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药一第一章作业(中药与方剂)精品

中药药一第一章作业(中药与方剂)精品

中药药一第一章作业(中药与方剂)精品
中药药一第一章作业(中药与方剂)精品

【关键字】方法、成就、模式、传统、系统、现代、配合、发展、资源、重点、作用、水平、反映、关系、管理、发挥、加强、减轻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

第一节历代本草著作

一、A型题

1、总结宋代以前的中药本草的本草书籍是

A.《神农本草经》

B.《证类本草》

C.《本草经集注》

D.《本草纲目》

E.《本草纲目拾遗》

【答案】B

【考点】总结宋代以前的中药本草的本草书籍。

【解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作者:唐慎微

成书年代:初稿1082年,定稿于1108年(宋大观二年)以前。简称证类本草。宋代本草学代表作,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学术价值:该书图文并茂,方药并收,资料翔实,医药结合。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评价与预测】此题考经史证类备急本草。预测可能还会考其它本草学著作。

2、新增药物最多的古本草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中华本草

D、本草纲目拾遗

E、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答案】 D

【考点】新增药物最多的古本草著作。

【解析】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

成书年代:1803年(初稿1765)。清代本草学代表作,对民间草药作了广泛搜集和整理,全书10卷,载药921种,新增药物达716种之多。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学术价值: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评价与预测】此题考本草纲目拾遗。预测可能还会考其它本草学著作。

3、收载药物最多的本草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证类本草

D.中华本草

E.本草纲目拾遗

【答案】 D

【考点】收载药物最多的本草著作。

【解析】中华本草:

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

成书于1999年。当代本草学代表作。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后4卷为民族药,分为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收载药物8980种,备考药物571种,插图8534幅,引用文献1万余种,计约2800万字。

学术价值: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二千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水平。填补了《本草纲目》问世以来中药文献整理的空白。不仅对中医药、藏医药、蒙医药、维医药及傣医药的教学、科研、临床治疗、资源开发、新药研制有使用价值,而且对中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评价与预测】此题考中华本草。预测可能还会考其它本草学著作。

4、首创药物自然属性的分类的本草著作是 A.新修本草 B.本草纲目C.神农本草D.本草经集注E.本草纲目拾遗

【答案】 D

【考点】首创药物自然属性的分类的本草著作。

【解析】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代表作,载药达七百三十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和有名未用7类。

学术价值:第一次全面系统整理、补充了《神农本草经》。对条文逐一注释、发挥。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学的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评价与预测】此题考本草经集注。预测可能还会考其它本草学著作。

第二节中药性能

一、A型题

1、寒凉性对人体的不良作用 A.助火B.耗气C.伤阳D.敛阴E.伤津

【答案】 C

【考点】寒凉性对人体的不良作用。

【解析】寒凉性所示的效用:凡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

【评价与预测】此题考寒凉性对人体的不良作用。预测可能还会考温热性对人体的不良作用。

2、具有收敛邪气的药味

A.辛味

B.甘味

C.酸味

D.咸味

E.苦味

【答案】C

【考点】具有收敛邪气的药味。

【解析】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还能生津、安蛔。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所致诸证。涩味附属于酸亦具有收敛固涩作用,但酸味与涩味相似而不尽相同,如酸能生津开胃、酸甘化阴等,皆是涩味所不具备的。酸能敛邪,故有实邪者勿用。

【评价与预测】此题考酸味的性质。预测可能还会考其它药味的性质。

3、升浮性所示的功效是

A.清热

B.息风

C.开窍

D.消积

E.潜阳

【答案】C

【考点】升浮性所示的功效。

【解析】凡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是升浮的。

【评价与预测】此题考升浮性所示的功效。预测可能还会考沉降性所示的功效。

4、升浮性所示的作用是

A.利水渗湿

B.收敛固涩

C.重镇安神

D.止咳平喘

E.祛风散寒

【答案】E

【考点】升浮性所示的作用。

【解析】凡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是升浮的。

【评价与预测】此题考升浮性所示的功效。预测可能还会考沉降性所示的功效。

5、沉降性所示的作用是 A.潜阳B.发表C.祛风D.涌吐E.开窍

【答案】A

【考点】沉降性所示的作用。

【解析】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积导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

【评价与预测】此题考沉降性所示的功效。预测可能还会考升浮性所示的功效。

二、B型题

A.凉血

B.温里

1、寒凉药的功效

2、温热药的功效

【答案】AB

【考点】寒凉、温热药的功效。

【解析】寒凉性所示的效用:凡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温热性所示的效用:凡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

【评价与预测】此题考寒凉、温热药的某些功效,是本单元的重点之一。预测可能还会考寒凉、温热药的其它功效。

A.辛

B.苦

C.酸

D.咸

E.甘

(1)能安蛔生津的味是

(2)能行气活血的味是

【答案】CA

【考点】酸、辛味药的作用。

【解析】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还能生津、安蛔。

【评价与预测】此题考酸、辛味药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之一。预测可能

还会考其它性味药的作用。

A.病位在上,病势下陷类病证

B.病位在里,病势在表类病症

C.病位在下,病势上逆类病证

D.病位在表,病势在内类病症

E.病位在上,病势上逆类病证

(1)宜用升浮性药的病证是

(2)宜用沉降性药的病证是

【答案】AC

【考点】宜用升浮性药、沉降性药的病证。

【解析】一般说,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评价与预测】此题考宜用升浮性药、沉降性药的某些病证。预测可能还会考宜用升浮性药、沉降性药的其它病证。

第三节中药功效与主治病证

一、A型题

1、按中医治疗学分类,对应症状的功能是

A.止汗

B.蚀疣

C.开窍

D.排石

E.宣肺

【答案】A

【考点】按中医治疗学分类,对应症状的功能。

【解析】对症功效: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防止病情恶化,如:止痛、止血、止呕、止咳、平喘、止汗、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

【评价与预测】此题考对应症状的功能。预测可能还会考对因功效、对病证功效或对现代病证功效。

2、按中医治疗学分类,对应病症的疗效是 A.止痛B.排脓C.清热D.蚀疣E.涩精

【答案】D

【考点】按中医治疗学分类,对应病症的疗效。

【解析】对病证功效:截疟、蚀疣、祛风湿、通鼻窍、利胆退黄、消痈排脓、驱杀绦虫等。

【评价与预测】此题考对病证功效。预测可能还会考对因功效、对应症状的功能或对现代病证功效。

第四节中药的配伍

一、B型题

A.相恶

B.相反

C.相杀

D.相须

E.相畏

1、表示增毒的配伍关系是

2、表示增效的配伍关系是

【答案】BD

【考点】七情配伍。

【解析】相须:就是性能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后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加强了药物的疗效,麻黄+桂枝;附子+干姜;石膏+知母

相反:就是两种药物配合应用后,可能发生剧烈的副作用。甘草反甘遂;乌头反半夏。【评价与预测】此题考相须、相反。预测可能还会考七情配伍的其它几点。

A.相畏

B.相须

C.相反

D.相使

E.相恶

1、减效的

2、减毒是

【答案】EA

【考点】七情配伍。

【解析】相恶:就是两种药配合应用以后,一种药可以减弱另一种药物的药效。人参恶莱菔子。

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其它有害作用能被另一种药抑制或消除。半夏畏生姜;甘遂畏大枣。

【评价与预测】此题考相恶、相畏。预测可能还会考七情配伍的其它几点。

第五节方剂与治法

一、D型题

1、八法包括

A.补法

B.消法

C.清法

D.温法

E.和法

【答案】ABCDE

【考点】常用“八法”的内容。

【解析】“八法”包括补法、消法、清法、温法、和法、汗法、吐法、下法。

【评价与预测】此题考常用“八法”的内容。预测可能还会考“八法”的主治病症。药师交流群0,周四免费上课周五群内出题,共同努力为药考。

中药药理学试题

中药药理学试题() 中药药理学复习题(附答案) 一、是非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2分,共10分) 1.同一品种的中药,其药理作用也可能不同。() 2.某一中药入肝经,故可以认为它的作用部位在肝脏。() 3.模型对照是指不加任何处理只给溶剂的对照。() 4.反映一个药物毒性强弱的指标是最小致死量。() 5.番泻叶泻下作用与大黄相同。()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麝香与中枢兴奋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主要区别在于麝香

__________。 2.人参中枢兴奋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是__________。 3.五味子丙素的中间产物联苯双酯用于治疗__________。 4.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有,。 5.枳实、青皮等含有__________,其提取物经注射给药后可激动__________,产生升压作用。 6.麻黄利尿的有效成分是__________。 7.知母解热作用与抑制__________(酶)有关。 8.大黄止血的成分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9.祛风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0.三七止血作用有效成分是__________。 11.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药理学基础是__________。

12.丹参对机体组织修复与再生的作用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3.许多活血瘀药都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其作用通过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题号填入括号内,每题2分,共30分)1.国内对何种中药最早进行现代药理研究工作(D) A.黄连 B.黄苓 C.金银花 D.麻黄 E.人参 2.温热药的药理作用不包括(E)

中药药理学模拟题一(答案)

中药药理学模拟题(一) 一、名词解释 1.中药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 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3.解表药: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物 4.温热药:具有温性或热性,能够祛除寒邪的药物 5.中药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二、填空题 1.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___中药药效学___和__中药药动学___两个方面。 2.单酸味药主要含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 。 3.泻下药的泻下作用类型分为、和 。 4.粉防己碱抗炎作用机制是抑制炎症白细胞___PLA2____________的活性,减少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 5.藿香中具有抗病毒作用的有效成分是_黄酮类物质_____________。 6.茯苓主要含有__茯苓多糖____________,能__增强________机体免疫功能,作用机理可能与诱导____IL-2_________生成有关。 7. 、、 _________是温里药温通血脉的药理学依据。 8.理气药对胃肠运动具有兴奋和抑制双向作用,与、__药物剂量_________及___动物种类________等有关。 9.川芎嗪对心脏的作用,可能是通过间接兴奋心脏 所致。 10.甘草解痉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是___黄酮类化合物_________,其中以__甘草

素_______作用最强。 11.当归抗血栓作用可能与增加、抗 _______、抑制等作用有关。 12.水蛭生品的抗凝、抗栓作用显著于炮制品。水蛭素是水蛭的有效成分,炙后水蛭素裂解破坏,作用____减弱______。 13.莪术油抗肿瘤的作用机制除直接杀灭癌细胞外,还能增强癌细胞的 ,诱发或促进机体对肿瘤的反应。 三、单选题 1.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C A.提取中药的成分B.鉴定中药的种属 C.研究中药的作用及作用机理等D.提取中药的有效部位 2.同名异物的中药,影响其药理作用差异的因素是:A A.所含成分B.产地C.采收季节D.剂量 3.细辛毒性成分主要是:B A.去甲乌药碱B.甲基丁香酚C.细辛醚D.黄樟醚4.芒硝泻下的机制为:B A.刺激肠粘膜 B.使肠内渗透压升高 C.兴奋肠平滑肌上的M-R D.抑制肠细胞膜上Na+、K+-ATP酶 5.不具有镇痛作用的中药或化学成分是:A A.青风藤碱B.乌头碱C.雷公藤D.秦艽 6.具有肌松作用的药物有A A.厚朴B.苍术C.藿香D.砂仁 7.泽泻不具有下列哪项药理作用:D A.利尿B.抗感染C.降血脂D.增强免疫 8.附子中对心脏毒性较大的化学成分是:A A.乌头碱B.氯化甲基多巴胺 C.消旋去甲乌药碱D.去甲猪毛菜碱

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 总结的很好哦

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总结的很好哦 2、为进一步研究中药的复方配伍,改良剂型,分析传统的炮制原理,改革炮制工艺提供实验依据、 3、发现心得有药用价值的中 草药,扩大药源或发现传统药物的新用途,扩大药物的应用范围、 ★中药四性药理作用表现哪几个方面?★五味所含成分与药物功效?答: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1、辛味药辛温芳香,与所含挥发油有关、解表药含挥发油,具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有利于表证的解除、理气药含挥发油,对消化道功能有调节作用、2、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中,与其所含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关、如大枣,党参,熟地,甘草等能补养人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3、苦味药能燥能泄,与其含生物碱和甙类有关、4、酸味药能收涩,多与其含鞣质和有机酸有关、5、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等功效,与其含碘和无机盐有关、★中药药理所特有的影响 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答:药物因素: 1、品种:不同品种,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大,药理作用差异大、 如青蒿,石斛,大黄,贯众等、2、产地:不同产地,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生物分布等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质量、如怀地黄,川黄连等、3、采收季节:不同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和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期,其中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将随 其不同入药部位的不同生长期而异,故采药时间应随中药品种和入

药部位有所不同、金银花在未开花时采集,而菊花等要在开花时采集、4、贮藏条件:如刺五加中丁香甙寒凉,储存时间超过三年或在高温,高湿度,日光照射等条件下储存6个月,几乎消失、5、炮制:酒制提升,姜制发散,入盐走肾经,蜜制补益,土制入脾等、6、 剂型和制剂:中药不同剂型,由于制剂工艺,给药途径不同,从而影 响药物的吸收和血药浓度,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性质、如枳实青皮水煎灌胃或口服未见有升高血压记载,但制成注射剂,却明 显有升压作用、7、剂量,煎煮方法和条件:一般说解表药火力要强,补益药火力要温和,牡蛎龙骨先煎,薄荷后下、8、配伍★与解表 药功效相关药理作用有那些?答:一、发汗和促进发汗作用、 1、麻黄碱,麻黄水溶性提取物,挥发油能促使实验动物发汗; 2、生姜挥发油和辛辣成分能使血管扩张,改善体表循环; 3、桂枝也能扩张末梢血管,促使皮肤表面的血液循环而加强黄麻黄发汗作用二、解热作用,通过发汗,促进发汗以及通过抗炎,抗菌,抗病等作用促使体温下降,有效成分有柴胡皂苷,桂皮醛,桂 皮酸钠、三、抗菌抗病毒作用、多种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四、中枢神 经抑制作用、许多药有明显中枢抑制作用,延长戊巴比妥钠引起的睡眠时间以及对抗中枢兴奋药士的宁,戊四唑引起的惊厥有明显抑制作用、五、其他作用、利尿,可用于慢性或急性水肿兼有表证者,抗炎:对许多环节如炎症介质的释放,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白细胞

中药药理学试题

中药药理学模拟试题三(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中药药理 2.中药药动学 3.不良反应 4.双向调节作用 5.适应原样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苦味药具有燥湿或泻下作用,与其含有以下成分有关( ) A.有机酸 B.挥发油 C.鞣质 D.糖类 2、下列描述与柴胡的药理作用不符的是( ) A.抗炎作用 B.柴胡皂甙有保肝作用 C.柴胡皂甙无溶血作用 D.柴胡皂甙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3、对流感病毒没有抑制作用的是( ) A.金银花 B.黄连 C.黄芩 D.山豆根 4、泻下药的主要药理作用不包括( ) A.利尿作用 B.抗炎作用 C.解热作用 D.抗感染作用

5、无保肝作用的药物是( ) A.金钱草 B.茯苓 C.茵陈蒿 D.猪苓 6、青皮在临床上不能用于治疗( ) A.哮喘 B.消化不良 C.高血压 D.胸肋胀痛 7、具有强心作用的消食药是( ) A.神曲 B.山楂 C.麦芽 D.莱菔子 8、下列药物中没有镇静作用的是( ) A.川芎 B.丹参 C.延胡索 D.益母草 9、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益母草对子宫有兴奋作用 B.益母草有镇静作用 C.益母草可抗心肌缺血 D.益母草可抗血栓形成 10、以下有关附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附子对心率无影响 B. 附子可加快心率 C. 附子可减慢心率 D. 附子对心 率的影响不确定 11、钩藤降压的有效成分是( ) A.钩藤碱 B.挥发油

C.去氢钩藤碱 D.异去氢钩藤碱 12、以下有关羚羊角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可增加小鼠的自发活动 B.可减少小鼠的自发活动 C.不影响小鼠的自发活动 D.对小鼠的自发活动呈双向调节 13、人参急性中毒的特征是( ) A.头痛 B.体温升高 C.出血 D.出现玫瑰疹 14、以下有关黄芪药理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有解毒的作用 B.对正常心脏有促进收缩作用 C.有保肝作用 D.可促进机体代谢 15、服用甘草流浸育,常发生血压增高、浮肿、血钾降低等,是因为甘草具有() A.收缩血管,升高血压 B.拮抗醛固酮受体 C.升高肾素水平 D.皮质激素样作用 E.直接保钠排钾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与麻黄平喘作用机理有关的是( ) A.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 C.阻止过敏介质释放 D.缓解支气管粘膜肿胀 E.兴奋α-受体 2、黄连的药理作用有( ) A.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B.调节平滑肌

中药药理学模拟题

中药药理学模拟题 一、单选题 1.附子的毒性主要由以下哪一个成分引起:() A. 氯化甲基多巴胺 B. 消旋去甲乌药碱 C. 去甲猪毛菜碱 D. 乌头碱 E. 桂皮醛 2. 不能扩张血管的中药是() A. 葛根 B. 麻黄 C. 三棱 D. 丹参 E. 去甲乌药碱 3. 芒硝泻下的机制为:() A. 刺激肠粘膜 B. 肠道润滑 C. 兴奋肠平滑肌上的M-R D. 抑制肠细胞膜上Na+-K+-ATP酶 E. 使肠内渗透压升高 4. 甘草、桔梗、远志祛痰的机制是因为都含有()成分,通过()而起作用的。 A. 多糖,粘痰溶解 B. 生物碱,中枢作用 C. 黄酮类,促纤毛运动 D. 皂苷,刺激性 E. 挥发油,刺激性 5. 延胡索总碱/左旋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的不正确描述是() A. 延胡索总碱具有镇痛作用 B. 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最强 C. 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弱于复方阿司匹林 D. 对钝痛的作用优于锐痛,没有成瘾性 E. 醋炙延胡索镇痛作用强 6. 秦艽碱甲能降低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的含量表明:() A. 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 B. 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 C. 促进毛细血管的渗透性 D. 减少血细胞游走 E. 降低机体的应激能力 7. 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中药是() A. 甘草甜素 B. 秦艽 C. 大黄素 D. 人参 E. 麻黄 8. 苦参对下列病原体有抑制作用() A. 疟原虫 B. 滴虫 C. 血吸虫 D. 肠道阿米巴原虫 E. 鞭虫 9. 辛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 A. 氨基酸 B. 有机酸 C. 挥发油 D. 生物碱 E. 皂苷 10. 芒硝泻下的机制为:() A. 刺激肠粘膜 B. 肠道润滑 C. 兴奋肠平滑肌上的M-R D. 抑制肠细胞膜上Na+、K+-ATP酶 E. 使肠内渗透压升高 11. 下述除哪项外,均是大黄止血的作用机理() A. 促进血小板聚集 B. 增加血小板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 C. 使受损伤的局部血管收缩 D. 补充维生素K E. 降低凝血酶Ⅲ活性 12. 与黄连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不包括(c ) A. 抗炎 B. 解热 C. 中枢兴奋 D. 降低血压 E. 抗溃疡 13. 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中药是() A. 甘草甜素 B. 秦艽 C. 大黄 D. 人参 E. 芒硝 14. 炮制后的大黄出现较强抗菌作用属:() A. 作用增强 B. 毒性减低 C. 便于贮存 D. 加强和突出某一作用 E. 对作用和成分皆无影响 15. 哪项不是盐酸小檗碱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A. 抗心律失常 B. 正性传导作用 C. 正性肌力作用 D. 降血压 E. 抗心肌缺血 16. 秦艽碱甲能降低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的含量表明:() A. 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 B. 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

中药药理总结原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药药理学总结 一、论述题主编:唐振璆 1、详述钩藤降压作用 P299 (1)钩藤总碱对正常或高血压大鼠有明显降压作用,同时有负性心律作用。 (2)有效成分:钩藤碱和异钩藤碱 (3)特点:静脉注射钩藤总碱或钩藤碱,血压呈三相变化,先降压,继而升,而后又持续下降。重复给药无快速耐受现象。钩藤的降压作用温和而缓慢。 (4)机理: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并能阻滞交感神经和神经节,抑制神经末梢递质的释放。还与钙拮抗有关。 2、详述延胡索的镇痛作用 (1)实验研究证明延胡索的多种制剂均有镇痛作用 (2)有效成分:生物碱,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最强,丑素次之,甲素较弱。 (3)特点:其镇痛作用较吗啡弱,对钝痛的作用优于锐痛。与吗啡等麻醉性镇痛药相比副作用少而安全,没有成瘾性。 (4)机理:阻断脑内多巴胺D1受体,使纹状体亮氨酸脑啡肽含量增加。 3、详述茯苓的抗肿瘤作用 (1)茯苓有明显抗肿瘤作用 (2)有效成分:茯苓多糖与茯苓素 (3)机制: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激活免疫监视系统,直接细胞毒作用。 4、详述甘草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1)甘草浸膏、甘草次酸、甘草甜素有盐皮质激素样作用,能促进水钠潴留 (2)甘草浸膏,甘草甜素能使大鼠胸腺萎缩,肾上腺重量增加,显示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3)机制:①促进皮质激素的合成;②甘草次酸在结构上与皮质激素相似,能竞争性地抑制皮质激素在肝内的代谢失活,从而间接提高皮质激素的血药浓度。 5、详述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1)人参对中枢神经既有兴奋作用,又有抑制作用,尤以兴奋作用更为明显。人参对中枢神经功能的作用与其成分和用量有关,人参皂苷Rg有兴奋作用,Rb类有抑制作用。小剂量主要是兴奋,大剂量是则为抑制。

中药药理学模拟题二

中药药理学模拟题(二) 一、名词解释 1.中药的升降浮沉 2.清热药 3.长期毒性 4.中药配伍 5.祛风湿药 二、填空题 1.甘味药的化学成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营养成分为主。 2.解表药的发汗作用机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3.黄芩抑菌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4.秦艽、雷公藤及其有效成分的抗炎作用与_______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关。 5.化湿药具有驱风健胃作用的共同物质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 6.与猪苓利水渗湿相关的药理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7.附子、肉桂、干姜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__________作用,能________皮质激素合成。 8.大多数理气药的解痉作用与阻断_________及_________肠肌有关,有些药物与兴奋_________有关。 9.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相关。 10.远志镇咳成分是_________,祛痰成分是_________。 11.麝香对中枢既有_________作用,又有_________作用。 12.补虚药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于防治________及________和________等有意义。 13.甘草抗病毒的有效成分是_________。 三、单选题

中药药理学(归纳精华)

中药药理学 第一章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 一、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1、对寒证动物灌龙胆草、黄连等寒凉药和执证动物灌附子、干姜等温热药电刺激后,大鼠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中枢处于抑制增强状态; 2、用寒凉药灌胃一周,大鼠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含量降低,而抑制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含量升高。 3、寒证大鼠经热性温阳药或温性补气药灌服3日,可使脑内NA和DA含量升高,而使脑内5—HT含量降低。 总之,许多寒凉药具有抗惊厥、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而温热药如麻黄、麝香等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二、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1、寒证病人的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低,即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表现为唾液分泌量多,心率减慢,基础体温偏低,血压偏低、呼吸频率减慢。而热证病人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高,即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高,出现相反的变化。 2、寒证、阳虚证病人副交感神经—M---CGMP系统功能亢进,病人尿中CGMP的排出量明显高于正常人,阳虚病人血中也占优势。在服用温热病和助阳药后,提高神经---B----CAMP 含量,使失常的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3、热证病人尿中CAMP含量高于正常人,在服用寒凉病和滋阴病后能提高细胞内CGMP水平,使比值恢复正常。 4、滋阴药知母、生地、龟甲均可使升高的B受体的最大结合点位数值降低,而使降低的M 受体最大结合点位数值升高。 三、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1、长期给予温热药可使其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卵巢等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而寒凉药则使这些内分泌系统功能受到抑制。 2、大多数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功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如温热药鹿茸、肉苁蓉、人参、刺五加、黄芪、白术、熟地、当归、何首乌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 温热药附子、肉桂、紫河车、人参、黄芪、何首乌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 温热药附子、肉桂、鹿茸、紫河车、补骨脂、冬虫夏草、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海马、蛤蚧、人参、刺五加、五味子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具有兴奋作用。 四、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1、寒凉药或温热药可通过影响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和细胞膜钠泵活性,纠正热证或寒证。 2、细胞膜钠泵活性与热证或寒证异常有关,肾阳虚病人红细胞膜钠泵活性显著低于正常人。经用温热病红细胞膜钠泵活性均有明显提高。 3、寒凉药生地、知母等具有抑制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的作用。知母菝葜苷元是知母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一个抑制剂。生地地黄梓醇是生地抑制钠泵活性的有效成分。 五、寒凉药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第二节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1、辛味药:入肝、脾、肺经。含挥发油。能行能散,具有健胃、化湿、开窍、行气等功效。

中药药理学模拟题一答案

中药药理学模拟题(一) 一、名词解释 1、中药五味:就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2、辨证论治:就是中医认识疾病与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就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与处理方法。 3、解表药: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物 4、温热药:具有温性或热性,能够祛除寒邪的药物 5、中药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与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二、填空题 1.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___中药药效学___与__中药药动学___两个方面。 2.单酸味药主要含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酸 。 3.泻下药的泻下作用类型分为、与 。 4.粉防己碱抗炎作用机制就是抑制炎症白细胞___PLA2____________的活性,减少炎症介质的合成与释放。 5.藿香中具有抗病毒作用的有效成分就是_黄酮类物质_____________。 6.茯苓主要含有__茯苓多糖____________,能__增强________机体免疫功能,作用机理可能与诱导____IL-2_________生成有关。 7、、、 _________就是温里药温通血脉的药理学依据。 8.理气药对胃肠运动具有兴奋与抑制双向作用,与、__药物剂量_________及___动物种类________等有关。 9.川芎嗪对心脏的作用,可能就是通过间接兴奋心脏 所致。 10.甘草解痉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就是___黄酮类化合物_________,其中以__甘

草素_______作用最强。 11.当归抗血栓作用可能与增加、抗 _______、抑制等作用有关。 12.水蛭生品的抗凝、抗栓作用显著于炮制品。水蛭素就是水蛭的有效成分,炙后水蛭素裂解破坏,作用____减弱______。 13.莪术油抗肿瘤的作用机制除直接杀灭癌细胞外,还能增强癌细胞的 性_____,诱发或促进机体对肿瘤的反应。 三、单选题 1.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就是:C A.提取中药的成分 B.鉴定中药的种属 C.研究中药的作用及作用机理等 D.提取中药的有效部位 2.同名异物的中药,影响其药理作用差异的因素就是:A A.所含成分 B.产地 C.采收季节 D.剂量 3.细辛毒性成分主要就是: B A.去甲乌药碱 B.甲基丁香酚 C.细辛醚 D.黄樟醚 4.芒硝泻下的机制为:B A.刺激肠粘膜 B.使肠内渗透压升高 C.兴奋肠平滑肌上的M-R D.抑制肠细胞膜上Na+、K+-ATP酶 5.不具有镇痛作用的中药或化学成分就是:A A.青风藤碱 B.乌头碱 C.雷公藤 D.秦艽 6.具有肌松作用的药物有A A.厚朴 B.苍术 C.藿香 D.砂仁 7.泽泻不具有下列哪项药理作用: D A.利尿 B.抗感染 C.降血脂 D.增强免疫 8.附子中对心脏毒性较大的化学成分就是:A A.乌头碱 B.氯化甲基多巴胺 C.消旋去甲乌药碱 D.去甲猪毛菜碱

最新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模拟试题

2011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模拟试题

2011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模拟试题(1) 1.甘草功能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临床一般用于解下列何毒( )。 A.痈肿疮毒 B.水火烫伤毒 C.农药中毒 D.食物中毒 E.药物中毒 ACDE 2.下列主治心火亢盛之心烦,惊悸,失眠的药是()。 A.磁石 B.朱砂 C.珍珠母 D.牡蛎 E.龙骨 AB 3.主治虚寒带下的常用药是()。 A.鹿茸 B.制首乌

C.沙苑子 D.苦参 E.苍术 ABC 4.功专行气调中止痛,治胃肠气滞的药是( )。 A.陈上 B.香橼 C.木香 D.青木香 E.厚朴 C 5.下列具有养心安神,通络祛风功效的药是( )。 A.琥珀 B.柏子仁 C.远志 D.夜交藤 E.朱砂 D 6.下列何药善治血热胎动不安( )。 A.紫苏

B.桑寄生 C.紫草 D.牡丹皮 E.苎麻根 E 7.黄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长于治( )。 A.上焦热证 B.中焦热证 C.下焦热证 D.肌表热证 E.以上皆非 C 8.某女,年三十,冷气横于腹中,大便艰涩难行,伴有粘冻样物,腹部发凉,食欲不振,经水迟来,畏寒肢冷,脉迟,选用何药为主治疗( )。 A.大黄 B.当归 C.巴豆霜 D.牵牛子 E.火麻仁 C

9.下列何药治风湿痹痛,无论寒热新久皆宜( )。 A.独活 B.威灵仙 C.秦艽 D.防已 E.稀莶草 C 10.功可清泄肝火,治肝火犯肺证,内服不宜入汤剂的药是( )。 A.夏枯草 B.龙胆草 C.赤芍 D.青黛 E.栀子 D 11.相使是指( )。 A.两种以上功用相同的药物合用、相互促进 B.两药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 C.一种药物抑制另一种药物的毒性、烈性 D.一种药物消除或减轻另一药物的毒性反应 E.一种药物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B

中药药理学教材--------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第一节概述 一、中医传统理化 定义:活血化瘀药是指具有疏通血脉、祛除瘀血作用,用以治疗血瘀证的药物。 功效:疏通血脉、祛除瘀血。 适应证:血瘀证。 按作用程度分为和血、活血、破血三类。和血类药系指有养血、和血脉作用者,包括当归、丹参、生地、鸡血藤、赤芍等;活血类药系指有作用者,包括川芎、蒲黄、红花、牛膝、延胡索等;破血类药系指有破血消瘀、攻坚作用者,包括水蛭、桃仁、土鳖虫等。 二、血瘀证的本质 1、按中医的认识,血行应“如水之流”,“行有经纪”,如血行失去了“如水之流”的正常之度,而变为“血凝而不流”或“血泣则不通”或失去了其“行有经纪”的正常之度,而变为“血不归经”或“离经之血”都属于血瘀证。在临床上主要是以疼痛、肿块、瘀斑为主要特征。活血化瘀就是使血行失度恢复正常。 中医学认识:血在脉中循行,正常之度时或如水之流,或行有经纪,当血瘀时或血凝而不流,血泣则不通,或血不归经,离经之血。称为血瘀证。 现代认识:研究表明血瘀证是一个与血液循环障碍有关的病理过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血液流变学异常 血液流变学是一专门研究血液和其组成成分流动变形规律的科学。 血瘀证患者常有“浓、粘、凝、聚”的血液流变学异常。 浓:指血液的浓度增高,表现为血球压积增加,血浆蛋白、血脂浓度增高。粘:指血液粘稠,表现为全血及血浆粘度增加。 凝:指血液凝固性增加,表现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凝血速度加快。聚:指血细胞聚集性增加,表现为红细胞和血小板在血浆中电泳缓慢,血小板凝集性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由于此种种变化,故血瘀证患者血液运行不畅,易致血栓形成,血管栓塞。 2)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一般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间的循环。主要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

中药药理学试题与答案(1~3)

中药药理学模拟试卷一(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活性较强的二醇类人参皂苷是( B ) A.Ra1 B.Rbl C.Rc D.Rg3 E.Rg1 2、能导致肾小管坏死的中药是( D ) A.马钱子 B.乌头 C.木通 D.雷公藤 E.大黄 3、采用注射给药可导致药效产生质的变化的药物是( D ) A.人参B.当归C.附子D.枳壳E.白术 4、清热药抗细菌内毒素作用的主要环节是( C ) A.中和内毒素 B.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C.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能力 D.抑制内毒素的释放 E.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5、下述除哪项外,均是大黄止血的作用机理( D ) A.促进血小板聚集 B.增加血小板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 C.使受损伤的局部血管收缩 D.补充维生素K E、降低凝血酶Ⅲ活性 6、与黄连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不包括( C ) A.抗炎 B.解热 C.中枢兴奋 D.降低血压 E.抗溃疡 7、苦参对下列病原体有抑制作用( B ) A.疟原虫 B.滴虫 C.血吸虫 D.肠道阿米巴原虫 E.鞭虫 8、丹参扩张冠状动脉机理是(A) A.阻滞钙内流和钙调蛋白作用 B.促进钙内流 C.开放钙通道 D.开放钠通道 E.促NO生成 9、许多寒凉药具有哪项药理作用( E )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B.兴奋交感神经系统 C.促进内分泌系统功能 D.加强基础代谢 E.抗感染 10、延胡索总碱/左旋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的不正确描述是( C ) A.延胡索总碱具有镇痛作用 B.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最强 C.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弱于复方阿司匹林 D.对钝痛的作用优于锐痛,没有成瘾性 E.镇痛机制与阻断脑内多巴胺D1受体有关 11、不具有利胆保肝作用的中药是(A) A.苍耳子 B.柴胡 C.茵陈 D.大黄 E.栀子 12、三七的扩张血管的作用机理与以下哪项有关( D ) A.兴奋β2受体 B.阻断α受体 C.直接作用 D.阻Ca++内流 E.促NO释放 13、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中药是( D ) A.甘草甜素 B.秦艽 C.大黄 D.人参 E.芒硝 14、银杏内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制是( B ) A.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升高血小板cAMP B.对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C.抑制环氧酶活性,减少TXA2合成 D.对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E.促进PGI2生成 15、大多数补虚药增强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正确的描述是( C ) A.增加动物免疫器官重量 B.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C.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 D.升高血白细胞 E.诱生干扰素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除抗病原体外,清热药的_抗细菌毒素_、_解热__和影响免疫功能作用等也参与了抗感染。 2、五味子能明显诱导鼠肝微粒体_____ P450酶系____活性,增加______解毒___能力。 3、益母草中的有效成分益母草碱已被证明具有兴奋______子宫___的作用。

2012年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中药四气(性)的现代研究 1、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中药四性的药理作用: 温热药:对机体功能的病理性衰退起兴奋性作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呼吸循环及新陈代谢活动,调节内分泌腺功能,增加体内产热。 寒凉药:与温热药相反,对机体的病理性亢进起抑制作用,并且多具有抗感染和抗肿瘤的作用。 第二节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1、 四性是药物作用在人体后产生的效应;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产生作用(四性)的物质基础,其本质是中药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具有各种药理作用的基础。五味是成分,四性是作用。五味是四性的基础。“因有五味,故有四性” 3、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1)中药作用的两重性:指中药对机体既可产生治疗作用,又可产生不良反应;中药由于成分的复杂性导致治疗作用的多效性。(多效性、成分) (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指的是中药药理实验由于影响因素多而重现性差。(重现性差、影响因素多)(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由于成分复杂导致量效关系具有复杂性,规律性差。(复杂、成分) (4)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由于成分复杂导致时效关系具有复杂性。(复杂、成分) (5)中药作用的双向性:称为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与剂量大小和所含不同化学成分以及机体的不同状态有关。(成分、剂量、机能状态) (6)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往往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未能证实与传统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也发现了与传统功效无关的新的药理作用。(一致与差异性同在) 第五章解表药 一、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1、发汗作用 特点:解表药引起的发汗多属温热性发汗 发汗是蒸发散热的方式之一,也是机体维持正常体温的一种方式。 规律:发汗及促进发汗作用以辛温解表药作用突出

中药药理学试题汇总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释 (1)中药药理学 (2)中药药效学 (3)中药药动学 2.填空题 (4)我国首先对麻黄的化学成分______进行了药理活性研究,发现其有拟肾上腺素样药理作用。 (5)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______和______两个方面。 3.单项选择题 (6)20世纪20-40年代,陈克恢对下列何种中药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A.麻黄 B.当归 C.草乌 D.延胡索 (7)结合中医理论研究中药方剂的药理作用始于: A.20年代B.40年代C.60年代D.80年代E.90年代 (8)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 A.提取中药的成分B.鉴定中药的种属C.研究中药的作用及作用机理等 D.确定中药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E.提取中药的有效部位 4.多项选择题

(9)在现代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史中,曾出现过的研究思路: A.植物药的研究模式 B. 中药防治重大疾病如呼吸、心血管、肿瘤的定向筛选 C.中药复方研究 D.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E. 植物药模式+复方研究 5.是非题 (10)中药药理学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 ( )理由 6.简答题 (11)学习中药药理学的目的和任务。 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1.填空题 (1)目前,归经的现代研究主要是从与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2)寒凉药或温热药通过影响_________功能和细胞膜_________活性,而纠正热证(阴虚证)或寒证(阳虚证)异常的能量代谢。 (3)单酸味药主要含_________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_________。酸涩药也含有大量的_________。 (4)辛味药主要含_________,其次为_________、_________等。 (5)甘味药的化学成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营养成分为主。 (6)苦味药中的苦寒药以含_________和_________成分为多。

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药药理学论文 题目: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 班级:08级中西医结合临床(2)班 姓名:赵少飞 学号:08411115 日期:2011-5-31

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 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中药是指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材;机体则指人体、动物体及病原体。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分两部分,即中药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和中药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中药药效学是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中药药动学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特点。中药药理学是基于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研究中药治疗作用及其机理、发展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创造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的一门学科。在讨论到中药药理学的基本任务及中药药理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后,着重从基本药理概念问题、关于复方研究问题、关于中药血清药理研究问题、关于有毒中药研究问题及关于中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问题进行了讨论。我们得到相应的对策分析:合理的全面规化, 应当提倡和实施与现代科技接轨的方针, 应当制定中药药理研究的相关原则、规范与评价标准,积极探索开创新的研究方法等。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研究;研究问题,对策。 中药药理学是近几十年来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西医药结合的产物,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也是中药学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特点是既要遵循中医药理论,又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并用现代医药学研究中药的成果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道理,因此它也是中药走向世界的桥梁。 现代中药药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其学科任务逐渐明确。第一,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从现代科学的高度,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内涵。研究中既要重视单味药的研究,也要注意总结提炼某一类药的共性,形成理论。第二,中药药理学研究要与中药临床应用研究密切结合,为提高中药疗效,促进中医药应用科学的发展做贡献。第三,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几十年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的积累,对现代中医药理论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对中药药性理论、归经理论,以及中药清热解毒、攻里通下、活血化疲、扶正固本等作用,已初步建立了与之相关的现代科学概念。第四,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中药新药的开发是以中药制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为基本条件,中药药理学承担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任务,这不仅为临床提供了许多高效低毒的中药新药制剂,也推动了中药药理学自身的发展。第五,促进中西医结合。中药药理学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中药药理学学科的发展,与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共进。中药药理学的发展也将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1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及现状 如果以 1985年 10月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作为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那么从那以后, 在以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为核心的我国中药药理学研究大致经历过了几个历程, 即从 1985年学会提倡的 "不论用什么思路和方法, 也不论从那一个角度进行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都是应当值得欢迎的 ";到 1987年 ~ 1990年锐意提倡中药的复方药物特别是中医经典名方的

中药药理学A题目

单选题 1.寒凉药长期给药,可引起动物机体变化的是() A.痛阈值降低B.惊厥阈值升高C.心率加快 D.脑内兴奋神经递质含量升高E.心率加快 2.辛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 A.氨基酸B.有机酸C.挥发油D.生物碱E.皂苷3.下列哪项不是麻黄的作用() A.兴奋中枢B.升高血压C.抗炎D.抗过敏E.镇痛 4.桂枝解热镇痛的有效成分主要是(A) A.桂皮醛B.桂皮酸C.乙酸桂皮酯D.反式桂皮酸E.香豆素5.下列哪项不是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A.平喘B.解热C.发汗D.抗炎E.镇静 6.下列哪项不是柴胡的药理作用() A.解热B.抗病源微生物C.发汗D.抗炎E.增加机体免疫功能 7.清热药主要药理作用不包括() A.解热B.抗病原微生物C.抗毒素D.抗炎E.抗惊厥 8.黄芩的现代应用不包括() A.小儿呼吸道感染B.急性菌痢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D.病毒性肝炎E.蜂窝组织炎9.黄连中含量最高的化学成分() A.小檗碱B.黄连碱C.药根碱D.木兰花碱E.甲基黄连碱 10.金银花常用于治疗() A.流行性脑脊髓膜炎B.急性上呼吸道感染C.滴虫性阴道炎D.慢性湿疹E.病毒性肝炎11.芒硝泻下的主要成分() A.氯化钠B.硫酸钠C.硫酸钙D.硫酸镁E.氯化钙 12.下列哪项不是大黄止血作用的机理() A.促进血小板聚集B.增加血小板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 C.使受损伤的局部血管收缩D.补充维生素K E.降低抗凝血酶Ш活性13.大黄利尿作用机理是() A.增加肾小球滤过率B.抑制肾髓质Na,K-ATP酶,使Na重吸收减少,排除增加C.对抗醛固酮作用D.加强心肌收缩力E.抑制集合管对H2O的重吸收14.秦艽抗炎作用的成分主要是() A.多糖类B.挥发油C.秦艽碱甲D.秦艽碱乙E.秦艽碱丙15.雷公藤抗肿瘤作用的成分是() A.雷公藤春碱B.雷公藤甲素C.雷公藤晋碱D.雷公藤辛碱E.以上均非16.芳香化湿药的脾胃驱风功效与下列哪项药理作用有关() A.抑制胃液分泌B.刺激或调整胃肠运动功能C.抗菌D.降血压E.镇痛17.厚朴对胃肠运动的影响与剂量有关,表现在() A.小剂量,大剂量均兴奋B.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 C.小剂量,大剂量均抑制D.小剂量抑制,大剂量兴奋E.以上均非 18.茵陈保肝作用的有效成分是() A.茵陈烯酮B.β-蒎烯C.6,7-二甲氧基香豆素D.茵陈炔酮E.胆碱19.猪苓利尿作用的机理主要是() A.增加肾小球滤过率B.抑制肾小管对水和电解质的重吸收 C.抗醛固酮作用D.直接抑制K+-NA+交换E.含较高量的钾盐

大学本科药学院中药药理学重点总结-单药简答问答

麻黄 1、发汗:水煎液、水溶性提取物、挥发油、麻黄碱、L-甲基麻黄碱等 2、平喘: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2,3,5,6-四甲基吡嗪、萜品烯醇 3、利尿:D-伪麻黄碱 4、解热、抗炎:挥发油(解热),伪麻黄碱(抗炎) 5、抗病原微生物:挥发油 6、镇咳、祛痰:麻黄碱、萜品烯醇(镇咳)、挥发油(祛痰) 其他药理作用 (l)兴奋中枢神经系统:麻黄碱 (2)强心、升高血压:麻黄碱 桂枝 1、发汗:桂皮油 2、解热、镇痛 3、抗炎、抗过敏 4、抗病原微生物 5、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其他药理作用:镇静、抗惊厥、利尿 柴胡 1、解热:柴胡皂苷、皂苷元A、挥发油(丁香酚、己酸、γ-十一酸内酯、对-甲氧基苯二酮) 2、抗病原微生物: 3、抗炎:粗皂苷、皂苷、挥发油 4、促进免疫功能:柴胡多糖、皂苷 5、镇静、镇痛、镇咳:总皂苷、皂苷元 6、保肝、利胆、降血脂:柴胡皂苷、柴胡醇、α-菠菜甾醇(保肝)、利胆(黄酮类物质)、皂苷、皂苷元a,b、柴胡醇、α-菠菜甾醇(降血脂) 7、兴奋内脏平滑肌 其他药理作用 (1)影响物质代谢:柴胡皂苷 (2)抗辐射:柴胡多糖 (3)影响肾脏 葛根 (1)解热:黄酮类 (2)降血糖、降血脂:葛根素 (3)对平滑肌作用 其他药理作用 (1)抗心肌缺血:葛根总黄酮、葛根素 (2)抗心律失常:黄豆苷元、葛根素 (3)扩血管、降血压:葛根总黄酮、葛根素、大豆苷元 (4)改善血液流变性抗血栓 (5)促进记忆 黄芩 (1)抗病原体:黄芩素、 (2)抗炎:黄芩素、总黄酮 (3)抗过敏:黄芩苷、黄芩素 (4)解热:总黄酮、黄芩苷 (5)保肝、利胆:黄芩素、总黄酮

(7)对血液系统 其他药理作用 (1)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2)抗氧自由基损伤 (3)降压、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 黄连 (l)抗病原体:小檗碱 (2)抗细菌毒素:小檗碱 (3)抗炎、解热:小檗碱、药根碱、黄连碱 (4)抗溃疡:小檗碱 (5)镇静催眠:小檗碱 (6)降血糖:小檗碱 其他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正性肌力作用 (2)负性频率作用 (3)抗心律失常 (4)降压作用 (5)对缺血心肌的保护 其他:抗脑缺血、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 金银花 (1)抗病原微生物:绿原酸、异绿原酸 (2)抗内毒素 (3) 抗炎 (4)解热 (5)提高免疫功能 大青叶与板蓝根 (1) 抗病原微生物:靛蓝、靛玉红 (2)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3)保肝作用 2.其他药理作用:靛玉红有抗白血病作用 知母 (1)抗病原微生物:芒果苷、异芒果苷(抗单纯疱疹病毒) (2) 解热、抗炎:菝葜皂苷元、知母皂苷 (3)降血糖:知母聚糖A、B、C、D 其他药理作用 (1)改善学习记忆 (2)肾上腺皮质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影响 (3)抑瘤 青蒿 (1)抗病原微生物:青蒿素 (2)抗炎:莨菪亭 (3)解热、镇痛 (4)对免疫功能:青蒿素、青蒿琥酯 (5)抗疟原虫:青蒿素 大黄 (1)泻下:结合型蒽苷,其中以番泻苷A作用最强。

中药药理学综合试题及答案

中药药理学综合试题及答案 §综合练习 1.名词解释 (1)中药药理学 (2)中药药效学 (3)中药药动学 2.填空题 (4)我国首先对麻黄的化学成分______进行了药理活性研究,发现其有拟肾上腺素样药理作用。 (5)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______和______两个方面。 3.单项选择题 (6)20世纪20-40年代,陈克恢对下列何种中药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A.麻黄 B.当归 C.草 乌 D.延胡索 (7)结合中医理论研究中药方剂的药理作用始于: A.20年代B.40年代C.60年代D.80年代E.90年代 (8)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 A.提取中药的成分B.鉴定中药的种属C.研究中药的作用及作用机理等 D.确定中药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E.提取中药的有效部位 4.多项选择题 (9)在现代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史中,曾出现过的研究思路: A.植物药的研究模式 B. 中药防治重大疾病如呼吸、心血管、肿瘤的定向筛选 C.中药复方研究 D.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E. 植物药模式+复方研究 5.是非题 (10)中药药理学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 ( )理由 6.简答题 (11)学习中药药理学的目的和任务。 §参考答案 1.名词解释

(1)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分两部分,即中药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和中药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2)是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3)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特点。 2.填空题 (4)麻黄碱 (5)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 3.单项选择题 (6)A(7)C(8)C 4.多项选择题 (9)ABCDE 5.是非题 (10)对: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6.简答题 (11)1.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内涵。单味和某一类药并举,前者说明物质基础,后者形成理论。2.与临床研究密切结合,提高疗效,促进中医药应用科学的发展。3.促进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如药性理论、归经、清热解毒、攻里通下、活血化瘀、扶正固本等治则研究,已初步建立了与之相关的现代科学概念。4.中药新药开发。 5.促进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 §综合练习 1.填空题 (1)目前,归经的现代研究主要是从与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研究。(2)寒凉药或温热药通过影响_________功能和细胞膜_________活性,而纠正热证(阴虚证)或寒证(阳虚证)异常的能量代谢。 (3)单酸味药主要含_________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_________。酸涩药也含有大量的_________。 (4)辛味药主要含_________,其次为_________、_________等。 (5)甘味药的化学成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营养成分为主。(6)苦味药中的苦寒药以含_________和_________成分为多。 (7)有抗肿瘤活性的中药多属于药性_________的药物。 (8)在中药中,_________、_________等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 2.单项选择题 (9)具有中枢兴奋作用的中药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