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汉英语言对比

第二章汉英语言对比

第二章汉英语言对比
第二章汉英语言对比

汉英语言对比

历史对比sino-tibetan Family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之一(6000多年的历史)

---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

---1500多年的历史

---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词汇非常丰富,超过50万个)15亿人在说英语,1/4英语本土人

2.汉英文字对比

汉语属音节文字(ideographic-oriented syllabic script )。

---汉字一字一音,一字至少一义,既可代表语素,又可代表音节.

英语属拼音文字(alphabetic-script) 。

--- 英语的字就是词

3.汉英语音对比

汉语属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英语属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

汉语的四声起着区别或改变字义的重要作用。如:吗mā、马mā、麻mǎ、骂mà。英语的单词则没有固定的声调,一个单词可以读成不同的声调而不会改变其词义。

但英语的句子必须有语调,语调对于表达思想感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汉语的句子虽然也有语调,但由于汉语每个字都有固定的声调,语调就必然受到相当大的限制,实际上是在字调上加语调。

在节奏和韵律方面,汉语和英语也有很大差别,汉语是以音节计时的(syllable timed),而英语是以重音计时的(stress timed)。汉语古诗是按照音节的数目来决定它的韵律和节奏的,英语诗歌则是按重音和轻音交替出现的模式安排节奏的,但占主导地位的是重音。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声调、语调、韵律和节奏上的不同特征,在翻译音美特征明显的文本如诗歌、散文、戏剧等时,就很难再现原文的音美特征。

4.汉英词汇对比

语法对比

汉语的词类parts of speech

实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quantifier、代词、副词

虚词类:连词、介词、叹词、助词

英语的词类

实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

虚词类:连词、介词、叹词、冠词article

1.两种语言词类划分的异同显而易见。

英语的冠词和汉语的量词分别为各自所独有,而没有直接对应。

汉英中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实词类基本对应,虚词中的介词、连词也基本对应。

汉语的助词是个特殊的词类,它包括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等,英语虽无此类助词,但其动词的时态与体式,句式的陈述与疑问,词语之间的修饰关系都分别与汉语的助词的功能相对应。

英语的副词较复杂,只有一小部分能与汉语的副词相当(程度、疑问、时间、范围、连接副

词等)。汉语中也没有英语的关系(代、副)词,但关系词在词义上相当于名词,所以汉语的名词、代词有时译成英语的关系词。

汉语名词中的方位名词在语义上与英语的介词有共通之处。

2.从数量上比较,也可发现汉英词类的不同特点。

汉英语言中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作为开放性词类在词汇中各占较大比重,彼此相当。

副词在汉语中数量相对较少,有的划为虚词类。而在英语中副词为实义词,大概因为英语中很大一部分副词由形容词派生而来,而且数量众多。

介词与连词都是英语多汉语少。拿介词来说,汉语中的介词总共不过30个左右,英语中仅简单介词就有40个左右,若加上复合介词(如into, outside)、短语介词(如in front of),则数不胜数。就连词而言,汉英也有类似不同。

3.从词类使用的频率上分析,汉语多用动词而英语多用名词。

由于英语具有强大的派生构词法,英语的动词大多都有其相应的名词形式,英语的形容词也有名词形式。而汉语的动词和形容词却没有语法上的名词形式。

汉语的动词在使用频率上远远高于英语,因为英语动词的使用要受限制,一句话只要一个动词谓语,而汉语的动词却无此限制。

英语中代词、介词、连词的使用频率也比汉语高。

英语数词的使用不如汉语多,因为汉语的成语及缩略语依靠数词(词素)构成。

汉语的量词同英语的冠词一样,附属于各自的名词,使用频率也同名词.

汉英构词对比word formation (见书P27)

合成法(compounding)

汉语通过联合、偏正、后补、动宾、主谓等方式构成的复合词占词汇总量的绝对优势,而英语中合成词占词汇总量的比例要比汉语少得多。

缀合法(affixation)

汉语的加缀式和英语的派生法相同。但汉语的词缀数量有限,而且一缀一义,十分严格。因此,汉语的加缀式合成词数量很少。除了名词、动词、形容词有少量词缀外,其他词类大都没有什么形态标志。

英语词汇中有大量的派生词,许多词根加上前缀或后缀就构成了新词。因此,派生词在英语词汇中占优势。

汉译英时应注意:

汉译英时可以利用相对应的前后缀实现意义相符:

汉语后缀“师”,可与英语后缀-er, -ist, -eer, -ian和-ier对应;“者”可与-ist, -or, -er ,-ee, -ian,-ant, -ent对应;“学”主要与-logy和-ics对应,“主义”与-ism和-ness及-cy对应;“性”是构词能力很强的后缀,可表示性质、性能、甚至思想感情,使形容词、动词和动宾词组名词化,它可与-ity, -ness, -hood, -ism, -ence, -ance, -osity等对应.

2) 由于英语一缀多义现象很普遍,所以汉词英译时仍需查字典,不能想当然.如:-ness可译为“度”(厚度thickness)、“性”(竞争性competiveness)及“主义”(本本主义bookishness)。汉语词缀也不一定都用相应的英语词缀表示,如:老兄(old chap) 、自救(to save oneself)、球迷(ball game fan)、总机(switch-board)等。英译时切忌机械对应.

音变法(sound-changing)

汉语可通过改变声母生成同形异音异义词.如:重(zhòng),重(chóng),弹(tán),弹(dàn)等.

汉语可通过改变韵母生成同形异音异义词.如:还(huán),还(hái),和(h?),和(huó)等.

汉语的音调变化也是生成新词的一种方式.如:少(shǎo),少(shào),为(w?i),为(wai).

英语也能改变辅音生成新词.

如:close /klous/ (a.亲密), close /klouz/ (v.关闭)house house [Z] V.

英语可通过改变元音生成新词.

如:doom /du:m/ (n.毁灭),deem /di:m/ (v.认为)

英语的重音移动可生成新词.

如:present / ?p rezent/ (a.现在的), present /pre?zent/ (v.介绍).

缩略法(abbreviation)

汉语缩略词的生成主要受语法特点的支配,英语缩略词的生成主要受语音特点的支配.

汉语缩略词具有较大的适应范围,使用普遍;英语缩略词主要用于专业化及专门化的词语中重叠法(reduplication)(见书P29)

汉语有重叠式构词法,英语中几乎没有叠音词。因此,重叠式是汉语构词的一个特色。

汉语重叠造词的格式很多:

AA 式:爸爸AAB式:毛毛雨

BAA式:眼巴巴AABC式:脉脉含情

BCAA式:衣冠楚楚A里AB式:傻里傻气

AABB式:哭哭啼啼ABAC式:一举一动

英译汉语叠词时,可用相应的重复手段.

汉英词义对比:

译者的任务是准确、恰当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语义是翻译活动的起始点,也是其终点。

词的意义方面:

英汉词义比较来说,英语比较灵活,词的涵义范围比较广,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较大,而汉语词义比较严谨,凝滞,词的含义范围比较窄,词的意义比起英文词义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少。英语词义之灵活,突出地表现为不同含义。

例如:“story”这个词,汉语的词义是“故事”但在英语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去存在不同的词义。

Oh, what a story! 哦,好个谎话。

He storied about his academic career and his professional career. 他编造了他的学历和经历。Stories circulated first in Moscow . 流言起初是在莫斯科传播的。

词的搭配对比

词的搭配是翻译过程中之另一个矛盾,因为英、汉两种语言中词的联想与搭配关系代替英语中词与词之联想与搭配关系,往往会导致用词不当或者产生不地道的表达方式,所以研究两种语言的对比时,这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词的搭配主要是受语法内在规律和词的本身的内在特征所支配,同时也受习惯用法的制约。按照习惯,每个形容词都有与之经常搭配的名词,在这一方面英汉两种语言也存在差异,在翻译中,这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事件。(见书P31)动词与名词的搭配既受语法规律的制约,也受到语义本身特征的制约。当然也存在着习惯上的问题。以英语动词To cut 为例,To cut cake 切蛋糕,To cut finger-nails 剪指甲。由此可见,英语To cut 的搭配能力很广,可以用于麦子、蛋糕、指甲,而汉语中就需要分别用“割”“切”“剪”等词来搭配。因此,为了使译文语言规范,译者有必要注意这种差异,译

文中词的搭配必须符合汉语习惯

汉英词义关系(见书P32)

词义相符(semantic correspondence)

由于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大致相似;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认知和人类的思维结构也大致相同.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之间必然有相似之处,不同语言之间必然存在着语义相符关系.团购group purchase 官二代the rich second generation

在寻找语义相符的对应语时,易犯逐词翻译的毛病,找到假对应词(是指称意义或蕴涵意义看似与原文相符,其实相异的词语):

有时,假对应词源于译者未掌握英语的习惯用法,如:盐水≠salt water(=salt solution)、学英语歌≠to study English songs(=to learn…)、简单地说≠simply speaking(=to put it simply);

有时,假对应词来自不恰当的词语搭配,如:“学习知识”是to acquire (not: to learn) knowledge,“实现自给自足”是to reach (not: to achieve) self-sufficiency,“强硬政策”是tough (not: strong) policies;

有时,假对应词是因为译者对原语的理解不深。如“好票!”(电影票或戏票)应译为“Good seats”,不能译为“Good tickets!”。

又如“穷山恶水”中的穷,不指poor,“恶”不指bad 或vicious,可译为poverty-stricken places. 残疾人入口:原译:Handicapped Entrance 改译:For Disabled / Wheelchair Accessible

市中心downtown (见书P33)

词义相异(semantic non-correspondence) (见书P34)

指称意义相符,蕴涵意义相异。Moon英美:反复无常的性格,阴森的气氛

指称意义和蕴涵意义相异。如:Fang

词义空缺(semantic zero):

汉语词语的指称意义或蕴涵意义在英语中不存在,造成零指称意义或零蕴涵意义。

指称意义空缺(zero of designative meaning)

“糖葫芦”是中国儿童喜爱的一种甜食,译时也应加解释:Tanghulu, a sugar-coated fruit on the stick which is a kind of children’s favorite food in winter有时,指称意义空缺还可用译语文化中的类似现象来填补。如“我几乎每天都吃烧饼。”可译为“I eat shaobing, a lightly salted biscuit, nearly every day.”烧饼还可译为baked sesame buns. “下海”其实指经商,可用to risk one’s fortunes in the world of business表示.

山寨Shanzhai (copycat, counterfeit) 给力geili , gelivable

伪娘prettying boy 犀利哥sharp brother 秒杀seckilling

言内意义空缺(zero of linguistic meaning):

言内意义是指词语成分之间、句子成分之间和篇章之间的关系所反映的意义。

由于汉英语言结构的不同,在音系意义和词汇层面的言内意义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译性.

1) 音系意义

音系意义主要见之于头韵alliteration (Dumb dogs are dangerous) 、半韵assonance(The rain in Spain stays mainly in the plain)、和音consonance(The splendor falls on castle walls)、尾韵rhyme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和格律(如汉诗的七律、五律、七绝、五绝,以及英诗中最常见的抑扬格:Behold her, single in the field.)

汉语的古诗词,高度凝练,其节奏与韵律的修辞效果,一般是英译文所无法达到的。

词汇层面的言内意义

词汇层面的言内意义包括很广,最常见的修辞方式为各种形式的双关语,另外还包括形象性词语、成语、谚语、典故词、俚俗语、生造词语与作家个人用语等各种修辞性词语。

语言中双关语几乎是“不可译”的。如《红楼梦》里

霁月难逢,

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

身为下贱。

诗句中运用了析字的修辞格,析字是汉语里常有的辞格,即把所用的字析为形、音、义三方面,看别的字有一面同它相合相连,随即借来代替或随即推衍上去。

析字能变换字义、产生趣味、增加语言表达能力。此处的析字为衍义,“霁月”为雨停月出,演化出“晴”字,“彩云”为呈花纹的云彩,演化为“雯”字,暗指“晴雯”的悲惨遭遇。译成英语无法同样进行破译:

A clear moon is rarely met with,

Bright clouds are easily scattered;

Her heart is loftier than the sky,

But her person is of low degree.

对于语言层面的不可译性,许多译者认为,可以采取意译、套译、解释性翻译、加注释等方法进行弥补,上述译文不少都已应证了这一点;而对于文化层面的不可译性,则需要加强不同文化的理解、沟通和融合,才能尽量减少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尽可能达到文化传真的意境。

语用意义空缺(zero of pragmatic meaning)

“语用意义”则是指语言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即特定语境下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的、引申的、临时的、隐含的意义。也就是说,对于相同的语言,它的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语用意义的涵盖面极广,与各类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与社会中约定俗成的交际原则犹为密切。理解和表达词语的语用意义离不开双语交际的语境,其妥帖与否取决于译者的文化底蕴。翻译时要从文化色彩、语体色彩、感情色彩等方面去考虑。

举例如下:

“农民”--- peasant: ill-bred people 粗鲁的人,无教养的人

“好好先生”--- “yes-man”: a person who always agrees with his employer, leader, etc. (唯唯诺诺的人,无主见的人)

“大鸡蛋、小鸡蛋”---medium size, large, extra large, jumbo

“我属鸡。我从来不吃鸡。鸡年是我的本命年。”

I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Rooster. * I never eat chicken. The Year of the Rooster will bring me good luck or bad luck.*

* Chinese people traditionally use 12 animals, representing the12 Earthly Branches, to symbolize the year in which a person is born. Spring Festival 1993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year of the Rooster. People born in this year have the rooster as their life symbol. All other years of the rooster, according to an old Chinese saying, become either good-or-bad-luck years for them.

结论

社会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词义的空缺.而词义的空缺又导致不同文化间的某些不可译性现象.从词义的角度认识文化的不可译性,对子译者深刻理解原文,采取必要的补偿手段(compensation techniques)弥合文化沟壑,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对于语言层面的不可译性,许多译者认为,可以采取意译、套译、解释性翻译、加注释等方法进行弥补,上述译文不少都已应证了这一点;而对于文化层面的不可译性,则需要加强不同文化的理解、沟通和融合,才能尽量减少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尽可能达到文化传真的意境。

英汉语言差异比较研究

英汉语言差异比较研究 廖国强夏宏钟 (四川理工学院,四川643000)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本文通过对英汉语言的对比研究,就两种语言中常见的差异点进行了分析与归纳。 关键词:英语汉语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文化氛围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认为,“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分析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通过对比分析和研究,我们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外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认识不同语言的各个层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且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有利于跨文化交际中防止语言表达错误,避免运用失当,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1. 谱系的差异 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是一种拼音(alphabetic)文字,单词有重音、次重音等,没有四种声调(tone),但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语调(intonation);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是一种表意(ideographic)文字,音节有四种声调变化,语调也很丰富。 2. 语言类型的差异 英汉语言从形态学分类来看,英语属于综合分析语(synthetic-analytic language),是从综合型向分析型语言发展的语言,即主要通过词本身形态变化(inflected forms)来表达语法意义;汉语是以分析型为主的语言(analytic language),即语法关系不是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而是通过虚词和词序(word order)等手段来表示。 3.词汇的差异 1)功能上的差异 英语的冠词和汉语的量词、助词为各自语言所独有,通常无直接对应。英语中无汉语中的助词,但可通过动词的时态和体式、句式陈述与疑问等与汉语的助词功能相对应;汉语中也没有英语中的关系词和反身代词,但可通过词组、短句和相应的词汇运用来替代;英语中谓语动词的使用要受一定限制,汉语中动词的使用灵活,受限小,因而导致汉语多用动词,英语多用名词的现象;英语中的连词和介词的使用频率比汉语中更高;英汉语言都有许多相同的构词手段,但重叠法汉语常用,如千千万万、家家户户、干干净净等,英语罕用;英语的典型特征是词缀丰富,汉语的典型特征是形态变化少;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实称;英语多变化,力戒重复,常常用替代、省略和变换的表达方法避免重复。汉语用词不怕重复,常常运用实称、还原、复说的表达方法。如:He hated failure,he had conquered it all his life,risen above it, despised it in others. 他讨厌失败,他一生曾战胜失败,超越失败,并且藐视别人的失败。 2)词序上的差异 英语句中单词修饰语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短语和从句一般放在中心词后面,汉语定语无论单词还是词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英语的谓词状语一般可出现在动词前后,汉语的谓词状语常在动词之前;英语中叙述和说明事物时,习惯于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从近到远。汉语的顺序一般则是从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个体,从远到近,两者顺序完全相反。 3)词义上的差异

汉英语言对比 重点知识

对比分析在外语教学中可以用于什么方面? 摹声格与Onomatopoeia的差异(汉语的摹声格与Onomatopoeia的区别) 1.以语音的形式对自然界发出的声音进行直接的摹拟就是汉语的摹声格与英语 的Onomatopoeia。2.汉语的摹声格使用迭音词或迭音结构,大多表达为四种模式:AA,ABB,AABB,ABAB.英语的Onomatopoeia没有这种叠音形式,英语的拟声词绝大部分是单音节词,这与汉语正好相反。3.差异:1、不同语言的民族各自固有的语音系统影响或限制。2、在摹拟相同的自然声响时,摹拟的角度不同。 3、“摹拟”过程中,加上自己民族的主观色彩或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去自由发挥,极力拓展,以便使各自的语言更为形象,生动,逼真的结果。 双声,叠韵与Alliteration, Assonance的辨别 汉英隐喻的共性、个性分析-来源(汉英隐喻共性和个性产生的原则) 1.汉英隐喻的共性来源于人类隐喻思维的共性。人类在认识和了解世界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以已知经验去认知未知的自然现象。对未知事物的理解也总是建立在已知事物的基础上。“未知事物”究竟是什么,只有在同已知事物的对比中找出相似点,才能弄清。这便是隐喻思维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实际上包含了一个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这一过程逐渐模式化,最后形成了隐喻这一人类的思维方式。 2.地域民族不同,社会文化,政治宗教,风土人情的差异以及时代进程的快慢会使人类获取的直接经验有所不同,因而人们对一事物与它事物间的联想就不同。汉英隐喻个性产生。 隐喻:当今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术语,概念和理论。汉英隐喻都是一种比喻方式,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性,用它事物来阐明所要描绘的事物。

英汉语言对比练习

Chapter 1 Ⅰ. Answer Questions Directions: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English briefly, with examples if necessary. 1. What are synthetic languages(综合语)? How are they characterized? 2. What are analytical languages(分析语)? How are they characterized? 3. How man formal changes are possible to English words? Is there any formal change(形态变化)in Chinese language? 4. Why English language is more flexible is word order(语序)? Why is it not so in Chinese? 5. What is the usual word order in English sentences? Which are the nine types of inversion in English sentences? 6. What are the E—C differences in formal words(形式词)? 7. How many kinds of formal words (形式词)are there in English language? 8. How is English phonological system(语音系统) formed? How is Chinese one? 9. Does Chinese phonological and characteristic system have any advantage in literary forms? 10. Why Chinese is called Tone Language(声调语言)? Ⅱ. Fill in the Blanks Directions: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best answer you have found in the textbook. 11.综合语的特征是,分析语的特征是。 12. 英语有变化,词序比汉语,但相对。 13. 英语属于语言。 14. 、和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三大手段。 15. 形态变化就是词的变化,包括形态和形态。 16. 现代英语的变化主要包括、、、、、、、等变化。 17. 汉语的数量助词有,动态助词有、和等。 18. 汉语结构助词、、类似于应用英语形态变化,但缺乏普遍性。 19. 英汉语在主谓宾的排列上都是顺序。 20. 汉语的定语一般放在名词的,英语的定语一般放在名词的。 21. 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少用或不用词,没有从句,名词之前定语的长度。 22. 汉语的事件顺序和逻辑顺序是按照、、的顺序。 23.英语的虚词包括、、、、。 24.汉语的虚词包括、和。 25. 英语的语音系统由、、和组成。 26. 汉语的语音系统由、和组成 Ⅲ.Translation between E/C Languages Directions: Translate the Chinese/English sentences into their target language. Pay attention to the use of omission strategy. Try to make your translation brief. 27. 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死人也好,活人也好,对的就是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what is right is right, what is wrong is wrong, no matter he is a Chinese or foreigner, dead or alive). 28. 她有野心,她姐姐野心更大,想成为一个大明星。 29. 在当今中国,人人都在练功夫,功夫课也成为中国中部地区一些中学的必修课。 30.上学的,上学了;下海的,下海了。(some went to college, and the other got into business) 31. 这是一部美国的热门影片。 32. 周恩来举止优雅,待人体贴。 33. 如蒙早日寄来样品和报价,我方将不胜感激。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 形合与意合英汉两种语言

内容 一、引言 二、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2.综合语与分析语 3.刚性与柔性 4.形合与意合 三、课堂篇 四、疑惑篇 五、结语

英汉对比研究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 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 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

汉英语言对比之静态与动态

汉英语言对比 ——静态与动态(Stative vs.Dynamic)

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中国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说:“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综合比较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语言研究中的比较,可以是在同一种语言内部进行的,也可以是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开展的;可以是历时的,也可以是共时的。我们这学期开设的汉英语言对比课程,我认为是在不同语言中进行的共时研究。这门课的开设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我们一般接触的课程里都是比较基础性的课程,比如精读,泛读,听力,口语,这些科目培养的是我们某一个具体方面的能力,这让英语的的确确变成了一门“工具型”学科,而没有展现出它作为一门语言独特的魅力。而英汉语言对比却使我得以站在一个高度,好好的审视“英语艺术”。 英汉语言可对比之处有很多,我所写的论文研究的是静态与动态(Stative vs.Dynamic)。 英语是静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有少用动词而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倾向,倾向于多用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因而叙述呈静态(stative);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汉语有一种多用动词的习惯,因而叙述呈动态(dynamic)。造成英语呈静态的原因是英语句子中的谓语动词要受很多形态变化规则的约束,使用时有很多不便, 所以一般每个句子只有一个谓语动词。而对动词的需要有不至于此,于是只能采取名词化的方法。也就是说英语是屈折语,英语动词的使用受到形态规则的严格限制,一个句子结构通常只用一个谓语动词,或者至多是几个动词并列作谓语。大量原来应该用动词表达的概念除了用非谓语动词表达外,必须借助于动词以外的词类,其中主要是名词和介词,以及形容词和副词,名词和形容词等可以由动词派生或转化而来。这种使用优势不仅降低了动词出现的频率,而且削弱了动词所表达的意义,产生了动词的虚化和弱化,这就使得英语的表达呈现“静态”倾向。而且我认为英语多用名词会使语言显得更加正式和地道;而汉语呈动态的原因是它是分析性的,所以词类界限并不明显,但动词距离人的体验最近,又无需形态变化,故而最具优势。也就是说汉语不是屈折语,汉语动词没有形态变化的约束。在使用中,由于对动词的约束不像英语那样死板,没有英语那样多时态,人称的变化,所以我们使用起来十分灵活,方便。汉语同时也没有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的形式之分,原形动词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可以在句中多次连用,甚至重复,重叠,合成并用,这无疑会使汉语动态意味更浓。因此汉语除了部分句子没有动词以外。大量的句子都不止使用一个动词,动词的优势必然使汉语的表达呈“动态”倾向。”这就使得现代汉语显得优美而舒缓。 因此我们在翻译时也要注意到语言的特点。举几个例子: (1)He was a nonsmoker and a teetotaler. 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 (2)Vietnamese war is a drain on American resource.

第三章英汉语言的对比

第三章英汉语言的对比 第一节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 (—)词的意义方面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就是不同文化不同语言间的信息传递过程。英汉两种语言之所以能够转换,是由人类思维的共性所决定的。与此同时,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尽相同,语言组织方式也不同。语言是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不是静止不变的。词的意义也是如此。如英语中的goose有"愚蠢"的内涵意义,但汉语中的"鹅"却没有这种不好的内涵意义。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词义,英汉词语的词义对应情况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种: A.完全对应。这类英汉词语多为专有名词、术语或普通名 词,其数量极为有限。 如;The U.S State Department 美国国务院 The Pacific Ocean 太平洋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计算机语言学 … 补充:CIA—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美国)中央情报局 smog 烟雾 carob 角豆树 cardia 贲门carbinol 甲醇 zoology 动物学 holoscope 全息照相机 B. 部分对应。有许多英汉语词语在词义上只是部分对应。它们的意义范围有广狭之分、抽象与具体之分、一般与个别

之分。如:marriage 娶、嫁 gun 枪、炮 Sister 姐、妹 Morning 早晨、上午 补充:uncle(广义)-叔父,伯父,姑父,姨父,舅父(狭义) milk 奶(抽象);人奶,牛奶,羊奶(具体);film 胶卷(一般),影片(个别)还有些英汉词语在概念意义上是对应的,但在内涵意义上却是不对应的,如:vinegar:有"不高兴,坏脾气"的内涵意义,醋有"妒忌"的内涵意义。 C. 不对应。由于文化差异,英语有些词语所表达的意义在汉语中尚无确切的对应词来表达。它们主要是一些具有文化含义的词语,翻译时多用加注或释义。如: hippie 嬉皮士 breaker 跳布瑞克舞者,跳霹雳舞者rigjacker 劫持近海油井设备的人;eggathon 吃煮硬了的鸡蛋的竞赛 congressperson 美国国会(尤其是众议员院)议员(男议员或女议员) D. 交叉对应。英语中有许多多义词,其各个意义分别与汉语中几个不同的词语 对应。如下面各例中的light 一词就是这样: light music 轻音乐(light=intended chiefly to

汉英语言对比 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汉英语言对比》期末考试试题 1.英语汉语的差别,可以大致分为八类:刚性与柔性; 聚集与流散; 形合与意合; 物称与人称; 被动与主动; 静态与动态; 抽象与具体; 显性与隐性。选取其中之一,结合所学内容,按照自己理解,自拟题目,写结课论文一篇,字数不少于1000字。要求:立论明晰,例证充分,方法合理,结构完整。 或: 2.下列是朱自清散文《匆匆》中的一段话和三个译本,试从汉英语言对比角度,简单评述。要求:字数不得少于150字。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汗涔涔而泪潸潸了。

1)Rush (translated by Zhu Chunshen) Swallows may have gone,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turn; willow trees may have died back,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greening; peach blossoms may have fallen, but they will bloom again. Now, you the wise, tell me, why should our days leave us, never to return? — If they had been stolen by someone, who could it be? Where could he hide then? If they had made the escape themselves, then where could they stay at the moment? I do not know how many days I have been given to spend, but I do feel my hands are getting empty. Taking stock silently, I find that more than eight thousand days has already slid away from me. Like a drop of water from the point of a needle disappearing into the ocean, my days are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 soundless, traceless. Already sweat is starting on my forehead, and tears welling up in my eyes. 2)Transient Days (translated by Zhang Peiji) 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 If willows wither, 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 If peach blossoms fade, they will flower again. But, tell me, you the wise, why should our days go by never to return? Perhaps they have been stolen by someone. But who could it be and where could he hide them? Perhaps they have just run away by themselves. But where could they be at the present moment? 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am entitled to altogether, but my quota of them is undoubtedly wearing away. Counting up silently, I find that more than 8,000 days have already slipped away through my fingers. Like a drop of water falling off a needle point into the ocean, my days are quietly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 without leaving a trace. At the thought of this, sweat oozes from my forehead and tears trickle down my cheeks. 3)Days Gone By (translated by Zhang Mengjing) When the swallows have gone, there is still time to return; when the poplar and willow trees have become withered, there is still time to see green; when the peach flowers have already faded, there is still time to blossom. But please tell me, the genius, why then have my days gone and never returned? If some people have stolen them, then who are they? And where are they hidden? If they have escaped by themselves, then where are they now? 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have been given, but the in my hands are becoming numbered. Counting silently, eight thousand days have slipped by. Just like water drops a pinpoint dripping slowly into the vast ocean, my days been dripping into the river of time, quietly and invisibly. I can’t help dripping with sweat and weeping many tears. 注:格式:5号宋体(英语部分用times new roman),题目用黑体。正文12磅行距。并于6月18日前统一交由何丹打包发送试卷电子文稿至434813040@https://www.doczj.com/doc/f213648236.html,备查。打印版于6月20日前统一交给何丹,过期不候。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语:A synthetic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frequent and systematic use of inflected forms to express grammatical relationships”. 分析语:An analytic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a relatively frequent use of function words, auxiliary verbs, and changes in word order to express syntactic relations, rather than of inflected forms.” 名词化:Nominalization refers to the replacement of clauses,which contain finite verbs,with complex structures consisting of nouns and noun adjuncts. 词化:lexicalization refers to the device that one word is used to express the meaning that one clause or phrase denotes. 形合:The dependent or subordinate construction or relationship of clauses with connectives ,for example,I shall despair if you don’t come. 意合:The arranging of clauses one after the other without connectives show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 1.英语、汉语语篇模式 英语:演绎式是英语语篇结构的基本模式。英国人习惯开门见山,一落笔就点明主题、交代要点。然后再逐层细叙、分析推理,较常按照从一般到细节、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个体的原则。 汉语:比较注重话题,注重意识流,注重事理和先后顺序,常常采用非演绎式的、往往是领悟式的归纳型或是螺旋式的思维模式 英译汉时破局重组化繁为简 Eg ;In the doorway lay at least twelve umbrellas of all sizes and colors. 门口放着一推雨伞,少说也有十二把,五颜六色,大小不一。 门口放着至少有十二把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雨伞。 2 形合意合表现在哪些方面 英语形合:关系词和连接词介词形态变化形式等其他连接手段 汉语意合: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对照紧缩局四字格 3英语句子扩展表现在那些方面 增加句子修饰语 扩展基本句型的成分 基本句型的组合 4名词作形容词举例注意那些方面 报刊标题Job Opportunity Discrimination 科技文章space shuttle flight test program 注意方面 名词定语与被修饰词之间存在种种不同的语义关系 名词定语与被修饰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常常不能从字面上判断出来也不能简单的把前一个名词理解为修饰语而已 要正确理解其含义,往往还要联系其语境甚至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过分堆积名词,认为这会使语言失去活力,缺乏动态感,有时还会造成语义含混,甚至产生歧义 几个名词连用,也会让人分不清修饰词与被修饰词,甚至分不清词类。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213648236.html,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述 作者:周振峰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年第06期 摘要:本文对我国百余年来的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进行了概述。阐述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性质和范围,回顾了我国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讨论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宗旨和目的,论述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性质范围宗旨目标理论方法 一、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性质和范围 语言的对比研究又称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或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1](P4)对比分析不同于比较语言学,“比较语言 学是历时性研究,它要追溯语言之间的谱系关系;对比分析是共时性研究,它要揭示语言之间的一致性和分歧性——尤其是分歧性。但是为了说明问题,对比分析有时也不能不谈词源和语言的 某些历史演变”[2]。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作为对比语言学的一个方面,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的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将其研究结果应用于其他相关领域。在揭示其异同及其产生原因时,也会涉及到两种语言的历史演变。 根据索绪尔对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学的区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也可分为两大类:微观的研究和宏观的研究。微观的研究包括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内部因素,如语音、词汇、句子、段 落、语篇和语法等的对比研究;宏观的研究是从社会文化心理等外部因素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的对比研究。 二、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是对英汉对比研究进行综述。文章首先阐述了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异同,继而回顾了我国英汉对比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讨论了英汉对比研究的实用价值以及宗旨和目标,最后论述了对比研究是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对比研究、异同、历史与现状、实用价值、宗旨目标、理论方法 正文: 近年来,我国与外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国内出现了外语热,而外国也出现了汉语热。这种局面大大促进了我国的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以及翻译事业,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对比 语言学的研究。人们在外语教学中逐渐认识到,要学好外语,必须了解其特点,最有效的方 法就是与母语的特点作比较。熟悉外语和母语的特点,并加以科学对比,分析其差异的因素,这无疑将有助于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对比”和“比较”在语言研究和语言实践中是经常出现的字眼,常被混为一谈。其实作为学科,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比较语言学,又称历史比较语言学,是一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时比较或把同一种语言进行历时比较的学科。它旨在重构原始语,理清语言之间的亲属源流关系, 阐述它们的体系和特质,最终建立其谱系关系,比较语言学的目的主要是求同。 对比语言学属于共时语言学,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作共时的、常为静态的考察 和分析,指出它们中各个层次,即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篇章等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点,并努力运用哲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去阐释这些不同之点所产生的根源的学科。对比语言学的主要目的是觅异。 作为研究方法,“对比”和“比较”是密不可分的,人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离不开比较,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阐释是建立在比较分析之上的。“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 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要对比必须进行比较,因为“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所以,“对比”与“比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赖的关系。 二、英汉对比分析的历史及现状 英汉对比研究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兼具有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其任务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和历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并解释英汉语之间的异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英汉对比研究应分为三个层次:语言的表层结构;语言表达方法;语言哲学。从学科上看,英汉语言对比可分为英汉对比语言学、英汉翻译学和英汉对比文化学三个学科。从实践上看对比语言学也是两个方向:一个是理论研究方向; 一个是应用研究方向。 在国外真正进行英汉语言对比的首推赵元任,他1933年撰文对汉语和英语语调进行了对比。国内的英汉或汉英语言对比研究可追溯到1898年出版的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 的《英文汉估》。 根据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老会长刘重德先生的观点我国的的对比研究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898—1949年可称为英汉对比研究的第一时期,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的《英文汉估》算起,到四十年代末。这期间,英汉对比研究从草创到发展,成绩显著。 “虽有移植的问题,但其中包含着认真的鉴别和自己的独特创造,对汉语语言学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创了择善化用的传统。”这种评价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1949 —1976年是

第二章 英汉语言的对比

第二章英汉语言的对比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英汉语言的异同 重点、难点:英汉句法的异同 方法:讲解、提问、讨论 教学内容: 两个民族文化背景,传统习惯和思想方法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的性质和特点。 英汉两种语言表达形式的对比 从语义上来说,所有的语言都可以包含四大类:(1)物体词(objects),表示发出动作的人和物;(2)活动词(events),表示动作过程或事物的状态;(3)抽象词(abstracts),表示事物活动及其他抽象概念的特性、数量和程度;(4)关系词(relations),表示其他三类中词与词间的关系。 1999年毕业的大学生 the class of 1999 一块肥肉 a piece of fat meat 汉语: 猫头鹰和狗 “燕”、“玛”、“松”、“梅”、“雪”、“月” 在…肯定?与…否定?的表述方式上 英国人是针对对方提问的“事实”是否肯定来回答的。中国人则是根据自己是否同意对方提出的问题来回答的。 You don't like it,do yon?你不喜欢,是吗? No,I don't like it.是的,我不喜欢。 Yes,I like it very much.不,我很喜欢。 “You haven't finished your home work,have you? The student shook his head and said,“No, I have not.” 你还没有完成作业吧,是吗? 学生点点头说,“是的,还没有。” 因为中西方习惯的不同,有时对同一概念英语用肯定的说法,汉语用否定的说法,有时则相反。 请勿受潮Keep dry 油漆未干Wet paint! 反饥饿游行hunger march 反恐怖活动的战争terror war

第二章 英汉对比

课序:No.3 2学时 第二章英汉语言对比(1)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次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英语和汉语的相似点和差异,以及对应的翻译策略,为后面的翻译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是英语和汉语的差异以及对应的翻译技巧。难点在于如何在翻译实践中灵活巧妙地应对英汉差异,使译文达到功能对等。 教学方法:讲授、课堂讨论及提问 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设计: ⅠWarming-up activities Discussion: You have learned English for many years, in your opinion,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Ⅱ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1.从词类划分来看,英语和汉语都分为实词与虚词两大类。实词中的名词、数词、动词、 形容词、副词、代词的语法功能基本相似,虚词中的介词、连词、语气词(英语有冠词而汉语没有)的语法功能也有不少相同点。 2.从句子要素来看,英语和汉语都有主语、谓语、宾(表)语、定语、状语。特别是主语和谓语,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英、汉两种语言的主要句子组合框架,它们的基本句型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尤其在应用文体以及科技文章中,英汉句子结构基本对应的情况比较常见。[例1] We received, on Nov.11,2005, with thanks, your Check No.006869 for RMB 36,000, in payment of our commission. The amount has been placed to your credit. [译文] 我方已于2005年11月11日收到贵方第006869号支票一张,金额计 人民币36,000 元,用以支付我方佣金。该笔款项已入帐,谢谢。 [分析] 上述译文从结构到语序都与原文相差无几,只是个别措辞需遵从 商业信函习惯译法。如:“我方”“贵方”。 [例2] The statement declared that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must be changed or the gap betwee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would continue to widen. [译文] 声明宣称:国际经济秩序必须改变,否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将继续加大。 [分析] 上述译文采用顺译法,语序与原文相差无几,只是用了一个冒号,切开原文的长句,使译句层次了然。 [例3]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spectacular phenomena of our generation. It has revolutionized our way of living—and possibly also our way of dying. You may not realize what is happening because it is a piecemeal process. But you can feel the increasing convenience and comfort brought on by airplanes, television, telephones, and even insect killers. There is hardly anything that we see, hear, feel or eat that hasn’t been chang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译文] 科技的发展是我们这一代人最为惊异的现象之一。它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

《汉英语言对比》讲义

《汉英语言对比》讲义 Contrastive Studi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王家年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国际学院 2013年秋季学期

《汉英语言对比》讲义 Contrastive Studi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王家年 2013年秋季学期 课程介绍(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主讲教师(Chief Course Instructor) 王家年(PhD, Professor) ?教学目的(Objectives) 学习者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①了解和掌握汉英语言对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②能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系统地分析汉语和英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篇章、语用、修辞和语言文化方面的异同;③能应用汉英对比的方法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翻译研究和汉语本体研究。 ?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s) 以主题教学法(Theme-based Approach/Thematic Approach)、探究式学习法(Inquiry Learning Method)为主,辅以以知识信息传递为目的、多媒体课件为手段的讲授法(Expository Method)。 ?考核方式(Evaluation Modes) ①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②期末考试在“课程论文”和“综合试卷”中任选一种。 ?开课学期与学时(Semester & Periods) 第七学期(the Seventh Semester),32学时(32 credit hours)。 ?教材及参考书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教材:潘文国.《汉英语言对比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参考书目:许余龙.《对比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中英语言差异

中英语言差异 霍红丽 12外21 12042024 (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 引言学一门语言,必须去掌握它所反映的文化。即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本身的同时,也要大量接触所学语种的文化,培养一种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什么是文化?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中国的学者梁漱溟认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能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语言又是什么呢?它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创造出来并为他们服务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产物,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行为规范、道德价值和政治观念等社会要素的制约,是不能脱离社会独立、自由发展的。现代社会语言学家指出,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亦即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文化形态的差异则鲜明的反映到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下面就此分析中英语言差异。 关键词中英语言差异文化 一、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汉语重意合,结构松弛,多以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句(Accumulative Clause)或独立的单句(independent Sentence),其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 美国的翻译学家Eugene A.Nida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一书中曾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 及so that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但是,这同一概念,我们用意合的方法基本上也可以表达出来;那就尽说,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无连接词表明其相互关系,而从句子本身的意思中体现出来。例如,我们说because 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是用连接词 because加以表达的。然而我们也可以说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虽然无明确的词汇表明彼此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