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绿色补充细则

海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绿色补充细则

海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绿色

补充细则

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013年9月

目录

1 总则 (1)

2 建筑设计与热工设计 (2)

3 结构设计 (12)

4 空调通风系统设计 (13)

5 给排水系统设计 (15)

6 电气系统设计 (19)

附件一技术要点自查表 (25)

附件二提交资料自查表 (32)

1 总则

1.1为了推动海南省绿色建筑的发展,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建设,重点推动政府投资公益性公共建筑以及大型公共建筑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积极引导其他公共建筑建成绿色建筑,特制订本补充细则。

1.2本补充细则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海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试行)》DBJ 46-024-2012,结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海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03的要求,遵循适宜性和低成本的原则进行编制。按照本细则进行设计,可认为设计阶段达到绿色一星级设计标识的要求。

1.3本补充细则适用于海南省新建公共建筑绿色设计及审查工作。

2 建筑设计与热工设计

2.1 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

【技术要点】

1规划及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维持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减少对原有场地的环境改变,避免因场地建设对原有生态环境景观产生破坏;

2当因建设开发确需改造场地内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环境状况时,在工程结束后应进行生态复原。

2.2 建筑场地选址无洪灾、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符合国家和海南的相关安全性规定。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技术要点】

1建筑的选址必须符合国家相关的安全规定,应避开各种危害和危险源;

2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3进行土壤氡浓度检测,确认场地内无含氡土壤的威胁,选址周围土壤氡浓度符合国家《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 的规定。

2.3 场地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技术要点】

1确定场地范围内存在的污染源,主要包括:易产生噪声的运动场地,易产生烟、气、尘、声的餐饮、锅炉房和垃圾转运站等;

2场区内部产生的水、气、声、固废等污染,应经过净化处理,满足排放标准要求后排放;

3设计文件应根据环评报告中推荐隔离污染源的方法,采用合理的方法或措施;

4有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空气污染的房间应远离有安静要求、人员长期工作的房间或场所,当相邻位置时,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2.4 建筑总平面设计有利于夏季及过渡季节自然通风。

【技术要点】

1建筑总平面布局必须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宜采用行列式、自由式或采

用“前低后高”和有规律地“高低错落”,促进建筑自然通风;

2当建筑布局不利于夏季和过渡季节自然通风时,可利用树木的合理布置诱导气流,加强建筑的自然通风;

3当建筑呈一字平直排开且体形较长时(超过30m),应在适当位置设置过街楼以加强自然通风效果;

4利用穿堂风进行自然通风的建筑,其迎风面与夏季最多风向夹角不应小于45°。

2.5 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技术要点】

1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定量分析风压和热压作用下不同区域的自然通风效果。合理确定边界条件,基于典型的风向、风速进行建筑风环境模拟,并且达到下列要求:

1)在建筑物周围人行区1.5m处风速小于5m/s;

2)夏季保证75%以上的板式建筑前后保持1.5Pa左右的压差,避免局部

出现漩涡或死角;

2进行风环境模拟时,若能取得当地夏季和过渡季各季节风速风向联合概率密度时,可选用此数据作为场地风环境典型气象条件。若无法取得风速风向联合概率密度数据时,可选取当地夏季和过渡季中月平均风速最大月的风向风速作为场地风环境典型气象条件。考虑到海南台风主要集中于7-10月份,夏季可选取7月份进行模拟,过渡季可选择10月份进行模拟,以确定最不利工况。

2.6 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有促进自然通风的措施。

【技术要点】

1在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中鼓励采取诱导气流、促进自然通风的主动措施,如导风墙、拔风井、骑楼等,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

2当常规自然通风系统不能提供足够风量时,可采用捕风装置加强自然通风;

3当采用常规自然通风难以排除建筑内的余热、余湿或污染物时,可采用屋顶无动力风帽装置,无动力风帽的接口直径宜与其连接的风管管径相同;

4当建筑物利用风压有局限或热压不足时,可采用太阳能诱导等通风方式;

5在技术经济合理的条件下,鼓励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优化设计。

2.7 采用混合通风措施改善室内通风效果。

【技术要点】

1当自然通风达不到效果时,可以辅助机械通风,通过采用混合通风措施,最大限度的节约空调能耗。混合通风中的自然通风量不宜低于联合运行风量的30%;

2混合通风系统设计参数及运行控制方案应经技术经济及节能综合分析后确定。混合通风系统应具备工况转换功能,并符合下列规定:

1)应优先使用自然通风;

2)当控制参数不能满足要求时,启用机械通风;

3)对设置空调系统的房间,当混合通风系统不能满足要求时,关闭混合

通风系统,启动空调系统;

3对于高度大于15m的大空间采用混合通风系统时,需考虑温度分层等问题。

2.8 场地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的规定。

【技术要点】

1设计阶段,应对场地周边噪声现状进行检测;

2当不能满足时,可设置道路声屏障、低噪声路面、绿化降噪等隔离和降噪措施,减少环境噪声的干扰;

3对于可能产生噪声干扰的固定的设备噪声源采取隔声和消声措施,降低其不利影响。

2.9 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功能安排合理,减少相邻空间的噪声干扰以及外界噪声对室内的影响。

【技术要点】

1总平面规划中应注意噪声源及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合理布局,注意不把噪声敏感性高的建筑安排在临近交通干道的位置,同时确保不会受到固定噪声源的干扰;

2通过对建筑朝向、位置及开口的合理布置,降低所受外部环境噪声影响。

当建筑布局对于改善室内噪声效果不明显时,需要在建筑外窗和围护结构等方面采取额外的隔声措施;

3在设备系统设计、安装时考虑其引起的噪声与振动控制手段和措施,在设计初始阶段将噪声敏感房间远离噪声源;

4与有安静要求的房间(如旅馆客房、医院病房、学校教室等)相邻的设备机房,应选用低噪声设备。设备、管道应采用有效的减振、隔振、消声措施。比如增添弹簧、隔振垫等基础隔振装置,管道采用软连接并设置消声器,合理确定水管管径、管道内水流速符合规范要求,电梯井道与相邻房间设置隔离墙或在井道内做吸声构造。

2.10 宾馆和办公建筑室内背景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室内允许噪声标准中的二级要求;商场类建筑室内背景噪声水平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商场(店)、书店卫生标准》GB 9670的相关要求。

【技术要点】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 118中对宾馆和办公类建筑室内允许噪声级提出了标准要求,《商场(店)、书店卫生标准》GB 9670中规定的商场类建筑室内背景噪声不超过60dB(A),而出售音响的柜台背景噪声不能超过85 dB(A)。具体要求如下表所示:

表2.11-1 宾馆和办公建筑室内噪声标准值

允许噪声级(dB)

房间名称

二级

客房≤45

会议室≤50

多用途大厅≤50

办公室≤55

餐厅、宴会厅≤60

表2.11-2 商场(店))、书店室内噪声标准值

项目标准值

噪声(dB)≤60

2.11 不对周边建筑物带来光污染,不影响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

【技术要点】

1建筑立面设计应避免使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尽量避免弧面、凸面设计。如设计玻璃幕墙,应满足《玻璃幕墙光学性能》GB/T 18091-2000的规定,严格保证幕墙玻璃反射比满足4.1~4.2的要求,以保证不对周边建筑物带来光污染;

2在满足基本照度要求的前提下,室外夜景照明应舒适、温和,避免眩光;

3景观照明应避免采用大功率投光灯,宜采用折角灯具,合理设计,避免场地内景观照明光线直射到场地外,商业建筑避免使用大量霓虹灯;

4公共建筑的建设不应对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产生不利影响。

2.12 采用合理措施改善室内或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效果。

【技术要点】

1宜采用中庭、天井、屋顶天窗等设计加强室内自然采光;

2宜在外窗设置反光板、散光板,将室外光线反射到进深较大的室内空间。无天然采光的室内大空间,尤其是儿童活动区域、公共活动空间,可使用导光管、光导纤维等技术,将阳光从屋顶或侧墙引入,以改善室内照明舒适度和节约人工照明能耗;

3顶层的房间宜采用导光筒等技术,改善室内自然采光效果;

4地下室宜设计下沉式庭院,或使用窗井、采光天窗进行自然采光,但要处理好排水、防水等问题。使用镜面反射式导光筒时,地下室的覆土厚度不宜大于3m。也可将地下室设计为半地下室,直接对外开门窗洞口,从而改善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提高地下空间的品质,减少照明和通风能耗。

2.13 办公、宾馆类建筑75%以上的主要功能房间采光系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的要求。

【技术要点】

1合理进行建筑平面及外窗设计,75%及以上主要功能空间室内采光系数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的要求;

2对不满足采光系数要求的功能空间,通过导光筒、反光板、导光玻璃等技术手段,确保75%以上的空间满足要求;

3商业建筑、宾馆建筑、办公楼大堂宜采用顶部采光窗,采光窗面积不应大于屋顶总面积的20%,同时还要注意避免阳光直晒;

4建筑室内各房间表面装修材料的反射比宜符合顶棚面70%~80%,墙面

50%~60%,地面20%~40%的要求;

5当窗地面积比不满足要求时,需通过采光模拟分析,对建筑自然采光效果进行定量评价与优化调整平面布置。

2.14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技术要点】

1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设计并修建各种地下设施和多功能地下综合体(如停车、步行通道、商业、设备用房等),充分考虑地下空间多功能利用的可能性,设置便利的交通体系。同时在建筑荷载、空间高度、水、电、空调通风等配套上予以适当预留考虑;

2地下空间应有效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消除封闭感和压抑感,增强地下、半地下空间的功能适应性,拓展可能的利用功能,并降低运行维护费用;

3人防空间应做好平战结合设计;

4建筑地下室平面图应明确地下室面积及功能,地下建筑面积与建筑基底面积的比例不应小于15%。

2.15 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大于等于40%。

【技术要点】

1透水地面包括自然裸露地面、公共绿地、绿化地面和镂空面积大于或等于40%的镂空铺地(如植草砖)。尤其要注意的是,透水地面不包括透水砖等铺装方式;

2非机动道路、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铺地宜采用透水地面,并利用园林绿化提供遮阳;

3透水植草砖的镂空率大于或等于40%,并设透水垫层,如无砂混凝土、砾石、砂、砂砾料或其组合;

4地下室顶板上的绿化应采用工程措施,有效地将雨水引到实土绿地入渗,如采用渗透管、渗透管渠、渗井等,同时应注意采取入渗措施时避免地面沉降。

2.16 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

【技术要点】

1根据海南省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栽植适宜当地气候的本土植物,并采取乔、灌、草结合的种植方式,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不宜出现大面积的纯草坪。海南常见乡土植物如表2.17-1所示;

2采用乔、灌、草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层绿化,建议每100 m2绿地上不少于3 株乔木;

3植物的选择应体现地带性植被的特点,选择适合当地条件和小气候特点的植物,同时复层绿化应满足各种植物类型最小栽植土厚度的要求。

表2.17-1 海南地区常见乡土植物列表

种类植物列表

棕榈科椰子树、大王棕、老人葵、槟榔、假槟榔、油棕、黑杆油棕、中东海枣、加拿利海枣、海枣、金山葵、旅人蕉、柬埔寨糖棕、短穗鱼尾葵、散尾葵、高杆蒲

葵、狐尾椰子、三角椰、霸王榈、斐济榈、国王椰子、红棕榈、黄棕榈、青棕、

棍棒椰子、三药槟榔、南海枣、董棕、红茎椰子、冻子椰子、棕榈、猩红椰、

琼棕、蒲葵、圣诞椰、美丽针葵、大叶棕竹、夏威夷椰子、酒瓶椰、桄榔、圆

叶刺轴榈、棕竹

乔木凤凰木、红千层、白千层、非洲楝、印度紫檀、大叶榕、小叶榕、榄仁树、小叶榄仁、盆架子、重阳木、假萍婆、雨树、伊朗紫硬胶、福木、刺桐、火焰木、

黄花风铃木、粉花风铃木、木棉、青皮木棉、爪哇木棉、黄槐、白玉兰、鸡蛋

花、大花紫薇、小叶紫薇、鸡冠刺桐、洋紫荆、粉白羊蹄甲、红花羊蹄甲、火

焰木、蓝花楹、发财树、海南梧桐、黄槿、厚皮树、橡胶榕、垂叶榕、柳叶榕、

琴叶榕、花叶垂榕、南洋杉、母生、水蒲桃、红花夹竹桃、黄花夹竹桃、本地

鸭脚木、麻楝、阴香、樟树、海南菜豆树、金脉刺桐、龙爪槐、大叶相思、山

竹子、台湾相思、马占相思、桃花心木、酸豆树、铁刀木、铁力木、人面子、

海南红豆、大花第伦桃、琼崖海棠、菠萝蜜、面包树、腊肠树、荔枝、莲雾、

人心果、芒果、龙眼、杨桃、芭蕉、黄皮、洋蒲桃、海南蒲桃、海檬果、吊瓜

木、文丁果、红厚壳、水石榕、圆柏、侧柏、竹柏、罗汉松、扁柏、铺地柏、

龙柏

灌木扶桑、重瓣扶桑、七彩大红花、木槿、金脉爵床、红绒球、希美莉、洋金凤、红桑、双荚豆、黄花决明、变叶木、黄蝉、非洲茉莉、大叶龙船花、小叶龙船

花、洒金榕、黄金榕、黄馨梅、女贞、桅子花、狗牙花、茉莉花、米兰、夜来

香、九里香、含笑、鸭脚木、花叶鸭脚木、大叶鸭脚木、红雀珊瑚、花叶假连

翘、南洋森、福建茶、红背桂、黄虾花、白纸扇、彩叶山漆茎、驳骨丹、山瑞

香、圆叶洋苋、亮叶朱蕉、美女樱、马缨丹、凤梨、落地生根、七叶莲、苏铁、

海南苏铁、万年麻、黄纹万年麻、草海桐、红刺露兜、金边露兜、野菠萝、野

露兜、美洲苏铁、龙血树、巴西铁、酒瓶兰、丝兰

草本、地被红龙草、一串红、美人蕉、鹤望兰、朱蕉、绿朱蕉、黄金鸟、红鸟蕉、富贵鸟、金鸟赫蕉、花叶艳山姜、朱顶红、虎尾兰、剑麻、金边龙舌兰、龙舌兰、紫叶竹芋、小蚌兰、吊竹梅、山芋、龟背竹、春羽、蜘蛛兰、文殊兰、白蝴蝶、白掌、万年青、鸟巢蕨、合果芋、冷水花、蔓花生、四季秋海棠、波斯顿蕨、彩叶芋、长春花、葱兰、肾蕨、太阳花、非洲凤仙、鸡冠花、万寿菊、一品红、红苋草、何氏凤仙、彩叶草、银叶菊、仙人柱、仙人球、仙人指、龙骨、虎刺

梅、火鞅勒、射干、金钱树、海南墨兰、绿玉树、三角霸王鞭、天门冬、满天

星、红绿草、白苋草、沿阶草、银边草、金边吊兰、韭兰、蟛蜞菊、繁星花、

锡兰叶下珠、台湾草、大叶油草、马尼拉草。百慕大草

藤本麒麟尾、龙吐珠、炮仗花、三角梅、珊瑚藤、马鞍藤、金银花、黄金葛、百香果、五爪金龙、羽叶茑萝、牵牛花

竹类佛肚竹、青皮竹、黄金间碧竹、凤尾竹、小青竹

水生风车草、富贵竹、菖蒲、再力、水生美人蕉、花叶芦苇、凤眼莲、荷花、梭鱼草、水葵、花叶草、千屈菜、水烛草、铜钱草、水罂粟、鸢尾、羽毛草、三香

草、睡莲

表2.17-2 各类植物栽植土层厚度要求

植物类型栽植土层厚度(cm)

草坪植物>30

小灌木>45

大灌木>60

浅根乔木>90

深根乔木>150

2.17 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构件。

【技术要点】

1建筑立面设计应简洁大方,避免大量的装饰性构件。作为装饰的飘板、格栅、构架等建筑构件应结合遮阳、导风等功能进行设计,或结合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进行设置,尽量减少纯装饰构件的使用,装饰性构件造价占工程总造价的比例应小于5‰;

2建筑女儿墙高度不宜超过规范要求的2倍,即不超过2.2m;

3装饰性构件应与城市景观协调一致,不影响整体美观性。

2.18 建筑入口和主要活动空间设有无障碍设施。

【技术要点】

1场地内公共区域应设置无障碍人行道路。场地主要出入口、停车位等无障碍设施应按照我国现行《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进行设计;

2平面图应充分考虑无障碍设计,要求设计无障碍出入口、卫生间、电梯及其他必要的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施及通道附近应设国际通用的无障碍标识牌;

3公共建筑基地的无障碍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基地的车行道与人行通道地面有高差时,在人行通道的路口及人

行横道的两端应设缘石坡道;

2)建筑基地的广场和人行通道的地面应平整、防滑、不积水;

3)建筑基地的主要人行通道当有高差或台阶时应设置轮椅坡道或无障

碍电梯。

2.19 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 7106规定的6级要求。

【技术要点】

1外窗气密性应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 7106 规定的6级要求;

2透明幕墙气密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GB/T 15225规定的3级。

2.20 设备、管道的设置便于维修、改造和更换。

【技术要点】

1设备管井设置在便于维修的公共位置;

2机房、屋面设计应考虑维修人员维修设备的便宜性。

2.21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符合现行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和《海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03的规定。

【技术要点】

1节能计算应用海南省政府批准或行业内普遍采用的软件;

2绿色公共建筑应满足现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和《海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03中设计参数的规定,当不能满足标准规定时,应进行权衡判断。

2.22 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建筑设计选材时考虑使用材料的可再循环使用性能,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技术要点】

1建筑中的可再循环材料包含两部分,一是使用的材料本身就是可再循环材料,二是建筑拆除时能够被再循环利用的材料。可再循环材料主要包括:钢、铸铁、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玻璃、塑料、石膏制品、木材、橡胶等;

2设计过程中应尽量选用可再循环的建筑材料和含有可再循环材料的建材

制品,并注意可再循环材料的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

3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

2.23 建筑围护结构内部和表面无结露、发霉现象。

【技术要点】

1暖通施工图设计说明中应有对空调设计参数的完整说明,建筑施工图中应有对建筑围护结构及热桥部分的保温隔热做法说明;

2按照现行《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713的要求对围护结构的防潮、结露性能进行校核;

3海南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1月、2月三个月份,建议在进行结露计算时,室外空气温度依据最低值进行选取;

4海南夏季湿度大,存在夏季结露的可能,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夏季结露:

1)利用架空层防结露,可将首层设为车库等公用设施,提高首层地面温

度降低地面夏季结露的强度;

2)材料层防结露,采用热容量小的材料装饰房间内表面特别是地板表面

如木地板、三合土、地毯等地面材料,提高表面温度,减小夏季结露

的可能性;

3)呼吸防结露,利用多孔材料的对水分吸附冷凝原理和呼吸作用,延缓

和减小夏季结露强度。例如陶土防潮砖和防潮缸砖就有这种呼吸防结

露作用。

3 结构设计

3.1 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建筑砂浆采用预拌砂浆。

【技术要点】

1现浇混凝土全部采用预拌混凝土,建筑砂浆采用预拌砂浆,并在图纸中写明具体应用部位;

2施工图阶段提供当地混凝土砂浆要求的政策文件;

3在建筑及结构施工设计说明中标明“本项目采用预拌混凝土及预拌砂浆”。

4 空调通风系统设计

4.1 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风速等参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中的设计计算要求。

【技术要点】

结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以及政府相关要求,对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房间内温度、湿度和风速的要求如下表。

表4..1-1 空气调节系统室内计算参数

参数冬季夏季

温度(℃)

一般房间2026 大堂、过厅1827

风速(ν)(m/s)0.10≤ν≤0.200.15≤ν≤0.30

相对湿度(%)30~6040~65

4.2 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新风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的设计要求。

【技术要点】

1当《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新风量取值与《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不一致时,新风量应取较大值;

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 新风量要求详见下表:

表4.2-1 公共建筑主要空间的设计新风量

建筑类型与房间名称新风量[m3/(h?p)]

旅馆建筑

客房

5 星级50

4 星级40

3 星级30 餐厅、宴会厅、多功能厅

5 星级30

4 星级25

3 星级20

2 星级15

大堂、四季厅4~5 星级10

商业、服务

4~5 星级20

2~3 星级10

美容、理发、康乐设施30 旅店客房

一~三级30

四级20

文化娱乐

影剧院、音乐厅、录像厅20 游艺厅、舞厅(包括卡拉O K 歌厅)30 酒吧、茶座、咖啡厅10

体育馆20 商场(店)、书店20 饭馆(餐厅)20 办公30

学校教室小学11 初中14 高中17

4.3 室内采用调节方便、可提高人员舒适性的空调末端。

【技术要点】

1空调系统根据使用空间合理设置独立开启及调节装置;

2在舒适度要求高的场所,可以考虑采用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

3空调末端的设计要符合节能要求和当地条件,如未充分考虑除湿的情况下不可采用辐射吊顶末端、宾馆类建筑不能采用不可调节的全空气系统。

4.4 建筑物处于部分负荷时和仅部分空间使用时,采取有效措施节约通风空调系统能耗。

【技术要点】

1区分房间的朝向,细分空调区域,实现空调系统分区控制;

2根据负荷变化实现制冷量调节,空调冷源机组的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的规定;

3应以逐时冷负荷和相关水力计算结果为依据,确定暖通空调冷源、空气处理设备、风水输送设备的容量,设备的选择应考虑容量和台数合理搭配,使系统在经常性部分负荷运行时处于相对高效率状态;

4水系统采用变流量运行或全空气系统采用变风量控制。

5 给排水系统设计

5.1 在方案、规划阶段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设置合理、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

【技术要点】

1结合城市水环境专项规划、地区水资源状况、气象资料、地质条件及市政设施情况等要素,因地制宜的考虑绿色建筑水资源的统筹利用方案;

2应明确项目生活用水节水用水定额及生活热水节水用水定额取值,用水定额选取应满足现行《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的相关要求;

3建筑给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方案内容包括水源情况简述(包括自备水源和市政给水管网)、供水方式、给水系统的分类及组合情况、分质供水的情况、当水量水压不满足时采取的措施、防水质污染措施等;

4建筑排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方案内容包括现有排水条件、排水系统的选择及排水体制、污废水排水量等;

5系统设计中应采用节水器具、高效节水设备和相关的技术措施等;

6靠近或在市政管网服务区域的建筑,其生活污水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纳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系统;远离或不能接入市政排水系统的污水,应进行单独处理(分散处理),且要设置完善的污水收集和污水排放等设施,处理后排放到附近受纳水体,其水质应达到国家及地方相关排放标准,污水处理率和达标排放率必须达到100%;

7对雨水及再生水利用的可行性、经济性和实用性进行说明,进行水量平衡计算分析,确定雨水及再生水是否利用、利用方法、规模、处理工艺流程。应根据当地的降雨与水资源等条件,因地制宜地加强雨水利用,合理地设计雨水收集系统与规模,避免投资效益低下;

8根据用水水质要求,充分考虑水的重复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市政供水量。

9景观用水不得采用自来水、地下水。

5.2 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

【技术要点】

1选用高性能阀门、零泄漏阀门,避免给水系统渗漏;生活水箱应设在建筑物房间内,容积、材质及密封方式设计合理;

2给水系统中使用的管材、管件,必须符合现行产品国家标准的要求。新型管材和管件应符合企业标准的要求,并必须符合有关管理部门的规定和组织专家评估或通过鉴定的企业标准的要求;

3合理设计供水系统,避免供水压力过高或压力骤变;

4在需要进行水量平衡测试的系统,分级安装高灵敏度计量水表,以判断系统漏损位置。

5.3 建筑内卫生器具合理选用节水器具,节水率不低于10%。

【技术要点】

1用水器具应优先选用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告《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节水设备》(产品)目录中公布的设备、器材和器具。公共区域应合理选用节水水龙头、节水便器、节水淋浴装置等。所有用水器具应满足《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 164 及《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GB 18870 的要求;

2对办公、商场类公共建筑可选用以下节水器具:

1)可选用光电感应式等延时自动关闭水龙头、停水自动关闭水龙头;

2)可选用感应式或脚踏式高效节水型小便器和两档式坐便器,缺水地区

可选用免冲洗水小便器;

3)极度缺水地区可选用真空节水技术。

3对宾馆类公共建筑可选用以下节水器具:

1)客房可选用陶瓷阀芯、停水自动关闭水龙头;两档式节水型坐便器;

水温调节器、节水型淋浴装置等节水器具;

2)公用洗手间可选用延时自动关闭、停水自动关闭水龙头;感应式或脚

踏式高效节水型小便器和蹲便器,缺水地区可选用免冲洗水小便器;

3)厨房可选用加气式节水龙头、节水型洗碗机等节水器具;

4)洗衣房可选用高效节水洗衣机;

5)设有集中供应生活热水系统的建筑,应设完善的热水循环系统,使得

用水点开启后10 秒钟内出热水。

5.4 按用途设置用水计量水表。

【技术要点】

1建筑设计中应将水表适当分区集中设置或设置远传水表;当建筑项目内设建筑自动化管理系统时,建议将所有水表计量数据统一输入该系统,以达到漏水探查监控的目的;

2公共建筑应对不同用途和不同付费单位的供水设置水表,如餐饮、洗浴、中水补水、空调补水等,以便于统计每种用途的用水量和漏水量;

3为了保证计量收费、水量平衡测试以及合理用水分析工作的正常开展,应在如下位置安装水表:

1)给水系统总引入管(市政接口);

2)每栋建筑的引入管;

3)高层建筑的如下位置:

a)直接从外网供水的低区引入管上;

b)高区二次供水的水池前引入管上;

c)对于二次供水方式为水池——水泵——水箱的高层建筑,有条件

时,应在水箱出水管上设置水表,以分析、计算溢流浪费的水量。

4)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补水管。

5.5 绿化灌溉采用喷灌、微灌等高效灌溉方式或采用改良土壤、残土覆盖等减少植土水分蒸发的措施。

【技术要点】

1绿化灌溉应采用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鼓励采用湿度传感器或根据气候变化调节的控制器;

2当采用建筑中水灌溉时,喷灌方式易形成气溶胶,因水中微生物在空气极易传播,应避免采用;

3按用途设置计量水表,并落实在灌溉系统图中。

4土壤改良:对保水性较差的土壤可以混合保水性较好的有机质土,添加湿润介质和保水聚合物,如蛭石、蛇木屑、泥炭土等,以提高土壤的透水与蓄水能力;

5残体覆盖:除树干及花圃以外,整个景观区皆可用草类残株树皮、木屑、砾石等覆盖:75毫米厚度的覆盖可以减少70%的土壤水分蒸发、土壤充实,也可以减少杂草生长。对较矮的植物采用50毫米厚度的覆盖。

5.6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雨水积蓄、处理及利用方案。

【技术要点】

1雨水收集利用应进行技术经济分析;

2应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的雨水入渗措施;

3建筑开发行为不改变场地雨水的综合径流系数和径流状况,开发后场地雨水的外排量不宜大于开发前场地雨水的外排量,不增加市政雨水管网和水体的负荷;

4结合场地的地形特点规划设计好雨水径流途径,包括地面雨水以及建筑屋面雨水,减少雨水受污染几率;

5通过雨水收集、入渗、雨水渗排管的方式减少雨水外排;

6雨水设计方案应进行逐月雨水水量平衡分析,确定雨水收集量和雨水利用量。

5.7 使用非传统水源时,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技术要点】

1供水管道应设计涂色或标识,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的要求;

2水池、水箱、阀门、水表及给水栓、取水口等均应采取防止误接、误用、误饮的措施;

3雨水、中水等非传统水源在储存、输配等过程中应有足够的消毒杀菌能力,且水质不得被污染;

4供水系统应设有备用水源、溢流装置及相关切换设施等;

5雨水、中水等在处理、储存、输配等环节应采取安全防护和监测、检测控制措施;

6采用海水冲厕时,应对管材和设备进行防腐处理。

建筑节能设计规范

应按下式计算,并不应大于表5.3.26中的规定。 5.3.27 空气调节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ER)应按下式计算,且不应大于表5.3.27中的规定值。

5.3.28 空气调节冷热水管的绝热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保冷设计导则》GB/T 15586的经济厚度和防表面结露厚度的方法计算,建筑物内空气调节冷热水管亦可按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选用。 5.3.29 空气调节风管绝热层的最小热阻应符合表5.3.29的规定。 5.3.30 空气调节保冷管道的绝热层外,应设置隔汽层和保护层。 5.4 空气调节与采暖系统的冷热源 5.4.1 空气调节与采暖系统的冷、热源宜采用集中设置的冷(热)水机组或供热、换热设备。机组或设备的选择应根据建筑规模、使用特征,结合当地能源结构及其价格政策、环保规定等按下列原则经综合论证后确定: 1 具有城市、区域供热或工厂余热时,宜作为采暖或空调的热源; 2 具有热电厂的地区,宜推广利用电厂余热的供热、供冷技术; 3 具有充足的天然气供应的地区,宜推广应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和燃气空气调节技术,实现电力和天然气的削峰填谷,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 4 具有多种能源(热、电、燃气等)的地区,宜采用复合式能源供冷、供热技术; 5 具有天然水资源或地热源可供利用时,宜采用水(地)源热泵供冷、供热技术。 5.4.2 除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外,不得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热源: 1 电力充足、供电政策支持和电价优惠地区的建筑; 2 以供冷为主,采暖负荷较小且无法利用热泵提供热源的建筑; 3 无集中供热与燃气源,用煤、油等燃料受到环保或消防严格限制的建筑; 4 夜间可利用低谷电进行蓄热、且蓄热式电锅炉不在日间用电高峰和平段时间启用的建筑; 5 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地区的建筑; 6 内、外区合一的变风量系统中需要对局部外区进行加热的建筑。 5.4.3 锅炉的额定热效率,应符合表5.4.3的规定。 5.4.4 燃油、燃气或燃煤锅炉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锅炉房单台锅炉的容量,应确保在最大热负荷和低谷热负荷时都能高效运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最新解读【最新版】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最新解读 01、建筑高度问题 新规范:4.5.2 -2 非本标准第4.5.1 条第3款、第4款控制区内建筑,平屋顶建筑高度应按建筑物主入口场地室外设计地面至建筑女儿墙顶点的高度计算,无女儿墙的建筑物应计算至其屋面檐口;坡屋顶建筑高度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算;当同一座建筑物有多种屋面形式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 附录《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附录A建筑高度和建筑层数的计算方法: A.0.1 建筑高度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建筑屋面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的平屋面)时,建筑高度应为建筑室外设计地面至其屋面面层的高度; 解读:非常令人失望的一条!!! 原本希望此次消防与规划关于建筑高度的说法能够统一。

但是很遗憾,建筑师仍然要在24m高度上被规划和消防部门反复蹂躏! 02、转弯半径问题 新规范:5.2.2 -4 道路转弯半径不应小于3.0m,消防车道应满足消防车最小转弯半径要求; 解读:一个转弯半径15年都没有搞定? 2005年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就极笼统,新标准仍然是这么不负责任的一句话! 能不能明确地告诉大家: 普通消防车道最小转弯半径为6.0m 重型消防车道最小转弯半径为9.0m 特种消防车道最小转弯半径为18.0m 03、楼梯平台宽度问题

6.8.4 当梯段改变方向时,扶手转向端处的平台最小宽度不应小于梯段净宽,并不得小于 1.2m。当有搬运大型物件需要时,应适量加宽。直跑楼梯的中间平台宽度不应小于0.9m。 解读:条文说明中这张配图非常令人失望,净宽度需考虑墙体面层的厚度是很好的进步。 但实际生活中平台处的扶手对搬运大件物品的干扰是很微小的,把净宽度控制到仅有20cm左右的小扶手处真是匪夷所思!难道真的有人会把扶手大大地深入平台? 总之,设计师应该注意:平台处的扶手尽量做小!! 04、所谓的“协调”可能是个大杀器 新增部分: 4.1.3 建筑设计应注重建筑群体空间与自然山水环境的融合与协调、历史文化与传统风貌特色的保护与发展、公共活动与公共空间的组织与塑造,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物的形态、体量、尺度、色彩以及空间组合关系应与周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Unified standard for reliability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GB 50068-2001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2002年3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的通知 建标[2001]230 号 根据我部“关于印发《一九九七年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1997]108号)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经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068-2001 ,自2002年3月1日起施行。其中1.0.5,1.0.8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 68-84 于2002年12月31日废止。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解释工作。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1年11月13日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建设部建标[1997]108 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原《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 68-84)共同修订而成的。 本次修订的内容有:

1.标准的适用范围:鉴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在结构可靠度设计方法上有一定特殊性,从原标准要求的"应遵守"本标准,改为"宜遵守"本标准; 2.根据《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92)的规定,增加了有关设计工作状况的规定,并明确了设计状况与极限状态的关系; 3.借鉴最新版国际标准ISO 2394:1998 《结构可靠度总原则》,给出了不同类型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 4.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设计表达式中,对于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增加了永久荷载效应为主时起控制作用的组合式; 5.对楼面活荷载、风荷载、雪荷载标准值的取值原则和结构构件的可靠指标以及结构重要性系数等作了调整; 6.首次对结构构件正常使用的可靠度做出了规定,这将促进房屋使用性能的改善和可靠度设计方法的发展; 7.取消了原标准的附件。 本标准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将来可能需要进行局部修订,有关局部修订的信息和条文内容将刊登在《工程建设标准化》杂志上。 为了提高标准质量,请各单位在执行本标准的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的意见和建议寄给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参编单位: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重庆大学,中南建筑设计院,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福建师范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明顺胡德炘史志华陶学康陈基发白生翔苑振芳戴国欣陈雪庭王永维钟亮戴国莹林忠民 1 总则 1.0.1 为统一各类材料的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使设计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的要求,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结构,组成结构的构件及地基基础的设计。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 50352-2019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3.1 民用建筑分类 3.2 设计使用年限 3.3 建筑气候分区对建筑基本要求 3.4 建筑与环境 3.5 建筑模数 3.6 防灾避难 4 规划控制 3.6 防灾避难 4.1 城乡规划及城市设计 4.2 建筑基地 4.3 建筑突出物 4.4 建筑连接体 4.5 建筑高度 5 场地设计 5.1 建筑布局 5.2 道路与停车场 5.3 竖向 5.4 绿化 5.5 工程管线布置 6 建筑物设计 6.1 建筑标定人数的确定 6.2 平面布置

6.3 层高和室内净高 6.4 地下室和半地下室 6.5 设备层、避难层和架空层 6.6 厕所、卫生间、盥洗室、浴室和母婴室6.7 台阶、坡道和栏杆 6.8 楼梯 6.8 楼梯 6.9 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 6.10 墙身和变形缝 6.11 门窗 6.12 建筑幕墙 6.13 楼地面 6.14 屋面 6.15 吊顶 6.16 管道井、烟道和通风道 6.17 室内外装修 7.4 声环境 7 室内环境 7.1 光环境 7.2 通风 7.3 热湿环境 7.4 声环境 8 建筑设备 8.1 给水排水 8.2 暖通空调 8.3 建筑电气 8.4 燃气

1 总则 1.0.1 为使民用建筑符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满足安全、卫生、环保等基本要求,统一各类民用建筑的通用设计要求,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设计。 1.0.3 民用建筑设计除应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人、建筑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2 必须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环境。 3 应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的需求。 4 应贯彻节约用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和节约原材料的基本国策。 5 应满足当地城乡规划的要求,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宜体现地域文化、时代特色。 6 建筑和环境应综合采取防火、抗震、防洪、防空、抗风雪和雷击等防灾安全措施。 7 应在室内外环境中提供无障碍设施,方便行动有障碍的人士使用。 8 涉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各项建设,应符合相关保护规划的规定。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2019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 50352-2019 1总则 2术语 3基本规定 民用建筑分类 设计使用年限 建筑气候分区对建筑基本要求 建筑与环境 建筑模数 防灾避难 4规划控制 防灾避难 城乡规划及城市设计 建筑基地 建筑突出物 建筑连接体 建筑高度 5场地设计 建筑布局

道路与停车场 竖向 绿化 工程管线布置 6建筑物设计 建筑标定人数的确定 平面布置 层高和室内净高 地下室和半地下室 设备层、避难层和架空层 厕所、卫生间、盥洗室、浴室和母婴室台阶、坡道和栏杆 楼梯 楼梯 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 墙身和变形缝 门窗 建筑幕墙

楼地面 屋面 吊顶 管道井、烟道和通风道 室内外装修 声环境 7室内环境 光环境 通风 热湿环境 声环境 8建筑设备 给水排水 暖通空调 建筑电气 燃气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1总则 1 总则

为使民用建筑符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满足安全、卫生、环保等基本要求,统一各类民用建筑的通用设计要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设计。 民用建筑设计除应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人、建筑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2 必须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环境。 3 应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的需求。 4 应贯彻节约用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和节约原材料的基本国策。 5 应满足当地城乡规划的要求,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宜体现地域文化、时代特色。 6 建筑和环境应综合采取防火、抗震、防洪、防空、抗风雪和雷击等防灾安全措施。 7 应在室内外环境中提供无障碍设施,方便行动有障碍的人士使用。 8 涉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风景名胜 区、自然保护区的各项建设,应符合相关保护规划的规定。 ▼展开条文说明 民用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 术语 民用建筑 civil building 供人们居住和进行公共活动的建筑的总称。 居住建筑 residential building 供人们居住使用建筑。 公共建筑 public building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表

公共建筑维护结构节能设计表 工程名称沧州市供排水集团综合服务楼所属地区代号一类地区建筑分类甲类 工程建设地点河北省沧州市建筑层数地上20层,地下一 层 建筑面积46580 m2 体形系数工程设计值0.11 本标准限值0.40 外门窗/透明幕墙气密性等级外门窗不低于6级水平; 幕墙不低于3级水平 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外围护结构 项目做法说明 传热系数 工程设计值本标准限值屋面 120厚混凝土楼板,30厚轻集料混凝土,65厚挤塑聚苯板,25厚水泥砂浆0.48 0.50 外墙 南200厚轻集料混凝土砌块, 60厚岩棉板 0.51 0.60 北 200厚轻集料混凝土砌块, 60厚岩棉板0.51 0.60 东200厚轻集料混凝土砌块, 60厚岩棉板0.51 0.60 西200厚轻集料混凝土砌块, 60厚岩棉板0.51 0.60 底面接触空气的架空或外挑 楼板 70厚轻集料混凝土垫层,120厚钢筋混凝土楼板, 85厚岩 棉板 0.49 0.5 非采暖空调房间与 采暖空调房间 隔墙200厚钢筋混凝土墙, 30厚膨胀玻化微珠保温 1.46 1.5 楼板70厚轻集料混凝土垫层,120厚钢筋混凝土楼板, 20厚超细无机纤维 1.27 1.5 地面周边地面无—0.52 非周边地面无—0.3 外窗 朝向窗墙面积比窗框材质及玻璃品种规格K/SC K/SC 南0.48 断桥隔热铝合金LOW-E中空(6+12+6)玻璃(在线) 2.30/0.6 2.30/0.6 北0.49 断桥隔热铝合金LOW-E中空(6+12+6)玻璃(在线) 2.30/0.6 2.30/0.6 东0.46 断桥隔热铝合金LOW-E中空(6+12+6)玻璃(在线) 2.30/0.6 2.30/0.6 西0.43 断桥隔热铝合金LOW-E中空(6+12+6)玻璃(在线) 2.30/0.6 2.30/0.6 水平0.07 断桥隔热铝合金LOW_E中空(6+12+6)玻璃(在线) 2.7/0.5 2.7/0.5 结论该设计建筑的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外窗遮阳系数、外窗及透明幕墙的气密性和各部位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同时 满足标准规定,满足节能设计标准要求。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2019

[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 50352-2019 1总则 2术语 3基本规定 民用建筑分类 设计使用年限 ` 建筑气候分区对建筑基本要求 建筑与环境 建筑模数 防灾避难 4规划控制 防灾避难 城乡规划及城市设计 建筑基地 ` 建筑突出物 建筑连接体

建筑高度 5场地设计 建筑布局 道路与停车场 竖向 绿化 / 工程管线布置 6建筑物设计 建筑标定人数的确定 平面布置 层高和室内净高 地下室和半地下室 设备层、避难层和架空层 厕所、卫生间、盥洗室、浴室和母婴室, 台阶、坡道和栏杆 楼梯

楼梯 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墙身和变形缝 门窗 建筑幕墙 楼地面 ~ 屋面 吊顶 管道井、烟道和通风道 室内外装修 声环境 7室内环境 光环境 通风 & 热湿环境 声环境 8建筑设备

给水排水 暖通空调 建筑电气 燃气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总则 1 总则 为使民用建筑符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满足安全、卫生、环保等基本要求,统一各类民用建筑的通用设计要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设计。 民用建筑设计除应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人、建筑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 2 必须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环境。 3 应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的需求。 4 应贯彻节约用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和节约原材料的基本国策。 5 应满足当地城乡规划的要求,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宜体现地域文化、时代特色。 6 建筑和环境应综合采取防火、抗震、防洪、防空、抗风雪和雷击等防灾安全措施。 7 应在室内外环境中提供无障碍设施,方便行动有障碍的人士使用。 8 涉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风景名胜 区、自然保护区的各项建设,应符合相关保护规划的规定。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规范》征求意见稿--条文说明

目次 1 总则 (3) 3 基本规定 (4) 3.1民用建筑分类 (4) 3.3建筑气候分区对建筑基本要求 (4) 3.4建筑与环境 (4) 3.5建筑模数 (5) 3.6防灾避难 (6) 4 规划控制 (7) 4.1建筑基地 (7) 4.2建筑突出物 (10) 4.3建筑连接体 (11) 4.4建筑高度 (12) 5 场地设计 (13) 5.1建筑布局 (13) 5.2道路与停车场 (13) 5.3竖向 (15) 5.4绿化 (15) 5.5工程管线布置 (16) 6 建筑物设计 (17) 6.1无标定人数的建筑 (17) 6.2平面布置 (17) 6.3层高和室内净高 (18) 6.4地下室和半地下室 (18) 6.5设备层、避难层和架空层 (19) 6.6厕所、卫生间、盥洗室和浴室 (20) 6.7台阶、坡道和栏杆 (21) 6.8楼梯 (22) 6.9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 (26) 6.10墙身和变形缝 (26) 6.11门窗 (27) 6.12建筑幕墙 (28) 6.13楼地面 (29) 6.14屋面 (30) 6.15吊顶 (31) 6.16管道井、烟道和通风道 (31) 1

6.17室内外装修 (32) 7 室内环境 (33) 7.1光环境 (33) 7.2通风 (35) 7.3热湿环境 (36) 7.4声环境 (38) 8 建筑设备 (41) 8.1给水排水 (41) 8.2暖通空调﹙燃气﹚ (42) 8.3建筑电气 (44) 2

1 1 总则 总则 总则 1.0.1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2013]169号文的要求,对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进行全面修订本规范是在原《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以下简称“通则”)基础上修编改名为《民用建筑设计统一规范》。“通则”自实施近8年来,在规范编制、工程设计、标准设计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经济技术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1世纪初期对各项民用建筑工程在功能和质量上有更高、更新的要求。节能、环保、绿色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强化,使得建筑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功能复杂化、综合化,加之新材料新技术也不断涌现,而从业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这本标准,作为各类民用建筑设计和民用建筑设计规范编制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的重要通用标准之一,以保障民用建筑工程使用功能和质量,确保建筑物使用中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公共利益,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着“增”、“留”、“删”、“改”四原则对原《通则》进行修订。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设计。由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经济和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无论是城市还是村镇,对民用建筑工程质量都不能放松,根据防火规范等有关规定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工程,本规范作为国家标准也应适用于城乡。乡镇建筑一般规模小、标准低,但所订日照、通风、采光、隔声等标准在乡镇广大地区更容易做到,地方上也可根据本规范内容和具体情况制订地方标准或实施细则。 1.0.3根据原《通则》中的设计基本原则和现代要求,加以补充和发展。如人、建筑、环境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原则等,这些要求无量的指标,但作为设计的重要理念和原则,不可忽视。国家有关的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主要是指《建筑法》、《城乡规划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等。根据《城乡规划法》,将第5款改为“符合当地城乡规划”,强调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和乡村。为了打破当前城市风貌“千城一面”、建筑缺乏地域特色等问题,增加了“宜具有地域特色,”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

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自2005年7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批准发布的第一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性国家标准,认真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真正落到实处,是当前建筑设计的一项首要任务。 公共建筑的能耗包括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通风、空调和照明用能消耗,公共建筑节能50%的目标是由建筑专业、暖通专业、电气专业共同来承担。对于建筑专业来说,就是改善和提高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也就是建筑热工设计。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第4章是建筑专业重点掌握和执行的标准。在这个章节中对建筑专业提出了热工性能规定性指标和权衡判断要求,如果规定性指标不能满足规定要求,就必须进行权衡判断。由于权衡判断整个过程比较复杂繁琐,必须采用专门的计算软件,而目前尚未推出正式的软件版本,《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为了方便设计人员,避免复杂的计算,已经将规定的热工性能参数范围放得很宽,只要我们建筑专业在设计过程中重视围护结构材料的保温性能,绝大多数公建不需要经过权衡判断这一过程。 一、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 (一)规定性指标 上海为夏热冬冷地区,该地区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强制性条款规定性指标共有如下几项: 1. 屋面的传热系数:K≤ 0.7 w/㎡·k 2. 外墙传热系数:Km≤ 1.0 w/㎡ ·k 3. 地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挑空楼板的传热系数:K≤ 1.0 w/㎡ ·k 4. 外窗(含透明幕墙)的传热系数K和遮阳系数SC: 窗墙面积比≤ 0.2,K ≤ 4.7 W/m2 ·k , 0.2<窗墙面积比≤ 0.3,K ≤ 3.5 W/m2·k, SC ≤0.55 0.3<窗墙面积比≤0.4,K≤3.0 W/ m2·k, SC ≤0.50 /0.6(北向) 0.4<窗墙面积比≤ 0.5,K ≤ 2.8W/ m2·k, SC ≤0.45/0.55 (北向) 0.5<窗墙面积比≤ 0.7,K ≤ 2.5 W/ m2·k, SC ≤0.40/0.45 (北向)

建筑设计的规范、标准及条例

主要引用的规范、标准及条例 一、建筑设计 1、建筑设计主要引用的规范、标准及条例: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城市道路和无障碍建筑设计规范》JGJ50-2001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 50337—2003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2010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 50353-2013 上海是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文件沪规土资建[2015]398号 《上海市建筑面积计算规划管理暂行规定》沪规土资法[2011]678号《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上海地标) DGJ 08-107-2015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2011年版)《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常开防火门控制装置应用技术规程》DGJ32/TJ134-2012 《铝合金门窗工程技术规程》DGJ32/J07-2009 《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33-2001 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规定以及强制性条文等 二、装饰设计 1、装饰设计主要引用的规范、标准及条例: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2001年修订版)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 《室内装饰工程质量规范》(QB1838-1993)

附表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登记表

附表6.1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登记表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工程所在地依据标准 工程名称建筑面积A(m2)建筑面积A0(m2)屋顶透明部分面积与屋顶 总面积之比规定值设计值结构类型 ≤0.20 □砌体□框架□剪力墙 □钢结构□其它: 建筑外表面积(m2)建筑体积(m3)体形系数中庭屋顶透明部分面积与 中庭屋顶面积之比规定值设计值 ≤0.70 窗墙面积比南:东:西:北: 围护结构部位 传热系数K限值[W/(m2·K)] 选用做法传热系数K做法说明S≤0.30 0.30<S ≤0.40 屋面平屋面 ≤0.55 ≤0.45 坡屋面 外墙(包括非透明幕墙) 主墙体≤0.60 ≤0.50 K= K m= 热桥部位围护结构类型:最小传热阻(m2·K/W):设计传热阻(m2·K/W):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0.60 ≤0.50 非采暖空调房间与采暖空调房间的隔墙≤1.50 ≤1.50 非采暖空调房间与采暖空调房间的楼板≤1.50 ≤1.50 变形缝两侧墙体≤1.50 ≤1.50 外窗(包括透明幕墙) 传热系数K 遮阳系数SC/玻璃 可见光透射比 传热系数 K 遮阳系数SC/玻璃 可见光透射比 选用传热系数K 选用遮阳系数SC/玻 璃可见光透射比 * * * * * * * * * 同一朝向外窗(包括透明 幕墙) 窗墙面积比≤0.20 ≤3.50 --/≮0.4 ≤3.0 --/≮0.4 0.20<窗墙面积比≤0.30 ≤3.0 --/≮0.4 ≤2.5 --/≮0.4 0.30<窗墙面积比≤0.40 ≤2.7 ≤0.70/≮0.4 ≤2.3 ≤0.70/≮0.4 0.40<窗墙面积比≤0.50 ≤2.3 ≤0.6 ≤2.0 ≤0.6 0.50<窗墙面积比≤0.70 ≤2.0 ≤0.5 ≤1.8 ≤0.5 屋顶透明部分≤2.7 ≤0.5 ≤2.70 ≤0.5 地面 热阻R(m2·K/W) ≥1.5 选用做法热阻R(m2·K/W) 采暖、空调地下室外墙(与土壤接触的墙) ≥1.5 简化的权衡判断∑εi·K i·F i:参照建筑:设计建筑:动态权衡判断的全年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kWh) 参照建筑:设计建筑:判定方法□直接判定□简化的权衡判断□动态权衡判断设计单位(章)审核校对设计 注:外墙传热系数是包括结构性热桥在内的平均传热系数。

深圳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报审表-完整电子版

表2-3 深圳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报审表(按规定性指标) 项目名称:建筑名称:建筑面积: 层数:(地上) 21层(地下) 3层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主立面朝向:南 序号审查内容规定指标设计建筑指标节能措施 节能判断(审查人填写) 1 屋顶传热系数K (W/m2·K)D≥2.5,K≤0.9; D<2.5,K≤0.4 K=0.83 D=3.03 25厚挤塑聚苯板 是□ 否□ 2 外墙(包括非透 明幕墙) 传热系数K (W/m2·K)D≥2.5,K≤1.5; D<2.5,K≤0.7 K=1.34 D=3.44 20厚玻化微珠 是□ 否□ 3 架空或外挑楼板传热系数K (W/m2·K)K≤1.5 1.30 30厚岩棉板是□否□ 4 外窗(包括透 明幕墙) 各朝向的窗 墙面积比C 东向 ≤0.7 0.30 断热铝合金中空玻璃窗是□否□ 南向0.44 断热铝合金中空玻璃窗是□否□ 西向0.30 断热铝合金中空玻璃窗是□否□ 北向0.33 断热铝合金中空玻璃窗是□否□ 可见光透射 比 东向 当窗墙面积比<0.40时,玻璃(或其它透明材料)的可 见光透射比≥0.40 0.48 6较低透光Low-E+12空气+6透光是□否□ 南向0.48 6较低透光Low-E+12空气+6透光是□否□ 西向0.48 6较低透光Low-E+12空气+6透光是□否□ 北向0.48 6较低透光Low-E+12空气+6透光是□否□ 传热系数K (W/㎡·K) 东向窗墙面积比 C 传热系数 K(W/㎡·K) 综合遮阳 系数SW(东、南、西/北) C≤0.2 ≤6.5 — 0.2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2019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 GB 50352-2019 1总则 1.0.1为使民用建筑符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满足安全、卫生、环保等基本要求,统一各类民用建筑的通用设计要求,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设计。 1.0.3民用建筑设计除应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人、建筑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2必须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环境。 3应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的需求。 4应贯彻节约用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和节约原材料的基本国策。 5应满足当地城乡规划的要求,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宜体现地域文化、时代特色。 6建筑和环境应综合采取防火、抗震、防洪、防空、抗风雪和雷击等防灾安全措施。

7应在室内外环境中提供无障碍设施,方便行动有障碍的人士使用。 8涉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各项建设,应符合相关保护规划的规定。 1.0.4民用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民用建筑civilbuilding 供人们居住和进行公共活动的建筑的总称。 2.0.2居住建筑residentialbuilding 供人们居住使用建筑。 2.0.3公共建筑publicbuilding 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 2.0.4无障碍设施accessibilityfacilities 保障人员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与民用建筑工程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 2.0.5建筑基地constructionsite 根据用地性质和使用权属确定的建筑工程项目的使用场地。 2.0.6道路红线boundarylineofroads 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边界线。 2.0.7用地红线propertyline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规范》条文

前言 本规范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2013]169号文的要求,在《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修编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规划控制;5.场地设计; 6.建筑物设计; 7.室内环境; 8.建筑设备。 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为:设计原则、建筑与环境、建筑连接体、厕所和卫生间、楼梯、电梯、自动扶梯、楼地面;增加了术语、建筑模数、防灾避难、热湿环境、燃气等内容。 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庐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设反馈给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主语国际2号楼,邮政编码100048),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11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现代都市建筑设计院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 22

公共建筑建筑节能设计要点修改

公共建筑建筑节能设计要点一公共建筑的界定 公共建筑主要包含:办公建筑(包括写字楼、行政和事业单位的办公楼等);商业建筑(如商场、金融建筑等);旅游建筑(如旅馆、饭店、娱乐场所等);科教文卫建筑(包括文化、教育、科研、医疗、卫生、体育建筑等);通信建筑(如邮电、通讯、广播电视建筑等);交通运输建筑(如汽车客运站、铁路客运站、航空客运站、港口客运站建筑等)。 凡不设采暖空调系统的单层或多层独立式商业仓库、市场(如菜市场、建材市场、水暖器材市场等)建筑,不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设有采暖或空调系统(包括房间空调器)的市场建筑,以及居住建筑底部的商场、商铺,应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二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有连接部位时的节能设计 1 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衔接部位的传热系数K,应按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的最小值设计。例如:公共建筑顶层与居住建筑底层相连楼面,按各地《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架空地板的规定K值设计(对 对湖北省取K≤0.65);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的连接墙体,本地区按公建标准和居住建筑标准中外墙的最小K值设计。 2 当计算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的体型系数时,两者的外包面积和体积分别计算,相交部分的面积不参与体形系数的计算。 3 计算建筑物采暖空调能耗时,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的连接部位按不传热的绝热体设置。 三公共建筑节能50%的内涵

公共建筑节能50%的内涵是:以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基准建筑”[其围护结构按不同地区的传统做法(详见GB50189第1.0.3条的条文说明),外窗遮阳系数SC不分地区均取0.80;采暖燃煤锅炉效率均取0.55,离心机水冷机组的能效比取4.2,螺杆机水冷机组的能效比取3.8;照明用电量均取25 W/m2],在保持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第3章规定的室内环境参数条件下,其全年的暖通空调和照明计算能耗为100%。通过采取以下措施,使所设计的公共建筑的全年暖通空调和照明计算能耗相当于“基准建筑”能耗的50%: 1 在保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第3章规定的室内环境参数条件下,采用合理的节能型建筑总平面布置和单体建筑设计(使所设计的建筑符合GB50189第4章第1节及4.2.7条、4.2.9条的规定); 2 加强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使其符合GB50189第4章第2节的规定性指标); 3 提高暖通空调设备及其系统的效率(使其符合GB50189第5章的规定); 4 使照明设备及其系统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的有关规定; 5 按照GB50189第5章第5节的规定,加强暖通空调设备及其系统的运行监控。 由于公共建筑的功能多样,能耗情况复杂,不同的公建能耗相差甚远(例如,武汉9栋商场、办公楼、酒店的全年能耗调查测试结果表明,全年能耗量为0.386~2.579 GJ/m2,其中空调能耗量为 0.137~0.858 GJ/m2,全年能耗最大与最小的相差6.7倍,空调能耗最大与最小的相差4.4倍,空调能耗与总能耗的比例为22.3%~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样本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 50352- 目录 1总则 2术语 3基本规定 3.1 民用建筑分类 3.2 设计使用年限 3.3 建筑气候分区对建筑基本要求 3.4 建筑与环境 3.5 建筑模数 3.6 防灾避难 4规划控制 3.6 防灾避难 4.1 城乡规划及城市设计 4.2 建筑基地

4.3 建筑突出物 4.4 建筑连接体 4.5 建筑高度 5场地设计 5.1 建筑布局 5.2 道路与停车场 5.3 竖向 5.4 绿化 5.5 工程管线布置 6建筑物设计 6.1 建筑标定人数的确定6.2 平面布置 6.3 层高和室内净高 6.4 地下室和半地下室

6.5 设备层、避难层和架空层 6.6 厕所、卫生间、盥洗室、浴室和母婴室6.7 台阶、坡道和栏杆 6.8 楼梯 6.8 楼梯 6.9 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 6.10 墙身和变形缝 6.11 门窗 6.12 建筑幕墙 6.13 楼地面 6.14 屋面 6.15 吊顶 6.16 管道井、烟道和通风道

6.17 室内外装修 7.4 声环境 7室内环境 7.1 光环境 7.2 通风 7.3 热湿环境 7.4 声环境 8建筑设备 8.1 给水排水 8.2 暖通空调 8.3 建筑电气 8.4 燃气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1总则

1 总则 1.0.1 为使民用建筑符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 满足安全、卫生、环保等基本要求, 统一各类民用建筑的通用设计要求, 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设计。 1.0.3 民用建筑设计除应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外, 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正确处理人、建筑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2 必须保护生态环境, 防止污染和破坏环境。 3 应以人为本, 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的需求。 4 应贯彻节约用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和节约原材料的基本国策。 5 应满足当地城乡规划的要求, 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宜体现地域文化、时代特色。 6 建筑和环境应综合采取防火、抗震、防洪、防空、抗风雪和雷击等防灾安全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

结构设计 1 基本规定 1.1 结构安全等级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 GBJ68__84 1.0.5建筑结构设计时,应根据结构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危及人的生命、造成经济损失、产生社会影响等)的严重性,采用不同的安全等级。建筑结构安全等级的划分应符合表1.0.5的要求。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表1. 0. 5 注:①对于特殊的建筑物,其安全等级根据具体情况另行确定; ②当按抗震要求设计时,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 定。 1.2 结构荷载和组合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9-87 2.2.1建筑结构设计应根据使用过程中在结构上可能同时出现的荷载,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荷载效应组合,并取各自的最不利组合进行设计。 2.2.2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采用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和偶然组合进行设计,并采用下列设计表达式: γ0S≤R (2.2.2) 式中γ0__结构重要性系数,对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和三级的结构构件,可分别取1.1、 1.0和0.9;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应按有关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确定; S__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R__结构构件抗力的设计值,应按有关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 确定。 2.2.5对于正常使用权限状态,应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分别采用荷载的短期效应组合和长期效应组合进行设计。 2.2.6荷载分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一、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 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取1.2; 当其效应对结构有利时,取1.0。 二、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 一般情况下取1.4; 对楼面结构,当活荷载标准值不小于4kN/m时,取1.3。 注:验算倾覆和滑移时,对抗倾覆和滑移有利的永久荷载,其分项系数可取 0.9;对某些特殊情况,应按有关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确定。 2.2.7在一般情况下,当有风荷载参与组合时,荷载组合值系数取0.6;当没有风荷载参与组合时,荷载组合值系数取1.0。 对于一般排架、框架结构,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变荷载参与组合且其中包括风荷载时,荷载组合系数取0.85;在其他情况下荷载组合系数均取1.0。 3.1.1民用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的标准值及其准永久值系数,应按表 3.1.1的规定采用。 民用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及其准永久值系数表3.1.1

建筑节能设计说明(含表格)

精心整理 建筑节能设计说明专篇 一、设计依据 1.《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12) 2.《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DBJ15-50-2006) 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DBJ15-51-2007) 5.《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6.《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7.《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 8.《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0151-2008) 9.《建筑幕墙》(GB/T21086-2007) 10.国家、省、市现行的相关建筑节能法律、法规 二、建筑概况 1.建筑物性质:□居住建筑□√公共建筑 2.建筑面积:地上867 3.02㎡;地下0㎡;节能计算建模面积:地上3187.83㎡,地下0㎡ 3.建筑层数地上2层,地下0层 4、建筑高度12.70米 5、结构类型框架结构 6、架空层:□有/□√无 7、屋顶花园:□√有/□无 8、建筑朝向示意图 三、节能计算软件及版本 □广东省建筑科学院研究院《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设计综合评价软件版本: □清华斯维尔建筑节能计算分析软件版本: □√PKPM建筑节能分析软件PBECA 版本:Ver7.0 □天正建筑节能设计分析软件TBEC(广东版) 版本: □其它: 四、节能设计方法 □1、按规定性指标进行设计 □居住建筑按广东省实施细则□公共建筑按广东省实施细则表 □公共建筑按广东省实施细则表□公共建筑按广东省实施细则表 □√2、按照对比评定法(权衡判断法)进行设计 表4.1权衡判断能耗结果 评价指标参照建筑设计建筑 空调采暖年耗电量(kwh/m%%172) 206.98 210.56 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仅居住建筑填写) / / 五、建筑节能热工设计 1.外墙及外挑楼板热工性能: 外墙外表面平均太阳辐射吸收系数:ρ≤0.56 外墙平均传热系数Km:1.3W/(㎡?K)平均热惰性指标Dm:3.33 表5.1外墙热工性能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