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考试总结

自然辩证法考试总结

自然辩证法考试总结
自然辩证法考试总结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绪论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答:研究对象:①自然界的辩证法;②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③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

基本内容:㈠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

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定义: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

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㈢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

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四]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学科性质:

⑴哲学的分支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

(2)中间层次

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臵上,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

(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

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

(3)交叉学科

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

(4)综合性和开放性

2.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体会。

要验证一个命题有证实和证伪两种方法。首先明白一个命题如果不可能被证伪这个命题可能就是一个伪命题,这样我们就能够识别一些貌似真理的实际上毫无意义的论断。明白要证实一个科学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可能,即使我们穷尽了迄今为止的所有可能,但也不能保证在未来会不会出现一个与理论相反的例子。我们现在所接受的理论只不过是有可能被证伪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被证伪的理论。明白了假设证伪是有效的研究的方法,也是最节约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但同时明白证伪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应该对西方哲学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再研究某一个专门领域,否则这种研究总是望文生义的自说自话。

自然观

1.人类自然观的演变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相互关系?

(1)人类自然观的演变总是与同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紧密联系的。人类自然观受当时科学和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而自然观对科技的发展起着推动或者阻碍的作用。但科学技术最终总是能突破层层阻碍向前发展,并形成新的自然观,这种新的正确的自然观又会极大地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2)每一种自然观都不能摆脱历史的局限性;(3)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也不断的接受着检验并不断得到发展。

2.近代前期为什么会形成机械论的自然观?

(一)机械论的自然观形成原因有两点:

(1)受当时生产水平和科学发展水平不高的影响;

(2)受当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背景?

答:1.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下半叶开始)

----向机械化大工业生产过渡

(1)提出大量新的事实材料、新问题;

(2)提供了新的工具。

2.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进入到综合化、理论化阶段。

4.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如何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举例说明)

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关于自然界的有机统一性,即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发现;

2)、关于演化特别是进化的研究,是19 世纪以来世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关于自然界的统一性:

(1)物理学:19 世纪40 年代?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提出,电流、电磁感应的发现,化学电池的发明

(2)化学:1828 年维勒人工合成尿素

1870 年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

(3)生物学:1838 年1839 年,施莱登、施旺分别提出植物、动物细胞学说。

关于演化发展

(1)天文学:康德(1755 年)、拉普拉斯(1796 年)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

(2)地质学:赖尔渐变论(1830 年,《地质学原理》)

(3)生物学:达尔文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1859 年,《物种起源》)

1)从18 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同时也有利的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本身要求突破形而上学局限,因而随后产生的带有辨证法思想的德国黑格尔哲学为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奠定了哲学基础,2)19 世纪30-70 年代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的新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等发现为自然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3)当时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一方面需要从纷乱状态建立联系,另一方面又需要适合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以及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继承了哲学史上宝贵遗产以及人类文明史中一切有价值的成果,特别吸取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它加以革命的改造,才在他们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5.分析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环境等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结构和功能,并同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要素是指物质系统是的组成部分。

系统的结构是指物质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与组织方式的总和。

系统的功能是指有特定结构的物质系统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

系统的环境是指与系统的组成元素发生相互作用而又不属于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

相互关系:系统与要素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与组成部分有着本质属性区别,是一种耦合关系;结构决定

功能,功能的改变又引起结构改变。要完备地规定一个系统,必须要有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这四个方面;系统的功能不仅依赖于其要素和结构,还依赖于环境;要素性质、结构构型或环境条件的变化都会影响系统的功能表现,甚至导致系统的质变;单有关于要素、结构或环境中某一方面的认识都不足以逻辑地推出系统的功能。

6.系统的层次性?系统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着,层次性是系统的一个重要特性,由于组成系统的诸要素的种种差异(包括组合方式上的差异),使得系统组织在地位与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了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这种等级差异性就是物质系统的层次性。层次结构是指若干要素经相干性关系构成的系统,再通过新的相干性关系构成新系统的逐级构成的结构关系。自然界的物质系统层次多种多样,它们之间有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具有构成性关系,低层系统必然是高层系统的构成部分,高级系统只能以低层系统为存在基础;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在相干性关系,单纯加和性关系不会出现层次结构。表现为间断性与连续性和统一,有限性与无限怀的统一,随着层次由低向高推进,系统的结合度由大到小而背递减,层次结构中的双向因果链既表明了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的基础性作用,又表明了高层系统对低层系统的支配调节作用。

层次结构:若干由要素经相干性关系构成的系统,再通过新的相干性关系构成新系统的逐级构成的结构关系反映了客观存在着的自然界的等级结构。

层次性: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的系统等级或系统中的等级差异性。

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1)物质系统层次的间断性:

不同层次的物质系统---

质量范围与空间尺度范围不同

具有不同的结构、发挥不同的功能

遵循不同的运动规律

(2)物质系统层次的连续性

物质系统层次之间具有从属关系:

每一个层次的物质系统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和相临层次的物质系统发生转化;

还往往表现在多个层次之间发生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有限性与无限性和统一

(1)物质系统层次的有限性:对于每一个具体层次的物质系统来说,其在质量范围、空间尺度、结构和功能等方面都是有限的;

(2)物质系统层次的无限性:对于整个自然界来说,对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的认识是不可穷尽的。任何一个具体的物质系统层次,都只不过是无限的自然界物质系统层次系列上的一个?关节点?。

上向因果链:低层次物质系统作为原因,可以在高层次系统中引起一定的结果,可以决定高层次物质系统的特有规律;下向因果链:高层次物质系统对低层次物质系统的限制和影响。

双向因果链一方面造成了层次之间的差别,另一方面也沟通了层次之间的联系。

7.如何用耗散结构理论解释系统新的有序状态(或稳定性)的形成?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

答: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阀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的杂乱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为物质系统稳定性的由来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说明,从而表明物质系统稳定性

的产生和耗散结构的存在是密切相关的。从状态上看,耗散结构的存在本身就标志着系统处于结构上的?稳定状态?;从生产条件上看,耗散结构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开放系统,即与环境有物质、能量交换的物质系统,这也正是作为物质系统稳定性存在的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从过程上看,耗散结构的产生过程是一种自组织形成的过程,它的形成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物质系统稳定性产生并得以保持的内在原因。当然,物质系统的稳定性是动态的,是相对于一定范围而言的。超出这个范围,原有的稳定性就会失稳,涨落将支配系统的行为。这种涨落被一定条件所巩固时,就会出现新的稳定状态。也就是说,随着控制参量的变化,系统会经历稳定失稳再稳定的演化历程。在变化了的时空结构中,又会出现新的涨落。

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

1)、远离热平衡态

2)、开放系统,与周围环境有信息,能量交换。

3)、形成有序结构的各要素之间必须有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4)、系统中存在正反馈,推动系统走向有序

5)、涨落、突变

8.自然物质系统演化的基本图景及规律?(宇宙、星系、恒星、地球)

答:宇宙及天体的起源与演化图景:宇宙经历了基本粒子形成阶段,元素起源阶段,实物阶段,宇宙未来阶段。

恒星演化经历了星际弥漫物质、星云、、原恒星、引力收缩(红外星)、主序星、红巨星,

脉冲阶段,或超新星爆发阶段。

地球演化的基本图景:天文时期,地质时期,地壳运动。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图景:简单小分子合成有机小分子,合成生物大分子,结合成原始生命,进化成细胞,多细胞体,生物、细菌的分别进化。

运动发展规律为:整个自然界的演化发展是由一系列转化构成的过程集合体。矛盾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根本动力。渐变与突变是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相互转化,并遵循运动守恒。自然界的循环发展呈现周期性。运动转化守恒定律是

自然物质系统演化发展的普遍规律。

9.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什么说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核心是什么?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答:(一)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以人的时间活动作为连接纽带的对象关系,这种关系既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类自身时代更迭的不断进化,也影响着自然界的演化。人与自然的这种对象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互相制约的关系。一方面,人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人的一切,从肉体到意识,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无不依赖于自然界,无不是在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才得以持续下来。另一方面,作为人的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也由于人的存在和活动而改变着其面貌。从人类出现以后,作为人的现实对象的自然界就不再是一个外在于人的孤立存在,而是作为人的感性对象,作为人与之作用的对象,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而存在着,这部分自然界不仅按自身的趋势演化,而且也按人的活动指向演化。2.实践是人和自然界

对象性关系的纽带。作为主体的人通过实践而有目的地,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人和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是由实践作为中介而建立起来的。首先,人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是人的第一个实践;其次,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了解自然界的现象,认清和自然界的关系;再次,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改造自然界,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存发展的需求。实践是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实践是人具有能动性的一个基本标志,具有能动性的实践活动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自然存在物的主要特点,另一方面,人有具有受动性。人的认识,活动要受

到自然界的制约,人只能在争确认识这些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地规定和协调自己的实践活动。(注:前面有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内容)

(二).人类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的一切活动及扩大人工自然的全部努力,就其直接目的而言都是为了给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但是人类实践活动所导致的后果,特别是其远期的和间接的后果,却往往达不到人类的初始目的,甚至适得其反。就自然界而言,在演化的过程中其本身存在着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并时刻都在努力的吸收、净化、转换人类对环境所造成的各种影响。在人类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很低的条件下,人类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作用还是有限的,不致出现全球性的生态环境的改变。但是随着人类生产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的干涉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在全球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自然界所面临的问题也达到了空前尖锐的程度。现代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上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引出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自然灾害问题等。

(三)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到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当代人的一时利益。它强调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相协调,它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口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都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人均资源严重不足,加上目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造成资源大量浪费。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辩证关系,经济发展同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实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要保持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科技观

1.科学技术的含义、体系结构,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

科学技术的含义:

(1)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是根据已知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即一整套的原理、定义、定律、公式等建立起来的探索未知世界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3)科学是一般生产力,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而科学的应用是直接的生产力

(4)科学是一种方法,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

(5)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科学是一项社会化的事业,它具备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

技术是人类有目的的利用自然规律,在创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这答前面技术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更好些)

体系结构:关于科学技术体系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这种研究基本上有两个角度:一是研究整个科学技术的整体结构;二是研究每个科学部门的局部结构,即某一学科内部的精细结构。这里我们讨论总体结构。

1)、功能结构:这种结构按照科学研究目的的侧重点不同,把现代科学技术划分为基础科学、

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

2)、整体结构:是指不同类型的科学部门所构成的最基础的一级结构。

七大类型学科纵横交连形成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结构

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

(一)科学与技术的区别(1)目的、任务不同。科学的目的和任务在于认识和揭示自然

及其规律,属于由实践到理论,即由个别到一般的转化过程。技术的目的和任务在于把理论变为发明创造,变为直接的生产力,属于由理论向实践,即由一般到个别的转化过程。(2)根本职能不同。科学的根本职能在于认识自然,只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未知规律,探索通往未知世界的道路。而技术的根本职能在于改造世界,只要是对自然界和自然物进行控制和利用,使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人工化,发展新工艺,创造新产品(3)评价标准不同,科学判定要讲是非,讲真理性标准,要淘汰谬误,追求正确,有用的不一定是科学的,技术评价要讲合理,讲效用性标准,有用的手段、方法或设计就可以认为是好的技术结果,技术追求效用效率。(4)效果不同。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往往会导致人们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而技术上的巨大进步,则将回=会引起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5)工作主体不同。从事科学研究的是科学家,他们常因有新的思想新的发展而获得荣誉和奖励;从事技术发明的是工程师,他们因创制新器物、改进新工艺而获得专利和收益。

(二)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科学与技术有一个共同的本质,那就是他们都反映出人对自

然的能动关系,科学与技术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认识自然、改造世界。科学与技

术的联系还表现在科学与技术的互动。

2.科学技术观与科技道德的关系。科技工作者道德行为规范的有关问题。

答: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的看法。科技道德是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或应该具有的精神气质。科学活动作为社会活动,其活动主体即科技工作者必然要受到社会道

德规范的制约和影响。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是真与善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伦理观念在总体上也是进步的。科技道德是搞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品质,良好的道德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精神、品质、内在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道德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我们作为一个准高级知识分子,正确处理好科学技术关于道德的关系至关重要。首先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不能忽视学术腐败问题,因为这一问题不仅对自己的声望造成严重的损害,更重要的是他违背了一个科学工作者最起码的科学精神和道德准则,是一种对学术的亵渎。其次,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有科学精神。《科学家宪章》:要保持诚实、高尚、协作的精神;严格检查所从事工作的目的及意义;用最有益于全人类的方法促进科学的发展;在科学研究的目的、方法和精神上协助国民和政府的教育;促进国际科学合作,为维护世界和明,为世界公民精神做出贡献;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所具有的人性价值。第三,我国一直提倡科学工作者要具备很强的科学精神,中国科协所提倡的科学精神是:?献身、创新、求实、协作?。每一个科学工作者要立一个志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建功立业;要培养一个意识创新和超越的意识;要树立一种精神科学精神;要创造一种环境科技工作者之间相互尊重、团结协作的人文环境。第四,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科学中的一些道德问题。比如环境道德问题、核能的合理利用,网络道德、克隆人技术,人体实验等等。如果我们正确处理这些问题,会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符合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精神和道德规范,但如果我们将这些科学技术随意使用,很可能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一带农药引起所有科技工作者的重视。

3.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发展模式。

答:科学的内在机制: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

不同理论学说之间的矛盾

科学的分化与综合的矛盾

科学的继承与创新的矛盾

技术的内在机制: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

技术转载与技术综合

技术实践与技术规范

4.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答: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的看法。科技道德是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或应该具有的精神气质。科学活动作为社会活动,其活动主体即科技工作者必然要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和影响。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是真与善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伦理观念在总体上也是进步的。科技道德是搞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品质,良好的道德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精神、品质、内在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道德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我们作为一个准高级知识分子,正

确处理好科学技术关于道德的关系至关重要。首先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不能忽视学术腐败问题,因为这一问题不仅对自己的声望造成严重的损害,更重要的是他违背了一个科学工作者最起码的科学精神和道德准则,是一种对学术的亵渎。其次,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有科学精神。《科学家宪章》:要保持诚实、高尚、协作的精神;严格检查所从事工作的目的及意义;用最有益于全人类的方法促进科学的发展;在科学研究的目的、方法和精神上协助国民和政府的教育;促进国际科学合作,为维护世界和明,为世界公民精神做出贡献;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所具有的人性价值。第三,我国一直提倡科学工作者要具备很强的科学精神,中国科协所提倡的科学精神是:?献身、创新、求实、协作?。每一个科学工作者要立一个志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建功立业;要培养一个意识创新和超越的意识;要树立一种精神科学精神;要创造一种环境科技工作者之间相互尊重、团结协作的人文环境。第四,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科学中的一些道德问题。比如环境道德问题、核能的合理利用,网络道德、克隆人技术,人体实验等等。如果我们正确处理这些问题,会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符合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精神和道德规范,但如果我们将这些科学技术随意使用,很可能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一带农药引起所有科技工作者的重视。5.谈谈你对科学技术价值的看法。

科学技术是蕴涵着价值的社会事业,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包括物质文明价值-精神文明价值-政治文明价值-生态文明价值和社会变革价值等。科学技术负面价值既表现在对物质文明的损害,又表现在对精神文明的危害,实现对科学技术价值的合理利用,应树立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大协调发展观,建立科学技术运用的社会控制机制,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科技发展与人的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人-自然和社会的综合协调。

实现科技发展与人的协调,树立发展科技以人为本的思想,把科技发展同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这一崇高目标联系起来"严格把握科技运用的伦理尺度"科学技术的合理运行!需要人类时时把握科技发展的伦理范围"科学无禁区!

应用有界限1人们对真理的探求虽永无休止!但科学活动和科学的运用则必须有伦理尺度!以防科技被不合理地运用2如滥用#误用和

恶用3"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人类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本身"在人与技术之间!后者永远是工具和手段"因此!要发展以人为中心的科技!进行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的生产!从而避免人适应技术#人受技术压迫等现象的产生"

6.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科学发展观。

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

●必须确立科技、经济、社会与自然的整体观念,这是协调发展的思想前提;

●必须建立一种自觉的社会组织,这是协调发展的社会前提;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协调发展的科学前提。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必然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或战略目标组)所规定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条件,去规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和规划,从而组成一个完善的战略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去寻求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满意解?。

7.关于实施循环经济等问题。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8.论?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和重要评价指标,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资源化(Recycle)活动,简称?3R?原则。

低碳经济的科学内涵包括以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以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应用为核心;以法律制度、政策措施和市场机制为保障。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都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和总结,都是当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严重困扰人类进一步发展时,人类做出的深刻反省和对发展模式的及时纠正。两者均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宗旨。

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基础,发展循环经济必然走向低碳经济,两者都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路径,体现了人类在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中的不断进步,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观。不论是循环经济还是低碳经济,其实现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武汉市应该从各个方面推动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实现两者从?相互促进?到?协同发展?,再到?实质融合?,以此形成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型化?。

9.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有关问题。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10.科学、技术与工程概念辨析。

11.论科学家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系统和机制。

12.论科学技术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的形成是科学作为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科学活动中通过相对稳定的联系而形成科学劳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它能独立自主地承担与其相适应的学术活动,有自己的章程、宗旨、规章制度。

基本行为规范:普遍主义;公有主义;不谋私利精神;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性质:特殊的分层机构,本质是权威机构

谋求?成果——承认?是科学家行为的内在激励因素,也是庞大的科学共同体能够得以灵活运转的不竭动力。(结合教材229页详细答题)

棘轮效应/马太效应:?大人物?越来越权威,?小人物?不受重视

13.论科技伦理的一般原则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参考教材293-314页(只需通读,了解大概精神,答题重点已经总结如下,但需要教材内的例子和语言组织)

科学伦理规范:?乌普斯拉规范?

(1)科学家应该保证他们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及其应用后果不致引起严重的生态破坏;

(2)科学家应该保证他们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及其应用后果不会对我们这一代及我们的后代的生存安全带来更多的危险,不予国际协议中提到的人类基本权利相冲突;

(3)科学家应该认真地估价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并对其产生的后果承担特殊责任;

(4)当科学家断定他们正在进行或参加的科学研究活动与这一伦理道德规范相冲突时,他们应该中断他们所进行的研究活动,并公开生命他们做出这一判断的理由。

科学的社会功能:科学应致力于扩展确证无误的知识;科学应为社会实践服务;

科学道德的主要表现:科学家研究行为的正当性;科学家从事科研活动的责任性;

工程师的责任:对社会与公众负责;

主张以人为本的科学技术发展观;

14.科学有进步吗?

科学作为科学理论(知识体系),是进步的,联系科技史答题;

科学作为社会活动(社会建制),是有进步的(小科学时代到大科学时代,组织由无到有);

科学作为一种生产力,是有进步的,对社会诸多要素(生产力,劳动者素质,工具,关系,对象,人,社会,经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看到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应当认识到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看到科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人类社会道德伦理的挑战(克隆人),对人类安全的挑战(核武器)等。

15.论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技术方法的原则

(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相统一的原则;

(2)需要性和可行性相统一的原则;

(3)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相统一的原则。

技术预测方法的类型(按逻辑分类)

(1)类比性预测方法,或称类推法;(2)归纳性预测方法;(3)演绎性预测方法。

技术预测的基本原则

(1)惯性原则;(2)相关原则;(3)类推原则;(4)概率推断原则。

技术评估的特点:多重价值观;高度有序性;跨学科性;中立性;质疑性

技术评估的程序:资料准备阶段;影响分析阶段;对策研究阶段;综合评价阶段

技术评估的方法:矩阵计技术法;效果分析法;环境评价法;多目标评估法

技术创新的含义:是指新技术第一次应用于生产,技术成果变为商品并在市场上销售得以实现价值,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和行为。

技术创新的要素与分类:要素主要是创新者、机会、环境和资源;可以分为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和管理创新。

技术创新的过程:新设想、新发明的产生阶段;从设想变成产品的转化阶段;新产品走向市场的阶段。

技术创新的模式

技术推动模式基础研究技术发明设计试制制造寻找市场销售

市场需求拉动模式市场需求设想研究开发技术发明制造市场销售

双重作用模式技术发明市场需求双重作用合力制造市场

16.论科学奖励系统的实质和体制。

?奖励系统?包括某种行为和共他人对此行为的反应。科学中的奖励系统体现众科学家扮演科学角色的好坏与相应的报偿之间的关系。但是科学中的奖励系统不像经济中的奖励系统那样运转。在经济奖励系统中,金钱和地位是衡量成绩的最好办法,而在科学活动中:虽然科学家也需要金钱维持生计,而且一肢说来,著名科学家的工资比那么著名的科学家要高,但是,科学家的工资不仅仅是由科学家个人的才能和成就决定的,它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甚至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中工作都会有不同的工资收入。所以科学家的薪水并不反映科学共同体对某个人的员献的表彰,况且薪水并不由科学共同体来直接决定,因此,在科学奖励系统中,金钱对科学家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家在增进科学知识方面所做贡献给予的承认和荣誉。那么,科学奖励系统为什么要以独特的方式运行呢?也就是说,科学奖励系统的实质是什么呢?我们必须考察科学奖励系统在科学体制方面的含义和它在科学家个人方面的含义,才能深刻理解科学奖励系统的本质。

任何一种社会建制都有一定的社会规范,用来调节其成员的行为。如首创性(Originality)、谦逊性(Humilit7)、感情中立性(Emotional neutrality)、合理性(Rationality)等等。这些规范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规范结构。

任何一个社会建制不仅要有一整套社会规范作为其成员行为的准则,同时也要有相应的社会控制机制来保证其成员遵守社会规范防止出现偏离规范的越轨行为。科学体制是通过科学奖励系统而实现对科学家的行为进行社会控制的目的的。当科学中的奖励系统正常发挥功能时,对于那些为追求真理作出了贡献的人就会给予相应的荣誉和奖赏。

对科学奖励系统的本质还可以从科学奖励对科学家个人的含义方面来认识。人们从一切方面提醒科学家,增进知识是他的任务,大大增进知识则是他最幸福地完成了他的任务。而一个科学家是否成功地完成了对他作为一个科学家

所提出的最严格的要求在社会上有效的证据就是对他的独创性成果的承认科学家个人形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作过贡献的那个领域的科学同行对他的评价。具体地说,科学奖励系统在科学家个人方面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科学奖励在本质上是对科学家所作贡献的社会承认,它意味着科学共同体公开承认了某个科学家对科学知识的扩展做出了有效的和有意义的贡献,意味着科学家忠实地履行了他的职责,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任务。

(2)科学奖励在本质上是对科学家科学能力的社会承认。科学共同体是一个自主性很强的组织,科学家的科学才能根据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他们科学员献的大小来判断。科学奖励是一种:其分配只能由科学同行来控制的对科学成就的评价和承认方式,因而也构成了一种对科学家才能的评价和承认方式。科学奖励是由同行评议后分配的。经过评议被授予奖励之后,获奖人就会在同行中威信大增,其形象也顿时变得高大起来,他们往往会因此而进入科学的高一层次,有的甚至被尊为某一领域的权威和领袖人物,这样他们的科学能力就受到同行的赞赏并得到社会的承认。

对于科学奖励系统的实质的认识,还必须弄清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和对科学荣誉的需求之间的关系。科学奖励是对科学家角色表现的评价。也是对科学家能力的肯定,科学奖励奠定了科学家在科学共同体中的地位的基础。如果得不到承认,科学家就会感到沮丧,甚至会脱离科学共同体。因此,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不仅埋头于科学研究,同时也关心社会承认,正如科尔兄弟指出的那样:?在科学中,承认是财产的功能等价物,要求得到‘承认’确实是科学家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总之,科学奖励是一种来自体制强调方面的动力,这种动力能够保证科学体制约正常运行,并能激励科学家不断进取。但是,科学家不能以荣誉作为追求的目标,而必须献身科学,追求真理,并取得成就,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承认和荣誉。

方法论

1.试述科学认识与科学方法的关系。

首先,科技方法既是科学认识的成果,又是科学认识的必要条件,它在科学认识中处于核

心地位;其次,科技方法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既受到科学认识和实践的规律性的制约,又是推动科学认识和实践发展的动力之一。

2.不同历史时期科学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大致说来两种特点:一种是纯粹靠经验而来的科学(其实那不是严格的的科学);再一种就是靠严格的逻辑推理,科学实验研究论证而来的现代科学方法。

古代:生产——技术——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生产;

今天: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

3.有人说科学认识起源于问题,有人说科学认识起源于观察,试评述这两种说法。(什么是科学问题,它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如何正确进行科研选题?

科学问题是在科学发展中产生的,而被科学主体提出来需要解决的矛盾或疑难问题。它包

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科学问题是历史时代的产物,时代所提供的科学背景决定着科学问题的内涵深度和解答途径。

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提出正确问题标志问题解决了一大半。

西方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是科学发现的起点。科学问题既是人类

认识和实践的成果,又是人类进一步认识和实践的起点。确立问题就是确立了研究的目的和主攻方向,也决定了研究过程的主要方式和方法。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如何正确进行科研选题

科研选题就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科研选题的步骤:文献调研与实际考察提出选题初步论证评议确定课题。

选题的基本原则

(1)需要性原则:课题应面向社会需要和科学理论发展的需要

(2)科学性原则:课题的学则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理论或科学事实为依据

(3)创新性原则:要求课题本身具有先进性,新颖性,应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

(4)现实可能性原则:所选课题应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

(5)经济性原则

(6)、灵活性原则:研究者应根据情况的变化使党对课题进行调整或转换,但不可见异思迁,盲目转换。)

4.运用观察方法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为什么人们有时候做不到?(怎样看待观察的客观性?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答:遵循原则:

(1)可观察性原则

(2)观察的客观性原则

(3)为了保证观察的客观性,需要做到:

i. 排除先入为主的干扰

ii. 排除错觉造成的干扰

iii. 记录观察的事实时要规范

(4)观察的系统性原则

(5)观察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

因为观察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保证观察客观性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问题。首先人们始

终只能观察到某一对象在不同关系下所显示出来的性质,而不能观察到它自身实际具有的性质,只能通过对象显示出来的性质来反映和认识。其次,人类感官的局限性,理论水平和经验,都会影响观察者从所显示的性质到自身实际性质的认识。第三、测量仪器能扩大人的认识能力和范围,比人类感官具有更强的客观性,但以其所获的事实材料,受仪器中所蕴含的假说和理论的限制。假说和理论具有易谬性,所以观察的客观性也不能因为使用仪器而获得保证。所以说人们有时候做不到。

5.通过科学实验认识自然有什么特点和优越之处?

答:由于实验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去观察客体的,因此它比观察方法能获得更精确可靠的科学事实。实验比观察能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证明其客观必然性。这是由实验方法的特征决定的:

1 实验方法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

2 实验方法可以强化研究对象

3 实验方法可以使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

4 实验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从而认识对象的性质。

除此之外,实验方法还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

6.怎样对待实验和观察中出现的机遇?

答:科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意外的事件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称为机遇。机遇最大的特点就是意外性。

面对机遇,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一、必须正确理解和重视观察实验中的机遇

机遇是一种偶然性,但又不是纯粹的偶然性。必须能意识到或感觉到,在这种偶然性

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某种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或者是已有的科学认识尚未揭示的,或者可能是与原有的科学认识相悖的,这样就不会轻易地放过机遇了。

二、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抓住机遇(偶然性)的条件有:

1、丰富的知识储备。

2、丰富的想象力与敏锐的观察识别能力。

3、对原有理论能作批判性的思考,勇于探索新问题批判精神。

4、留心意外事件,对新现象抓住不放,追究到底严谨的态度。

总之,我们对待机遇,不能指望依靠偶然的机遇或靠碰运气去发现真理。而机遇一旦出现

就要善于捕捉它,紧紧抓住它,穷追不舍,直到取得成功。

7.常用的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有那几种?试述他们的特点和作用?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的含义,使用原则

(一)、比较与分类

1、定义与特点:

(1)比较法:确定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点、共同点的一种逻辑方法。

(2)分类法: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研究对象区分为不同的种类,并形成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的逻辑方法。

注意:比较与分类的关系a. b. c

2、比较与分类方法的规则:

比较法:彼此本质上有某种联系;按同一标准进行;往往采用中介手段

分类法:注意从属关系;注意相应相称;依照一个本质的根据;分类不应越等

3、比较与分类方法的作用:

比较法:进行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启发思考,甚至导致重大发现

历史比较法揭示矛盾,发现问题

分类法:使材料系统化、条理化,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

(二)、分析与综合

1、分析法

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或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或把历史的过程分解为片

断,或把动态凝固为静态来研究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

2、综合法

在思想上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形成整体性的考察

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是与分析相反的一种思维过程。

3、分析与综合的相互关系

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补充,互为依存,分析是在综合指导下

的分析,综合是以分析为基础的综和。

4、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的作用

分析层次分析法

分析与综合结合元过程法

系统分析法

综合方法不是混合,而是化合,出现新的质

日本人提出:综合也是创造。

(三)、归纳与演绎

1、归纳法

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可分为:

不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归纳法,因果联系归纳法穆勒无法,科学归纳法

完全归纳法:

归纳法在科研中的作用

a. 是整理实验材料、提供经验定律和经验公式的重要方法;

b. 可通过归纳法提出科学的假说和猜想。

c. 可为科学实验的设计提供指导,为科学实验设计提供逻辑的根据。

2、演绎法

(1)什么是演绎法

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即从已知的一般原理出发,来考察某一特殊对象,从而推

演出关于这一对象的结论的方法。

(3)归纳与演绎的关系

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功能互补②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a.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归纳的前导。

b. 相互渗透。

(四)、类比方法

1、定义

根据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或同

一,推断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类似或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

2、类比方法的类型

(1)性质相似的类比(简单共存类比)(2)因果相似的类比(3)综合

类比(4)隐喻类比

3、类比的作用

(1)科学发现上的创造作用;(2)技术应用上的先导作用;(3)经济发展思考中的战略作用;(4)思想交流中的启发诱导作用。

4、类比的原则

(1)相似原则

(2)非?自我?原则

(3)异中求同原则。

8.常用的非逻辑思维方法有那几种?在科学研究中怎样才能诱发和捕捉灵感?

非逻辑思维方法有形象思维、想象和联想思维、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

在科学研究中要诱发和捕捉灵感就需要我们做到付出辛勤的劳动,进行艰苦的思索,积累丰富经验,具备广博的知识。灵感来源源于创造长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得到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广博的知识。是创造者日积月累地针对解决实际问题辛勤的劳动和艰苦的思索。灵感大都是在紧张的思考活动之后转入某种精神松弛状态时出现的,很多科学家的经验证明,在艰苦的思索之余,利用散步、听音乐、阅读文学作品这类活动,造成宁静愉悦的心情,较易于形成灵感的契

机(机会)。诱发和捕捉灵感是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长期实践的产物,是持久探索的结果。掌握了他们的一些本质和规律,人们就可以努力创造条件,抓住机遇,使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能够爆发,促进科学的重大发展。

9.试述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关系。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一切可能发现事物的新规律、新用途,创造具有社会、经济价值的新产品(物质和精神)

的思维形式。

(2)创造性思维的分类

按科学思维的类型,狭义的创造性思维分为两种形态:

第一种:以非逻辑思维形式想象、直觉和灵感等为主的创造性思维。

第二种: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创造性思维。

(3)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特征

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方法有以下两个主要特征:

第一,逻辑方法与非逻辑方法的辨证统一。

第二,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的优化综合。发散性思维又称为?求异思维?或?开放

式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特征。收敛性思维又称为?求同思维?或?封闭思维?

具有集中性和最佳性特点。

2、创造性思维的运演机制

(1)创造始于提出问题,终于问题解决。

问题是创造的起点,也是其终点。

问题对于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就在于它是整个思维进程的?启动器?。

(2)创造过程基本阶段。

英国心理学家G.沃勒斯提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分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为创造的准备期。第二阶段为创造的酝酿期。

第三阶段为创造的明朗期。第四阶段为创造的验证期。

10.说明数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功能。举例说明应用数学模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

数学方法是运用数学的概念、理论、公式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定量的分析、推断、描述,从而在量上解释对象的规律性的一种科学抽象方法。

作用:

(1)数学方法的运用为科技研究提供简洁、精准的形式化语言,是近代科学与古代科学的本质区别所在;

(2)为科研提供数量分析和计算的方法,是科研从定性描述进入定量分析的重要标志;

(3)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逻辑推理的工具;

(4)是科学发现的重要方法;

(5)是工程技术研究的主要工具之一。

基本步骤:

抽取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对数学模型求解;

对模型解做出解释和评价。

常用的数学模型:确定性数学模型、随机性数学模型、突变性数学模型、模糊性数学模型

构造假说的方法论原则:解释性原则;对应原则;可检验性原则。

11.科学假说的特点与作用。怎样理解?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科学假说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科学假说是建立在一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并经过了一定的科学验证的一种科学理论。它既与毫无事实根据的猜想、传说不同,也和缺乏科学论据的冥想、臆测有区别。

第二,具有相当的推测性。它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论点,是根据不够完善的科学知识和不够充分的事实材料推想出来的,它还不是对研究对象的确切可靠的认识。

第三,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科学假说是科学性与推测性的对立与统一。它既包含着真,又包含着假,是真与假的对立与统一。它有可能失真而成为假,也有可能由假而转为真。它是为由假达真而生,也为这种转化的实现而亡。因此,假说又是理论形成中的生与亡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统一的转化条件在于实践,实践是检验假说的唯一客观标准。假说是观察、实验的结果,又是进一步观察、实验的起点。它使人们已有的感性经验形成条理,更使人们进一步观测研究具有方向。假说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假说使科学研究成为能动的自觉的活动。既然假说是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一种科学的推测,那么,人们便可以根据这种推测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测和实验,避免盲目性和被动

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理论思维的作用。因此也就有可能在科学上有所发现,有所突破。

第二,假说是逼近客观真理的通路。人们对自然界客观事物的认识,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对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而往往要借助于提出假说这种方法,运用已知的科学原理和事实去探索未知的客观规律,不断地积累实验材料,增加假说中科学性的内容,减少假定性的成分,逐步建立起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理论。这样,假说就成为科学理论的预制品,成为达到理性认识的桥梁,成为逼近客观真理的通路。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对各种相互联系作系统了解的需要,总是一再迫使我们在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的周围造起茂密的假说之林。

第三,假说是开拓科学新领域,打开科学宝库的钥匙。假说立足于事实,但又不受事实的局限,假说对未知对象提出大胆的设想,而又深入到实践当中去寻求答案。这样,也就能够不断地推动人们去探索、去突破,这就可能打开另一个新天地,获得惊人的发现。

第四,假说可以唤起众说,促进科学发展。客观世界是极其复杂的,人们在探知自然界的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假说之间的争论,各自从不同的侧面探索事物的客观规律,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补充,切磋琢磨,集思广益,以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多种假说对科学认识的?多向?作用与假说对科学认识的?定向?作用,是辩证统一的。有些假说,虽然它们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但却包含着或多或少的合理内容。因而它不仅为以后新假说的形成和新理论的创立,提供一些有益的思想材料,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12.科学理论的功能与评价。

科学理论评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真理性评价和价值评价。

1、真理性评价

科学理论的真理性评价包括逻辑评价和实践检验两方面。

(1)逻辑评价:是指科学理论是否符合逻辑,它包括相容性评价、自恰性评价和简单性评价。

(2)实践检验: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假说及其推论进行的验证。

实践检验一般分为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

直接检验:直接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假说的内容(适用于单称存在的假说)。

间接检验:就是通过结果确认原因,这是一个逆演绎过程。先由假说中演绎出若干

可以直接检验的推论,然后和观察实验结果进行对照。

实践检验的结果可能有两种情况:

一是肯定的结果,一般称为假说通过检验被确认、确证、验证。

二是否定的结果,一般称为假说未通过检验,被?证伪?。

理论的检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无论证实或证伪,都存在着许多需要从逻辑上分析的问题。

(1)假说演绎出的部分结论与观测事实的相符,只是为该假说提供了辩护和支持,还不能说完全证实了这一假说。通常称为确证。

(2)科学假说是通过检验蕴涵的方法接受验证的。在逻辑上,这种方法的保真性是没有保证的。

(3)证伪一个科学假说并不象逻辑学上否定后件就必然否定前件那样简单。首先,科学实践受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是可错的。其次,科学假说本身也是有结构的,若假说被证伪了,还可能是因为其中的辅助性假说有误,而不一定是假说的主要内容有误。

关于判决性实验

判决性实验由于对于两个相互对立的假说能够起到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的裁决作用,因此历来为科学家和哲学家所重视。

关于判决性实验的争论。

关于判决性实验的争论告诉我们:观察、实验对假说的检验有确定的一面,也有不确定的一面。观察和实验是科学的最高法庭,但不要把已有的实验检验绝对化。检验假说是一个历史过程,常常不是一次实验所能完成的。

2、价值评价

所谓价值评价就是对科学理论的学术意义和社

会影响进行评价,其重点是解释力评价社会价

值评价。

解释力评价:根据理论的说明能力和预言能力

对理论进行评价。社会价值评价:根据社会的

需要和要求,从科学理论对技术进步、经济效

益、生态效应、文化教育、社会思想、伦理道

德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价。

13.如何评价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由科学概念、科学原理以及对这些概念、原理的理论论证所组成的体系。

科学理论基本特征:客观真理性,普遍性,逻辑完备性,系统性。

评价标准:理论与经验事实相符的一致性;理论内在的逻辑的完备性;理论的简单性;理论的预见性。

评价内容:包括真理性评价和价值评价。

(1)真理性评价

逻辑评价:是指科学理论是否符合逻辑,它包括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和简单性评价

实践检验: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假说及其推论进行的验证

直接检验:直接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假说的内容

间接检验:就是通过结果确认原因,是一个逆演绎的过程。

(2)价值评价

解释力评价:根据理论的说明能力和语言能力对理论进行评价。

社会价值评价: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要求对社会意义进行评价。

14.技术方案设计要遵循哪些原则?

(1)实用性、经济性、美观性;

(2)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3)先进性与可靠性、安全性相结合;

(4)长期使用与短期使用相结合;

(5)人、机、环境和谐统一;

(6)简单性原则。

15.试述技术评估的特点、标准和基本步骤。

技术评估是通过分析技术和人类社会、自然界各相关因素(社会政治、经济、生态环境、人的价值观念等)的相互影响,来解决技术发展问题的一种方法。

特点:多重价值观;高度有序性;跨学科性;中立性;质疑性。

标准:技术合理性(经济性标准);社会合意性(社会性标准)。

步骤:(1)确定评估对象;(2)阐述评估对象;(3)技术预测;(4)阐述社会环境;(5)社会环境预测;(6)影响识别;(7)影响分析;(8)影响评价;(9)政策分析;(10)综合评价;

16.系统科学的一般方法有哪些?其应用原则和步骤是什么?

系统科学方法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方法群,常用的系统科学方法有系统论方法,信息论方

法,控制论方法等.

系统论方法:包括系统分析法,系统模型法。

信息论方法:包括图式识别法。生物信息法。

控制论方法:包括反馈方法,黑箱方法,功能模拟法。

应用原则:整体性原则,最优化原则,模拟化原则。

步骤:1、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初步系统研究。2、编制计划草案。3、对计划进行论证评估。4、进行正式科学研究。

5、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投入实际使用或生产

17.什么是反馈控制方法?反馈控制方法的作用?用图示表示出反馈控制方法的基本过程。

答:反馈方法就是运用反馈原理,用系统运动的结果来调整和控制系统运动的方法。

在一个系统中,输出对输入的反作用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输出端的输出结果反过来作用于输入端时,对输入起着强化的作用。这时,反馈的结果起着使系统朝着偏离控制目标的方向运动的作用。这种情况叫做正反馈。另一种情况是,输出端的输出的结果反作用于输入端时,对输入起着削弱的作用。这时,反馈的结果起着使系统朝着控制目标的方向运动的作用。这种情况叫做负反馈。负反馈控制方法和正反馈控制方法都是科学的控制方法。负反馈方法可以使系统保持平衡和稳定的状态。而要使系统前进,发生质的变化,就必须依靠正反馈。正反馈方法可以使系统打破原来的状态,从稳定走向不稳定,是系统从一种状态走向另一种状态的桥梁。

18.试述系统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答:(1)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想模式,是推动科技整体化,综合化的重要方法。

(2)兼具多种认识功能,,是研究复杂系统和宏大系统的有效工具。

(3)为人们提供了指定系统最佳方案以实行优化组合和优化管理的手段。

19.非平衡态混沌的特点,自组织理论的方法论启示

①对初始值特别敏感。

②确定性系统中的内在随机性。

③不是简单的无序,也不是通常意义下的

有序运动,而是一种?混沌序?,而且此

混沌具有普遍性。(费根鲍姆常数)

④非平衡过程产生的混沌是一种奇异吸引子。

⑤混沌区出现分数维数。

⑥混沌区出现无穷嵌套的自相似结构。

自组织理论的方法论启示

(1)改变了传统的科学观念,为思维模式的改变提供了工具。(选择新目标、追求新范式)

(2)协同学中序参量概念及方法的应用意义深远。对过程中主要因素和主要环节的把握,对协同性与竞争性相互转化的新认识。

(3)为?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统一?的理解提供了

认识基础和途径。

(3)为质变研究提供了方法。

20.试述系统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想模式,是推动科技整体化、综合化的重要方法;

(2)是认识、调控、改造、创造复杂系统的有效手段;

(3)为人们提供了制定系统最佳方案以实行优化组合和优化管理的手段。

21.掌握几种常用的创造技法,如智力激励法、设问法(检核表法)、列举法。

智力激励法的原文是Brain Storming(简称BS法),即头脑风暴之意,故也有人译做?头脑风暴法?或?智暴法?。它是由创造学的奠基人、美国学者奥斯本于1939年创立的。

日本松下公司能在一年内获得170万条创造性设想,就是使用了智力激励法。

智力激励法的做法大致可分为准备和召开小型会议两步。

(1)准备

在会前应先确定好所要攻克的目标,并将其事先通知与会者。

物色好会议的主持人。

(2)召开小型会议

小型会议的与会者以5~10人为宜,人多了很难使与会者充分发表意见。

会议除主持人外,可另设1~2名记录员。

会议时间大约为半小时到1小时。由主持人宣布议题后,即可启发、鼓励大家提出设想。

①会议气氛自由奔放解放思想是会议的精髓。

②严禁批判在会议上对别人提出的任何想法,都不能批评、不得阻拦。

③以谋求设想数量为主在智力激励法的实施会议上,只鼓励和强调与会者提设想,越多越好,会议以谋取设想数量为主要目标。

④善于用别人的想法开拓自己的思路。

为了保证上述原则的实施,一般还应对于智力激励法会议做一些组织上的规定。

智力激励法会议?严禁批判?的做法只是暂时的。会议结束以后,人们总要对众多设想进行评议、分类和选择,并从中找出最有可能实施的设想。但是,在会议进行之中则必须?严禁批判?。

默写式智力激励法,又称?635?法。

每次会议有6人参加,每人首先备有一张卡片,会议要求每人于5分钟内在各自的卡片上写出自己的3个设想(故名?635?法),然后将卡片传给自己的右邻。每人接到左邻的卡片后,在第二个5分钟内参考别人所写的设想后再在其下写出3个设想,然后再次把自己填写的卡片传给右邻。……如此多次传递,共传6次,半小时即可进行完毕,理论上可产生108个设想。

自然辨证法考试总结

一古希腊自然观与近代科学的兴起有什么关联? 1、早期希腊哲学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之初的米利都。在这里产生了古希腊哲学的第一个哲学流派——米利都学派。泰勒斯:水是世界的本原. 即万物的开端、开始和起源是水;水是生命的本原,渗透在万事万物之中,使得宇宙成为有机体。奠定了西方哲学追究本源的形上精神。阿拉克西米尼认为万物由气所构成,不同的物质乃由气的浓密稀疏所致,这开辟了把握世界的实体构成主义传统 2、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当作世界的本原,主张“万物皆数”,数是现实的基础,是决定一切事物的形式和实质的根据,是世界的法则和关系。 3、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万物都按照对立的斗争和必然性生成,一出于万物,万物出于一 4、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宇宙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不可再分,原子有两种属性;大小和形状。 毕达哥拉斯学派与近代科学的关联: 可以说,这个学派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是重大的,它开创了从数学角度说明自然规律的先河,科学数学化的潮流正是从这里发源的。当然,以今天的观点来看,世界的本原并非是数,科学也不能等同于数学,但是,科学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工具。近代的科学家,如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等人,都曾承认受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启发。 考察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17世纪科学兴起的“微粒说”、“原子论”与上述古希腊的原子论就有着紧密的关联,机械自然观的形成与古代原子论的复活是分不开的。 原子论所代表的以基本的物质微粒的运动来解释宏观经验的思想路线,是近现代科学研究所遵循的主要路线;原子论试图通过少数基本假定来统一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以实现科学理论的统一性的方法论原则,同样被近代科学所继承和发展,成为它的研究纲领。 原子论所内含的自然观与近代科学中的机械论自然观基本一致。 二机械论自然观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有什么关联? 思想根源 理论根据 解释自然界各种现象的信念 三新自然观的主要内涵怎样?对此有何评价? 自然的简单性与复杂性 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自然的构成性与生成性

自然辩证法考题参考

说明:题目及答案仅供参考,请大家务必注意!理科硕士研究生00年题目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A卷〉 1.指出下列说法中的错误项。 A "自然辩证法"一词可以指恩格斯的一本著作 B "自然辩证法;一词可以指以自然科学和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C "自然辩证法一词可以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哲学 D自然辩证法"一词可以指唯物辩证法 2.对著名科学家的哲学倾向进行分析,宜采用的方法是 A·将其置于职业哲学家派别之内B·将其思想分为好和坏的两个方面 c.从中总结出己知的哲学道理 D.非A非B非C 3·将金字塔模型〈科学界分层〉与鸭梨状模型(社会分层)相比较,哪种说法不正确? A.科学界分层的金字塔模型,也可以演变成鸭梨状模型 B·社会分层中的上层人士所占比例远大于科学界分层中的上层人士所占比例 C.金字塔模型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艰巨性和高度创造性 D根据金字塔模型从科学界中提前鉴别出未来的精英人士,是困难的4矛斗学革命结构理论认为,科学区别于前科学之处在于 A.有范型 B.无范型 C.描述实在 D.不描述实在 5.科学兴隆期是指 A·某国占据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地位的时间B.某国科学大发展的时棚C 1978年以来中国科学的发展阶段D文艺复兴以来世界科学事业的发展 6.洋务运动科技引进的首要内容是 A.科技翻译 B.科技教育 C.军用技术 D.民用技术 7.是否具有可检验性,可以用来区分科学与 A.宗教 B.艺术 C.文学 D.亦A亦B亦C 8.导出科学发展的指数规律的基本假定是 A.科学的发展同前一代人遗留下的知识量成比例 B·某时期科学发展速度与《天体运行论》的出版时间至该时期的距离平方成正比C.科学按几何级数发展D.A+B+C 9.罗素火鸡是对归纳原理的 A.质疑 B.支持 C.论证 D.辩护 10.科学发展的指数规律中科学知识量的指标是 A科学书籍数B科研论文数C科学期刊种类数D重大科学成果数 11 检验蕴涵是 A·理论经过实验检验所得结果包含的内容B·观察结果所包含的理论观点 c.从理论命题演绎出的可供经验检验的单称命题 D.非A非B非C 12.提出对未来科学中心属于社会主义的东方大陆"观战的依据是???? A.科学文化的特长周期涨落现象B·"红灯理论" c.科学设法与社会制度的对应 D.A+B+C 13.关于盖森事件,哪种说法不正确? A盖森在科学史大会上提交了"牛顿力学的社会经济根源"的论文 B.盖森的论文向西方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c.盖森的论文开辟了科学史"外在论"研究的先河 D.盖森的悲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特例 14.亨普耳悖论是指?(A+B) A.关于确证的四个信念放在一起有问题 B.渡鸦悖论 c.关子确证的四个信念放在一起没有问题 D.A+C 15.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 A.科学知识在本质是共同体的产物 B.范式是特定科学共同体的信念和准则 C.科学共同体是科学评价和理论选择的客观准则的象征 D.科学家个体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体 16.库恩的范式包括 A.基本的科学理论 B.形而上学假定 C.解难题的示范方法 D. A+B+C 17.关于科学家角色的意义,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 A.科学家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 B.科学家角色的出现是有持续性的科学活动的标志 C,鲁班是中国科学家角色的雏形D.科学家角色的职业化使角色更成熟、稳定 18.科学家角色的职业化最早出现在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英国 19.一个检验蕴涵被确证,意味着自之导出的全称命题 A.被否证 B.被确证 C.被证明 D.非A非B 20.《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的作者是 A.默顿 B.本·戴维 C.科尔 D.贝尔纳 21."大科学时代"的涵义是 A.职业科学家人数日益增多 B.科学日益社会化,社会日益科学化 C.科学的研究规模日益扩大 D.科学的研究对象日益复杂 22.默顿提出的科学家的四条社会规范中不包括(还有一个是无私利主义) A.普遍主义 B.公有主义 C.自由主义 D.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23.批判理性主义的科学增长模式是 A.猜想·反驳模式 B.实证式模式 C.归纳式模式 D.非A非B非C 24.关于科学界中的内部分层,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 A?? A.分层意味着科学家阶层在整个全社会中的职业声望存在悬殊 B.分层说明科学界内部存在不平等现象 C.分层与科学界的马太效应有内存关系 D.无论用什么指标衡量,分层模型都是呈金字塔型 25.基础研究的先导性特点说明,基础研究经济效益的获得是 A.不可能的 B.必然的 C.直接的 D.间接的 26.可检验度取决于命题的 A.普遍性B精确性 C.冒被证伪风险性 D.亦A亦B亦C 27.科学界内部的互动之根本目的在于: A.获取学术信息 B.得到奖金 C.获得承认 D.促进科学事业发展 28.如何从根本上防范和控制科学界内部的越轨行为? A.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B.提高科学家的个人道德水准 C.将科学与法律密切配合 D.建立、规范科学界内部的自我控制之机制 29.批判理性主义认为,科学的最主要特征在于,它是 A.分门别类的学问 B.可证实性 C.可证伪性 D.亦A亦B 30.以下哪种说法正确??? A.科学共同体运行的特有机制是:发现→评价→奖励 B.科学共同体中不包括非组织化、非正式化的科学群体 C.无形学院与科学学派是无法交叉的' D.不同层次的科学共同体的规范是不相包融的 31.哥本哈根学派的领袖是 A.爱因斯坦 B.尼尔斯。玻尔 C.泡利 D.海森伯 32.关于优先权之争,哪种说法不正确? A.科学家争夺优先权是科学体制的动力机制 B.优先权之争是人类天性在科学界中的反映 c.优先权之争是科学体制本身高度强调创造性带来的产物 D.学术承认和荣誉是科学家从体制方面获得的最主要的报酬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2017年度)考点情况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纲要(2017) 第一章 第一节二、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者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观点、特征第二节一、三 系统论自然观:系统的几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系统整体与部分关系 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生态自然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生态自然观观点与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原则 第二章 第二节一 科学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第三节一、二 科学发展的模式:归纳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科学发展的模式及动力第三章 第一节二 何谓归纳法和演绎法?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归纳和演绎的关系如何? 如何理解归纳法的合理性?如何对待归纳法? 第四节一 (了解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观察与实验。) 科学仪器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观察渗透理论; 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观察的客观性问题 第四章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第二节 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工程师)共同体的伦理规范

(2)机械的广泛使用;(3)新哲学体系的提炼 (1)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 [课本] 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1)机械性。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2)形而上学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3)不彻底性。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 静止、片面、孤立、绝对。 无法解释演化问题,最终不得不回归神学的上帝,因此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割裂了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到运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 18世纪末和19 (1)天文学: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1755 年,康德的《自然通史与天体论》提出天体的星云演化假说,指出了太阳系不可避免的毁灭,在僵死的机械论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道缺口。41 年后,拉普拉斯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更详细的星云假说,为辩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天文学方面的基础。 (2)地质学:地质渐变论。1830 年,赖尔出版《地质学原理》,提出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表层以及植物、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这个学说与有机物种不变假说不相容,同时对“灾变说”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3)生物学:细胞学说。动植物由细胞组成,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界线。生物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说明生物演化的连续性,以自然科学的众多事实彻底驳斥了神创论。 (4)物理学: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 世纪40 年代,迈尔、焦耳等人通过各自途径发现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指出了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打破了形而上学

自然辩证法考试总结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基本特点为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界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这种自然观来自天才的直观、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猜测,虽然正确地把握了自然界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能具体地说明自然界地联系;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自然界本身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但同时还缺乏足以把自然现象联结成因果链条的经验知识;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总体上去把握自然界,但同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对构成总体的部分和细节尚不清楚,因而对总体联系的认识必然是模糊的。这就使得它不得不用哲学的猜想来填补知识的空白,用哲学的思辨来编制自洽的理论,因而古代人的自然观念是笼统的,带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特点。 补充(可看可不看) 历史地位: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上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的总观点的问题。古代自然观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去寻求对自然界的解释,坚持在自然界的总体联系和运动、发展、变化中认识自然界。正是这种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使得它一方面在哲学上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如古希腊阿利斯塔克的日心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巴门尼德的充实说(认为“存在“充实空间,不存在虚空)、恩培多克勒的进化论等,在近代科学诞生后,先后发展成为哥白尼—开普勒的日心说、道尔顿的原子论、法拉第—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科学理论。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性质与局限性 机械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它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器,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这种观点否认了有机界与无机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性质上的差别;它不把自然界理解为一个过程,而把自然界看做是按某种必然规定的机械的构成,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只是永远绕着一个圆圈旋转,具有严整的秩序,不存在偶然性,而运动只有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其变化的原因在于物质的外部即外力的推动。这种观点与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观点相比,显然是一种倒退。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界看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有机体,虽然是原始的、素朴的,然而在本质上却是正确的。所以恩格斯指出:“18世纪上半叶的自然科学在知识上,甚至在材料的整理上大大超过了希腊时代,但是在观念地掌握这些材料上,在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仅供参考 版权归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所有 1 自然辩证法资料 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自然哲学 包括:(1)原始形态的朴素自然的自然观,如: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巫术形态的自然观; (2)理性形态的自然观,如:中国古代的周易,道,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古希腊哲学。 古代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等都曾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自然科学,人类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反映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的认识.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孕育了许多在以后科学发展中得到证实的天才预见.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2、欧洲中世纪的自然观 以神学和宗教为主要形式,在这段时期内,人们经历着理性与信仰的战争,人匍匐在人造的神脚下,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理性为信仰服务。这段时期也是理性与信仰共存的时期,也有理性的战斗,如伟大的奥卡姆剃刀认为,只有自明知识和证据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不依赖于权威。中世纪的自然观被宗教和神学黑暗的统治着。 3、近代自然观:包括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论。

到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振兴的伟大历史时代。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理论》以及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不仅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也克服了古代自然哲学的缺陷,它把自然科学建立在观察试验的基础上,并把观察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使自然科学在17和18世纪获得重大的进展。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机械论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宇宙看成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机械决定论的原则发生因果关系,其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因此,是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自然观。 18世纪下半叶开始,发生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阶段开始进入对这些材料进行理论概括的阶段,它的长久打开了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的一个个缺口,一次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变革来临了。 4、现代自然观:以辩证法为形态,在继续进化之中。 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自然科学的三大理论的发现(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深刻的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的一切有价值的成功,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历史中划时代的变革。 5. 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发展 (1) 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列宁总结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物理学的一系列成就给哲学思想领域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精辟的回答了这些问题,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

《自然辩证法》读书心得 一直以来都对文学家有一种特殊的情愫,我不是一个能静下心来研究文学的人,如果让我读一本政治书,我更乐意去计算一个方程。或许是人们总是对没有接触过的事情抱有浓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欲望吧,在上完《自然辩证法》之后,我发现这门课并不只是想我看到的那么简单,它涵盖万千,是很多文人墨客以及各领域大家集成的产物,它的很多内容可以适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能解决一些我认为和它毫不相干的问题,这也让我对理论的知识更加重视。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去阅读了《自然辩证法》的相关教材。 课程中老师讲述的《自然辩证法》,其广义的定义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科学技术发展史为基础,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它有197个组成部分,后来,前苏联在整理出版这些手稿的过程中,删去了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之后留下了181个组成部分,包括10篇论文,169个札记和片断和2个计划草案。自然辩证法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技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其中,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之间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在阅读了自然辩证法的书籍后,我认为其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分为两个方面:运用唯物辩证法概括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批判形而上学自然观,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揭示自然界的辩证法,从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为自然科学提供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因此自然辩证法是和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紧密相连的。其创立于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哲学和科学技术,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同样,自然辩证法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对所有理论的研究我们都不能脱离现实,在基本问题上都必须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不能在不切实际的基础上研究问题。 从自然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来说,自然辩证法包括并涉及很广泛的领

自然辩证法考试

1.什么是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 “子学时代”指先秦到《淮南子》时期,表现为诸子争鸣;“经学时代”,指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康有为,此时儒学成为独尊的学问,几乎所有的哲学创造都是以注经的形式出现,都有经学作为依傍。由此形成了两千年的“注经传统”。子学时代为诸子百家时代,按照冯友兰的说法,始于孔子,终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经学时代的开始。中国历史上两次大的政治制度变革也同时是思想的黄金时期始。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相比,前者显然更短暂,也更灿烂,春秋时代后,言论思想极端自由之空气于是亡矣."新兴的经学时代开始孕育诞生,关于这个时代,已承载着一代甚至几代人给予的努力形成着人类思想的堡垒。 2.什么是思维经济原则? 所谓思维经济原则,就是希望用尽可能少的劳动,尽可能少的思维消耗,尽可能简单的方法,尽可能短的时间,对事实做出尽可能完善的陈述,获得尽可能多的思维成果。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奥卡姆剃刀) 3.为什么说现代科学是非决定论的? 当代科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力图在近代科学所研究的必然性、确定性、决定性、实体性、简单些、线性的基础上研究偶然性、模糊性、混沌性、系统性、复杂性、非线性。 1.粒子世界中的发现:原子核,正电子,μ子,π子,中微子等。夸克悠禁。 2.地球物理和天体物理的进展:大陆漂移说,地幔对流说,海底扩张说,板块说;大爆炸宇宙说。 3.分子生物学建立:1953年沃森和克利克发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4. 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兴起。 4.举例说明哥德尔不完全定理 任何公理系统都不是完备的,其中必然存在着既不能被肯定也不能被否定的命题。 举例就说在欧式几何里面与非欧式几何中如果标准不一,过平行线外一点并不一定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5.什么是理想实验 对实验条件进行极端的简化与抽象,从而得出最具有概括性的理论模型.(物理学的开端) 6. 什么是思想模型,它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思想模型是人们便于研究问题的需要而建立的一种对原理高度抽象、高度纯化的思想客体过思想事物,有4点功能,1.是数学科学进步的巨大杠杆,2.是物理发现的重要手段,3.是技术发明通向发现普遍规律的必要环节,4.是形成科学预见进而导致技术发明的必要工具。7.科学是否意味着进步 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力;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科学的本质给我们的启示是: 我们判断科学是进步还是退步,可以看科学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能满足人类什么需要。 如果科学造福于人类,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起积极地促进作用,它就是有正面价值的,可以判断它是进步的;反之,它是有负面价值或无价值的,它是退步的。 8.举例说明非线性系统的特点 非线性则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线的关系,代表不规则的运动和突变。非线性的特点是:横断各个专业,渗透各个领域,几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时时有。”如:天体运动存在混沌;电、光与声波的振荡,会突陷混沌沌。甚至人类自己,原来都是非线性的:与传统的想法相反,健康人的脑电图和心脏跳动并不是规则的,而是混沌的,混沌正是生命力的表现,混沌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复习资料题库全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 1. 学习自然辩证法,提高自我理论思维能力,也叫科技思维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及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1)任何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在一定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各领域的具体规律。普遍规律寓于特殊规律之中,掌握普遍规律,就可以更加客观的、全面的认识特殊规律,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是直接从科学技术领域总结、概括出来的,它有助于自然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专业更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要运用一定的理论思维方法。科学发展史表明,许多科学理论的形成,都是以正确方法的运用为前提的。尤其是现代自然科学早已突破了分门别类研究的局限,在高度分化的同时日益趋向整体化,这就更加要求有较高的辩证综合能力。此外,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如何从现象的变化中觉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都要求有一个辩证思维的头脑。(3)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科学由收集归纳材料、逻辑整理材料,进入到在对经验材料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创造的阶段;科学各个领域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日

益加强;技术也日益科学化、理论化,因此,更需要理论思维。科技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的最好手段就是学习哲学。哲学是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学问。因此,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辩证思维方式虽然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但是能够在自然观上、在科技发展的规律上、在科技方法论上,帮助科技工作者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在本专业上取得一流的成就。 2.全面比较科学与技术的特点(区别与联系)科学就其存在方式来说,它是一种知识体系;就其发现过程来说,它是一种活动体系;就其社会存在方式来说,它是一种社会建制。技术则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创造、应用和改进人工的知识、手段和技能、方法的系统。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目的和任务不同。科学知识主要回答自然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它揭示客观过程的因果性;技术知识主要解决实践过程中“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它最求满足主体需要的目的性。(2)知识形态不同。科学主要表现为一元性的知识,它把纷繁复杂的现象统一于某一种本质,力求从众多的假说中筛选出某一种定论,并尽量使之简洁明了;相对来说,技术则是从单一到多样,使提纯了的东西在条件耦合中复杂化,它把某一种科学认识转化为多种技术设施和工艺方法,从相同的原理中做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3)知识的评价标准不同。对科学知识主要进行真理性评价,不能说用的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结合你自己所学的专业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可能在哪些方面对你有帮助。 自然辩证法既是辩证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改造自然的实践的方法论。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和普遍规律的学说。这就是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引发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概括、总结和展望。 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观、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观和科学技术工程产

业方法论,是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来把握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培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创新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的分析鉴别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认识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加深对我国科技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更加自觉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我认识到:无论是学习和进行科学科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科学技术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成果,又是改变人们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又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中介。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辨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

自然辩证法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概论》心得体会 摘要: 本文主要是自己对自然辩证法的一些认识,以及对于这门课程的一些初步的理解。同时,结合物理和数学中的一些历史事件来阐释自然辩证法在基础学科中的作用。最后,总结了自己课后的一些思考,并且对于如何更好地完成这门课的教学对老师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 关键字:自然辩证法数学危机感想建议 引言: 经过一学期系统而又认真的学习,我对《自然辩证法概论》这门课程有了一个更加清晰、深刻的认识。自己的哲学观念以及辨证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学习之后的心得体会。首先是我对自然辩证法的内容的理解,然后是自然辩证法在数理学科中的运用,最后对于课堂的教学提出自己的感想以及一点建议。 ~ 1.自然辩证法的含义和发展过程 最初,《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1]。在书中,恩格斯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在研究过程中,恩格斯从自然界中进行着的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以与人相联系的最复杂的运动结束,并且始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保持着不断发展的批判性。 后来,自然辩证法成为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思想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恩格斯思想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

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今,在高校课堂上,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 2.自然辩证法在数理学科中的运用 作为数学系的一名研究生,我更关心自然辩证法在基础学科的发展中所起的重要指导作用。数学,物理,和哲学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17,18世纪,在数学和物理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或者是物理学家也都是出色的哲学家。正是由于他们能够正确的运用辩证法的观点,来描述,思考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以及他们的内在逻辑。才能在关键时刻,正确的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从而做出巨大的成就。下面,我就举数学和物理中的两个典型例子,运用自然辩证法的知识来分析一下。 . 自然辩证法与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在发表著名的相对论以前,洛伦兹和庞加莱就已经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洛伦兹存在绝对静止以太的观念出发,考虑物体运动发生收缩的物质过程得出洛伦兹变换。在洛伦兹的理论中,变换所引入的量只看作是数学上的辅助手段,并不包含相对论的时空观。庞加莱作为数学家,反而没有拘泥于数学公式,而是从哲学角度,运用辩证思想,看到了普遍的真理。 爱因斯坦,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而是将前两位的工作和思想合二为一。,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立足于两条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着眼于修改运动、时间、空间等基本概念,重新导出洛伦兹变换,并赋予洛伦兹变换崭新的物理内容。在狭义相对论中,洛伦兹变换是最基本的关系式,狭义相对论的运动学结论和时空性质,如同时性的相对性、长度收缩、时间延缓、速度变换公式、相对论多普勒效应等都可以从洛伦兹变换中直接得出。 因此,在晚年,对于前面两位科学家之于狭义相对论的贡献,爱因斯坦这样

自然辩证法试题2

1、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性质 2、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二者有什么联系 3、谈谈当代科学研究应具备的科学精神是什么 4、谈谈科研选题原则和意义 1、运用系统的观点分析这句话: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按照名称虽然仍然可以叫做手,但按照实际来说,已不是手了。 2、联系实际,运用生态自然观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必要性。 1、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1)哲学的分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 (2)中间层次: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 (3)交叉学科: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 (4)综合性和开放性,世界性与民族性。 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学科,具有哲学性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因有三: 第一.从研究内容上看:它把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活动

都看成是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其中普遍而深刻的规律性,因而具有哲学世界观的性质。第二.从研究的角度上看:它主要不是对自然界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对认识变革自然的活动进行纯思维逻辑分析,而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来研究自然、人以及两者的中介,因而具有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相统一的特点。第三.从研究的方法上看;它不局限于一般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而更重视哲学抽象。哲学抽象主要特点是进行多层次分析和多学科综合,以便提炼出既普遍又深刻的内容。 2、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二者有什么联系 科学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直接职能是不断探求和系统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还可以物化为社会生产力。科学是反映自然现象的知识;科学是系统地探索自然的一个活动;科学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科学是社会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技术是为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盒技能体系的总和。属于直接生产力的范畴,表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利用、控制和改造。技术的两重属性:(1)自然属性(2)社会属性。 区别:(1)科学的基本任务是认识世界,有所发现,从而增加人类的知识财富。技术的基本任务是发现世界,有所发明,以创造人类的物质财富,丰富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 (2)科学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则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因此,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在形式上也是不同的。 (3)科学成果一般表现为概念、定律、论文等形式;技术成果一般则以工艺流程、设计图、操作方式等形式出现。科学产品一般不具有商业性,而技术成果可以商品化。现代技术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和商业色彩。 (4)科学人才需要有丰富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好奇心、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等是科学人才重要的个性素质。对于技术人才来说,不仅需要有本行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法律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因此,创业精神、组织精神、市

自然辩证法考点重点

★★★★★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 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3.创新型国家建设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定义: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5.论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观点:自然界的本质是一种物质或某几种抽象的东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生物是进化的,并在其中分化出了人。 特征:整体和直观、思辨性臆测性、自发和不彻底性。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缺陷:1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2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都是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主要特征: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作用:1.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2.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缺陷:1.它把自然界看成一架机器,各种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2.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自然界,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3.认为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物质运动和自然界的合目的性创造都来自上帝。 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自然界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4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5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主要特征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交叉的自然科学。P2 2、工业革命进程的加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P2 3、用系统思想看,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表现为技术的结构和技术的功能间的矛盾。 P2 4、简述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世界观方法论意义。P2 5、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和实质。P3 6联系考生自己的专业,分析论述如何进行科学问题的研究。P3 7、综述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联系与区别,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P3 8、科学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P4 9、E. B威尔逊说:“世界上没有谁能够比把整个一生致力下载一个课题的专家更会阻碍科学的进步了。” P4 10、自组织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从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分 形理论到混沌理论的发展过程,后一个理论都有是对前一个理论的否定与超越。P4 11、科学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因此,只要有科学事实也就构建起了科学体系。 P4 12、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都是自然,没有本质区别。P4 13、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都是以自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它们是同类学科, 可以相互替代。P4 14、分析说明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的作用,应当如何评价科学技术乐观主义与科学 技术悲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潮?P5 16、如何理解达尔文进化论和克劳胥斯热寂论的对立统一?P5 17、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经济的复杂关系?P5 18、自然辩证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辩证法。P6 19、世界古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基础。P6 20、事物的发展具有可逆性,是指任何事物在一切条件下都能够使该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P6 21、整体性是系统的最本质特征P6 2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表明了事物发展的有限性。P6 23、开始精神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和方法从事一切科学研究。P6 24、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P6 25、科学的价值在于了解世界,技术的价值在于改造世界。P6 2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P7 27、简述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的基本特点?P7 28、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科学方法论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P7 29、结合你所学专业或从事的工作,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并分析我国怎样才能 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P7 30、结合以上实例运用自然辩证法理论,谈谈科学问题、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关系。P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