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1第一讲 美学概论

01第一讲 美学概论

01第一讲 美学概论
01第一讲 美学概论

目 录

1 美学概论 (1)

1.1美学的历史与现状 (1)

1.1.1 美学的建立 (1)

1.1.2 美学的历史 (2)

(1)本质论美学 (2)

(2)神学美学 (4)

(3)认识论美学 (4)

(4)语言论美学 (5)

(5)文化论美学 (6)

1.1.3 美学在中国 (7)

(1)清末民初美学 (7)

(2)五四美学 (7)

(3)30~40年代美学 (8)

(4)50~70年代美学 (8)

(5)80年代美学 (8)

(6)90年代美学 (8)

1.2美学的对象与范围 (8)

1.2.1 美学的对象 (8)

1.2.2 美学的范围 (10)

1.3美学的任务与方法 (10)

1.3.1 美学的任务 (10)

(1)美学的学科属性 (11)

(2)美学的任务 (13)

1.3.2 美学研究的方法 (17)

思考题 (19)

1 美学概论

关于美,我们似乎很熟悉,面对某些事物,例如自然风景、花草虫鱼、雕塑、绘画、电影、摄影照片等等,当然也包括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的对象——园林景观,人人都会有美或不美的判断。甚至面对一个人,我们也会有他(她)美还是不美的判断——尽管很多情况下大家都不会说出来。实际上我们几乎每天都要跟“美”打交道,不过人们通常的说法是“漂亮”或“不漂亮”。有些东西,例如一个人,一见之后,每个人都会果断地得出“美”、“不美”、或者“还可以啦”这样的结论。这说明,面对这类事物时,我们内心都有一个明确的判断它美还是不美的标准。

但对有些事物,我们有时候就会觉得困惑、有些拿不定主意,例如一些所谓先锋艺术作品,我们有时候会问:“这是艺术吗?这东西到底美在哪里?”另外我们还发现,面对同一样东西,有些人觉得很美,甚至为它而痴迷,而有些人却觉得它并不很美,甚至毫无美感可言。例如园林中的假山置石,比如著名的留园冠云峰,号称中国四大名石之首,按理应该是美不可言的吧,但实际上很多人见了之后会说:“不就是块石头吗!”说实话,我第一次见到冠云峰的时候就对它显赫的名望感觉莫明其妙——其实到现在也还是莫明其妙。我有一次带园林专业的学生去苏州参观古典园林的时候,在看了几个名园之后,就曾经有学生跟我说:“这些古典园林,都是一些房子,堆一堆石头,有什么意思!”可见对他而言,他也不觉得那古典园林美,至少是没有别人说的那么美。

面对同一个东西,有些人觉得很美,有些人却觉得不美或不那么美,这就让我们有一个疑问:所谓美不美,到底有没有一个标准?如果有,这个标准又是怎么定的?为什么不同人的标准会有很大的差异?对于园林而言,我们要问,园林有没有美的标准?或者说怎样做才能使园林是美的?面对“美的园林”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它美?

这些问题,就是美学要解决,或者说要试图解决的问题。美学就是研究艺术和审美中带有根本性和普遍性的问题。

1.1 美学的历史与现状

1.1.1 美学的建立

美学作为独立学科,是在近代形成的。具体来讲,那是1750年以后的事。人们公认的“美学之父”是18世纪初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Baumgarten)。他在1750年出版了一本叫“?sthetik”的书,按照汉语翻译就是《美学》。?sthetik是一个德语单词,在

英语中则是“Aesthetic”,这个单词的词根源自希腊文,含义为“感觉”、“感兴趣”、“感性的”。从词根的含义看,好像跟“美”没有什么关系,但这也说明,美,是跟“感觉”有关的。

鲍姆加登发现,人类追求的基本价值,无非真、善、美。

真,有专门的学问,就是逻辑学。

善,也有专门的学问,就是伦理学。

唯独美没有专门的学问,因此他认为也应该给它建立一门,鲍姆加登就把它叫?sthetik。鲍姆加登在“?sthetik”一书中提出,“?sthetik”是“感性认识的科学”。他并且提出了“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美的”观点。他所指的感性认识实质上是指依赖于感觉、想象的“文学艺术”,他称之为“自由艺术”,“完善”是指内容、秩序、表现力等因素的和谐统一。

有些学者把鲍姆加登尊作“美学之父”,因为从他开始才有了美学的叫法,但也有学者认为他不能担当“美学之父”这样的称谓,因为他仅仅是为美学取了一个名字,并没有真正建立这门学科。实际上鲍姆加登所倡导的美学,后来经过德国哲学家康德、席勒、谢林、黑格尔等人的发展深化,才具有了独立、完整的体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其中,特别是康德和黑格尔,他们为美学构建了规模宏大、空前严谨的理论体系。

在这里,我们没有必要试图把历史上的有关美学家们(他们也都是哲学家)都弄明白,我们只要记得,美学,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学科,大约开始于1750年前后。当然,这并不说明在此之前没有对美的探讨,也不说明此之前没有美学的理论,只是它没有单独成学科而已。实际上人类的文化中一直都有关于美的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在古代西方,它往往依附于哲学理论,而在中国古代,有关美的一些理论常出现于艺术理论中,例如诗论、画论等。

1.1.2 美学的历史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可以认为开始于鲍姆加登,但是正如上文所说,人类对艺术和审美现象的关注探讨,历史悠久。在西方,鲍姆加登之前的美学发展与演变,若单从美学思考所依托的知识形态来看,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与之相应的,在每个阶段分别出现过占主导地位的美学形态,即“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美学”和“文化论美学”。下面分别作一简要介绍。

(1)本质论美学

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看见盛开的鲜花,会觉得它“美”,看见天高云淡,山明水秀,也会由衷地感叹“真美啊!”我们感觉到美的时候非常多,感觉美的东西也非常多,例如美的衣服、美的首饰、美的家具、美的建筑、美的诗歌、美的故事、美的音乐等等。那么多东西,性质、类型完全不同,形状、色彩、质地完全各异,有些甚至不成其为具体的“东西”,象诗歌、音乐等就不是具体的一个“东西”,但我们为什么都会觉得它们美呢?平时,我们评价一个“东西”美不美,大多数情况下是“毫不犹豫”的,但当有人问我们这“东西”为什么美或这“东西”为什么不美时,我们马上发现,这个问题有些麻烦,实际上是“很麻烦”。我们会发现,在说明一个对象为什么美或为什么不美时,我们很难给出一个让人信服让人满意的答案。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年)写过一篇叫《大西庇阿斯篇》的对话体文章。里面对话的两个人,一个是希腊贵族西庇阿斯,另一个是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苏格拉底问西庇阿斯:“美是什么?”贵族往往都自以为是,就是以为自己什么都很明白,所以他毫不犹豫地答曰:“美就是一位美丽的小姐呀!”苏格拉底说:“没错没错,美丽的小姐当然是美的。可是一匹母马呢?一匹身材匀称、毛色光滑、跑起来飞快的母马,难道不美吗?”西庇阿斯一想也是,就说:“是啊是啊,美是一匹美丽的母马。”苏格拉底又问:“那么一个陶罐呢?一个做得很好的陶罐,有两个耳朵,能装两公升水,难道不美吗?”这回西庇阿斯只好又说:“美是一个美丽的陶罐。”苏格拉底紧接着问:“你看,你说美是一位美丽的小姐,又是一匹美丽的母马,又是一个美丽的陶罐。那到底美是什么?”

是啊,美到底是什么呢?别说西庇阿斯答不出来,我们也答不出来。甚至美学家们一代一代的研究了这么几千年,好像也答不出来。你琢磨很久,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似乎天衣无缝的答案,但一说出来,很快就会被人问倒。

柏拉图认为,在美的现象后面有着一个终极的美的本质,就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88页)例如我们前面说的美的风景、美的建筑、美的诗歌、美的音乐等等,它们之所以美并不是由于它们自身,而是因为“分享”了同一的“美本身”。

柏拉图把这“美本身”具体地规定为“美的理念”。这“美的理念”正是美的本质。

这就是本质论美学的基本观点。

本质论美学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王一川等,《美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2)神学美学

神学美学是盛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以基督教神学为主宰的美学。它把古希腊本质论美学与基督教神学“嫁接”起来,认为世界的美来自万能上帝的创造。古罗马的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年)认为美是“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得当,加上色彩的赏心悦目”,但又把美的唯一的终极的源泉归结为“上帝”,相信上帝是世间一切美的最后创造者。

(3)认识论美学

认识论美学,是欧洲17世纪发生“认识论转向”以后至19世纪的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所谓“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是指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神学统治的潮流,它相信人的认识不是来源于上帝,而是来自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法国哲学家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年)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一个命题:“我思故我在。”这等于在西方哲学史上首次明确地突出了理性思考的重要意义,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认识论美学包括以下几种形态:

■经验主义美学:认为审美来自人的感性经验,由此对审美感官、审美感情和审美趣味等作了探讨。

■理性主义美学:认为审美来自人凭借理性而对于直接的感性经验的整理过程,主张为审美和艺术制定必要的理性秩序和规范。

■德国古典美学:在德国古典美学这里,在“认识轮转向”所开辟的理性主导轨道基础上,提升和突出了感性的地位。此后,正是在对理性和感性关系的新理解中,美学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大发展。

■科学美学:19世纪后期出现了运用实验心理学手段研究审美问题的美学新潮流,他们认为科学的实验方法是美学问题研究的可靠手段,主张“自下而上”地研究美学问题。所谓“自下而上”的方法是怎么回事呢?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先得搞清楚与之相对应的“自上而下”的方法。此前,康德和黑格尔等人所用的方法就是“自上而下”

的,即从一般下降到特殊,什么意思呢?就是先得到“一般原理”,再用“一般原理”研究具体的美学现象。具体来讲,“自上而下”的方法,是从对“美”的哲学探讨开始,找出“美”的根源和产生原因,然后再辐射到与“美”有关的各个领域。这种方法有其合理性,康德和黑格尔正是用这种方法构建了他们严密的美学理论体系。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我们知道,美的本质问题是至今悬而未决,今后也不见得能解决的问题,纠缠于其中往往不能自拔。因此才出现了所谓“自下而上”的方法。明白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就比较容易理解,简单讲,是从具体的审美心理、艺术现象出发来研究人类的审美现象,用这种方法,美学家们获得了很多突破。

■生命美学:指19世纪后期兴起的从生命角度解释美和艺术的德国美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年)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年)。叔本华认为,不是理性而是感性的“生命意志”才是世界的本原,但这种“生命意志”是如此强烈而无法抑制,以致只有抛弃生命欲望而实现“静观”才能获得暂时解脱。这种对于“生命意志”的无功利的“静观”正是一种审美过程,它是一切悲剧艺术的来源。尼采则把叔本华的带有悲剧色彩的“生命意志”改造成为充满乐观色彩的“权力意志”,认为正是永恒的“权力意志”构成审美和艺术的源头,强调悲剧艺术能够使人沉醉于对生命的占有和享受之中。这种生命美学可以视为从感性生命角度挑战认识论美学原有的理性至上偏向的产物,在伸张被理性压抑的感性生命方面是有一定意义的。但是,如果一味拒绝理性而片面崇尚生命,则只能导致美学的非理性放纵。(4)语言论美学

所谓语言论美学是指19世纪末发生“语言论转向”以后盛行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心力分析美学、分析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美学流派。那“语言学转向”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得先说到一个人,就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年),索绪尔开创了“现代结构语言学”,他把语言看成是一种符号(sign),它由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 )之间的关系(relation)构成。他提出建立一门普遍的学科——“符号学”去研究人类的符号活动。索绪尔的这种创新性研究及由此而开创的现代语言学,为20世纪语言论美学的兴盛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撑。

按照语言论的学说,认为语言的地位高于意义。“如果离开了语言,就不可能有文学。”我觉得这种说法很有意思,因为它似乎说了一句毫无意义的“真理”。大家想想,

离开了语言,就没有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又何来文学?所以这种说法看起来有些“弱智”。但是,哲学家不可能是“弱智”是不是?实际上,这里所说的语言不仅仅是指狭义的言语符号,而是扩展到指广义的非言语符号,例如绘画、建筑、雕塑、广告等等。在这里,任何文化过程似乎都可以被视为语言而加以研究。英国当代美学家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有一番话描述:

从索绪尔和维特根斯坦直到当代文学理论,20世纪的“语言学革命”的特征即在于承认,意义不仅是某种语言“表达”或“反映”的东西:意义其实是

被语言创造出来的。我们并不是先有意义或经验,然后再着手为之穿上语词;

我们能够拥有意义和经验仅仅是因为我们拥有一种语言以容纳经验。而且,这

意味着,我们的作为个人的经验归根到底是社会的;因为根本不可能有私人语

言这种东西,想像语言就是想像一种完整的社会生活。

和这种说法类似的,有一种说法,是“在找到恰当的语言把我们的思想表述出来之前,实际上我们根本就没有思想。”这要好理解一些。人的思想过程实际上就是语言组织的过程,若从语言本身的角度理解,也可以说是语言在“运作”的过程。照这样理解,“意义”就实际上是“被语言创造出来的”。

不过如果大家觉得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实在太难以理解,那也没有关系,我们只要大致了解,在20世纪盛行的语言论美学中,思考的焦点问题不再是“理性”、“思想”或“内容”,而是“语言”或“形式”就行了。其实这里所说的“语言”,若说成“传达方式”也许要更准确些。

(5)文化论美学

所谓“文化论美学”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兴起的以文化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女性主义(Feminism)和“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等美学与文化分析流派。文化论美学把“文化”视为人类的符号表意行为,强调运用跨学科手段综合地和多方面地分析文化现象,消解文化的精英色彩而揭示其日常性,从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 of communication)和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的角度对审美问题进行新的研究。

文化论美学实际上是一种以语言论为基础但更注重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的美学倾向。在文化论美学看来,艺术是作为语言与审美现象存在的,但它是更广泛又根本的文化现象的显示。

认真审视一下美学发展的历程,我们发现,美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从对象而转到人,又从个别的人转到“精英阶层”的比较多的人,最后发展到以普罗大众为焦点对象。这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历程。作为当代人,我们深刻体会到,人和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变得如此之多,信息量变得如此之大,我们似乎每天都处在无穷无尽的信息沟通之中,难以自拔。但是与此同时,人和人之间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传达”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难以确定。这正是我们面对的处境和问题,也应该是美学发展的新契机。

以“文化研究”为典型标志的文化论美学目前仍处于发展与演变过程中,这里就它的特点作一个简要的概括。

第一,在“艺术是什么”的问题上,文化论美学主张艺术是一种文化形态,而不是独立的语言作品或审美对象;

第二,在艺术创作问题上,认为艺术的成功取决于多种文化力量的交互作用;

第三,在艺术作品问题上,坚持语言是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的复杂作用的产物;

第四,在艺术读者问题上,强调欣赏是处于特定文化语境中的公众阅读行为;

第五,在美学的问题框架中,艺术的文化性成为关注的焦点。

1.1.3 美学在中国

中国人当然早就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史,但如果说作为严格意义的美学学科的出现,则是20世纪初从西方引入的。关于中国古代的美学问题,我们这里先不讨论,等以后再谈这个问题——实际上,要谈论园林美和园林艺术的问题,中国古典园林是不可能绕过去的问题,而要谈中国古典园林的问题,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也是绕不开的问题。这些我们都以后再说。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作为现代意义的美学学科,在中国发展的阶段和情况。

(1)清末民初美学

这个阶段大致是1874年到1915年,可以看作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开创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韬、黄遵宪、梁启超、王国维和蔡元培。

这时期美学的突出特点在于,作为现代学科的美学在中国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的组成部分。

(2)五四美学

所谓五四美学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1916~1926年)的美学,它借助文化变革运动而兴盛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和鲁迅。

这时期美学借助“五四”运动的浩大声势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起到了积极的启蒙作用。

(3)30~40年代美学

这是一个美学走向学理化建设的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朱光潜、宗白华和李长之等。这时期美学在社会普及、学科建设和中西比较美学方面取得了扎实的成就。

(4)50~70年代美学

这个时期属于中国现代美学“苏化”的时期,其代表人物除朱光潜、宗白华之外,还有蔡仪、吕荧、高尔泰、李泽厚等。这个时期,英美“资产阶级美学”被拒之门外,而苏联“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则被当成学习和仿效的几乎惟一的样板。

(5)80年代美学

这个时期属于中国现代美学再开放和活跃的时期,出现了几乎涵盖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美学热”。代表人物有复出的朱光潜、宗白华、蔡仪、蒋孔阳等,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李泽厚。这时期的美学充分显露了美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主导地位,在这方面达到了中国现代美学的一种难以重复的极致。但同时也存在着过度崇拜“审美”本身而轻视其对于现实社会文化的依赖的倾向。

(6)90年代美学

这正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它表明中国现代美学进入一个正常而又平稳的学科建设时期。这时期美学的显著特点是:

第一,放弃美的本质传统而注重考察具体问题;

第二,关注审美问题与语言及更广泛的文化问题的联系;

第三,注重全面的学科建设及跨学科研究;

第四,对西方美学的翻译和研究呈现出几乎同步进行的趋势;

第五,美学的具体分支如部门美学(影视美学、语言美学、形式美学)和实用美学(烹调美学、设计美学、服装美学、美容美学)进入活跃时期。

作为一门年轻学科,中国现代美学一方面深受西方美学的影响,但另一方面,由于是为适应中国文化现代性的需要、背靠自身传统而产生的,所以中国美学有自己独特的问题及发展演化方式。

1.2 美学的对象与范围

1.2.1 美学的对象

所谓美学的对象是指美学作为一个学科的研究对象。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学科都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例如生态学研究生命及其所处的非生命环境,花卉学研究的对象是花卉,园林学研究的是对象是园林——当然现在园林正儿八经的叫法叫“风景园林”,它所研究的对象也比传统意义上的园林要宽广的多。美学却有些特殊,按照不经思考的理解,美学应该研究“美”呀!当然也不能说这种说法不对,但在美学的历史上,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直有争议,实际上到今天,“美学到底研究什么”这个问题,也没有公认的确切说法。

按照一般的说法,美学研究对象的问题大致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美”。我想这应该算是“最直接”、“最朴素”的想法,美学嘛,当然应该是研究美啦。但问题是我们在前面也讲过,“美”似乎并不是一个“东西”,谁也说不清这“美”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此,所以研究“美”,研究着研究着就好像走投无路了。按照书面一点的说法是“这个看法把美学仅仅限定在‘美’上面,忽略了其他更丰富、复杂的审美现象。”

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心理”或“审美经验”。这种观点相对于第一种观点,可以说是一种解放,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进步”,因为它突出了人的审美心理在美学中的地位。大家想想嘛,美的感觉是谁产生或者说谁拥有的?是人。对不对?一个东西再“漂亮”,但若没有任何一个人关注它,它这漂亮或者说“美”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人很重要,准确点说,是人的感觉很重要,或者说是“人的心理感受”很重要。我们可以设想,那个漂亮的“东西”,即使有人关注它,但如果只关心“这玩意能不能吃啊?”或者“会不会好吃啊?”那它这“美”也就意义不大。可见,“审美心理”的问题很重要。何况一个东西“美”。为什么美?为什么这个人觉得美,而那个觉得不美?这也只能从人的心理上去找答案。

但这种观点也不是没有问题,它也有问题,过份强调人的审美心理的作用,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似乎让人感觉一个“东西”美不美,和这“东西”的关系不大。例如有种说法叫“情人眼里出西施”,但是我们知道,一个正常人,不大可能对着一只癞蛤蟆“情人眼里出西施”,是不是?

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艺术。这给人感觉是最合情合理的,艺术确实是美学的一个公认焦点问题。但这种观点也还是有问题,自然美算不算美?如果自然美不算美,那我们还每到国庆或五一黄金周就跑去风景区干什么?但很美的自然风景

能不能叫“艺术”?如果是艺术的话,那是谁创作的呀?现在大家总不好意思说“是神创作的”了,是不是?或者有人会说,那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等于什么也没有说,这句话换个说法就是“自然风景自己创作了自己”。

以上三种说法,是传统美学研究的一般说法,很多美学的书籍上也是这么写的。我们也分析了,这三种说法好像都有缺陷。事实上美学的问题和哲学问题一样,很难得到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美学本身就是在一连串的提问和解答中往前发展的。按照当前最新的美学研究的“成果”,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的问题,还有两种看法:第四种观点,认为美学的对象是美学中的语言。这是现代欧美“分析美学”的代表性看法。

第五种观点,认为美学的对象是包括审美现象在内的更广泛的文化问题——审美文化,它的理由是审美与文化如今已交融在一起。这种观点也有人有意见,认为“这是对美学对象的过于宽泛的规定”。(王一川等,《美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2.2 美学的范围

从历史上看,美学研究的范围是随着对研究对象的理解而变化的。我国美学研究的第一次热潮出现在50年代中期,延续到6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美学研究的范围主要局限于理论美学,集中在美学的对象、美的本质、美感、自然美问题上。70年代末到80年代是第二次美学研究热潮,美学研究的范围也得到极大的扩展,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开始兴起和发展,中西美学史的研究开始进行。对各门类艺术进行探讨对方部门美学研究蓬勃开展,显示了美学工作者对艺术的重视。应用美学研究,如技术美学、环境美学、生活美学、审美教育等迅速而多样的开展起来。90年代中期兴起了“文化热”,审美文化又扩大了美学研究的范围。由于审美文化一词的广泛包容性,美学研究的范围伸展到了人类文化的各个审美层面,从物质文化的审美构成要素到精神文化的各个审美层面。这一时期的研究特别关注当代审美文化,主要是当代的大众艺术与现代派艺术,甚至有的研究者把审美文化看成是现代才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1.3 美学的任务与方法

1.3.1 美学的任务

介绍一个学科,好像都得有这个内容,就是要说说“学科的任务”,这有点“没劲”,因为显得很“老套”,不过没有办法,尽管“没劲”,但我们还是得说一下。

(1)美学的学科属性

先说说美学的学科属性问题。“属性,是指学科所具有的基本特性。”这话听了和没听没什么两样!所以我们还是从美学作为一个学科,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看一看。

我们这个时代是崇尚科学的时代,有时候在口语中科学几乎成了“合理”、“可信”的代名词。就连咸菜包装上都不忘印上“采用祖传配方,结合现代科学工艺制作”这样的句子。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动不动用“你这种看法不太科学”或“你这种做法不科学”这样的话去评判人。我相信大家应该还见过象“科学算命”这样的说法。反正给人的印象是,一切有道理的,必然是科学的,反过来,一切科学的,必然是合理的。我想大部分人的感觉中,科学应该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

但美学是不是科学呢?我们先搞搞清楚,到底什么是科学。《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说,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分科的知识体系”;《金山词霸》上的解释是“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美学教程》(王一川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也对科学作了解释,这种解释比辞典上的解释要好理解一些:“科学(science),又称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是关于自然的知识体系,包括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生理学等。”这里把科学和自然科学是划等号的,这好像有点说不过去,我们不是还有个“社会科学院”么!

实际上我们要给“科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也很难,难度似乎并不亚于给“美”下定义。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我们越觉得耳熟能详的东西,一认真推敲起来,越感觉说不清楚。当然,虽然我们难以给“科学”一个准确完善的定义,却可以说说“科学”有什么特点。实际上,所谓“科学”,说的就是实证科学,离开“实证”就没有所谓“科学”。世界上也没有什么“不能验证的科学”这种怪物。也就是说,“实证”是科学的最大特点。易中天先生在《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学术研究有两种。一种是科学研究,一种是非科学研究。自然科学是最典型的科学研究,社会科学是不典型的科学研究,而哲学、美学,还有对文学艺

术的研究(文学学和艺术学)都是非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和非科学研究有什么

不同呢?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科学研究的结论是要证明的,或者被证实,或

者被证伪。被证明的叫真理,被证伪的叫谬误,没有被证明的叫假说。

……

非科学研究则相反。它的结论,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现在不能,将来也不能,没有哪一天能。比如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你怎么证明?《红

楼梦》的主题是什么,你又怎么证明?……非科学研究的结论是不必证实也不

必证伪的。因为人文学科的任务不是得出结论,而是提出问题。

美学与科学存在一些相通之处,例如美学与科学一样要研究人及自然环境;美学有时也从科学吸取理论资源。但是美学和科学也有很大不同。首先,与科学以分解方式分门别类地研究不同,美学对人的研究是总和的和整体的。其次,与科学以精确的数据和实验方式研究不同,美学对人的研究往往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方式。从这个角度讲,美学不能归于“科学”。

我们已经知道,美学不能归于科学,也就是说,美学不是科学。实际上,美学更多的是与人文社会科学(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有密切关系。人文社会科学又可分为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人文学科(the humanities)是关于人的生活与特性的知识体系,通常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伦理学和文化学等。“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是关于人类社会的知识体系,一半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人类学、心理学、管理学、新闻学和传播学等。一般地说,人文学科往往更多地运用体验、思辨或演绎的方法,社会科学则往往较多地采用归纳、实验的方法。比较起来,美学与人文学科有更加密切的联系。

但是,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美学具有它自己的特殊属性。我们把它罗列一下:

第一,与其他人文学科从概念角度考察人不同,美学虽然也运用概念,但更注重把握形象。概念是表述事物的抽象性质的词语,例如“椅子”就是一个概念。而形象是呈现在符号中的具体可感物。“椅子”在不同的人头脑中的形象往往不尽相同,听到“椅子”这个概念时,你想的可能是40厘米左右高,有两条近似矩形的金属细腿的塑料椅子——就象我们教室用的椅子,而映入我头脑之中的可能是一条腿、可旋转可升降,有大靠背的皮椅子——就象那种老板们常坐的大班椅。“美学正是对于呈现在符号中的具体可感物即形象的集中探讨。”也即是说,美学多数情况下是玩“形象”的,而不是玩“概念”的,这和我们从事风景园林设计比较接近。

第二,与其他人文学科难免对人作抽象研究不同,美学的研究常常是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而且更加突出具体。所谓“具体”就是始终不离开“可感”的形象。举个例子说,我们研究一张桌子是不是美的问题,我们不会也不可能仅仅说出“桌子”这样一个

概念,就去试图判断它的美或者丑。我们至少得作详细的描述,这张桌子什么形状、多高、多长、多宽,什么材质,什么颜色等等,只有听者头脑中有了比较清晰的形象,他才能给出判断。而最好的办法就是画出图来,看一看。对于象园林设计这样的工作,更是要突出“具体”。我在上设计课的时候,常会有学生问我类似这样的问题:“我在庭园中设一个水池,自然一点的,然后在水池边放一个亭子,这样行不行啊?”一听到这种问题,我就说:“当然行,如果它真的行的话!”或者说:“你画出来我看看。”这个问题再明白不过了,离开了“具体形象”,谁又能说那做法行还是不行?

第三,与其他人文学科注重对人作逻辑分析不同,美学在对人作逻辑分析的同时更突出个人体验的重要性。例如,假设有一个园林中的亭子,就说是茅草亭吧,多数人都觉得它很美,偏偏你觉得它很难看,这时候作为美学研究的态度,不能说“你怎么能觉得它难看呢?你这是不对的”,更不能强迫你“觉得它美”,因为这个人体验是强迫不来的,即使你嘴上屈服说“哎呀,现在看起来确实很美啊”,谁知道你心里面是不是在咒骂?所以美学研究,只能尊重个人的体验,尽管也许那“个人体验”看起来多么“不合理”。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属性看,美学不是科学,而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除了运用概念、抽象和分析方式外,还重视形象、具体体验方式的作用。(2)美学的任务

弄清楚了美学的学科属性,关于美学任务的问题就比较容易搞明白。上面已经说明,美学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这一词语的提出是为了学科的分类需要,或者说是为了和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院相区别。请注意,我们说的是“人文学科”并没有说是“人文科学”,因为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从学科属性上来讲,美学不是“科学”。实际上,平常我们说到“科学”时,一般指的就是自然科学,所以前文中引用的说法“科学(science),又称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实际上是没有问题的。

人文学科的范围具有宽泛性,它的性质在各个历史阶段也有不同的界定。但一般认为,对人的价值和人的精神表现的研究以及含有人道主义内容并运用了人道主义的方法进行研究的学科都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知识领域,即人道主义的知识领域。(王一川等,《美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人文学科是把“作为主体的人”或“实践的人”作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则是把对象(也包括人在内)作为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客体来对待的,并且力求将

其纳入普遍规律之内。也就是说,自然科学,还有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很多时候是人们之外的世上万物,即使研究对象为人(或者包括人在内)的时候,它们也是“不把人当人看的”,只把人当成人之外的一个“东西”,即所谓“客体”。例如生理学,在研究人的生理现象时,实际上是把人当作一个和其他动物一样的“动物”来研究的,而并不把人的精神考虑进去。例如实验室里解剖人体标本,决不会想“这家伙有什么心理感受呢?他会不会觉得很委屈?”若这样想问题是有意义的,谁还敢下刀子!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这里我想补充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人的“自我意识”问题,我们知道,多数动物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但人有很高级的自我意识。所谓自我意识,可以这样来理解,人在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的同时,可以把自己当成一个对象来理解。所以人在照镜子的时候,既知道镜子中的“人”是我——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但同时也知道镜子中的“人”并不是我,只是一个映像而已——把自己当作一个对象。

我们应该注意一点,“人文”并非实体。“人文”往往是把我们所说的客体当作自己的“载体”或者“活动场所”,才能实现沟通和传承。以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对象的数学是科学,但在古典的人文学科中却包括了数学,因为那时候数学虽然引人进入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领域,却主要是以数学为教化中介,作为人发展自身相应能力和素质的一种自我实现活动。其实,在特定条件下,任何一门学科都可能因为偏重于主体修养方面的功能而“人文化”。

“人文学科的目的是为包括科学在内的人类实践活动提供目的观和价值尺度,因此,人文学科具有评价性,内涵有‘应当是什么’的价值取向,其终极目标是‘全面发展的人’。”(王一川等,《美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我们在进行园林规划或设计的时候,一般都会问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要做什么?”这大致相当于我们讲的所谓“立意”中的“内容构思”;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三个问题是“怎么做?”只有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这样做”获得解答后,才能确定设计方案的内容,然后才是怎么做的问题。作为被询问一方时,有些人不愿意回答第二个问题,或者用“我喜欢这样”的答案来敷衍,显然任何人作为提问者,听到这样的回答都不可能满意,是不是?实际上“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问题就隐含了某种“目的观”和“价值尺度”。如果答不出来,说明设计者没有“人文概念”,他只把设计当成一种“技术操作”,这是低水平的,严格来说不能成其为“园林设计”。如果是不想回答,则说明设计者的“目的观”或“价值尺度”是有问题的,或者因为过于平

庸而难为情说不出口,或者因为过于怪异而自感“说不明白”。

说了半天,大家可能不耐烦了,那到底美学的任务是什么呢?好啦,下面直接给出《美学教程》上的说法:

第一,美学作为一种“人学”,涉及人类本身的建设,关系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个任务可够伟大,换句话说,人类能否“很好”的生存和发展,美学是有很大责任的。

第二,美学作为一种理论,要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人类的审美现象及其相关的各个方面,展现人类审美世界的丰富内涵,解答与美有关的各种问题,揭示审美规律。这第二个任务说得“全面”而“圆满”,简直无懈可击。但我个人感觉,这说了等于没说,我们看了也等于没看。这只是一种概念推演,反正我是“找不到感觉”。

关于美学的任务,还有更加“正统”和“道貌岸然”的说法,因为是“攻击”别人的,所以出自哪里我就不说了,只说具体内容:

首先是时代的需要。……随着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在各个生活领域中都提出美的要求,而且创造了许多具有我们时代特点的美好事物。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上对生活和艺术中美的发展加以概括,以便更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在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的鼓舞下,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用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人,和能够懂得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和欣赏美的人。

其次,是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需要。

再次,是开展审美教育的需要。开展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审美的能力。……所以,学习美学的又一个任务,就是在各种“新奇”的形式下,鉴别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以便真正树立起正确的无产阶级的审美观,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人生的审美化。

大家看了这些说法,或许会误以为这是文革时期的美学教材,其实不是,有这种说法的这本书的出版离我们现在这个时候并不远,也就五、六年时间。当然,我不能说这种说法是“错的”,实际上这种说法应该是“正确”的,而且是很“正确”的。不过这里我不是想说这种说法的对错问题,而是想借此说明,美学如果傍紧了政治不放松,它就不是在谈美了,它将成为“战斗的武器”,对我们而言,就是抵抗“资本主义文化”的武器。而且我相信,现在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任谁看到这种说法,立即就会有种

“官样文章”的感觉,立即就会产生厌倦情绪。这也许是我们“中国老乡”大话空话假话说得实在太多了,说得都习惯成自然了,听的人也听得实在太腻味了,所以一听到这种说法,就立即“渴睡”。

易中天先生认为,美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启迪智慧”。

教育的目的,一般被理解成是知识的授受,即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理解在我们这种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下,特别有市场,所以,学生评价某个老师上课优劣的时候,常有这样的说法:“他都没有讲什么东西!”或者是“都没有跟他学到什么东西!”我是诚惶诚恐,希望能够给你们一点“什么东西的”,不过可能我们理解的“什么东西”并不一样。多数情况下,这“什么东西”是被理解为“知识”的,例如园林专业的同学要学习《树木学》,学完树木学,按照普通要求,你认识了300种“园林植物”,说明你“合格”了,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如果你学完后,认识了500种甚至600种植物,好,那你就很“优秀”了;如果学完后你只认识100种植物,甚至更少,比如说居然连对叶榕你都不认识,那糟糕,你是比较差的了,教学目的显然也就没有“达到”。很明显,这种情况,是以知识掌握的多少来衡量学习的好坏的。

知识掌握的多少确实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象我们上面举的这个例子,你如果认识的植物加起来只有几十种,那你如何做园林设计呀?恐怕找工作都有问题,因为招工的单位一听,什么,你连常见的园林植物都不认识,你到底有没有能力呀?大家想想,问题是不是很严重?但是,如果教育仅仅就是传授这样的知识,老师在课堂上讲,或者发个材料,大家回去把它记住,一次记不住就多记几次,这样就简单了。问题其实没有这么简单,如果真成这样,那就是“死读书”了。

我们可以想想,即使你学完《树木学》后掌握了1000种植物,这能保证你在园林营建的过程中有效地应用植物吗?特别是对于园林设计的工作,里面还有一个“怎么设计”的问题,也就是说有个应用的“方法问题”。另外,即使你掌握了1000种植物,也不能保证你就认识所有的园林植物,如果碰到新的园林植物,你怎么去掌握它,怎么去应用它,这里面也有一个“方法问题”。

所以单纯地灌输知识,决不是最好的教育。好的教育应该是传授方法,传授获得知识和使用知识的方法。

对于教育,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传授掌握知识及应用知识的方法。

“不过教育的最高境界还不是传授方法,而是启迪智慧。”一个有智慧的人,没有

知识他会获得知识,没有方法他也会找到方法。有智慧的人,他也会把掌握的知识很灵活地派上用场。“美学的真正意义其实就在于启迪智慧。”(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冯友兰先生在讲到为什么要学哲学的时候说过一句话,他说人类之所以要有哲学,是为了心安理得地活着。我们可以跟进一句:人类之所以要有美学,是为了既心安理得又心情舒畅地活着。(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所以,美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让我们“既心安理得又心情舒畅地活着”。希望大家上完这门课程后,至少能“心情舒畅”地活着,果真如此,说明你们学好了,自然我也完成任务了。如果学完后你并不能心情舒畅地活着,对不起,那是你没有认真学,所以没有学好——我是认真地上课了呀!

当然,对于我们具体的风景园林专业而言,如果说,美学的任务就是让人“既心安理得又心情舒畅地活着”,恐怕很多人不满意,所以我们还是按常规总结几条吧。我觉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美学,应该有这样几个任务:

第一,大致了解历史上那些“大师”们是怎么谈“美的问题”的,也就是了解一点美学的历史。按照易中天先生的说法,美学就是美学史,美学史就是美学,我自己觉得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而且很有启发性。

第二,尝试回答美的东西因何而美或者我们为什么感觉美的问题。这个问题美学史上有很多说法,但我们似乎应该动动脑筋自己想想,否则它如何“启迪智慧”呢?

第三,尝试回答该如何创造美的问题。这就会涉及到我们的专业工作了,园林设计该如何做才既让自己也让别人觉得美?也就是说,我们学习美学,最后要把美学的原理应用到风景园林规划及设计上。

暂时我就想到这几条,肯定不全面,按照高级一点的说法是“挂一漏万”,但也没有办法,如果以后有进步,再补充吧。因为我不想简单地照抄别人教科书上的“结论”,这样觉得“没劲”——何况看了很多书,觉得那些“结论”好像很多都经不起推敲。1.3.2 美学研究的方法

美学研究的方法我们在前面提及过,即所谓“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自上而下”的方法是19世纪末之前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而“自下而上”的方法,就是19世纪末之后的主要方法。从美学研究的历史看,美学的研究对象——人类

的审美现象是很复杂的,许多问题既要从实证出发,从心理学、人类学寻找根源,又要从社会学、哲学等方面去说明或理解,因此,凡是对美学的研究有利的方法都可以吸收,也应该吸收。按照《美学教程》(王晓旭)的说法,要坚持两个方法论的原则:第一,坚持实践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坚持实践的观点,可以避免“想当然”。人都是现实中的人,人的审美现象也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也必然是现实中的审美现象。同样,人也是历史中的人,审美现象也必然是历史中的审美现象。有些审美现象好像跟社会背景或历史背景没有太大的关系,例如花开灿烂的景色,不论今人古人,不论什么民族的人,都是觉得美的。但是,多数审美现象是必然的与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宗教背景等因素相关联的。我们常说唐代的人是以胖为美的,但是现在大家都拼命减肥。——我没有做过研究,按理没有发言权,但我总是怀疑“唐代以胖为美”这种说法。好像很多人在说这种观点的时候,都会说那时候的仕女图,女的都很胖,还有双下巴。但是我觉得仕女图上的“美女”都是胖子,也不见得那时候就以胖为美吧?只不过说明那时候营养状况好。现在我们看美国电影、照片等上面也有很多胖子,但并不说明美国人以胖为美呀。当然我这只是乱怀疑,但乱怀疑,至少表明我“有思想”,“不人云亦云”么!因背景不同而审美现象大异其趣的现象真是不胜枚举,例如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往往偏爱色彩鲜艳的东西,而所谓文化修养较高的人——比方说在座的各位,往往偏爱色彩淡雅一点的东西;城市居民感觉“山野风光多美啊”,每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却感叹“城市里高楼大厦多么漂亮”;北京的园林建筑往往雕梁画栋,极尽奢华,江南的园林建筑却刻意追求朴素清雅……

第二,坚持广采博收、择优而取的方法论原则。对于这个原则,我觉得“广采博收”好办,“择优而取”就有些说不清楚,“优”的标准在哪里呀?又是谁制定的?如果是研究者自己定的“优”的标准,则还不是有可能变成另外一种想当然。

这里介绍一下前人已经用过或者正在使用的研究方法:

■哲学思辨的方法。所谓思辨的方法就是哲学上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的方法,也可以写作“思辩”。具体来说,就是“按照某种哲学体系与观点对审美现象作形而上的思考,概括出某种结论,逻辑地推演、说明广泛的审美现象,再来论证哲学解答的准确性。”

■心理学的方法。这在研究审美主体(也就是人)的心理、经验等方面是必须使用的方法。心理学的方法还分成两个方面:其一为科学的心理学方法。例如所谓“实验

心理学美学”,就是使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美学的问题。研究者通过科学实验、测试、查询等方法取得数据,来确定与归纳出某个结论。现在在景观评价中关于“美景度”的测算,有时候就用这种方法。其二是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即运用某种心理学观点或理论来解释审美现象,也可以理解为对审美现象作心理学的解释。例如历史上著名的“模仿”说、“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等,就是运用心理学理论讨论审美的现象。

■社会学的方法。这种方法侧重于揭示社会生活与某一现象的关系,应用在美学研究上,它可以揭示社会与审美现象的关联。

实际上美学研究的方法远不止这些,例如还有“经验描述方法”、“实证的方法”、“历史学的方法”、“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自然科学的方法”等等。

最后做个小结,研究美学——对于我们而言更多的是“学习美学”,应该首先坚持实践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其次,具体方法上可以“不择手段”,只要管用,就用。

2009年09月10日

杨学成思考题

1、谈谈历史上五个美学的形态,它们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2、你认为今天我们学习美学的任务是什么?为什么?

3、你如何理解美学的学科属性?

4、你认为应该怎样学习和研究美学?

美育心得体会

美育心得体会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以直观形象感人,寓情于理,以情动人,陶冶人的高尚情操,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以至完美人格。自从上了美育,我觉得这世界满满的都是艺术,这也更加肯定了‘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个观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前提。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欣赏、感知美育的必要前提,智育为美育提供了必要的审美知识,知识面越广,越能辨别真伪和美丑,越有利于美育的实施和创新。老师通过美图和播放视频锻炼我们的观察与认知,她要求我们要通过自己的眼睛看、脑子想、用手画来感知艺术美,当我们对艺术美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便开始要学会去评价一些优秀的作品,这就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和不错的审美能力。美育是诉诸于人的情感活动的,以感情的激发和陶冶的方式进行,这也是美育的根本特点。对此蔡元培先生说到:“哲学之理想,概念也,理想也,皆毗于抽象者也。而美学观念,以具体者济之,使吾人意识中,有宁静之人生观。而不至于疲于奔命,是为美学观念惟一之价值。”在这里,蔡先生为审美教育寻找了一个情感上的落脚点和依据。审美教育不能用抽象的枯槁简单的说教,必须通过感情活动的陶冶作用才能达到。只有真正关于心灵的学问、诉诸情感的学问,才会完善人格、美化人生。审美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通过在在审美过程中情感的激发和自由活

动来适情悦性,产生高尚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培养审美主体的健全人格,所以进行高尚的审美活动,有助于减少、冲淡私有欲和狭隘的自私观念,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提高人的情趣和精神境界,达到“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绝洁之人格”,实现美育之目的。

美学概论试题库

美学概论试题库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美学概论》试题库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历史是很的,但是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却又是十分的。 (古老、年轻) 2、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孟子) 3、“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观点是提出的。 (墨子) 4、早在纪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的就根据“数的原则”来剖析美。 (毕达哥拉斯学派) 5、在他的美学名着《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要辨析“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 (柏拉图) 6、年,德国哲学家的美学着作《美学》第一卷的出版,在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750、鲍姆加登)

7、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形成了以吕荧为代表 的、以蔡仪为代表的、以朱光潜为代表的和以李泽厚为代表的。 (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客观社会派) 8、围绕着审美关系这一轴心而出现 的、、 三大方面,便构成了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 (美、美感、美的创造) 9、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方法论,体现为两条基本原则, 即、 的原则。这两条原则,也构成了美学研究所必须遵循的两条方法论原则。 (理论与世界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二、选择题 1、以汉语为例,“美”字最早见于的甲骨文。 a、殷代 b、春秋 c、战国 d、汉代(a) 2、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a、孔子 b、庄子 c、老子 d、孟子(d) 3、“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观点是提出的。 a、孔子 b、荀子 c、墨子 d、孟子(c)

舞蹈美学概论

舞蹈艺术有感 我是一个很喜欢音乐的学生,但是很坦白的说,我对舞蹈却是一窍不通,我看不懂它的内涵,也看不懂它的专业程度,但是我想了解它,不想只做一个盲目的看客,自所以这学期我选了舞蹈艺术这门选修课,在老师的讲解下我在慢慢领会感悟舞蹈带给我的精神力量,带给我的震撼。 我仍旧清晰地记得老师第一节课带给我们的空间讲解,如果一个演员在台上没有空间感的话,他一定过不了多久就会晕,对于一个舞蹈演员更是如此,无数闪耀的灯光打向你的时候,如果你的眼睛不能盯住一个空间位置,结局是必然是失败的。舞蹈是一种身体语言,它是靠身体带给我们一种美感,一个故事,一段感情,一种精神,一种力量。这种语言是无需翻译的,只要用心感受它,自然就会明白它所要传递的东西,只是每个人的理解是不相同的。 如果放在从前,我是绝对不会看《神舞》这种舞蹈,在我曾经的观点看来,这真的是一群人在台上疯疯癫癫,穿的鸡毛或者半裸在台上蹦来蹦去,在老师的解说下我发现,我错了。这段舞蹈有着一段浓厚的历史文化和背景。它隐藏着一个很大的玄机。在传统的文化中,居住的是一些原住民,所以在舞蹈中,这些演员的穿着都是当时当地的一些原始服装,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好多现代人开始进行了移民,在舞台上就看到了一些现代人穿着时尚的皮衣皮裤,或者半裸着上身。通过他们的舞步和眼神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扮演原始的舞蹈者并不是十分专业,他们就是地地道道的原住民他们虽然没有经受专业的舞蹈

训练,但是他们跳出来的东西却是最真实最质朴的,犹如唱歌中的原生态唱法一样,而那些扮演现代人的专业舞着,从他们的眼神和目光中就能看出是常年受过专业训练的。浓浓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丰富的舞蹈内容,确实使这部舞蹈更加吸引人。 舞蹈这门艺术,不但能陶冶情操,也能带给人们快乐,带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还能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更能让人心情愉快。舞蹈我正在开始懂你,爱你了。希望在我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依旧可以有舞蹈陪伴着我!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1 在没有上美学这门课时就感觉到这门课程不是那么的容易去懂,虽然说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和美有关的事物,但是当自己真正来体会是却很难。就像有一句话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过,我也常说,但也就是一说,从来没有深究过为什么人皆有爱美之心。生活中也很少有人来想这些,而美学这门课就带我们深入的了解为什么是美。 上之前自己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美学这方面的内容,做了初步的入门。老师的讲解中给我们介绍了几本关于美学这方面的书籍,就拿《美学原理》来讲,虽然不是太深入的去读这本书。但通过阅读自己也学习到了不少东西。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 一,美的本质及特征。人们在自由创造活动中和看到体现人的自由创造特性的事物时就会产生引起喜悦的美感。所以,美的最终根源、美的本质是自由创造。自由创造是人类珍贵的特性自由创造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必然性、规律性的基础上,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

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自由创造能够成为美的根源,是因为人能在他所创造的对象和产品中”直观自身”,看到自身力量、智慧和才能以及目的和理想的实现,可以感到自由创造的巨大喜悦,产生美感。所以我们可以说,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二,美的产生。美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实用价值是指事物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价值。审美价值是指事物能够通过使人产生美感而带来精神喜悦的价值。人们对实用价值的认识先于对审美价值的认识,审美价值是在实用价值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早期的审美价值观和产品的实用价值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直接联系才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美是怎样产生的呢?1、美产生于劳动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3、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4、在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一种辩证关系。 三,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经常表现为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是美的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的形态之一。社会美的形态包括:人的美。劳动产品的美。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美。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最大区别在于:自然美以形式取胜,在社会美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社会美的具体特点表现为:具有直接的实践性。具有鲜明的社会功利性。

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1

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 填空题:(本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 1、被誉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____________。 2、__________于1967年发表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被认为是接受美学形成一个独立学派的理论纲领。 3色彩的审美效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柏拉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名)中提出了“美是难的”千古喟叹。 5、关于美的本质,黑格尔说: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 曾经说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传神”这一范畴最初是由__________提出来的。 二、 名词解释:(本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1、感知 2、“自然人化” 3、共同美 4、“和谐” 5、审美态度 6、“流溢说” 三、 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浅析壮美与崇高的主要区别。 2、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什么是审美?审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四、 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为什么说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2、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有哪些主要观点?其优缺点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一问题? 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鲍姆嘉通 2、尧斯 3、视觉效果、表情效果、象征效果 4、《大希庇阿斯篇》 5、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生活 6、孔子 7、顾恺之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感知 感知包括最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多种属性或不同特征的综合反映。 2.自然人化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自然美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自然人化的产物。自然人化是一个历史过程,经过人类长期的实践,人与自然关系由陌生、外在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 3.共同美

美学概论重点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关于美学 第一节美学学科的诞生 1.美学学科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P5 第一个阶段:审美意识的原始发生。时间:前文字时代(主要是原始社会)。 第二个阶段:美学思想的自觉构建。时间:文字时代以后直至18世纪。 第三个阶段:美学学科的诞生和独立。(标志性事件:1750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2.原始人的审美活动与审美意识有两个基本而明显的特征:P7 第一是实用性和功利性; 第二是审美性和精神性(超功利性)。 第二节西方美学的进程 1.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是“感觉的科学”,并且明确把审美活动归 结为感性认识,认为应该有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感性的审美,应建立专门的“感性学”。 (美学最初最基本的定义)P12 2P12-14 维柯(“诗性的智慧”是感性的智慧和想象的智慧,是 以感觉为基础的想象,即具有形象的想象)3.P15 毕达哥拉斯学派:最美的平面是圆形,最美的立体是球形。 苏格拉底:美是有用的。 柏拉图: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给人类带来哲学,亚里士多德给人类带来科学。” 个别的感性存在与它的本体存在是一致的。 善必与善的怎是合一,美合于美的怎是。 美的现象体现美的本质,美本体与美的现象是合一的。 普洛丁:太一说和流溢说。 中世纪:美在上帝。 19世纪 理性主义美学:理性主义认识论法国布瓦罗: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 德国莱布尼茨:美是直觉的,不一定是清晰的。 经验主义美学:经验主义认识论英国培根:关注现实中具体的审美范畴 霍布斯:以善为美的核心,以美为善的形式 洛克:“白板说” 古典美学 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 主要著作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学习美学心得体会

学习美学心得体会 心得一:学习美学——用心灵去感受美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这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最著名的一句名言,他认为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美,只是我们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 通过学习一学期的《美学概论》使我对“美”这种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在以前我只是通过感性来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这种认识也是非常肤浅的。以前我对美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好看,美丽、漂亮,以为这就是“所谓的美”与美相对应的就是丑。 学习了《美学概论》我知道了美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美的一般规律与原则的科学。美学主要探讨美的本质,艺术、现实关系以及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等。在《美学概论》里我们可以学习和探讨审美活动的起源、美感心理、审美活动的构造与形态等。 学习美学不仅可以学会审美、认识美,更能够帮助我们更深的理解或认识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在生活中用美学的思维来引领我们的生活方式。 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学会怎样正确的去认识美,发现美和审美。有了正确的审美方式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当今社会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目的是希望我们

的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和成长。在学习美学后我把美学与自己的工作相结合起来,通过我领悟到了素质教育应该包含:“德、智、体、美”。早在2400多年前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强调了教育的作用。柏拉图尤其指出了美育的重要影响。他主张美育与德育应该统一。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的思想的萌芽。 学习美学不但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修养和对艺术的鉴 赏能力,更能够提高我们的品味。罗丹一直坚信:“艺术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了这一观念,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他认为只要人们自己对某件事情倾注了自己的感情与心血,就一定能够发现美,即使是别人都认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也能够发现美的所在。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同样在世界上也没有绝对的美和绝对的丑。美与丑就像矛与盾一样共同存在于事物之中,每一种事物在包含美的同时也包含着丑,美与丑都是相对的。在生活中的“美”,并非“美”而是“美感”。这种“美感”是源于人们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所以在人们的眼中美是永恒的。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快乐和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它们一直都伴随在我身边。比如:明媚的阳光、绿色的草坪、清澈的流水等。同样也有很多美好的情感围绕在我们身旁:真挚的友情、浓浓的亲情、甜蜜

美学概论 第六章

美学概论第六章 单项选择题 李泽厚认为,审美的符号形式之美来源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积淀,这个学说就是()。 A.生命形式说 B.积淀说 C.表现说 D.模仿说 答案: B 纯粹形式美说最早从()就开始了。 A.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 B.十八世纪末的康德 C.古罗马的朗吉弩斯 D.十九世纪的形式主义 答案: A 理解审美符号形式的起源和意义的唯一道路是()。 A.通过人对现实事物的模仿 B.人对事物形式的再现 C.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 D.个人情感的表现 答案: C 提出审美符号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的是()。 A.康德 B.柏格森 C.苏珊·朗格 D.克莱夫·贝尔 答案: D 审美活动得以呈现的介质的本性是()。 A.物质材料 B.纯粹的形式元素 C.在物的物性的开启中显现 D.自然的物质材料 答案: C 音乐呈现的基本样式是()。 A.空间样式 B.时间样式 C.语言样式

D.综合样式 答案: B 雕刻的显现形式是()。 A.空间样式 B.时间样式 C.语言样式 D.综合样式 答案: A "整体大于局部的相加"是()所产生的效果。A.多样统一的原则 B.平衡的原则 C.格式塔原则 D.气韵生动的原则 答案: A 提出形式组织的"格式塔原则"的是()。 A.精神分析心理学 B.行为心理学 C.格式塔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答案: C 审美的空间形式是()。 A.来自于自然的空间本身 B.来自于人的存在性境域的展开所形成的空间C.来自于对物体的空间模仿 D.来自于虚空 答案: B 首先提出"气韵生动"的是中国古代的()。A.刘勰 B.张颜远 C.孔子 D.谢赫 答案: D 审美活动的符号形式是()。 A.一种显现性符号形式 B.一种指称性符号形式 C.概念性符号形式 D.一种信号形式 答案: A

美学课程心得

美学课程心得体会 美学与文学概论一样,理论性很强,全是概念,一开始的几节课就像正儿八经的哲学讲座一样,有些深奥,老师列出的书单我一本也没看,所以前几周听课是比较吃力的,但是自己渐渐接受理论分析后,课程也就容易些了。课程内容也比较多,稍一分神就跟不上讲课的进度,因而课堂也不敢开小差。不过我觉得老师不使用课件是对的,有些课程因为有课件,我总是认为不听课没关系课后看课件就可以,然而美学内容就是大段大段的说理性分析,理解比死记硬背更为重要,上课时老师会举例,再用课本理论分析,这样总比课后冥思苦想好些。这学期学习美学课所持的心态不是考试而学习,而是一种模仿。平时看一些文学作品鉴赏,总觉得作者的分析处处都是美学或文概理论依据,而有些依据也能用以分析与其想通的作品,胜于自己浅薄的分析鉴赏,课本正文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审美活动、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审美和审美教育。老师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讲解导论部分,主要介绍美学的历史、性质、规律及其基本问题,这些都是为整个学期的课程打基础,认识到美学“是什么”的话,再学习就容易多了。 以前自己一直把美学的指示对象是雕塑、绘画这些艺术品,视野很狭窄,也很零碎,自己没有了解过中国美学的起源,但是潜意识里一直把美学的起源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只因这时的艺术发生了从自发性到自觉性的转变,学习美学之后才意识到这是把美学从哲学中孤立了。美学最初是依附于哲学的,随着对象拓展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它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本把《易经》里人对自然、世界以及自然、世界形成之道的理解作为中国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还把入到俩昂家思想的相互关系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格局,这就把美学与哲学思想

美学概论平时作业

《美学概论》平时作业 1、押韵是不是诗歌艺术的品质特征?为什么? 答:押韵是诗歌艺术的品质特征。因为: 1、韵律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色,尤其是古体诗。 2、在《声律启蒙》中有对平仄,韵律的详细说明与示例。但是随着白话文的推广,现代诗歌的兴起,在韵律上的讲究也没有过去那样必须.。也就是说,近体诗,自由体,比较随便。但是如果在韵律上多下功夫,能够让诗歌读起来更容易上口,感觉更加工整。 2、什么是美感的共性和个性?它们是什么关系? 答: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 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人对美的认识、评价与欣赏。 1、美感的共性:即美感的普遍性与共同性。这是因为美是客观的真实的,凡是符合客观的真实的美的反映,这种美感形式都是正确的,是有客观社会内容和客观的标准的。 2、美感的个性:即美感的差异性。首先表现为阶级的差异;其次表现为世界观和审美理想的差异;再次表现为审美趣味的差异;最后,美感在一定程度上还与个人的心境、情绪有关。 3、两者的关系: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光是承认美感的个性,如西方的"趣味无可争辩",或是光是承认美感的共性,如康德的"先验共同感",都是片面的,所以实际上美感正是这两个矛盾方面的辩证统一。 3、“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 答:1、意境: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2、意境之所以能够引起强烈的美感,主要是因为: 首先,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所以说是情中景。 其次,意境中饱含艺术家的情感。意境中的形象来于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 再次,意境中包含了精湛的艺术技巧。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 最后,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想象。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4、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什么时候的事? 答: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近代的产物。在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问开始确立起来。鲍姆加登在1750年第一次用“Asthetik”(美学)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

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感悟

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感悟 通过学习了美学,最大的感受,就是使我更加懂得了如何生活,如何享受生活。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希望你喜欢! 学习美学的感悟 在读过李泽厚,宗白华之后的美学很久以来。伊始,在接触美学的时候,就对美学坐过不止一次的领悟和想象,美学这个博大而恢弘的学科,以最神秘的方式伴随着人类精神的历史,以最艰苦的承受塑造着人们的心灵,也因此麾集了无数哲人、文学家及艺术家们的激情。可以说世界的各个地域文明的本质中。时空流转的隧道星空里,论美学的篇幅实在是恒河沙数。无疑美是不断地被发现被创造,被建构的。是不是可以说“美在矢溺呢”我想还不能与道的发现所同归。因为有了美必定会有丑有恶,所以才更加显现了,美的崇高与神秘。 美学是个宝物,是塑造心灵,陶冶性情,培育人性,区分美丑的理论根据,人类汲取了美学的精华会在自然中人化山河大地,日月星空和琳琅满目的大千世界,设想如果没有了美学的依托,这个生存的世界将会变得冰冷,缺少人情味。 我们是生活工作在不同领域的人,都从事着不同行业的工作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我们想要达到过尽善尽美,这也许是求全责备的。但我想过不论是从哪个行业的工作者,对美学有一些参悟毕竟是一件幸事。原因有二。其一。美学可以说是文学艺术、心理、哲学、实用技术等学科领域的联络锁。如果忽略了,就如同做机械运动没有美感和灵光。其二:人人心中都有美的理念和对美的巡礼的经历。与人于己是何乐而不为呢美学是世界各地域的传统文化洋溢出的灵性和诗情。在今天日益强大的现代化的机器时代里让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不那么冷漠。它赋予我们的是对生命的憧憬和人间美好逝去的和当代的事物的再现和净化。让我们感同深受这别致的意境,美学时代发展的结晶和歌者,悠扬而又难以让人释怀!在很多极端强烈的痛苦里,因为有了美的呼唤,让我们不再绝望、时而显现出的是一种凄美的状态。在如海深处寂静的停留

美学概论试题库

《美学概论》试题库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的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历史就是很 的,但就是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却又就是十分 的。 (古老、年轻) 2、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 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孟子) 3、“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观点就是提出的。 (墨子) 4、早在纪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的就根据“数的原则”来剖析美。 (毕达哥拉斯学派) 5、在她的美学名著《大希庇阿斯篇》中,提 出要辨析“什么就是美”与“什么东西就是美的”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 (柏拉图) 6、年,德国哲学家的美学著作《美学》第一卷的出版,在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750、鲍姆加登) 7、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形成了以吕荧为代表 的、以蔡仪为代表的、以

朱光潜为代表的与以李泽厚为代表 的。 (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客观社会派) 8、围绕着审美关系这一轴心而出现 的、、 三大方面,便构成了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美、美感、美的创造) 9、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方法论,体现为两条基本原则, 即、 的原则。这两条原则,也构成了美学研究所必须遵循的两条方法论原则。 (理论与世界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二、选择题 1、以汉语为例,“美”字最早见于的甲骨文。 a、殷代 b、春秋 c、战国 d、汉代(a) 2、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 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a、孔子 b、庄子 c、老子 d、孟子(d) 3、“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观点就是提出的。 a、孔子 b、荀子 c、墨子 d、孟子(c) 4、早在纪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的就根据“数的原则”来剖析美。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毕达 哥拉斯学派(d) 5、在她的美学名著《大希庇阿斯篇》中,提 出要辨析“什么就是美”与“什么东西就是美的”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

美学概论复习重点

美学概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文献记载表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的开始思考美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因之成为西方从形式角度研究美和艺术的滥觞。 2.柏拉图的对话《大希庇阿斯》,是西方历史上第一篇企图给“美”下定义的文章,代表作《理想国》。 3.维柯提出“诗性智慧”。 4.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50年出版了以“美学”命名的书,从此开始了美学的学科史。 5.康德主要着作是着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趣味判断就是它的美学。 6.如何理解“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 首先美是与人相关的,是属人的现象,没有人也就不会有美。 “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是研究美学必须恪守的第一底线,这就意味着: ①在没有人之前,世界上不会有美的现象,一个物理事物如果不与人发生关系,也不可能具有任何审美意义。 ②美的现象不会出现在其他非人类的活动领域,如一只蝴蝶在花丛中嬉戏,但它却绝不会感受到花的美。同样, 一只蜜蜂虽然在建巢方面,可以与最伟大的建筑师相媲美,但它筑巢时绝不会使用“美的尺度”。 ③凡是说到“美”时,都意味着它是指一种人与对象之间所形成的独特的“关系”,除了这个独特的“关系”领 域外,美不可能出现在别的任何关系。 7.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所谓审美活动,就是人在其历史性的生存展开中所形成的生存境况的形式表达,即“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它包括:审美活动的起源、审美活动的经验形态、审美活动的本质以及审美活动的形式呈现(符号形式、艺术)等主要方面。 8.研究美学所适用的方法:①哲学的和逻辑的分析方法②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③心理学的方法。 9.美学的目的是成就人自身。①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自由②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完善③培养审美能力,创造美的生活。 10.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曾说过:只有感性的人是野人,只有理性的人是蛮人,而真正自由的、完善的人则是理性与感 性完美结合的和谐的人。 课后思考题: 1.“这朵花是红的”和“这朵花是美的”是两种不同的判断,前者属于性质判断,后者属于趣味判断。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吗? 2.你同意“美不是物理的事实”这一判断吗?为什么? 3.在你的阅读或观赏经历中,是否有一部作品深深地触动你?思考一下这种触动是否改变了你? 第二章审美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1.神话一般分为三类:①起源的神话②诸神的神话③英雄神话 2.“手艺”:就是身体劳作的有目的性活动与事物在这种劳作中所显现的“合目的性”的本性之间、身体劳作的活动方式与事物的“合目的性”本性的显露方式之间的完美契合。当这种契合达到炉火纯青、巧夺天工的境界时,就是“艺”。3.使得诗性直观从巫术直观中分离和解放出来的力量,是理性思维的崛起。 4.在苏格拉底死后,神话世界开始崩溃,他所主张的“认识你自己”“知而后幸福”等理性原则,成了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原则。 5.巫术直观的意义(30页) 6.神话运思的特征(37页) 课后思考题: 查阅一些原始艺术的资料,谈谈从原始巫术符号活动中诞生的原始艺术有什么特点 第三章美感经验 1.美感经验:从心理感受上说,就是审美活动(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发生时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醉神迷的瞬间经验状态。在这一刻,你的整个生命仿佛被一种神奇的光所照彻,你的身心仿佛被凝结、聚集在这一瞬间状

影视美学概论 教学教案

影视美学概论教案 课程名称影视美学概论英文名The introduction of film aesthetics课程编号18600760j学时数32学时学分数2学分 任课教师授课对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学年1401班学期2015—2016 第2 学期 一、课堂讲授部分32学时 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 第一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8学时 第二章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8学时 第三章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8学时 第四章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8学时 第一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影美学理论的主要流派,系统掌握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美学特征及其发展流变,深入理解传统电影美学理论与现代电影美学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节:电影符号学 一、电影第一符号学的产生与研究方法 二、麦茨的八大组合段概念 第二节:电影叙事学 一、电影导演史话 二、电视导演史话 第三节: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 一、电影第二符号学的代表学者及其基本观点 二、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意识形态批评与其他理论 一、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为电影的意识形态批评提供的理论基础 二、“系统缝合”理论的核心内容 第五节:后现代主义与影视艺术

一、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代表性论著及其主要观点 二、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电影美学理论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电影符号学 难点:电影叙事学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课件讲授、视频案例教学、提问、课堂讨论 五.时间分配 1、电影符号学(2课时) 2、电影叙事学(2课时) 3、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2课时) 4、意识形态批评与其他理论(1课时) 5、后现代主义与影视艺术(1课时) 六.教学内容 电影第一符号学 以结构语言学为模式来研究电影艺术,分析电影作品的结构形式。 20世纪60年代中叶产生 三大研究领域: 电影的符号学特性 电影符码的类别 电影叙事学 分析电影作品的叙事结构 结构主义叙事学 普罗普 例子 31种功能 七种角色: 反面角色(对头);提供者(施与者);助手;被寻找者和她的父亲;送信人(发送者);英雄;假英雄列维—斯特劳斯: 对“俄狄浦斯”神话的结构主义分析。 格雷马斯: 角色模式: 主角与对象;支使者与承受者;助手与对头

学习美学心得体会.doc

学习美学心得体会——用心灵去感受美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最著名的一句名言,他认为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美,只是我们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 通过学习一学期的《美学教程》使我对“美”这种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在以前我只是通过感性来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这种认识也是非常肤浅的。以前我对美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好看,美丽、漂亮,以为这就是“所谓的美”与美相对应的就是丑。 学习了《美学教程》我知道了美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美的一般规律与原则的科学。美学主要探讨美的本质,艺术、现实关系以及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等。在《美学教程》里我们可以学习和探讨审美活动的起源、美感心理、审美活动的构造与形态等。 学习美学不仅可以学会审美、认识美,更能够帮助我们更深的理解或认识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在生活中用美学的思维来引领我们的生活方式。 我们应该学会怎样正确的去认识美,发现美和审美。有了正确的审美方式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引导自己用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当今社会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目的是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和成长。在学习美学后我把美学与自己的工作相结合起来,通过总结我领悟到了素质教育应该包含:“德、智、体、美”。早

在2400多年前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强调了教育的作用。柏拉图尤其指出了美育的重要影响。他主张美育与德育应该统一。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的思想的萌芽。 学习美学不但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修养和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更能够提高我们的品味。罗丹一直坚信:“艺术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他认为只要人们自己对某件事情倾注了自己的感情与心血,就一定能够发现美,即使是别人都认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也能够发现美的所在。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同样在世界上也没有绝对的美和绝对的丑。美与丑就像矛与盾一样共同存在于事物之中,每一种事物在包含美的同时也包含着丑,美与丑都是相对的。在生活中的“美”,并非“美”而是“美感”。这种“美感”是源于人们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所以在人们的眼中美是永恒的。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快乐和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它们一直都伴随在我身边。比如:明媚的阳光、绿色的草坪、清澈的流水等。同样也有很多美好的情感围绕在我们身旁:真挚的友情、浓浓的亲情、甜蜜的爱情。也许是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繁忙和奔波中度过。以至于对自己身边美好的事物都无暇顾及。在休息的时候我们应当解放自己的眼镜,放飞自己的心灵。也许我们会突然发现在我们身边原来有这么多美好的事物。其实“它们”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和心灵。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015-1)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C )首次提出来的,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A、康德B阿多诺C、鲍姆嘉通D黑格尔 2、柏拉图在其美学名著(A )中,明确提出“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两个不同性质的命题。 A、《大希庇阿斯篇》 B、《理想国》 C、《判断力批判》D《走向科学的 美学》 3、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的特质,这反映了美感的(A )。 A、直觉性 B、情感性 C、逻辑性 D、社会性 4、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A ) A、毕达哥拉斯B 、苏格拉底C、柏拉图D 、亚里士多德 5、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快感的美学家是(D ) A、德谟克利特B 、休谟C、博克D 、康德 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 B ) A、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 B、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 C、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 D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 7、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D ) 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B 、维柯《新科学》 C、鲍姆加登《美学》 D 、黑格尔《美学》 8、美育之所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因为它是(C) A、人生教育B思想教育C 、情感教育D智慧教育 9、我国第一次将美育正式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的人是(B) A、王国维 B、蔡元培 C 、鲁迅D毛泽东 10、美育的最终目的是(D A、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B、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C、净化情感陶冶心灵 D、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B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 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 12、美感产生于(D A、游戏B 、摹仿C 、巫术D 、社会实践 13、“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C A、席勒B 、柏拉图C 、亚里土多德D 、尼采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 美学学科的诞生: 1750年、1758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第一、二卷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其美学含义为感性学,即Aesthetics,从属于哲学。 美学学科的发展 (一)本体论阶段:古希腊罗马至十六世纪,美学思想主要集中思考一种独立的“美”,把美看作是所有审美现象产生的根源。 (二)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之后到十九世纪,美学思辨的焦点由美的本体转移到对人的认知能力的探讨上。 (三)存在论阶段:十九世纪末期以后,哲学转向对人的活动方式研究,语言是人的活动方式的代表。美学开始对语言的意义进行分析。认为美是一种无意义的形而上的概念,美存在于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活动之中。存在论阶段也称为语言学阶段。 美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美和艺术问题 (1)把美和艺术分开来研究:柏拉图 (2)把美和艺术统一起来研究:普洛丁 二、研究艺术的哲学 黑格尔:“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要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 三、研究审美心理的科学 鲍姆加登:思考“感性的完善” 英国经验主义者休谟和柏克:研究审美经验 中国美学家的观点: (1)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 (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科学 (3)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科学 (4)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美学研究方法 哲学方法:包括观察、了解和分析,体验、追问和对话,解释与建构等方式。 十九世纪,德国美学家费西纳在他的《美学导论》中把哲学的方法分为“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自上而下的方法就是哲学思辨的方法。 第二章 一、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美论 (一)毕达哥拉斯学派:公元前六世纪,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一批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形成的一个哲学派别。他们认为,万物的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他们认为,美就是数的和谐。并发现了黄金分割率。 (二)苏格拉底论美: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谈美。他认为,美就是有用的;美具有相对性。(三)柏拉图论美: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三种形式,即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就是理念,理念是不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它就是“美本身”。而一切具体的美的事物都要依赖于这个美本身,才能成为美的事物。柏拉图说“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作业题 第一编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 第一章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的形成 第一节丰富多彩的人生与审美现象 1、人与世界有哪些关系? 2、怎样理解审美现象的丰富性? 3、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对象有几个层次的关系? 第二节审美的历史性 1、说说“美”和“艺术”概念在中外的演变情况。 2、理解审美历史性有何重要意义? 第三节美学学科的诞生 1、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的关系怎样? 2、鲍姆加登是如何定义美学的? 第二章美学的历史与学科定位 第一节美学发展简明线索 1、理一理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简明线索。 2、谈谈20中国美学发展概况。 第二节美学的研究对象 1、归纳一下美学研究对象的演变情况。 2、今天文明应该怎样确立美学研究对象。 第三节美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 1、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什么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美学? 3、为什么说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第三章美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美学的哲学基础 1、主客关系中实践、生存与语言关系各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理想性生存?什么是非理想性生存? 第二节美学的内在问题 1、审美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2、审美活动中,感性经验有什么变化? 3、审美活动中主体怎样? 第二节审美与人生 1、如何理解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 2、为什么说美是一种人生境界? 3、本编特别突出了“生存”与“实践”概念,你认为这两个概念在审美中有何重要意义?

第二编审美活动论 第一章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1、人的需要与动物需要的不同表现在哪里? 2、审美需要的特点是什么? 答:(1)它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2)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从根本上说,审美需要作为人所独有的一种本质力量,不仅能唤起人不断创造自己生命价值的强烈激情,而且赋予人有限的生命以无限的意蕴。这种有限与无限,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正是审美需要之所以可能的一种深刻的现实基础。 3、审美理想的作用。 答:(1)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审美理想作为一种具有导向性,规范性的观念,本身就表现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2)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4、怎样理解审美趣味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答:(1)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主体的个性特征是由先天和后天,生理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作用所形成的,因而必然会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审美趣味作为一种个人的爱好和倾向,自然也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2)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他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审美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阶级地位,他所具有的民族文化背景等等都会对其审美趣味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二节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1、审美活动的特点。 答:(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2、人与世界的本己性交流具体指什么? 答: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之间在当下直接性的情况中所展开的一种最具本己性的精神交流与沟通,它既是主体得以能动地表现自己本质力量的一种独特方式,也是对象能如其所是地呈现自身的一种生动过程。 3、为什么审美活动是有限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答:审美是一种在自身中排斥直接的功利性,但又在其根底里与人类整体的生存与发展血脉相通的特殊活动,就是说,它既具有功利性,又具有无功利性,既具有自律性,又具有他律性。审美活动的特殊性就恰恰在于它是诸多矛盾因素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1、审美活动价值的的特殊性? 答:所谓审美活动又具有他律性,就是说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

美学概论试题答案

美学概论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审美趣味――指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审美能力和鉴赏力是趣味的内在方面,兴趣和品味是外在表现。 2、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像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通过自己不断积累日益丰富的审美经验,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使自己的审美体验不断得到升华,从而形成的高层次、高品味的审美追求。 3、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体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或体验。 4、荒诞――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其实质是本质与现象的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最具代表性的表征是非理性和异化。 5、艺术批评――艺术批评是批评家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的价值标准,对各种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所做出的判断和评价。 二、简答题 1、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感性直观性;超个体眼前功利性;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自由无限性;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2、怎样理解审美的历史性?首先,审美现象中的对象实体随着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具历史性;其次,审美主体对审美现象的思考与认同更是不断变化,更具历史性,如人对美、艺术的理解,如美学核心的演变和转移。 3、试述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审美意识指的是尚不成熟、不自觉或不清晰的有某种审美追求的意识,它往往没有获得系统性理论性的表述,或者仅仅通过审美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美学思想是主体较自觉的对艺术、美或相关问题进行思考的结果。它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自觉的、有一定系统性、理论性的思考,理论表述也是有一定普遍性的追求。但尚不是整体或独立的思考。美学则是有意识地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思考所获得的系统理论,绝大多数(非全部)这种思考,会自觉地自称为美学。因此,审美意识、美学思想是美学的构成部分和基础,美学则是它们的理论化与系统化。 4、简述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概况。 ⑴、本体论阶段(古希腊到16世纪)用概念的逻辑推论建立起一套追求普遍性与必然性的纯粹原理。主要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普洛丁、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⑵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至19世纪末)奠定了美学的基本旨趣,赋予美学一种为人生的目标和理想。主要有英国经验主义、大陆理性主义、德国古典主义。 ⑶语言学阶段(19世纪末始)美与感性都不再是自明的,也不再是先在的学科基础性概念,需要在丰富复杂的人类生存现象中去寻找它们的踪迹,它们的价值与意义也需要重新加以考察。有维特根斯坦、尼采、海德格尔、弗洛伊德及20世纪60年代后的诸流派。 三、论述题(此类问题,如不能展开或举例,将只有一半的分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