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编辑记者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广播电视综合知识

编辑记者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广播电视综合知识

编辑记者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广播电视综合知识
编辑记者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广播电视综合知识

编辑记者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广播电视综合知识

第一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知识点、复习提纲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即人们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者说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3)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也就是何者为本原,区别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精神能否反应物质,区别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二、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三、世界的物质性

(1)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揭示了各种具体物质的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性。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

(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四、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1)意识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的产物。

(2)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3)意识对人类的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五、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联系是指事物和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是客观的,是普遍的。

(3)发展是指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和变化。

(4)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六、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1)辩证法(关于事物联系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和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的三个方面:第一,唯物辨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待世界;第二,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世界,形而上学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待世界;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存在。

(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七、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1)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2)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辨证本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3)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矛盾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矛盾又具有特殊性,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具有其特点。

八、量变质变规律

(1)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

(2)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程度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

(3)量变是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4)量变和质变是辨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二,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九、否定之否定规律

(1)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

(2)肯定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是事务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3)事物的肯定和否定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是辩证统一的。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

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反映论。世界只有成为人们实践的对象,才能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十、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实践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是真理的唯一标准。

十一、历史观的问题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意识(社会精神生活过程)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十二、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1)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

(2)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第三,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十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2)生产力的状况规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具有重大反作用。

十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诸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和设施的综合。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基本内容及其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十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十六、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1)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一是作为人类生活共同体的主权国家,二是作为政治通知和管理组织的国家机器。

(2)国家本质,即国体。表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3)国家形式,即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成形式。

(4)对内职能:对被统治者实行专政,组织管理社会经济和公共事务;对外职能: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十七、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指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十八、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两者的根本分歧。19、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社会绝大多数成员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主要指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就是以不同的方式加速社会发展的进程

20、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辨证统一。

要正确认识几个关系:第一,社会财富的积累和人的劳动能力发展的关系,互为前提,相互制约,两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第二,劳动者自身的发展和劳动者对社会财富占有的关系;第三,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不是主导和从属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关系。

21、商品

(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有效性和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是人们根据劳动目的,使用不通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采取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以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抛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22、货币

(1)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储藏手段;世界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2)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商品价格总额除以货币流通速度。

23、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其价值来进行,遵循等价交换,自愿让渡的原则。

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其作用是通过商品价格的变动表现出来的。

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是指由劳动者生产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一部分价值。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劳动时间或者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

24、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1)资本主义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生产规模不变)和扩大再生产(生产规模扩大)。(2)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指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的有机构成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相对过剩人口

是相对于资本的需要而言的,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25、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19世纪初叶。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2)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即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3)周期性: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4)作用:一方面,造成社会生产力的大破坏和各种矛盾的加剧;另一方面,又是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的强制性调整方式。

26、两大发现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1845~1846,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社会矛盾学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1867,《资本论》,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矛盾和对立的经济根源,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根本道路。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

历史的继承和取代,彼此又长期共存,共处、竞争、

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第一,孕育和准备阶段,毛泽东,苏联模式;第二,正式提出和形成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第三,进一步展开和发展,十三届四中全会,江泽民,三个代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一是有鲜明的历史性主题和主线;二是有深厚的哲学基础;三是由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构成,并有自己的范畴体系;四是科学回答了中国这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3)理论体系的三个层次:第一,主题和主线,第二,哲学基础,第三,基本理论

(4)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第一次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地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地一系列重大问题,并取得了历史性地突破。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知识点、复习提纲

1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20世纪40年代前期的延安整风是一次全党范围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运动。党的高级干部认识到毛泽东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1945年党的七大在党章中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反帝和反封建是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就是人民大众。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1、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

2、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这三个方面,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核心,是全党工作在当时要以农村为中心。毛泽东在1930年1月的《星星之火,可以缭原》一文中已经摆脱了以城市为中心的思想,形成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证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惟一正确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是新中国建国的政治基础。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包括新民主主义的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新民主主义的国体是工作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人民民主专政

1、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

3、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任务

对外抵御敌人的侵略,对内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用民主的方法教育人民,发展社会生产力。

4、人民民主专政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继承和创新。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1、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构想

2、农业合作化的经验

3、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经验

4、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要形式和特点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一起,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得到了确立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第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第二、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

第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着眼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经验

1、同农民结成坚固的联盟

2、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同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3、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即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毛泽东称之为“伟大的工程”。

从思想理论方面建设党,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建党原则,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显著特点和优点之一。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党的思想建设最根本的任务,是在党内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不断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按照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面貌改造每一个党员。

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党的组织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干部问题。

中国共产党内部的团结,是团结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最基本条件。

党风问题,归根到底,是能否保持先进性、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的问题。

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最集中的中国化表述。

2、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首要的一条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最根本的是必须进行调查研究。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和客观相一致,理论与实际相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得出的科学结论。

3、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的辩证法

4、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实质上是思想方法

第一、“一般和个别相结合”,抓典型,“解剖麻雀”的方法。

第二、“中心工作与一般工作相结合”,“弹钢琴”的方法。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1、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2、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与群众关系中最根本的一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的领导机关和每一个共产党员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的归宿。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独立自主,既是处理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及其他国家共产党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处理统一战线内部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

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

第三章邓小平理论知识点、复习提纲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在邓小平理论中,贯串于各个理论观点的基本线索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思想路线的理论。强调建设社会主义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强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首要和根本理论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基本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指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第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判断。第四、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强调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

第五、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第六、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强调了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

第七、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

第八、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指出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第九、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第十、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强调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十一、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不可动摇的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第十二、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强调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

第十三、祖国统一的理论。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第十四、关于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理论。

第十五、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

第十六、关于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邓小平理论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

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贡献

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贡献是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亦即社会主义最大的功能、价值、目标和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一切具体制度和形式,都要体现这个要求,服从这个要求。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它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落实到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上,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98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反映了我国现阶段阶级关系的变化、社会的性质和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科学地规定了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

2、科学地规定了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的宏伟目标

3、科学地规定了完成中心任务、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手段和政治保证。

4、科学地规定了这条基本路线的主体。

5、科学地规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须要坚持的原则和精神。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判断,是邓小平结合时代特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中包括科学技术观点的继承与创新,是符合唯物史观的科学的正确的结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仅指明了现代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现实途径,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深刻地改变了我国社会的政治生活与思想文化精神生活的面貌,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事业的健康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的有机统一

适合自己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和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令和条例,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也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伟大实践及其重要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按照“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我们成功地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澳门问题。

第一,“一国两制”构想是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的最佳选择。

第二,“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第三,“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的科学论断,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在实践上对于我们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首先,这一科学论断为我们党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提供了前提。其次,这一科学论断为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第三,这一科学论断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四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知识点、复习提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当今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今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党的现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深该提示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政府武器。

3、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4、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1、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政府、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

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辩证统一的科学理论

“三个代表”中,每个“代表”都有明确的要求,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一、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第二、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第三、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全面体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了重要的创新,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1、关键在坚持与日俱进

2、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3、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五、时事政治知识点、复习提纲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中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必须落实

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根本目的就是要使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在北京召开,江泽民总书记在会上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在报告的第三部分,江泽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力争比二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转变政府职能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

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理顺分配关系

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的解决中国统一问题的基本方针,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2、以两制并存的方式解决的台湾问题

3、统一后台湾享有高度自治权

4、积极促进谈判,争取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统一

5、解决台湾问题,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6、促进两岸直接“三通”

7、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在《为促进中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

3、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一贯的主张。

4、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5、面向21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民族。

6、两岸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7、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同胞一切正当权益。

8、我们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可以共商国事,也可以先就某些问题交换意见,就是相互走走看看,也是有益的。关于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

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四点意见: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中国愿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6、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一贯坚持的原则和立场。

1、反对一切形式霸权主义

2、坚持独立自主

3、团结各国人民

4、努力发展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公敌,威胁着国际和平与安全。中国谴责并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是中国政府制定的反恐政策、开展国际反恐合作的指导原则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fc2337037.html,/jzw/27/730$10.html

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模拟试题

《广播电视新闻业务》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广播中,音响包括(D)。 A. 节目音乐 B.实况音乐 C.实况语言 D.实况音响 2、在信息传达上具有展现内在状态、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复杂信息简明化,适用于来传达内在性、系统性、整体性、宏观性、对比性的信息,这类传播符号是(D) A. 照片与图片 B.影像 C.文字 D.示意图与图表 3、本台评论的特点是(A)。 A. 具有权威性、政策性和指导性 B.篇幅不长、内容单一、分析扼要 C.对新闻事实进行强调补充 D.融新闻与评论于一体 4、广播电视记者对现场介入的方式有(A)。 A. 旁观式 B.暗访式 C.直播式 D.录播式 5、有利于表现物体的立体状况的光是(B) A. 逆光侧光顶光顺光 6、景别是指(A)。 A. 被摄物体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 B.摄影机与被摄物体之间距离的变化 C.被摄物体在摄影机镜头前纵向空间位置的变化 D.在同一距离上运用不同焦距所摄的画面 7、事件消息有如下特点(A)。 A. 动态性 B.时间跨度较大 C.空间范围较广 D.用典型说话 8、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时空或段落转换的视觉跳动(C)。 A. 声音转场 B.特技转场 C.特写转场 D.承续转场 E.字幕转场 9、新闻线索具有以下特点(B)。 A. 比较简单,完整性强 B.时间短暂,稳定性低 C.反映本质,变动性小 D.虽是信号,却能证实 10、《中国财经报道》是(C)。 A. 专题性新闻栏目B杂志性新闻栏目C专栏型新闻栏目D消息类新闻栏目 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广播电视节目系统是多层次的,它的节目系统包括(BDE )。 A. 一组节目B一套节目C。一批节目D。一个节目E。一次节目

2010年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0年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 A、合法斗争 B、罢工 C、示威游行 D、武装斗争 2、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隔天遥看一千河”反映的哲学观点 A、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受空间限制的 B、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 C、空间的无限性 D、时间的无限性 3、地理环境是:A、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依据B、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社会制度变更的决定力量 D、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4、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在 A、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 B、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 C、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中 D、1980年《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 5、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曾经是新中国引以为自豪的大型水利工程,然而由于该工程没有考虑到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可能会造成三门峡水库的淤塞这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三门峡水库泥沙日益淤积,库容不断减少,对下游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因此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这个根本要求是 A、世界是多样性 B、世界是统一性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一切从实用出发 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是 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B、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 C、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D、社会财富的创造过程 7、2002年,中国空军从俄罗斯进口了5架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之一——米格31战斗机,在试飞的过程中中国飞行员发现了这种战斗机有许多不适合中国人特点的设计。于是有些专家提出停止使用这些战斗机;而另外一些专家则认为这种飞机先进,坚持要使用原机型;后来中央军委决定将两者的理由进行总结,对战斗机进行了必要的改装,最终被我国飞行员完全接受。中央军委这个决定反映的哲学原理的本质含义是 A、将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结合 B、对事物的纯粹否定 C、对事物的纯粹肯定 D、对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8、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旧”阶段转化到“新”阶段的

2010年(12月)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历代封建政府发行的官报是__________ A 小报 B 邸报 C 开元杂报 D 报房京报 2、小报在南宋时期风行并扩散到京外地区,时人隐称为“__________” A、新闻 B、进奏院状 C、朝报 D、阁抄 3、《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地点和时间是__________ A、1815年8月15日,马六甲,B 1815年8月15日广州 C、1815年8月5日马六甲,D1815年8月5日,广州 4、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的作者是__________ A、徐宝磺 B、邵飘萍 C、戈公振 D、李大钊 5、五四运动时期创办于北京的一份时事政治性周报是__________ A、《新青年》 B、《京报》 C、《时事评论》D《每周评论》 6、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其创办的刊物是__________ A、《新闻周刊》 B、《新闻研究》C《新闻战线》D《新闻学》 7、《向导》中国共产党中央第一份机关报。其创办时间为__________ A、1922年9月 B、1927年 C、1921年8月 D、1923年2月 8、邹韬奋创办的日报是在香港创办的() A、《生活周刊》 B、《大众生活》 C、《抗战》 D、《生活日报》 9、《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的作者是_________ A、斯诺 B、斯特朗 C、史沫特莱 D、爱泼斯坦 10、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在全国公开发行的第一张党报是__________ A、《解放日报》 B、《红旗日报》 C、《人民日报》D《新华日报》、 二、多项选择题 1、历代封建政府发行的官报也被别称为__________ A 邸钞、B、朝报、C 进奏院状D 除目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办人为__________ A、马礼逊、 B、米怜, C、麦都司 D、梁发 3、中共建党后,陈独秀领导创办的党的机关报有 A、《向导》周报、 B、《前锋》月刊 C、《新青年》季刊 D、《共产党》月刊 4、李大钊揭开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宣传,其早期代表作是__________ A《法俄革命之比较观》B《劳动节专刊》C、《庶民的性利》D、《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5、中国人自著第一部新闻学专著是__________写的__________ A、《新闻学》 B、《实际应用新闻学》 C、徐宝璜 D、戈公振 6、“向反革命宣传反攻,以打破反革命宣传”是__________在__________文章中的话 A、李大钊 B、毛泽东、C 《《政治周报》发刊理由》D、《我们关于最近时局的态度》 7、《热血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五卅运动”时期创办的通俗政治报纸,是中共第一种日报。其主编是__________,副刊是__________ A、瞿秋白 B、蔡和森 C、呼声 D、鼓吹录 8、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__________,它由中国早期的无线电专家__________主持建立。其呼号为XOH. A、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 B、刘瀚 C、奥斯邦 D、“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9、国民党在20到30年代建立起的主要媒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 A、《中央日报》 B、《中国日报》 C、中央广播电台 D、中央通讯社 10、人民日报诞生于__________的河北省平山县,当时作为中共中央华北局的机关报,由晋察冀解放区的《晋察冀日报》和前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__________人民日报迁至北平(今北京)。 A、1948年6月15日、1949年3月;

新闻编辑记者职称评定标准

新闻编辑记者职称评定 标准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文件安徽省人事厅文件 皖新职改字[2006]30号 关于印发《安徽省新闻系列专业技术资格 评审标准条件(试行)》的通知 各市委宣传部,各市人事局,省直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人事部关于进二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有关 精神,结合我省新闻工作实际,我们重新制订了《安徽省新闻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试行)》,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在试行过程中有何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安徽省新闻系列专业技术资格 评审标准条件(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我省新闻专业技术 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积极传播先进文化,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根据国家和我省职称制度改革的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新闻专业技术特点,制定本标准条件。 第二条新闻专业技术资格的名称为:高级记者、高级

编辑;主任记者、主任编辑;记者、编辑;助理记者、助理编辑。第三条对符合本标准条件申报的人员,通过评审或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的,表明其具备承担相应岗位工作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第四条对在新闻专业技术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受学历、资历、职称、身份等条件限制,破格申报评审相应专业技术资格。 第二章适用范围 第五条本标准条件适用于在安徽省所有公开发行的报纸、新闻性期刊和经国家批准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新闻网站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与新闻单位签订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在皖从事新闻采编工作1年以上的新闻专业技术人员。 第六条已取得非新闻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符 合本标准条件的,可根据工作需要申报评审新闻系列相应 专业技术资格。 第三章基本条件 第七条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坚 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遵守国家法律法 规和党的新闻宣传纪律,忠于职守,敬业奉献。 第八条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新闻舆论引导水平, 坚持“三贴近"原则,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和文风,在编辑岗

编辑记者专业考试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及答案

编辑记者专业考试《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记者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新闻,就要掌握一把判断新闻的“尺子”,这就是() A.新闻意识 B.新闻价值 C.新闻头脑 D.新闻政策 2.记者要正确有效地运用新闻选择标准,就要综合考虑新闻价值要素,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还要() A.考虑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B.考虑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C.正确处理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D.正确处理主观需要与客观可能的关系 3.记者在拟定采访计划时,主要考虑明确采访目的,确定采访的重点,设计采访的主要方式,以及() A.选择采访的时机 B.选择采访的突破口 C.选择采访的场所 D.选择采访的基本点

4.在采访中,记者“有意图”与“带框框”是有原则区别的。这种原则区别集中表现于()A.是否服从报道需要 B.是否完成采访任务 C.是否尊重事实 D.是否符合单位工作需要 5.记者采访中运用开放式提问,可以让采访对象的回答() A.思想更加开放 B.有思想活动 .有细节与故事C D.不受答案的限制 6.新闻采访的首要任务是() .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A B.发现新闻,报道新闻 C.发现新闻并采集相关的新闻材料 D.采集新闻材料 )7.事实与新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 .流与源的关系A B.源与流的关系 C.并列关系 D.等同关系

8.新闻采访和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除了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持续性外,还有() A.求实性 B.多变性 C.灵活性 D.公开性 9.1958年11月,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对《人民日报》负责人说:“记者的头脑要冷静,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这位中央领导同志是() A.刘少奇 B.毛泽东 C.周恩来 D.邓小平 10.新闻线索的作用,表现在可以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指明采访的去向,还可以() A.决定报道的质量 B.赢得采访的主动权 C.提高采访的工作效率 D.把采访引向深入 11.有各种访问类型中,因争论访问的主要意图是() A.针对某一问题,了解各方的不同看法 B.介绍某一方面的经验和成就

2005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新闻基础知识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 - 新闻传播学习网资料购买下载

2005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新闻基础知识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 新闻传播学习网|资料购买下载 题目 1、把()性、()性、()性统一起来,是一个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 2、对一件文艺作品而言,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之中,第一位的是性。 3、文艺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是为()性服务的。()性是艺术性、观赏性的灵魂。 4、简述文艺作品“三性”的关系。 参考答案 1、思想艺术观赏 2、思想 3、思想思想 4、(1)把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起来,是一个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2)“三性”统一,第一位的是思想性。文艺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是为思想性服务的。思想性是艺术性、观赏性的灵魂。(3)艺术性、观赏性同样重要。如果没有艺术性和观赏性,作品的思想性就难以发挥作用,思想性就难以体现,也难以产生影响。(4)只讲思想性,不讲艺术性、观赏性,作品会让人看不下去;只强调艺术性,不讲究观赏性,作品会让人看不明白。(5)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是相统一的,密不可分的。只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作品才是完整的,才能成为精品,才有生命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题目 1、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要求新闻报道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作为新闻的本源,真正做到依据现实生活,依据物质存在,依据()来反映和报道新闻。 2、简述对“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为依据”的认识。 参考答案 1、客观事实客观事实 2、(1)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物质存在决定主观的思想意识。这一基本观点体现在新闻工作中,就是要求新闻报道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客观事实作为新闻的本源,真正做到依据现实生活,依据物质存在,依据客观事实来反映和报道新闻。(2)新闻工作者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搞好调查研究。有事实才能写新闻,没有事实就不能写新闻;有什么样的事实写什么样的新闻,按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描述;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才能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尚未变为现实的猜测和设想不能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 题目 1、主旋律指作为我们时代社会发展主潮的,以()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在当前,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在文艺创作中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主义、()主义、()主义的思想和精神。

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

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 广播电视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之一,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为加强广播电视队伍建设,侣导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规范广播电视编辑记者的职业行为,特制定本准则。 一、责任 第一条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所从事的事业,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 第二条热爱祖国和人民,珍视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服务。 第三条忠诚党的新闻事业,坚持党性原则,坚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条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 第五条保守国家秘密。 第六条真实报道新闻,正确引导舆论,努力传播知识,热情提供服务,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和文化需要。 二、真实 第七条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应该对报道内容的真实和准确负责,报道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不编造新闻,不歪曲、夸大事实。 第八条消息来源必须真实可靠。应深入新闻现场采集第一手信息,保证新闻要素准确无误;未经证实的消息,应加以说明;除需要对提供信息者保密外,报道中应指明消息来源。 第九条认真核实报道内容,包括基本事实、背景资料、引述转述语言等。对稿件中采用的声音、图像、数据、文件摘录及其他材料,做到真实、准确、科学、统一。 第十条报道中的细节必须真实,不加以拔高、想象和夸张。报道所采用的声音、图像均应来自新闻现场或与报道主题相关的采编活动,而非个人编造或拼接。 第十一条在报道、说明、解释和评论事实时,要全面 把握和正确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避免因为报道肤浅、 片面而导致公众对事物的判断产生偏差或错误。 第十二条报道一经发布,如果发现错误,应立即公开 更正。 三、公正 第十三条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应坚持客观公正的职业理念,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忠于事实,追求真理的职业精神。 第十四条坚持准确、公正、全面、客观的报道原则。 不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进行影响公共利益的报道。 第十五条区分报道事实和评价事实,不将评论或猜测 作为认定的事实发表。 第十六条不参与任何可能有损于自身公正和信誉的组 织及活动;不在自己服务的媒体上发表本人及亲属涉诉事件的 报道和评论;不阻挠正当的舆论监督。 第十七条正确行使舆论监督职能,勇于批评和揭露违 法违纪行为、消极腐败现象和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风气,弘扬 社会正气,捍卫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 第十八条批评性或揭露性报道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不追求所谓“轰动效应”、哗众取宠;不以个人情绪代替政策法律、发泄私愤、中伤他人。尊重被批评者申辩的权利。 第十九条案件报道不应影响司法公正和法律判决。不 偏袒诉讼任何一方;案件判决前,不作定罪、定性报道;不针对法庭审判活动进行暗访;报道公开审理的案件,应遵守相关法律规定。 第二十条报道中避免对种族、性别、年龄、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居住地等的任何歧视。 四、导向 第二十一条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必须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第二十二条把好政治关、事实关、安全播出关。杜绝政治导向间题和政策性错误,不给不良言论、有害信息提供传播渠道。 第二十三条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及时传达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呼声,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 第二十四条报道内容要符合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习俗等社会环境要求。 第二十五条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维护国家尊严、民族荣誉和社会道德规范。不宣扬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第二十六条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严肃认真地考虑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不报道危害国家安全、影响社会稳定、违背社会公德、损害公共利益的内容。坚持报道的高品质、高品位,不迎合庸俗、低级趣味。 第二十七条对重大事件、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的报道,应注意把握分寸、时机、力度,释疑解惑,积极引导。不炒作和蓄意制造舆论“热点”,误导受众。 五、品格 第二十八条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应悟守敬业奉献、诚实公正、团结协作、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 第二十九条尊重公民和法人的名誉权、荣誉权,尊重个人隐私权、肖像权,不揭人隐私,避免损害他人名誉的报道。 第三十条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不传播含有恐怖、暴力、色情、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内容。 第三十一条报道意外事件,应顾及受害人及家属的感受,在提问和录音、录像时应避免对其心理造成伤害。 第三十二条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妇女、老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报道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和性侵犯的受害者时,录音、图像应经过特殊处理,使之不可辨认;不公下其真实姓名,不描述犯罪过程。 第三十三条涉及使用其他新闻来源的报道时,应尊重其他新闻来源和相关作者的知识产权。对内容的选择应忠实于原作,不断章取义。 第三十四条尊重采访对象的声明和要求,采访时应主动出示工作证件或单位介绍信。 第三十五条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行报道活动、拉广告;不以新闻报道形式为企业或产品做变相广告或形象宣传;广告和广告信息应有明确广告标识。 第四十二条自觉遵守有关廉政的规章制度和财经纪律,自觉接受公众和有关部门的监督。 六、附则 第四十三条全国各广播电视制作、播出机构的编辑记者遵守本准则。 第四十四条违犯本准则的编辑记者,将在行业内通报批评;触犯党纪政纪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触犯法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编辑记者证资格考试资料整理(业务、基础)

《广播电视新闻业务》笔记 广播电视节目:是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播出的内容的基本组织形式和播出形式。它是一个按时间段划分、按线性传播的方式安排和表现内容,依时间顺序播送内容的多层次系统。 广播的传播符号声音(语言、音响、音乐) 电视传播符号1声音(语言、音响、音乐)2图像(文字、示意图、图表、照片、图片、影像) 电视影像特征:1.再现性2.时空一体的运动存在方式3.声象一体的信息形式4.限定性显示空间5感性的符号形式6孤立影像含义的不确定性 电视影像要素:1.镜头与蒙太奇2画面构图3光线4拍摄角度5运动镜头6景别 广播电视新闻语言表达的原则 1.易于接收接收2可听性3准确性4完整性5通俗性 广播优势1.传播迅速信息量大2听众广泛覆盖面广3声情并茂参与性强; 广播劣势1.不易保存2线性传播选择性差 电视优势1.信息符号视听兼并2重构时空现场感强3时效性强 电视劣势 1不易保存2选择性差3孤立影像含义的不确定性 消息:是一种简明扼要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体裁,用于广泛传播各个领域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是各种新闻媒介运用最多最经常的新闻报道形式。 事件消息:以报道刚刚发生或仍在发展变化、一般具有叫明确的时间始终点的新闻事件为主的消息体裁。 非事件消息:着重反映的客观事物一般没有明确时间始、终点,报道其发展变化阶段性特点或基本面貌,反映蕴涵其中的典型意义。 人物专题:以人物为报道对象,通过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生活经历,进而揭示时代背景、历史潮流、社会全貌的新闻性专题。 事件专题:反映新近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专题节目。 研究性专题:通过对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的综合分析,得出经验教训和规律性认识的新闻专题节目。 谈话节目:一人或多人完全用讲述的方式表现节目内容的节目形式。 现场报道:记者在新闻现场边采录音响(画面)、边采访、边解说报道的形式,包括直播和录播两种拨出方式。 连续报道:跟踪新闻事件发展进程连续多次播出的累积式报道。 系列报道:围绕同一个新闻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多次、多篇成组的报道。 深度报道: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多角度报道新闻的形式。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电台电视台针对显示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做出分析、讲明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节目样式。 新闻采访:新闻记者为获得新闻事实材料,对客体进行访问、观察、思索和记录等的调查研究活动。 新闻采访的特点:1、突击性 2、灵活性 3、广泛性 4、持续性

编辑记者证考试知识点全攻略

重点简答、论述题目汇总 1.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应遵守的原则有哪些?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必须遵循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特点和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具体表现为:(1)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应明白晓畅,易于接收、接受;(2)广播电视新闻需要受众听得见、听得懂,便于耳听接收;(3)广播电视新闻的各构成要素都要求真实、准确,语言表达要准确;(4)广播电视新闻所要表达的信息应相对完整;(5)受众的多样性需要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通俗易懂,同时也要避免语言表达的简单化与庸俗化。 2.简述广播电视记者是如何获取新闻线索的广播电视记者获取新闻线索?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渠道:(1)政务渠道,又称官方渠道,主要是指各级政权机关及其行政事务活动,包括有关会议、文件、简报或有关政策和领导人讲话等;(2)生活渠道,是记者本人在现实生活和采访过程中的观察和积累;(3)受众渠道,是来自受众的信息;(4)传播渠道,即从其他媒介获得的信息。报刊、通讯社、网络、其他广播电视报道等,都可以作为新闻线索再发现的来源。 3、现场报道对记者的要求是什么?进行现场报道者除了具备记者的一般素质外,还应突出具备哪些能力?(1)较强的现场洞察能力。现场报道中记者面对的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复杂情况,记者必须通过观察现场、了解现场、快速掌握情况,尽快作出判断,及时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或知情人,当机立断进行采访,迅速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点进行报道;(2)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现场报道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记者在现场的观察、描述、评论结合真实生动的现场音响、画面向受众传达相关信息,所以记者口头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现场报道的质量的好坏;(3)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现场报道中记者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末知和随时发生意想不到变化的新闻现场,记者需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随时应对。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一方面是要更好地调动情绪,把握现场气氛,另一方面是要保持敏锐的现场应变能力,既充分发掘随时出现的新闻价值点,又能扬长避短、化险为夷,妥善回避不利于报道的突发问题;(4)过硬的新闻业务能力。现场报道的特点要求记者应具备采、编、播合一的素质,在现场能看得透,写得精,说得出。具体而言,要学习、掌握基本原理和应用性知识,还包括音像的采录、编辑、制作,器材的选择、使用、保养,音像数据的搜集、利用、保存,以及如何在各种新闻体裁和新闻节目中恰当运用有音像材料等知识和技能;(5)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广播电视现场报道是一项团体协作的工作,记者应树立群体观念,做好自己岗位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和其他工作人员紧密协作。这需要记者对现场报道的整个工作流程、各个工作环节都有相应的了解,作到知己知彼的同时将自己的工作主动放到整个报道工作的大背景下,保持内容、风格、时机的整体一致性。 4、广播电视栏目设置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哪些?广播电视栏目设置是指时间、名称、内容范围固定的信息传播单元。栏目的设置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首先是栏目的受众定位,也就是解决办给谁听谁看的问题;(2)对新闻受众需求的把握,这是确立传播内容的依据;(3)栏目的整体层次定位。它要确定栏目是针对一般大众,还是特殊需求群体;是专业化的栏目定位,还是普及性、通俗化的栏目定位;(4)根据目标群体的日常作息时间作出传播时段与时长的选择;(5)确定栏目的特色与风格,避免与其他栏目雷同,确立自己的栏目个性;(6)推敲和形成节目形式。此外还要注意协调与其他栏目的关系。除了避免与其他栏目产生雷同外,还要注意相邻栏目间的配合,形成长短时间、风格各殊的互补格局,以便提高传播效果。 5、与其他媒介新闻评论相比较,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是什么,如何体现?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是电台、电视台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节目样式,具有突出的新闻性和政治性。与其他媒介新闻评论相比较,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更具时效性。这与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速度快、制作工序较少、流程较短密切相关;(2)平易亲切。广播电视媒介在新闻评论中一方面可以吸引广大受众参与评论,让受众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声;另一方面广播电视评论的语言也更加通俗化、口语化;(3)生动形象。广播电视媒介可以通过多样性的信息符号 (声音、图像)交代背景、再现时空、营造气氛,使评论更加形象、生动。 6、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其他媒介采访有相同之处,又有它独特的一面。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电子传播手段的介人。带机采访,也就是用录音设备和摄像设备录取声音、画面等现场素材;(2)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具有时间同步性。由于带机采访的特殊性,采访与部分 (或全部)报道同步进行,使报道在采访过程中体现,进而产生了“现在进行时”的报道形态;(3)采访方式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形式。广播电视新闻中,新闻报道的形式与新闻素材的获取方式及采访方式密切关联;(4)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更丰富。除了调查者和传播者之外,从事现场报道的广播电视记者同时也是受众观察新闻事件的现场引导者,记者通过提问、访谈交流等动态活动参与新闻的制作。(5)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对于设备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这与第一个特性是相关的。(6)对于电视新闻来说,采访需要团队成员间的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电视新闻采访是集体工作的产物。 7、简述电视传播的优势和劣势。(1)电视传播的优势包括:①视听兼备的多元信息符号。相比其他媒介,电视可以通过影像、声音、文字等传递更多的信息,更真实、全面、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②真实再现,现场感强烈。电视凭借其特有的画面的直观性、听觉的直接性既让人“眼见为真”,又让人“耳听为实”,在真实再现新闻事件方面,电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③时效性强。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迸步,电视的采制设备日益趋向小型化,大大提高了其传播效率,时效性也越来越强.2)电视传播的劣势包括: ①电视传播存在着转瞬即逝、不易保存以及信息选择性差的劣势。②电视画面是感性的符号形式,不具备抽象性和概括性,长于展示而拙于阐释。

编辑记者招聘考试简答教程文件

编辑记者招聘考试简答、论述题目 及参考答案 简述对“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为依据”的认识。 答:(1)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物质存在决定主观的思想意识。这一基本观点体现在新闻工作中,就是要求新闻报道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客观事实作为新闻的本源,真正做到依据现实生活、依据物质存在、依据客观事实来反映和报道新闻。新闻工作者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搞好调查研究。有事实才能写新闻,没有事实就不能写新闻;有什么样的事实写什么样的新闻,按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描述;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才能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尚未变为现实的猜测和设想不能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 广播电视栏目设置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哪些? 答:广播电视栏目设置是指时间、名称、内容范围固定的信息传播单元。栏目的设置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首先是栏目的受众定位,也就是解决办给谁听谁看的问题; (2)对新闻受众需求的把握,这是确立传播内容的依据; (3)栏目的整体层次定位。它要确定栏目是针对一般大众,还是特殊需求群体;是专业化的栏目定位,还是普及性、通俗化的栏目定位; (4)根据目标群体的日常作息时间作出传播时段与时长的选择; (5)确定栏目的特色与风格,避免与其他栏目雷同,确立自己的栏目个性; (6)推敲和形成节目形式。此外还要注意协调与其他栏目的关系。除了避免与其他栏目产生雷同外,还要注意相邻栏目间的配合,形成长短时间、风格各殊的互补格局,以便提高传播效果。 简述新闻敏感的主要表现新闻新闻敏感体现在三个方面 (1)及时发现新闻线索,迅速捕捉事物正在或即将发生的最新变化;(2)准确判断新闻价值,从众多新闻事实中选择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3)预测可能发生的新闻事件,从细微处敏锐推断潜在的重大变化。 比较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不同之处 答:新闻报道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和基础,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两者在传播内容、传播目的、表达方式上存在不同。(1)在传播内容上,新闻评论是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新闻报道则是以传播事实性信息为主。(2) 在传播目的上,新闻评论的传播目的在于阐发意见、宣传主张,新闻报道则在于传播新闻信息,满足受众知晓与了解客观事实的需要。 (3)在表达方式上,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讲究判断、推理的逻辑性;新闻报道则以记叙为主,用事实说话。 舆论监督:是指公民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公民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先例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从狭义上来说,舆论监督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公民享有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表达自己意志的权利和自由;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 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应遵守的原则有哪些? 答: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必须遵循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特点和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具体表现为: (1)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应明白晓畅,易于接收、接受;

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单项选择题

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单项选择题 1、构成电视新闻画面的裸体要素不包括() A、主体 B、前景 C、空白 D、线条 2、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是() A、新闻价值 B、新闻政策 C、新闻宣传思想 D、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 3、为获得和传播体验性信息,补充仅靠视觉所不能获得的信息内容,记者在新闻现场可以采取()角色定位。 A、记录者 B、行动者 C、目击者 D、参与者 4、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不包括() A、线性传播 B、具体形像 C、受众广泛 D、可选择性 5、怎样的题材不适合做广播现场报道() A、场面宏大且分 B、新闻事实具有较强的新闻性 C、音响典型 D、正在发生的 6、在消息写作上,所谓的“三重复”现象指() A、导语、主体、背景的重复 B、导语、主体、结尾的重复 C、标题、导语、主体的重复 D、标题、导语、背景的重复 7、摄像机在高于被摄物水平线的位置拍摄,出来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

A、深远、辽阔 B、崇高、庄严 C、亲切、熟悉、自然 D、庄重稳定、端正静穆 8、下列各项都是电视影像的要素,其中()又被称为镜头语言 A、光线 B、蒙太奇 C、画面构图 D、景别 9“摆事实、讲道理”是以下哪种论证方式?() A、对比说理 B、据事说理 C、论辨说理 D、算帐说理 10、编后语旨在补充和深化报道或文稿的主题或中心思想,它是() A、编辑部评论 B、编者评论 C、个人评论 D、最权威性评论 11、谈话节目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选择好话题、参与谈话的对象以及() A、节目的前期策划 B、谈话现场的氛围 C、主持人驾驭现场的能力 D、节目导演对现场的控制 12、深度报道是() A、一种新闻体裁 B、一种报道方式 C、一种评论形式 D、一种报道理念 13、广播电视采访所面对的现场有两种,新闻事件发生的地方和() A、新闻事件结束的地方 B、由于记者的采访而出现的现场 C、新闻人物出现的现场 D、广播电视记者所在的地方 14、民间的谚语、民谣等在新闻评论中经常作为()论据来使用 A、概括性论据 B、事实性论据

编辑记者资格考试新闻基础知识试题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题目 1、新闻事业属于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范畴。 2、新闻事业与国家机器、政治法律机构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上。 3、新闻事业与哲学、文学、艺术等比较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 1、意识形态 2、没有强制力 3、(1)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比哲学、文学、艺术更接近政治,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更直接。(2)反映社会生活最迅速,范围更广,影响更大。(3)通过新闻手段来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 题目 1、如何理解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

2、我们很容易发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业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业所所宣传的思想体系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可归因于()。 参考答案 1、新闻事业是专门采集、处理和传播的社会活动、传播方式和主持机构的总称,即总的活动是反映社会生活,从这一点来看,新闻事业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结 构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 筑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意识形态,是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集合体。新闻事业是意识形态中 的一种,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反映社会生活不同,新闻事业是通过新闻手段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2、新闻事业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和赖以生存的政治制度不同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新闻事业发展的主要阶段 题目 1、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社会形态和传播制度划分为:()阶段、()阶段、()阶段、()阶段。 2、()阶段主是指新闻事业处于封建专制制度的控制之下。 3、()阶段始于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终于资本主义进行垄断时期,这一时期,新闻事业处于政府放任状态。

关于2019年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合格标准及合格证发放的公告(2020)

关于2019年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合格标准及合格证发放的公告(2020) 发文日期:2020年04月02日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 关于2019年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 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合格标准及合格证 发放的公告 根据《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办法(试行)》有关规定,现将2019年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海南考区)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合格标准 (一)2019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的合格分数线为三科成绩总分160分;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合格分数线为三科成绩总分160分,口试成绩为B级以上(含B级)。 (二)2018年单科合格,且2019年参加其他科目考试的考生,其2018年予以保留的考试合格科目均按每科60分计入2019年考试总分。参加编辑记者资格考试总分达到160分为考试合格;参加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笔试总分达到160分,且口试成绩为B级以上(含B 级),为考试合格。 二、合格证领取时间 凡在海南考点参加2019年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成绩合格的考生,从4月7日起,上午9:00-11:30,下午15:00-17:30(周六、周日及法定节假日除外)到指定地点领取。 三、领取地点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广播电视社会管理处(海口市海府路59号省旅文厅广电办公区二层209室)。 电话(略)(唐老师) 四、领取方式 (一)本人领取:持本人准考证原件或身份证原件。 (二)委托他人代领:携带代领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及被代领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三)单位集中领取:需出具单位介绍信、合格人员名单及身份证号。 所有合格证不予邮寄。 五、网上查询 网上查询网址:略。 特此公告。 附件:海南省2019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合格人员名单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 2020年4月2日 (本资料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

编辑记者资格考试复习笔记整理

2010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复 习笔记整理 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基本常识 传播媒介的三次革命 1)语言的形成和使用。 2)文字的发明和运用。 3)无线电的发明和运用。 “三C”指电脑、电讯、控制技术。 广播事业的诞生 无线电之父—马克斯威尔。 最早的广播新闻(1920年8月31日美国底特律8MK实验电台广播了个州的初选新闻)。 第一个电台(1920年11月2日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播的棒球比赛实况,标志广播事业诞生) 电视的诞生和兴起 一、硒的光电效应——电视得以诞生的重要基础。 二、电视的萌芽时期 第一个公众电视发射台于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亚历山大宫建立。 三、电视的成型时代(本世纪三、四十年代) 第一次电视实况(1939年4月纽约世界博览会,第一位总统罗斯福—4月30日。 四、彩色电视的兴起(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首先播彩电节目(1954)、日本(1960)、中国(1973)。NTSC制(美、日、台。属于点扫法)、PAL制(德、中、英)、SECAM制(法、苏)。 中国广播事业的诞生发展 一、北洋政府时期的广播事业 最早的广播电台创办于1923年初,呼号ECO;第一座公营电台是1927年5月的交通部天津广播无线电台。 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广播事业 亚洲功率最大75千瓦发射机是国民党的“中央广播电台”(1932);民间电台有教育性、商业性和宗教性的三种类型;由于当时“讳谈国事”,故民间的极少有新闻、评论的内容。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播事业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呼号XNCR;1949年6月新华社语言广播部扩为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成为与报社、新华社并列的党的三大新闻机关。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现状(根本性质:党和人民的喉舌。唯一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飞速发展的电视事业 电视诞生于1958年初,仅北京、上海定期放节目,现形成中央、省级、地方、县四级办电视局面。 由封闭—开放,单向—多边发展:1)电视机数量增加;2)播出内容丰富;3)新闻成为主导,国际及批评报道出现;4)对外联系频繁;5)国内电视交流活跃,打破大台统治天下。 二、稳步前进的广播事业 依然是传播媒介中(受众)最多的(广播新闻大多先于报纸、快于电视、信息量大)。1)波段增加;2)专题性电台(音乐台、经济台)出现;3)吸引听众“参与”节目的比例加大。 国际向“窄播”(指针对性地满足部分听众需要)方向转化。 三、香港和台湾地区概况

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写作

写作题: 1. 根据资料:“胡锦涛就山西透水事故作指示张德江赶赴现场”,撰 写一篇短评,500字以内。 答:题目:《还要有多少生命代价才能唤醒麻木》。内容:在人们为153名被困矿工的生死忧心如焚时,王家岭矿难真相开始逐步披露。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发出的事故通报令人扼腕:王家岭透水事故再次暴露出部分在建矿井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不严格、隐患排查治理不认真等突出问题。 一次灾难发生,事前必然会出现一个接一个征兆。王家岭矿难发生前一天,陕西安康籍的工人陈某发现“平常出来的煤都有煤尘,那天出来的煤是湿的”,于是,第二天上班的时候,队长让他下进干活,他说什么也不去,“后来真的出大事了”。 但是,一人之幸,却未能替代153人之不幸! 安全工程科学研究中的“海恩法则”很多人都耳熟能详: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要消除一起严重事故,必须提前防控1000起事故隐患。 对于王家岭矿难而言,又何止前一天“出来的煤是湿的”这一个征兆?早在3月25日,在20101工作面作业的2 7队的部分工人已经发现工作面“掌头煤层压力增大,煤壁挂汗并出现异味”事发前两个小时,王家岭煤矿碟子沟项目部经理曾两次接到井下工作面有渗水情况的报告。然而,在那些对安全管理麻木不仁者那里,所有这些征兆都不足以唤醒他们的任何警醒。 痛定思痛,令人痛彻肺腑。王家岭矿难血的教训再次发出警示:生命无价,对事关生命安危的每个安全责任和细节,再也不能口是心非,麻木不仁了!各地区、各部门和煤矿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深刻吸取这次事故的教训,切实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切实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和措施。 2. 根据《点燃激情 传递梦想:用身躯捍卫圣火的尊严》写一则电视

egqtdu0年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大纲

egqtdu0年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 大纲 .~ ①我们‖打〈败〉了敌人。 ②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2010年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大纲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治理,做好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工作,依照《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方法(试行)》(广发人字〔 2005 〕552 号),制定本大纲。 第二条本大纲是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命题的依据,供考生备考时参考。 第三条考试科目: (一)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科目 综合知识;广播电视基础知识;广播电视业务。 (二)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科目 综合知识;广播电视基础知识;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笔试);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口试)。 第二章综合知识 第四条综合知识重点考察考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养,要求考生了解所列知识点。 第五条综合知识考试时刻、考试方式和试题类型: (一)考试时刻为 90 分钟。 (二)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满分为 100 分。 (四)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第六条综合知识内容包括: 一、政治理论知识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哲学和哲学差不多问题物质概念世界的物质性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进展两种全然对立的进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差不多规律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历史观的差不多问题生产方式在社会进展中的决定作用社会差不多矛盾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社会意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社会进展和人的全面进展 商品货币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存资本的有机构成相对人口过剩资本主义差不多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两大发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定性、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 (二)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农村包围都市的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人民民主专政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体会总结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革命统一战线的差不多体会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四个差不多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实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实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进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政党 (四)近期国内外重大事件 二、法律基础知识与相关法律法规 (一)法律基础知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