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做一个智慧的母亲

我一直不喜欢太犀利的女人。这种“偏见”,也许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对女人温婉、包容、善良、隐忍等诸多要求的“熏陶”也因此,我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不是到了现今这个年龄阶段,如果不是自己也做了母亲,我一定不会喜欢上龙应台的文字

而当我带着一颗做母亲的虔敬之心,翻开她的《孩子,你慢慢来》时,我被感动了。这分明不是那个被我贴上“侠女”标签的名人龙应台,而仅仅是一个对孩子细致入微、温柔体贴的好母亲。十多年前的她,和现今的我一样,用满含爱意的目光注视着自己孩子的一举一动,用诚恳真挚的词语记录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小脚印。只是,她比我有更稳定理性的教育方式,比我有更多与孩子分享的亲子时光,比我有更多的人生阅历和对生命延续的感悟。虽然时隔十余年,她的这些“育儿心得”,却依然对我有帮助,依然启发和改变了我的一些观念。

当童真可爱的小婴儿“安安”陪伴龙应台的文字渐渐长大为一个有着自己个性的男孩“安德烈”后,为了窥视这个幸福小男孩现在的模样,我又接着翻开了他们母子合著的《亲爱的安德烈》。这一次,我却不仅仅是被感动,而是彻底的由感动、羡慕发展到有些妒忌和焦虑了。且不说别的,就是一个青春、激昂、锐气、充满自我意识的21岁大男孩,能与自己的妈妈在专栏上以书信这样贴心的方式沟通交流人生感悟,就该是让多少母亲羡慕和妒忌的幸福啊?况且,他们的交流并不仅仅是浮于表浅的走过场,他们的交流是两个文化背景下的两代人之间关于情感、朋友、工作、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重大命题的探讨,甚至是关于信仰、文化、生死这些哲学命题。

我十岁的儿子,现在已经不太愿意接受我的拥抱和亲吻,不太愿意被我牢牢的牵着小手过马路,不太愿意我寸步不离地陪着他游玩,不太愿意听我絮絮叮嘱他注意安全的话语,不太愿意按照我的想法安排周末活动……他就象逐渐长大的帝企鹅宝宝,开始不顾周围环境的严苛,想法设法地要从父母的庇护下探出身子去投入未知的世界。面对他“渴望”独立的这些小动作,我有一种无法言语的失落。我既想孩子快点长高长大,又害怕他的成长会一步步拉开他和我的距离,最终变得象我和我的父母一般,除了天气变化和身体健康,找不到任何有意义的话题。如果,八年后我的孩子,能够象安德烈与龙应台一样,哪怕仅仅是谈谈工作,谈谈彼此对生活的感悟,我也将是多么的幸福啊!

看完这本书的夜里,我梦见儿子变成了一只鸟,一个劲儿往前飞,任凭我怎么追,他就是不肯停下来听我说话。我伤心得直哭。醒来后无比惆怅。母子之间,或许只是一场以脐带传递的生命接力赛,即便你可以陪着孩子在场外跑上长长的一段,但终究场内的那段路是孩子自己的,你只能心有不甘地目送他渐行渐远。也许,学会放手,才是对做母亲的最大考验。龙应台说: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路其实可能会越走越孤独。如今,为人父母的我们到了而立不立、进退两难的尴尬年龄段,或许这也正是由平原进入森林的时候了。侥幸地想:也许,平原有平原的阔美,森林有森林的俊秀。

《亲爱的安德烈》中,我最喜欢的文章是《给河马刷牙》,龙应台以更确切生动的文字阐释

了我自己关于孩子未来的一些观点。我对孩子未来的期望,虽然也不免俗地希望他将来能有份好的工作,拥有优裕的物质和受人尊崇的地位,但我更希望他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心态,哪怕是做小工、踩三轮,哪怕是象龙应台说的“给河马刷牙”,只要他乐在其中。然而要教会孩子怎么在平凡甚至平庸的生活中享受到心灵的充实和满足,体悟到快乐和幸福,这却是我作为一个母亲的又一大难题。

全书中,最打动我的文章是《生命诘问》。这篇文章是龙应台回答安德烈给她的几个提问。譬如问到她怎样面对自己逐渐变老的事实,如何应对读者对她的“智慧”的期希,是否会害怕读者和亲人忘记她等等,每一个问题都棘手得令人难以回答,而龙应台的回答却简单朴实得让人敬佩。如果说母子俩在报纸上开专栏探讨人生的沟通形式有些做秀的嫌疑,那么正是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龙应台做为一个女人一位母亲的诚恳和真挚。其中,有一个问题,让我在看到答案后潸然泪下。

儿子问她:如果你能搭“时间穿梭器”到另一个时间里去,你想去哪里?未来,还是过去?为什么?对于这个过于幻想型的有点“幼稚”的问题,龙应台却很认真地回答说她想去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想看看那个时代的伟人,如何在没有污染的星空下作出那些伟大的思想。随后,她又写了很短的一段话:但是,我也想到未来,去2030年,那时你(安德烈)45岁,弟弟(菲力普)41岁,我想偷看一下,看你们是否幸福?但是,还是不要比较好,我将——不敢看。这短短的几句话,让我的心象被人揪了一般疼痛。可怜天下父母心!没为人父母,任谁也不会懂得这其中的况味!

在朋友的家中我第一次知道龙应台这个名字,《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和读大学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书信集。在安德烈十四岁那年,龙应台离开欧洲去台北市政府工作,这一走,就是四年。等龙应台四年之后再回到安德烈身边时,她发现安安变了,以前那个让妈妈拥抱、亲吻、牵手,以至于让妈妈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不见了。站在龙应台面前的,是一个“不认识的人”,“他在想什么,他怎样看事情,他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为什么这样做那样做”等,龙应台都一无所知。四年的时间,犹如一道鸿沟,把龙应台远远地阻隔在一个鲜活的世界之外,以至于“想和他说话,但是一开口,发现即使他愿意,我也不知说什么好”。面对母子之间这样的陌生和距离,龙应台决定打破。

这样的场景,一点也不难理解,14-18岁是快速成长期,这个阶段,成长的不仅是个头,更重要的是思想,当两人的交往出现四年休眠期时,当两人有了四年的距离时,你再想进入对方的世界,就必须想办法打破阻隔两人的坚冰,即使你们是母子。

为了了解安德烈,龙应台决定和安德烈互通书信,在征得安德烈的同意下,两人一坚持,就是三年。

在35封来来回回的信件中,母亲慢慢走近了儿子的世界;在35次来来回回的争论中,儿子逐渐了解了母亲。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在这35封你问我答、我争你论的信件中,逐渐澄清了两代人的人生观以及东西方的文化区别、思维区别,因为这不仅是两代人在对话,更是是两种文化在对话。

对于作为母子关系的两个人来说,两人之间在生活和工作等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例如,母亲拒绝奢华、崇尚简单生活,在生活上从不浪费、不奢侈,对于这样简单的生活,儿子怎么看待呢?儿子的评价是“你的衣服就是披上一个装马铃薯的麻布袋或者盖上一条地毯”,儿子非常疑惑:“为什么不花点时间买点贵的、好的衣服来穿?为什么不偶尔去个从来不会去的酒吧,去听自己从来没有听过的音乐?”再例如,对待写作,龙应台总是在好多天前就准备稿子,而安德烈非要等到交稿那一天才写稿子;龙应台写作时是“吹毛求疵,注重细节”,安德烈写作时是一边听音乐一边和朋友写MSN一边写信给妈妈;龙应台把写作当做“事”,安德烈把写作当做“玩”,他希望写的本身就是一个好玩的、愉快的过程,而不是工作压力……

这就是妈妈,这也是孩子,很多时候,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家长的看法。家长要想培养出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孩子,首先要做的是允许孩子对自己说“不”。

对于作为中西方代表的两个人来说,两人的对话又揭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别,这种差别体现在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上。龙应台很惊奇欧洲青年为什么没有任何畏惧,背起背包就敢千里闯荡;为什么满脑子都是玩;为什么他们的父母不要求他们努力读书,出人头地;为什么他们的学校对他们没有期待,期待他们回馈社会,报效国家……其实,这一系列的疑惑背后,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人崇尚“个人思维”,东方人崇尚“集体思维”。也就是说,在西方人意识里,一个人背起背包就可以走天下;而在东方人的意识里,即使玩,也应该是一群人围在一起,唱歌、跳舞,玩大风吹或者躲猫猫,也要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要从群体中寻找安全和快乐。而安德烈呢,他享受的则是更为闲适的生活方式:三两个朋友,坐在咖啡馆里,就为了友情而来相聚,就为了聊天而聊天,就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为了感受一下微风习习的下午……

这就是东方和西方的区别,东方人习惯于集体主义思维模式,西方人习惯于个人思维模式。很难说,是“集体思维”高于“个人思维”,还是“个人思维”优于“集体思维”,但有一点不能否定,在西方个人思维模式下,他们变得愈加的独立和自尊,而我们的盲从和随大流意识,跟我们的集体思维也应该有很大的关系。

通过龙应台的文字,我再次审视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到底是什么关系?子女是父母的附属品吗?是父母的私有产品吗?父母有权利对子女的一生做出规划吗?

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我一向采取的是“放养”态度。但,看看龙应台的文字,我对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父母仅仅是子女来到世界的一个通道,父母仅仅是子女生命最初的守护者以及成人后的守望者。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眼睛热切地望着前方,奔向他的人生的愿景,而父母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

龙应台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形容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她说:“父母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父母啊,只是子女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而已……父母和子女的缘分,就是在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的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

是啊,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子女年幼时给他以守护,长大后给他以守望,并且,这守护和守望,还都是一厢情愿、自愿付出,仅此而已。对于长大的孩子,父母到底有多少权利参与他的生活,或者帮他做出决定呢?我们再看看龙应台的做法。当二十一岁的安德烈开始抽烟时,龙应台也很生气,恨不得把他嘴里的香烟拔出来,“扔进大海”。但,龙应台没有这样做,她在内心对自己说:“你面前坐着一个成人,你就得对他像对待天下所有成人一样,你不会把你朋友或一个陌生人嘴里的烟拔走,你就不能把安德烈嘴里的烟拔走。他早已不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个个人,是一个‘别人’。”二十一岁,已经到了独立自主的年龄,是成人就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为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一旦接受了这个逻辑,他决定抽烟,做父母的就没有权力或权威约束他。龙应台只能说的一句是:“你得尊重你共处一室的人,所以,请你不在室内抽烟。”

关于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看法,龙应台的文字也给人很大的启示。当安德烈对妈妈说,他也许会很平庸时,龙应台这样说:“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什么样的工作能够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你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比较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还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是的,人生过程本无意义,而我们就是要赋予它意义,我们赋予它意义的唯一方式就是体现自己的价值,感受生活的快乐。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时,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快乐。

除了对工作的看法,龙应台对朋友关系的思考也很精辟。她又打了一个比方:“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拦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以能愈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很多时候,我们在感慨友情的难得,殊不知,是自己没有精力和能力再去培植友谊。

较之龙应台的《目送》和《野火集》,《亲爱的安德烈》更具有一种温情,因为她是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上去书写,但,即使是和十八岁的儿子的通信,睿智的人也在字里行间播撒下思考。亲爱的朋友们,在读艰涩的文字之余,在繁忙走亲访友的间隙里,不妨,也拿起这本书,放松一下,看龙应台到底在怎么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