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笔记 重点全记录
- 格式:doc
- 大小:326.00 KB
- 文档页数:31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填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 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 至9 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 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 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 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 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 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
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 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 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
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古代汉语复习重点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重点篇目:《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晋公子重耳之亡》等所学文选2.复习内容: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通论:(一)汉字的结构和发展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4.记住书上举例的字。
5.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和例字。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1.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如:“绸”古代的意义是“缠绕”,现代的意义是“丝绸”;“该”古代的意义是“完备”,现在是“应当”。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
如:……2.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有:(问题:从词义范围看,古今词义的不同有哪些?)(1)词义的扩大,如“菜”,古代专指植物类蔬菜,现在包括肉、蛋之类;再如“睡”,古代指坐着打盹,现在指一般的睡觉。
(2)词义的缩小,如“宫”,上古泛指房屋,现在指少数公共场所。
再如“瓦”,古义比今义要广,古代指陶制品,现在房屋上的建筑材料。
(3)词义的转移,如“暂”,古代是指狗突然向人袭击,今义指时间短暂;再如“汤”,本义指热水,现在指菜汤、米汤之类。
3.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有哪些?(1)古代是褒义,现在是贬义的:如“复辟”,古代是“恢复君位”,现在是说“开历史倒车”;再如:“爪牙”,古代指“勇猛的得力助手”义,现在是“走狗”。
(2)古代是贬义,现在是褒义的:如“锻炼”,古代是玩弄法律诬陷别人的意思,现在指“练习、磨炼”,是褒义。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因为有知识,我们上了太空,我们延长了人均寿命。
更因为有知识,我们超出生死,不再疑惑。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古代汉语知识点11.押韵:把两个以上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上,使声音和谐悦耳。
2.声调:贯穿整个音节的语音的高低升降变化,是整个汉语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取决于音高,又叫字调。
3.调值:是声音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4.调类:就是声调的分类,是按照声调的实际读法归纳出来的,调值相同的归为一个调类。
/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
5.音变:连音变化,在动态的语言序列中有些音节的结构受前后其他音节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它通常是由前后的音节结构和音素间的相互影响而引起的。
6.轻声:在语音序列中有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调子,它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在物理上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
7.儿化:后缀“儿”与它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音节带上卷舌音色的特殊音变现象。
8.口音:软腭和小舌上升时鼻腔闭塞,口腔通畅,这时发出的音在口腔中共鸣,叫做口音。
9.鼻音:软腭和小舌下垂时,口腔成阻,气流只能从鼻腔中呼出,这时发出的音主要在鼻腔中共鸣,叫鼻音。
10.鼻化音:口腔无阻碍,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中呼出,发出的音在口腔和鼻腔中共鸣,叫鼻化音。
11.声母:音节中语音前头的那部分,大多是音节开头的辅音,有的声母不以辅音开头,元音前头那部分是零,习惯上叫零声母。
/ 韵母: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12.语音:人类说话是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交际只能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语言必须凭借语音才能表达出来。
13.音质音位: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位叫音质音位,又因为音质音位出现在固定的音段上,所以又叫音段音位。
第11章古书阅读常识11.1 复习笔记一、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古书特殊的表达方式有以下几种:(一)对文1.定义对文是指在行文中,两个语词或两个语句相互对应,构成对应关系的两个语词,在意义上可以相反,也可以相同或相近。
如:《孟子·离娄上》:“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这一例中语词两两对应,即“高”与“下”对应,“丘陵”与“川泽”对应;这种对应,表达了“丘陵”地势高、“川泽”地势低的意思,并显示出丘与陵、川与泽有近义关系;语词的对应还告诉我们,先秦时代以“高下”表述高与低的对应。
这些“相对为文”的语词词义,一些至今仍然不难理解,如“贱”与“贵”,“少”与“长”等;但另一些则要追溯到它们使用的时代进行分析,才易于理解。
2.作用“相对为文”是古代书面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表达形式,其范围较对偶要宽泛;可以利用对文理解和辨析词义、分析句子结构,也可利用对文解决一些古书的校勘问题。
(二)连文1.定义“连文”是指在行文中,具有同义关系的两个语词往往连接起来使用。
古人行文注意语句的整齐、节奏的和谐,为了这种表达的需要,往往不避重复,增加必要的词语。
在先秦两汉文献中,语词同义连用的情况很普遍的。
如:《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浸润”同义连文,是单音词“浸”与“润”连用,这两个词都含有“渍”的意义,因而构成同义关系。
同义连文有补足语义、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连文有两单音词的连用,及三个以至四个同义词的连用;较早注意到这种语言现象的是顾炎武,他在《日知录》卷二十四“重言”中提到这一现象,“重言”即连文现象。
2.连文的判断应注意几个问题(1)连用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通常存在可解释关系。
(2)“同义”是就某一语言环境而言的,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曾经同义连文使用的词语未必同义。
(3)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人们习惯以字为单位去理解意义,容易把同义连文强行分开理解而造成讹误。
第4章古代汉语的词际关系4.1 复习笔记语言中的众多语词是彼此相关、互相制约的。
在词汇系统中,词和词之间的关系称为词际关系,其中在音与义上可以发生三种关系。
第一种,音同而义不相关;第二种义近而音相距很远;第三种,音相近,义相通。
具有第一种关系的是同音词,具有第二种关系的是同义词,而具有第三种关系的,是同源词。
与意义相关的词际关系主要是后两种,也是本章的学习重点。
一、古代汉语词的同义关系(一)同义词的定义1.同义关系群在文言文中,每个词都有数量不同的同义词,组成复杂的同义关系群;以“一”字为例,它的同义关系也是多方面的:(1)在数量这个意义上,它与“独”“特”“单”“孤”等词同义。
(2)在次第这个意义上,它与“初”“始”“太”“元”“端”“起”等词同义。
(3)在“专一”这个意义上,它与“专”同义。
(4)在“总括”这个意义上,它与“总”“统”“凡”“概”等词同义。
(5)在“整体”这个意义上,它与“满”“全”“皆”等词同义。
2.单音词的翻译问题(1)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单音词比双音词的义项更多、指向更广,所以,文言中的同义关系比现代汉语还要复杂,每个词的同义词,都要比相应的现代汉语词略多一些。
(2)文言词的同义关系,不仅直接涉及修辞、造词问题,而且直接涉及对文意、注释材料的理解,以及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准确程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3.同义词的定义在一定条件下意义相同而语音不相关的词,互为同义词。
这个定义包含三个要点:(1)词的同义是有条件的,没有绝对的、全面的同义词,只有在某个意义上、某种语言环境下的同义词①同义词的同是就义项而言,指相关词的一个或几个义项相同,而不可能是全部义项一一相同。
②同义词不仅有义项和语言环境的条件,还有历史的条件:a.本来不是同义词的,后来可能发展为同义词。
b.起初是同义词的,后来也可能变得不同义了。
c.只有个别贯穿时间很长、历史时期可以不计的同义词。
(2)同义词的语音不相关语音相关、具备音近义通条件的,是同源词,不包括在严格的同义词范围内;同源词之间有历史的渊源关系,它们都是由一个根词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而同义词是意义的偶然相同,两者属于本质不同的现象。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古代汉语》复习要点注意:今年考试的题型与往年有所不同,没有多项选择题。
“复习要点”中有一些多项选择题,仅供同学们参考。
一、考试题型1、单项选择题(10分)2、释词题(10分)3、简答题(20分)4、古文标点题(30分)5、古文翻译题(30分)二、考试范围(一)文选考核命题所选的文选是:(二)通论通论包括以下内容:文字----汉字的结构类型----古书中的用字词汇----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词义的发展语法----词类活用----判断句----被动句----宾语特殊的语序----句法成份的省略字典辞书古书的标点和翻译三、复习要点及解题方法(一)汉字的结构类型1、要点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解释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书”,并对“六书”作也了定义,举出了例字。
关于“六书”,古人有“四体二用”的说法,“四体”指的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方法,它们与汉字的结构有关;“二用”指的是:转注与假借两种用字方法,它们与汉字结构无关。
我们需要同学理解前“四书”,并能分析一般汉字的结构。
下面我们介绍汉字结构分析的步骤。
(1) 先排除指事字,这一类字数量很少,分纯指事字和加体指事字,单独记住。
常见的指事字有:一、二、三、四、上、中、下、亦、本、末、朱、刃、寸。
(2) 剩下的独体、表名词(形体)的是象形。
有少量合体象形可单独记忆,如:眉、须、齿、页、泉、果、瓜。
(3) 合体中有标音成分的是形声(包括会意兼形声),没有标音成分的是会意(合体象形已先排除掉)。
我们可以先用其中的一个部件去试一试这个部件的读音是否与整个字的读音有关,若无关,则再试另一部件。
若其中的一个部件与读音有关,那这个字一定是形声字。
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由于古音的演变,有的形声字声符已不能表音,但这些声符往往可以类推出来。
如:暑、署、屠、箸、煮、赌,形符很明显,韵母都读u,说明有相同的声符,即“者”;赭、者、锗,韵母都读e,也有相同的声符;又如:捂、悟、梧、唔、蜈、晤,声符为吾。
之阳早格格创做《古代汉语》(王力)条记一、挖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办法主要有三种:A 、按音序排列.当前通止依照汉语拼音字母序次排列(汉语拼音规划);古代依照仄火韵106韵排列(上、下仄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进声17韵).B 、按部尾战笔划排列.共一部尾的字归正在所有,部尾的先后以笔划几为序;共一部尾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几为序.笔划相共时,正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普遍是把起笔分成面(、)、横(一)、直(ㄧ)、撇(ノ)四种大概面、横、直、撇、合(┐)五种依次排列.C 、按编码排列.通止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圆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程序是左上角、左上角、左下角、左下角.每字得四码.2、《康熙字典》弛玉书籍、陈廷敬等编,正在明代梅膺祚《字汇》战弛自烈《正字通》前提上编成.依照部尾排列,分成214部,正在按十二天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格式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籍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籍为证.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举止纠正.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籍局.部尾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5、《辞源》1915商务印书籍馆,陆我奎、圆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汇为主,兼瞅百科知识的大辞书籍.部尾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尾.注音反切,局部采与浑代李光天《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础奠定了汉语新颖词汇典的编写格式格局.1958年建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籍,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控制.采与汉语拼音字母战注音字母注音,采与《广韵》的反切.6、《辞海》1936中华书籍局编印,舒新乡、沈颐,弛相主编.1958年建订为综合性辞书籍.舒新乡、陈视道主持.7、东汉许慎《道文解字》,华夏笔墨教奠基之做,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解小篆字形.宋代缓铉采与孙愐《唐韵》校订过.浑代黎永秋的《道文通检》.缓灏《道文解字注笺》8、浑代钻研《道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道文解字注》、桂馥《道文解字义疏》、王筠《道文句读》、墨骏声《道文通训定声》.9、浑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博门支集唐前百般古书籍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仄火韵一韵一卷.另有浑代刘淇《帮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真词汇通释》.10、浑代王引之《经传释词汇》(古声母排列)战近人杨树达《词汇诠》(注音字母),阐明真词汇.11、近人弛相《诗词汇直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籍局,钻研诗词汇直中特殊词汇语的一部博著.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汇为主,新颖以复音词汇主假如单音词汇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A、换成真足分歧的词汇.B、加上词汇头词汇尾.C、用二个共义词汇动做词汇素合成.13、简朴的复音词汇,绝大部分是联绵字.笔墨教主要凭字形辨别转义.14、笔墨的创制时期,象形是最基础的准则.15、隶书籍是汉字演变史上的要害转合面,是古笔墨战今笔墨的分火岭.16、押韵分为三种:A、句句押韵.B、隔句押韵.普遍是奇句不押韵,奇句押韵.如《诗经》C、接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奇句与奇句押韵17、《诗经》押韵主要要领:隔句押韵的句尾韵;尾句进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当前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籍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19、注解古书籍启初于汉代.20、注解罕睹的情况有下列四种:A、释词汇.B、串道.把一句大概几句连串起去道解.C、通释齐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精确.21、罕睹古书籍术语:A、曰、为、谓之.被释词汇搁于其后.不然而用去释义,且用于分别共义词汇大概近义词汇的不共.B、谓.被释词汇搁于其前.以简直释抽象,大概以普遍释特殊.谓之,被释词汇搁于其后.C、貌.于动词汇大概形容词汇后.被释词汇往往表示某种本量大概状态的形容词汇.等于“…的格式”.D、犹.释者与被释词汇往往是共义大概近义闭系.等于“等于道”.上头简朴用于释义.E、之止、之为止.必定是“声训”除了释义中,释者与被释词汇奇我是共音闭系,奇我是单声叠韵的闭系.F、读为、读曰.用本字去证明假借字.G、读如、读若.普遍用去注音.奇我证明假借字.22、唐人为汉下其余古书籍注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战弛守节《史记正义》;唐代李擅注战五臣注萧统《文选》.北往宋裴紧之的《三国志》注.23、郭象注战成玄英注《庄子》.24、如字,常常表示正在特定的上下文里那个字要依照它本本的读音读.奇我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大概直音,标明那个字正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保守有分歧的读法.25、古书籍时常有一字同读的情况.分歧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汇义大概词汇性的分歧.同读奇我不过音调的好别,奇我不然而是声调、词汇义上的好别,另有词汇性上的转化.26、利用四声辨别词汇义战词汇性,是汉语的特性之一.27、墨熹:《周易转义》、《诗集传》、《大教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28、浑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29、阮元为《十三经注疏》做《校勘记》.浑代王念孙《读书籍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籍疑义举例》.30、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31、古代断句用“、”动做标记.语意已完而需要停顿的场合,面于二字之间.句终正在字的中间.过得果为三种情况:意义不明、语法不明、音韵不明.32、《诗经》是赋的近源,《楚辞》是赋的近源.主要特性铺陈真物.33、明代缓师曾《文体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A、汉代为古赋,又称辞赋.普遍较少,多用问问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集文,句式以四六止为主.B、六往赋是俳赋,又喊骈赋.篇幅短小,用韵.骈奇、用典,本量为押韵的骈体文.C、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查所采与的一种试体赋.押韵庄重节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确定八类韵足,所以道八韵律赋.以至押韵词汇序、仄仄也有确定.字数有节制,不超出四百字.D、文赋,受古文疏通做用而爆收.中唐后,古文家的赋渐渐以集代骈,句式整齐,押韵随意.不沉铺排战藻饰,用集文要领写赋,贯脱集文的气魄,沉视浑新流畅,格中靠近集文.34、赋的结构:前里有序,中间为赋,后有“治”大概“讯”等.35、古汉语的建辞要领:A、稽古:援引昔人的遗迹去证据自己的论面.道述一些履历究竟,有正反二里.B、引经:正里援引古代圣贤的止辞.C、代称.a、以真物的特性大概标记代指.如“二毛”.b、以部分代部分.如“风俗”.c、以本料代废品.如“鱼网”.d、以简直代抽象.如“丝竹”.e、以天代人.如“彭泽”.f、以官代人,表尊沉.如“王左军”.g、博名用做通名.如“扁鹊”.h、分裂式的代称.如“吞舟”.D、倒置,词汇序颠倒为了建辞押韵.E、隐喻,不比圆词汇.F、迂回,一种隐晦易懂的建辞脚法.做家不直止,而转直抹足天道出.G、坦率,坦率直合天把意义表黑出去,中接辞令战谦词汇属于坦率语.H、夸饰,一种非常形容语,使谈话减少死动性.36、唐后诗歌分为,古体诗战近体诗,近体诗又喊今体诗,古体诗又喊古风.超出八句的喊搞排律.绝句分为古绝战律绝.古绝普遍只限于五绝.37、四止诗句式普遍为二二,五止诗为二三,七止诗为四三.38、句句进韵的诗歌,果相传汉武帝做柏梁台,与群臣共赋七止联句,句句进韵,故名柏梁体.如曹丕的《燕歌止》.39、《文心雕龙•声律》提到“声律”的问题,北往沈约收明四声,写做《四声谱》.40、三仄调是古风的博用的形式,是古风的特性之一.律绝普遍截与律诗的尾尾二联.41、浑代戈载《词汇林正韵》分为十九词汇韵部,用《集韵》的韵目.42、直有北直北直之分.北直有杂剧战集直.集直有小令战套数二种形式.43、元代周德浑根据北直写成《中本音韵》分仄火韵为十九韵部.二、名词汇阐明.1、直切:用共音字去注音,如“根,音跟”.2、反切:是用二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大概“某某反”(唐前),上字与声母.下字与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3、偏偏义复词汇: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汇,用二个单音的近义词汇大概反义词汇动做词汇素组成,其中一个词汇素的本良心思成为那个复音词汇的意义,而另一个不过动做伴衬.如“有慢慢,非有益也.”“慢慢”指的是“有慢”,“慢”字奇尔思.4、转义:词汇的本良心思.如,背,本本的意义是“背北的窗户”.5、扩充义:从转义“扩充”出去的,即从转义死少出去的意义.,背,本本的意义是“背北的窗户”.扩充意义是“往着”、“对付着”.间接扩充是从转义间接派死出去的意义.间接扩充是由间接扩充而再扩充出去的意义,与转义为间接闭系.6、假借义:如共墨骏声所道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7、六书籍:许慎的《道文解字》认为汉字形骸的构制有六种:象形、指事、领会、形声、转注、假借.惟有象形、指事、领会、形声是制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A、象形:把真物表面大概具备特性的部分描绘出去,形成一个字,如日、月.B、指事:用暗号指出真物特性的制字要领.如上、下、本、终、亦、刃.C、领会:是由二个大概二个以上的形骸组成,把它们的意义拉拢成一个新的意义的制字法.时常是二个象形字的分离,如及.D、形声:是由意符(也喊形符)战声符二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型,如江、沐.意符相共的形声字意义上多数合意符所标示的真物大概止为有闭.如贝与财物有闭,止与止语有闭,心与情绪有闭.E、转注:道法纷歧.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收号”的令,厥后借用为“县令”的令.8、古今字:由于履历的死少,汉字的演变,爆收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大概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爆收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代替,然而“责任”等意义担当着,故而二者为古今字.9、同体字:由于时间大概天狱的闭系,人们为共一个词汇制出二个大概更多的字去代表它,产死乐形骸结构出进较大,意义真足相共,正在所有情况下皆不妨互换的字,如睹覩.10、简繁字:由于人们革新汉字,举止简化而爆收的局里,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籍写简朴,笔划较少,往往是一对付一的闭系,也有一对付多的情况.即日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去的.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战繁体字之间词汇义毫不相搞,果为共音而被采与.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11、推断句:以名词汇大概名词汇性的词汇组为谓语,表示推断.正在古汉语中普遍不必推断词汇“是”,而是正在谓语后用语气词汇“也”去帮闲推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奇我正在主语后用语气词汇“者”表示提顿.新颖汉语中主谓之间普遍用“是”.12、道述句:以动词汇为谓语、道述人大概真物的止径变更的句子.13、可定句:表示可定的句子.必须有可定词汇,古代汉语中可定词汇不妨是副词汇“不”、“弗”、“毋”、“勿”、“已”、“可”、“非”,不妨是动词汇如“无”,不妨是代词汇如“莫”.14、词汇类活用:正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汇临时改变词汇性,如名做动、形容词汇做如动词汇,名词汇做状语,动词汇做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中其余果素的总战,包罗韵头、主要元音战韵尾.16、韵:只指主要元音战韵尾(如果有的话).17、诗韵:韵头分歧而韵相共的字如搞、谦、北、叹不妨互相押韵,那些互相押韵的字搁正在共样的位子上便形成诗韵.18、韵足:韵头分歧而韵相共的字如搞、谦、北、叹不妨互相押韵,那些互相押韵的字搁正在共样的位子上便形成诗韵.汉语诗韵普遍搁正在句尾,习惯上喊韵足.19、韵例:便是闭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场合用韵,什么场合不必韵战何如用韵.20,换韵:纷歧韵到底,中途变更身分歧的韵押韵的押韵办法,接韵的情况不是.21、天籁:民歌随心而唱,随心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22、叶韵:昔人为了证明《诗经》的押韵战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便是“叶韵”,大概称“叶句”(叶,共“协”,战谐之意).23、叶音法:一种该当可定的注音法.昔人认为押韵不妨临时改变读音,以供战谐,不根据.24、单声:二个字的声母相共,如新颖汉语中“珍珠”,“微妙”正在先秦是单声.25、叠韵:二个字的韵母相共,韵头分歧也不妨,如新颖汉语中“光芒”.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籍里谈话里共音大概音近的字的通用战假借.大概本有其字,大概本无其字,借用共音近音字表示,二个字本本形骸分歧,意义分歧.如“蚤起”,蚤通早.27、三十六字母:保守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不拼音字母,只佳找出三十六个汉字动做声母的代表,如睹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而上古的声母当前钻研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28、连绵字:由二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克不迭分隔的词汇,大概有单声叠韵的闭系,如玲珑、徘徊、整齐,大概不,如蜈蚣、妯娌,大概共音相沉复,如渐渐、津津.29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简单明黑,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做家不然而阐明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做注解,成为“疏”,也喊“正义”.《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便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传指证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义.30、《十三经》:《周易》、《尚书籍》、《诗经》、《周礼》、《仪礼》、《礼记》、《秋秋左传》、《秋秋公羊传》、《秋秋谷梁传》、《论语》、《孝经》、《我俗》、《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往大概魏晋人的注.31、衍文:校勘教术语,简称“衍”,也喊“衍字”.用去指明古籍中多出了笔墨的局里.如“‘汉火以为池’,‘火’字衍”.32、脱文:校勘教术语,简称“脱”,也喊“脱字”.用去指明古籍中脱降了笔墨的局里.如“‘孔世家云:颀然而少’”“‘孔’下脱‘子’字”.33、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真足的韵文,也有不真足的韵文.34、仄火韵:隋往陆法止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确定相近的韵不妨共用.北宋仄火刘渊,将共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裔渐为106韵,被成为仄火韵,普遍喊“诗韵”.35、仄仄;近体诗最要害的格律果素,正在诗战韵文中形成一种下矮少短相互接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阳仄、阳仄是仄声,上声、去声、进声为仄声.古代的进声当前转进其余三声中.36、黏:上联的对付句战下联的出句的仄仄典型必须是共一大类的.得黏:诗歌中分歧乎黏的准则的局里.37、对付:每联的出句战对付句必须是好同典型的.也便是对付句的仄仄对付坐.得对付:诗歌中分歧乎对付的准则的局里.38、孤仄:诗歌中除了韵足除中只剩一个仄声字.是律诗的大忌.39、拗句:不依照普遍的仄仄的句子,即该用仄声的已用仄声,该用仄声的已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付于拗句,往往用“救”,便是一个句子该用仄声的场合用了仄声,则正在本句大概者对付句的适合位子,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仄声,以便补救.合起去喊做拗救.40、对付仗:诗歌特天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共的语句相为对付仗,那是正格.其余又一种情况,只央供字里相对付即词汇类相共,不央供句法结构相共.对付仗普遍仄仄相对付.共类的词汇相对付是工对付.41、合掌:一联对付仗出句合对付句真足大概者基础共义,是诗家的大忌,喊搞“合掌”.42、流火对付:对付仗中的特殊典型.相对付的二句之间的闭系不是对付坐的,而是一个意义连贯下去,也便是道出句与对付句不是二句话,而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脱巫峡,便下襄阳背洛阳”.43、借对付:对付仗中的特殊典型.一个词汇有二种以上的意义,诗人正在诗中用的是甲义,然而是共时借用它的乙义大概丙义,去与令一词汇相对付.如“岐王宅里觅罕睹,崔九堂前几度闻”.与“觅常”本为“觅常”之意,然而又为古代丈量单位,借对付数目.44、挖词汇:词汇初称为“直子词汇”,相识音乐的词汇人依照乐谱的音律节拍去写词汇,称为挖词汇大概倚声. 45、词汇调:本指写词汇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汇调的做品的句法合仄仄分别加以综合,进而建坐的百般词汇调的仄仄要领.46、杂剧:一种戴科(动做)黑(道黑)的歌剧,唱词汇往往是剧经纪唱.惟有套数,不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合,齐剧常常四合,奇我加上一个楔子.集直:不是戏剧,不科黑,与词汇的本量相近.47、小令:集直的一种,等于一尾单调的词汇.套数:由二个以上的共一宫调的直子依照一定准则连缀起去的套直.48、赘韵:直中不必用韵的场合用韵.49、衬字:直律中正在确定的字数除中所增加的字,大概者加正在句尾,大概者加正在句中,然而不克不迭加正在句尾.。
《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十套试题答案平分阴阳。
清声母字今读阴平,浊声母字今读阳平。
17.巨,其吕切浊音清化规律。
全浊声母字今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18.苦,康杜切全浊上声变去声。
“杜”为中古全浊声母上声字,“苦”是清声母,仍读上声。
19.兵,甫明切古无轻唇音。
类隔切,以轻唇声母切重唇声母字20.尖,子廉切精系洪音前今读z、c、s,细音前读j、k、某。
四、请用横线标出下列各句中的判断句、被动句和双宾语句,并指出其结构类别。
1.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
(《雁荡山》)被动句。
“为?所”。
2.贤士大夫者,卿因误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王人墓碑记》)判断句:“?者,?也3.若变起,足下以—军破故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请君侧,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谭嗣同》)判断句:“?,?也”。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动句:以“见”、“于”作标志。
5.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
(《论语·公治长》)被动句:无标志。
6.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判断句:以“为”为判断词。
7.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之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后一分句为省主语的判断句,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8.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双宾句:“之为”为动宾语。
9.对曰:“?王遇盗於云中,余受其戈,其所犹在。
”袒而视之背。
(《左传·定公五年》双宾句:“之”为使动宾语。
10.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双宾语句。
五、请用横线标出下列句中的特殊词序,并指出其类别。
1.天下议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疑问代词宾语“焉”前置。
2.《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其祁奚之渭矣。
(《左传·襄公二年》)用助词“之”作宾语前置标志。
3.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期末重点整理通论——字典辞书一、文史工具书的编排方式(一)部首编排法: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归为一部,这个共同的偏旁就是部首。
部首按笔画的多少为先后次序。
同部首的字也按字的笔画多少的先后次序排列。
(二)音序排列法:音序排列法是按汉字的读音来编排所收的字词的。
古代字典辞的音序排列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传统36字母的顺序编排。
一种是按《广韵》韵部或平水韵韵部韵的顺序编排。
(三)号码查字法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分别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四角号码检字法由王云五发明,1925年5月出版《号码检字法》。
二、主要工具书(一)《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
正文十四篇书末“叙”和目录为一篇,共十五篇。
收字以小篆为主,兼收古文、籀文、重文。
据《叙》载,全书共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合计10516个。
体例:一是按小篆的形体,把9353字分成540部;二是于每一篆下先释义,再分析字形结构。
(二)《康熙字典》用十二地支分成十二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加上书前凡例、等韵、总目、检字及书后的补遗、备考等六卷,凡四十二卷。
全书正文共收字47035个。
按《字汇》《正字通》体例立部首214个。
体例:于单字下先注音释义,注音:依次列举《唐韵》、《广韵》等前代韵书的反切,并标注直音;释义:解说字的本义、别音别义,并于每一义项下面列举书证。
有所考辨就在释文末用“按”字表示。
主要特点:一是收字多,超出了以前的任何一部字书;二是注重解形和注音;三是义项收录完备;四是引例十分丰富,例句出处明确。
五是确定了后世字典辞书的部首数量与基本编排方式。
(三)《汉语大字典》按部首排列,设200个部首,共收汉字56000个,是目前我国收字最多的字典之一。
先列楷书字形,然后收列能够反映形体流变、源流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的形体。
释义:古今兼备以古为主,义项排列一般按照本义、引申义、通假义的顺序,义项下面尽可能征引文献为证。
《古代汉语》笔记《論語》一、“之”是賓語前置的標誌1.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的《子張》篇,p206二、倒裝句1.“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有子之言似夫子》p2072.“有是哉,子之迂也”————《子路》篇的(1)p194三、“其”字表“自己”之意的句子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篇的(6)p1972.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篇的(1)p194四、“以”有“用”之意的句子1.“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何以文为:文采有什么用呢?——《颜渊》篇的(4)p1922.“一以貫之”——《里仁》篇的(2)p182五、“以”有“因為”之意1.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衛靈公》篇的(3)p1982.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因循”之意)也”——《先進》篇的(3)p188(這句話中的“以”等於“因”,表“因為之意,屬於“陰陽對轉”的現象)五、字词辨析1.“盗”和“贼”《古代汉语》p236有答案在上古时期,他们与现在的意思恰好相反盗:偷东西的人,偷。
贼:抢东西的人,乱臣,杀害,损害。
六、衍文1.愿車馬衣輕裘七、意合複句1.“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篇的(2)p186八、取消句子獨立成分1.2.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颜渊》的《4》p192九、賓語前置1.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的《子張》篇,p2062.于予與何誅——《公冶長》篇的(1)p182十、話題句1.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篇的(4)p1832.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路》篇的(5)p1953.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顏淵》篇的(3)p192(解釋:民:并非主语,而是话题。
之:复指“民”。
信:真实,真诚,讲信用。
此时鲜见“相信”义。
此为使动用法。
还原全句:信民。
等于说:使民信,使人民真实、真诚。
古代汉语的词序 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战国策〃赵策》) 二、谓语前臵 所谓‚谓语前臵‛,是指为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 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 谁欤?哭者。 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 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 美哉!室。 仁夫公子重耳! 惜乎!子不遇时。 展矣君子。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 甚矣,汝之不惠。 久矣,夷狄之为患也。 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 助哉!夫子。 来,尸虫! (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 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宾语前臵 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前臵‛。 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 宾语前臵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 宾语前臵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臵 1、语法条件:a.句子是疑问句 ; b.宾语是疑问代词 古汉语中的常见疑问代词:谁、孰、奚、曷、胡、何、安、焉、恶等 (1)动词宾语例 彼且奚适也?‛ 王送知莹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驽)马四隅之轮于此,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墨子〃鲁问》) 吾谁欺?欺天乎? 注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那么这个疑问代词,不仅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且还要放在助动词的前面。如果动词前面是用副词作状语时,作宾语的疑问代词要放在副词后面,动词前面。 (2)介词宾语例 乃入见,曰:何以战? 吾谁与为亲? 许子奚为不自织?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疑问代词宾语前臵的规则在上古比较严格。 例外:《论语〃子张》:‚子夏云何?‛ 2、‚如何‛、‚何如‛问题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在‚如何‛这个结构中,‚何‛是个‚谓语‛,而不是宾语,是‚如之何‛的紧缩和凝固的形式。因此,‚如何‛与‚何如‛的来源是不一样的,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汇合在了一起。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相似结构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人之志,若何? 先生助之奈何? 虽先生之辨,将奈之何哉? 3、疑问代词作宾语和作状语的辨别 (1)注意动词谓语后面有无其他的宾语 ①皆曰:‚安有此理?‛ ②或向儒者日:‚方此时也,尧安在?‛ ③姜氏欲之,焉辟害? ④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⑤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⑥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⑦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朞年? ⑧许子奚为不自织? ⑨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 ⑩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2)认清句中充当谓语的词语性质 太后问:‚侍中何少?‛ 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 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在‚何……之有‛的格式中,‚何‛字和名词一起构成偏正结构作动词‚有‛的宾语 对日:‚姜氏何餍之有!‛ 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 (4)疑问代在句词中是充当状语、还是宾语,有时还得照顾习惯的说法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日不然?‛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臵 否定句就是句子里含有否定词的句子。 古代汉语常用的否定词:不、毋、未、莫、无、勿、弗、非、否 1、语法条件:a.句子是否定句 ; b.宾语是代词 父母之不我爱。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 2、常见句式 (1)‚不‛字句 居则曰:‚不吾知也。‛ 乱世恶善,不此听也。 余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2)‚未‛字句 邻国未吾亲也。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盖有之矣,吾未之见也。 晋国之命,未是有也。 (3)‚毋‛字句 毋吾以也。 毋是剪弃。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4)‚莫‛字句 莫余毒也矣。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注意:带有否定副词‚弗‛、‚勿‛、‚非‛和动词‚无‛的否定句,一般没有前臵的情况 例外:今大臣执柄独断,而上弗之收,是人主不明也。(《韩非子〃孤愤》) 3、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臵的规律先秦已不严格 有事而不告我。 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汉代以后的仿古例: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三)宾语用代词‚之‛、‚是‛复指而前臵 1、定义 为强调宾语,将宾语前臵,并在前臵宾语与动词之间加‚是‛、‚之‛等代词复指,我们一般称之为‚复指提宾‛。 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寡君其罪之恐,敢于知鲁国之难?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宋何罪之有?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康公我之自出。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比较: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2、‚惟(唯)……是(之)……‛形式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父母唯其疾之忧。 注意:此格式的前臵宾语若是代词则只能用‚之‛复指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也。 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 3、凝固形式‚是之谓‛、‚此之谓‛ 是之谓政令行。 此之谓不朽。 吾闻之,禹称善人,不善人远。此之谓也夫! 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附录: ‚斯‛、‚焉‛也可以用作复指代词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注意: 在古汉语中,还有一种貌似复指提宾的格式。 子曰:‚德之不惰,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四)一般强调性宾语前臵 1、动词的宾语前臵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2、介词的宾语前臵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四、古汉表示动作行为数量的词序 (一)古今表示行为数量的差异 (二)基本类型 1、数词直接加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的方法)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又与之遇,【七】遇皆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数词作谓语表示行为数量 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仿古例: 臣常至政事堂,三发问而近不答。 巡问:‚吾于读书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 五、定语后臵 (一)数量定语后臵 吏二缚一人诣王。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二)修饰定语后臵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无所寄,废寝食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六、介宾倒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一定要前臵。(略) (二)有复指代词‚之‛‚是‛作标志的句子,介词的宾语必定提前 叔仲昭伯曰:‚我楚国之为,岂为一人行也?‛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三)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作介词的宾语,往往提前 沛公北向座,张良西向座。 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 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唯君裁之。 敝国虽贫,寡人节衣食之用,积金钱,修兵革,聚谷食,夜以继日,三十余年矣。 (四)介词‚以‛的宾语强调提前 蛹以为母,蛾以为父。 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天动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背景知识】句子的分类 同一个句子,从不同的角度,即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考察它,可以有不同的名称。 日食饮得无衰乎?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按照谓语性质分类是最基本的分类方法,包括着眼于谓语的组织形式和着眼于谓语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两种。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我们在从谓语性质上来考察句子的时候,还是采取了从语法意义上来分类的方法。即:我们在讲古汉语单句时,是把它分成了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这三类。 判断句是指名词性(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谓语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句子。 一、古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判断句的比较(古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1、不用判断词‚是‛ 由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直接作谓语,靠主语与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 荀卿,赵人。 2、句中常出现‚者‛、‚也‛ ‚者‛是代词,用在主语后面,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并能舒缓语气;‚也‛是语气词,用在句尾,表达判断语气。 陈胜者,阳城人也。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1、肯定形式 无‚者‛、‚也‛句(基本形式) 夫鲁,齐晋之唇。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有‚者‛句 陈轸者,游说之士。 兵者,不祥之器。 有‚也‛句 张骞,汉中人也。 王,人君也。 有‚者‛、‚也‛句(完美形式) 陈胜者,阳城人也。 南冥者,天池也。 2、否定形式 楚虽大,非吾族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今者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注意:‚非‛字虽然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是,这个‚非‛决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否定副词。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当是时,臣唯知韩信,非知陛下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