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化学2必修:化学能与电能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2必修:化学能与电能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2必修:化学能与电能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2必修:化学能与电能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教学设计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课时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化学学院2009级4班丁弘正200921032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中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第一课时。

高中必修阶段的化学学习,其目的在于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反应与能量是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知识,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章在第一节介绍了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之后,介绍了另一种能量的转化形式——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掌握电化学的相关理论基础,为学生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进一步学习电化学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也让学生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和贡献有初步的认识,体会化学的实用性,。

本节课的内容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科书首先通过同学们熟知的火力发电引入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实验探究,把学生带进“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研究之中,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本质及这种转化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实验发现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了解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也为下一节课中,学生通过原电池和传统干电池(锌锰电池)初步认识化学电池的化学原理和结构等打下基础。

教科书在本节课内容的选材上尽量联系学生实际经验、社会发展、化学史实等,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也安排了课后探究活动,从而在巩固课堂所学原电池知识的同时,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学情分析

“电”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有着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通过实验来引导学生对“电”进行探究也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已经对金属活动顺序,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解质电离,离子反应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也通过之前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实验操作的规范,有了一定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微观原理的分析能力较为缺乏,也缺少感性的体验。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及

本专题教材特点,对本单元的教学确定了一下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初步认识原电池的反应原理;

2、了解原电池的概念,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与电极反应;

②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练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2、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分析,理解原电池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拓展和运用;

3、通过对构成原电池条件的探究,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练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初步感受其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利用价值;

3、培养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构成条件及电极反应。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等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核心,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同时,原电池也是高中阶段电化学部分知识的重点之一,因此学好其概念、原理、组成、构成条件及电极反应是本节课的重点

而由于学生高中阶段对电化学的学习才刚刚起步,对于微观原理的认识能力尚有欠缺,故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同时电极反应与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存在相同点和不同点,因此学会正确判断并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理清电极反应方程式与总反应方程式之间的关系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法选择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新课程“教与学并重”的理念,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同时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运用讲授、引导探究、实物展示、实验、多媒体等多重形式辅助教学的方法。

讲授:结合实验、讨论等学生活动及课本知识进行分析、讲解,为学生的学习打好基础。

引导探究:教师通过给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及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归纳要点。

实物展示: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原电池的基本构造。

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实验操作能力也让学生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将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如原电池反应原理等变得较为直观,有利于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六、学法指导

一定的学习方法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表现形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

具有对知识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内容特点,对学生总体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①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现象的方法;

②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并学会对实验进行归纳总结;

③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

当然,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只需进行适当的引导,就能使其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学习掌握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并提高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教师则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和解释,各个击破,从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入手,并进一步从方法上详细指导学生分析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加强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加工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从而也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七、教学过程

并进一步分析其利弊,

【引导、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火力发电设计的能量转化,分

【交流讨论】结合实验

现象和结论,在教师的

引导下,对问题进行交

流讨论,对原电池有一

个初步认识

【示意图】铜锌原电池

理示意图

【讲授】结合flash动画和示意

图,引导学生分析原电池装置

中电子转移的情况,帮助学生

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

【思考、讨论、分析

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构

原电池的条件进行大

八、随堂练习及课后作业 随堂练习:

1、下列装置那些可以形成原电池?(ABC

2、A 、B 、C 、D 四种金属,将A 和B 用导线连接起来,浸入电解质溶液中,B 不易腐蚀。将A 、D 分别放入等浓度盐酸中,D 比A 反应剧烈。将Cu 浸入B 的盐溶液中无明显变化,如果把Cu 浸入C 的盐溶液中,有金属C 析出。其活动顺序为:(B )

A 、D C A

B B 、D A B

C C 、

D B A C D 、B A D C

3、下列方程式能设计成原电池吗?若能,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1)Fe+Cu 2+=Fe 2++Cu 能 正极:Cu 负极:Fe (2)2NaOH+H 2S04=Na 2SO 4+2H 2O 不能 课后作业:

1、完成书本44-45页相关习题;

2、根据已具备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和电学知识,利用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一套电池装置(附上设计说明及预期的实验现象与结论)

用品:镁条、铜片、铁片、导线、金属夹、手电筒用小灯泡、橙子 3、预习本节第二课时内容: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实验探究与思维探究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通过学生能实际生活中所能接触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化学知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强化思维加工和知识获取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问题的驱动下感悟知识、形成方法,使知识结构化,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同时,课堂上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点通过动画等手段向学生展现,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此外课堂有较好的师生互动,在增进师生默契的同时,也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课堂内容概念入手,探究工作原理,由易到难,逐步深入,让学生在一步步探究学习中学好本节课的相关知识。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探究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 2、掌握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 形式的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 (三)情感价值观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 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以及这种转化 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引入课题】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如何变 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这就让我们用化学知识揭开电池这个谜。 【板书】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板书】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板书】1、燃煤发电的过程 【板书】2、燃烧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过程,电子转移引起化学键的重新组合,伴随着体系能量的变化。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就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如果要把可产生的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重要知识点──原电池,这种装置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储存起来,类似于水库的蓄能。 【板书】3、原电池 原电池实验探究

高一化学之十一化学能与电能知识点总结

7-23 化学能与电能 知识点 1、原电池的概念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2、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 ② ③ ④ 3、原电池的原理 负极----______的金属--- 电子------发生反应 正极----_______的金属---- 电子----发生反应 外电路:电子流向:电流流向: 内电路:电子流?电流流向: 阴离子流向:阳离子流向: 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a、根据活动性判断: 例:特殊: b、根据反应本质来判断:失电子的一定是负极(电子从负极发出),化合价升高。 例:Zn + 2MnO2 + NH4+ =Zn2+ + Mn203 + NH3 + H2O c、从现象来判断:负极一般会溶解(质量减轻)。正极一般产生气泡。 如:在某一原电池反应中,原电池两极A、B,A极冒气泡,则?A溶解,则? 例1.(9分)(2007海南·14)依据氧化还原反应:2Ag+(aq)+ Cu(s)== Cu2+(aq)+ 2Ag(s)设计的原电池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电极X的材料是;电解质溶液Y是; (2)银电极为电池的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X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3)外电路中的电子是从电极流向电极。 例2.把A、B、C、D四块金属泡在稀H2SO4中,用导线两两相连可以组成各种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D上有气泡逸出;A、C相连时A极减轻;B、D相连,B为正极。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由大到小排列为[ ] A.A>B>C>D B.A>C>B>D C.A>C>D>B D.B>D>C>A 4、阳离子放电顺(氧化性强弱顺序):Ag+>Hg2+>Fe3+>Cu2+>H+>Pb2+>Sn2+>Fe2+>Zn2+>Al3+>Mg2+>Na+>Ca2+>K+ 5、锌铜原电池(硫酸电解质): 负极: 正极: 总反应: 现象: 盐桥(锌铜原电池) 例3(08年广东化学·5)用铜片、银片、Cu (NO3)2溶液、AgNO3溶液、导线和盐桥(装有琼脂-KNO3的U型管)构成一个原电池。以下有关该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在外电路中,电流由铜电极流向银电极②正极反应为:Ag++e-=Ag ③实验过程中取出盐桥,原电池仍继续工作 ④将铜片浸入AgNO3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与该原电池反应相同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高中化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化学能与电能3

化学能与电能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获得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设计并完成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 (2).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能对自己的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奥秘。 (2).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能源观。 【学习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构成及应用;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学习过程】 【资料卡片】:热电厂生产的过程 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界蕴藏量极其丰富的化石燃料发电称为火力发电。燃料在锅炉中燃烧产生蒸汽,用蒸汽冲动汽轮机,再由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中国煤炭的44%用来发电。中国煤炭特点是高硫、高灰分且难洗选煤的比重较大,从1980年到1996年,烟 - 1 -

尘排放量基本持平,SO2排放量呈上升的趋势,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得到一定的控制。火电厂冲灰水、灰渣排放量现已彻底解决。 【合作探究】火电站中,从开始到结束能量是怎样转化的?火力发电利与弊?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一、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原理与装置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40内容,思考问题: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电子是怎样转移的?能量又是怎样转化的? 【实验探究】1、探究Cu-Zn原电池原理实验: 【问题与讨论】(1) (3)在实验④和实验⑤中,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出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Zn片:反应 Cu片:反应 总的离子反应: 【思考交流】 1、原电池概念: - 1 -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刘健华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以下我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④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三维”目标的确定和依据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并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难点的确立 重点:原电池的反应原理、构成条件。 难点:原电池的原理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二、说教法 1、实验探究法 本节在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时,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表示为: 在分析原电池的组成时,实验探究过程如下: 实验探究法的选择意在落实新课改“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理念。 2、指导发现式 本节课从科学史的引入到实验探究,再到归纳整理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都是在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和指导之下完成的,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尽可能排除失败和无效学习。 本节课中原电池中的微观粒子(电子和离子)的运动状况作为难点,我借助两种手段来突破。一是利用灵敏电流计判断电子的运动方向,二是借助电脑动画模拟演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情况。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设计方案(

《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部分。其教学内容分成四部分:(1)能源的简单分类(2)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方式(3)原电池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4)原理池原理的实验探究。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与必修2的《化学能与热能》等内容之后而学习的,学好本节内容能为以后学好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中金属腐蚀与防护,以及选修化学的学生学好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电解原理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掌握原电池的概念和形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原理。 ②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的原理。 ②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 ①通过对原电池工作原理及条件的探究,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利用实验进行探究,树立绿色化学理念,培养科学发展观,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 .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原电池的知识,而在后面的选修模块中还会详细介绍原电池原理的不同应用,加深对原电池原理的充分理解。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位为: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原理之间的联系,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简单原电池原理的分析。 2、教学难点 学生此时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储备,但是化学反应原理的实际应用却是第一次接触,而对于将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分为两个半反应在两个不同场所发生也十分陌生,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位为:原电池装置的设计。 四、教学设计理念及方法 根椐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本课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有关知识入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探究来组织课堂教学。 1、从对“火力发电”进行完整透彻的剖析入手,提出如何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引入新课学习。 2、通过的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并认识其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3、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装置示意图,并根据示意图进行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判断哪些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最终得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结论。 4、通过课本上的实践活动——水果电池的制作,实现本课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五、教学手段

人教版必修2 第二章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作业

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一、选择题 1.对于锌、铜、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当导线中有1 mol电子通过时,理论上两极变化是( ) ①锌片溶解了32.5 g ②锌片增重32.5 g ③铜片上析出1 g H2④铜片上析出1 mol H2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锌、铜、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的电极反应为 负极:Zn-2e-===Zn2+,正极:2H++2e-===H2↑。 则计算关系式为 Zn ~2e-~H2 1 mol 2 mol 1 mol 0.5 mol 1 mol 0.5 mol m(Zn)=0.5 mol×65 g·mol-1=32.5 g,m(H )=0.5 mol×2 g·mol- 2 1=1 g。 2.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把铜片和铁片紧靠在一起浸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出现气泡 B.用锌片作负极,铜片作正极,在CuSO4溶液中,铜片质量增加 C.把铜片插入三氯化铁溶液中,在铜片表面出现一层铁 D.把锌粒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加入几滴氯化铜溶液,气泡放出速率加快 答案 C 解析A项,铜片和铁片紧靠并浸入稀硫酸中,H+在铜片上获得电子,发生反应2H++2e-===H2↑,铜片表面出现气泡,正确;B项,锌片作负极,铜片作正极,铜上发生Cu2++2e-===Cu,生成的Cu在铜片上析出使其质量增加,正确;C项,铜片插入FeCl3溶液中,发生反应Cu+2Fe3+===Cu2++2Fe2+,并没有单质铁析出,错误;D项,向盛有锌粒和盐酸的试管中,滴入几滴CuCl2溶液,发生反应Zn+Cu2+===Zn2++Cu,置换出的Cu、剩余的Zn与盐酸构成了原电池,可观察到气泡放出速率加快。

2.2化学能与电能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第1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一、能源的分类 1.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 2.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得到的能源。 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电能——火电 (1)能量转化过程: 化学能――→ 燃烧 热能――→ 蒸汽 机械能――→ 发电机 电能 (2)能量转化的关键步骤: 燃烧(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 2.原电池 (1)实验探究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铜片:有气泡逸出 锌片:溶解 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结论有电流产生,装置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2) (3)工作原理:锌失去电子,作负极,发生的反应为氧化反应,电子通过导线流向铜片,溶液中的H+在Cu片上得电子生成H2,铜片作正极,发生的反应为还原反应。 (4)反应本质: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5)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①具有活动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②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③电极间形成闭合回路; ④电解质溶液。

(6)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 负极正极 电极材料活泼性较强的金属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 电子流动方向电子流出极电子流入极电解质溶液中离子 定向移动方向 阴离子移向的极阳离子移向的极发生的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反应现象电极溶解电极增重或有气泡 放出 知识点一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 1.能源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自然界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需依靠其他能源的能量间接制取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然气是二次能源B.石油是二次能源 C.电能是一次能源D.水力是一次能源 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根据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的划分标准,氢气为二次能源 B.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 C.火力发电是将燃料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D.在火力发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实际上是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过程,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知识点二原电池的构成 3.下列装置能构成原电池的是() 4.某原电池工作时总的反应为Zn+Cu2+===Zn2++Cu,该原电池的组成可能是() A.Zn为正极,Cu为负极,CuCl2溶液作电解质溶液 B.Cu为正极,Zn为负极,稀H2SO4作电解质溶液

高一化学必修二化学能与电能总结与习题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 [本节学习目标] 1.知道原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2.能以铜锌原电池为例,认识原电池的概念、组成、简单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3.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和电子的流向。 4. 能够书写简单的电极反应式。 5.了解几种常见的电池,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6.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重点:原电池装置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 [知识要点梳理] 知识点1:原电池 要点诠释:1.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化学能可以转变为电能,但只有释放能量的氧化还原反应才可能通过原电池实现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并非所有释放能量的化学反应均能通过原电池实现和电能的转化。 2.原电池概念:借助于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3.原电池的结构: (1)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单质)作电极 (2)电极材料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3)两极相连构成闭合回路 (4)在电极上能自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是还原剂把电子直接转移给氧化剂,如:Zn+H2SO4=ZnSO4+H2↑,反应中锌把电子直接转移给硫酸;原电池装置是把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开,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通过外接导线使电子从还原剂区域流向氧化剂区域,从而在外电路形成电流。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子流向可用下列图示表示: 电极总反应:Zn + 2H+=H2↑ + Zn2+ 电子由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的极)流出,经过外电路流向另一极(多为不活泼电极,离子或物质在该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正极,同时溶液中的阴、阳离子不断移向负极、正极,构成闭合电路。 说明:正极的作用是导体,它不参与化学反应。负极反应不一定是负极材料本身的反应,有的原电池的负极既是导体又是负极反应物,有的原电池的负极的作用是导体,它不参与化学反应。 知识点三:原电池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教案5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 一、探究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 2、掌握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 (三)情感价值观 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引入课题】 【问题探究】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这就让我们用化学知识揭开电池这个谜。 【板书】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板书】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板书】1、燃煤发电的过程 【板书】2、燃烧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过程,电子转移引起化学键的重新组合,伴随着体系能量的变化。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就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如果要把可产生的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重要知识点──原电池,这种装置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储存起来,类似于水库的蓄能。 【板书】3、原电池 原电池实验探究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2 2.2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 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第2课时)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教材分析 本节融合了(1)氧化还原反应(2)能量的转换(3)原电池原理的应用(4)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活泼性(5)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形成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物质的量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思路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是通过铜锌电池实验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来总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并且难点是通过铜锌电池实验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是对金属与电解质溶液知识的结合。通过学生学习要求达到对有关“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及活动强弱比较”等知识的整和。从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分析,学生达到由认识纯金属的性质到认识不纯金属的性质的要求。在此前学习的是纯金属的性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金属制品都是不纯金属成合金,如何解释常温下金属制品生锈的现象呢?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再由生活实践的感性认识向书本知识的认识的飞跃,提高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现象的热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原电池原理; 2、掌握简单的电极反应的书写;

2.2.3 化学能与电能 知识点归纳

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点拨:电能是当今社会应用最广泛的二次能源。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化学能间接转化为电能——火力发电 (1)过程: (2)关键:燃烧(氧化还原反应)是使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关键。2.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原电池 (1)实验探究

(2)原电池 ①定义:将化学能转变为__电能__的装置。 点拨: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是一个自发的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问题探究: 1.NaOH+HCl===NaCl+H 2 O,能利用这个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吗?为什么?

2.锌与稀硫酸反应制H 2时向溶液中加少量CuSO 4 后,为什么反应速率 加快?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探究提示:1.不能。因为该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2.锌置换出的铜附着在锌上,铜、锌、稀硫酸构成原电池。 知识归纳总结: 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1)原理:原电池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极进行,使溶液中离子运动时相互的干扰减小,使反应速率增大。 (2)实例:实验室用Zn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可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 2.比较金属活泼性强弱: (1)原理:一般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不活泼金属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2)实例:有两种金属A和B,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观察到A 极溶解,B极上有气泡产生。由原电池原理可知,金属活动性A>B。3.设计原电池: (1)依据:已知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首先分析找出氧化剂、还原剂,一般还原剂为负极材料(或在负极上被氧化),氧化剂(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在正极上被还原。 (2)选择合适的材料。

最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

必修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案例 厦门集美中学化学组韩冬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路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必修2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第一课时) 内容分析:本单元知识内容在必修1中,讲到了很多的电解的生活实例但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知识概念。教材利用活动与探究铜锌原电池的装置,总结出原电池的原理。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出两极的反应方程式,通过上面知识的构建总结出原电池的原理,提出原电池的概念。最后设计了交流与讨论钢铁的吸氧腐蚀来巩固学生对原电池的理解。 2. 教学思路与设计 本节课属于电化学的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电化学理论会接受起到会比较困难。根据课标要求:要学生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并能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要求从知识角度上不高,在化学选修中还会继续学习。所以在设计这节课的主要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主不拓展太多内容。根据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提出原电池理论前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对电的感性知识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 在课的引入时,我用“借实验用品”的方式来完成第一个环节也就是借用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很多的不同面值的硬币和面巾纸来完成。通过用灵敏电流表来测试硬币原电池的电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和提高参与度,同时也为学生提出问题如何解释电流产生的原因。为下一个环节提供了铺垫,为了更好的解释电流产生的原因给学生提供铜锌原电池的材料让学生按照发给学案内容完成书上的实验内容,并记录现象。做完实验交流结果,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及书写铜锌原电池的电极反应。通过投影生活中常见的案例练习来巩固原电池的概念理解通过习题讲述原电池的应用。实验探究分析课前硬币发电实验中如何利用电流表确定正负极,及哪种材料更为活泼,让学生知道化学就在身边和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讨论交流钢铁的腐蚀完成吸氧腐蚀的内容,这部分以了解为主不拓展太多。 二. 三维目标

新课标高一化学下册化学能与电能测试题

新课标高一化学下册化学能与电能测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58 分) 一、选择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关于电能的特点叙述中错误的是()A.电能较其它能源使用方便 B.电能在现代社会中的使用最为广泛 C.电能使用导致的污染小 D.电能是化学能与各种能量转化中利用率最高的 2.下面的能源中属于二次能源的是()A.电能、蒸汽B.电能、风能C.蒸汽、风能D.煤、石油 3.三峡工程水电站装机总容量是1820万千瓦,这将给中国电网带来历史性变革,有利于全国电力联网和西电东输工程。目前在我国发电总量中的比例最大的是()A.水电(水力发电)B.火电(火力发电) C.核电(核能发电)D.风电(风力发电) 4.火力发电是通过化石燃料燃烧,使化石燃料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其能量转化方式正确的是()A.化学能→电能B.化学能→机械能→电能 C.化学能→热能→电能D.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5.现在电池的种类非常多,且由电池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下列电池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是()A.锂电池B.锌锰电池C.氢氧燃料电池D.镍镉电池 6.化学电池可以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电池的本质是()A.化合价的升降B.电子的转移C.氧化还原反应D.电能的储存 二、选择题(有1—2个答案,只有一个正确选项的,多选不给分;有两个正确选项的,选对一个给2分,选错一个该小题不给分。共10小题,每小题4分,计40分。) 7.下列电池中不属于二次电池的是()A.碱性锌锰电池B.铅蓄电池C.镍镉电池D.锂离子电池 8.有关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中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B.电池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C.电子流向是从负极流向正极(外电路) D.电流方向是从负极流向正极(外电路) 9.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但其构成具有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①电极(负极与正极:金属活动性不同)、②电解质溶液、③闭合回路、④灯泡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0.锌电池可望代替铅蓄电池,它的构成材料是锌、空气、某种电解质溶液,发生的总反应是2 Zn+O2=2ZnO。下列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A.锌为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B.电解质溶液是酸性溶液 C.电池工作时,氧气与锌直接化合,生成氧化锌 D.负极发生的反应是:Zn-2e+H2O=ZnO+2H+ 11.日常所用干电池其电极分别为碳棒和锌皮,以糊状NH4Cl和ZnCl2作电解质(其中加

高中化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化学能与电能2

化学能与电能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进一步学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2、能从能量转化、装置、电极反应等方面区别充电和放电反应,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了解化学电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能量转化、装置、电极反应等方面区别充电和放电反应。 【教学方法】实物展示和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引入] 1号和5号干电池大家熟悉吗?它的内部构造大家清楚吗?它的放电原理是什么? [观察] 1号和5号干电池的外型,说出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了解干电池的内部结构] 干电池的构造:石墨棒、MnO2糊、NH4Cl糊、锌筒。 [板书]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1、干电池 最早使用的,大家熟悉的干电池——锌锰电池。它是一种一次性电池, 放电后不能充电(内部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不可逆的)。 电池反应:正极:MnO2 + H2O +2e-→ MnO(OH) + OH- 负极:Zn - 2e- → Zn2+ Zn + 2NH4Cl - 2e- → Zn(NH3)2Cl2 + H+ 总反应:Zn + MnO2 + 2NH4Cl →MnO(OH) + Zn(NH3)2Cl2 缺点:锌皮被腐蚀而穿导致电解液外溢。生活中的1号或5号电池。 改进:外壳套上金属筒或塑料筒的方法改成了防漏电池;将糊状NH4Cl换成湿的KOH,并在构造上作了改进,制成了碱性锌锰电池,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广泛用于卡式录音机、闪光灯、电动玩具、袖珍电视机等。 [思考与交流] 在购买、保存和使用干电池方面你有何经验和建议?

(完整版)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课例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是化学能与电能。化学反应与能量是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着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决定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 在上一节已经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关系,通过实例和实验,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电化学基础。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又是为学习“电化学基础”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常见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方式 理解原电池原理及其形成条件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精神 ⑶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⑵经历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勇于探索问题的本质特征,体验科学过程。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 原电池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总结应用等过程,诱导学生观察、思考、推理、探究; 2、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 3、利用计算机,化微观、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 【教学过程】

人教版必修2第2章 第2节化学能与电能作业

课时分层作业(八) (建议用时:40分钟) [合格基础练]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根据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的划分,氢气为二次能源 B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 C .火力发电是将燃料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过程 D .在火力发电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实际上是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过程,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C [氢气不能从自然界中直接取得,是二次能源,电能也是二次能源,且使用方便、 污染最小,A 、B 两项正确;以煤为原料,火力发电的能量转化过程:化学能――→燃烧热能――→ 蒸汽机械能――→发电机电能,C 项错误,D 项正确。] 2.下列装置中,能构成原电池的是( ) A .只有甲 B .只有乙 C .只有丙 D .除乙均可以 C [甲装置不能构成闭合回路,乙装置两极材料相同,丁装置酒精不是电解质溶液,只有丙装置具备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故选C 。] 3.下列有关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铅蓄电池不属于二次电池 B.原电池工作时一定有氧化还原反应发生 C.废旧电池可埋入土壤,作为肥料 D.氢氧燃料电池,通入氢气的电极为电池的正极 [答案] B 4.如图装置所示,正极发生的反应为( ) A.Zn2++2e-===Zn B.2H++2e-===H2↑ C.Zn-2e-===Zn2+ D.Cu2++2e-===Cu B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应该是H+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5.如图所示装置,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同时A极逐渐变粗,B极逐渐变细,C为电解质溶液,则A、B、C应是下列各组中的( )

A.A是Zn,B是Cu,C是稀硫酸 B.A是Cu,B是Zn,C为稀硫酸 C.A是Fe,B是Ag,C为稀AgNO3溶液 D.A是Ag,B是Fe,C为稀AgNO3溶液 D [A极逐渐变粗,说明A极为原电池的正极,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得到电子后在A极上析出;B极逐渐变细,说明B极为原电池的负极,失去电子后变成离子进入溶液中。A和B中的反应为Zn+H2SO4===ZnSO4+H2↑,则A中A极变细,B中A极不变。C和D两项中的反应为Fe+2AgNO3===2Ag+Fe(NO3)2,其中C中A极变细,D 中A极变粗。] 6.如图,在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放入用导线连接的电极X、Y,外电路中电子流向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化学能与电能 教学设计课题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中宁中学荣涛 一、教材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电化学的知识,而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而化学反应与电能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本章可以得到解答,从而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教材从能量转化角度和实验探究来发现和认识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再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②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探究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并通过实验不断体现出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 三、重点: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四、难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的探究活动 五、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总结、应用等过程,诱导学生观察、思考、推理、探究。 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创设实验情景,学生通过设计、动手实验探讨原电池原理;然后进行原电池构成条件探究,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后让学生在课外开展第三个探究性实验:利用所学知识,自备材料,制作水果电池,完全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乐趣。 六、教学准备 讲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实验准备:电流计,铜片、铁片、锌片、碳棒、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蒸馏水、导线(带鳄鱼嘴)、烧杯、塑料棒、西红柿等水果。 课件准备:教师制作课件、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多媒体教学平台。 七、教学过程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和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 (2)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 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思考、交流、归纳、小结。 [教具准备] 1.铁丝、铜丝、锌片、铜片、石墨棒、稀硫酸、CuSO4溶液、ZnSO4溶液,乙醇、西红柿(或其他水果),灵敏电流计、烧杯、导线 2.多媒体 第一课时 [承上启下] 1.练习(1)能源可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自然界中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一级能源,需依靠其他能源的能量间接制取的能源称为二级能源。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然气是二级能源 B.石油是二级能源 C.电能是一级能源 D.水力是一级能源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石燃料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充分燃烧 B.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能产生污染环境的CO、SO2等有害气体 C.直接燃烧煤不如将煤进行深加工后再燃烧的效果好 D.固体煤变为气体燃料后,燃烧效率更低 2.化学反应与能量 [引入新课] 下面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来探究化学能与电能之间是如何转化的?

火电站工作原理示意图 分析 思考与交流化学能要经过一系列能量转换才能转化为电能。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把可产生的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就要设计一种装置。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高效利用燃料、不浪费能源、开发出高能清洁燃料? [讲授新课] 实验探究[实验2-4] 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实验2: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 实验3: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交流与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 1、锌和稀H2SO4直接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2、什么原因造成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的不同? 3、铜片与稀硫酸不反应,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为什么在铜片表面有气泡

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测试题含答案

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测试 题含答案 https://www.doczj.com/doc/f72357486.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二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产品的使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是() A.含磷洗衣粉B.氢气 C.含汞电池 D.煤 2.废电池的污染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废电池中对环境形成污染的主要物质是( ) A.锌B.汞 C.石墨 D.二氧化锰 3.用锌片、铜片和硝酸银组成的原电池,正极上发生的反应是() A、2H++2e- =H2 B、Zn -2e- =Zn2+ C、2H2O+4e-=4OH- D、Ag++e- =Ag 4.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右下图方式插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无气泡产生 B.甲中铜片是正极,乙中铜片是负极 C.两烧杯中溶液的pH均增大 D.产生气泡的速度甲比 乙慢 5.下列各变化中属于原电池反应的是() A.在空气中金属铝表面迅速氧化形成保护层 B.镀锌铁表面有划损时,也能阻止铁被氧化 C.红热的铁丝与冷水接触,表面形成蓝黑色保护层 D.浓硝酸比稀硝酸更能氧化金属铜 6.钢铁发生吸氧腐蚀时,正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 A.2H++2e-=H2 B. Fe2++2e-=Fe C.2H2O+O2+4e-=4OH- D. Fe3++e- =Fe2+ 7.X、Y、Z都是金属,把X浸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 与Y组成原电池时,Y为电池的负极。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X>Y>Z B、 X> Z > Y C、 X > Y >Z D、Y> X > Z 8.关于铁—镍蓄电池Fe+NiO2+2H2O = Fe(OH)2+Ni(OH)2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放电时铁为负极 B、放电时NiO2的反应为:NiO2 +2e- +2H2O =Ni(OH)2 +2OH- C、放电时铁为正极 D、蓄电池的电极必须浸在碱性电解质溶液中 9.下列现象与电化腐蚀无关的是() A、黄铜(铜锌合金)制的铜锣不易产生铜绿 B、生铁比软铁芯(几乎是纯铁)容易生锈 C、铁质器件附有铜质配件,在接触处易生铁锈 D、银质奖牌久置后表面变暗 10.埋在地下的铸铁输油管道,在下列各种情况下,被腐蚀速率最慢的是( ) A、含铁元素较多酸性土壤 B、潮湿疏松的碱性土壤 C、干燥致密不透气的土壤 D、含碳粒较多,潮湿透气的中性土壤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2.2.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设计

第3单元课时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方式。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3.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正确书写简单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和总反应。 4.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及其应用。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三、设计思路 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本课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学生根据物理对电流的认识,提出假设:有电子的流动,因此可能在电池里发生了有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反应。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验证这一假设。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体验电流的

产生。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展示图片: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电。我们平时所用的手电筒、计算器、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子表等都需要用到电池。这些电池是怎样产生电流的呢?(见PPT2) 【板书】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电池是怎样工作的 【活动与探究】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分析原因。(见PPT3、4、5)[实验1]把一块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实验2]把一块铜片插入稀硫酸里 [实验3]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锌片与铜片不接触)。 [实验4]用导线把实验2中的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然后将锌片与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中。 [实验5]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 [学生交流、讨论] 1.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你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如何证明? 3.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通过,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该装置的正负极分别是什么?请你再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板书】(1)什么是原电池(见PPT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