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和平利用核能

和平利用核能

和平利用核能
和平利用核能

浅谈核能的发展利用及前景

前言:面对日益加剧的能源危机以及化石能源的利用产生的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等问题,世界各国都对能源的发展决策给予极大重视。核能是一种清洁、安全、技术成熟的能源,开发利用核能成为能源危机下人类做出的理性选择。发展核电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清洁、高效的核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核能的发展史: 从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到1902年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从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质能转换公式,到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发现了核裂变现象;从1942年12月2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到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投放两颗原子弹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从1954年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奥布灵斯克核电站,到2003年,全世界共有440座核电反应堆在运行发电。核能已经由陌生渐渐被人们所熟知,核能的巨大能量也被开发的越来越全面。现今社会,煤炭、石油这种化工原料已经开发殆尽,余下的储量也分布不均,缺少化石燃料的国家,单单依靠化工燃料燃烧的能量供给,已经满足不了这个时代的巨大能量需求了。所以核电的发展可以说是社会需要。当今,全世界总发电量的16%是由核反应堆提供,而其中9个国家多于40%的能源生产来自于核能.而且人类从认识核能到利用核能核能在能源重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核危机及核能的弊端:全世界人均头顶3吨炸药,美国国会2008年夏天发布的报告则透露,1945年至今,全球各国大约制造了12.8万枚核弹,其中美国有7万多枚,苏联(俄罗斯)有5.5万枚。虽然当前全球核弹数量已削减至2.5万-3万枚,但这还相当于全球人均头上顶了3吨多的三硝基甲苯(TNT)炸药,仍可把地球毁灭数次。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核能民用的历史上仅发生过三起重大核安全事故。1979年3月,美国三哩岛核电站二号堆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失水事故,幸好由于堆的事故冷却紧急注水装置和安全壳等设施发挥了作用,使排放到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含量极小,虽然并没有造成大的人员伤亡但在经济上却造成了10到18亿美元的损失,事故的危害尚在进一步观测调查中。1984年4月,前苏联基辅附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造成大量的发射性物质泄漏,30km范围内的居民被迫撤离,欧洲不少国家也受到轻微的核污染,引起了强烈的国际反响。据报道,有31人死亡,203人受伤,135000人被疏散。2011年3元,日本大地震引发核电站泄漏, 大量的发射性物质泄漏到海中,四个机组废弃,17万人撤离. 当前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放射性核素大多来自核电站排放的废物,核电可能产生的放射性废物主要是放射性废水、放射性废弃和放射性固体废物。1座100万KW的核电站1年卸出的泛燃料约为25t,其中主要成分是少量未燃烧的铀、核反应后的生成物——钚等放射性核素,核废料中的放射性元素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衰变成非放射性元素。此外,还有铀矿资源的开发问题,由于铀矿资源的开发造成的废弃、废水、废渣等污染也不可忽视,对铀尾矿也必须进行妥善处理,如果处理不好,将会覆盖农田、污染水体,甚至对自然和社会都造成严重影响。一旦发生核事故或核泄漏,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影响都是灾难性的,只有

加强核安全和辐射安全的管理,处理好放射性核废料,合理科学地利用核能,才能保证核能安全的开发利用。

核能的优点:核能应用作为缓和世界能源危机的一种有效的措施是有许多的优点的:他的燃料具有许多优点,如体积小而能量大,核能比化学能大几百万倍;1000克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400吨标准煤释放的能量;一座100万千瓦的大型烧煤电站,每年需原煤300~400万吨,运这些煤需要2760列火车。同功率的压水堆核电站,一年仅耗铀含量为3%的低浓缩铀燃料28吨;每一磅铀的成本,约为20美元,换算成1千瓦发电经费是0.001美元左右,这和目前的传统发电成本比较,便宜许多;而且,由于核燃料的运输量小,所以核电站就可建在最需要的工业区附近。核电站的基本建设投资一般是同等火电站的一倍半到两倍,不过它的核燃料费用却要比煤便宜得多,运行维修费用也比火电站少,如果掌握了核聚变反应技术,使用海水作燃料,则更是取之不尽,用之方便。

安全性强。从第一座核电站建成以来,全世界投入运行的核电站达400多座,30多年来基本上是安全正常的。虽然有1979年美国三里岛压水堆核电站事故和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石墨沸水堆核电站事故,但这两次事故都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随着压水堆的进一步改进,核电站有可能会变得更加安全。

当然核能发电的成本较不易受到国际经济情势影响,核燃料不是一种日常生活燃料,不想石油一样会引发战争。也不会受到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成本来源较其它发电方法为稳定。

污染小,对环境没有很高的污染负荷。火电站不断地向大气里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有害物质。当然煤炭的燃烧也少不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是目前严重污染问题之一温室效应的根本原因,没有二氧化碳,大大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温室效应业今年一步得到缓解。同时煤里的少量铀、钛和镭等放射性物质,也会随着烟尘飘落到火电站的周围,污染环境。而核电站设置了层层屏障,基本上不排放污染环境的物质,就是放射性污染也比烧煤电站少得多。据统计,核电站正常运行的时候,一年给居民带来的放射性影响,还不到一次X光透视所受的剂量。

核能的展望: 21 世纪初人类面临发展的能源瓶颈, 传统能源存量不足, 效率低, 污染大。目前“三足鼎立”的核能、水能、燃气能中核能优势明显, 核电具有资源丰富、高效、清洁而安全的相对优势, 水电资源的开发取决于长远生态影响的评估和科学论证, 燃气能受制于资源的存量, 其他可再生新型能源如风能、生物质能特别是太阳能由于成本高、效率

低, 短期内难以成为能源供应主力, 因此, 未来20——30 年核电将会迅速发展以缓解人类能源需求.21 世纪的能源格局是核能、水能、燃气能“三足鼎立”, 核电的开发和利用给生态资源、环保护、社会生活以及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利益, 也对人类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形成潜在威胁,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核电开发和利用进行分析, 能更好地保护环境和促进人类利益。

结论:总体来说,发展核能对世界时有利的,既能节约能源,又能控制污染。在现在这个社会,核能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合理的发展核事业,为世界能源找到一条洁净的新出路。

【精选】核电科普知识竞赛题库

核电科普知识竞赛题库 第一部分:基本原理和知识 1、原子核中没有()。 A、中子 B、质子 C、电子 2、核能分为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两种,是通过()释放出的能量。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原子核变化 3、1946年,我国物理学家()在法国居里实验室发现了铀原子核的“三裂变”、“四裂变”现象。 A、钱三强、何泽慧 B、钱三强钱学森 C、钱学森何泽慧 4、以下哪个是自然界存在的易于发生裂变的核素:()。 A、铀-235 B、铀-233 C、钚-239 5、1942年以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为首的一批科学家在()建成了世界第一座核反应堆,实现了可控的核自持链式裂变反应。 A、美国芝加哥 B、英国伦敦 C、德国柏林 6、当一个铀-235原子核在吸收了一个能量适当的中子后,这个原子核由于内部不稳定而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质量较小的(),这种现象叫做核裂变。 A、原子核 B、中子 C、质子 D、电子 7、原子核由()组成。 A、中子和质子 B、中子和电子 C、质子和电子 D、质子、中子和电子 8、1905年,()在其著名的相对论中指出,质量只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另一种形式就是能量。质量和能量相互转换的公式是:E=mc2。 A、爱因斯坦 B、玛丽·居里 C、哈恩 D、施特拉斯曼 9、意大利物理学家()在1934年以中子撞击铀元素后,发现会有新的元素产生。 A、贝特 B、阿斯顿 C、卢瑟福 D、费米 10、1896年,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 A、电子 B、放射性 C、 X射线 11、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元素(),她又通过艰苦努力,于1902年发现了另一种放射性元素镭。 A、铀 B 钍C、钋 12、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她又通过艰苦努力,于1902年发现了另一种放射性元素()。 A、铀 B 钍C、镭 13、1914年,物理学家()确定氢原子核是一个正电荷单元,称为质子。 A、卢瑟福 B、伦琴 C、居里夫人 14、1932年,物理学家()发现了中子。 A、查德威克 B、汤姆逊 C、居里夫人 15、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及其助手斯特拉斯曼在用中子轰击()原子核时,发现了核裂变现象。 A、钍 B、铀 C、钚 16、1905 年,著名科学家()提出了质能转换公式E=mC2(E为能量,m为转换成能量的质量,C为光速)。核能就是通过原子核反应,由质量转换成的巨大能量。

核电厂对周边环境影响分析及评价

核电厂对周边环境影响分析及评价 发表时间:2019-06-13T09:04:47.430Z 来源:《电力设备》2019年第1期作者:冯柳阳李洋 [导读] 摘要:核电作为清洁、高效的能源在世界新能源中占有重要地位,拥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中核国电漳州能源有限公司福建漳州 363000) 摘要:核电作为清洁、高效的能源在世界新能源中占有重要地位,拥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华龙一号作为国之重器更是取得了耀眼荣誉。但是核电厂产生的环境问题依旧是国家和人民极其关注的问题,例如:核电厂在运行过程中可能排放出的固态、气态、液态温排水等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无法接受的影响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目前核电厂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及核电厂目前采取的措施,对这些措施的有效性给出一定评价。 关键词:核电厂;环境影响;措施;评价 一、核电厂产生的环境影响 核电厂对环境产生的潜在影响主要分为施工期、运行期及事故状态。由于施工期产生的污染物波及范围较小,污染可控性较强,且随着施工期的结束,其产生的环境问题即可彻底解决,因此施工期的产生的环境影响属于次要的,此处不在对施工期进行赘述。[1] 二、运行期间环境影响 核电厂运行期间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主要包括气态流出物(包括气溶胶、碘-131等)、液态流出物(氚、锶-90等)、被植物吸附的碳-14等放射性物质以及核废料。这些物质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影响环境:排入大气、排入水域(河流、海洋)、废物处置。[4]在正常运行期间,假设这些污染物为连续排放,并找出各类放射性污染物的产生途径,通过分析核电厂针对这些物质采取的治理措施,从而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 核电厂在运行期间能够严格按照国标要求,控制放射性流出物的瞬时排放量及年排放总量,并建立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及管理体系。[3] 放射性气态流出物,核电厂的放射性与非放射性气体经过处理达标后通过一定高度的烟囱排入大气;液态流出物采用雨污分流、放射性与非放射性分开处理的方法。 液态污染物:包括放射性液体及非放放射性液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污水处理系统,经收集处理达标后排入海中或用于绿化;工业用水中可能含有油类、重金属、酸碱等,应收集于专门容器中,然后按照法规要求处置。放射性液态流出物经测量达标后排放,核电厂产生的废物最主要的污染是对海洋的污染,主要有温排水、余氯、氨氮、以及氚等;目前我国已并网发电的核电厂均位于沿海地区,温排水的排放成为对海洋最大的威胁。核电厂约60%的余热需要用海水带出,并排入周边海域。目前核电厂主要采用热红外遥感方法监测热污染,能够有效的及时监测温排水异常。经研究表明,温排水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与生物种类有关,对活动能力较弱的浮游动物的影响较小,温度升高7℃范围内实验用海洋生物均无死亡。有研究者提出核电厂在吸取冷却水时,可能会对海洋中的生物产生很大吸力,当水流速度过快时,水中生物会与旋转滤网、拦污栅等发生碰撞受伤。但根据经验反馈,目前核电厂取水流速较低,不会对生物产生损伤。核电厂排水口的放射性核素可能对海洋生物有一定影响,经实验测定,排水口放射性核素对海洋中生物的影响率低于10-2。因此在核电机组正常运行情况下,排水口放射性核素基本不会对海洋生物产生影响。[2] 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理主要是通过控制废物产生量,并对已经产生的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减容、暂存、然后运至有资质的处理厂处置等措施。乏燃料暂时存储于专门的乏燃料水池中,然后运至有资质的处理单位,运输过程中需严格遵守要求,防止发生危险。低、中放射性固体废物(废树脂、浓缩液、废过滤器芯子等)在暂存库中衰变一定时间后,运输至最终处置场。 三、运行期降低环境影响的措施 核电厂在严格遵循各项法规要求下,建立有完善的废物处理系统、环境实验室及辐射环境现场监督性监测系统等板块,能够做到在线连续监测以及实验室取样测量,能够及时保障核电厂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在合理可行尽能低的水平。 核电厂运用自身的废物处理设施,先对这些污染物进行去污,从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需要排放的污染物在厂内废物库中暂存特定时间后,运至国家规定的放射性废物库储存或处理。部分液态和气态放射性物质经收集、处理、衰变储存合格后排放到环境中。同时运用连续监测系统对放射性流出物进行监测,若放射性超标,则立即自动切断排放管线,维修后再进行。核电厂环境实验室定期对核电厂周围10km的空气、水、土壤、动植物等进行监测,并及时向上级单位提交环境监测月报及年报,保证核电厂在正常运行期间不会对环境及周围人居生活造成影响。 核电站在正常运行下,核电厂射性物质对周边500m 处公众的最大个人有效剂量为7.4×10-4-8.3×10-2mSv/a,低于国标规定的 0.25mSv,说明在正常运行期间,核电厂对周边环境的放射性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4] 四、总结 核电站在正常运行期间所采取的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放射性物质及非放射性物质对周边环境及人居造成危害,但其运行过程中还需注意对“人因失误”的管控,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方人因失误管理制度,确保三相交流的准确性。及时更新程序以及淘汰老旧设备,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对厂内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并建立完善的公众交流机制,消除公众的担忧心里,核电厂环境监测控制管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 乔桂银.必须重视核能发电的安全和环境风险[S].产业发展,2011,10:26-30. [2] 陈妍,郑鹏,陈海英,张春明,李小龙.核电厂环境风险评价框架及方法[S].产业发展,2015,33(4):37-43. [3] 成丰,叶宝琪,金晓祥,肖奕.核电厂环境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S].聚焦,2018,21(004):13-17. [4] 李舒,马宗伟,毕军.核电环境风险研究进展及管理启示 [S].中国环境管理,2018,21(004):13-17.

第三节和平利用核能1

第三节和平利用核能1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科学家身上开发和利用核能的探索精神。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核反应堆、核燃料堆、控制棒和核电站。(2)知道柴薪时代、化石燃料时代。 (3)知道化石燃料、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4)知道我国的化石燃料。 二、教学重点:核电站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核电站工作原理 四、教学方法:视频与讲解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流程 注1:提问 在上节课中,我们看到了原子弹和氢弹爆炸给我们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那么如何来和平利用核能呢? 注2:核电站工作原理 让学生观看视频“秦山核电站”的工作原理,了解核电站中的工作流程。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核反应堆的了解,让学生在多媒体课件中进一步了解核反应堆、核燃料堆、控制棒等部件的工作原理。 注3:燃料时代 人类发明用火技术后,好几十万年中使用的燃料主要是植物,砍柴和收集干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科学家将这一漫长时期称为柴薪时代。 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地球早期生物遗骸经过长期地质演变的产物,所以科学家将它们统称为化石燃料。我们将这一个新的时代称为能源历史上的化石燃料时代。 注4: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化石燃料的形成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用掉了,短时间内不可能再生。所以我们把化石燃料称为不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的、污染少的新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氢能……它们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注5:我国化石燃料简介 通过让学生观看我国三大化石燃料的地图,了解我国的主要化石燃料的分布。 在三大化石燃料中,我国的煤炭储量最可观,储量达到1145亿吨,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很广,全国各地都有可开采的煤矿,山西、陕西、甘肃和内蒙古是我国大煤田集中的省份。我国的重要油田有黑龙江省的大庆油田、辽宁省的辽河油田、山东省的胜利油田、甘肃的玉门油田、河北的大港油田和任丘油田、新疆的克拉玛依油田、吐鲁番——哈密油田和塔里木油田等。

公众对核电的接受度调查与研究报告

公众对核电的接受度调查与研究报告 作者:胡蓉 指导老师:陆道纲 【摘要】国际能源局势风起云涌,各国为解决能源储蓄、运输、缓解环境压力等问题,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安全的能源局势,都将积极发展核电列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公众对核电的接受度是国家核电发展计划得以实施的重要基础,对核电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的核电事业刚刚起步,但是就初步了解得知目前公众对核电的接受情况并不理想,这势必对大力发展核电造成阻碍。面对这样的境况,应该如何提高公众对核电的接受度?要使国家、企业与百姓三方达到和谐共赢的局面,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都要尽力发挥自身作用,履行社会义务,为核电的健康有序发展承担相应的责任,做出积极的贡献。 本次调查于2009年2月开始,历时一个多月,以对秦山核电站附近居民和华北电力大学学生的调查为主,同时对杭州、上海等城市居民和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等院校大学生展开调研,就公众对核电站的接受度、核电站对公众的健康影响、核电站对当地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等问题,利用调查问卷、座谈、资料查阅等调研手段,以实际调查结果为根据,运用电脑数据分析,结合专业知识一一总结分析,力求从中找出原因并探寻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期为政府、核电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也是作为在校大学生为我国的核电事业贡献出的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核电公众接受度改善方案 引言 我国核电事业刚刚起步,要想长远健康发展更是需要公众的支持。核电以其“事故发生率低而后果严重”引起高度的公众关注度,而且国际上两次较大的核事故对公众造成的不良影响仍在。因此,公众的接受度不仅仅依靠技术的提高而改变,更多的是靠社会工作如宣传、教育、福利等方面多层共行,才能营造一个积极良好的核电发展氛围,更有效的拉动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核能的利用和安全

核能的利用和安全 摘要: 从19世纪以来,人类发现了核能之后,核能的利用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可以作为最新型的大杀伤力武器和最清洁能源之一的它,人们对他的研究从未停止.方向主要有两个,一个主要是利用核能来产生电力,而另一方面,则是制造核武器..核能(或称原子能)是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是种目前为止能源利用率较高和最为清洁的能源之一,而核武器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大规模杀伤和破坏作用的武器。 关键词: 核能,核武器,原子能,核裂变,核聚变,能量,核事故 正文: 核能(或称原子能)是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核能通过三种核反应之一释放:1、核裂变,打开原子核的结合力。2、核聚变,原子的粒子熔合在一起。3、核衰变,自然的慢得多的释能形式。 核武器 在核能被发现之后,首先使用的是制造核武器,核武器是战略威慑和扼制常规战争的主要手段,例如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等.核能是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巨大能量,例如1克铀在裂变时,它的原子核产生的爆炸力相当于20吨 TNT炸药的能量。因此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目前来看,一旦发生核战争,全球的各种核武器足以毁灭整个地球,因此这样的“核战争”中没有赢家,只有自我毁灭。核武器即使在战争中不直接使用,也在高科技局部战争中起着重要的威慑作用。美国于1945年8月6日和9日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示了原子弹空前的杀伤和破坏力,而到目前为止,日本也是唯一一个在战争中遭受到核打击的国家.

原理: 核武器是指利用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巨大能量而产生爆炸 作用,核武器爆炸,不仅释放的能量巨大,而且核反应过程非常迅速,微秒级的时间内即可完成。因此,在核武器爆炸周围不大的范围内形成极高的温度,加热并压缩周围空气使之急速膨胀,产生高压冲击波。地面和空中核爆炸,还会在周围空气中形成火球,发出很强的光辐射。核反应还产生各种射线和放射性物质碎片;向外辐射的强脉冲射线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造成电流的增长和消失过程,其结果又产生电磁脉冲。这些不同于化学炸药爆炸的特征,使核武器具备特有的强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核电磁脉冲等杀伤破坏作用。 威力: 然而,核武器却是恐怖的,据联合国和日本1986年在北京共同举办的《核战争威胁与核能和平利用展览》介绍,广岛原子弹爆炸时,"在一二秒钟内,全市40%的地方变成了焦土,92%的地方不能辨出原来的面貌.一年后,广岛宣布有118661人死于此次轰炸……至今为止,死于此次轰炸的人数已超过20万名."长崎原子弹眨眼之间毁坏了三分之一个城市.在这次轰炸中,有7.4万人死亡,7.5万人受重伤.在伤亡人员中,很多人就是受到放射性沾染的伤害。然而按今天核武器的破坏力来衡量,广岛,长崎原子弹都是原始核武器,其破坏能力也都是最低 限度的..由于核武器的杀伤力极大,造成的毁灭性效果并非人类所能 承担的,因此,目前世界上的核武器多起震慑作用,而并未实际投入到 战争当中去. 核能发电(核电站): 任何东西都有它的两面性,核能也不过如此。虽然核武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恐慌,但它所蕴含的巨大的能量也让人人们看到了有利的一面。我们目前处于和平年代,核武器并没有投入到战争当中去, 但这不代表我们没有对核能的继续研究,因为核能也能和平地利用, 造福于人类,利用核能发电的核电站就是其中的手段之一. 核能发电,就是利用核反应堆中核裂变所释放出的热能进行发电的方式。它与火力发电极其相似。只是以核反应堆及蒸汽发生器来代替火力发电的锅炉,以核裂变能代替矿物燃料的化学能。除沸水堆外(见轻水堆),其他类型的动力堆都是一回路的冷却剂通过堆心加热,

核能辩论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最大的数据库)https://www.doczj.com/doc/f52562941.html,/ 核电是一种清洁、安全、技术成熟、供应能力强、能大规模应用的发电方式,国际核能的应用经历了 对核电机组的从第一代到第三代不断改进的过程,目前,国际第四代核能利用系统研究提出了反应堆设计和核燃料循环方案的新概念,我国核电已由起步进入发展阶段,具有自主设计建造第二代核电的能力,我国已做出积极推进核电发展的重大决定,加快我国核电建设,提高核电在电力供给中的比重,这将有助于缓解电力增长与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的矛盾,核能利用的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广阔。关键词:核能应用;前景展望;核电发展 核能利用是解决能源问题必由之路,它在能 有希望在将来彻底解决人类对能源的需求。然 而,核能的开发利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进 程,按其科技难度和实现产业化的前景展望,大 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热中子反应堆, 第二阶段是快中子增殖堆,第三阶段是可控聚变 堆。这三阶段需要互相衔接和交叉,逐步进入实 用,实现产业化。 积极发展核电,因为核能有其无法取代的下 列优点: (1)核能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能源,又是 高度浓集的能源。1t金属铀裂变所产生的能量, 相当于270万t标准煤。地球上已探明的核裂变 燃料,即铀矿和钍矿资源,按其所含能量计算, 相当于有机燃料的20倍,只要及时开发利用, 便有能力替代和后续有机燃料。更进一步说,地 球上还存在大量的聚变核燃料氘,能通过聚变反 应产生核能。1t氘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1100 万t标准煤,氘即重水中的“重氢”,普通水中有 七千分之一的重水,故地球上存在约40万亿t 氘。所以聚变反应堆成功以后,能源真可谓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人类将不再为能源问题所困扰。 (2)核电是清洁的能源,有利于保护环境。 目前世界上大量燃烧有机燃料的后果是足堪忧虑 的。燃烧后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氧 化亚氮等气体,不仅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农作物 生长,还导致酸雨和大气层的“温室效应”,破 坏生态平衡。比较起来核电站就没有这些危害。 核电站严格按照国际上公认的安全规范和卫生规 范设计,对放射性三废,原则上是回收处理储 存,不往环境排放,排往环境的只是处理回收后 残余的一点尾水尾气,数量甚微,对环境没有实 质性的影响。

什么是核能及核能的利用

什么是核能及核能的利用 关键字:核能利用、核能现状、核能发展、核能简介 引言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能源,能源是发展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1939 年原子核裂变的发现,开辟了核能利用的新时代.。特别是在能源结构从石油转入非油能源的新时期里,核能被认为是解决世界能源短缺的一种重要途径,可开发的核燃料资源所提供的裂变能、聚变能,可供人类大规模长时期的利用。核能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开发和利用新型的核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大力发展核电是许多国家在研究本国能源现状和前景之后,所采取的一种比较普遍的基本政策。 1、核能简介 1.1核能的发现 核能的发现凝聚了众多科学家的智慧和汗水。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为人类提供了打开核能利用大门的一把钥匙,1939 年,费米利用中子轰击铀发现反应能产生中等重量的元素,居里夫人的女儿伊伦·居里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但得到了不同的反应产物。德国科学家哈恩重复他们的实验,证实中子轰击铀能产生重量为铀一半的元素,并确定它是钡,他的进一步工作证实了伊伦·居里实验的产物是镧。接着,流亡瑞典的奥地利女科学家迈特纳提出了铀核裂变的概念,并指出裂变能放出能量。为了能持续地放出核能,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最先考虑了链式反应发生的可能性。1939 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等人,通过实验发现一个铀核(U - 235)裂变会释放出2—3个中子,用实验证实了链式反应的可能性。1941年12月到1942年12月,费米领导一批物理学家在芝加哥大学斯塔克运动场的西看台下,成功地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核反应堆,发出了200W的电,解决了受控自持链式反应的众多技术问题,这标志着核能和平利用时代的到来【1】。 1.2核能的利用原理 核能,由于原子核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而释放出的能量。其是通过转化其质量

核电站面临的腐蚀问题及对策(苏州院刘飞华)

我国核电站面临的腐蚀问题及对策 刘飞华1,任爱1,费克勋1,杨帆2 1 苏州热工研究院, 2 大亚湾核电站运营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本文从核电站设备和结构所处环境的角度综述了核电站面临的腐蚀问题,以及这些腐蚀问题对核电站安全运行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宏观解决这些腐蚀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核电站腐蚀安全 核电站由于其环境条件、运行工况的特殊行,对设备和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腐蚀作为材料失效的三大模式(断裂、磨损和腐蚀)之一,同样也是核电站设备和结构失效的主要模式。从国内外核电站的运行经验和相关的报道来看,腐蚀不仅使与海水、酸碱盐等腐蚀性介质接触的常规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样也使核安全屏障相关部件,特别是那些在核电站整个寿期内不能更换的部件(反应堆压力容器和安全壳)的完整性遭受到破坏,使核安全受到了威胁。美国Davis-Besse事件以来,腐蚀对核电站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更加高度的关注。 1.核电站面临的腐蚀问题及经验反馈 大部分核电站都是利用工艺水来传递热量,利用海水作为核电站最终的冷却源,为了能满足工艺的要求,还需要利用很多化学物质来进行水处理,核电站面临各种各样的腐蚀环境。下面将从核电站设备面临的各种不同腐蚀性环境来讨论核电站的腐蚀问题。 1.1 一回路高温高压硼酸水环境 压水堆核电站(PWR)一回路包含了核电站最重要的设备,有反应堆压力容器(RPV)、蒸汽发生器、稳压器、堆内构件、一回路管道、主泵等。这些设备的可靠性关系到整个核电站的安全和运行,例如包容燃料堆芯、维持一回路压力边界、冷却对芯、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现今PWR核电站的设计寿命一般为40年,在这40年的寿期中,反应堆压力容器和安全壳是不能更换的,如果它们损坏就意味着核电站的关闭;蒸汽发生器、主泵、稳压器、一回路管道虽然能够更换,但更换所需的时间长,维修费用大。从过去的运行经验看,蒸汽发

能源家族和核能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节能源家族习题精选 维度&基础知识 1.凡是能够提供________的物质资源都可以叫做能源。我们常见的煤、石油、天然气被称为________。 2.________统称为一次能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二次能源,如________、 ________。 3.由生命物质提供的能量叫做________,人们利用了它里面存储的________能。 4.短期内不可能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叫做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能够从自然界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的能源叫做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关于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煤,石油,天然气以及水能,风能,太阳能是一次能源 B.核能,电能,地热能是二次能源 C.煤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主要能源 D.生物质能是一次能源 6.关于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 B.核能是可再生能源 C.一次能源中只有石油,煤和天然气 D.二次能源中只有电能和核能 维度&能力提高 7.太阳能把地面的空气晒热,太阳能转化为________能;空气流动成风,又转化为________能;植物吸收太阳能,发生光合作用,太阳能转化为植物的________能;古代植物在地质变迁中变为煤、石油、天然气,转化为这些燃料的________能。 8.下列能源中属于一次能源的是() ①风能②地热能③电能④核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9.下列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①石油②太阳能③天然气④生物质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维度&探究应用 10.阅读文章并回答文后问题。 变废为宝的生物质能 生物质是地球上最广泛存在的物质,它包括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由这些有 生命物质派生、排泄和代谢的许多有机质。各种生物质都具有一定的能量。以生物质为载 体、由生物质产生的能量,便是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它直接或间接来源于 植物的光合作用。地球上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消费的能量,占太阳照射到地球总辐射量的0.2%。这个比例虽不大,但绝对值很惊人:光合作用消费的能量是目前人类能源消费总量的40倍。可见,生物质能是一个巨大的能源。 人类以柴薪为能源,历史长达百万年。作为可直接利用的燃料,柴薪利用贯穿着整个人类的文明发展史。除柴薪的直接燃烧外,生物质能的转化利用技术还有沼气生产、酒精制取、木制石油、生物质能发电等。 一、生物质能的来源 柴薪至今仍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重要能源。但由于柴薪的需求导致林地日减,应适当规划与广泛植林。 牲畜粪便牲畜的粪便,经干燥可直接燃烧供应热能。若将粪便经过厌氧处理,可产生甲烷和肥料。 制糖作物制糖作物可直接发酵,转变为乙醇。 城市垃圾主要成分包括:纸屑(占40%)、纺织废料(占20%)和废弃食物(占20%)等。将城市垃圾直接燃烧可产生热能,或是经过热分解处理制成燃料使用。

《核能的利用》学案(浙教版九年级)

第8节核能的利用 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是获得核能的两种方式。 2、了解和平利用核能的方式。 3、了解核能和平利用的进展和核能的优点,以及核能开发所带来的问题。[来源:学_科 _网] 学习重点及难点: 重点:获得核能的两种方式,和平利用核能的方式。 难点:核能开发。 学习过程: 问题导学: 通过介绍二战末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了两枚原子弹和两图片引出核变。(也可以顺便介绍一下福岛核电站的事件) 一、裂变和聚变 (1)核裂变——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分裂成2个新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举例:中子轰击铀235产生核能p110图3-27 链式反应(chain reaction):如果产生的中子继续轰击其他铀核,就会导致一系列铀核持续裂变。 原子弹——根据核裂变的原理制成。属于不可控制的链式反应的结果! (2)核聚变——2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新核,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举例:氘核和氚核在超高温下聚合成氦核,同时放出大量能量。 由于聚变反应需要在很高的温度下才可发生,所以也叫热核反应。 氢弹――根据核聚变的原理制成。威力比原子弹还大。 设疑:核能这么巨大,难道只能用于战争吗?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核能的释放? 二、核能的和平利用――核电站 讲授:如果使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在可控制的条件下缓慢进行, 释放的核能就可有效地利用。

可介绍如何控制核裂变的反应速率(如右图) 核电站――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大量热量,使水 变成蒸汽,推动汽轮机运转,再带动发电机发电。 如图所示 [来源:Z#xx#https://www.doczj.com/doc/f52562941.html,] [来源:学§科§网Z§X§X§K] 图一:秦山核电站图二:核电站示意图思考:根据图二,思考在电站工作过程中,能是如何转化的? 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三、放射线 讲授:核变过程中除了放出大量热量外,同时也会放出许多肉眼无法看见、能量很高的射线,如以下三种: α射线:带2个单位正电荷,是氦原子核 β射线:带1个单位负电荷,是高速的电子流 γ射线:电中性 放射线的益与害: 大剂量的放射线对人畜会造成伤害,但较小的量并加以控制 则可以为人类做许多的事,举例说明。 随堂练习: 一、填空题 1.原子核由和组成. 带正电荷,电量跟所带负电荷电量相等; 不带电,

核辐射对环境的影响及应急措施研究

核辐射对环境的影响及核事故应急措施研究——以日 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为例 核事故主要是指那些有可能对广大公众造成异常照射的超临界事故或放射性物质严重泄漏事故。核事故应急是指为了控制或者缓解核事故、减轻核事故后果而采取的不同于正常秩序和正常工作程序的紧急行动, 在核事故发生时实施应急干预。“干预”是指在核事故或辐射应急情况下, 为了避免或减少公众可能受到的剂量而采取的防护行动和措施。突发事件是一个模糊但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含义和分类。在国内,突发事件通常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突然发生并危及公众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乃至影响到国家利益和全球稳定,需要政府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加以处理的公共事件。突发事件的内涵和我们经常使用的两类专业词语很相似,有必要区分一下。一类是和危机事件、紧急事件以及风险事件的区分。在概念使用上,突发事件更侧重于强调事件的突发性和偶然性;紧急事件更侧重于强调处置时间的紧迫性和时间性;危机事件更侧重于强调实践的规模和影响程度;风险事件更多强调事件发生前的可预测性和可量化性旧的突发事件最大特点首先是其“突发性”即这种突发事件的因素以什么方式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是偶然的,通常不是人们所能看得准的。这也就决定了公共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难以完全预测的。并且,公共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其力量、声势、规模都扩展非常迅速。其次是“影响性”,即突发事件一产生就具有共振性,容易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所以一个小小的起因经过连锁反应往往会在较短时间内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并迅速产生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不仅如此,因为公共突发事件发生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社会系统的复杂多变性和社会发展的不可逆性,使得每一次公共突发事件的出现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进而使政府在处理时无章可循,政府应对的是否有力也给社会稳定带来重要的影响。再次是“危害性”,即突发事件结果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即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公共突发事件,都必将不同程度地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政治、经济和精神上的破坏与损失。 核辐射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造成放射性污染与引发人体健康影响的区别

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编者按:人类能够惬意地活在世界上,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会使用火。火让人类开始吃熟食、方便地取暖、也可以用于在危机四伏的早期丛林中抵御袭击。可以说,人类能够成为地球上的顶级动物与火密不可分。火是人类把能量从木材中转化的一种方式。而能量转化如今也是人类生存所必须做的事情。能源提供能量,消耗能源也必然会对人类产生影响,比如:环境。 一、能源: 既然说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就不能不知道何为能源。 1. 能源的定义:《科学技术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从其获得热、光和动力之类能量的资源”;《大英百科全书》说:“能源是一个包括着所有燃料、流水、阳光和风的术语,人类用适当的转换手段便可让它为自己提供所需的能量”;我国的《能源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光、热、动力等任何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由此能源是一种呈多种形式的,且可以相互转换的能量的源泉。确切而简单地说,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 2. 能源的分类:能源主要分为两类——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1)一次能源,直接来自自然界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核能、海洋能、生物能。 (2)二次能源,如:沼气、汽油、柴油、焦炭、煤气、蒸汽、火电、水电、核电、太阳能发电、潮汐发电、波浪发电等。 3. 能源的开发状况:主要有常规能源比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新能源比 如:核能、地热、海洋能、太阳能、早期、风能。 根据人类的发展,我主要选出四个阶段的主要能源:干木材、煤、石油、天然气(气态石油 气)探究它们的规律。对于这四种燃料,不同之处就是使用时的热值。根据公式 m c Q= 容易得知能源效率与热值成正比。它们的热值分别是 4-1 =1.2510 C J kg ? 干木柴 ,对 于煤 4-1 =2.9310 C J kg ? 煤,对于石油 4-1 =4.52210 C J kg ? 石油 ,对于气态液化 石油气有 4-1 =5.02310 C J kg ? 气态液化石油气。我们不难发现,开发年代越短的能源 热值越大。再看现在的核能,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2 E m c =,其中蕴含的能量更是无

核能的利用

第3章第8节核能的利用(九上) 科学组王玲玲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中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显得更为突出,更有时代意义。怎样让我们的学生自己能学,自己能解决理论和实际的问题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对于新教材在知识的安排出现了较大的改动,对知识的体系化要求更高,本节内容安排在《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中符合学生的知识要求和求知方向,把神秘的“核能”纳入到电能、机械能、内能的知识体系中,让学生体会到核能时代的来临,升华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节上部分已学知识的深化和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来学习下册的能源问题显得很自然,能更好的理解我国在能源上的战略。可知本节内容在知识容量上来衡量的话,知识比较单一,如果能把上下知识进行串联和在课本内容上加以充分应用和深入分析,则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会有很好的效果。 (2)重点:裂变和聚变的异同,核电站的工作原理 难点:对核能的理解,核电站的工作原理 (3)教学目标:①掌握获得核能的两种途径 ②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和平利用核能 ③了解我国核能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 感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4)教学准备:化学反应的模型图片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图片 核电站的图片射线的应用场景

二、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请各小组同学将自己查阅的有关核能的资料与同组成员进行讨论,并对难以明白的内容加以记录(之前布置查找资料和怎样用百度搜索)。(5分钟后,各小组讨论和记录完毕,教师要求各组汇报讨论中的疑问,在纵多的问题中教师要进行筛选部分。) 1、原子弹和氢弹的威力为什么大的惊人? 2、核电站是通过怎样发电的? 3、核电站会像原子弹那样爆炸吗? 4、什么是核反应? 5、核辐射怎样防护? 6、我们国家的原子弹多吗?氢弹有吗?哪种威力大? 讲述:同学们查阅资料的能力很强,同时提出的问题也很吸引其他同学和老师,你们想要问题的回答,也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板书:核能的利用)新课教学:出示二战期间“小男孩”和“胖子”炸毁广岛和长崎的资料照片,请学生针对照片中的情景发表自己的评论(评论的落点:1、巨大的能量是释放形式是怎样的;2、这些能量若被我们利用可以创造多少的财富) 讲述:同学们的评论很丰富,从图片中我们看到原子弹的威力很大,可以说是毁性的,大家一定感到疑惑,威力为什么会如此巨大?是怎样产生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复习: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用模型结构复习原有知识,用已知知识为切入点,学生接受更自然) 思考:上述反应中存在怎样的能量变化?原子核内部有变化吗?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22.2《核能》习题(含解析)

第2节核能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原子和原子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核由中子和电子组成 B.原子核外的电子带负电,并固定在某一位置 C.所有原子内部的质子数和电子所带的电荷数不相等 D.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2.如图是核电站工作的流程图。关于该流程图中各装置的能量转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核反应堆将核能转化为内能 B.蒸汽轮机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D.各种用电器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3.如图所示是一种核反应的过程,这种反应的原理可用于制造() A.原子弹 B.氢弹 C.导弹 D.普通炮弹 4.关于核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裂变才能释放出核能 B.氢弹爆炸是利用裂变释放出核能 C.核反应堆中发生的链式反应是不可以控制的 D.原子弹爆炸时发生的链式反应是不加控制的

5.下列关于核能开发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核能发电使用的燃料是天然气 B.核能是一种稳定、高效、清洁的能源,和平利用核能的最好方法是制造各种核武器 C.核电站开发核能是利用可控核裂变过程释放的核能 D.核电站产生的核废料对环境没有污染 6.关于核能和核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核裂变才能释放核能 B.核能的利用会造成放射性污染,所以应该关闭核电站 C.氢弹爆炸是利用核裂变释放核能的 D.原子弹爆炸时发生的链式反应,是不加控制的 7.关于核能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任何原子内部都有原子核,所以,利用任何物质都能获得核能 B.原子弹和氢弹都是利用核聚变的原理制成的 C.原子核间有斥力,所以核聚变必须在极高的温度和极大的压强下进行 D.太阳内部在不断地进行着大量的裂变反应 8.在核电站中() A.发生的是可以控制的链式反应 B.需要把核燃料加热到极高的温度 C.任何情况下,核能是没有污染的 D.核燃料是可再生能源 二、非选择题 1.阅读《核电站》,回答问题。 核电站 核电站和原子弹都是采用核裂变的方式获得能量的。在原子弹中,对这种“链式反应”是不加任何控制的,因此会产生巨大的、破坏性的爆炸,并会产生明显的烟雾及气体组成的蘑菇云。核电站反应堆所用的核燃料,其浓度比原子弹中的核反应材料低,按程序正规操作一般不会发生核爆炸。 核电站将核燃料棒或核燃料芯块中的能量释放出来,并将它最终转化为电能。核

和平利用核能

能源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保证。然而在传统的能源构成中,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都有其局限性。例如,煤炭和石油发电时,在消耗了大量宝贵的化石资源的同时,放出的废气严重地污染了环境,使人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恶劣;另外大量的燃料需求又给交通运输部门增添了沉重的负担。而水力发电方面,因为目前只有江河发电形成规模,其它尚未达到工业利用程度,所以,水力资源的发达程度就限制了其发展的空间。而核能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它利用地球中蕴藏丰富的放射性同位素铀的裂变反应产生的巨大的能量来发电,效率既高又不污染环境。理论上说,1公斤的铀全部裂变所释放出的裂变能,大约相当于2500吨煤或2000吨的石油燃烧时所释放出的能量。随着世界各国环境意识的加强,核能的重要性正在逐步被认识到,各国对发展核能的投入也呈稳定上升的趋势。相信在下个世纪中,核能必将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一优秀的能源形式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从而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和造福于人类。 核能的和平利用,对于缓解能源紧张、减轻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十分重视核能的开发利用,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中,能源领域研制开发三种先进反应堆,它们是快中子堆、高温气冷堆、聚变-裂变混合堆。目前,核裂变能已经为人类提供了总能耗的6%。而当将来利用轻原子核的聚变反应产生的核聚变能得到工业应用后,人类将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紧张的问题。核聚变能是两个轻原子核结合在一起时,由于发生质量亏损而放出的能量。核聚变的原料是海水中的氘(重氢)。早在1934年,物理学家卢瑟福、奥利芬特和哈尔特克就在静电加速器上用氘-氘反应制取了氚(超重氢),首次实现了聚变反应。尽管海水里的氘只占0.015%,但由于地球上有巨大数量的海水,每升海水中所含的氘通过核聚变反应产生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所放出的能量,所以可利用的核聚变材料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些氘通过核聚变释放的聚变能,可供人类在很高的消费水平下使用50亿年。而且,核聚变能是更为清洁的能源。当前,科学家正在为此而不懈地努力. 从人类能源需求的前景来看,发展核能更是必由之路,这是因为核能有其无法取代的优点,主要表现于:1.核能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能源,又是高度浓集的能源。一吨金属铀裂变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70万吨标准煤。按照地球上有机燃料的储量和人类耗能的情况来估算,地球上煤的储量大概还过200多年即将耗尽,石油则只够用三四十年。人类已经面临如何选择后继能源的问题。地球上已探明的核裂变燃料,即铀矿和钍矿资源,按其所含能量计算,相当于有机燃料的20倍,只要及早开发利用,即有能力替代和后继有机燃料。更进一步说,地球上还存在大量的聚变核燃料氘,能通过聚变反应产生核能。1吨氘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1100万吨标准煤。自然界每吨海水或河水中均含有3克氘,所以,将来聚变反应堆成功后,1吨海水即相当于33吨标准煤。那时,人类将不再为能源问题所困扰。2.核电是清洁的能源,有利于保护环境。目前,世界上大量燃烧有机燃料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燃烧后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等气体,不仅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还导致酸雨和大气层的“温室效应”,破坏生态平衡。比较起来,核电站就没有这些危害。核电站严格按照国际上公认的安全规范和卫生规范设计,对放射性三废,按照尽力回收储存,不往环境排放的原则,进行严格的回收处理。往环境排放的只是处理回收后残余的一点尾水尾气,数量甚微。核电站运行经验证明,它每发1000亿度电,放射性排放总剂量平均1.2希,而烧煤电站的灰渣中放射性物质总剂量约为每发1000

核电站环境问题

因核电站的建造和运行而引起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为防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核电站对环境的影响、核电站的环境标准、核电站的环境保护以及核电站对环境影响的评价等。 环境影响核电站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有非放射性影响和放射性影响。非放射性影响主要是指化学物质的排放、热污染、噪声及土地和水资源的耗用等,类似火电站对环境的影响。核电站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是产生放射性。电站核反应堆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核燃料裂变和结构材料、腐蚀产物及堆内冷却水中杂质吸收中子均会产生各种放射性核素。少量的裂变产物可通过核燃料元件包壳裂缝漏进冷却剂或慢化剂,排入环境。以一座100万千瓦的压水堆核电站为例,每年排入环境的放射性物质为:放射性惰性气体(如氙-133、氪-85等)、气溶胶氚200居里(1居里相当于3.7×1010贝可)和131I0.05~0.5居里;排入环境的放射性液、氚2000居里,其他核素(除氙以外)总放射性约为8居里;产生各种低放射性固体废物550米3,放射性含量2375居里。核电站反应堆发生事故时,大量放射性物质会通过各种途径排入环境。如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仅4月26日一天就有20~22兆居里的放射性物质排入大气。反应堆排出的废液和废气中的放射性核素,通过各种途径,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变化过程到达人体。以一座 100万千瓦压水堆为例,在居民所受到的剂量中,放射性惰性气体的贡献最大,居住在 100公里范围内的居民集体剂量负担为1.4人·雷姆/吉瓦·年,废气中的氚对1~100公里范围内的居民造成的集体剂量负担为0.04

人·雷姆/吉瓦·年。反应堆废液排放到用作生活水源的江河,其中氚直接摄入人体内。估计废物的氚造成的集体剂量负担为7人·雷姆/吉瓦·年。 环境标准为了限制核电站向环境排放放射性物质的量,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减少对人体的危害,发展核电的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中国国家环境保护局于1986年 4月23日发布了《核电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简称《规定》)。《规定》对核电站选址和正常工况及事故工况下的控制值分别要求:“核电厂周围应设置非居民区,非居民区的半径(以反应堆为中心)不得小于0.5km。核电厂非居民区周围应设置限制区,限制区的半径一般不得小于5km。” 核电站在正常运行工况下的剂量限值和排放量控制值是:每座核电站向环境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对公众中任何个人(成人)造成的有效剂量当量,每年应小于0.25毫希(25毫雷姆);每座压水堆型核电厂气载和液体放射性流出物的年排放量,除满足以上的规定值外,一般还应低于表1、2所列控制值。其他堆型的控制值根据具体情况另外确定。核电站在发生最大可信事故条件下周围居民接受有效剂量的限定值见表3。核电厂在事故工况下的环境评价标准见表4。 核电站环境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