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论西方风俗影响

?中国节日的现状

?近年来,在中国有些地方越来越受西方风俗影响尤其是受西方节日文化影响,中国的年轻人,对于圣诞节越来越热衷,甚至超过了中国自己的节日,造成端午节这种中国重大传统节日被列为别国遗产。

?

?母亲节,父亲节,光棍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学校里掀起一波又一波“洋节”的热潮,大家都热衷于过“洋节”,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却几乎没有兴趣。

?

?

?在现代年轻人所认识的节日中,情人节和圣诞节比咱们的端午节和中秋节都重要的多。都认为这些外国节非常时尚,非常浪漫。就连春节的意义与节日气氛都大不如前,认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已经落伍,过的没意思,?

?传统节日原来有一整套的仪式和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很多节日仪式的片段在不断的遗失,比如春节贴对联是为了避邪;吃饺子是为了送走旧的时辰,迎来新的时辰;互相拜年,表达了对对方的美好祝愿……但现在这些程序虽然还在,但缺少了仪式的凝重感和虔诚感。

?

传统节日何去何从

?七夕VS情人节?

?

?面对西方情人节的冲击,土生土长的传统七夕节遭遇着尴尬却总是不声不响。七夕节虽然历史悠久并有着深厚的文化涵,但它在年轻人群中

的影响力,却似乎并不大。人们已经把七夕节还给了古老的历史。

?

?每当西方情人节来临之时,年轻情侣都会不失时机地互赠爱意,且花样翻新,近乎疯狂。而每年的七夕节却显得异常冷清,鲜见年轻人有什么热情举动,有的人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节日。也许是故意,也许是不经意,总之人们在追捧“洋节”的同时,冷落了本土传统的节日。纯美的七夕就是这样渐渐地被遗忘。

?

我们的传统节日

?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洋节”情结

?

?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

?

?一方面,当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动议要将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春节改到2月4日,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时候,另一方面,国人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摩登的、前卫的、新潮的新新人类,在赶西洋人的时髦,纷纷过起了洋节!

?

?面对这些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社会众生相,一些有识之士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到底该怎样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该不该钟情于西洋节日?西方人是否也像我们一样崇拜中国节日?

?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利用寒假半个月的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翻阅资料,到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到社会上走访了各行各业的人士,现将主要观点整理报告如下:

虽然圣诞节是西方节日,而且中国的基督徒只占总人口的1.15%,但据中国社会调查所日前报告,有51.8%受访的中国人说,他

们会过圣诞节。传媒报道,今年中国的圣诞气氛比往年更浓厚。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不属于我们文化的节日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传统的端午、中秋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面对这样的事实,国人纷纷呼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与此同时,过洋节也一夜之间风靡校园。

?然而,过洋节是受到商家广告宣传的刺激,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忘?我们将通过自己的研究去了解当代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尝试为保证中国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a?a

?

?例如: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不仅学校要做,全民族(包括商家、媒体……)都要重视。积极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涵。吸取西方节日的某些合理形式,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节日庆典形式等等。

?

?

?缘何我们的传统节日摇摇欲坠?

?

?第一

?

?我们的传统节日是建立在传统的农业为基础的文化体系上的,而现在这种农业文化体系在我国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基本瓦解了,传统节日存在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维持的传统节日其实是空中楼阁,随时都会倒塌的

?

?第二

?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化互相交融,就像民族大融合一样,已经不可能存在纯粹属于某个民族的文化了,都或多或少的改变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是一样,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各种思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现在人们过节的想法和以前已经大不一样了,现在主要是图个乐,至于过什么节倒不是那么重要了再来人们喜欢新鲜和崇洋的心理也起了推动作用,过惯了传统节日也腻了,洋节正好符合一些人的想法最后,现在重经

济,利益的社会价值观,使得文化被轻视了不少,现在很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对文化的理解简直肤浅到极点,就更不能了解传统节日的涵了,也就从心理忽视了传统节日了

?虽然圣诞节是西方节日,而且中国的基督徒只占总人口的1.15%,但据中国社会调查所日前报告,有51.8%受访的中国人说,他们会过圣诞节。传媒报道,今年中国的圣诞气氛比往年更浓厚。

?

?我们引用以下两段资料:

?

?材料一:

?增设清明、中秋为法定节日

?在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的确百余名特区全国政协委员在一份提案中标建议,增设清明、中秋等民族节日为法定假日。这一提案的发起人是理工大学校长宗光委员、文汇报社社长国良委员、集团主席钊委员,得到出席会议的委员踊跃联署。提案指出,清明扫墓祭祖、端午悼念爱国先人、中秋阖家团圆、重阳登高敬老,这些传统节日,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已经发挥并继续发挥着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法定这些节日为假日,其实就是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据介绍,在,这4个节日当天或翌日已都是法定假日。

?——摘自《文汇报》

?

?材料二:

?长期以来,美国就是通过广电报刊、软件网络等途径,向第三世界灌输它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动声色地使目标国家“西化”。美国一名社会学家声称:美国流行文化的传播是长久以来人们为实现全球统一而作出的一连串努力中最有效的一次行动。美国兰德公司也在一份战略研究报告中称,受过西方生活方式熏的外国留学生回国以后,“其威力将远远胜过派几十万军队去”。洋节在中国盛行,可谓得其所愿。?——摘自《我们为什么要过“圣诞节”》一文

?

?由此我们客观地分析了原因:

?

?(1)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从封闭的计划经济转为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中国加入WTO,

中国主动向世界敞开大门,各国文化进入中国,产生了对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文化的冲击。在强势文化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严峻挑战。?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媒体、商家为捕捉商机,大肆宣传,纷纷推出各式各样的活动来吸引顾客、制造影响。这样做法其实本无可厚非,但却在无形中助长了圣诞的气焰,为“洋节”推波助澜,使它们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似乎更要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

?(3)西方的一些节日大多以自娱自乐为形式,注重热情奔放的情感追求,过节方式洋溢着狂欢和自由,比较迎合年轻人的心态。而中国节日虽然也注意创造欢乐祥和的气氛,讲究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但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总更趋向于实用理性,尽量用理智的行为去指导情感的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敛而含蓄的,圈子局限在家人之间的其乐融融。不少节日还讲究礼节,有的地方甚至还有很繁琐的一套礼仪,稍不注意,很可能会让长者找出晚辈的“无礼”之处,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无疑成了他们的一种负担。

?

?(4)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众的好奇心理、追求时尚和从众心理。?

?(5)一些国人“崇洋”的思想在作怪。一些国人总以为只要是外国的东西便是好的,因而,“洋节”当然会比“土节”更有情趣,更罗曼蒂克。他们将一些国外的东西一任搬来,不分国情,不理会传统,只要沾上“洋”字便大肆流行起来。仿佛只有这样,才更能显出自己的“洋气”,才更能“与世界接轨”。

?研究性学习感想

?

?+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文化可以说是最能集中而全面地体现民族文化的风采和底蕴。它像语言一样,是族群传承文化、交流感情、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接受一种节日就意味着对这种文化不同程度的认同;自主过节的意识越强,相应的文化认同感就越强。如果大多数国人热衷于过洋节而冷淡传统节日,这对弘扬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并无益处。因为民族文化的丧失就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丧失,一个民族一旦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就会不打自垮,绝对不可能在世界的竞争中立下脚来,

更无庸说为多元并存的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

?

?+ 但同时,我们也乐观地认为,我们的传统节日不会消失。因为中西方所有的节日,都是在其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中发育成长起来的,它们有着独具一格的鲜明特色和自成体系的丰富容,以及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欲望以及调整人际和天人关系而出现和发展的,不容否认,这些问题在当今乃至未来社会中仍将客观存在,因此,传统节日的存在和发展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 伴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凸现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世界已成为了一个“地球村”。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广泛,节日的中外交流也势所必然。的确,我们身边是弥漫着洋节文化,但同时,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也正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种子撒播到地球的各个角落。据报道,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中国的传统节日也被确定为当地的法定节日。

?

?+ 所以,我们对洋节日不必避退三舍或拒之千里之外,完全可以包容的心态泰然处之,进而以积极客观的态度来认同其中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有参考、充实、提升价值的丰富涵,加以适时吸收和消化,在传统节日中注入现代元素,从而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相信传统节日定会在未来社会中找到应有的位置。节日的前景将和文化的前景一样走向繁荣和多元。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