒙到朝鲜,苏分塔吉加哈俄;海上相望之国,东是日韩与南非,南有马来文印尼;东北一西南走向山脉,

雪巫太大长城台;东西走向山脉,天阴昆秦南;季风区非季风区界线,大阴贺巴区。 4、温度带、干湿地区空间分布与行政区划关系,海南全部在热带;两湖闽浙黔皖沪渝全部在亚热带;山东全部在暖温带;吉林全部在中温带;广西没有热带范围,虽然有北回归线穿过;塔里木盆地和辽东半岛为暖温带;并兼跨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的有陕西、甘肃;明显兼跨四类干湿地区的有陕甘内蒙古藏。 5、秦淮一线是我国最重要的一条界线,它大致穿过苏北、皖北、豫南、陕南、甘东南。可以借用逻辑推理加强记忆--1月0℃等温线→亚热带、暖温带界线→有无结冰期界线→一年两熟、两年三熟界线→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界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半湿润界线→水作、旱作界线;秦岭是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分水岭。从而使秦淮一线成为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界线。 6、注意自然要素之间相互关系,重视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与记忆。例如: ①外流河水文物特征理解,降水量与蒸发量→流量多少,雨季长短→汛期长短;最冷月气温→有无结冰期;植被状况→含沙量多少。 ②降水时空分布规律→水资源时空特点。 ③夏季风推移规律决定气候降水时空分布规律,决定北

哈尔滨概况

哈尔滨,坐落于中国东北部,美丽的松花江穿城而过,带来了无尽的秀美和丰饶。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的方位赋予得天独厚的黄金时空。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哈大、滨绥、滨州等多条铁路连通国内外,松花江黄金水道可直达俄罗斯,太平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过200万人次,可办理110多个家的客货联运业务。 哈尔滨现在辖8个区、10个县(市),总面积53068平方公里,人口954.3万,其中市区人口384万,是全国省辖市中面积最大的城市,是黑龙江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 哈尔滨辖区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形成的三级阶地上。境内的大小河流均属于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全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1363立方米。气候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有“冰城”之称。哈尔滨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83种,探明可供工业利用的25种,其中煤炭、天然气等20种矿产在黑龙江占有重要地位。哈尔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其中山参、黄柏等药用植物,蕨莱、薇菜等食用植物,猴头蘑、木耳等食用菌,松子、榛子等野生油料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重要的出口资源。哈尔滨野生动物的种类与数量较多,有东北虎、白鹳等多种国家一类和二类保护动物。 哈尔滨历史悠久,是中国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公元1115年,女真人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区域性政权——金朝,国号大金,定都会宁(今哈尔滨阿城)。1616年,建州女真领袖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改国号为清,族名为满族,1644年入关。此后,哈尔滨地区属清王朝阿勒楚喀(阿城)副都统管辖,恢复了古地名,汉语俗称“哈拉滨”,后称“哈尔滨”。19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迅速发展为近代城市。 、韩国等周边国家和欧洲、美洲主要国家的空中交通网络,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已成为东北亚重要的航空港。 哈尔滨市花为丁香花。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造就哈尔滨这座具有异国情调的美丽城市,它不仅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外文化,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素有“冰城”、“天鹅项下的珍珠”以及“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美称。

第一篇 区域地理--专题1 中国自然地理

区域地理 专题1 中国自然地理 【教学要求】 1.我国的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主要山脉和地形区分布特征。 3.我国气候分布、主要特征及其成因。 4.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 一、中国的疆域 (一)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半球、半球 2. 纬度位置: 3.海陆位置:,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边缘海为黄海、东海、南海,内海有渤海和______海峡。 4.分析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二)中国的行政区划(用心看图、用心记图、用心作图、心中有图) 1.在空白图中填注经线与纬线的度数、省级行政区的简称、五个自治区的全称及我国濒临的海、洋。

2.填写省级行政中心名称 二、中国地形 【知识梳理】 (一)地形和地势特征: 1.地形特征: 2.地势特征: 3.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对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有何影响?(二)主要山脉分布:

1.三列东西走向山脉: (1)a______—阴山、 (2)昆仑山—b______、南岭。 2.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1) c—太行山—d—雪峰山 (2)长白山—e (3)f 3.西北—东南走向: g________山、阿尔泰山。 4.南北走向山脉:h山、横断山脉。 5.弧形山脉:i______________。

(三)主要地形区和主要特征1.四大高原

原粮、棉基地,“鱼米之乡”。4. 三大丘陵 位置风景旅游区辽东丘陵半岛上千山 山东丘陵半岛上泰山 东南丘陵 我国部,包括丘陵、 丘陵、丘陵等,面积最大 黄山、庐山、武夷山、“桂林山水” 江南丘陵位于以南、以北、以西、以东。 三、中国的气候 【知识梳理】 分析我国的气候特征应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主要因素入手,重点分析其分布特征及规律。 (一)我国气温分布 1 季节分布规律形成原因 冬季南北, ;漠河最冷;1月0℃ 等温线大致经过 边缘,东至 一线。 ① ; ② 夏季全国普遍、 ① ;② 高原和天山、大小兴 安岭等山地气温偏低 吐鲁番盆地最热 ①盆地地形, ;②广布,吸热快;③空气干燥少云, 强。 (二)我国降水分布 1.降水空间和时间分配规律及原因: 2.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 五月,; 六月-七月上旬, ; 七月上旬,雨带开始向北向西推移,七、八月份到达等地。

哈尔滨传统文化

哈尔滨传统文化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 创办于1958年,为不定期音乐会。1961年正式举办第一届。历届音乐会都在每年的盛夏举行,每届活动10天左右,连续演出20余台(部)大型音乐歌舞节目。到1966年共举办6届,1979年重新恢复。音乐会坚持题材的广泛性,体裁、形式、风格的多样化,既有独唱、合唱、独奏、合奏的综合音乐会,又有少年儿童、青年学生、职工、农民的音乐专场;既有交响乐、歌剧、舞剧、音乐剧,也有戏剧舞台艺术表演专场。90年代,音乐会不仅有名曲名家、中外嘉宾莅临,而且群众广泛参与,企业与文化联姻。后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突破,增加了书画、图书、戏剧等艺术门类和艺术形式,呈现出大文化的趋势,反映了哈尔滨市各阶层群众自娱自乐的艺术需求。 冰雪节 哈尔滨特有的节日。从1963年创办第一届"冰灯游园会"以来,每年定期举行。从1983年起,每年1月5日定为"哈尔滨冰雪节",为期一个月。节日期间,全城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冰雪艺术、冰雪体育活动,国际冰雕、雪雕比赛,文化娱乐和经贸活动。哈尔滨是中国冰雪艺术的发祥地,利用当地特有的天然冰雪,与灯光色彩巧妙配合,经精细雕刻、造型、点景而成。其中包括兆麟公园的冰灯、冰雕、冰

花、冰建筑、冰盆景,太阳岛公园的雪雕和松花江上体育乐园的冰帆、冰橇、冬泳、马拉雪橇、狗拉爬犁、溜冰道等。节日期间,哈尔滨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和兆麟公园里,高耸的玲珑宝塔,跨河飞架的长桥,栩栩如生的古今人物、飞禽走兽,还有巍巍峰峦,白天看去如叠银砌玉,似水晶玛瑙,入夜则异彩纷呈,光华夺目,使人如入天宫仙境,置身海底龙宫,流连忘返。近年来,在设计、制作、布局和声、光、色等手法运用上,都有新的创造。 哈尔滨编结绣 又称松江编结绣。是哈尔滨抽纱厂在刺绣基础上,采用钩、结、编结等工艺精制而成。其原料以黑龙江省特产的亚麻为主,品种有台布、餐巾、盘垫、靠垫、沙发垫、床罩、绣衣等。艺人们运用点、线、面的大小、多少、疏密、方圆、曲直等特点,将各种动植物图案,虚实相间,有节奏、有韵律地进行调配、组织,运用雕空手绣、钩织、编结镶拼等特殊工艺,构图优美,工艺新颖,使编结绣乱中见整,平中见奇,风格独特,赢得了国内外客户的喜爱,被誉为"塞北新花"。1985年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远销美国、瑞士、法国、港澳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麦秸工艺画

2020年新编中国自然地理复习资料名师精品资料

中国自然地理 第一章:地理位置与疆域 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环境意义 (1)纬度位置:4°N^53°31/N之间,南北相距5500km。最北在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最南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 地理意义: A、南北之间相距很远,造成太阳入射角大小不同T气温带分异。我国陆地约有98%位于200N?500N之间,亚热 带和温带所占据的面积最广。 B、同时造成昼夜差别很大,在海南岛一年内差值为2h,而漠河为10h。 (2)经度位置:73°40/E-135°5/EZ间,东西相距5200km。最西在帕米尔高原,最东在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耶字碑东南。地理意义:东西跨度62。,造成时差达到4h以上。 (3)海陆位置: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南部,东临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地理意义: A、海陆对比强烈,加上青藏高原的影响,季风气候显著T干湿带分异。 B、西风带微弱,大陆性气候显著T夏季比世界同纬度地区气温高,冬季比同纬度气温低。 2、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久)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泛。 干湿带的分异,东西环境差异。?东部季风区自然地带的南北递交。?广大的亚热带地区,不像同纬度地区是荒 漠和草原,而是雨热同期的季风地区,重要农业发达区。 (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比重。 ?青藏高原、高大山系T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山地T东部平原也散布中低山和丘陵。在自然地域分异屮,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犬牙交错。造成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 (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自然发展历史: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广泛作用,成为许多生物的避难所。独特复杂 的气候和地貌特点: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 (4)人类活动使得自然界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取得经济建设的同时,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各类自然灾害频发。如华北平原的旱 涝灾害、土壤盐碱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的降低、水质恶化。 第二章:地貌 1、我国地貌的基本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一级阶梯内部特征:分布着一系列近东西走向或北西一一南东走向的山脉,海拔在5000?6000米以上,如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山脉之间分布着高原和盆地。高原边缘地带为长江、黄河的发源地。二级阶梯内部特征:主要有广阔的高原和盆地组成,其间也分布着一系列高大山地。三级阶梯内部特征:主要以平原、丘陵和低山地貌为主。 三级阶梯分界线: 一级、二级阶梯的分界线:北侧有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东边有岷山、邛睞山和横断山等。二级、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东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 阶梯分界线地理意义:起伏显著的地表在各地形成不同类型的山地垂直景观,是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更加复杂。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地理意义: A、我国著名的大江大河东西流向,便于航运。力卩强了沿海与内陆间的联系 B、气候的区域差异,加强了季风的大陆性。 C、丰富水能资源,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梯级开发。但边坡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势障碍。 (2)山脉众多,起伏显著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占全国总面积1/3。广义的山地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5%o 山脉不仅构成了我

哈尔滨的历史

哈尔滨的历史 哈尔滨大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哈尔滨市位于东经125°42′-130°10′,地处中国东北北部,黑龙江省南部。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也是东北部最大的城市,全市面积56579平方公里,人口455.79万,其中市区人口247.72万,现辖7个区、12个县乡市 哈尔滨市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考古证实,早在两万两千多年前,哈尔滨一带就有人类活动,大约在距今五千年哈尔滨地区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距今三千年左右的殷商晚期哈尔滨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属于黑龙江地区最早古代文明国家-白金宝文化的分布区域;是中国金清两代王朝的发源地,十九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从一个古老城市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居民以汉族为主,还居住着满、回、蒙古、韩鲜等多个民族。19世纪末在现在的哈尔滨地区范围已分布村屯数十个,居民约3万人,这一地区的交通、贸易、人口等经济因素开始膨胀,并为以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哈尔滨在全国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传播较早、工人和学生运动比较活跃的城市。 哈尔滨市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城市,形成了以机电工业为主体,轻工、纺织、医药、食品、汽车、冶金、电子、建材、化工等行业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哈尔滨电站集团、飞机制造公司、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工量集团、亚麻集团等是全国同行业中的重点企业,哈尔滨电机有限公司、汽轮机有限公司、锅炉有限公司生产的水、火电站设备,占全国装机总容量的三分之一,被誉为中国?quot;动力之乡",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生产的Y-12通用飞机首家获得国际认证,精密仪器、仪表、电缆、电线、绝缘材料、继电保护装置等产品。在数量和技术上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哈尔滨是全国特大城市之一,它既是一座历史名城,又是一座金融名城,早在本世纪十年代末,金融业已在哈尔滨兴起,改革开放后,哈尔滨金融业迅速发展,到199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09亿元,非银行金融机构已达99家。 1998年松花江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及武警官兵的全力支持下,全市人民团结奋战,取得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 哈尔滨——黑龙江天鹅项下的明珠,闻名的冰雪之都,充满异国情调的城市。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哈尔滨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但最近在哈尔滨,一个关于这座城市历史纪年的话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地方史研究所所长李士良提出,哈尔滨城史应该以女真族在阿城建都为纪元,距现在是890年。而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李兴盛则认为,哈尔滨城史应该以清政府在哈尔滨设立行政机构即设治为纪元,那么哈尔滨的历史应该是100年。哈尔滨到底是古老还是年轻,是890年100年? 哈尔滨890年历史之说 近年来,哈尔滨一位70岁的学者,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地方史研究所所长、以研究金元文化著称的李士良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哈尔滨其实并不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它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有着890年的悠远历史。 金朝1115至1234年间的都城——今阿城市白城地区 时间可以追朔到公元1115年,那时在北方的女真族已日益强大,并开始逐鹿中原。1

中国自然地理系统知识点汇编大全(最全)

中国自然地理 考点搜索 〖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 外流区和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知识要点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阶 梯 界线主要地形海拔 一昆、祁、横高原、盆地4000米以上 二↓ 三大高原、三大 盆地 1000-2000米 三 雪、巫、太、 大 三大平原、三大 丘陵 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家峡、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 ⒋主要山脉:(落实到地图上) ⑴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⑵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岭;最南列是南岭。 [注意]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目标定位] 1.了解并识记我国地形特征以及主要地形区。2.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3.了解我国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长江、黄河的开发、治理。4.识记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与保护。 一、辽阔的疆域 1.位置纬度位置:大部分属○1带,少数地区属○2带,没有寒带 优越 海陆位置:○3东部,濒临○4 2.34个省级行政区。 二、地形的总体特征及其影响 有利于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1.地势○5大河东流,沟通东西交通 呈○6分布阶梯交界处水能丰富 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交通不便 2.地形多种多样,⑦______面积广大耕地不足 三、气候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冬季:南北温差○8,主要是受○9、地形以及○10的影响1.气温分布 夏季:南北普遍○11,最热的地方是吐鲁番 空间:从○12向○12递减;主要是受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影响2.降水分布 时间:降水集中在○14季节,全国大多数地方降水集中在5~9月3.气候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__________。 四、主要河流及水文特征 地区主要水文特征主要河流 内流河西北内陆多?____________河流,河水主要来自? _____,夏汛明显 塔里木河 外流河东北地区水量丰富,河水含沙量小,冬季结冰期长, 有?____汛和?____汛两个汛期 黑龙江、 松花江

秦岭—淮 河以北 水量较小,河流含沙量大,冬季结冰期短, 汛期短 辽河、海 河、黄河 秦岭—淮 河以南 水量○ 21____,含沙量○22____,无结冰期,汛期○ 23____ 长江、珠江 五、自然资源 1.特点:种类多,总量○ 24________,人均不足,分布○25________。 2.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注意合理利用,加强保护和促进更新;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利用,综合开发。 【问题思考】 1.我国的地形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2.读下图,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移动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规律? 3.如何判断一条河流是否有凌汛?

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与保护

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与保护 12资环(2)班 陈侣君 1244307203 摘要:哈尔滨是我国北方一座别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随着城市发展、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日益扩大,在旧城改造、新区建设中要注意保护城市特色:第一要尽量保留传统街区特征和结构,使哈尔滨的旧日风貌得以充分体现;第二对解放后建设的居住区要进行更新,使这些建筑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第三要在更大的空间内分布城市的各项设施,保障中心区功能的发挥。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是发展好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的基础;发展好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是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旧城改造;哈尔滨 哈尔滨是一座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以冰雪文化著称的北方名城,面对现代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张,哈尔滨旧城改造、新区建设过程中一系列矛盾凸显。为了适应城市经营和塑造城市品牌的需要,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保护就尤为重要。既要使城市的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又要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善居民的工作生活环境。保护与建设要协调统一。 一、哈尔滨城市建设的历史 哈尔滨于1994年1月4日,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898年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从松花江畔一个荒僻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为我国东北北部最大的中心城市。建城初期,由于采用了欧洲近代的城市规划方法,逐步形成了与中国传统城市格局截然不同的城市肌理。哈尔滨的城市特色,是特定的历史背景、自然地理环境、建筑技术和艺术的综合体现。它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在中国近代城建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哈尔滨城市建设的历史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俄帝国时期 中日甲午战争后,俄国协迫清政府合作修建中东铁路。哈尔滨被选作工程指挥中心并成为了中东铁路管理中心镇,从而拉开了哈尔滨近代城市建设的序幕。日俄战争后,大量外国商人和白俄难民云集哈尔滨,以至于外国人的数量一度超过在哈尔滨的中国人数.这一时期为满足大量外国人在哈尔滨的居住和工作需要,建设了大量的东正教堂,天主教堂,以及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建筑形式主要为从欧洲流传过来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和巴洛克、新古典主义风格,构成了哈尔滨

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七章 中国地理 第41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教学案 新人教版

第41讲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1.辽阔的疆域 (1)优越的地理位置 ①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南部一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②海陆位置: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③相对位置 陆上邻国:朝鲜、A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C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隔海相望的国家:B日本、韩国、D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2)辽阔的领土 ①掌握我国的领土四至点。

②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③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a 渤海、b 黄海、c 东海、d 南海,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渤海和e 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2.中国的地形 (1)主要地形区的骨架——山脉 ①三列东西走向山脉:a 天山—阴山、昆仑山—b 秦岭、南岭。 ②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 ?c 大兴安岭—太行山—d 巫山—雪峰山长白山—e 武夷山 f 台湾山脉 ③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g 祁连山、阿尔泰山。 ④南北走向的山脉:h 贺兰山、横断山脉。 ⑤弧形山脉:i 喜马拉雅山。 (2)主要地形区分布 ①四大高原:A 青藏高原、B 内蒙古高原、C 云贵高原、D 黄土高原。 ②四大盆地:E 四川盆地、F 柴达木盆地、G 塔里木盆地、H 准噶尔盆地。

③三大平原:L东北平原、M华北平原、N长江中下游平原。 ④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3.中国的气候 (1)中国气候类型分布 ①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候类型 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E热带季风气候。 ②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雨热同期。 ③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是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点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⑤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季风。 (2)中国的温度带分布 ①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温度带名称 a寒温带、b中温带、c暖温带、d亚热带、e热带、f青藏高原区。 ②我国四大盆地中,塔里木盆地位于暖温带、准噶尔盆地位于中温带、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区、四川盆地位于亚热带。 ③黄河干流自上游到下游依次流经的温度带是青藏高原区、暖温带、中温带、暖温带。

中国自然地理各知识点归纳.

中国自然地理各知识点归纳〖中国的地形〗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中国的气候〗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一节中国的地形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意义: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

中国自然环境差异讲解

中国的地理差异 [展望06中考] 2005年中考本章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各地区域自然地理差异的原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的主要特征,.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特征。 2006年中考预测:联系本地实际考查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差异。结合时事热点考查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各地区域自然地理差异的原因。 [热点考点精讲] 1.我国四大区域的地理分界线是怎样确定的? 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界线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北方地区,即东部季风区中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地区,南方地区,即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秦岭—淮河.大致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大致与800 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它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气候因素。青藏地区与其它三个地区的分界线与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它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有哪些? 秦岭-淮河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800mm等降水量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1月0℃等温线通过,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黄河流域与淮河流域分界线,水稻产区与小麦产区分界线,水田与旱田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秦岭—淮河以北秦岭—淮河以南 一月均温<0℃>0℃ 温度带暖温带亚热带 年降水量<800毫米>800毫米 干湿状况半湿润地区湿润地区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 河流水文汛期短,有冰期流量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汛期长,不结冰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 河流补给雨水、积雪融水、雨水 耕地类型旱地为主水田为主 耕作制度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两到三熟 粮食作物小麦水稻 经济作物棉花棉花、蚕桑 森林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主要果木苹果、梨、板栗、核桃茶树 土壤棕壤红壤 3.北主地区和南地区的人文差异有哪些,为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