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教育政策法规解读》自测题

【精品】《教育政策法规解读》自测题

【精品】《教育政策法规解读》自测题
【精品】《教育政策法规解读》自测题

《教育政策法规解读》自测题

《教育政策法规解读》自测题

一、填空题

1. 《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2.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3.《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4.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5.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6.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

7.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8.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9.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

10.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

二、选择题

1.王某担任某县高二英语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王某服务期未满、学校英语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职学习。王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利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

A.当地县教育局 B.当地县人民政府 C.地市教育局D.省教育厅

2.实施义务教育()

①是国家对人民的义务②是学生对家庭的义务

③是家长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④是公民应尽的一项基本义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王某担任某县高二英语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王某服务期未满、学校英语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职学习。王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利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

A.当地县教育局 B.当地县人民政府 C.地市教育局D.省教育厅

4.制定规划,认真组织落实;兴办学校,保证必备条件;筹措经费,帮助贫困学生;培养师资,提高教师待遇。这是义务教育法规定的()

A.国家职责 B.家庭的职责 C.社会职责

D.学校的职责

5.《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一般责任

D、行政责任

6.所谓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这里的“义务”是指()

A.凡适龄儿童、少年都要入学接受规定期限的义务教育B.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适龄儿童、少年都要遵行并应尽的义务

C.国家用法律来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D.社会为九年义务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7.某寄宿小学派车接送学生,途中有学生提出要上厕所,司机在路边停车5分钟,5分钟过后,司机没有清点人数就将车开走。小学生王某从厕所出来发现车已经开走,急忙追赶。在追赶过程中摔倒在地,将门牙跌落三颗。王某的伤害由谁承担责任?()

A.司机负责B.某寄宿学校负责

C.司机和某寄宿学校共同负责 D.司机和王某共同负责

8.因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中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应当()

A. 由学校予以赔偿B.由直接责任人赔偿

C. 学校和直接责任人各赔偿一半或协商赔偿

D. 由学校予以赔偿后,可以向直接责任人追偿

9.我国的义务教育包括()

A.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两个阶段 B.幼儿园教育和初中教育

C.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两个阶段 D.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三个阶段

10.在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保障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三、简答题

1.教师与学生之间有哪些法律关系?

⑴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

⑵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⑶保护和被保护的关系;

⑷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

2.简要回答教师的法定权利。

⑴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⑵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⑶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⑷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⑸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⑹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一项重要法律,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是什么?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体会:也谈大与小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经常谈起大与小、强与弱、长与短等等,当前,也经常看到一些媒体上报道的有关各级政府发出的雄心壮志:“要把某某省(市、县)建成大而强、富而美”、“要把某某事(物……)做大做强”……等等。从中不难体会到,不少人对事物的看法都存在着这样一个共性:认为愈是大的东西就愈强,愈是小的东西就愈弱,因此,也就有了“强大”与“弱小”这一对反义词,而且,被世人普遍接受与认可。但是,从哲学的角度看,并不尽然。 年少求学时,曾经粗浅地学习过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知识,也曾经过接触过一些哲学方面的书籍,经过近期参加人民银行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活动,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对于哲学的理解又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并且产生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联想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大小、强弱的认识,就萌生了用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也谈谈大与小、强与弱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仅仅以物质形体的大小来界定强弱,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背道而驰的。大量的事实不胜枚举:周朝一统天下,可谓地大物博,但是,到了周幽王时期,却被一个北方的小小的游牧民族所灭,只落得“不觉胡尘满玉楼”的哀叹。清朝末期,中国在世界上仍然应该称得上绝对的“大国”,并以“天朝”自居,视海外列强为“弹丸之地”、“蛮夷之邦”;而“弹丸小国”们虽然小,但很强。结果,“大”输在了“小”的手里,被迫向小国开放口岸,割地赔款。在自然界,人们也普遍认为外形越大的愈是强,如:强壮的大象、威风凛凛的大老虎......但是,大象的天敌却是热带丛林里的小小的蚂蚁,而微小的病菌却足以让威风凛凛的老虎毙命。现存在曲阜师范大学的我国的第一台“大”型计算机足足有两层楼高大,但是,与现在流行的手提电脑的功能却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大,不一定强,小,也不一定弱。 大与小,其实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体。这是说,大与小并不是绝对对立、绝对不同的事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强大的事物如果在内部机制上出现了问题,就会变成外强中干、外大内弱的事物。而弱小的事物如果优化机制、调整结构,就会成为小而强的事物。从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我们在看待具体事物时,不会因一时的强大而骄傲自满,放弃机制的改革和优化,以至变成弱小者。也不会因自己的弱小而悲观丧气,而是不断改革,强化机制,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 当今之中国,无论在地域上、人口上,在世界上是绝对的、无可非议的大国,但是,我们的强国之路还很长,相对于我们大而强、富而美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虽然我们的GDP 目前在世界上的排名已经跃居前八强,但是,以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14亿的人口折算,我们的人均水平仍然在世界后列,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用大与小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强”,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地域面积的“大”;我们在经济发展上的“弱”,也绝对不是因为我们的地域面积的“小”。目前世界上,经济强国如,德国,他们的国土面积也仅仅是中国的1/30,人口也仅仅相当于一个山东省的人口,但是,他们的经济总量确排在了我们的前头,这个差距该是多么的大?再拿拥有170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俄罗斯,比较历史上被我们称为“弹丸之国”,只有37万平方公里国土的日本,他们的GDP却仅次于特“超级大国”美国,排世界第二的位置,而俄罗斯却被远远的甩在了后边,在经济上沦为三流国家。以此观之,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一方面不要躺在“地大物博”的优越感里睡大觉,丧失机遇,就是不以“大”而自居;另一方面,也不要因为我们的落后,就自甘堕落,失去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勇气,也就是不以“小”而丧气。只要我们坚

分析化学第7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 1.条件电位和标准电位有什么不同?影响电位的外界因素有哪些? 答:标准电极电位E′是指在一定温度条件下(通常为25℃)半反应中各物质都处于标准状态,即离子、分子的浓度(严格讲应该是活度)都是1mol/l(或其比值为1)(如反应中有气体物质,则其分压等于1.013×105Pa,固体物质的活度为1)时相对于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位。 电对的条件电极电位(E0f)是当半反应中氧化型和还原型的浓度都为1或浓度比为,并且溶液中其它组分的浓度都已确知时,该电对相对于标准氢电极电位(且校正了各种外界因素影响后的实际电极电位,它在条件不变时为一常数)。由上可知,显然条件电位是考虑了外界的各种影响,进行了校正。而标准电极电位则没有校正外界的各种外界的各种因素。 影响条件电位的外界因素有以下3个方面; (1)配位效应; (2)沉淀效应; (3)酸浓度。 2.是否平衡常数大的氧化还原反应就能应用于氧化还原中?为什么? 答:一般讲,两电对的标准电位大于0.4V(K>106),这样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用于滴定分析。 实际上,当外界条件(例如介质浓度变化、酸度等)改变时,电对的标准电位是要改变的,因此,只要能创造一个适当的外界条件,使两电对的电极电位超过0.4V ,那么这样的氧化还原反应也能应用于滴定分析。但是并不是平衡常数大的氧化还原反应都能应用于氧化还原滴定中。因为有的反应K虽然很大,但反应速度太慢,亦不符合滴定分析的要求。 3.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反应物的浓度;2)温度;3)催化反应和诱导反应。 4.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有哪几类?这些方法的基本反应是什么? 答:1)高锰酸钾法.2MnO4+5H2O2+6H+==2Mn2++5O2↑+8H2O. MnO2+H2C2O4+2H+==Mn2++2CO2+2H2O 2) 重铬酸甲法. Cr2O72-+14H++Fe2+===2Cr3++Fe3++7H2O CH3OH+Cr2O72-+8H+===CO2↑+2Cr3++6H2O 3)碘量法3I2+6HO-===IO3-+3H2O, 2S2O32-+I2===2I-+2H2O Cr2O72-+6I-+14H+===3I2+3Cr3++7H2O 5.应用于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反应具备什么条件? 答:应用于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反应,必须具备以下几个主要条件: (1)反应平衡常数必须大于106,即△E>0.4V。 (2)反应迅速,且没有副反应发生,反应要完全,且有一定的计量关系。 (3)参加反应的物质必须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或能与还原剂或氧化剂生成沉淀的物质。 (4)应有适当的指示剂确定终点。 6.化学计量点在滴定曲线上的位置与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电子转移数有什么关系? 答:氧化还原滴定曲线中突跃范围的长短和氧化剂与还原剂两电对的条件电位(或标准电位)相差的大小有关。电位差△E较大,突跃较长,一般讲,两个电对的条件电位或标准电位之差大于0.20V时,突跃范围才明显,才有可能进行滴定,△E值大于0.40V时,可选用氧化还原指示剂(当然也可以用电位法)指示滴定终点。 当氧化剂和还原剂两个半电池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相等,即n1=n2时,则化学计量点的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革命性阶级性科学性 唯物论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形态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是直接关系到党的盛衰性兴亡的大事。 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学说 7统一战线理论 8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理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根本保证, 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作方法, 是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的准则。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路线也是各三个的精髓。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为解决国际争端和 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的途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遇到的挑战和考验, 在解决实践中新问题的时候形成的新观点新理论。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是因为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必须解决好影响小康社会原定指标完成的…三农?和社会建设滞后等问题。 党的十七大主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 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 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分析化学答案(第六版)

分析化学习题答案 第二章: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思考题 1.正确理解准确度和精密度,误差和偏差的概念。 答:准确度是测定平均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常用误差大小来表示,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精密度是指在确定条件下,将测试方法实施多次,所得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精密度的大小常用偏差来表示。 误差是指测定值与真值之差,其大小可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来表示。偏差是指个别测定结果与几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之间的差别,其大小可用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表示,也可以用标准偏差表示。 2.下列情况分别引起什么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应如何消除? (1)砝码被腐蚀; (2)天平两臂不等长; (3)容量瓶和吸管不配套; (4)重量分析中杂质被共沉淀; (5)天平称量时最后一位读数估计不准; (6)以含量为99%的邻苯二甲酸氢钾作基准物标定碱溶液。 答:(1)引起系统误差,校正砝码; (2)引起系统误差,校正仪器; (3)引起系统误差,校正仪器; (4)引起系统误差,做对照试验; (5)引起偶然误差; (6)引起系统误差,做对照试验或提纯试剂。

3.用标准偏差和算术平均偏差表示结果,哪一种更合理? 答:用标准偏差表示更合理。因为将单次测定值的偏差平方后,能将较大的偏差显著地表现出来。 4.如何减少偶然误差?如何减少系统误差? 答:在一定测定次数范围内,适当增加测定次数,可以减少偶然误差。 针对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不同,可采用选择标准方法、进行试剂的提纯和使用校正值等办法加以消除。如选择一种标准方法与所采用的方法作对照试验或选择与试样组成接近的标准试样做对照试验,找出校正值加以校正。对试剂或实验用水是否带入被测成分,或所含杂质是否有干扰,可通过空白试验扣除空白值加以校正。 5.某铁矿石中含铁39.16%,若甲分析得结果为39.12%,39.15%和39.18%,乙分析得39.19%,39.24%和39.28%。试比较甲、乙两人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解: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绝对误差E可以看出,甲的准确度高,由平均偏差d和标准偏差s可以看出,甲的精密度比乙高。所以甲的测定结果比乙好。 6.甲、乙两人同时分析一矿物中的含硫量。每次取样3.5g,分析结果分别报告为 甲:0.042%,0.041%乙:0.04199%,0.04201% .哪一份报告是合理的?为什么? 答:甲的报告是合理的。 因为取样时称量结果为2位有效数字,结果最多保留2位有效数字。甲的分析结果是2位有效数字,正确地反映了测量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

分析化学(第7版)习题参考解答复习过程

分析化学(第7版)习题参考解答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指出下列各种误差是系统误差还是偶然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请区别方法误 差、仪器和试剂误差或操作误差,并给出它们的减免方法。 答:①砝码受腐蚀: 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更换砝码。 ②天平的两臂不等长: 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校正仪器。 ③容量瓶与移液管未经校准: 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校正仪器。 ④在重量分析中,试样的非被测组分被共沉淀: 系统误差(方法误差);修正方法,严格沉淀条件。 ⑤试剂含被测组分: 系统误差(试剂误差);做空白实验。 ⑥试样在称量过程中吸潮: 系统误差(操作误差);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⑦化学计量点不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内: 系统误差(方法误差);另选指示剂。 ⑧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估计不准: 偶然误差;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增加测定次数。 ⑨在分光光度法测定中,波长指示器所示波长与实际波长不符: 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校正仪器。 ⑩在HPLC测定中,待测组分峰与相邻杂质峰部分重叠 系统误差(方法误差);改进分析方法 6、两人测定同一标准试样,各得一组数据的偏差如下: ②为什么两组数据计算出的平均偏差相等,而标准偏差不等; ③哪组数据的精密度高?

解:①n d d d d d 321n ++++= Λ 0.241=d 0.242=d 1 2 i -∑= n d s 0.281=s 0.312=s ②标准偏差能突出大偏差。 ③第一组数据精密度高。 7、测定碳的相对原子质量所得数据:12.0080、12.0095、12.0099、12.0101、12.0102、12.0106、12.0111、12.0113、12.0118及12.0120。求算:①平均值;②标准偏差;③平均值的标准偏差;④平均值在99%置信水平的置信限。 解:①12.0104i =∑= n x x ②0.00121)(2 i =--∑=n x x s ③0.00038== n s s ④0.0012 0.000383.25 25.3t 92-2 0.01±=?±==±±==时,,查表置信限=f n s t n s t x u 8、在用氯丁二烯氯化生产二氯丁二烯时,产品中总有少量的三氯丁二烯杂质存在。分析表明,杂质的平均含量为1.60%。改变反应条件进行试生产,取样测定,共取6次,测定杂质含量分别为:1.46%、1.62%、1.37%、1.71%、1.52%及1.40%。问改变反应条件后,产品中杂质百分含量与改变前相比,有明显差别吗?(α=0.05时) 解: %.n S S .S x x 05306/%13.0/%130 1.51% ===== 1.7% 053.0% 60.1%51.1=-= -= x S x t μ计 查表2-2,t 5,0.05=2.571,t 计算 < t 临界值 。 所以,改变反应条件后,杂志含量与改变前无明显差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生活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很多啊,在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啊,你说的是哪个哲学原理呢.比如说,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信仰,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些变化对当代青少年的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代青年与以往的青年不同的是:以往青年的信仰往往是一元化的。而当代青年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信仰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哲学的信仰,对法律的信仰等积极的信仰,还对金钱的信仰,权力的信仰等负面的信仰。一个国家的未来是青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如何树立、改正这些青年的信仰?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首要的任务。 一、造成青少年对于信仰缺失和错误的原因 (一)当代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认识模糊,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不重视,对于哲学的概念的不了解。哲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当代青年在复杂的社会中很容易遇到挫折,对于这些困难,往往采取的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一些观点对于当代青年摆脱这些思想的困惑,促进自身的发展有很好的作用。可是当代青年不懂得怎么去运用。比如:马克思哲学中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哲学中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等。而往往去自我逃避和自我放逐,断章取义于一些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言论,对于这些言论的信奉,是因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不了解,不能结合中国古代思想家当时语境,只从中选取让自己心里受到安慰的语句,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 (三)是当代青年对于信仰的不坚定,当信仰和当前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利益。信仰的作用日趋弱化,这种信仰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当代青年的发展,让当代青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扭曲。当年青年由于自身的不成熟,又不能自己树立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对于社会上一些消极的信仰和价值体系选择了默认的接受,这样就造成了正确信仰作用力的弱化。可见必须加强对青少年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树立。 二、对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比 对于青少年应该掌握正确的哲学思想,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通过认真学习,了解两个哲学体系的正确思想,从而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找到两个哲学体系中的冲突域融合,从而树立起自身的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 (一)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 1.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哲学也在五千年间得到了发展,其发展历程是[1]: (1)先秦哲学:孔子的仁爱哲学、墨子的兼爱哲学、老子的道生万物哲学思想、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孟子尽性知天的哲学思想、周易哲学、荀子天行有常的哲学思想。 (2)两汉哲学:淮南子的哲学思想、董仲舒神学目的论哲学思想、王充元气自然论哲学思想。 (3)魏晋玄学:王弼贵无论、裴頠崇有论、郭象的独化论、僧肇的不真空论。 (4)隋唐佛学:天台宗三地圆融、法相宗万法为识、华严宗四法界、禅宗自性顿悟。 (5)宋明时期:张载太虚即气、二程天即理、朱熹大成的理学思想、陆九渊心学思想、王守仁致良知。 (6)明清时期:王夫之理依于气、颜元的哲学思想、戴震的哲学思想。 (7)近代哲学: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洪秀全的哲学思想、康有为的哲学思想、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主要产生了一下几个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当代青年有很重要的

分析化学第三版下册-第七章-课后答案

分析化学第三版下册-第七章-课后答案

第七章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法 1.解释下列名词: (1)原子吸收线和原子发射线;(2)宽带吸收和窄带吸收; (3)积分吸收和峰值吸收;(4)谱线的自然宽度和变宽; (5)谱线的热变宽和压力变宽;(6)石墨炉原子化法和氢化物发生原子化法; (7)光谱通带;(8)基体改进剂; (9)特征浓度和特征质量;(10)共振原子荧光和非共振原子荧光。 答:(1)原子吸收线是基态原子吸收一定辐射能后被激发跃迁到不同的较高能态产生的光谱线;原子发射线是基态原子吸收一定的能量(光能、电能或辐射能)后被激发跃迁到较高的能态,然后从较高的能态跃迁回到基态时产生的光谱线。 (2)分子或离子的吸收为宽带吸收;气态基态原子的吸收为窄带吸收。 (3)积分吸收是吸收线轮廓的内的总面积即吸

收系数对频率的积分;峰值吸收是中心频率ν0两旁很窄(dν= 0)范围内的积分吸收。 (4)在无外界条件影响时,谱线的固有宽度称为自然宽度;由各种因素引起的谱线宽度增加称为变宽。 (5)谱线的热变宽是由原子在空间作相对热运动引起的谱线变宽;压力变宽是由同种辐射原子间或辐射原子与其它粒子间相互碰撞产生的谱线变宽,与气体的压力有关,又称为压力变宽。(6)以石墨管作为电阻发热体使试样中待测元素原子化的方法称为石墨炉原子化法;反应生成的挥发性氢化物在以电加热或火焰加热的石英管原子化器中的原子化称为氢化物发生原子化法。 (7)光谱通带是指单色器出射光束波长区间的宽度。 (8)基体改进剂是指能改变基体或被测定元素化合物的热稳定性以避免化学干扰的化学试剂。(9)把能产生1%吸收或产生0.0044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定元素的质量浓度定义为元素的特征浓度;把能产生1%吸收或产生0.0044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定元素的质量定义为元素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提出了自我意识主要关注于客体与自我的关系,实现了对希腊哲学的超越;提出了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完善了自我意识结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论文篇一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超越 摘要: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提出了自我意识主要关注于客体与自我的关系,实现了对希腊哲学的超越;提出了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完善了自我意识结构;提出了自我意识必然面对和解决不同的时代问题。马克思博士论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头和马克思公开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本文立足于文本,具体分析了马克思通过博士论文究竟在哪些方面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哲学,又在哪些层面实现了对黑格尔超越。 关键词:马克思博士论文;黑格尔;自我意识 一、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我意识哲学的提出 人们对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评价并不高,称其为马克思“不成熟时期”的作品,也不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这种观点的理由在于,虽然马克思在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下开始用个别自我意识来冲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也闪现了一些零星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比如提出了“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是哲学的世界化”来说明哲学的世界批判意义,但是这种尝试仍然是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基础上开展的,所以总的说来这时马克思还是一个彻底的黑格尔主义者。 事实上马克思已经在《博士论文》中,对黑格尔哲学及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展开了批判的考察。所以,与其说《博士论文》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马克思的不成熟著作,不如把他看成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次尝试性突破,这对于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史前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博士论文》开始就讨论了关于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主义、怀疑主义三大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定位,在马克思眼中,希腊哲学看起来似乎遇到了一出好的悲剧所不应遇到的结局,即平淡的结局。在希腊,哲学的客观历史似乎在亚里士多德这个希腊哲学中的马其顿王亚历山大那里就停止了。 马克思认为,这样一种理解显然割裂了罗马哲学与希腊哲学的内在关联。这正是他要区别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和伊壁鸠鲁原子论差别的一个重要动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是外在的,只是量上的相互组合和凝聚,以这种眼光看待希腊哲学与罗马哲学,势必会得出上述的结论。而伊壁鸠鲁的原子则是原子自身的各种变化,是原子的本质与存在的关系,是内在的关系,以这种眼光看待希腊哲学与罗马哲学,结论很显然,所谓的罗马哲学不过是希腊哲学的新的形式。所以,希腊哲学的死亡就如英雄之死:英雄之死与太阳落山相似,而和青蛙因胀破肚皮而死不同。太阳的落山不过意味着新的旭日东升,希腊哲学死亡之处,正是新哲学重生之地。 《博士论文》中对自我意识哲学的肯定,这一点是和青年黑格尔派一致的。在第一部分中,马克思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基本差别,即对人的知识的真理性和确定性上、对待学问的态度和实践上,以及对反思的形式上。 在对知识的真理性和确定性方面 马克思认为,在对人的知识的真理性和确定性上。德谟克利特采取怀疑的、不确定的、模糊不清的态度,伊壁鸠鲁则采取独断的态度,坚持一切感性直觉都具有客观真实性,感性知觉是唯一客观的现象,“一切感官都是真理的报道者”。①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德谟克利特怀疑感性世界,伊壁鸠鲁则肯定感性世界,“哲人比大家高明之处,正在于他对自己的认识深信不疑”②。也就是说,对伊壁鸠鲁来说,唯一真实的东西就是人的感性知觉,这是唯

分析化学(李发美_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课后习题参考解答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 指出下列各种误差是系统误差还是偶然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请区别方法误差、仪器和试剂误差或操作误差,并给出它们的减 免方法。 答:①砝码受腐蚀: 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更换砝码。 ②天平的两臂不等长: 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校正仪器。 ③容量瓶与移液管未经校准: 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校正仪器。 ④在重量分析中,试样的非被测组分被共沉淀: 系统误差(方法误差);修正方法,严格沉淀条件。 ⑤试剂含被测组分: 系统误差(试剂误差);做空白实验。 ⑥试样在称量过程中吸潮: 系统误差(操作误差);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⑦化学计量点不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内: 系统误差(方法误差);另选指示剂。 ⑧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估计不准: 偶然误差;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增加测定次数。 ⑨在分光光度法测定中,波长指示器所示波长与实际波长不符: 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校正仪器。 ⑩在HPLC 测定中,待测组分峰与相邻杂质峰部分重叠 系统误差(方法误差);改进分析方法 6、两人测定同一标准试样,各得一组数据的偏差如下: ② 为什么两组数据计算出的平均偏差相等,而标准偏差不等; ③ 哪组数据的精密度高? 解:①n d d d d d 321n ++++= 0.241=d 0.242=d 1 2 i -∑= n d s 0.281=s 0.312=s ②标准偏差能突出大偏差。 ③第一组数据精密度高。 7、测定碳的相对原子质量所得数据:12.0080、12.0095、12.0099、12.0101、12.0102、12.0106、12.0111、12.0113、12.0118及12.0120。求算:①平均值;②标准偏差;③平均值的标准偏差;④平均值在99%置信水平的置信限。 解:① 12.0104i =∑=n x x ②0.00121 )(2 i =--∑= n x x s ③0.00038 == n s s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业

第一次作业: 一单选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标志是(D.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完成) 3.事物的规律是(D 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现(D.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5.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B.实践——认识——实践) 6. 杰出人物是(A. 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二、多选 1. 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阶级社会形态 (A. 奴隶社会B. 封建社会C. 资本主义社会) 2.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 实践决定认识C. 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D. 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三简答 1. 人的社会规定性的内容 答. 人的社会规定性的内容包括: 第一,人必须取得社会的形式才能成为现实的人。 第二,社会规定了人的性质和能力。 第三,社会规定了人的差异性。 2. 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第一,新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其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它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旧事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事物,既是对旧事物消极内容的抛弃,又是对它所具有的积极内容的继承和保留,增加了一些为旧事物不能容忍的新内容,新事物的这种特殊本质,决定了它在与旧事物的斗争中必定要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新事物,代表着历史发展的进步方向,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不可战胜的。总之,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新事物的本质来看,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历史的逻辑是,暂时显得弱小的、代表进步方面的新 事物,战胜那些表面上强大的、代表保守方面的、趋向灭亡的旧事物。 3. 人对世界的实践把握和改造的哲学意义 答:①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就是指实践,它不仅造就了社会依存的自然基础,而且缔造了人类社会历史。人是唯一没有让自然界来规划其生活的存在物。自然界无法自发满足人的需要,人类要根据自己的本性、需要和能力,通过劳动来创造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自身赖以存在的自然基础的同时,也就创造了人类社会本身。 ②在造就自然基础和人类社会的活动中,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水平不断提高,并形成了体现人的能动特点的实践实践环节,主要包括:第一,实践决策。为了保证实践活动的成功,实践决策必须坚持“合目的”和“合规律”这一双重尺度。第二,实践目标的制定。实

分析化学第六版第7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及答案

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一、判断题(对的打√, 错的打×) 1、条件电位的大小反映了氧化还原电对实际氧化还原能力。() 2、以滴定反应时自身颜色变化为指示剂的物质称为自身指示剂。() 3、氧化还原滴定中,影响电势突跃范围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电对的电位差,而与溶液的浓度几乎无关。() 4、重铬酸钾是比高锰酸钾更强的一种氧化剂,它可以在盐酸介质中滴定。() 5、KMnO4标准溶液和K2Cr2O7标准溶液都可直接配制。() 6、溶液酸度越高,KMnO4氧化能力越强,与Na2C2O4反应越完全,所以用Na2C2O4 标定KMnO4时,溶液酸度越高越好。 二、选择题 1.以K2Cr2O7法测定铁矿石中铁含量时,用0.02 mol·L-1K2Cr2O7滴定。设试样含铁以Fe2O3(M Fe2O3=159.7)表示约为50%,则试样称取量约为 A 0.lg B 0.2g C 1g D 0.5g 2.对称性氧化还原滴定反应,n1=1 n2=2 时,对反应平衡常数的要求是( ) A、K'≥106 B、K'≥6 C、K'≥ 8 D、K'≥109 3.KMnO4法测定H2O2,为加速反应,可( ) A、加热 B、增大浓度 C、加Mn2+ D、开始多加KMnO4 4.已知在1mol/LH2SO4溶液中,Eo′(MnO4- / Mn2+ )=1.45V,Eo′(Fe3+/Fe2+)=0.68V在此条件下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Fe2+,其滴定突跃的范围为( ) A、0.86~1.26V B、0.86~1.41V C、0.68~1. 41V D、0.68~1.41V 5、在pH=1.0的酸性溶液中,MnO4- / Mn2+ -电对的条件电位是( ) (已知E ΘMnO4- / Mn2+ -=1.51V) A、1.42V B、1.51V C、1.32V D、0.059V 6.下列基准物质中,既可标定NaOH,又可标定KMnO4溶液的是( ) A、邻苯二甲酸氢钾 B、Na2C2O4 C、H2C2O4·2H2O D、Na2B4O7·10H2O 7.Na2C2O4标定KMnO4,温度控制75~85 ℃温度,过高则( ) A、生成MnO2 B、H2C2O2分解 C、反应太快 D、终点不明显 8.用Na2C2O4标定KMnO4时,滴入第一滴KMnO4,颜色消褪后反应加快,原因是( ) A、溶液酸度增大B、反应放热C、产生的Mn2+起催化作用D、诱导效应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一、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概况 众所周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三种不同的哲学形态,根据其产生和存在的地域不同,可以分为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根据其学派的不同,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这三种哲学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尤以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与中国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外来的文化。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长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二者有着多方面的高度契合。因此,合理地阐释中国哲学及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是不可或缺的内在环节。 二、中国哲学的深刻性思想 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给予了中国传统哲学深刻的改造,使得传统的文化因素、哲学因素都注入了充满活力的有机内容。 首先,在中国哲学中,我们所运用的确立本体观念的方法,对于解决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何以是可能的问题,提供了有益资源。中国哲学在建立哲学本体论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是一个直觉与逻辑相统一、知识与境界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掌握了其方法论原则可以适当地防止不可知论、相对主义等的发生。因此,正确地认识确立本体观念的方法和掌握其相应的方法论原则是中国哲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其次,中国哲学中所阐述的人性论思想对当今我们正确认识与把握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指向意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东西方人,在对人性论思想上的理解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基于人性论预设的差异。 最后,表现为中国哲学对本体论观念的理解,对了解古代的本体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众所周知,中国哲学传统中的本体论思想大致有三大传统占主流地位,分别为:理本论,以理作为本体;气本论,以气作为本体;心本论, 以心作为本体。由此可见,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气三位一体的哲学思想。它突显出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观念的整体化和系统化的这一特征。这一特质在中国哲学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中国哲学中常常把本体概念视为虚位概念;二是将本体理解为是相互包含、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的不同方面的整体实在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通之处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是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循序渐进地融入中国哲学的体系中,成为了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武器,拥有了能够指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真理。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有着相互整合的整合点,有着相融和相通之处。具体表现为: 首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中国传统朴素唯物论有相通之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线,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一元论指出,气是物质世界的本源,是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进一步表明物质的多样性,当然气一元论并不完善,但也为朴素唯物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契合之处。认识论是关于认识是如何产生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方法论等的认识。在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也同样不间断地传递着以行验知,以行证知的理论传统。可见,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再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传统朴素辩证法的相融之处。辩证法的思想具有整体性、普遍性、客观性,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一直延续至今为我们所用。中国古代

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认识——从西方哲学背景的观点看

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认识——从西方哲学背景的观点看 【作者】刘放桐 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675(2004)01-152-06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深化对它们的认识,是当前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不仅对专业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如此,对从事其他哲学学科、特别是西方哲学研究者也如此。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实意义的准确理解,我们在其他方面的研究很难有顺利的发展,更难充分发挥这些研究的现实作用。为了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它的丰富和发展,需要从各方面做出努力。重新认识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怎样在西方哲学发展的理论背景下发生,这种变革的主要意义或者说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意义是什么,怎样看待马克思哲学的发展过程,怎样从与同时代的西方哲学思潮的比较研究中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意义,这些都是应当探讨的问题。下面就此谈些个人想法。 一、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的理论背景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以往较为流行的说法是: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继承了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继承了其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正如许多专家早已指出的,这种说法虽然符合事实,但并不全面。在西方哲学中,马克思所批判继承的不只是德国古典哲学,更不只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而是古希腊罗马以来的所有重要的优秀思想遗产。就马克思哲学产生的更为广义的理论背景来说,还包括马克思对其他思想文化发展、特别是自然科学发展所作的科学的总结和概括。 其实,在理论来源上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和科学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只是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方面是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与以往哲学有着根本性区别的新哲学,从而超越(本文所谓超越都是指超出界限,并非全盘否定)了这些遗产。这种超越不只是对他以前的个别哲学家、个别哲学流派或者个别国家和个别时代的超越,而是对从古希腊罗马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的整个西方哲学的超越;这种超越也不只是个别哲学观点和哲学理论的超越,而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根本性的哲学思维方式的超越。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超越,我们才能说马克思在哲学上所实现的变更是革命性的变更。而这种变更又适逢其时地适应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换言之,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科学地体现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客观趋势。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西方哲学已陷入了深刻的困境和危机之中,为了得以进一步发展,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变更。 在西方哲学发展中,由笛卡尔肇始的近代哲学所实现的认识论转向被公认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向。这一转向具有丰富的内容,在不同哲学家和哲学流派那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经验论和唯理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都各有其特点,也存在各种各样的争论。其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争论就一直很是激烈,无论从理论上说还是从社会阶级背景说都有不同的内涵。但它们又有着重要的共同之处。这突出地表现在如下三点上。第一,它们都撇开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和宗教神学的信仰主义限制,肯定人本身具有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认知其所面对的世界的能力,后者就是广义的人的理性。对理性和理性能力的肯定和倡导,是近代哲学的认识论的转向的前提。第二,它们都把心灵和身体、自我(主体)和对象(客体)、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明确区分开来(这就是所谓主客二分),并由此出发而把主体通过什么途径、采用什么方法以及在什么程度上认识客体(人所面对的世界)当作它们的哲学活动的基本内容。以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的主体性原则由此得以建立,哲学基本问题更是突出地表现为主客、心物、思有的关系问题,它为整个近代哲学的发展、特别是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以及科学反对宗教开辟了道路。第三,它们把在理性的旗帜下,从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