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素质教育概论知识点

素质教育概论知识点

素质教育概论知识点
素质教育概论知识点

素质教育概论知识点

素质教育概论 1.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的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所谓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智力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等,即人的可能开发、滋生各种能力的潜能因素、条件以及身体与心理的基本素质。 2.素质教育:就是以每个受教育者已有素质为基础,以尊重受教育者自主性为核心,以社会需要素质为追求,对教育内容、途径、方法、手段进行有计划的运用与实施,将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有效地转化为每一个体自我发展的追求,在个性潜能有效得到外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所需要的素质的教

育,一般侧重指基础教育。 3.德育:是旨在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是以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道德规范为标准,通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符合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人的一种教育活动。 4.体育:是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培养道德品质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5.美育:是形成年轻一代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6.劳动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劳动素质的教育。这种教育包括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劳动态度,提高他们的劳动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7.心理教育:学校教育的开展必须以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同时又必须以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中介优化教育的效果,最终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结构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纲

和主线。在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中,心理教育应起到统帅、核心的作用。8.素质教育:就是从人的差异性出发,通过教育过程,使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完善,通过人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形成一种自我激励与约束的内在机制。9.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的手段,以达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的。10.全体性:广义的全体性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每个社会成员必须通过一定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狭义的全体性是指为全体适龄儿童敞开接受正规的基础教育的大门。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不允许以任何形式或手段对入学儿童按照种族、民族、性别、肤色、宗教、语言、经济地位、残疾与否等标准进行筛选,当然也不允许纯粹以分数进行非正常的淘汰。11.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

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2.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指它能促使受教育者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能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而全面的基础。13.全面发展:就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懂得如何做人,使学生在健体的基础上,实现道德、审美、价值规范、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基本素质个性化。14.身体素质:包括人的解剖生理特点,生理机能,生理潜能等。15.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称,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16.社会文化素质中的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科学素质,艺术素质。17.劳动技术素质:包括劳动观点、科技知识、能力,劳动习惯和职业意识。

18.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

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19.人才:指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品德,能担负一定的工作并作出一定贡献的人。

20.思想政治素质: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和政治思想。21.智力素质:指能系统的学习科学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因素。22.作风素质:只要是指要有良好的精神气质和工作作风。23.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面貌稳定性倾向的总和。24.思想品德素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倾向于特征。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三个方面的内容。25.政治素质:只要是指个体对政党、社会集团在国家生活、国际关系等方面的政策与活动的了解掌握程度,以及个体的政治立场、观点、信仰、态度和方向等方面的稳定的性质与特征。

26.思想素质:主要是指个体的观念和理

性认识方面的性质与特征,即个体用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用什么样的特点与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27.道德素质:指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性质与特征。

28.社会公德:指的是在一个社会中全体居民都必须遵循的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的最起码的行为准则。29.道德思维能力:是指人对道德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科学的看待政治问题、社会问题、人生问题,正确的理解道德的社会意义和道德规范的能力。30.自我教育法:是在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下,受教育者对自己的思想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以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31.榜样示范法:是以正面人物的革命理想、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影响、感染教育对象的方法。32.情感陶冶法:是通过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和组织有意义的

活动,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方法,即所谓“陶性”、“冶性”,以塑造人的性格。33.行为实践法:是在教育者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各种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34.文化素质:指的是一个人的知识、才能、修养所构成的文化造诣或素养的一般体现。35.健康:指的是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美状态。36.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阻碍,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37.语言素质: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表达情意、进行交际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

38.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话。39.语言运用能力:是指把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等语言表达形式综合起来看,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的语言运用

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表现,概括的讲,就是准确、简练、生动、朴实。40.口才与表达素质:就是运用口语进行表达的基本素质,是人们善于用口语准确、生动、贴切的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能力。41.演讲:也叫演说,是在公共场合就某个问题说明事理、发表见解

的说话方式,也是借助有声语言表达思想的较高级的综合性口语形式。演讲具有实用性、艺术性、鼓动性和工具性。按内容可分为政治演讲、法律演讲、礼仪演讲等,按形式可分为命题演讲、论辩演讲和即兴演讲。

42.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或者说写作就是作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忆等等情况下的思维活动,运用语言,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要求,完整而有规律的表现出来,使读者可以可以通过这些文字符号而理解其意,感知其情,通晓其理,受其启发

教育,或获得欣赏玩味的精神产品的创造活动。43.现代写作能力:是指大学生会写一般文章的能力,是现代社会、现代生活所需要的用书面语言交际的能力。包括取材能力、构思能力、结构能力、语言能力、修改能力等方面。44.逆向思维:就是对已成定论或司空见惯的观点、事物反过来想一想,以求获得新的知识和独到的发现。45.创新素质:是指人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所具备的基本的综合的能力,是人的素质中的核心之一。46.创新意识:是指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造、创新的要求的动力。

47.创造性想象:是在记忆的基础上,对大脑存储区原有的和新接受的信息进行选择,重新组合的心理过程。

48.学校美育:就是指导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发展学生各方面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追求美的事物,美好的生活,进而美化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活动。49.审美感知:即人们

对审美对象的个别属性和整体属性,以及各部分联系的反应。50.审美想象:是在审美过程中把审美感知的表象与过去已有的表象相互作用,并加工、改造、组合、冶炼,形成审美意象的心理现象。51.审美理解:是对审美对象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评析,把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的审美心理活动。52.审美情感:是审美活动中伴随着的一种内心体验。53.审美个性:是在审美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区别于他人的审美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审美倾向性和审美心理特征。54.审美观:是对事物美丑的根本看法,它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贯穿于人的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审美活动中,并制约着审美活动的方向。55.审美趣味:是对审美对象需求的心理倾向,它是审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56.审美感受力:是人们对事物美丑的感觉和领会能力。57.审美鉴赏力:是人们对事物美丑的理解和判断能力。58.

礼仪:是指人们与他人交往的原则、方式及实施交往时的外在仪表方面的规范。填空: 1.素质教育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 2.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此可见,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国力提高必须重视和加强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已成为国内外共识,成为面向21世纪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素质教育的实施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心理教育。 4.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5.思维品质是

在个体的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它体现了学生个体思维的水平和智力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 6.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自学态度的形成与学习自觉性的加强,自学方法与技能的掌握,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及自学习惯的养成等方面。7.教学过程是进行心理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主渠道。8.素质教育在贯彻教育方针上的“两全其美”:面向全体,全面发展。9.素质具有整体性和多样性、稳定性和可塑性、内在性与外显性等特征。10.素质结构的组成要素:自然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11.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基础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成才的最基本素质。12.素质教育的实施还应包括除基础教育以外的职业技术和专业教育。13.青年学生素质基础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内容要求,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既是

社会性与个性两方面对立统一发展的过程,又是社会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以身体素质为载体相互交融而形成完整的素质结构的过程。14.学生素质基础的培养就是开发潜能、培养个性、传递文化,以达到强化生理素质、优化心理素质、提高文化素质的目的、15.一般认为,心理是德智体美劳的基础和中介,心理素质是素质的根本,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要以优化心理品质作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德育成效的突破口,促使学生德智体和个性生动活泼的发展。16.我国的现代教育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四个组成部分。

17.实践证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要优化发展教育,尤其是发展基础教育。中央以确定把基础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重点,如李岚清同志所指出的“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成长的根基,更是为广大劳动者奠定基本素质的关键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

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人才的奠基工程。”

18.现代基础教育是作为现代国家的国民在新形势下为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所应接受的最低限度的教育,它包括有助于个人终身发展的普通教育与基本职业准备教育。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适应社会打好基础。这个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学生进一步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和进一步接受终身教育打好基础,二是为学生直接参加社会就业打好基础。

19.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提高综合素质。

20.“小视角思维教学”具体表现为“四小”:教学目标小视野,教学内容小范围,教学手段“小三件”,教学评估小标准。

21.“四个拓宽”指拓宽视野、拓宽内容、拓宽空间、拓宽途径。22.社会实践包括社会服务、社会考察、劳动锻炼、军事训练、社会活动等内容。23.语言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正确、规范使用普通话。24.语言知识主要包括语音知识、词汇和语法知识。25.结构的主要环节有理

清线索、组合有序、统贯圆合。26.复杂的意志活动可分为五个阶段:意向、需要、愿望、目的、行动。

最新徐州市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及答案

徐州市继续教育----素质教育概论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激活每位学生(D)发展,使之明确自己正确的发展方向,要比教给他们任何具体知识本身更重要。 A 学习潜能 B发展潜能 C 素质潜能 D个性潜能 2、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根本的是使学生开拓、(B )地学习。 A持续性B自发性C开创性D创造性 3、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B)是指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主动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A科学内化B个体内化 C知识内化D教育内化 4、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最大功绩与贡献在于(D)。 A给学生传授多少经验、知识B开出多少实验C培养哪些技能D能在多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个性潜能,并促使这种个性潜能持续不断地发展 5、(A)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发展。A素质教育 B目标教育C成人教育D高等教育 6、素质形成本身,就是在某一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B)判断。 A精神价值B内在价值C外在价值D实际价值 7、(D)阶段的素质教育应当充分地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其充分地发展自己并充分地参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 A科学教育B社会教育C家庭教育D基础教育 8、(C)是对社会、他人有益而无害的独特人格品质。 A 个人品德修养B科学文化素质C独立人格素质D思想道德素质 9、教育思想或(A)始终同教育的根本职能、目的联系在一起。它是教育者对整个教育现象的总体认识,是对教育前提的深入思考、全面把握。 A施教思想B教育水平C教育经验D教育方法 10、1997年,国家教委在烟台市(D),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全国范围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A 举办的“21世纪新型人才培养研讨会”B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C 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 11、(A)虽不是教育方法本身,但它在很大程度甚至根本上,影响乃至制约良好的施教方法的产生与运用。 A施教态度B师德教育C学历教育D文化素质 12、经过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具有(D)。 A 适应时代、社会需要的共有素质B体现不同学生个性特点的独特才能 C为人类做出特有贡献,进行优秀的文化积淀 D 以上都正确 13、素质教育目标是稳定性与(D)的统一。 A 持续性B创新性C 延续性D 发展性

C语言程序_指针算法分析

2011年4月 第14卷·第2期宿州教育学院学报(下转第156页) *[收稿日期]2011-3-21 [作者简介]丁四成(1968—),男,汉族,安徽省宿州市人,安徽宿州技师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计算机和会计电算化教学工作。 C 语言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计算机语言 之一,目前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主要的计算机教学语言。指针算法是C 语言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由于指针算法概念比较复杂,运用非常灵活,比较难掌握,尤其是对初次涉及计算机语言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本文重点分析C 语言指针算法单元教学中的几个关键点,并探讨C 语言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指针算法知识单元构成1.1指针算法定义 在计算机内存中,每一个存储单元(通常为1字节)都有一个固定的编号,就像酒店中的房间号码一样,这个编号就称为地址,相当于房间号。在地址所标识的内存单元中存放数据,这就相当于酒店中各个房间里居住的旅客一样。 1.2引用指针算法变量 &和*是C 语言有关指针算法的两个重要运算符,分别是取地址运算符和指针算法运算符。例如:&x 为变量x 的地址,*p 为指针算法变量p 所指向的存储单元。应该注意的是在定义时*只起说明作用,不是运算符。比如下面的语句中:float x=1.5float *P=&x float *P=x 很多同学在这里有些迷惑,到底是第2条语句正确还是第3条语句正确呢?根据指针算法的定义很显然第2条语句是正确的。迷惑的原因就在把*当成了运算符。其实,这里的float*共同来修饰P ,定义一个指向浮点型的指针算法变量,同时要将一个指针算法&x 赋值给P 。 为了方便对存储单元进行控制,我们可以设置某些变量专门存放指针算法,这样的变量称为指针算法变量。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使学生明白内存单元地 址与内存单元内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很多初学者在 这个概念问题上常常弄混淆。 1.3指针算法与数组 1.3.1指针算法与数组区别。 在C 语言中数组与指针算法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它们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指针算法可以随时指向任意类型的内存单元,它的特征是可变。所以我们常用指针算法来操作动态内存。当数组作为函数的参数进行传递时,该数组自动退化为同类型的指针算法。例如:char x []=chinachar *p=china 上述两个变量的内存布局情况是:数组x 需要在内存中占用6个字节的空间。这段内存区通过数组名x 来标志。指针算法P 则需要4个字节的空间来存放地址,这4个字节用P 来标志。其中存放的地址几乎可以指向任何地方,也可以哪里都不指。目前这个P 指向某地连续的6个字节即字符串china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数组与指针算法的区别,并正确运用它们。 1.3.2数组指针算法。 数组指针算法的实质是指针算法,其定义为:int(*p)[n]表示P 为指向由n 个元素组成的一维数组的指针算法变量。假设对于一个二维数组a[2][3],定义一个指向它的数组指针算法P,程序如下:int a [2][3]={{l,2,3},{4,5,6}}int(*p)[3]P=aprintf(%d,(*p)[1])p++printf(%d,(*p)[1])在该程序中,初始化数组指针算法P 指向数组a 的首地址,即指向二维数组的首行,此时,输出这一行的第1个元素,即(*p)[1]=2接着,P 往下移动一个数组的宽度,即指向二维数组的第二行,输出这一行的第1个元素,即(*p)[1]=5。在C 语言教学中指针算法是难点,C 语言程序—指针算法分析 丁四成 (安徽宿州技师学院 安徽·宿州 234000) 【摘要】指针算法分析是C 语言教学中非常难解的一个知识模块,文章从C 语言指针算法的概念出发, 分析了指针算法教学中的几个关键点问题,对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C 语言教学要点指针算法 数组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11)02-0140-01 第14卷·第2期 2011年4月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Vol .14,No.2Apr.2011

广告学概论完整题目及答案

第一章广告与广告学 一、填空题 1.(17)末到(18)世纪初,英国开始大规模的商业活动,Advertising一词才具有了现代广告的涵义。 2.按广告的作品类型进行分类,主要将广告分为(四大媒体)广告和(其他媒体)广告两大类。3.广告作品的表现方式与表现形态,可以把广告分为(平面广告)、(点子广告)和(其他广告)。4。广告学是在(二十)世纪才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一门学科。广告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和主要内容,有(广告基础研究)、广告营销研究、(广告传播研究)、广告与营销、广告与营销传播之整合研究,以及(广告与社会之关系研究)。 5.根据我国教育部1997年进行的学科调整规划,广告学属于(新闻与传播学)学科范围。 6.广告学的两大理论基石是(市场营销学)和(传播学) 7.广告作为一门学科,其本质属性应是市场营销学与(传播)学。 8.广告学是研究(广告)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多项单选题 1.下列广告中属于商业广告类别的有(产品广告、劳务广告、企业形象广告)。 2.下列广告中属于非商业性广告的有(公益广告、政府公告、竞选广告、求职广告、个人信息公告)。 3.四大媒体广告之外的其他广告包括(户外广告、交通工具广告、销售现场广告、纪念品广告)等。 4.广告学的两大理论基石是(市场营销学与传播学)。 5.任何广告都有一个明确的行为主体,即(广告主、广告客户)。 6.下列说法中属于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广告表现原则有(1.强调品牌和产品外形、包装时,单一视觉形象的吸引力和视觉冲击力是创意表现重点2.创意诉求简洁,广告信息非常单纯时,户外广告适宜 3.创意重点在于营造超现实意境,传达丰富联想时,适宜采用广播广告的音效4.需要以表演、情节来传达广告诉求的创意,使用电视媒体的表现力最强)。 7.根据广告活动目的对广告进行分类,广告可分为(商业广告、非商业广告)。 8.按照广告的活动形态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短程广告与长程广告、速效性广告与迟效性广告、单一的广告活动与整体的广告活动)。 9.现代广告增加了有效地加强对广告活动的整体把握和控制的环节,即(广告创意、广告策划) 三、名词解释 1.广告 广告包括狭义与广义两种定义,狭义的广告指商业广告,是营销主体支付一定的费用,借助具有一定传达能力的媒介,向大众广泛传播营销信息,以达成其营销目的一种营销传播活动。广义广告是指任何个人和社会组织支付一定的费用,借助具有一定传达能力的媒介,向大众广泛传播商业或非商业性信息,以达成影响并促进商品或服务的销售,或单纯告知,或改变强化人们观念和行为的一种传播活动。 2.广告学 广告学是研究广告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3.商业广告 商业广告,是由营销主体支付一定的费用,借助具有一定传达能力的媒介,向大众广泛传播营销信息,以达成其营销目的一种营销传播活动。 四、简答题 I.简述现代广告的核心内容与形态

2019常州继续教育答案(素质教育概论)

常州继续教育公共科目《素质教育概论》考试 (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素质教育 1、()就就是人们对素质教育作用范围与内容得期待。P80 (A)基础(B)目标(C)职能(D)潜能 2、素质教育理论本质上从属于(),它同时具有鲜明得时代特色,尽管还处于探索与形成阶段,但就是并不妨碍作为设计素质教育目标得重要依据。P112 (A)科学发展观 (B)文化素养基本理论(C)教育基本理论(D)教育学原理 3、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与()两个方面。P218 A社会教育B综合教育C德育教育D技术教育 4、教育方法历来就是教育得根本问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定社会阶段得()与教育水平,决定着教育效果并直接影响学生乃至社会得发展进步.P137 A教育思想教育水平C教育经验D教育方法 5、(A)就是指与人们一定得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得一整套权利、义务与行为规范得总与,它就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得人得行为期望,就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得基础。P89 A社会角色B社会定位C社会地位D社会身份 6、学生健康成长得关键就是她们自己要形成健康成长得意识、理念,学会(B)前进得本领。53 A尝试实践B主动探索C实践探索D健康成长 7、 ()得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进与保证每一位受教育者具备良好得身体、心理、人格素质,为成为高素质优秀人才奠定“物质”基础。P47 A义务教育B高等教育C素质教育D科学教育 8、()就是客观存在反映到人得意识中经过思维加工产生得观念结果,以及这种结果在长期改造自然、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形成得基本稳定得方向性与规范性精神品质。P26 A思想道德品质B历史思维C社会风气D思想道德素质 9、(D)得主渠道应有机地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学校得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于日常得班主任工作之中与学生得思想品德教育之中。124 A文化素养教育B心理健康教育C素质教育D思想道德教育 10、在人得各种基本需要中,()得需要就是最基本得需要,因为人得各种需要都必须以学习得途径来满足.P83 A生理B社会C生活D学习 11、素质教育理论坚信:人得先天得遗传素质得差异就是很小得,后天得()都就是十分巨大得,只要有适宜得教育,每个人都能获得充分地发展。P74 A个性潜能B品德修养C发展潜力D文化修养 12、促进学生自主健康成长,始终就是素质教育得重要追求与根本出发点之一.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依靠成功得(A)。149 A教育B课改C经验D方法 13、()才就是提高精神素质得最终目标。P59 A学以致用B学为我用C真正将所学知识融入心灵D以上都就是 14、(B)概念一旦转化成为普遍得教育行为,一个全新教育时代就将开启,人类教育会步入一个崭新得历史发展阶段。 A应试教育B素质教育C高等教育D初等教育 15、()就是指人们在追求真知真理与崇尚优秀文化过程中积淀升华形成得基本稳定得精神品质。P41 A精神审美素质B个人品德素质C独立人格素质D科学文化素质 16、()就是在表象、概念得基础上,通过长期、反复得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过程而形成得基本稳定得精神品质。P38 A学习素质B科学文化素质C思维素质D思想道德素质 17、素质得(),要求学校得自然环境应有利于受教育者得健康成长。P212 A自然属性B教育属性C科学属性D文化属性 18、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生理心理发展得(B),满足儿童发展得需要。82 A人体需要B自然规律C社会规律D刚性需要 19、()就是辩证统一得。生理健康固然就是生存得基础,但就现代社会而言,心理健康得重要性更加突出.P49 A心理健康B身心健康C生理健康D心灵健康 20、与国家课程注重基础性、统一性(共性)得特点相比,()充分尊重并满足学校师生与学校教育环境

素质教育概论题目整理

第一节无 第二节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 一、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的含义 所谓“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是指教育者必须根据时代特点和素质形成的客观规律进行知识传授,既做到知识传授的全面性与丰富性,又保证知识传授的准确性和针对性,真正实现知识传授量与质的辩证统一。 (一)全面传授知识 授知对象全面 授知容全面 授知途径、方法和手段全面 (二)更有价值的知识 符合特定对象需求 着眼根本培养目标 考虑知识的一般意义 二、为何要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 知识泛滥 需求不一 精力时间有限 有益知识化 三、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的方法 (一)着眼社会需要和学生特点进行知识传授 把握社会需要及其变化 结合学生特点 (二)立足系统地知识考察进行知识传授 (三)采取多种途径、方法和手段进行知识传授 四、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的要求 (一)树立整体教育观 (二)全面提高教育者素质 (三)需要兼顾个别学生情况 第三节促使知识深刻化 一、促使知识深刻化的环境条件 (一)教育者言传身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化 素质教育不仅要求教师成为更有价值理论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要求他们尽可能成为所传授理论的第一实践人,特别是在教授的学生面前。 (二)形成良好的校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化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化需要充分挖掘和积极发挥学校的综合育人功能。

(三)充分运用社会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化 学校为学生接受、掌握、消化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而社会则为学生实践知识、探索研究和运用知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社会是学生最终实现对知识深刻化的重要环境。 (四)组织鼓励科学探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化 学生直接参与丰富的科学探索研究,是他们主动接触自然,深入认识社会和全面了解前人思维的有效途径,也是在某一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在价值判断,达到深刻化知识,形成素质的重要条件。 二、促使知识深刻化的保障措施 (一)架设师生全面沟通桥梁,提供信息共享平台 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师生交流沟通不能局限于单一课堂,应该是全方位,多层面和具有广泛灵活性的。(二)开辟校外实践基地,创造知识深刻化条件 化知识,特别对知识的深刻化,不能完全依靠校环境条件,应为学生提供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机会,使之在考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刻化。 (三)运用实验实习教学,加强学生科学思维训练,搭建知识深刻人舞台 在知识深刻化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始终是影响该进程的关键之一,也是生物对知识深刻化程度的重要因素。 本章要点 素质教育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涵极为丰富,外延异常宽泛,其基本任务是坚持以人为本,使每位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项共有素质全面形成,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和生存能力,保证学生顺畅融入社会而不带来任何负效应,为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创造条件,为每个人顺利走向成功奠定基础。完成这一任务,既要依托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又要充分运用社会一切可能利用的教育资源条件,使整个社会形成服务与保障素质教育的大环境,其中特别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使之不断为提高完善自身的共有素质努力。 第一节素质教育的严格涵 一、职业、道德与职业道德 素质教育是指: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以促使知识深刻化为关键,以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所有学生共有和特有的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为目标的整个教育活动。 第一,它清晰地提示了素质教育极其丰富复杂深刻的涵,囊括了自素质教育提出以来整个教育研究过程形成的主要共识性观点。 第二,在有效汲取传统教育基本精髓的同时,又对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此基本上把素质教育与以往各种教育从本质上区别开来,有助于化解和消除长期出现的各种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困惑与思想迷惘。 第三,它从总体上为所有从事教育的人们今后“该做什么”和“该怎么做”指出了重要的努力目标,方向,也为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第四,它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外延——涵盖了一切有利于促进学生共有和特有的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既包括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等所有方面,还包括学生个体的各种修养锻炼。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及答案

徐州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422页包过) (一) 单选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永远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C) 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2. ()才是提高精神素质的最终目标。(D) 以上都是 3. ()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反复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过程而形成的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C) 思维素质 4. 素质教育试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与素质教育过程的()。(C) 同步性 5. 自主健康成长要求学生(),能在现实环境中找到社会需要、自己乐为而又可为的奋斗目标。(A) 健康成长 6. 教育方法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定社会阶段的()与教育水平,决定着教育效果并直接影响学生乃至社会的发展进步。 (A) 教育思想 7. 就具体教学过程授课而言,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等。(D) 以上都是 8. 在全社会倡导()之风,是提高公民素质、民族素质、弘扬民族精神的大事。(D) 素质教育 9. ()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A) 课堂教育 10. ()是非学科的,不依赖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突破了课堂时空乃至学校时空的限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解放”。(A) 活动课程 11. ()是提高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人们更好地认识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B) 精神审美素质 12. 优良的()是师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B) 教学环境 13. 素质教育理论本质上从属于(),它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尽管还处于探索和形成阶段,但是并不妨碍作为设计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C) 教育基本理论 14. 提出教育内容的适度综合,并非主张取消教育内容的分科设置,而是针对()中分科过细且相互割裂的现象而言的。(C) 现实教育 15.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整个社会对人、对人的()的高度重视的必然产物。(A) 素质 16. 教育要促进少年儿童身心素质的发展,必须通过青少年儿童的内部原因,即()才能实现。(D) 内部矛盾 17. 任何素质的形成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决定了()必须与困难同行。(A)素质主体 18. 素质教育()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超越,它体现着教育工作者的主观意志,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愿望。(A) 目标 19.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根本的是使学生开拓、()地学习。(D) 创造性 20. ()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发展。(A) 素质教育 21. 科学思维训练既应统一组织进行,又要体现个别性和个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式莫过于运用()实习教学和科研锻炼。(D) 社会 22. ()是对社会、他人有益而无害的独特人格品质。(C) 独立人格素质 23. ()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计划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其普遍或主干发展得到教育保障。(C) 集体学习

河北素质教育概论-06763-手打知识点

第一章素质教育的本质 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是以每个受教育者已有的素质为基础,以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为核心,以社会需要的素质为追求,对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手段进行有计划地运用与实施,将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有效地转化为每一个个体自我发展的追求,在个性潜能有效得到外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所需要的素质的教育,一般侧重之基础教育 简述素质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 1、实施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要求; 2、实施素质教育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3、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德育:是以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道德规范为标准,通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符合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人的一种教育活动。有“五育之首”之称。 如何加强和改善德育工作 首先,要调整、充实德育内容;其次,改进德育工作方法,使之科学化;最后,德育工作要理论联系实际,以点带面、引申扩张。 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如何给进学校的智育工作 首先,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其次,发展学生智力,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再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育:是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培养道德品质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美育:是形成年轻一代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如何加强学校美育工作 首先,通过艺术课、多学科教学以及各种活动加强美育;其次,制定较为详细的美育工作目标;再次,要全面落实美育工组任务。 劳动教育:是提高劳动者劳动素质的教育。 劳动教育的意义 首先,劳动教育有助于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其次,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谋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再次,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结构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纲和主线。 学校开设心理教育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二是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中。 素质教育的本质:主体性、全体性和全面性、基础性、创新性。 第二章素质教育的范围 素质的特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稳定性和可塑性、内在性和外显性、自然性和社会性、个体性和群体性。 简述素质的结构 人的素质结构由三个处于不同层次的结构组成: 一是自然生理素质,包括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习得的生理、运动机能、体型体质等;二是心理素质,及心理品质,包括智力和非智力方面的素质,如认识、需

最新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及答案(1)复习进程

素质教育概论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激活每位学生()发展,使之明确自己正确的发展方向,要比教给他们任何具体知识本身更重要。 A 学习潜能B发展潜能C 素质潜能D个性潜能 2、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根本的是使学生开拓、()地学习。 A持续性B自发性C开创性D创造性 3、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是指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主动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A科学内化B个体内化C知识内化D教育内化 4、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最大功绩与贡献在于()。 A给学生传授多少经验、知识B开出多少实验C培养哪些技能D能在多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个性潜能,并促使这种个性潜能持续不断地发展 5、()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发展。A素质教育B目标教育C成人教育D高等教育 6、素质形成本身,就是在某一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判断。 A精神价值B内在价值C外在价值D实际价值 7、()阶段的素质教育应当充分地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其充分地发展自己并充分地参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 A科学教育B社会教育C家庭教育D基础教育 8、()是对社会、他人有益而无害的独特人格品质。 A 个人品德修养B科学文化素质C独立人格素质D思想道德素质 9、教育思想或()始终同教育的根本职能、目的联系在一起。它是教育者对整个教育现象的总体认识,是对教育前提的深入思考、全面把握。 A施教思想B教育水平C教育经验D教育方法 10、1997年,国家教委在烟台市(),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全国范围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A 举办的“21世纪新型人才培养研讨会”B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C 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 11、()虽不是教育方法本身,但它在很大程度甚至根本上,影响乃至制约良好的施教方法的产生与运用。

关于小学数学如何有效使用导学案的研究

关于小学数学如何有效使用导学案的研究 合面中心小学袁冬勤 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在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后正式启动,在一线教师的努力下,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导学案”应运而生。经过十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很多专家和学者认为,导学案有很多的优点,也得到了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认同。但是,导学案毕竟是新事物,它还有很多的不足,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在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使用导学案仍然是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焦点。由此,本文将从导学案的有效使用入手,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对如何有效使用导学案进行剖析,用实践经验来进一步阐述“导学案”的运用与提高。 关键词:导学案教学实践使用研究 引言 目前,很多基层学校都在使用或尝试使用导学案,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大大小小的一些问题,对此,很多人已产生了对这一新的教学模式的质疑,并着手去总结和反思其有效性。然而,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王庆生(2010)认为,“导学案”的出现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由此可见,这一教学模式是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那么,它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笔者通过大量的资料查阅之后发现,大家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理论与实践的差距造成的。由此可见,我们的问题是由实践引起的,那么最终的研究就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本文拟加强对导学案使用方法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促进新课程教学改革健康有序地继续发展,促进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进一步落实,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教师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学生。在我们的基层教学中,只有大家都会用且正确使用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导学案”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实现它的有效价值。 一、依托教材是基础 王喜生(2010)研究指出“导学案”内容的科学性应落实准确性、激励性、主体性的原则。笔者认为,导学案的编写主要取决于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剖析与拓展。教材是教师设计导学案所借鉴的蓝本,是导学案教学的凭借,是学生与教材“对话”的媒介。所以,任何一堂课的导学案编写,都应该准确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和编写意图,结合学习主体的基础知识、当地的实际情况、学习能力习惯等进行,使导学案源于教材而又不局限于教材。通过导学案对教材进行解读和拓展,达到使学生既能准确把握教材安排的有关内容,又能通过拓展知识的学习达到对教材之外知识的学习提升。 二、教师指导不可缺 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不管是在课前、课中,还是在课后,教师的指导均尤为重要。课前,教师要进行导学案学习方法的指导,明确完成的要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在使用导学案的初期,教师可带领着孩子们一步步地完成导学案,将一些完成导学案的基本要求与策略告诉学生,比如:完成导学案之前要深入阅读教材;遇到“拦路虎”可再一次阅读教材;对于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要作好记录等,只有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去完成导学案,学生在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

广告学概论 期末考试笔记整理(详)

第一章广告概论 一广告概念的定义 1广义的广告,包括经济广告和非经济广告 经济广告又称商业广告,它所登载的是有关促进商品或劳务销售的经济信息,尽管内容多样,表现手法不一,但都是为经济利益服务的。 非经济广告是指除了经济广告以外的各种广告,如社会各团体的公告、启事、申明、寻人广告、征婚启事等 2一种由广告主付出某种代价的,通过传播媒介将经过科学提炼和艺术加工的特定信息传达给目标受终,以达到改变或强化人们观念和行为的目的的,公开的,非面对面的信息传播活动。 现代广告的四大特征: (1)广告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公开的、非面对面的方式传达特定信息到目标受众的信息活动,而且这种特定信息是付出了某种代价的特定信息 (2)明确了广告是一种通过科学策划和艺术创造的将信息符号高度形象化、带有科学性和艺术特性的信息传播活动 (3)指出了传播媒介的重要作用 (4)说明了广告是为了实现传播者的目标而带有较强自我展现特征的说服性传播活动,通过改变和强化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来达到其特定的传播效果 二广告的构成要素 1,以广告活动的参与者为出发点: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代理商),广告发布者(广告媒介),广告的目标受众,广告文本。 2,以大众传播理论为出发点,广告信源(广告信息的传播者),广告信息(广告传播的核心),广告媒介,广告信宿 三广告的分类 1 按诉求方式分:理性诉求,感性诉求 2 按媒介使用分:印刷媒介广告(平面媒体广告),电子媒介广告,户外媒介广告, 直邮媒介广告※(通过邮寄途径将传单、商品目录、订购单、产品信息等形式的广告直接传递给特定的组织或个人),

销售现场广告※(也称pop广告、售点广告,就是在商场或展销会上等场所,通过实物展示、演示等方式进行广告信息的传播), 数字互连媒介广告, 其他媒介广告 2针对目标受众的活动区域分:家中媒介广告,途中媒介广告,购买地点广告 3 按广告目的分:产品广告(商品广告),企业广告(企业形象广告),品牌广告,观念广告 4 按传播区域分:国际性广告,全国性广告,区域性广告 5 按传播对象分:消费者广告,经销商广告,工业企业广告(生产资料广告),专业广告 6 按广告的最终目的:商业广告和非商业广告 7 按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产品导入期、产品成长期、产品成熟期、产品衰退期 8 按广告内容所涉及的领域分:经济广告、文化广告、社会广告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性质:广告学是在许多的边缘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的独立的社会学科 广告的本质不是经济性的而是一种广泛的信息传达。广告实际上在做三件事:传播一种信息、提供一种服务、倡导一种理念 2 研究对象:广告活动和广告事业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可分为:理论广告学、历史广告学、应用广告学 3 研究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 (3)运用比较法 第二章广告的发展 AIDA法则:一个广告要取得预期效果,必须能够达到引起注意(Attention)产生兴趣(Interest)引起欲望(Desire)促成行动(Action)的效果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 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 1. ()是教育者实现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知识的直接前 提和重要基础。 (A) 深厚积累 (B) 宏约深美 (C) 厚积薄发 (D) 博纳厚积 [分值: 2. ()开发特别要强调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将学生的 学习生活融入社会生活之中,使学生通过了解社区 接触社会,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参与 社会生活的能力。 (A) 国家课程 (B) 地方课程 (C) 教育课程 (D) 学校课程 [分值: 3. ()是辩证统一的。生理健康固然是生存的基础,

但就现代社会而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A) 心理健康 (B) 身心健康 (C) 生理健康 (D) 心灵健康 [分值: 4. ()也是学生树立崇高正确的人生追求,实现自主 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A) 小目标牵引 (B) 大目标牵引 (C) 目标牵引 (D) 以上都不正确 [分值: 5. 人的潜能具有一定的(),有些潜能在常态下难以 发现,这就容易使人产生某些错误判断。 (A) 显性 (B) 共通性 (C) 差异性

(D) 隐蔽性 [分值: 6. 促使知识内化,使学生形成素质,才是素质教育的 根本()。 (A) 基础 (B) 目的 (C) 追求 (D) 以上都不正确 [分值: 7. 素质教育第一要义——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 实质是要求教育者对传授的知识实现()。 (A) 经络通畅 (B) 脉络贯通 (C) 全线贯通 (D) 厚积薄发 8. 在每位个体的各种潜能中,往往有一种或多种表现

较为突出、强烈的潜能,通常称为()。 (A) 劣势潜能 (B) 优势潜能 (C) 共性潜能 (D) 个性潜能 [分值: 9. 文化积淀到人身上构他在后天习得的素质的基础 部分,是一种()。 (A) 历史底蕴 (B) 文化底蕴 (C) 文化修养 (D) 社会积淀 10. 人的素质的差异,常常就是所拥有的()的差异。 (A) 社会地位 (B) 出身贵贱 (C) 文化高低 (D) 文化底蕴

徐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素质教育概论-79分

红色加粗部分。 一) 单选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指引人们走向成功的()。 (A) 根本法则 (B) 基本路径 (C) 重要经历 (D) 唯一方法 [分值:1.0] 2. 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是他们自己要形成健康成长的意识、理念,学会()前进的本领。 (A) 尝试实践 (B) 主动探索 (C) 实践探索 (D) 健康成长 [分值:1.0] 3. 教育方法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定社会阶段的()与教育水平,决定着教育效果并直接影响学生乃至社会的发展进步。 (A) 教育思想 (B) 教育水平 (C) 教育经验 (D) 教育方法 [分值:1.0]

4. ()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促进与保证每一位受教育者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人格素质, (A) 义务教育 (B) 高等教育 (C) 素质教育 (D) 科学教育 [分值:1.0] 5. 1997年,国家教委在市(),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全国围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A) 举办的“21世纪新型人才培养研讨会” (B) 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C) 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 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 [分值:1.0] 6. 教育与()具有天然的联系,原始教育与原始社会生活就曾融合在一起。 (A) 家庭生活 (B) 学校生活 (C) 社会生活 (D) 社区生活 [分值:1.0] 7. 我国实行的是高度()的社会主义领导体制。这一制度为我国社会的整体快速发展和全 (A) 整合优化

(B) 集中统一 (C) 开放创新 (D) 解放思想 [分值:1.0] 8. 科学思维训练既应统一组织进行,又要体现个别性和个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 方式莫过于运用()实习教学和科研锻炼。 (A) 劳动 (B) 工厂 (C) 实验 (D) 社会 [分值:1.0] 9. ()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反复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 过程而形成的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 (A) 学习素质 (B) 科学文化素质 (C) 思维素质 (D) 思想道德素质 [分值:1.0] 10. 发现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优势潜能是()完成,需要教师、家长持续不懈地努 力。 (A) 一次性 (B) 非一次性 (C) 持续性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素质教育概论考试答案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素质教育概论考试答案素质教育概论考试 (一) 单选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D )是指在素质教育施教过程中应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效益地进行知识信息(技能)传递交流。 (A)高效快递 (B) 质量传递 (C) 高质课改 (D) 高质效传递 2. (B )概念一旦转化成为普遍的教育行为,一个全新教育时代就将开启,人类教育会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A) 应试教育 (B) 素质教育 (C) 高等教育 (D) 初等教育 3. 教育方法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定社会阶段的(A)与教育水平,决定着教育效果并直接影响学生乃至社会的发展进步。 (A) 教育思想 (B) 教育水平 (C) 教育经验 (D) 教育方法

4. 在国家、民族、阶级和政党都存在的社会,影响人们正确行动的首先是(A )。 (A) 政治思想 (B) 思想素质 (C) 个人行为 (D) 社会行为 5. 在素质教育具体方法体系中,教育者的首项任务是如何对(C )进行科学取舍和深刻加工。 (A) 教学经验 (B) 素质教育 (C) 教育内容 (D) 教学方法 6. (B )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职业要求,献身教育是对这种基本职业要求的进一步提升。 (A) 深爱学生 (B) 忠诚职位 (C) 严于律己 (D) 铸造忠诚 7. 素质教育的(D )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的需要的新观念。 (A) 传统课程观 (B) 综合课程观 (C) 小课程观 (D) 大课程观 8. 就具体教学过程授课而言,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D )等。

(A) 揭示事物本质 (B) 反映内在规律 (C) 符合客观实际 (D) 以上都是 9. 素质的形成过程表明,(A )是素质形成的关键环节。 (A) 知识内化 (B) 知识外化 (C) 知识爆炸 (D) 知识传承 10. (C )是为实现教育目的采取的教育方式、途径的总和,具体指教育者的施教方法和在此基础上受教育者的自教方法等。 (A) 教学经验 (B) 培训经验 (C) 教育方法 (D) 课改方法 11. 德育之成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由德育全面促进(B )发展的功能的特殊性决定的。 (A) 文化素质 (B) 个体素质 (C) 教育素质 (D) 科学素质 12. (D )是指建立在反复学习实践基础上的对学习本身的一种深刻认识,并将这种认识积淀升华成为主体的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 (A) 个人道德素质 (B) 思想道德素质 (C) 法纪责任素质 (D) 学习素质

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05683

课程名称: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代码:05683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是基础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这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课程,紧密联系我国素质教育的现实进行学习。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了解素质教育的历史源流和当代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明确认识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目标,从根本上有别于应试教育。 正确认识素质教育若干基本概念,对素质教育的内涵有明确的认识。系统了解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目标、内容、途径、责任、评价等问题。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学习教育管理与从事中小学教学实践的应用课程,可以作为课堂教学与管理、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学语文教学法的基础性课程。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导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素质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对素质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 识记:素质教育的提出时间(一般) 理解:素质教育的理论涵义(重点) (二)全球发展困境呼唤“人的革命” 识记:人的现代化的内涵(一般) 理解:“人学”研究热潮(重点) (三)社会各界对素质教育的期待 识记: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一般) 理解:教育弊端的复杂原因(重点)

第一章素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素质概念的内涵、外延,素质的层次与属性,对素质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为素质教育的贯彻与实施打下理论基础。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素质的概念规范 识记:教育领域的“素质”概念(一般) 理解:素质的内涵(重点) 应用:素质概念的外延(次重点) (二)个体素质结构 识记:分析工具:结构——功能方法(一般) 理解:个体素质的层次、类别(一般) 应用:个体素质层次、类别的关系(重点) (三)素质的属性 识记: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一般) 理解:潜在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重点) 应用: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次重点) (四)素质的品第 识记:素质的品第的概念(一般) 理解:中国古代关于素质品第的认识(重点) 第二章素质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素质发展的含义,学会分析人类及群体素质和个体素质的发展机制,了解素质发展的价值体现方式。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素质发展概述 识记:素质发展的含义(一般) 理解:素质发展总体趋势(重点) (二)人类及群体素质发展机制

素质教育概论判断题

(是) 1. 影响素质形成的两大环境因素,首先是自然和社会大环境,同时包括学校、家庭等具体的小环境。 (否) 2. 应试教育课程是素质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载体,是素质教育活动展开的基本依据,是实施应试教育的蓝图,内在地决定着受教育者素质发展的范围和水平。 (是) 3.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最主要、最重要的渠道。 (是) 4.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提高学生健康素质作为重要长远的追求目标,把实现学生健康作为最基本的任务。 (是) 5. 德育首位是教育经验的总结、教育规律的反映。 (是) 6. 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是他们自己要形成健康成长的意识、理念,学会主动探索前进的本领。这就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优势潜能为前提。 (是) 7. 课程之所以需要“开发”是因为存在着“个人潜能”的原因。 (是) 8. 学校加强与家庭教育的联系,能使学校和家庭更全面地了解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最大限度地进行因材施教。 (是) 9. 健康素质是指个体完满的身心、情感状态和由社会适应能力积淀升华形成的一种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 (否) 10. 教会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是应试教育的追求。 (是) 11. 教育的最高追求是促使学生在现实社会环境里更好地成长,不仅益于社会,而且利于自己。这是人类教育的最高理想,当然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主张。 (是) 12. 为了保证传授知识具有更高的价值,教育者必须努力做到用实际言行证明自己传授的知识的正确性、有效性,绝不应在学生面前用自己的言行直接或间接否定传授知识的价值与效用。 (是)13. 博纳厚积是教育者实现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知识的直接前提和重要基础。 (是) 14. 任何人只有当他真正明确了人生志向,确立了崇高事业的追求,他才能充分张扬独特个性,尽情发挥自己的优势潜能。 (是) 15. 开拓地学是素质形成的必需。 (是) 16. 狭义的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否) 17. 激活学生个性潜能只能是泛泛而谈,不会有相对明确的标准。 (否)18. 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状态,首先取决于他们的民族历史和生产力发展。 (否)19. 素质教育第一要义——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实质是要求教育者对传授的知识实现脉络贯通。 (是) 20. 素质教育只是一种教育思想、观念或理念,不是一种教育方式,不存在什么素质教育模式。 (是)21.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统一差异性。 (否)22. 文化积淀到人身上构他在后天习得的素质的基础部分,是一种历史底蕴。 (否) 23. 在复杂多变的信息科学社会,只有具备健康体质的人,才能实现充分自由生存和全面和谐发展,进而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 (否)24. 有人认为教育教学重在技巧、方法,这种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否)25. 精神教育是一种比科学文化、道德法纪等更远离具体事物和经济基础的社会生活现象。 (否) 26. 提高人的一切素质,首先要从提高其生活水平开始。 (否) 27. 从社会的角度看,思维素质是成就自我的根本条件之一。 (否) 28. 激活学生个性潜能发展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一切全由学生个人或家庭承担,教育体系没有义务为此提供支持。 (是)29. 教学方法不正确,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而且会压抑学生的素质发展。 (否) 30. 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教材的基本属性是它的传播性和实用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