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点7_(专题提升)辛亥革命与中国革命道路的抉择_(有答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点7_(专题提升)辛亥革命与中国革命道路的抉择_(有答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点7_(专题提升)辛亥革命与中国革命道路的抉择_(有答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点7_(专题提升)辛亥革命与中国革命道路的抉择_(有答案)

高频点7辛亥革命与中国革命道路的抉择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5·广东惠州二模)有学者认为:革命党虽然嚷嚷了这么多年的革命,但他们并没有准备好一个周密详尽的计划。到武昌起义之前,所有革命党的起义,没有一次起义有成功的机会。这可用来说明()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偶然性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紧迫性

D.国民革命的仓促性

解析革命党应该主要指的是革命派,维新派是改良派,故A项错误;“到武昌起义之前,所有革命党的起义,没有一次起义有成功的机会”可以看出材料主要指的是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故B项正确,C、D项错误。

答案 B

2.(2015·山东济宁一模)有人说:“100年前,武昌的枪声埋葬了一个旧时代;100年后,新时代一直还在路上。”

这里的两个“时代”分别是指()

A.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B.君主专制、人民民主

C.近代工业化、社会主义现代化

D.闭关锁国、改革开放

解析辛亥革命埋葬的是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主义,排除A项;近代工业化开启的标志是洋务运动,排除C 项;闭关锁国被埋葬的标志是鸦片战争,排除D项。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故B项正确。

答案 B

3.(2015·江苏泰州一模)据1913年2月23日《独立周报》第七期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有志于民主推广的人常到田间“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

A.民主人士已经广泛深入民众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农民了解代议制,只是无暇顾及

D.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薄弱

解析辛亥革命是严重脱离群众的,故A项错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材料中“则皆瞠目而不解”的信息完全相反,故B项错误;农民了解代议制,只是无暇顾及与材料中信息完全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则皆瞠目而不解。”说明辛亥革命后实施民主的社会基

础非常薄弱,故D项正确。

答案 D

4.(2015·河南濮阳一模)除革命党、谘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1911年12月10日,清朝驻荷兰国代办章申在给内阁的电报中说,“和(荷)报称……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这表明()

A.中国全体国民都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B.西方列强放弃清朝政府转而支持孙中山

C.清驻外大臣和袁世凯都赞成民主共和制

D.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

解析从材料“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说明不是全体国民都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内国外的动态,故B项错误;袁世凯只是表面赞成民主共和制,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多数人支持共和制,说明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故D项正确。

答案 D

5.(2015·广东江门模拟)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但有一点是胜于英国的。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铲除了封建帝制

B.开辟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临时约法》

D.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B项与辛亥革命的结果不符;D项是辛亥革命和英国革命共有的成果之一;两国革命期间或之后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辛亥革命在废除帝制基础上建立的共和制相对君主立宪制,反封建更彻底,故选A项。

答案 A

6.(2015·湖南岳阳一模)“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作者应该是在()

A.分析资产阶级革命者学习西方失败的原因

B.探究百日维新昙花一现的深层次原因

C.批判《资政新篇》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

D.探寻蒋介石政权在民国38年垮台的根源

解析材料中“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指的是民主共和制,可见材料在分析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失败的原因,故A项正确;百日维新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故B项错误;《资政新篇》为农民阶级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故C项错误;蒋介石政权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与题目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

7.(2015·山西太原模拟)有学者指出: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始,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

这里的“不足”应指()

A.缺乏建立根据地进行长期斗争的思想

B.右倾思想一直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

C.没有创建革命军队和掌握革命领导权

D.“左”倾思想严重影响领导者决策

解析依据材料“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可知南昌起义最终失败是存在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的,故A 项正确;右倾思想在当时并不是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八一南昌起义创立了军队,党也掌握了军队的领导权,故C项错误;此时间段内左倾思想并没有影响领导者的决策,故D项错误。

答案 A

8.(2015·山东潍坊一模)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毛泽东“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关键是()

A.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B.制定了灵活的方针政策

C.找到了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建立了工农革命武装

解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指明了方向,但不是“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关键,故A项错误;制定灵活的方针政策是“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一方面,故B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共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是毛泽东“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关键,故C项正确;建立工农武装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故D项错误。

答案 C

9.(2015·四川德阳一模)在近代化的探索中,中国人先后经历了“英国、日本式道路——美国式道路——俄国式道路——中国式道路”。以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①英国、日本式道路由晚清政府主导②美国式道路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巨变③俄国式道路出现在大革命失

败以后④中国式道路是指国共合作完成革命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③④

解析英国日本式道路也即由清政府主导,走君主立宪,故①正确;美国式道路即辛亥革命导致中国历史巨变,故②正确;俄国式道路在中共成立后所走即城市中心论道路,故③错误;中国式道路指大革命失败后,农村包围城市,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10.(2015·安徽黄山三模)毛泽东1939年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论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他指出:“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这两个革命阶段能够有机连接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B.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提供了经验

C.民主革命包含了社会主义因素

D.中国国情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解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体现出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但容易使人忽视了民主革命这一必经阶段,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实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经验,但不是导致中国实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的原因,故B项错误;民主革命的任务与社会主义革命不同,C项表述不准确,故C项错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先要完成反封建反侵略民主革命,然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故D项正确。

答案 D

11.(2015·江苏无锡期中)1939年2月5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关于反对投降主义》的演讲中说:共产党人要为共产主义奋斗,这是确定无疑的,但“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这是“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毛泽东提出“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道路的最主要依据是()

A.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和性质

B.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致之处

C.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主张

D.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解析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到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道路指的是第一步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依据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正确;三民主义的方向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共产主义则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故B项错误;“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主张”是国共合作的基础,是一定要走三民主义的前提,但不是最主要依据,故C项错误;

“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体现了国共合作,对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不是“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的最主要依据,故D项错误。

答案 A

12.(2015·江苏南通一模)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努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共党内()

A.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

B.达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共识

C.普遍赞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可知,存在畏惧农村斗争的发展和抛弃城市斗争两种错误观点,故A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当时是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内容可知,争论很明显,没有普遍赞同,故C项错误;1935年遵义会议才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与题干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13题24分,14题16分,共40分)

13.(2015·四川德阳一模)(24分)辛亥革命既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史学研究关注的重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郭世佑《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材料二

材料三新中国初建,研究者把辛亥革命定位为“近代三大民主革命高潮之一”。50年代末,研究暂趋沉寂。1961年以后,研究者从不同侧面对这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辨证分析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随着“文革”的到来……对辛亥革命因其资产阶级属性而“立足于批”。“文革”结束后,辛亥革命史研究重新步入正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得出如下的一些认识:在政治史方面,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在思想文化史方面,辛亥革命则是一场重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在经济史方面,辛亥革命有利于工业化的进程;在社会史方面,辛亥革命造成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刻剧变,推动了整个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进步;在革命史方面,辛亥革命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在民族史方面,辛亥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史方面,辛亥革命埋葬了封建帝制,推动了近代化进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世界史方面,“辛亥革命在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摘编自《走出辛亥革命评价问题的困境》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0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确立一个主题,对材料二中的史料进行解读。(8分)

(3)据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可以划分为哪两个阶段?请说明你划分的理由。并据

此指出影响史学研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可知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思想等角度予以分析。第(2)问,材料二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各省纷纷响应的形势图,可拟定恰当的主题,然后叙述从武昌首义到各省纷纷响应最终建立民国清帝退位的过程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对材料三进行梳理分层,可知对辛亥革命的研究以“文革”为界,分为文革及之前,以及新时期两个几段;第二小问,联系相关阶段特征,可以看到新时期,学术研究百花齐放,而之前受种种影响。具体到对史学的解释而言,则是由于不同的史学范式所致;第三小问,分析新中国成立,文革时期,及新时期影响辛亥革命的因素罗列即可。

答案(1)关系: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说明:政治上,新政倡导君主立宪冲击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新政奖励实业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思想文化上,新政改革教育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培养了更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

社会条件,新政的某些举措导致了地方群体不满,如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有利时机。

(2)示例:主题:辛亥风云。

解读:革命时机:调动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造成了武昌空虚。

革命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成立湖北军政府。

革命扩展: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革命成果:建立了新政权——中华民国,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革命由武装斗争走向和平渐进的道路。

(3)阶段:以“文革”结束作为界点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理由:前期以革命史观为唯一研究范式,后期在兼顾革命史观的同时,也以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等作为研究范式。

因素:研究者所处时代对研究者的影响。

14.(2015·湖南衡阳三模)(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歌曲:《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咳啰咳

挖野菜那个也当粮罗咳啰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咳啰咳

咳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咳啰咳

干稻草那个软又黄哟咳啰咳

金丝被那个盖身上啰咳啰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咳啰咳

咳心里暖洋洋暖洋洋咳啰咳

依呀依吱呀呀哟咳呀呀依吱哟

依呀依吱呀呀哟咳依呀依吱哟

穿草鞋那个背土枪哟咳啰咳

反围剿那个斗志旺啰咳啰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咳啰咳

咳天天打胜仗打胜仗打胜仗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咳啰咳

挖野菜那个也当粮啰咳啰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咳啰咳

咳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咳啰咳

上述歌词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某一时期丰富的历史信息。请根据相关信息确定两个历史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简要阐述。(要求:主题关键词选用恰当,阐述清晰,史论结合。)

解析依据材料“穿草鞋那个背土枪哟咳啰咳,反围剿那个斗志旺啰咳啰咳,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咳啰咳,咳天天打胜仗打胜仗打胜仗”,可以总结主题:农村革命根据地军民反围剿,结合1927年至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反围剿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阐述即可。依据材料中“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咳啰咳看,挖野菜那个也当粮罗咳啰咳,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咳啰咳,咳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咳啰咳”可总结主题二:共产主义乐观精神,结合歌谣中的唱词进行分析和阐释。第三个主题:依据材料中“穿草鞋那个背土枪哟咳啰咳,反围剿那个斗志旺啰咳啰咳”,可以总结军民艰苦奋斗,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相关史实进行论证,例如红军长征等。

答案示例:主题一(政治上):农村革命根据地军民反围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多次取得反“围剿”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

主题二(经济上):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在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分给农民,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奠定了根据地的物质基础,巩固了红色政权。主题三(理论上):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鉴于以城市为中心革命受挫的教训,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创

造性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其他如: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共产主义乐观精神、官兵平等民主、军民艰苦奋斗等主题,言之有理均可。)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遗产 古老的中国在1911年10月10日的这一天,在武昌打响的第一枪标志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于是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清王朝开始走向灭亡并且使中国历史开始了一段新的历程。 虽然至今离辛亥革命已经有100多年了,但是它的历史遗产并没有被时间所埋没。它的历史遗产给我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传承和弘扬孙中山先生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精神。 首先在文化上。辛亥革命提出的“民主、自由”观念深入人心,它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自辛亥革命到现在,人们的不断革命,不怕牺牲,为的不就是中国的未来能够拥有自由和民族吗?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自由民主的机会,也应该崇倡这份来之不易的权利。在教育上,辛亥革命领导人提出宣布改革文化教育制度,否定忠君尊孔教育,废止小学读经,禁用清政府学部颁布的各种落后文化的教科书,学习的科目也多样化,人性化使民主自由观念更好的传播,从而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现在的教育制度与封建社会时的教育制度,可谓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古代要求学习单一的“封建社会正统文化”到现在提倡学习各种对社会对个人有所发展和进步文化,再到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好好学习,将来未建设社会主义近代化而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在辛亥革命所提倡的树立社会新风,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是没有贵贱之分,例如:取消掉了下级官吏见上级官吏不再行跪拜之礼;男子以“先

生”、“君”的互称取代“老爷”等称呼;子女也不再提倡裹脚了,它告诉了世人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应该相互尊重;并且主张“女权解放”,呼吁妇女解放,当时著名的报刊《民立报》还自女界的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强调了女性的作用性不弱于男性。这标志着中国女性被剥夺人权达数千年之久的历史宣告结束。而在男女之间的爱情上,提倡男女自由恋爱,自主婚姻,建立夫妻关系平等,一夫一妻制的现代婚姻,有利于家庭美满团结。辛亥革命中提出的中华民族概念和民族主张,民族团结和平等的观念,强调了在多民族国家的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在科技上,辛亥革命用事实告诉了世人,科技对于国家还是个人,都是十分重要,一个国家,不注重发展科技就会落后于别的国家,而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不变的历史规律。对于个人,掌握科技业会让一个人能够在社会上更好的发展,例如:在辛亥革命时期,辛亥革命的领导重视科技的发展,建设工厂,运用外国机器提高生产力,对于国家来讲让此时的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有了大大的提高,对于商人来讲,使生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利润。而我们应该好好的学习知识,用知识来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社会上一个有用的人。 辛亥革命的精神又是我们的另一个巨大的精神财富。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人们的第一次思想解放,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它用事实告诉了人们,只要是不合理的,即使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也可以被打破,只要是腐朽的东西都可以被怀疑,被抛弃的。提倡人们与封建腐败作斗争不怕牺牲,敢于去斗争,

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金冲及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像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像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每个人在这种制度面前,必须诚惶诚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许有丝毫逾越。这就是所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卷五)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做“离经叛道”、“非圣无法”,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气概,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到了近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急遽激化,使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和变化中。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前仆后继。但是,直到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前,还没有一个人提出过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主张来。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洪秀全做了天王,其实还是皇帝。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更只是“扶清灭洋”。资产阶级改良派鼓吹爱国救亡,介绍了不少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政治制度到中国来,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可是,他们把忠君和爱国看作是一回事。康有为那些声泪俱下、处处不忘“列祖列宗及我皇上深仁厚泽涵濡煦育数百年之恩”的话,是最能打动当时一般士大夫的心的。而那时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法美两国外,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沙俄等等无一不保留着君主制度。所以,康有为提出以俄国彼得大帝和日本明治天皇的改革作为中国学习的榜样,在许多人看来是很有理由的。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破天荒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孙中山在几次演讲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见《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

辛亥革命

浅谈辛亥革命 【论文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救亡图、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是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领导下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伟大革命。尽管革命最终失败,但是这次改革尝试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封建民主孙中山成功失败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戊戌变法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他们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之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实力。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大量高息贷款,而铁路、矿山的权利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了。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他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明显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二、辛亥革命的爆发及破产 1911年清政府“铁路国有”的政策点燃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1911年10月10日,驻军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一月之内,有十三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使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1911年11月初十,孙中山以16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3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成立;28日,各省代表会议改组为临时参议院,成为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然而,由于革命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的果实终究被军阀势力所窃取。 三、辛亥革命的影响 1、辛亥革命在政治上的影响 辛亥革命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其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起了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辛亥革命期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是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制帝的复辟,如袁世凯洪宪帝制,但都是昙花一现,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辛亥革命对当代政治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启了一个新纪元,对于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经济、社会性质都发挥了关键性的引导力量。我想辛亥革命在驱动中国政治现代化方面的影响尤为引人注目,发人深省。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已绵延整整两千多年,在此期间历经了一代代王朝的变迁。这种历代政权的变迁并非革命,只是一种改朝换代。“原有政权的崩溃并非意味着造反者希望变更体制的运用规则,认可关于政治合法性的新的政治价值标准,仅是对效忠对象的改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辛亥革命在反对封建统治的同时,前所未有地提出建立一个崭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可以说是我国由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发展的里程碑 ,是几个世纪以来中国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虽然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政治依然命途多舛,发展风云多变 ,但“政治的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辛亥革命及其以后中国在政治现代化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为我国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启示。 首先,辛亥革命从政治形态与体制上彻底推翻了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虽然民主共和制度在当时的中国只是徒具形式,但这个形式使人们观念上引起的巨大转变却不容小觑。人们不再把自己看作皇上的“子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有了这样的背景,各种政党团体、社会组织和报纸杂志纷纷涌现,政治生活空前活跃,民主精神普遍高涨。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继续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其次,我想政党政治是辛亥革命对政治的影响中一个突出的亮点,对于国家政治结构与模式的建立意义十分重大。“皇权专制时代,政党不允许存在,即使在‘预备立宪’的清末,凡与政治及公事有关的结社集会,同样也不可以‘照常设立’。” 最后,我想以上海为例,尽可以说明辛亥革命在帮助各大城市确立以后的政治地位,增大政治影响方面的重大影响。孙中山曾高度评价辛亥革命后上海政治及各方面突飞猛进的伟大意义:“时响应之最有力而影响于全国最大者,厥为上海。”辛亥革命给上海带来的进步可以说是全方面的,尤其推动了上海政治地位的提升。上海本身作为一个驰名中外的通商巨埠,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极强的经济实力。直到辛亥革命爆发后,疾风骤雨般的革命更是为上海提供了一个政治突越的契机。“当时上海聚集了一大批有政治声望、有全国影响、有经济实力的士绅名流,如赵凤昌、熊希龄、伍廷芳、李平书,等等,他们的态度逐渐转变,与革命党人携手合作,大大提升了上海在当时政治风云中的影响力”。由此可见,辛亥革命在上海整个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都可以算是一个意义显赫而无比重要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给我们的启示

辛亥革命给我们的启示 近一个世纪之前,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如同站在光明与黑暗的交界口。 摧枯拉朽的革命,掀翻了统治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然而,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唤醒,封建痼疾却未能去除;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已经建立,“良政治之建设”却远非坦途。辛亥革命先驱怀“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之精神,树“振兴中华、迎头赶上”之雄心,面对袁氏窃国、军阀割据,干戈扰攘、民生凋敝,却只能感叹“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务须努力”。 辛亥革命以其伟大的成功与沉痛的失败昭示世人,如果不能提出一个明确的、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最大程度地团结各阶层全民族的力量,不能建立起支撑现代化国家理想的制度框架,便无法救黎民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彻底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彻底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实现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必须有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一个正确的领导路线,一个推进发展的制度保障。 1.探寻符合国情的正确道路 当鸦片战争打破“天朝上国”的自大迷梦,推动国家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便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执着梦想。历经一代代人矢志不移的求索,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们为这条道路进行了富有开创性的宝贵探索,为民族复兴最终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积累了经验教训。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御侮强国之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师法俄日”的戊戌变法,在辛亥革命前数十年间,各种希望推动国家现代化的尝试均告失败。率先发出“振兴中华”呐喊的辛亥革命先驱,以英勇的奋斗与壮烈的牺牲,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民主共和的理念,但却并未能够推动中华民族摆脱封建专制和外国列强侵略,世界上不存在可以完全复制而无视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模式,一切现代化之路,必须以符合国情为基本前提。怎样走出“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的困境,结束“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军阀割据、兵连祸结,真正迎来“一个新时代的黎明”?怎样唤起工农千百万,深入发动蕴藏在最广大民众中的革命力量,推动中国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这样的设问,并非苛求前人“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为了探寻历史演进的真实逻辑。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必须唤起亿万民众的觉醒。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某一批先知先觉者的现代化,也不仅是某一个阶层的现代化,更是广大人民的现代化。任何伟大的制度构想,如果不能融入人民大众现实的生活实践,就不可能找到现实社会的生长点,甚至会被强大的传统秩序扭曲异化。 2.确立推进发展的制度保障 回首近代中国的奋斗历程,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彻底摧毁阻碍社会进步的封建专制,探索同中国现代化进程相适宜的社会制度,改变旧中国任人宰割的衰败命运,改变中国人民备受压迫奴役的悲惨境遇,完成民主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皇帝可以倒去”、“民主可以建立”,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第一次社会变革,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开启了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闸门。然而,在摧毁旧制度的同时,这场震惊世界的革命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问号:为何划时代的革命并未带来“一个新时代的黎明”?为何国家统一的局面旋即被军阀混战所代替?为何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追求依然遥不可及?这样的设问,并非苛求前人“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为了探寻历史演进的真实逻辑。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必须唤起亿万民众的觉醒。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某一批先知先觉者的。 “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动群众还没有动员起来”,与广大的中下层社会阶层几无关联,无法形成雄厚的社会支持基础和民意基础,这是辛亥革命“上层革命”的历史局限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忠实继承辛亥革命志业的起点所在:什么样的制度能够保障普

浅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教训

浅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教训 聂冰晨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阳111000) 内容提要: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他对中国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辛亥革命已过去百年,百年之中,对于它的评价层出不穷,褒贬不一。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它已成为过去。我们应当以史为鉴,只有从其中借鉴到避免我们再次重蹈覆者的经验,才是我们学习、评论辛亥革命最应该做的事情。 关键词:辛亥革命历史成败借鉴学习 功过自有后人评 辛亥革命已过百年,当年之人,或许都已远逝,他们或留名历史或无闻于人们心中或被人们唾骂,但百年之后,他们都已化作尘土;当年之物,或孤独的陈列于博物馆或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或留下了一段往事的印记或抹去了这段历史的踪迹;当年之事,流传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思索、去总结。历史终归历史,后人之论或以偏概全,或无中生有,或模棱两可,不一而足,但终究是后人之作,无法亲身经历当时之事,不能感受当时之情,只能以现代的思想、背景以及历史事件其后的发展来评论,对错不知,褒贬由心。 功过自有后人评,可后人又怎能身临其境的评价当时之事呢? 不管辛亥革命成功还是失败,也不管辛亥革命在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发展还是在另一方面阻碍中国进步。无论平民还是伟人评价辛亥革命,无论从全局还是从某一方面讨论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是在历史上发生过辛亥革命!为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一段不能抹灭的印迹,让我们记得辛亥革命的存在。 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历史巨变 不论从全局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还是从政治、经济、文化推动中国发展。也不论辛亥革命最终未完成反帝的目标、民主难以实现,还是辛亥革命政治不稳、经济不能维持、思想混乱。但总而言之,没有辛亥革命,或许中国的进步还得推迟几年,也或许中国受奴役的现实一直存在,中国终究由大变小,由强变弱。也同样由于辛亥革命,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是是非非,我们无法客观的评价辛亥革命,我们也就只能谈谈它的功,议议它的过。功过不相抵,它的发生改变了什么,造成了什么,我们后人只能叙述而不能妄下结论。或许他的发生根本没有成功对错之分,不身临其境,不大局旁观,我闷又怎能正确的评价它。大谈,空谈,漫谈,它依旧发生,结果是不变的,我们妄加议论又有何用。历史为鉴,我们后人不需要一个结论,而是一个过程,一个让我们后人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想的过程,一个让我们能有前车之鉴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无价值、无意义的结论。1910年3月21日孙中山向黄兴提议再次发动广州起义。 1910年3月孙中山在旧金山设美洲同盟总会(又称同盟会美国总支部)。同年6月16日湖北革命党人改群治学社为振武学社。同年9月18日资政院开院。同年10月3日《民立报》在上海创刊。同年10月11日国会请愿代表团发起第二次请愿,分别向资政院和载卫上书。同年10月清廷发布上谕,将预备立宪期限由九年改为五年。同年11月4日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会议,布置广州起义。同年1月同盟会在香港成立统筹部,负责筹划和组织广州起义。同年4月8日温生才击丝广州将军孚琦,温被捕遇害。同年4月27日黄兴等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同年10月10日凌晨,彭楚藩,

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 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现代化。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是政治体制现代化的重大突破。 (2)经济上,临时政府的经济法令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短几年内有了显著增长,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 (3)法制上,颁布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国民的自由权利、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等,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思想上,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中国化为三民主义,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5)文化教育上,理性化和科学化有了发展。 (6)社会生活上,自由、平等、友爱的风气兴起。 3、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地相联。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 4、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孙中山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辛亥革命与近现代的思考

辛亥革命与近现代的思考 辛亥革命的发生并非偶然。它既不是由于“西方思想的影响”激起的“骚动和不安”,也不是在少数人“极端感情”或“革命狂热”煽动下的“幼稚与疯狂”,而是社会矛盾运动的产物,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近代中国,究竟采用什么方式步入现代化的大门,曾有过多次争论。最早的一次是戊戌变法以后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争论。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之间也展开过激烈的论战。这些论战的实质,不是中国要不要现代化的问题,而是以什么方式步入现代化的问题。在这些论战中,前者最终都占了上风。这从社会意识上反映出革命已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手段,成为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社会的主要推进器。 革命包含着武装斗争与改变旧的生产关系两层意思。从根本上说,决定社会进步的最终因素是生产力。但是,一个社会能否爆发革命,不取决于革命者自身,而是取决于旧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当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又不思变革时,革命必然要爆发。 在像中国这样饱受外侵内压、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暴力革命几乎是革命的阶级实现现代化道路中别无选择的政治手段。中国旧的生产关系极为顽固,严重束缚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统治阶级要维护其统治,只有靠上层建筑的力量加固生产关系的防线。革命的阶级要摆脱被统治的境遇,把中国导向现代化,也只有靠武装斗争的手段去摧毁旧的上层建筑,变革旧的生产关系。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因此,辛亥革命用暴力手段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的独立,是中国现代化的当然要求。辛亥革命就是在这种复杂而又黑暗的社会环境下爆发的。 辛亥革命是由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孙中山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从少年时代起就随着已成为华侨农场主的哥哥长期生活在国外,并系统地接受了近代教育,成为中国第一个取得行医执照的外科医生。像这样的知识分子,在过去的中国社会里还不曾有过。这使他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力

辛亥革命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辛 亥革命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辛亥革命以前中国所有的历史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都还是在争夺皇位上打圈子,未能跳出这个怪圈。辛亥革命的最大意义在于,革命的发生动摇了中国人两千多年来对君主专制制度——皇权统治的崇拜,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宝座。 ●辛亥革命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带来了20世纪中国的思想大解放。用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度代替封建地主阶级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转折和成就,由此带来的思想解放是怎么形容也不过分的。 ●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说明,中国旧式的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走到头了,只有新式的民主主义革命才能推动历史前进。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义无反顾地肩负起这样的历史任务,走上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 ●孙中山的社会政治理想,不仅北洋军阀未能实现,国民党政府也未能实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彻底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才有条件实现孙中山的社会政治理想。中国共产党不仅继承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先辈们的理想和事业,

而且大大发展了他们的理想和事业。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是辛亥革命的忠实继承者。 由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开始的辛亥革命,到今年已经100周年了。辛亥革命是历史的首创,它提供了此前的中国历史进程未曾提供的新鲜经验,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值得我们永远纪念、深入研究。 辛亥革命冲破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堤防 中国历史悠久,自秦统一中国以来,已经过了2200多年。著名的二十四史记录了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宫廷政变、砍砍杀杀的许多故事。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壮语。这一起义固然是大胆的造反举动,但目的也只是争一个帝王的位置。楚汉相争,出身草莽的刘邦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元末农民战争,当过和尚的朱元璋力战群雄,开创了明朝天下。但不管如何改朝换代,不管是统一还是分裂,天下始终是一人一姓的天下。在世界历史上,中国是君主专制制度最为成熟的国家,也是封建社会延续时间最长的国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以前,冲破君主专制制度几乎是不可能的。 进入近代以来,情况有了变化。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使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中国的独立主权损伤极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把它们的生产方式带进中国,对中国社会生产的冲击很大;欧风美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大;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逐渐传入中国,对国内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冲击很大。太平天国运动发动了对清朝统治阶级的冲击,虽然提出了建立“新天新地新世界”的理想,要在地上建立“小天堂”,但这个“新世界”、“小天堂”仍然不能摆脱封建皇帝的那一套,不能给中国指出新的出路。被人给予很高评价的洋务运动,也只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只能给百孔千疮的统治机器增加一点润滑剂而已,根本无法改变国家的面貌。戊戌维新运动主张君主立宪,试图把中国引上资本主义道路,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但它力图保住光绪皇帝的位子,既不彻底又没成功。义和团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是一次缺乏有力领导且被清朝当局利用的运动,打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最终被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者联合绞杀。 辛亥革命以前所有的历史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都还是在争夺皇位上打圈子,未能跳出这个怪圈。 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则不同,它是中国历史进入20世纪后发生的一次伟大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个最具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甚至可以说是自秦统一中国以来中国历史最伟大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摘要:辛亥革命被称为“不结果实的花”,本文围绕着这一观点,以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程作为基础,阐述了辛亥革命的失败之处与其历史意义。不夸大辛亥革命的正面影响,也不对它的历史进步方面的意义予以抹杀,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袁世凯,失败,历史意义 一、革命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而帝国议会产生的历程和君主立宪制的实现,特别是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激励了中国官僚、士绅等追求宪政。日本实行宪政的步骤和朝野推动立宪的方式成为了中国朝野各界开展立宪运动的范例。 2、清末变革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发起“戊戌变法”,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公元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无奈变法受到清朝廷内保守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反对,导致流产。1901年,原维新派领袖、后来的立宪派首领梁启超便曾发表《立宪法议》一文,鼓吹君主立宪制。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12月5日,清末立宪派开始结成组织推动君主立宪。1905年,清政府曾派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1907年9月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11年(宣统三年)5月清政府组成皇族内阁,彻底暴露了集权皇室的阴谋;令有心改革之士大失所望,转而同情革命,也敲响了亡清的丧钟。 3、文化与军队的革新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经有6万多所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后,大量以参加科举谋求官职的传统文人失去了出路。 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各地开办了许多新军学堂。部分地方的新军(如张之洞主持的湖北和湖南地区)大量起用留学生为军官;相反,北洋新军中留学生却极少。到辛亥革命前夕,组编好的部队已达整编16镇和10余个协、营。 4、革命团体的陆续成立 革命的主要组织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除此以外,还有共进会,文学社,同盟会中的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历史上,许多人曾经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它没有改变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有完成,从这个角度而言不是一次成功的革命,它的历史功绩虽然卓越,但却是在“欢呼声中失败”了。 上世纪初,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蓬勃发展,终于在1911年爆发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辛亥革命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共和国,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伟大作用,不可泯没。按照某些人的论点,辛亥革命不过是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所主张的“激进主义”思想的结果,因而是可以避免的。然而,历史事实证明,这场革命绝非某种主观意愿和人为因素的结果,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严重和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产物,是清政府十分腐朽,不愿意或没有能力抵御外国侵略和领导国内变革的结果。一句话,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0世纪初,在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签订了不平等的《辛丑条约》之后,清政府声称“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沦为“洋人的朝廷”。由于它的卖国和腐朽黑暗的统治,不仅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激化,而且与立宪派的矛盾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愈演愈烈。风雨飘摇的清王朝,日益走向孤立的境地。据统计,1902年到1911年,全国各地此伏彼起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

辛亥革命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很难说有完全彻底的。所谓彻底,只能说是基本彻底。自沉阶级革命成功的结果足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而剥削制度的更替,并不需要新旧完全彻底决裂,他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协、融合、并存。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贵族头衔,此即革命不彻底的明显例子。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辛亥革命一声炮

辛亥革命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论辛亥革命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一百年前,无数爱国革命党人发动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辟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在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一百年来,它的伟大精神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为祖国谱写出了无比壮丽的诗篇。 辛亥革命与当代民主 辛亥革命以前,在封建君主专制的巨大压力之下,人们几乎没有民主的观念。在鸦片战争失败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以及资本主义的萌芽,西方的政治思想在中国有了较多的传播,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对民主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这些认识都不够深刻,也未能引起什么大的影响,但却不能否认是一种进步,同时对之后辛亥革命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思想启迪作用。 在早期改良思想以及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孙中山发展了自己的思想,并意识到中国要发展就必须要推翻清王朝,实现民主共和。他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合众政府”,划时代地提出了民主共和的要求。其后发展而成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更是体现了民主的思想。 虽然辛亥革命所提出的民主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在之后的数十年中,所谓的民主也只是深入到了社会中上层人士的思想之中,而广大的社会底层百姓,对此仍是一无所知。民主不过是个口号,并未真正落到实处。 但是不可否认,辛亥革命确实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它当之无愧是中国民主的先驱,对之后的革命行动有着深远的思想启迪作用。?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流传

广远,人民对革命的追求绵延不绝。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革命的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①正是辛亥革命的不可估量的思想影响力指引着后来者的行动。?它不但推翻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朝政府,埋葬了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破天荒的建立了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主主义觉悟促进了民主精神的高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此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前进的道路。?②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为之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也可以说,正是因为辛亥革命的启蒙作用,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民主。 今天看来,辛亥革命首次真正提出了民主并去付诸行动,对于现在我们的民主有着不可忽略的引领作用。同时,辛亥革命后的失败的民主对于我们来说既是经验,又是教训。为今天我们的民主建设指明了道路。 辛亥革命与当代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但是革命的果实为袁世凯所窃取,之后国家陷入军阀混战,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和。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民生凋敝,人民的悲惨命运并未改变。 ?孙中山原来对袁世凯的印象并不好……如把建立民国的大任托给他是靠不住的,不赞同和他妥协议和。但是孙中山和一般资产阶级革命家一样,有早日实现共和与统一,也就是廉价胜利的愿望。……因此,他又想利用袁世凯……同时,孙中山对袁世凯这个‘汉人’也抱有一些幻想……?③当然,革命党人的做法有其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也可以看出他们对当中国的社会现实认识得不够深刻,过分急于逼迫清帝退位以结束帝制,建立共和,而对今后国家将如何发展考

辛亥革命的启示

辛亥革命的启示 辛亥革命的启示几天,都在研究清朝的那些事儿,也研究辛亥革命的一些陈芝麻烂事儿。 在《名作欣赏》上面读到傅国涌先生的一篇《辛亥百年变局》,我也很有启示。 辛亥革命周年了,精英们把孙中推上了前台,我不由得想起之初,精英们把孔先生推到了天安门,又设立了一个什么孔子和平奖,居然第一届给了连战,可是连战没有到位领奖,第二届好像听说给了普京,可是没有给成,就给停办了。 辛亥革命,从小学读书的时候都听到老师说,是一次不彻底的革命,考试卷上不知道考了多少遍,可是,今天看,我们还是没有理解辛亥革命的精髓,孙中并没有要砸烂旧世界,只是维修一下,装装瓷砖,粉饰一下就可以了,看精英们把孙中先生送上前台就是这个意思,而且,傅国涌先生说,我们不应该怀疑慈禧太后的立宪动机,况且立宪诏书已经发下,轰轰烈烈的立宪行动已经开始,这个对我们的思维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我有一些犹豫,想不明白,这样的说法,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

可是把孔子送上前台是什么意思?圣人之于中国,历被翻云覆水,这不,把他弄上前台不到一百天就给撤掉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面子何在,孔老先生的面子何在?连战普京的面子何在?就为了对付一个异见分子刘晓波?不过,我很认同这个专家的一个观点,辛亥革命改变了国人的生活状态,对极了,我不禁大叫一声,老婆说我又在发神经了。 一个时代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生活方式,他比制度更加本质,如果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而制度没有随之发生变化,那么这个制度一定是千疮百孔的,一个单位,最重要的也是生活方式。 具体到学校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教育生活方式,而不是一些刚性的制度,也不是什么制度的执行力问题,我感觉社会上把执行力这个司之内的词汇用到教育这个象牙塔,这个育人而不是产人的地方,好像是出了问题,先生们,任何一个部门,最重要的都是生活方式,甚至具体到一个家庭都是这样。 甚至具体到一个人也是这样,生活方式绝对不会受制度约束,这个时代对于任何人都没有约束,基本上是想干什么呢就可以干点什么,但是,如果,这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堕落的,那么他的行为就是低级的,谁也拦他不住。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首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能提出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再次,没能发动农民革命;最后,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第一,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第二,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第三,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象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每个人在这种制度面前,必须诚惶诚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许有丝毫逾越。这就是所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卷五)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做“离经叛道”、“非圣无法”,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气概,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与思考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与思考 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它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它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深切愿望。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后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革命失败。但是,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社会、革命、民族甚至世界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其一,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两千年的君主专制。其二,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其三,颁布了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这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成果和标志。其四,为近代政党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对此并不认同,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认为辛亥革命仍然是旧式的革命,它导致的政治变动并无实质性意义,或者说是换汤不换药。它没有也不可能跳出王朝更替的传统,更不可能建立起来新型的民主政治和崭新的政治秩序。其二,认为辛亥革命是过激主义的结果,它造成了军阀割据和社会动荡,更严重的是,它导致了启蒙的夭折和历史进程的中断,在政治上反而搞糟了;其三,认为革命的政治作用不在于推翻权威,而在于填补权威的真空。辛亥革命破除旧权威是胜利的、成功的,但建立的新权威未获成功,造成政治稳定性的丧失。因此,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并未终结中国近代以来的政治衰败过程,中国的现代化一再被延误就是必然的现象了。 辛亥革命是一场重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它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促进了民族觉醒,为社会注入了崭新的思想意识。其一,自由平等意识;其二,民主共和意识;其三,法治意识;其四,独立、自尊、自爱、自信的个性意识。虽然革命派的宣传与思想动员并不深入,难以取得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之功效,但是它戳穿了君权神授的外衣,催生了初步的国民意识,为新文化运动鸣锣开道。 辛亥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工业化的进程。其一,辛亥革命动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