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初中重点文言诗词篇目全解:山居秋暝(含课文理解、基础演练、中考精选和全部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7
饮湖上初晴后雨第一部分:诗文理解填空1.解释文学常识和词语注解①选自《》②苏轼,(朝代)家,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③湖,即杭州西湖,又叫。
④潋滟:。
⑤方好:。
⑥空蒙:。
⑦西子:。
2.这是一首赞美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当时,苏轼与朋友一起在西湖饮酒游览,天气初睛后雨,诗人饱览了,由衷赞叹,欣然写下这首名作。
3.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写出了西湖的。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更主要的是。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睛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公认,从此,“ "成了西湖的别称。
5.这首诗抓住了的天气特征,描绘了。
第二部分:基础演练1.欲把西湖比西子,。
2.诗中“西子”是指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潋滟”描写了西湖晴天波光闪闪的水面。
B.“空蒙”描写了西湖雨后迷迷茫茫的山色。
C. “西湖”和“西子”都有婀娜多姿的天然神韵。
D.“淡妆”和“浓抹”指西湖的晴姿和雨态。
4.这首诗作者抓住的天气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
实战演练1.水光潋滟晴方好,。
(测量目标:能默写规定范围内的文言诗文)2.诗中“潋滟”的意思是(测量目标: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边饮边赏西湖的风光。
B.诗中描绘了西湖明媚的景色。
C.诗人赋予了西湖生命之美。
D.诗人非常热爱西湖的美景。
(测量目标: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第三部分:中考题精选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中考题目精选(1)7、诗中“总相宜”的“宜”意思是 ((2分)8、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1. 默写(1)空山新雨后,______。
(王维《山居秋暝》)(2)_______,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3)青山绿水,______。
(白朴《天净沙·秋》)(4)_______,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孟论学》)(5)月上柳梢头,______。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答案】(1). 天气晚来秋(2). 苔痕上阶绿(3). 白草红叶黄花(4). 敏而好学(5). 人约黄昏后【解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的能力。
复习古诗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名篇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
默写时,要注意“苔、痕”几个易错的字形。
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小题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 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号___居士。
3. 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潋滟”意为波涛汹涌,写出雨后水量充沛。
B. “空蒙”即朦胧,暗示作者饮酒后醉眼朦胧。
C. 一、二句赞美了不同天气情况下的西湖美景。
D. 三、四句写出淡妆浓抹的西施没有西湖美丽。
【答案】2. 东坡 3. C【解析】2.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3. 此题考查理解诗词内容要点、鉴赏古代诗歌作品语言的能力。
A项对“潋滟”的理解错误,潋滟:形容水波流动,并非“波涛汹涌”;“雨后水量充沛”理解错误,应是: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
B项理解错误,“空蒙”意思是: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蝶恋花第一部分:课文理解填空1.解释文学常识和词语注解①选自《》。
柳永(约98 7~约1053),原名,字耆卿。
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宋代词人。
②伫( zhù)倚危楼:。
伫,。
危楼,。
望极:。
④黯黯(àn):。
⑤烟光:。
⑥会:。
⑦阑(lān):。
⑧拟把:。
⑨疏狂:。
⑩强(qiáng)乐: 。
衣带渐宽:指。
2.这是一首词,围绕“”,巧妙地把融为一体,采用的表现方式,写景抒情,感情真挚。
3.上阕交融,写主人公。
第一句由登楼引起“春愁”。
“伫倚”,足见主人公。
“春愁”,点明,表达主人公的,写出了主人公的心情。
第二句词人借用表达。
“残”字,道出了,“无言”和前句的两相映照。
,凄美的景色,加深了“”的之感。
4.下阕抒情,写主人公。
“拟把疏狂图一醉”,主人公为,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
结尾“衣带渐宽”两句,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是全词之睛。
词人的这种心甘情愿也是前面“”的根源。
“终不悔”,表现了,“伊”既是,也暗寓。
这两句情感真挚,荡气回肠,成为千古名句。
第二部分:基础演练1._________________,望极春愁……2.词中直接点明时令和愁绪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词中写主人公拟苦中求乐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中的“衣带渐宽”指的是______________5.这首词巧妙地把___________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_____________-融为一体,上阕写主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阕写主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因情感真挚,荡气回肠,成为千古名句。
6.下列对这首词中有关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A. “春愁”即相思之情,是全词着眼点。
黄鹤楼第一部分:课文理解填空1.解释文学常识和词语注解①选自《》。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诗人。
黄鹤楼,故址在今武汉市蛇山(又名黄鹄山)。
传说时登仙驾鹤于此,因此得名。
1985年在今址重建。
②历历:。
③萋萋:。
④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2.这首诗是作者途中逗留武昌时所作。
作者登临黄鹤楼,遥望汴州感到家乡越来越近,之情也因之更切,所以提笔写成了这首的诗作。
诗中描写了,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人满怀对慕名前乘,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的江楼。
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作了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楼头远望,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烘托出。
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澌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和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
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只有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艳阳离照,澄空流碧。
恍惚中,化作。
美好的幢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颈联极富人情味。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后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予要归乡。
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诗作以一“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的心情,同时又和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4.这首诗在取景上颇具绘画美,首联写,颔联写,颈联写,尾联写。
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睛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色彩缤纷,相互映衬,变化奇妙,气象恢宏。
诗中多处运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如“”、“”等双声词、双声词组,“”、“”等叠韵词组,以及“”、“”、“”等叠音词,清朗和谐,有音韵美。
第二部分:基础演练1 .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地空余黄鹤楼。
上海市初中重点文言诗词篇目全解:小石潭记(含课文理解、基础演练、中考和全部答案)小石潭记第一部分:课文理解填空1.XXX曾参与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荒远的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
被贬期间,心情抑郁苦闷,齐力的永州山水便成为他精神上的慰藉。
他搜奇探胜,寄情山水,借以开拓胸襟,排遣苦闷,写下了著名的《》,《》其中的第四篇。
2.文章第一段写和小石潭的概貌。
由到,到闻水声,在由水声寻到小潭,既讲述了,同时也充满了探奇的情趣。
潭水的清,石头的奇,周围景致的幽,表现出和作者的。
第二段写。
“”,写鱼的静态,烘托出小石潭的;在转为动态描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
“”,游鱼的怡然自得,给作者带来了一丝的快乐。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
整段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第三段写小石潭。
运用了的手法,用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
坐着突出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的寂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交融,写出一种。
这无疑是作者的曲折反映。
第五段交代同游者。
3.想要寄情山水的作者在山水间确实也找到了乐趣:“”的悦耳水声,使他“”,潭水的清澈,游鱼的活泼,“似与友者相乐”,更让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
但这种快乐只是暂时的,小石潭“”的幽深凄清的氛围,又使作者感到“”、“”,以至“”而匆匆离去,可见他内心深处的抑郁凄苦。
作者时而欢悦,时而忧伤,思想感情随境而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之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4.全文按作者游踪的先后来写:——————潭中氛围——。
发现小潭——“(愉悦的心情)”,观鱼时——“”(愉悦的心情),观鱼后——“,”(抑郁忧伤的心情),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痛苦。
第二局部:基础练训练一、词语解释1.,明灭可见。
2.,悄怆幽邃。
3.,下见小潭,……4.日光下澈,,佁然不动5.XXX远逝,来往翕忽。
二、词语解释1.明灭可见.2.伐竹取道.3.不可久居.4.全石以为底.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心乐之.B.不成知其源.C.以其境过清.D.乃记之而去.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不异的一项是A.XXX取道/齐师伐我B.不可知其源/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C.乃记之而去/停数日,辞去D.以其境过清/属予作文以记之....三、句子翻译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卖炭翁第一部分:诗文理解填空1.解释文学常识和词语注解①选自《》。
本篇是组诗《》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
”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
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②何所营:。
营,经营。
③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④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
白衫儿,指。
⑤敕( chi):。
⑥驱将:。
⑦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
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
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⑧直:通“值”,指。
2.这是一首讽喻诗。
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
全诗通过的经过,揭露,同时也表现了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作者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倡导者。
3.这也是一首叙事诗。
作者仅用135个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和未成、被宫使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在内容上,全诗可分为三段:4.第一段由开头至“心忧”句,交代。
烧炭的老翁孤苦伶仃的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
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
老翁辛辛苦苦地砍柴、烧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
衣服单薄总该盼望天气暖和吧?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钱。
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
5.第二段自“夜来”句至“市南”句,描述。
作者没有交代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但可以想象,行进在冰天雪地中该是何等艰难。
毕竟天遂人愿,那些炭应该能卖个好价钱。
“牛因人饥日已高”七个字,把、、、全部托出。
此处文字虽简略,但比一般铺叙更富有感染力。
至此,作者笔墨暂时收住,木炭能不能卖出,是老翁悬心的事,也是读者迫切想知道的结果。
6.第三段自“翩翩”句至结尾,写。
观沧海第一部分:课文理解填空1、①选自《》,这首诗是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五首诗中的第二首。
曹操,字,三国时期家、家和。
②东:③临:。
④何:。
⑤澹(dàn)澹:。
6、⑥竦峙(sǒng zhì):。
竦,。
⑦萧瑟(xiāo sè):。
⑧洪波:。
⑨星汉:。
⑩若:。
幸,。
⑪咏,。
⑫咏志,。
2. 这首诗是曹操时所作,诗人借,表现了,抒发了。
3.开头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以“ "字总领全篇,流露了诗人心情,显示了的气势。
接着“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了,荡漾的海水和耸立的山岛,相衬,并济,显示了大海的。
4.四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结合,具体真实描画了景象:树木百草,,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充满了不息的生命活力。
5.四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以,描绘了,使一幅海山秋色图平添了的气势,表现了诗人。
两个“若"字表明这里写的是。
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古体乐府诗结束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6.这首诗结合,抒情,在的景物描写和中,融入诗人豪情。
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意境开阔,气势雄浑,为历代读者所激赏。
第二部分:基础演练1.树木丛生,。
2. ,若出其中;,若出其里。
3.诗中点明观沧海地点的句子是4.诗中总写大海全景的句子是5.诗中“澹澹”的意思是6.本诗以“”字总领全篇,借大海的景象,表达诗人得胜归来的7.下列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几句为沧海美景平添了浩荡磅礴的气势。
B.描绘了想象中大海正在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
C.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D.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气度。
8.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流露出诗人兴奋而庄严的心情。
B.“水何澹澹”两句从总体上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壮观。
上海市初中重点文言诗词篇目全解:如梦令(含课文理解、基础演练、中考精选和全部答案)如梦令第一部分:课文理解填空1.解释文学常识和词语注解①选自《如梦令》。
XXX(1084~约1151),号易安居,宋代女词人。
②雨疏风骤:雨点稀疏,风势猛烈。
③浓睡不消残酒:熟睡过度,醉意未完全消退。
浓睡,指熟睡。
④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⑤绿肥红瘦:形容植物茂盛或萎缩。
2.本词作者以对话的形式刻画了内心感情。
XXX实际上是惜美好事物,惜短暂的美好时光。
3.“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描写了XXX的气息和词人的疲惫。
起句,更点明下文的起因:词人醉酒后沉睡一宿,酒意却还未完全消退。
接下来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表达了词人对园中海棠的关注和担忧。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晨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海棠。
词人认为XXX不堪一夜风雨的揉损,窗外定是凋谢不堪,却又不甘心相信,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询问。
一个“试”字,将词人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4.“试问”的结果是海棠花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词人的疑虑,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的惊讶。
接着词人唱起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的歌谣,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担忧。
那埋怨责怪、启发诱导的声情神态,惟妙惟肖,如在眼前。
“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妙之笔,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形成鲜明对比;“肥”与“瘦”形成鲜明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而“绿肥”象征着美好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令人叹为观止。
5.全词构思巧妙,语言清新,尤其是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创造出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
第二部分:基础演练1.试问卷帘人,海棠依旧吗?2.词中“卷帘人”是指侍女。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第一部分:课文理解填空1.解释文学常识和词语注解①选自<刘禹锡集》。
刘禹锡( 772-842),字梦得。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酬,答诗。
乐天,即白居易。
见赠,送给(我)。
公元826年冬,诗人和白居易在扬州相逢,自居易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他遂以此诗作答。
②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靠屑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
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所到之地。
③二十三年:诗人遭贬的时间。
④闻笛赋:指晋人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⑤翻似:倒好像。
⑥烂柯人:指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进山打柴,见两个童子下棋,看到局终,手中的斧柄(柯)已经腐烂。
下山回到村里,发现已经过去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⑦长精神:振作精神。
2、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阳,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3、诗人首联紧承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荒凉的地方,度过漫长的23年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一改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变为慷慨昂扬的气概。
4、在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之句,对刘禹锡的“长寂寞”、“独蹉跎”很感不平。
水仙子.咏江南第一部分:诗文理解填空1.解释文学常识和词语注解①选自《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作者张养浩(1270 -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
元散曲家。
水仙子,曲牌名。
②一江烟水照晴岚:意思是说阳光照耀江水,腾起了薄薄的烟雾。
晴岚,岚是山林中的雾气,晴天空中仿佛有烟雾笼罩,故称晴岚。
③芰(jì)荷:芰是菱的古称,芰荷指菱叶与荷叶。
④卷香风十里珠帘:化用杜牧《赠别》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⑤飐(zhǎn):风吹物使之颤动。
⑥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
2.这首小令着重描写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象,表达了对江南真切的喜爱。
3.“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前两句采用对偶的写法,从大处落笔,先描写江上之景,雾霭弥漫,烟云缭绕,再写两岸人家,鳞次栉比,画梁相接;接着写水面的丛丛菱荷,句中“淡”字用得好,仿佛有除去嚣扰的意味,更增添了几许诗意盎然的摇曳之姿。
4.“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这两句描写动态的景物,沙鸥飞翔,家家珠帘里飘出香风,平添了几分闲适自得的怡然之味。
5.“十里”为夸张之词,表明江南人家的富裕。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
”这两句把视角转向远处,“画船”美丽的船只,“天边至”从天而来;酒店的旗帜在风中颤动,一派祥扣之景。
以“爱杀江南”收绾,既突显主旨,又直抒胸臆。
6.本曲中“一”“两”“三”“十”等数词,有力地表现了江南风物或清丽、或明快、或富裕的特点。
7.在写景的层次上,作者以荷塘为中心,先写荷塘堤上起舞的沙鸥,再由荷香延伸到周围,进而延伸到天边,由中间向四周层层展开,由点到面连及整个江南,美极,妙极!8.前五局写景由远而近,从大到小,写人家、荷塘、水禽,第六句写远方的画船,第七句又近写村落酒店酒旗,极富条理性和层次感,表达了欢快的格调。
9.本曲把远近的的景物交错来写,富有变化,江南各种富有特色的景观,激发读者心驰神往。
醉翁亭记第一部分:课文理解填空1.庆历五年,欧阳修被贬官滁州,在滁州它是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安乐生活,第二年,他自号 ,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著名散文。
全文一字贯通 ,通过描写,表现了自己。
2.文章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在议论中含蓄点明自己的思想感情。
3.本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写景写人都能抓住特征, 之美景, 之游乐, 之醉态,恍若图画呈现眼前,精练而形象.有多用判断句,层次及其分明,抒情淋漓尽致,也,而的反复使用,形成的韵律,使读者在朗诵中获得美的感受。
第二部分:基础演练6.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A.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B.杂然而前陈者C.得之心而寓之酒也D.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三、句子翻译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四、内容理解1.写出作者述说“酒”和“山水”关系的名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写朝暮晦明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文中描写山中四时之景的句子。
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三段从四个方面写了游琅琊山的情形,请从该段中找出最能概括这些场面的短语(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5.第三段末尾说:“太守醉也。
上海市初中重点文言诗词篇目全解:卖炭翁(含课文理解、基础演练、中考精选和全部答案)卖炭翁这首诗是XXX的讽喻诗,选自《苦宫市也》组诗中的第32首。
诗中通过卖炭老人和未成被宫使的经历来揭露和反映了唐代宫廷里的公开掠夺现象。
XXX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全诗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从开头到“心忧”句,交代了卖炭老人的背景和心态。
老翁孤苦伶仃地在南山上烧炭,身上衣服破烂不堪,卖炭得钱只是为了维持最低的生活。
他心中矛盾,希望炭贵,但也希望天气暖和。
第二段从“夜来”句到“市南”句,描述了卖炭老人和未成赶车到市场的过程。
文字简略但富有感染力,把他们在冰天雪地中行进的艰难和木炭能否卖出的悬念托出。
这段描写也反映了当时钱贵绢贱的社会现象。
第三段从“XXX袍子”句到结尾,揭示了皇帝的身份和宫廷掠夺的真相。
皇帝的命令让未成的绸缎得以卖出,而老翁的木炭却被强行低价收购。
这种不公正的现象令人深感不满和愤慨。
整首诗通过对卖炭老人和未成的经历,揭露了当时官方掠夺民财的黑暗现象,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强烈谴责和对皇帝的期待。
1.解释文学常识和词语注解:1.满面尘灰烟火色,- 形容卖炭翁脸上被炭灰和烟熏黑的颜色。
2.夜来城外一尺雪,- 形容城外下了一尺厚的雪。
3.红酥手,黄滕酒,- 形容宫使手上戴着红色的绸缎手套,喝着黄酒。
4.手把文书,口称曲,- 形容宫使手里拿着文书,口里喊着口令。
5.一车炭,千余斤,- 描述卖炭翁拉着一车重达一千多斤的木炭。
6.买者如市,道者如堵,- 描述卖炭翁的生意很好,买炭的人络绎不绝,而卖炭的人却遇到了阻碍。
7.黄衣使者,白衫儿,- 描述宫使的着装,黄衣使者穿着黄色的官袍,白衫儿则穿着白色的衣服。
8.敕 - 指皇帝的诏书。
7.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一车翁”三句批评了卖炭翁的懦弱。
8.“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表现出宫使的奢侈浪费。
上海市初中重点文言诗词篇目全解:桃花源记(含课文理解、基础演练、中考精选和全部答案)游此芳洲,坐而忘返。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此处观沧海。
4.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雾锁南山。
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6.或得日,或否,雨雪纷纷,人生得意须尽欢。
7.具答之后,遂与故人别。
8.“寻向所志”中的“向”应解释为寻找自己的志向。
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四、内容理解1.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写他进入桃花源最初的感受的语句是什么?答:渔人追逐鱼群迷路了,进入了桃花林。
他最初的感受是:“不觉远行数十里,便亦不见东南之路,乃疑沉舟于此。
”2)描写桃花源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什么?答:桃花源中的环境描写:土地肥沃,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描写桃花源中宁静生活的句子是什么?答:桃花源中的生活描写:村中人家,男女衣着华丽,鸡犬相闻,其中闲暇时养蚕织丝。
4)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什么?写他们淳朴好客的句子是什么?答:桃花源中的人精神状态描写:他们无忧无虑,怡然自乐。
淳朴好客的句子是:“欲与外人通者,问津于乡人。
”5)“自XXX避秦时乱……遂与外人间隔”的陈述,既解释桃花源人的来历,也反映他们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思想感情。
“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也表现了这种感情。
2.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来叙事。
请在XXX里填上恰当的文字。
需要类似的文档,请在百度文库搜索关键字“上海市初中重点文言诗词篇目全解”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XXX避XXX时乱,率妻子XXX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本文从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
试作具体说明。
1)生活环境:桃花源中的环境描写:土地肥沃,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村中人家,男女衣着华丽,鸡犬相闻,其中闲暇时养蚕织丝。
小石潭记第一部分:课文理解填空1.柳宗元曾参与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荒远的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
被贬期间,心情抑郁苦闷,齐力的永州山水便成为他精神上的慰藉。
他搜奇探胜,寄情山水,借以开拓胸襟,排遣苦闷,写下了著名的《》,《》其中的第四篇。
2.文章第一段写和小石潭的概貌。
由到,到闻水声,在由水声寻到小潭,既讲述了,同时也充满了探奇的情趣。
潭水的清,石头的奇,周围景致的幽,表现出和作者的。
第二段写。
“”,写鱼的静态,烘托出小石潭的;在转为动态描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
“”,游鱼的怡然自得,给作者带来了一丝的快乐。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
整段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第三段写小石潭。
运用了的手法,用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
坐着突出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的寂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交融,写出一种。
这无疑是作者的曲折反映。
第五段交代同游者。
3.想要寄情山水的作者在山水间确实也找到了乐趣:“”的悦耳水声,使他“”,潭水的清澈,游鱼的活泼,“似与友者相乐”,更让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
但这种快乐只是暂时的,小石潭“”的幽深凄清的氛围,又使作者感到“”、“”,以至“”而匆匆离去,可见他内心深处的抑郁凄苦。
作者时而欢悦,时而忧伤,思想感情随境而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之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4.全文按作者游踪的先后来写:——————潭中氛围——。
发现小潭——“(愉悦的心情)”,观鱼时——“”(愉悦的心情),观鱼后——“,”(抑郁忧伤的心情),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痛苦。
第二部分:基础演练一、词语解释1. ,明灭可见。
2. ,悄怆幽邃。
3. ,下见小潭,……4. 日光下澈,,佁然不动5.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二、词语解释1. 明灭.可见2. 伐竹取.道3. 不可久居.4. 全.石以为底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心乐之.B. 不可知其.源C. 以.其境过清D. 乃.记之而去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伐.竹取道/齐师伐.我B. 不可知其.源/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C. 乃记之而去./停数日,辞去.D. 以.其境过清/属予作文以.记之三、句子翻译1.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钱塘湖春行第一部分:课文理解填空1.解释文学常识和词语注解①选自《》。
白居易(772~846),字,晚号。
诗人。
钱塘湖,指浙江杭州的。
②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连接,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③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④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出亭时。
⑤乱花:⑥湖东:⑦足:满足⑧阴:⑨白沙堤:指,上有等名胜。
2.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是他写景诗中的名篇。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起,至终。
以“”字为着眼点,写出之情。
3.首联从落笔,写景。
第一句是,第二句是。
“初平’’写春水,已与堤平。
“云脚低”写,勾勒出了。
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图。
颔联写所见禽鸟。
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以“早”“新”写,以“争”“啄”表现莺燕。
“几处”勾画出的情态;“谁家”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心理,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4.颈联写,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看花的时间长了,会产生迷乱的感觉;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
此联和上联是全诗的核心部分。
以“’’‘‘”“”“”状写花草,渲染了,给人以清新之感。
5.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
6.整首诗前四句写,结合;后四句专写,色彩缤纷。
全诗描写细致生动,语言质朴自然,体现了诗人情趣。
第二部分:基础演练1.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_______。
2.诗中“西子”是指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潋滟”描写了西湖晴天波光闪闪的水面。
B.“空蒙”描写了西湖雨后迷迷茫茫的山色。
C.“西湖”和“西子”都有婀娜多姿的天然神韵。
D.“淡妆”和“浓抹”指西湖的晴姿的天然神韵。
4. 诗中直接表达诗人喜悦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5. 诗中的“云脚”是指__________________6. 全诗以“____________”字为线索,从__________________起,至__________________终。
上海市初中重点文言诗词篇目全解:狼(含课文理解、基础演练、中考和全部答案)狼第一部分:课文理解填空1.本文的作者是,字,号,世称“”。
清代杰出家。
所著《》是部短篇文言小说集,同各国谈狐说鬼,对多有批判与讽刺。
2.“”是他书屋的名称,“志”是的意思,“异”指。
3.本文写了屠户从狼、狼、狼到狼的经过,生动地解释了狼的本质,细致地刻画了屠户由狼到狼的变化过程,赞扬了屠户的。
4.这个故事启发我们:;也告诉我们,。
5.本文用精练的语言十分传神地描写了狼,如表现狼的狡诈,文中写道:“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两狼一佯去,一假寐,妄图以此来诱骗屠户,以达到它们前后夹攻的目的,其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6.在刻画屠户这“XXX”、“暴起”、“断其股”等,寥寥数语写出了屠户由到拼死的过程。
第二部分:基础演练一、默写1.一狼得骨止,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恐前后受其敌。
3.XXX奔倚其下,___________。
4.久之,____________,意暇甚。
5.___________,以刀劈狼首……6.___________,已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7._________________?止增笑耳。
二、词语解释1.顾野有麦场顾:____________.2.已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入:____________ .3.一狼得骨止止:____________.4.久之,目似瞑之:____________.又数刀毙之之:____________.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____________.禽兽之变诈多少哉之:____________.5.指出以下句中“其”所指代的工具。
(1)场主积薪其中其:____________.(2)XXX奔倚其下其:____________.(3)意将隧入以攻厥后也其:____________.(4)屠自后断其股其:____________.3、句子翻译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山居秋暝第一部分:诗文理解填空1.解释文学常识和词语注解①选自《》。
王维(701?-761),字,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唐代诗人。
暝,。
②浣(huan)女:。
③春芳歇:。
歇,。
④王孙自可留:《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这里反用其意。
王孙,贵族子弟的通称,这里借指。
留,。
2.王维是盛唐“”的代表诗人,他这类题材的诗,代表了成就。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山居秋暝》这首诗正体现了这一点。
“山居秋暝”,听来多么宁静安逸,细读之后即可浮现出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的悠然画面;贯以恬静优美、清新舒朗的基调,,构成了一幅诗情画意的。
3.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
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
一个“空”字,渲染出之关。
并由此点明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的幽静雅致的。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阵阵的欢歌笑语,那是洗罢衣服的姑娘们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诗人采用了“”的写法,以动衬静。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的理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表达心志的诗句:任凭春夭的花草凋谢吧,这里秋景迷人,我愿留居山中。
这一方面表露了,一方面也表达了。
4.全诗描绘了风光和,表现了诗人的心情。
写景生动而富有情趣,。
第二部分:基础演练1.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王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__。
A.“空上”只是山中植被都消失了。
B.“晚来秋”是说气候炎热秋天来晚了。
C.“竹喧”是指竹林里传来的欢声笑语。
D.“春芳歇”意思是春天驻留在这儿。
4.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A.一二句写山居秋日的薄暮之情。
B.三四句写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C.五六句写浣纱女子归来的情景。
D.七八句写作者倘佯于春天的芳菲里。
5.这首诗同归描绘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山村的旖旎分光和山居村民淳朴的生活画面,表现诗人寄情__________________的意趣和对隐居生活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实战演练1.________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
2.诗中“春芳歇”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A.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季节和天气。
B.颔联描写了清幽宁静的山居坏境。
C.颈链描绘了一幅喧声笑语的生化场景。
D.全诗反映了诗人恬淡无为的生活理想。
第三部分:中考题精选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中考题目精选(1)7、诗中以声响衬托幽静的名句是(2分)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C、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8、秋雨后山间舒朗、清新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
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对_______的追求。
(2分)中考题目精选(2)7.这首诗中以动写静的一联是。
(2分)8.对这首诗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A.首联表达了诗人隐居的闲适和对山水田园的喜爱之情。
B.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c.尾联写此景美好,是王孙们洁身自好的所在。
D.这首诗表达了对洁净纯朴的山野生活的喜爱和决心远离官场、洁身自好的思想。
中考题目精选(3)6. 诗中“春芳歇”的意思是(2分)7.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了山居秋日新雨之时的薄暮之景,清新宜人。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以静写动,以无声衬有声,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C.诗歌是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D.诗歌寄托了诗人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洁的情怀。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中考题目精选(4)6.与《山居秋暝》的“暝”意思最接近的是(2分)A.落日残霞 B.老树寒鸦 C.青山绿水 D.红叶黄花7.《山居秋暝》和《天净沙·秋》的共同之处是(2分)A.描绘相似的秋日景物。
B.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C.展现秋天的缤纷色彩。
D.刻画雨后山村的风光。
中考题目精选(5)6、“暝”的意思是,点明题目中“秋暝”的一句诗是。
(2分)7、本诗颔联通过“明月、青松、泉声、泉流”描绘了一幅的“山间月夜图”。
(2分)中考题目精选(6)6.下列与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不符的一项是。
(2分)A.雨后秋山B.明月清泉C.浣女归舟D.王孙惜花7.诗歌表现了诗人的生活理想。
(2分)山居秋暝(王维)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中考题目精选(7)6.两首诗歌中的“空”含义有别,前者的意思是,后者是。
(2分)7.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都借助于景物描写,营造出了幽静的环境气氛。
B.都是山水田园诗,且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C.都歌咏了隐逸的情趣,有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
D.都表达出诗人希望早日脱离尘世、遁入空门的思想。
答案:第一部分:诗文理解填空1.解释文学常识和词语注解①选自《王右丞集》。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唐代诗人。
暝,日落,夜晚。
②浣(huan)女:洗衣服的姑娘。
③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
歇,消散。
④王孙自可留:《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这里反用其意。
王孙,贵族子弟的通称,这里借指自己。
留,居。
2.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他这类题材的诗,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这首诗正体现了这一点。
“山居秋暝”,听来多么宁静安逸,细读之后即可浮现出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的悠然画面;贯以恬静优美、清新舒朗的基调,有静有动,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诗情画意的雨夜秋山图。
3.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
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
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关。
并由此点明了时间、地点。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阵阵的欢歌笑语,那是洗罢衣服的姑娘们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以动衬静。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追求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表达心志的诗句:任凭春夭的花草凋谢吧,这里秋景迷人,我愿留居山中。
这一方面表露了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的意愿。
4.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心情。
写景生动而富有情趣,意境空灵清幽;韵味无穷。
第二部分:基础演练1。
略 2.作者自己 3.C 4.D 5.山水田园怡然自得【实战演练】1.略 2.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春天的花木凋零) 3.D(诗人追求心境恬静、情怀高洁的生活志趣)第三部分:中考题精选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中考题目精选(1)7、诗中以声响衬托幽静的名句是(2分)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C、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8、秋雨后山间舒朗、清新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
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对_______的追求。
(2分)7、C(2分) 8、宁静的生活(或“高洁的情怀”)(意近即可)(2分)中考题目精选(2)7.这首诗中以动写静的一联是。
(2分)8.对这首诗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A.首联表达了诗人隐居的闲适和对山水田园的喜爱之情。
B.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c.尾联写此景美好,是王孙们洁身自好的所在。
D.这首诗表达了对洁净纯朴的山野生活的喜爱和决心远离官场、洁身自好的思想。
7.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分)8.D(2分)中考题目精选(3)6. 诗中“春芳歇”的意思是(2分)7.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了山居秋日新雨之时的薄暮之景,清新宜人。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以静写动,以无声衬有声,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C.诗歌是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D.诗歌寄托了诗人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洁的情怀。
6、春天的芳华凋谢了。
(2分)7、C(2分)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中考题目精选(4)6.与《山居秋暝》的“暝”意思最接近的是(2分)A.落日残霞 B.老树寒鸦 C.青山绿水 D.红叶黄花7.《山居秋暝》和《天净沙·秋》的共同之处是(2分)A.描绘相似的秋日景物。
B.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C.展现秋天的缤纷色彩。
D.刻画雨后山村的风光。
6.(2分)A7.(2分)B中考题目精选(5)6、“暝”的意思是,点明题目中“秋暝”的一句诗是。
(2分)7、本诗颔联通过“明月、青松、泉声、泉流”描绘了一幅的“山间月夜图”。
(2分)6. 日落/夜晚天气晚来秋7. 幽静雅致(或动静结合/声画相映)中考题目精选(6)6、D7、远离官场,归隐自然山居秋暝(王维)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中考题目精选(7)6.两首诗歌中的“空”含义有别,前者的意思是,后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