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者职业道德

记者职业道德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 新闻记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但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对新闻传播事业造成巨大冲击,同时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有些新闻记者经不起社会的各种诱惑,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而假新闻的出现则正是记者职业道德与操守缺失的突出表现。假新闻有如过街老鼠年年喊打,但却屡屡见诸报端。这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利益的驱使,记者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不是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仅仅为了迎合某些受众猎奇等的心理需要;其二是新闻工作者求真求实精神的缺失,在采访过程中不对事件进行深入调查,认真核实细节情况,而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主观臆测;第三是由于职业构成和行业管理制度的缺陷,新闻记者素质水平良莠不齐,缺乏高度的职业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最后是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的监督和惩戒机制缺失,导致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底线屡屡失守,防线每每突破,假新闻层出不穷。

[关键字] 假新闻,职业道德,职业操守,新闻真实性,记者素质

2007新年伊始,上海《新闻记者》杂志第1期刊发了《2006年十大假新闻》一文,对06年度国内媒体报道的上百条产生了一定恶劣影响的假新闻进行盘点,评选出年度“十大假新闻”。它们分别是:1.《华商报》刊发的“|法国导演起诉《吉祥三宝》抄袭”;2.《兰州晨报》的“垃圾场惊现儿童残肢”;3.《华西都市报》的“扫墓祭祖烧“别墅”将被查处”;4.《上海证券报》“银监会拟发退市令三城商行受警告”;5.《新文化报》“腰围1.75米松原孕妇至少怀了五胞胎”;6.《信息时报》“广州市面出现注水西瓜”;7.《今日早报》“大雨袭杭百舸归”;8.《中国经营报》“铁道部酝酿火车票中加铁路建设费”;9.《民主与法制时报》“深圳中级法院的日常工作由深圳市纪委代管”;10.《华声报》刊播的“投资50亿美元中国企业拟在韩国济州岛建唐人街”。
其评选的初衷就是“批判从严,与人为善”,即希望广大的生活在高倍放大镜下新闻工作者能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教训中醒悟、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新闻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杜绝假新闻,做一个历史忠实的记录者和守望者。关于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操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四条就是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联合国新闻自由小组讨论制订的《<国际新闻道德信条>草案》也对新闻职业道德作了非常明确的规定: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准确;发表任何消息和评论的人,应当对其所发表的内容负

完全责任。而假新闻的出现则是记者职业道德与操守缺失的突出表现。媒体假新闻有如过街老鼠年年喊打,但却屡屡见诸报端,下面作者将透过“2006年十大假新闻”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新闻记者职业道德与操守的缺失原因。

一、利益的驱动使新闻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彰显让位于受众的心理需要的满足

自党的十四大确认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新闻界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条件的深刻变化,重新认定了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即“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其竞争机制的引入实现了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的转变,受众成了媒介的衣食父母,受众需要,你不想考虑也得考虑。因为竞争的直接目的就是争夺受众,最终目的是争夺广告。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点击率成了衡量媒介成败的标志,广告自然也就成了媒介的生命线。[1]

在一个仅仅崇尚吸引受众注意的媒体初级竞争中,出于利益的驱动,记者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不是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仅仅为了满足某些受众的心理需要,以迎合“宁求其怪不求其真”的社会心态。著名传播学者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和谐理论中对选择性接触的研究归纳结论时认为,寻求新奇的人不一定回避可能产生不和谐心理的信息。信息的明显用处可能还会推动个人去注意那些产生不和谐的信息。与己矛盾的信息,只要是新的,有趣的,突出的,与个人有关的,或是愉悦人的,人们可能都不会回避。[2]19世纪下半叶美国著名报人戴纳所说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便成了新闻记者新闻选择的标准。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抢夺第一手独家新闻,他们乐此不疲地去猎奇、追逐耸人听闻的消息,06年十大假新闻中的荒诞离奇的所谓“五包胎”事件便是一例,以迎合受众猎奇心理的需求。这在娱乐性及社会性新闻当中更显突出,“性,星,腥”的信息内容充斥版面。目的就是为了遏尽所能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攫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06年十大假新闻”中,就有一半是有关娱乐、奇闻怪事之类的软新闻,如“法国导演起诉《吉祥三宝》抄袭”、“垃圾场惊现儿童残肢”、“腰围1.75米松原孕妇至少怀了五胞胎”、“广州市面出现注水西瓜”、“大雨袭杭百舸归”。标题中的“抄袭”、“儿童残肢”、“五胞胎”、“注水西瓜”等关键词正迎合了受众的猎奇心理,这也使得报纸发行量、网站点击率迅速飙升,在短期内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新闻事业不仅仅是一支强大的经济力,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支强

大的精神上、道义上的力量。它更多地是承担着一种整合社会的宣传职能和社会责任,正确反映并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肌体的健康成长。
二、新闻工作者求真求实精神的缺失

真实,是受众对新闻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虚假乃新闻之大忌,五个W、一切细节、数据、引语、场景描述等等,都不能失实。联合国国际新闻道德规约《记者行为原则宣言》中的第一条就是“尊重真理及尊重公众获得真实的权利,是新闻记者的首要责任。”世界所有国家制定的新闻职业道德,都把确保新闻真实性作为第一准则。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我国新闻工作的五项基本原则之一,这既是中国新闻事业基本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党领导下新闻工作长期积累的传统。

当今社会普遍比较浮躁,有些记者对一些事件道听途说,不去很好地核实,缺乏核实新闻真实性的踏实作风;有的还捕风捉影、添枝加叶,夸大事实真相,缺乏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求真求实的态度。“06年十大假新闻”一文中也指出,与往年的大多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的假新闻(如“美国医生操刀换人头”、“一男子悉尼好色两肾被偷”)相比,“荣膺”2006年十大假新闻中的彻头彻尾的造假倒是不多见了,更多的是事出有因。如《兰州晨报》刊登的关于“垃圾场惊现儿童残肢”的失实报道,其症结就在于记者在采访时没有对事件进行深入调查,认真核实细节情况,而是道听途说,主观臆测,看到残肢等,就联想到肢体被煮熟,并对事件进行定性,推断是一起杀人碎尸案,对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再如“腰围1.75米松原孕妇至少怀了五胞胎”这一假新闻,《新文化报》记者就完全听信当事人的一面之辞,未能进一步作认真细致的核实匆匆便见诸报端,酿成大错。事发后,《新文化报》刊文诚恳地向读者致歉说“轻信,不止是对事件当事人说辞的轻信,更为致命的是对自己工作态度、认识水平和判断能力的轻信让我们铸成大错!”

三、职业构成和行业管理制度的缺陷,新闻记者素质水平良莠不齐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要求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讴歌时代英雄和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正确开展舆论监督,表达群众呼声,传播服务大众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影响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历程。新闻记者要承担这样的使命,需要热情、正义感、责任感和敏锐的头脑。也因此,新闻工作需要这样具有高度职业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的高素质的人才。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

展,新创媒体越来越多,媒介日趋规模化、集团化。各路媒体为了更加及时、快捷、大信息量地获取新闻,招收了大量新人扩充到记者队伍中来,他们为我国新闻事业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由于新闻行业门槛降低,许多没有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非新闻专业人员也加入记者的行列,其中许多人并不十分了解新闻媒体的各种基本操作规范,有时甚至是缺乏一些最基本的常识性知识的储备,当然就更谈不上具有更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记者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了。另外,目前我国新闻从业者的普遍低龄化、年青化的趋势日益突显,也使得庞杂而混乱的新闻记者队伍职业道德水平整体下滑。譬如“广州市面出现注水西瓜”这一虚假新闻,根据生物学常识,往西瓜里注水或注射红药水不可能使西瓜的颜色变得更鲜艳,相反还会造成西瓜很快腐烂并带有异味,反而不利于销售。但就因为记者缺乏这种基本常识的储备,从而导致一条假新闻的出笼,给瓜农造成无可挽回的巨大经济损失。再如《民主与法制时报》上刊载的拙文“深圳中级法院的日常工作由深圳市纪委代管”,作为常识判断,法院的日常工作怎么可能由纪委代管呢?而更让人菲夷所思的是,这一样的一则的消息竟然出自以报道民主法制为己任的法律专业报刊。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从业人员是没有编制的招聘工,属于“流浪记者”,同“在编记者”比起来,他们没有编制,没有户口,没有职称,甚至也没有新闻出版署颁发的记者证,有时他们的权益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生存压力的加大也影响到记者自身职业素质的提升。他们大多数人在现行的管理机制下承担大量工作任务,其收入与发稿数量直接挂钩,这些没有归属感、肩负随时可能下岗的生存危机的“新闻民工”们,每天思考最多的是如何使出浑身解数多出稿、出重大新闻、独家报道,为了追求最大化的“轰动性”、“可读性”,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从而违背了最基本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成为虚假新闻的制造者。加之现在涌现出的“自由撰稿人”、“业余撰稿人”更是加剧了造假的泛化,部分人甚至以造假为生。一些媒体也放松了“把关人”的职责,只要有卖点就大开方便之门,通过虚假新闻来赚取不正当利益。
四、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的监督和惩戒机制缺失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对新闻最基本的要求。虚假新闻违背了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不仅干扰了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生活,还会严重损害媒体公信力和政府的威信和形象。我国各级新闻管理部

门也做出了不懈努力,先后出台各种规章和文件,防范媒体传播虚假新闻。2005年9月20日新闻出版总署第1次署务会议通过的《报纸出版管理规定》(新闻出版总署第32号令)已于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该“规定”对媒体发布虚假新闻的行政责任,以及补救、惩罚措施,做了较为详细、具体的规定。但是被惩处的造假者却非常少。一个重要前提是,按照“不告不理”的规则,必须先要有人上诉(一般是利益相关的人)。但是,多数假新闻没有涉及到具体的、真实的人,所以明明是假的,却无法惩处造假者。[4]当假新闻被揭露,除了遭到舆论的谴责外,对于造假始作俑者的记者,一般处理办法是扣发稿酬、在媒体曝光、暂时封杀其"作品",这种对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的监督和惩戒机制缺失,其结果就导致对教育后的效果检验和行为监督缺少相应的手段而流于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助长了新闻造假之风气。

诚然,杜绝虚假新闻,既要依赖新闻记者和媒体的职业道德自律、新闻行业从业规范的约束,同时也需要一种他律,即新闻法规。我国快速发展新闻事业在呼唤一部专门的新闻立法,呼唤一部有可操作性的法规来惩处假新闻的制造者,通过立法来进行强制性制约,使中国的新闻事业走上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令人欣慰的是,综观2006年的假新闻,我们在看到虚假新闻泛滥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各种“新闻打假”的机构、组织和个人也在不断涌现。2006年4月13日,千龙网、新浪网等北京市43家知名网站,率先在全国推行网络新闻信息评议制度,北京网络媒体协会成立评议会,定期或不定期对网站成员网络新闻信息服务中的违约行为进行评议,褒优罚劣,对评议认定的损害网民和网络媒体公信力的行为给予批评、警告、要求道歉、同业谴责直至提请政府主管部门依法查处等处置。与此同时,全国许多网站纷纷响应,声讨、反思网络假新闻,表示要文明办网。[5]另外,不少媒体,如《兰州晨报》、《新文化报》、《上海证券报》等媒体在发现自身出现虚假新闻后都在第一时间予以更正,有的还对错发假新闻的原因进行了严肃深刻的自省。为了严肃新闻宣传纪律,杜绝新闻宣传中的虚假新闻,《兰州晨报》对采写失实报道《垃圾场惊现儿童残肢》的两名记者予以开除,并对相关责任人做出处理。他们所表现出的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这应该是遏制虚假新闻的希望所在。与此同时,作为媒介信息的消费者──受众,在接受新闻报道时要勤于思考和质疑,用理性和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它们,而不是一个毫无抗拒能力的“靶子

”,被动地接受媒体信息,每一位受众都应该具有这种对媒介内容的批评和思考的责任感。没有了源于受众的市场消费需求,虚假新闻报道也就无藏身之地,从而还原一个真实、健康、净化、有序的媒介空间。一言以蔽之,坚决制止、杜绝虚假新闻是党和国家对新闻工作的要求,同时也是新闻界、全体新闻工作者、全体受众共有的责任!

注释: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二版,第329页
[2]Werner J.Severn, Communication Theories Origins, Methods and Uses in the Mass Media,《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1月,第169页
[3]李晓盈:《中国虚假新闻为何层出不穷?》,人民网—《传媒》杂志,2005年7月
[4]陈力丹:《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新闻记者,2002年第二期
[5]贾亦凡、陈斌:《2006年十大假新闻》,新闻记者,2007年第1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