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 格式:ppt
- 大小:7.45 MB
- 文档页数:40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拓展型校本课程开发——以“发
酵食品的制作”为例
唐谨丁
【期刊名称】《中学生物学》
【年(卷),期】2022(38)7
【摘要】围绕《选择性必修3·生物技术与工程》的发酵工程专题进行整合拓展延伸,开发了“发酵食品的制作”这门拓展型校本课程。
从课程开发缘由、课程内容
与目标分析、开发方案设计、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几个方面介绍了“发酵食品制作”的全部过程,形成较为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框架,可以作为案例提供给一线教师,为今后的学科拓展型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参考与借鉴。
【总页数】2页(P79-80)
【作者】唐谨丁
【作者单位】广西贵港市高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91
【相关文献】
1.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拓展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以校本课程《探秘我身边的动物》为例
2.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拓展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以校
本课程《探秘我身边的动物》为例3.核心素养背景下拓展型课程的建构开发与有
效实施
——以湖南省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课程建设为例4.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衡水内画地方非遗特色课程为例5.通过校本课程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以“微生物与食品发酵”校本课程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改·教研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search 2015年3月 下旬刊52· ·的同时,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在进行理论考核的同时,要进行技能操作考试;在进行传统题型考核的同时,也要加大临床思维题和辨析题的比例。
采取笔试和技能操作考试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形成适应临床的思维和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1]张增学,乔艳华,彭伟.河北省医学教育现状与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52-55.[2]王桂蓉,王增权.培养实用型临床医学人才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07,21(32):45-46.[3]江华.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413-415.课题项目:课题系河北省高等教育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GJJG037.高中生物学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设计探究李丽娜 徐作英(四川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1)【摘要】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基础环节,是课程开发的指导,对设计和操作课堂内容、课堂实施、课堂组织等一系列的课堂因素具有直接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课程目标的设定对日常的教育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本文将从高中生物学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的意义及对策等方面对高中生物学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进行简要探究。
【关键词】高中 生物学 校本课程 课程目标【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052-01生物学校本课程是指高中生物教师在遵守国家有关生物课程实施标准的前提下,通过充分的、科学的评估学校学生对生物课程的需求,并紧密联系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育哲学来选编、新编有关教学内容和设计活动的方式。
生物学校本课程一般都是在学校内部实施,并设立一系列与生物专业相关的内部评价机制。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省教育厅《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方案(2018年修订稿)》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一、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指导思想1、校本课程是新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组织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2、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要继承和发扬学校的办学传统和优势,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
4、要因地制宜,努力为我县教育文化事业建设服务。
二、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1、通过校本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从而更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拓展教师知识面,改善教师知识结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增强教师课程意识,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从而使我校教师更好适应教育发展要求。
3、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补充,以加强我校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推进我校课程建设,夯实我校办学特色,提升我校办学水平。
4、规范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采用模块的方式,一个模块以18课时(1学分)为倍数开设。
避免与国家课程的简单重复。
学校将开发足够数量的模块,保证相应的课时,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以获得所需的学分。
三、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原则1.导向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要防止校本课程成为学科课程的随意加深与拓展,必须与国家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保持一致,保证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间的协调统一。
2、实际性原则:开发校本课程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从学校的实际和办学特色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基于学校实际和教师专业水平,开发有实际意义、有实用价值、富有地方特点、对国家课程有补充作用,既能体现教师特长、符合学生爱好兴趣,又能与高考、与学生长远发展紧密结合的校本课程。
3.时代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内容要反映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时代文化特点,关注社会时政热点问题,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今后的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它直接体现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的。
依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教育哲学与资源条件,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表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
同时,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它的内容相应地表现出开放性和拓展性。
根据课程的发展功能将其分为基础性课程、丰富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三类。
1、基础性课程基础性课程是指授给学生可再生长的基本知识和可再发展的基本技能的课程。
它和国家课程的范围大体一致。
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政治、生物、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等。
基础性课程由学科知识课程和学科学习策略课程构成。
其中学科知识课程开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课程内容的更新,采取的方式常是改编、新编或拓编。
其次是对课程结构的革新,它包括:学科知识分层建构,学科知识横向整合。
学习策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它使学科知识具有知识的可再生长性和技能的可再发展性,从而完整地体现出基础性课程的特点。
学习策略课程分为通用学习策略课程和学科学习策略课程。
通用学习策略课程包括选择性注意策略、记忆学习策略、组织学习策略、精加工学习策略、元认知学习策略等。
这种策略适合任何课程和形式的学习,不与特定知识领域相联系。
学科学习策略指与特定学科紧密结合,适应专门知识学习的策略。
如应用题解题策略、朗读策略、英语学习策略、化学实验策略等。
学科学习策略直接与学科联系,并具有"生成性"特点,因此应成为学校基础性课程中开发的重要内容。
2、丰富性课程丰富性课程是指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
它包括健身、博知、怡情、励志、广行五类。
健身课程主要是教给学生强身健体的方式,如武术、乒乓、排球、篮球、足球、体操等,同时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保健观念。
这类课程的开发一方面要重视活动方式多样化,另一方面提倡活动参与大众化。
博知课程主要是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
平湖中学生物学科课程建设纲要一、生物学科课程建设的背景随着《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对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不断地深入,“以校为本”的教研理念焕发出生机。
作为这理念探索和实践的重要活动形式,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与实践。
深化课改的基本原则体现多样化、选择性、可持续和循序渐进的特点。
为了让具有不同潜质的学生有自主发展的空间,必然要求生物课程的结构体现出多样性、层次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二、生物学科的基本现状分析1.学科性质及定位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
高中生物学课程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划人生、终生发展的需要,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科学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
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生物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而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人,应具有正确的科学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一定的探究能力,良好的习惯及理解力,并且在探究与认识生命世界的过程中,又能激发学习动机,使之热爱学习和学会学习,通过不断学习,跟上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善于抓住机遇,敢于迎接挑战。
作为科学课程,生物学不仅要传播科学的事实和概念,还要体现它的科学方法和科学途径。
科学和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和技术被科学家称为“一个硬币的两个面”。
当前,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已经充分表现出了这一特点。
在中学生物学课程中加强生物技术,这也是我国生物学课程在进入21世纪后的突出变化之一。
综合起来生物学科的性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性:①生命性生物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中学生物学科的课程内容也都是围绕生命运动这个核心来展开的,生命性是生物学的根本特性。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背景知识的应用【摘要】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是新课程运动的一项具体要求。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利用校内资源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如何将背景知识很好的运用到课程实施过程中去便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结合本校生物校本课程的几个案例探讨背景知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背景知识;校本课程;案例分析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是新课程运动的一项具体要求。
在传统生物教学中,很多教师只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教学活动,而忽视了相关背景知识对课堂教学进行扩充,致使生物教学只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校内生物课程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利用校内资源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如何将背景知识很好的运用到课程实施过程中去便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背景知识是知识形式之一种,一般指为认识某种对象所需要的关于该对象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的知识,背景知识在认识客观对象的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2]在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背景知识主要包括:学生生活体验,文学作品,科学家轶事,相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素材等等。
本文旨在结合本校生物校本课程的几个案例探讨背景知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应用。
案例一:《酸奶的制备》,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展开现在,每天喝点酸奶已经成了很多人的饮食习惯。
由于酸奶不需加热,喝起来方便,因此有人大量饮用,有人饿了以它充饥。
但从营养的角度说,喝酸奶也讲究时间,喝多了还会给身体带来负面效果。
在上课之初,我先给同学们展示了在超市买的几种不同口味和质地的酸奶,由于大家都有喝酸奶的经验,因此看到酸奶后立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后分别请同学们进行品尝,并说说喝酸奶的好处及注意事项,这时同学们发言非常踊跃。
有的同学就提出了咱们自己能不能在家做酸奶呢?当然可以!这样很顺利的展开了课程,在我讲解如何制作酸奶时,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对亲自动手实验也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