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夏商历史年代考证

夏商历史年代考证

夏商历史年代考证
夏商历史年代考证

夏朝历史年代考证

(公元前2169年壬子- 公元前1739年壬戌)

依据竹书纪年

陟:古代帝王升天,称为《陟》。帝王升天后,世子服丧满三年后登基。也有少数例外。

薨:诸侯死,称为《薨》。

年代:依据竹书纪年所载天文景观,按照本人发明的每6517年闰2400月历法和天体力学推算。

公元前2222年,己未,帝舜有虞氏即位。居冀。作《大韶之乐》

公元前2172年,丁未,帝舜居于鸣条。

公元前2173年,戊申,帝舜,陟。

公元前2206年,乙亥,禹王出生。

公元前2169年,壬子,禹王即位,年38岁。

公元前2162年,己未,八月,帝禹,陟于会稽。

公元前2158年,癸亥,帝啓元年。

公元前2143年,戊寅,帝啓,陟。(更正)

公元前2138年,癸未,太康元年。

公元前2135年,丙戌,帝太康,陟。(更正)

公元前2132年,己丑,仲康元年。

公元前2128年,癸巳,秋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公元前2128年10月13日)。命胤侯帅师征羲和。

公元前2126年,乙未,帝仲康,陟。

公元前2123年,戊戌,帝相元年。

公元前2096年,乙丑,寒浞使其子浇,弑帝相。夏朝覆灭。夏世子少康生。(更正)

公元前2055年,丙午,少康即位。夏朝中兴。

公元前2035年,丙寅,帝少康,陟。

公元前2032年,己巳,帝杼即位。

公元前2016年,乙酉,帝杼,陟。

公元前2013年,戊子,帝芬即位。

公元前1970年,辛未,帝芬,陟。

公元前1969年,壬申,帝芒即位。

公元前1937年,甲辰,商矦迁于殷。

公元前1912年,己巳,帝芒,陟。

公元前1910年,辛未,帝泄即位。

公元前1886年,乙未,帝泄,陟。

公元前1882年,己亥,帝不降即位。

公元前1824年,丁酉,帝不降逊位于弟扄。

公元前1823年,戊戌,帝扄元年。

公元前1806年,乙卯,帝扄,陟。(更正)

公元前1802年,己未,帝厪即位。

公元前1795年,丙寅,天有妖孽,十日竝出。是年,帝厪,陟。

公元前1792年,己巳,帝孔甲即位。居河西。

公元前1784年,丁丑,帝孔甲,陟。殷侯复归于商丘。

公元前1781年,庚辰,帝昊即位。

公元前1779年,壬午,帝昊,陟。

公元前1776年,乙酉,帝发即位。

公元前1770年,辛卯,帝发,陟。是年,泰山震。

公元前1768年,壬辰,帝癸即位,居斟鄩。

公元前1760年,戊戌,五星错行,夜中星陨如雨。是年,地震。伊、洛二河枯竭。

公元前1739年,壬戌,商师自陑征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战于鸣条。夏师败绩,桀出奔三朡。商师征三朡,战于郕,获桀于焦门,放之于南巢。夏亡。

殷商历史年代考证

(公元前1738年癸亥- 公元前1231年庚寅)

依据竹书纪年

陟:古代帝王升天,称为《陟》。殷商一改夏朝世子服丧期间天下无王的制度,帝王死后,

王子即位。

薨:诸侯死,称为《薨》。

年代:依据竹书纪年所载天文景观,按照本人发明的每6517年闰2400月历法和天体力学推

算。

殷商成汤

名履

汤有七名而九征。放桀于南巢而还。诸侯八译而朝者千八百国。奇肱氏以车至。乃同尊天乙履为天子。三让。遂即天子之位。初。高辛氏之世妃曰简狄。以春分玄鸟至之日。从帝祀郊禖。与其妹浴於玄丘之水。有玄鸟衔卵而坠之。五色甚好。二人竞取。覆以玉(二)筐。简狄先得而吞之。遂孕。胷剖而生契。长为尧司徒。成功於民。受封於商。後十三世。生主癸。主癸之妃曰扶都。见白气贯月。意感。以乙日生汤。号天乙。丰下锐上。皙而有髯。句身而扬声。长九尺。臂有四肘。是为成汤。汤在亳。能修其德。伊挚将应汤命。梦乘船过日月之傍。汤乃东至於洛。观帝尧之坛。沈璧退立。黄鱼双踊。黑鸟随之止於坛。化为黑玉。又有黑龟。竝赤文成字。言夏桀无道。成汤遂当代之。檮杌之神。见於邳山。有神牵白狼衔钩而入商朝。金德将盛。银自山溢。汤将奉天命放桀。梦及天而舐之。遂有天下。商人後改天下之号曰殷。

公元前1755年,丙午。商侯履迁于亳。成汤元年。

公元前1739年,壬戌。商自陑征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战于鸣条。夏师败绩。桀出奔三朡。商师征三朡。战于郕。获桀于焦门。放之于南巢。夏朝亡。殷商始。

公元前1738年,癸亥。商王履即位。居亳。始屋夏社。

公元前1737年,甲子。大旱。氐羌来賔。

公元前1736年,乙丑。大旱。夏桀卒于亭山。禁弦歌舞。

公元前1735年,丙寅。大旱。铸金币。

公元前1734年,丁卯。大旱。

公元前1733年,戊辰。大旱。

公元前1732年,己巳。大旱。王祷于桑林。雨。

公元前1731年,庚午。作大濩乐。初巡狩。定献令。

公元前1729年,壬申。迁九鼎于商邑。

公元前1727年,甲戌。陟

外丙

名胜

公元前1726年,乙亥。王即位。居亳命卿士伊尹。

公元前1725年,丙子。陟。

仲壬

名庸

公元前1724年,丁丑。王即位。居亳。命卿士伊尹。

公元前1721年,庚辰。陟。

太甲

名至

公元前1720年,辛巳。王即位。居亳。命卿士伊尹。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

约按。伊尹自立。盖误以摄政为真尔。

公元前1714年,丁亥。王潜出自桐。杀伊尹。天大雾三日。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约按。此文与前後不类。盖後世所益。

公元前1711年,庚寅。大飨于太庙。初祀方明。

公元前1709年,壬辰。陟。

沃丁

名绚

公元前1708年,癸巳。王即位。居亳。命卿士咎单。

公元前1701,庚子。祠保衡。

公元前1690,辛亥。陟。

小庚。约按。史记作太庚。

名辨

公元前1689,壬子。王即位。居亳。

公元前1685年,丙辰。陟。

小甲

名高

公元前1684年,丁巳。王即位。居亳。

公元前1668年,癸酉。陟。

雍己

名伷

公元前1667年,甲戌。王即位。居亳。

公元前1656,乙酉。陟。

太戊

名密

公元前1655年,丙戌。王即位。居亳。命卿士伊陟。臣扈。

公元前1649年,壬辰。有桑谷生于朝。

公元前1645年,丙申。命巫咸祷于山川。

公元前1630年,辛亥。西戎来賔。王使王孟聘西戎。

公元前1625年,丙辰。命费侯中衍为车正。

公元前1621年,庚申。作寅车。

公元前1610年,辛未。大有年。

公元前1598年,癸未。城蒲姑。

公元前1595年,丙戌。东九夷来賔。

公元前1581年,庚子。陟。

大戊遇祥桑。侧身修行。三年之後。远方慕明德。重译而至者七十六国。商道复兴。庙为中宗竹书作太宗。

仲丁

名庄

公元前1580年,辛丑。王即位。自亳迁于嚣。于河上。

公元前1575年,丙午。征蓝夷。

公元前1572年,己酉。陟。

外壬

名发

公元前1571年,庚戌。王即位。居嚣。邳人侁人叛。

公元前1562,己未。陟。

河亶甲

名整

公元前1561,庚申。王即位。自嚣迁于相。

公元前1559年,壬戌。彭伯克邳。

公元前1558年,癸亥。征蓝夷。

公元前1557年,甲子。侁人入于班方。彭伯韦伯伐班方。侁人来賔。

公元前1553年,戊辰。陟。

祖乙

名滕

公元前1552年,己巳。王即位。自相迁于耿。命彭伯、韦伯。

公元前1551年,庚午。圮于耿。自耿迁于庇。

公元前1550年,辛未。命卿士巫贤。

公元前1545年,丙子。城庇。

公元前1538年,癸未。命邠侯高圉。

公元前1534年,丁亥。陟。

祖乙之世。商道复兴。庙为中宗。史记与无逸,皆无之。

祖辛

名旦

公元前1533年,戊子。王即位。居庇。

公元前1520年,辛丑。陟。

开甲。史记作沃甲。

名逾

公元前1519年,壬寅。王即位。居庇。

公元前1515年,丙午。陟。

祖丁

名新

公元前1514年,丁未。王即位。居庇。

公元前1506年,乙卯。陟。

南庚

名更

公元前1505年,丙辰。王即位。居庇。

公元前1503年,戊午。迁于奄。

公元前1500年,辛酉。陟。

阳甲。一名和甲。

名和

公元前1499年,壬戌。王即位。居奄。

公元前1497年,甲子。西征丹山戎。

公元前1496年,乙丑。陟。

盘庚

名旬

公元前1495年,丙寅。王即位。居奄。

公元前1489年,壬申。应侯来朝。

公元前1482年,己卯。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公元前1481,庚辰。营殷邑。

公元前1477年,甲申。命邠侯亚圉。

公元前1468年,癸巳。陟。

小辛

名颂

公元前1467年,甲午。王即位。居殷。

公元前1465年,丙申。陟。

小乙

名歛

公元前1464年,丁酉。王即位。居殷。

公元前1459年,壬寅。命世子武丁居于河。学于甘盘。公元前1455年,丙午。陟。

武丁

名昭

公元前1454年,丁未。王即位。居殷。命卿士甘盘。

公元前1452年,己酉。梦求傅说。得之。

公元前1449年,壬子。命卿士傅说。视学养老。

公元前1443年,戊午。报祀上甲微。

公元前1430年,辛未。王子孝已卒于野。

公元前1426年,乙亥。肜祭太庙。有雉来。

公元前1423年,戊寅。伐鬼方。次于荆。

公元前1421年,庚辰。王师克鬼方。氐羌来賔。

公元前1412年,己丑。王师灭大彭。

公元前1405年,丙申。征豕韦。克之。

公元前1396年,乙巳。陟。

王。殷之大仁也。力行王道。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是时舆地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荆蛮。北不过朔方。而颂声作。礼废而复起。庙为高宗。

祖庚

名曜

公元前1395年,丙午。王即位。居殷。作高宗之训。

公元前1385年,丙辰。陟。

祖甲。国语作帝甲。

名载

公元前1384年,丁巳。王即位。居殷。

公元前1373年,戊辰。征西戎。冬,王返自西戎。祖甲西征,得一丹山。

公元前1372年,己巳。西戎来賔。命邠侯组绀。

公元前1361年,庚辰。重作汤刑。

公元前1358年,癸未。命王子嚣。王子良。

公元前1352年,己丑。陟。

王旧在野。及即位。知小人之依。能保惠庹民。不侮鳏寡。迨其末也。繁刑以携远。殷道复衰国语曰。玄王勤商。十有四世。帝甲乱之。七世而陨。

冯辛

名先

公元前1351年,庚寅。王即位。居殷。

公元前1348年,癸巳。陟。

庚丁

名嚣

公元前1347年,甲午。王即位。居殷。

公元前1340年,辛丑。陟。

武乙

名瞿

公元前1339年,壬寅。王即位。居殷。邠迁于岐周。

公元前1337年,甲辰。自殷迁于河北。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

公元前1325年,丙辰。自河北迁于沬。

公元前1319年,壬戌。周公亶父薨。

公元前1316年,乙丑。周师伐程。战于毕。克之。

公元前1310年,辛未。周师伐义渠。乃获其君以归。

公元前1306年,乙亥。周公季历来朝。王赐地三十里。玉十瑴。马十匹。

公元前1305年,丙子。周公季历伐西落鬼戎。王畋于河渭。大雷震死。

文丁。史记作大丁。非。

名托

公元前1304年,丁丑。王即位。居殷自沬归殷邑。

公元前1303年,戊寅。周公季历伐燕京之戎。败绩。

公元前1302年,己卯。洹水一日三绝。

公元前1301年,庚辰。周公季历伐余无之戎。克之。命为牧师。

公元前1300年,辛巳。周作程邑。

公元前1298年,癸未。周公季历伐始呼之戎。克之。

公元前1294年,丁亥。周公季历伐翳徒之戎。获其三大夫。来献捷。王杀季历执王季于塞库。羁文王于玉门。郁尼之情。辞以作歌。其传久矣。王嘉季历之功。锡之圭瓒。秬鬯。九命为伯。既而执诸塞库。季历困而死。因谓文丁杀季历。

公元前1293年,戊子。周文王元年,有凤集于岐山。

公元前1292年,己丑。陟。

帝乙

名羡

公元前1291年,庚寅。王即位。居殷。

公元前1289年,壬辰。王命南仲西拒昆夷。城朔方。夏六月。周地震。

公元前1283年,戊戌。陟。

帝辛

名受。即纣也。曰受辛。

公元前1282年,己亥。王即位。居殷。命九侯周侯邘侯。周侯为西伯昌。

公元前1280年,辛丑。有雀生鸇。

公元前1279年,壬寅。大蒐于黎。作炮烙之刑。

公元前1278年,癸卯。夏。筑南单之台。雨土于亳。

公元前1277年,甲辰。西伯初禴于毕。

公元前1274年,丁未。王师伐有苏。获妲己以归。作琼室。立玉门。

公元前1273年,戊申。夏六月。王畋于西郊。

公元前1266年,乙卯。西伯伐翟。冬。王游于淇。

公元前1262年,己未。春正月。诸侯朝周。伯夷、叔齐自孤竹归于周。

公元前1261年,庚申。冬。大蒐于渭。

公元前1260年,辛酉。囚西伯于羑里。

公元前1254年,丁卯。释西伯。诸侯逆西伯。归于程。

公元前1253年,戊辰。春三月。西伯率诸侯入贡。

公元前1252年,己巳。西伯治兵于毕。得吕尚以为师。

公元前1251年,庚午。五星聚于房。有赤乌集于周社。密人侵阮。西伯帅师伐密。

公元前1250年,辛未。密人降于周师。遂迁于程。王锡命西伯得专征伐。约案。文王受命九年。大统未集。盖得专征伐。受命自此年始。

公元前1249年,壬申。周师取耆及邘。遂伐崇。崇人降。冬十二月。昆夷侵周。

公元前1248年,癸酉。周大饥。西伯自程迁于丰。

公元前1247年,甲戌。春正月。诸侯朝于周。遂伐昆夷。西伯使世子发营镐。

公元前1246年,乙亥。周作辟雍。

公元前1244年,丁丑。大夫辛甲出奔周。

公元前1243年,戊寅。周作灵台。王使胶鬲求玉于周。

公元前1242年,己卯。春三月。西伯昌薨周文王塟毕。毕西于丰三十里。

公元前1241年,庚辰。周武王元年西伯发受丹书于吕尚。有女子化为丈夫。

公元前1240年,辛巳。春,大阅。嶢山崩。

公元前1239年,壬午。西伯发伐黎。

公元前1236年,乙酉。内史向挚出奔周。

公元前1235年,丙戌。夷羊见。二日竝出。

公元前1232年,己丑。冬十一月戊子。周师渡孟津而还。王囚箕子。杀王子比干。微子出奔。

公元前1231年,庚寅。周始伐殷。秋,周师次于鲜原。冬十有二月。周师有事于上帝。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从周师伐殷。伐殷至邢丘,更名邢丘曰怀。

公元前1230年,辛卯。周武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王母)野。武王亲禽受於南单之台。遂分天之明。立受子禄父。是为武庚。夏四月。武王归于丰。飨于太庙。命监殷。遂狩于管。作大武乐。殷商亡。周朝始。

从殷商成汤灭夏朝,到周武王伐纣,纣王被监禁,商朝共二十九王。始于公元前1738年,癸亥。终于公元前1231年,庚寅。共计五百零八年。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知识点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知识点 有关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知识点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2、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 4、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5、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6、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 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 7、“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 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P27 8、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 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 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30 10、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 11、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12、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1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 P33

14、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P34 15、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 16、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 17、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 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P27、 P36 18、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P37 19、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P38—39 20、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P41 2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P41 22、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P41 23、对日食,月食的记载及二十四节气P43 24、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P43 26、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P44 27、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P46—P47 28、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 P47—P49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2015-2016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共30题 1.《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度。材料的意思是天子、诸侯和大夫都是把田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这体现的是分封制。所以答案选B。 2.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说武王伐纣时,“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这里的“诸侯”最主要指哪类人 A.郡县官长 B.方国头领 C.商王子侄 D.三公九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A项是郡县制下的地方官吏,不是诸侯,排除。“叛殷会周者”不包括商王的子侄,C排除。D项是秦的中央官僚,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3.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这一现象 A.促使西周强盛 B.导致诸侯割据 C.强化宗法体制 D.促成秦朝统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依据材料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层层分封、等级森严的制度,且受封者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容易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故选B项。A项未能辩证分析分封制的作用,表述不全面,故排除;C项所述与材料相反;D项所述与此题无关。 4.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大批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寻根问祖,联谊交流。这一事件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 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

B.“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羽) C.“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C项选自左丘明《国语》,大意是:姓相同德行就相同,德行相同心就相同,心相同志向就相同。(异姓可通婚,同姓不可通婚)反映了家庭婚姻方面的内容,强调宗亲观念与同姓不婚的关系。与题意相符。A是强调仁爱,B是说荣归故里,D是表现思乡,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 5.《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秦峄山刻石》肯定了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三公九卿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材料“分土建邦”可知是分封制,材料“乃今皇帝,一家天下”与上面分封制对比,可知是郡县制,故选B项。 6.《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从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①臣民对秦始皇独断专权不满②秦始皇十分勤于政事 ③秦始皇欲求仙药想长生不老④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从材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可以了解到,百姓对秦始皇独断专行十分不满;“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可反映秦始皇较为勤政;“未可为求仙药”可反映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第④项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故选C项。

必修一 第1课 夏商西周政治制度

必修一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目标导学】 知识与能力: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图表,解读史料,合作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 本课难点:结合夏商西周的相关史实,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预习要求】(要求同学们课前精读教材,在课本上做批注“点圈划”, 并标明不懂的问题,花10分钟自主完成学案填空部分,落实基础知识。) 1、归纳本节课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概念。 2、理清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 【自主研学】——预习案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自启开始,王位的传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制(传贤) --→ 世袭制(传 ) 2、商朝的王位都是父子相传吗? 不都是,有时 3、为什么说夏商的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夏商的最高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 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 的方式来决定。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目的)? 进行 统治,巩固奴隶制度。 2、分封制分封的对象(分封谁)有哪些?其主体是什么? (主体)、 和 的后代 3、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①权利:天子授予诸侯 、 和 ,诸侯在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能在封国内设置 、建立 和 。②义务:服从 、镇守 、随从 、交纳 、朝觐述职。联系天子与诸侯之间权利与义务的纽带是 。 4、分封制有何特点? 主要以 层层分封, 等级 ,“天子— — — ”。 5、分封制有何影响? ①西周:扩大了 ,巩固了 ,使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积极) △为什么到西周 ,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诸侯国具有很大的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 ②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割据、混战,破坏了统一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宗法制(目的)? 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 、 和 继承上的矛盾。 2、宗法制用什么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制度? 系 关系的亲疏 3、宗法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 继承,为 宗;余子分封为 ,他们对天子来说是 宗,但在自 己的领地内是 宗。诸侯、卿大夫、士比照天子类推;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 。 4、宗法制的核心是什么? 继承制(也是主要特点) 5、宗法制有何作用?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 和 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和 。 6、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如何? (四个字概括)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 上的体现。 【预习检测】 1.商朝在中央设立的参与商王决策的职位是( ) A .相、史 B .卜、祝 C .卿士、师 D .相、卿士 2.周初实行分封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 ) A .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B .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C .巩固周王朝统治 D .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3.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的权利有哪些( ) ①镇守疆土 ②随从作战 ③交纳贡赋 ④朝觐述职 ⑤建立武装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⑤ 5.《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的( ) A .财产 B .地域 C .信仰 D .血缘 6.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合作探究】——探究案 1、请你阅读课本第5页“西周分封示意图”和下列材料: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封诸侯……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记?周本记》 (1)请分析,在上述材料中,西周分封的诸侯共有哪几类?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西周分封示意图,分析西周分封的特点有哪些? 2、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吗?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主要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利,等级森严。 (2) 权与 权相结合,具有神秘色彩; (消极)

高一历史必修一月考

高一月考(二) 历史试题2016.12 (90分钟,100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 答第Ⅰ卷时用2B铅笔将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 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 保持卡面清洁,严禁折叠,严禁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5. 若不按上述事项要求填写、答题,影响评分,后果自负。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开放五个口岸B.要求设立公行 C.规定五口通商 D.中国自开商埠 2.英国人费利斯·比托在19世纪中期随列强侵略中国时曾拍摄了一组照片。在这组照片中,一张是侵略者占领大沽炮台后的情景,此外还有一张北京雍和宫正门的照片,这组照片反映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如图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信息。据此推断该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4.《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这些规定的实质是( ) A.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 C.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D.贯彻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 5.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某地区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反对割地议和。面对日军

必修一历史夏商周政治制度练习题

必修一历史夏商周政治制度练习题2012-12-7 1.西周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机构。这种做法 A.便于中央直接控制地方B.使国家政权从松散趋向严密 C.仅凭血缘关系维系统治 D.深刻影响秦朝以后的政治制度 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4.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5.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为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7.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 8.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10《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藤茶】来历的历史考证

“藤茶”来历的历史考证 南北朝时,庾岭北麓南野县地【今江西大余县】,奇女邓婄,芳龄16,羞花闭月,通书画,善舞步。祯明元年(587年),后主陈叔宝选妃,婄其中。佳人郁积神伤,饭不思,夜难寐,嶂气引身,未及启程,封头盖脸满生疮疖。躲此劫,落病根。探名细郎中,疮难愈。二载余,泪洗脸,玉人成糟糠。乡邻背称“藤婆”【邓婄---藤婆,当地谐音相近,意却不同,藤婆----指珠黄孺弱妇人,意:‘一攀藤样’】。婄丑羞于人,削发为尼,修行云山庵【位于大庾左拔云山深山老林之中,始建晋朝末年,是大庾最早的寺庙尼庵,除本埠人常到此上香,还有邻里祟义、上犹、广东南雄、始兴,和湖南汝城等外埠香客】。法号:慈心。 婄坐蒲参佛,疮吓人,适此,必下地入山辅杂役,亦清静。是年秋月,婄作园地,见地旁缠树野藤结果无数,细指大小,红黑相间,一窜一窜,鸟蜂皆食。婄试食,熟果甜,青果涩,稍许,口润舌甘,实舒爽。日复食之,月余,疮结痂。愈肤无瑕。婄聪慧,近食作如常,唯添食藤蔓野果,对疾安乎?!婄悦,见藤果食,剩果捎庵待日享用。 一日,了尘师傅,不知何故,满嘴舌疮,唇齿冲绛,难吞咽。煎草服药,疾往复。婄入寝房,端藤果,引师食之,善、仁【慈心师姐:慈善、师妹:慈仁】茫然,婄叙近食藤蔓野果其疮疖愈痂症轻效优。师听之,半否信凝。随食藤果。翌日,师舌疮愈半,能饮食。姐妹喜,亦入埂坳摘藤果,常食之。旬余,善【虔南人,今赣州全南县】头癣【俗称:发癞痢】疾愈。善喜泣! 秋末近,藤果落,叶黄,婄脯前疮疖零星未愈。煞心,奈何改食藤叶,涩,难咽。婄盼疾愈,日食藤叶一撮。霜至,叶萎落,心痛,眉愁难收。师傅姐妹亦揪于心,施无计。不日,婄早起,拿篓挑筐入林,晌后,摘藤叶无数。善、仁懵愣。婄悦极,呼姐妹抬拍篮【当地一种用来晒东西用的工具】,撒叶曝日。师抿嘴悦盈,晓婄忧叶落,干备冬用。 叶燥劲而难咽,姐妹醒其和水,适咽吞。婄怕叶水相淡而力减,持嚼燥叶月许。师:藤叶燥,水淖软,适嚼。婄纠之水淖藤叶。不日,婄恰入燥叶烫钵【盛有开水的陶钵】淖之,仁腹痛绞滚于地。婄、善干急,倾许,师捧烫钵、梓油【木梓茶油】至,滴油仁脐眼,烫钵肚腹往复【适寒伤袭肚之方】,半柱香时,仁仍痛绞不止,汗满香腮。师觉仁染痧气,嘱善煮蛋【古时民间最常用的“鸡蛋滚痧法】。蛋尚煮,锅无空;仁渴难耐,恰无滚水【烧开后稍放凉的开水】。婄尚想淖叶之事,时已柱香,水成鹅黄,亦净,捞叶取水。仁饮半钵,稍时,仁:腹畅舒安矣,淖叶之水,甘露也,清凉喉鼻爽!婄亦轻吸小口,真乃甘爽,味无涩。嚼泡叶,淡味泛。 师姐妹觉藤叶神也。愈善头癣;化师口疡;缓仁腹绞,婄疮亦愈九成。此藤真乃神赐! 婄始泡藤叶汤茶,渣弃,味神爽。久觉渣弃可惜,亦拾渣叶涂擦疮疖,至汁干止,月半,疮速愈,肤脂肌嫩似无患疮。藤婆复邓婄,靓赛仙娘。婄甭避香客,怡伴青灯,净心佛缘。 云山庵始泡藤叶茶汤赐香客路人。保平安,泽一方! 偶日,一香客遇慈心,似识而不敢认,知邓婄在此庵为尼,疮疖满身,藤婆样。眼前尼师实象邓婄:“师傅,族侄邓婄亦在此庵,现可安好!多年勿见,实在念想,烦请师傅引婄一见”!婄听音熟,微扬螓首,惊呼族叔! 叔归族里,畅叙邓婄云山庵食藤果叶愈疮疖,蝉脱天仙之貌。邻里惑:藤婆焉能复邓婄?!!……。 时值兵戈国劫,嶂冲垢污,疾染众生,肤痒痘疹、天花疱疮、肠泻胃恙、口

高一历史必修二1-4单元月考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必修2)试卷 (选择题做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做在答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我校49届校友、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呆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下列关于中国农耕文明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B.中国原始农业主要的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C.我国古代农业经历了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D.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我国开始出现早期农业 2.下列工具用于播种的是 A.筒车B.水排C.耧车D.翻车 3.“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这一调笑令所调笑的生产工具最早出现在 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 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 4.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株赢”。 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B.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当地人口买卖现象严重 D.当地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5.下列选项是某班同学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时引用的内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 B.唐朝商业高度发展,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C.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技术 D.宋代的“市”突破时空限制 6.《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B.明朝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 C.景德镇是著名的青花瓷产地之一 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7.话剧《立秋》艺术再现了晋商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精神。明清时期与晋商齐名的著名商帮是A.徽商B.锡商

我国汉代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历史考证 九

我国汉代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历史考证九 我国汉代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历史考证 卫斯 载《中国农史》1988年第4期 提要:我国何时开始大面积种植小麦,学术界存有不同看法。日本学者西嶋定生先生认为:我国唐代的碾碨经营赋有独特的历史性,是以小麦的磨粉作业为主要内容的。如果小麦种植还不普及,碾碨经营就不可能大规模流行,并把“城市的发展”、“庄园经营的发展”作为唐代小麦种植与碾

碨经营之间经济结构的两个显著特点。 西嶋先生的“碾碨经营论”是指“水磨经营”而言。笔者认为,我国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历史与其相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首先以石磨的普遍推广使用为标志。其次是与农田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和精耕细作的水平以及防旱保墒技术的提高有关。与社会经济相联系,则反映在人口的增长、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诸多方面。 有关石磨在汉代的普遍推广使用情况,已被大量考古发现所证实。汉代的水利工程规模都很大,考古学在此方面的主要发现有:陕西西汉白渠渠首遗址和安徽安丰东汉塘(芍坡)灌溉工程水堰遗址。此外,水井模型在西汉中期以后的墓葬中是习见之物。汉代耕作技术上的进步,从考古学角度来看,主要反映在铁犁铧的大量出土和牛耕、耧播资料以及大量的小型铁农具的发现等方面。大面积的种植小麦,为人口的增殖创造了必备的物质条件,这一时期的地主庄园已经初具规模。 我国栽培小麦,从考古学提供的材料来看,大约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60年代初,新疆天山东部的巴里坤县石子乡土墩遗址(属新疆新石器时代三种文化类型之一的“含彩陶类型”)里曾发现过已经碳化的小麦粒(1)。1979年,塔里木盆地东端的罗布泊西北约70公里的孔雀河下游北岸,一个原始社会的墓葬的随葬草篓内又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小麦粒(2)。

《夏商西周的历史》教案完美版

《夏商西周的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 一、教材分析 世界历史上,只有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续不断,这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约公元前2070年,即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之时,我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在世界古代史上,中国仅销迟于古老埃及进入文明时代,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古文明形成特色、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跨三个朝代,知识点多且比较琐碎,但内容浅显,学生容易了解和接受,能力目标较低。重点应放在学生自主学习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或课堂讨论的方式归纳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和学习目标 1.让学生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以及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2.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地分析评价,鼓励学生课堂参与讨论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3.学习奴隶制国家的更替过程,感悟“得道我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体会中国悠久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理念和方式 本课内容比较浅显,整个课堂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主,通过自主阅读课文,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夏商西周的更替过程。王位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区别,教师应给予点拨指导。对于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教师可适当补充资料,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商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条不紊。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这一课,教师必须制定一个详细可行的、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计划,放在多媒体课件中,供学生参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并且,关于商朝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教师要补充一些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像资料,使学生对商文明的了解更全面。另外,在课件中,应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朝代更迭的深层原因。学生应在课前提前做一些预习,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疑难问题到课堂上交流。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①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古代卓越的部落联盟首领禹,谁能说一说,禹有哪些值得我们后人吸取和借鉴的优点? ②禹不但有同学们所说的优点,禹还做了一件对中国历史有影响的大事,那就是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那么禹是如何建立夏朝的?中国的奴隶社会还有哪几个朝代,它们的发展状总如何呢? 让我们共同学习本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高一历史月考质量分析

高一历史月考质量分析报告 一、试卷的结构特点 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材料分析题)两部分,选择题占60分,材料分析题占40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内容覆盖了历史必修二教材一到四专题的内容,考查范围符合教学进度。试题难度适中,侧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对我校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学生考试情况分析 高一(13)班参加考试人数76人,最高分85分,最低分27分,平均分53.3分,及格人数21人,及格率28%。整体成绩还是不尽人意。 三、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知识的积累和储备过少。 这次考试选择题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而大部分学生得分普遍较低,满分50的题平均得分却在30分左右。我认为理想的得分应在40分——50分之间。 2、个别学生答题习惯和规范程度不够好。 (1)个别学生书写潦草(2)个别学生在试卷上一字不写(3)还存在写错别字的现象。 3、部分学生因审题失误导致失分。 特别表现在第31题第1小问的回答中没有理解“变化”一词,回答时笼统不清,也没有表达出图片之间的关系。第32题第2小问的原因分析,学生分析原因时脱离题目。第32题第2、3小问回答时没有正确理解题意,没在回归教材的知识点。 4、部分学生从材料中提炼信息的能力不足。 比如第31题第1、2小问,第32题第3、4小问,答案就在材料中,而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地提炼信息。 5、我在平时复习中对学生的督促和要求不够,是学生未能将知识及时得到巩固和吸收。 这次考试中大部分题目都是平时复习的试卷中的原题,我在复习中也认真的进行了讲解,而且有些题是多次试卷中出现了,然而有些学生还是做错了。 第 1 页共2 页

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

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 在上古时代相当艰苦困难的条件下,社会人们所创造的文化能够得以保存并且发展壮大,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就世界历史的范围看,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历史一脉相承,其间不仅没有间断,而且三代的文化渐次延续而屡创辉煌。这个能说是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奇迹。这一点可以作为我们所阐述的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这个问题的第一方面。 站在文明时代槛上的禹是夏朝的奠基者。从禹子启开始,夏朝正式建立。夏朝共历四五百年的时间,在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之间。《史记·夏本纪》集解引《汲冢纪年》说夏朝“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所谓“无王”,指夏朝初期太康失国以后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东夷族的羿、寒浞先后占据了统治地位,直到太康弟仲康的孙子少康时,夏王才恢复了统治。曾经见到过《汲冢纪年》材料的晋朝人束皙说“夏年多殷”(《晋书·束皙传》),认为夏朝比殷朝的年数更多。他可能是把尧舜的时间都算在了夏朝之内,也可能只把盘庚迁殷以后至纣王的时间算作殷朝年数。无论如何,在我国文明时代的开始阶段,夏朝都是历时长久的一个重要时期。继夏而起的商朝是由子姓的商族所建立的。商的祖先契与舜禹的时代约略同时,可见商也是一个相当古老的部落。商在早期是活动在黄河下游北方广大地区的部落,时常进行迁徙,到了成汤时期,商族活动在今冀南、豫北一带。大约在前17世纪成汤在众多方国部落的支持下灭掉夏朝,建立了商朝。按照《史记》的记载,商朝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商朝的覆灭是前11世纪的事情。《史记·殷本纪》索隐引《汲冢纪年》说商朝“用岁四百九十六年”,与商朝的实际情况当相距不远。商朝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从成汤灭夏到盘庚迁殷以前为第一阶段,称为早商时期;盘庚迁殷之后至商朝灭亡,为第二阶段,称为晚商时期。早商时期殷都屡迁,商朝都邑先后有毫、嚣、相、庇、奄等。盘庚继位以后把都邑从奄迁徙至殷。这以后,商的都邑还可能有过小范围内的移动,也可能出现过两都并存的局面,但大体说来,基本上还是以殷为都邑的。《史记·殷本纪》正义概括《纪年》的说法,认为“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其说大致可信。和了姓的商族一样,姬姓的周族也有相当古老的历史。周的始祖弃是舜禹时代的人,曾被舜任命为后稷。在部落首领公刘的时期,周族居于戎狄之间,公刘率族众迁徙至豳。公刘以后九传至公亶父,周族又从豳迁徙到歧山下的周原。这以后周族才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周文王的时期曾经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二”(《论语·泰伯》)的兴盛局面,受到多数方国部落的拥护,从而为武王伐纣灭商奠定了基础。大约在前11世纪,周武王率众灭掉商朝,成为周朝的开国之君。周朝以平王东迁为分界划分成西周与东周。东周包括春秋、战国两个阶段,社会历史进入了迅速变革的时期。周代能够自成体系、稳固发展的历史时期还是西周。从周武王开始,西周王朝共历十二世,十三王,此外,在武

(新)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1、对西周王位世袭制理解最准确的是() A.嫡长子继承王位B.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C.兄终弟及D.父子相传 2、《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 A.财产B.地域C.信仰D.血缘 3、2010年世博会山东馆非常引人注目,其主题“齐鲁情未了”渗透了山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齐鲁”代表山东,起源于中国古代哪一制度(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4、《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 A、封号和粮食 B、土地和种子 C、土地和人民 D、人民和粮食 5、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6、一位同学对“秦始皇加强中央政权的措施”进行史料收集,形成了下列观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B.创始王位世袭制 C.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D.统一文字 7、分封制使西周奴隶主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A、“周王——卿大夫——诸侯——士” B、“周王——卿大夫——士——诸侯” C、“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D、“周王——诸侯——士——卿大夫” 8、秦汉时的中央官制习惯上被概括为“三公九卿”。其中御史大夫的实际作用是() A、牵制丞相,监察百官 B、代替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C、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D、任命郡守和县令 9、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修筑长城D.统一度量衡

史事的考证

史事的考证 1.考证的重要性 考证,又称考据。是研究历史文献或历史问题时,依据资料对其进行考核、证实和说明,是指考订一书中所记载史事的真假对错问题。考证是整理、鉴别史料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和重要方法。陈垣先生在《通鉴胡注表徽·考证篇序录》中说:“考证为史学方法之一,欲实事求是,非考证不可。彼毕生从事考证,以为尽史学之能事者固非,薄视考证以为不足道者,亦未必是也”。这是说考证工作的重要性及我们对它应取的态度。顾颉刚先生总结自己多年考证古史的经验说:“校勘、训诂(对古书字句的解释)是第一级,我们的考证事实是第二级。”这是说考证在史学研究方法中的地位。 我国史书浩如烟海,所包括的史事材料极其丰富,但由于时代的变迁,记录人的见闻、认识范围有限等等各种复杂的原因,文献中所记述下来的史事材料,往往谬误百出。因此,欲对历史某事作出论断,必先搞清楚史事的真相及来龙去脉。如关于北宋末年河朔、山东一带农民起义领袖宋江是否投降问题,史籍及其它文献材料中的记载差异甚大:《宋史·徽宗本纪》说:“淮南盗宋江等……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宋史·张叔夜传》也说:张叔夜“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三朝北盟会编》、《皇宋十朝纲要》等史籍的记载与宋史相同,均为宋江接受张叔夜招安而降。但是,1939年在陕西府谷县出土北宋末范圭撰写的《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幺墓志铭》却记载:折可存率军俘虏方腊之后,“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愈月,继获”。元代徐植之撰《忠义彦通方公(庚)传》也说:“是年,宋江三十六人猖獗淮甸,未几,亦就擒。”宋江到底是投降还是被擒,这是关系到对宋江评价的一件大事,但是,从目前来看,要把其基本事实弄清楚,还需要花费巨大的功夫,进行大量艰苦、细密的考证工作。否则就不可能对宋江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 史事的考证工作是与目录、版本、校勘、辩伪等方面的工作密不可分的,其意义是:第一,在史料搜集整理的各种方法和各项工作中,如目录、版本、辨伪、校勘等已包含有考证的成份及内容;第二,如果没有目录、版本、辨伪、校勘等,也就没有考证。如我们研读上古史,一定要利用《尚书》。但是《尚书》的情况很复杂,首先就要利用目录版本,搞清楚什么是《今文尚书》,什么是《古文尚书》。其次要利用辨伪的知识,了解《古文尚书》为什么不可靠。同时对《尚书》的文字进行校勘、训释,正其讹误,阐释原义。在此基础上,对《尚书》所记史事进行考证。如此可见,考证不是单一、独立的一种方法,而是与整理、搜集史料的其它方法密切相连的,在一定程度上是目录版本、辨伪、校勘等诸方法的综合运用。 此外,考证还需要有较强的逻辑素养,和考古学、地理学、金石学、文字学及哲学、经济学、伦理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如在明末农民战争史的研究中,“荥阳大会”曾一度被认为是标志明末农民战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一次重要会议。其召开时间为1635年(崇祯八年)。但是,有的学者运用逻辑推理,从大量零杂的材料中,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关于记载“荥阳大会”的资料来源《绥寇纪略》,是作者根据所见到的明末农民战争的公私记载整理而成的,即不是第一手材料;与《绥寇纪略》同时的两部书,《豫变纪略》和《怀陵流寇始终录》的作者其一曾参加过农民军,但两部书中都没有关于“荥阳大会”的记载。同时,

高一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精心整理 高一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 1.A 2.A 3.是A B C 东汉时,二牛抬杠犁耕法完全被一牛挽犁所取代 D 唐朝时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标志着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4.《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侯)之为宝。”《农书•

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业。”《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 C. 5. A 6. A 7. A. 8.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原因是()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

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9.当代的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他的名着《中国食物》里谈到,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 C 10. A. C. A 业 A产品质量有了较大提高B地区、行业间存在社会分工 C织造技术全国其他地区D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3.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

的青铜器主要用于() A.农具和酒器 B.礼器和兵器 C.礼器和农具 D.兵器和农具 14.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 A. 15. () A C 16. A.徽商、京商 B.粤商、晋商 C.徽商、晋商 D.沪商、晋商 17.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错误的是() A.汉代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且有专职官员管理

(推荐)高一历史月考质量分析报告

2017年秋季学期高一历史月考质量分析报告 实验中学张俊程小娟 一、试卷情况分析 本试卷历史共43题,由两部分组成,选择题1—40题,,材料分析41—43题。本次试卷主要考察了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1—3课主要内容,重点考察学生对宗法制、分封制、郡县制等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试题呈现融合多种史观,试卷体现了“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新思路”的特点,考察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概括论证的能力。 二、各班成绩分析 本次月考共992人参考,历史最高分78分,156至167这十二个班历史平均分依次是58.817、59.824、59.125、56.341、55.198、53.837、51.57、52.098、49.297、59.953、59.432、54.07。平均分在55分上下,考得还是不错的。选择题得分率低于非选择题,选择题平均分在23分左右,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题目主旨把握不清,最重要是基础知识训练欠缺。材料分析题平均分在32分左右,80%的同学能从材料中找到相关答案,但结合相关知识进行回答就成为短板,原因在于基础知识不夯实。 三、试卷难易度简要说明 本次试卷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分析能力的考察,难度接近高考,

难度系数

0.52—0.6上下。试题重难点突出,分值分布合理。选择题1—23、材料题41—42考察宗法观念和分封制度基本常识和作用。选择题24以后、材料题43考察秦朝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影响至今。分权与集权学生通过对比史学方法就能答出核心要点。 四、考生失分原因总结 (1)审题不清。学生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读,没有注意分析,导致失分,如选择题25,28, 30,33题等。在材料的解答中,由于题目的设问较多,有的学生并不能按要求正确作答,如材料题3题(1)问,答案不能序号化,规范化。在解题过程中,有些学生没有对材料进行认真阅读,没有抓住关键词回答问题而影响了得分。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是70%考生所存在问题。 (3)从学生的态度来看,低分的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造成材料分析题丢分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材料分析题答案基本出自课本,但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没有系统化,没有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缺乏时间观念,某些学生甚至犯张冠李戴的低级错误。学生答题不规范,没有答题序号,答题杂糅一锅粥,整体上没有用历史专业术语作答。不少学生书写字迹潦草,错别字出现,如郡写成群等。由此可充分说明学生学习态度不严谨、对自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2014/9/10 编写班级:小组:姓名:学号审核:高一历史组【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目标】1、掌握宗法制分封制的内容、作用及二者关系,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感悟早期的政治制度是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制度的创新既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又是 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增强对源远流长的华夏民族的民族自豪感。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预习案 自主学习要求: 1、结合学案中的内容,自主学习课文基础知识部分,并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2、小组内相互检查基础知识,找出错误并改正。 一、夏商两代的的政治制度: 1、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出现了制度 2、商朝: (1)主要政治制度: (2)政权特点:弥漫着目的: 二、周代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封邦建国) (1)含义:(2)内容: ①周王: 同姓亲族 ②分封对象 异姓封国 ③层层分封: (3)周王与各封国的关系: 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 积极: (4)评价 局限:d: 后期诸侯国实力强大,周王室衰落,易形成分裂割据。(诸侯混战,社会动荡) (5)分封制的特点:①② 2、宗法制: (1)目的和性质: (2)内容:①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②核心: 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的,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 (3)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 ②有利于凝聚 (4)特点:①为主要特点,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②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③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3、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 ①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维护西周的统治秩序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版)新人教版(1)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考试总分:90 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卷I(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60 分) 1.《礼记》载,“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这主要反映了西周() A.按地域分割政治权力 B.宗法制与郡县制相结合 C.维护嫡长子的特殊地位 D.天子拥有绝对专制权威 2.元朝初年,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愈烦,取决一省,犹日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之,随即实行的措施是() A.设置三省 B.废中书省 C.设中书省 D.设置内阁 3.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4.《圣经?使徒行传》记载:地方行政长官命令鞭打使徒保罗,保罗声称自己是罗马公民后马上被释放了,并收到一封官方道歉信。此事可印证() A.基督徒能够受到公正平等对待

B.罗马法保护公民的权利 C.罗马公民地位高于地方行政官 D.罗马公民犯罪不受惩罚 5.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 A.光荣革命的胜利 B.《权利法案的颁布 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年的议会改革 6.如果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宣告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诞生是人类一个重大进步的话,那么美国独立战争推动了人类历史继续发展的最大贡献是() A.冲击了英国殖民统治 B.开创了美国崭新的历史 C.组成了联邦制的政府 D.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7.亚里士多德认为民主政体与城邦(或疆域)大小存在矛盾,认为城邦不能太大。美国建国初期也曾为此苦恼,美国最终采取的措施是() A.确立民主原则 B.确立三权分立原则 C.实行责任内阁制 D.实行代议制和联邦制 8.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彻底打破了宗法分封制 B.中国进入了农耕文明时期 C.儒学成为统治思想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9.白钢在《中国政治史》中说,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主考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录取结果。宋代的科举制实行“糊名制”,将考生所填写的姓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基础知识: ①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②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讲授新课]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