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考试总结
- 格式:pdf
- 大小:474.59 KB
- 文档页数:14
绪论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首先从其研究对象来看,它是一门关于科学技术发生发展和研究的一般规律,并由此揭示出自然界存在、演化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其次,从其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是以人类各历史时期的自然哲学、心理与逻辑哲学和历史哲学以及科技成果为基础,由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
2、自然辩证法的特征(1)与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相比(2)与传统自然哲学相比较2、简要分析自然辩证法的学科体系结构。
自然辩证法的内容与其研究对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关于研究对象的基本观点。
而其体系结构则是从学科层面上,为教学需要而发展的关于其研究对象的整体框架。
围绕对象之争,前述学者在学科内容上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为:科学对象论;科学认识论;科学方法论。
二是: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观。
其体系结构即是对上述各方面内容所作的深入而具体细致的展开。
例如,《自然辩证法概论》一书的虽然是统编教材,但其体系结构相对说来不太系统,而且较为僵化。
3、说明培根的经验归纳法。
他认为,从事科学研究必须同时具备两种能力:一种是经验能力;另一种是理性能力。
并且只要把“经验能力和理性能力”“更密切和更纯粹地结合”起来,在二者之间“永远建立一个真正合法的婚姻”,科学家就完全“可以希望得到很多知识”。
他认为,实现这种“结合”的具体办法就是“实验”。
实验的顺利进行,材料的搜集,只需具备和熟练运用经验能力就够了;而要想引出科学的结论,就必须在“真正的归纳法”的指导下,运用理性能力对实验得来的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和加工。
这对于近代欧洲以实验为手段的自然科学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因而,其被马克思誉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4、根据自己学科发展状况试分析自然辩证法在该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
名词解释: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其原意指自然界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考试(终极版)1、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1)系统的含义: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包含以下四个要义:①、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单元。
②、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③、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④、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特定的功能,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内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①、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
②、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
③、系统与要素的规定是相对的。
(3)系统的特点:①、开放性;②、动态性;③、整体性;④、层次性。
2、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答:(1)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循环的思想:他指出除了永恒变化着和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在自然界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产生了无数的有机物抱括能思维的人类,当它在某个时候以一定铁的必然性被毁灭以后,在另外的时间和空间又一定会以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这就是物质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
(2)自组织理论和混沌理论:进化和退化的交替,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的走向无序和退化。
有序和无序的、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转化。
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①、进化与退化是同存共生的;②、进化与退化是相互转化、交替的;③、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也就是辩证法所理解的“否定之否定-发展的螺旋形式”。
(3)现代宇宙学对于宇宙未来演化趋势的推断:宇宙未来演化的趋势取决于宇宙的质量密度①、小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是开放的、无限的,就会一直膨胀下去;②、等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是平坦的、无限的,它也会永远膨胀下去;③、大于临界密度,则宇宙是闭合的、有限的,引力吸引将最终使宇宙停止膨胀而转变为收缩。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复习资料(西工大版)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以及其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20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由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组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自然观在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阶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暨主要内容:1、系统自然观。
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特征主要体现在: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复杂性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系统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2、人工自然观。
主要观点是: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界,它本身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人工自然界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3、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人类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特征主要体现在: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自然辩证法》考试 答案一、基本理论概念部分:1、机械自然观或生态自然观答:机械自然观:机械自然观是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相适应,机械自然观成为以后相当时间内绝大多数科学家所持有的观点。
其要点为:1) 宇宙像空架子,绝对静止---绝对空间;2) 时间永远以等速流失,与物体运功无关;3) 机械运动是唯一的运动规律,宇宙是一架大机器;4) 分析、分解的方法是研究自然的主要方法。
总之:机械自然观把大自然比作机器,由惰性物体组成,不再认为自然是个有机体,自然不再具有生命力和活力,也不具有理智和理性,不能自主地运动和变化,物体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遵循严格的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
简言之“世界是一架机器”。
坚持有神论的思想、决定论的思想、还原论思想和简单性思想。
(概论P31)生态自然观:是系统的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是系统的辩证的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而现代生态自然观的践行为缓解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斯、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发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这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
还高度重视人在大自然中的独特价值和主体地位。
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概论P82)2、科学乌托邦或科学敌托邦、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几种观点答:科学乌托邦:以现代科技为根本依托对未来社会进行理想设计,主张以科技理性为范式主导和规约人类未来,相信科学技术必定可以实现物质丰裕、持续合理、自由正义与社会和谐的人类梦想。
注:乌托邦新型理想社会的理念创新为科学乌托邦主义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条件;理性启蒙运动推动了世界的全面理性化,为科学乌托邦主义的形成提供了文化条件;工业革命及其引领的西方现代运动为科学乌托邦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的社会条件。
绪论一、名词解释:1、自然辩证法P1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P43、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P2-3二、重要问题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P2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与学科性质P53、自然辩证法与旧哲学的区别P6-74、自然辩证法与西方科学哲学的区别P7第一篇自然观一、名词解释:1、系统P392、人化自然P933、人工自然P954、可持续发展P1155、可持续发展战略P117二、重要问题1、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的特点P17-182、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和意义P243、近代机械自然观的基本特征P27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科学背景P29-33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P33-366、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P91-927、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必要性和基本途径P107-1118、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P115-1179、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P121-123第二篇科学技术观一、名词解释1、科学P126-1272、技术P1283、科学共同体P1324、无形学院P1355、范式P1486、技术创新P166二、重要问题1、自然科学的两个重要特征P127-1282、技术的基本特征P128-1293、现代科学技术一体化趋势P1314、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P132-1335、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与主要形式P145-1466、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P1487、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与主要形式P150-152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和意义P157-1609、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和类型P166-16810、技术进步与产业创新P168-17011、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P191-19412、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P198-20113、科教兴国的内容和实施的历史必然性P206-211第三篇科学技术方法论一、名词解释1、科学方法P2202、科学问题P2273、科学事实P2404、实验方法P2465、科学抽象P2516、直觉思维P2597、创造性思维P2608、科学假说P263二、重要问题1、科学认识的特点P2172、科学问题的来源P2313、科研选题的意义、基本原则和一般程序P233-2384、科学事实一般应该满足的条件P2415、科学假说的特点、作用和建立假说应遵循的原则P263-2666、数学方法的特点和作用P275-2777、运用系统方法应把握的原则P2928、技术预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P310-3119、技术评估的标准和内容P315-31610、技术方法的特点P305-307绪论一、名词解释:1、自然辩证法P1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体系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P4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1、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联系和区别?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联系和区别虽然他们都是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作为研究内容但他们之间有着原则的区别第一如何看待自然观。
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都把对自然界的哲学思考放在自然哲学科学实在论或者哲学本体论中而自然辩证法把自然观作为他的理论基石。
第二如何看待科学技术。
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是着重从科学技术成果方面来考察的而自然辩证法把科学技术看做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从他的活动过程也从他的活动成果来考察的。
第三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永恒的最合乎人性的形式。
而自然辩证法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历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它迟早要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2、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答它深刻揭示了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把科技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转为直接生产力社会实践的需要首先是经济生产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科技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12自然辩证法对象,性质,内容,范围,体系?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1、普遍联系的系统自然观:(1)系统自然观:贝塔朗菲(系统论中的相关性原则,把握联系成为一般系统论的最关键的思想之一,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局化的,既是随机的又是系统的)(2)自组织自然观:自组织是在与自然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基础上能够自发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的一种过程和体系。
2、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看看):(1)、产生原因:生态危机。
(2)、科学根据:生态学的生态理念和生态规律。
(3)、基本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自然界的构成:(1)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a、人类尚未认识到的那部分自然界b、人类观测所及(可直接或间接观测到的自然界),但尚未受到人类实践手段影响的那部分自然界(2)人工自然:a、人工控制的自然 b、人工培育的自然 c、人造自然物4、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a、根据物质形态在某些基本特性方面的差异性和共性,可以把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形态归结为实物和场这两种基本的物质形态。
b、根据能否自我新陈代谢、能否遗传变异,可以把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划分为非生命世界和生命世界c、根据物质形态的聚集状态,可以把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划分为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和超密态等五种聚集状态。
5、自然界物质形态的系统性:物质系统的含义:贝塔朗菲(多元性、相关性、整体性):出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
理解:要素、结构、功能、环境之间的关系。
6、自然物质系统的类型:a、从系统内进行的实际过程分类,分为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命系统b、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类,可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c、从系统所处的状态分类:分为平衡态系统、近平衡态系统、远离平衡态系统d、从人系统的认识程度,分为黑系统、白系统、灰系统e、从人与物质系统的关系,分为人工系统、天然系统、复合系统7、物质层次之间的辩证关系:○1、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统一○2、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8、物质层次结构的因果链:1、纵向因果链双向因果链:上向、下向。
自然辨证法:它是马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地一般方法的理论,也就是是,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
自然辨证法研究对象: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客体(自然界);中介(科学技术)。
东方思维方式:注重系统整体的统一和谐、整体的协调发展特点:优点:统筹兼顾,顾全长远,有利于宏观和全体的维护。
缺点:容易忽略对个体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很多时候缺乏可操作性。
西方思维方式:西方个别性思维方式注重个体的评价与得失,重分析,重实证。
优点:能深入把握事物事物本质和规律,专业性针对性强,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缺点:缺乏整体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以实现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自发的唯物主义观点;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具有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
特点:(1)自发性:直观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而没有科学证明。
(2)辩证性:a、运动观:认为自然界以及构成自然地本原头处于运动变化中。
b、矛盾观:对立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直观性和猜测性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是与生产力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紧密相连的;形而上学的形成还受自然科学分门别类研究方法的影响;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特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
第二章一、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广义,我之外的一切外部事物的总和;狭义,自然科学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和。
1、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的表现:自然界物质相对于人类意识的本原性;自然界物质的永恒性。
2、自然界的统一性:在化学元素上的统一性;在基本粒子上具有统一;物质形态在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方面具有统一性;实物和场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二、自然界的系统性1、系统的概念:有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一定规则所组成的具有独特的有机整体。
即是包含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并具有确定性能的整体。
非系统:无规律的联系,无整体性的堆积,偶然的、杂乱的2、自然界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系统的非加和性。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考试重点1. 引言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对于研究生考试来说,掌握相关的重点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考试的重点内容,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2. 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自然辩证法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辩证法的观点来认识和研究自然界的发展及其内部矛盾运动规律,是对自然界事物变化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转化的普遍性原理等。
3. 矛盾的性质和分类矛盾是自然界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源,了解矛盾的性质和分类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础。
矛盾的性质包括对立统一和斗争性,矛盾的分类主要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和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和非同一性矛盾等。
4. 矛盾的运动规律矛盾的运动规律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矛盾的运动规律包括质和量的矛盾、否定之否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等。
5. 矛盾的转化矛盾的转化是矛盾运动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矛盾的转化包括质的转化和量的转化两个方面,质的转化是指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质变的过程,量的转化是指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发生量变的过程。
6. 自然辩证法的方法和应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方法包括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观察法等,这些方法在研究自然界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的应用主要包括在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的应用。
7.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现状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科学,在历史上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在当今世界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8.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在当前存在一些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如大气环境的辩证发展、生物多样性的矛盾与统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等,这些问题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考试中的重点。
9. 总结自然辩证法是一门重要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研究生考试中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
自然辨证法:它是马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地一般方法的理论,也就是是,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
自然辨证法研究对象:主体(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客体(自然界);中介(科学技术)。
东方思维方式:注重系统整体的统一和谐、整体的协调发展,优点:统筹兼顾,顾全长远,有利于宏观和全体的维护。
缺点:容易忽略对个体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很多时候缺乏可操作性。
西方思维方式:注重个体的评价与得失,重分析,重实证。
优点:能深入把握事物事物本质和规律,专业性针对性强,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缺点:缺乏整体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以实现社会俄整体协调发展。
古代朴素自然观:自发的唯物主义观点;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具有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
特点:(1)自发性:直观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而没有科学证明。
(2)辩证性:a、运动观:认为自然界以及构成自然的本原头处于运动变化中。
b、矛盾观:对立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直观性和猜测性形而上学自然观:形成:是与生产力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紧密相连的;还受自然科学分门别类研究方法的影响,特点:自然界绝对不变。
第二章一、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广义,我之外的一切外部事物的总和;狭义,自然科学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和。
1、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的表现:自然界物质相对于人类意识的本原性;自然界物质的永恒性。
2、自然界的统一性:在化学元素上的统一性;在基本粒子上具有统一;物质形态在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方面具有统一性;实物和场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二、自然界的系统性1、系统的概念: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一定规则所组成的具有独特的有机整体。
即是包含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并具有确定性能的整体。
非系统:无规律的联系,无整体性的堆积,偶然的、杂乱的2、自然界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系统的非加和性。
相关性: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2014-4-15)1.自然辩证法包含: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马克思主义科技社会论。
2.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三个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错误,承认了相对静止,但夸大了绝对运动。
“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错误,仅承认绝对运动,但否认相对静止。
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优缺点优点:①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近代机械论自然观在中世纪神学自然统治长达千年之久,重新恢复了唯物主义的王位;②它首次把哲学自然观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直观性和猜测性;③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缺点:①机械性;②形而上学性;③不彻底性;6.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意义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为什么);(质的突破,吸取了其他自然观的优点,克服了其他自然观的缺点;加进了自然的特点;贯彻到了人类历史)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科技方法论以及科技社会论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7.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包括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系统的存在(静态)和演化(动态)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8.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①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②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征;③自然界的演化是由“不可逆的、开放的、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机制;④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9.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然辩证法考试开卷资料整理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超级有趣又很有深度的学科呢,那咱们就开始整理这门课的开卷考试资料吧。
一、自然辩证法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简单来说呀,就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它就像是一个桥梁,连接着哲学和自然科学啦。
这门学科研究的范围可广了,从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到演化发展的规律,再到我们人类应该怎么去认识自然、和自然相处,都是它的事儿。
二、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1. 自然观方面。
这部分讲的是我们怎么看待自然界的。
古代的自然观可能比较朴素,像古希腊的哲学家认为世界是由水、火、土、气这些元素组成的。
后来呢,随着科学的发展,机械自然观出现了,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大机器。
而现代的自然观就更加注重系统和生态啦,强调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大系统,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作用,少了谁都不行呢。
2. 科学技术方法论。
这可是很实用的一部分哦。
它告诉我们科学家们是怎么搞研究的。
比如说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科学家们就像侦探一样,通过仔细观察自然现象,然后做各种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还有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归纳就像是从一堆苹果里找出共同的特点,演绎呢则是根据一个大的原理推出具体的结论。
这就好比我们根据“所有的猫都爱吃鱼”这个大前提,推出“我家的猫也爱吃鱼”这个结论。
3. 科学技术观。
这是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发展规律的部分。
科学技术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时候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推动社会进步,像工业革命就是因为有了很多新的科学技术发明才发生的。
但有时候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这些,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去管理和引导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重点理论和人物。
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贡献。
马克思和恩格斯可是自然辩证法的奠基人呢。
他们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运用到了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研究中。
他们的思想就像是一颗种子,在这个学科里生根发芽,让我们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自然和科技。
1、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联系和区别?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联系和区别虽然他们都是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作为研究内容但他们之间有着原则的区别第一如何看待自然观。
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都把对自然界的哲学思考放在自然哲学科学实在论或者哲学本体论中而自然辩证法把自然观作为他的理论基石。
第二如何看待科学技术。
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是着重从科学技术成果方面来考察的而自然辩证法把科学技术看做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从他的活动过程也从他的活动成果来考察的。
第三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永恒的最合乎人性的形式。
而自然辩证法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历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它迟早要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2、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答它深刻揭示了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把科技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转为直接生产力社会实践的需要首先是经济生产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科技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12自然辩证法对象,性质,内容,范围,体系?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第一讲绪论1.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科学。
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科学概括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引发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概括、总结和展望。
研究对象:自然界,自然的一般本质和规律、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研究内容:自然观、科技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以及科技观与创新型国家。
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1)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2)人类劳动的重要性。
(3)近代科学的革命,与英国的工业革命一道,展示了在此之前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科学技术的力量,把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推向了工业社会。
(科学技术的革命性)。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5)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独享了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成果。
(6)科学社会主义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协调,是科学与人文、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社会。
3.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第一阶段:学术界通常把古代自然哲学的诞生到19世纪40年代初自然辩证法的萌芽。
第二阶段:自然科学与神学分庭抗礼,与哲学分道扬镳,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第三阶段:自然科学通过自身发展,又开始回到与哲学相结合的轨道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自然辩证法创立者,恩格斯是主要的创立者。
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之后,列宁发展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理论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进入20世纪,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两大理论成果,革新了人们的自然观和科学理论发展观。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自然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是用哲学范畴和科学规律表达的自然图景。
自然观由自然科学的水平所决定;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目录1、有人说科学认识起始于问题,有人说科学认识起源于观察,试评述这两种说法。
. 12、举例说明科学问题的来源 (1)3、结合所学专业,谈谈怎样正确对待和运用科研选题的四个原则 (2)4、如何看待观察和实验中的机遇 (2)5、现代科学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3)6、技术方法与科学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3)7、高技术的内涵及其特点 (4)8、怎样理解科学技术的一体化?结合所了解的专业说明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 (4)9、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意义 (5)10、什么是智力激励法及其特点? (5)11、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特征观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人化自然”的思想)。
(6)12、生态危机的表现及根源? (6)13、科学与人文融合的问题 (7)14、关于生态伦理的态度? (7)1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容和背景? (8)16.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8)17.自然人化观的内容? (8)18、技术方案设计要遵循哪些原则?举例说明技术设计中难免要有折中 (8)19.现代科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9)20.结合自己专业谈谈科学选题的原则 (9)21特尔菲法的特征,内涵 (10)22、层次分析法的特征,局限性 (10)23、关于科学,伪科学,非科学的划分标准 (11)24、工程技术的几种方法 (11)25、科学研究是否等同于经验总结 (11)26、在科学不能穷尽的时候,我们是否能用知识拒绝伪科学。
(12)27、创新及创新类型 (12)28.实验和观察中的机遇 (13)29.现代科学的伦理问题 (13)论述题 (13)1、恩格斯说:“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像站在自然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论证人与自然辨证关系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13)2、论科学精神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14)二、材料题: (15)1、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整理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它旨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以下是对自然辩证法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古代朴素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整体,各种自然现象被视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这种观点虽然直观、朴素,但缺乏科学的论证。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则将自然界看作是一部由机械规律支配的机器,强调自然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然而,它忽视了自然界的复杂性和整体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运动和普遍联系的。
它既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又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是一种科学、全面的自然观。
二、科学观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种重要方式。
科学的本质在于揭示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其特征包括客观性、系统性、可验证性等。
科学知识的增长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创新的过程。
科学研究的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归纳、演绎等。
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的基础,归纳和演绎则是对科学事实进行整理和推理的重要手段。
科学发展的模式也有多种观点。
例如,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的发展是通过不断的证实来实现的;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则强调科学的发展是通过不断的证伪来推动的。
三、技术观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对自然进行改造的手段。
技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古代的简单技术到现代的复杂技术的演变过程。
现代技术的发展呈现出高速化、智能化、综合化等趋势。
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它包括技术发明、技术改进和技术扩散等环节。
技术创新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对社会结构和人类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要点(2016)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是什么? P1、答:(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1.提高哲学素养,培养辩证思维。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学科,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
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科技观和掌握科学方法论,同时还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辩证关系并学会辩证思维方法。
2.拓宽知识视野,树立科学精神。
自然辩证法文理交叉,蕴涵着科学文化的职能。
学习自然辩证法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扩大知识面,了解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科技意识,树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从而有助于提高分析社会问题和辨别伪科学的能力。
3.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1)、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改变单向度的知识结构。
(2) 、学习科学精神、思想、方法、态度、文化,做一名合格的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者。
(3) 、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做自觉的唯物主义者(科技工作者一般都是自发的唯物主义者)。
(4) 、培养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原理进行决策的能力。
增强社会责任感。
(5) 、培养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思考和研究科学技术问题和社会科学问题,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2、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是什么?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是什么?中西自然观的差异是什么? P18 ,P26 答: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总特征:孤立、静止、僵化、凝固、不变、片面、外在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总特征:从本体论追问万物的始基。
坚持了本体论,物质性,整体性;直观、思辩、猜测古希腊古代中国关于规律的可认识、可言说的性质可言说性强不可言说性强把自然观作为认识自然的框架还是作为社会行为实用基础以认识自然本身的特征更强以为社会服务的特征更强案例:社会中自由与王权的关系在自然观中的反映差别——天文与人文的关系结果在天象的解释方面,天文故事体现了自由城邦的社会性中央集权的社会特征同样反映在天象的解释体系中,中央集权的秩序性特别强自然的始基比较有形,如水,土,原子等。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绪 论 1.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答:研究对象:①自然界的辩证法;②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③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 基本内容:㈠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 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定义: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 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㈢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 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四]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学科性质: ⑴哲学的分支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 (2)中间层次 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臵上,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 (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 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 (3)交叉学科 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 (4)综合性和开放性 2.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体会。 要验证一个命题有证实和证伪两种方法。首先明白一个命题如果不可能被证伪这个命题可能就是一个伪命题,这样我们就能够识别一些貌似真理的实际上毫无意义的论断。明白要证实一个科学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可能,即使我们穷尽了迄今为止的所有可能,但也不能保证在未来会不会出现一个与理论相反的例子。我们现在所接受的理论只不过是有可能被证伪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被证伪的理论。明白了假设证伪是有效的研究的方法,也是最节约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但同时明白证伪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应该对西方哲学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再研究某一个专门领域,否则这种研究总是望文生义的自说自话。
自然观 1. 人类自然观的演变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相互关系? (1)人类自然观的演变总是与同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紧密联系的。人类自然观受当时科学和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而自然观对科技的发展起着推动或者阻碍的作用。但科学技术最终总是能突破层层阻碍向前发展,并形成新的自然观,这种新的正确的自然观又会极大地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2)每一种自然观都不能摆脱历史的局限性;(3)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也不断的接受着检验并不断得到发展。 2.近代前期为什么会形成机械论的自然观? (一)机械论的自然观形成原因有两点: (1)受当时生产水平和科学发展水平不高的影响; (2)受当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背景? 答:1.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下半叶开始) ----向机械化大工业生产过渡 (1) 提出大量新的事实材料、新问题; (2) 提供了新的工具。 2.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进入到综合化、理论化阶段。 4.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如何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举例说明) 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关于自然界的有机统一性,即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发现; 2)、关于演化特别是进化的研究,是19 世纪以来世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关于自然界的统一性: (1)物理学:19 世纪40 年代‚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提出,电流、电磁感应的发现,化学电池的发明 (2)化学:1828 年维勒人工合成尿素 1870 年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 (3)生物学:1838 年1839 年,施莱登、施旺分别提出植物、动物细胞学说。 关于演化发展 (1)天文学:康德(1755 年)、拉普拉斯(1796 年)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 (2)地质学:赖尔渐变论(1830 年,《地质学原理》) (3)生物学:达尔文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1859 年,《物种起源》) 1)从18 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同时也有利的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本身要求突破形而上学局限,因而随后产生的带有辨证法思想的德国黑格尔哲学为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奠定了哲学基础,2)19 世纪30-70 年代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的新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等发现为自然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3)当时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一方面需要从纷乱状态建立联系,另一方面又需要适合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以及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继承了哲学史上宝贵遗产以及人类文明史中一切有价值的成果,特别吸取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它加以革命的改造,才在他们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5.分析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环境等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结构和功能,并同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要素是指物质系统是的组成部分。 系统的结构是指物质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与组织方式的总和。 系统的功能是指有特定结构的物质系统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 系统的环境是指与系统的组成元素发生相互作用而又不属于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 相互关系:系统与要素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与组成部分有着本质属性区别,是一种耦合关系;结构决定 功能,功能的改变又引起结构改变。要完备地规定一个系统,必须要有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这四个方面;系统的功能不仅依赖于其要素和结构,还依赖于环境;要素性质、结构构型或环境条件的变化都会影响系统的功能表现,甚至导致系统的质变;单有关于要素、结构或环境中某一方面的认识都不足以逻辑地推出系统的功能。 6.系统的层次性?系统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着,层次性是系统的一个重要特性,由于组成系统的诸要素的种种差异(包括组合方式上的差异),使得系统组织在地位与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了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这种等级差异性就是物质系统的层次性。层次结构是指若干要素经相干性关系构成的系统,再通过新的相干性关系构成新系统的逐级构成的结构关系。自然界的物质系统层次多种多样,它们之间有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具有构成性关系,低层系统必然是高层系统的构成部分,高级系统只能以低层系统为存在基础;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在相干性关系,单纯加和性关系不会出现层次结构。表现为间断性与连续性和统一,有限性与无限怀的统一,随着层次由低向高推进,系统的结合度由大到小而背递减,层次结构中的双向因果链既表明了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的基础性作用,又表明了高层系统对低层系统的支配调节作用。 层次结构:若干由要素经相干性关系构成的系统,再通过新的相干性关系构成新系统的逐级构成的结构关系反映了客观存在着的自然界的等级结构。 层次性: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的系统等级或系统中的等级差异性。 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1)物质系统层次的间断性: 不同层次的物质系统--- 质量范围与空间尺度范围不同 具有不同的结构、发挥不同的功能 遵循不同的运动规律 (2)物质系统层次的连续性 物质系统层次之间具有从属关系: 每一个层次的物质系统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和相临层次的物质系统发生转化; 还往往表现在多个层次之间发生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有限性与无限性和统一 (1)物质系统层次的有限性:对于每一个具体层次的物质系统来说,其在质量范围、空间尺度、结构和功能等方面都是有限的; (2)物质系统层次的无限性:对于整个自然界来说,对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的认识是不可穷尽的。任何一个具体的物质系统层次,都只不过是无限的自然界物质系统层次系列上的一个‚关节点‛。 上向因果链:低层次物质系统作为原因,可以在高层次系统中引起一定的结果,可以决定高层次物质系统的特有规律; 下向因果链:高层次物质系统对低层次物质系统的限制和影响。 双向因果链一方面造成了层次之间的差别,另一方面也沟通了层次之间的联系。 7.如何用耗散结构理论解释系统新的有序状态(或稳定性)的形成?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 答: 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阀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的杂乱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为物质系统稳定性的由来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说明,从而表明物质系统稳定性 的产生和耗散结构的存在是密切相关的。从状态上看,耗散结构的存在本身就标志着系统处于结构上的‚稳定状态‛;从生产条件上看,耗散结构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开放系统,即与环境有物质、能量交换的物质系统,这也正是作为物质系统稳定性存在的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从过程上看,耗散结构的产生过程是一种自组织形成的过程,它的形成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物质系统稳定性产生并得以保持的内在原因。当然,物质系统的稳定性是动态的,是相对于一定范围而言的。超出这个范围,原有的稳定性就会失稳,涨落将支配系统的行为。这种涨落被一定条件所巩固时,就会出现新的稳定状态。也就是说,随着控制参量的变化,系统会经历稳定失稳再稳定的演化历程。在变化了的时空结构中,又会出现新的涨落。 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 1)、远离热平衡态 2)、开放系统,与周围环境有信息,能量交换。 3)、形成有序结构的各要素之间必须有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4)、系统中存在正反馈,推动系统走向有序 5)、涨落、突变 8.自然物质系统演化的基本图景及规律?(宇宙、星系、恒星、地球) 答:宇宙及天体的起源与演化图景:宇宙经历了基本粒子形成阶段,元素起源阶段,实物阶段,宇宙未来阶段。 恒星演化经历了星际弥漫物质、星云、、原恒星、引力收缩(红外星)、主序星、红巨星, 脉冲阶段,或超新星爆发阶段。 地球演化的基本图景:天文时期,地质时期,地壳运动。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图景:简单小分子合成有机小分子,合成生物大分子,结合成原始生命,进化成细胞,多细胞体,生物、细菌的分别进化。 运动发展规律为:整个自然界的演化发展是由一系列转化构成的过程集合体。矛盾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根本动力。渐变与突变是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相互转化,并遵循运动守恒。自然界的循环发展呈现周期性。运动转化守恒定律是 自然物质系统演化发展的普遍规律。 9.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什么说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核心是什么?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答:( 一)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以人的时间活动作为连接纽带的对象关系,这种关系既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类自身时代更迭的不断进化,也影响着自然界的演化。人与自然的这种对象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互相制约的关系。一方面,人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人的一切,从肉体到意识,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无不依赖于自然界,无不是在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才得以持续下来。另一方面,作为人的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也由于人的存在和活动而改变着其面貌。从人类出现以后,作为人的现实对象的自然界就不再是一个外在于人的孤立存在,而是作为人的感性对象,作为人与之作用的对象,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而存在着,这部分自然界不仅按自身的趋势演化,而且也按人的活动指向演化。2.实践是人和自然界 对象性关系的纽带。作为主体的人通过实践而有目的地,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人和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是由实践作为中介而建立起来的。首先,人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是人的第一个实践;其次,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了解自然界的现象,认清和自然界的关系;再次,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改造自然界,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存发展的需求。实践是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实践是人具有能动性的一个基本标志,具有能动性的实践活动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自然存在物的主要特点,另一方面,人有具有受动性。人的认识,活动要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