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近历史文化名人作文经典素材

走近历史文化名人作文经典素材

走近历史文化名人作文经典素材

【篇一:历史文化名人经典人物写作素材精美范文篇】

历史文化名人经典人物写作素材精美范文篇

经典人物写作素材

孔子

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

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

的理想,甚至是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周震宇)

孔子在做鲁相的日子中,其能大展其才,但因国君不明,只得周游

国。或而谓之游,可此绝非游说之路———诸侯无一纳其言。但其

在天下

纷争中,为天下奔走,为他人奔走。在所有人都觉得“礼”已不会富

国强

兵之时,其却矢志不渝:东方诸国遍布了他的足迹,中华大地散满

了他的

喟叹。圣人居于天地间,绝非呼天抢地地狂号,只是留下一片静默,一片

永恒。“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静默中蕴含了无穷的力量。(何君源)孔子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

在追求理想的社会.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

一个很

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

毋施

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

是他的做人准则。(阮倩莹)

孔子‘仁者爱人’思想成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极有价值的精神财

富,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当今世界,和谐稳定、共同发

展体现

了孔子“和”的思想的精髓。中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承

和发

扬了孔子“和”的思想,表明中国对外是和平发展,对内是和谐发展。孔子的“天人合一”,是整个宇宙与人的和谐。科学地处理天、地、

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核心,从现代意义上理解,“天人合一”

是发展推进和谐,和谐保证发展。“天人合一”这个古老的命题,在

当代

社会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于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

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谭锡坚)

屈原

灵动飘逸的屈原在风起云涌的年代像一只孤独的小船,飘飘荡荡靠

了岸。他生活在楚国,在这个战乱纷呈、风雨飘摇的国度。作为宗

室贵族

的一员,也曾显赫一时,一度得到楚王的信任。怎料天危难测,不

久就因

为谗言而被渐渐疏远。到顷襄王时,他更是被放逐了,人言可畏啊!国家

混乱,危亡在即,悲愤的屈原在江边一次次地迂回徘徊,他真的困

惑了:

为什么美丽的“鸾鸟凤凰”被人们疏远,而那可恶的“燕雀乌鹊”却占

了高堂暖巢?为什么美丽的露申花和辛夷树,死在了荒蛮的不毛之地,而

那荒疏的杂花乱草却倍受人们的宠爱。满腹经纶的他被这问题纠缠着。最

终,

诗人绝望了,也许江水能带走这些烦恼吧,于是

在最孤独的时候,他把自己交给了江水。后世的人们,仰望和膜拜

他伟岸

的身影,企盼着那份可望而不可及。滔滔的江水奔流不息。江水在

等待,

江水中的屈原也在等待。这一等就过去了千年。论述屈原的无奈、困惑、

命运的悲惨(麦锝城)

屈原既不是宗族观念极重的在朝贵族,也不是一个只爱楚国而目无“天下”,心胸狭窄的蠢人,他至死都没有离开楚国,是用实际行动强化

了“热爱父母之邦”这一美好情操。或许有人觉得他好傻,可难道你会对

粘满自己民族血腥的刽子手摇首乞怜吗?论述屈原的爱国(麦

锝城)

诗人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遭到楚国一伙奸佞的阻挠,连楚怀王也疏

远了他。但是,诗人的决心从未动摇。他反复强调:“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独立不迁,

横而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其人格崇高的很好体现,也是其人格

魅力的核心。论述屈原人格魅力(麦锝城)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

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

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

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

开楚国一步。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可与日月争光。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

与人生理想有坚定的信念,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与自身所属社会集团的

大多数人对抗,宁死不渝。(黎嘉雯)

投水以明志,以剖心迹。正是这种精神品格使得屈原的精神达到了一

个理想的高度,成为诗人人生放达和恢弘气势的心理展示。不然活

着会更

加痛苦,那就洁身自好,不与污浊同流,就以芷兰之香抵御世间污

秽之气。(梁景阳)

在众人皆醉的麻木空气中,你选择了清醒;在众人皆浊的恶浊世道上,

你选择了清白;褪去了华服,你选择了荷叶制成的衣裳;逐出了京城,你

选择了汩罗河的波涛。

于是你用生命代价作出了自己心灵的选择,而且从未有过悔意。你

发行吟、形容枯槁,一声悲叹“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就已经全无遮掩地宣泄出你的任性和倔强。那“鸾鸟凤凰,日以运兮”的

无奈,“燕雀乌鹊,巢堂坛兮”的愤懑,令你只有选择以死亡来树立

良知

的威严与人性的雍容气度。你不管别人诧异的眼光,你只一心一意

地构筑

那个神秘的美丽幻境。可用于“选择”、“尊严

”、“不随污浊”等话题(卢健潮)

项羽

项羽有一班贤士良将在身边,包括范增、项梁和族弟项庄等,可惜

刚愎自用,不纳诤言,结果忠良渐去。相反,刘邦知人善任,推心

置腹,

韩信、张良、萧何及樊哙等都愿意为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黄浩晖)

项羽,一代霸王。然而他只会治军,而不能治国。成就了霸业的项

羽乃以武力经营天下,却不知天下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项羽的霸

业开始衰落,最终弄得是四面楚歌,乌江自刎。天亡项羽,项羽怎

能不败,但这天并不是神,而是百姓、是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项羽反秦之时,是民心所向,因而得以成功;项羽灭秦之后的所为,是民心所背,怎会不败?(黄静君)

项羽最终失败了,但他并不是一个失败者,他的英雄的魄力,征服

了无数的人。他胜得豪迈,败得壮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横刀吻剑,何等壮怀激烈!这一剑,使

他最终塑造了壮美的自我;这一剑,使他在历史时空里给后人留下

了万代仰视的终极英雄造型;这一剑,在多少个世纪之后还让血性

男儿血脉贲张、心潮澎湃。英雄不惜死,惜死非英雄。项羽死了,

一座昆仑山崛起了。项羽死了,没有留下失败与悲伤,只有盖世风流。他虽然失败了,但他仍是英雄中的英雄。他虽然失去了江山和

肉体,但却赢回了自己,虽死犹生。宁肯舍其身而成其心。项羽者,天地之间真英雄也!

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英雄末路,即使“四面楚歌”,你显示的也

仍然是大英雄的本色。“力拔山兮气盖世??”,英雄的数行清泪,动

情吟唱,让天地动容,令山河变色;虞姬挥向粉颈的剑锋,了却了

你的百转愁肠,你又可以了无挂碍的驰骋沙场;你的身影只要在汉

兵眼中出现,他们就已经吓破了胆!身陷重围,你要为部下突围去

拼杀。你说你可以“斩将,刈旗”,“必三胜之”。果然你身上虽然九

处被创,然而取汉将首级仍如探囊取物,独身“杀数十百人”!??垓

下血流成河,天昏地暗,哀怨繁急

【篇二:高考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打印版】

高考历史文化名人作文素材集锦

李白

酒入豪肠七分化作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忆李白》

1.有人说,他是一个酒鬼,终日与酒共眠;有人说,他是一个侠客,执剑行走千岳;有人说,他是一个诗人,惊天地泣鬼神;有人说,

他是一个仙人,被贬谪人间。他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宏大豪放的

不朽精神;他成了一座丰碑,一座永远耸立不倒的丰碑。

2.他自由,豪爽,不受名利与富贵的羁绊;他逍遥自在,四处行走,仿佛世间的种种纷争与摩擦都和他无关;他只关心他的朋友,他的诗,他的酒。他就是他,独一无二的诗仙。

3.一星升起,他灿烂的是整个盛唐星空。他飘逸,欲上青天揽明月;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用酒,涤

荡自己的秉性,用诗放牧自己的灵魂!评价:

他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没有被人的心智造成阻隔的天地,追

求完美的不容有丝毫卑屈的人格,因而在他笔下,一切高山大川都

像是这种内心世界的外化,他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

流到海不复回;他眼里的长江是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声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虽然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沧桑,我仍能清晰地体察到李白当年的痛苦

与挣扎。为了一生的追求与梦想,也许他想到过妥协,毕竟生命是

短暂的啊,而侧身长安天子身旁又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千载难逢的机遇。繁华沉寂的深夜里,仗剑醉酒的李白让目光投向月明星稀的杳

深的苍穹。此时,惊惧的飓风横扫着痛苦与挣扎:怎能让如此短暂

高贵的生命,沉溺在庸俗中、禁锢在牢笼里!我李白怎能当一个摇

尾乞怜的弄臣!长安的街道幻化为捆人的绳索,长安的宫殿已成牢狱。于是在中国知识分子的群体中,终于出现了一个伟大的叛徒。

李白用自己傲岸独立的人格,为后来的知识阶层树起了一个虽然险

恶却藏着无限人生乐趣、通向无限风光的大境界的路标。

杜甫

“在你的眼光里,我看见盛唐的光辉,一闪即逝。在你的茅屋里,我

听到怒吼的秋风,冰冷刺耳。在你的诗句里,我读到铮铮白骨,呐

喊千秋。在你的草堂上空,我看见总有一只孤雁,成为太阳的影子,以及你那宽厚的布衣里,裹满了沧桑。而你,只用一滴眼泪,便把

家园,淋湿。”

1.有这么一个人,天涯流转,四处漂泊。有这么一个人,穷途潦倒,贫病交迫。这个人,把诗当做一生的事业;这个人,把一生的遭遇

都写成诗;而他那波折多难的一生,正是历史沉吟悲痛的一页。他

的诗,是时代的实录,历史的见证。我们因此称他的诗作是“诗史”,也尊

他为“诗圣”。他就是--杜甫。杜甫一生东奔西跑,颠沛流离。但

是他心中有爱,笔下有詩,他的真实人生虽然愁苦不堪,他的文学

生命却光芒万丈。

2..他自己穿单衣,睡茅屋,却还关怀天下的寒士,他用他最低沉的

声音,喊出了最有力量的呼唤。他用他的笔记录了唐朝由盛到衰的

历史,他的每一个字都影响着后代,成为无价的文化瑰宝。

曹雪芹

1.为了一个梦他忍饥挨寒孜孜不倦;为了一个梦他呕心沥血笔耕不辍。一部《红楼梦》凝结了一个文人的辛酸血泪;一部《红楼梦》

映现了一个时代的风雨沧桑。“增删五次披阅十载”的他创造了文学

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

2.正是他用一部小说为世人描绘一个民族最细腻动人的至美情感,

并发展成了一门不朽的学问——红学。

评价: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曹雪芹用尽沧桑的老眼,墨香四溢却又锐利

的笔尖在这红楼集积所有情思,感叹了黑暗与觉醒,道尽了那个世

界的种种流连??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繁盛,写尽了豆蔻年华

的热烈,亦写尽了这所有盛大繁华掩盖之下,因男尊女卑而引起的

重重悲剧。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这叹息不仅是对大观园里所有女性的怜惜和

同情,更是为女性觉醒而高歌的悭锵之词。小小大观园是当时社会

的一个缩影。学贵博而能专,因为各种知识是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的,掌握的知识越广,就越能左右逢源,豁然开朗。《红楼梦》的

作者曹雪芹如果没有极其丰富的园林、服装、医药、诗词等知识,

他能绘制出那么瑰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吗?奠定经典力学理论基础的牛顿,倘若只懂得伽利略的物理学,而不精通开普勒的天文学,他能

提出牛顿力学三定律吗?所以,要在科学事业上有所突破,除了遵循

一定的专业目标外,还要触类旁通,兼收并蓄。

青年时代的曹雪芹才华出众,能诗能文,绘画也很有名气。有人请

他到皇宫书院里当画师,收入丰厚。但曹雪芹穷而有志,宁肯过苦

日子,也不愿去侍候达官贵人。晚年他贫病交加,无钱医治,竟在

除夕这一天,当别人欢欢喜喜过新年的时候,他却悄然离开了人世。然而,他以“字字看来皆是血,苦不寻常”的精神,创作的鸿篇巨著《红楼梦》,为他矗立了历史的丰碑。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是那样世态炎凉,贫富悬殊,“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的社会,而这样的社会黑暗的形成根源即是阶级的不平等,人性的不纯真,更是性别地位的不公正。被折磨至死的迎春;

青春守寡的是李纨;远嫁的探春;孤守青灯泥佛的是惜春;含冤而

死的是可卿;跳井而死的是金钏??这样的红楼,这万般叹息,是为

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而潸然泪下的感慨,对这个人情冷暖世间的无

情的鞭笞。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曹雪芹用尽沧桑的老眼,墨香四溢却又锐利

的笔尖在这红楼集积所有情思,感叹了黑暗与觉醒,道尽了那个世

界的种种流连??

鲁迅---孤独的孺子牛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

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1.一个漫长的拯救,一段思想的斗争。一双眼看透世态炎凉,一支

笔写尽悲情苦难,一身青袍衬出他的颀长傲骨,嘴角的烟斗,悠悠

冒出的丝丝缕缕,让沉默不再是沉默。

2.把生命献给中国,让世界为之景仰。矮矮的身躯,创造出崇高的

事业;瘦削的肩膀,承载着千年的使命!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

出了历史的沉重;从阿q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坟

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从铁屋的呐喊中,我们听清

了奋进的声音!你在孤独中呐喊,你在市声里彷徨。采一片朝花为

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大星陨落,天地同悲;巨著行世,千秋共仰——我们知道任何奖项也不足以涵盖你的贡献,但谨

以此菲薄的礼品献给你——世纪伟人鲁迅。

3..鲁迅时时都在“横眉冷对千夫指”,却始终不忘“俯首甘为孺子牛”。面对白色恐怖,他不顾自己的安危,担心的是革命青年。面对战友

的离去,他虽感苦闷,但依然奋起,用笔端来叹息劳苦大众的命运。

4.彷徨过,呐喊过,所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

迅用他的一生精彩的诠释了。

评价:

幼年丧父,家道中落,东洋学医,弃医从文,鲁迅在人生一次次转

折衷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他总是在无为的前进着,从不回头。

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

胸中,一吐为快。怨恨的对象是谁呢?礼教,制度,传统,政府,

全成了他泄忿的对象。也许先天的有一点“刀笔吏”的素质,为文极

尖酸刻薄之能事,作为一个文学家,一腹牢骚,一腔怨气,却不乏一套积

极的思想,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变的决心,为革中国人“劣根之源”的

永恒追求!鲁迅死前不久,写过一篇短文,他在文里有一句话奉劝

青年们,“切莫作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为信念而追求是鲁迅留给

我们的最大财富!

王昭君

1.“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大漠的沙石曾聆听过她对

国家不舍的琴音;塞北的寒风曾见证过她对民族和谐的期盼。她仅

仅是一个女子一个柔弱的女子却在国家危难之际甘愿牺牲自己。在

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女性最伟大的光芒。这光芒让所有的男儿

汗颜让堂堂的东汉愧色。

2.“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你海棠般娇羞的容颜,你

菊花般孤高的傲世风骨,你柳絮般飘飞的沉思,你桃花般红消香断

的泪痕,都在这广漠中消隐。你的聪慧,痴迷着汉赋唐诗的韵律,

怎能不如履薄冰?你的深刻,承受着岁月无痕的忧伤,怎能不形销

骨立;你的清高,拒绝着蝇营狗苟的生活,怎能不心力交瘁?你默

默地离去,为了那永世的安宁,你的名字载入史册,也记载下人们

对你永恒的记忆。

俞伯牙、仲子期

一挥手,一拨琴,一段旋律;一高山,一流水,一段传奇。他们艰

难地跋涉于七根琴弦,他们用紧扣的十指敲开了心灵之门,他们的

生命也由此产生了共振。即使远隔千里,即使天上人间,但在他们

人生原始的画卷里都巍峨着山,清澈着水,飞舞着知己的音韵。孔

1.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想的浓缩;他没有

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九州四海因

他而一统寰球世界也必将因他而和谐;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未来明

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一个老人高山仰

止景行行止。

2.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

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

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

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屈原

1.静静汨罗守护着他的灵魂;皇皇离骚诉说着他的忠贞。在那个视

人民如草芥的动荡年代他用自己的血泪诠释了什么是心存百姓;在

那个朝秦暮楚的战乱时期他用自己的生命回答了什么是爱国精神。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的心与日月争辉。

2.他用他的一腔热血,谱写了一曲长久流传的赞歌。一介书生的他,虽然没有回天之力,可他以他的精神感染了无数中国人。坚持真理,热爱祖国,在世人眼中,就是屈原的代名词。

3.“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为了这一信仰,他受到谗

言的中伤,由一个三闾大夫沦为被放逐的落魄诗人,但是灵魂的高

尚足以震慑那些卑鄙的政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是诗人的志向,更是一位爱国人士矢志不渝的人生信约。不愿做亡

国奴的他,怀着一腔爱国热情和愤恨抱石沉入了汨罗江。作为一个

诗人他是不用死的,作为一个心怀祖国的政治家,但当他知道国家

灭亡的时候,他又不得不死。屈原,带走了自己的肉体,留给人们

一个永不泯灭的高尚灵魂.

4.当黎明还黝黑时,他就触着光亮而长吟。上下求索,踽踽独行。

他使一条不屈的生命得到了高度的提升,他使一个站立的灵魂得到

了不朽的诠释。

5.他用他的一身热血,谱写了一曲长久流传的赞歌。一介书生的他,虽然没有回天之力,可他以他的精神感染了无数中国人。坚持真理,热爱祖国,在世人眼中,就是屈原的代名词。司马迁

1.废寝忘食他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含垢忍辱他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

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

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

2.他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耻辱,却还能镇定日若,因为他的心中

有一个不灭的信念,他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为实现自己的诺言而

拼搏。男儿大丈夫,说到就要做到。是他记录下了中国三千年的历史,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3。谁,能忘却自己的荣辱,弹响“史家”之千古绝唱?谁,能幽愁发愤,引出无韵之《离骚》?他以海的大度包容了内心之苦、世人之讽,他以山的刚毅正直书写了两千年的沧海桑田。他的坚韧撼动历史,彪炳史册;他的刚正直上霄汉,照耀尘寰!

诸葛亮

1.他六出祈山只为国家能早日统一;他七擒孟获只为民族能和谐共处。中军帐里他实践着一个读书人所应有的理想;五丈原前他完成

了一段无愧生命的艰辛历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他一生的写照。

2.不出门便能洞悉天下大事,一双慧眼穿透时空,将天下大事分析

地丝毫不差。他没有神力,他只是一介书生,但他胸怀天下,将复

兴大汉江山视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管他的宏图伟业

没有得到实现,但他已无疑是智慧的化身,一代忠臣良相的楷模。

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颗忠心,两朝元老,三顾茅庐而三分

天下,五丈原头,八卦阵中,六出祁山而七擒孟获。赤胆忠心,足

智多谋,助他人之霸业,成自己之威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

雄泪满襟。

苏轼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只这一句就让无数后人享用一生。他把苦难研成墨他把贬谪当成笔挥豪出一首又一首豪放旷达的

词章。他让我们领悟到:面对生活坎坷所应有的乐观态度面对人生

浮沉所应有的强劲风度。

2.他的文学成就举世无双,他的人生却充满坎坷,然而再多的挫折

与磨难也没有将他打倒,他始终笑对生活中的无奈,过着属于自己

的生活。他开宋词豪放派的先河,影响了后世的词。苏轼的贡献是

无穷的,是伟大的!

3.你站在中国文坛的黄金马车上翘首远瞻,你立在宦海沉浮的风口

浪尖上踯躅向前。你年少成名,初露锋芒,文惊四座,中年坎坷,

远谪异地,可正是在你官途暗淡之际,却真正唤醒了你人生璀璨的

群星,面对灰暗肃杀的寒冬,你从容的轻挥兰手,抽出了早春第一

枝新绿。谪仙的挥毫洒脱与诗圣的铿锵有力,在天地自然的鬼斧神

工下,熔铸成你不屈的豁达魂灵。那夜空中熠熠闪光的银河是对你

最佳的溢美之词,这大地上奔腾豪迈的长江是对你无上的礼赞之章,这一切的繁华与辛酸,都汇聚成为五千年一个词坛巨人的名字——

苏轼。

【篇三:高考经典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陈子昂篇]】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一)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一、作家简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无论

我们登高望远,还是隔海眺望,无论我们满怀事业的雄心壮志,还

是感叹人生的短促无奈,这首《登幽州台歌》总会被我们慷慨地吟咏,同时,还会有一股不可阻遏的豪气挟着深沉的人生思索和博大

的历史情怀喷薄而出,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走近《登

幽州台歌》,认识它的作者陈子昂。

● 作家档案

陈子昂:约659年——700年

字号: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时代:唐朝

籍贯: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生活经历: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开始发

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家大事,渴望在政治上

有所建树。

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当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

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休养生息。

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

下狱。

垂拱二年(686年),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的生活

获得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圣历元年(698年),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对其加以迫害,最终陈子昂冤死

狱中。

作品:《陈伯玉集》。其中有著名的诗文《庆云章》、《感遇诗三

十八首》、《度荆门望楚》、《晚次乐乡县》、《春夜别友人》、《白帝城怀古》、《送魏大从军》、《古意题徐令壁》、《修竹篇序》等。

名望:陈子昂在初唐诗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既是一位具有

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标举诗歌革新的杰出诗人、文学家。二、成名缘由

▲贡献概述

陈子昂主张改革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诗经》的“风、雅”传统,强调比兴寄托,提倡汉魏风骨。存诗100余首,其诗音节浏亮、风格雄浑,显示出近体诗趋向成熟时期的特色和刚健有力的诗风。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进步充实,语言刚健质朴,

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等许多

伟大诗人都从中受到启迪。

陈子昂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他的散文虽仍夹杂部分骈偶语句,但大体上质朴疏朗,接近先秦两汉古文,改变了唐初绮靡的文风。

▲突出成就

新的时代理想不断改变着初唐社会的审美情趣和习尚,成为文学艺

术沿革的

内在动力;同时,它也有赖于文学艺术的表现和传播,使之更深入

人心,进而影响一代乃至几代人的精神风貌。在这两者的交互运动中,抓住某些关键的契合点,新的文学理想就会脱颖而出,推进唐

诗高潮的到来。在初唐诗坛上完成了这一文学业绩的,正是陈子昂。▲评论资料

杜甫:“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白居易《初授拾遗》:“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韩愈《荐士》:“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卢藏用《陈伯玉文集序》:“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

安矣。”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

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萧颖士:“近日陈拾遗子昂文体最正。”

梁肃《补阙李君前集序》:“陈子昂以风雅革浮侈。”

三、作品在线

◆作品概述

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

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

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

等为代表,他的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其诗歌

理论的最好体现。

◆作品读思

选文一:《修竹篇序》(节选)

【导读】

陈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曾经提出了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正文】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

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

咏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

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

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

安作者,相视而笑。??

【鉴赏指导】

在唐诗发展史上,陈子昂这篇短文好象一篇宣言,标志着唐代诗风

的革新和转变。我们知道,刘勰、锺嵘反对南朝形式主义诗风,曾

经标举过“比兴”、“风骨”的传统。王勃反对龙朔前后的宫廷诗风,

也指责他们是“骨气都尽,刚健不闻”。陈子昂继承了他们的主张,

一针见血地指出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指出了“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光辉传统作为创作

的先驱榜样,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实现诗歌内容的真正革新。其态

度很坚决,旗帜很鲜明,号召很有力量。“兴寄”和“风骨”都是关系

着诗歌生命的首要问题。“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

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

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从当时情况来看,只

有实现内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诗歌担负起时代的使命。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初唐四杰”等诗人的积极努力,新风

格的唐

诗已经出现,沿袭齐梁的宫廷诗风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不满,诗歌

革新的时机更加成熟了。陈子昂的革新主张在这个时候提出,不仅

有理论的意义,而且富有实践的价值;不仅抨击了陈腐的诗风,而

且还为当时正在萌芽成长的新诗人、新诗风开辟了光明的道路。

【读思牵手】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是如何体现他的革新主张的?请举例阐述。

【释疑参考】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鲜明有力地体现了他的革新主张。

《感遇诗》三十八首,正是表现这种革新精神的主要作品。这些诗

并不是同时之作,有的讽刺现实、感慨时事,有的感怀身世、抒发

理想。内容广阔丰富,思想也矛盾复杂。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现

实性很强的边塞诗,例如:

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籍籍天骄子,

猖狂已复来。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这是他从征塞北时的作品,诗中对将帅无能,使边民不断遭受胡人

侵害的现实,深表愤慨。在从征幽州时所写的“朔风吹海树”一篇中,又对边塞将士的爱国热情遭到压抑表示深刻的同情。“丁亥岁云暮”

一篇更明白地揭发了武后开蜀山取道袭击吐蕃的穷兵黩武的举动。

这些内容都初步突破了泛拟古题的边塞诗的传统风气。

他对武后内政方面的弊端也有所讽刺。在“圣人不利己”一诗里,他

指责了武后雕制佛像、建造佛寺,浪费人力物力的佞佛行为。在“贵

人难得意”一诗里,他更勇敢地讽刺了武后对待臣下时而信任、时而

杀戮的作风。从这些现实性很强的诗篇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他的政

治抱负和他的诗歌革新主张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他的那些感怀身

世的诗,也写得很动人: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里,美好理想无法实现的深沉的苦闷,借楚辞草木零落、美人迟

暮的意境,婉转蕴藉地表现了出来。但是,他这种苦闷,在不同的

时间境遇之下,又转为愤激慷慨之音。如: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到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感遇诗》里也有一些叹息人生祸福无常,赞美隐逸求仙,发挥佛

老玄理的作品,例如“市人矜巧智”、“玄天幽且默”等篇,都有浓厚

的佛老消极思想。《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

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这几首诗是他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的

时候写的。(在下文中专门论述)

陈子昂的律诗比较少,但是象《度荆门望楚》,也是初唐律诗中的

佳作: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

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诗人用气势流畅的笔调,写出了他初次离蜀途中所见的巴楚壮丽山川。风格和其他诗人是有所不同的。

陈子昂仰慕“建安作者”和“正始之音”,他的诗受建安、正始诗人影

响较深。唐皎然《诗式》说:“子昂《感遇》,其源出于阮公《咏怀》。”象“兰若生春夏”、“贵人难得意”等比兴托讽的诗篇,以及那

些感慨人生祸福无常的诗,的确和阮籍十分相似。此外如《燕昭王》乃至《登幽州台歌》等,和阮诗“驾言发魏都”、“独坐空堂上”等诗

也有意境相通之处。而“丁亥岁云暮”、“本为

贵公子”、“朔风吹海树”、“苍苍丁零塞”等边塞诗,则和建安诗中

“梗概而多气”的写时事之作比较接近。

他的诗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同时存在。那些现实主义的作品,

有的叙事慷慨沉痛,有的还兼有政论锋芒。那些偏于抒发理想之作,

有的寄兴幽婉,有的又激情奔放,这又是浪漫主义的不同表现。总

的来说,他的诗风格虽然并不完全统一,但是其全部诗作绝没有一

点齐梁浮艳的气息,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选文二:《登幽州台歌》

【导读】

《登幽州台歌》,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

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

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

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

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不是这样吗?

【正文】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整体感悟】

凡读过这首诗的人可能都会觉得它好,但好在哪里却难说清楚。一

般用来分析诗词的招数,如情景交融、比喻拟人之类,对这首诗全

用不上。它的语言是那么枯槁,它的构思是那么平直,它的表现手

法又是那么简单。感情喷涌着,使陈子昂顾不上雕琢和修饰,两句

五言,两句骚体,就那么直截了当地喊了出来,却成为千古之绝唱。其中的奥妙究竟何在呢?

要想欣赏这首诗,还要从读这首诗的感受说起。欣赏以感受为基础,没有真切的感受就没有艺术的欣赏。因此,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进

而探索作者的用心,不失为艺术欣赏的一条途径。每当我们读这首

诗的时候,眼前总仿佛有一位诗人的形象,他象一座石雕孤零零地

矗立在幽州台上。那气概,那神情,有点象屈原,又有点象李白。

风雅中透出几分豪情,愤激中渗出一丝悲哀。他的眼睛深沉而又怅惘,正凝视着无尽的远方。他为自己的不幸而苦恼着,也为一个带

有哲理意味的问题而困惑着。这,就是陈子昂。于是,在我们耳边

又一次响起了他的喊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的不平,他

的忧愤,他心底的波澜,是那么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在这首诗歌里,诗人说,古代那些明君贤士早已逝去,只留下一些

历史的陈迹和佳话供人凭吊追忆,再也见不到他们了。即使今后再

有那样的英豪出现,自己也赶不上和他们见面。从战国以来,天地

依旧是原来的天地,它们的生命多么悠久。相比之下,人的一生却

是太短暂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来不及实现,自己的雄才大略来不及

施展,就将匆匆地离开人世。想到这里,怎能不怆然涕下呢?诗人

的孤独和悲怆,是那个压抑人才的封建社会造成的。他的这首浸透

着泪水的诗就是对那黑暗社会的强烈控诉。

【读思牵手】

这首诗为什么总是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

【释疑参考】

大概是因为这首诗有哲学上更普遍的意义和更大的启发性吧。“古人”和“来者”,不一定只限于指燕昭王和乐毅那样的明君贤臣,也可以

在一般的意义上理解为“前人”和“后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

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

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这种感唱既可以引出及时

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

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

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正因为陈子

昂抱着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也正因为在悲

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总是

引起我们的共鸣。

选文三:《春夜别友人》

【导读】

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

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面对金樽美酒,他

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怀抱。

【正文】

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特色赏析】

这是一首离别之作,诗人先从眼前宴会的情景落笔。“银烛吐青烟,

金樽对绮筵”,首联用对起格,不但语言富有对称美,而且使得眼前

景物形象鲜明,在对比中显出色彩美。银烛,晶莹洁白的蜡烛。金樽,形容酒杯华贵、考究。绮筵,华美的筵席。这一联用词比较华丽,目的在于通过对宴会隆重热闹场面的由衷赞美,来烘托出友情

的淳挚深厚。

华美的筵席固然令人兴奋,但它是为送行而设的,所以不免又笼罩

上一层离别的凄凉气氛,使在座的朋友于欢声笑语之外渐渐产生惆

怅与伤感之意。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即景传情.承首

联而引出寓别的主题。这一联从谢眺《离夜》诗的“离堂华烛尽,别

幌清琴哀”二句化出,但比谢诗更显得出语自然和意境深远,确切地

表达出此时此地依依惜别的情景。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把笔触从室内移向户外,描写夜

空的景色。诗人为什么这样变换描写角度呢?原来这里并不是泛泛写景,而是借背景的扩展和时间的推移来进一步映衬别情。长河没晓天,指银河消失在曙色之中。这一联好象专写夜空,实则关合夜宴。由于主宾双方不愿分离,遂使宴会从夜晚延续到拂晓,时间在悄悄

逝去,月亮已隐没到高树之后,银河也消失在曙色之中了,人却没

有散去。通过饮宴之长,暗示别情之深,这种以景衬情的含蓄手法,比正面抒写离情更加耐人寻味。

篇末以“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的问句作结。悠悠,遥远;洛

阳道,通往洛阳的路。这两句是说,此去洛阳的道路十分遥远,这

一分手,谁能预期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